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发展趋势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25 10:56:23

创意产业发展趋势

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篇(1)

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是当前十分热门的词汇,上世纪九十年代创意产业就在全球掀起了一阵改革热潮。文化创意产业来源于个人创意和才华技巧展示等,在开发和运用文化知识产权的同时,能够和地方经济产生互动。文化创意产业属于高投资、高利润的产业。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新兴产业,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它每天创造的价值高达200亿美元,并且在全球范围内产值递增的速度达到5%。由此看来,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一个创新发明或者理念,也是一个能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并且有着广阔产业背景的产业,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

2002年杭州的一家化纤厂停产后将厂房对外出租,低廉的房价吸引了一大批艺术家和设计师,他们给这个废旧的厂房起了一个新潮的名字:LOFT49,这一举措促进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随后,北京、上海和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相继出现了各种文化产业区,这股文化创意风潮迅速席卷祖国大地。目前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热门产业,仅上海市就有十几个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上海市第十二毛纺厂的旧厂房中已经注册的广告公司超过一百家。北京市计划在近几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力争将北京打造成全国的创意文化中心,北京现有的数字娱乐示范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等都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大型创意产业集散地。

上海市2004年举办了中国创意产业发展论坛,首届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也于2005年在北京举办。杭州的LOFT49在两年时间内集中了18家颇具规模的创意设计公司,2004年一年的总产值就超过1.5亿人民币。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其他中心城市也出现了很多专业创意设计公司,形成了一条“中国人设计”的发展轨迹。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学术界等也在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理念。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1.2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所在城市的产业发展、产业基础和区域位置等,创意文化产业应该有其特有的定位。但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还存在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哄而上、盲目跟风等现象。(2)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结构、整体职业结构等因素的限制,同时也存在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传统教育无法提供创意环境等问题。(3)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创意人才匮乏,拥有大批创意人才是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创意来源于人,培养优秀的创意人才以增强创意产业高端人才的集聚,是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统计表明,上海世博会上多媒体设计人才的缺口约有八万余人。同时多媒体设计的领军人物也非常稀缺,严重影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程。(4)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构筑清晰的产业链和产业外延,其中知识产权在产业链上的价值最大。很多文化作品没有发表前不具有任何市场价值,一旦发表后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版权价值,同时受到产权保护。但作品的版权价值一般很低,只有在产业链的流动中被制成电影等衍生品,将版权价值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发,才能有效提升作品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创意”实现更大的财富价值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文化创意产业今后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各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上海市于2005年成立了创意产业中心,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创意产业发展指南,同时改造利用废旧厂房建立起一批有特色的创意产业基地。2005年上海市创意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率已经超过上海市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产业增加值超过500亿元,为上海市的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该产业从业人数约有44万余人,占到全市总就业人数的5.0%。2006年上海市创意产业中心新建了14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全市总产业园区增加到48个。截至2007年底,上海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已经有70余家,年产值高达3000亿元。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文化创意产业也将成为上海市近几年的经济发展重点项目。

2006年北京市认定了首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其中包括中关村创意产业基地、北京798艺术区等,并且制定了每年划拨5亿元用于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计划。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吸纳了很多有实力的企业入驻。2008年北京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迎接奥运会的到来,并且挂牌授权了第二批共11个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这11个文化创意集聚地是从46个申报基地中挑选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首都的产业政策和城市定位。目前北京市已经有20多个文化创意集聚地,对全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北京市文化创意发展的核心部分。我国的其他经济发达城市,例如深圳、长沙、武汉等,也相继建立了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深圳市的发展目标是在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增值达到本市GDP的11%。

3 结语

在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兴起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充分结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战略特征,正确引导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保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符合其行业特征,更好地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潜力,以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 创意产业 趋势 经济转型 新型城市

在全球经济进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创意产业蓬勃兴起。据联合国统计,创意产业占全球GDP 的7%,并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长,大大高于全球GDP 的增长速度。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见底,全球经济出现企稳回暖迹象下,创意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创新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通过发展创意产业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城市复兴与转型,也已经成为国内外地区普遍采取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创意产业内涵界定

创意产业是新兴服务业,又被称为创意工业、创意经济。不同国家或地区对这一产业内涵、概念的诠释、理解不一。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国家。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1998 年11 月的“创意产业图录报告”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能,透过智慧财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在概念上,新西兰、芬兰、西班牙、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都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不过,最有影响的除了上面提到的英国定义外,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蒙特利尔上对创意产业的定义:“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在生产、存储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根据这一概念,创意产业包括物质形态的生产和服务两个方面,它是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不同,人均收入和人力资源结构不同,因此创意产业的内涵界定要有所区别。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发展创意产业应当以产业为主,体现为城市功能转型、为产业结构升级、为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的特点。因此,我国创意产业可定义为: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造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

目前,我国的创意产业主要指文化创意产业。但广义上,只要是有创新内涵、有设计文化、有科技含量的领域,就都能找到创意产业的影子。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裂变出新产业,是一个全新的产业业态。

二、创意产业发展的强劲趋势

在信息科技革命和全球大众文化浪潮的双重挑战下,创意产业逐渐成为当今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模式的重要支柱之一。在美国,创意产业比重在产业机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位居第二,并已成为其最大的出口产业;英国提出要建设成为全球“创意中心”,其创意产业产值已经超过制造业,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相关从业人数占整个就业人口的十二分之一。日本创意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产业还大;“韩流”对韩国经济的连带效益达到6 万亿韩元,已成为韩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我国创意产业风起潮涌,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新增长点。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相继提出把创意产业作为城市重要发展目标,各地创意产业将呈现差别化定位、特色化发展的格局。2008 年我国网游产业增长高达76%,动漫产业增长四成多。进入2009 年以来,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动漫游戏等呈现强劲攀升态势。当国际金融危机将全球经济拖入“寒冬”之时,我国创意产业却逆势上扬、屡创佳绩。在危机中,文化创意产业有望成为带动经济振兴的“引擎”。在新的形势下,创意产业仍将持续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热点。

过去经验表明,大多数大城市在实现工业化后都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催化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如德国鲁尔区的埃森市,通过发展创意产业,埃森“擦去了脸上的煤灰”,从欧洲之最的煤城转变为集都市情调与绿洲风光于一身的文化大都会。

创意产业也帮助曼彻斯特以及格拉斯哥成功转型。在伦敦与纽约,创意也在其都市品牌重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创意产业也必将成为城市创新和经济转型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香港是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最为先进的地区,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城市也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和扶持创意产业的发展,一些区域性的创意产业链已逐步形成。

