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标准化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28 07:33:36

安全标准化管理

安全标准化管理篇(1)

作为客运企业,一定要通过尽量消耗少的经营付出,取得尽量多的社会劳动节约,即扣除各类经营成本所获得的经营利润。若一味追求高速度、多载客、求得高效率、创造高效益,而忽视安全的运营管理,降低运行安全质量,其最终结果将适得其反。每一次有人身伤亡交通事故发生后的处理结果均惊心动魄地告诉我们:只有安全运营才是企业经济效益的保障。

(2)安全生产是品牌效应的支撑

品牌效应是品牌为使用者带来的效益和影响。公路快速客运品牌是客运企业的形象,是企业在公路客运行业中生存价值的延续。只有始终坚持乘客至上、安全第一、确保安全运营,才真正能够构成企业的品牌,才能成为广大乘客选择的最基础性标准。可见,具有良好品质、具有持续安全行驶业绩的企业,是公路快速客运企业创造行业品牌的支撑。

二、安全生产标准化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企业的安全工作与其他基础管理工作均有机结合,几乎涉及到所有的经营活动。安全生产标准化涵盖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全局,是企业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搞好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将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安全管理和事故防范能力明显增强,从而推动企业所有经营活动得到明显提升进步。

(1)安全生产标准化有利于从战略高度理清管理思路

安全生产标准化抛开了企业作为个体的角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抓安全模式,超出了企业简单为了追求运输盈利的狭隘观念,将自身放大到整体层面上,从面向社会、服务群众、肩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重大责任的角度,以健康与环境的广阔视野,将安全管理与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与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组织战略、组织文化、管理者的承诺与支持相结合,促进企业理清安全管理思路,真正确立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安全管理理念。

(2)安全生产标准化有利于安全管理体系的形成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充分考虑了公路客运管理所及各项要素的自身特点和有机结合,突出了综合治理理念,注重了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立足于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责任落实、设备完备、手段有效、危害辨识、风险评价、隐患预防与治理、事故处理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健康、安全与环境、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系统梳理了各部门职能和关键岗位职责,强化了协调效应原则,促进企业组织战略的定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安全管理体系的形成。

(3)安全生产标准化有利于安全管理精细化

安全生产标准化将安全生产管理所及的各项要素作为各项控制指标予以设定,并细化为更具可操作的考评要点子元素,这些子元素既各自独立、个性独特,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有机整体。标准化又将企业各管理层级间搭建了高效、通畅的沟通平台,并将沟通体现在全方位,贯穿于全过程,使生产过程中的各类安全问题都能够循步骤、有条理、按程序地解决,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更加精细化,使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得到有效掌控。

(4)安全生产标准化有利于提升全员安全素质

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考核评定是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全面评价,涵盖了企业所有生产经营活动和所有从业人员的安全行为,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均有对应的指导作用;改变了传统安全管理的模糊定性认识,采用了准确定量的评价方法,便于员工对自身安全行为的约束和安全技能的提升,为员工全面、准确、真实地认识生产安全状况和科学合理分析处理安全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法,为安全风险的预控和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企业安全管理步入现代化轨道、全员安全素质得以迅速提升。

(5)安全生产标准化有利于安全生产目标提升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管理目标、管理体系、管理行为到生产条件、生产环境、生产工艺环节等,都在标准化的控制之中;标准化对生产中各项控制指标的设定又突出了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与可行性,使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目标的变化、生产工艺的变化、管理制度的变化、操作规程的变化等,都能使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员工及时了解和掌握,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能有效发现薄弱环节,对安全问题及时修正,使员工的安全能力充分发挥,达到企业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安全管理的要求,促进企业安全目标的有效提升。

三、安全生产标准化对公路快速客运的新要求

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道路旅客运输班车客运部分)安全生产达标工作,旨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运营与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这就对公路快速客运企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要求企业确立明确的安全发展规划与目标

企业要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和总体战略发展规划,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研究制定指导企业安全生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确立明确的安全生产总体目标,依此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年度计划和安全生产目标,为制定细化的年度安全专项活动方案、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和操作措施提供依据。

(2)要求企业有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作为安全生产管理的综合部门,要与企业的规模相适应并可独立运行。安全管理机构要制定明确的工作制度和运行规则,对其它职能部门的安全工作具有综合协调和监督职能。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是企业按相关规定合理配置的专职或兼职人员,处于企业安全管理的执行层级,要具备必要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安全管理力量。

(3)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安全责任体系

安全责任体系包括安全生产责任的体系架构、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制定及体系运行。安全生产责任的体系架构是企业中凡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各管理层级的组织结构。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核心。是将企业各级负责人、职能部门及全体职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按各自的岗位性质、特点及工作职责和任务,明确规定在安全生产方面应履行的职责和义务,并制定明确的考核制度,依此规范各从业人员的生产作业行为。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是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基础内容。是企业按不同岗位的特点和生产组织,对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技术要求和实施程序作出的统一规定,依此消除或减少可能导致人身伤亡、造成设备与财产损失及危害环境的因素。安全责任制体系的运行需要企业各从业岗位人员按不同的职责分工,依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在完善的安全生产条件下有效运行。

(4)要求企业必需的安全投入及设备配置

安全生产费用是企业为完善和改进安全生产条件的资金。企业应按规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并切实做到专款专用;车辆配备需符合行业技术标准规定的技术等级,持有有效的相关证件,放置醒目客运标志牌和必要的安全设备。企业须对因资金投入不足、装备设施不足或维护管理不善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5)要求企业提升监控管理水平

管理水平包含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及管理方式的改进。科技创新需要通过安全生产科技攻关与课题研究,依据自身的经营性质,开发应用现代化先进手段,如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定位导航系统、GM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等。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根据各职能部门的需求及行业管理要求,按科学合理的运营流程,搭建安全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平台。企业通过信息化平台,运用各类先进系统进行指挥、调度、监控、管理等,提升安全生产的监控管理水平。

(6)企业要加强队伍建设与业务管理

加强队伍建设,及时对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继续教育培训、技能操作培训、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以控制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提高安全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业务管理要求安全负责人带班制度的执行、现场调度与驾驶人员执行操作规程的规定情况、交叉作业、营运车辆、运输经营行为、警示标志设置等情况的考核管理。

(7)企业要组织对危险源辨识、风险控制、隐患排查与应急救援

对危险设施或场所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类,开展危险源辨识、评估,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护;对作业活动设施和设备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予以防治;制定隐患排查方案,组织隐患排查,分析隐患原因,制定针对性控制对策,开展隐患治理;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突发事件时的组织、技术等措施,使相关人员应知应会,通过演练达到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反应,正确处置。

(8)事故报告调查处理

发生事故时企业要及时、准确、如实报告,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发生后,按规定要求组织或配合相关部门的事故调查,分析事故的直接间接原因,提出并落实事故整改措施,严格追究责任并报有关部门备案。

(9)职业健康与企业安全文化创建

公路快速客运企业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与行业责任的履行休戚相关。企业要以维持职工的生理、心理及社交处于良好状态为目的,将职工安排在适合于其生理和心理的工作环境中,保护职工免受工作环境影响或健康因素的危害;按规定组织对职工的职业健康检查,办理伤害保险,实施危害告知,提供符合职工健康要求的工作条件。企业的安全文化是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价值观、企业安全行为准则、安全知识和技术的综合体现。要组织安全宣传教育,提供安全文化环境;开展安全承诺,印发安全手册;组织安全竞赛,组织安全检查评比。使安全文化建设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10)企业要组织绩效考评与持续改进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对企业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不断组织评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情况,对安全生产目标、控制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依据考评结果和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系统所反映的趋势,对安全生产目标、指标、制定、操作规程等进行修改完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安全绩效,提升安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构建企业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

安全标准化管理篇(2)

中图分类号:X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086-0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化工生产装置大型化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和环保压力越来越大,责任也越来越重。化工企业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生产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等特点。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易造成群死群伤、中毒、污染等次生灾害,同时化工生产的连续性、毒害性与工艺复杂性则增加了企业安全管理的难度。在这种形式下必须从基础工作抓起,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

