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讲座课件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25 15:39:16

法治讲座课件

法治讲座课件篇(1)

1,1前期准备

召开座谈会,根据所轮转专业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专长,确定每个学生的讲座内容、要求,组织教学材料、备课。根据临床排班情况及轮转学生的数量、意见,确定学生应用多媒体讲课的频率为每2周或4周一次,每次讲座的时间为1小时,讲座安排在周二或周四下午。

1,2学生

对象为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青光眼科轮转的眼科学或眼视光学硕士研究生、眼科学博士研究生。在临床日常工作带教的同时,采取周二或周四下午组织讲座,1次/2周或1次/4周,1学时/次。

1,3讲座内容

教师事先准备的选题包括: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先天性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分类和治疗,滤过泡的分类和处理,干扰素在青光眼中的应用,青光眼的视神经保护,计算机自动视野计检查,GDX、OCT、HRT等在眼科的应用,多焦电生理的应用等。每轮(3个月)选择3-6个专题,安排正在青光眼科轮转的研究生进行讲座。学生演讲30-45 min,教师再利用15-30 min时间纠正演讲内容的不妥或错误之处,听课的同学提出问题或不明之处,由主讲的学生答疑,听课的同学、教师可以进行补危、纠正,对有异议的问题大家共同讨论,教师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最后由带教老师对该学生的讲座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总结。

2 让研究生开展专题讲座的体会

数年来,我们让在青光眼专科实习的研究生开展专题讲座,初步体会到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眼科学研究生毕业实习质量,其优越性在于:

2,1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让研究生开展讲座这一方法与国际上流行的基于问题式学习法(PBL)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强调自主学习。主讲的研究生为了准备专题讲座的内容,会有目的、主动、自觉、积极地去学习该专题的知识和技能,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该专题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会更牢固。听课的同学为准备问题、回答问题也会主动、自觉地去学习该专题相关的知识,查阅文献资料。在让学生开展专题讲座的过程中,我们引入了讨论式教学法,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大家提问、讨论,在提问、讨论阶段。同学们能主动应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经验和技能去思维、去分析、去判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主讲的研究生需自己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去制作多媒体课件。带教老师只给予指导、解答学生自己看书后仍不能理解的问题。准备听课的学生要带着问题去听课,也要自己思考、准备、学习相关的知识和临床技能,整个备课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

2,3提高学生的素质

让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并就讲座的内容提出问题、讨论和回答问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研究生学习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为制作合适、新颖、吸引人的多媒体课件等需要学生去思考、探索和创新,同学之间还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学生讲课、提问和答辩,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演讲能力,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的潜能。

法治讲座课件篇(2)

2高中阶段时事政治教学的方法

2.1让学生参与到时事政治事件的评论当中

让学生参与到时事政治事件的讲评当中,最主要的是在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可以把每个班级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其在课下自主收集近期国内外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原理或自己的看法。在每节课前,教师可以随机抽取一名同学来分析一件其所在小组中认为近期最为重要的一件事件,在同学分析完后在课堂上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2.2课堂教学内容应与实际事件相结合

目前,高考阶段时事政治的内容考核,不仅仅是对所发生内容的考核,更是为了对学生政治理论内容学习程度、掌握程度、实际运用程度的考核。因此,政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就应该把理论教学与分析实际事件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取一些近期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时事政治世界,通过理论分析引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更能弥补以往政治课教学的枯燥教学。

2.3在校园中设置一些展示时事政治事件场所

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所在班级的墙报或黑板报,设置时事事件版面,主要刊登近期国内外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十的召开、近期中国南海问题、日本侵占中国问题、中国首艘航母服役等问题。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去获取时事政治信息,并通过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这些信息。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堂时间举办一些关于时事政治事件的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解决实际问题之能力,并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与开拓创新之能力。

2.4组织专题讲座

法治讲座课件篇(3)

1 课前精心准备

为了搞好神经外科临床知识专题讲座,科室在讲座前多次组织讲师以上的教学人员对讲座内容进行反复的讨论及精心准备。除要求教师作好多媒体课件的准备外,还进行了集体备课和教学试讲工作,促使教师对课件中的不足之处及时加以修改、补充及完善。讲座均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不压缩正常临床课的授课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讲座。通过专题讲座,以达到增强学生对临床的感性认识,提高对外科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临床检查、临床诊断及综合治疗等方面的认知水平,逐步培养和锻炼学生临床思维的目的。

2 课间注重互动

神经外科临床知识专题讲座以多媒体形式进行,通过利用图像、图片、动画和声音等多媒体技术,将神经外科教学中的内容与临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象、生动、具体地展示给学生,改变了传统采用的板书式、挂图式教学模式,使学生从简单的记忆转变到具体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学习神经外科知识。对于讲座中涉及的新理论、新技术等学生不了解的内容,我们注意增加了课间互动[1],即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让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回答,同时还进行了有奖竞猜等具有趣味性的活动。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们纷纷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等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 改革考核模式

以往的学习成绩多是采用考试的的方法进行,因形式单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2],即学生只靠记忆力获取高分,而动手能力极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对临床实践的意义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从而转变观念,自觉地把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相互结合,努力学习神经外科学课程,我们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作出了相应的改革,即给予参加一次学术讲座的学生(指本年度有外科学课程的学生)每人平时成绩0.5分,学期结束后按照参加讲座次数,统计积分与考试成绩相加,计算入学期的总成绩中去,这一措施的推出,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反响,参加讲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人数也由原来的100多人增加至200多人。

4 强调课后评估

我科在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组织开设的神经外科专题讲座有:

神经外科最新进展;

4.1 立方体定向手术的临床应用;

4.2 垂体瘤的手术治疗;

