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复习资料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28 09:58:51

初三物理复习资料

初三物理复习资料篇(1)

进入物理总复习阶段,同学们通常会使用两种材料,一种是教材,另一种则是教辅,即复习资料,不少同学在复习的过程中,往往非常重视教辅资料,却对教材重视不够,这种做法其实是主次颠倒了,教材呈现的是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些内容既是初中物理的基础,也是初中物理的核心,而教辅材料则是将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之进一步网络化,并加以拓展和运用,因而,教辅材料的使用应该建立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如果没有掌握好教材这个牢固的基础,再好的教辅材料也难以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1.教材是总复习的基础性材料

教材是贯彻落实国家规定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具体载体,它全面体现了物理课程的基本要求,能够让我们学习许多物理知识和技能,引导我们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同时也使我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最终达到初中物理的课程目标,

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必须做到五个“明确”,一是要明确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二是要明确物理规律的探究方法;三是要明确各类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四是要明确物理实验的探究思路和方法:五是要明确各类基本问题的分析方法,

复习源于教材,更要高于教材,必须做到:一是内容系统化,总复习要立足教材,但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在新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依据教材按照“先现象后本质”“先宏观后微观”“先部分后整体”“先特殊后一般”的顺序来组织教学,这样的安排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但是,到了总复习阶段,就应该从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来把握教材内容,要能够把相关的各章节中零散的、单一的知识点重新进行归纳、整理。将已学的物理概念、定律、公式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分类列表和框图形式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对所学知识的较为完整的认识,这样更容易辨别各个概念、公式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进而在更高层次上把握所学内容,

二是要求层次化,初中物理的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三个水平层次,即“了解”“认识”、“理解”,“了解”是指能够再认或回忆知识,能够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能够举出例子,能够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理解”是指能够把握内在的逻辑联系,能够将所学内容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能够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能够提供证据,能够收集、整理信息等;而“认识”的含义则介于“了解”与“理解”之间,因而在复习教材内容时,要根据教师的要求正确把握好教材各部分内容的水平层次,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教材也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体现在命题时强调的两个“注重”,即一是注重考查基础,中考命题时,课标是根本,教材是依据,所以物理总复习要立足根本,依据教材,综观近几年的各地中考试题,都体现了这一明确的导向性,都是紧扣课标和教材,在我们对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试卷进行评价时发现,许多市的中考试题中,基础题占到70%左右,大部分试题直接源于教材中的习题和例题,中挡题占到20%左右,较难的题只占10%左右。几乎所有题目都能从教材中找到原型和依据,因此,物理总复习就要把握这一命题方向,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上,依据课标和各地的中考考纲,充分挖掘教材,决不舍本逐末,把精力花在各种名目繁多的复习资料上,二是注重考查素质,中考命题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课本知识出发,做适当的拓展延伸,“题在书外,根在书内”,体现了从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课内外知识整体把握的转变,

2.教辅是总复习的重要的辅助材料

选择适当的复习参考书对提高复习质量,确有益处,一般宜精选两本,一本以解题思路为主,用来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另一本以检测为主,用来练习反馈,发现不足或薄弱环节,

要正确选择好教辅材料,一般不宜简单地选择那些习题集、题库之类,因为它们只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既没有解题思路的分析,也没有定律的运用方法,即使做对了也可能思路不正确,做错了更是不知道为什么,即使是同一道物理题,由于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同,采用的物理规律不同,运用的数学手段不同,往往会导致解题过程繁简程度大相径庭,因此,如果选择有详细的解题思路分析和具体解题步骤的参考书,当你做完题后再看其分析和指导时,往往会发现一种更巧妙的思路、运用更灵活的规律、更新颖的解题方法,这会使你思维开阔、脑筋更灵活,所以,宜选择学习辅导、解题指导一类的书,

使用教辅材料时要突出四个“注重”:

一是要注重教辅材料与教材的比较,以及不同题目之间的比较,还可以将教辅材料中对知识点的归纳与老师所讲解的内容进行比较,通过教辅材料补充课堂上未讲到的知识点,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另外还可以用教辅材料来查漏补缺,无论平时学习成绩如何,对于知识的掌握总会或多或少有欠缺的地方,这就需要通过课堂复习和参阅教辅材料来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

二是要注重对一些综合性问题的分析方法,对于教辅材料上的一些综合性习题,有些同学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这时,应在弄懂了教材上的基本内容之后,先选些基础性题目做,从而找到自己的“方位感”和“方向感”,尤其是基础知识学得较差的同学,这样做可以培养学习信心,之后再重点做一些有代表性的中等难度题,特别要认真思考题目的一些关键环节,可以先和同学讨论,最后再请教老师,基础打牢后就可以适当做些较难题、易错题,

三是要注重对教辅材料中新的题型和新的情景的分析,新的题型不一定就是难题,由于教材中没有接触过,往往会感到困难,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设法找出新题型与已有题型的本质区别,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新的情景所蕴含的物理本质往往与教材中的一个或几个情景是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是要注重收集整理,学会把做题时遇到的有关定律应用的类型、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及时归类,记录到笔记本上,这样会使你在以后的复习中能够更加明确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解题能力,

在物理总复习中,我们更提倡使用校本资料,校本资料是指教师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自己组织编写的复习资料,校本资料体现了四个“贴近”:一是贴近本校、本班的教学实际,教师自己编写的校本资料能够使平

时的教学内容与总复习的内容有机衔接:二是贴近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校本资料的内容、要求能够做到与同学们的学习现状相吻合:三是贴近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校本资料能够将平时同学们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重点剖析;四是贴近本地中考的基本内容,各地中考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部分考点的要求也会有一定的区别,

