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演讲稿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08 19:31:05

论坛演讲稿

论坛演讲稿篇(1)

第一个想法是不想太累了自己。我不愿意被看作是一个工作狂。一个人活着,工作不应该成为目的,我不愿意为工作献身,更何况我也只不过是个普通人,理应努力工作,但世界一定不是靠我去拯救的,献身了也未必给人类带来什么了不起的进步。当时校长中流传着一句话叫校长“当不好、不好当、不当好”,是说在社会转型期校长角色的艰难处境。于是第一个自私的想法就是让我轻松些,我不想告别美好的生活。第二个自私的想法是让我自由。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段学习生涯,让我知道,人除了活在世俗世界之外,还有心灵的和精神的世界,在这三个世界里,人获得自由,才有幸福。我必须更大程度上尊重我的意愿,我选择,我行动,我承担,这样才是我的幸福。

第三个自私的想法是我不愿意离任后被人骂。我是20__年8月被任命为上海市__学校校长的,那年我32岁,我猜想,我不可能在这所学校里呆一辈子,我不是神仙圣人,在我任期内总会犯错误,在任上的时候人们不敢说什么,离任了就不一定。我有尊严,我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不愿被人说。

这三个自私的想法使我有了个念头,校长能不能被替代呢?假如校长可以被替代,我的工作就轻松了,也就可以干更多自己想干的事了,也就不怕任期满了被人说三道四了,要骂去骂替代物吧,和我郑杰无关。校长领导一所学校靠什么?除了所授予的行政权力之外,校长主要依靠“法”、“理”、“情”这三件宝物,“法”就是规章制度,“理”就是学术与科研,“情”就是道德与情感。这三件宝合起来就是“依法治校”、“科研兴校”、“以德立校”。

我认为,这三件都是校长必备的宝物,缺一不可,一个万能神圣的校长大概可以把三件宝物占全了,但作为普通人,如果只能从中选一件的话,我选第一件“依法治校”,因为这三件宝物一件不如一件珍贵,在我这个自私的人看来,让我轻松、自在和不被人骂的宝物才值钱;说得冠冕堂皇些,让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才是宝物呢!让我们估且做一番比较:

首先,最不值钱的是校长靠自己的德性与感情领导学校,如果他仅靠这些能领导好学校,说明他是道德上的完人,而且他的情感绝不分对象绝不有偏见,在厚薄上也不会有大的起伏。但不幸的是,我不是德性上的完人,我这个年龄情绪上也变化得偏见得厉害,我担心,如果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话,我带不出一所好学校了。如果要我每天因为校长而把自己满是污垢的小尾巴藏起来去扮演个圣人,我觉得累得慌,何况中文系教我求真,没让我“死于庙堂”。

其二不值钱的要数“理”这件宝了,科研兴校,确实有一些学校因为科研兴了学校,但我也见多了下述现象:一、校长作为某课题负责人,搞起了学术霸权,全校人人参与搞“某某教育”,我是校长,你是教师,我有权搞这“某某教育”,你就没权搞那“某某某教育”,到头来,校长领衔的这个课题成功了,万马齐暗的局面发生了。二、花钱可以买科研,请些专家来做刀笔吏,装点着门面里外光鲜,将科研当个产业了也来个产教结合,这所谓学术腐败。三、我们也许有全世界最多的教育科研项目,而且鲜见宣布失败的教育改革或实验方案,可是改而不革的居多,到今天,连减负还减不下来,不知道我们到底是需要更多的科研还是更少些呢?这个活我也干不了,索性不抱科研这件宝吧,职称职级评定我也不要了,这样清静。

然后,我选了“法”这件宝,而且改了一下,不叫“依法治校”,叫“法治校”,依法治校的主语是校长,我还是没有被替代,法治校更彻底些,“法”替代校长了。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要完成教育从“前现代”转向“现代”,我们不仅要运用哲学家思维、教育家思维、道德家思维来构想新的教育,而且还要运用经济学家思维和法学家思维来建设新的学校。经济学家关注成本、收益、需求、资源配置等问题,法学家关注正义、权力、权利与义务等问题,而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制度与制度供给,即什么样的制度是有效率的而且是公正的。一套高效而公正的学校管理制度是校长的首要替代物。

在__学校,我们建立了全面教育服务质量管理制度、“权力、财富、荣耀和工作岗位”等资源的配置机制、维护教师和学生普遍的和特殊权利的制度,不仅将学校从一所三校合并的薄弱学校带到本区域内的一所以优质教育服务而知名的品牌学校,而且在未来若干年内,而且似图通过持续的制度安排和改进,提高学校师生的生命质量,并促进学校由一个组织机构向“负责、多元、协力”的学习共同体转化。

这四年来,我越来越相信一套好的制度就有一所好的学校。在这套好的制度下,校长被替代了。

但是,校长其实无法真正被替代,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好的制度也不是万能的,美国的著名法官汉德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常常怀疑,我常常怀疑我们是否把自由和希望太多地寄托在法律、法院和宪法上。请相信我,这是一个不能实现的希望,一个虚妄的希望。自由生长在我们每个男男女女的心中。如果它在我们心中死去的话,那么没有法律能够拯救它,没有宪法能够拯救它,没有法院能够拯救它。

论坛演讲稿篇(2)

大家好!很荣幸能有机会参加中国信誉论坛,为中国信誉体系的建设尽一份力。

中国历来是一个重信义的国家。“仁、义、礼、智、信”五常中的“信”,也即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诚信。年前的圣人孔子就说:原创:“民无信不立“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今天我们的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也将”明礼诚信“放入其中。可见诚信一直是中华民族最为核心的价值观之一。

中国信誉论坛的举办,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政府、企业、学术界都积极参与进来,对推动我国的诚信建设事业产生了有益的印象。对此,我们对主办方表示由衷的敬意。

信誉论坛的举办是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的精神,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的要求,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创造良好的社会信誉基础。这一次信誉论坛将在大连举行,作为从大连走向全国的企业,支持信誉论坛是我们万达集团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有着诚信价值观的人们聚在一起,一起来为中国国的信誉事业摇旗呐喊,净化商业空气,提高中国商业伦理规范的水平,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庄子讲:“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万达是中国的企业,我们必然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思想。万达这些年来,始终把诚信道德、企业公民这些思想作为万达发展的大本大宗来抓。诚信是万达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我们的经营宗旨。中国房地产行业整体信誉度较低,在这么一种社会环境下,万达集团注重企业的长期利益,坚持十五年抓企业诚信道德不动摇,最终赢得社会承认。国家工商总局、中国消费者协会评选万达集团为首批部级诚信企业,并名列大连企业的第一名;辽宁省银行同业协会评定万达集团为辽宁首批最佳信用客户;大连国税、地税局联合评定万达集团为首批诚信纳税级企业。在实践中,我们也充分感受到了诚信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虽然做到诚信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从长远来看,诚信的收益是无穷的。万达开发的房子十多年来已经累计超过了万平方米,空置率几乎为零,这在国内也算一个奇迹。我们在大连开发的房子,尽管比周边的房子贵,但都是一推出来就被一抢而空。这是因为我们多年的诚信经营在老百姓心目中建立了品牌和口碑,老百姓信任我们。

论坛演讲稿篇(3)

大家好!很荣幸能有机会参加中国信誉论坛,为中国信誉体系的建设尽一份力。

中国历来是一个重信义的国家。“仁、义、礼、智、信”五常中的“信”,也即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诚信。2500年前的圣人孔子就说:“民无信不立“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今天我们的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也将”明礼诚信“放入其中。可见诚信一直是中华民族最为核心的价值观之一。

中国信誉论坛的举办,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政府、企业、学术界都积极参与进来,对推动我国的诚信建设事业产生了有益的印象。对此,我们对主办方表示由衷的敬意。

信誉论坛的举办是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的精神,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的要求,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创造良好的社会信誉基础。这一次信誉论坛将在大连举行,作为从大连走向全国的企业,支持信誉论坛是我们万达集团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有着诚信价值观的人们聚在一起,一起来为中国国的信誉事业摇旗呐喊,净化商业空气,提高中国商业伦理规范的水平,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庄子讲:“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万达是中国的企业,我们必然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思想。万达这些年来,始终把诚信道德、企业公民这些思想作为万达发展的大本大宗来抓。诚信是万达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我们的经营宗旨。中国房地产行业整体信誉度较低,在这么一种社会环境下,万达集团注重企业的长期利益,坚持十五年抓企业诚信道德不动摇,最终赢得社会承认。国家工商总局、中国消费者协会评选万达集团为首批部级诚信企业,并名列大连企业的第一名;辽宁省银行同业协会评定万达集团为辽宁首批最佳信用客户;大连国税、地税局联合评定万达集团为首批诚信纳税A级企业。在实践中,我们也充分感受到了诚信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虽然做到诚信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从长远来看,诚信的收益是无穷的。万达开发的房子十多年来已经累计超过了1000万平方米,空置率几乎为零,这在国内也算一个奇迹。我们在大连开发的房子,尽管比周边的房子贵,但都是一推出来就被一抢而空。这是因为我们多年的诚信经营在老百姓心目中建立了品牌和口碑,老百姓信任我们。

论坛演讲稿篇(4)

Distinguished guests, friends and colleagues,

Ladies and gentlemen,

On this splendid moonlit night in mid-autumn, as we gather in the beautiful city of Shanghai, located on the coast of the Eastern Sea, let me, on behalf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people, extend a warm welcome to the friends who have come to take part in the ”99 Fortune Global Forum, which is sponsored by Time-Warner Group Inc.

