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工作感想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16 12:36:50

品质工作感想

品质工作感想篇(1)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艺术设计贵在创造活动与实践。

一、设计表现的意义

1. 设计家的特殊的语言。设计师的想象不是纯艺术的幻想,而是把想象利用科学技术使之转化为对人有用的实际产品。这就需要把想象先加以视觉化,这种把想象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就是运用设计专业的特殊绘画语言把想象表现在图纸上的过程。所以,设计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绘画基础和一定的空间立体想象力。设计师只有精良的表现技术,才能在绘图中得心应手,才会充分地表现产品的形、色、质感,引起人们感觉上的共鸣。设计师面对抽象的概念和构想时,必须经过具体过程,也就是化抽象概念为具象的塑造,才能把脑中所想到的形象、色彩、质感和感觉化为具有真实感的事物。设计的过程是非常微妙的。一个好构想会瞬息即逝, 设计师必须立刻捕捉脑中的构想才行。设计是一项为不特定的对象所做的行为,往往要超越国界、时空等距离,可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传达。但是,作为人类共同语言,设计者必须具备的又不可缺少的技能――绘图。绘图的意义就像音乐家手中的五线谱一样,一目了然。所以说,设计表现的表达能力是每一位设计者应具备的本领。

2. 设计领域的沟通工具。在设计师思考的领域里,采用的是集体思考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互相启发,互相提出合理性建议。现代工业设计不同于传统的手工艺品的设计和制作同出一人之手,现代工业生产的产品设计者和生产制造者不可能是个体,工业设计经常是一种群体性的工作。因此,产品造型设计师在构想制作产品之前,就必须向有关方面人员――企业决策人、工程技术人员、营销人员乃至使用者或消费者,说明该产品的有关情况,使该产品在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制造出最有利于生产美观且受欢迎的产品。产品在生产酝酿过程中,生产者对产品的了解程度愈高,就能更好更顺利地组合产品,并使其更具效率。这一系列的说明和陈述工作构成了表现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二、设计表现的特点

1. 传真。通过色彩、质感的表现和艺术的刻画达到产品的真实效果,正确地让人们了解到新产品的各种特性和在一定环境下产生的效果,便于各种人员都看得懂,并理解。设计领域里“准确”很重要。它应具有真实性,能够客观地传达设计者的创意,忠实地表现设计的完整造型、结构、色彩、工艺精度,从视觉的感受上,建立起设计者与观者之间的媒介。

2. 快速。现代产品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有好的创意和发明,必须借助某种途径表达出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无论是独立的设计,还是推销你的设计,面对客户推销设计创意时,必须互相提出建议,把客户的建议立刻记录下来或以图形表示出来。快速的描绘技巧便会成为非常重要的手段。

3. 美观。设计效果图虽不是纯艺术品,但必须有一定的艺术魅力,便于同行和生产部门理解其意图。优秀的设计图本身是一件好的装饰品,它融艺术与技术为一体。表现图是一种观念,是形状、色彩、质感、比例、大小、光影的综合表现。设计师为使构想实现,被接受,还须有说服力。同样表现图在相同的条件下,具有美感的作品往往胜算在握。设计师想说服各种不同意见的人,利用美观的表现图能轻而易举达成协议。具有美感的表现图干净、简洁有力,悦目、切题。除了这些还代表设计师的工作态度,品质与自信力。

品质工作感想篇(2)

教育工作的规律告诉我们,要想发展好教育、办好学校的首要条件是应该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相当稳定的教师队伍。影响学校教育质量高低和好坏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为高素质的人才成长打好基础。教师会教,学生才会学;教师乐教,学生才会乐学;教师善教,学生才能学得好。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就应该培养自己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从而增强德育的效果。

 

思想品德素质,既包括心理因素又包括伦理因素、一个人的品德,既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还包括道德品质,是这三个方面品质的综合。所谓德育,就是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同智育、美育、体育并列。思想政治品德素质,也可以简称为思想品德素质或者品德素质。因此,高中政治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就应该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这三个基本内容。

 

一、思想素质

 

政治教师的思想素质应该具备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和科学的教育思想观念。所谓科学的世界观就要求教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教育学生,并帮助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谓积极的人生观就是指教师应该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采取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并由此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从而让学生在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树立积极地无产阶级人生观,从而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人才需求。同时,教师还应该努力汲取和吸收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并使自己具备与素质教育、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点。例如高中政治教师就应该努力学习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思想观念,树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观和创新意识。

 

二、政治素质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应该具备的就是坚定的政治信仰,要坚决拥护党的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要有基本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决断力,要时时刻刻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和言论,为培养出一代政治素养高的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而努力。所谓政治素质,就是指一个人对社会生活中的制度、国家、政党的基本观点、信念和态度。政治素质,在我们国家的主要内容包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自觉遵守党的教育方针和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

 

高中政治教师的政治素质,主要体现在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不会偏离轨道,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教育学生、武装学生,并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那么教师应该如火热保证教育的政治方向呢?首先,政治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学生坚持为人们服务的自觉性。其次,教师还要向学生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穿插讲解党的基本路线,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基本路线与自己生活的息息相关,使学生拥护党中央制定的各项重大决策和改革,使教育始终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向科学化、现代化迈进。

 

三、道德素质

 

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承担者教书育人的任务,特别是政治教师还承担着德育任务,因此政治教师更应该在教学生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政治教师本人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素质培养,做学生生活的榜样。政治教师应该以自己的个人格来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教师的道德亦称为师德,师德是教师教育工作的职业道德。政治教师的道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教师应该热爱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敬业精神

 

首先,要有敬业精神。敬业应该算是所有教师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由于政治学科的教师承担者学生的德育工作,就使得政治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承担者比其他学科还要艰巨的任务,如果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对教育事业的敬业奉献精神,就不可能顺利完成国家所交付的德育任务。因此,政治教师必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政治教育、德育工作。其次,敬业是对政治教师的基本要求。如果一名政治教师不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政治教育工作,对德育工作也提不起热情和兴趣,那么无论他的才能有多高,也不会有突出的成就和贡献。因此,政治教师应该忠于自己的岗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通过点滴的努力使自身的德育工作发光发热,为自己的辛勤工作感到光荣。只有这样,我们的政治教育工作才会有光明的前景,才能不辜负社会对政治教师的期盼和国家的信赖。

 

(二)政治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位学生,要有“教育爱”

 

热爱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同时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和教师成功的基础。因此,热爱学生是政治教师教育工作的基础。所谓“教育爱”也就是师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它是教育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感因素,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心理基础。

 

热爱学生是做一名教师不可缺少的情感和品格,它能够反映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基础,政治教师只有在热爱学生的前提下才能更好、更顺利地开展德育工作。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爱还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政治教师的教育工作并不是把教师头脑里的知识、思想搬到学生头脑中去的简单机械的过程,它应该是一个师生情感和思想的双向交流沟通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在应该适当表现出对学生和教育事业的热爱,通过这些情感的流露,学生自然也能感受到教师的热情并与教师积极互动,从而增强课堂效果。尤其是政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如果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缺乏真正的爱,学生便会觉得教师只会讲大道理,只会说空话大话等,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不能轻易接受教师的教育工作。

 

品质工作感想篇(3)

[中图分类号]J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103-02

立体构成作为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从其创作思维、构想、造型的创造及其创作所使用的材料、作品的形式、作品的视觉效果,都与平面构成及色彩构成有着很大的分类与不同,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旨在培养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和三维形态的创造。在学习中不但要求学生具备立体造型的创作能力、设计的思维能力,还要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和动手操作性。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也与时俱进的发生着变化。新观念、新工艺、新技术在结合新材料所创作出的新作品,不断满足着人们新的需求,美化着人们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作品构想阶段,充分考虑材料因素,重视对材料的研究与使用。材料种类繁多,各种材料的性质、性能、形状会给人的视觉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感受。可以看出,材料的选择对作品主题的表现有很强的提升作用。

