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与管理杂志社
分享到:

农业经济与管理杂志

《农业经济与管理》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10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与农村发展、国外农业、畜牧业经济、渔业经济、农业资源与环境等。
  • 主管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 主办单位:东北农业大学;中国农村合作社经济管理学会
  • 国际刊号:1674-9189
  • 国内刊号:23-1564/F
  • 出版地方:黑龙江
  • 邮发代号:14-103
  • 创刊时间:2010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85
  • 综合影响因子:0.696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5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农业经济与管理杂志理论研究

《资本论》视野的农工关系演变轨迹

摘要:农业是最古老的物质生产部门。自从工业从农业部门中分离出来,发展速度一直领先于农业部门。相对于农业,工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业工业化是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有利于迅速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改变农业落后面貌。但是,农业工业化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农业与工业的差别,把农业“化”为工业,“合二而一”。农业与工业的本质差别是不可消除的,不论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多高,只有自觉遵循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保持农业生态系统平衡,始能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有关农工关系演变轨迹的重要论断。
5-12

关于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度”的经济学理论解析

摘要: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和具体应用。“农地适度规模”的概念如不进行明晰界定与说明,容易产生误解。从经济学视角对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度”的问题展开分析,揭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内涵及评价标准,认为农地适度经营规模并不存在一个普适性的标准与路径,而与一定的自然、经济、社会、市场、技术条件相适应,并受资源禀赋、生产力水平、经营主体与经营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以期为准确把握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演化机理与演进路径,提供理论参考。
13-20
农业经济与管理杂志农业与农村发展

农户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可得性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121个农户的调查

摘要:通过对全国10省(区)1 121个农户的调查,采用统计方法和Logit计量模型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农户可得性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户对农业生产性服务可得性亟待提高;经营类型对农田灌溉服务和农业技术服务可得性有显著影响,但对施肥撒药服务可得性影响不显著;地区特征对农田灌溉服务和施肥撒药服务的可得性有显著的影响,但对农业技术服务可得性影响不显著;家庭外出务工人数仅对农户接受农业技术为显著负向影响;家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和家庭离乡镇政府所在地距离对可得性起负向影响,家庭总收入对农田灌溉服务和农业技术服务可得性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经营规模对三类服务的农户可得性影响均不显著;农业生产决策者个人特征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农户可得性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21-29

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留守老人健康的影响研究——基于西北地区农户调查数据

摘要: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劳动力大规模转移造成大量老年人留守农村缺乏照顾。留守老人的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利用2013年陕西和甘肃两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项目的调查数据,建立Probit模型,采用工具变量法排除内生性偏差,估计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留守老人健康状况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对留守老人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转移带来的非农收入会在一定程度弥补劳动力流失对留守老人健康的负面影响,但在现有的非农收入水平下难以完全弥补。当老年人健康状况恶化时,资金的健康边际效应提高,促使劳动力外出务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效果的凸显和老龄化社会进程加速,未来我国留守老人健康问题将进一步恶化。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30-37

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农垦是我国最早实行企业化经营的农业单元,是覆盖多领域、包含多种所有制成分和多样化经营组织的农业群体,也是我国公司制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农垦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逐步形成了以“企业集团+产业公司+国有农场+职工家庭农场”为主的典型组织模式,农垦多主体、多层次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是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的保障,集团制改革和产业化农业公司的组建是关键,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集团制、上下结合的公司制和自下而上的模拟股份制三种发展路径,但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依然面临壮大公司主体、完善利益联接机制、扩大职工家庭农场规模、创设农垦发展政策等问题,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
38-43
农业经济与管理杂志农民问题