总之,物理总复习的根本依据在教材,应该把主要精力花在教材上,只有在真正掌握了教材内容的前提下,使用教辅材料才能收到效果,因此,对教材与教辅材料,切不可本末倒置。

二、正确认识掌握基本概念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概念是规律的基础,规律是若干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则是概念和规律的具体运用,因此,物理基本概念是一切物理基础知识的根基,只有清晰地掌握好每个物理基本概念,才能真正理解好物理规律,学会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全面提高解题能力,物理概念、规律不能靠简单的死记硬背,要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通常要求做到“五会”:一是会表述,即能够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具体内容;二是会表达,即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三是会理解,即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四是会变形,即会对公式进行正确的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五是会应用,即会用概念和规律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和计算,而要真正实现由物理概念向能力的转化,更要重视如下四个方面:

1.从物理现象中提出问题,培养物理意识和质疑能力,每一个物理现象中都包含若干个问题,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善于观察、思考,要能够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还要能够提出有效的物理问题,进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因此,在物理总复习阶段,要广泛分析各种物理现象,善于迅速把握住现象中反映出的物理本质,找出分析问题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再运用相对应的规律来解决问题,例如,提到“桂花飘香,香气袭人”之类现象,就应知道属于分子运动问题,应该从分子运动的不间断性、杂乱无章性等概念来解释,再如,对“你们都看到过舞台上舞蹈演员在‘白云’中翩翩起舞的美丽情景,谁能告诉我,那些‘白云’是怎样产生的吗?”这个问题,就应立即意识到应从“升华和凝华”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运用升华的概念来解释,要努力做到一提起物理情景或一看到物理图像、图形,相关的问题和对应的知识便能准确地浮现出来,

2.从提出问题到建立概念,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从概念的引人到概念的形成这一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渗透了许多物理思想。运用了许多的物理研究方法,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艰辛历程,它能够让我们感知到知识形成过程的内涵和外延,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分析影响问题的相关因素,善于揭示问题所暴露的物理本质,能够准确地归纳出各种结果的物理意义,因此,我们要在“过程”上多下功夫,例如在研究物体受力的作用而平衡时,我们必须从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分析起,最后才能建立力臂的概念;在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时,通过对物体运动情况的分析,我们归纳出了位移和时间之间简洁的数学比例关系,建立了速度的概念,等等,可见,物理概念仅靠机械背诵是无法真正理解的,概念的形成需要通过同学们大脑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交替进行,需要经过分析、消化、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才能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分析和推理能力的提高,

3.从概念建立到概念运用,培养解题能力,概念的形成需要多次反复思维。必须加强对概念的理解、消化、反馈、巩固,物理概念从建立到巩固,需要通过运用才能实现,运用概念解决物理问题是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和创新,例如通过完成巩固性练习,深化和活化物理概念,做题应精做多思,多做几种不同类型的题,每次做题前要先认真审题,分清题型,从而找到适合于某类题型的通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尤其是做一些综合性的题,有助于将前后的知识连贯起来,将容易混淆的地方区分开来,物理总复习更要注意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学会善于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释物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益,可以说,对基本概念理解得越透,做题就会越顺手,学习效率也就越高,就越能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4.从概念运用到解题反思,提高自己的物理素养,“反思”是理解概念、掌握规律的良好习惯,也是提高自己物理学科能力的重要方法,通过“反思”来建立新旧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问题串”“问题链”;通过“反思”来变换题设条件、更新物理背景、创设新的情境,实现“一题多变”,从而有利于将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实现思维的联想和迁移,发展思维的流畅性,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应变能力;通过“反思”来实现“一题多解”,学会从多种解答中,掌握规律并探求解题的最佳方案,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认识过去所学的东西,只有通过系统分析和综合,才能达到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整体认识,逐步培养自己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能力,才能真正把物理学习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内化为自身的物理素养。

三、正确处理好课堂复习与自主复习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的复习效率直接影响到物理总复习的最终效果,课后的自主复习是消化课堂复习的内容、提高复习效果的重要环节,而同学们自己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则更是物理总复习取得理想效果的根本保证,

1.课堂是物理总复习的主阵地,课堂上的复习内容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中考考纲,并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的,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一方面,教师会帮助同学们重新梳理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构建知识网络;另一方面,教师还会引导同学们剖析疑难问题,理清解题思路,所以上课时同学们要突出对重点概念、规律的理解,学会对各类问题的分析方法,掌握基本问题的解题思路;下课后还要从自己易于理解的角度把知识进行再梳理,这样才能将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能力,

初三物理复习资料篇(2)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到来,本届高三的高考物理复习即将结束。现静心思索,深刻反思,将一年来复习过程中的一些好的策略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高考复习的筹备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材料、习题的选择到时间的安排,以及课程结构的设计,都需要深思熟虑,细细斟酌。

一、第一轮复习

从第一轮复习谈起。一轮复习是整个高考复习的重中之重,是高考复习的基础所在。可以说一轮复习直接决定了学生的高考成绩,因此,对一轮复习要格外地静心设计,马虎不得。

第一轮复习的时间为前一年的8月下旬到次年的1月末,共5个多月,合22周。在这一轮中所选的资料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知识体系上看,知识点的总结要细致全面,没有任何的遗漏,同时突出主干知识。其次,从习题的难易度上看,要求越基础越好,不能选难度过大的。难度大了,学生做不动,老师讲不动,既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又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收效甚微,得不偿失。因此,第一轮资料的难度最好定位在高考题中等偏下的难度上为宜。从版面设计结构上看,要有详细的知识点梳理,有分类的典型例题,有随堂训练题,有课时作业的活页题,有单元检测卷。从题量上看,每一讲内容结束后,以两课时能讲完的题量为宜。题量太大,效果反而不好。从习题的质量来看,通常选本地区出版社的资料,尤其是一些名师编辑的资料。往往他们对本地区的高考命题方向和考题的难易度把握得要准一些,使我们能获得更高的复习效率。如果没有本地区出版的资料,那我们可以选适合本地区高考模式的或与本地区使用同一套考题的外省市出版的一些复习资料。同时要注意尽量选择一些有名的大品牌的资料。因为,一些品牌很响的资料,它们的背后都有一批专业的研发和设计团队,甚至有一些设计团队与一些一线教学单位有业务上的合作关系,这样对一线教学情况掌握得比较清楚,由这样的团队出版的资料对高考方向的掌控会更准一些,从而避免走过多的弯路,确保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