4.3 脑瘫的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

4.4 神经内窥镜的临床应用;

4.5 大骨瓣开颅术的临床应用;

4.6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4.7 中西医结合在颅脑外伤治疗中的应用;

4.8 赛傅刀的临床应用;

4.9 病例分析。

为了检查讲座效果,我们在每次讲座后,均对参与讲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对反馈的问卷作出归纳与评估[3]。经统计,参加讲座的学生共有1260人次,收回问卷调查表1100份。问卷提出的主要问题是:⑴专题讲座是否有助于开阔视野,提高学医兴趣? ⑵对开设专题讲座有何新的建议?⑶对讲座满意度:①非常满意;②满意;③不满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开设临床知识专题讲座有助于开阔视野,提高学医兴趣很有必要,建议多举办类似的学术讲座,特别是希望在讲座中加入更多临床病例的照片及手术录像等,以使讲座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占98%),对该讲座的满意度:①非常满意(占66%);②满意(占26%);④不满意(占3%)。总满意度占99.63%。由此证明学生们对通过用讲座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绩作了充分的肯定,但也有学生觉得我们做得还不理想,促使我们在今后的神经外科教学改革中要更加努力,不断创新,使学术讲座的内容更加新颖及切合实际,把神经外科教学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法治讲座课件篇(4)

一、培训目的

深入贯彻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对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的正确认识,提高小学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名师辈出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

二、培训对象

中学思政专任教师或兼任教师及班主任教师200人

小学思政专任教师或兼任教师及班主任教师200人

三、培训时间

2021年9月16日—17日(小学、中学分班同时进行)

四、培训地点

中学培训地点:全南二中大会议室

小学培训地点:全南四小报告厅

五、培训日程表

小学思政教师培训日程安排表(暂定)

日期

时间

培训内容

第1天

上午

08:00

报到

08:30

开班仪式:奏国歌、领导致欢迎辞、带班领导开班讲话、授班旗。

09:00

专题讲座:《落实讲话精神,办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 授课:

下午

14:30

专题讲座:《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策略》 授课:

第2天

上午

09:00

专题讲座:《学思践悟合力育人》授课:

下午

14:30

专题讲座:《小学思政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授课:

16:30

结班仪式:汇报交流培训体会,畅谈收获感想,总结培训工作情况。

17:00

结束

中学思政教师培训日程安排表(暂定)

日期

时间

培训内容

第1天

上午

08:00

报到

08:30

开班仪式:奏国歌、领导致欢迎辞、带班领导开班讲话、授班旗。

09:00

专题讲座:《初中思政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授课:

下午

14:30

专题讲座:《思政课变革:提升育人品质的力量》授课:

第2天

上午

08:30

专题讲座:《让思政课鲜活起来》授课:

下午

14:30

专题讲座:《思维可见过程显现——指向深度思维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例谈》授课:

16:30

结班仪式:汇报交流培训体会,畅谈收获感想,总结培训工作情况。

17:00

结束

六、参训要求

1、各校学分管理员须在9月20日之前在学分系统里上报参训学员信息。

2、因县城学校参训人数较,为节省时间,请县城各学校自行组织签到,签到按上午和下午分开签到并于讲座开始前交给跟班人员,签到表格式见附件2。

3、乡镇学校参训教师由跟班人员组织签到。

法治讲座课件篇(5)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宣讲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而且应指导广大学生健康成长。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讲座必不可少,而且应切实开展并形成常态。由于高校的思想政治讲座不提供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最新的发展情况,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因而往往被怱略;即使偶尔开展,也只流于形式。那么,要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在众多的讲座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一,必须对其进行定位;第二,其形式和内容都应具有独特性,也就是说,既不能只是教科书式的政治理论的重复灌输,也不能是偏离思想性的小道消息,更不能变成奇谈怪论的课堂,而应是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课堂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平台。

 

1.“大思政”式教学观的提出及其内涵

 

中央16号文件指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全面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保障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保障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具有重大的意义。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对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的提出不仅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动力,而且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政策的引导下,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浪潮到来,并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大思政”式教育教学理念自此而提出。

 

“大思政”式教学观是指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第二课堂为分渠道,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并把教育范围由班级延伸到学生的社团。“大思政”的要求就是要改革、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与内容,应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教育,以加大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力度,丰富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

 

2.“大思政”式教学的方法与内容

 

(1)根据团中央宣传活动主题和校团委规划主旨明确思想政治讲座的内容。在高校中,不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校团委也有同样的义务和职责。因此,每个学期校团委都应以团中央宣传活动的主题为依据进行思想政治类讲座的部署和组织,聘请学校或院系团委(支部)书记、辅导员作为讲座的主讲人,同时还可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主讲。由于团中央的主题宣传活动与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间缺乏联系与缺少沟通,因此,可以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到团中央的主题宣传活动之中,以整合盘活高校资源,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优势,并共同做好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工作。比如,某高校在某一时期内对团中央宣传活动的主题定为“永远跟党走,青春促跨越”,而校团委安排的讲座主旨是“与信仰对话,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那么,最后确定的思想政治讲座的主题则是“社会进步与个人幸福”。这样的活动不仅可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价值观,还可帮助他们找到符合自身个性发展、实现自我价值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人生位置,从而促进其个人实现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通过调研可使思想政治讲座教学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社会实际需求。对于以理工学科为主的高校来说, 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修养主要偏重于专业知识,这就会导致他们在人文修养和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存在不足,从而影响到对人才的培养。而为使该类高校能较好开展深受学生欢迎且可帮助他们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讲座,就需要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以掌握他们对思想政治讲座课内容的需求,了解他们对主讲人的期望等。比如,某高校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去了解与掌握学生对思想政治讲座的内容与形式需求,共发放了调查问卷300份,调查的对象主要针对低年级学生,其中男女学生各占50%,而专业兼具文、理、工和艺术类等。采取这种方式进行调查,由于调查对象较为全面,不仅可了解学生对讲座内容的真正需求,而且因为专业较广,也有助于因材施教,更可大幅度地提高其教学质量。