一、立体构成创作造型思路

思维是去想,造型是去做。思维与造型设计是密切相关的。只有知道了怎样去想,才能知道如何去做。如何想是作品造型创作的首要条件。在思考创作之前首先有一个信息观察和接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是去观察不同的设计作品,提升自己的观赏水平。在观察中怎样去想、怎样去看、看什么样的作品,对自己的创作有何启发,就成了观察思考的主要问题。观察中要注意选择好切入点,不同的切入点会得出不同的思考结果。设计过程中观察、思考、构想、造型在创作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作品创作初期,大脑中要对创作的造型有初步的描绘,清理出新颖、象征、有审美形态的造型,提取精华,删去或忽略与其他设计者雷同或相似的方案及不完整的空间形态造型,形成设计方案。接下来就可以动手实践了。在实践过程中完善不足的设计思路,改进视觉效果,除去不恰当的地方。三维空间中点、线、面的不同位置排列构成立体形态,从而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立体空间效果。同时考虑运用什么样的材料去实现,运用什么样的工艺和设计,什么样的结构才能创作出更好的效果,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作品的初步设计阶段,作品创作思维、构成方案都基本完成。而现在的重点不是对作品形体的加工,而在于怎样使作品形态能给观赏者的视觉和触觉产生美感,提高作品的审美品位。对参观过作品的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让观赏者享受到视觉的空间美感。要达到这些目的,要求我们对作品材料进行初步研究。材料运用得当决定了立体构成作品的表现力,对材料的关注、筛选、加工运用就显得极为重要。因此,把材料问题结合到立体构成创作的研究中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材料与造型相辅相成

一件成功的作品除了有好的创意,材料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与作品主题相吻合且精彩的材料选择,会给观赏者带来视觉美感和冲击力,会从触觉上满足观赏者的体验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电脑和多媒体的介入,很多人认为立体构成应摆脱手工课程的形式。但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它自身的规范和优势,在材料体验上,电脑是无法取代的。电脑只能作为一种快捷便利的手段,将学生的造型创意迅速以三维的形式呈现出来,它对创意阶段是很有帮助的。要充分体现作品的视觉美感,材料的应用与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彩而丰富的世界,每天都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天然材料、加工材料、合成材料,通过积极用心地观察和思考,让作品呈现出材料自身的丰富质感,在让这些质感各异的材料充分为创作作品所服务,从而创作出精彩的立体构成作品,使作品呈现出较好的质感和完整的视觉效果。

(一)材料的分析选择

立体构成所涉及的材料极为广泛,有各种天然材料和合成材料等。在我们的生活中,可用的材料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这还不包括没有开发的一些材料。不同状态的材料,其物理特征各不相同。至于如何选择和利用材料,关键是看哪种材料更符合我们的创意,更能体现我们的设计思维。在表现作品时,要根据作品的内容、存在的环境、经济、加工等诸多因素选择恰当的材料。例如:纸质材料作为立体构成基础训练的材料,容易切割,容易裁剪,容易定型,容易弯曲,折叠方便,价格便宜,加工简捷,且质地平滑光洁;木材材质轻、强度高,有较强的弹性和韧性,容易加工和雕刻表面装饰,同时具有温和、松软、轻快的心理特性;塑料是典型的现代工业材料,表面光滑,色彩鲜艳,花纹清晰美观,具有耐磨、耐湿、不易变形的特点;不锈钢富有金属光泽,质地坚硬,有较强的工业感和华贵感;玻璃清澈透明,质感脆硬,且易碎,可塑性、韧性都比较差,但有隔音、降噪、防火、防盗的功能等。这些种类繁多质感各异的材料为创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如果能够正确巧妙地运用材料的个性和物理特征进行创作,就会充分具体地传达作品的视觉美感。因此,只有对各种材料透彻了解、熟悉之后,才能恰当准确地对创作作品所需的材料做出恰当的选择。

不同的材料,其特征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对作品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也不同。正确的选择材料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作品的美感,同时恰当选择材料也可以充分体现作品的质感美。如制作一件六边形柱体台灯,先以纸质材料制作,虽然制作加工裁剪都比较方便,但是根本就达不到台灯发光时的光感效果,在不要说作品的质感了。后改用透明光纤维材料去试验,使这个六边形柱体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台灯,视觉光感效果好,极富艺术感。如果选材不当会影响作品的个性,往往可能将一件极具有创意的作品削弱得极为普通。如设计一件能够体现力量与积极向上为主题的抽象雕塑作品时,先选用木质材料,它加工方便、成本低,但是始终无法表达出雕塑应有的强度与力量,更不适合在室外长期存放。改用玻璃钢材料,虽然解决了耐腐蚀与强度问题,但是普通的玻璃钢质感体现温暖与柔顺的美感,力度不够,仍然无法体现力量与积极向上的主题。最后选择了金属材料中的不锈钢。不锈钢本身就具有积极、坚定、有力的个性表现特征,用这种冷灰色的金属材料制成的雕塑作品,最容易体现造型语言。综合材料的使用,如废弃的生活用品和废旧的轻工业产品,在生活中都被视为垃圾,但这些垃圾材料却成为立体构成中很好的一些材料,它有自身形态、材质的优势。可以充分应用它们之间的对比、和谐关系,增强材质的效应。但在组合时,要注意它们的性质、特点,组合应是相长效应,不能变为消减作用。材料组合的关键原则是在增强对比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立体构成作品的视觉美感,有的放矢的进行多种材料的体验。一件完整的创作作品必须在体现设计者创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本身的物理特征,真正的让作品做到创意造型与材料完美的结合。

(二)材料的造型体验过程

在立体构成造型的创作中,材料决定了立体造型的形态、色彩和质地,也决定了立体造型的强度、力度、加工性能等物理特征。在制作中所选材料的不同,会留下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这就需要在立体构成作品形态的造型创作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去思考、体验,如何发现材料,如何处理材料,如何挖掘材料中的物理特性及潜在的视觉效果、触觉效果的美感。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材料都有一套成熟的造型加工方法,而立体构成创作作品不是用过去的方法来处理材料、加工材料,如果采用原来的加工方法会束缚我们创意思维的发展,要采取打破常规的新方法去体验,研究材料造型的各种可能性。材料形态的创新,也是对作品独创、个性形态的探索。用不同的材料去创新,满足人们对新奇造型视觉及触觉追求的欲望,从而在不断体验材料和发挥材料的基础上,寻求作品形式语言的突破,寻找、体验、研究、创新造型形态的乐趣。

任何造型的材料,本来都是零散的、杂乱的、错综复杂的、不规则的,而构成作品造型的形态是要有目的地对一定的材料进行组合、分散,或有意识、无意识地去排列作品的造型形态,以合理地组织、安排、构成具有美感的造型。同时,在制作过程中对作品加工时所产生的一些意外痕迹予以保留,对创作过程中偶然得到的形态也要加以保留。这些在过程中得到的偶然结果会演化为新思路、新创意,来完善作品。对材料的认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实现了利用材料特性更好的呈现创作构想,提升作品品位的目的。

从作品创意、构思到作品的初步形成,再到材料的选择、体验、运用、加工、修改完善,最终作品完成、展示。材料的有效表达,对作品的创意、形态的存在、艺术的造型、加工与完成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立体构成创作中,应注重对材料体验、材料分析、材料选择、材料运用这一系列的引入,将立体构成与材料认识整合起来,使作品更完整、更清晰的展示出自己的风格,取得更佳的视觉效果。

