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管理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18 15:59:34

国有资产管理研究

国有资产管理研究篇(1)

在经营管理方面,我国水利行业国有资产管理的经营效果不佳,收支不平,长期处于亏空的状态,即支出大于收入。因此,得到的收益往往无法满足公司职工工资的需求,以至于职工工作积极性下降,继而产生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水利,国有资产管理论文,改革 

由于当前会计制度的影响, 我国水利行业很难像以前一样获得足够的折旧费用以及修理维护费,以至于我国国有资产没有起到实质上的作用,因此,我国水利行业国有资产管理需要完善,适当地进行体制改革。 

二、我国水利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长久以来,我国水利行业国有企业一般都依靠上级单位,获得些许收益满足自身短期目标,其规模较小,一般只能满足员工的温饱需求,在水利行业这个大背景大市场下没有形成系统的规模和完善的市场主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壮大,这种小型的国有资产分散化管理早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水利行业国有企业的存亡收到一定的打击。要想让我国水利行业能够蓬勃发展,必须进行国有资产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离散这种不适应当下发展的状态。我国水利行业国有企业应该跳出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从一个崭新的角度研究分析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并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我国水利行业国有资产管理改革 

针对上述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现从经济管理学方面讨论该问题,并学习国外相对较好的管理方式方法,研究分析我国水利行业国有资产管理理论,提出可行的改革思路,实现我国水利行业国有资产管理又好又快发展,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效益。 

(一)政策上给予价格支持、收益补贴 

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利行业普遍都享有定价的权利,但我国水利行业就没有该项权益。经济学认为价格影响市场,由于我国水利行业定价的权利不属于水利部门,因而该部门难以在市场这个大环境下有足够的战略地位。当前我国仍在积极实施相关的财政政策,增加内部需求,继而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工业用水会不断增加;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水的需求量也随之加大,生活用水也势必不断增加;我国人口众多,水利灌溉需求相对较大,农业用水也很难有所下降。由此可见,我国对水利行业有很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就供给方面,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会产生大量非公益性的供水,因此应该适当抬高这些非公益性用水的价格,采取分阶段定价的方法控制人均用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工业方面,由于工业发展会给环境带来一定威胁,所以需要抬高工业用水定价,对造成污染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处罚,这样有利于工业向经济环保方向转型;为了促进农民务农的积极性,水利部门还可以适当降低农业用水价格。 

我国水利行业自行定价的战略很难完全实现,主要是因为国内和国外经济体制上存在的些许差异。事实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资源的价格其实并不高。水利部门并没有从收取的水的价格上获得太大利润,有时甚至会获得些许亏损。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对水利部门给予相应的补偿,即对水利企业给予相应的补贴。国家可以从工业、农业、居民用水三个方面的用水对水利部门给予相应的补贴;另外,有些收益高用水量大的企业也应该定期给水利部分付一定的费用。 

(二)各部门树立正确观念 

水利部门是水利行业的巨头,应该时刻保持正确的责任意识;水利部门必须履行期其相关职能,管理好国有资产,为国家做贡献。另外,水利部门需要明确一种态度:水利部门的职责是做好防洪防涝等灾难性事件的防护工作,确保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保障用水需求。所以安全是前提,在保障人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其公共价值。 

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应该足够意识到我国水利行业国有资产的需要,即促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保值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地位,只有保值得以保证,才能进一步实现增值。另一方面,国有资产管理企业还应该依据市场要求行事,根据公司自身经营管理模式,指定一系列良好且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 

水利国有资产经营企业应该认识到水利国有资产是以公平正义为前提,而不是将利益放在首要地位。所以,水利国有资产经营企业不应该以牺牲公共利益为手段谋取利润,时刻保持公平合理的经营理念。 

水利资产受益者应树立的观念是节约用水,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之一。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水利资源受益者应该珍惜水资源并付诸行动,提倡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思想。 