 

在对教学内容的设定方面,学生希望讲座能够多涉及一些社会现实,从而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指导和使修养得到提高,有益于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从而激发自身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那么,有关个人发展、人生价值的实现以及人生规划的内容必然备受欢迎。具体而言,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讲一些贴近他们学习、生活等的相关内容,一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可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同时,可组织一些对人们关注且必须面对的民生、经济、政策和法律等问题的探讨,不要一味地宣讲空泛的政治大道理,要多讲一些学生最关心、最贴近他们现实的时政内容。此外,还可通过时事的变化带来现实变化与影响的一些分析,以激发及提高学生对时政观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思想政治活动与其课程学习的热情。

 

在对主讲人的期望方面,学生希望主讲人有激情、有活力,表达清晰;讲课形式多样,风格风趣幽默,既富感染力,又具人性化;希望主讲人能够多与学生互动,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他们对事物的真实看法;希望主讲人分析现今的热点,并给出鲜明的观点。主讲人思想独立、追求真理,态度认真、求真及严谨,加上对社会现实现象的理性分析和真实问题的深层次挖掘,既可提升课程主题,又能活跃讲座气氛,更能引导学生闪现真知灼见和思想火花。学生希望主讲人尊重学生意见,不说空话、套话和大话;对观点的阐述不过于理论化,对事物的分析不流于表象;既不单纯地灌输理论,照搬大道理,又不只空谈哲学与泛讲马克思主义;注重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并注重其独立思考意识的培养。

 

3.“大思政”模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应围绕培养国家需求的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施教。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我国社会经济呈现多样性,使得人的思想意识具有多样性、多变性特征,个人价值观也出现多元化现象。改革带来了各种各样思想与文化的并存,随之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出现碰撞。这时,人的思想活动表现为独立而自主。当前的高校校园,学生的幸福观、人才观、成功观呈现多样性,这与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健康、主流、阳光和向上的要求出现偏离。而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科学技术的层出不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多元化,导致学生幸福观、人才观、成功观的多样化,有的甚至出现消极化特征。而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到来及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呼唤并亟须高校学生能成为社会的创新和实用人才。因而,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和选择讲座形式时,应紧紧围绕价值观健康、要求进取、积极奉献的社会必需的创新型理论人才和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展开。

 

(2)教师应联合高校团组织共同开展多领域形式内容的教学。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选定教学内容的自主性大,因而存在各行其是、标准不一与内容散乱等弊端,不仅限制了教学体系的发展和教师研究方向的确立,更无法满足学生对其教学内容的多方面需求。实践证明,由学校从校外请来的专家学者作为主讲人而开展的讲座能够较为有效地指导学生学好相关知识,但是由于主讲人一般只研究某个行业和擅长某个领域,这使得他们在讲课过程中与校内教师缺少交流沟通,而且所讲内容之间关联性也不大。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所聘的校外专家不了解受学生欢迎的知识结构、思想动态,不仅所讲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而且不能更好地解答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疑惑。

 

高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起来开展思想政治类讲座,不仅是新的尝试,还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并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讲座的主讲人具有主要优势,因为他们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长期兼任学生的人生导师,既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又有信仰和激情,热爱学生和思维独立,不仅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知道学生的需求,而且教学经验丰富,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由于每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能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人生价值与“中国梦”之间的契合点,因而对讲座确立主题十分有益。开展团队合作,不但能够使各种讲座互相联系,而且由教师作为讲座主讲人的教学内容也易于学生接受,因而既具有较高的教学效率,又可使讲座内容能够较好地关联并易于继续发展。

 

首先,可在明确宣传活动主题和讲座主旨的基础上,密切与校内各级团委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探讨大思政式的教育观与教学模式以及新的管理模式。其次,应在开展讲座的同时,要求校团委组织高校现有主讲人组建讲座平台,既可减少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还可以确保组织开展讲座的成员做好讲座内容的准备工作。最后,高校的团委应对讲座的组织、宣传以及后勤保障等环节给予大力支持,提供高而有效和周到的服务。

 

4. 结语

 

法治讲座课件篇(6)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047-03

高校专题讲座以其思想性、学术性强,信息量大,生动活泼而能够吸引学生。全国有些高校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课改革的过程中,把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课开办为专题讲座,这些讲座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法治建设、道德建设、经济、哲学、宗教、文学、社会热点、国际形势等问题,内容丰富,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欢迎,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再加上高校举办的其他各种讲座,专题讲座成为博士研究生受教育的重要方式。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本文尝试对以专题讲座为载体,对促进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做一些研究探索。

一、以专题讲座为载体促进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1.博士研究生思想多样化趋势明显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博士研究生也是如此。博士研究生都有自己的家庭或职业背景,思想多样化在博士研究生这里表现突出。博士研究生博览群书,了解的文化多种多样,自己又有独到的思考研究能力,因而思想意识多样化尤为明显。

2.增进博士研究生主流社会意识认同难度比较大

增进博士研究生主流社会意识认同难度大,这和他们的文化知识背景特点相联系。博士研究生都有了较长时间的生活经历,他们的思想意识是经过反复思考和选择的结果,一旦形成不容易改变。博士研究生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各种各样,各有各的特点,有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和马克思主义的联系少一点或者联系不直接,他们就对马克思主义冷漠、不感兴趣;有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和西方的某个社会思潮联系密切,他们就极其信奉这种思潮,例如研究环保科学的信奉生态社会主义,研究心理学的信奉弗洛伊德主义,研究西方哲学的信奉西方哲学流派,等等,马克思主义在他们那里遭受拒斥。他们都有各自的认知文化背景,别人很难说服他们改变自己的社会意识。社会主义运动的艰难曲折,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还有对事物对现实求新的心理,使不少人以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

