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成效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19 16:14:33

风险管理成效

风险管理成效篇(1)

小儿患病一般有起病急、发展快、描述病情的准确性差等特点,尤其婴儿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身体感受,加之患儿心理压力随环境改变而增大,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负担,另外,小儿一生病,许多家长表现出各种惊慌,这些因素的存在,无形中加大了儿科病房中的护理风险。因此,儿科护理人员不仅专业素质要过硬,还要态度和蔼、热心关怀、细致服务,更要有主动识别风险、预防风险的意识和能力。现就儿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以及怎样进行风险管理作详细论述,并总结我们经过实施风险管理后所取得的成效。

1 儿科病房护理的风险因素分析

1.1. 社会因素

由于社会缺乏对医护人员的理解,加上媒体不断的夸大渲染,使得医患、护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另外,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一个孩子生病几乎是全家出动,一边把孩子健康的全部希望寄托于医生、护士,一边又对医院产生不信任感;这些因素都使得儿科医护人员面临更大的风险,所承担的责任越大,心理压力也越大。

1.2 患方因素

患儿一般起病比较急、病情发展很快,患儿无法表达自身感受,加上孩子一生病家长就着急,代为描述病情时往往准确性也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护人员的诊断和护理;在治疗过程中,患儿不遵医嘱也增加了护理风险;加上患儿自理能力差、家长疏忽等因素,导致患儿坠床、跌伤、误食等意外时有发生;患方的病区环境意识差,私人物品随意摆放,衣物、尿布乱搭,患儿之间食物、玩具相互传,患儿随地大小便,乱扔垃圾,一些家属观念落后,紧闭门窗造成病房内外环境污染,影响患儿痊愈,甚至导致小孩之间交叉感染。

1.3 医方因素

医源性因素:由于医学本身的高难度、高风险性,在医疗中,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过程和结果均难以预测;护理人员在沟通环节出现沟通不畅或不及时,患方对各项操作、检查的理解不清晰等因素均增加了现有风险;

药物和医疗设备因素:儿童用药与成人不同,用药剂量需根据患儿体重、年龄及病情严格计算,药物剂量难以把握,存在不足或过量的风险;新药在临床上的使用也有一定的潜在风险,要求护理人员在给病人用药时严密观察,积累经验;对各种毒、麻、限、剧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和使用方面也存在较高的风险,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另外基层医院医疗设备在数量、性能、更新程度等方面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护理效果,严重的可引发护理纠纷。

护理人员工作环境因素:儿科病房护理工作任务繁重,病区环境嘈杂,家长对护理人员要求很高,护士在嘈杂的环境中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为避免发生差错,不得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还要应对家属时不时的责难甚至辱骂,心理压力非常大,近年由于临床患者较多,加之未能及时安排床位,陪护的人也多,工作强度、心理压力的增大,护士在护理工作中难免不出错。

1.2 降低儿科病房护理风险的方法

1.2.1 强化儿科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加强职业道德及风险意识培训:一是儿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需秉承纯洁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杜绝一切失误和疏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准。定期组织全科护士进行业务加强学习,如加大《护士条例》、《2010 患者安全目标》等学习文献的宣传力度,通过定期培训完善临床护理人员的安全质量意识意识和法律法规认识,并及时化解医患矛盾,避免产生护患纠纷;二是护理管理者应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对护士进行风险管理培训,以曾经发生过的风险事件为例,汲取其经验教训,培养护士主动识别风险、防范风险的能力。

1.2.2 护理查对制度的建立健全

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通过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护理差错防范措施,明确事故处理程序,定期评估,及时发现潜在不安全因素,并予以消除。各护理人员不但自己要认真学习安全条款,并严格执行,还应在患儿一入院开始,就应该进行安全宣教,在工作中也要反复向患儿家属强调并及时巡查,为医疗安全及患儿的切身利益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护理查对管理:要取得护理质量的整体提高,不但要求各位护士要有过硬的护理技能,护理文书的准确性、完整性也极为重要,各护理人员应予以重视,认真做好详细记录,以便后续工作有据可依,遇到风险也有证可查。

实行弹性排班,使工作量合理:根据以往的经验,大致确定任务繁重的时间段和任务少的时间段,合理安排护理人员,使护理人员能够有较为充分的休息时间。另外,各班交接时,可采用口头、书面、床头等方式,但无论采用何种交接方式,都应做到清晰、准确。

药物、医疗设备管理:儿科用药必须以表格的方式注明名称、规格、用途及其注意事项等,并组织护士学习,还需要牢牢掌握剂量计算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医疗设备由专人管理,用于急救的要每日检查,常用的也要每周检查,并做好各项记录。

1.2.3 加强与患方的沟通

和谐的护患关系不但能够消除患儿的紧张、恐惧,提高护理质量,也给护理人员带来了愉悦的身心体验,因此应注意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的技巧。一是与家属的沟通应心平气和,叙述清晰、通俗易懂,注意事项反复强调,家属的疑问予以及时解答,需要家属配合的操作,应向家属确切说明。二是与患儿的沟通:应遵循先沟通后操作的原则,在面对患儿时保持微笑,话语温和亲切,以消除患儿的紧张和恐惧。

2 结 果

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病房中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护理人员的工作技能有了较大提高,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力也有所加强,护患关系得到了有效改善,极大地降低了护理纠纷的发生率。

3 讨 论

在儿科病房中,只有长期地、持续地坚持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才能有效保证患儿安全、减少护理纠纷,达到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的目的。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成效篇(2)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对销售网络起到更好的完善措施,为企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然而随着信息平台的建立,没有给企业带来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出现了信息技术比较不经济的局面。据目前来看,环境保护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对环境信息技术发展的资金也给予较高的投入,本文主要针对的就是在开发环境信息系统的同时,也要加强风险意识,促进环境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发展。

1 境信息系统的定义

环境信息系统的概念就是指对不同的环境信息和环境相关的信息进行系统化和科学化信息体系的一种,环境的信息系统也具有自身的特征:一是,具有分布性的特征;二是,具有集成性的特征。

2 环境信息系统的成本效益

所谓的成本效益,就是对信息系统的效益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探究,看信息系统的效益是否会大于其成本的投资,并对每一个方案进行有效的衡量,看是否能够满足使用者的所要求的程度和能力。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分析:

2.1 对成本进行有效的分析

在进行项目之前就应该对信息成本进行有效的分析,在此过程中,必须用比较科学的方法对信息系统再次进行估计,其主要是对两个部分进行估计:一是,显性成本的估计,二是,隐性成本的估计。一些软件使用的许可费用、购置网络以及硬件所用到的费用以及相关项目的开发等等,这些都属于显性成本。硬件以及网络成本可对当地的市场价格进行有效的估计,项目开发的成本估计是根据项目的类型以及项目的规模进行估计的,而且也是比较难估计的,而对系统的许可费是结合厂家销售的价格进行相应的估计的。隐性成本主要是由系统之间进行转换的成本、相关人员进行知识培训的成本以及技术存在风险的成本和其他的一些无法预测的风险。在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时,必须对信息技术以及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培训,集合系统复杂化的特点,技术风险相关的成本以及系统比较复杂的成本是比较进行准确的估计,系统之间在新旧系统进行转换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不能估计到的成本。