二、加强安全标准化管理

1.如何理解企业安全标准化

企业安全标准化是指企业具有健全、科学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规章制度与操作规程,并通过实施严格管理,使企业各个生产岗位、生产环节的安全生产工作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规程的要求,使企业生产始终处于良好的安全运行状态,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满足广大从业人员对自身安全和文明生产的愿望。

安全标准化涵盖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只有每个环节都符合法律法规、安全规程的规定,安全生产才会保持良好状态,才能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企业安全发展。

2.加强安全文化理念的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企业要将安全文化作为安全标准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用安全文化的影响力,提升职工对质量标准化的认同。

强化理念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开展安全经验分享,大力宣传“安全源于责任、源于质量、源于设计”;“一切事故可以避免”;“事故事件是宝贵资源”等先进理念。要进一步形成共识,汇聚合力,真正使安全环保科学理念成为推动安全环保工作的不竭源泉和强大动力,贯彻落实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不断浓厚安全环保文化氛围,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有力促进员工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转变。

统一思想,接受安全标准化观念。深入细致地开展安全标准化贯标工作, 强化职工安全意识。宣传国家对于化工企业安全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干部职工把安全工作搞上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加强制度建设,细化检查标准

不断完善安全环保制度标准,崇尚法制,尊重制度、学习制度、执行制度,做到管理有程序、执行有标准、操作有规程,才能实现安全环保的长治久安。

健全安全标准化工作体系,根据安全规程、操作规程的要求,结合现场作业实际,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制度要体现奖罚兼顾,不能将制度流于形式。

4.强化班组建设

班组是企业的基层组织,加大班组安全标准化力度。要通过安全例会、班前安全教育、现场培训、安全警句和标识、案例教育、安全讲座等形式,提升职工的安全意识,规范操作行为,使职工自觉遵章守纪,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

5、加强安全基础工作,提高安全标准化管理水平

5.1贯彻HSE原则、推动有感领导,推动领导干部实施个人安全行动计划,开展安全经验分享和安全观察沟通,落实直线责任。要层层签订安全环保责任书;强化属地管理。要以基层生产和作业现场为重点,按照岗位职责和作业区域划分,明确基层属地管理职责。要严格执行反违章禁令,强化受控管理,扎实开展HSE培训,强化提升安全环保意识和能力,要紧紧围绕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这一核心工作,强化基层现场的风险管理。

5.2 狠抓工艺安全管理。要高度重视工艺设备安全管理,按照“平稳、均衡、效率、受控、协调”的十字要求,按计划组织生产经营,加强生产受控管理,不随意变更计划、不随意调整参数,减少波动,确保平稳安全运行。严格执行设计标准,强化工艺危害分析,加强工艺设备技术变更管理,严格变更审查,控制变更风险,确保变更安全。

5.3狠抓作业安全管理。要狠抓直接作业环节的安全环保管理,大力推行“四有工作法”,完善操作规程,强化操作培训,严格操作纪律考核,确保执行规定动作。要大力推行作业许可管理,开展工作安全分析,落实上锁挂牌措施,实施安全目视化管理,严格动火、用电等非常规作业审批,确保作业安全。

5.4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强化应急意识,立足超前防范,时刻紧绷应急弦。要逐级完善应急预案,加强预案培训和演练。

5.5强化违章行为整治。树立“违章就是事故”的观念,进一步深化反违章禁令落实,进一步加大对反违章禁令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

5.6开展隐患治理。隐患治理是一项长期工作。要健全隐患排查、评估、治理、验收的管理程序。

6.强化监督检查,落实管理责任

建立健全符合安全法律法规的管理制度,落实管理人员和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把住人员关,生产环境中的所有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安全资格证书,特殊工种人员持证上岗;把住设备、材料的入厂关,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设备、材料不得进入生产系统;把住生产系统安全运行许可证的发放关,在生产或运行过程中,出现不安全因素不符合标准时,随时摘牌,整改完后重新验收;做到管理体系无漏洞,工作环境无隐患,现场工作无三违。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监督人员严格按标准考核,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三、结束语

就以上几方面对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群策群力,化工企业的安全工作会更上新台阶,实现本质安全,全面提升安全标准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安全标准化管理篇(3)

关键词:安全防护标准化定型化;防护产品;管理

Key words: standardization and stereotypeof safety protection;protectionproducts;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048-03

0 引言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从业人员数量众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生产环节流动性大,导致安全事故频发。通过大量施工安全事故分析表明,施工安全防护不完善,是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以建筑安全防护研究为突破口将是研究建筑安全问题的一个直接有效的方式。

标准化定型化防护产品一直是政府积极倡导和推行使用的,近年来,标准化定型化防护产品的使用面越来越广。标准化定型化防护产品的应用对安全事故的防范和提升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标准化定型化防护产品由于使用和管理的不规范,安全事故也有发生。如何规范使用,充分发挥标准化定型化防护产品作用,还有待研究。

1 安全防护标准化定型化的定义和关系

安全防护标准化定型化尽管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但目前尚无统一完整的定义,因而标准化定型化防护产品的应用、管理也不尽规范。

依据《辞海》及相关研究资料,可明确安全防护的定义。安全防护是指做好准备和保护措施,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受保护对象处于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和损失、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

实际操作中,安全防护可分为一般规定、标准化、定型化三个层次。安全防护一般规定是根据工程经验或相关规范定性要求所实施的安全防护,是较低层次的安全防护,项目现场使用广泛。对于安全防护标准化和安全防护定型化,通过座谈调研、资料查阅等手段,可明确安全防护标准化和安全防护定型化定义。

安全防护标准化是依据的标准,计算、设计而实施的安全防护。标准可以是方案和规范。安全防护标准化可靠性高,是较高层次的安全防护,正在推广。

安全防护定型化一般是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工程现状,对标准化中可以定型化为产品的内容,依据标准规范进行设计、生产和推广应用。安全防护定型化产品一般先有企业标准,然后再有国家标准。安全防护定型化是安全防护标准化的终极发展目标,有待进一步推广。

安全防护标准化与安全防护定型化既有区别,也有交叉,具体如表1所示。

2 国内安全防护标准化定型化现状及不足

从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具体实施现状三个方面展开。

2.1 法律法规

目前对安全防护标准做出规定的国家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文章从个人装备、个人意识、防护措施和管理程序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发现有如下不足:

①个人装备方面:个人劳防用品的提供方,是建设单位、总包单位、专业分包单位或劳务分包单位,不够明确。②个人意识方面:对作业人员无罚则,缺乏约束力,而对作业人员获得安全作业环境和劳动防护的权利的保障措施也不够完善。③防护措施方面:安全措施费以合同总价按比例计算的方式,可能存在不足;没有明确施工单位因设计、外部环境等因素发生变化时的安全保障的追加权利;采购、租赁的定型化防护设施的质量难以控制。④管理程序方面:对工程建设参与各方主体的责任都有描述,但其相互关系诸如建设单位和各方的关系、总包和分包的关系、用人单位和用工单位的关系,不甚细化明确。

总体而言,法律法规对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建设单位、施工承包(分包)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勘察设计单位等各方的主体责任均有系统描述。只是对于建立完善安全防护的责任体系,参建各方主体的责任仍需进一步明确。

此外,责任主体的确定、主体的责权利关系、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具体措施均存在较多计划经济痕迹,未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特征,在具体操作中也有一些困难和限制,需要通过调整完善一些C制和手段来弥补。

2.2 技术标准

这里的技术标准是指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规程。安全防护的技术标准分为防护产品国家标准、通用标准与技术专项标准等三类,如表2所示。

安全防护的三类标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各有不足,具体如下:①产品标准偏少,未涵盖目前市场已应用的所有防护产品,如:产品化的移动登高平台、上下通道、电梯井防护等;②通用标准规定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对各位置作业的静态防护设施的具体要求,但忽视了防护的动态管理、同步防护和预设防护;③专项标准对于通用标准的呼应较为缺乏,大部分专项标准对搭设和拆除安全防护本身可能产生的风险缺少具体分析和规定;④缺少直观的,指导性强的标准图集。

