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井工程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录井工程杂志 部级期刊

Mud Logging Engineering

  • 12-1371/TE 国内刊号
  • 1672-9803 国际刊号
  • 0.51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录井工程是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港油田分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8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录井工程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工艺技术、解释评价、地质研究、装备、研究与探讨、征订启事

录井工程 2016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当前录井行业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策略1-4

摘要:通过对当前录井行业面临形势进行的系统分析,认为在油价逐步走低并步入常态的大背景下,行业整体发展处于调整期,且行业定位正在发生变化;产业链较短、定额体系不合理、企业间恶性竞争等问题依然存在;同时,行业重组带来了信息化提升、产业链拓展等新的发展机遇。基于以上分析和认识,从发展经济适用技术、与甲方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推行低成本战略、在IPM(一体化服务)项目中拓展服务链条、通过“互联网+传统录井”的有机融合推动信息化建设、以挖掘“大数据”潜在价值及加快集成创新等手段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带动行业转型升级等10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录井学理论体系与录井技术发展方向探讨5-11

摘要:录井学理论体系不完备乃至存在空白是制约录井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科学合理的录井学理论体系框架的建立,对于录井技术高效、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录井不同阶段(手工、手工气测、综合录井、分析录井、远程协助录井)的技术特点分析。发现录井技术因为长期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而滞后于相关工程领域,进而提出了由“信息”和“资源”两级开发理论所构成的录井学理论体系基本框絮,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理论框架下基础研究方向及录井技术发展方向。

基于Gardner公式的岩石密度优化算法12-15

摘要:为解决岩石密度计算中考虑的因素比较单一问题,对Gardner经验公式进行了优化,以减小声波时差单一变量的误差对岩石密度的影响。通过电阻率RD和自然伽马GR以及声波时差△t数据建立密度(ρ)的计算模型,如YC 1井的优化密度计算式为ρ=1.608160(1000000/△t)^0.012353RD-0.023617GR0.077736,该式密度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复测定系数(r2)为0.73,相关性很好,且其平均误差仅为-0.00013g/cm2,而Gardner经验公式计算的密度值平均误差为-0.11274g/cm3,说明该模型的预测结果更接近实测值。实例分析证明该模型较Gardner公式有更好的地区适用性和准确性。

机械能指数在义和庄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集层识别中的应用16-20

摘要:为解决济阳坳陷义和庄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裂缝型储集层应用常规录井结合钻时的识别方法精度较低、影响因素较多、参数特征不明显的难题,引入机械能指数(KMSE)。利用它与现场录井实时钻时、全烃曲线的变化特征可实现该娄储集层物性优劣的直观判断,钻时曲线变小、机械能指数曲线增大,形成交会,交会面积越大,说明储集层物性越好;气测全烃增大、机械能指数曲线也增大,两者交会面积越大,说明储集层物性越好。该方法在义和庄地区YG85井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集层识别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弥补了常规录井识别该类储集层的不足,消除了成像测井比较昂贵且无法满足现场实时评价要求的弊端,实现了碳酸盐储岩集层的快速识别。

胜利油区页岩油井现场录井系列方法21-26

摘要:胜利油区页岩油井通常采用油基钻井液钻进,给传统的录井工艺带来了很大影响。通过对油基钻井液条件下各种录井方法影响因素的试验分析,探索各种录井技术的适应性及录井响应特征,认为页岩油井的岩屑描述应注重岩石有机质丰度、脆性、原始裂缝等方面的描述,油基钻井液的使用不会导致气测基值大幅升高,但对常规荧光录井影响较大,而岩石热解、定量荧光、热解气相色谱等录井技术能够及时发现和评价页岩油。在此研究基础上建立和优化了适合胜利油区页岩油井的地质录井系列,对其他地区泥页岩油的勘探开发亦具有借鉴作用。

基于钻、录、测井资料的丛式井层位预测方法27-30

摘要:层位预测精度是制约现场作业质量和成本的关键因素。为进一步满足海上油气田在勘探开发高成本压力下对层位预测精度的更高要求,在参考地质层位预测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渤海油田丛式井开发的特点,利用防碰扫描原理分井段选择参考井,利用油田勘探开发阶段获取的钻、录、测井资料数据绘制单层顶、底界等深线图和单层等厚度图等地质图,根据新井井轨迹在构造图上投影等手段,形成了一套基于钻、录、测井资料的层位预测的新方法,并在应用中获得成功。该方法不但提高了层位预测精度和作业质量,而且降低了作业风险和成本,对当前低油价形势下海上油气田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核磁共振录井参数与孔隙结构关系及其在长庆油田的应用31-36