2.2 对效益进行有效的分析

经过对信息系统进行成本的探讨之后,必须对系统的开发所存在的经济效益进行过有效的研究,信息系统的效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显性效益;二是,隐性效益。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对各种原因产生的成本进行有效的节约、缩短财务结账的时间、有效的提高数据的准确性、有比较快的运行速度以及维护费用不断地减少等等。这些都属于显性的效益。信息系统有效的运行不仅能够使组织相关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共享,还能使企业的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产生出来相关内容的图表以及报表,都具有清晰、直观的特点,促进领导层进行有效的决策,信息系统的建立,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无纸办公,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环境产生的污染,还减少了资源的浪费;组织运用的系统可以减少周期运行的速度,有效的提高仓储的利用效率。隐性效益主要是指:顾客满意的程度在不断地上升、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有较强的扩展性、具有比较灵活的使用价值、组织存在较强的竞争优势等等,信息系统创造出来的信息资源,是整个企业内部不仅比较还是一种经济的公共产品,顾客的满意程度以及组织的竞争优势等等这些都是经过长时间才能得到的,由此可以看出,对隐性效益的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应的难度。

3 投资风险管理的分析和管理

项目在投资开始一直到结束的过程中,相对来说,一个比较完善的项目投资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决策阶段;二是,建设阶段;三是,经营的阶段;四是,清理的阶段。由于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任务,所以参与者也会存在不同,在这四个阶段中,都会存在物、相关信息以及资金都会处于流动的现象。而项目投资风险的管理主要分为四个:一是,项目风险中的识别;二是,项目风险的应对;三是,项目风险的评估;四是,项目风险相关的监控等等。项目投资风险的管理在整个过程中,开始于风险的识别,结束于风险的监控。

3.1 项目中风险的识别

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主要的就是要对项目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风险的识别方式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可以采用:头脑风暴、项目的SWOT分析等等方式,在整个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项目风险最有效的识别手段就是对项目进行合理的分类,它也是对风险清单进行整理的基础。

3.2 项目中风险的评估

对项目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可以根据风险严重的状态、风险发生的几率以及风险可预见性等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评估,可以用层次分析法、灰色评价法两种方法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使用,对项目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

3.3 项目中风险的应对

项目风险的应对,可以采用四个策略:一是,规避策略;二是,转移策略;三是,减轻策略;四是,接受策略等。规避策略就是项目在运行的过程只能对原来的计划进行有效的改变,才能把风险进行消除。转移策略就是不对风险进行消除,要通过一个有效合理的方案,把风险进行转移。减轻策略就是要把风险的发生降到最低,保证项目顺利的进行。接受策略就是对发生的风险没有办法进行制止,采用的策略。

3.4 项目中风险的监控

在整个项目运行的过程中,要对已经识别出的风险以及检测到的一些残余的风险,进行应对计划,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估。

环境信息系统它属于一种投资项目,在整个过程中会有风险的存在,而投资的各个部门必须对投资的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对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用,要获得最大的投资效益。在对投资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全面进行管理,根据风险管理的制度进行工作和管理,减少投资的风险,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4 总结

环境信息系统在投资管理的过程中,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结合投资风险的相关策略为主要的指导方向,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投资风险管理策略和制度,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实现完善全面的以及全员参加的管理制度,保证环境信息系统的顺利完成,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孙水裕,王孝武,王雄.浅析环境类专业“环境信息系统”课程的建设[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2]杨红平.实物期权理论在信息系统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05.

风险管理成效篇(3)

一、生物制品行业中成本效益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关联性

GMP是生物医药行业成本控制的指引。生产环节要严格按药品GMP认证规定进行操作,同时也要定期接受复检。2008年1月执行的修订后《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更加严格,基本等同于生产企业要实现“零缺陷”。其对物流部分从采购到产出有着严格的质量检验要求:企业应根据工艺要求、物料的特性以及对供应商质量体系的审核情况,确定原料药生产用物料的质量控制项目、物料应按批取样检验、对产出的产品能够找到其所有生产原材料的来源、批号等,使每批的产品与生产用的原材料发生一一映射关系,从而达到产成品与原材料具有追溯性。财务人员就要以成本效益为中心,通过编制物料平衡的计算表,来反映原材料到产成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即:根据生物制品的生产工艺特点把其生产过程划分成N个阶段,对每个阶段投入的原材料按理论投入量进行价值核算,最终形成产品的制造成本,核定为标准成本。

GSP是生物医药行业成本效益的标志。生物医药行业的流通环节要遵守药品企业GSP认证的项目要求。在《药品企业GS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中明确了药品的入库、出库、报损、储存、运输和不良反应报告等内容,确保了合格的药品转移至消费者管理内容要求,不合格的药品如何处理的内容要求,这对企业的产品质量进行了最终的把关,同时合格质量的药品流向消费者手中的同时也创造出无形的巨大社会效益。从会计内部控制的角度来说,财务人员就要以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设计销售业务流程,销售部门主要负责处理订单、签订合同、执行销售政策和信用政策、催收货款。发货部门主要负责审核销售发货单据是否齐全并办理发货的具体事宜。财会部门主要负责销售款项的结算和记录、监督管理货款回收。最终实现产品的资金循环。

二、建立成本效益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条件

企业高管团队重视“成本管理出效益、成本管理出质量”的先进理念。企业员工要贯彻成本效益与质量优先的平衡关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手段无疑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的一剂良方。国家强制生产管理标准和流通标准的贯彻执行,客观地促进了制药行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的提升,更要以此为契机,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模型设计、开发与建设,植入财务管理中的内部控制体系,使信息系统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最终达到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

三、风险管理视角下生物医药行业的成本效益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措施

(一)重视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治理结构不完善,不能对管理层进行独立有效的监督与控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中国企业传统的“重管理轻治理”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重视诚信与道德价值观

无论企业管理层还是其他员工都应该以诚信与道德价值观作为行动的准绳,并且不折不扣的执行。诚信与道德价值观是控制环境的基本要素,影响企业重要流程的设计、管理及监督。管理层应向员工传达诚信与道德标准,并针对违反政策和道德准则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去除或减少可能导致员工进行不法或不道德行为的机会。通过公司政策、行为准则及管理层的以身作则,明确企业的价值取向。

(三)完善信息化建设与财务成本效益管理

在信息化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生物医药行业在生产环节有GMP的要求,流通环节有GSP管理规范,终端环节有国家药品监管码质量跟踪系统。这些都是由国家制定的严格监管措施,是医药制造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体现的必不可少的要素。

(四)关注风险评估,健全企业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时刻在影响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以发现和处理这些变化带来的风险,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五)完善生物医药产品的安全防线