2.3 实施现状

根据对施工项目的实地走访和座谈调研,将安全防护标准化定型化的具体实施现状按照个人防护、个人意识、防护措施和管理程序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个人装备。

个人装备主要是指安全帽、安全带等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经费来源方面,法规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四条,实际操作中资金来源于建设单位提供的建设工程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

装备提供方面,法规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四十二条,《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四条,实际操作中个人防护装备有用人单位提供,也有用工单位提供,还有总包提供和作业人员自己携带进场的情况。但除安全帽、安全带等通用装备外,对《建筑施工作业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使用标准》(JGJ 184-2009)中要求的大部分个人防护用品提供较少。

个人装备质量方面,法规依据有《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实际操作中,开工前统一购买的第一批入场个人装备一般质量较好,各类证件齐全,随着各类分包的流动和作业人员的更替,个人防护装备的质量很难得到有效控制。

装备使用方面,安全帽使用普及度高,其余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较为有限。

②个人意识。

个人意识的具体实施表现主要体现在作业人员对安全防护设施、机械设备的正确使用和对强制性标准及相关规章制度的遵守上。法规依据有《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的“作业人员应当遵守安全施工的强制性标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等。”实际操作中遵守相关标准和规章制度,以及正确使用相关设施设备主要依靠个人自觉。

③防护措施。

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依据相关标准规范搭建的保证作业安全的防护设施设备以及对部分作业无法进行有效防护时采取的补救措施。

经费方面,法规依据有《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八条和第二十二条以确保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能做到专款专用。实际操作中挪用行为较少,但由于概算很难与实际施工情况完全匹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背景条件下。所以对于部分项目存在安措费不足的情况,法律法规并未说明可以追加,而施工单位考虑到自身成本,防护措施可能会不足。

在实际施工中部分项目或部分部位做到了定型化防护,部分做到了一般防护,部分防护缺乏。

④管理程序。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四十五条和《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安全防护管理实行“总包负责制”。安全防护缺失或质量问题导致的安全事故由施工总承包负责。实际操作过程中,在安全防护的管理方面,由于人员限制,总承包不能保证现场各处的监管力度。专业分包及劳务分包是现场作业的执行者,很多情况是由于专业分包或劳务分包的失误或违规导致的事故发生。由于“总包负责制”的责任追究针对总包,分包单位对于安全防护的现场管理不能引起重视。

此外,对于用工单位和用人单位责任划分实际操作中比较模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建筑施工作业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使用标准》(JGJ184-2009)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和用工单位在安全防护的管理方面均需提供劳动保护,应当由用人单位提供个人防护和劳保用品,用工单位提供作业相关的安全防护设施。实际操作中既有用人单位提供保护,也有用工单位提供,也有均未提供。双方经常会有责任不明的情况,致使安全防护不到位,发生安全事故。

定型化的安全防护设施的管理,法律法规依据较为缺乏,目前工程实际中有关定型化防护产品的管理较为混乱,产品的生产、购买、维修、管理及报废没有明确的法律和规范,制度不健全。

总体来看,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部分法律法规规定的各方具体职责不够清晰,所以在实际工程中产生了多种操作模式,从而导致责任不明、管理实施不到位的现象发生。此外,对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内容,也存在落实不到位以及监管不严的情况。

3 建议

根据现阶段国内安全防护标准化定型化现状及不足分析,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法律法规方面,定型化防护产品化和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相关,应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定型化防护的质量控制及市场准入制度;建设部负责定型化防护购置、使用、管理等方面的相关规定;涉及的其他相关部门各司其责,共同协作,保障定型化防护产品的市场化。

技术标准方面,产品标准相对独立,对通用标准和专项标准,应该是先由通用标准对所有作业的安全技术防护进行规范,再在各安全防护设施设备的专项标准中对通用标准的规范规定进行呼应和落实,便于具体施工过程中的使用何现场检查。同时技术标准应坚持先防护后施工的原则,确保作业时已有防护。

具体实施方面,针对相关各方提出以下建议。

①建设单位应在招标时作合理性判断,鼓励安全生产防护费用与工程特征、工期和人工投入相匹配的施工单位中标,并将此内容作为招标文件中的实质性要求。②施工总包单位应对各分包单位进行进场交底,明确本工程安全防护;明确总包与分包之间防护设施使用、维护、周转、拆除、报废的职责及分工;提供通用的个人防护装备和防护措施,并加强协调管理。③专业分包单位应对其作业人员,实施安全防护交底;提供专业施工涉及的个人防护装备及防护O施,加强防护设施的日常维护及管理;确保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定期组织体检。④劳务单位应对其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⑤作业人员应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不得擅自拆除和随意挪动防护设施;不得擅自冒险作业。

4 结语

文章结合调研、座谈和法律法规梳理,定义了安全防护标准化定型化,理清了安全防护标准化定型化在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具体实施三方面的现状。针对不足提出了安全防护标准化定型化产品推广使用和管理的建议。

参考文献:

[1]Richard J. Schedule for Construction Safety[J]. Construction Safety and Health Management.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2000(3):194-200.

[2]方东平,黄新宇,编.工程建设安全保护[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田元福,李慧民.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

[4]左林涛.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5.

[5]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10]GB/T 50319-2013,建设工程监理规范[S].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13.

[11]GB 20870-2013,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统一规范[S].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3.

[12]JGJ 183-2009,液压升降整体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S].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9.

[13]JGJ 128-2010,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S].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

[14]JGJ 130-201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S].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

[15]JGJ 195-2010,液压爬升模板工程技术规程[S].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

[16]JGJ 184-2009,建筑施工作业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使用标准[S].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9.

安全标准化管理篇(4)

企业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 科学 系统的目标管理模式,它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分析生产安全风险,建立预防机制,健全科学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各生产环节和相关岗位的安全工作符合 法律 法规、规章规程和标准,并持续改进,控制生产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安全生产的良好状态。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内容上看,是具有战略性系统整合能力的动态管理过程,是全面开发企业安全管理潜能,提高企业安全,促进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一、切实搞好企业资源整合

安全标准化科学系统的特点:体现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在当前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性高度。

1.安全管理理念是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最终目标

战略性安全管理理念是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最终目标,是站在健康和环境的高度,超出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抛开了企业做为个体的角度,将企业个体放大到整体的层面上来谋化设计。实际上这个终极目标也是一个企业 发展 壮大,或者说得能长久生存的无上法则。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是以突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以人为本为宗旨,注重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立足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风险管理和预防事故发生的思想,充分体现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健康、安全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与生产经营单位其他方面的基础管理有机结合。是长远性战略意义的安全管理理念,通过制定、传达、评审、修订、识别、提升、跟踪和沟通等方式,使组织战略逐步得以定位和实现。它要求企业以发挥协同效应为原则,梳理部门职能和关键岗位职责,设立安全管理方针和目标,建立起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

2.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优势是资源整合

安全生产标准化与传统的安全管理本质的差别在于战略的关系。传统的安全管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通常与组织战略、组织文化、管理者的承诺和支持等相脱离,但这些组织中的背景因素,对于成功地实施安全管理影响越来越大,安全管理必须能够衔接组织战略和企业日常管理工作,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能够完成这一任务,并且能够将企业所有的资源整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齐心协力,实现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为企业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二、动态循环,推行全程沟通

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是由若干个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又划分为若干个子元素,是根据系统原理和持续改进的要求进行动态管理。