摘要:实验室的孔隙结构特征主要通过压汞曲线及孔喉半径频率分布图体现,而核磁共振t。谱是岩心样品中不同孔隙流体核磁共振衰减信号叠加并经数学反演而成,能够反映孔隙结构特征。从理论上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着关联性,通过研究核磁共振资料与压汞曲线及孔喉半径之间的关系,建立长庆油田储集层核磁共振t2谱转换孔喉半径及压汞曲线方法,转换后与压汞资料具有较好的吻合性;通过研究核磁共振资料与表征孔隙结构的孔喉半径中值、排驱压力和分选系数之间的关系,建立长庆油田储集层核磁共振录井参数与孔隙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两者定量转换,进而应用核磁共振录井资料可以评价储集层的微观孔隙结构,为录井从储集层微观角度进行油气层解释评价提供了依据。

苏里格南区块测井物性解释模型的建立37-39

摘要:苏里格南区在建立测井解释模型前,整理岩心化验分析数据,发现苏南合作区块内收集到的21口取心井中只有3口井为储集层覆压条件下岩心分析化验资料,有20口井为地面常压下岩心分析资料,为建立准确的覆压下物性参数模型,尝试用地面常压下物性参数转化为覆压条件物性参数的方法,通过对区块内岩心深度的归位,筛选更能够客观反映物性的岩心数据,分析地面常压条件和地层覆压条件下物性参数间的关系,实现常压下岩心物性参数与覆压下物性参数的转换,并最终建立该区块的覆压条件下孔隙度与渗透率模型,经过误差统计分析,认为该方法适用于其他油田,值得应用推广。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产能指数在储集层评价中的应用40-44

摘要:储集层含油性、物性是储集层流体性质解释评价的基础,由于含油气性、物性等相关单项资料的局限性,每项资料对解释所做的贡献不同,传统的单一参数已不能满足油气层精细解释评价的需求.将多种资料有效结合、综合应用是进行有效解释评价的基础,数学统计方法成为多参数综争分析必要手段,由此建立了产能指数评价图板。产能指数的确定取决于舍油性以及物性数据对该指教的贡献率,即参与该指数计算的各个参数的权重系数。以华北油田霸县凹陷东部文安斜坡区储集层解释评价中的气测全烃、岩石热解含油气总量、定量荧光相当油舍量、渗透率和孔隙度5项反映含油性和物性的参数为依据,应用灰色关联分析原理,在分析各个参数关联系数的基础上,得出了产能指数计算的关系式;以该区已试油的8口井18个层录井数据和试油结果为依据,在分别计算出产能指数后,制作产能指数与试油产量交会图板,从中可以看出,产能指数大于0.3为产能区,小于0.3为非产能区。该区两口井的应用表明,预测结果与试油结果相符,避免了常规解释评价中的多解性、差异性、交叉性,提高了储集层解释评价准确性。

实时甲烷碳同位素录井在南海西部YC 1-1—1井的应用45-48

摘要: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中,甲烷碳同位素资料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的海上同位素分析采取现场取样送回陆地实验室分析的模式,耗时长且延误了同位素资料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为解决该问题,斯伦贝谢子公司——法国地质服务公司根据石油勘探技术发展的需要,研究、开发了一种现场连续、实时检测钻井液中甲烷碳同位素含量的录井技术——实时甲烷碳同位素录井,于2014年在南海西部琼东南盆地乐东凹陷YC1-11井现场应用。根据现场甲炕碳同位素的测定分析,可快速提供有关天然气成因、类型、烃源岩成熟度等多方面信息,并为油源对比、多井对比及断层封闭性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气体比率法的改进及其在渤海油田解释评价中的应用49-53

摘要:气雄比率法在渤海油田油气水层录井随钻解释应用中,适用范围较广、准确性较高,但是由于不同凹陷油气性质不同,且所应用的气测数据是原始未经校正的数据,气体比率曲线呈现出的形态特征也不尽相同,解释符合率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气体数据标准条件的归一化校正及针对渤海油田6个凹陷对气体比率法比率曲线刻度范围的重新界定,提高了气体数据的准确性及解释模板的区域适用性。6个凹陷已钻的160口井1303个油车显示层的应用验证表明,油层解释符合率由改进前的80.04%提升到86.03%,水层解释符合率由改进前的74.09%提升到81.73%,油气水层的解释符合率有了显著提高。

准噶尔盆地气测无重组分特殊储集层录井解释评价方法54-59

摘要:气测无重组分特殊储集层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多个井区发育,应用常规传统的气测解释评价方法难以发现与解释评价该类型储集层是否具有工业开采价值。针对该问题,在分析油气层录井显示及识别特征的基础上,以试油井段录并资料为依据,探索了识别该类油气层的敏感参数;以该盆地西北缘5个井区46口井79层气测数据和其中57层岩石热解数据为样本,研究开发了相对含油指数法一相对含油指数与烃相系数图板、岩石热解舍油气总量法——热解含油气总量与气测全烃图板、岩石热解含水因子法一热解含水因子与热解含油气总量图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综合解释评价标准。对斩近完钻的部分探井储集层的解释评价表明其效果较好,尤其是相对含油指数法对价值层与非价值层的解释评价符合率均超过90%,该方法可以有效识别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油气层。

