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水生生物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 42-1230/Q 国内刊号
  • 1000-3207 国际刊号
  • 1.2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水生生物学报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5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水生生物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报告、綜合述评、研究简报

水生生物学报 201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斑马鱼ints12的CRISPR/Cas9敲除及其对UsnRNA剪接的调控1-8

摘要:整合因子(Integrator)复合体通过调控UsnRNAs(U-rich small nuclear RNAs)的转录成熟过程,影响premRNA的内含子剪切,对生物体内形成成熟mRNA有重要作用。但是在脊椎动物中,整合因子复合体的表达调控及其发育功能研究尚十分缺乏。研究利用斑马鱼(Danio rerio)模型,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ints12(Integrator subunit 12)的基因敲除品系,得到了2种缺失不同碱基的突变品系。在ints12的合子突变体(Zints12)中,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UsnRNA的3′box剪切存在缺陷。与同龄的野生型斑马鱼相比,Zints12体型偏小且表现为全雄。进一步研究发现,在Zints12成体中,细胞增殖相关因子出现显著下调表达,ints12自身pre-mRNA的加工也出现内含子滞留,表明ints12对自身mRNA的剪切存在一个“自循环”式的调控模式。研究获得了斑马鱼的ints12基因敲除纯合突变体并发现ints12通过调控UsnRNA的剪切参与斑马鱼的个体生长和发育。

东北七鳃鳗TRAF6基因克隆、表达分析及亚细胞定位研究9-16

摘要:为研究TRAF6在TLR信号介导的先天免疫中的调控作用,研究通过克隆技术获得了东北七鳃鳗(Lethenteron morii)TRAF6基因的cDNA全长,命名为LmTRAF6。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方法(qPCR)分析了LmTRAF6在幼鱼和成鱼中各组织的表达情况以及在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感染后脂肪体、鳃、肠和肾组织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量变化。利用双酶切技术构建pEGFP-TRAF6重组质粒并转染HEK293T细胞,48h后进行荧光观察并拍照。结果表明,LmTRAF6的cDNA全长为2751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785 bp,编码594个氨基酸。其蛋白结构域高度保守,具有RING结构、两个锌指结构、环-环(Coiledcoil)α螺旋结构域和MATH结构域。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LmTRAF6与哺乳类以及鱼类TRAF6的亲缘关系较近,与果蝇、中国对虾TRAF6的亲缘关系较远。qPCR结果显示,LmTRAF6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幼鱼的心脏、皮肤、鳃、肝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而在肠中表达量相对较低。在成鱼的肾、鳃、肌肉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而在心脏中表达量相对较低。成鱼LmTRAF6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后,鳃、肠和肾的表达量在24h达到峰值。细胞定位显示,LmTRAF6在HEK293T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以上结果为进一步探究七鳃鳗中TRAF6在TLR信号通路中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太平洋鳕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及结构特征分析17-26

摘要:通过二代基因测序技术获得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对线粒体基因进行了注释,对其序列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太平洋鳕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6569 bp,共编码13个蛋白质,并且包含了22个tRNA,2个rRNA以及1个D-Loop区。碱基组成存在明显的AT偏向和弱AT负偏斜现象。太平洋鳕线粒体在蛋白质编码基因中共有5种终止密码子,包含哺乳动物线粒体常见终止密码子AGG与AGA。除tRNA-Ser(GCT)基因缺失二氢尿嘧啶臂(DHU臂)外,其余tRNA均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D-Loop区只存在与终止结合序列区(Terminal associated sequences,TAS)和保守序列框(Conserved sequences blocks,CSB)功能类似的序列,并且出现17 bp的嘧啶序列。非编码区含有一段保守的控制轻链复制起始的序列(OL)及一段74 bp的基因间隔区。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和Cytb基因,分别构建了鳕形目下几种鳕的进化树,结果为揭示太平洋鳕进化地位提供了重要依据。