一轮复习中的课程设计,首先,要制订一个详细的计划。这个计划应详细到每一天每一节课所要讲的内容。这就要求事先把所要完成的所有内容了然于心,严格计划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做到重点突出,复习节奏适中。其次,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每一周的集体备课时,由主讲人提出下一周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由本组成员进行讨论研究,最终确定下来。基本应包括知识梳理,典型例题分析归纳,课堂练习这么几大部分。第三,教学手段的设计。一轮复习中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在知识梳理、典型例题分析归纳两个环节中采用电脑幻灯片投影的方式。边播放边讲解,课堂练习则以题签的方式发给学生。第四,课后练习的设计。在一轮复习中我们对课后作业设计采用4道选择题、2道计算题的搭配模式。难度控制在中等,让多数学生能得到及格以上的分数。这样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的培养。总之,在一轮复习中,不要太快,节奏要适中,不要太难,习题要基础。

二、第二轮复习

接下来谈谈第二轮复习。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全面复习的基础上,采用专题复习,突出主干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力争在重点和难点及知识缺陷上有所突破,让学生能力有所提升。

二轮复习时间为当年的2月初到4月末,共3个月,计12周时间。二轮资料的选择,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建议自己编资料。如果没有条件,应选用以专题形式划分的资料。资料中专题要全,题量不易过大。资料结构应包括本专题的一些高频考点,典型例题分析,课堂训练,课后作业。同时还应再选一套学科内的综合卷,以备在二轮复习中每周考一套,以训练学生综合答题的能力,巩固一轮复习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教材包含的专题和方法如下:力与运动、功与能量、电路与电磁感应、电场与磁场、选修模块、合成与正交分解法、图像法、整体与隔离法、求极值的函数法、分析临界问题的极限法、类比等效法、求力运动和场等问题的对称法、动态变化问题的程序法、合理近似与估算法、假设法、特殊值法。

二轮复习的课程设计。首先,在知识内容上,要力求专题性明确,不再局限于课本的力、热、光、电这种知识结构的划分。往往在一个专题里既有力又有电。因此,复习时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知识进行综合应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力。其次,在教学模式上,尽量做到精讲多练。要想精讲多练,课前备课是关键,尤其是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采用组内成员分工合作的方法比较好,即平均每个人负责几个专题,将有关的内容,好的习题,以及课件打包整理好,汇总后放到网上组内成员共享,这样既能提高备课效率,又能提高上课质量。

实验专题复习。高考中实验题往往是拉分数的题,因此,考前复习中有必要拿出一段时间,对实验进行专项集中系统的复习。

实验专项复习时间为5月初的第一周。首先,要把握高考实验的命题趋势。新课标卷基本是一个力一个电的搭配模式。根据近几年高考来看,基本仪器的使用和读数,画电路图或连实物图仍是考查的热点。其次,复习要突出实验问题的两个中心:在力学试验中以打点计时器为中心,在电学实验中以测电阻为中心。最后,掌握实验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常用方法有:等效替代法,测量微小量可用累积法,存在多个变量时可用控制变量法,一些物理量不能直接测量时可用转换法、留迹法,另外还有平衡法、补偿法、共轭法等。

8+2限时训练。根据高考批卷统计情况来看,学生在选择和实验题上失分还是很多的,而这部分恰好又是学生应该主要得分的考题部分。因此,我们在实验专项复习之后到第三轮综合复习之前增加了一周时间的8+2限时训练内容。也就是8道选择题加2道实验题的搭配模式,限时30分钟完成。通过这种限时的集中训练,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答选择题和实验题的能力,提高选择题和实验题的得分率。

初三物理复习资料篇(3)

一、立足教材,应用材料,适当拓展

课改以来,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相关材料十分丰富,这些史料往往围绕着教学重点,和正文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起到图文结合、史论结合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和理解这些材料,有助于学生把握证据与史实之间的逻辑关系,加强历史体验,提升历史认识。例如:2014年天津市初中学业考查历史试卷单项选择题第3题:与右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附图出自教材中的《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示意图》,图中标注阴影部分的香港岛即为本题的题眼,指向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割占的香港岛。(答案A)

2014年天津市初中学业考查试卷单项选择题第12题:“田里豆子开红花,红军来到笑哈哈,土豪劣绅都打倒,山林土地回老家。”这是歌颂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歌谣,该根据地是A.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B.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C.中央革命根据地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题干中的歌谣与教材中的《红军歌谣》相似,可互相佐证,涉及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等历史信息,加上问题所指,生动地渲染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特点。(答案D)

由此可见,教材提供的材料毕竟是有限的,教师有必要适当拓展。历史教学所选用的材料大致分五大类:第一类为书报,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部以外的书籍;第二类为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第三类为实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遗迹,有家具、衣物、钱币、碑刻、砖瓦、墓葬等,用以探讨当时的生活及观念等;第四类为口碑,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和文艺作品;第五类新史料类型,即声像资料和网络化资料。针对初中学生特点,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选材简明易懂、相关相连,有利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收到事在课外、理在书中的效果。

