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30 17:55:58

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

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篇(1)

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突飞猛进,已广泛影响各行业发展和人民生活习惯、工作方式等。卫生监督机构作为卫生行政执法的一线单位,信息化建设已经是机构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内容,深深影响着整个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窗口,卫生监督系统一直坚持努力探索信息化建设新模式。经过全市全体卫生监督人的共同努力,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在内部管理、软硬件环境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实现全市卫生监督信息化“一盘棋”建设,笔者建议设立基层(指区级、街道级)卫生监督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促进基层卫生监督机构信息化建设规范发展。

1.深圳市卫生监督信息化现状

根据《2011年度深圳市卫生监督工作评估报告》第四章内容,对深圳市28家卫生监督机构2011年度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归纳:

1.1信息工作管理科室

截至2011年底,全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共设置信息科室4个,其中市卫生监督局、光明新区、坪山新区设立科教信息科,南山区卫生监督所设立业务信息科;福田区和龙岗区卫生监督所由法制稽查科负责,罗湖区、宝安区、盐田区卫生监督所由办公室负责信息管理工作。在宝安区、龙岗区内的街道级卫生监督所主要由办公室承担信息管理工作。

1.2信息工作人员

2011年全市共有信息工作人员66人,占全市卫生监督机构总人数的10.1%。

1.2.1专兼职人员情况:专职信息人员28人,占全体信息工作人员数的42.4%;兼职人数38人,占全体信息工作人员数的57.6%。以宝安区、龙岗区两区内的卫生监督所信息工作人员核算,共有信息工作人员43人,专职与兼职比例约为1:2。

1.2.2专业情况:公共卫生类27人、临床医学类5人、计算机类20人、其他14人,占全体信息人员的比例分别为:40.9%、7.6%、30.3%和21.2%。经统计,约有70%非信息专业人员承担信息工作。

1.3经费投入

2011年全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共投入427万元用于信息画建设,其中硬件投入243.26元,软件投入32.4万元,数据库投入1.5万元,规划标准编制及相关研究费用0元,运营费用145.52万元,其他4.5万元。上述数据经与2010年对比显示,使用全市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后,经费主要增加使用人员的电脑、移动办公设备和无线设备等经费支出,软件和运营费用的投入明显减少。

1.4硬件基础

全市28个单位均设置了独立的机房。为开展信息化办公,均设置了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局域网、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等,互联网接入方式为光纤或者ADSL。

1.5软件系统、网站设置

1.5.1软件系统方面:全市卫生监督机构共有5套OA办公系统,其中宝安区全区使用了由区政府开发的OA系统。全市启用了139深圳市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实现了全市卫生监督信息共享。

1.5.2网站方面:2011年深圳市卫生监督机构共有17个网站。

2.基层卫生监督机构信息化建设遇到的困难

2.1信息化建设认识不统一

信息化建设是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的重点内容,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正在不断加以推进。然而,由于市、区(新区)级、街道级卫生监督所职能不尽相同,街道级卫生监督所还承担着预防保健职能,且该工作量较大,使卫生监督机构存在自身职能定位不清,在一定时期内专业信息化表达不突出,需求不明显,步调不统一,严重影响推进本机构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而且,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与机构领导班子认知程度息息相关。

2.2信息专职部门缺失

截至2012年6月中旬,深圳市卫生监督机构共有信息科室4个(市级1个,区级3个),其他的都是由办公室或法制稽查科负责信息管理工作。由于基层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推进不平衡,各区(新区)内的卫生监督所机构性质、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存在很大差异,基层机构信息工作职能往往挂靠到办公室或监督科室。根据《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管理规定》的第二十五条规定,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应设置专门部门负责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没有专职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工作,而是将信息管理工作捆绑到其他职能科室,或是将信息职能散放在各相关业务科室,将很难做到专人专责落实统筹管理,实现信息资料上传下达,业务对口衔接,从而规范机构信息化建设,达到信息安全管理。

2.3信息工作队伍力量薄弱

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篇(2)

1.1 系统建立的目标

上海市职业病危害因子监测信息系统建立要达到3个目标:①建立从建设项目前期预防、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监护到职业病诊断的职业病防治信息链,保障信息的规范性和连续性。②在信息积累的基础上,探索职业病危害分析评估方法,建立上海市职业病危害的预警机制。对上海市职业病危害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岗位和重点人群进行干预,加强职业病防治。③为上海市相关部门决策、制定法律和标准提供依据。

1.2 系统的基本要求

上海市职业病危害因子监测信息系统要达到上述目标,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①信息管理的统一,包括规划和实施的统一。职业病危害因子监测信息系统建设过程量大面广,基础建设和系统建设任务繁重,应统一规划;系统在建设、管理和运行中的各个节点要统一布署。②信息描述的统一。来自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和相关部门的信息必须遵循统一的数据标准,信息描述准确,保证信息资源的可利用、便于利用和再利用。③信息处理及时有效。职业病危害因子监测信息收集、分析和评估的及时有效才能体现信息的价值,才能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④信息共享。整合资源,加强应用系统和网络建设,逐步实现政府部门之间、职业卫生服务机构之间、行业之间信息共享,并最终实现服务于用人单位和广大劳动者。