虹鳟Fc受体FcγR的α和γ亚基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27-36

摘要:Fc受体(FcR)是一种表达在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由多亚基构成,通过与免疫球蛋白(Ig)的Fc段结合引起包括炎症因子释放和吞噬作用等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研究采用RACE技术首次克隆得到了虹鳟FcγR的α亚基基因(FcγRα)和γ亚基基因(FcRγ)的cDNA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FcγRα和FcRγ的序列进行了特征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了其在不同组织和细胞亚群中以及在Poly(I:C)和LPS刺激后头肾中的表达。结果显示:FcγRα的cDNA全长1677bp,开放阅读框为954bp,编码317个氨基酸;FcγRα由信号肽和2个Ig样结构域构成,但没有跨膜区和胞内区。FcRγ亚基存在2种形式,分别命名为FcRγ1和FcRγ2(包含FcRγ2a和FcRγ2b两个剪接异构体),它们均由信号肽、跨膜区和胞内的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构成。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析表明虹鳟FcγRα与斑点叉尾鮰FcRI相同率最高(30%),虹鳟FcRγ1和FcRγ2a/2b与哺乳动物FcRγ相同率最高可达40%。组织表达显示FcγRα、FcRγ1和FcRγ2a/2b在头肾、脾脏和血液中表达较高;细胞亚群表达显示FcγRα、FcRγ1和FcRγ2a/2b在髓样细胞群中表达最高;LPS和Poly(I:C)刺激后,FcγRα、FcRγ1和FcRγ2a/2b在头肾中的表达显著上调,这表明FcγR在机体抗细菌和抗病毒免疫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脊尾白虾2种血蓝蛋白大亚基变体的克隆及功能分析37-44

摘要:为了探究血蓝蛋白的分子多样性,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血蓝蛋白大亚基变体进行了研究。基于脊尾白虾转录组文库血蓝蛋白大亚基变体EcHcL1和2序列,利用RACE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对2种变体进行全长cDNA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发现EcHcL1和2cDNA全长分别为2239和2132bp,编码685和676个氨基酸。EcHcL1和2氨基酸序列在进化上相对保守,且均具有血蓝蛋白的典型结构域,包括铜离子结合区域、保守His位点和Ig-like区等,其中EcHcL1多了一个酪氨酸酶结构域,推测可能与色素代谢及酚氧化酶活性有关。组织表达分布结果显示EcHcL1和2在血细胞、肝胰腺、肠、腹神经节、心脏、卵巢、眼柄、胃、鳃和肌肉等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均在肝胰腺和血细胞中表达较高。采用Real-timePCR方法对病原感染后2种变体的mRNA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EcHcL1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胁迫脊尾白虾12—48h中出现较高表达量,最高表达量约为对照组的1.5—4倍;EcHcL2在胁迫后24—48h后,与对照组相比,表达量约上升2—9倍。由此说明,脊尾白虾血蓝蛋白大亚基变体与免疫防御密切相关,可能在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中发挥作用。

中华鳖Foxl2基因克隆及外源性激素对其表达的影响45-51

饲料β-葡聚糖和灭活乳酸菌的添加对泥鳅幼鱼生长性能、肠脂肪酸组成及免疫性能的影响52-59

摘要:为研究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BG)和热灭活乳酸菌(HK-LP)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幼鱼生长性能、肠道脂肪酸组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采用2×3双因素设计,设2个BG(0和1%)和3个HK-LP(0.025%、0.05%和0.1%)水平,选择初始均重为(0.17±0.01)g的泥鳅幼鱼,分别投喂6种配合饲料,每种饲料3个重复,饲养期为80d。结果显示,在饲料中分别添加BG和HK-LP显著提高了泥鳅幼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成长率,显著降低了饲料系数。然而,2种添加剂的相互作用没有对这些生长指标产生影响。添加BG显著降低了肠道脂肪酸中C16:1n-7和C18:2n-6的比率,同时随着HK-LP添加显著降低了C22:1n-11的比率。BG、HK-LP及两因素的相互作用均显著影响了体表黏液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随着BG及HK-LP添加量的增加,溶菌酶(LZM)活性出现升高趋势。添加1%BG和0.05%HK-LP饲料,显著上调了热休克蛋白HSP70和HSP90α的表达水平,同时在BG未添加组,随着HK-LP添加的增加,上调了TLR1的表达水平。综上所述,饲料BG和HK-LP添加可以改善泥鳅幼鱼生长性能,其中BG 1%和HK-LP 0.1%的实验组对泥鳅幼鱼生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氧化油脂对斑点叉尾鮰生长、体色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60-68