必须警醒的是,教学中的拓展和选用材料须谨慎,尽量不引用二手材料,切忌引用被误读的演义性材料。在调研中,笔者发现有些老师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时都引用了这条材料:“据史料记载,慈禧太后每顿膳食需要准备上百道菜,仅仅维持一天的生活,就需要4万两银子。慈禧太后为了庆祝自己的60大寿修建颐和园共花费3000万两白银,生日庆典花费白银1000万两白银。而当时英国和德国制造的最现代化的战舰,一艘价格大约是50万两白银。这样算来,皇太后每半个月就要花费掉一艘军舰的钱。而她生日庆典的花费足以让大清帝国再拥有三支最先进的战舰组成的北洋舰队。然而如此富足的大清国却六年没有给自己的北洋舰队增加一枚炮弹。” 此材料出自军旅作家王树增的中国近代史系列《1901》一书,此材料的阐述在一定程度上是想当然的换算和情绪化的表达,虽然鞭挞了慈禧太后的奢靡与误国,但将这种文学的春秋笔法所演绎的材料引入课堂来说明问题,是不恰当的,因为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实”。

二、创设情境,深入探究,重在生成

材料是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桥梁,通过材料教学有利于开展探究式学习。2011年版课标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要求学生:“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教师要有意筛选贴近学生认知的材料作为学习主题,围绕主题展开探究,归纳分类、递进设问,保证思维的连续性,达到“发现——质疑——求证——思考”的完整有序、相互关联的思维过程,带动整个探究的延伸。这个过程是个“激活”的过程,激活历史情境的还原、激活历史因果的探究、激活历史知识的应用。

如在《社会生活的变化》的研究课上,佳春中学教师裘孝璇的整个教学设计别具匠心,将近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以学生角色扮演的形式将天津一家人的一日生活贯穿起来,虚实结合、今昔比较、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穿插其中组织教学,点拨引领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总结其变化的特点,思考其变化的原因。天津市教研室主任曹全路结合授课教师让学生寻找并筛选历史材料,运用相关材料深入情境加强体验与探究的成功做法,从“获取不同类型的史料、从不同视角观察和解读史料、通过史料更全面的认识历史”三个层面提出了关于获取、观察与解读史料的建议,引领教师通过丰富的历史图片、图表、文字等历史材料,研究历史。他引用了如下材料:

材料一“小手工业者所以称为半无产阶级,是因为他们也常常被迫出卖一部分劳动力,其经济地位略与农村中的贫农相当。因其家庭负担之重,工资和生活费用之不相称,时有贫困的压迫和失业的恐慌,和贫农亦大致相同。”

材料二“都市苦力工人的力量也很可注意。以码头搬运夫和人力车夫占多数,粪夫清道夫等亦属于这一类。他们除双手外,别无长处,其经济地位与产业工人相似。”

材料三“数量不少的游民无产者,为失了土地的农民和失了工作机会的手工业工人。他们是人类生活中最不安定者。”

结合这些摘自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的相关论述,他通过从表象到深层加以解读,强调在历史变迁的大潮中要关注社会发展对不同群体的影响。以往在讲到《社会生活的变化》时,教师往往是带着赞赏的语气讲述近代物质文明的进步,而忽略了行业新旧更替的变化可能对某些个体、家庭、阶层产生的冲击与震荡,更不能由此分析出革命洪流的到来。曹主任引导在场教师重温毛泽东在当时所作的高屋建瓴的分析,体会着材料所包含的深刻意蕴:整个社会阶级矛盾的演变终将迎来一场革命的风暴。这种“用材料说话”到“让材料说话”的转化,发挥出史料自身的震撼力。

通过材料进行探究,不但扎根在课堂上还延展到学业水平考卷上。2012年天津市初中学业考查试卷第25题:林永明同学是个交通工具爱好者。他查找资料,产生了一些疑问,请你与他一起展开探究。图一 “黄鹄”号复原图 图二 卡尔•本茨和他制造的汽车

(1)林永明发现,图一“黄鹄”号是徐寿和华蘅芳于1865年设计建造的我国第一艘由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他进一步寻找源头,改良蒸汽机是由谁发明的?以后,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利用它发明了什么交通工具?

(2)林永明又发现,图二所示的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其动力与“黄鹄”号不同。相比改良蒸汽机而言,新的动力机体积小、效率高,它叫什么?美国的莱特兄弟利用它发明了什么交通工具?

(3)林永明听爷爷说,在旧中国公路上跑的汽车没有一辆是我国自己制造的。他翻阅新中国资料,发现1956年中国人的汽车制造梦实现了。这件事指的是什么?

这道题创设了新情境,以交通工具为明线、动力变革为暗线,借助林永明这个虚构人物,引进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根据所给材料,探究交通工具及动力的变革,实际在考查两次工业革命中交通运输业的变革,并且通过题中人物自主探究,翻阅查找资料,“发现”了新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成就。这样的引导,意在使初中历史复习教学进一步促进学生反思、汲取历史的经验,形成探究式复习教学氛围。

三、关注乡土资源,加以适当利用

关注天津历史沿革是促进中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有效途径。教师要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乡土资源。天津中考卷所涉及的地方史试题起到了帮助学生了解天津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特征,天津古代地域文化和在南北交流中的作用,了解天津饱经沧桑并走上了近代化的进程,以及当今又掀开了改革开放新篇章的作用。

2011年天津市初中学业考查试卷单项选择题第9题:右图严复雕像坐落在如今天津古文化街上,附近的原宫北街大狮胡同是严复的故居,他在此译著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书是 A.《海国图志》 B.《天演论》C.《新青年》 D.《狂人日记》。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常常问起天津古文化街上怎么有严复的坐像。在此出题的用意也是通过考查并普及家乡史,使学生了解天津是维新变法运动在北方的舆论中心,《国闻报》是北方舆论的重要阵地,维新思想家严复在津翻译的《天演论》,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答案B)

