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Muda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 23-1270/R 国内刊号
  • 1001-7550 国际刊号
  • 0.95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是牡丹江医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的学术期刊。牡丹江医学院学报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综述、高教研究与高校管理、病例报告、护理医学、调查研究、调查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杂志基础医学
家兔肺内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与淋巴液生成的关系1-3

摘要:目的:观察家兔肺内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为探讨肺淋巴液生成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家兔肺组织用半薄切片光镜观察、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肺内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测量了有关数据。结果:肺的淋巴管主要位于富含结缔组织区,多位于支气管、肺动脉及肺静脉周围,起始于呼吸性支气管,肺泡隔内未见淋巴管分布。肺内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内富含质膜小泡,内皮细胞连接有三种类型,端端连接、插入连接和重叠连接,偶见开放连接。结论:在肺脏淋巴液的生成机制中,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转运功能可能是以质膜小泡的运输为主,内皮细胞间连接所形成的通道作用为辅。

白花蛇舌草体外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4-5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白花蛇舌草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制备白花蛇舌草水提取液,体外培养人肝癌HEPG2细胞,MTT法体外细胞毒实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白花蛇舌草浓度在10-80mg/mL时,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生长,且随着剂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电泳图片显示DNA梯形降解带纹。结论:白花蛇舌草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对人肝癌HEPG2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

芦荟提取物对电刺激离体蟾蜍腓肠肌疲劳的影响5-7

摘要:目的:探讨芦荟提取物对电刺激离体蟾蜍腓肠肌疲劳的影响。方法:制备离体蟾蜍腓肠肌标本20块,将同一蟾蜍的2块腓肠肌标本随机分为对照组(葡萄糖任氏液组)和观察组(芦荟提取物溶液组)。采用脉,中式电流直接刺激离体蟾蜍腓肠肌作为疲劳模型,观察用药前后肌肉收缩幅度、达最大收缩幅度所需时间以及肌肉收缩持续时间的变化。结果:芦荟提取物可缩短肌肉收缩达最大幅度所需时间(P〈0.05),增加肌肉收缩幅度下降到最大幅度50%的时间t0.5和下降到10%的时间t0.1(P〈0.01),对肌肉收缩幅度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芦荟提取物能直接作用于骨骼肌,具有抗疲劳作用。

翻白草对2型糖尿病肝脏大鼠氧化应激的实验性研究7-9

摘要:目的:探讨翻白草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以高热量饲料加链脲佐菌素建立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肝组织丙二醛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来研究不同剂量翻白草水煎剂对上述各指标的影响。结果:成功诱导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P〈0.0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降低(P〈0.01);与2型糖尿病组相比,翻白草治疗组大鼠以上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结论:翻白草能够抑制2型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的能量代谢障碍,对2型糖尿病引起的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

牛膝多糖对小鼠肝癌H22细胞bcl-2和Fas基因表达的影响9-11

摘要:目的:研究牛膝多糖(ABPS)对肝癌H22细胞bcl-2和Fas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肝癌H22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ABPS对H2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RT-PCR检测bcl-2和Fas基因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ABPS对肝癌H22细胞具有显著生长抑制作用,并呈量效关系;bcl-2基因mRNA表达水平随着ABPS浓度的增加而下降,Fas基因mRNA表达水平随着ABPS浓度的增加而上升。结论:ABPS可抑制H2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基因mRNA表达、上调Fas基因mRNA表达有关。

蒲公英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研究11-13

摘要:目的:了解蒲公英(TM)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影响。方法:经口灌服醋酸地塞米松(DEX)诱导小鼠免疫功能低下,7d后经口灌服蒲公英,采用蒲公英和黄芪精口服液小鼠进行体液免疫功能测定。结果:蒲公英(4g/dkg·d)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指数水平,提高小鼠抗体生成水平和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即通过改善机体的免疫抑制状态,进而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作用。结论:蒲公英有增强和上调免疫功能低下机体的作用。

刺五加总黄酮对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13-15

摘要:目的:探讨剃五加总黄酮对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方法制备大鼠脑缺血模型;用神经元尼氏体甲苯胺蓝特殊染色法观察大鼠脑缺血后缺血区神经元损害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脑皮层缺血侧神经元缺失以及尼氏体消失明显(P〈0.01);治疗组虽然也存在神经元缺失及尼氏体消失情况,但完整神经元数明显多于模型组(P〈0.01)。结论:经大脑中动脉栓塞方法建立的大鼠脑缺血模型证实了刺五加总黄酮的脑保护脑作用,抑制缺血性脑损伤,对神经细胞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在直肠癌诊疗中的意义15-16