3.博士研究生的思想变化会对社会其他群体的思想形成较大影响

博士研究生在社会和工作单位被关注,他们接受或排斥马克思主义能够造成较大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博士研究生由于具有很高的学历和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是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受到社会的羡慕和工作单位的重视,他们肯定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讲话甚至被人们作为马克思主义是否科学的证据。博士研究生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能够影响很多人。

4.攻读博士研究生是在学校集中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机会

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都有可能再回到学校受教育,因而有再在学校集中受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而一般来说,一个人攻读博士学位是一生中在学校里长时间集中受教育的最后的机会,因而也是他在学校集中受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机会,毕业之后不大可能再有长时间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了。国家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在博士研究生到工作岗位担当重任之前,以合适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一次再塑造,增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是十分重要的。

5.专题讲座是促进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较好载体

专题讲座容易被博士研究生接受。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再按传统方式进行,比如授课任务由一个固定的教研室或学院(如马列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按照他们自己编写的教材来完成,受师资、业务水平、授课内容等限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能难以被学生接受。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课原来由马列部承担,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限制,学生意见大,入座率低,以后学习其他高校的经验以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现在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的专题讲座内容丰富,密切联系理论热点、社会热点和国际形势,学术性强,能够开阔人的视界。主讲人可以在全校范围内挑选,还可以到校外邀请,主讲人都是在该领域很有学术造诣的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等,在长期教学工作中因教学效果突出而具有较高知名度。在调查中山东大学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成为深受博士研究生喜爱的课。以学术性较强的专题讲座为载体对博士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可行的。

二、专题讲座作为载体在引领博士研究生思想多样化中的时代价值

专题讲座被博士研究生所认可,成为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博士研究生思想多样化的载体,是因为它起了很重要的现实作用。

1.专题讲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成功探索

博士研究生专题讲座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超越。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不尽如人意,需要对它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各方面进行改革,来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成功探索。从专题讲座来看,它不仅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各方面创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而且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超越。因为专题讲座不仅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形式,而且成为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下,在博士研究生中传播新思想新理论,开展学术研究的载体。

2.专题讲座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博士研究生专题讲座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超越,从专题讲座的功能、产生的影响来看,它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因为专题讲座已经超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它对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也就是说专题讲座和一个学校形成特色校园文化密切相关,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专题讲座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学风,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这能够升华成为校园文化,使学校具有极大的集体合力、奋发向上的群体意识及宽容自由的学术氛围。一所大学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特色名校,一定要有先进的校园文化。

3.专题讲座能够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博士研究生应该是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具有高层次的专业素质,而且要具有高层次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健康丰满的人格。一个博士研究生如果仅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思想政治素质薄弱,人格残缺,那他就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肉体空壳。像钱学森等科学家逝世后引起全国人民的沉痛悼念,不仅是因为他们是某领域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更重要的是他们以深深的爱国感情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专题讲座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超越。它使博士研究生受到人文社会科学的熏陶和教育,丰厚了自己的文化知识底蕴。那些学术造诣深厚的主讲人传播的新学术观点,能够点燃心灵的火花,激发思想的灵感,对于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完成学业,具有潜移默化、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三、以专题讲座为载体促进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博士研究生专题讲座要办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还有一些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专题讲座的数量和质量相结合

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就是事物的度。给博士研究生举办专题讲座也有个度的问题。因为博士研究生学习科研任务很繁重,在他们看来时间是很宝贵的。举办专题讲座少了,起不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术交流的作用;举办专题讲座过多,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科研时间。专题讲座质量达不到一定水平,会浪费他们的时间,引起厌烦情绪。在博士研究生学习的第一学期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举办的专题讲座每周一次是可以的,过两三周时间可以附加一次其他讲座,第一学期过后每学期可以举办几次讲座,不宜过多。专题讲座的质量要求是内容上学术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形式上生动活泼。好的专题讲座告诉学生感兴趣的新的学术观点、新的研究成果、学科建设状况,帮助学生解读社会热点,增进学生对主流社会意识的认同,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师生在愉快的交流中共同提高。

2.专题讲座的学术性和思想性相结合

要使专题讲座成为以马克思主义促进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必须做到其学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我们之所以要求讲座有较强的学术性,有丰富的文化思想内涵,可以开阔人的视野,是因为这样能够激发博士研究生的兴趣。生硬地宣讲马克思主义会引起反感,需要选找一种渗透性的、润物无声的载体和方式,专题讲座很符合这个要求。专题讲座带来新的学术思想,使人了解时事,但这不是专题讲座的唯一目的,专题讲座更重要的目的是对博士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专题讲座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就一个专题讲座的学术性和思想性来说,可以说学术性是思想性的存在形式,思想性是学术性的灵魂。当然,一个专题讲座的学术性和思想性结合得让博士研究生接受、喜欢,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高超的艺术和深厚的功力。专题讲座的学术性和思想性相结合是很复杂的,有的主讲学者提出一些观点是正确的,但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相矛盾,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发展开放的思想体系,需要不断吸收时代的养分,这是可以理解的。

