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Tianjin Conservatory of Music

  • 12-1280/J 国内刊号
  • 1008-2530 国际刊号
  • 0.42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是天津音乐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学术期刊。天津音乐学院学报: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音乐史学、音乐批评、音乐翻译、音乐美学、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学术资讯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0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第七届国际音乐考古学学术研讨会”致辞
“第七届国际音乐考古学学术研讨会”致辞 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徐昌俊教授在开幕式上的致辞1-1

摘要:尊敬的各位来宾、学者,女士们、先生们: 早上好! 在此,我非常荣幸能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致以由衷的问候和热烈的欢迎。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见证了第七届国际音乐考古学学术研讨会在我院的隆重开幕。作为天津音乐学院院长,我很高兴天津音乐学院能被给予这次十分难得的机会,为音乐考古学的研究以及促进学者之间的相互了解尽一份努力。

中国音乐史学会名誉会长王子初教授在开幕式上的致辞1-2

摘要:首先,我代表中国音乐史学会,预祝第七届国际音乐考古学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古代中国的音乐“历史”,曾被蕴藏在具有永久魅力的神话之中。传说夏启偷天帝的音乐《九辩》、《九歌》下凡,是为人间音乐的起源;黄帝派伶伦以凤凰的呜叫声为标准确定十二律,成为乐律的创始。

德国柏林民族学博物馆和民族音乐学部主任拉尔斯·克里斯蒂安·考赫教授在开幕式上的致辞2-3

摘要:尊敬的各位同仁: 在此,我谨代表柏林民族学博物馆、德国考古研究所所长——瑞卡多·艾希曼先生(他因故而不能前来参会)由衷地向出席在天津音乐学院举行的“第七届国际音乐考古学学术研讨会”的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

天津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徐建栋教授在闭幕式上的致辞4-4

摘要: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学者,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 首先我代表天津音乐学院的全体师生,祝贺“第七届国际音乐考古学学术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第七届国际音乐考古学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天津音乐学院隆重召开4-4

摘要:2010年9月20-25日,由国际音乐考古学会(ISGMA)主办,天津音乐学院承办的“第七届国际音乐考古学学术研讨会”在天津音乐学院隆重召开。这是该学术组织首次将会议设在欧美以外国家举行,也是我国第一次举办如此规模的国际音乐考古会议。

关于“重写音乐史”的几点思考——历史与教育双重视角的审视5-14

摘要:对“重写音乐史”问题的讨论,发端于史学研究,后亦不乏教育方面的考虑。笔者因近期教学的一次机缘,从历史与教育的双重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

论嵇康“和声无象”观对儒家乐象论的批判15-20

摘要: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和声无象”的观点,批判了儒家功利主义的乐象观。“和声无象”否认的象乃是特定的象,特指儒家人为附会在音乐上的盛衰吉凶之象、功德之象和主体心象,目的是剥离附会在音乐上的谶纬迷信、道德教化和主体情感内容,反对儒家把音乐作为统治工具而神秘化,反对比德式的音乐解释方式,反对打着情感之名进行教化之实的功利主义乐象观。只有剥离音乐中人为附加的特定的象,才为音乐欣赏走向审美想象奠定了基础,为人们驰骋心象,感知音声之关,获得审美愉悦开启了心灵自由之门。

《乐记·乐本》与《吕氏春秋·大乐》音乐发生观的比较——儒家与道家对音乐发生的逻辑认识及其理论价值21-27

摘要:《乐记·乐本》与《吕氏春秋·大乐》的音乐发生观,分别代表了儒家与道家对音乐发生的逻辑认识。本文认为《乐本》的音乐发生其起点是内在“人心”,在音乐本体上从情感之声的发生开始,完成在德音、礼乐;《大乐》音乐发生的起点是外在“太一”,在音乐本体上从自然之声的发生开始,完成在大乐、适音。从《乐本》的音乐发生来看,儒家乐论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方面;而从《大乐》来看,道家乐论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哲学、艺术、政治、术数、科学、理论律学等方面。

