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政治学习材料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19 23:13:10

师政治学习材料

师政治学习材料篇(1)

一个仁者: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有大爱的人。一个理想的教师应当是像毛泽东说过的那样: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理想的教师要视自己的事业胜过生命,视自己的学生胜过自己的孩子。没有爱就没有一切。爱心是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前提。

一个智者:教师必须是一本学生永远读不完、读不够的书。教师的智慧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一个好教师,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教师当了解诸子百家渊博,当了解《行者无疆》洒脱;当了解《史记》《红楼梦》的博大深奥,当了解歌德莎士比亚的伟大精典。教师的睿智在于通晓历史政治,天文地理,在于通晓文学军事,音乐绘画,这才有课堂上的引经据典,谈笑风生,睿智幽默,才有激情、有诗意。一肚子墨水,外加一手好字,一张巧嘴,一个好教师!学孔子的论语,悟尼采的存在,做一个风度翩翩的儒者,做一个充满智慧的思想者。

一个乐者:一个引领孩子们成长的人,必须是一个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教师要心存美好,用高尚的人生观去影响孩子们。教师也是社会人,教师不是神仙,也有物欲私欲。但是要时时提高自己的修养,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要甘于平凡的生活。教师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性格,健康愉悦、追求美好的心态,不仅会给孩子们一天天的学习生活带来幸福快乐,更会给孩子们带来理想人生的追求。

一个行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师永远是一个行者,一个乐于学习、实践、研究、创新的行者。只有勤奋、勇于探索的教师,才是一个好教师。精辟的理论,精典的案例,我们要学习,要思索。教师的学习研究没有尽头,只有更好。为了更好,我们要做一个坚定执著的行者。

做一名具有专业感的教师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这一权威文献中提出“教师是专业性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我们来关注话中的“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这个短语。目前的师范教育远没有达到“严格训练”,众多教师一年里又难得翻教育书籍,难得写教育思考,“持续不断的研究”的意识都成问题,行动更是遥遥无期,我们还能用怎样的专业态度与水准,来抱怨教师地位和待遇不高?要知道,别人不重视你的根源正是你不重视自己,大众不把教育的神圣当回事,其根源正是教师不把教育看得神圣。

任何职业,只有首先被其从业者看重,才能引起别人的重视。当所有的教师都把教育看得足够尊严的时候,当所有教师都把它当作生命一样神圣守候的时候,别人就不能不对它肃然起敬。一个具备教师专业水准的教师当有以下特征:

具有心灵的力量。一直以来我们都错误地以为教师是教书的,不,教师是教“人”的。教师教书,并力求把书教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是无奈之举,是强悍的应试教育下的一种生存性的妥协。但是这种妥协不应付出“只教书不教人”这样惨重的代价。一个教师要具有心灵的力量,那就是在他心灵深处已把自己的人生信念和人生价值锁定于教育,他在现实的妥协中始终坚守着教育的理想,不管教育的现实与教育的理想之间有着怎样无法调和的矛盾。我们坚信,一个人只要理想之光不灭,就一定能朝着教育的理想境界前进。这种心灵的力量在今天显得尤为迫切和珍贵。

具有情意的关怀。教师应当是一个内心细腻、情感丰富的人。孩子的情感是稚嫩而敏感的,教师如果粗枝大叶,那么与孩子朝夕相处时就会不经意地伤害他们。一旦伤害了学生的情感,那么学习对学生来说,便会是一件了无生趣的事。作家陈丹燕说,人的情感就像是皮肤,用得多了,就会粗糙起来,长出老茧,不敏感了。一个教师的情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每接一个班、每带一批学生,就和学生建立起初恋般的美好感情。有了这种美好,有这股情意的清泉,教育就会产生神奇的心的力量,学生和教师之间就会涌动着永远的爱的溪流,彼此信任和依恋。

师政治学习材料篇(2)

如今的初中政治课教学,是为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因此,授课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如果教师单纯从理论角度去灌输给学生知识,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容易造成学生对政治学习的疲倦甚至厌倦情绪,也容易使政治教学失去其生动性和吸引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亲社会情感。只有在授课中教师能精选案例材料,通过对社会的时事热点进行分析,才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自觉地钻研探索教材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一)围绕材料提出政治问题。

教师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材料或时事热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根据材料思考探讨,主动学习新知识,便于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如在讲述初一政治第21课《护佑生命安康》时,我及时将“青海”“玉树”地震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制作成了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生命健康权有何重要性?国家、社会、学校等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给予特殊的关注?遇到险情,未成年人怎样才能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健康?你觉得当前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得到了怎样的维护?你对此有何建议?学生在大量极富震撼和冲击力的图片及材料的感染下,主动围绕材料、教材、问题,以小组形式展开了认真而激烈的探讨。这些材料的运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的欲望,每个人都在主动地寻找答案,成功地将老师要学生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