(三)开展科学经营管理模式 

针对科学经营,本节主要从机会成本分析、进入壁垒分析和要素投入分析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因为水利部门在分配公司资源时,会产生一定的机会成本。一般来说,水利部门会选择放弃利润而产生公共利益。因此,完善合理的补偿模式非常必要,国家和其他收益群体应该给水利部门提供适当的补助,积极促进和支持水利部门牺牲自身利润而产生机会成本;我国对水利部门及水利工程单位的管理非常严格,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政策上予以一定的强制管理,而相较于民办企业其竞争力较弱,受到较大的抨击,这些公司企业的高层必须全面分析研究其自身的状态,以应对诸方面的打击与挑战;短期内我国对水利行业的投入可能不会有明显的增长,因此当前最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源以应对当前的挑战。在开发新技术新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同时,将重心放在培养企业职工综合水平上,增强企业员工的内部教育,增加公司效益。 

(四)资源配置量化管理 

国有资产管理研究篇(2)

一、国有资产管理的涵义、意义和目标

1.国有资产管理的涵义

国有资产是指国有产权,政府通过各种形式的投资及其获得资金、接受馈赠、按照法律认定或凭借国家权力的各种类型的财产或财产权利。

(1)根据性质国有资产可分为三大类:经营性资产、行政性资产和业务性资产,我们通常所说的国有资产就是狭义的经营性资产。

(2)经营性资产指的是作为出资者国家投在企业中的资产及产生的资产及权益;行政业务性资产是由国家资助的设施和设备性资产;资源性资产指的是发展有开发价值的国有资源。

2.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

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划分各级政府管理国有资产的权限,构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理顺国有产权领域之间的关系,并加强管理国有资产。

3.管理国有资产的目标

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可分为具体目标和总体目标。在一般情况下,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是为了维护国有产权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资产的安全性,实现保值增值的资产,增加资产利用效率,服务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充分发挥国有资产对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运行的调节功能。

二、当前形势下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由我国特殊的历史国情决定了我们目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很长一段时间,尽管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通过持续改进和探索,并探索寻找符合中国特殊国情的改革措施,也获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我们现有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三、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没有显著效果,原因在于国有资产管理和企业的权利、责任和利益之间不明朗,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较低,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这些情况对国有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力,我们可以学习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于中国国有资产目前的现状及问题,我们应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立足于实际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1.日本的管理模式。

可以把日本的国有企业分为三类,即第三部门、特殊法人、直营事业。直营事业由地方公共团体在日本企业投资建设,并直接管理的国有企业。公共机构或国家掌握其经营权和所有权。直营事业并非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在设立、投资规模及方向、业务范围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特别法人是政府投资,按照特别法设立了一个特殊的企业法人。第三部门是指由民营企业和地方公共团体和中央财政联合投资,以股份的形式对国有企业进行经营。日本的国有企业,主要是在电信、交通、铁路、邮政、酒类专卖、水和金融、基础设施等领域。日本的国有企业的经营分为直接和间接营运操作两大类。

2.美国的管理模式

美国在基础设施、科学技术、公用事业占有的国有资产比重较大。其主要分布在电力、桥梁、机场、邮政服务、道路、铁路、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研究等领域,美国由政府全资拥有、经营国有企业的实际资产,完全可以说是政府的财产,是政府的财政基础。美国政府的管理体制,主要是国有资产以政府对公司的控制法为基础,在业务模式、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上采取租货经营方式,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调控国会,在美国国有企业对议会负责。此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国有企业的产权由美国国会代表公司拥有,通过立法,以确定成立的国有企业、业务范围、市场准入的主要问题、销售和价格的权限等重大问题。由总统提交参议院批准任命的国有企业董事长。董事长任期是固定的,而不可以随意罢免,议会有权不定时检查国有企业的运作,并根据具体情况实施重大决策,包括兼并、撤销和出售国有企业。

分析美国、日本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我们可以找到相似的地方,得出经营权和产权分离的共同点,坚持以法律为依据,依法管理,政府部门要加强控制和监督资金的投资方向,把资金投到科学技术研究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数量减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市场失灵,提供公共物品,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四、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解决国有资产管理问题

