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Tianjin Conservatory of Music

  • 12-1280/J 国内刊号
  • 1008-2530 国际刊号
  • 0.42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是天津音乐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学术期刊。天津音乐学院学报: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音乐史学、音乐批评、音乐翻译、音乐美学、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学术资讯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4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名家讲坛
上海音乐学院的办学传统--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许舒亚“天籁讲坛”实录5-12

摘要:天津音乐学院建校五十五周年校庆之际,举办了一系列的学术活动。2013年11月1日,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许舒亚做客“天籁讲坛”,并以“上海音乐学院的办学传统”为题,与徐昌俊院长和台下听众分享、交流了在尊重教育和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办好高水平音乐学院的具体举措。以下为此次访谈的实录整理。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音乐史学
“津门乐事”13-51

摘要:“津门乐事”这一组系列文章,都与2013年上半年我应邀在天津音乐学院的讲学有关系,是那次讲学的直接启示和收获。我讲学的总题目是《音乐史的边角》,讲学过程中,在京津间往来的高铁列车上,我突然想到:天津本身在中国音乐史上不就是一个“边角”吗?许多重要的音乐史事都被忽略、埋没和忘却了。讲学结束之后,我逐步写了六篇系列文章,总题为“津门乐事”。

根植民族音乐 融会中西文化--陈怡学术成果的历史研究52-62

摘要:陈怡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深远的国际影响力,作品频繁获奖、委约,是华裔女作曲家的扛鼎人物。本文以既有成果为基础,结合其乐谱与音响分析,对陈怡音乐创作的内在特色进行综合评析,对其主题及音调、结构及逻辑、音色音响等特色有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并对其为我国民族音乐的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中所做努力的艺术贡献进行了评价,力图对陈怡的艺术成就进行全景式史评。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作曲技术理论
“神秘”的呼唤--浅析斯克里亚宾《第六钢琴奏鸣曲》63-66

摘要:斯克里亚宾以鲜明的独创性成为20世纪欧洲音乐史中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晚期开创的以“神秘和弦”为核心的调性和声体系,为现代音乐创作风格增添了浓烈的一笔。本文就斯克里亚宾《第六钢琴奏呜曲》为例,对作品结构、和声、调性、旋律、节奏、织体进行分析,探究古典奏呜曲式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发展脉络。

“听”之内外--当代音乐之“泛结构”视野概述67-75

摘要:当代音乐(声音)艺术作品中的意义逻辑线索与形式化声音构造间具有广泛的关联结构和互为因果的印证关系。不同于“共性音乐时期”的艺术审美,当下的听觉艺术具有同等重要的“外在”的音乐形态结构和“内在”的音乐意义结构。借“源属”概念及创作、演绎、欣赏三重视角的提出,作品的“声音形态”与“意象形态”间包含了作为单一主体的多方位认知联想与多重主体认知联想间的“对位”。“泛结构”是承接两种音乐结构并将其“泛化”为一种“想象”的思维结构,具有“广泛”、“透出”、“延伸”、“一般性”的特点,并且是一种流动的、强调人的主体性的思维结构。“泛结构”的应用范围涵盖各类听觉艺术作品,并对作品的构成及其创作、认知过程起到关键作用。这些都体现了音乐(声音)艺术作品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些共性特征。

诗音 画乐--论周龙《唐诗四首》第一乐章整体音响的构建76-86

摘要:周龙《唐诗四首》以诗作为原型,为了更好的对诗中意境多维的渲染,曲作者通过不同的织体设计、音色调配和组合形成与诗意呼应的音效输出。本文以《唐诗四首》第一乐章为分析对象,就其作品中诗意下的整体音响造型,以及对应各阶段静与动的音效设计、句式张力的安排、高潮点的音响造型与之呼应的音色调配和组合模式进行阐述。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传统音乐
浅析《饿马摇铃》的特色--兼谈潮州音乐与广东音乐及其异同87-92