(二)利用材料分析解决政治问题。

通过引用材料进行政治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政治教学的材料都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教材知识和实际经验去分析材料,了解材料所要反映的真正内涵,创造性地针对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努力解决政治问题。如在讲述初一政治:“与快乐相伴,做情绪的主人,让我们快乐起来”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引用玉树地震材料中一组题为“玉树地震灾区乐观坚强的孩子们”的组图,通过浏览这些图片,同学们从灾区孩子身上感受到了他们坚强的美德,并在切身感受中了解和掌握了情绪调节的常用方法,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学会调节情绪,快乐坚强地生活,这才是强者对生活应有的态度。

(三)通过材料得出政治观点和结论。

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理论性的政治观点和结论,而这些观点和结论不是单纯地靠教师让学生在书上划下来或死记硬背就够的,教师这样做充其量只是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罢了。表面上看,学生的书上笔记划得密密麻麻,一字不漏。但是,这仅仅是一个表象,是学生不求甚解、机械呆板地按照教师要求在书上做的一个标识而已。这样做距离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是相去甚远的,这样的教学方法是生态课理念下政治教学的大忌。而利用分析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得出教材观点和结论的做法则是避免上述错误教学做法的良招之一。在讲述初一政治第22课《筑起“防火墙”》时,我引用了一则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让学生分析:初二学生小丽和小茜,平时不听父母和老师的教育,经常去一些偏僻荒凉人烟稀少的地方玩耍。在一个周六的下午,两人又相约去长江的江堤边野炊,没想到,一个外地男青年途经此地,看到周围荒无人烟,仅有这两个年孩在玩耍,顿起歹意。他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了这两个女孩,并试图抛尸江中毁尸灭迹。尽管最后这名歹徒被绳之以法,但这两个女孩留给我们的悲惨教训却是深刻的。当我让同学们根据材料得出本课要讲述的一个政治结论时,同学们立刻深有体会地回答:未成年人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课堂教学摆脱了陈旧落后死板机械的框架式教法,为学生成长为一个理性、健康、自律的社会成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用材料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用材料,激励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观察和思考探索。如在讲述初一政治第14课“生命的家园”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同学们认识到环境破坏造成的灾难,提高环保意识,我引用了网上搜索的一则材料:[百姓声音]中国因环境引发的“癌症村”。通过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据及事例向同学们展示了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要求同学们一方面要从日常小事做起,以身作则,爱护环境,做好表率,另一方面要以小组形式进行“我是家乡环境的保护人”的环境调查研究活动。本次活动增强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也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要革新理念,改变方式,讲究政治生态课的教学艺术

政治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与学生的“学什么”及“如何学”的心理相适应。有些教师把政治上课片面地看作是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应付考试等,而忽视初中政治教学的最基本任务,那就是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健全人格。因此,政治生态课教学要求教师一定要革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点拨者。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教师往往提前学习教材的内容,然后将所谓的重点、难点、基础知识点等在课堂上一股脑儿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法凸显了教师的智慧、才干,却将学生的灵气和个性思维能力无情地扼杀和埋没了。因此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或看法,树立自信心。教师可对学生的学习和探讨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这样的政治课教学充满和谐、融洽又睿智的氛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有较高实效性的政治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师政治学习材料篇(3)

时事政治教育本身是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时事教育应当引起政治教师的关注,应当在学校政治课教学中得以贯彻。由此,在教学中有机融入时政材料不仅是时事教育自身的需要,还是完成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任务的需要,可谓“一石双鸟”。

由于中学政治课的主要内容涉及当前的社会现状,而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这就决定了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内容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有机撷取时政材料,可以弥补教材不合时宜的缺陷。

1.时政材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时政材料具有近时性,这一特点可以让学生享受到作为局内人的自豪感,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领会和理解。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强化,这种兴趣就可以长期稳固下来。兴趣一旦形成,政治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得到优化。

2.时政材料的使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

在这一情感教育过程中,时政材料有其独特的作用。如:学《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时,我先让学生观看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选举情况,这不仅加深了对我国选举制度的印象,还使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国情教育,热爱祖国之情溢于言表。

3.解惑释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一方面他们愤世嫉俗,另一方面对未来又毫无把握。作为中学政治课有义务、有责任给他们指点迷津,指正方向。用时政材料来解决学生的思想疙瘩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生对腐败问题很关注,他们往往把腐败的根源归结为政府反腐败力度不够。针对这一现状,我利用教材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刘青山、张子善的惩处和中共浙江省委对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的处理为突破口,让学生了解腐败产生的原因以及党和政府一贯坚持的反腐败立场,有理有据,使学生心服口服。

二、巧妙运用时政组织政治课教学

很难想象,一堂政治课如果没有鲜活生动的时事材料来支撑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效果会好。那么,该如何做到时事材料与政治生活的结合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用时政热点为话题导入新课

热点一般指在现实生活中引起广泛关注的国内、国际重大事件,往往具有影响力大、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等特点。在高中阶段,学生除了学习,也非常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大事,用刚刚发生的一些事件来进行新课的导入,会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讲述《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这一课时,去年我们可以用利比亚冲突引起各国的不同反应来进行导入,今年可以用最近发生的伊朗局势的新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各国会有不同的态度?进而引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总之,教师要熟悉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在教学的时候,随时根据教材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时事材料。