1.积极推进国有结构调整和经济布局

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中国眼下的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合理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有资本在小型和中型的企业比比皆是,并分散在普通竞争力的领域,此情况下中国的国有经济一直无法提高其有效性,国有经济发展非常困难,难以发挥国有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支持、指导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

2.对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进行完善

加强企业领导者的委任制,治理企业腐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制定选人用人标准,构建公众评价体系,逐步达成各种形式的市场人才配置。在此基础上,还积极引进社会劳动力价格,深化和完善人事、劳动就业和分配制度改革。

3.规范国有企业改制

对国有企业大力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规范国有企业改制。《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为了提高企业的法律系统为基础,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产权清晰、政企分离、权力和责任明确,以管理科学为特点的企业制度。

五、结论

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属于一个全球性问题,国有资产的改革将经过一个漫长的时间才能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并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会更加顺利。随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国的国有资产改革必须不断推进,与时俱进,与时代的发展规律相符合,有效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国有资产管理研究篇(3)

高校国有资产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高校办学规模和体现学校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的高校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财政拨款的公有办学体制和投入机制,使人们形成了不重视成本和效益的观念,同时,当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还存在管理意识淡薄、家底不清、盲目和重复购置、闲置浪费大、流失严重等问题,个别部门甚至缺乏对国有资产管理职责意识,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办学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给国家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因此,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促进资产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对提高办学水平,保证教学、科研以及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国有资产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不健全

高校国有资产采购决策、管理、使用和处置往往属于不同的部门,形成多头管理,责权利不对等的不利局面。管理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国有资产管理者对使用者实施监督比较困难。一方面学校的资产数量、种类众多,现有管理体制之下,高校资产管理部门人力有限,无法对高校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另一方面高校的部分资产科技含量高,非专业人员很难进行管理。近年来,高校关于教学、科研的评估较多,为了应付评估对学校硬件的要求,学校都会斥巨资甚至举债购买用于教学、科研的高水平设备。大量投入资金添置的设备,一旦配置到校内各部门,几乎不会再对使用者进行调整,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由于缺乏对国有资产进行统一的再调度和分配,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低下。并且一个学校同时大批量购买设备,一方面增加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大批量设备在同一个时间段进行折旧和报废也会增加国有资产管理的管理难度。

(二)管理制度有待加强,管理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现有的高校管理体制决定了各高校把教学、科研作为办学的首要任务,对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重视不足。部分高校虽然对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有所加强,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机构。但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对专业管理人才的选择和培训并不重视,许多高校还存在认为什么人都可以从事国有资产管理的陈旧观念,部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往往成为学校安置闲散人员的场所。管理制度的滞后,导致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对自身定位不准、职能界定不清、资产控制权混乱。而缺乏专业管理人才或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低,则导致无法有效利用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国有资产的配置,直接影响到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管理,进而影响其使用效率和效益。

(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不严格

资产的内部控制主要指采购、日常管理、报废处理等环节。仪器是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部分,特别是一些以科研为主的高校,用于购买仪器设备的金额和数量都比较大,并且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由于受管理水平和资金来源多样性的制约,难以充分掌握全校的固定资产的具体使用情况,对于闲置设备或利用率不高的设备情况不能及时了解,无法实现各部门设备的资源共享。另外,仪器的购置科学论证存在不足,学校各部门在采购过程各自为政,造成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不高,甚至闲置,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比较突出。并且,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由于受现有管理体制的影响,往往把重点放在设备采购环节,而对设备的日常管理,设备的使用情况管理缺失。例如,对设备的报废缺乏有针对性的标准,一些已经报废淘汰的资产未按正常程序进行报废处理,一些已经竣工使用的基建工程未能及时办理竣工结算和验收,导致资产确认不及时,计量不准确,记录不完整,管理随意性较大等。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存在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的情况。