总之,立体构成的造型也要靠实际材料来实现,好的立体构成不一定要用昂贵的材料,关键是思维的开拓和想法的创新。在材料中有选择、有组织、有变化的去创作,实现作品与材料的完美组合。好的创作离不开材料,材料依赖设计者的构想来展示材料本身的内在特征,任何一个设计作品最终都要落实到材料的运用上去,通过材料提高作品的审美品位,扩展创意,激发思维的创新意识,将每件作品的完成都看成一种新认识的开始。

[参考文献]

品质工作感想篇(4)

教师的道德品质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下面根据有关理论及我和我的同行们的工作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论述。

一、教师道德品质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主导地位。

1、教师的道德品质是使学生形成优良品质的首要因素。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形成离不开学校教育,教师正是以自身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品质为根本来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在学生心目中老师的形象高于他人,影响大于他人,老师的所作所为分量很重。在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的影响是较完整、较系统的,而家长、社会的道德影响具有盲目、原始和不系统性。

我在坝固镇几个学校问卷调查:在你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对你影响最大的是谁?(有三个答案可选择,只能选一个)其结果是:

选择社会的有81人;选择学校及老师的有185人;选择家长的有103人。由此可见,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影响极大,是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的首要因素。鉴于这个结果,我们不能不重视我们师德的教育,要不失众望,以优秀的教师风范再育一代新人。

2、教师道德品质是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升华和发展的推动力。学生时期正是求知、成长、形成时期,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无知走向正确的人生大道的时期。教师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使站在学生面前的人是一位可以敬仰、学习、信赖的人。

"外师造化,内得心源"讲的是文学艺术应以自然社会为蓝本,内心体悟为途径的艺术创造规律。教师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前苏联故事片《乡村女教师》中主人翁就是那样一个自然朴实、有执着追求的人。她在学生面前是那样的从容、坚强、本色,她以学生为自己的"造化之师",她的形象、品质不仅仅影响着她一批批的学生,也同样影响着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

二、教师道德品质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1、教师道德品质在形成学生思想品质认识中的作用。道德认识是培养学生具有优良品质的基础和前提,主要指人们对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调节这种关系的理论原则和规范的了解和掌握。社会上有许多高尚的人物、先进事迹、激动的场面,只要学生接触到真实的情境,深入进去,加深理解和反复讨论就会捕捉到鲜明的形象,从而受到教育和熏陶。然而有时因受到社会、家庭诸方面的干扰,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的事是常有的。因此教师用自己的道德认识对学生加以引导、灌输,充分发挥明白是非,懂得道理的作用,其特殊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2、教师道德品质在形成学生思想品德情感中的作用。所谓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从某种人生观和道德理想出发,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产生倾慕和鄙弃,爱好或憎恶的情感态度。

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感,甘当学生进步成长的阶梯。这种爱的情感既是无私的又是理智的。这种情感既可以热的发烫融化学生冻结的心灵,又可以含而不露使学生发热的头脑清醒冷静。在我校有的老师为了学生的学习不顾家里母亲病卧在床,有的大龄青年为人学生的学习而一次次推迟婚期,还有的教师用自己的钱为父母离异、无人照管的学生买书买饭,更有许多教师为生病的学生义务补课,升国旗仪式上老师们认真而庄严,点点举止让学生们领会到教师的情感,义务救灾时教师们捐款捐物以示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谊,这情感渗透在学生心房,使学生崇尚人间的友谊、亲情、真情。这些会激发出学生们的内在动力,他们也会以真实道德情感去面对社会、面对同学、面对老师、面对他们周围的人们。在我们的学生中有坚持为孤家寡人服务的,有主动接送骨折行动不便的同学上下学的。有关心老师为教师送上止咳药的,有路遇发病老人主动接送医院的。

3、教师道德品质在形成学生思想品德意志中的作用。意志是行动中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克服困难、障碍而做出行动决策的努力和坚持精神。

一名教师具有坚强的意志就会为实现预定的目标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内心的矛盾和外部困难以满足工作需要,教师意志行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感染学生就会激励学生为达到某种目的去克服困难。教师与学生在对立与统一之中,教师能否妥善处理矛盾,直接影响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充分认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考虑教育效果。发挥意志的自我控制机能,恰如其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言论和行为。特别是差生、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过程往往是进行长期意志力的较量过程。而体罚、轰出、挖苦等都是教师意志力薄弱的表现。

4、教师道德品质在形成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中的作用。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部状态。主要表现为道德言语、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道德行为只有发展到形成履行道德义务的习惯才是具有某种道德品质。

我曾在100名学生中进行了一项调查,即:你认为老师的品德教育方法中哪种更好?其结果是:选择讲道德的15人,选择言传身教的33人,选择树榜样的12人。

品质工作感想篇(5)

第一,从主观层次上分析,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主要指人类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所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即能幸福满意地回忆过去、快乐而充盈地感受现在以及积极乐观地憧憬未来,主要研究人的幸福感、满意感以及快乐感,引导个体建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二,从个体层次上分析,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理论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础,存在两个独立纬度:正性的利己主义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主要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创造精神和能力、与他人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审美体验,以欣赏的眼光客观地看待世界等等,研究人的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个体能够有效地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第三,从群体层次上分析,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积极的公众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成长及其经验的获得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基础上,积极的环境,是构成积极品质的重要的支持力量,这就要求人类个体必须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性以及积极的公众品质,主要研究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二、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价值

(一)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束缚,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过于突出政治性,强调教育的矫治功能,忽略了学生的情绪体验和个性需求,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长此以往,容易引导学生的反感,导致学生对其“敬而远之”,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人价值、人生意义、自我实现,关注人的自身潜能的挖掘,重视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从而使人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理念突破和超越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束缚,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积极心理学,往往能更加深刻地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情感鸣,使其乐于接受并践行道德规范,这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提高。

(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有助于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工作思路直接决定了工作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过于单一和死板,过于重视管理轻视育人,注重结果忽略过程,重修补学生存在的问题,忽视学生的内心需求,这种“修补-改错”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因而往往收效甚微。积极心理学专家认为:“人内在的积极品质是预防问题产生的最好武器,在预防工作中所获得的进步和提升大多源于引导个体自身去塑造各项能力,还不是直接修正个体的各项缺陷”。因此,在这种理念取向下,教师要转化教育理念,从肯定学生的角度入手,挖掘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积极品质的开发,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预防学生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符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再局限于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应以学生为主体,将教育与学生的幸福、尊重、自由、价值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理论强调关注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注重学生自身潜能的激发,重视学生积极的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并引导使之内化成各项能力,这种价值理念取向符合当代教育发展方向,体现了教育的本来功能和使命,因而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应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借鉴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有效方法,巧妙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学生受到情感陶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精神状态和人格特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使学生愉悦地接受教育,在学习中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并通过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升能力,完善人格,增强幸福感和满意度。对此,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构建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和经验的获得都是通过一定的环境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注意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构建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第一,构建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可以装饰校容,陶冶师生情操,净化师生心灵,主要包括学校的总体结构和布局规划、校园建筑和校园绿化、课堂设施、办公设备以及后勤保障设施。因此,一方面,学校必须加大投入力度,为广大师生创造整洁、安静、优美、积极的校园物质环境,促使师生工作学习身心愉悦。另一方面,学校要鼓励师生规范师生自身行为、道德修养,爱护校园一草一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确保师生工作、学生、生活秩序的稳定,增添师生的幸福指数。