对于生物制品行业来说,人是其产品的消费终端。即使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遵守GMP和GSP要求,但由于每个人有个体差异性,在使用产品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少量的不良反应,为减少企业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害,使损失降至最低,就要考虑这部分的风险,进行风险管理,其有效途径就是加入产品责任险。

参考文献:

[1]闫培金.《企业物流内控精要》.中国经济出版社

[2]《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内部控制规范-指引

风险管理成效篇(4)

2、是提升税源风险管理效能的需要。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对税收风险分布实时进行监督和评价,并结合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经营者素质、企业效益等因素综合评价确定税源风险点,发现区域、行业、税种等方面税收风险严重程度和分布情况,明确管理方向,有针对性地制定差别措施,合理配置资源,实行重点管理,从而提升税收风险管理效能。

3、是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需要。税收风险绩效评价贯穿于税收风险管理全过程,实际上对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的合法性、规范性进行全方位督查、管理,在使相关工作人员保持高度责任感的同时,也能及时发现税收管理工作中的违规问题,使各层面税务人员自觉遵守工作纪律、制度,坚持依法办事、廉洁从税。

4、是提升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需要。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的结果能够全面反映各级税务机关的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及时发现和指出在税收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把握下一步工作改进和努力的方向,从而能促进更紧密地结合工作实际,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基本架构包括以下内容:

(一)组织机构建设。

组建专门的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机构作为评价主体,承担绩效评价行为的发动,在全系统建立省、市、县税务机关三级“绩效评价机构”,专司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工作,该专门机构直接向本级税收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机构人员组成可以打破现行架构,以现行征管部门或法规部门为基础,集中具有对各税种和分税源管理经验、税收分析与规划能力、信息化处理和管理技能的专业人员。

(二)评价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有效开展评价、保证其结果公平公正公开的重要条件。评价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评价目标。评价目标是绩效评价体系运行的理由,是整个评价体系运行的指南,绩效评价实质上是税收风险管理的一部分,绩效评价目标应当和税务机关税收风险管理目标相协调,引导全体税务人员自觉为实现税收风险管理战略目标而努力。

2、明确评价对象。评价对象是绩效评价行为的受体,具体指对税收风险管理过程的监督控制和对单位部门税收风险管理综合水平的评价。风险管理过程指税收风险管理各环节事项的办理过程。评价对象不能仅限于单位部门和过程事项,还应包括处理过程事项的人。

3、明确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即考核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税收风险管理从计划管理到监控评价全过程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的考核;二是对全流程各事项的单项成效考核和税务机关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考核。

4、明确评价方式。评价工作主要通过考核的方式实现,对评价对象具体的评价内容,考核方式也有所差别,必须有针对性加以明确,一般在评价方式上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能定量考核的尽可能创建考核指标和算法,实现信息化自动考核。

5、明确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即考核标准,是评价工作的基本准绳,也是客观评判评价对象优劣的具体参照物和对比尺度,是实施绩效评价体系的前提。评价标准分为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可采取百分制等形式体现,一经明确必须相对稳定。

6、明确评价报告。评价报告是评价工作完成后,向领导小组提交的文本文件。内容要反映评价工作目的、评价程序、评价标准、依据和评价结果分析、运用等。

(三)评价方式实现

评价方式实现采用税收风险管理单项事项评价方式和税收风险管理水平评价方式。

税收风险管理单项事项评价是根据制定的考核标准对税收风险管理各环节相关事项的办理过程中,对制度、规范遵守情况进行监管和督察,以跟踪管理方式及时发现税收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税收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规范,提高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税收风险管理水平评价包括对单位税收风险管理能力指数、税收风险指标,税收风险状况评价分析。能力指数是单项事项评价指标的集合,风险指标是以地域进行税收风险存在程度和分布分析,反映一个地区、一级税务机关的税收风险总体状况,税收风险状况评价分析是对一个地区、一级税务机关的税收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价,便于各级税务机关查找原因,明确一段时期内税收风险管理重点,实现整体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四)评价结果运用。

税收风险绩效评价结果直接反映了税务机关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结果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发现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存在的不足。通过运用评价结果查找制度规范、操作流程本身存在的缺失和不足,及时予以完善和修改,不断完善从计划管理到监控评价合理规范的良性互动的闭环运行系统,逐步形成健全的税收风险管理运行体系。

2、发现税务执法人员存在的执法风险。通过运用评价结果发现问题责任人并按照责任追究制度进行严格责任追究,以提高税收风险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同时消除执法风险,提高工作质效。

3、发现税收管理的薄弱环节。通过运用评价结果发现税收风险存在较高的地区、税种、行业,发现税收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以突出税收风险管理的重点,指导风险较大地区有效开展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实现各级税务机关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共同提高。

我局秉承“先试先行”的理念,依据绩效评价体系理论,对实现风险管理的无障碍运转与全过程评价进行了有效的摸索和尝试。

(一)明确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组织职能。一是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对税政征管等业务部门和风险监控部门的绩效评价。二是税政征管等业务部门和风险监控部门负责对高中低风险应对单位(稽

查局、管理分局、纳服局)的绩效评价。三是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绩效评价的结果进行统计汇总。(二)逐步完善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制度。制定了《宜春市地方税务局建立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创新项目实施方案》、《宜春市地税系统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办法》等一系列的制度规范,明确了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制度体系。

(三)牢牢抓住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核心。一是抓住税源管理风险点。二是抓住税收执法风险点。严格控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过程:一是完善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方法,形成纵横交错、相互制约的绩效评价体系;二是评价到岗到人,以个人的风险管理绩效推进单位的风险管理绩效;三是严格奖惩,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结果要与荣誉相挂钩,成为促进税收工作的有力抓手。

(四)广泛营造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氛围。一是在评价指标建立过程中,充分听取广大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全体干部的共同奋斗目标。二是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科学设立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对纳税人的宣传,帮助他们知晓税源专业化改革的意义和风险管理中的做法,营造更为融洽的征纳关系。

(五)初步建立风险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指标建立过程中,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征求广大干部的意见和建议,使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更加科学、有效,完善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措施,促进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发挥更大作用。

在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全流程关键绩效指标体系中,共设立二类评价指标18个,一类指标5个,均按标准分100分计算,指标最低得分为0分。一类指标根据其对应的二类指标得分加权计算确定。一类指标得分=∑二类评价指标得分×指标权重。

税收风险管理能力是对某地区税收风险管理水平的整体评价,

根据一类指标得分与一类指标权重加权计算确定。某地区税收风险管理能力 = ∑一类指标计算得分×一类指标权重。

我局针对计划管理、数据整备、风险分析、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和监控评价环节以及参与风险管理流程的实施主体,设计评价标准,着力构建风险管理能力评价模型,分别设置评价考核指标,科学配置权重,通过人机结合的分析方式进行公开评价,形成税收风险管理能力综合指数,从而实现对各级税务机关风险管理总体情况和各部门围绕风险管理开展的具体工作实时进行同步评价,取得了初步成效。1至6月全市共推送风险任务1907户,己采取应对措施1881户,风险应对率为98.63%,其中存在问题共1682户,入库税款6149.51万,风险分析识别率91.4%。逐步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运行流程和操作标准,有效提升了风险管理运行效能。