三、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是我国建设新型城市的必由之路

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创意产业以其高附加值、强渗透力以及跨界融合能力,势必成为我国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加速器。在低碳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我国大力提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无疑是我国建设新型城市的主要手段和必由之路。

1.发展创意产业有利于城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意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创意产业能够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GDP 中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还可以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促使传统的第三产业迅速裂变出新的产业群,促进更高的产业细分和产业提升,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创意产业占据产业价值链高端,具有“无边界”特征,有极强的渗透性,能通过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发展创意产业,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应用技术的嫁接以实现传统产业的逐步升级,是城市的务实选择。

2.发展创意产业有利于增强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大量的以知识为核心的创新型产业是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依托,是城市知识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创意企业大多属于创新型企业。创意是创新的源泉,创意将推动产业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的转变。创意产业的核心就是创意、创造,创新性是创意产业中最具活力和能动效应的元素。因此,发展创意产业不仅能够直接激发城市的创新活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而且能够促进创新型人才聚集,为企业快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资源。同时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还能创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增强城市创新活力,加快创新型城市的形成。

3.发展创意产业有利于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也正面临着从资源消耗、投资拉动、粗放发展向资源节约、创新驱动、集约发展模式的转变。发展创意产业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

创意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产品的附加值高,处于产业链的高端,资源消耗小且无污染,发展创意产业有利于突破城市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土地等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有限、创意无限”。传统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态资源等物质资源要素的消耗之上。而创意产业是智力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文化、信息、技术等智力资源要素对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而其又可以作为资源要素注入到实体经济系统中实现价值增值,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的和谐发展。

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

文化;文化创意;产业融合

文化创意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有着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国政府都对这一产业的发展给予了特别关注和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蕴涵了文化、经济、社会等多层面的丰富内容,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文化创意已经不局限于产业层面,而是与区域发展有机融合,向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并重的方向推进。对区域经济结构转变和竞争力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一、文化创意对区域经济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创意是促进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文化创意产业是依托智力、科技、和文化资源而发展的、同传统的产业相比,其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要小得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多年来我们在经济领域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更加倾向于知识、科技、文化融合的集约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文化含量较高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形成新的消费市场,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创新和结构优化,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和经济创新。

(二)通过塑造品牌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纵观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世界顶级城市往往都是文化创意产业最集中和最发达的区域,而这些城市正是因为独特的文化和文化创意享誉全球,如英国的伦敦、美国的纽约、意大利的米兰等等。这些城市之所以能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不仅是因为核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更是因为根植于文化创意的文化内涵。文化创意就其本质来讲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也集中体现在城市的创新能力上。这既塑造了区域文化的个性,形成了城市独特品牌,也增强了城市的文化吸引力,促进了城市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融合,促使城市的地域驱动力增强。

(三)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提高区域竞争优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营销“城市”文化创意产品,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制造业和产品附加值,还能够输出城市文化品牌,形成持续的区域竞争优势。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相比较,具有高辐射、高渗透效应的显著特点。这种高辐射、高渗透,将会产生极大的关联效应,可以拓展产业链条的广度和深度,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可以衍生出更多的中游企业、下游企业,促使更多的产业集群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周围。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性、渗透性、高增值力、强辐射力等独特特征,与传统产业有明显的区别,而正是这区别构成了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这些核心要素使区域发展更具备竞争优势。

(四)提高社会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文化是保持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持续和协调的重要因素,积极向上的文化将使人们精神面貌得以焕发向上,在生活和工作中充满热情和活力,这种局面将会增进社会的稳定,增强劳动者的凝聚力,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文化创意产业产品来源于文化,又影响文化。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为基础,以文化的消费为出发点,强调文化艺术的市场化、商业化,既继承和发扬了文化传统,又带来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二、制约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文化创意人才的匮乏。从世界各国经验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无不得力于文化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对于我国多数城市来讲,文化创意人才的匮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我国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受到原有教育培训机制的制约,不能适应产业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除了在教育培养相关人才方面存在一定弊端外,还在文化创意人才引进上无经验和规律可循。

(二)文化创意产业投资不足,融资手段有限。当前我国多数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投资,金融企业对文化创意企业发展支持少。当前的文化创意市场融资一般只能以固定资产融资,而对于企业的无形资产,如技术、知识产权等没有有效的评估办法,难以进行融资。政府投入有限,社会融资很少,健全的市场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尚未形成。同时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也影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大部分的资金投到固定资产领域,而对无形资产的投资远远不够。

(三)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不够。近年来,随着信息产业的大发展和科技进步等,我们发现文化创意产业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不仅以文化资源为基础,同时也要在此基础之上也要与技术创新、文化创意、信息产业等融合发展。当前我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快,但是也存在一系列困难和问题。诸如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支撑不力,“互联网+”作用发挥不够,这就使得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不够,产业层次较低,缺乏新兴产业和龙头带动,未能形成核心竞争优势等等,以致大量文化资源不能有效转化为创意产业资源。

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

(一)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意企业家与专门人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创意人才,没有人才,创意产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我国要大力培育创意企业家和专门人才,通过人才“绿色通道”引进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规则和环境的专业高端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以知识产权参与分配的新路径,营造有利于发挥各类人才智慧和才能的宽松环境,营造宽容的社会氛围,建立鼓励创新、尊重个性的社会文化,并根据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柔性”流动的特征,改革人事制度,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积极“留”住人才,建立文化创意人才专用库,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资源。

(二)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针对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状况,政府要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重点扶植文化创意企业。设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和政府专项资金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培育重点项目,扶持重点企业,通过贴息、补贴等方式给予企业一定的支持,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此外,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等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支持非公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要在降低企业注册资金、放宽年检、简化审批手续等方面降低文化创意产业进入市场的门槛。给予文化创意企业财税政策方面的倾斜,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到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中,形成产业集聚的效应。构筑文化创意产业链,制定政策鼓励包括投融资公司、猎头公司、市场拍卖机构等一系列服务中介组织的发展。

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篇(4)