第二,构建良好的校园人文化环境。校园人文环境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所在,是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主阵地,主要指校风、教风、班风等方面。首先,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班级内形成的价值观、思想、作风、行为准则的总和,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严格制定一套积极的班级规章制度,并加以认真落实,以规范学生行为。同时,引导学生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增加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次,构建文明健康的寝室文化。寝室是学生集生活、娱乐于一体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和谐寝室、品质生活”的寝室文化理念,明确“扬德尚美,育己善行”的寝室文化宗旨,积极倡导良好的寝室文化习惯,提升寝室文化的质量和品位。最后,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教师要借助具有教育性、思想性、趣味性的校园网络,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引导学生自立、自主、自强、自信、自主,树立文明意识、政治意识,安全意识以及法律意识,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充分借助积极心理学的工作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讲究熟练运用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心理学在工作方法上强调个体心理因素、情感因素以及情感需要的重要性,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感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积极心理学时,教师要注意将政治性与情感性巧妙结合起来,充分借助积极心理学的工作方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创造力。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借助情感激励法,挖掘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情感激励法,即通过激励激发学生学生的情感因素,促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积极心理学认为,巧妙地运用情感激励法,有助于培养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好品德。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适当地借助情感激励法,挖掘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和尊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首先,要注重以情育情,情理结合。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环境因素和自身的情感因素,情理结合,以理服人,以情育情,以情感人,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开启学生心灵之门,鼓舞和启迪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注重深入浅出,积极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开展座谈会,或电子邮件、QQ、微信、短信、电话等平台与学生进行探讨人生、规划未来等话题,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精神世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使其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朝着正面的方向成长和发展。最后,注重榜样激励,塑造自我。教师可以借助先进人物榜样的人格力量,震撼、感染、鼓舞学生,使学生产生敬佩、信赖之情,优化学生心理,强化学生行为。

品质工作感想篇(6)

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放在各项素质的第一位,是灵魂。让道德实践者在道德行为之后倍感满足,身心愉悦,是德育工作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建设和谐中国、和谐社会的今天,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我,看到了教育工作新要求,即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而最重要的手段是从中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抓起。

少年兴则中国兴,少年强则中国强。只有我们的少年从小就具备小公民意识,具有良好的道德人格,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强大,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

教育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思想德育教育是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根据这一时期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我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加以正确引导,则能促进中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品德。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坐起:

一、知、情、意、行是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四个方面密切相关,互相影响,协调作用,不可分割

现在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在一些青少年学生中是非颠倒:如视挥霍为慷慨,视节约为吝啬,视暴躁为直率,视友谊为"哥们义气",视尊敬教师为"拍马",视反映情况为"出卖朋友",视庇护错误为"忠诚"表现,视破坏公物为"英雄行为"等等。因此,掌握科学知识,增强判断能力,提高道德认识,乃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前提条件。情是道德情感,即对某种道德义务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它是道德认识的具体表现,具有极大的感染力量。在青少年学生中,有的认识较高,但对真伪与美丑,缺乏爱憎的情感;有的情感丰富,但自控能力差,极易冲动,损害言行。实践表明:情感与理智结合,就能自我控制,产生正确行动;情感与冲动联系,必将主观武断,生惹是非。意即道德意志。它是在履行道德义务时自觉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是人们能否达到一定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有了道德意志,就能不畏险阻,勇往直前,克服困难,实现目的。反之,必将遇难而退,半途而废,甚至屈服,变节弃义,行即道德行为。它是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的集中表现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对人类社会一切基本准则的遵守与实践。在我国现实社会中,衡量一个人的思想觉悟,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看其行为是否高尚,并对人民有益。实践表明,道德认识是产生道德情感的前提条件,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一定倾向,道德行为习惯是以认识与情感为指导并在反复练习中逐渐形成的,而道德行为习惯又作用于认识与情感的巩固与发展。这就是说,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作出恰当的判断,产生爱憎的情感,树立明确的信念,激发坚强的意志,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优良的行为习惯,又有助于认识的端正,情感的增强,信念的加深,意志的坚定。学生的身心条件各有差异,品德水平不尽相同,面对差异,贵在因人而教。只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有的放矢。我们必须寓情于理,寓意于行,情理交融,意行结合,促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切实提高教育效率。

二、重视各种有形教育,组织高质量的交往活动

在实际工作中,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交往,就能使学生追求理想,自强不息,蓬勃向上,勇攀高峰,健康成长。反之,那些无益的活动交往,必然导致学生思想空虚,贪图享受,缺乏理想,鼠目寸光,甚至误入歧途,后果难以设想。因此,要十分重视活动交往内容的选择,做好引导工作,依靠学生集体的力量,达到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交往中获取知识,转化思想,经受教育,提高觉悟的目的。一切交往活动的成功组织,并使之充分发挥有益的示范教育作用,是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分不开的。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第177页),可见教师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以及感人的表率作用,永远是组织好交往活动,做好思想工作,提高教育效率的可靠保证。

三、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确保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

德育须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离开了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自我教育就难以健康发展;忽视了自我教育的特殊地位和功能,德育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个体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学生自身思想品德塑造的最高形式。自我教育与教育相对应,自我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成效,是教育的一种折射和延续。它具有不同于教育的特性,其地位和作用是教育所不能取代的。首先,自我教育就其形式而言具有个体性,总是与个体的观念体系及心理活动密不可分的。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把社会性的教育要求转化为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在自我教育活动中,个体一分为二。主体自我作用于客体的自我,主客体统一于自我的矛盾发展中。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使处于客体地位的受教育者逐渐成长为教育者所期望的主体。第三,自我教育是内部的思想转化活动。无论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还是升华原有的积极因素,都表现为自动性,是内在的辩证否定。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教育活动才能与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相适应。

四、德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束缚精神,而是解放精神

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放在各项素质的第一位,是灵魂。让道德实践者在道德行为之后倍感满足,身心愉悦,是德育工作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学德育工作者应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择其乐于接受,勤于实践的道德理念而授之导之,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根本途径。从根本上讲,德育实践更重于德育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正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领会和贯彻执行。并努力使中学德育工作形成"说起都知道,行动更重要,检查看实效。"的良好局面。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剖析,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既不能估计过高,也不能贬低自己,过高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过低会丧失信心,通过正确估价自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品质工作感想篇(7)

护士是患者身心健康的维护者,护士的优良心理品质对护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精神面貌改变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就会发挥出来。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护理专业人才的作用也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人们常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没有护理专业队伍的质量,就谈不上医疗质量的提高。护理工作是这样一个为千万人幸福所需要崇高的职业。护理工作质量的优劣,护士的心理素质都涉及千家万户的悲欢离合。一个合格的护士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的技术操作,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和真挚的同情心,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记忆力,更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那么怎样培养护士的优良心理品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环节抓起:

1 加强护理工作者对心理学和医学论理学的学习,提高护理人员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的自觉性

首先必须树立起热爱护理事业,并为护理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理想,只有树立起崇高的理想,才能真正爱护并尊重自己的工作,才能把解除病人的痛苦为己任,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其次,在护理工作中加强对护士的心理学和医学伦理学知识培养,使护士了解心理品质对搞好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便能自我认识到心理品质的不足方面,并以适当的途径和方法,培养自己的心理优良品质。良好的心理品质可有效的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

2 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培养护士的优良心理品质

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认真总结护理工作中心理护理的经验和教训,认真总结自身各种心理品质在护理工作中产生的不同效果,因为一个人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学历等都不相同,这就需要思想上便能进一步重视自己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工作中注意发挥自己的良好心理品质,而不断改造不良的心理品质,思想上重视自己的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使病人满意。其次,在工作中要向其他同事学习良好的心理品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地培养自己的优良心理品质。

品质工作感想篇(8)

一、时尚的魅力

1.时尚与流行

“时尚”这个词现在已是很流行了,其英文为fashion,当今追求时尚似已蔚然成风。时尚就是在特定时段内率先有少数人实验,预认为后来将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方式。简单的说,时尚就是“时间”与“崇尚”的相加。在这个极简化的意义上,时尚就是短时间里一些人所崇尚的生活。这种时尚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衣着打扮、饮食、行为、居住、甚至情感表达与思考方式等。