今年是全省地税系统全面规范有序、稳步推进税收风险管理的第一年。我们在探索和实践工作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同时也面临一些疑难和困惑。

(一)体系架构建设缺乏理论支撑。在我国,第一个税务风险管理指导性文件是2009年5月5日总局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至2014年9月12日,总局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下发了《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意见》,可见风险管理存在理念起步晚、理论尚不完善的现状,对于构建税源专业化模式下的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更是缺乏科学统一的评判标准和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规范评判。

(二)指标设计尚未做到科学规范

风险管理成效篇(5)

成本风险管理是研究成本风险的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的新兴管理学科,各经济部门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资源,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的后果,期望达到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目标。成本风险管理作为海运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海运企业盈利收入、成本风险掌控以及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尽管我国海运企业在会计成本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是实际的会计成本风险管理实施以及执行方面,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我国海运企业会计成本风险管理创新策略,为我国海运企业在会计成本风险管理方面的快速科学发展提供借鉴。

一、加强成本风险管理队伍建设

成本风险管理队伍是做好海运企业成本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海运企业成本风险管理工作主要是由成本风险管理队伍来完成的,因此,提高成本风险管理队伍的素质以及水平,增强成本风险管理队伍的能力,是做好海运企业成本风险管理的首要条件。为此,首先,海运企业应该加强对于成本风险管理人才的招聘,完善海运企业成本风险管理队伍招聘流程,将那些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三高人员纳入到海运企业成本风险管理队伍当中,为海运企业成本风险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其次,及时强化对于海运企业成本风险管理队伍的培训,努力提高成本风险管理队伍的水平与能力。

二、强化成本风险管理的有效监督

成本风险有效监督是做好海运企业成本风险管理的重要举措。海运企业只有在一定的成本风险有效监督下,才可以提高成本风险管理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为此,海运企业应该建立成本风险有效监督体系,在各个部门建立成本风险监督总监,强化对于成本风险管理监督的责任意识以及力度。其次,海运企业还应该建立成本风险监督中心,对海运企业成本风险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成本风险监督体系,达到海运企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以及减少风险的目的,提高海运企业成本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三、健全海运企业风险管理制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海运市场的不断开放,国外海运企业纷纷进入我国,对于国内海运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较强的竞争力度。为了在激烈的海运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国内海运企业成本风险管理必须要在风险管理制度上狠下功夫。为此,海运企业应该对海运成本风险管理实行目标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海运成本风险管理体系,根据各企业自身实际的目标成本,对企业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运营生产,做好对于海运企业成本风险管理的组织、计划、分析、考核以及控制,完善对于海运企业成本风险管理的考核机制,提高海运企业成本风险管理科学性。再次,应与同类企业进行多方位的交流及学习,尽可能将最有效的成本风险管理系统应用到本企业中来。

四、完善成本风险管理考核及激励机制

成本风险管理考核,对是成本风险管理控制有效性的检验;而适当的激励机制,对成本风险管理工作的推进,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海运企业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并根据不同的时期,建立有行之有效的成本风险考核心机制,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成本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为海运企业创造价值最大化而努力。其次,海运企业成本风险管理考核及激励应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充分发挥企业成本风险管理的科学性。

五、提高成本风险管理人员素质和技能

加强对成本风险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就要对成本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周期性的培训,使成本风险管理规范能够深入人心,并且将全新的规章制度的综合思想渗透到每个成本风险管理人员的心目中去,使他们在进行全面的整合建设过程中,能够找到各项问题的突破口,严格约束自己的各项成本管理行为。在成本风险管理工作中,领导层要善于捕捉成本风险管理员工的优点与缺点,尤其是对成本风险管理人员来说,更要将其行为准则进行有效提升,使自己的能力在全面提升能力得到渗透,为将来成本风险管理事项的完善发展与提升做出相应的贡献。

六、加强成本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

成本风险管理对于海运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背景下,及低成本及高效性、及时性等特征,对于加强对于成本风险管理的分析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海运企业应使用用计算机技术对成本风险管理进行监督管理,成立成本风险管理情报监督、多方合作的信息系统平台,提高成本风险管理质量控制的水平与能力。另外,海运企业还应该加强对于成本风险管理信息化监督管理系统定期检查工作,同时对于检查结果进行及时考核。

七、总结

从船舶海运风险成本管理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来看,船舶海运风险成本管理已不仅仅是学术和应用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本国航运业未来发展的大问题。海运企业必须有正确的风险观,对不确定因素有预见性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把有可能遭受的财务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运用科学方法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结合科学的管理工具对风险进行控制。我国海运企业在会计成本风险管理方面做出了较大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实际的会计成本风险管理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海运风险成本管理科学发展。在当前海运业处于低迷的情况下,海运企业风险管理人员更应该深入研究会计成本风险管理现状,研究会计成本风险管理创新举措,为我国海运企业在会计成本风险管理方面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风险管理成效篇(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税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政府2009年《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导》的颁布,各企业也给予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越来越多的重视。要想促进企业的有效发展,税务风险管理的落实很有必要。因此,本文就税务管理流程下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其不仅符合企业管理的需要,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税务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一)企业税务管理的概念

所谓税务管理,其是以企业总体经营目标为基础,结合有效信息,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税收效益,管理包括税务策划、控制、效益度量、业绩评价等内容,且在企业管理各方面的层次上均有涉及。税务管理需要明确其作用,其中运营控制使得税务成本效益不断提高,日常管理是实现税务成本的降低,信息管理是针对税务管理信息的实时提供。

(二)企业税务管理的内容

企业税务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一、税务战略管理层次,也就是筹资、投资以及收益支配决策,而收益支配决策包括税务的策划、控制、效益度量以及业绩评价等内容。二、税务运营控制层次,也就是生产、供应以及销售经营中税务的各项管理工作;三、税务日常管理层次,也就是会计核算、税企关系以及纳税申报管理中的税务管理工作;四、税务信息管理层次,也就是涉税信息的收集、处理及输出过程中税务的各项管理工作。

二、企业税务风险及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一)企业税务风险的概念

企业税务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就是企业税务风险,其在税务管理中客观存在。然而,管理人员缺乏对企业税务管理的了解,在实际的税务管理中存在缺陷。税务风险是指税务目标管理、日常管理、运营控制以及信息管理等过程中,因涉税事项的不确定影响,可能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收益或者损失。税务风险带来收益或者损失取决于税务管理者的风险认识及管理,如果其能有效进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那么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税收成本效益,否则,企业将蒙受亏损的打击。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概念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指税务管理人员在税务管理过程中,识别并评价企业的税务风险,通过有效风险控制机制的制定,尽可能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要点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要点包括内部环境、事项判断、目标建立、风险应对、风险评估、监督控制以及信息传送等。(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内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内容包括税务风险的战略管理、运营控制、日常管理以及信息管理。以上内容都是在相应的管理过程中,对企业税务风险的判断与评价,并且建立合理的风险控制机制,有效降低税务风险,减小企业损失。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构建的整体结构:

(一)系统构建的整体目标

按照企业税务管理流程标准,依据企业各项管理体系,加强管理人员对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参与性,从而对企业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判断与评价,完成风险控制机制的制定,达成税务风险的降低以及企业收益的提高。

(二)系统构建的整体结构

运营控制、战略管理、信息管理和日常管理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四个方面,其中,这些方面的内容包括目标设定、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事项识别、监管控制以及风险应对等要素。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企业税务管理工作中,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对企业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企业税务管理流程标准,依据企业各项管理体系,加强管理人员对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参与性,落实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可以使企业税务风险降到最大,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根据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结合实际,设计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该系统综合了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值得广大企业在今后的税务风险管理中应用。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成效篇(7)

对于企业风险管理,国内许多理论研究还缺乏系统的理论解释和具有执行力的实践指南。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比较普及,风险和风险管理已成为管理者关注的头等大事,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职能。我国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时间很短,除金融企业外,多数企业主要停留在运营风险管理的层面。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以及金融工具的缺乏,企业风险管理还没有成为我国企业普遍关注的重点。因此,我国企业必须引入全面的风险管理意识,从多个层次上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构建与实施企业风险管理智能框架,才能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保持企业的稳定,合理保证公司战略的实现。

一、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除金融保险企业以外,多数企业缺乏风险管理观念,很多企业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卖方市场的水平上,或者说没有形成风险意识,更缺乏有效的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的机制,导致不少上市公司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企业中多数管理者对风险管理的意识还很淡薄,很少分析甚至不分析可能导致风险出现的因素,也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2.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没有有效结合。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内在的联系,健全内部控制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企业只有从加强内部控制做起,通过风险意识的提高,尤其是提高企业中处于关键地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才能使企业安全运行。然而,虽然一部分企业已经认识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结合的重要性,但企业目前仍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在企业运营和管理中隔离开来,企业内部控制不能涵盖企业面临的所有风险,针对风险设置的控制目标的细化程度仍然很低。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脱离,没能实现融合和跨越。3.不了解风险管理方法论,风险管理框架缺失。我国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实践的时间和历史很短,而且主要停留在运营风险管理的层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还没有成为企业普遍关注的重点。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应该能够对于企业所有的预期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能够突破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组织之间的界限,能够对所有潜在的重大风险进行预计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但目前多数企业不了解如何进行风险管理,对风险管理方法认识不足,并且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作为指导和参考。4.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监督和评价机制。由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问题,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监督很薄弱,监督评价方法不够先进,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由于目前没有通用的风险管理评价方法,内部稽查中风险管理有效性的评价方式过于简单。传统的评价方法是以定性分析为主的,分析过程较复杂,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评审人员的主观判断,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具体的可操作性标准,导致风险管理评价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进而增加了评价工作的实施难度、资源投入的主观随意性、结论不可靠性。此外,内部审计监督部门普遍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不足、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业务不规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致使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此外,企业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没有和信息系统相结合、缺乏人才和知识积累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

二、企业风险智能管理框架的构建

通过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将能够使企业在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中保持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不断增加企业价值,推动企业战略的实现。实施企业风险智能管理框架的主要贡献为:增强对风险和控制的了解;提高评级机构认知;提高公司盈利质量;提高对股东的信息透明度;提高监管认知;降低风险事件产生的损失;提高公司社会声誉;提高风险调整回报率;增加董事会和风险委员会的风险管理信心;降低经济资本要求;有效识别增值业务;减少风险项目的保费等等。企业风险智能管理框架要确保能识别并评估关键风险点并有效加以应对,例如: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多元化投资风险、政策风险、融资风险、工程项目管理风险、营运安全风险等。有效实施风险智能管理框架的企业可以被称为风险智能型企业。1.企业变革。企业要在新的企业风险管理环境下使风险管理框架高效运行,首先要从企业管理、人员、流程、科技四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变革,为实施风险管理框架提供基础支撑。1.1管理变革。企业董事会或经营层应就风险管理的目标设定以及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进行明确,对业务管理机构进行重构,例如:设立风险管理部门、专职法务部门或法务专员、设立资金管理中心、设立运营安全管理部门、设立投资战略部门,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等。同时对管理流程进行梳理优化,明确不同级别管理层的职责权限,最后由内部审计部门加以监督,由人力资源部门综合考核,形成一个有效、闭环的管理体系,这样就能保证各项业务可以得到自动化的有效管理。1.2人员变革。风险智能管理并不仅仅是指设立一个风险管理机构,而是要改变企业所有员工观察和管理风险的方式。企业应当在各部门各单位设立风险管理专员,并在适当的时机对各级管理层和风险管理专员提供有关风险管理技巧和风险管理意识的岗位培训,提高每名管理者的风险应对能力,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1.3流程再造。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和控制流程体系的重建,对于正确识别、分析和应对风险的相互依赖和整体风险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风险智能管理的方法之一是基于原有的内部控制体系基础,在风险管理流程之间建立通用性和关联性,使风险智能管理贯穿于各层级的计划、管理和运营决策流程之中,以确保风险智能化计划和管理的有效实行,使其成为每个员工日常工作的一部分。1.4科技变革。随着新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信息化工具不断变化并迅速发展。科技可以起到杠杆作用,未识别、测量、报告和监控风险提供共同的平台。企业通过建立风险预警管理信息系统,与业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财务系统建立互联,通过识别分析,实时提供风险预警,并在预警的同时提供风险应对措施建议,提高风险智能化管理水平。2.构建企业风险智能管理体系。2.1设定企业战略目标。首先公司要对内外部环境进行有效分析,选择并确定符合企业实际的战略目标,并对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将风险管理理念融入公司经营管理,利用风险智能管理程序有效配置资源,并明确各主体的业务目标和风险管理目标,从而使风险管理融入公司战略体系的方方面面。2.2明确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理念是指企业利用通用的风险管理语言,对识别、分析和管理风险的统一的信念和态度。风险管理理念应当延伸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范围、全过程,它可以通过各种表述方式形成企业的风险文化,使企业各级管理者在做任何决策或管理活动时都能够考虑风险,并使全员在风险管理的价值观上保持趋同。2.3构建风险管理职责体系。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并明确风险管理职责,是实施风险管理的根本保证。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从上而下应由董事会及其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核委员会、经营层、风险部门及人员、业务部门及其风险专员和企业员工构成,从而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防线。同时,公司应明确界定各级机构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权限,并通过提升风险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技能,确保各级人员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有良好的履职能力。2.4构建风险智能管理策略框架。风险管理策略框架是风险智能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应根据内外部环境,围绕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确定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风险容量和风险容限,明确风险智能管理有效性的标准,有效配置风险管理所需的人、财、物等资源,制定风险管理手册,并将风险管理策略框架应用于企业各个领域的风险管理指导方针之中。企业应从整个主体范围或组合的角度,从不同的视角,利用大数据、风险度量模型、定性分析等评估技术,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影响程度以及风险之间的潜在关系,有针对性地选择风险承受、回避、分担、降低等应对方式,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有机结合,通过有效的风险控制活动和沟通报告机制,将企业的剩余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企业风险智能管理策略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最终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2.5构建风险智能管理信息系统。为了实现风险管理智能,企业需要要优化整个信息流程,风险智能管理信息系统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与企业相关的内外部风险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处理、预警并提出应对策略的一个实时、动态的管理体系。它应当由三个模块组成,即:风险信息的收集加工模块,主要由风险管理系统识别或由风险管理专员收集和录入;风险分析和预警模块主要由风险管理部门在风险管理系统的分析基础上做出预警;风险应对决策和实施模块由风险管理系统提供的风险应对建议,由风险管理部门提出风险应对方案,提交管理层落实风险应对责任,并指定专人监督。在风险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应充分把握系统之间的分工与协调,因为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的衔接至关重要。2.6持续风险监控与评价。如上文所述,企业风险管理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它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管理活动,这也要求风险的监控与评价必须是持续开展的,企业各管理层级、各个业务部门都应开展风险持续监控,同时风险管理或审计部门还应定期开展风险管理评价。风险监控和评价发现的重要缺陷应及时向管理层和上级部门报告,重大缺陷还应向公司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报告。通过监控与评价,能够有效保证企业风险职能管理框架的设计和运行有效性,能够提升全员的风险管理能力,从而使公司风险水平实现持续改进。