摘要:《饿马摇铃》在广东音乐中鹤立鸡群、不同凡响,就在于它独特的旋律音列语汇上。实际上它兼用了潮州音乐和广东音乐这两大乐种的旋律语汇特征,把两者有特点的旋律组合在一首乐曲中,于是也就显得与众不同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两大乐种旋律结构特点的分析,然后,再对此曲中具体乐句旋律的仔细甄别,发现哪些是潮州音乐的常用语汇;哪些是广东音乐的常用语汇;还有哪些是它们共同使用的旋律语汇。这样,就能抓住此曲最有特点的方面,给人们以一个清晰的解释。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音乐美学
从“中国瑶族盘王节”看民间传统仪式典礼化中的音声审美93-98

摘要:民间传统仪式典礼化,是受当代大众审美实践影响的标志之一,而典礼中的音乐艺术表演是审美主体寻求集体记忆及社会认同的有效方式。本文以中国瑶族盘王节为典型例子,运用民族音乐学中的“音声”概念,对典礼中大众音乐审美心理作出不同视角的阐释,从而对当下不断涌现的各类节庆活动以启示。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音乐表演
萨利亚霍大提琴曲《旋转与轮回》99-104

摘要:大提琴创作一直是芬兰作曲家卡利亚·萨利亚霍的重心。本文提取了她众多优秀的大提琴作品中的一部--《旋转与轮回》来进行分析。文章从演奏方法入手,希望通过本文在《旋转与轮回》演奏上的剖析,为如何演奏现代大提琴作品提供一些思路。

《新疆随想曲》二度创作研究105-112

摘要:本文以储望华的钢琴独奏作品《新疆随想曲》为例,从一个演奏者的视角切入作品,通过演奏前的准备,演奏中的表达,以及演奏后的收获几个阶段性的记录,来展现笔者演奏该作品时所关注的几个问题。通过整个研究过程,笔者认识到音乐表演是一项复杂的运动。一个优秀的演奏者(二度演绎)不仅要忠实还原作曲家的创作初衷,遵循乐谱文本的表达,还要具备多种素质,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使这种二度创作活动有所作为,使音乐的情感传达和听众形成有效的互动。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音乐教育
浅谈爵士风格四部和声的配唱教学113-119

摘要:和声视唱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牢固的和声内心听觉。本文以爵士乐的和声风格为训练背景,通过四部和声低音声部线性听觉的相关规律,充分发挥爵士乐即兴演奏的特征,用配唱与多人协作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内心听觉感和丰富的音乐想象力。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音乐批评
音乐学者还是音乐记者--民族音乐学调查研究范式批判120-122

摘要: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作为西方音乐学跨人类学领域百年来的一门热门学科,自1980年“南京会议”开始正式传人中国,至今已经有34年的时间了。这门曾以研究“土音乐”(各国本土传统音乐)而著称的“洋学科”传人中国之初,

自媒体时代音乐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对“音乐评论与中国当前演出业态发展前沿论坛”的观察与思考123-128

摘要:近年来日趋成熟的个人媒体平台将音乐评论推向了“自媒体”时代。随着以网络传播为主的“自媒体”时代来临,人人都可以作为媒体发声,纸质媒介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弱化,专业乐评人所掌握的媒介平台的社会影响力随之式微,

人物简介-F0002

摘要:许舒亚(1961-)当代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1961年出生于吉林长春,最初学提琴;197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先后随朱践耳先生和丁善德先生攻读作曲,后留校任教;1988年获法国外交部艺术奖学金公派赴巴黎深造;1994年获得巴黎国立高等音乐舞蹈学院第三阶段作曲大师班文凭(博士);

2014天津音乐学院“千人计划”春夏学术季系列活动-F0003

摘要:5月7日,我院“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陈怡教授以《记谱法的运用》为题,举办了2014年天津音乐学院“千人计划”春夏学术季的第一场讲座,同时拉开了“千人计划”第五期入校工作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