2013年天津市初中学业考查试卷单项选择题第11题:右图所示的梁启超饮冰室书斋,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这幢意大利风格的建筑将这位近代风云人物与津沽大地连在了一起。书斋的主人曾领导了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梁启超故居饮冰室位于天津市河北区第一工人文化宫附近的民族路上,是典型的意大利式小楼。梁启超后期许多重要著作都是在这里撰写的。本题重在考查学生从所给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了解天津名人故居。试题以材料为主要呈现方式,创设新情境,视线在书外,答案还是在书内。(答案C)

天津在近代中国风起云涌的变局中走在全国前列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其文化底蕴丰厚,具有开放、包容、多元的显著特征。了解天津特别是近代天津的文明进程,有助于我们对这座城市有深层的认识。天津市第61中学张彦彬老师在准备八年级新授课《收复新疆》搜资料时,发现清末古版杨柳青年画《赶大营》的馆藏图片,并整理出《今晚报》数字版有关连载资料,以明线“左宗棠收复新疆”、暗线“杨柳青人赶大营”做教学设计,在2012年10月南昌举办的全国历史教学比赛中讲出了天津味道而荣获初中组一等奖。葛沽一中、芦台一中在乡土资源开发方面做过专题展示;梅江中学与天津博物馆加强“馆校合作”,引导学生开展《引领近代文明 百年中国看天津》的主题化研究性学习;天津《今晚报》等多家媒体组织的《走进津门百年记忆——百姓生活老物件互动展》,从生活到人文,从影像到实物,掀起了津城的怀旧风潮;中央电视台播出人文纪录片《五大道》全景式地展示了这片历史文化街区的丰富遗存,融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富有感染力的叙事表达为一体,深入探究天津近代历史,使人深刻感受到百年中国的苦难与辉煌。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乡土资源,对本市历史资源挖掘整理,突出地方文化,弘扬天津精神。

四、结合现实材料,做到汲古养今

2011年版课标在解读历史课程性质时提出在教学中要:“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以丰富课堂教学,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发生良性互动,实现历史知识与社会生活二者的贯通、互补与融合。”天津市学业水平考查历史试卷注意引用时事材料,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体现了时代的主旋律。

2011年天津市初中学业考查试卷第10题: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有关部门将举办纪念活动,考虑到这里首先发动了起义,所以活动的主会场定在A.武昌 B.南京C.南昌 D.上海

本题并不复杂,置身现实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带动了探究活动的延伸。这个过程是个“激活”的过程,激活了历史情境的还原,激活了历史因果的探究,激活了历史知识的应用,激活了学生在浓浓的时代氛围中去体验和感悟的欲望。(答案A)

在复习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这样具有时代感的背景材料,如重大时事、社会热点等,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梳理主干知识;温故知新,从不同角度切入和分析,给学生以深入的认识。

2013年天津市初中学业考查试卷第25题: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在十二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闭幕讲话节选(2013年3月17日)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在170多年前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与探索。孙中山通过了哪些努力,使得“民主共和的梦想”深入人心?

(2)60多年前,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为实现这一梦想,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件大事。

(3)邓小平在深圳视察时发现了一种树叫“发财树”,他深情地说:“让全国人民都种,让全国人民都发财。”为实现这一梦想,中共中央早在1978年召开了什么会议?做出了怎样的伟大决策?

本题以“中国梦”为主题,结合时事热点与现实思考,温故知新,由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毛泽东缔造新中国,到邓小平引领改革开放,挖掘学生认知来加强感知体验。在这样的新情境下进行问题设置,发挥好中国近、现代史发展历程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更好地体现历史复习教学中的水到渠成的德育作用。

初三物理复习资料篇(4)

在复习阶段,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提高复习效率呢?

一、注重知识的归纳和梳理,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从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来看,都侧重考查知识的综合性,因此,复习中教师必须注重知识的归纳,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否则学生在答题思维能力方面就显得薄弱,思维难以顺利开展。所以,教师要重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把复杂的知识,梳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与线索,可实施“专题”复习法。比如,等值线图判读及其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水与社会发展及其中国的调水工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世界重点地区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等。通过专题复习,来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掌握地理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和内在的逻辑关系,提高答题思维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

人的认知过程是从简单到繁杂、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地理学习也是一个从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到想象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安排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高三地理一般安排三轮复习,要科学安排每轮时间。在内容上,第一轮是对知识的重新学习,应选择设计新颖的学习资料,要严格按照教学要求,加强对主干知识的梳理,对概念、原理等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第二轮复习时要打破教材原有的顺序和章节结构,优化组合教材知识,选择最能体现该知识运用的角度,跨章节甚至跨知识体系地进行专题复习。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形成科学的整体思维观念

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要注重方法。要利用教具的直观性和“小”的特点,把地理事物或现象置于学生的视觉感知范围内,形成表象,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要利用边讲边画的示意性草图,把地理事物与虚拟的空间结合起来,也可以利用形象生动的描绘、比方和讲解,配合前面两种方法,把某些难于捉摸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直观化。最关键的是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比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十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等),通过它们,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经纬网,并想象地球运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四、注重利用地图及地理图表,创设地理情境

地图是地理学科独有的知识载体,是地理课堂的第二语言,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掌握了地图就掌握了地理脉络,复习中利用地图创设地理情境,有助于学生扩大视野,提高复习效率。地图有地理分布图、地理统计图表、地理示意图、景观图等很多种类。比如,复习中国地理,就要参考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在复习阶段要通过精选练习题来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

五、注重案例教学和联系实际,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单纯通过对感性材料(如特殊灾害天气、大气环流、水土流失、沙尘暴、水旱灾害等)的认识,很难理解和掌握许多抽象的、难以耳闻目睹的地理知识和现象。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复习自然灾害“台风及其危害”时,除了引用教材中的文字资料以外,还可以加入2012年8月台风“海葵”影响我国沿海的视频、台风“海葵”路径图、台风“海葵”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文字资料等,引导学生分析以下几个问题:(1)“海葵”发源地?移动路径?(2)“海葵”的摧毁力主要表现是什么?(3)台风“海葵”是在地球外部圈层哪一圈层发生的自然现象?(4)为何说它是一种自然灾害?(5)台风是一种怎样的天气系统?(6)它是怎样产生的?(7)“海葵”有过也有功。“海葵”过后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8)目前监测台风的手段?等等。比如,在复习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求学生举出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想到了空调和暖气的位置、冰箱的冷凝器、电脑机箱的散热等等,这就使地理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三物理复习资料篇(5)

初二上学期的学习已经结束,无论初二上学期的考试成绩是好是坏都已经是历史是过去,初二下学期到底该怎么学呢?

