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杂志

Literatures in Chinese

  • 44-1183/I 国内刊号
  • 1006-0677 国际刊号
  • 0.17 影响因子
  • 预计1-3个月 审稿周期
华文文学是汕头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汕头大学主管的学术期刊。华文文学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第二届海内外潮人作家作品国际研讨会论文选辑、白先勇创作国际研讨会论文选辑、台港澳文谭、白先勇评论专辑、马华文学研究、灯下品书、武侠世界

华文文学 2012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华文文学杂志域外汉学
冰心是亚裔美国作家吗?——论冰心《相片》之东方主义及种族主义批判5-16

摘要:冰心发表于1934年的短篇小说《相片》预示了后来的后殖民主义及亚美研究学者的多种理论见解。该小说文本交织着三个层次的东方主义——传教士对中国人作为低人一等的异教徒的排斥,把亚洲人作为沉默的模范少数族裔的美国式建构,以及东方人附和白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它既是对美国东方主义和中国父权制的双重批判,也为争议中的跨国被收养者文化观培养的可行性问题提供了参照。在此,冰心逆转了苏珊·桑塔格(SusanSontag)所说的摄影是为具有占有欲的殖民主义目的服务的论述,小说通过“相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殖民者之工具解构其掠夺性想象。这篇小说跨越了中国研究、华美研究及后殖民研究的疆界,对美国殖民主义的臆说及中国传统价值观展开批评,对跨种族收养所涉及的某些文化观提出严肃的拷问。本文的分析亦将揭示出读者对冰心带性别偏见的接受。

古典禅与人间佛教17-30

摘要:通过对中唐至五代古典禅宗旨的详细分析,揭示当代人间佛教与中国禅宗传统的承续关系。古典禅基于如来藏/佛性理论,强调对一切众生皆具有成佛的要因、能力及本觉的坚定信仰,对成佛/觉悟的终极目标的不懈追求,并融摄如来藏思想与般若中观智慧,入世而出世,存在而超越。这些可以用来加强当代人间佛教在宗教信仰和超越精神方面的建设,避免世俗化和庸俗化的倾向。古典禅肯定人间生活的各种实践活动为真如法性的作用及觉悟成佛的终极境界的显现;这一宗旨可以为人间佛教之肯定入世精神和人间生活、开展各种弘法活动、推行慈善和文化教育事业等,提供理论的和传统的重要依据。

志怪小说研究的域外之眼——杜德桥《宗教体验与唐代世俗社会:(广异记)的一种解读》评述31-33

摘要:《宗教体验与唐代世俗社会:(广异记)的一种解读》是牛津大学资深教授、著名汉学家杜德桥的代表著作。该书以戴孚的《广异记》为中心,对文本进行了多角度、跨学科的解读,提出诸多有价值的见解,代表了海外中国传统小说研究的新方向,为中国古代小说尤其是唐代志怪小说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华文文学杂志高行健专辑
意识形态与文学34-37

摘要:意识形态牵制、左右、主导乃至于炮制和裁决文学,在20世纪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不仅就文学创作而言,文学评论,也包括文学史,往往都打上意识形态的印记。意识形态可以说几乎成了一种难以防御的世纪病,有幸能抵御这种时代病的作家,他们的文学便得救了,日后也还经得起重新阅读。

高氏思想纲要——高行健给人类世界提供了什么新鲜的思想38-41

摘要:2004年底,我在台北联经出版社出版了《高行健论》,这之后我又写了《从卡夫卡到高行健》等多篇文章。去年高行健七十寿辰的时候,我又写了《当代精神价值创造中的天才异象》,尽管说了不少话,但总觉得还有一项最重要的方面未充分表述,这就是他的新鲜而有深度的思想,

10月将在福州举行第17届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41-41

摘要: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福建师范大学主办,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省台湾香港澳门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承办的“学术史视野中的华文文学——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第十七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成立lO周年、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30周年纪念大会拟于2012年10月中旬在福州举办。

高行健的自由原理42-43

摘要:今年5月28日,我在韩国首尔“高行健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作了《高氏思想纲要——高行健给人类世界提供了什么新鲜的思想》的学术报告,概说了高行健的思想要点:告别弥漫于20世纪的各种意识形态,提出“没有主义”的大思路;倡导超越政治功利和市场价值的“冷文学”;呼唤回归文学的独立自主;告别乌托邦神话和以文学来改造世界的妄念;

现代庄子的凯旋——论高行健的大逍遥精神44-51

摘要:逍遥精神是庄子的第一根本精神,而高行健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对庄子的认识最为彻底,他的小说《灵山》以及所有的剧本,乃至诗歌、电影创作,其核心精神只有一个,就是求得大自在即求得大自由的精神。高行健把自由视为人自身的一种“觉悟”,自由不是他人给的,也不是上帝赐予的,而完全是“自给”的。意识到(觉悟到)自由可以自己掌握,才有自由。高行健把庄子的个体飞扬精神充分意象化,充分文学化与艺术化。他的作品不仅“回归自然”,而且“创造自然”——创造了一个拥有逍遥可能、自在可能的精神世界。高行健的成功,是现代庄子的凯旋。

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51-51

摘要:4月12日-15日,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会议的议题包括: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回顾和进一步推展提升的设想、学会四年工作规划的讨论和制订以及学会成立十年与学术会议三十年筹备等。出席会议的成员有:曾敏之、张炯、陈思和、王列耀、杨匡汉、刘登翰、陆士清、张福贵、刘俊、陆卓宁、曹惠民、