This forum”s theme is "China: the next 50 years." China is a large developing socialist country, and its future development will not only directly affect the future of the Chinese people, but will also have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Asia and the world.

Over the past hundred-odd years,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gone through storm and stress, and in the course of vigorous struggle they have accomplished a great historic transformation. New China”s 50 years of development have resulted in accomplishments that have astonished the world.

Only six years ago, in this Lujiazui District of Shanghai”s Pudong area, where we are gathered this evening, there were only run-down houses and farms. Now it is a vibrant modern financial and business zone, full of highrise buildings. Over fifty years ago, I was in Shanghai attending university. At that time, I had a deep sense of the poverty, backwardness and feebleness of the old China. It was then that I decided to devote myself to the noble task of building an independent, free, democratic, unified, rich and powerful New China, and I have been struggling for that to this very day. Fourteen years ago, I became mayor of Shanghai and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of reform, opening-up and modernization in this, China”s biggest city. I”m sure that all of you have seen with your own eyes the constant and unceasing transformation of Shanghai. The growth of Shanghai is one reflection of the enormous changes taking place in China.

In the first 50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Chinese people made unflagging efforts to change the tragic fate that had been theirs ever since the Opium War. After arduous and valiant struggle, they finally ended their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history, won independence for the nation and freedom for the people, and founde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relying on their own efforts, the Chinese people went all out to make their country strong, and began socialist construction. On the poor and deprived foundation of old China, they built a relatively complet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national economic framework, raising the levels of their cultural and material lives significantly. China started marching forward steadily toward prosperity. Now, the Chinese people are confidently taking the road to the future,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ioneered by Comrade Deng Xiaoping. These historic initiativ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fundamentally transformed the tragic fate of modern China, and they are also great contributions made by the Chinese

people to the cause of human progress.

At this moment in time, when we are about to step into the 21st century and look ahead at the prospects for the next 50 years, we are filled with confidence. The Chinese people will firmly and unswervingly follow the path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Our goal is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by the middle of the coming century, to make our country a wealthy, strong, democratic and civilized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and to achieve the great reviv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Here, I would like to speak to you about some basic valu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Without an understanding of these, it is difficult to make sense of present and future events in China.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always respected the dignity and worth of human being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ed the people in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for the very purpose of realizing freedom,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for all the people of China. The great vitality displayed nowadays in China vividly demonstrates the tremendous space that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to freely and democratically exercise their creativity. China has a population of over 1.2 billion, but its social production is still not well developed, and we must first and foremost safeguard the people”s rights to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therwise we cannot even begin to talk about other rights. The fact that China has assured the rights to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over 1.2 billion people is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the cause of the progress of human rights all over the world. The Chinese people advocate the close interlinking of collective human rights with individual human rights, of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with citizens” political rights. This is the road we must take for the cause of promoting human rights in light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always insisted on independence. They cherish the rights of independence that they have won over a long period of struggle, and they resolutely uphold the right of all people to enjoy these rights. We also believe that every country has the right to choose the social system, ideology, economic system and path of development that suit its national conditions. Countries with different social systems should respect each other”s sovereignty and territorial integrity; they should treat each other as equals and coexist peacefully. We oppose any efforts by any country to impose its own social system and ideology on another country.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always loved freedom and peace.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suffered greatly from wars and invasions in modern times, and they feel deeply how precious peace is. As it engages in modernization, China needs a peaceful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We hope that all people will be able to live in a world without war and without violence. China carries out a foreign policy with peace as its goal, and resolutely opposes any acts that endanger world peace. China”s development does not pose a threat to anyone, instead, it will only help to advance world peac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It is the Chinese people”s solemn promise to the world never to seek hegemony.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always prized national unity. To safeguard the unity of the motherland is the firm aspiration of the entire Chinese people. Hong Kong has already returned to the motherland; Macao will return on December 20 this year. It is certain that the Taiwan question will eventually be resolved. No country will allow its own territory to be split off, nor will it allow any foreign force to create or support such a split. Our guideline for solving the Taiwan question is "peaceful reunification and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In resolving the Taiwan question, we will not undertake to renounce the use of force precisely for the purpose of bringing about a peaceful resolution of the Taiwan question.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both the determination and ability to achieve the complete reunification of their motherland. The series of recent severe earthquakes that occurred in the region of Taiwan weight heavily on the heart of everyone in China. I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again express profound condolences to our compatriots in Taiwan who have suffered from the earthquakes.

The world is a colorful and varied one. The people of each country follow the path of development they have chosen for themselves and pursue their own ideals. This is an I inevitable demand and basic criterion for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world democracy. It is therefore an unstoppable tide of history. We believe that the different social systems that exist in the world and the dissimilarities in political beliefs should not be used as obstacles to the various kinds of norm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All you business leaders tonight are outstanding achievers in your respective fields. You have a wealth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nd strategic vision. Set your eyes on China. China welcomes you. China”s modernization

needs your participation, and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also offer you tremendous opportunities. I hope that Chinese enterprises will learn from the advanced experiences of foreign enterprises. They must go out and temper themselves in the winds and storm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build up their own competitivenes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ill offer good terms to and create a better environment for foreign enterprises investing here.

China”s development and that of other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 and that of the North in the world are all interlinked and complementary. They should step up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The Chinese people hope to lead peaceful and happy lives, and also hope that the people of other countries will enjoy peaceful and happy lives. The people of all countries should strive hand in hand to overcome all the challenges to human survival,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narrow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build a just and rational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and achieve common development and universal prosperity.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hould assume more responsibilities in this regard,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should constantly seek to do better for themselves.

The human race has reached another historic moment---the turn of a century and a change of millennium. The initiative lies in the hands of the people of each country. Let us make a joint effort for the noble cause of advancing peace and human progress! I strongly believe that China will have a better tomorrow and

论坛演讲稿篇(5)

值此天高云淡、秋色宜人的季节、又当为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而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刚刚胜利闭幕的时刻,我们大家会紧中原名城河南新乡市,举办“全国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高层论坛”,十分及时、十分得题、也十分受到与会者的欢迎,我衷心祝愿这次高层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我演讲的题目是《新农村建设和中原崛起与中华复兴》。

截止2007年末,全国总人口132129万人(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其中农村人口72750万人,占总人口的55.1%,农村人口还占多数。所以,农村建设的状况、农业发展的快慢、农民生活的好坏仍然关系着全国发展的大局。党中央一贯重视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视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为了解决好“三农”问题,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制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历史性地提出了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2006年10月,在《中共中央共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向题的决定》中,再一次强调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最近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就农村论农村,要把新农村建设同中原崛起和中华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文明历史,有过众多的创造发明,出现过许许多多灿若群星的杰出历史人物,对人类做出过重大贡献。只是在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我们自身的封闭,才渐渐落后而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带来了希望。早在1956中,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就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几经波折、几度探索,终于在1978年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党的十三大又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30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瞻目的巨大成就。

据统计,我国的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居世界第11位,到2006年已上升为世界第4位;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世界第27位,到2004年即已上升到世界第3位;外汇储备由1978年的世界第40位,到2006年即已上升到第1位。工农业主要产品中的钢、煤、水泥、化肥、谷物、肉类、籽棉、花生、油菜籽、水果等,到2000年均已跃居世界第1位。此外,科技文教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普通髙等学校在校学生数1978年为85.6万人,2007年即上升到1884.9万人。29年间,增加了21倍多。与此同时,人民收入也有明显增长,如以1978年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到2007年按可比价格计则已增加到7.5倍和7.3倍。宇宙飞船神舟5号、6号、7号的升天,表明我国科技综合实力的强大。事实证明,我们中华民族正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突飞猛进。今年,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遇到了冰雪冷冻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美国由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风暴的冲击,增速会有所降低,但从世界整体来看,中国的经济仍会是高速增长的。

但是,要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结构必须改变。目前,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规模的壮大,主要是靠面积只占全国的11%、人口只占39%的沿海地区支撑的。沿海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占到了60%。这种地区发展严重不均衡的状态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安全发展。长此以往,必然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所以,必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中央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河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中原崛起”的战略决策,这是一个完全正确的果断大胆的决策。这一决策的正确性是由河南在全国发展中的地位决定的,而且又被河南近些年发展的成就所证明。

河南处于全国的中部地区,所以,自古就被称为中原之地,并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衡”的称谓。全省拥有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到2007年底总人口为9869万人,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