3.教师讲和学生学相结合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与时俱进……重要的不仅在于老师让学生‘听懂’,还在于让学生‘想懂’。不仅要让学生按照教育者指引的方向‘公转’,更要设法让学生增强‘自转’的能力。”[1]现代教育注重师生互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就需要主讲人注意教学方法改革,学生也要积极参与。有的主讲人只顾自己讲,忘记了和学生互动、沟通,没有抓住学生的思维,没有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主讲人注意和学生互动、沟通,学生在思考中很可能会产生新的疑问、答案和思想,专题讲座是一个师生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机会。主讲人不仅要治学严谨,讲解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更要注意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尤其不可当众贬低或否定马克思主义,还要尊重学生和自己思想观点的差异性。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是正常的、可贵的,但要注意虚心和主讲人探讨。有的主讲人讲话方言很重,还不注意调整自己,结果学生似懂非懂,讲座成了走过场。为了把专题讲座长期办好,对主讲教师要有淘汰激励机制,对学生要有必要的纪律要求。

4.课堂内外相结合

法治讲座课件篇(7)

课上,他讲到彼时面临的法律观的变革:“必然是坚持依法办事的法律观,要确立法律调整在整个社会调整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单纯依靠思想教育,依靠政策指导,依靠行政手段、长官的命令的社会调整,虽然有时也可奏效,但却往往会为主观任意性、瞎指挥大开方便之门。”

中央领导法律知识讲座举行四次后断档,直至1994年重启变身为“中央政治局法制讲座”,已举行12次。2002年,在集体学法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讲课内容更为丰富,覆盖法律、经济、军事、管理、外交等方面。

最近的一次集体学习是在今年6月25日,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在已有的84次集体学习中,法律内容共有11次,保持了每年至少一次的频率,最近一次在4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卜宪群与房宁讲授“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

27年间,在中南海进行的27次法制讲座,逐渐从早期带动普法的原始出发点纳入法制建设的大背景,执政者也借此在探寻依法治国的方向和路径上凝聚共识,并以自上而下的模式举国推行。 课题与主讲者

梳理中南海27次法制讲座的“课表”,法律制度建设的宏观话题10次上榜,另外,有关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立法或与法律相关的内容应时而生进入讲座,但均与法制建设捆绑讲授。系列讲座的最大特点,莫过于以宏大叙事的“法理学”内容为主导,关注中国法治实践和制度建设的理论问题。

这恰好对应讲座主要听讲者的身份――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员。他们身处权力高层,在中央、各地担任要职。

首次讲课的孙国华是新中国法理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如今88岁高龄,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关注至今不减。

孙国华授课是在1986年7月3日。他对《财经》记者回忆,第一讲的预设题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作用”,但他自己要求换个题目。当时,中国正处变革时期,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经济体制转向商品经济。“法律观亟须变革,我就想讲讲适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法律观,谈谈我的看法,供领导人参考。”两小时的课,孙国华从法的本质、作用和职能,讲到新时期法的职能转变和需要确立的法律观。

面对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的有关领导,孙国华特意批判了一些不合适宜的法律观。比如,权力过于集中在党政领导,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以言代法,以政策代替法律;贬低法在社会调整系统中的地位;“重刑轻民”的思想等。不过,27年后,孙国华略有遗憾:“这些观点在今天也不过时,权力过于集中、政策代替法律的问题仍然存在。”

在讲座中,孙国华还提到坚持依法办事的法律观,这实质上就是法治思维,但提法不同。“法治”一词在上世纪70年代末即有学者提出,并拉开与“人治”讨论的序幕,一批法学家曾为此立说论述。孙国华说,当时他在编写教材时,提出使用“法治”一词但未获通过。

十年之后,法制理念趋变。1996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王家福走进中南海。他是少有的两次走进中南海讲法的专家之一。在第一次讲座中,王家福谈到区分公法与私法是建立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前提,要区分作为公权者的国家与作为所有者的国家等内容。1996年2月,再进中南海讲法时,他专门向在座的政治局成员论述了“依法治国”的理念。次年9月,“依法治国”的方略写入中共十五大报告。

法制讲座的课题和主讲人都由司法部具体负责,早期报给中共中央书记处确定,后来报给中共中央办公厅决定。司法部法制宣传司原司长刘一杰曾参与讲座的准备工作。他对《财经》记者介绍,讲座内容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针对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确定。司法部挑选专家,“重要的是专业水平,必须是各自领域或学科的权威学者。”主讲人的年龄并不重要,时任华东政法学院教授和外交学院副教授卢松讲课时年仅39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许崇德讲课时已有78岁。

2002年12月,武汉大学法学教授周叶中和许崇德教授一起给新任的中共十六届政治局成员讲授的课题有关宪法。当年是现行宪法颁布实施20周年。许崇德教授是宪法学界泰斗,曾参与制定54宪法、82宪法,周叶中出版过多部宪法学专著。周叶中说,法治的核心是宪法,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首先是依宪治国。当年,中共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依法执政”和“政治文明”。因此,他认为“中国政治发展新的要求和中共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都必然要求把宪法的实施和宪法权威提到日程。”

许崇德和周叶中在讲课中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应该入宪,后来2004年修宪时如愿。周叶中回忆,在讨论环节,有领导提到宪法序言的法律效力问题、宪法序言和正文内容的关系,还有领导提到权力制约的问题等,“这说明他们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问题在今年引爆大讨论,至今未休。周叶中对《财经》记者称,他对的理解就是实施宪法的政治过程和政治状态,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简单化地等同于西方,既不科学也不符合事实。他表示,当前在制度建设上保障宪法实施还需要一个过程:“宪法意识的培育、领导干部的宪法思维等还有待于增强,这是目前法治建设中很现实的问题,很难一下子扭转过来,需要循序渐进。” 法制讲座的传承