1.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是一个动态循环的管理系统

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是由若干个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又划分为若干子元素,是根据系统原理和持续改进的要求,引用管 理学 中的一个通用模型pdca循环进行动态的循环管理。动态循环管理的理念使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蕴涵着不竭的动力。

pdca循环,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既适用于整个工程项目,也适应整个企业及内部科室、工段、班组和个人。安全标准化各子元素按照策划、执行、符合、绩效四个方面,都有自己的pdca循环,层层循环,形成大环套小环,小环又套更小的环。大环是小环的母体和依据,小环是大环的分解和保证。各子元素的小环都围绕着上层元素的要求朝着同一方向转动。通过循环把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各项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彼此协同和促进。

2.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是一个全程沟通的管理系统

安全生产标准化的 科学 性体现在,它建立了一个高效的沟通平台,沟通贯穿整个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系统,且形成闭环,出问题能够有条理、按程序地解决。该机制传达信息及时,有效落实 法律 法规、制度、标准,信息的及时传达和管理高效、通畅,使生产过程各种风险得到有效的掌控。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沟通系统能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员工们能主动参与管理,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开展客观评价,发挥员工潜能

1.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全面评价为安全管理精细化提供了条件

安全标准化的全面评价功能,塑造了 企业 员工的精神面貌。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实质是对企业安全管理的全面评价,含概企业所有生产经营活动和人员。该标准化作为评价体系,为全面、准确、真实的认识安全现状提供了有效方法,为发现和解决问题打下良好基础。改变了传统安全管理中模糊定性认识的评价方法,引入新的准确定量认识的评价方法,全面掌握了企业的安全现状,使安全管理工作尽快转移到,以危险预防、预控为中心的 现代 化安全管理轨道上来,实现对危险的有效控制和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企业在人、机、料、法等环节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为企业安全管理精细化打下了基础。

2.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员工潜能得到充分释放

通过安全标准化体系的有效运行,开展全面的安全评价,职工的潜能被激发出来。安全标准化体系对员工培训不生硬,员工不是填鸭式被动的接受,是人性化、自愿的接受,并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员工安全意识和素质得到了提高。

四、全员参与,实现全面提升目标

安全标准化全员参与的要求,体现了该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员工素质提升是跨越式的,安全绩效是显著的。安全标准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在安全标准化运行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标准化的建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要长期不懈努力。从安全目标和方针的建立,到生产工艺环节;从高层管理到基层员工,都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在控对象。方针和目标的变化、生产工艺的变化、法律法规的变化、制度的变化、规程的变化等,需要企业员工了解和掌握。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能有效的检索出薄弱环节,发现问题,能及时修正,保证全体员工能力的有效提升。安全标准化的良好运行,能确保企业员工每天每人做好每一件事,能真正达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要求,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安全管理状态。

安全标准化管理篇(5)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是科学系统的目标管理模式,它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分析生产安全风险,建立预防机制,健全科学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各生产环节和相关岗位的安全工作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程和标准,并持续改进,控制生产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安全生产的良好状态。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内容上看,是具有战略性系统整合能力的动态管理过程,是全面开发企业安全管理潜能,提高企业安全,促进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一、切实搞好企业资源整合

安全标准化科学系统的特点:体现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在当前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性高度。

1.安全管理理念是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最终目标

战略性安全管理理念是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最终目标,是站在健康和环境的高度,超出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抛开了企业做为个体的角度,将企业个体放大到整体的层面上来谋化设计。实际上这个终极目标也是一个企业发展壮大,或者说得能长久生存的无上法则。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是以突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以人为本为宗旨,注重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立足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风险管理和预防事故发生的思想,充分体现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健康、安全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与生产经营单位其他方面的基础管理有机结合。是长远性战略意义的安全管理理念,通过制定、传达、评审、修订、识别、提升、跟踪和沟通等方式,使组织战略逐步得以定位和实现。它要求企业以发挥协同效应为原则,梳理部门职能和关键岗位职责,设立安全管理方针和目标,建立起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

2.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优势是资源整合

安全生产标准化与传统的安全管理本质的差别在于战略的关系。传统的安全管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通常与组织战略、组织文化、管理者的承诺和支持等相脱离,但这些组织中的背景因素,对于成功地实施安全管理影响越来越大,安全管理必须能够衔接组织战略和企业日常管理工作,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能够完成这一任务,并且能够将企业所有的资源整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齐心协力,实现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为企业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二、动态循环,推行全程沟通

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是由若干个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又划分为若干个子元素,是根据系统原理和持续改进的要求进行动态管理。

1.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是一个动态循环的管理系统

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是由若干个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又划分为若干子元素,是根据系统原理和持续改进的要求,引用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PDCA循环进行动态的循环管理。动态循环管理的理念使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蕴涵着不竭的动力。

PDCA循环,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既适用于整个工程项目,也适应整个企业及内部科室、工段、班组和个人。安全标准化各子元素按照策划、执行、符合、绩效四个方面,都有自己的PDCA循环,层层循环,形成大环套小环,小环又套更小的环。大环是小环的母体和依据,小环是大环的分解和保证。各子元素的小环都围绕着上层元素的要求朝着同一方向转动。通过循环把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各项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彼此协同和促进。

2.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是一个全程沟通的管理系统

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科学性体现在,它建立了一个高效的沟通平台,沟通贯穿整个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系统,且形成闭环,出问题能够有条理、按程序地解决。该机制传达信息及时,有效落实法律法规、制度、标准,信息的及时传达和管理高效、通畅,使生产过程各种风险得到有效的掌控。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沟通系统能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员工们能主动参与管理,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开展客观评价,发挥员工潜能

1.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全面评价为安全管理精细化提供了条件

安全标准化的全面评价功能,塑造了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实质是对企业安全管理的全面评价,含概企业所有生产经营活动和人员。该标准化作为评价体系,为全面、准确、真实的认识安全现状提供了有效方法,为发现和解决问题打下良好基础。改变了传统安全管理中模糊定性认识的评价方法,引入新的准确定量认识的评价方法,全面掌握了企业的安全现状,使安全管理工作尽快转移到,以危险预防、预控为中心的现代化安全管理轨道上来,实现对危险的有效控制和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企业在人、机、料、法等环节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为企业安全管理精细化打下了基础。

2.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员工潜能得到充分释放

通过安全标准化体系的有效运行,开展全面的安全评价,职工的潜能被激发出来。安全标准化体系对员工培训不生硬,员工不是填鸭式被动的接受,是人性化、自愿的接受,并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员工安全意识和素质得到了提高。

四、全员参与,实现全面提升目标

安全标准化全员参与的要求,体现了该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员工素质提升是跨越式的,安全绩效是显著的。安全标准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在安全标准化运行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标准化的建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要长期不懈努力。从安全目标和方针的建立,到生产工艺环节;从高层管理到基层员工,都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在控对象。方针和目标的变化、生产工艺的变化、法律法规的变化、制度的变化、规程的变化等,需要企业员工了解和掌握。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能有效的检索出薄弱环节,发现问题,能及时修正,保证全体员工能力的有效提升。安全标准化的良好运行,能确保企业员工每天每人做好每一件事,能真正达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要求,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安全管理状态。

安全标准化管理篇(6)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 A

1标准化的概念

对于标准化,不同的国家和部门结合自身特点,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对于标准化的定义也就不一样。1972年,桑德斯在《标准化目的与原理》中这样定义标准化:“标准化是一个为了所有相关方利益,特别是为促使最优经济局面形成,并适当考虑产品的使用条件和安全要求,在所有相关方的协调合作下,进行有秩序的特定活动所制定并实施各项规定的过程。”我国国家标准GB/T3591-83对于标准化的定义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虽然现在对标准化的定义有许多理解,但是基本都大同小异,核心就是在某一个领域达到一个共同的标准,而这个标准的目的则是为了获得最佳的效果,实现这种效果的手段就是利用对经验的总结,制定出合理的、最有效的大家共同来遵守的规定。

从不同的对标准化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标准化的三个特点:

(1)统一性标准化的成果就是制定出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我们在从事生产经营或者管理等活动的时候需要遵守的共同规范。