2.讲授新课过程中典型事例可以贯穿课堂的始终

如:学习《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一课时,可以使用文强案这一热点事例,也是典型事例设计一系列问题进行学习。如再文强作恶多年为什么现在才得以处理?引出政府权力需要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引出行政监督体系;怎样从根本上避免类似文强案件的发生?主要讲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关键: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最后,可以让学生结合文强案谈一谈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3.坚持联系实际,运用时政材料吸引无意注意,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并不是对政治课不感兴趣,而是纯粹的政治理论容易使学生厌倦,政治教学中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选取材料时,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选取典型性、时代性强的材料,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促使其去思考问题,提高课堂

效率。

4.结合政治教材知识和时政热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另一方面有利于政治课堂教学的课后巩固。教师可以重要热点为主题,开展黑板报、手抄报比赛,举办专题演讲会、时事知识竞赛等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发生的国内外大事,选取一个适合的角度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举办专题讲座,对一些学生关注的时政要闻作深层次的剖析,让学生明白是什么情况?为什么这样?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又该如何处理?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效率。

三、时政材料运用时的几个注意点

1.要坚持党和国家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

教师要根据中学政治课要求,合理选择时政材料。无论什么材料,其选用的前提是对教材理解有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作用,最好是选取那些能起正面激励作用的材料。切忌哗众取宠,只为博得学生的感官刺激,反而影响课堂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2.正确把握好时事热点材料与政治理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主次关系

时政材料与中学政治课教材是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部分,要根据政治课要求,合理选择和运用时事材料,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教材放在中心位置,理解和学会运用政治理论观点是目的,而时政材料只能作为辅助和手段,避免过于重视时政材料而忽视教材。

3.搜集的时事材料要充分

结合时事进行教学,必须有充分的时政材料,为此,作为教师必须及时把握社会动态,关注时事新闻,不断更新知识,跟上时代步伐,那么如何积累时事材料呢?一是可以征订和阅读各种有益的报刊;二是每天上网关注或下载时政热点,收看新闻、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节目;三要养成摘录时政热点材料的习惯。

4.注重培养学生收看新闻、了解时事的习惯。我校中午在午休时段都组织学生收看“新闻30分”或整点新闻,每次过周末回家或者放假回家,我都要求学生在家里收看新闻,回校时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知识面宽了,学习政治的兴趣浓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回答主观试题的能力也强了。我想,这种习惯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是有利无害的。

师政治学习材料篇(4)

高中政治教学的内容对于正在成长的高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关键的作用。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是否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对社会的发展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是学生有效面对新时代挑战的关键。高中政治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紧扣时代的主题,抓住国际和国内的热点新闻,开拓学生的视野,实现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时事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标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叶圣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真正对学习感兴趣的时候,他才会用心地学习,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时事教学生动形象,与现实联系紧密,可给予学生新奇而真实的刺激,改变传统政治教学的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助于诠释教材理论,加深学习理解。思想政治理论具有系统性和抽象概括性的特点,且教材材料有滞后性,时事教育侧重于学习当前国内外的大事以及党的方针政策、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成就等等,其内容的时效性能够对政治教材起到诠释作用、辅读作用,这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时事教育与政治课教学结合,能使抽象的政治课教学情景化、形象化,从而减轻学生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

3.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时事一般是近期的国内外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大事,材料新鲜真实,加上报刊传播媒体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在让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的同时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政治情感,这种情感能转化为爱国情感。

4.有助于提高学生高考的应试能力。把时事热点材料与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突出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等能力的综合考查,是近些年来政治高考的一个重要特点。以一年的时事或以时事为情景材料设计题目,在近几年的政治高考试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主观性试题,无一不是迎着时事热点、重点问题上,不仅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且考查学生对时事热点、重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认识水平,将理论联系实际推向更高层次,并体现出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对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鉴于政治高考的这一特点,我们在进行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时事教育的渗透。

二、将时政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法

时事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决定了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渗透时事教学,这样才能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将时事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增强教学效果呢?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出多种时政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并将其灵活地运用于政治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课前五分钟读新闻并点评。利用课前五分钟,轮流安排学生读报纸杂志中的新闻(可选择《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半月谈》、《时事报告》中的新闻),然后发动其他学生讨论,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激发思维的火花,而教师则需做好总评工作。这种方法体现了时事教育的及时性和经常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自觉性。在五分钟的时事点评中,不仅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还能使师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增强了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分析时政热点的同时应加强教师的事先指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整合时政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理论与现实、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让学生能够在演讲中切实提高能力,活动的开展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2.时事宣传园地。组织学生利用班级中的黑板报,安排“时事园地”这一版块,刊出最近发生的国内外要闻,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们系统地把握时事内容,并能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分析。

3.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利用课堂教学有的放矢的引入时政。要使学生学有所获,知行统一,就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有目标的入时政。这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处理教材,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用精练的语言准确的传授基础知识,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在体系中把握知识。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课本事例,恰当引入时政。从而使政治课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为了使引入的时政事例具有针对性,教师要注意博采,广泛选材,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都是选材的常用信息渠道,要注意精挑细选、归类存档。一般来说这些材料最好是学生熟知的,别总搞独家报道。独家报道虽可以引一时之趣,却会使学生感觉到距离千里。因此我常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生活、本市晚报等学生熟悉的材料中选择。学生常有“怎么我没有想到?”“原来个中竟有如此奥妙!”的感慨。渐渐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这种平凡中寓神奇的感觉,这种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政治课对生活的指导性,由此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并培养了良好兴趣下的自主学习精神。这比传授知识本身具有更大的意义。