河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我国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我们国家最早的城市、最早的文字,还有我们国家最早的王朝,都发端于这块热土上。在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中,河南所处的中原地区有三千多年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我国古都中,有四个即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都在河南境内。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等都是在河南诞生的、并以河南为主要活动舞台。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商鞅、李斯、姜尚、苏秦、张仪等人,也是以这块土地为舞台的。诗人杜甫、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刘禹锡等等也都是在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中华英才。可见,在中国光辉灿烂的历史画卷中,河南占有十分壮丽的篇幅。因此,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

下面让我们再来看看今天的中原地区。

2007年,河南省经济总量突破15000亿元,多年来稳居全国第五位。河南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正在加快推进。2007年,全年工业产值达到7508亿元,位居全国第五位。河南是我国中部地区最重要的、板块最大的经济省份,特别是最近几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大力推动工业化发展进程,使这块土地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地区之一。在城镇化方面,河南大力推动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中原城市群由郑州、洛阳、新乡、焦作、济源、开封、平顶山、许昌和漯河等九个城市组成。九个城市的经济总量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60%左右。中原城市群目前已经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包括新乡市在内的各个中心城市都在快速发展。

河南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并没有以牺牲农业为代价。2007年年底,全省的粮食总产量达到1049亿斤,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连续两年突破1000亿斤,河南省的粮食产量是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还要强,很多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产量在全国排在首位。河南省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河南省的粮食增产量占到了全国粮食增产量的近40%。河南为我国粮食生产的安全体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河南用自己生产的粮食不仅养育了自身将近一亿的人口,而且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每年向省外输出粮食和粮食制成品200多亿斤,支持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因为河南这块土地的条件优越,所以它才一直是我国人口聚集最多的省份。

目前,河南不仅是全国的粮食基地,而且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也是我们国家目前最重要的内陆交通枢纽。到2007年年底,全省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了4556公里。河南省的公路通车总里程、高速公路的通车总里程和农村公路的总里程都位居全国第一。河南全省的公路密度仅次于上海市位居全国第二。河南已经实观了由传统的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

2005年8月,总书记来新乡调研,当他看到在新乡高新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后非常欣慰,要求河南要加快发展,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走在全国的前列。

由上可见,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原大地河南的支撑,包括人力的支撑,粮食的支撑,能源的支撑、原材料的支挥和装备工业的支撑等等。中原崛起得越高,中华民族复兴得就越早。同时,全民族发展得越快,对中原崛起的拉动作用就越大。所以,“中原”和“中华”就像母与子的关系一样:儿子靠母亲哺育,母亲靠儿子扶持和照顾。

但是,中原的崛起仅靠城市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作为中原地区的河南,城镇化程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反过来说,就是农村的比重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因而“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可见,中原要崛起,就必须有农村发展的支撑,如果占全省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村发展不充分、低度化,中原就难以崛起。所以,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原崛起的需要。

新乡市的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省和全国的前列,而新乡县的新农村建设在新乡市开展得最早而且已见成效。提起新乡县大家都是知道的,不仅因为新乡县长期是全国百强县,而且因为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史来贺和著名的全国十大女杰都是新乡县的。

新乡县是一个只有375平方公里土地、32.7万人口的城郊型重点县。新乡县经济实力较强,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9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1亿元。新乡县还是一个没有矿产资源而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的平原县。2007年,它的工业增加值已占GDP的72%。新乡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位一体”(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新乡都市区建设三位一体)为载体,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扎实推进“六个一体化”(规划、布局、设施、服务、就业和生态环境)、努力达到四个城市化(居住环境、就业结构、消费方式、公共服务城市化),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新乡县以“抓好示范村、建设中心村、控制一般村”为原则,把全县176个行政村,整合规划为54个中心村。启动较早的古固寨镇,将全镇15个行政村和19个自然村规划为6个中心村,目前已有4个中心村基本建成。建设中心村的优越性是很明显的:第一,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第二,打破了宗族聚居的传统社会结构;第三,避免分散建房、相互攀比而出现的浪费;第四,节约了土地。仅古固寨一镇就腾出了3000亩土地。中心村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只要规划合理、建设资金有来源,就一定能够逐步推开,并最终完成。

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等于中心村建设。中心村建设主要是达到“村容整洁”的目标,这只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方面,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过一个总体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所以,全面而正确地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十分重要,否则就可能走偏方向。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全局性的,它不仅涵盖经济建设,而且涵盖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它不仅包涵要实现物质文明,而且包括要实现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所以,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修马路、盖房子”,它涉及的领域要宽广得多。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的五个方面中,都包涵了对农民素质提高的内容,特别是像“乡风文明”一条,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哪能实现乡风文明!还有“村容整洁”,如果农民都不讲卫生,哪能实现村容整洁!再如,“管理民主”就要求农民不仅要有民主意识、民主理念和民主要求,而且还要消除宗族主义、小团体主义、和极端民主主义等。因此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正在于提高农民的素质。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新农村建设要“农民建,建农民。”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是一致的,二者也是相辅相承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涵盖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应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一个强大支撑。就全国而言,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都将在2020年以前完成。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历史的过渡性。在将来全国实现了城镇化之后,绝大部分农村都将消失,此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没有意义了。所以,现在强调城乡统筹,一方面是为了实现公共设施和生活设施均等化;另一方面也是为将来城乡差别的消亡作准备。

论坛演讲稿篇(6)

张天布

主持人(徐均):大家下午好!今天由张天布老师做《成为自我与放下自我》演讲。张天布老师在合肥精神分析大会住持了两场佛学与心理治疗的主题工作坊,很受欢迎。张老师在这方面有许多心得,大家看他的论文听他的演讲就知道了。现在我们欢迎张老师。

张天布:各位专家,各位同道,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下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思考。徐均老师和在座的各位在佛学方面有很高的修行,在心理治疗方面也很深入。太多的理论我们就不占用宝贵的时间,主要是一些思考的分享。可能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跟大家交流,进一步学习。

本次发言的题目叫成为自我和放下自我。看似矛盾,实则一体。我的思路从精神分析和佛学两个视角,对着看。大家知道精神分析目前已被大家接受,是一个非常好的心理治疗方法。精神分析起源于临床,但是后来的发展越来越完善,已经超越了临床,变成了对人性的探索,对心理的基本问题的思考。佛学也是一样的。普通大众能够感受到的佛学的作用是什么?是我们心有烦恼的时候可以到庙里去烧个香,求个安抚,实际上也带有治疗的功效。这个治疗的功效从实用的角度看,精神分析与佛学都有,但从两个学问探索的目标来看,不仅仅限于治疗,更多是对生命对人性更深刻的本质的探索。

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我在应用精神分析做治疗的时候,因为它本身的来自于西方的话语体系,刚开始可以照猫画虎的做,到后来就觉得用这样的语言方式跟我们的来访者交流的时候还是多少有一些不接地气。来访者需要我们把学问理论转换成生活化的语言,交流更容易。当我们做这样一个具体一点本土一点的语言的时候,我们要用一种接近于我们生活习惯的那样一种情感和方式去跟他们谈话。而我们每个人的背景文化里头的思维和情感,很多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这样的话,我就自觉不自觉地想,如果把这个放在佛学的语境里,又是怎么说的。我就开始做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发现两者之间有些地方能够挂上钩,搭上界。这样就引导我开始关注。

不管心理治疗还是佛家,我们有一个问题,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对于自我的看法。比如说……(会场电话铃声响起)如果我来问:刚才谁的电话响了?如果是你的,你会说是我的电话响了,对不对?好。我继续问:谁在回答我的问题?你会说:我。那你是谁呀?你这时候可能会说,我是张三,我是李四。我继续问:张三是谁呀?张三是张三他爹的儿子。(众人笑)张三是张三媳妇的老公。你会发现关于"我"的回答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当你说你是谁的老公,谁的儿子,谁的朋友,谁的同学的时候,你是借助于关系中的位置来让我们知道你是谁。

那如果没有了这个关系呢?我继续问,那你是谁呀? 我就是双11的时候一口气买了三万块钱东西的那个人。这个时候你是谁呀?你借助于什么来向我或者你自己证明你的存在呢?你的权力,你的控制感,你感觉到你的存在。继续问:你三万块钱都买了啥了?我三万块钱全买了衣服。你穿着这衣服啥感觉呀?很美,很漂亮,很舒服!我再问:是谁穿着这衣服有舒服的感觉?还是我,对吧?(对)。这个是借助于快乐的体验来证明我的存在。那你三万块钱的衣服换来换去换烦了,还不满足你对非常漂亮、完美的需要。怎么办呢?不换了,所有的衣服都不能满足我的那种期待。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脱光。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走走看,你还在场吗?(听众:在场。)在场?没丢掉?(听众:嗯)这个时候的你又是谁呢?你怎么向自己证明"我"呢?噢,我是一个跟树木石头不一样的,一个光溜溜的人。这个时候你是找到另一个参照系来证明自己。

你在回答我是谁的时候,一方面非常非常努力地想从内在的感受体验来告诉我,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借助于外在的参照系来证明你。在这个过程中,我一方面变成一个主动寻求"我"的人,另一方面又是被寻求的对象。"我"是一个被我自己来认识的对象。所以你说你要"成为自我",你要"放下自我"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在形成我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很多关于"我"在找"我的功能",找我自己心理的功能。但是这个心理功能有不同的成分。

所有的你,都必须有一个载体。问光溜溜的人"你是谁",石头不会发出声音说那是我?说话的不是石头,是光溜溜的人发出的声音。所有的"我"必须有一个载体,就是我们的身体,是生物学的存在,一具臭皮囊。最最基础的我,回答"我"的最重要的部分。这叫"身我"."身我"里面有一个非常精细的运行体系,完成生理功能,它的循环呀,代谢呀等等。各系统认真的运作,你才是完整的。如果哪一个系统卡住了,我就是生病了,出故障了。

人的身体出故障仅仅表现为躯体的功能障碍吗?当然不是。与此同时有感受上,情绪上的变化。这时我们的医学专家,在生物层面工作的专家们发现,本来想做手术的病人,手术前紧张的不行,没法开刀,吓得哆嗦,第一针都打不进去。外科医生自然就会想到让他去心理科会诊。说明单纯的生物模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得借助于心理模式。心理上的我又分了不同的层次。普通心理学研究感觉知觉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行为,用科学的方法把我们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分解开来,挨个去探索发现。这个工作大部分体现出心理的我。称为心我。Psychological self.

