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杂志社
分享到:

河南中医杂志

《河南中医》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6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理论探讨、临床报道、经方实验录、中西医结合、医案医话、名老中医经验、中成药应用等。
  • 主管单位:河南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 国际刊号:1003-5028
  • 国内刊号:41-1114/R
  • 出版地方:河南
  • 邮发代号:36-40
  • 创刊时间:1976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7
  • 综合影响因子:0.554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河南中医 2013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河南中医杂志张仲景学术思想探讨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脉证研究

摘要:目的:总结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主症、兼症、主要舌象脉象。方法: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对102例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古今医案进行了归纳和整理。结果:出现频次最高的14个症状中夜寐不佳、眩晕、便秘、口苦症在主要疾病中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心烦、胸闷气短、精神失常、咽干、情志过极史、呕恶、急躁易怒、心悸、汗出、纳呆症在主要疾病中的分布有差异(P〈0.05)。病案中有舌色描述者85例,舌质红者42例,舌质红与其他舌色表现者相较显著差异(P〈0.05)。病案中苔色统计不甚集中,多见于苔薄白、白腻、薄黄、黄腻。脉象多为:弦、滑、细脉三种脉象的组合,其中又以弦滑及弦细脉较为多见。结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主症、兼症、舌象、脉象参考指征为:①主症:夜寐不佳,眩晕,便秘,口苦;②兼症(或然症):心烦,胸闷气短,精神失常,咽干,情志过极史,呕恶,急躁易怒,心悸,汗出,纳呆;③舌象:舌红或淡红,苔白腻、黄腻或薄白、薄黄;④脉象:脉弦滑或弦细。
1825-1826

《伤寒论》第24条中的刺法探讨

摘要:太阳病要发汗是因为机体要通过出汗解除疾病,当机体不能自身出汗或虽出汗却不足以解表时,要通过药物或针刺来帮助机体发汗,《伤寒论》第47条的"衄"即通过针刺代替出汗而解表,故《伤寒论》第24条中的刺法应为刺血。
1827-1827

大青龙汤证初探

摘要:《伤寒论》中第38、39条文分别为太阳伤寒兼内热、水气之证。大青龙汤是麻黄汤与越婢汤之合方,既能解外寒、清内热,又兼能发越水气。需要注意的是,太阳伤寒兼内热症并非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绝不可服用大青龙汤,若逆病而行,后患无穷。
1828-1829

仲景方中毒剧药物服用方法探析

摘要:张仲景善用有毒药物,为解其毒性,在服药方法方面注重服药剂量和服药次数,并采用先食服及辅助服药等法,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目的。
1829-1830
河南中医杂志理论探讨

《黄帝内经》讲的主要是经脉理论

摘要:《黄帝内经》中很多条文均可见"经脉者"字样,而未见"血脉者""络脉者""经筋者""经别者""奇经八脉者""经络者"等居于条文之首的格式,故《黄帝内经》中讲的主要是经脉理论。为医者一定要精通经脉理论,熟悉经脉运行,掌握经脉病候,认真审查经脉病之虚实,用"微针调其气血,从而治愈疾病"。
1833-1835

脏腑理论与"圜道观"

摘要:循环往复是天地宇宙的普遍规律,《易经》中的六十四卦便是对宇宙万物运动变化格式的模拟,具有整体圜道循环的特点。圜道循环的系统观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突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特征。在《周易》圜道观的影响下,《黄帝内经》采用五行哲学来阐释人体脏腑之间的功能关系,并将五脏配属五行,构建了一个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五脏系统,五行相生相克的圜道思维方式也因此体现在脏腑理论的各个方面,从而为脏腑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1836-1837

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探讨

摘要:由于健康的现实问题,健康管理在我国处于积极地发展阶段。中医学中虽无健康管理一词,但是中医学中"治未病"、体质学说及养生学说都体现着现代健康管理的思想。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活动的积极开展、模式的不断发展及具体应用的广泛展开,为健康管理的发展及本土化取得了积极意义。随着对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的认识,健康管理在中国必将取得长足的发展。
1839-1841