追求时尚是一门“艺术”。模仿、从众只是“初级阶段”,而它的至臻境界应该是从一拨一拨的时尚潮流中抽丝剥茧,萃取出它的本质和真义,进而丰富自己的审美与品位。时尚带给人的是一种愉悦的心情和优雅、纯粹、不凡的美妙感受,它赋予人们不同的气质和神韵,能体现不凡的生活品位。它在诠释精致中展现着十足的个性。

2.个性化是时尚的象征

在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大众对产品设计的需求呈现出一种多元化趋势,设计师在极力寻求代表他们品位的产品设计,他们开始尝试用独特的产品设计表达其个性。于是,在流行思潮的喧嚣下,人们开始强调产品的个性化和个人风格,而为了满足大众的这种需求,个性化产品也不断涌现,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1890年的个性化产品电视机,1876年的个性化产品汽车,20世纪末的个性化产品概念车,2001年的个性化产品协和式飞机等都是设计迎合大众需求并呈现出不同艺术风格的完美表现。

二、时尚与文化

1.民族文化的奇丽

文化的中心是人。文化本身的发展也好,设计本身的发展也好,都存在一个评判标准和向哪里发展的问题,即发展的终极价值问题。

设计活动是“人类有目的的,针对未来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它是在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然而设计并不是凭空创造,任何生活方式的变化都有深层的思想精神因素,这种精神因素来自人们的实践并决定于人类对自己的认识。把人们对精神的追求体现在造物中,把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体现为富有文化艺术气息和理性意味的独特形式,这正是文化发展在设计现象中具体角色的最好体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因此,设计便具有了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和意味。自然崇拜是远古文化的主要特征,而自然崇拜的具体形式却反映了不同的远古文化,它使人类在生产实现领域中获得了比较明确的自我认识,使人们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成为建立在自我认知基础上的自觉行为。例如:胡超群设计的“竹制西餐具”采用了中国的竹子作为材料来制作精美的西式餐具,完美地实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和沟通。“器物是文化遗留在它专属时空中的痕迹”。器物的物化形式等属于文化的物质层面,而器物背后的观念及其内涵、意义等则是文化的精神层面。在某种意义上,文化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化的完整内涵。

2.现代文化的井喷

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蒸汽机、内燃机、电气化……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突飞猛进,向自然进军的不断胜利过分加深了人类草率的自我判断,人类俨然以自然界的主宰自居。

韩国设计师金永一指出:产品设计竞争激烈,大家都想创造独特性,而独一无二的文化传统正是灵感源泉。含蓄地应用韩国文化卖车子,显然是为了获得市场的支持。“现代与起亚”的汽车,在1999年只卖了80万辆,而在推出新一代讲究设计理念的车子之后,到2005年却创下了375万辆的销售佳绩。

日本设计师的敏锐感性从精神层次捕捉设计灵感,设计线条洁净简约,实用至上,代表了日本人融汇生活文化和西方现代风格的创意。

3.文化的闪烁与激情

在企业文化中,设计还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并在这种活动中诠释着文化特殊的光芒和激情。企业文化是在一个企业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它有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信息,它是将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的组合。企业文化是精神产品,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企业文化的体现要以物质产品为载体。因此,用企业产品来诠释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来丰富产品内涵使产品和企业文化之间形成互动影响,互为体现,互为促进。

三、时尚的驱动力

1.永恒的动力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精髓表现在创造上,它形成的是共同的风格和心态。纵观国外文化对设计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德国在其长于思辨、思考和理论化民族特征的影响下,引入工艺美术思想后,立即将工艺美术与理性化和秩序化联系起来,促进了工业设计的逻辑化、理性化与体系化风格的产生;而美国始终表现出一种挥霍无度的“阔少爷”与“爆发户”形象;意大利有着悠久文化历史传统而丰富的艺术情结,他们将产品设计融入民族的文化理念,使整个设计建构在对人和生活的哲学性解释上,使设计通过产品传达出一种民族文化和哲学意义。

2.技术的魔力

自然科学在大机器生产中的应用是这里所特指的“技术”,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手工技术,所以本文“技术美”主要指机械工业技术产生的“美”,而“技术美”的物质形态则是通过对材料的加工制作而产生的。

现代产品设计是以功能效用的发挥作为核心和目的的,美的体现必须以该产品的有利作用为价值基础,并非是通过脱离实用功效而凭空拼接和附加来作为取悦消费者的手段,它是通过在与实际功利不分割的前提下自然流露出来。如一支钢笔设计,其简洁的圆柱体造型符合书写习惯,对握笔姿势的尺寸和结构的充分考虑更足以令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感觉到某种精神愉悦,进而体验一种功效美。因此,工业设计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美的诉求、感性延伸、文化象征性等因素。例如:林德伯格公司设计的“眼镜盒”。其独特简洁的造型效果,是通过研磨、喷砂和化学处理等工艺达到。整个设计的理念在材料、造型和功能之间达到完美的和谐。

3.材料与肌理的原动力

产品的造型设计就是对产品的形态、结构、色彩、肌理、等进行美的加工,利用科学性和艺术性来处理这些造型要素,一期得到完美的产品造型。材质美主要由材料的质地美和肌理美构成,人们在艺术设计产品中所获得的材质美感,也主要源于材料的质地美和肌理美。

质地,就自然物而言,是指物的自然本质、底色。肌理是指材料表面的结构形态和纹理。材料的美感是物质材料的美对人的感官和心理发生作用的结果。如表面粗糙、色重的材质给人以坚实厚重的美感,光滑柔软的材质给人温柔、富有弹性的美感等。材质美的自然属性有:材质的情感联想性,材质的真实性,材质的自然生命性,材质的纯净性;材质美的科学属性有:材质的光学效应美,材质的工艺美;材质美的社会属性有材质的绿色性,材质与人的亲和力等。

例如:罗恩・阿拉德设计的“弹性回火钢椅”。它采用1mm厚的优质钢材组成,钢材经过回火处理,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弹性,因此呈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华丽、精致和现代感。

四、情趣与心理

1.产品引感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产品被赋与的功能不断增多,人们对产品精神层次的要求也不断增大。产品设计已经把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产品本身的情感特征和使用者的情感、心理反应上,因此产品除了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功能需求外,更强调产品的精神功能。产品设计和产品使用方法在不同方面对人们的心理、感觉、情绪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人们对于设计漂亮的产品有强烈的拥有愿望。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生活中的一个必要部分,它影响着人的感知、行为和思维。情感是天赋的特性,是人对外界事物作用于自身时的一种生理的反应。这种反应可分为“感觉”和“感情”,他们都是外界事物作用于自身时的一种生理反应,二者虽有不同,却有内在的联系,故称“情感反应”。情感是由需要和期望决定的。产品引感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同的人对于相同产品的体验和感觉是不同的。

2.情趣对心理需求的升华

设计师在进行产品设计时,除了考虑产品的功能外,更强调形态上的创新表达。而形态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性格,就如同它从此有了生命力。人们在使用物的过程中,会得到种种信息,引起不同的情感。

对于产品情感反应的描述方式和评估标准目前还没有一个即定的、统一的模式。人们对于产品的感性知觉如对产品的外观造型、颜色搭配、视觉协调、使用方式等感受可以从人们反应,包括行为、表现、心理、主观情感等方面来衡量。然后根据人们的喜好度来对决定产品设计的流行趋势和方向。