(2)最优性

我们制定出标准并且实施,是为了通过标准这种手段使得我们的活动更加的简洁、协调,并希望以此来使我们的活动效果达到一个最优的状态。

(3)反复性

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来所制定的标准可能渐渐的无法满足新的要求;或者在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会发现标准的一些不足之处,需要继续的改进,这也是实现最优化的要求。标准化就是一项对标准制定,实施,改进,再实施的无限反复的过程。

2安全标准化理论基础

2.1安全标准化的概念

安全标准化就是将企业的安全工作进行标准化管理,对企业安全的要求用标准化的形式加以实现,将企业的安全目标和安全工作内容,以及企业整个生产流程中每个环节的安全要求、目标和操作方式都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达到预防或减少事故,以及消除或控制事故后果的目的。安全标准化也是整个企业进行标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标准化”的内涵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活动中,自觉遵循国家和地区、部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程、规章和标准,并将这些内容具体化、细致化,依据这些法律、法规、规程、规章和标准来制定本企业安全生产方面的规章、制度、规程、标准和办法,并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全体成员中切实得到贯彻实施,使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得到不断加强并持续改进,使企业的安全水平能够不断得到提升,使企业的人、机、管理始终处于健康和谐并保持在最好的安全状态下运行,进而保证和促进企业在安全的前提下健康快速的发展。从安全标准化的概念上,我们可以得知,安全标准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出科学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规范安全操作流程,协调好各生产环节之间和各个岗位之间的安全工作,符合各项规定,能够达到一个安全管理的标准。

2.2安全标准化的基本要素

安全标准化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方针和安全目标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组织机构的设立;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价;安全意识教育培训;生产工艺系统安全管理;设备设施安全管理;作业现场安全管理;职业卫生管理;安全检查;应急事件管理;安全事故、事件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安全管理工作绩效测量与评价。

3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现状

3.1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现状说明

我国的建筑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从解放以后就开始了,期间经历一些波折;到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竞争体制的完善和加强,企业为了自身的良好发展逐步开始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安全标准化应运而生,并且发展迅速《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一些法律法规的颁布,明确了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的责任,行政部门的设立,初步的建立起来了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也加强国家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对一些危险性很高的重点行业和领域集中开展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这些行动渐渐的规范了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秩序,改善了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从而使得安全生产状况总体上趋于稳定和好转。但是,目前全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还是十分严峻的,像煤矿、道路交通运输、建筑等高危行业或者领域的伤亡事故多发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的扭转,依然处于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上。另外,这些领域中的企业的安全生产基础依旧比较薄弱,安全保障体系和安全管理机制也不够健全。各个部分地方政府对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视不够,安全意识不强,所以造成安全责任不落实,为了节省成本,必要的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监管工作还需要加强。建筑工程安全标准化是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适用的,对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法和安全统一规定的技术要求。建筑工程安全标准化的目的就是要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提高建筑项目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同时建筑安全,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尺度,是考察一个建筑项目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

3.2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建筑安全标准化还存在着以下的一些问题:

(1)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不彻底在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大多是针对建筑施工过程这个阶段的安全标准化,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的水平,促进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安全标准的规范化。但是建筑安全标准化体系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全过程的体系,所以应该站在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去构建建筑安全标准化体系。从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项目管理到施工完成后的运行都应该制定安全标准化管理细则,完善建筑工程全过程安全标准化体系。

(2)标准化在建筑安全管理上未完全应用

在标准化方面,我国已经颁布了《标准化法》、《标准化实施条例》等等的一些指导性法律法规,而关于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也有很多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目前还没有将标准化办法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系统性的建筑全标准化条例。对于建筑项目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安全管理,安全技术方案等问题,还没有进行规范与约束,也没有对其进行论证;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编制和修订工作还没有全面完成,仍然存在着很多的缺陷。

(3)新变化带来的建筑安全新要求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方法和新工艺,这些都给建筑安全标准化带来了新要求,现在已有的部分建筑安全标准化体系,己经远远地不能满足要求。比如说大跨度的钢结构的运用、高层建筑新的模板工艺、大体量混凝土的饶灌等等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但是相对的安全技术却相对落后。因此,从现状来看,建筑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仍然有众多的需要完善的地方,还需要有大量的各个方面,各个阶段的安全标准的编制工作。

参考文献:

[1]曹琦.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J].建筑安全,1997,12

安全标准化管理篇(7)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一、核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一般包含以下方面:制定安全方针、政策,设立量化的安全目标,制定安全工作计划;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组织,确定安全管理职责,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通过培训进行宣传贯彻,确保的到贯彻实施;通过内、外部审核等方式,评价体系运转的有效性;根据定期评价的结果,对安全生产目标、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进行修改完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安全绩效。

二、核电企业班组安全标准化建设

班组是企业基层的生产劳动组织,是企业的细胞,是直接组织员工完成各项生产工作任务的基本单位。班组成员是核电厂中工作风险度较高的人群,他们工作在生产一线,负责核电厂的建设、运行和维修等工作,班组安全管理水平决定了核电厂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班组安全管理建设是核电厂安全整体水平建设的重要方面。

1.标准化组织体系。电厂应根据专业性质和工作范围设置班组人员数量、岗位职责和岗位技能要求。从安全管理角度,班组应设一名班组长和一名安全员。电厂应明确规定班组长和安全员选拔、任用的条件、规范选拔程序,提倡竞聘上岗,保证班组长和安全员队伍整体素质。应建立对班组长和安全员考核管理制度,实行动态考核管理,建立班组长和安全员的激励机制,落实相应奖惩措施。

2.标准化管理目标。班组所属管理部门和各个班组、伴着个人应于每年年初签订年度安全目标责任书,责任书应包括年度安全目标和安全保障措施两方面内容。班组安全目标要结合本班组专业性质和工作实际,以及近几年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和部门的要求制定,应具有可操作性。班组安全目标中安全保证措施以解决和控制“人、物、环境”三个方面存在的事故隐患未中心,突出解决本班组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3.标准化安全活动。是指班组在生产活动中为了确保安全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包括传达单位和部门有关安全会议或文件精神,布置、检查、交流和总结安全生产工作;按要求学习安全生产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标准化作业规程等;分析班组内外部事故案例,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结合本班组作业特点和生产状况,组织员工积极辨识岗位危险源、环境有害因素,开展事故隐患预测和预控等。电厂应在制度上对班组安全活动的开展方式、内容、要求等进行规定,确保班组能够坚持定期进行班组安全活动,活动内容切合实际、记录完整、规范;能够定期组织班组成员学习内外部经验反馈材料,并结合本职工作内容开展相应的内部自查和反馈。

4.标准化教育培训。电厂应对各班组实行标准化培训教育工作,进行全员、全工种、全过程的培训教育,形成反馈机制,强化培训的效果,使培训教育系统化、体系化。班组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包括基本安全授权培训和岗位安全操作培训两个部分。基本安全授权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核电厂安全文化、核电厂质量保证、核电厂应急准备和响应核电厂急救、核电厂辐射防护、核电厂工业安全、核电厂消防、核电厂保卫、核电厂工作过程管理、核电厂场地管理、核电厂环境保护等。

5.标准化安全检查。班组安全监督检查工作是安全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建立标准化检查清单,实现检查内容、合格标准、整改要求的标准化,可消除了以往安全管理、安全检查的随意性,不确定性和经验性,使安全管理和安全检查从粗犷化、经验化向精细化、科学化、标准化迈进。主要检查内容有三方面:建立标准化检查表;建立标准化违章处理流程;建立标准化违章台账。

三、班组安全管理标准化实施措施

1.加强实际调查研究,保证标准制定的严谨性。我们在制定标准时必须周密策划,详细梳理各个管理环节的关系,经过调查研究以符合实际;只有经过调查研究制定出来的标准,符合实际,就不会走弯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2.与质量标准化管理相结合。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很多质量方面的标准化要求对安全管理也起到了相当的作用。比如生产工艺的标准化、施工环境要求的标准化等,这些基础性的控制若不到位,那么对安全管理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推行安全管理标准化的同时要深入结合质量管理标准化,两者结合开展;