1.3 系统的组成

上海市职业病危险因子监测信息系统涵盖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两个专业,由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3类机构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通过开展的工作而产生相应的信息,包括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4个方面。

2、职业病危险因子监测信息系统建立的保障

2.1 管理保障

目前,上海市尚未建立统一的职业病危险因子信息监测系统,但是职业病防治工作逐步建立了“用人单位自律、行业管理、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管理框架。经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可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依法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包括职业病危害评价、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等方面的服务,推动了职业病防治工作。《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上海市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办法》、《上海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上海市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管理办法》、《上海市(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上海市职业病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都对职业病防治相关信息的收集与上报作了明确的规定。因此,上海市职业病危险因子监测信息系统建立有了法律和政策上的保障,其信息收集和运行又有了管理上的保障。当然,为了保证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必须进一步细化或制订与之相应的规范和制度。同时,在管理上还需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如何进一步加大全市职业卫生服务覆盖面;第二,根据《关于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职责分工意见的通知》(卫监督发[2005]31)号)的精神,2009年本市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职责分工后,卫生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如何加强合作协调,保障职业病防治信息通畅。

2.2 人才保障

目前全市从事职业卫生监督人员共120余人。截止2009年10月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33家,从业人员700余人,评价和检测专业技术人员近370人;有职业健康检查机构67家,从业人员近600人;职业病诊断机构7家,涵盖了10大类职业病的诊断内容,职业病诊断医师214人。这些人员具有相当的职业卫生专业水平,但是,缺乏对职业病危险因子监测信息进行充分利用的“信息分析师”,更缺乏能兼备职业卫生专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才。因此,在系统建立之初,就应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做好人才保障的工作。

2.3 资源保障

为了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上海市开展了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受益于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本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和其他卫生机构在网络建设、数据中心设备配备、数据采集与数据交换机制、监测体系与应急处置、安全技术与管理、GIS平台应用与维护、应用软件体系设计与实施策略、数据标准与代码维护、数据分析与辅助决策、信息门户与用户管理、网站功能设计等方面有了快速提高,为危险因子监测系统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除了硬件和软件的保障,还需要保障有危险因子监测系统的有效运行的经费投入。系统的运行往往比系统建设需要更多的资源保障。

2.4 质量保障

为了职业病危险因子监测信息系统的建立与有效运行,除了管理、人才和硬件保障,还需要从数据元标准、软件设计、工作程序等方面把好信息质量关。首先,收集到信息要真实可靠,其次数据元标准要统一规范。软件设计上合理,界面友好,操作性强,工作程序顺畅。最后,还要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流程。上述4个方面的保障是相辅相成的。

3、上海市职业病危险因子监测信息系统的未来

目前,由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牵头建设的上海市职业病危险因子监测信息系统已完成一期软件开发,主要用于信息的采集,已在部分区县和职业卫生服务机构试点运行。

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篇(3)

引言

卫生计生局档案管理是其发展的基础,我国当前的档案管理模式可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档案室形式,第二种是档案库房形式,第三种是专业档案室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现有的档案管理模式因其自身的局限,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卫生档案的特点,具体分类如下:

1、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责任制档案:建立的内容一般有本档案目录、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设立、职业卫生管理人员一览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文件等。

2、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档案:建立的内容一般有本档案目录、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一览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文本、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文本、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文件一览表、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等。

3、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清单、岗位分布及作业人员接触情况档案:建立的内容一般有)本档案目录、生产工艺流程图、职业病危害因素清单、岗位分布及人员接触情况表、人员变动表、接触职业病危害人员劳动合同、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材料及警示标识一览表、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材料等。

4、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档案:建立的内容一般有本档案目录、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配置表、职业病防护设施及定期检定证书、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检修、维护、更换汇总表等。

5、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与记录档案:建立的内容一般有本档案目录、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日常监测记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整改一览表、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委托书、机构资质、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与评价报告、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检测)报告回执表等。

1.卫生计生局档案室管理的模式

档案管理的模式又单位的性质不同、管理的方式等,有很多种模式,就现有的档俺管理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卫生计生局内部设立档案室,有专职档案管理员,有专门办公室和档案库房,负责机关档案工作的行政管理和档案保管。

(2)卫生计生局只设立档案库房,没有档案行政管理办公室,设专职或兼职档案管理员,由档案管理员负责档案行政管理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称为机关档案库房模式。