新年之后,初二下学期的学习意味着新的开始,新的冲刺。初二下学期学习的难度增加了,知识范围更广,课程的内容更加抽象,更加难以理解,需要综合分析并加以推倒才能解除问题的最终答案,利用所学的识和曾经解过的题型,找出解题的方法,理清思路,迅速的将答案表达清楚,这一点对初二学生的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初二是初中阶段的过期,课业负担重,学习特别累,随着课时和知识复杂程度的加重,如何正确的了解和把握初二年级的学习?

工具/原料

一个良好、上进的心态。

方法/步骤

第一。主次分明,把握重点学科。

数学、语文、英语、物理要作为重点来安排学习,除了上课认真听讲,课后80%的精力要花在这些主课上。其他20%的时间留给其他的科目。初二时,每门主科应有一本课外辅导书,课外适当做一些练习题还是必要的。初二下学期除了听好课,还得多关心时事,如关注一些新闻等等,中考会涉及奥运的考点等。这些国家大事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关注一下。

第二。学习生活时间合理安排。

一般早晨是人的记性最好的时候,建议读英语,记单词。白天的自习课最好安排给数学、物理,这时候解题的效率高一些。其它的时间就要留给语文了,可以多读些课外书,遇到好文章和好的语段,就抄下来以积累素材,这样写起作文来就轻松多了。

第三。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孩子克服以前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例如一些男生比较粗心、对简单问题过分轻视、学习热情不能长期保持等等,一些女生的学习上容易分心、不专心等问题。另外平时准备错误集锦本,遇到容易出错的问题就及时记下来。复习时就能有的放矢,有条不紊了。初中二年级抓孩子的学习习惯是第一位,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到初三的时候,孩子就相对容易冲刺上去。

第四。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听课。

根据课程表的安排,有针对性地预习弱项课程,预习时要弄清下一节课的内容,其中哪些是清楚的,哪些是模糊的,哪些是不懂的,由此确定出听课的重点。课后进行总结,归纳出所讲知识的框架,然后做相关练习和辅导。

第五。课后温习加巩固练习。

每次听完课后,阅读一些相关的辅导资料,做一些相关的习题。现在的辅导资料很多,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情况的辅导书。在书店的辅导资料书架前大致阅读一些,感觉哪本适合自己就用哪一本。如果不会选择,可以咨询以下老师。如果有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有意识地提前了解的学习初三、中考的试题,并分项对相关中考题类整理,进行阶段性复习。初二物理要结合奥物的题目,系统了解初二物理下学期的知识点,并做相关的中考试题。

结语:

初二在一定程度上将成绩优秀的学生与相对成绩较差的学生逐渐区分开的一个学年。“好”与“差”在初二下学学期就能被具体的显现出来。

初三物理复习资料篇(6)

通过搜集资料,学生不仅开阔了知识面,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搜集资料还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因为理解课文必须先了解课的背景。课前收集资料就是了解课文背景最好的方法。《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课通过记叙爱因斯坦与小子孩之间发生的事,表现了爱因斯坦爱考虑问题、谦虚好学的品质,因为爱因斯坦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对于爱因斯坦记忘我工作以至成了怪人难以理解。幸好初读 前很多学生查阅了关于科学家的一些相关资料。诸如爱动脑筋的爱迪生坐在鸡蛋上孵小鸡,还把钥匙错当成鸡蛋放在锅中煮着吃;华罗庚一边看书一边拿面包醮着墨汁吃,还直夸面包香等趣闻。这些相关的科学家的趣闻,让学生理解了爱因斯坦做为一个科学家对于事业的痴迷程度。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搜集资料还可以收到触类旁通,巩固记忆的功效,在学白的《望庐山瀑布》前,生通过查阅资料不光了解到了李白有“诗仙”的称号,还了解了“诗圣”就是杜甫,“诗鬼”就是王勃。这样一来,生自然就记住了三位诗人。 

2.发挥课文题目的作用

文章题目是作者反复斟酌才定下来的,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全文内容,下面的千言万语往往从上面的课题就可见端倪。因此,第一课时教学中,引导学生 感知课文大意,切莫忽略了文题的作用。对于很多课文来说,抓住了文题也主抓住了课文的中心内容。教学《游天然动物园》第一课时中,当学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前,我在“动物园”三个字下加上了特殊标记,要求学生在读课文时处处留心动物园中的动物。读完以后,生很容易就找出了这一课中作者描写的动物。然后我又在“游”下作出标记,学生看后就马上站起来完整地回答了本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导游阿里的带领,我们在米库米动物园中遇到了长颈鹿、金丝猴、河马、大象等动物。另外,还可以利用文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3.巧妙安排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多而杂,巧妙地穿插教学环节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第一课时的时候,通常都让学生分四步读课文,其它的环节都巧妙地穿插在四步读书中。第一步读课文是要求学生:一是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二是在读书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这一要求的后者,我和学生们逐渐地把它精简为八个字“友情提醒,助人为乐”,就是在朗读过程中发现课文中有的字音或词语容易读错,可以挑出来提醒大家。还可以把不好读的句子标出来,带领大家读几遍。“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拥有这么多人的学习团体中,通过学生们的挑挑拣拣,第一遍读课文时遇到的障碍几乎被排除干净。有些地方即使自己不知道已读错,但通过其他同学的提醒,也会恍然大悟,纠正过来。而且,我们把提醒别人的这种行为定义为“助人为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他们在读书的时候就会格外细心和用心,同时也让学生养成了“助人为乐”的习惯。