3.加大安全管理责任制的落实力度。标准化的主导思想就是实现与安全生产相关联的每个岗位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所以我们在制定标准时要将每个工作环节落实的具体的人员岗位上,避免出现无人负责或多人负责的状况,保证标准化推进工作的可控性;

4.加强标准化管理沟通。针对管理环节过多的现状,我们在制定管理流程过程中要增强任务、责任交接控制,最大限度地将此项管理环节体现在管理记录中,并在推进过程中要适时的加大管理沟通力度,利用会议、培训、宣传等手段促进管理信息的交流;

5.加强基层管理培训以及工种操作规程考核与培训。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包括对各种管理制度、标准的学习教育,只有管理人员都了解、熟悉具体的标准化推进流程,才能更好的指导员工的具体操作。员工培训则要具体到每个工种操作规程的培训,真正从基础抓起,严格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进行安全培训、考核,认真执行“培训学习达不到要求不准上岗”的规定要求,培训部门要切实发挥机构的职能作用,高标准把培训工作做细、做实、做严。

6.重点加大班组标准化推进力度。班组是安全管理的最基本单位,也是最根本主体,只有班组管理能力得到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准才能得到本质提升。我们的推进工作要以班组为基本载体,将各项管理措施、推进环节落实到班组中,再结合班组安全标杆建设工作,充分调动基层管理人员以及班组成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广大职工的巨大创造力,最大限度地挖掘管理潜能,确保安全标准化推进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

结语总之,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与现行管理体系的机械整合并不能达到整合的效果,只有深入结合的实际,因地制宜,并通过一定时间的试运行进行磨合,才能充分整合体系优势。安全标准化推进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日常性工作,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从而构建起扎实的安全生产环境,实现稳定的安全生产新局面,才能真正达到本质安全的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 推进安全标准化问题与对策,福建省重大危险源监控中心,陈丽珠.

安全标准化管理篇(8)

为了有效保证建筑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实施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非常必要。在建筑安全上健全法律、法规,并对施工现场安全提出相关要求。施工安全技术主要包括脚手架、土方及模板等工程建设,这些方面的施工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有必要对建筑安全问题加以考虑,因此,目前我国建筑施工安全方面正在探索标准化的管理模式。

1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问题

1.1安全标准化管理不彻底

在完善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多数情况下均为针对施工过程展开的安全标准化建设,这一阶段的标准化建设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管理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但是建筑安全标准化体系具有全过程、系统性等一系列特点,必须站在全生命周期角度来构建体系,具体来说,应该从项目立项、勘察设计及工程运行等方面制定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细则,对建筑工程全过程安全标化体系进行完善。

1.2建筑安全管理中标准化体现不全面

从标准化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颁布了《标准化法》等相关指导性法律法规,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纵观当前标准化建设情况,并未将标准化办法和建筑安全管理完好的结合在一起,缺乏系统性标准化条例,同时对于全过程中涉及到的安全管理及技术方案制定等相关问题,也没有得到约束和规范,没有对其展开全面的论证。此外,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制定及完善等工作还没有完成,其中存在大量的缺陷和不足。

1.3新变化带来新要求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领域中出现了很多新方法、新工艺及新材料,这无疑为建筑安全标准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种情况下现有的建筑安全标准化体系远远不能使这些要求得到满足。例如高层建筑中大体量混凝土浇灌、大跨度钢结构的运用等施工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建筑安全技术却始终比较落后。所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建筑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始终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还需要从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对安全标准进行编制。

2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2.1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特点

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必须贯穿于整个建筑施工全过程中,从工程准备一直到竣工完成,各部门都要充分重视项目工程的安全性,具体来说,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

2.1.1系统性

国家针对建筑施工安全颁布了很多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建筑企业也纷纷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安全规定及章程,此外,在具体项目上还设置了安全部门,编制了相关安全管理办法。从国家、行业到企业均颁布了项目安全施工规定及办法,由此来看,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管理体系。

2.1.2复杂性

建筑工程建设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到了很多部门,需要不同部门之间进行配合与写作,从施工管理的角度来看,施工过程中涉及到了焊接、脚手架及木工等项目工作,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有必要对这些工作进行分析与检查,最后制定出完善的标准。

2.1.3变化性

建筑施工现场的自然及社会条件经常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旦出现将会对项目造成巨大影响,从而对工程项目安全标准化管理造成不良影响。因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比较长,其劳动条件也比较差,随着季节的不断变化,其安全保护措施也需要随之改变。

2.1.4全面性

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内容非常广泛,不同项目阶段都需要将安全管理工作做好,从“人、物、管理”角度着手展开标准化管理工作。①现场人员行为的标准化是指施工人员的作业活动应符合安全操作规程;②现场机械与材料等的安全标准化;③建筑项目不同层次安全管理行为的标准化,从企业领导到部门经理,再到安全部门部长、施工队负责人等。

2.1.5长期性

安全标准化管理办法应在不同部门、施工队中进行宣传,主要以预防为主。一般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都比较长,不同工种之间切换也比较多,因此,人员变更非常频繁,需要项目人员对其展开安全标准化管理教育,教育过程不能是暂时的,也不能间断,应该从工程开始一直到竣工才能结束。

2.2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2.2.1组织机构标准化管理

项目经理应对工程项目安全标准化管理全面负责,安全保证体系负责人、技术保证体系负责人等必须持有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并积极参加安全教育培训,树立安全管理意识。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需要在各项规章制度基础上,结合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制定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并制定各级安全人员职责,以保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安全保证体系负责人是项目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人,应做好施工管理工作中的管理、组织及协调等工作,并贯彻执行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细则。项目技术负责人对项目安全技术负有直接责任,参加安全生产监察,从技术上对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提出整改意见。

2.2.2现场施工标准化管理

①施工管理制度标准化。为了提升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标准化管理的任务和目标,应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现场施工管理细则;②现场管理标准化。现场入口处应设置平面布置图,明确划分办公区、施工区、生活区等,在主要通道设置不同安全警示牌,有触电危险场所标识应使用绝缘材料制作;③临时设施管理标准化。临时宿舍建设必须满足消防及环保要求,室内用品及设施应摆放整齐,食堂、洗浴间等设施应满足要求,现场应配备药箱、绷带等急救器材。现场各种机械、材料应按照施工平面图布置,不同类别应分区堆放,存放材料场地应平整,现场材料应结合材料特点采取保护措施。

2.2.3安全防护标准化管理

在开始施工之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上岗证书,编制临时用电祖师设计,针对施工现场用电区域进行维护。项目建设中使用的悬挑平台、脚手架及防护网等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布设,此外,建筑外侧应结合规范挂上安全网进行封闭,高空作业时应系好安全带,通道口、电梯井口及楼梯口等位置,应结合具体情况设置防护棚、防护门及防护栏杆等,必要时还要加装安全网,并设置标识起到提醒的作用。必须拆除或改变安全防护设施时,经过施工负责人同意以后,应提前将替代安全措施做好,在作业完成以后立即将安全防护措施恢复。

2.2.4安全信息标准化管理

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信息在各层面上进行交流,因此,安全信息管理在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中起到了基础作用。为了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系统性,从工程开始就应该制定出全面的原始记录标准,同时,还要制定安全信息分析方法,逐级建立安全资料岗位责任制。施工现场安全资料应对着工程项目的进度进行同步收集与整理,一直保存在工程竣工完成。工程安全工作负责人主要负责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工作,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应安排专人负责。

2.2.5评价机制标准化管理

评价机制主要包括项目安全管理的综合考核、机构运行有效性考核、安全检查及监督的考核等方面内容。项目安全管理评价应由建筑企业来完成,定期向企业上交安全管理方案,企业组织安全专家展开审查,并对项目现场检查项目展开安全管理,结合项目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提出表扬或者批评。

3结语

综上所述,安全目标是建筑工程项目中的重要部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不仅与项目人员及财产安全相关,同时也直接决定了项目是否能顺利完成。当前我国建筑安全管理中还缺少有效办法,安全管理效果也不理想,安全标准化的提出正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构建了建筑安全标准化体系,虽然在一些项目中取得了成功,但是对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来说,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分研究和探索,加强对项目全过程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

作者:林骏 单位:福州市台江区建设投资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步向义.对我国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管理体系和模式的探索研究[J].建筑安全,2010(9):13~15.

