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Tianjin Conservatory of Music

  • 12-1280/J 国内刊号
  • 1008-2530 国际刊号
  • 0.42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是天津音乐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学术期刊。天津音乐学院学报: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音乐史学、音乐批评、音乐翻译、音乐美学、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学术资讯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1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李叔同——弘一大师音乐行止暨研究史料编年(1884—2010)1-14

摘要:李叔同——弘一大师在音乐方面的成就和贡献,早已为人们所共识并载入史册,但就学术层面而言,这笔遗产之中无疑还有许多值得后人汲取的经验与研究的问题有待于继续弘扬、探究。学术研究贵在新知新见,而时下人云亦云、以讹传讹、重复他人成果等不良现象令人忧心,此类文论非但有损于李叔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尤甚者还会造成不必要的学术混乱。欲避免上述弊端,史料基础至关重要。为此,谨将笔者一己所见、所知、且具有一定启迪意义或研究价值的史料、史实及相关信息,以编年方式梳理成这份并非周全的文稿,提供有志于李叔同——弘一大师音乐研究者的参考。管窥之见,难免挂一漏万,尚祈方家学者鉴谅并教正之。

上世纪20-30年代部分来华西人与中国音乐15-23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音乐界呈现出了明显的褒西贬中的过激倾向。但吊诡的是,正当国人学习西乐的呼声一浪高于一浪之时,此间来华的一些西人却展现了对华乐的崇尚之情。本文以二、三十年代来华的四名西人——美国作曲家爱希汉姆、德国传教士汉学家尉礼贤、英籍犹太裔音乐学家乐维思、美国圣公会传教士郝路义——为例,通过钩沉他们与中国音乐的关系来讨论这一现象以及现象之后的成因。本文所重不在来华西人学术成果的评介,而旨在叙述他们与中国音乐有关的活动、中国音乐对他们的影响以及他们与中国音乐界的互动。

张謇世家与南通音乐教育探源24-27

摘要:探寻南通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均与张謇祖孙三代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张謇在南通兴办教育与实业,为发展南通的近代音乐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子孙热爱音乐,支持音乐教育,从事音乐教育,为南通现代音乐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国潼对现代二胡艺术的贡献与启示——写在国潼先生从艺60周年从教50周年之际28-31

摘要:对于中国现代二胡艺术来说,王国潼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名字。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各类媒体时常聚焦的音乐家当中,王国潼无疑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之一。并不夸张地讲,在座的与我年龄相仿的民乐学习者,多是听赏着他的演奏、仰视着他的身影步入音乐殿堂、度过青少年时光的。今天,当中央音乐学院迎来70周年华诞的时候,

受益者的感恩与反思32-40

摘要:一、受益我们在近期传统音乐研究考察中有令人兴奋的新收获。诸如,我的研究生逯凤华从清代同治年间泰山岱庙藏谱中译出《七调迎仙客》,进而我们在河北霸州胜芳古镇考察中看到"北乐会"的师傅们只要按规则将管子换上大哨和小哨,

《民族音乐概论》与传统音乐分类研究41-43

摘要:音乐表演形式五分法和社会流行层面四分法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两种分类方法,这两种分法都可追溯到《民族音乐概论》一书。一般的研究往往把五分法单纯当作是对民间音乐的分类,忽视了其对传统音乐分类研究的广泛意义。本文通过对五分法和四分法的历史追述和比较分析,从而对《民族音乐概论》在传统音乐分类研究方面的价值给予应有的肯定。

再析蒙古族传统声乐艺术——浩林潮尔44-47

摘要:浩林潮尔是蒙古族音乐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文章对浩林潮尔产生及它的概念在原有史料和有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从声乐实践角度来对浩林潮尔演唱方法的类型、风格和内涵、发展轨迹及当代演唱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浩林潮尔音乐研究增加一线新的视角。

论二胡教学中的三个辩证关系48-54

摘要:本文根据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结合作者几十年的教学经验,较为深入地研究论述了二胡教学中目的与手段,全局与局部,内容与形式三个方面的辩证关系。以期为二胡演奏理论和教学理论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方法论方面的思考。

歌唱方法的规范性及灵活性55-57

摘要:作者首先论述了传统歌唱中规范性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性以及归纳了传统歌唱基本方法和审美的八项标准。又举例说明如何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体现规范的灵活性并且论述了规范性及灵活性的关系。