三、企业风险智能管理框架实施建议

1.正确认识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观就是由全员参与的、对与人、与活动及与环境有关的全面风险进行控制,是整合传统内部控制和现代风险管理为一体的过程。内部控制发展方向就是企业风险管理,其实质就是企业风险控制的管理。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系统,是以风险识别和应对为核心,以内外部环境为风险管理的范围,以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为灵魂,以控制活动为手段,全员、全范围、全过程的风险控制系统。企业内部控制逐渐呈现向风险管理发展和一体化的趋势,即以风险管理为主导,建立适应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的新的内部控制,从而实现内部控制向风险管理的跨越。2.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为确保经营的效率效果,企业必须将风险智能管理框架的建立实施情况纳入企业的综合考核激励体系。一个完善的指标考核体系需要根据企业的整体战略和风险管理目标的要求等因素确定。此外,通过明确企业管理者的责、权、利,通过利用风险管理评价结果,与业绩考核相挂钩,建立起责权相关的激励制度。按照员工的岗位职责及工作目标,进行定期考核评估,总结工作成效,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改正。评估和认定结果与奖金、调薪、升职挂钩。通过绩效考核机制将企业的目标与个人工作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美国COSO制定.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方红星,王宏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风险管理成效篇(8)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识别、评估、分析各种可能造成潜在影响的风险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认真分析风险、有意识地承担风险、科学地管理风险、稳妥地获取风险收益。它以博弈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不确定性全方位、深层次的分析,形成完善的风

险管理计划;对各类风险进行识别、定量定性分析、响应和监控,形成综合性的风险应对策略,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为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其核心是将难以预计的未来事项的不确定性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并从中寻求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遇。该定义通常包括以下基本原理:(1)从企业整体角度分析风险。企业风险管理不是汇集每个独立部门面临的风险,而是汇集彼此及企业相对于每个独立部门的整体风险;(2)从宏观角度分析风险。风险管理是一种持续行为,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包括事前、事中、事后。越早发现风险,越早采取措施,则风险管理的成本就越低,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就越大。

二、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理念概括来说,健全的企业风险管理理念可以归结为6C,即全面性、一致性、关联性、集权性、互通性、创新性。

1、全面性(comprehensive)。风险管理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公司免遭损失,而且包括能在风险中抓住发展机遇。全面性可归纳为三个“确保”,一是确保企业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相一致;二是确保企业风险管理能够涵盖所有业务和所有环节中的风险;三是确保能够识别企业所面临的各类风险。

2、一致性(consistent)。风险管理有道亦有术。风险管理的“道”根植于企业的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风险管理的“术”是具体的操作技术与方法。风险管理的“道”是“术”之纲,“术”是“道”的集中体现,二者高度一致。

3、关联性(correlative)。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是一个由不同的子系统组成的有机体系,如信息系统、沟通系统、决策系统、指挥系统、后勤保障系统、财物支持系统等。因而,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与否,除了取决于风险管理体系本身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它所包含的各个子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失灵都有可能导致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失效。

4、集权性(centralized)。集权的实质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的风险管理机构。因为清晰的职责划分是确保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运作的前提。同时,企业应确保风险管理机构具有高度权威,并尽可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以保持其客观性和公正性。

5、互通性(communicating)。风险管理战略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获信息是否充分。而风险管理战略能否被正确执行则受制于企业内部是否有一个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有效的信息沟通可以确保企业所有人员都能正确理解其工作职责与责任,从而使风险管理体系各环节正常运行。

6、创新性(creative)。风险管理既要充分借鉴成功的经验,又要根据风险的实际情况,尤其要借助新技术、新信息和新思维,进行大胆创新。

三、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及其构成要素

每个组织的存在都有其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即风险。企业管理层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来识别、评价和控制风险,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一)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如上图所示,完善的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应将风险管理视为闭环型的过程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风险监控,四个环节依次顺序推进、循环往复。

1、风险识别。即确定何种风险可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并以明确的文档描述这些风险及其特性。一般而言,风险识别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应尽可能地全面识别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对风险进行分类和归纳是风险识别中常用的方法。风险分类应当反映出企业所属行业或应用领域内常见的风险来源。例:技术方面的风险、时间安排方面的风险及财务方面的风险等。检查表是风险识别中非常有效的工具。根据积累的风险数据和信息,特别是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数据集合风险管理知识库,可以较为完整地开发和编制企业风险检查表。检查表的好处是提高了风险识别过程的效率。特别是企业进行大量类似项目时,完全可以开发一套通用的风险检查表,以提高风险识别过程的速度和质量。

2、风险分析。即评估已识别风险可能的后果及影响的过程。风险分析可以选择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方法,进一步确定已识别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并根据其影响对风险进行排序,确定关键风险项,并指导风险应对计划的制定。

风险指数体系是一个有效的风险分析模型,主要用于表征整个企业的风险程度。该体系根据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结果,运用数学模型计算得到一组量化的风险指数,从而实现对企业风险的量化反映及横向校核,并监控风险管理的绩效。

3、风险应对。即针对企业面临的风险,开发、制定风险应对计划并组织必要的资源着手实施,目的是有效控制风险,避免风险失控演变为危机。风险应对计划包括企业当前及未来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别,针对各类风险的主要应对措施,每个措施的操作规程,包括所需的资源、完成时间以及进行状态等。风险应对计划形成之后,企业应通过风险管理体系确保计划启动时所必需的人力、物力等资源。