(3)负有某一行业档案监管职能的专业管理机关设置的组织形式,即设有档案保管机构,负责卫生计生局的档案管理工作,履行行业档案行政管理工作职能,指导和监督行业内档案工作,称为专业档案室模式。

2.卫生计生局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档案的管理工作由于档案比较多,比较复杂,因而在管理起来也会存在着一些漏洞,随着工作的开展,应该及时发展,及时更改,具体归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不足现阶段,不少档案管理部门普遍存在制度建设缺位等现象,甚至没有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

(2)管理模式相对落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较低。

(3)档案管理平台以人工管理为主,导致档案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管理平台的工作效率大受制约。

(4)专业人才培养和输出相对较少,人才资源紧缺。

3.卫生计生委档案管理模式面临的改革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档案的管理工作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服务于社会,取得经济效益。因此,卫生计生委的档案管理模式也敲响了改革的警钟。

(1)社会经济的变化,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日显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员的构成发展跟大的变化。不同时期,卫生计生委需要通过档案的管理,提供精确的数据,以便社会发展的管理。尤其是中国在转型的时期,社会成员各个层次的比例,包括年龄、性别、学历等等,都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政策的制定等等。

(2)政府信息公开推动卫生计生委档案利用意识的提高

由于档案的发展历程不是很快,档案的社会利用意识一直不高。政府在职能转变的过程中,提出构建民主、透明政府的要求,这就要求卫生计生委的档案也要透明化,具有提高社会对政府的监督意识和查阅市民信息意识,以及推动卫生计生委档案利用意识提高。

(3)档案信息化发展,给档案集约管理提供可能。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使卫生计生委档案管理工作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档案载体从纸质,发展到了纸质、缩微胶片、光盘、硬盘、磁带等多种载体并存的时代。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的成就,给卫生计生委档案管理改进,带来了新的契机,并为档案集约化管理提供可能。

4.改进卫生计生委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针对卫生计生委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现将整改措施如下:

(1)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执行实效

在新的环境下,卫生计生委档案管理工作要实现质的突破,要实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建立健全的机制和管理制度,使卫生计生委的档案管理制度完善,并具有很高的执行效率。

(2)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卫生计生委的档案信息化水平。要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水平,创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手段,提高卫生计生委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做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卫生计生委的档案管理信息化目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辅助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

(3)拓展管理平台,构建卫生计生委档案数据库系统。卫生计生委的档案数据库平台建设是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实现档案资料数字化,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的效果。因此,提升档案管理水平,是推动档案管理向现代化、信息化转型的一个重要举措。

(4)加强组织建设,提高档案管理的人才素质。作为新时期的卫生计生外的档案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新时期卫生计生委档案管理的发展和要求。

5.结束语

随着档案管理模式的改革实践的发展,对卫生计生委档案管理模式的研究,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而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根源在于当前的档案室模式自身的局限性,难以应对时展对卫生计生委档案工作的需求。因此,档案管理模式的改革还有要漫长的道路,相信,随着逐步地晚上,一定能发挥其更大的优势。

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篇(4)

引言:目前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变革,提高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工作水平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一所学校能否持续稳定发展取决于本校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以及保卫工作水平的高低。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工作作为提高高职院校日常管理工作的必要保证,是当前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之一。因此,加快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才能促进学校的稳步发展。

一、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概念

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工作实质上是指学校真实的工作情况,包括学校安全、学生安全等诸多内容,因此将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工作作为依据提出改进工作的措施和意见,也是高职院校稳定发展的保障。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作为高职院校的生存之本,它的高低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工作的优劣,也决定了高职院校是否能长久发展。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工作是我国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高职院校水平的手段,同时也是检验高职院校质量的方法。因此,我们要通过提高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工作优化我国传统保卫模式,使得保卫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使高职院校的保卫工作信息化内容逐步实现[1]。

二、目前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保卫工作能够有效的维护高职院校校园安全与稳定,因此提高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有利于加快构建和谐校园,坚决抵制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校园暴力等恶性事件的出现,从而确保高职院校各项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发展。与此同时,加快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体现学校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增强整个师生与学校之间的凝聚力,从而让广大师生能够热爱校园,相互配合、共同发展,从根本上优化整个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三、目前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虽然我国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制度腐朽落后

在普通高校的影响下,我国的高职院校也沿袭了传统的保卫工作模式,存在诸多弊端。许多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一成不变,完全模仿普通高等院校的工作套路,导致高职院校教学保卫制度腐朽落后,缺乏新意。高职院校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只重视课堂成绩而忽视保卫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基于此,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理念也要进行改革,要摒弃落后陈旧思想,遵循高职院校教育发展规律,逐步完善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制度。

(二)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范围偏窄

如今许多高职院校保卫信息化工作范围狭窄,尽管设置了专门的督导机构,却只注重对课程教学进行监督,而忽视了对“管理”的督导,目前高职院校还存在保卫工作与信息机构合二为一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保卫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很难做到对高职院校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