4.练习巩固。将相关时政资料作为背景材料,设计成习题,让学生分析,以巩固知识,了解时事。这也是将时事政治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一种常用途径和重要方法。比如:在巩固“一分为二”这一矛盾分析方法时,可结合“建国六十周年来,我国所取得的成就和现在存在的问题”这一时事进行习题设计,让学生在分析中既培养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也更深刻地了解我国的国情

三、注意事项

将时政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应把握好时政材料的选择,一般来说,时政材料应具备以下要求:

1.针对性:时事材料是用于辅助教学的,因此应具备针对性,即能够与教材知识密切联系。教师在筛选材料时,要找准时事与教材的切合点,切忌生搬硬套,脱离教材。

2.时效性:时政教育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时事信息应是最新的,而不是已成昔日历史的材料,这也是政治学科时代性特点的体现。

3.思想性:政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思想教育,因此,时政材料在选择上应体现正确的立场,能使学生在重大的政治问题上明辨是非,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和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结论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时事教育,恰当使用时事材料,有效开展时事教学,能有效弥补教材的相对滞后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越来越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不要忘记对学生进行时事教育。

【参考文献】

中学政治教学建模广西教育出版社

师政治学习材料篇(5)

面对新教材和新课标的新要求,面对新教材中的新的布局(图文排混、各种字体的材料排混等),面对教材中的知识要点和课外的鲜活典型实例,面对知识与情感目标落实,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不知所措,顾此失彼。下面笔者就中学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一探讨,以期推动中学政治教学改革与发展。

一、中学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政治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首要学科,对其学习得好与否,将关系到学生的品格、态度甚至人生的成败。但目前中学政治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1、教材中的插图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既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乏味,也不利于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忽视了教材中插图的这些功能,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深入分析,只是走马观花式地带领学生浏览。

2、正文与辅助材料在教学中没能得到高效整合。教材中的辅助材料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它是用于巩固、迁移、拓展学科知识和增强应用能力的教学辅助材料。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或让正文失去了其中心地位,把握不了重点,主次不分;或抛弃辅助材料,只让正文孤立存在,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不利于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3、教材内外资源缺乏有机结合。教材中资源的包括正文、插图、说明材料、名言警句、案例分析材料、思考练习等;教材之外的资源是指教师自己收集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时政热点及相关练习题。教材中的资源固然重要,在教学中不容忽视;而教材之外资源更能结合实际、联系时政,也值得重视。尤其是地处偏远山区的农村中学校,信息相对溃泛,学生手中的课外资料不多,及时获取时事政治热点的途径也不多,教师更应该多加收集,在教学中多将其联系到相关知识点当中来。然而在教学中,政治老师们或只顾教材中的事例和练习,不贴近学生实际,不联系实际生活;或偏离教材,只谈教材之外的事例,安排教材之外的练习,本末倒置;有些甚至连教材中的资源都没有充分运用,更不谈自己收集的教学资源,本末皆未顾及。

4、政治教学的能力培养功能和德育功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中学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这三大目标同等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却往往得不到高度重视,不能高效实现。政治学科本身就是育人思想、培养感情、陶冶情操、授人知识的学科,可以说是德育功能最强的一门课程,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力度直接关系学生的思想成长、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然而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为教而教,为表面上的完成教学计划而教,采用填鸭式的方法满堂向学生灌输教材中的知识点,而这恰恰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也没有真正意义上完成教学目标。

二、中学政治教学改革策略

课程改革在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教学低效甚至无效。提升教学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而思想品德是中学学习的重要学科,鉴于当前中学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结合中学学生心理特点,教师应该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学好这门学科呢?对此,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粗浅之见。即,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并重”。

1、图文并重育人思相。在诸多说明方法中,图像图片说明生动、形象且直观地说明问题、突出观点。新版本的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图片加以说明文中的观点、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地运用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它们,总结出它们所反映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插图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让它们共同筑成易于学生掌握的新知。

2、正文与辅助文并重

新教材中,一节内容主要由正文部分、插图、案例部分和“相关链接”的说明材料部分等构成。因此,我们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择其最佳方式,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知识面不广,生活阅历贫乏,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难以用所学知识去处理。纵观历年的中学政治考试考查情况,学生失分率最高的就是材料分析说明题。甚至,有些学生对材料分析说明题产生了恐惧心理,这可是学习之“大忌”。因此,为提高学生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品德教学更不可忽视辅助材料部分的教学。

