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杂志 省级期刊

Sichuan Building Science

  • 51-1142/TU 国内刊号
  • 1008-1933 国际刊号
  • 0.4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是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管的学术期刊。四川建筑科学研究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建筑结构,建筑物鉴定、加固与耐久性,地基与基础,建筑抗震,建筑材料,建筑与节能,施工与管理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杂志工程结构
复杂地形下超高层双塔建筑风荷载特性研究1-7

摘要:处于大气边界层中的建筑,由于流体存在着复杂的涡旋以及流动分离,建筑表面的风荷载十分复杂。对于位于城市中心的超高层双塔建筑,地势高差大,其风荷载特性更是复杂。要对这类建筑进行精细化分析,必须详细研究地形及周边建筑对建筑风荷载的影响。本文以刚性模型测压试验为基础,分别研究了超高层双塔建筑的局部风压体型系数、脉动风压系数、层阻力(升力)系数及层阻力(升力)功率谱。并研究了地形、周边建筑对建筑风荷载特性的影响,以及双塔之间风荷载的干扰作用。为复杂地形下超高层双塔建筑风荷载研究提供了参考。

端板厚度对PEC柱与型钢梁连接框架延性的影响8-11

摘要:为研究端板厚度对框架耗能及延性的影响,对2榀PEC柱与型钢梁端板连接框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在分析试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有限元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端板厚度从12 mm增加到20 mm,框架极限承载力变化不大,滞回环面积增加了12.90%,延性系数提高了14.77%,两个试件的延性系数均大于3,说明此类框架具有良好的延性。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相同,增加端板厚度可以改善框架的耗能能力和延性性能。

荷载标准值与分项系数的分析12-15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时常出现建筑物被风吹毁,结构被雪压塌事故。针对于这些现象,本文对规范中风荷载、雪荷载以及楼面均布荷载的标准值和分项系数的取值展开了分析。做了对荷载规范相关内容的变动的分析,以及和实测数据的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规范中的风荷载和雪荷载的取值偏低,分项系数的取值并没有因地区不同而加以区别,不符合可靠性设计的基本原则,同时取值偏小。对于楼面均布荷载并没有按照规范中所规定的方法进行取值,且分项系数同样偏低。

挑檐和出山对低矮房屋屋面平均风压的影响16-21

摘要:基于Fluent 6.3软件对4种屋面形式进行了数值模拟,采取对有挑檐、有出山屋面形式的数值模拟结果与风洞试验进行对比的方式,验证了本文数值模拟方法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模拟了多种屋面形式,得到:挑檐影响屋面平均风压系数分布的作用显著,不同风向角时影响风压作用大小不同,挑檐能够使屋面体型系数减小,但随着长度的增加减小趋势会下降;出山能够改变屋面平均风压分布,对于抗风总体是有利的,当高度较大时不能忽略其不利影响。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杂志工程鉴定、加固与耐久性
故宫古建筑斗拱典型残损问题分析22-27

摘要:为保护古建筑,采取现场勘查与分析论证相结合的方法,以故宫古建筑斗拱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木构古建筑斗拱的典型残损问题与加固方法。基于故宫斗拱构造和受力特点,对其典型残损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汇总,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固建议。结果表明:故宫古建筑斗拱出现的典型残损问题包括糟朽、变形、开裂、松动、脱落、原有加固件失效等;产生这些残损问题的原因与古建大木施工工艺、木材及加固件材性、斗拱构造特征、外力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采取重新安装、局部更换、胶粘、化学加固、铁件加固等方法均可实现斗拱的有效加固。

基于双线性本构模型的锚杆界面剥离机理分析28-33

摘要:基于内聚力理论的双线性本构模型,对锚杆与灌浆体界面的粘结滑移行为进行了理论分析,将锚杆拔出破坏过程分为4个阶段来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粘结剪应力、滑移量以及锚杆正应力的解析解,推导出抗拔承载力计算公式。通过拉拔试验的数据曲线规律验证了本文推导的正确性。