四、提高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完善保卫工作信息化制度,注入先进思想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变革,高职院校也要完善保卫工作信息化制度,为其注入新的思想理念。许多高校建立了对教师、学生、监督人员自身等进行监控的管理模式。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管理人员的重视与关注,由此可见,要想提高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水平,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就必须明确高职院校小组人员的责任,具有针对性的展开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活动。

(二)多方面开展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与时俱进

正确开展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要求管理人员全面对学校进行考察,包括对学校日常工作过的指导、监察。例如:根据《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标准》、《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质量标准》、《日常保卫工作管理细则》、等国家下发的相关文件,国家应对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进行全方位、系统的督导,确保高职院校保卫信息化工作能顺利开展。与此同时,学校还要保障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能进行及时的反馈,以确保学校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推动学校向前发展。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确保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的完整性、规范性[2]。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保卫工作信息化方案,提高能力

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安全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保卫工作信息化方案,从教师、学生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入手,制定适当的激励制度以及评级制度,通过表彰相关优秀的保卫人员,提高整个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组织对其进行二次培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结束语: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可以利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式逐步完善保卫队伍的建设,建立有效的保卫机制,提高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保卫体系的高效运转。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还必须做到合理有序、重视过程、使得评估结果更加准确。与此同时我们要对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进行探索实践,总结宝贵的经验教训,将提高质量作为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开办让广大人民满意的高职院校。因此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完善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清楚的认识到它的艰巨性和重要性。总之,当前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要想把高职院校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就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

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篇(5)

一、理顺监督职能,强化队伍建设

1、根据国家、省机构改革精神,积极配合理顺食品、化妆品等监管职能,整合监管力量,提高监管效能。深化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强各级监督机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人才队伍和制度建设,争取年底前100%的区、县(市)派出机构达到规范运行。进一步做好助理卫生监督员、农村乡村医生、社区责任医生和公共卫生联络员等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队伍业务培训,加强农村卫生监督深度和力度。

2、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和人事、编办等部门支持,加快推进卫生监督机构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充实卫生监督力量,加强专业技能、行政管理能力和法律素养培训,继续开展卫生监督技能大比武,规范本级和层级稽查工作,完善稽查档案,加大通报力度,增强稽查工作实效。市卫生局将继续开展“飞行”督查和卫生监督员业务培训和抽查考试,并及时予以通报。

3、进一步完善权力阳光运行机制,规范卫生行政许可、处罚和日常监督工作。全面推行卫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制度,总结、评估实施卫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效果,提升卫生行政处罚、许可案卷质量。完善卫生行政许可公示制度,统一全市卫生行政许可公示材料格式。规范公共场所卫生许可条件。

二、关注民生,全面加强卫生监督管理

1、全力推进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以小餐饮店、美食夜市、农家乐旅游点、学校和建筑工地食堂等为重点对象,以餐饮消费环节中熟食卤味、盒饭、冷菜等高风险食品为重点品种,集中力量加强规范管理。进一步开展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和信息公示工作,推广“五常法”、HACCP等长效管理,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按上级要求做好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和健康相关产品的监测。

2、加强医疗服务市场监管。有力打击各类无证非法行医,加强与公安、工商、计生、城管等部门联系,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按要求在全市设立公安机关驻卫生监督机构联络室。医疗机构建档率按要求达到100%,试行信息公示制,继续推进中小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分级监管模式,确保100%中小医疗机构实施分级监管。进一步加大对口腔医疗机构和血液安全的监管力度。

3、加强职业卫生监管。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用人单位负责、行业规范管理、职工群众监督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体制,制订并组织实施《职业病防治规划(20**-20**年)》,以职业卫生监督分类管理为载体,以分行业整治规范为主线,深入开展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推进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申报工作,进一步推广职业卫生管理台帐,加强放射诊疗许可证与放射工作人员证的发放。

4、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在游泳场所、旅店、宾馆等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基础上,开展美容业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规范游泳场(馆)、美容美发用具用品、洗浴场所公共用品消毒管理工作。重视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管,继续推行饮用水供水单位量化分级监管工作,做好城市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试点工作,确保供水水质卫生安全。开展本市重点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监督检查工作。

5、加强学校卫生和传染病监督检查。继续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消毒产品的监督管理工作,严格医疗废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和医疗卫生机构疫情报告、感染控制等监督检查,继续推行学校卫生综合评价试点工作,按要求重点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制学校的传染病防控、饮用水等监督检查。

6、加强大型活动期间公共卫生监督工作。建立大型活动接待单位准入管理和预案管理机制,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全面实行风险预评估制度,抓好重点项目卫生安全的监管,确保不发生因工作失责、失误引发的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有效维护公共卫生秩序。