早期井涌井漏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60-63

摘要:井涌井漏是钻井中严重而又普遍的井下复杂情况,如不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井控措施,将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甚至威胁井场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及时发现早期微量溢流和井漏对并控意义重大。据常规监测方式对溢流井漏的敏感度分析可知,仅靠常规的钻井液池液面监测不能满足早期微量溢流和井漏监测的要求。早期并涌井漏监测系统通过高精度电磁流量计精确地检测钻井液出入口流量值来确定流量变化量,通过集成快速监测预警软件进行超门限值报警:为满足电磁流量计满管测量要求。研发了钻井液体出口流量测量装置。早期井涌井漏监测系统在现场测试应用过程中,发现溢流和井漏较常规监测方式要提前7min左右;与常规监测方式中的液位传感器相比,电磁流量计具有精度高的优点,可在出入口流量差值为2L/s的情况下精确判断井漏和溢流。测试结果表明.早期井涌井漏监测系统为溢流和井漏的控制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有效降低了钻井风险。

GC—Tracer半透膜多组分气体检测系统64-66

摘要:在气测录井中,传统的搅拌式电动脱气器存在体积大、影响因素多、脱气不定量等问题,传统气测录井存在检测组分少导致信息不充足等缺点。针对上述问题威德福公司研发的GC-Tracer半透膜多组分气体检测系统,采用半透膜脱气器代替传统搅拌式电动脱气器。具有体积小、安装灵活、脱气效率稳定、受外界干扰小等优点;多组分气体检测系统可在60s内实现C1-C8、苯和甲苯、二氧化碳的检测,大幅增加了地层检测信息量。现场应用结果表明,以定量脱气及多组分气体检测为基础,可准确发现油气层,快速精确评价地层含油气信息,能更好地服务于勘探开发,在深海录井、非常规录井、欠平衡录井、混油钻井液录井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浮球磁感应式自动升降脱气器特点与现场试验67-70

摘要:通过分析传统脱气器结构设计上存在的局限,改进了脱气器高度调节方式、丝杆长度和集气筒内部结构,采用全新设计的浮球式磁性感应模块和电控系统,将人工调节脱气器高度的方式改进成随钻井液液位变化自动调节方式,以保证脱气器始终处于有效脱气范围,实现了脱气器的智能化应用。浮球磁感应式自动升降脱气器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降低了安全风险,节约了维修成本,有利于提高气测录井资料的准确率,可以为油气层的发现与评价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依据,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廊固凹陷旧州断层上升盘勘探潜力评价71-74

摘要:为了在廊固凹陷旧州断层上升盘寻找有利油气勘探目标,打破该区西部中浅层未发现大规模油气藏的局面,对该区进行了勘探潜力重新评价。以深化地质综合研究为基础,通过系统精细地层对比,对沙三上亚段的划分取得新认识,化解了传统对比方法产生的东西部地层厚度、物源方向及断裂结构的矛盾,使构造格局有了新变化;同时细化储集层层系,对储集层分布规律、油层纵横向的分布变化进行分析,结合层位标定、精细构造解释,筛选出有潜力的圈闭,进行了油气层勘探潜力的二次解释和评价,最终标定有利目标为ZH29x井和ZH30x井,经试油验证效果较好,使得该区的勘探取得新突破。

孔东地区沙三段成藏规律及主控因素75-80

摘要:孔东地区一直是大港油田南部产油的主力地区,随着沉积岩内油气藏勘探新发现油藏数量的日益减少,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因此需要在目前勘探开发成果的基础上,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实现多维分析思路,在弄清中浅层常规油藏成藏规律的基础上,在以沙三段火山事件为主控因素的优势相带中寻找增储潜力,实现勘探开发上的新突破。通过对孔东地区沙三段的构造研究,以及沙三段3期火成岩控制下的3层砂岩组的研究,认为沙三段油气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是火成岩及构造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主要油藏类型是逆牵引背斜油气藏、裂缝火成岩油气藏、火成岩盖层油气藏、火成岩侧向封堵油气藏。这4类油气藏是孔东地区寻找增储潜力的首选目标。

保定凹陷同口西部三维区沙河街组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81-85

摘要:同口西部三维区位于保定凹陷保北洼槽东部斜坡带,该区原为二维区,历经多年勘探一直未取得突破,新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为该区精细研究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提供了条件。通过对同口西部三维区构造特征及沉积、成藏条件研究,明确指出同口西部三维区分布了两组断裂系统,断层控制了沉积演化和构造特征,控制了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奠定了不同类型油藏形成的基础;分析该区沙河街组沉积相的分布特征,认为沉积相控制着砂体的展布;并开展油源、圈闭、油气运移通道、储盖组合等成藏条件的研究,构建了断垒断块大型鼻状构造油气成藏模式,落买多个有利钻探目标。在G8井东圈闭部署实施GB1X井,经试油获高产纯油流,形成整装规模增储区,有效指导了同口西部三维区的勘探,在该区实现油气勘探的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