1.2设计思路和方法考虑到我国目前缺乏设计产业产出及设计师数量统计数据,本文运用波特钻石模型理论框架量表设计问卷,调查中国主要城市设计产业,测度城市设计产业竞争力,利用多元统计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城市设计产业竞争力得分。由于城市设计产业综合竞争力与城市规模有关,不能客观反映产业集聚效用,故为验证是否存在设计产业综合竞争力较弱、规模较小但产业产出相对较高的适合发展设计产业的中小城市,本文还引入“区位熵”作为衡量城市设计产业相对集聚程度的指标,该指标的优点在于独立于区域规模,代表了区域产业的相对专业化程度[21]。钻石模型理论框架是波特通过对10个国家超过100个案例进行的研究,试图解释为什么一个国家可以在某特定产业获得成功,而在另外一些产业却不具有竞争力[22]。产业获取竞争优势需具备以下4个决定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相关与支持产业,在创造和维持产业竞争力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钻石模型还有两个外部因素:机会和政府作用。机会是指不为企业和政府所左右的事务,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而政府则以积极或消极方式影响4个决定因素。项目团队因在之前文献中已经进行了量表开发,故此处从略。

2城市设计产业竞争力

2.1问卷调查样本本文问卷发放对象为沿海地区设计业比较发达城市的设计机构、拥有设计部门的制造企业、设计咨询公司和涉足设计业务的外贸公司,被调查者是在这些公司工作3年以上,不仅了解当地设计产业,还对国内其它城市设计产业比较了解的资深设计师、设计管理人员、制造企业设计部门管理人员以及其它熟悉设计的商务人员。

2.2调查实施和信度、效度检验为了避免被调查者误会,问卷首先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当地设计产业的整体环境,不是个别单位的内部情况,回答问题按照所在地设计行业的一般情况进行。问卷中各题项根据“完全如是”至“完全不是”依次分为5个选项,请被调查者按照本地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为了使问卷更便于理解,首先接受小范围接受度测试。在小范围测试过程中,结合现场访谈和反馈,以电话回访方式对问卷措词进行修改。另外,通过咨询专家意见,进一步改进了量表用词,以避免问卷产生歧义。小范围问卷调查主要集中在设计产业发展比较成熟的上海地区,回收有效问卷43份。本文首先对43份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可靠性检验),信度分析是用来检验可观测变量方差对潜变量的解释程度。为论证方法和数据的可信性,本文通过信度检验剔除了部分题项,并对调整问卷进行大规模派发,共发放约3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12份,回收率达89.13%。其中有效问卷301份,有效问卷占问卷总数的86%,最后对问卷进行统计汇总整理。为了测量变量是否可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据此计算综合竞争力,需要确定以下3个问题:①各条件因素(潜在变量)可通过相应测量变量进行测度,测量变量测度的有效性能通过验证性因子进行分析(结构效度);②钻石模型各条件因素能够解释设计产业竞争优势,至少能够解释设计产业竞争优势的绝大多数方差变异;③各条件因素在解释设计产业竞争优势时是同级的,即政府作用和企业设计优势直接影响设计产业竞争优势,而并非通过影响其它4个决定因素而间接影响竞争优势的外部因素。以上3个问题可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本文首先运用AMOS17对样本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将钻石模型各条件因素视为潜在变量,检验标准为:χ2/df<3;CFI>0.9;TLI>0.9;AGFI>0.9;RMSEA<0.08;P>0.05。结果发现:设计产业条件因素均能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说明适合构建整体模型。其次,构建条件因素相互影响的钻石模型。最后,为明确各条件因素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程度,构建设计产业竞争优势模型,如图1、图2所示。由图1、图2可知,钻石模型、竞争优势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由竞争优势模型可知,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企业设计优势、设计师资源、政府作用、相关支持产业、需求条件6个自变量能够解释竞争优势变量方差变异的92.6%,各条件因素能解释中国设计产业竞争优势,政府作用和企业设计优势直接影响设计产业竞争优势。

2.3城市设计产业竞争力得分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将钻石模型中的19个题项视为19个测度中国设计产业竞争力的指标,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可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降维,其可以削去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有助于更客观地描述单个样本的相对地位。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步骤可归纳为:①原始指标数据的标准化;②确定主成分个数;③解释主成分含义;④用主成分及其方差贡献率构造第t个样本综合评价函数yt;⑤计算yt的样本值并给出样本排序。由表1可知,中国设计产业竞争力最强的前3个城市是上海、北京和深圳,其中上海和北京设计产业竞争力较接近,深圳设计产业竞争力相对于上海和北京有一定差距,其设计产业竞争力标准差较大,可能是因为深圳存在较强水准参差的设计企业共存现象。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南京设计产业竞争力不仅与上海、北京和深圳差距显著,甚至还不如宁波等城市,说明创意产业相对发达的沿海大城市设计产业未必有竞争力,设计产业集聚还存在更苛刻的条件。

3设计产业集聚趋势

3.1数据来源和研究设计设计产业包括由企业对外出售设计产品的、隶属于不以设计为主业的法人组织的非独立设计部门(包括组织内部从事设计的研究开发、技术、市场等部门)和独立设计机构(independentdesignhouse,IDH)或称独立设计公司[24]。本文参考陈圻教授的方法,利用设计、咨询、研究开发或开发研究4个检索词的并集作为申请人的检索词,在中国专利数据库中检索外观专利(排除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将外观专利作为当地工业设计产业的产出指标。检索范围涵盖设计公司(工作室、设计室)、独立设计研究院所、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设计职能的研发中心以及社会团体所获得的工业设计专利,但不包括不能作为专利申请人的非设计企事业单位设计部门所获得的专利,也不包括由独立设计机构设计但根据合同由委托方享有知识产权并申请的专利。非设计企事业单位主体是制造企业设计部门,其所申请的专利主要用于本企业产品开发,不参与市场交易,可不纳入设计产业范畴。另外,学校、政府及其它公共服务机构、贸易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也拥有部分设计专利,但因市场交易成功率不高、数量少而不纳入统计。由独立设计机构设计,并由委托方享有知识产权并申请的专利属于设计产业的产出,未纳入统计则会造成对当地设计产业的产出低估。省市当地获得授权的全部工业设计专利包括由当地独立设计机构、以制造企业为主体的非设计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计的专利,其中当地制造企业获得的工业设计专利既包括内部设计部门自主设计的专利,又包括通过委托当地或外地设计机构设计并“买入”的知识产权,或与其它设计机构、非设计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联合设计并根据合同依法享有的外观专利。本文主要利用省市独立设计机构设计的工业设计专利数,以及当地全部工业设计专利数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研究国内设计产业集聚问题。本文首先检验国内设计产业是否存在霍金斯集聚现象,以及该产业随时间变化的集聚特征和规律,由此需要解决以下3个问题:①设计产业随时间变化的总体集聚趋势,基于全国视角把握设计产业的集聚趋势;②各省、直辖市的设计产业集聚趋势,从中观视角分区域研究不同省市设计产业相对于全国的集聚趋势;③各省主要城市设计产业的集聚趋势,进一步把握目标省份主要城市设计产业相对于全省的集聚趋势。我国设计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萌芽,90年代中期才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25]。本文选择1995-2012年的专利数据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3个阶段:1995-2000年、2001-2006年、2007-2012年,每个阶段时间跨度为6年。本文假定全国各地独立设计机构专利数占当地全部工业设计专利数的比例一定,且各个时期基本保持不变。