(四)产权意识淡薄,经营性资产管理混乱

高校国有资产来源广、种类多、数量大,高校各部门一旦配置资产,就基本拥有终身使用权。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机构对资产进行调度和分配,降低了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随着高校传统功能和内部管理机制的变化,高校的国有资产种类及分布多元化的特点越来越突出,高校国有资产分布于学校的各个部门,由于产权不明确,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个别部门在使用这些国有资产的过程中,利用一些社会稀缺的资产来进行经营活动,如将学校的房屋进行门面出租或转为经营性用房,甚至学校利用体育场、馆所对外营业以谋求利益,营业所得往往成为所在部门的“小金库”,使学校投入的资产得不到合理的回报,利益流入部门或个人的腰包,实际上形成了大量的国有资产的隐形流失,而且严重违反了高校财务管理制定。

(五)对知识产权不重视,忽视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

高校的科研活动,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这些无形资产形态存在的科研成果是学校国有资产的一部分,部分高校对这些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及所能产生的收益认识不足,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无形资产管理观念的滞后和管理的缺位导致国有无形资产流失严重。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对策

(一)强化管理意识,理顺管理体制

针对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要强化学校内部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学校领导要充分重视,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全校师生员工要大力支持。目前比较有效的管理手段是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各级管理部门各负其责,各部门责任到人的三级管理体制。学校党委成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如国有资产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国有资产的统一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在学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对全校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财务处在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领导下除进行日常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外,重点对国有资产的产权变化及残值的处理进行管理。学校国有资产使用部门在国资处、计财处的指导下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减少因管理不当造成的国有资产损毁及流失。

(二)健全管理制度,实施国有资产的全过程管理

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的管理过程,明确各部门的权责是对国有资产管理有效管理的保证。一方面高校要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要求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各高校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科学、严谨的有利于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使高校国有资产始终处于良性运转的状态,实现国有资产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特别是要不断完善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的职能,对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从资产构建、使用、处置、报告等环节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论证,建立申请、批准、复核制度,规范办理程序。实现国有资产从购置、验收到保管、使用、报废等全过程的监控,使国有资产的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管理科技水平

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重视国有资产管理人才的培养。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门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素质高、业务熟练的工作人员才能做好这项工作。首先,高校要从源头把关,选择优秀人员从事此项工作,同时要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加强现有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和水平。其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加快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创新,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引进先进的国有资产管理软件,实现国有资产管理与学校其他管理的有效对接,保障与学校其他的部门信息的及时沟通,并通过网络技术及时了解国有资产的变动及使用情况,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的高效化、信息化、透明化、简单化。

(四)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兼顾效益

高校国有资产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学校教学、科研活动以及学校其他活动的正常运行。首先,高校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对账制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通过核查,实施动态管理,掌握国有资产的管理情况及使用效率情况。加强预算管理,避免国有资产的重复购置,从源头上对国有资产进行控制。其次,在保证学校教学科研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可以优化资源的配置情况,通过国有资产共享机制的建立,解决资源闲置浪费的问题。这种共享机制除了在高校内各部门间资源共享,还可以以有偿或无偿的形式延伸到高校外,实现高校与高校、高校与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的资源共享,打破现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分割管理和封闭使用的状态。

(五)重视无形资产管理,保障学校合法权益

高校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这项科研成果的形成花费了学校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学校的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的合理利用能更好更快的推动学校的发展。因此,高校要重视学校无形资产的管理,首先,成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负责对学校科研成果的申请、研究、建档、管理等工作,使学校对本校的无形资产情况能够准确掌握。其次,建立一套无形资产价值判断、成果鉴定、专利申请、著作出版及使用、保密等工作的有效管理制度。再次,要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广使用,加强与社会各有关部门、研究机构、企业的合作,使高校应用型的科研成果的适时转化为生产力,应用于生产实践,实现科研成果的社会化、商品化。最后,对于违反国家相关法律、制度,侵犯高校知识产权的行为,无形资产管理部门要代表学校制止当事人的侵权行为,并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管理对于学校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国有资产管理的好坏,决定高校是否能够良性发展。所以要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和手段,在高校不断扩张及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树立管好资产、用好资产、用活资产的的新观念,保障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仲云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0(2).