重视体质辨证

摘要:临证需要重视体质辨证。辨证施治时,需要顾及病人体质,根据患者不同年龄,性别,区别不同体质进行治疗。患者未病之时,针对体质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发病;既病之后,则需针对体质偏差,先安未受邪之处,既病防变;在治疗上,在祛邪治病的同时,需针对体质及时调整用药,防患于未然;康复阶段,仍需从体质入手,调整机体阴阳平衡,内环境稳定,使邪无所居。
1841-1843

病证结合认识咳嗽变异性哮喘

摘要: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以持续性咳嗽为主要或唯一临床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哮喘。近年来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易误诊误治,贻误病情,加之纯西药治疗往往反复发作,故临证时可将本病分为风邪犯肺、风痰蕴肺、痰瘀内结、肺脾不足、肾虚几型辨证论治。
1847-1848

奇恒之腑再认识

摘要:"奇恒之腑"相传至今,各家书籍及院校教材有共同的注解: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等特点。笔者认为脑是颅脑空的物质,髓是充养骨骼的物质,非管腔状,"奇恒之腑"并非藏而不泻。
1849-1850

程姬之疾

摘要:据司马迁《史记》载:长沙定王刘发的母亲唐姬,本来是景帝宠妃程姬的婢女。景帝召唤程姬侍夜,程姬因来月经而有所回避,不愿前去,便妆扮婢女唐儿让她夜晚前去替代。
1850-1850
河南中医杂志经方实验录

经方治疗高血压验案3则

摘要:高血压病是目前影响人们健康的一种常见证候,近年来该证候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已经导致每年有越来越多的患者死于该症及其并发症。笔者运用经方对心血不足、营卫气血俱虚和肾阳虚损的三个高血压症型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1851-1852

桂枝汤配合平衡针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63例

摘要:目的:观察平衡针配合桂枝汤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3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采用平衡针法,同时口服中药汤剂桂枝汤治疗,观察局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度的缓解情况。结果:63例中,痊愈例43例,好转例1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4%。结论:平衡针法配合桂枝汤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显著。
1852-1853

乌梅丸加减治疗肠道蛔虫体会

摘要:乌梅丸具有温脏安蛔之功,是治疗蛔厥的经典方。蛔虫起伏无时,腹痛时发时止,但是蛔虫"喜温恶寒,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方中以酸性之乌梅为君药安蛔。此外乌梅丸汤剂的服用一般选择空腹时服用,一则此时蛔虫比较安静,能有助于发挥安蛔的作用,再者空腹服药可以使药力直达病所,迅速作用于虫体,奏效更快。
1853-1854

口服环孢素软胶囊引起心衰1例救治体会

摘要:通脉四逆汤回阳通脉,凡是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笔者加重附子、干姜用量用于治疗口服环孢素软胶囊引起心衰1例,效果明显。
1855-1855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皮肤病医案3则

摘要: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小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的变剂,是厥阴病方药之一,用于治疗半表半里虚寒证并见四肢厥冷、口干或苦,心下微结者。痤疮、酒渣鼻和反复发作的多形红斑等慢性疾病,易表现为半表半里偏寒证,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痤疮、酒渣鼻、复发性多形红斑等皮肤病,取得良效。
1857-1858

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述要

摘要:经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功效,主治风湿历节,现代用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上广泛应用,实验研究发现其有免疫调节、抗炎作用,临床将其辨证加减可应用于各种证型。
1859-1860
河南中医杂志名老中医经验

黄琴从三焦论治湿热病经验

摘要:湿热为病虽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但因湿性弥漫,可蒙上流下,波及三焦。故辨清湿热偏于上焦、中焦、下焦是诊治湿热病的关键:湿热初犯,病多偏上焦,治当芳香辛散,宣肺化湿;上焦病不解,病渐趋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治当辨清湿与热孰重孰轻而分别施治;湿热浊邪犯及下焦,病变主要影响大肠及膀胱,治疗当宣通阳气,淡渗利湿。湿热为病,易兼瘀血及食滞,故治疗湿热病适当佐以活血化瘀及消食导滞之品,可收佳效。
1861-1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