3、教材内外事例并重

教材中的事例典型且说明指向明确,教材之外的生活实例、实政事例既能说明问题又不乏鲜活。然而在教学中,有的教师重书本事例而轻课外事例,有的教师重课外事例而轻书本事例,二者各具其短。首先,教学要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不能离开教材进行教学,学生也不能离开教材而学。因此,教材中所列举的事例教师都应引导学生掌握它。其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中学政治学科就是授予学生用头脑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政治的眼光看时事。只重教材例离开生活实际有碍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有碍于学生对新近时事的了解,以致学生不能将生活实际、社会时事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农村边远地区学生,对外面的世界,对时政热点知之甚少。在教学时,教师将时政热点融入其中是十分必要的。但这必须在以教材为中心的前提下进行。因此,课内事例与课外时政二者,教师应两者兼顾,不偏不倚,且要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

4、课内外练习并重

课堂练习是学生对新知识和答题思维的训练;课后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提高,二者都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都不可忽视。因此,教师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总结课堂的得失,以便及时查缺补漏。

师政治学习材料篇(6)

【中图分类号】G633.2

一、联系时事政治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

1、把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具体内容紧密联系国家实际、社会实际,充分体现了政治课的特点,但是,有很多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主要由于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中,老师注重抓所谓考点,要点,归纳知识清单,学生学习较为被动,觉得政治学习枯燥乏味,大量记忆让学生变得非常痛苦,并且虽然高中政治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实际,较好的体现了政治课的社会功能,但是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有较大的差距,教材上很多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晦涩难懂。因此,在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把课堂教学的内容联系生活中的让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政治进行具体分析,让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切身体验,把理论的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每一个理论,每一个知识都要充分的运用围绕在学生身边的,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更能感受到东西来进行形象的比喻或者解释。让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那些较为抽象的概念,而且在教师例举的过程中,也扩展了学生思维,让学生对身边一些现象能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视角。同学之间也会乐于去互相阐述自己的观点,无形中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把时事政治引入政治课堂

(1)我们高考政治考题通常会把当年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作为背景材料,要求学生能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分析所给材料。很多学生在政治考场上常常会出现背诵了大量的材料,或者考点,要点,但是在考试中仍然不会答题,知识理论不是不清楚,但是无法和背景材料相结合,或者不知道怎么把这些背过的知识运用来对材料加以分析,如果在长期的政治教学中,仍然让学生大量记忆,而在考题中并未涉及所背诵内容,或者即使能背,但是用不上,这将极大的打击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会觉得政治知识背诵无用,而且慢慢的丧失兴趣,会把学习政治看着是一件无意义的,痛苦的事情。

(2)所以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引入热点话题,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把握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培养分析问题的具体能力,这种方式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政治问题的实际能力,而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那些重点已经植入学生脑海里,不需要进行特别的背诵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要达到这个目标,前期教师可以多做些工作,老师要每天关注时政新闻,以及国家的一些方针政策的变化实施等,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就算教授的不一定是与这些时事热点相关的内容,教师也可以抽出一些时间,及时的和学生交流当前所发生的国际国内大事,政策动向,社会热点,然后引导学生用我们教材上所学习过的知识来对这些材料进行剖析,和学生一起全方位的分析该热点可能涉及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那些勇于发言的学生进行鼓励,不要考虑犯错,这种方式如果教师能够坚持下来,一段时间后,学生的积极性将被极大的调动起来,而且自然而然的会对身边的热点新闻,国际国内大事产生极大的兴趣,现在的媒体还有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了解时事政治的极大便利,如果学生不是被动的被老师要求去看新闻,而是因为在老师的引导下产生了兴趣,那么学生就会觉得政治学习是很有意思,很有意义的,甚至会对看国内一些主流政治刊物,新闻等产生兴趣,就会主动的去关注热点,而且潜意识里就学会了用分析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中的讨论,同时也能够积极的去学习教材上较为抽象的理论,为能够对更多的热点进行分析打好理论基础。通过这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乐意学习政治。

(4)联系时事政治提高让学生客观的看待问题

现在的青少年好奇心都很强,都很有爱国热情,也关心国家大事,,但是高中生看待问题往往较为偏颇,而且受网络上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想的影响,往往比较偏激或者对政治上的一些观点会存在抵触情绪,我们要鼓励学生有批判性思维,但是也要引导学生用客观的理性的态度去分析一些现象和问题,当我们选择相应的时政内容对学生进行分析,探讨的时候,既能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也能让学生明白一些道理,要让他们明白要在建立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加透彻的去解读一些问题,并且要学会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一些事情和现象,让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具有理性思维的公民。这样,既让学生学了知识,又起到了政治教育的教育引导作用。

二、 联系时事政治有效提高学生的得分率

从整个文综的角度来看,时事政治的考查范围不光在政治中出现,在历史中也会出现,所以让学生学好时事政治对考好文综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近几年来,高考政治内容时政性强,考查内容主要在集中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重大事件、活动,国家近一年来出台的主要方针政策等热点问题上,但是虽然材料对于学生来说较为熟悉,要从这些典型材料中能概括出道理,能够合理的运用学生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而很多学生答题只是泛泛而谈,而不能切中要害,或者就某一个小点阐述很多,而不能全面的分析和把握材料与原理的内在联系。答题质量普遍不高,得分率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充分的运用一些时政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判断、推理、归纳和预测,在日常学习中就要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 小结