《灵山》与中国巫文化52-57

摘要:高行健曾走访西南边陲,寻找人生与历史的真实,在濒临消亡的民间原始巫文化中找到了开启他创作巅峰的密匙。《灵山》是作家初次自我流放的成果。《灵山》以其对文化艺术的真正起源的触碰而鹤立于诸种“寻根文学”之中,它缘起于对现代失落之灵的追寻拷问,抵达了整个人类文化与艺术起源的深处,并在叙事人称、叙事时空和叙事语言上体现出对巫文化的借鉴和反思。寄意巫文化,是一种背弃主流正统文化的精神逃亡,而逃亡正是现代作家的集体命运。逃亡未必最终抵达绝对的真实,写作的巫术却可以制造逃亡的幻象,画出条条逃逸的线,为人类开拓一座“为生者”而存在的悲悯的高原。

华文文学杂志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
暗夜中的燃灯人:南子诗歌论58-70

摘要:南子是新加坡现代诗的开拓者,四十余年来笔耕不辍。把南子迄今为止的五部诗集进行整体性的观照,考察其在主题、语言、形式上的创新与突破,勾勒出南子的美学理念和诗艺流程,旨在从文学史的角度进行价值判断和历史定位。

半世纪的推手——年红与马华儿童文学之发展71-78

摘要:马来(西)亚华文儿童文学自1920年发轫以来已有90年的历史,然而在当地华人文坛上却一直不受重视。时至今日,仅有小部分的作者在默默耕耘。囿于边缘化的文学地位与复杂的出版机制,马来西亚的华文儿童文学发展仍处于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现以资深老作家年红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一生的儿童文学活动与理论思想,从文学内部和外缘因素两个方面来探讨其在马华儿童文学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

文本及文本以外的阅读——论马华作家傅承得的散文79-83

摘要:文本从来就无法真正独立于外在世界与现实意识形态,特别是讨论马华文学,基本无法回避历史和现实意义:沉重的历史、荒谬的现实,以及由此引发的愤慨,许多时候正是马华作品问世的基础。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既评论傅承得的文本,也试图超越文本;既讨论其文学,也希望能触及文化;既试图探傅承得“私”人的文字,也尝试旁及其“公”共领域的事功。借由这样的脉络,希望可以给傅承得,以及他这二十年来的散文书写和文化活动轨迹一个恰切的定位,进而对他散文中的“集体发声”有更深刻的认识。

华文文学杂志台湾文学研究
少数民族报道与《人间》的理想主义实践——以汤英伸案为例84-89

摘要:《人间》(1985-1989)是1980年代台湾重要的人文杂志,由陈映真发起创办,以摄影和报告文学的形式,呈现被资本主义经济与消费社会成熟期的主流视野掩盖的另一个台湾,以追求公义的社会结构,恢复人与自然、人与人更“丰富亲切”的生存关系为理想。因此,对偈族群的视角与相关报道,是实践这一理想的重要途径。以《人间》对曹族少年汤英伸案件的报道,以及在《人间》占有相当分量的少数民族报道,探讨其理想主义如何与现实社会互动,如何形成影响台湾人文意识深远的“人间”品格。

台湾新文学发生期的鲁迅影响90-96

摘要:以启蒙为目的的台湾白话文运动乃是受到中国大陆的新文化运动影响而发生的,随之而起的台湾新文学运动更担负了文化抵抗的救亡使命。台湾新文学发生期,鲁迅作品成为台湾文坛语体和文体的典范;在思想层面,则是将鲁迅作为中国大陆新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从启蒙与救亡两个方面加以接受的。台湾青年与鲁迅的交往,也表明台湾青年对鲁迅的深刻了解。

华文文学杂志日华文学研究
日本华人文学的视野与发展空间97-107

摘要:日本华人文学的重要特点是双语写作及对日本文化的深度观察与叙述。上世纪80年代后华人报刊种类的增多为双语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园地。华纯的《风云沙漠》展开了作者对环境保护全球性发展的展望,超越历史和政治意识的局限,从人类与地球的角度认识问题。《丝的诱惑》以“在日本俯拾文明符号”为作者观察日本的角度,内容按春夏秋冬四季排列,每一个季节安排了日本某地区的典型事项包括自然、民俗、饮食、时尚、风景、文学艺术、建筑等,通过这些具体的事项审视日本人的审美观,精神空间。《时间舻渗心朝》则提示着父亲——自己的原点——故乡的问题。这正是作者的意识一直萦绕的一个回归性的问题,点出了跨国度、跨文化、跨语言的时代生存的模式及课题。

华文文学杂志美华文艺研究
想象王德威的方法——试论王德威的“福柯式”历史观108-115

摘要:近年来,海外汉学研究的成果与动态在国内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极大的讨论,王德威的“想象中国”正是其中之一。“想象”几乎是王德威的文学研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词,其中历史与文学的互动是理解其“想象”批评的有效切入点,但目前的研究尚未能在他一再强调的“福柯式”的历史观上,做出深入的辨析与对话。因此,以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为解读进路,主要围绕历史的“非连续性”,空间坐标选取,话语符号的媒介性这三个议题,意图从王德威的历史研究方法来考察其“想象”一词的理论意涵。形构王德威的历史观的特质,同时展开对其“想象”方法的理论资源的梳理。

美国华裔戏剧的历史与剧团形式116-123

摘要:美国华裔戏剧在美国华人的生活中有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社会意义,华裔剧团在华裔文化的建构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华裔戏剧的产生与发展和华裔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由于社会和文化的差异,美国华裔戏剧团体的建立和运作也有自己的特点,与我们国内的戏剧形式、戏剧创作的目的和追求也有所不同。

期刊推荐 发表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