三、围绕目标,做好重点工作任务

1、围绕健康城市、平安**等目标工作,进一步加强重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防制工作。加强卫生监督应急机制建设,开展卫生监督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处理能力。及时开展卫生监督投诉处置、应急事件等动态监测。

2、结合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活动,推动“八小”行业的规范、整治和取缔管理。完成“八小”行业示范街(社区)和小餐饮示范店巩固、规范、提升工作。按照卫生强区、县(市)考核标准,积极推进创建活动。积极配合市美食夜市建设,努力打造成小餐饮食品安全示范街(店)。

3、认真贯彻实施《**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加大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执法培训,发挥单位控烟监督员作用。加强控烟工作执法体系建设,按照条例的规定对部分公共场所实施委托执法。突出重点,分类监管,有计划地开展禁烟场所和重点控烟场所的执法检查。

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篇(6)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4-0113-01

1 加专业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随着电子病历、临床路径、居民健康档案、区域平台建设,卫生监督、医保结算、医药采购等新医改各项任务的不断推进,对于信息化人才的能力和教育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建设发展带来了较好的发展机遇。

为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经省教育厅批准,我校于2005年新设置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

2 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作为新办相关医学类专业,设立时间较短,需要大量的专业建设经费用于添置或更新实验设备、改善实验条件以及培养引进师资等。但是,由于财力投入有限,专业建设基础较为薄弱,学科建设相对落后,与国内其他示范性高职院校相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在专业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知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该专业属于管理科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类,由于计算机与卫生管理是两大类不同门类的学科,涉及面广,专业知识十分丰富,各专业之间的课程差异大。目前,该专业课程体系严谨性尚不够十分明确,课程设置规范有待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设置有一定交叉现象,现有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还没有完全依据专业岗位需求来进行设置,无法满足学生毕业后专业岗位职业技能考试和发展需求。

2.2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现有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师资队伍还不能满足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具有实际行业经验的专业对口的教师偏少,高学历、经验丰富的卫生信息管理知识背景专业的教师偏少;二是师资结构不合理,信息管理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构成不够平衡;三是教师团队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具有行业背景、卫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维护实践经验的师资偏少。

2.3 实验实训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我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实验实训室为多功能实验室,虽承担了多种实训项目任务,但是,校内实训室项目分工不够细化,仿真实训力度不够,尚缺乏职场化数字医院专业实验实训场所。

3 改革思路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专业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以下4个方面的改革措施。

3.1 进一步明确专业发展定位

要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国内外关于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才培养方法、课程体系设置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有关实践经验,加强社会行业用人单位的现场需求调研,根据社会行业的实际需求,积极与健康服务与健康管理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调研专业就业岗位群,进一步理清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3.2 进一步加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

要以就业、职业标准、岗位实践需求为导向,突出以职业岗位技术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为要素,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转为技能、能力的培养,积极与多家行业企事业单位协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对课程结构体系与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和优化,并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学生职业发展素质的教育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中,重构课程体系。依托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以及工业和信息产业部教育考试中心、锐捷网络有限公司等机构的紧密型合作,将相关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要求融合,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平台+岗位方向模块”课程体系,不断推进“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改革,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3.3 进一步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学团队组织机构体系,强化激励措施,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积极探索以重点专业学科建设为依托,以专业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围绕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建立健全专业带头人、骨干师资培养机制,增加专业对口的师资数量,积极参与高访学者等各级深造进修项目,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建立健全结构合理的师资梯队。

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篇(7)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产一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有了新的要求,而培养技能型复合性专用人才的任务是必须经过实践教学才能实现。实训基地是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没有高水平、高质量、标准化的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需要借助医疗卫生机构的先进设备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来弥补实训基地建设不足的现状,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亟待加强。

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借助医疗卫生机构先进的技术设备,解决高职院校办学资金不够的问题。它的建成能够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能够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快课程改革步伐,使实践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应用;能改善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的科研条件,提升他们的社会服务能力,加快高职院校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二、我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我校创办的重点专业之一。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将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岗位上从事硬件维修、网络维护、多媒体制作、卫生统计、信息安全等工作,逐步成为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的助理和参谋。校外实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校外延伸,对于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我校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主要在二级以上医院、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信息化程度较好的单位。一是综合性医院信息化程度较高,装备较好,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较多;二是医疗、卫生、预防、保健等职能科室齐全,卫生文化母体部分的资源丰富;三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项目多,信息管理的内容复杂,具有行业特色[1]。学生将在医院信息系统及医疗设备管理等部门从事多种岗位的实习锻炼。具体如下:

(一)硬件维修岗位

1.了解医院信息化的硬件设备、结构和性能;

2.能够准确判断硬件故障原因,熟练更换部件,确保设备正常使用。

(二)软件应用岗位

1.熟悉医院各种管理应用软件;

2.熟练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统计软件SPSS等;