是不是弄明白了这个心理上的我就对人有保护,就能做手术了呢?好像还不行。我们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有些大学的心理系的学生心理出了问题,他们的老师不给他们做咨询。你跟他们说,你们老师不是做心理学吗?你去找老师给你做咨询。他们说,我们老师做的是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测量心理学……心理学分的太细,以至于进入临床整合这一部分不好用了。我们就想,临床整合也是心理学,怎么跟前面的心理学就不一样?更侧重什么,更侧重一个人心理功能的整合性。就是更关注一个人的整体性,而不是被细化的研究的具体的心理现象。这种整合性就是俗语讲的看一个人的"精气神".当一个人整合好的时候,他的精气神很足,看起来"精神矍铄",做起事来"聚精会神".当一个人整合不好的话,我们说"失魂落魄","魂飞魄散".这让我们体会到整合性的问题。整合性单纯用"心我"解释,似乎还不够。所以我想用另外一个词,更恰当一点,叫做"神我".就是"精气神"的"神我",这个"神我"可能就是精神医学、心理治疗、精神分析、包括传统文化里的,比如王阳明的心学等等所说的"我".在"神我"功能上工作的时候,大多数更能体现出来整合性和人文观。

在"身我""心我""神我"的基础上,我们稍稍再往前走一点,好像还有灵魂的"灵我".这个"灵我"是一个超乎心和身之外的,跟自我无关的。我个人相当陌生。我只能尊重它,我不能轻易评价。它更多是由宗教来回答的。

佛教是宗教吗?佛教的基本理念和内涵里,又有和宗教不太一致的地方。宗教的定义里,要有四个元素。一有教头—崇拜的偶像,二有教理—即教法,第三个有场所,第四个有信众。佛教恰恰缺第一个,没有教头。释迦摩尼说"谁说我是佛,谁在污蔑我".从一开始佛教的理念就不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封闭的体系里。这就牵涉到我们对佛教、佛法的理解。佛教基本的目的、方法、理念,最根本的宗旨,是让我们向内求证。在修行的过程中,通过内证的方式去体会到自然存在的、因缘际会中产生的我的空性,空我,也就是无我。向内求证到空性的无我,是通过内证的方法达到的。这就要求我们把智力活动放下来,去修行。但是我们还放不下。我现在给大家讲解这不是修行,我得使劲用智力活动的结果,努力地做个铺垫。这样一看,我们从"身我",到"心我",然后到"神我",再一不小心往上没地方去了。就到了"无我".

我在思考,我好像总是跟佛学过不去是怎么啦,其实还是努力想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当我们从"身我"到"心我",然后到"神我"层面上仍然不能完整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佛法伸出了援助之手。所以说"佛法和心理治疗的对话"应该是有证据的。就因为我们这些人努力在实践,也算是一个证明。所以才能有这样一个对话,也需要这样一个对话。心理治疗和佛教的对话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想当然。是我们的一个态度,我们在这样一个探索的过程中找到的节点。当然这个节点挨着了,重叠了有多少?能不能重叠到一块儿?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怎么看。这两者是一辆火车的两条铁轨吗?我不知道怎么来形容比喻这个,到底怎么个重叠?是否有什么移魂大法,或许有些地方是能够重叠的。我努力想从心理治疗上理解空性和实在的有我的关系。

如果拉回到心理治疗上,精神分析想告诉我们"人是怎么回事".佛洛依德为了让我们理解人的内心是怎么回事,建构出来"本我自我超我","意识潜意识前意识"这些理论模型。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佛洛依德努力地用一种理论体系描述人内心的状态,他认为结构化的内心世界模型。精神分析发展到第二个阶段,发展到客体关系理论,告诉我们怎么通过与重要的他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去认识人的内心状态。一个人努力去寻找与他的重要的那个人的情感互动,去看他的内心世界是怎样被另一个人他认为重要的人影响,那种期待,那种需要,怎么形成他的内心世界。继续往前走,到自体心理学阶段,努力地告诉我们一个人如何去实现、完善、建立他的自尊心、自信心、自我价值感。在建立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的过程中,他的生命的资源对他有什么样的影响。

在不同的理论建构下指导我们做治疗,去回答好和坏是非常困难的。你只能说在我的理论建构下,他是什么紊乱了,帮助他恢复。心理治疗实际上是不断地在帮助一个人完成良好功能的自我。在成为自我的过程中觉得自己的功能变得好些了。但是我们发现有些人并没有结构上、关系上、功能上的紊乱,但依然有困惑。有些时候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太强了,强到什么程度呢?强到不但把自己的事情看的重,把跟他有关系的人的事儿也看得重,最后让人烦TA,觉得TA是个多事的人。那说明什么?说明这个人过了头。那我们有时候对这些人说,唉,你别那么认真,别那么执着,你放下一些,别太自我了。

我们发现有些自我意识太强的人是需要放下,而有些自我功能弱的人则需要强化。这种强化和放下经常在一个人身上都有。这两种情况表现在临床上分类的话,你会看到不同类型的人。对于那些人格结构确实有缺陷的,在诊断上,属于人格障碍的人,在治疗上的整体目标是不断地帮助ta建立和完善自我。对于那些神经症性的,本来功能很好,但是心眼太小了,把自己看得太认真的人,怎么办呢?对于神经症的人来讲,让ta不要太过执着于自我。这好像变成了两个方向,实际不是两个背道而驰的方向。难道人格有缺陷的,治疗就只为了让ta成为自我、完善自我吗?就不需要放下吗?越是人格有缺陷的人,功能越差的人,还越较劲。在帮他成为自我的过程中,他要是爱较劲,你还得教他放下。所以成为自我和放下自我不是两段论,不是先成为自我,再放下自我。而是一边成为自我的过程中,还要一边放下,就像太极一样,永远是此消彼长。

那么作为佛学和精神分析,还有一些非常具体的探讨。今天时间不允许,请再给我一点点时间,我把一些对于治疗的思考贡献给大家,好不好?(掌声。好!)我稍微说快一点。

我们刚才说佛学最后的目标是对空性的探讨。这个"空"是很难把握的。所有的人,只要给你讲空,他肯定就没空。"空"是要体证的。"空"有两层含义,我们一般人所讲的空,我们的心理功能能够感受的空,往往指的是"相空".就是没相了,你看不到"相"的存在了,你就以为空了。而佛家所证的是"性空".从本质的存在、本性上,它就是空的。从本性上讲是空的意思是,像法师说的量子物理学所讲,将存在的物质细分、细分、细分到最后,在微粒子的状态下成啥了?成了"波粒二象性".看着一个有相的人在这儿坐着呢,但是细分以后没了。不是光把你分没了,把我也分没了。把所有人都分没了。这是事物存在的"性空"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没有我。没有思维的我,没有认识的我,也没有说话的我,也没有作为研究对象的我。连我都没有了,那我们所说的时间,过去现在和将来呢?时空本来是自然混沌的,是不分的。如果我们有过去、现在和将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有个我,头朝一边,屁股朝一边的一个界定。

现在我想用心理学的术语在"相空"的基础上努力体会"空"的概念。首先我们说"空"是一个存在,是一个"性空"和"相空"的存在。第二,对我们来讲,我们在修行和体证的过程中,我们对"空"有觉察觉知。如果没有对"空"的觉察觉知,那根本就连门儿都没有。 对"空"的觉察觉知可能是本性上的,也可能是搭载在生活的很多细节上的。像风吹雨打,喜怒哀乐等等,"空"是搭载在这些上面的。所以你觉察到"喜怒哀乐"的同时,你能觉察到这背后的"空性",你就能接纳它。有了这种接纳,你就不执着于追寻"空性",就能时时刻刻处在生命的此时此刻,处在生命的当下。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空性"包括这样几个层面:第一,自自然然的存在;第二是对存在的觉知;第三是对存在的接纳;第四是处在当下。