钢框架结构的钢-混凝土组合加固法及其工程应用34-38

摘要:某钢框架桁架梁和工字型钢柱的承载能力不足,需要对其进行加固,原工程方案是在桁架梁两侧增焊槽钢,工字型钢柱四周增焊角钢,为了减少用钢量以及降低施工难度,新方案是在压型钢板与钢梁接触部位进行钢板开洞,并在桁架梁上翼缘顶部增焊抗剪螺栓,同时浇筑混凝土并配筋,达到组合梁的受力效果;钢柱的加固是采取外包混凝土进行加强。在有限元设计软件Midas中,验算了施工阶段纯钢桁架梁的承载力,提取了使用阶段最不利组合下组合梁、钢骨混凝土柱的内力与挠度,与手算得出的新梁柱抗弯、抗剪承载力比较,同时计算了结构整体的动力特性与小震下的层间位移角。结论:钢-混凝土桁架梁达到原加固方案的承载要求,该方法不仅减小了用钢量,也提高了原钢框架整体的性能。

RC构件损伤模型对比分析39-44

摘要:在对国内外典型的RC构件损伤模型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对常见的损伤指标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刚度退化指标相比,超越变形指标和累积耗能指标更为合理。进而选取了部分基于超越变形指标或累积耗能指标的损伤模型,分别对RC柱和RC节点试件进行了全过程损伤计算。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对于RC柱的震损分析Park-Ang损伤模型更为适用,而对于RC节点的震损分析牛荻涛损伤模型更为适用。所得结论为实际工程分析和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动力特性测试技术在建筑工程检测鉴定中的应用45-49

摘要:建筑物的结构动力特性是其自身固有特性,理论计算的结果往往经过模型简化,不能真实反映结构的固有特性。实体结构的动力特性测试结果包含了理论分析无法完全考虑的本构关系、边界条件、节点构造和施工影响等信息,真实反映实体结构性能。在既有建筑工程的检测鉴定中,通过对建筑物动力特性参数的测试分析,结合常规的检测方法可对结构性能作更科学、合理的鉴定结论。本文结合实际工程,对其在检测鉴定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供同行参考。

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初始表面状态对其腐蚀行为的影响50-54

摘要:建立了宏电池腐蚀回路,通过分析不同初始表面状态的钢筋在无氯盐试块和有氯盐试块中的腐蚀电位、微电池腐蚀速度、极化曲线和宏电池腐蚀速度,研究了钢筋初始表面状态对其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全裸抛光表面相比,原氧化皮表面或初始锈蚀表面对改善钢筋的腐蚀电位起积极作用。锈蚀表面钢筋的微电池腐蚀速度较大且随着初始锈蚀程度的增加而增大。与初始锈蚀表面相比,原氧化皮表面能削弱钢筋的微电池腐蚀,但对其宏电池腐蚀有不利的影响。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杂志地基与基础
粗粒含量对红砂岩土静力压实能耗规律影响55-59

摘要:为研究粗粒含量对红砂岩土静力压实能量消耗规律的影响,利用自制装置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上进行了静力压实试验,得到6种不同粗粒含量红砂岩土静力压实试验的压力-位移关系,分析了粗粒含量和压实能量对红砂岩土压实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压实能量作用下,当粗粒含量为60%时,红砂岩土产生的压实位移最大;不同粗粒含量红砂岩土应变随单位体积静压功增加而增大,两者符合对数函数关系。

软土地区地铁隧道顶部空洞对隧道动力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60-65

摘要:针对软土地区地铁隧道顶部出现空洞对隧道主体动力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振动台试验研究。以某市地铁隧道为依托工程,建立了隧道缩尺模型及其所处软土环境,模拟出软土地下隧道顶部出现空洞的状况,分析了隧道顶部空洞处地震加速度响应、地震动应变及震后隧道破坏形态。试验结果表明:隧道衬砌顶部空洞的存在使得空洞附近出现较大动力效应,出现较大的动力响应和变形;衬砌的顶部空洞使得隧道顶部的围岩加速度响应和应变加剧,同时使拱腰加速度响应及应变也有一定的放大效应。隧道顶部空洞在地震时会加重震害。