[2]毕远志,姜晨光,孙若昕,张进.建筑施工现场安全信息定置管理技术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5):118~123.

安全标准化管理篇(9)

引言

2011年国家电网推出“十二五”规划后,国务院颁发一系列电力监督管理条例,促使电力安全监督标准化管理更加实用、有效。因此,我国电力企业都在积极落实电力安全监督标准化管理,以便可以真正实现电力生产安全化进程,提高供电可靠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电力企业良好发展。基于此点,本文笔者将在下文中重点分析优化实施电力安全监督标准化管理的策略。

1电力安全监督管理现状分析

从我国近些年电力企业电力安全监管系统实施的情况来看,电力安全监督管理还不能满足当今的电力生产需求。分析造成此种情况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电力安全监督管理用力不均衡。电力人员在对主网、配网、农网进行安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将工作重点放在了运行和检修两方面上,严重忽视前期准备工作和后期用户调查工作的监督管理,致使电力安全监督管理不能全面、详细、均衡地落实,业务交叉处存在空白点。电力安全监督管理的部分内容和生产调度等其他专业管理之间存在着交叉管理的关系。对于一些交叉业务,负责业务的监督管理人员认为这些业务应由负责专项业务的管理人员执行,而专项业务的管理人员则认为应由负责业务的监督管理人员执行,如此就造成了部分交叉业务无安全监督管理覆盖,从而造成电力安全监督管理的遗漏,安全防范工作不能全面到位。落实电力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预防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管理人员本应全面做好电力生产相关的安全防范工作,而实际情况则不然,电力安全监督管理系统存在实施不力的现象。对此,电力企业应当紧跟国家电网推出的“十二五”规划,结合本企业电力生产实际情况,探究电力安全监督标准化管理实施策略,促进电力生产标准化、安全化、规划化进行,如此可以提升企业供电的可靠性,并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推动电力企业良好发展。

2电力安全监督标准化管理的内容

2.1监督电力生产现场的安全

电力生产是否安全对电力企业影响巨大,因此加强电力生产现场的安全监督是电力安全监督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力安全监督标准化管理的作用,对电力生产现场进行安全监督管理的内容是:严格监督生产现场(设备及人员),明确电力生产监督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进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监督管理方案,有序、有效地实施此方案,全面排查生产现场,及时找出安全隐患,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控制和处理,提高电力生产现场的安全性。

2.2规划长期安全监督管理的方案

规划长期安全监督管理方案也是实施电力安全监督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规划制定长期安全监督管理方案,可以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各项管理工作,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力安全创造条件。当然,为保证长期安全监督管理方案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在制定此方案时应结合电力生产的实际情况、安全监督现状,制定适用的方案,明确电力人员管理方向、电力生产优化方向、电力相关技术发展方向、安全意识及安全措施落实目的等,以便规划的长期安全监督管理方案能为电力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对电力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标准化的评定

标准化评定电力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落实情况,有利于及时弥补电力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漏洞,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果。电力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标准化评定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①建立标准化的评价制度。即结合电力安全监督管理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评价标准及评价制度,并以此为依据采用外部审核与内部自主评定相结合的方式对各项管理工作进行公平公正地评价;②采用动态循环模式规划和检查管理工作。在具体落实各项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根据电力循环的特点,对各项管理工作予以规划,并对各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进而对各项工作进行适当地调整,以逐步实现标准化管理目标。

2.4监督人员的标准化管理

对于监督人员的标准化管理,是采取层级管理的方式加以控制与监督。具体的做法是由上级管理部门收集掌握安全监督人员以及下属单位的相关信息,形成可行的监督标准并依此实施实时监督,一旦发现管理错误或异常行为,及时加以处理和修正。另外,为提升监督人员的责任感,还要根据监督人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责,建立相应的岗位,明确相应的岗位职责,促使监督人员在履职过程中,能明悉自身权责,标准地、合理地执行电力安全监督管理的工作要求,对自身的管理行为负责。

3强化落实电力安全监督标准化管理的有效策略

3.1加强培训并完善检查工作

电力安全监督标准化的实现与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大的联系。为了能够在电力企业中切实有效地执行电力安全监督标准化管理,逐步实现电力安全生产,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并检查其工作执行情况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培训工作的落实,则是有针对性地开展电力安全方面的技能培训、管理技能指导、相关专业知识的教授等,逐步提升工作人员的知识、素质、技能,促使其对安全监督管理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对于检查工作的落实,则是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业务知识、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检查,为标准化管理工作可以有效落实奠定基础;对安全监督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安全监督存在的不足,以便监督人员能够注意问题,纠正错误,优化落实各项安全监督工作。

3.2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完善的评价体系可对电力安全监督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的、真实的反应,且从某种角度来说还能够发挥相关的指导性作用。那么,如何建立完善的、健全的评价体系呢?我认为:①应结合电力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分析可能影响评价结果的因素,进而合理规划安全监督标准化管理评价体系,提高评价体系的系统性、适用性;②要结合电力企业奖惩措施,明确工作质量与员工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而适当地调整奖惩措施,使其与评价体系产生多向关联,由此可以促进员工更加努力地落实各项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3.3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

针对现阶段电力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安全问题,每一个电力企业都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建立起各自的安全管理制度,对工作会议、教育、检查、培训、监督、考核等环节实施细化管理,做好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工作。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当充分发挥作用,深刻认识到电力企业安全工作对于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不断完善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工作的制度与技术规范,使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有法律依据,有政策支持,从而做到有法可依,用制度约束工作人员,用规定规范工作过程,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提供坚实保障。

3.4加强电力安全监督标准化管理的重点工作的检查

强化落实电力安全监督标准化管理,还需要制定适合的、有效的检查方法及规范合理的检查程序,如此可以针对不同情况的管理工作,有序、有效地展开督查,为提高电力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创造条件。当然,电力安全监督标准化管理工作涉及面较广,使其落实有一定难度,对其检查更有难度,检查人员应当综合分析电力安全监督标准化管理工作,明确工作重点,将其视为重要检查对象,对其进行详细、深入地检查,如此可以相对准确地了解到安全监督标准化管理落实情况,为优化调整和有效落实此项管理工作打牢“地基”。

3.5建设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文化

文化建设与思想建设密切相关,只有加强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文化建设,树立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理念,才能够提高全体员工的认识,形成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浓厚氛围,在企业内部形成安全管理的合力,共同发挥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为此,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思想教育,采取一定的宣传和引导手段,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电力企业内部形成“安全至上”、“安全重于泰山”的安全文化理念。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电网推出“十二五”规划,国务院颁发了一系列电力监督管理条例,促使电力安全监督标准化管理更加实用、有效。为了电力安全监督标准化管理在电力生产中能充分发挥作用,电力企业应当通过加强培训并完善检查工作、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加强电力安全监督标准化管理的重点工作的检查等措施来细化落实安全监督标准化管理,逐步完善电力生产安全监督工作,最终实现电力安全生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雄.关于电力安全监督标准化管理的研究[J].电子制作,2014(11):257~258.