重新论证“腹式呼吸法”58-62

摘要: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腹式呼吸法的存在,与其它呼吸法一样,是如此的自然、合理、科学。但由于在认识中主观与客观之间的距离,我们的理论进程受到阻碍。笔者认为:对腹式呼吸法无须作"是"或"非"的评说,只须认识它存在的合理性,摸清其内在的本质及运行规律,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理论研究更接近真实,才能更好地把握声、管乐器的奏、唱技术,获得更美好的声音。

宫、商焉生? 和、缪安解?——对《淮南子·天文训》乐学文献片段的再思考63-68

摘要:对《淮南子·天文训》中的乐律学之谜,古今多有注者进行释解。本文中,笔者综述了各家对拟论述文献的解读及解读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就五度相生之序、音阶所属之均、"比"与"不比"、"缪"与"和"等究竟该如何解释的问题较详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钲与句鑃辨析69-79

摘要:以往学界对钲与句鑃存在含糊现象,很多人认为句鑃亦为钲属。本文将从这两种器物的形制、纹饰、组合等情况结合其相关的特性做一辨析,从中可见它们的巨大区别。句鑃形制纹饰都较统一,而钲形五花八门,也正由于钲的多样性,做句鑃与钲的辨识的方法主要就是把句鑃从钲属中分别出来。同时本文通过对大量相关材料的疏理,对这两样乐器进行了一个多角度的概览,文章最后对句鑃与钲的一些相关问题做了探讨。

“第七届国际音乐考古学学术研讨会”海报陈述摘要选刊80-82

摘要:[中国]刘正国迴响九千年——贾湖遗址二批出土的骨龠测音采样吹奏报告2001年4—6月间,在位于中国淮河上游河南省境内的贾湖新石器遗址的第七次考古发掘中,又一批形状像笛的多音孔骨管乐器于土中现身,这是继15年前该遗址中首批奇迹般地出土了20余支骨龠乐器之后的再度惊人发现。同年7月间,笔者有幸应此批骨龠的发掘者——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系的邀请,

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音乐中古典形式与时代精神的矛盾及其成因(上)——以舒曼《交响练习曲》为例83-100

摘要:本文通过对舒曼《交响练习曲》的创作背景、版本情况、音乐形象以及风格特征的分析,探讨了这一作品中存在的古典器乐形式语言与时代性精神内涵的表现之间的矛盾,进而结合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音乐文化的普遍背景与德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试图论证这一矛盾存在的必然性,并由此从音乐史的学科视野阐释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的风格意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宏大的历史场景。

楚祭祀仪式的音乐化重现——谭盾《九歌》与楚祭祀仪式的对应关系研究101-108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谭盾创作于1989年的《九歌》所进行的作曲技术理论分析,探讨音乐作品与楚祭祀仪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及音乐化重现方式。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与其交响曲的共性研究109-116

摘要:总体而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先于其交响曲的创作,文中提及的"英雄性"情感特征的表现手法也都为钢琴奏鸣曲所开拓,继而在交响曲中进一步得到了集中、完全地展示。二者在表现手法上的共性突出体现于以下七点:一、动机的运用;二、三和弦的运用;三、力度的持续推进;四、单音或单一和弦的持续进行;五、谐谑曲的引入;六、切分节奏的运用;七、赋格段的运用。

弹挑扫拂绞 嘈切错杂弹——论琵琶独奏曲《秋蝉》的创作117-120

摘要:每件乐器在音色、形制及其演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也是其它乐器所代替不了的。对于中国的作曲家来说,也一直以创作更多的民族传统器乐的优秀作品为己任。本文将琵琶独奏曲《秋蝉》在创作时采用的结构、音色、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也是对民族传统器乐在创作时的思路作更深一层的梳理。

威尔第歌剧中男低音声部角色的艺术特征121-127

摘要:本文从威尔第歌剧中男低音声部的使用状况入手,探讨其歌剧中男低音的戏剧角色分类及形象特征,并对威尔第歌剧角色的声部分配原则进行剖析,同时对威尔第歌剧写作,尤其是男低音声部的音乐特征角度进行研究,希望对歌剧创作与音乐表演者有一些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