在读完第一遍课文后,我会把字、词教学穿去,要求学生读课后生字、词语,看看自己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它们。在读生字的时候,我还让学生尽量给生字组词,多多益善,看谁组的词多。我们也把这一环节总结为“集思广益,各显神通”。用这样的宗旨要求学生既可以让他们在语境中识字,又可以增加他们的词汇量。在生熟读生字的基础上,我又让他们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看看有没有自己写起来最拿手的,找出来指导大家写,这一要求大大提高了学生练字的热情和写字的水平。有的学生在指导大家写字的时候,连写字习惯也一并指导了。魏书生曾说过“学生能干的事情老师不要干”。既然学生能胜任老师的工作,我们干吗还要越俎代疱呢?就连理解词语,我也是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自己学习的。这不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体现吗?

初三物理复习资料篇(7)

一、初中物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概念

信息技术指代的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对传播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集成技术。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各种信息和媒体技术的储存、展现以及编辑。而教育教学活动中,让物理教学与其他学科或者教学手段进行关联,并积极避免学科意识中的矛盾出现,这便是整合教学。故而,初中物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指的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运用科学合理教学理念进行的教学行为。进而确保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等相关教学要素和教学过程进行整合和协调,最终让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提升学习积极性。

二、初中物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途径

(一)网络技术支撑教学资料

信息技术背景下,互联网中涵盖的教学资料愈发丰富,借助网络技术支撑教学资料,并

培养学生处理资料的能力是提升学生对于物理知识探究的重要途径。网络技术为学生构建了太多的问题解决情景,也提供了更多课堂内外的更多物理知识。这样,网络技术就能让学生在相关教学资料的搜索之后完成亟待解决的物理问题。

例如,人教版初中物理有关“电与磁”的相关章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诸如“磁场是什么”“磁场存在吗”“磁场存在的形式是什么”。学生一旦带有疑问,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在网络中搜寻相关问题的答案,进而解决磁现象和磁场性质的概念教学。

(二)计算机技术提供整合平台

说到底,初中物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基础便是计算机技术搭建的教学平台。运用计算机

相关软件、PPT等多媒体软件为学生构建一个动态、新颖和方便的学习环境。进而弥补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欲望。

例如,在“电路串联和并联”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线路复杂、知识枯燥,学生往往很难明确分辨出电路的并联和串联状况,更不用说电路的正确连接。尤其是面对实物原件和电路图的偏差,学生更难正确处理。所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PPT、幻灯片等多媒体软件或者技术就能将复杂交错的电路元件拆分,并清晰展现给学生。亦或者教师借助某些网络视频直接展现电路的连接过程。

(三)生动进行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如果将信息技术与初中

物理整合进行教学,很多物理实验和物理现象将会更加生动和形象,学生也能在这一环境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

初三物理复习资料篇(8)

各省市命题的易、中、难三个档次的分值比例大多为7∶2∶1,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吻合,考查学生基本的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公式等的理解和运用,摒弃了考查死记硬背知识的做法,体现了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夯实基础,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训练,弄清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理清各章节的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不留知识死角,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初中物理重点知识如表1.

2精心研究复习资料,认真提炼复习题组

教师对现有的复习资料要认真筛选,积极改编,有选择、有修改、有补充、有侧重、有目的地使用,杜绝无目的的乱用、滥用复习资料.教师在精心研究复习资料,认真提炼复习题组时,要认真分析教材,研究《课程标准》,对每一个知识点要了解什么?知道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提炼出来的复习资料,在使用时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复习效率.

3注重对试卷的讲评

试卷讲评是分析前一段时间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情况,起到查缺补漏,纠正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试卷的讲评须教师精心的准备,首先要认真地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审题、表达、书写、时间分配、解题顺序、解题过程、知识漏缺等进行分析,找出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在讲评时,一是带有共性的知识错误点、失分点、模糊点要进行集中讲评,而对于带个性的问题可采用单独辅导的形式进行;二是对解题的方法、思路、技巧等方面要重点讲,不能简单地核对答案,要合理地变化问题的角度和设问的方式,让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注重归纳出本学科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三是在学生试卷中反馈出来的知识与技能的缺陷,方法与技巧的缺失,不能一讲了事,要督促学生进行错题登记,并有针对性地布置变式练习,有效矫正.

4注重物理与STS的联系

物理学科中渗透着物理与STS的密切联系,近几年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科技发展动态、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是各省市中考命题的热点之一,如神舟飞船、天宫一号、隐形飞机、高速列车、蛟龙号等,这些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社会热点,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新科技成果等为命题的题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收集这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利用物理知识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得出结论.

初三物理复习资料篇(9)

初中化学这一学科有其独特的特点;它可以在总复习阶段内迅速提高学生的成绩。

从教以来,我深刻体会到了初中化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化学科总复习时牵涉的范围很广,知识点很分散。刚复习时,学生的思维还很乱;不能梳理出各知识的条理和联系。很多学生买了大量的复习资料,整天做大量的题目,搞题海战术。结果越搞越乱。其实,通过缩小复习范围、抓住中考命题热点、紧抓几种关键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等措施就能使化学知识明朗化、细致化,使学生的成绩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初中化学总复习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第二阶段的复习一般是常规复习,各学校用的复习资料、采用的复习方法基本雷同。第三阶段的复习最能体现出各任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各学校的特点。以下是我在历年中考后阶段复习的一些做法。