安全标准化管理篇(10)

中图分类号:F4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关于安全工作是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的内容,近期对安全工作作出了重要的批示: “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做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安全工作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海洋平台建设更是关于到采油过程的安全,本文就海洋平台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进行简单的阐述。

二、安全管理的特点

与项目管理中涉及的进度、成本、质量等相比较,安全管理涉及的事故是一种人们不希望发生的意外事件、小概率事件;其发生与否,何时、何地、发生何种事故,以及事故后果如何,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于是,安全管理具有许多与其它方面管理不同的地方。

1、提高安全意识是安全工作永恒的主题。

安全管理是为了防止事故。事故一旦发生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包括经济损失和生命健康损失。我国自古就有“人命关天”的说法,体现对生命的重视。安全涉及人命关天的事情,当然非常重要。然而,由于事故发生和后果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人们往往忽略了事故发生的危险性而放松了安全工作。并且,安全工作带来的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安全工作的经济效益往往表现为减少事故经济损失的隐性效益,不像生产经营效益那样直接、明显。因此,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的、长期的任务,是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唤起企业全体人员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和关心。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是安全工作永恒的主题。

2、安全管理决策必须慎之又慎。

由于事故发生和后果的不确定性,使得安全管理的效果不容易立即被观察到,可能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由于安全管理的这种特性,使得一项错误的管理决策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被证明是错误的;当人们发现其错误时,可能己经经历了很长时间,并且已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在做出安全管理决策时,要充分考虑这种效果显现的滞后性,必须审慎从事。安全是人命关天的事情,从决策技术的角度,许多安全管理决策属于非重复性决策,必须慎之又慎。

3、事故致因理论是指导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

安全管理的诸机能中最核心的是控制机能,即通过对事故致因因素的控制,防止事故的发生。然而,什么是事故致因因素?又涉及到一系列关于事故发生原因的认识论问题。相反地,安全管理的另一特殊性在于:事故致因理论是指导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

三、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因果性。工业事故的因果性,是指事故由相互联系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过程中,应弄清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找到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消除事故隐患。

随机性。事故的随机性是指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很难预测。这说明事故的预防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事故这种随机性在一定范畴内也遵循一定的规律。从事故的统计资料中,可以找到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如:某类事故发生的时间或时间段、重大事故发生的周期等。因而,事故统计分析,对制定正确的预防措施有重大的意义。

潜伏性。表面上,事故是一种突发事件。但是,事故发生之前有一段潜伏期。在事故发生前,人、机、环境系统所处的这种状态是不稳定的,也就是说系统存在着事故隐患,具有危险性。此时,如果有一触发因素出现,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企业较长时间内未发生事故,如麻痹大意,就是忽视了事故的潜伏性,这是工业生产中的思想隐患,应予克服的。

可预防性。现代工业生产系统是人造系统,人们在生产系统设计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了安全装置;这种客观实际,给预防事故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另外,总是在大量的事故险兆和小事故发生后,才会发生重大事故。任何事故从理论和客观上讲,都是可预防的。

四、海洋平台标准与安全的有机融合

标准与安全是两个概念,但应用在同一个环境中时,可以把二者有机统一,用标准来规范安全。

1、标准与安全的分类

安全分类比较简单,主要分为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大类(不可抗据力量因素除外)。这里所说的安全分类,是指现场施工安全,并不是指行业分类。物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机械工具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二个方面。人为因素由于管理者的失职,或失误造成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或决策错误等造成事故,由于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不到位而导致作业过程中违章作业。海洋平台对于安全工作来说当然是重中之重,但每个平台制定的安全规章制度也不一样,造成安全管理工作不统一,不利于上级部门的管理。

2、 标准与安全的共性

标准和安全都具有可标识性、可共同遵守性、可约束性、可认知性,标准和安全都具有可进行文件化、制度化。因此,标准与安全是能够有机统一的。如图1所示:

图1:标准与安全共性示意图

五、海洋平台安全标准化流程

制定标准的目的是要实行标准化,但这个过程是逐渐的,需要一个推行的流程。海洋平台安全标准化的流程,可以用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边”分别来表示。等边三角形反映的是标准化的基本过程,即“标准的制定——标准的实施——标准的更新”。但标准化过程并不到此为止,当第一个过程结束后,第二个过程就开始了,第二过程的终点又是第三个过程的起点……标准化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循环中一步步向前发展的。

1、制定标准

制定标准是基础。作为海洋平台一线,制定标准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围绕“职责标准、制度标准、流程标准、标识标准”四个要素,不断量化标准、细化标准。首先,要制定各种国际、国内公约、法规在海洋平台规范化的执行标准;其次,要细化、完善、补充公司的有关规范、制度、条例和守则,使之更利于平台现场执行,更贴近于海洋平台安全生产的实际;最后,要总结固化海洋平台在安全生产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好的习惯和经验做法,以便更好地指导安全生产实践,进一步规范海洋平台工作人员的行为方式,让工作人员进一步明确应该做什么、由谁去做、什么时间做、什么地点做、为什么要做和怎样去做的海洋平台安全全面管理模式,追求“零缺陷、零违章、零事故”的目标,并把这种安全管理文化贯穿到安全生产的实际中。

2、实施标准

海洋平台安全管理标准化作业要求全体职工共同贯彻执行,所以要抓好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要学习、宣传、训练、推广标准化作业,让每一名职工了解标准化的内容、意义和如何实现标准化,真正做到“事事遵体系 人人守标准”。首先,我们把标准化管理作为海洋平台安全培训的重要内容。海洋平台及时采集公司安全会议精神以及公司各级领导关于标准化管理的重要讲话,对全体职工进行贯彻宣传。其次,结合海洋平台工作实际推广标准化。根据应急预案的要求,加强防硫化氢、井控、防火防爆、防污染等工作并就这一系列的做法进行固化,把安全标准变成职工言行习惯。

3、更新标准

更新标准是保障。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要与变化着的环境以及工艺技术的进步相适应。只有持续地改进,才能保证标准的适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标准化的进程中,要力戒“重制定、轻实施、无更新”的现象出现。作为生产一线的生产者,一是要在海洋平台的安全生产实践中积极探索安全管理标准的科学改进,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反馈有关信息,为公司安全管理标准的再加工、修复和优化提供有力的借鉴。二是要依据客观环境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对涉及海洋平台的安全标准进行梳理和修订,落实海洋平台科学性的安全管理措施。

六、管理措施

1、抓谋划,明确思路,形成安全标准化建设合力

(1)谋划思路。公司通过认真研究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坚持从构建标准、抓好宣贯、选好试点等环节人手,确立了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的4个阶段,即:宣传发动、制定标准、组织实施、完善总结。在具体操作中,坚持以省市文件精神为依据,以建标贯标为核心,立足本单位实际,突出特色和亮点,使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做到了有的放矢。

(2)落实机制。成立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小组,将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列入公司重要工作日程,构建“专业人员集中研讨,公司领导分头负责,有关部门具体推进”的立体工作格局,制定了一系列监督、考核制度,使创建工作真正实现了责任、组织、措施、落实四到位和全方位闭环管理,确保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有序进行。

(3)凝聚合力。根据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公司及时采取会议、讲座、宣传栏、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充分宣传动员,使全员深刻理解和把握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内涵、意义和方法等,逐步实现由“要我创建”为“我要创建”的转变,形成了人人重视、全员参与、凝心聚力搞创建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

2、抓标准,整合资源,构建安全标准化建设体系

(1)认真分析梳理,构建标准化体系。完成了安全保障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建设,实现了安全生产管理责任落实、作业现场安全管理规范有序、安全管理专项工作到位,按照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规章制度4个类别,建立了涵盖安全管理标准化的基本框架。

(2)认真整合优化,科学建立标准内容。一是按照“全员落实安全责任、全面贯彻安全措施、全过程消除安全隐患、全方位促进安全供电”的要求,采取引用与完善相结合的方法,对过去安全管理的有关制度、措施、办法等进行认真梳理,整合优化,二是以便于执行为目的,尽可能做到标准规范、制度规范、流程规范、图表规范、记录规范及资料规范,制定“标准和制度有规范流程模式及说明、有标准文本格式、有标准记录模板、有检查标准、有考核评价标准、有绩效奖罚标准”的标准体系内容,各项安全工作日趋规范,实现了闭环管理。

七、结束语

海洋平台安全标准化建设还在进一步的摸索阶段,我们要不断的总结在海洋平台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和方法,促进海洋平台安全标准化建设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为海洋平台的安全工作作出贡献。

上一篇: 员工个人总结 下一篇: 优秀社区民警事迹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