中南海法制讲座的原始动力是带动普法,最初的推动者是时任司法部部长邹瑜。

“”结束后,1978年中国提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年,《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七部重要法律通过。如何确保新法的实施?法制宣传教育因此迎来机遇,中央有关部门委托中央政法干校举办法制宣教班。

民众对于法律知识的需求,孙国华深有体会。他多次奔走宣教班,对各省、市、自治区政法干部、基层干部培训。1982年,他主编的《法学基础理论》出版,“到1986年,王府井书店统计显示发行量已达150万册”。

为了推进法制进程,1985年11月,中央有关部门“一五”普法规划,中国进入全民普法时代。1986年是“一五”普法开局之年,邹瑜想到全民普法需要领导带头,在司法部党组会议上,他提出为中央领导干部举办法律知识讲座的设想,获得参会人员的支持。邹瑜在回忆文章中称,“按照我们党历来的工作经验,凡事只要领导干部带头动作起来,下面就跟着办。”

邹瑜在征求法学家的意见后,向中央政法委作了汇报,时任中央政法委书记乔石表示同意。当年6月,邹瑜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写了一封信,“建议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同志带头听法制课,这样肯定对全国的普法工作是很大的推动”。将报告批给中央书记处时任书记胡启立。一周时间不到,胡启立就找邹瑜商量上课的计划,商定先开四讲并确定四位主讲人,司法部与中国法学会协同准备。

因此,孙国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江平等人成为最早一批进入中南海讲法的专家。在首次讲座上,胡启立传达了邓小平关于加强法制建设的意见:通过坚持不懈地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体人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良好风气。

遗憾的是,法律知识讲座在中南海仅仅举办四次,伴随邹瑜去职司法部等因素暂停。

重提法制讲座,已是八年后“二五”普法(1991年-1995年)时期。1994年6月,“国家中高级干部学法讲师团”成立一周年,专家们肯定了领导干部学法的重要性,并针对讲师团遇到的问题,向司法部建议给中央领导开法制讲座。

司法部时任部长肖扬,他撰文回忆,司法部党组征得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同意,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开展“中央政治局法制讲座”,并草拟了一些选题很快获批。当年12月9日,“国际商贸法律制度与关贸总协定”讲座开讲,地点由此前的小礼堂改在怀仁堂。肖扬称,讲座后14天,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出席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座谈会后问他“第二讲什么时候讲”?并提出,“以后中央法制讲座要规范化、制度化,每年讲一次至两次,形成制度。”

此后,法制讲座基本上保持每年两次的频率。至2001年7月11日时,中央政治局法制讲座运转七年,11名法学教授走进中南海怀仁堂进行了12场讲座。讲座内容涉及依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商贸、金融、社会保障、一国两制与法制建设等。

2002年,中共十六大后,专门的法制讲座变身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阐述了这一制度的重要性。说,中央政治局讨论认为,除了自学以外,中央政治局还要进行集体学习,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要学习经济、政治、法律、历史、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法制选题,涉及经济、文化、卫生、三农等十余个领域。

在集体学习中,法制选题依然延续普法功能。比如2005年2月,全国普法办、司法部曾联合下发文件,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法制讲座被列入当年普法工作重点。

据统计,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安排了43次集体学习,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安排了33次集体学习,其中有9次以法制为课题,占总次数的12%,基本上每年一次。有16位法学学者走进中南海,比如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梁慧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王利明、中国政法大学马怀德教授,分别主讲了有关物权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法律内容等。主讲的法学学者们多来自前述几所院校。

到今年6月25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已进行七次集体学习,其中两次有关法制,最近一次是在今年4月主题为“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讲座。 规则和变迁

在正式讲课前,走进中南海的法学学者们都经历了一系列稍显复杂的程序,首讲人孙国华也不例外。

被选定讲课后,孙国华用两个星期的紧张时间准备出2万余字的讲稿,交司法部审读后,提前在司法部会议室进行了一次试讲。当时,经中央书记处决定,司法部与中国法学会协同准备讲课,参与试听的也主要是这些部门的有关人员,以便提出建议和意见。

孙国华在当年的笔记中记下了试讲的反馈,比如“速度放慢”,“理论性较强,联系实际和生动的事例”,“人治和法治的比较”等。

此后的法制讲座基本沿袭这一模式,流程包括确定课题、推荐和选拔主讲人、撰写讲稿、审读、修改、试讲、再修改、正式讲课等,只是在细节和具体形式上不断改善。

司法部始终承担着中央法制讲座的具体筹备事宜。1994年后,法制讲座由司法部和中央办公厅共同安排,司法部拟定一组选题,交中央办公厅最后确定。有时,领导人会亲自圈定选题。1995年下半年,司法部认为应当在讲座中介绍一下法律界最关注的依法治国,便向中办正式报送该选题,同时报送的还有一个选题。两天之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两个选题中亲自圈定了有关依法治国的选题。

课题确定后,司法部会在全国院校中选取两个,下达课题任务,由法学院所成立课题组拟定讲稿。司法部会在组织试讲后和中央办公厅商讨最终确定一个主讲人。经统计,每个主讲人背后都是少则3人多则10余人的课题组团队。

司法部法制宣传司原司长刘一杰称,在筹备中成立两个课题组,是为确保讲课成功,每个课题组各有多名专家参与撰写课题。司法部一般会组织2次-3次试讲,有关部门的人员对试讲内容提出意见和建议,并观察讲课技术,“不能念稿子,讲稿要有针对性、实用性,能对领导决策起到参考作用。”

改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后,主讲人至少两人,程序上也更加严密。集体学习的内容不同,具体负责落实的部委也会不同,如有关法律的仍由司法部具体组织。首次集体学习的主讲人之一周叶中说,最初接到的司法部电话是让他去接受一个课题。第二次开会时,他才知道是给新一届中央政治局讲课,并发现一共有三个课题组参与准备。后来司法部确定以他和许崇德的讲稿为基础,再吸收另两个课题组的内容,反复讨论、修改,经历两次试讲,“最终的讲稿集中了大家的智慧”。