3.掌握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的应用和维护。

(三)网络安全岗位

1.了解医院内部网络拓扑结构;

2.学习网络安全、反病毒及反黑客攻击技术等安全维护措施;

3.熟悉医院综合布线系统。

(四)数据处理岗位

1.掌握医患信息采集、存取、汇总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

2.掌握门诊部信息管理系统、住院部信息管理系统、病房管理子系统、中心药房管理子系统及医技科室管理子系统等操作流程。

(五)中心机房管理维护岗位

1.了解医院信息科的工作范围和职责;

2.掌握服务器软件安装、配置、维护及数据备份恢复等操作;

3.掌握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的操作流程。

(六)医院图书信息管理岗位

1.熟悉中图法分类;掌握医药卫生类图书的分类方法和编目;

2.掌握图书管理软件的应用;

3.掌握多种国内外大型文献检索工具的使用。

(七)病案管理岗位

1.掌握病案管理软件的应用;

2.掌握国际疾病分类编码;

3.掌握医院病历书写和管理规范。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外实训基地是借助医疗卫生C构先进的技术设备、科学的管理经验和经验丰富的医疗技术人员建立起来的,具有文化特色的实践性教学场所。医疗卫生机构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基地训练掌握的技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不可能独力完成顶岗实习的任务。他们在某一个岗位上需要带教老师的耐心指导,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当他们轮换到其他岗位时,又需进行新一轮的指导学习模式。部分医疗卫生机构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让学生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不会进行岗位轮换,实训内容单一,无法完成既定的实践教学任务。

四、新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讨

(一)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关键在于管理制度的完善,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评价、成绩考核、合作科研等各项管理制度,以规范校外实训基地的日常运行,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使其管理水平向着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二)贯彻岗位轮换制度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延伸,但部分医疗卫生机构考虑经济效益的因素,让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始终从事一种岗位。这就要求学校与医疗卫生机构在学生实习实训期间,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工作,落实岗位轮换制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尽可能地熟悉并掌握本行业的专业知识,有效地提高顶岗实习实训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篇(8)

信息化是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事关卫生监督事业发展的战略举措。从2007年3月,国家统计局批准了2010版《全国卫生监督调查制度》,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们齐齐哈尔市卫生监督所在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的部署,抓住卫生监督信息工作的难得发展机遇机,使我所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1 提高对卫生监督信息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决策监管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是卫生监督科学化、规范化,有效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充分认识到,加强卫生监督信息化是卫生监督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通过信息分析可以确定卫生监督工作重点,查找薄弱环节和空白地带,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工作的决策措施。加强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政务公开、履行政府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加强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系统记载履职情况,发现并及时纠正履职不到位甚至履职缺失的重要手段。加强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是加强惩防体系建设,监控权力运行过程,用科学的手段预防控制腐败的重要措施。

2 紧跟国家卫生监督信息化工作的部署,做好落实工作

根据国家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 “以应用为基、制度为纲、创新为魂”的卫生监督信息化工作新思路。我们监督所建立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1)首先,按照《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指导意见》、《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管理规定》等规定的要求,实行信息工作领导责任制。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实现了卫生监督信息工作从上到下在人员上得到保证。

(2)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根据信息化工作的具体要求,我们要重新修改和制定了具体单位的《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管理规定》、《卫生监督信息安全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完善了信息工作组织机构,及时对有关信息报告工作进行调整;同时对基础资料,如本单位、本地区信息管理人员、信息录入人员的基本信息、权限的分配等进行了设置和分配。

(3)加强了对卫生监督人员的培训指导工作。

要及时掌握部级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及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的有关要求后,做好有关人员培训工作。对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管理人员、骨干卫生监督员进行理论培训和上机操作进行了培训,进一步进行了应用性的培训,做到培训及时、指导到位,不留盲点。

(4)及时跟踪指导,加强信息工作的过程控制

随着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对于刚刚接触的一些在电脑操作不太强项的卫生监督人员来说,达到一定程度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就利用现场指导、网络通信软件、电话指导等形式,指导辖区各监督机构和所内科室进行对卫生监督信息的及时处理。每张报告卡的每个元素、每个栏目及其逻辑关系,认真讲解;信息管理人员严格按照《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管理规定》和《中国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工作手册》要求,对卫生监督个案报告做到依法统计、规范管理,严格审查、核对数据,确保数据来源于卫生监督各项业务工作,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 根据国家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努力实现工作转变

国家卫生监督“十二五”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和主要内容,就是“建立覆盖全国的卫生监督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卫生监督的实时、动态、高效管理”的目标要求,使信息化和卫生监督业务发展同时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卫生监督工作创新,提高卫生监督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2010年―2013年的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由每年的汇总填报逐步转变为个案信息的实时上报。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传统的统计报告,“重收集、轻应用”,不善于运用信息来分析指导卫生监督工作的决策与执行,信息收集、分析水平不高,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信息和工作共享能力差。我们要根据工作实际,利用网上汇总数据,及时分析卫生监督工作中的问题,通过分析报告,我们看出卫生监督的重点工作由原来的食品卫生占较大比重转变到现在以公共场所和医疗卫生为监督的重点的监督工作局面。