3.2全国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集聚集聚的概念是地理不均衡分布,可用Lorenz曲线和Gini系数分析3个时期的数据,并根据其演变趋势从宏观上判断全国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的集聚特征(见图3和表2)。Lorenz曲线愈趋向于对角线,Gini系数越趋于零,产业愈倾向于平均分布,产业集聚越不明显;反之则反。1995-2000(工)表示1995-2000年全国工业设计创新前20强省市的Lorenz曲线,1995-2000(独工)表示1995-2000年全国设计产业前20强省市的Lorenz曲线,其它依此类推。由图3和表2可知,Lorenz曲线图和Gini系数表呈如下特征:①工业设计创新有日益集聚的趋势;②设计产业各期集聚程度都超过了工业设计创新的集聚程度,可将设计产业集聚命名为相对于工业设计创新的“二阶”集聚(集聚程度更高);③设计产业集聚经历了先集聚程度提高后集聚程度降低的过程;④从最近一期来看,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集聚程度有接近的趋势。地区工业设计创新的主体是制造企业,工业设计创新集聚程度提高,表明进行工业设计创新的制造业集聚度较高。项目团队关于现有产业集中度的研究表明:区域广义设计产业、工业设计产业与当地工业增加值之间无相关关系,表明设计产业跨区域辐射效应明显。考虑到工业企业外延较广,本文考察当地设计产业与制造业设计创新之间的关系,以独立设计机构设计专利授权数代表设计产业产出,以工业设计专利授权数代表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新产出。本文选择各期独立设计机构专利授权数前15位(15位后数量少且趋同)的省(直辖市)为样本进行分析。

3.3省域和城市设计产业集聚为了明确各省市(直辖市)以及同一省份不同城市设计产业的集聚趋势,结合数据可获得性,利用区位熵概念,分别设计了各省(直辖市)和城市设计产业专利区位熵。本文选择以上4个约束条件至少满足其一的省(直辖市)作为考察对象,分别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上海各期设计产业的相对规模较大,相对于2001-2006年,2007-2012年上海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相对规模都呈下降趋势,但各期区位熵均大于1,且具有全国最高的区位熵(2001-2006年为6.07,2007-2012年为4.09),表明上海仍是我国最重要的设计产业相对集聚区(结合上文城市设计产业竞争力分析);广东制造业各期工业设计创新相对规模都较大,但呈下降趋势,其设计产业也存在相对规模下降的趋势。从规模角度而言,广东是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新集聚区,但其设计产业相对集聚程度有所下降。北京是最早出现设计产业的地区之一,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的相对规模都呈下降趋势,但各期区位熵均大于1,所以北京也属于相对集聚程度下降的设计产业集聚区。浙江、江苏和四川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的相对规模都呈上升趋势,反映了中国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有向这3省集聚的趋势。其中,江苏和四川2007-2012年区位熵均大于1,说明这两个省已成为设计产业相对集聚区域。浙江省各期区位熵小于1,但逐期增大,表明该省属于设计产业发展集聚区,需要通过委托设计从外地输入设计专利,但其工业设计创新规模远远大于四川省,而两省的设计产业规模趋于接近,反映了浙江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湖北省和重庆设计产业区位熵均大于1,但重庆设计专利依赖于个别企业开发,未能形成设计产业,且湖北省设计产业及工业设计创新相对规模过小,故不纳入研究。各省市设计产业集聚趋势整理如表3。本文选择以上4个约束条件至少满足其一的城市作为考察对象,分别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浙江省设计产业有向杭州、宁波两市集聚的趋势,且两市在省内的集聚程度不断提高,已成为省内设计产业相对集聚区。其中杭州市设计产业规模大于宁波市,宁波市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新规模大于杭州市。江苏省设计产业有向无锡、苏州集聚的趋势,这两市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的省内相对规模均呈上升趋势,设计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已成为省内设计产业相对集聚区。其中,无锡市是江苏省设计产业起步最早的城市,但苏州市发展速度更快,其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规模均超过无锡市。四川省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有向成都市集聚的趋势,近年来,成都几乎集聚了四川省全部设计产业和绝大部分工业设计创新。广东设计产业有向深圳、广州集聚的趋势,近年来深圳市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规模均超过广州市,广州市工业设计创新省内相对规模呈下降趋势,但两地都是广东省设计产业对集聚区。东莞市设计产业和工业设计创新的省内相对规模呈上升趋势,但设计产业区位熵仍小于1,属于设计产业发展集聚城市(尚不是设计产业相对集聚城市)。佛山市虽然工业设计创新相对规模呈逐期增长趋势,但设计产业相对规模呈下降趋势,区位熵亦小于1,南京、台州情况类似。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国设计产业基尼系数之所以有所降低,设计产业整体集聚程度有所下降,是因为中国设计产业有向江苏、浙江、四川3省集聚的趋势。无论是传统设计产业集聚省份(广东),还是新增设计产业集聚省份,其设计产业都呈向少数城市集聚的趋势,所以可以判断近年来设计产业集聚度下降的趋势不会一直持续,仅回归到某种接近工业设计创新集聚度的水平,设计产业集聚度仍将高于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新集聚度。

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篇(5)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219-02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文化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等新经济特征,已成为当今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科技已交融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出台系列政策支持文化产业,不断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和支撑体系建设,文化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有力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与科技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特征,文化与科技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具体表现,科技创新是社会文化形态演进发展的催化剂,同时,先进文化又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因此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文化产业分类广泛、内容多样、产业结构复杂、产业链长,科技如何如何介入,如何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分析和了解文化科技融合趋势是文化科技工作领域重要工作。

1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和科技不断进步,相互融合的模式也不断变化而且多样,总结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相关特点和规律,结合分析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我们尝试将文化产业按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演艺产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分类。以此为基础探讨提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趋势,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主要有六点,一是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二是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提升的方向更加清晰,三是文化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态势日益明显,四是文化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结合更广泛更紧密,五是金融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势头将持续升温,六是文化产业未来发展应着重培育大型的互联网应用和内容提供商。