在这个对"空"的理解之下,对我们在精神分析治疗中有一些指导意义,有相应的状态存在。精神分析治疗不仅仅是人跟人之间的在说话,一个人躺着另一个人坐着在说话。在精神分析治疗中有一种场的存在,一种气场,一种气息,一种感觉,一种氛围。一种存在的状态。是治疗的整体状态。第二个是精神分析的"觉知",在治疗过程中对场的觉知。这种觉知在精神分析治疗中的相关概念一个叫"均匀悬浮注意",一个叫"心智化".第三个是关于"接纳",在精神分析治疗中的术语叫"容器",还有叫"抱持"、"共情".接纳以后在体现在互动表达时体现为"命名式的回应"."解释性的回应"是有一个主我的存在,我对这个事情有一个建构,我把我的建构说给你听,你理解了。"命名式的回应"是我不建构它,我只是把我当下听到的看到的感觉到的情景给你一个反馈。比如说"你流泪了"和"你哭的这么伤心,好难过呀".这两个是不一样的。"我看到你在流泪"是命名式的反馈,"你哭的好伤心"是解释。命名式的反馈更能体现出一种接纳。关于活在当下,在精神分析治疗中叫"移情反移情"."移情反移情"说的是在治疗中来访者和治疗师之间此时此刻的感情互动。

今天我就先说到这儿。

主持人:现在是提问时间。

吴和鸣:什么叫成为,什么叫放下?精神分析中没有成为,只是被看到。有些人需要强化自我功能,不是强化,只是被看到。成为和放下,放下的是那一部分?

张天布:成为自我的含义,是说我们努力地帮助来访者成为功能比较好一点的人。所谓功能好,也是看站在那个角度上,持有不同理论,理解不同。所谓放下,是说能够变得宽容,对生活领悟的多,不仅对自己的接纳,不是活小小的小我,而是活的大气一些。要活的大气,首先可能要自我功能高一点的人才能做到。

徐光兴:张老师精神分析治疗做的好,上课上得好。主持人也做的好。没当老师可惜掉了。结合的这么好的人很少见。今天讲的逻辑很好,但是不够生动。对于自我的划分,进一步划分还是可以的。即使是身我还是神我,健康的和病态的。心理学家更关注的是病态的自我,佛家更关注健康的自我。病态的和健康的是怎么形成的。是遗传的,还是创伤。继续划分,怎么形成,是需要探讨的。放下是不是能量化?空的东西。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救命稻草被抓住。精神病患者不能做到全部空性,要有能抓住的东西。什么是要放下的,什么是有的。不但要放得下,还得要提得起。要提起你人生的责任,该是你的你还得提起来。所以想问张老师,提起什么,放下什么。

论坛演讲稿篇(7)

江 平

吴敬琏教授和其他的同志提出来全面改革的理论,我理解不仅限于市场经济的方面,也包括了价格的改革、税收的改革、财政制度的改革,乃至于金融制度改革等。再广一步来看,也涉及到法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吴敬琏教授后来提出呼唤市场的法制,对于这个问题给予了特别大的重视。我想我们宪法的修改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提法,一个是建立市场经济,另一个是建立法制国家。当然,这两个问题都有定语。都在前面加了一个“社会主义”,建立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建立的法制国家是社会主义的法制国家。

为什么在这两个问题上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呢?我理解可能是最能够为国家大多数人所接受,或者说可能就是一个最大的公约数。而最大公约数里面,往往包含了很多各取所需的地方。什么叫市场,什么是法制,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什么是社会主义法制,对一般人来说,这个社会主义的市场更多的是国家调控的作用。当然,很多人可能就认为,市场经济应该并不是国家的手段在里面起作用,国家和市场这两只手究竟怎么样起作用呢?市场这只手的作用有多大?国家这只手作用有多大?这些都是争论最多的问题,所以我想从国家这只手和市场这只手在经济问题上应该怎样发挥作用发表一些看法。

第一,国家这只手和市场这只手的第一个区别是主次之分,我们改革很重要的目标,至少是在经济领域里面,是要建立市场自治的作用。改变过去在计划经济下面国家的强制作用、国家的计划经济高于一切的作用。强制和自治是理解一个改变很核心的问题,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并不是国家主义,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都走过一条弯路,过分强调国家的作用,这样就把国家在经济中的强制作用当做最高的准则,计划经济高于一切,这个概念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我们提出市场经济,从企业的改革到市场的改革,我们强调了市场作用主导,这一点现在比较明确了。但是仍然有人认为,现在还是国家起着政府主导的作用,特别是我们在克服金融危机方面,中国的模式很大一个特点是仍然保持着国家在经济调控中的巨大作用。而这个作用如果我们保持得过分、不适当,就会从市场经济又转回到计划经济。

第二,领域的不同。市场经济有两个重要的领域:市场自由、市场秩序。,国家的作用应该有所不同,我认为在市场自由的领域里面,国家作用应该更弱化一点;而在市场秩序这个领域里面,国家的作用应该更加强一些。现在我们的情况可能是倒过来了,在市场自由方面国家管得多了,而在市场秩序方面管得少了,或者至少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有这样的倾向。应该说市场自由和市场利益是紧密相关的,给了市场参与者更多的自由,就是给他更多的利益。我们现在在分配资源方面,在市场准入方面,国家干预得多了:或者说国家用自己机的权力掌握着资源,利用自己的权力掌管着这个市场的准人。

前不久天则所开了一个国营企业的讨论会讨论国营企业新的定位,国资委的同志也有一点抱怨,国有企业搞好了,我们挨骂;国有企业搞不好,我们也挨骂。应该说这确实反映了一个问题,有些地方国有企业是有一点苦衷,但是如果细想起来,人民认为你搞得好了也要挨骂也不是没有道理 因为你控制了资源,国企的增长都带有国家垄断的性质。国有企业经营抓大放小,变相地打击了民营企业,因为民营企业发展时间比较短,也没有那么强的实力,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采取这样的做法实际上使民营企业受了限制。

我们来看一看市场秩序,我们国家的市场秩序在世界上排名是120多位,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更多国家的调控。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很快做出了反应,制定出一些金融监管法律。这些法律规定很严格。美国从过去历史中了解到了,国家不在经济秩序、市场秩序上加强监管,这个市场是很糟糕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监管。我们在这一期间做了一些努力,通过了扳垄断法》,也通过了食品、药品等和人民生活与健康密切相关的产品质量控制的办法。从这一点来说,我们有了一些进步,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我们还要进一步努力。

第三个方面,国家干预的形式。什么叫国家干预的形式呢?因为国家是通过法律干预经济的,通过法律干预经济,在法律上应该说有两种规范,一是强制性规范;一是任意性规范。这两种规范应该同时使用,而不能够只强调强制性规范,这一点也是我们在国家调控经济方面很大的不足。

在经济领域,尤其是在市场领域,既有当事人的意志,又有国家的意志。如果当事人的意志高于法律的意志、国家的意志,那就是任意性规范;如果当事人的意志不得改变国家的意志,或者说倒过来国家的意志高于当事人的意志,那就是强制性规范,这两种法律应该说是国家调控经济手段很重要的两个方面。市场经济既应当有当事人自己的意志,也应该有国家的意志,大家看到我们过去《经济合同法》几乎都是强制性规范,和法律规定不一样的就是无效。但是市场经济通过了《合同法》,《合同法》里面相当多的条文变成了任意性规范。当事人可以在合同当中自己规定一些内容,西方国家就叫做“当事人意思自治”,《合同法》里面就应当体现这种意思自治的精神,这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的法律精神。如果市场经济的法律全部都是强制性规范,任何人定的合同都不得和强制性的规范相冲突,等于说国家在给当事人定合同,那还有什么市场呢?从对这一点的认识上,可以诠释法律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任意性规范等于容忍当事人更多的自由。而强制性规范则是规定了国家更多的强制力。

责任编校 一诺

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须依靠

深化改革来解决

杨瑞龙

过去的30年来,我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该成就主要来自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非常核心的东西是市场化,即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配置方式上,即过去我们在资源配置上主要遵循等级规则,在等级规则下一切决策权力在政府,财富的创造主体也是政府,财富创造评价效果的主体也是政府。在这样的体制里,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很低,从而导致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低效率。后来,我国提出市场化的改革,市场化核心问题就是资源配置要遵循产权规则。在产权规则的作用下,资源配置主体即财富创造的主体由政府转向企业和个人。这意味着在30年时间里,财富创造主体发生了转变,在转变过程中的评价机制也发生了重要转变,即价格机制的引入。所以,在过去30年里,财富创造的能力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连续30年GDP平均增长率达到10%,经济总量现在位居世界第二。但是,自新世纪以来,我国市场化改革对GDP的贡献率在衰减。我们曾经做过一次计量研究发现,市场化对我国经济增长年贡献率在1978-1987年大