一、缩小范围,明确考点

总复习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很多学生有这种感觉,总觉得化学科的内容很多,很杂,复习这么久了好像什么也没有记下来,一时处于混乱的状况。中考又临近了,一下子紧张起来。结果,越是紧张,复习效果越差。这个时候教师要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叫学生们拿出做过的模拟题、历年的中考题等,以一种具体题型为例,进行专题讲解。比如说,以计算题为例,让学生观察每一份试题里的计算题,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结果,学生们发现计算题不外乎这些内容:通过一个化学式计算其相对分子质量或计算其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另外就是通过一个图表,分析图表中的数据得出已知量,然后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样一来计算题的范围缩小了,明确了。并且计算题都有具体的书写格式,只要按照书写格式对号入座就能把计算题做出来。原来有很多学生怕计算题,总认为计算题很杂、很难。现在明确了,信心大增了,复习效果就有明显提高。并能腾出花费在计算题上的大量时间用于复习其他内容。

二、抓住命题热点,做好针对性复习

现在各地的中考命题热点都体现了重素质教育,重能力培养,重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命题指导思想新颖、灵活,不但增加了开放性而且融入了探究性。以下是这几年中考命题常出现的十种命题热点。

①命题时,对概念和原理的考察已经走出纯粹为化学学科服务的误区,实现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相结合。

②对单质和化合物的考察,更加强调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

③化学用语的记忆、书写、意义和应用仍是重要考点。

④仪器名称、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实验评价是必考内容。

⑤选择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探索价值的化学问题,对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方案进行处理,作出推断和迁移的问题是近几年的热门考点。

⑥计算题的难度降低了,但逐步做到与实践、实验相结合,并注重对数据处理能力的考察。

⑦用跨学科综合知识命题,现在很流行。

⑧将当前研究的最新科技成果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而将答题的要求落实到教学大纲范围内。这种“高起点,低落点”的命题思想已成为时尚。

⑨能源危机是全世界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命题喜欢的内容。

⑩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命题时,重视考察环境污染原因,治理的依据和过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在总复习的后阶段,主要是针对以上的热门考点挑选出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试题,浓缩其精华编排成试卷,牵涉到某一个热门考点的题目可以在同一份试卷中反复出现,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解决,同时一次又一次培养学生学会保持良好心态,不心慌、不浮躁,认真审题,做好每一道题目。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次的反思和总结。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在短时内迅速提高自己的化学成绩。

初三物理复习资料篇(10)

政治复习课难上,这是许多政治教师的共识。如果复习方法不当,就有可能导致复习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那么,怎样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课的质量和效率呢?

学生平时的学习是分散的掌握知识,而复习却是要系统地牢牢地把握知识。要搞好初中政治课复习,教师必须把握材料,抓住重点,科学指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把握内容,驾驭教材

首先,要紧扣教材,灵活使用“资料”,做到全面掌握知识。“万变不离其宗”,必须以教材为纲,切不可陷入题海,更不能‘押宝’。

其次,以线带面,使知识系统化。初一思想政治课的主线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好公民。要进行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的基础教育,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统一,共同统一于培养“四有”公民的道德品质之中。初二思想政治课的主线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发展有关基础理论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过来影响生产力。同时在社会的发展中,又有一个一般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一般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义社会)和四个基本观点。基本观点:第一,社会发展总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的,树立发展的观点;第二,社会发展中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树立劳动的观点;第三,阶级社会的历史又是阶级的斗争历史,树立阶级的观点;第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群众的观点。一条原理和四个基本观点,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是教材之纲。只有抓住这个纲,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初三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内容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它的主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讲了五方面的内容:(一)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人口教育,(四)法制和宪法教育,(五)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是初三政治教材的落脚点。初三政治教材和初二政治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也是社会发展问题,是社会发展历史的社会广义部分。社会发展的有关原理在初三《思想政治》中有具体的体现和运用。譬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实行改革,就是利用社会发展规律调整社会生产关系,使其与生力发展相适应,以便促进生产力的更快发展,所以我们说,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复习时必须注意知识与理论的联系。

二、对基本知识点进行比较

在政治学科的测试中,往往涉及到学生的比较能力,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应从各种角度、各种联系上通过辨别分析,找出基本知识点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1、对立比较。这种比较是把相互对立的识记材料放在一起,容易在大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如我国的国体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我国的政体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我国的外交政策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等方面进行对立比较,学生理解深刻,便于记忆。

2、易混比较。有些概念看起来很相似,实质有差别。在复习时,必须通过比较,搞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加深理解,准确掌握知识。如规律与规则,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等。

3、对照比较。这就是把要比较的几个对象在同一时间共同出现,使学生直接在感知过程中进行辨别分析,如意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等概念,从内涵上比较,它们反映了思维过程的不同层次水平,所反映的范围、程度不同。意识,属于唯物论范畴的概念,而认识、理论、科学理论、真理则属于认识论范畴,它们的个性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水平的反映。

三、方法科学 事半功倍

首先必须理解所要掌握的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克服死记硬背。譬如,在掌握奴隶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原因时,决不能死背教材中的某些条文,而应和原始社会的情况加以对比理解。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处于饥饿状态,无力不愿养活仇敌,自然以杀死俘虏为快,而到奴隶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他们不在杀死战俘,便保存了劳动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外,奴隶主占有大量生产资料和奴隶,有可能组织较大规模的生产和简单协作,进行比较细致的分工,这不仅能完成少数劳动者无法做到的工作,而且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对比,不仅能牢固的掌握知识而且也培养了举一反三的能力。

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学习思想政治的主要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培养分析和认识的能力,譬如,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解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其他经济成份并存,解答时,理论上必须明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反过来,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时就阻碍生产力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要解决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应,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和发展不平衡,决定了我国的所有形式不能只有一个“模式”,搞“一刀切”,而应该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其他经济成份并存。这种所有制形式是适应多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它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的四化建设。

上一篇: 采购述职 下一篇: 波普艺术论文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