师政治学习材料篇(7)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是进步的动力。作为一名中学的政治老师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探索课堂新意,是教学成熟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本文就个人在高三政治复习备考中的一些粗浅的做法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进入高三以后,政治课基本上已处于全面复习阶段,在复习授课的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在课堂上缺少学习的热情和激情,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复习效率低下,影响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的问题,学生对以往学过的旧知识已逐渐丧失新鲜感,学习兴趣不高;二是教师方面,一些教师在复习课中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复习中只注重对课本知识点进行逐一重复,灌输和说教,和学生无思维的碰撞。随着复习任务的加重和进程的加快,使学生丧失了对政治课的复习兴趣,继而学生在复习中疲惫不堪,严重影响了课堂复习效果。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依靠教学创新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一、复习课要求教师要培养自身较高的创新素质。

真正的教学新意,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它是教师综合素质高的充分体现。因此教师必须不读那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

1、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热爱自己的政治专业和学生,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试想,一个对政治知识毫无兴趣的人,怎么可以教别人对政治课感兴趣并且学得很好呢?政治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个性、风度、气质、情绪等对学生的情感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2、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新教材的内容要了如指掌。马可连柯说过:“学生可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苏霍母林斯基也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精工巧匠。”教材是教与学的最重要的依据。熟练掌握、深刻领会教材内容,是教师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教学的新意也源自课本,因此对教材要深入钻研,课堂教学中不放过书中的每一段材料、每一个链接、每一段专家点评、每一次教学探究。事实上,严谨治学的教师常常对教材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

“教学新意”也是一种灵感。灵感的迸发需要以知识、经历、经验的积累为基础。只有那些知识面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才常有非一般的教学举措。

3、具有政治敏锐性,善于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又能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将教科书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敏感问题结合起来思考。政治科教学与考试具有很强的时政性,它既要反映当前国家意志,同时又要反映国际时政,所以政治教师必须时刻关心政治,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时政热点,思想应与时俱进,应及时把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及国际时事向学生宣讲,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要有清晰而正确的见解。同时能够把课本知识与时政结合起来,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还要根据相关的结合点设计精当的思考题、讨论题、辨析题、课后实践。

二、努力开辟教学的新资源,新手法。新途径。

1、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尽量避免使用教材中的滞后材料。通常要以课本上的材料为载体,通过材料来说明、表现。今天虽然学生选用的新教材可读性强,教材引用的材料丰富、有利于学生阅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避免的存在材料滞后性的问题。再加上学生在高一和高二时已多次接触书本材料,到了高三再次使用,就有热剩饭的味道。所以教师在复习备课过程中不妨仔细思考一下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例可以作为复习教学的铺垫,一旦教师将生活实践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在学生眼里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就会缩小,学生就有可能感受到学习书本知识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2 、在知识归纳上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切忌对课本观点的简单重复。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已成为今天政治科高考的重要能力要求。在学习新课时,老师是按照课本编写的先后顺序进行教学。单元之间、课时之间的内在联系关注不够,学生掌握的知识是点状的,条块分割的,难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因此复习课就应将以往分散的相对孤立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准确、简明、清晰的知识网络,从而构建知识体系,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有效掌握课本主干观点。

3、 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应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这种深化、扩展和推移表现在: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以往学过但未能理解的、易混淆、易出错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加以分析对比,真正弄明白。如,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稳定物价及刺激消费的措施;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民主监督的方式和民主决策的方式;矛盾分析法等;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课本上的主干观点与当前国际国内时政有效进行对接,能较以前更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实际问题。如,能用课本相关知识对中美汇率之争、楼市调控、天宫神州太空交会、弘扬雷锋精神等时政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

师政治学习材料篇(8)

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讲解教材的时候,要基于学生的实际理解水平把政治理论知识通俗化,使学生首先扎实掌握理论重点。在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当善于将理论知识与时政相结合,采用时政教学的模式,以此来解决初中政治教学的困境。要切实落实时政教学,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收集时政材料

收集时政材料是进行时政教学的基础步骤,教师开展时政教学必须基于自身对时政新闻及时完整的把握之上,不能够超越自身的控制范围。教师不能随便选取一些“旧闻”来应付学生,学生面对毫无吸引力的“旧闻”是提不起任何兴趣的。因此,教师必须紧扣社会的时政热点,将最新、影响最为广泛的新闻结合书本知识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室中也能耳闻天下事,做出自我的分析和理解,呈现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在收集时政材料的时候要注意时政资料的准确性以及价值度。教师收集资料必须注意渠道的正规性,可以在中央电视台这种权威的媒体当中选择,例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知名度较大的栏目;也可以在一些发行较广的报纸杂志中选择,例如《环球时报》《南方周末》《看天下》,应当尽量避免在一些普及性较小的地方性报纸上选择教学内容。切忌将一些反动的、带有负面影响的、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新闻带进课堂。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收集时政资料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发地去收集一些材料,这样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也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

二、正确利用时政材料

许多教师在很早以前就引入了时政教学,但在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却发现时政教学并没有多大的作用和益处,不能帮助师生摆脱政治教学的困境。时政教学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其中原因在于教师和学生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政材料或者是没有正确地利用时政材料。前文已经叙述了如何收集准确性高的时政材料,在这里我们着重谈谈如何正确地利用时政材料。