2、郭建宏.高校国有资产咖喱存在的问题集对策[J].社科纵横,2010(2).

3、曾凡.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及其纾解刍议[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6).

4、孟凡红.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事业财会,2007(6).

5、杨凯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探索[J].河北企业,20010(4).

国有资产管理研究篇(4)

一、国有资产管理的内涵、目标和意义

(一)国有资产管理的内涵

国有资产是指国有财产,是指政府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种类型的财产或财产权利。

1.国有资产根据性质可分为经营性资产、行政事业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三大类。我们平时所说的狭义的国有资产就是经营性资产。

2.经营性资产是指国家作为出资者投在企业中的资本及形成的资产及权益;行政事业性资产是由国家拨款等形成的用于行政事业事务的有关设施与设备性资产;资源性资产是指有开发价值的国有资源。

3.三种资产的属性不同,对其管理的机构和方式也有一定的区别。对于资源性资产,大多数国家主要由政府资源管理部门管理,主要以国家出让开采权而予以变现,也有的以资源税的方式予以转化。

(1)用于生产经营,直接进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再生产和流通等经济领域构成商品生产和交换所必须的要件。

(2)具有增值性,即能以盈利为目的投入生产经营或使用,在资本运作中作为一定的资本形态而存续,要求其占用者追求保值增值。

(3)主要由企业占用,这是由资本的增值性和企业的盈利性所决定的。

(二)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

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可以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上而言,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就是要维护国有产权合法权益,保卫资产安全,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服务,充分发挥国有资产对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调控功能。

(三)国有资产管理的意义

通过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划分各级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权限,建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系,理顺国有产权领域关系,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二、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现状

我国现今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由我国的特殊历史国情决定的。长久以来,尽管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经过不断的完善和探索,并在探索中找出一条符合我国特殊国情的改革道路,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国现有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仍然相当严重。

三、借鉴国外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的先进管理经验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效果不显著,归其根源在于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中国家和企业责、权、利关系不清,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不高,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这些问题对国有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力,我们可以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使之与中国当前的国情相结合,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针对我国目前国有资产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存在相当规模的国有资产,也都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国有资产,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分析国外国有资产管理的典型模式,借鉴其成功经验,对于建立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1.美国的管理模式

美国的国有资产在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比重较大。其主要分布在邮政、公路、铁路、电力桥梁、机场、尖端科学技术研究等领域,美国国有企业的资产实际是完全由政府拥有、经营,可以说是政府财产,是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责的财政基础。美国政府在管理体制上主要是企业国有资产以政府公司控制法为基础,表现在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并且采取租货经营模式,所有权与经营权彻底分离。美国的国有企业受国会的监管,对国会负责。这种模式主要内容是美国国有企业的产权由国会代表公司拥有,通过立法,确定国有企业的组建、经营范围、市场准入和销售领域及价格权限等各方面的重大问题。国有企业董事长由总统任命,提交参议院审批。董事任期固定,不得随意罢免,议会有权不定时审查国有企业的运作情况,并可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重大决策,包括撤消、兼并和出售国有企业。

2.日本的管理模式

日本的国有企业分为三类,即直营事业、特殊法人、第三部门。直营企业是由日本地方公共团体投资兴建,并直接经营的国有企业。国家或公共团体掌握其所有权和经营权。但直营事业并非孤立的经济实体,在设立、经营范围、投资规模及方向等方面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特殊法人是政府投资,依照特别法律设立的特殊法人企业。特殊法人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制度。政府对特殊法人根据投资份额和重要程度不同而采取不同管理办法。第三部门指由中央政府和地方公共团体和私人企业共同投资,以股份公司形式经营的国有企业。日本的国有企业主要在铁路、邮电、运输、基础设施、酒类专卖、自来水和金融等领域。而日本的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分为直接经营和间接经营两类。通过对美国、日本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找到相似之处,并得出产权与经营权分离;坚持以法律为基础,依法管理;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和控制资金的投资方向,使资金投入到社会公共服务和科学技术研究等领域,在竞争性市场领域国有企业数量少,可以一定程度上克服市场失灵,并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四、解决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的针对性措施