地下室上浮事故原因鉴定与加固处理方法研究66-69

摘要:地下空间工程因抗浮不足引发的地下结构开裂、破坏是近年来较为普遍的工程热点、难点问题。本文针对四川某建筑地下室因大气降水引发的底板局部上浮,进而引发部分柱、梁以及墙体开裂的事故,开展了现场检测鉴定研究,阐明了该事故的上浮原因及结构破坏机理,基于此,开展了该地下室结构工程的永久抗浮处理以及结构加固处理的方法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研究工作对地下室上浮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砂岩渗透特性与损伤演化探讨70-75

摘要:为探究中砂岩破坏全过程中的渗透特性及损伤演化特征,对中砂岩进行了三轴渗透及声发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随着应力加载全过程呈先减小后增大的整体趋势,在峰值应力前后达到最大值;围压越大,渗透率越小;体积变形扩容点与渗透率的突变点相对应,更能准确反映渗透性的变化;渗透测试过程中的声发射现象是一个呈阶段性的演变过程并与渗透率大小的变化趋势相对应;围压越大,声发射现象越滞后;利用声发射参数,基于Weibull分布函数计算得到的损伤表明,应力对砂岩的损伤主要发生在应力加载阶段,渗透损伤相对较小且主要集中于屈服阶段之后;围压越大,渗透损伤量所占比重越小。

刚性疏桩复合地基桩土荷载分担的实用计算方法76-80

摘要:为了合理评估路堤下刚性疏桩复合地基桩、土之间的荷载分担,首先基于单桩分析模型和Marston土压力理论,将上部路堤的土拱效应简化为桩顶上方虚土柱与其周围土的相互作用,建立了路堤荷载传递分析的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复合地基桩体承载机理,考虑基底桩土刚度差异对路堤荷载传递的影响,给出了一种计算刚性疏桩复合地基桩土荷载分担的方法;最后,通过与工程实测结果和其他计算方法结果的对比,对本文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并通过算例分析了桩土荷载分担比随填土高度、填土粘聚力和基底桩土刚度等因素的变化规律。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杂志振动与抗震
基于GIRAFFE模拟的震后供水管网优化恢复过程研究81-85

摘要:为提升供水管网震后快速恢复效率,提出了基于GIRAFFE模拟的震后供水管网优化恢复方法。针对震后供水管网破坏节点负压影响,采用以EPANET内核为运算引擎的GIRAFFE进行供水管网系统地震破坏模拟分析,得到供水管网震后损失水力参数;以此为基础采用两阶段恢复策略进行了修复优化,即第一阶段以管网供水满意度提升最大为目标,以各个破坏管道修复后的供水满意度为依据进行破坏管道修复,第二阶段通过对损伤管道动态修复的水力参数适时计算,以减少管网漏水为目标进行破坏管道修复。同时,考虑供水管网震后大面积破坏特征,建立了维修队伍指派优化模型。最后,通过某城市管网案例计算分析研究,给出了供水管网优化恢复方案,为综合保障震后居民用水需求提供了技术支撑。

生土结构承重墙体恢复力模型研究86-90

摘要:基于14片生土结构承重墙体抗震性能试验数据,拟合了墙体在低周反复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无量纲化骨架曲线,得到简化三线型模型的基本参数,采用理论分析及试验回归的方法得到骨架曲线的计算公式;根据试件的滞回规则,构建了生土结构承重墙体的恢复力模型。文中建议的恢复力滞回模型可用于生土结构弹塑性分析。

基于竖向连接方式变化的装配式复合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91-96

摘要:通过对3榀1/2比例不同竖向连接方式的装配式复合墙体在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了装配式墙体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点和破坏机制,对比分析了竖向连接方式变化的装配式墙体的承载力、延性、变形性能、刚度退化、抗倒塌能力和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3榀墙体均发生弯剪破坏,属于合理的破坏形式;3榀墙体的破坏都经历了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破坏阶段,墙体各构件依次发挥作用,使装配式墙体具有多道抗震防线;3榀墙体从屈服阶段到破坏阶段,等效粘滞阻尼系数均有较明显的增大,都具有较强的耗能能力;GGSW-2墙体螺栓连接抗震性能的各项指标均较好,其抗震能力和抗倒塌能力更出色,建议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螺栓数量和位置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