摘要:目的:评价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对直肠癌患者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随机收集2005-2007在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治疗的128例直肠癌患者的病例。比较患者直肠癌的生物学性状、是否侵及浆膜层、淋巴结转移数目及I法床手术方式的差异。结果: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组与正常组比较:二者直肠癌的生物学性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二者在浆膜浸透,淋巴结转移数目差别上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5),临床手术方式的差别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的直肠癌患者的浆膜浸透发生率,淋巴结转移的数目较纤维蛋白原含量在正常范围患者要高,同时其手术的可根治性也大大减小。

复方大黄软膏的制备及其致敏试验16-18

摘要:目的:复方大黄软膏的主药是由中药组成,经纳米级粉碎制得即纳米中药,将其制成软膏,观察软膏的皮肤致敏性.以用于临床。方法:将超声的混匀中药粉末51.7g与羊毛脂34.5g,白凡士林17.5g,丙三醇1.5mL,氮酮3mL,苯甲酸0.25g融合制成复方大黄软膏,然后用所制软膏对家兔进行皮肤致敏试验。将9只家兔分为三组,每组各3只,采用对比方法,观察复方大黄软膏对皮肤的作用。结果:所制复方大黄软膏对家兔皮肤无致敏作用。结论:所制复方大黄软膏具有安全性。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杂志临床医学
PTEN和CyclinD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18-21

摘要:目的:研究结直肠癌中的PTEN、CyclinD1蛋白的表达及相互关系,初步探讨它们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快捷法,检测50例结直肠癌组织、16例结直肠正常黏膜中PTEN蛋白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情况,比较PTEN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其与CyclinD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结直肠癌癌组织PTEN蛋白表达的阳性率(54.0%)明显弱于正常组织(100%),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Dukes分期有关。(2)结直肠癌组织CyclinD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68.0%)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25.0%),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表达随结直肠癌侵润深度增加、淋巴结转移、Duke分期的进展而增高。(3)PTEN蛋白表达强度与CyclinD1蛋白表达强度之间呈负相关(r=-0.547,P〈0.05)。结论:结论PTEN蛋白和CyclinD1的异常表达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两者同时检测有助于预后判断。

丹参注射液对小鼠Lewis肺癌β-连环蛋白表达的影响21-23

摘要: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对小鼠Lewis肺癌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方法:建立Lewis肺癌小鼠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丹参对肿瘤细胞β-catenin表达的影响,测肿瘤体积、瘤重。结果:生理盐水组β-catenin阳性表达率与丹参组和环磷酰胺组有显著性差异,而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丹参可抑制小鼠Lewis肺癌β-catenin的异常表达并抑制小鼠Lewis肺癌生长。

参附通过抗凋亡途径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的影响23-27

摘要: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期间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Pringle’s法建立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模型。5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参附治疗组(SF组)。在规定时间检测肝细胞Bcl-2、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细胞凋亡,同时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细胞凋亡指数在各时间点IR组显著增多,SF组较IR组显著减少而高于S组。与IR组比较,SF组的Bcl-2蛋白表达在再灌注6h、24h提高的显著;而Caspase-3蛋白表达在再灌注2h、6h下降的显著。结论:参附注射液通过抗细胞凋亡途径保护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SF通过下调Caspase-3表达,同时上调Bcl-2表达而抑制再灌注时肝细胞凋亡,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双歧三联活菌制剂对脾虚湿盛泄泻患者肠道及舌部微生态影响的研究27-29

摘要:目的:观察双歧三联活菌制剂贝飞达对脾虚湿盛泄泻的病人肠道微生态及舌象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脾虚湿盛泄泻的病人60例及正常健康人30例为研究对象,60例病人随机分为双歧三联活菌制剂贝飞达治疗组30例,氟哌酸治疗组30例。其中3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的舌象等临床表现,测定粪便中四种肠道常驻菌及舌部菌群的变化情况。结果:贝飞达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氟哌酸组。60例脾虚湿盛泄泻的病人粪便中双歧杆菌比健康人明显减少(P〈0.05),并且其舌部(腻苔)的菌群构成与健康(薄白苔)有差异。治疗后贝飞达组粪便中双歧杆菌增加明显,白腻苔及舌部菌群改善明显,说明贝飞达具有调整肠道菌群及舌部菌群平衡的作用。结论:结论:1.脾虚湿盛泄泻病人存在肠道和舌部微生态异常,二者具有相关性。2.贝飞达对肠道菌群及舌部菌群失调均有调整作用、改变舌象,治疗脾虚湿盛泄泻疗效显著。