4、风险监控。即在风险管理全过程中,跟踪已识别的风险,监控残余风险及识别新的风险,确保风险应对计划的执行,评估风险应对措施对减低风险的有效性,并形成风险监控 报告。风险监控是企业风险管理生命周期中一种持续的过程,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风险不断变化,可能会有新风险出现,也可能有预期风险消失。

(二)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要素完善的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一般应包括相互关联的要素,各要素贯穿于企业管理全过程,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保证。

1、内控建设。主要是在企业中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营造出色的风险管理文化,为其他风险管理要素的实施打下环境基础。

2、目标制定。决策层必须首先确定企业的目标,才能够在此基础上确定对目标的实现具有潜在影响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即风险。

3、事项识别。下列事项可能给组织带来风险:因使用不正确、不及时、不完整、不可靠的资料而导致决策错误;记录有错误、会计核算资料不真实、不完整;资产保护不当;顾客不满意,组织信誉受损;执行组织决策、计划、程序不力,或有违法违规行为;不经济地获取或无效地利用资源;没有完成组织的任务和目标等等,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对其进行识别、评估和反应。

4、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可以使管理者了解潜在事项如何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管理者应从两个方面对风险进行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对于风险的评估应从企业战略和目标的角度进行。

5、风险反应。风险反应可以分为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共担风险和接受风险四类。对于每一项重要的风险,企业都应考虑所有的风险反应方案。有效的风险管理要求管理者选择可以使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都在容忍度之内的风险反应方案。

6、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确保风险反应方案得到正确执行的相关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存在于企业的各个层面,通常包括两个要素:确定应该做什么的政策和影响该政策的一系列程序。

7、信息和沟通。来自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相关信息必须以一定的格式和时间间隔进行确认、捕捉和传递,以保证企业中的每一环节能够恰当执行各自职责。

8、监控。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监控是指评估风险管理要素的内容、运行以及执行质量的过程。企业可以通过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估两种方式,来保证风险管理理念在决策、管理层面和各执行层面都得到了正确的理解和贯彻。此外,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沟通的作用,通过积极、全面、有效的内外沟通及上下沟通,确保风险控制与危机处理流程顺畅、有序、高效、及时。

四、内部审计与现代企业风险管理

(一)内部审计与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关系为体现并适应执业环境的变化,199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其《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及《职责说明》中对内部审计进行了重新定义。新定义将内部审计的范围延伸到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认为内部审计是针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改善所必需的,使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融为一体。可见,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而风险管理则是内部审计的一项新的内容、一个新的领域。从发展趋势看,内部审计不仅越来越关注风险,同时,也是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现代企业内部审计除了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更加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在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体系下,控制仍然重要,但业务重心在于分析、确认、揭示关键性的经营风险,强调风险规避、风险转移和风险的控制。可以说,IIA将“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责,视风险管理为内部审计的推动力,是国际内部审计几十年苦苦探索的经验总结,为内部审计未来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在风险导向型模式下,内部审计全面参与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协助组织改善风险控制程序,成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关键环节。

1、检查与评价。重点是对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主要包括:(1)评价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是否在分析组织和行业的发展情况和趋势、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风险偏好来制订;(2)与相关管理层讨论部门目标,评估分解到各部门的具体目标是否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一致并拥有足够的支持;(3)评价管理层对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是否适当;(4)分析风险控制措施是否足以使风险失控的可能性和影响在企业风险容忍度之内;(5)评估风险监控程序是否得到持续、有效执行,监控报告及风险管理报告是否充分、及时。

风险管理成效篇(9)

一、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现状及问题

1.风险监管的基础比较薄弱,风险监管的内控机制有待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时间相对较短,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基础比较薄弱主要表现:首先没有健全的职业化的风险管理团队,风险监管的人才质量与数量严重匮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相对不足;其次是风险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滞后,据调查大多数农商行风险监管信息系统尚处于初级开发阶段,有些还没有建立监管信息系统,加上对数据收集不够重视,导致数据积累不全面,很难系统化,很难满足风险控制的精准高效的需要。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机制缺乏一个统一全面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操作规则,风险控制的政策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模糊。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将风险控制目标简单量化,仅通过一些指标比如利用与资产质量、与流动性相关的经营管理指标或监管指标来作为风险控制目标,对当前极易出现问题的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没有制定风险控制目标,因此与银监会有关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有明显差距。

2.风险监管的组织架构运行不力。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组织架构在构建过程中应该从风险对象信息的汇总、收集、分析等角度构建由管理领导系统、职能操控系统、功能协作系统等功能在内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系统化的监管组织架构。目前现状是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自上而下的全局风险监管理念还未形成,在农商行内部尚未形成高效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流程有待进一步去完善,需要建立科学的风险监管模型;据调查许多农商行根本没有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目标,更谈不上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

3.风险监管的意识不强,风险监管的方法较为落后。农村商业银行的员工绝大多数是从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而来,普遍存在学历参差不齐,文化素养不高,还因历史背景造成相当部分员工风险意识淡薄,而且对银行的风险认识仅停留在传统核心业务中信用风险,对其他风险例如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操作风险等缺乏足够的认识与了解,全面防范风险意识观念尚未完全建立。

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方法着重定性分析,缺乏有效的量化指标,很难做到全面科学准确性。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没有或无能力对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技术相关风险进行排查,多数农村商业银行没有有效识别目标客户授信风险方法措施,授信过于随意,甚至出现授信过度;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还停留用资产负债比例指标及监管指标的方法或主观经验判断的方法,对于金融创新,金融环境等新变化引起的新风险信用风险几乎没有较为系统性的计量,绝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忽视运用内部评级法对风险进行精确计量。

二、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对策

1.制定明确的风险监管目标战略,强化风险监管的基础建设。农村商业银行应制定明确的风险监管目标战略,首先设立具有战略性的风险控制体系建设远期目标;其次设定具有阶段性、全面性和可实操性的近中期目标。近期建设目标应首先结合现状关注所面临风险核心问题以及风险监管过程中薄弱环节的改进与完善,弥补不足;远期目标应充分考虑农商行的业务性质、发展规模和金融项目繁简程度,在确保风险控制体系的完善和可靠,同时又要考虑节约成本。

加强风险监管的基础建设,首先通过强化培训,通过激励措施提高风险控制专业人员积极性,建立一支适应市场竞争的高素质专业化风险管理团队;其次为有效风险控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建立实操性强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再者是建立行之有效的奖罚措施,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改善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使农村商业银行真正在可监控的风险之下的实现收益最大化。

2.建立健全高效风险监管组织,形成风险监管的长效机制。首要建立健全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理念,确立全员监管的风险意识,在农商行上上下下打造高效的风险管理文化;其次风险人才建设是关键,加强风险监管的人才培养,培育一支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团队;再次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型,以模型为依托让风险管理走向规范化,程序化;最后树立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目标,以目标导向调整农商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