3.情趣中的互动

设计师如何在产品设计中更好的影响、把握情感因素呢?笔者认为,首先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作为主导,产品必须具有和用户同样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设计师的思维模型需要和用户的思维模型一致。其次要考虑到用户在实际使用产品时的反应和心理状态。这样设计师才能通过产品来与用户交流,而用户也才能真正体会到设计师想要通过产品向其传达的情感寓意。换句话讲,产品越具有情趣越对消费者有吸引力,而消费者的主动参与就会使二者之间产生互动性。总之,产品的感性因素是个复杂的系统,可以相信,产品的情感寓意越多,产品的附加值也就越大,为了更好的使产品设计与消费者产生互动,人们对设计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是技术上的,也是思维、时空和心理上的, 它无疑是对设计师素质的一种挑战。对于未来产品设计将会怎样更好的体现生活时尚与情趣,我们将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唐林涛:工业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3]迪尔诺特超越:“超越”和“反科学”的设计哲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1

[4]李龙生欧阳巨波石巍:咫尺方圆――设计艺术文化谈[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8

[5]兰娟:在人机学思想中关注产品愉悦功能的设计[J].包装工程,2008,29(2):125

[6]邱松:造型设计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品质工作感想篇(9)

对于设计师而言,其设计思想最终将以实体形式呈现,即通过创意视觉化,用草图、示意图、结构模型及产品实物形式加以表现,达到其再现设计意图的目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工业设计是作为艺术造型设计而存在和被感知的一种“形式赋予”的活动。形的建构是美的建构,而产品形态设计又受到工程结构、材料、生产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当代工业设计师只有在更高层次上对科学技术和艺术整合,才能创造出可变而多样化的产品或创意。工业设计师通常利用特有的造型语言进行产品形态设计,并借助产品的特定形态向外界传达自己的思想与理念。设计师只有准确地把握形和态的关系,才能求得情感上的广泛认同。

产品形态的基本要素

现代产品一般给人传递二种信息,一种是知识即理性信息,如通常提到的产品的功能、材料、工艺等,是产品存在的基础;另一种是感性信息,如产品的造型、色彩、使用方式等,其更多地与产品的形态生成有关。从技术美学的角度来看,好的工业设计应该首先给用户带来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产品造型设计正是以此为基础而展开,融合了技术、材料、工艺等成就了一种系统的和谐美。产品造型设计不同于纯造型艺术。纯造型艺术追求纯感性美,可以是自然存在的,也可以由艺术家的灵感产生。作为产品造型设计则必须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形成技术解决方案。可以说,产品造型设计需要用理性的逻辑思维来引导感性的形象思维,以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为标准,不可能天马行空地任意发挥。产品形态美不再仅仅是一种视觉感受,它要体现在产品上和与用户的交互过程中,而不是有一个成果了事。产品造型设计是通过形、色、质三大元素给用户以美感影响的。

1、形――空间形态和造型艺术的结合

形是营造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通过产品的尺度、形状、比例及层次关系对心理体验的影响,让用户产生拥有感、成就感、亲切感,同时还应营造必要的环境氛围使人产生夸张、含蓄、趣味、愉悦、轻松、神秘等不同的心理情绪。例如,对称或矩形能显示空间严谨,有利于营造庄严、宁静、典雅、明快的气氛;圆和椭圆形能显示包容,有利于营造完满、活拨的气氛;用自由曲线创造动态造型,有利于营造热烈、自由、亲切的气氛。特别是自由曲线对人更有吸引力,它的自由度强,更自然、也更具生活气息,创造出的空间富有节奏、韵律和美感。流畅的曲线既柔中带刚,又能做到有放有收、有张有弛,完全可以满足现代设计所追求的简洁和韵律感。曲线造型所产生的活泼效果使人更容易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激发观赏者产生共鸣。利用残缺、变异等造型手段便于营造时代、前卫的主题。残缺属于不完整的美,残缺形态组合会产生神奇的效果,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前卫艺术感。造型艺术能够表现引人投入的空间情态,如体量的变化、材质的变化、色彩的变化、形态的夸张或关联等,都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产品只有借助其所有外部形态特征,才能成为人们的使用对象和认知对象,发挥自身的功能。

通过产品形态体现一定的指示性特征,暗示人们该产品的使用方式、操作方式。通过造型形态相似性如裁纸刀的进退刀按钮设计为大拇指的负形并设计有凸筋,不仅便于刀片的进退操作暗示它的使用方式,许多水果刀或切菜刀也设计为负形以指示手握的位置。通过造型的因果联系如旋钮的造型采用周边侧面凹凸纹槽的多少、粗细这种视觉形态,以传达出旋钮是精细的微调还是大旋量的粗调;容器利用开口的大小来暗示所盛放东西的贵重与否、用量多少和保存时间长度等。

通过产品形态特征还能表现出产品的象征性,主要体现在产品本身的档次、性质和趣味性等方面。通过形态语言体现出产品的技术特征、产品功能和内在品质,包括零件之间的过渡、表面肌理、色彩搭配等方面的关系处理,体现产品的优异品质、精湛工艺。通过形态语言把握好产品的档次象征,体现某一产品的等级和与众不同,往往通过产品标志、常用的局部典型造型或色彩手法、材料甚至价格等来体现,如标志“Braun”象征剃须刀无与伦比的档次,象征物主的富有及地位但仅作为计时用的金表等。通过产品形态语言也能体现产品的安全象征,在电器类、机械类及手工工具类产品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在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著名品牌、浑然饱满、整体形态、工艺精细、色泽沉稳都会给人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合理的尺寸、避免无意触动的按钮开关设计等会给人生理上的安全感。

2、色——情感与文化的象征

色作为产品的色彩外观,不仅具备审美性和装饰性,而且还具备符号意义和象征意义。作为视觉审美的核心,色彩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感受和情绪状态。人类对色彩的感觉最强烈、最直接,印象也最深刻,产品的色彩来自于色彩对人的视觉感受和生理刺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丰富的经验联想和生理联想,从而产生复杂的心理反映。产品设计中的色彩,包括色相明度、纯度,以及色彩对人的生理、心理的影响。色彩对室内空间意境的形成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它服从于产品的主题,使产品更具生命力。色彩给人的感受是强烈的,不同的色彩及组合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红色热烈、蓝色宁静、紫色神秘、白色单纯、黑色凝重、灰色质朴,表达出不同的情绪成为不同的象征。产品设计中的色彩暗示人们的使用方式和提醒人们的注意,如传统照相机大多以黑色为外壳表面,显示其不透光性,同时提醒人们注意避光,并给人以专业的精密严谨感,而现代数码相机则以银色、灰色以及更多鲜明的色彩系列作为产品的色彩呈现。色彩设计应依据产品表达的主题,体现其诉求。而对色彩的感受还受到所处时代、社会、文化、地区及生活方式、习俗的影响,反映着追求时代潮流的倾向。

3、质——材料质感和肌理的传递

人对材质的知觉心理过程是不可否认的,而质感本身又是一种艺术形式。如果产品的空间形态是感人的,那么利用良好的材质与色彩可以使产品设计以最简约的方式充满艺术性。材料的质感肌理是通过表面特征给人以视觉和触觉感受以及心理联想及象征意义。产品形态中的肌理因素能够暗示使用方式或起警示作用。人们早就发现手指尖上的指纹使把手的接触面变成了细线状的突起物,从而提高了手的敏感度并增加了把持物体的摩擦力,这使产品尤其是手工工具的把手获得有效的利用并作为手指用力和把持处的暗示。通过选择合适的造型材料来增加感性、浪漫成分,使产品与人的互动性更强。在选择材料时不仅用材料的强度、耐磨性等物理量来作评定,而且考虑材料与人的情感关系远近作为重要评价尺度。不同的质感肌理能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如玻璃、钢材可以表达产品的科技气息,木材、竹材可以表达自然、古朴、人情意味等。材料质感和肌理的性能特征将直接影响到材料用于所制产品后最终的视觉效果。工业设计师应当熟悉不同材料的性能特征,对材质、肌理与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关系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科学合理地加以选用,以符合产品设计的需要。