孕期补镁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的关系30-32

摘要:目的:探讨孕期补镁是否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方法:分别给不同实验组SD孕鼠低镁含量鼠粮、正常鼠粮高镁灌胃喂养,通过观察孕鼠血压变化、血浆中的内皮素浓度的测定、胎盘电镜观察、子鼠数目和发育等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补镁组未见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而低镁组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病率与模型组相同,两组无差异。低镁组血浆内皮素较对照组有显著增高;低镁组的受孕率和子鼠数量明显下降,与其它组有显著差异。结论:孕期补镁可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补镁也可降低畸胎的发生。

Hunt-Hess Ⅲ-Ⅳ级动脉瘤破裂病人不同时期血管内治疗32-34

摘要:目的:通过对102例Hunt-Hess Ⅲ-Ⅳ级动脉瘤破裂病人不同时期行血管内治疗的回顾性疗效分析,探讨治疗时间的选择对该类患者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Hunt-Hess Ⅲ-Ⅳ级动脉瘤破裂病例,其中急性期治疗组(治疗时间于发病后72h以内)63例,痉挛期治疗组(治疗时间于发病后3-14d)39例,通过比较二者在再出血率、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率、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术后随访恢复良好率等方面的差异,探讨治疗时机的选择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再出血率、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方面,急性期治疗组明显低于痉挛期治疗组,术后随访恢复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率方面二者无显著差别。结论:对Hunt-Hess Ⅲ-Ⅳ级动脉瘤破裂患者尽早实施血管内治疗,可降低患者再出血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

西红花酸对单侧输尿管大鼠肾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34-36

摘要:目的:研究西红花酸对单侧输尿管结扎(UUO)大鼠肾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及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采用UUO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UUO组)、西红花酸组(C组)。SHAM组和UUO组给予标准资料30g/d,C组于术前3d至术后9d每天分别给予西红花酸50rag/kg.d灌胃,第9天处死各组大鼠。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肾组织CTGF;HE、Masson染色评定各组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结果:UUO组CTGF的表达及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明显高于SHAM组(P〈0.05),而C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UUO组(P〈0.05)。结论:西红花酸可以一直肾纤维化CTGF表达,从而遏制肾纤维化的进展。

3D DCE-MRA在下肢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39-42

摘要: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MRA)的方法及在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方法:对疑有下肢血管病变的50例病人进行了3D DCE-MRA检查,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造影剂Gd-DTPA。采用K空间(k-space)中心优先采集技术,3D Flash序列扫描,通过MIP重建图像和减影技术获得满意的下肢三维血管树像。结果:①对50例疑怀疑有下肢血管相关性疾病的患者行3D DCE-MRA,分析其图像质量和血管显示情况,优良率达74.66%,显示率达100%;②3D DCE-MRA诊断狭窄〉5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9.5%和99.8%,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6%和99.8%;③与DSA比较,在〈50%的狭窄中,3D DCE-MRA对狭窄程度过高估计,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小腿动脉的完全闭塞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本组研究的3D DCE-MRA与DSA对3段血管狭窄符合率比较,显示下肢动脉第1段两者符合率最好,达到100%,第3段血管显示质量最差,与DSA的符合率为89.29%,明显不如DSA。结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MRA)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虽然对狭窄程度的高估仍不可避免,仍然是一种高效快速的下肢血管成像方法。

CT诊断肝细胞癌与肝内型胆管细胞癌42-44

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与肝内型胆管细胞癌螺旋CT鉴别诊断。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内型胆管细胞型肝癌15例。肝细胞肝癌30例,对MSCT期(动脉期及门脉期)增强及延迟扫描的CT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对照分圻。结果:肝内型胆管细胞癌在增强扫描过程中为动脉、门脉期强化不明显或边缘强化,并有延迟强化(10/15例)。肝细胞型肝癌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而门脉期较周围正常肝组织密度低,无延迟强化(25/30例)。胆管细胞癌呈片状,无占位效应(15/15例),其内或周围有胆管扩张(15/15例),可伴胆管结石(3/15例),所在肝叶萎缩(5/15例),可有淋巴结转移(8/15例)。而肝细胞癌则伴肝硬化(14/30例),AFP升高(23/30例),少有淋巴结转移(2/30例)。结论:MSCT动态增强扫描加延迟扫描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组织来源的关键技术,两种病理类型肿瘤的强化方式的差别是其影像诊断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