风险预警和金融风险防范需要建立健全统一规范全面的内控机制,着力构建由管理领导系统、职能操控系统、功能协作系统等功能在内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系统化的监管组织架构,明确制定风险管理战略目标,建立科学的风险监管模型,形成风险监管长效机制,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3.进一步强化全员风险监管理念,建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农村商业银行要将风险管理意识深入到每个职工乃至整个银行体系内部,要让每一个员工牢记效益和风险并存,使员工清晰地认识到风险控制和效益创造同等重要。因此,农村商业银行管理层要在经营理念中将风险管理理念放在首要位置,以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为依托,让员工在注重收益的长期性同时确保良性风险监管理念的实施。

建立农商行风险预警机制是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有效手段。首先要建立健全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借助考核指标比如资本充足率、逾期贷款率、贷款利息收回率、资本效益率、资金效益率、综合费用率等,通过指标体系的动态变化对风险变化的可能因素进行追踪,以防止风险的发生和恶化,预警信号,及时制定抑制风险的可行方案。其次开发各种风险评测模型,对金融机构的各类风险进行分析、预警和预测,有效地发现潜在的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监管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最后通过建立反应灵敏、渠道畅通分层次的预警信息系统保障风险预警机制贯彻实施。

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处于经济金融体系的重要地位,银行商业性质也使得其成为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承受者之一。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取得一定效果,有较强风险控制能力,但是在风险监管上仍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在目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以及加强风险监管能力,对提高农村商业银行抵御风险能力更有现实价值。

风险管理成效篇(10)

当前,我国税收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表现为: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纳税人户数急剧增长,基层税务机关“人少户多”的矛盾日益尖锐;税收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新形势下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税收信息化建设未能推动税收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落实责任与监督制约难以协调统一;有限的征管资源一方面短缺不足,一方面配置效率低下,征纳成本居高不下,等等。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制约着税收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要求的真正落实,制约着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理论为有效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有效路径。

一、风险管理理论与税收风险管理

1.风险管理概念及内涵。风险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学科。风险管理就是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风险,以求把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一方面,风险管理能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行为的风险性;另一方面,风险管理的实施,可以使工作中面临的风险损失降至最低。

目前,国际风险管理领域存在诸多的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标准,但都与美国COSC委员会(由反欺诈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发起的组织)正式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nterpriseRiskManagement,简称ERM)紧密相关,ERM框架已成为当今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标准。由于风险管理本身具有的内在规律性,ERM框架及其方法理论也同样适用于企业以外的其他组织的风险管理。

2.风险管理要素及特点。综合ERM风险管理框架的主要内容,风险管理要素包括八个方面:(1)内外环境。环境分析是认识和应对风险的基础。同其他任何管理活动一样,风险管理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也要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2)目标设定。即设定一个组织进行风险管理的目标,该目标可以分为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和合规目标。(3)事件识别。指识别可能对主体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包括区分代表风险的事项和代表机会的事项。这是进行风险评估和应对的基础。(4)评估风险。指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以便确定应该如何对它们进行管理的依据。(5)应对风险。即针对识别出的风险提出应对策略。风险的应对策略可分为规避风险、减少风险、接受风险和共担风险四类。(6)控制活动。是指设计的程序和政策,操作的目的是管理和控制风险以取得组织的目标。(7)信息与沟通。要求组织的信息和沟通体系支持其他组成成分以确保组织中的人理解、获取、交换和记录在组织中管理和控制风险所必需的信息。(8)监控。整个流程尤其是风险控制和程序必须被监控,以评估它们的有效性,确认哪些地方需要修改,要采取哪些补救行为。通过这样一个系统的风险管理框架,一个组织可以对自身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所以,ERM风险管理框架可以运用于管理税收风险。

3.税收风险管理。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通过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手段,预测、识别和评估税收风险,根据不同的税收风险制定不同的管理战略,并通过合理的服务和管理措施规避或防范税收风险,以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借鉴风险管理理论,建立健全科学、严密、有效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对当前和潜在的税收风险进行确认并实施有效的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前、事中的预警控制,科学地监测和有效地防范、化解税收风险,可以实现税收管理效能的最大化,不断提高税收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是今后税收管理工作发展的主导方向,也是落实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实现“信息管税”的基本前提。

二、我国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内外环境方面。(1)系统上下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不到位,缺乏把风险管理贯穿税收工作的主动精神、整体观念和系统意识。(2)现行税制体系结构不完善、科学性不足,法律级次低、变动频,征管体系自身的风险防御能力不足。(3)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信息资源的共享度不高,税务部门同相关部门在信息共享、沟通反馈机制方面亟待进一步改善。

2.目标设定方面。(1)税务总局2002年5月在《2002~2006中国税收征管战略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税收风险,并对防范税收征管风险进行了专门阐述,但尚未作为税收改革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全局性工作目标。(2)目前尚未对税收风险管理面临的形势、任务、战略规划、实施方案等进行系统地研究。

3.风险识别方面。(1)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待改进,目前主要是以指标为主,风险模型的研究不够深入。(2)信息缺乏指导性或针对性不强,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散乱信息多,揭示问题信息少;提问题、给任务型信息多,指方向、给方法型信息少;单个信息分析多,信息综合分析少。

4.风险评估方面。(1)税收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对如何从制度上确定风险评估的主体、程序、标准和评估结果的应用缺乏系统的操作办法。(2)风险评估缺乏科学方法论指导,基本停留在经验判断和简单比对阶段,没有一整套科学的模型作为评估依据。

5.风险应对方面。(1)风险应对措施单一,未能根据风险等级的大小细分应对策略。(2)对税收管理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成本和收益分析不够。

6.风险控制方面。(1)受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和税收任务快速增长的影响,税收机关内部征、管、查、审等环节的职责分离存在设计的科学性不足和执行难以到位问题。(2)内部各环节之间的互动机制尚未建立或者不够顺畅,导致信息不对称和协调配合不够,降低了管理风险的防控能力。

7.信息与沟通方面。(1)税务机关掌握的纳税人的基础信息有限,应从立法上支持税务机关采集足够的信息以满足风险分析的需要。(2)税务机关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需要加强。

8.风险监控方面。(1)税务系统内部风险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尚未建立。(2)社会监督的力度需要加大,方式方法需要继续完善。

三、借鉴风险管理理论创新税收管理体制机制

1.科学设计风险目标规划,健全风险识别分析运作机制。通过风险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对税收征管面临的风险领域和风险类别进行总体考量,对各类风险群体和风险程度进行集中分析,对跨部门和跨税种的风险管理进行统一安排;在科学设计风险目标规划的基础上,以风险识别排序和应对处理为重点,以减负增效为原则,创新税源税基管理方式方法,建立风险监控管理机制。发挥征管资源和数据信息集中优势,重点开展综合风险分析和分税种风险分析,组织分地区、分行业、分企业类型风险特征的筛选、分类、归纳和描述,健全税收风险特征库。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分析、归集排序,将风险等级应对与税源监控管理职责相匹配,选择有效的方式实施应对处理,以较小的管理成本获得较大的管理效能。

上一篇: 初中高效学习方法和技巧 下一篇: 中医药基本理论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