优良的产品形态设计,总是通过形、色、质三方面的相互交融而提升到意境层面,以体现并折射出隐藏在物质形态表象后面的产品精神。这种精神通过用户的联想与想象而得以传递,在人和产品的互动过程中满足用户潜意识的渴望,实现产品的情感价值。

形态观塑造的必要性

设计意味着创新,这决定了必须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设计及其形态,不然所设计的产品就会丧失生命力。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往往也通过产品形态所表达出的某种信息来判断和衡量是否与其内心所希望的一致,从而最终做出购买的决策。不同的时代都有自己的设计语言,时代在发展决定着设计师应不断地培植新型形态观,成为引领消费的先行者。以苹果公司所产个人电脑的设计为例,G3时代,人们看到的是多彩、透明、绚丽的外观,体现活泼的气氛、给人时尚的感受;在G4时代,呈现的是半透明、银灰色的外观,每个细节都体现着科技时尚。两下相比,人们会觉得G3电脑已不属于当前时代,因为它在视觉上已体现不出当前时代的气息,缺乏属于当前时代的设计语言;G4电脑则体现出理性、前卫,引领时尚潮流。关注NOKIA手机造型的趋势与走向,可以发现其产品造型在保留本产品品牌形象DNA的同时增添了几分时尚与动感的色彩,这些在以前的系列产品中是很难见到的,因为用户现在需要这种时尚元素与之共舞。

从苹果和NOKIA的例子可以看出工业设计师的形态观是社会生活文化时尚的缩影,需要这种积极向上的形态观,走在时尚前面。

形态观的塑造历程

1、领悟生活的真谛

工业设计要以用户为中心,为人与技术之间的沟通而提供解决方案,让理性的技术获得一种感性的表达。而这是建立在设计师对生活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源于生活体验和对事物的深刻洞察力。因此,设计师应该做生活的先行者。

三菱汽车设计部经理布雷一向以提供触动人心、尽情享受人生、充满情感与灵性的汽车为其设计理念。他认为上流的时尚并非源自上流社会,而是源自街头普通人群,设计师应当从各种艺术中吸取设计灵感。他为三菱打造了全新的汽车设计概念——3P精神Precision、Performance、Passion(完美精确、极至表现、富于热情)。每一辆三菱车的设计都体现这种精神,我们能感受到这种3P精神是领悟了生活的真谛,是对生活的一种完美追求。

书籍、电影、图片、电视、网络等传递的各种信息,正悄悄地改变着整个世界,当我们观看一场电影、一场球赛,当聆听音乐或轻盈漫步时,都可能获得体验,正是这些体验会激发创意灵感。作为工业设计师,最重要的就是对这些体验加以理解和升华,以感性赋予产品使其造型充满人文关怀。

2、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新生文化的创造

文化是工业设计的核心所在。工业设计是其民族文化的形象写照。工业设计在反映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创造着新生文化。在设计史上出现的各种设计风格,都是在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新生文化之下诞生的。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一反中世纪刻板的风格,追求富有人情味的曲线和优美的层次。17世纪中期以后,欧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巴洛克和洛可可等浪漫主义的设计风格。接下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大工业生产,促进了技术革新和各种新思潮新思想的出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及各种风格流派等设计都因为新技术的运用、新产品的出现、新思想的传播,形成了新的文化主流。正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生文化,使设计师产生了新鲜的灵感,时尚、前卫的设计便由此诞生。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不仅拥有优秀的造型艺术累积,也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开发现代文化和现代设计的巨大资源和宝贵财富。作为工业设计师要真正理解和消化我们的传统艺术,追根寻源,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融入到我们的产品设计之中。在重新整合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形态艺术元素,以创造出更具民族精神和美感的优秀设计来。一件产品要更贴切反映时代或引领时尚,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原点,清晰了解其来龙去脉,并预测其趋势走向。空间意境、时代气息、科学技术、哲学历史、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都为造型设计提供源泉,用这种观念去思考设计产品的形态,定会给用户带来意外的惊喜。

3、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

科学技术进步加速了文化的发展与沟通。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需要设计师具备开放的设计观。在我们民族原有的生活方式与外来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对立、交流与整合过程当中,工业设计师应当在吸取和借鉴中走向现代化,并最终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型产品形态观和设计观。本土的环境氛围和历史文化是设计师思考的一部分,同时也要开放,尝试用国际现代设计语言表达我们的感受、美学意识及文化背景。文化以经济为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外来文化的冲击会越来越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抛弃我们的文化去模仿西方的设计思想,只有植根于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又不断吸收当代先进的设计思想、理念,才能真正提升本土的工业设计水平,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结语

在人类发展的早期我们的祖先便尝试打制石器的“减法”造型和冶陶的“加法”造型。人类对形的认识和形的塑造(即造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仔细审视这一过程,不难发现的造物活动实际上就是造型活动,而这种活动正是建立在对形的感受和认识基础之上。大自然是最杰出的设计师,自然形态作为设计造型的优秀摹本是经过千万年的缓慢进化而来,人造形态的变化则越来越快,可谓是日新月异。在设计的过程中,人们一面创造着众多现实形态,另一面又参照着自然形态,在表现、摹仿、整合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态。如何创造和设计出使人感到美好和愉悦的形态,对于设计师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形态问题,从本质上讲,要为人类创造新的生活和培养人类对形态新的感知方式。

工业设计师形态观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滚动发展的过程。它应该与时俱进,又同本土文化一脉相承,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在反映设计文化的同时,推动着设计文化的创新,在互动过程中形成默契。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在不断的进步中展开和提升,新的设计形态观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和人文艺术的发展而更新。未来的工业设计师必须从新的观念出发,从科技、功能、材料到美学形式和价值,关注产品的所有方面。新时代、新技术和新的社会要求,日益扩大着与设计师之间的距离,社会物质财富丰厚,科技高度发达,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高涨,要求工业设计师学会尊重人的个性化需求、审美和价值观,并且重视传统给予人的影响和力量,建立辨证的科学形态观,以符合新时代要求又具有中国特色,促进社会可持续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邵龙赵小龙,走近人性化设计空间[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

品质工作感想篇(10)

一、时尚的魅力

1.时尚与流行

“时尚”这个词现在已是很流行了,其英文为fashion,当今追求时尚似已蔚然成风。时尚就是在特定时段内率先有少数人实验,预认为后来将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方式。简单的说,时尚就是“时间”与“崇尚”的相加。在这个极简化的意义上,时尚就是短时间里一些人所崇尚的生活。这种时尚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衣着打扮、饮食、行为、居住、甚至情感表达与思考方式等。

追求时尚是一门“艺术”。模仿、从众只是“初级阶段”,而它的至臻境界应该是从一拨一拨的时尚潮流中抽丝剥茧,萃取出它的本质和真义,进而丰富自己的审美与品位。时尚带给人的是一种愉悦的心情和优雅、纯粹、不凡的美妙感受,它赋予人们不同的气质和神韵,能体现不凡的生活品位。它在诠释精致中展现着十足的个性。

2.个性化是时尚的象征

在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大众对产品设计的需求呈现出一种多元化趋势,设计师在极力寻求代表他们品位的产品设计,他们开始尝试用独特的产品设计表达其个性。于是,在流行思潮的喧嚣下,人们开始强调产品的个性化和个人风格,而为了满足大众的这种需求,个性化产品也不断涌现,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1890年的个性化产品电视机,1876年的个性化产品汽车,20世纪末的个性化产品概念车,2001年的个性化产品协和式飞机等都是设计迎合大众需求并呈现出不同艺术风格的完美表现。