1.1 新闻出版

(1)新闻出版将是受信息网络技术冲击最大的行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科技引领作用逐步加强多种新兴发展模式,传统以版权为核心的产业链遭到破坏,需重塑基于版权的盈利模式和数字出版产业链。新闻出版将更加关注的核心技术,一是内容制作、整合和标引技术,包括海量数据的加工与存储、信息标引、语义分析、多媒体制作及内容资源嵌入式聚合等技术;二是数字内容的多渠道技术,包括数字内容的多终端呈现、多屏无缝衔接的传播技术;三是MPR技术、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和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四是营销与用户服务技术,包括对消费行为收集、分析并反馈给生产端的相关技术与方法;五是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包括线上线下互动技术;六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包括原有的数字水印、数字DNA技术及各种第三方计数与付费等相关技术与解决方案;七是3D印刷、绿色印刷、数字印刷、按需印刷技术,包括新型印刷流程控制技术;八是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2)新闻出版发展趋势将是数字出版、移动出版、传统出版竞争与共存的时代,传统图书业的衰退不可避免,移动出版是图书业的未来,移动出版和全媒体出版将是报业的基本服务形式,期刊业必然转向数据库出版和知识服务,数字印刷和绿色印刷市场份额将快速增加,基于动态、互动、整合、个性、智能等数字出版新业态将成为创新热点,数字出版产业的集中度将逐步增强,做大做强才有出路,电子商务将成为出版物发行的主要渠道。

(3)新闻出版将推进出版内容投送平台建设,构建技术先进、覆盖广泛、传输快捷的现代优质内容传播体系。鼓励平台运营商提高创新能力,采用先进技术,形成动态聚合、实时分发、精准投送的数字阅读服务系统;推动数字出版内容资源建设、优化数字出版内容质量,提高新型数字出版内容产品研发、改善数字出版内容阅读服务和用户体验,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升级转型,最终实现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为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提供动力支撑。

1.2 电影科技

电影产业发展趋势―― 数字化的摄制传放技术,高品质的音像体验追求。胶片到数字的转变基本完成,信息技术全面渗透到电影制作各个环节,前期拍摄追求更高分别率和更快拍摄速度,前期、后期制作技术的融合日趋明显,3D电影摄制技术日趋成熟,放映技术追求大尺寸、高帧率、高分辨率和高亮度,发行、传输渠道向卫星、网络化发行方向转变。

1.3 广播电视

(1)广播电视将构建技术体系,一是在内容层面高清化,研究开发高清、3D、环绕立体声、业务基地等关键技术。二是在系统层面平台化,研究开发业务集成、交换分发、内容与业务保护、资源共享等关键技术。三是在网络层面互联互通,研究开发骨干网、接入网、家庭网、无线网、互联协议与接口等关键技术。四是在服务层面互动化,研究开发中间件、智能操作系统、智能终端、跨屏互动等关键技术。五是在管理层面可管可控,研究开发运营支撑、安全管控等关键技术。

(2)将加强几个能力建设,一是全面提升制播能力,再造网络化节目制播工艺流程,基本实现全国地级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节目制作与播出数字化网络化。二是大力发展高清电视,实现高清节目制作播出。三是积极发展3D电视,研究3D电视技术和标准,开展3D电视技术试验和播出示范。四是积极推动内容开发,大力开发面向多种平台、多种媒体、多种终端的新型节目形态。五是全面提升传播能力:提高网络承载能力,全国有线网络互联互通,卫星、无线网络协同覆盖,有线、无线网络互动。加快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打造基础网络平台―― 光纤到基于同轴电缆网络,解决家庭用户最后一百米的接入问题,加快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六是积极推广地面数字电视,建设下一代无线广电网,重点解决“广播”与“双向”的无线网络融合,“单向广播”开发新一代无线广播技术,“双向传输”基于OFDMA技术适应性开发,组网覆盖融合“大区广播”和“蜂窝组网”。

(3)广播电视将基于智能引擎构建业务平台,网络结构支持区域性组网和全国性组网,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实现广播、电视、多媒体信息服务、移动接收、便携接收。构建服务体系,创新服务业态,加大新业务的研究与开发。建立智能电视门户,实现各类内容和应用在用户端的生动展示,实现不同用户和不同终端服务界面的可定制化,实现跨屏应用和多屏融合。广电网未来演进方向―― 统一架构,协同传输,形成真正意义的全覆盖网络,有线+无线+卫星形成立体化网络,天地一体,协同覆盖。

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明显,将构建以广电网络为纽带的自我发展体系,数字化、宽带化、融合化日趋明显,将向全媒体、全业务、全服务三网融合方向方向发展。

1.4 动漫游戏

动漫游戏产业发展趋势一是高质量的体验型产品,集群化的生产,多渠道的传播和多形式的终端不断涌现。二是产品向高质量动漫游戏产品、互动体验类动漫游戏产品及泛动漫类产品演进。三是生产方式向大规模集群化生产、无纸化动漫协作生产、二三维动画与实景拍摄动画的一体化转变。四是传播渠道向新媒体传播(互联网、移动通讯、数字电视等)及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等)发展。

1.5 网络文化

(1)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内容、模式、终端与跨行业合作,技术对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网络发展迅速由Web1.0jfwa―― Web2.0时代―― Web3.0时代快速转变。网络文化产业的网络技术依赖特征明显,每一次网络技术的发展,都推动了网络文产业内容、运营、应用、服务等多个方面的变革和发展。内容为王仍将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必将越来越多,真正“按需生产”的局面必将出现。随着音乐、电影以及纸质媒体开始对版权实行收费,只有好的内容才能有真正的消费者,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2)移动终端的研发与制造竞争更加激烈,除了终端厂商外,谷歌、苹果等信息服务提供商和消费电子厂商(如淘宝等)已经大举进入终端市场,作为产业链上游的运营商,也在进行终端相关产品的研发,纷纷推出自己的定制终端,甚至运营商自主研发的终端产品。

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和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博客、手机上网呈、“微博、微信”、LBS+团购、LBS+精准推送,LBS图片分享、LBS+点评等LBS商业模式的发展,平民百姓参与文化表达和文化创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3)策略性跨行业合作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随着网络文化产业的内部行业的进一步细化,跨行业合作必将日益变得有策略性和有选择性。如YouTube加强内容发展策略,推出了一系列与新闻、音乐和电影相关的特色入口。与米高梅电影公司的合作使YouTube拥有了更全面而稳定的受众群体。