总之,面向未来,卫生监督工作任重道远,我们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家和省的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的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我们卫生监督事业在信息化这条高速公路迅猛的前进,我们卫生监督人正在以新的风采展现在世人面前。

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篇(9)

1、加强各级卫生监督所建设。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落实卫生监督经费,使卫生监督所的执法装备、办公用房、执法车辆达到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标准。

2、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推进各级卫生监督所参照公务员管理改革。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需求,充实一线卫生监督员,不断优化人员结构,确保日常工作顺利开展。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卫生监督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卫生监督队伍的综合素质。

3、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稽查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落实卫生监督稽查工作经费,加强卫生监督稽查队伍建设,认真开展卫生监督稽查工作。

5、加快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大对卫生监督学科及学科带头人的扶持力度,加强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注重对现场执法技术等卫生监督重点领域的研究,努力提高卫生监督工作的技术含量。

6、做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关工作。根据本市有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文件要求,优化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审核以及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的审批程序,做好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审核工作以及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并联审批工作,提高审批效率。

二、做好世博会公共卫生监督保障工作

三、加强职业卫生监督工作

9、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监督工作。按照本市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职责分工,加强对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和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检查。加强医疗机构放射防护监督管理工作,切实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受检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

10、加强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上海市职业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职业卫生服务机构质控中心,加强对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的指导和培训,规范职业卫生服务行为,提高职业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11、扩大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在本市开展卫生部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稳步扩大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加强基层职业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探索本市基本职业卫生服务和监管模式。

12、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全社会对职业病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用人单位对职业病防治的责任意识,提高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加强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涉水产品和消毒产品卫生监督工作

13、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检查。积极推进本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开展本市重点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监督检查工作。

14、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检查。加强对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现制现售水和管道分质供水单位的监督检查,确保本市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继续推进本市生活饮用水监测网络试点工作,在嘉定、奉贤两区开展本市生活饮用水监测网络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本市生活饮用水监测网络试点区县范围,同时完成卫生部城市生活饮用水监测网络试点工作。

15、加强涉水产品和消毒产品的监督检查。继续开展涉水产品、消毒产品和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认真做好《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2011版)》和《省级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卫生行政许可程序》的贯彻执行工作。

五、加强传染病防治和学校卫生监督工作

16、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监督检查。继续做好以甲型h1n1流感为主的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监督检查。结合季节特点,开展冬春季呼吸道和夏秋季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监督检查。

17、加强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科、口腔、内镜等科室消毒隔离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18、进一步加强对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的监督检查。严格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的管理,严防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加强对村卫生室和家庭病床的医疗废物监管,进一步规范其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加强对医疗机构污水处理的监督检查。

19、加强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检查。继续做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备案工作。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监督检查。

20、加强对学校和托幼机构的监督检查。依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等有关规定,加强对学校和托幼机构监督检查和宣传指导,督促学校和托幼机构进一步规范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切实保障广大学生身体健康。

六、加强医疗服务和血液安全监督管理

21、加强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工作。结合卫生部《医疗机构校验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加强对《上海市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暂行办法》实施效果的评估,进一步完善《上海市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暂行办法》。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大型医用设备、医疗技术的监督管理工作,加强临床检验质量的监管。探索中医医院科室设置及名称的规范管理。继续开展医疗广告和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专项治理和整顿,规范医疗广告和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

22、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监督管理。拟定本市《医师定期考核实施细则》、《上海市医务人员不良执业行为记录管理制度》,规范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

23、提高医疗服务监督管理信息化水平。探索建立医疗服务监管信息管理系统,为医疗服务监管提供信息支持平台。

24、加强对医疗机构依法执业的指导和培训。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培训,增强其依法执业的意识和自觉性,规范医疗执业行为。

25、继续加大血液安全监督力度。加强对采供血机构和临床用血单位的监管,确保临床用血安全。严格规范采供脐带血行为。应加强部门联动,加大打击非法组织他人卖血、冒名顶替献血等不法行为的力度。

七、继续开展打击无证行医和整治“医托”工作

26、继续开展打击无证行医工作。重点打击固定场所无证行医行为,特别是非法接生、非法开展终止妊娠手术的行为。建立健全由政府牵头、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大对无证行医处罚力度,并认真做好相关司法衔接工作。

27、继续开展整治“医托”工作。根据《上海市整治“医托”工作方案》要求,通过采取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综合整治、疏堵结合等措施,严厉打击“医托”违法行为,维护医疗服务秩序。

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篇(10)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023-01