日光照周期对大菱鲆幼鱼摄食、消化酶活力与血清激素含量的影响69-77

力竭追赶训练对两种鲤科鱼类呼吸循环系统参数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78-85

模拟运输对异育银鲫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体色和肉质的影响86-93

罗伊氏乳杆菌对组胺引起黄颡鱼肝肠损伤修复效果评价94-101

急性冷胁迫对中华鳖幼鳖肠道黏膜组织的影响102-108

摘要:为了探究急性冷胁迫对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幼鳖肠道不同区段黏膜组织学特征的影响,实验检测了急性冷胁迫前后血清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的活性,同时观察了急性冷胁迫前后中华鳖肠道黏膜的相关组织形态的差异。DAO活性显示:(1)在第一次急性冷胁迫实验中,中华鳖血清DAO活性随急性冷胁迫时间的增加而呈现降低趋势,并在冷胁迫到达48h降到了最低水平;(2)在急性冷胁迫及复温实验中,中华鳖血清DAO的活性,在冷胁迫3d后显著降低,但随着温度的恢复,DAO活性又恢复到正常水平。组织病理结果显示:(1)急性冷胁迫对中华鳖肠道(回肠后段和大肠)黏膜上皮的形态没有明显影响;(2)急性冷胁迫对回肠后段的杯状细胞数目、肠绒毛长度和绒毛长度/隐窝深度的比值没有显著影响,但会使回肠后段黏膜厚度显著降低;(3)急性冷胁迫会使大肠的杯状细胞数目降低。这表明急性冷胁迫会改变中华鳖肠道黏膜的结构,但在不同的肠段,这种改变是不同的。回肠后段和大肠在同样的冷胁迫方式下黏膜机械屏障的不同变化情况,提示中华鳖肠道各段对急性冷胁迫具有特殊的应对方式。

感染草鱼呼肠孤病毒对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109-116

西伯利亚鲟幼鱼骨骼系统解剖研究117-122

摘要:为了解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骨骼系统的形态特征,采用传统的解剖法和透明骨法对西伯利亚鲟幼鱼进行解剖观察,为西伯利亚鲟在形态学和分类学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幼鱼骨骼系统由主轴骨骼和附肢骨骼两部分构成,主轴骨骼包括头骨、脊柱和肋骨,附肢骨骼由鳍条、支鳍骨骼和带骨构成。对比分析发现,西伯利亚鲟和施氏鲟骨骼系统的组成与构造较为相似,其原因可能是其对高纬度低水温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河南省淮河流域鳑鲏亚科5种鱼形态差异分析123-132

长江口日本鳗鲡降海产卵洄游群体的银化指标研究133-141

摘要:以长江口降海生殖洄游途中的日本鳗鲡为研究材料,对繁殖群体银化过程中体色、年龄、全长、体重及银化指标等特征作了分析。结果显示,依据“体侧黑色素沉积是否蔓延至胸鳍下缘”这一体色标准,可将日本鳗鲡洄游群体分为银化前期和银化期二个发育期。日本鳗鲡银化过程中,体型、胸鳍长、眼径、性腺指数呈递增趋势,消化道指数则呈递减趋势。主成分分析亦表明,银化期较银化前期的眼径和胸鳍增大,还具有较高的性腺指数和较低的消化道饱满度。由于日本鳗鲡的产卵场位于3000km之遥的马里亚纳海沟,这些形态的修正可能是为了适应即将起始的长距离降海生殖洄游。根据银化指标所建立的判别方程,对雌、雄群体银化前期和银化期的判别分析均取得了95%以上的成功率。研究认为,长江口日本鳗鲡银化期的野外快速判别,亦可采用“眼径指数大于5”作为识别依据。

长江湖口段春夏季仔稚鱼群落结构研究14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