1.6 演艺产业

(1)演艺产业发展趋势―― 虚实结合的多维化表现空间出现,自动化、数字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舞台装备大量使用,产业发展趋势从剧场艺术向多场合消费艺术发展,相应的演艺科技也从有限空间向多维空间发展。实景演出是当前演艺产业最为复杂的演出空间,多维空间带动演艺科技从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系统集成、单元智能向规模化集成、系统间协同、智能化服务发展。

(2)专业灯光的发展趋势,一是高效、节能是舞台灯具发展的必然趋势,灯具自动化将进一步深入发展,舞台灯具呈现多样化格局,灯具的操控更简便、实用。二是控制台的功能将更为强大,灯光控制系统必将兼容。三是网络系统将更加通用和开放发展,LED与视屏市场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3)专业音响的发展趋势,一是数字与网络技术、绿色、节能、智能化、易操作、交互性;功放、扬声器等向高效、紧凑发展。二是调音台向智能化、网络化、人性化方向发展。三是技术与艺术交融,三维多声道扩声技术、实时声像定位技术等不断创新发展。

(4)舞台机械的发展趋势,一是舞台机械技术进一步强化剧场的多功能,舞台机械技术的专用性更加突出,舞台机械元器件通用性与专用性并存,舞台机械的维修与保养专业化发展。二是舞台设备广泛应用,舞台技术等与艺术深度交融,舞台机械及相关标准的制定更全面和广泛。三是舞台机械的质量检测机构开始设立。四是演艺装备制造产业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产品”过渡,主动研发在演艺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中逐渐兴起。

(5)乐器的发展趋势,一是自主创新,使乐器行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过渡。二是文化营销,使乐器行业从“普通工业化产品”向“艺术类音乐产品”转变。三是形成一条龙头产业链,使乐器行业从“生产销售领域”向“综合服务领域”转变。

1.7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

(1)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发展趋势――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将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工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对产品或服务的内容、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科学技术在广告服务、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等服务领域应用将更加广泛。

(2)为进一步提升创意设计创作力,将加强基于视线追踪的创意产品测评方法及技术、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用户体验系统、创意产品价值评估方法及系统、设计知识管理及服务系统、创意设计概念预测及概念模型测试系统、创意设计交易中的诚信交易及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效率提升的支撑系统等研发。将进一步加大工业设计和人机工程的评价体系和技术标准、综合性产品开发软件环境技术、市场快速响应的数据库集成技术及信息传输技术、基于Internet的虚拟现实技术(Cult3D)应用于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3)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共性技术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将被充分利用,用于建设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专业数字素材库。研发创意设计交易保障、创意设计撮合、创意设计综合集成、创意设计评价等系统,构建专业化媒体超算与协同式创意设计云服务平台,提高创意设计效率和质量。聚集遍布全球的百万级创意设计人才,提升文化创意设计的创作力,服务数十万企业及相关机构,建立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开放式合作平台,国家将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第三方、第四方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广告、会展、工艺品等文化创意设计开展社会化服务应用。

(4)为进一步提升创意设计表现力,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展示将逐渐加强。依托于先进数字技术(互联网、数据库、高速运算、数字内容),虚拟和现实结合,电脑技术强大运算能力支持,可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完成多种传播任务,传播过程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多元性、社群化、海量数据等特性。互动性是指传者和受者互动性增强,信息快速交换和传播,个性化交互,灵活性增强,多种交互方式共存。多元化是指终端多元化,传播终端不局限于屏幕,可以是任何介质,而且是跨终端的显示,内容多元化,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内容广泛。

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篇(6)

中图分类号:J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323-01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电视娱乐化的关系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电视产业。虽然我国目前还并没有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明确类别划分,但是参考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有着极高相似度的英国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也大致可以分为:广播、软件开发、设计、广告、电视、出版、电影、视觉艺术等十三项产业。

(二)电视产业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近些年由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所创作的大型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便是典型的带动创意产业发展的例子。通过电视媒体的播放,衍生产品已经出现在了服装、文具、玩具以及食品等领域,而包括游戏、音乐、图书、漫画、主题公园和电影等一系列的产业链,也已经构建完成。

二、文化创意产业下电视娱乐文化的未来趋势

(一)大众化、互动性趋势。第一代湖南卫视黄金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导演宋点表示,未来的电视娱乐文化发展,必然会趋向于大众参与的发展方向。而诸多电视选秀节目证实了明星和嘉宾为主的时代已然过去,只有更多的与观众互动、强调大众参与积极性,才能让电视价值得以被肯定。在文化创意产业下,电视娱乐文化的未来趋势,将会通过更多文化创意项目,与观众产生关联性和互动性。在产业化的链条中,未来的电视娱乐文化将会惠及更多的人们,让电视娱乐成为人们真正的娱乐空间。广告、广播、软件开发、设计、出版、电影以及视觉艺术等诸多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时代性发展,都将会对点式娱乐文化的这种发展趋势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平等自由空间的形成。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网络娱乐文化的发展趋势,其实就是在文化创意产业带动下,未来电视娱乐文化发展的态势。在大产业的发展状态中,未来的电视娱乐文化必然会借鉴与融合网络数字娱乐的优势,以一种民主平等、自由的新面貌,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三)注重情感与精神。随着产业化技术水平的提升,数字电视已经具备了综合各种资源手段的能力,可以充分的调动各种方式,来让人们体验娱乐盛宴。如果没有办法与电视观众形成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不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电视娱乐节目的直接娱乐文化呈现,与观众的情感和精神产生交集,那么显然不会有利于未来的发展。所谓创意,其实就需要能够迎合人们的内心,又有一种超出人们预期的尝试。

三、关于当前中国电视娱乐化的思考

电视娱乐文化依然成为了商业化获利的手段,这已然是一种不争的事实,同时也是产业化发展愈加迅速的主要原因。然而在清晰的看到文化创意产业下的电视娱乐文化发展态势的同时,人们还需要认识到文化产品的文化属性、责任。

(一)避免浮躁、华而不实。从时下的电视娱乐节目来看,很多商家更加注重其敛财的作用,而忽略了电视文化对于人们思想的影响。所以为了能够更多的吸引人们的注意,很多电视娱乐节目盲目的添加一些浮躁的内容,让一些华而不实的焦点聚集人们的关注。这样的一种状态,值得人们的关注。

(二)民族意识的盲目性。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还有很多电视创作单位,为了更好的提高收视率,提高节目的商业价值,忽略了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度研究,而更多的将目光聚焦到了国外。然而从国外借鉴和采购的一些节目,显然不符合民族自身的娱乐文化特色,这种盲目性也值得人们的注意。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下的电视娱乐文化发展态势已经愈加清晰。然而在看到未来发展方向的同时,人们不能忽视对于一些问题的关注。而是应该更多的了解事情的本质,避免盲目性的商业开发。

参考文献:

[1]邱宝林.论消费语境中的电视娱乐文化――关于当前中国电视娱乐化的思考[J]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2007-10-20

[2]李林容.电视娱乐文化的发展趋势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1-01-28

[3]周双.文化创意产业下的中国电视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2-07-20.