当前,我院信息化建设如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一样,在各领域中如火如荼地进行,随着卫生信息化建设在我院发展的步伐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势在必行。医院信息化建设与数字化服务为医院全面信息化管理以及患者就医提供了相当的便捷,是实现基本现代化医院的必备条件。在医疗保险大面积推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疗消费透明化,医药分家的现实环境下,使得复杂的医疗诊断工作能够在各部门的相互协作中顺利进行并及时完成。

1 我院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及现状

进展情况:最初,我们把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看成是一个单纯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问题,并没有从系统工程角度来管理和实施,误变为只要投资购入一定规模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自行组织一些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进行编程开发就能解决问题。后来,我院成立了信息部,主要由统计室、计算机室、图书室等职能部室组成。其主要职责是搜集、整理分析各种数据,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但以往这些专业归属各异,工作内容相互独立,各职能部室之间联系松散。此外信息专业人才缺乏,又受经验式管理模式的影响,各级管理者信息意识淡漠,对信息职能部门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因此这个时期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并无实质性进展。

随着我国卫生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医疗卫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信息部自筹建以来,坚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原则,逐步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HIS、PACS、LIS已成为我院“信息技术”的亮点。

1.1 HIS系统:HIS具有增加效益、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能力,并能节省资金的突出优势。包括管理员系统、西药库管理系统、中药库管理系统、门诊药房管理系统、住院药房管理系统、挂号管理系统、门诊收费管理系统、住院结算管理系统、护士工作站管理系统、病房摆药管理系统、手术麻醉管理系统、病人查询系统、住院病案管理系统、院长查询系统、综合统计系统、医技计费系统、物质库房管理系统等。

1.2 PACS系统:PACS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结合网络工程、影像工作站、临床医生工作站及存储设备所建立的综合性信息系统,是现代医学服务中的CT、MRI、B超、DSA等诊断工具的最佳管理方案。我院现已经联接影像科大型设备,全院60个浏览、管理终端。PACS系统的运用是现代医疗诊断革命性的变革,实现了影像系统无胶片化和实时传播。依靠PACS系统,使整个医院的其他科室都能共享到影像科内部的信息资源。

1.3 医疗保险结算系统:我院为济南市医保定点医院。医保系统联接了济南市医保办、济南市物价局,设置了圈存机,导医部、收费处、药房、住院处等部门设置了专用医保窗口。信息处理实现无纸化和无片化,真正实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数字化医院。

2 推动我院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的策略与措施

2.1 依靠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根据卫生信息化建设要求到2010年我国80%的医院将达到全面实施医院管理系统目标。去年8月,在北京启动的“中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推进工程”从医院管理改革和信息化建设需求出发,引导我国目前以“收费为中心”的医院信息系统走向“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面向医院开展长期广泛的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

2.2 提高医院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特别是院领导班子的意识程度。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地购置一些硬件设备,上一套在别的医院应用还算成功的软件就完成了,它还需要与医院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信息化牵涉到医院的方方面面,它应该是全院使用部门、使用人员的事情,全院对信息工作的配合与使用,也直接影响到一个HIS系统能否生存下去。

2.3 引进全面的竞争机制:要竞争就必须提升核心竞争力,而医院信息系统的逐步建设与完善为改善病人年覆盖面流程、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从而提高医院整体形象、提升医院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

2.4 培养复合型人才: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需要。目前,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中,既懂IT、又懂医学以及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IT培训可以为医院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投资效益,取得双赢效果。

2.5 卫生信息化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建立:医疗卫生信息化服务具有公益性和社会统筹安排的特点,因此要建立以政府宏观协调主导的卫生信息化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将各种信息化资源进行无缝衔接,实现医疗卫生信息的传递流畅,资源共享,为医卫生活动提供及时、准确、快捷的卫生服务信息。

3 存在问题与对策

3.1 在新形势下,我院信息系统存在着功能不完善、有部分职工对信息管理工作认识不够,法律法规意识淡薄,还有部分职工对电脑操作技术不能完全掌握,在电脑记录操作上存在不规范等行为。如何从庞大的医院信息数据库中挖掘、集成已有的数据资源,建立数据模型,结合科学的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找出最有价值的信息,作为领导决策和为医疗、科研、教学提供参考依据,这些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3.2 目前我院的管理者已经意识到网络信息化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竞争中优势主要来自信息资源的有效建设开发、利用、管理。我院通过培养电脑专业人才,组织人员参加与系统程序与供应开发商一起完善在应用过程中系统出现的问题,推荐在岗青年参加信息管理专业学习。医院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现代医院管理必须加快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发展服务信息化和网络化,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医院统计管理工作达到信息管理有序化、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文献信息服务整体化,基本实现信息资源的共知、共享,形成现代化的网络体系。应用医院信息系统为医院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上一篇: 网络趋势 下一篇: 电力电子技术主要内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