从对史料的解读看“笛上三调”问题28-31

摘要:对于晋代荀勖笛上三调,音乐学界共有三说:一是三种调式,二是三种音阶,三是三种调高。本文从对史料的解读中,发掘出有力的依据,为“三种调高”说的立论提供依据。

论“调头”32-37

摘要:“调高”与“调头”是“中国乐理”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对此能否作出合乎基本形式逻辑要求的准确界定,直接关系着调式体系、调高体系以及音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官、商、角、徵、羽只具有“调式性质”和“阶名”涵义,其本身无法决定“调高”和“调头”。以往那种“宫调式的调头是宫、商调式的调头是商”等充满矛盾性的语言表述,完全是毫无意义的滑稽之谈。无论是“音主”的高度(调高)还是“主音”的高度(调头)一般都要由“十二音律”来决定,故“调头”也应该是十二种。

关于缪天瑞先生开掘音乐能力测试训练的一则史科38-38

摘要:我在1951年考进中央音乐学院,从那时起到缪天瑞老师去世,我在他的教导和领导下学习和工作了58年。在这58年里,我从缪天瑞老师那里学习做人,学习专业,受益一生,收获多得说也说不完。

律学测量理论与方法研究39-43

摘要:为将传统律学研究中的测音工作纳入到现代声学测量体系之内,提出“律学测量”的概念。由于律学研究的自身特点及多年的测音实践,形成了其测量内容的单纯性;测量数据的精准性;主、客观音高的统一性几个显要特征。律学测量根据测量对象和使用设备的不同,测量方法总体可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大类。

战争的悼歌 生命的礼赞——亨策《第九交响曲》音乐分析44-55

摘要:汉斯·维尔纳·亨策(Hans Werner Henze,1926-)是二战后德国最重要的作曲家和指挥家,其国际声誉可与布里顿相提并论。第九交响曲是亨策晚期作品中的重要代表,反法西斯是第九交响曲最重要的表现内容。该曲在整体结构、创作技法和音乐语言上都对交响曲的体裁和形式做了个性化的探索与发展。浓厚的戏剧性及音乐中体现出的政治性和现实性又构成了其创作的人文特征。

交响套曲整体结构的重组性思维——关于马勒交响曲中的“乐章分组”现象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56-59

摘要:马勒作为晚期浪漫主义风格的典型代表,其交响曲作品在乐章的数量、功能及相互关系等方面与传统交响曲有着较大不同,而整体结构中的“乐章分组”现象及其所带来的套曲整体结构重组问题,更成为了其中独特而突出的曲式特点。本文从“乐章分组”现象入手,对马勒交响曲作品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分析。

索尔吉他音乐作品初探60-69

摘要:索尔被誉为“吉他史上的贝多芬”,足见其在吉他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创作包括了除协奏曲以外的全部体裁,其大量的练习曲带有重要的教学意义,而部分乐曲则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对其不同类型作品的归纳与分析,有助于对该作曲家创作特征的了解,同时对教学和演奏具有实际意义。

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第五首的演奏及技巧分析70-75

摘要:本文以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中的第五课为研究对象,从左手逻辑、右手跳弓及音乐表现力三个方面切入,全面分析这部作品在实际演奏中所需技巧的训练。

死亡的阴影 生命的绝唱——肖斯塔科维奇《中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147的音乐结构与表演分析76-81

摘要:《中提琴与钢琴奏呜曲》op.147是伟大的前苏联作曲家迪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的最后一首作品。这首传世之作不仅是作曲家晚年创作思想的集中体现,并且由于其丰富的技巧形式、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受到演奏家和听众的广泛欢迎。本文从演奏者的视角,深入分析了作品中对于中提琴技巧的探索和创新,以及作曲家思想境界的演变。

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的教学视角——以梅兰芳《霸王别姬》【南梆子】唱段分析为例82-89

摘要:本文尝试将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的课堂教学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近层分析;二是远层分析。以梅兰芳演唱的《霸王别姬》中【南梆子】的唱段为例,展开近层与远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