约是14.13%;到了1990-1999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达到23.69%;在2000-2008年达8.56%。可见,市场化本身对我国GDP的贡献率是在下降的。不仅如此,伴随着市场化进程,在财富巨大增长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它们是伴随着改革而出现的。由于追求效率,必须引入经济刺激,以调动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而效率本身和刺激本身会导致差异。因此,收入分配差距过于加大会伴随着市场化的进程而出现,即所谓的公平正义面临着挑战。

为了打破旧体制,我国采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梯度开发战略,这样的战略使我们在政治框架里获得了市场化的空间。但是,改革的结果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大量地利用国外的资本和技术,同时也利用国外的市场,从而推进我国的发展,但也导致了过高的外贸依存度。此外,由于我国处在产业链的低端,获得的附加值比较低,因此,我国已成为世界的加工厂。在过去的30年,我国采取了高储蓄、高投资的战略,从而获得了经济高增长,但同时也出现了低消费率问题。

在过去的30年里,我国实行了政府推动下的工业化。应该说,工业化成绩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在工业化过程中,我国出现了结构恶化、产能过剩以及环境与资源压力加大的现实。在市场化过程中。我国采取了政府导向下的渐进式改革。但是,这种改革的缺点是什么呢?那就是行政权力过度介入市场而产生了腐败,包括经济上的问题。因此,从改革到今天,我们确实需要对改革进行全面的认识。如何认识改革呢?当前的分歧也比较大。

第一,改革的正义性原则确实是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只有对改革或者正义性内涵的肯定,我们才能获得改革的全面支持。在关注我国改革当中出现的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时,有些人对改革的正义性产生了很大的怀疑。在过去的30年里,我们追求效率有没有问题?我们认为没有问题,为什么?因为邓小平讲得非常清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当时为了达到这样一种改革目标,我们更多地讲效率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追求效率本身会伴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所以,当前我们更多地关注公平是应该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关注公平就否定过去以效率为主导的改革。

第二,如何从总体上认识改革呢?改革收益远大于成本。我们应正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任何改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现在我们不能否认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但是,要正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能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来否定改革。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非是改革本身造成的,而是在相当程度上与改革不彻底、不到位有关。过去,常有人对改革的评价是: “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怎么评价这句话呢?首先是“拿起筷子吃肉”。这比计划经济好得多,计划经济不要说吃肉,喝汤都不可能,我们连骂娘的资格都没有。现在,我们至少有资格骂娘了,无非是在吃肉的过程中,有的吃到大肉,有的吃到小肉,有的喝到汤,至少比吃不到东西好。相对于改革现状来说,我们有很多的不满,但我们还是有很大改进的。从总体上说,我们的改革收益远大于改革成本。

第三,解决改革中出现问题的根本思路还是在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没问题的,也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怎么样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呢?根本的动力还是改革。党和政府认定了这么一个基本命题。我认为改革还是关键。我们说实现未来长远的增长方式转变,其核心还是制度转变的问题。过去追求低效率,为什么大家不顾效率,为什么是粗放型?道理非常简单。那时候投资主体是政府,企业不需要承担后果,所以,企业要了白不要,为什么不白要呢?投资当中拍拍脑袋,拍拍胸脯有一个想法,拍拍大腿搞糟了。拍拍屁股走人了。怎么改革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定是自主转变。在分析改革中出现的经济结构失调问题时,可以知道,经济结构调整就是要进行产业升级。怎么样升级?归根结底,还是要改革。我认为,产能过剩是一个伪命题。在产能过剩当中,谁在扮演投资主体?如果民营经济扮演主体,那么产能会过剩吗?产能过剩是短期问题,而不是长期问题。如果是长期问题,那么就一定是制度问题。如果投资主体有问题,那么就是政府的投资干预问题。我们说,如果没有这种制度的变化,则产业结构是调不了的。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由政府调整的话,那是调不过来的。因为政府控制资源,这是导致结构失衡背后的根本性原因。所以,这实际上还是一个要素价格市场化的问题,还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问题。

第四,未来30年要发展的话,我们要由外需和投资驱动转向内需和消费驱动。在我看来,这种转向也要有改革。要让消费启动,老百姓口袋里就必须要有钱,而口袋里要有钱,如没有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那是不可能的。未来消费要扮演更重要的作用,肯定要依赖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未来30年我国有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对于城市化,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只有40%多。对于增长动力,未来10年、15年我国增长可达到15%-20%,所以,我国增长动力没有问题。但是,城市化绝对不是让农民搬到城市里面来。在我看来,城市化过程依赖于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如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如没有配套制度改革,单纯把农民搬到城里,则一定会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将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导火线。城市化是我国未来增长非常重要的根源,但是,根源背后一定是与我国深刻的社会制度变革相关,包括政治方面的改革。如没有这种改革,城市化就没有内在的可能性。

第五,防范市场化进程中的官员腐败。怎么样防范?那就是政府职能转换与政治体制改革。

我国的未来经济增长需要靠新技术、新能源、新产业,也就是说,需要技术创新。在我看来,培养新技术、新能源、新产业,靠政府是不行的。政府在培养新技术、新能源、新产业时,常常会有“有心插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一般能成事的是依靠政府的推动作用,但这里面更多地要依靠需求的技术变迁。需求技术变迁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而在企业和个人背后起引导作用的是市场。否则,我们可能在新技术、新能源、新产业方面又会造成一种新的产能过剩。非常担心的是,政府导向下的新技术、新能源、新产业的开发导致未来一个阶段的过剩,背后还是要依赖于改革。

今天,我就是想表明一个理念,当前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如果我们仅依靠政府出台某些短期性的政策,那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过去30年我国依靠改革,未来30年如果想保持这种增长态势,我们还是要依赖于改革。我们一定要记住邓小平的话,牢牢按照邓小平设计的改革路径走下去,这是我国未来的希望。

责任编校:周全林

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方式和

结构的变化

陈东升

我想与大家分享两个观点。第一,我们经常讲工业化、城市化,紧接着还有一个经济结构服务化,这是一个逻辑。第二,中国已经开始从出口、投资、消费向消费、投资、出口完全倒过来

的经济模式转型,或者叫升级,未来十年中国经济会出现新的二元结构。那么,怎么看今天的中国呢?经过30年改革开放,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即工业化的中后期,城市化的巅峰期,服务业的起步期。

这次中央制定的“十二五”规划要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定地把中国经济从出口、投资、消费转向消费、投资、出口这样一种倒过来的经济模式,实际上是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讲五个统筹,解决因GDP高增长带来的五个矛盾。第一个统筹是要解决沿海和内地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第二个统筹是要解决收入分配贫富差距过大的矛盾;第三个统筹是要解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匹配的矛盾,中国所有的问题其实都可以用这个矛盾归纳起来;第四个统筹是要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不匹配的矛盾;第五个统筹是要解决经济发展后外向型经济和本国经济的矛盾。这五个矛盾就叫五个统筹,解决好了这五个矛盾,就叫科学发展观。

这次中央制定的“十二五”规划,几乎所有的语言都可以从西方经济学找到对应的理论和对应的词汇,但是我们要讲自己的语言,所以这五个矛盾就叫五个统筹,正因为有这五个统筹,就要提出科学发展观。

最重要的是外部原因。外部原因大家都知道,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使中国和美国持续10~15年的产业结构高度契合。这种产业结构契合是有条件的,就是持续20年的美元和人民币挂钩,保持稳定的产业结构的交换。我们把产品出口到美国,赚了钱借给他们消费,从而实现了持续十年的低通胀、高增长,造就了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制造大国地位的确立。但是这个模式因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不能持续下去了。现在所有的中国人和所有的中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都形成了高度的共识,这个共识就是中国下一步经济的发展是以内需为主。什么叫内需呢?内需一定是要有自己的市场,如果不扶持服务业,没有中产阶级的崛起,谈何消费?纯粹发工资是会发生通货膨胀的,人民收入增长是价值分配的结果,中国的改革长时间是倒逼机制,就业就是倒逼机制。过去不愿意提中产阶级,觉得这个词很忌讳,但没有中产阶级就没有内需。中产阶级来自于哪里?一定来自于服务业。中国在“十二五”规划时期,对于要彻底改变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一点,已经形成了高度的共识。共识就是行动,共识就是方向,共识就是未来,中国经济必须走工业化、城市化、经济结构服务化的发展道路。

未来十年有三个很重要的指标,我从未怀疑过。

第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在2020年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我国的经济起飞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通货膨胀、外汇短缺、进口替代阶段;然后是持续的基础设施投入,经济的高速增长阶段;现在进入第三个阶段,即货币持续坚挺,资产价值持续增长。资产价值的高速增长,需要经济结构向服务业转型,意味着经济高速增长向资产价值高速增长迈进。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经济模式是没有高增长的,高增长一定是工业化、城市化运动的结果,工业化、城市化运动的结束,就是高增长的结束。未来中国这三个重要指标,人均GDP一万美元比较容易做到。原因有二:一是货币的持续坚挺,二是服务业的释放能力,服务业的价值释放速度耍比工业高。中国入均GDP从三千美元跳到一万美元,是丐应遵循拉美国家模式?其实,中国和拉美国家无法比,中国不会遵循拉美国家模式,因为中国有13亿人,我们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当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市场的时候,一切定价权、一切标准制定权将会向你倾斜,最后由你来掌握,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美国是这样走过来的,英国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人均GDP一万美元2020年会提前实现,除非中国发生重大的金融经济危机。