首先,时政教学的大忌就是教师把时政材料整合成题干的形式,然后加之以题目让学生当场分析、解答,这样就加大了学生的负担,自然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当以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时事的关心,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做的是,引导学生结合书本知识分析材料。

师政治学习材料篇(9)

On reading the political class in high school teaching

Hu Ying

【Abstract】Senior Politics discipline bears important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high school politics new curriculum requires students to be able to use basic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Marxism observe and analyze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In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have access to and interpretation of information, mobilization and use of knowledge, describe and explain things, demonstr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issues. In view of this, cultivate political science literac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laws of social development,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life, we should first read political science textbooks devote themselves to this basic teaching begins.

【Key words】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Reading skills;Teaching use

在当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发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尽人意。有时候让学生阅读时,会发现有的学生不愿阅读,有的学生愿意阅读但结果却不知所云。特别是在考试过程中,因读不懂材料或读不懂题设要求而答非所问,导致严重失分的学生比比皆是。不少高中政治老师把责任归咎于小学或初中语文老师培养不力。其实,高中政治老师也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责任。

一、坚持以教材为核心,充分挖掘阅读资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阅读教材是学习过程中最基础的环节,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知识、提高概括分析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对教材的阅读引导。

1、识记教材目录和标题,把握教材结构。政治教材中的目录和标题是该单元、该节或该框题的主题,抓住目录和标题,就统领了教材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各种目录和标题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在联系。这样,能以提纲挈领的方式,使学生把知识梳理清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的知识脉络是:货币——纸币——信用工具。实际上是讲述了货币的“神奇”的发展史。而这一脉络就可以从串联标题中分析出来。这个环节是很重要的,从高一开始训练学生,一直到高三,学生对四本必修书的内容会很熟悉,更利于高三的系统复习。

2、寻找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政治课文的每一段文字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概括了该段的段落大意或观点。在指导学生阅读政治课文时,首先提醒学生留心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如果整段没有一个明显的句子可以概括出该段的段意,就要求学生用一个句子把该段的大意概括出来。这样,学生阅读完一段后,对这一整段的内容就大致清楚了。在概括出课本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该段划分层次,再逐层逐层地深入理解。

3、划分句子成分,准确理解概念。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像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例如,对于《经济生活》第一课中的重点名词“纸币”的含义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合。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加以理解:(1)主干成分:纸币是价值符号。化繁为简,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认识“纸币”这个经济学名词概念的要义。使学生明白纸币只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以和货币区别开来。(2)修饰词:“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这样,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全面的准确地理解“纸币”这一概念。

二、坚持以学生为根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程改革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样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后,其自主学习能力也会不断改进。二者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

首先,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阅读的成就感,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 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 即创造学习的诱因。”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而增强阅读的目的性,提高阅读的效率。也可引入合作、竞争机制,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各小组分别由老师分配不同或相同的阅读任务,各小组派出代表,回答老师设置的问题,小组其他成员可以积极补充,通过小组成员合作完成阅读任务。合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同学们之间相互学习、交流阅读经验和阅读成果的过程。小组成员都希望本组能出色地完成阅读任务,大家都认真阅读,积极发言。各小组完成任务之后,老师进行点评,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增强小组合作的荣誉感和阅读的成就感。对表现不佳的小组,要指明其存在的不足,分析其原因,并给出下次阅读的改进措施。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致力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利用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的力量,集众人智慧,提高了阅读的有效性,推动了高效课堂构建。

再者,课后要进行必要的阅读延伸 。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内阅读的补充,还能够对课内阅读会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在多种方式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方法,不仅能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还能逐步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松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

1、帮助学生选好课外读物。由于政治学科涉及的范围广,课外参考书的种类又多,要遵循可读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如启蒙思想家的著作、重要的时政要闻刊物等,有条件的可以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有了这些阅读,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思维的兴趣。

2、组织学生开展时政专题论坛。具体做法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发动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时事材料,有意识地挤出一定的课堂时间,由学生作新闻报道,然后由全体同学进行讲评,教师最后作简要评述。为了准备课堂上的演讲,在课余时间同学们坚持天天看报纸,到处收集资料,养成了天天阅读的良好习惯。

3、组织学生进行政治小论文比赛。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小论文比赛,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我每月都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选好小论文题目,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指导学生去搜集和整理资料。学生在搜集、整理与小论文主题有关的资料过程,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无形中提高的过程。

三、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充分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一般分为泛读、精读和研读三种,针对高中政治教材的不同内容,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一般情况学生很难把握,只有老师发挥其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哪些部分该泛读,哪些部分该精读,哪些部分该研读。为了防止学生为了阅读而阅读的现象出现,老师必须发挥起主导作用,给学生的每一个课堂阅读行为赋予一定的目的,使学生的阅读行为有计划、有目的、有意义,能够有效地服务于高效课堂构建。

1、转变观念,真正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想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构建高效课堂,老师们必须转变观念。要明确“阅读是学习之母”,“没有阅读就没有学习”,的道理,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课堂阅读留足空间和时间。摒弃那种一讲到底,不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做法。