第一代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养老欠款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提高,对现有养老模式提出挑战。第一代农民工已达到或接近退休年龄,却因非正规就业遗留下诸多养老欠款问题不能安享晚年,只能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维持生存,生活和养老现状令人担忧。分析非正规就业下第一代农民工自身、企业和政府对其养老保障的认识、动机和态度存在一些误区,并对第一代农民工非正规就业导致的养老欠款境况进行详细解析,主要表现为参保率低、退保率高和转移困难三个方面。最后提出第一代农民工养老欠款设计补偿性解决方案:建立“差别型”养老保险体系,实行弹性养老保险制度,与商业保险机构合作开发“菜单式养老保险”,加强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立法工作,完善养老保险网络信息化建设,重视农村老年服务产业发展,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
44-50

人力资本影响农民工非农职业选择的代际差异

摘要:人力资本是影响农民工非农就业职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程度、技能培训、健康等影响第一代和新生代农民工非农就业的职业选择。以2012年北京林业大学在甘肃省调查数据为基础,使用多元Logit回归模型对甘肃省两代农民工非农职业选择的人力资本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非农就业层次和质量整体偏低,多为被雇佣方式且集中分布于低端职位,从事的多为对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要求不高的工作。新老两代农民工在非农职业的选择上呈现差异,第一代农民工大多选择从事初级职业,而新生代农民工在非农职业的选择分布上更加均衡,非农就业的质量明显高于第一代。人力资本对农民工非农职业选择有重要作用,教育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性别、婚姻状况、教育年限、健康状况、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就业地区等因素显著影响农民工非农职业选择;受教育年限和职业资格证书影响农民工非农职业选择的代际差异不明显,而健康状况和是否参加过培训对两代农民工非农职业选择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51-58

短视特征下的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

摘要:西方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可以在完全理性的基础上从生命周期或持久收入角度出发跨期规划收入和消费,平衡一生的消费波动。直接借鉴西方消费理论解释我国居民消费行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表现出较强的主观性和有限理性,存在短视性消费特征。因此,有必要研究农村居民消费的短视行为特征。为全面深入分析研究农村居民的短视消费行为,文章建立相对综合的农村居民短视消费模型,采用宏观经济数据,利用误差修正模型(ECM)进行相应的计量检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消费过程中的确存在短视消费行为特征,该理论模型的现实拟合程度较高,可以解释农村居民消费过程中存在的短视性、消费惯性和过度敏感性特征。
59-68
农业经济与管理杂志农村合作经济

烟农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研究——基于山东省15个样本社的调查分析

摘要: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烟农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信息熵技术和理想点原理构建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15个样本烟农专业合作社进行绩效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烟农专业合作社整体发展水平较高,但存在不平衡性;合作社年盈余、社员年均纯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数比例、社员年均纯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数比例、带动非社员数量四个指标在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中尤为重要。政策建议:加强烟农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政府、烟草公司应科学构建烟农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并依此制定相应政策。
69-78
农业经济与管理杂志畜牧经济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奶业支持政策优化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国家对于奶业重视度不断提高,从质量和产量上对奶业产业的扶持和监督力度加大。但从具体实施情况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以安徽省为例,对当前奶业产业链各环节扶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调研发现:从整体情况看,当前奶业整个产业链的扶持政策呈现“重中间,轻两端”的状态,即扶持政策主要侧重于产业链中间的奶牛养殖环节,而对于产业链上下游的饲草种植、饲料加工以及乳制品加工和销售环节的政策扶持不足。因此,当前应当平衡产业链各环节补贴,完善配套的支持政策;建立奶业支持和保护的法律制度,健全市场运行体制;提高奶业补贴政策效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协调产业链的各主体利益,建立价格机制。
79-87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畜产品贸易: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

摘要:针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构建相应的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畜产品贸易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对双边畜产品贸易具有促进作用,需求结构和地理距离对贸易有负向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与中亚各国的贸易潜力进行测算,发现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之间存在巨大畜产品贸易潜力,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畜产品贸易表现为“贸易过度”,需要寻找新的贸易增长点。中国应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平台优势,加强同中亚各国畜产品贸易联系,调整现有畜产品贸易结构,将高技术附加值的畜产品作为出口重点,进一步扩大中国同中亚五国的畜产品贸易。
8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