不过,一个变化是,专家正式的讲稿不会在讲课后全文公开,最近两年来参与讲课的多名专家都回避讲课的具体内容。集体学习中,主讲人的身份也更为多样。在今年2月的法制主题的集体学习中,主讲人增加到五人,全部是来自实务部门的高层领导。

讲课内容是否会划定?周叶中对《财经》记者称,讲课和讨论环节都不会设定框框或者。因准备时间太紧凑,一些相关部门的领导经常夜间和他电话沟通。“有的领导就直接跟我说,作为一个研究者,你要讲出你真实的观点和思考,领导同志希望听到真话。”周叶中说,“我在讲课中还涉及到一些前沿敏感问题,有些问题现在也不适宜公开讨论,我都讲了。”

在和专家学者的近距离接触中,中央高层领导也展现出另外一面。1986年,孙国华走进中南海小礼堂,在一个长方形的桌子边,邀请他坐在主座上。孙国华说,握着他的手说,“你不要担心,你是老师,今天我们这些人都是你的学生,保证都用心听讲。”类似的表述在后来的讲座中一再出现。 集体学习的“中国特色”

肇始于1986年的中央政治局法制讲座,间断持续27年,最终变身,已从最初带有浓厚的普法色彩逐渐承载越来越多的功能和象征意义。

在法制讲座启动的初始时期,有国外舆论称中国领导不懂法才学法。对此,刘一杰说,“这完全是一种误读。中央领导法制讲座是表明中央领导对法制的重视态度,带动普法,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自1986年“一五”普法开局之年起,普法“持久战”现已进入“六五”普法时期。肖扬曾表示,司法部推动普法的出发点是为了努力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探寻依法治国之路。因此,法制讲座以中央政治局的率先垂范作用,主导法制建设的大方向。

中共十六大开始,中央政治局在集体学法的基础上,确立集体学习制度,将学习作为高层政治活动以制度化的形式予以固定,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政策学习,成为一种“中国特色”。

周叶中认为,集体学习制度搭建了一个桥梁,让理论工作者和最高决策层定期围绕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沟通,交流治国理政的思路,集中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和政治家的判断,使得最高决策能够更加科学民主。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在2005年集体学习时主讲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经济法律制度”。马怀德说,1998年开始进行政府第四次机构改革,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一届政府在运转一段时期后开始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相关的法制建设做准备,因此他认为那次讲座是一个很好的探讨机会。此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在2008年2月通过,他讲到的“大部制”改革目前正在进行。

法治讲座课件篇(8)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等方面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但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学传统是重视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为此,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科[2005]5号文)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文)中进一步明确要求:“完善实践教学制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已经近七年了,但总的看来,效果不太理想,与中共中央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的要求相差甚远,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师方面看,对实践教学的研究成果大都集中在宏观研究方面,而对实践教学如何操作和实施,缺乏细致的研究。对学校管理方面的要求:提出了实践教学要有制度、经费和评估机制等的保障,但是,怎么做,具体可行的措施和实施方案不多。由于对这些微观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思考和研究,致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为了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我校正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目前学界对实践教学的形式基本形成共识,即分为三种形式: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这三种形式的关系是:课堂实践教学处在第一层次,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校园实践教学是课堂实践教学的延续和拓展,社会实践教学则是课堂实践教学和校园实践教学的指向,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课堂实践教学,实施起来相对简单容易,由教师在自己的课堂理论教学中穿行;校园实践教学,需要相关院系和部门的配合,组织起来相对复杂,但并不困难;社会实践教学,由于受到实践经费、实践基地、人身安全等因素的制约,很难在全校学生中大规模统一开展,在这种背景下,课堂实践教学和校园实践教学在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过程中所起作用日益凸显。关于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先前我已经发表了相关论文,本文重点探讨校园实践教学的具体模式。

一、政治理论课校园实践教学新模式的主要内容——“政治理论活动周”模式

我们的校园实践教学实施方法是每学期举办一次“政治理论活动周”。一般在每学期的中间,我们选定一周作为校园实践教学活动周。活动的时间放在周一到周五的五个晚上,因为学生和老师晚上没有课,便于参加活动。活动的内容是:周一举办专题讲座;周二举办时事研讨会;周三放一场主题电影;周四开展知识竞答比赛;周五举办一场文艺汇演。以我所讲授的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具体图表如下:

二、政治理论课校园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

下面,我就以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来说明政治理论课校园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大学政治课中课时最多的一门课程。我们这门课的校园实践教学形式的名称是“特色理论活动周”,根据上面的图表,我重点探讨一下五个具体模式。

(一)专题讲座

邀请社会知名专家和学者,或者本学科的优秀教授开展专题讲座,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或者本学科的精髓内容进行专门系统的讲授,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和补充。专题讲座这种教学形式的好处是:可以结合时代特征,紧扣社会“热点”、“事件”和学生思想实际,深入剖析社会“难点”“热点”问题,并且集中最大的信息量,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接受新鲜知识,,满足学生迫切希望了解“事件”、“热点”背后埋藏的更深层次的东西,使学生从中学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可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讲授本学科的最新理论动态,发展趋势和理论创新,从而起到拓宽学生视野,陶冶情操,升华思想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大学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内容最贴近当前社会现实,本学期的社会焦点问题之一是中菲黄岩岛事件,我们邀请了校外著名学者就南海问题做了专题讲座,学生挤满了整个礼堂,反应热烈,效果很好。我始终相信,一场生动的专题讲座,对学生的影响将大大高于多次普通课堂教学。专家、学者和教师在讲座中所显现出来的人格魅力也会对学生的思想、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法治讲座课件篇(9)