第二个很重要的指标是城市化的比例。现在中国每年大概是1.2%~1.5%的城市化速度。按照官方数字,大概是43%,所以还有十年的时间。大家可以算一算,到2020年中国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60%,我认为这是迈向中等发达国家最基本的门槛。

第三个很重要的指标是服务业。向内需型经济转型,消费的主体是中产阶级,所以服务业一定会持续发展。当然北京是很了不起的,北京服务业的比例已经占到76%,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国今天的服务业比例还不到50%,服务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当服务业比例达到60%,城市化达到60%,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的时候,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经济学的概念。

中国已经开始经济结构转型,未来十年会呈现新的二元结构。东部沿海地区如北京人均GDP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一万美元,这些发达地区的经济是升级向服务业迈进,中西部地区还会持续工业化、城市化的运动。中国将从改革开放之前的农村和城市、农业和工业的二元结构迈向新的二元结构。未来十年,我觉得中国将实现经济现代化,展现一个新的二元结构,这是我们要认真研究和对待的。

责任编校:蒋尧明

从风险管理角度看我国转轨

时期所面临的风险

孙祁祥

“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综合判断国内国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在世界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战略发展的出发点和重要前提是,认真识别我国经济目前存在的各种主要风险,并对那些风险加以重要性排序;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

金融危机留给人类最重要的教训之一就是,不管对一个企业来说,还是对一个行业甚至国家来说,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都必须建立在对风险源以及风险可控性等问题进行认真、深入、全面的分析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减少成本,获取收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就是识别风险。从国家宏观层面来说,现在急需给予格外重视的风险源,主,要来自于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个风险源是高度复杂、联系广泛且脆弱的金融体系。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由自身的运作机理和特性所决定,其双刃剑的作用非常突出。如果良性运行,它能够对实体经济乃至科技、经济、社会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但如果发生哪怕非常小的纰漏,都将导致整个体系的瘫痪,而且对实体经济和整个经济的良性运行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金融体系,但离成熟、规范的标准还有相当的距离。在对外开放程度还不高、金融创新产品匮乏的情况下,我国的确是躲过了一些劫难。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金融开放程度必然会越来越高,金融创新的步伐也会越来越快。金融是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巨大的推动力量还是破坏力量,取决于我们能否更好地识别风险源,建立风险防火墙;取决于我们的监管水平。

第二个风险源是具有潜在威胁的三农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可以从10%的农业产值以及9亿多农民人口中反映出来。三农问题是我国政治、经济的基础性问题,对我国具有特殊的含义。从农业本身来看,它除了面临着与其他产业类似的价格波动、需求变化、政策因素等方面的风险以

外,其自身的属性决定了它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极大。随着农产品全球化程度的提升,我国农业更容易受到全球农产品市场的影响,粮食安全面临巨大的挑战。从农民本身来看,受教育程度问题、人口结构问题,特别是老龄化问题和贫困问题都非常严峻。我们现在经常讲城市的贫困化人口,但实际上,农村的贫困化人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严重。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年轻人口向城市转移,所以农村老龄化问题比城市更严重。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农村年龄在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就达到8.1%,高于城镇的6.0%和城市的6.7%。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管理三农风险,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以及巨大的乡村负债等问题不能得到尽快解决,由此引发的经济安全和社会问题都会非常严重。

第三个风险源是恶化的生态环境。长期以来,由于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我国经济的增长是以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过度破坏为代价的。研究表明,因工业化引起的环境污染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化自身的速度,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逐年上升。生态恶化问题如果再不引起高度重视,并得到有效解决,必然会引发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堪忧。

第四个风险源是不协调的发展和失衡的结构,如投资和消费失衡。目前我国消费率偏低,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GDP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悬殊,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偏低问题严重。由不协调发展和失衡结构所产生的最大风险是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经济的长期增长乏力,民众对改革产生抵触心理,社会矛盾激化。

第五个风险源是不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主要从养老、医疗这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随着经济条件改善以及医疗技术的提高,再加上巨大的人口基数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这样一种交织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未富先老的中国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养老问题都更加严峻,庞大的老龄人口将成为决定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各种重要因素的重中之重。人口老龄化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冲击,主要表现在养老金收支缺口加大、基本覆盖不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足以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从医疗保障来看,有资料表明,全球流行病、传染病频发,很多慢性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由各种疾病所带来的医疗费用的大幅攀升和人们健康生命的丧失,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第六个风险源是公共权力非公运用和商业贿赂蔓延。从今年披露出来的大量政府官员腐败案件和商业贿赂案件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了执政党对惩治腐败和商业贿赂的决心和力度,但另一方面也看到了腐败和商业贿赂在中国的严重程度。这些问题的存在及蔓延,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政府在百姓中的威信,而且会加大深化改革的阻力。

从上述六种风险来看,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我国风险特点及风险管理的特性。

首先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识别和防范管理风险。我国当前面临的六种风险可以说涉及到经济、金融、自然、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由于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因此来自于某个系统内的不同载体所产生的风险可能会相互传递、广泛蔓延,而不仅仅只局限于某一个领域之内。比如说悬殊的收入差距问题,看似一个分配结构问题,但如果放任不管,将会演变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比如说生态恶化问题,看似自然环境问题,但会极大地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由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所产生的风险,会极大地降低人们对未来的稳定性预期,由此影响当前消费。再比如说公共权力腐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降低政府在民众中的公信力的问题,它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仅仅是几千万或者上亿的问题,而是从根本上摧毁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扼杀人们的创新意愿,而后者正是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金融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国际社会的风险更是会通过商品、资本、货币的流动而采取跨国、跨境、跨业的方式传人我国,这要求我们在识别、防范管理风险时,一定要有全球化的视角。

其次,要从动态的角度认识、识别和防范管理风险。社会在变,风险也在变,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社会形态等与改革开放20年前、10年前甚至5年前相比,都有很大的差异,相应来说,风险的总量、类型和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这种风险状况可以概括为三句话:风险总量增大,风险类型增多,风险结构复杂。既然风险在变,防范风险的手段、措施也要不断地更新,这样才能真正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再次,对风险要有辩证的认识。科技创新会带来风险。如果不创新,虽然可以避免因为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却可能导致经济发展缓慢,这对我国尽快提高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来说,可能是更大的风险。金融创新也是一样。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可能会带来潜在的风险,但如果因害怕风险而停止创新,将导致由不发展所带来的更大风险。所以,真正有效的风险管理,应当是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提高风险的容忍度,更大限度地获取由承担风险所带来的收益。

鉴于风险这种交叉性、综合性、动态性特点,我国应当从国家的层面,尽快建立起一套宏观综合风险指标体系和风险预警管理系统,使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来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潜在的和显性的风险因素,建立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风险指标子系统,并对各种风险的载体、主要风险诱发因素、风险传导机制、风险容忍度等进行认真研究,探讨防范、控制和管理风险的各种有效措施,由此为国家发展规划和决策提供系统的思维框架和科学依据。

责任编校 魏琳

二十一世纪中国水问题

伍新木

二十一世纪中国水问题是我近十年来比较关注的问题,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水问题不止是水利专家的事,不止是生态学家和环境专家关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经济学家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宏观视野。

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水资源非常缺乏的国家。水资源是稀缺性资源,是战略性资源。更重要的是水资源还是生命性资源,因为没有水资源,其他的一切资源都不能称其为资源,所以水资源是资源性的资源,同时还是核心资源。所以,水资源是中国的战略性资源,我不希望二十一世纪人类为清洁水而发动战争。

长期以来,对中国水问题的认识是这样描述的,中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的四分之一。中国由于亚热带气候这样一个气候特点形成了降水时间和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中国北方水少为患,中国的南方水多为患,中国的水不匀也为患,加上几十年中国的配水和水使用制度的不科学,所以中国的水问题很严重。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使中国的水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这是长期形成的对中国水问题的宏观认识。

论坛演讲稿篇(8)

special message by h.e. wen jiabao

premier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t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annual meeting XX

论坛演讲稿篇(9)

1.关于梦想梦想的重要性大家都了解,在这里阐述梦想的几个因素。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梦想。它的存在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不一定是这个社会所倡导的,是你内心所真正向往的,可以崇高,但不能飘渺,可以远大,但要利于他人,利于后世。不要只追求权力、钱财,那仅仅是欲望,连理想都不是。其次,梦想要设置的高一些,轻易能够达到并不能带来快乐和满足。这里有两句话,消极的一句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比较积极的一句是“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要知道,高水平跳高运动员最后的两跳是挑战自己,人这一生要以最后的失败来宣告自己的成功。再次,不要把自己的梦想限定住,很少有人知道属于自己的世界究竟在哪里,要理智,懂得不断积累,抓住机遇,找到自己快乐并能发光发热的地方。最后一句大家一起读:我要尽全力保护我的梦想。那些嘲笑我梦想的人,因为他们必定会失败,他们想把我变成和他们一样的人。我坚信,只要我心中有梦想,我就会与众不同,你也是。