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企业文化 趋势 启示

随着新经济时代数字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已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决定因素,在这种新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企业所面对的竞争环境、管理对象、市场需求以及企业自身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使企业文化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凸显出来。综观中外成功企业的发展不难看出,他们的背后都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日本松下电气公司、中国海尔集团等,其经营绩效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就是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实践表明,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之间沟通、交流和合作的通用话语和基础。可见,新经济一方面为企业文化增加着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赋予企业文化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新的演变趋势。

一、企业文化的演变趋势

趋势之一:人本文化趋势

新经济时代强化了企业文化的“人本性”。一方面,人们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要求企业具有强烈的人才意识,并运用各种手段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我们知道,高品位地不断创新是新经济的特点和要求。而创新的源泉来自于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就要求企业把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企业的中心和主题。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等都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鼓励,这些都促使企业在管理之中把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和能力的释放放在首要位置,人的积极性的调动推到了空前的中心地位。可见,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不是片面地发掘人的体力,更重要的是挖掘人的智力资源,发挥人的创造性。这一时代的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性管理,主张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与此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也必将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

趋势之二:融合文化趋势

新经济时代揭示了企业文化发展将在各民族文化的冲突、嫁接中逐渐融合的历史趋势。各国跨国公司在地域上的相互交叉与渗透,跨国界跨地区的企业战略联盟,生产销售合作、合资企业,跨国兼并企业等合作形式使不同文化交流、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企业要融入世界,实施跨国经营战略,面临着交往过程中如何缩小文化差异,如何增强企业学习、吸收外来高新技术,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渗透,吸取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文化要素,并有效地抵制其腐朽文化的侵蚀,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企业文化战略新课题。即使同一国家内的企业,也面临发挥各自优势、资源重新整合、创造更大发展空间的重大问题等,这些都给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趋势之三:品牌文化趋势

品牌服务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有优秀品牌就意味着有市场竞争力、有实力、有利润。因为企业的品牌形象表征着市场对企业产品、服务、价值观、信誉、企业家形象等文化因素的认同和接受。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渐渐经过以价格为主到以质量为主的消费阶段开始重视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服务品牌。当产品价格、质量接近的时候,那些服务周到、文化含量高、美誉度好的产品便成了消费者的首选品牌。未来企业,其企业文化的重点无疑会围绕创建品牌进行,这种企业文化建设既强调提高内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更注重提高企业外在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顾客忠诚度。另一方面,将来的企业文化将不再是企业制度的衍生物或副产品,它将会和生产、服务连为一体,实现企业赢利。生产出好的产品,必须有与之配套的优质服务,才能获得消费者的称赞与青睐,才能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面对消费者这种心理,促使企业加强品牌意识、职业道德和文明礼仪的教育,在生产、服务上不断注入科技、文化和情感含量,便成为未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取向。

趋势之四:学习文化趋势

近年来,人类的知识大约是以每年一倍的速度向上提升,老知识很快过时,知识就像产品一样频繁更新换代,使企业持续运行的期限和生命周期受到严重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将势必成为企业生存的生命之源。因此提高企业学习能力、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企业文化管理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企业终将要成为具有学习能力的有机体,将个人和团队的学习纳入管理的轨道,这将是企业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趋势之五:生态文化趋势

随着新经济时代环保运动的兴起,对企业提出了必须与环境协同、必须重视周边的生态环境的要求。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是人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如果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只重视人的价值,忽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肯定会被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扩大企业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另外,未来的消费群体更青睐于绿色产品,企业通过“绿色浪潮”来提高产品的生态含量,也将是一个发展趋势。可见,由于长期的传统企业发展习惯问题,大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重视了人的价值,却忽视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迫切需要生态文化建设。

趋势之六:信用文化趋势

企业的诚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它反映了企业的信用、实力和形象,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经济发展之本。从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信用危机案到2002年世界通信公司虚报利润案,无不说明没有高度内外一致的、以诚信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期望和行为,企业最终将失去竞争力并被逐出舞台。可见,一个企业最大的危机就是诚信危机,如果出现诚信危机,也将危机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积极倡导企业诚信经营,推广诚信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企业文化演变的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篇(8)

“一方面,今年的参赛面料更加‘时髦’了;另一方面,参赛企业在产品开发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成长,对流行趋势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原料、纱线、织造、后整理等不同工艺技术的组合应用更加成熟,”李斌红在会上表示,“2016年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成立的‘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研究与联盟’,将点对点地对企业进行辅导,增进企业对流行趋势的理解以及在面料开发、成衣设计、品牌营销等领域的应用,指导企业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进行产品开发。未来期待大家共同参与到流行趋势的研究中来,集思广益,众筹流行趋势;同时在全产业链范围内,通过展会和时装周推广流行趋势的研究成果,众创流行趋势,共同在世界时尚舞台发声!”

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篇(9)

国际流行色委员会成立于1963年,是国际色彩趋势方面的领导机构,目前影响世界服装与纺织面料流行颜色的最权威机构,核心成员国包括: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芬兰、罗马尼亚、日本、土耳其、中国、韩国、美国等国家,每年提前18-24个月国际色彩流行趋势,为全球各大知名品牌提供色彩趋势和色彩指导。

中国流行色协会是中国唯一专业从事流行色预测的部级行业协会,是中国色彩事业建设的领导力量和时尚前沿指导机构。上海纺织集团以“成就无限科技梦想、编织多彩时尚生活”为使命,以“致力于成为中国现代纺织的领航者和全球客户信赖的服务商”为愿景,积极探索了一条坚持“科技与时尚”发展理念,逐步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融合、科技与时尚相辉映的高端纺织产业的新格局。早在2010年,上海就加入了联合国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全球“设计之都”。2015年,上海市政府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签署《共建上海国际时尚之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进上海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之都。本次中国流行色协会和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发起,在上海主办本次“2016中国国际时尚创意论坛暨第107届国际流行色委员会时尚峰会”,正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创意产业发展,加快创新步伐,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为上海综合竞争力的开发更丰富的资源。

