学理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理论杂志 省级期刊

Theory Research

  • 23-1106/D 国内刊号
  • 1002-2589 国际刊号
  • 0.15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学理论是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9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主管的学术期刊。学理论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研究、哲学研究、社会研究、经济·法学研究、党建研究、历史·文化研究、教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

学理论 2008年第20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理论杂志本刊特稿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5-9

摘要: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由此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华大地发生巨变、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30年,是中华民族在复兴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的30年。

学理论杂志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专栏
邓小平南方谈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贡献10-13

摘要: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件。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大力弘扬了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品格,破涂了对改革开放“左”和“右”的干扰,精辟地回答了长期以表困扰我们的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拨正了改革开放的正确航程,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和前途命运具有深远的影响,时创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放权让利”到“公共财政”——中国财税改革30年14-17

摘要:中国财税体制经过30年的改革与探索,经历了从“放权让利”到“公共财政”的发展历程,归纳起来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4年,通过“放权让利”激发各方面改革的积极性,提高在传统经济体制下几乎窒息的国民经济的活力;第二阶段:1994—1998年,这一阶段的改革突破了以往“放权让刹”思想的束缚,走上了转换机制、制度创新之路,重构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体制;第三阶段:1998—2003年,主要以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及其机制为主旨的“税费改革”,由此构建了我国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谋划进一步推进公共财政建设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改革举措。

从阿马蒂亚·森自由发展观看改革开放三十年18-21

摘要:以阿马蒂亚·森自由发展观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最大成就就是提高了人的可行能力,扩展了人的实质自由;其基本历程就是通过自由来促进发展的过程。阿马蒂亚·森自由发展观,对改革开放近三十年后的中国所存在的问题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新一轮解放思想与科学发展观22-23

摘要:新一轮解放思想的背景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针对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而提出的。此次解放思想的特点是关注利益格局的重整、规制建设以及从经济人走向和谐人。新一轮的解放思想具有伟大意义和独特的价值,它成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论前提。因此,为了落实科学发展现,必须破除阻碍科学发展不合时宜的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致变“政府主导经济”的观念,依靠市场的力量雄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破除地方本位思想,树立全局观念。

学理论杂志科学发展观研究
刍议科学发展观的人学理论底蕴28-32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还拓清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理论观点出发,深入细致地分析了科学观的实质与核心,即“以人为本”;并且在人学理论的框架内分析了科学观的内涵特征和精神实质,最后,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

继续解放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33-34

摘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继续解放思想,继续解放思想要抓住发展第一要义,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继续解放思想要加快党的建设创新;继续解放思想要有改革创新突破所面临的障碍。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35-36

摘要: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内涵丰富,其实质是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观点和群众观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破徐“官本位”思想,不断改善体刺环境,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担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学理论杂志政治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政府能力建设37-40

摘要:全球化使得各国行政对象重新整合,行政资源重新配置,行政管理中公共服务日趋复杂,对各国政府行政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全球化进程中提升政府能力意味着政府代表整个民族和国家利益进行自主决策和施政能力的提高。中国政府未来发展就是要建立一个拥有权威、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强有力的政府体制。

当代中国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类型分析41-44

摘要:制度化政治参与是指政治参与主体依据国家的宪法、法律、规章、政策、条例等所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参与政治生活、影响政治过程的行为。根据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涵义,当代中国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可划分为:民意表达类型、民意代表类型、政治协调类型、村民自治类型四种类型。

新时期党内和谐探析45-46

摘要:党内和谐是指在党内呈现出的思想统一、关系协调、制度完备、运行有序、充满活力的积极状态。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以表,党内的党员和党组织的利益格局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的价值观、利益观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党内的和谐。因此,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十七大精神,加强党内的思想和谐、组织和谐、制度和谐和作风和谐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由党内和谐带动全社会的共同和谐。

学理论杂志经济研究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国有企业发展研究47-51

摘要: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国家实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开局之年,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国有企业发展定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东北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老基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前景令人鼓舞。从总体上看,东北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多、国有企业多,这些特点决定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面临的挑战大于机遇,我们必须正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主要问题,即振兴老工业基地必须解决传统产业改造问题,必须解决国有企业体制和机制问题,必须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稍、新方式进一步提高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重要性的认识,要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实际出发,推进结构调整,加速新技术的推广与研发,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因此,本文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国有企业发展定位为突破口,以哈尔滨市为侧进行分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企业再造必须以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技术创新为主体,突出国有企业的职能作用。

培植核心竞争力是中国大型零售企业的战略选择52-55

摘要:培植中国大型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对促进企业生存和发展、抢占流通高地都具有重要意义。但中国大型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营销、规模扩张、企业文化凝聚等能力)与世界先进企业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培植中国大型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应放在构建企业的营利模式、组建学习型组织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探讨56-57

摘要:随着我国居民财富的迅速增加和个人投资意识的增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由于受到金融管理体制和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的制约,使得目前我国理财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隐患,研究如何妥善地处理好在理财业务发展中的风险问题,完善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商业银行对理财业务风险的管理水平,是保证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规范发展的基础,对促进理财业务在规范中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辽宁省棚改新区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阜新市某小区为例58-59

摘要:棚改工程对于辽宁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一项成就显著的惠民工程。本文对棚改政策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概括,同时,指出了调研中发现的某棚改新区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学理论杂志社会研究
全球化与中国生态学——从文化生态学说起60-64

摘要:与国际接轨的全球化思潮与行动,给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带来巨大冲击与影响,在一超独霸的格局下国际政治体系、社会体系、文化体系均陷入生态危机。我国提出和平发展、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战略决策正源于我国同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的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政治生态学、社会生态学、文化生态学,构成我国生态学体系。文中考察了和谐观念渊源于中华古老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诸问题。

“民工荒”现象引发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思考65-67

摘要:“民工荒”在东南沿海地区最早出现,蔓延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随着更多地区出现招工困难,形势日趋严峻。文章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劳动力视为一种生产要素从市场供求角度分析“民工荒”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民工荒”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

当代中国流浪乞讨群体的成因解析与救助建议68-69

摘要:我国流浪乞讨群体于当代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贫困及资源配置失衡;流动失范造成生存状况恶劣;边缘地位遭受多重剥夺,边缘人格强化了乞讨心理;家庭贫困成员无法维持基本生活,保障政策救助机制不完善。解决大量充斥社会生活中的流浪乞讨现象,应先从建立和完善政策制度的层面入手,即:确立身份认定标准,向流浪乞讨群体提供分类分层救助;整合全社会的力量,科学区分救助政策相关者的救助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