时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跨度都很大。在共同探究中引导学生如何整合现有的时事资源,从而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面对众多的时事现象时,总是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如何整合。所以,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从多个角度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运用时事激发兴趣,增强政治课堂活力

要学好高中政治课程,进行时事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课本中大量的条文史料理论性强,且让人感到枯燥无味。如何使这些理论在教学中获得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从时事政治的角度入手。时事政治是鲜活的,它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在教材的理论指导下,学生运用理论对时事加以理解和分析,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同时,时事政治还可以更好地对政治理论进行诠释和深化。例如:在讲到爱国主义教育时,总是大谈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情操这些理论性很强的概念,或者总是使用诸如花木兰这些古代的爱国英雄作为素材,这些例子距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太远,学生无法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所以,时事政治,如归属争端、,这些全国人民关注的时事,无不蕴涵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以此阐述爱国主义的内涵。这样更能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并且可以加深他们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营造课堂的热烈气氛,给学生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二、以时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如果教师能用最近发生的国际国内大事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就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老师能顺利地进入新课的教学。在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小组,在课前积极收集时事材料,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介绍新闻,然后由全体学生对这样的“报道”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作简要评述。为了在课堂上作出精彩的演讲,在课余时间学生每天都坚持看报纸,收看电视新闻,基本养成了关心国内外大事的良好习惯,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演讲时,学生还结合演讲的时事新闻发表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从时事新闻中寻找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论述。例如:在党的十召开期间,就开展了好几次这样的时事演讲,对十报告中的具体事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这样的时事讲评,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表达能力,让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用时事联系理论,结合理论分析问题

在学习时事政治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很多学生能对材料进行理解,但不知道如何答题。究其原因,是我们在练习表达方面的训练还远远不够。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正确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我们必须以从课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在材料题中遇到时事政治的时候,必须在时事政治的材料与课本基础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从中选择合适的联系作为分析问题与解决材料中实际问题的理论依据,这样才能顺利解答。例如:在时事材料中遇到企业发展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第一步就应该分析:题目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中涉及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等哪些问题?是调整产业结构?还是宏观调控?还是政府的职能?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等等;第二步就要结合其他时事材料与命题者的要求进一步筛选需要的理论,如污染严重、政府强令关停的时事材料等,同时要求“运用所学经济知识……”,这样,就基本上可得出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决问题。

四、开展专题讲座活动,彰显时政德育功能

世界上几乎每天都有国内外重大事件发生。政治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召开专题讲座,开展专题教育。在教学实践中,专题讲座的形式能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例如: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中共十的召开、国际金融会议的召开等国内外政治经济等大事,我们都是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帮助学生养成关注时事的习惯。这样,通过对时事的深刻分析,让学生加强对课本中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例如:当新疆发生了不法分子的烧事件后,就组织学生召开“维护国家与领土完整”的专题讲座,学生通过讲座了解到了新疆的历史,知道了分裂分子的活动属于不法行为,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样的时政专题讲座,让学生及时领会与掌握重大事件的精神实质,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同时,武装自己的头脑,并不断向公众开展宣传,用自的身言行影响身边的人。学生也更为深刻地体验到,及时进行时事政治专题教育非常必要。这一过程也彰显了时政教育的德育功能。

总之,时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在时事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客观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时事,通过时政学习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分析时事的能力,达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法治讲座课件篇(10)

1.时事政治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现代教育学强调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使其对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时代感是高中政治课程的最重要特点,而时事政治教育正是体现这一时代感的核心教育课程,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所以时事政治教育最能调动高中生对政治学习的主动性。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比较死板、枯燥,教材中所举的事例大多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缺少新鲜感,学生渴望开阔眼界、增长时代知识,学生学习探究当下社会问题的热情不能因此被点燃,最终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政治教育无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时事政治教育因其自身具有时代性、丰富性、新颖性及动态性的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深受学生的重视与喜爱。

2.时事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时事政治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书本理论知识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政治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答题能力的培养上,而忽视对时事知识的普及,导致高中政治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得学生无法把平日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学习与生活相脱节。时事政治教育的引入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对时事政治事件现象的分析与解答中,促进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时事政治在高中教学中应用的途径

1.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在新素质教育改革的理念下,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教学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当摒弃传统教学理念,转变自身职能,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在高中政治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当引入时事政治,鼓励及倡导学生进行“探究式”、“讨论式”学习,将学生转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打破教师“一支粉笔”、“一言堂”的模式。教师在学生进行学习探讨的时候,要适时地在一旁进行指导,聆听学生的想法。时事政治教育本身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放松式的自主学习课堂更有助于让知识悄无声息地进驻学生的脑海。

2.设置专题讲座

社会每天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世界的每个角落每时每刻都有新闻事件产生。每当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或是国家颁布实施重大决策时,高中教师就应当为学生设置专题进行时事政治事件演讲,向学生传达时事知识,让他们了解当下世界格局和社会现状。如前段时间出现的新疆分裂势力在昆明汽车站的砍杀事件,导致众多无辜百姓死亡,给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对于这起事件,教师可以开展以《严厉惩治暴力分子,保护国家人民安危》为主题的讲座。通过讲座,学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新疆悠久的历史,得知新疆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领土的事实,知晓当下国内外的局势,国家对于暴力分子所持有的态度。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演讲,学生对事件有了明确的态度,领会和掌握了事件的精神实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让学生更深切地体验到时事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魅力所在,提高政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上一篇: 会计核算的要素 下一篇: 小学语文常用的教学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