2016中国国际时尚创意论坛以“色彩时尚城市”为主题,宗旨是以色彩为中心、创意为核心、时尚为目标,融智融力,秉承“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搭建高层次的国际时尚交流平台,为世界各国的色彩趋势研究领域顶尖专家、国内知名研究学者、企业、研究机构、设计师等相关人员提供沟通、交流、合作渠道,为各行各业实现色彩经济的跨界整合发展提供交流平台。

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篇(10)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服装加工业是我国纺织业的龙头,近几年来服装加工业的发展迅猛,而纺织业中面料方面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在开发新面料,开发新花型方面。客户与面料加工生产商,面料加工方与服装企业严重脱节,缺乏沟通,致使纺织业头重脚轻,缺乏原动力。

多年以来,面料加工,面料设计方面作为纺织业的上游企业,面料生产的技术更新换代速度缓慢,技术含量低,面料花色的图案陈旧无创新等等问题都成为我国纺织业下游企业服装加工方向的产品质量和档次的提升。想要改善这种面料与服装不对接,断层的局面,使中国纺织业赶超世界纺织业的水平,完成与实现我国从纺织加工大国到纺织创新大国的转变,除了从大的宏观上进行企业产业结构的多方面调整和面料、服装企业的组织结构微调以外,面料加工企业提高面料设备更新,重视面料设计师的创新能力,加强品牌化意识是绝对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加大面料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彻底的改变我国面料与成衣之间的对接关系,改善我国面料设计长期落后、被动的局面。应该重视面料开发与设计。这对于中国纺织业的上游—面料企业十分迫切和必要。为此,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始着手。

1、在面料设计过程中进行流行趋势预测以及研究。

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纺织业和服装加工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纺织品面料流行趋势的预测以及研究对于企业与企业之间避免过度的恶性竞争、降低企业生产风险、减少资源的浪费和产品的积压,保持产业良性、健康、稳定的发展极为重要。尽管每季度的服装的色彩、款式变化万千。但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气候、民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设计师的眼中流行可以预测,纺织品设计趋势中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国际著名的色卡公司--美国Pantone公司对亚洲、欧洲、美洲的面料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时常当下的最流行的20种颜色几乎完全相同。今天国际知名的专业机构和展会的纺织品流行趋势预测对于引导业界了解产品开发动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已经为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流行趋势是市场的产物,更严格地说应该是有序的市场流通相互推动的产物,流行趋势引导市场,反过来市场则印证和推动流行,两者的相互作用推动着市场的前进。一般来说,国际流行色协会提前2年色泽的流行趋势,PV(法国,巴黎)、INTERSTOFF(德国,法兰克福)、MODAIN(意大利,米兰)等国际衣料博览会提前1年面料的流行趋势,巴黎、米兰、纽约、东京等时装展提前半年服装的流行趋势。目前,我国纺织品流行趋势单个企业往往势单力薄,很难靠独家品牌来完成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使命。目前,中国纺织产品开发状况并不尽人意。中国纺织工业近年蓬勃发展,但尚未健全整体的产业链。上游化纤业产能的扩充和下游服装加工业能力的扩展一直以来受到重视,而中间的纺织印染环节相对薄弱,仍以生产中低价位产品为主。作为纺织行业中介机构的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为了企业产品开发落到实处而建立了纺织产品开发协作体系,最终目的是集合一批上中下游的优秀企业进行纺织产品的协同开发,为配额取消后应对国际大型采购商的集中式采购做准备。目前,已经确立了24家企业作为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各专业开发基地,涵盖棉纺、印染、色织、毛纺、麻纺、丝绸、针织、家纺、化纤花式线等各主要行业,并依托这些开发基地企业,联合上下游进行协同开发,提高面料水平。

2、在面料设计中采用新的加工原料以及原料的技术创新。

在设计中采用新的纤维材料,在纳米分子技术在化学纤维方面的不断应用与翻新。仿生物面料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面会取代生物皮毛的市场份额。并且在新的纳米仿生物面料中加入可降解的化学生物纤维。通过遗传学的分子细胞方面进行分子颜色自由变更,改变颜色减少生产后期对于颜色的处理过程并且还可以改变性能。在面料设计之初就把面料从天然纤维方面和仿天然的时代,晋升到了丰富的多元化科技时代。这种性能独特的新设计在面料设计领域成功的实现,会给我国纺织业的下游企业服装加工企业打开新的空间。对给服装本身的材料进行整体性能和适用方面的创新与探索。

彩棉纤维棉,他是一种在种植过程不使用化肥、农药等含有有毒物质的棉质。他的天然彩色在生产过程中无需漂白、煮练、染色等工艺处理,成品服装中不含任何甲醛、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元素。真正实现了种植、加工过程中的“零污染”。这种彩棉纤维制成的面料手感好、柔软舒适、有着防霉、防静电的功效。绿色纤维天丝(学名LYOCELL),他是一种经过不断设计的纤维素纤维。他的织物面具有光洁细腻的特点。大豆蛋白纤维,是一种柔滑纤细,其可与山羊绒混纺,即可降低山羊绒面料的成本,又不失山羊绒本身的高贵品质。甲壳素纤维与棉混纺可提高面料以及成品服装的抗菌效果。以上列举的这些纤维制成的面料都给纺织业带来了新的创新。

3、注重面料的功能性

现在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面料设计自然离不了高科技,怎么样去营造一个健康、舒适、方便且能满足越来分工越细的各种普通职业以及特殊职业要求的功能性面料。在服装加工生产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所以功能性在面料开发中得到了越来越大的重视。

如抗紫外线面料,是应用抗紫外线涤纶、锦纶或有优良抗紫外线性能的腈纶与其它纤维混纺而成。它既可破坏紫外线,又具有杀菌阻热的功能;再如电磁波遮蔽面料,是用对电磁波具有反射性能的纤维(一般利用金属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纺,使微波透射量仅为人射量的10万分之一,可用作微波防护服。还有防X射线、防中子辐射面料,都在逐渐被一些特殊

高科技行业所应用。

总之,在未来面料产品设计中要通过进行流行趋势预测,了解纺织品流行趋势,进行市场预测以及指引创新原动力在面料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利用独特的分子技术以及创新的后期加工手法和处理进行面料开发与设计。向着舒适型、生态型、艺术型的方向发展。通过我国纺织业的大力支持进行在面料开发方面的思想性的转变。面料开发设计的前途光明。

参考文献

[1]面料设计的发展趋势张开彦

[2]现代服装面料的开发和设计龚建培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 农村改革的举措 下一篇: 纪律教育内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