2.关于交往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时时处处会与人交往。

良好交际的前提是一定要做到心正,做事心里才会踏实。交际是一门学问,而大学是研读这门课程的学前班,毕竟我们还没有走入社会。

社交的本质就是不断用各种形式帮助其它人成功,努力做到共赢。学会共享,努力让自己的付出多于回报,因为你会为别人提供价值,别人才会与你交往,所以多考虑别人而不是自己。多思考知识与资源、时间与精力、朋友与关系、同情与关爱,从而持续的为他人提供价值,同时提高自己的价值。

尊重别人,尊重每个人,不分高低贵贱。绝不瞧不起劳动人民。土地不脏,汗味不臭。尊重那些似乎生活状况不如你,但仍然用自己的双手诚实劳动养家糊口的人,因为只有辛勤劳动才是尊重自己。永远体恤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因为我们的亲人就是在这些人群中。不要娇贵,必须能够用所学养活自己,这就是尊严的体现。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要让人印象深刻,关键是要做到与众不同,但不是故意的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唯一的捷径就要做真实的自己,只有做自己才有魅力。在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时候,静下心来,因为各人有各人的思维方式,思维不同,很难一致,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倾听,先要理解别人,才能被理解。紧跟成功者的脚步,与精明能干、思想活跃、积极进取、充满激情与活力的人士为伍,远离沉闷失败的环境与悲观消极的人群。

3.关于求真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学会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

我觉得太极图(双鱼图)最能体现这个含义,黑白两条鱼首尾相接,对立统一,浑然一体,完美体现了天下大道合一的思想。要了解到真理属于历史,现在的所谓真理总有一天会被推翻,连“1+1=2”也不例外,之所以还没有被推翻是因为在现有的文明次元中还有合理性,也就有了存在的价值。举个例子,在以地心说为真理的社会中,日心说是谬论,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日心说成为真理,但以我们的眼光看,都是错的,那么我们现在的宇宙观就是正确的吗?我相信总有一天会被推翻。最重要的是有一颗敢于追求真理的心,努力培养自己主动的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善于自主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执着于自己的追求,不要将事情寄希望于他人,不要轻易的被他人影响,常存无用之心,不在乎外在干扰,只问自己事实和真理到底是什么,永远不要让自己被自己所更愿意相信的,或者认为人们相信了,会对社会更加有益的事情所影响,只是简单的审视什么才是事实。

4.关于爱人这里强调德行,成就是德行养成的附属产品而绝对不是最终目的。

弟子规中明确提到,余力学文一章,意思就是先要知道如何养德,否则学的越多危害越大。德行的关键是爱人。要相信爱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

首先是爱自己。自己都不爱,拿什么去爱人,世界上最可耻、无知的人一种是轻易放弃生命的人,然后是无所事事浪费生命的人。无所事事只会把你变成一个废物,一个被所有其他人鄙夷的废物,因为这样的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寄生虫。注意穿着,别以为弄个怪异的发型,穿上不男不女的衣服,别人就会注重你,要明白那样招来的眼光就是别人在看一只与众不同的猴子。许多有教养的人对另类的你的反感并不写在脸上,但这种反感确凿无疑肯定会给你带来极其不利的后果。学历代表过去,财力代表现在,学习力代表将来。注意不断累积知识,课堂的知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爱自己就是要将一小时当作六十分钟来把握,将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去拼搏,告诉自己,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这个爱是原点。

其次是讲孝悌。给儿身,养儿命,立儿志,纠儿行,天下唯有父母亲情是以放弃和离开为最终目的的。纵使全世界将你抛弃,父母还会在原地等你回家,但是这个时间究竟有多长,他们会不会永远待在原地,子欲孝而亲不在留下了怎样无尽的遗憾和心酸。

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当我成为长辈以后,我的小辈就不会孝顺。教育的“教”字,左边是个“孝”,右边是个“反文”,中国传统的讲法叫“教者,孝之文也”。教育教什么?从孝开始。以孝为根本,通过孝,培养对血缘的尊重,要孝敬父母、尊重老师、尊重长辈,同时,在心中牢牢树立了对传统的尊重。这个爱是纵向的。

论坛演讲稿篇(10)

本次金融危机的显著特点是危机并不是由外部因素,例如石油输出国组织提高油价造成的,而是由金融系统本身导致。目前普遍的金融理论认为金融市场最终趋向均衡,而偏离均衡是由于市场难以调整某些外部突发事件导致的。而金融系统本身存在缺陷这一事实促使人们开始怀疑这一理论。我总结了另外一种理论,与现在的理论主要有两点不同。第一,金融市场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当前的市场环境,他们反映出的总是对现实状况的偏离或曲解。第二,市场参与者所持的并在市场价格中体现的这些曲解的观点在某些情况下影响了本应由市场价格体现的所谓基本面。我将市场价格和现实状况之间的双向联系称为“反身性理论”。

我认为金融市场具有反射性特点,并且在某些时候,他们会与所谓的市场均衡相去甚远。尽管金融市场总是具有反射性特点,但是金融危机只是偶尔,并且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发生。通常来讲,市场会自动修正本身的错误,但有些时候市场上会出现某些错误的观点或认识,这些错误观点或认识会寻找一种方式强调正确的趋向,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强调了这些错误观点或认识本身。这种自我增强的过程可能导致市场远离均衡。除非能尽快消除这种反射性的互动,否则这种趋势将持续,直到这些错误观点或认识足够明显,而必须被人们所意识到。当上述情况发生时,当前的错误趋向难以为续,发生逆转。因而当这种自我增强的过程反向运行时,将造成市场灾难性下跌。

市场繁荣和危机爆发总是不对称的。市场总是逐渐进入繁荣阶段并逐渐加速发展。市场危机的爆发总是在非常短时间内发生,并会迅速造成大幅的经济下滑。这种不对称性是由信用发挥的作用决定的。当价格上涨时,同样的抵押品可以获得更大额的信贷,而不断攀升的价格也创造出乐观的市场气氛,鼓励人们更多地利用信贷。市场达到繁荣的顶峰时,抵押品价值和财务杠杆的利用肯定也达到了极致。而当市场价格开始下降时,市场参与者无法承担追加保证金,正如我们现在看到的,抵押品被迫清盘导致市场发生灾难性下滑。

由此,市场泡沫由两部分组成:现实的趋向和对这种趋向的错误认识。最简单和最常见的密斯例子就是房地产。房地产市场的趋向是,一方面是贷款方不断提升的贷款意愿,另一方面是不断攀升的房地产价格。这其中存在的误解是房地产的价格在某种程度上是独立于贷款意愿的。这种错误观念促使银行家在价格不断上扬以及抵押贷款违约率减少的情况下放松了对贷款程序的管制。这就产生了房地产泡沫(包括美国最近发生的房产泡沫)。尽管房地产泡沫破裂已经有很长时期,但这种错误观念仍然以各种不同形式存在,着实令人吃惊。

市场泡沫不是金融市场反身性的唯一证明,但却是最显著的。市场泡沫总是伴随着信贷的扩张和收缩,并且带来灾难性的恶果。由于金融市场容易产生泡沫,而泡沫会扰乱市场,因此金融市场大多受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在美国设有美联储、财政部、证券交易委员会等多家金融监管机构。

我们必须认识到,金融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一样,利用曲解的市场观点做出判断。而金融监管机构可能尤甚于市场参与者,因为他们不仅是自然人,同时也十分官僚,而且受制于政治因素的干扰。因此,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的互相影响也具有反身性的特点。与偶尔爆发的市场泡沫不同,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猫鼠游戏一直在持续,因此反身性的特点也一直存在,而忽略它的影响是错误的。但是当下普遍的金融理论恰恰忽略了反身性的特点,因而引发了当前严重的金融危机。

1987年,我在出版的第一本书《金融炼金术》中,曾经阐述过我总结的金融市场理论。最近出版的《金融市场新范式:2008年信用危机及其意义》一书中,我又更新了这一理论。在该书中,我认为,当前的金融危机与以往发生的很多金融危机不同。这个论断是基于这样的假设: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引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更大的“超级泡沫”。

房地产泡沫十分简单;但超级泡沫则复杂得多。超级泡沫的发展趋势源于信贷和负债的不断增加。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的信贷增长速度远远快于GNP。可是,当罗纳德·里根担任美国总统,玛格丽特·撒切尔担任英国首相后,市场被错误认识所笼罩。因此,增长率不断加速,并在80年代呈现了泡沫的特点。

错误认识来源于当前的金融理论,正如我之前提到的,该理论认为,金融市场趋向均衡,偏离均衡只是由偶然的外部因素引发的。这种理论被用来说明追逐自我利益不应受到约束以及市场应放松管制是合理的。我把这种说法称作“市场原教旨主义”,并且我认为这种论断是建立在错误的论据基础上的。仅仅因为监管和其他形式的政府干预被证明是有缺陷的,并不能说明市场是完美的。

上一篇: 初中数学总结 下一篇: 美术学期教学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