二、时尚与文化

1.民族文化的奇丽

文化的中心是人。文化本身的发展也好,设计本身的发展也好,都存在一个评判标准和向哪里发展的问题,即发展的终极价值问题。

设计活动是“人类有目的的,针对未来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它是在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然而设计并不是凭空创造,任何生活方式的变化都有深层的思想精神因素,这种精神因素来自人们的实践并决定于人类对自己的认识。把人们对精神的追求体现在造物中,把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体现为富有文化艺术气息和理性意味的独特形式,这正是文化发展在设计现象中具体角色的最好体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因此,设计便具有了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和意味。自然崇拜是远古文化的主要特征,而自然崇拜的具体形式却反映了不同的远古文化,它使人类在生产实现领域中获得了比较明确的自我认识,使人们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成为建立在自我认知基础上的自觉行为。例如:胡超群设计的“竹制西餐具”采用了中国的竹子作为材料来制作精美的西式餐具,完美地实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和沟通。“器物是文化遗留在它专属时空中的痕迹”。器物的物化形式等属于文化的物质层面,而器物背后的观念及其内涵、意义等则是文化的精神层面。在某种意义上,文化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化的完整内涵。

2.现代文化的井喷

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蒸汽机、内燃机、电气化……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突飞猛进,向自然进军的不断胜利过分加深了人类草率的自我判断,人类俨然以自然界的主宰自居。

韩国设计师金永一指出:产品设计竞争激烈,大家都想创造独特性,而独一无二的文化传统正是灵感源泉。含蓄地应用韩国文化卖车子,显然是为了获得市场的支持。“现代与起亚”的汽车,在1999年只卖了80万辆,而在推出新一代讲究设计理念的车子之后,到2005年却创下了375万辆的销售佳绩。

日本设计师的敏锐感性从精神层次捕捉设计灵感,设计线条洁净简约,实用至上,代表了日本人融汇生活文化和西方现代风格的创意。

3.文化的闪烁与激情

在企业文化中,设计还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并在这种活动中诠释着文化特殊的光芒和激情。企业文化是在一个企业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它有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信息,它是将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的组合。企业文化是精神产品,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企业文化的体现要以物质产品为载体。因此,用企业产品来诠释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来丰富产品内涵使产品和企业文化之间形成互动影响,互为体现,互为促进。

三、时尚的驱动力

1.永恒的动力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精髓表现在创造上,它形成的是共同的风格和心态。纵观国外文化对设计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德国在其长于思辨、思考和理论化民族特征的影响下,引入工艺美术思想后,立即将工艺美术与理性化和秩序化联系起来,促进了工业设计的逻辑化、理性化与体系化风格的产生;而美国始终表现出一种挥霍无度的“阔少爷”与“爆发户”形象;意大利有着悠久文化历史传统而丰富的艺术情结,他们将产品设计融入民族的文化理念,使整个设计建构在对人和生活的哲学性解释上,使设计通过产品传达出一种民族文化和哲学意义。

2.技术的魔力

自然科学在大机器生产中的应用是这里所特指的“技术”,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手工技术,所以本文“技术美”主要指机械工业技术产生的“美”,而“技术美”的物质形态则是通过对材料的加工制作而产生的。

现代产品设计是以功能效用的发挥作为核心和目的的,美的体现必须以该产品的有利作用为价值基础,并非是通过脱离实用功效而凭空拼接和附加来作为取悦消费者的手段,它是通过在与实际功利不分割的前提下自然流露出来。如一支钢笔设计,其简洁的圆柱体造型符合书写习惯,对握笔姿势的尺寸和结构的充分考虑更足以令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感觉到某种精神愉悦,进而体验一种功效美。因此,工业设计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美的诉求、感性延伸、文化象征性等因素。例如:林德伯格公司设计的“眼镜盒”。其独特简洁的造型效果,是通过研磨、喷砂和化学处理等工艺达到。整个设计的理念在材料、造型和功能之间达到完美的和谐。

3.材料与肌理的原动力

产品的造型设计就是对产品的形态、结构、色彩、肌理、等进行美的加工,利用科学性和艺术性来处理这些造型要素,一期得到完美的产品造型。材质美主要由材料的质地美和肌理美构成,人们在艺术设计产品中所获得的材质美感,也主要源于材料的质地美和肌理美。

质地,就自然物而言,是指物的自然本质、底色。肌理是指材料表面的结构形态和纹理。材料的美感是物质材料的美对人的感官和心理发生作用的结果。如表面粗糙、色重的材质给人以坚实厚重的美感,光滑柔软的材质给人温柔、富有弹性的美感等。材质美的自然属性有:材质的情感联想性,材质的真实性,材质的自然生命性,材质的纯净性;材质美的科学属性有:材质的光学效应美,材质的工艺美;材质美的社会属性有材质的绿色性,材质与人的亲和力等。

例如:罗恩·阿拉德设计的“弹性回火钢椅”。它采用1mm厚的优质钢材组成,钢材经过回火处理,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弹性,因此呈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华丽、精致和现代感。

四、情趣与心理

1.产品引发情感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产品被赋与的功能不断增多,人们对产品精神层次的要求也不断增大。产品设计已经把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产品本身的情感特征和使用者的情感、心理反应上,因此产品除了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功能需求外,更强调产品的精神功能。产品设计和产品使用方法在不同方面对人们的心理、感觉、情绪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人们对于设计漂亮的产品有强烈的拥有愿望。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生活中的一个必要部分,它影响着人的感知、行为和思维。情感是天赋的特性,是人对外界事物作用于自身时的一种生理的反应。这种反应可分为“感觉”和“感情”,他们都是外界事物作用于自身时的一种生理反应,二者虽有不同,却有内在的联系,故称“情感反应”。情感是由需要和期望决定的。产品引发情感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同的人对于相同产品的体验和感觉是不同的。

2.情趣对心理需求的升华

设计师在进行产品设计时,除了考虑产品的功能外,更强调形态上的创新表达。而形态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性格,就如同它从此有了生命力。人们在使用物的过程中,会得到种种信息,引起不同的情感。

对于产品情感反应的描述方式和评估标准目前还没有一个即定的、统一的模式。人们对于产品的感性知觉如对产品的外观造型、颜色搭配、视觉协调、使用方式等感受可以从人们反应,包括行为、表现、心理、主观情感等方面来衡量。然后根据人们的喜好度来对决定产品设计的流行趋势和方向。

3.情趣中的互动

设计师如何在产品设计中更好的影响、把握情感因素呢?笔者认为,首先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作为主导,产品必须具有和用户同样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设计师的思维模型需要和用户的思维模型一致。其次要考虑到用户在实际使用产品时的反应和心理状态。这样设计师才能通过产品来与用户交流,而用户也才能真正体会到设计师想要通过产品向其传达的情感寓意。换句话讲,产品越具有情趣越对消费者有吸引力,而消费者的主动参与就会使二者之间产生互动性。总之,产品的感性因素是个复杂的系统,可以相信,产品的情感寓意越多,产品的附加值也就越大,为了更好的使产品设计与消费者产生互动,人们对设计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是技术上的,也是思维、时空和心理上的, 它无疑是对设计师素质的一种挑战。对于未来产品设计将会怎样更好的体现生活时尚与情趣,我们将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唐林涛:工业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3]迪尔诺特超越:“超越”和“反科学”的设计哲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1

[4]李龙生欧阳巨波石巍:咫尺方圆——设计艺术文化谈[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8

[5]兰娟:在人机学思想中关注产品愉悦功能的设计[j].包装工程,2008,29(2):125

[6]邱松:造型设计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 入党现实表现材料 下一篇: 通信职称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