2、教师主导,因材施读。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都具有很强的时政性、逻辑性,单元、课、框、目之间的联系紧密,便于学生阅读理解掌握。以《政治生活》为例,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一个框题的内容,每一框固定分为三目。第一目是情景导入,第二目是情景分析,第三目是情景回归。阅读一般分为泛读、精读和研读三种,针对高中政治教材的不同内容,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学生很难把握,老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指导学生。一般情况下,第一目适合采用泛读,第二目适合采用精读,第三目适合采用研读。还要关注每一目的标题。目的标题,一般是对该目主要内容的概括。

3、教师示范、培养习惯。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适合于学生阅读学习。学生的阅读习惯也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提高。我们可以采取教师示范的方式,引领学生学习老师的阅读方法,培养科学的阅读习惯。高中政治教学主张联系生活、联系时政。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时政材料对学生进行阅读示范。示范过程中,要注重材料中的关键句、关键词,从关键句和关键词中提取有效信息,以把握材料大意。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必须做到“四到”,即“眼到、口到、手到和心到”。特别是“手到”,现在很多学生都比较懒惰,阅读时不愿意动笔。要严格要求学生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原则。该划的就划,该点的就点,该圈的就圈,有时也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特别是针对要求学生精读或研读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边读边做标记,还要求学生养成做阅读笔记的习惯,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只有学生通过自己归纳总结的知识,才是学生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只有眼、口、手、心协调调动起来,提高阅读的效果。

四、坚持改进训练方法,注重训练实效

要培养政治学科的解题能力,就必须训练学生阅读考题的能力。如何指导学生准确理解题意,灵活熟练地掌握政治高考材料题的审题方法,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政治课教学中,首先必须培养学生学会阅读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效解读材料试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分析试题背景材料的段落安排。政治学科试题基本都有背景材料,在材料中往往含有命题者的观点、命题者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等。学生在读题时如果能够理解段落安排的意图,就能够准确地把握材料的结构,这是提高答题的有效性的基础。政治学科试题的背景材料一般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的思路构思安排的。如果考生能从宏观上把握到,那么就为答题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2、留意各类句子结构中的关联词。在高考材料题中,构成材料的部分往往包含若干个复句,复句通常用一些关联词语来连接。在指导学生进行材料题读题训练时,让学生注意分析各类句子结构中的关联词信息,对于他们准确把握题目设计者的意图,准确理解试题信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关注设问句子成分中的各种限定。设问不仅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考生解题时明确试题要求重要依据,把握好设问才能避免答题时出错。在高考试题中,设问中一般都包含了答题的范围、答题的角度、试题的主体、答题的内容四个方面的主要限定信息。学生对试题设问要从作答的范围、角度、主体、内容这四个方面进行有效解读。还以上题为例,第一问要注意范围,第二问要注意角度,第三问要注意主体。此外,有时甚至还要留意材料中的标点符号。开头或最后一句带句号的话,可能就是该段的段落大意。而分号在把材料分为几个平行的层次。

总之,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有目的地利用课本进行训练,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通过在政治课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为学生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了基础,有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参考文献

师政治学习材料篇(10)

一、“三步走”策略的实效性探讨

政治试卷的材料阅读量很大,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虽然试卷中的材料脱离课本,但考查的都是课本中的原理,需要学生结合已学知识进行分析。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构建知识体系,将课本中分散的知识点集中起来,灵活运用。

另外,教师还要关心国内外的重要新闻,引导学生用课本中的原理分析国内外时政,这是默写原理与阅读新闻材料的关键点。因此,教师要将原理与材料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此可见,“三步走”策略顺应了高中政治教学要求,是值得普及和推广的高效学习策略。

二、“三步走”策略的实践探索

1.默写原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在政治学习中,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无法将原理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解答能力。提高能力是在现有理论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如果离开了基础知识,就无法获得提升。所以,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对书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对原理进行梳理。

另外,教师还可以在下课前随机进行“抽默”,并要求学生将默写交给老师批阅。这样就可以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2.阅读新闻材料,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从近年来的高考政治命题规律来看,高考政治试题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很多试题的材料都来源于社会热点新闻。因此,学生要充分利用网络,关注社会热点新闻。由于学生的课外时间有限,接触网络的时间和机会并不多,教师可将社会热点新闻打印下来,粘贴在教室的学习橱窗上,让学生摘抄社会热点新闻,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

3.原理与材料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考政治试卷的材料阅读量很大,学生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阅读,这就会使学生忽视试题的设问。其实,试题的设问非常重要,它能给学生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帮助学生实现原理与材料的有机结合。对此,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规范解题步骤。

第一步,通读材料,抓住关键词,明确材料的主题;第二步,找出问题中的提示信息,结合设问有目的地再读材料,标记出知识点出现的范围;第三步,确定材料中的知识点,做到原理与材料有机结合,规范答题。

(2)加强设问角度把握。

政治主观题设问一般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如何认识”等类型,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设问类型,严格依照设问角度,准确答题。

上一篇: 离职证明 下一篇: 师徒结对徒弟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