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论坛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湖湘论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Huxiang Forum

  • 43-1160/D 国内刊号
  • 1004-3160 国际刊号
  • 2.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湖湘论坛是中共湖南省委党校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8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共湖南省委党校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湖湘论坛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伦理、湖湘人物与文化、博士生论坛

湖湘论坛 2011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湖湘论坛杂志专题笔谈
法律与社会管理创新——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治本之道5-7

摘要:社会治理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之一。在不同历史阶段,治理的模式存在很大不同。在传统社会主要表现为秩序至上且偏爱权力的统治型模式,社会管理依附于统治者的权力而存在,被统治者的利益保障付之阙如。在近代工业社会表现为追求效率且偏爱工具理性的管理型模式,效率和公平很难兼顾。当下应注重构建保障民权、公平正义、和谐发展的法治型社会治理模式。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璀璨成果,是实现社会善治、实现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孔子有云:“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法治才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治本之道,依法治国是加强社会管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

法律:社会管理创新之准绳7-10

摘要:社会管理创新话题兴起于近年来官方对社会问题及管理方式反思而出台的一些政策规定或政治话语,2011年2月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以“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题作重要讲话,极大地强化了理论界对此问题的关注。笔者认为,社会管理作为国家治国的一个重要侧面,不可偏离国家治理的主旨——法治,法律是社会管理创新之准绳。

法律的社会管理功能及其实现机制10-13

摘要:人们通常将功能等同于作用,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功能就是事物或方法所蕴含的有利的作用,是潜在的;而作用则是实现了的功能,是显在的,且有正负(积极与消极)之分。

在社会管理中兑现“看得见的正义”13-15

摘要:西方有一条古老的法谚云:"正义不仅应当实现,而且应当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这条法谚的意思是说,正义作为人类社会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它的实现不仅具有无可质疑的合理性,而且还应当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确实,对正义的追寻,

法律视域下的社会管理创新15-17

摘要:社会管理是任何一个政府都需要应对的问题,它考验政府的施政能力。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它关系到执政党的执政安全。当然,从根本意义上讲,社会管理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福址。从历史长河来看,社会管理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法律管理,

湖湘论坛杂志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论的综合国力观18-23

摘要:非常重视发展综合国力。他认为,在战争年代,是战争双方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和平时期,各国在世界舞台的不同表现,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表现。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为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伟大事业,从理论上思考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性以及其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综合国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提高综合国力的路径,其中有许多成功的东西,为当时提高综合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一些不成功的东西,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与《共产党宣言》24-27

摘要:对《共产党宣言》学的早、学的多、学的深,并且带动和要求党员干部努力学习《共产党宣言》。以《宣言》为政治立场和价值基准,并与国情的结合中发掘《共产党宣言》的时代内涵。学习《共产党宣言》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不断学习并科学把握《共产党宣言》。

探索与启迪——《论十大关系》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及实践28-36

摘要:的《论十大关系》是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文献。它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经验,并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始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在《论十大关系》中,首先提出要"以苏为鉴",并在论"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等七大关系中提出了与苏联不同的方针政策,同时在其他三大关系中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遗憾的是,后来严重背离了《论十大关系》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正确思想,逐渐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轨道,给党和国家带来重大损失。然而,《论十大关系》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诸多正确的宝贵思想被邓小平、和所继承并发扬光大。可以说,《论十大关系》对于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论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历史生成及其意蕴37-42

摘要: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生成经历了一个扬弃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折射出他在不同时期对人本之人与人本之本、对存在论意义上之人本与价值论意义上之人本在认识和侧重上的异同。他从主张意识的人和人的精神自由转向关注受世俗社会束缚的人和人的解放。此后,他从异化之维确立了人的理想化本质,最后又转向实践之维并确立了人的社会本质。以人的社会本质为中心,并基于唯物史观,马克思形成了独到的人本思想。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人本之人主要指无产阶级和全人类;人本之本则指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到社会发展实践中,他的人本思想又表现为社会的发展依靠人、为了人。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启示43-46

摘要: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晚年重要的理论成果,它是探讨东方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思考东方社会如何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用社会主义方式实现现代化发展的理论产物。其中蕴含着宝贵的现代化思想,对于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价值。

湖湘论坛杂志当代政治
当代中国政治价值转型中的认同危机及其化解51-55

摘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政治价值主体、政治价值标准和政治价值目标的转型是不可避免的,其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政治价值分化,破坏原有政治价值体系的均衡,进而造成政治价值冲突。为避免政治价值体系崩溃所可能引发的政治价值认同危机,我们就需要不断强化主导政治价值的统摄力,充分发挥其整合功能,以消解多元政治价值之间的摩擦、碰撞和冲突,实现多元政治价值之间的共存、协调和统一。

信仰三要素与信仰危机解析56-60

摘要:一种信仰关系的确立与维持,离不开信仰主体、信仰对象与信仰方式。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各自的状况如何,都将直接影响到信仰的建立与维持;它们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相关的信仰状态。因此,分析并明确是某个要素单独起作用还是三个要素共同作用的后果,就成为研究、评价及探索信仰危机解决的一个重要途径。

湖湘论坛杂志管理科学
“文化强省”的理性探讨61-65

摘要:"文化强省"作为战略目标,应具有全面丰富性、现实可行性和动态成长性。文化强省有其显著标志和目标要求,其量化指标体系大体上可以从先进文化作用、地区文化积累、文化遗产传承、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对外输出、群众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去构建。"文化强省"建设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发展学视域中的社会管理创新探究66-69

摘要: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种种新的矛盾和问题,且困难之大、矛盾之多、问题之复杂,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从发展学的视域看,必须以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为出发点,整合建立一整套完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系统制度并高效地执行,激发公民的创造性和活力,使其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人,这是和谐社会中社会管理长效运行、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之道。

情境学说视野下的突发事件应对之策研究70-73

摘要: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加速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引发的不同程度的情绪浮动,使得近些年来我国社会浮躁气氛加重,容易引发群体性的不满,从而爆发群体性突发事件。情境学说是建立于西方科学和理性思维基础之上的,结合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通权达变思想基础,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许多特殊问题都提供了颇多的有益借鉴。在我国社会加速转型时期,提高基层政府领导者有效运用领导人格与情境互动的能力,对解决和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娄底市农村社会管理现状的调查与思考74-77

摘要:农村社会管理是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全社会的重视下,农村社会管理出现了众多积极的变化,但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强化管理机构职能,二是完善考核问责机制,三是加大财力投入,四是培养更多的合格的社会管理人才。

解决农民工问题需城乡统筹、标本兼治78-81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是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大力量。但在现代化过程中,我国农民工群体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农民工问题的思考,分析农民工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之策是城乡统筹、标本兼治。

结构化视角下青年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探讨82-86

摘要:立足于结构与行动的关系视角,将青年女性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视为主客体相互建构的过程,从探究青年女性农民工的主体性出发,建构一个促进行动者与社会结构双向互动的体制框架。社区参与为二者的融合开辟了现实的途径,其间,行动者主体意识的重塑与制度结构的再生产成为同一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