1.大力发展国有企业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态,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企业制度。

2.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法律制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维护所有者权益的各项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解决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的基础。

3.强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实施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

4.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长效机制,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治理企业腐败现象,以预防国有资产流失制定选人用人标准,建立公众评价体系,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市场化人才配置。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引入社会劳动力价位,不断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和分配制度地改革和完善。

国有资产管理研究篇(5)

中图分类号:F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我国国家机关行使职能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所拥有的国有资产也日益增多。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的合理有效利用,其管理则显得尤为重要。截止2005年底,全国国有净资产约为13.01万亿元,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为4.37万亿元,占全国国有资产的33.6%。2006年5月30日,财政部颁布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同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两个《办法》详细的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和各部门的管理职责,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指导性原则,促进了我国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我国国有资产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在产品生产、流通等领域,国家作为“投资者”进行经营和使用的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则是不参与产品的生产、流通过程的国有资产,一般指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和使用的,隶属于国家的各种资源的总称。行政事业单位包括政府部门、税务局、环保局、水利局、气象局等类的管理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投资资产等多种形式。我国一直比较关注经营性国有资产,较少关注行政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行政性国有资产规模日益过大,其管理中的问题也日益明显。

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自两个《办法》实施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有所改善,但纵观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上依旧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并不是一瞬间发生的,而是发生在资产管理的投资、购置、使用和处置等各个环节。在投资环节,前期分析不足,投资过程中监管不力,导致资产流失。在购置环节,单位决策失误,购置措施不当,购买不合格或者质次价高的产品或工程,容易造成资产的隐性流失。在使用环节,管理不善,资产丢失或损坏。在处置环节,不以法规办事,随意捐赠、转让,将国有资产据为己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2.资产配置不合理

国有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购置的资金来源多种多样,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或者标准并未得到严格执行,造成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单位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资产配置不合理。

3.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脱节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对其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政策是分散管理、分散使用,依照“分家”的原则,资金与资产的管理相脱节,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相脱节,这就导致了资产管理的职责不明确。

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不是单一的。一是制度的不完善。目前只有两个《办法》这样的指导措施,在资产管理的购置来源、使用要求、处置管理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制度。二是体制不顺、职责不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管理权限处于模糊状态,没有清楚“由谁管”。三是资产管理产权观念淡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资产使用的管理体制,没有落实到“谁使用,谁负责”,责任不清。四是缺乏有效约束机制。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相分离,各资产管理部门没有形成完整的、统一的相互制约的机制。

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方向

1.构建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行政事业单位应按照公共行政的要求分析研究自身的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紧密结合公共行政与自身的体制改革,构建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同时也密切联系市场,按照市场经济和行政单位的要求,建立一个国家统一所有、各级政府分级监管、财政管理国有资产、单位占有和使用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一个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2.建立规范化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程序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程序应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明确单位所需资产,将资产预算与目标任务等结合起来,提出相应的资产管理效率与效益目标。其次,跟踪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全过程,将资产运作和任务实施过程公开化,以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并给以纠正。最后,由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评估资产管理绩效,做出分析报告,并将之上报有关部门。

3.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体制

监督体制可从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同时入手。外部监督方面,政府应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纳入到正规的管理部门,对资产浪费和不合理使用的问题,按照法规制度追究相关单位的责任。内部监督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产权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部门管理的规范化,并将资产的完好率与资产责任人的业绩挂钩,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燕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J].北京社会科学,2009(02).

国有资产管理研究篇(6)

高校国有资产是指由国家拔入的经费和投资及国有资产运营累积形成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但归高校占有和使用的资产。高校国有资产是高校进行教育和科研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高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从形态上来说,高校国有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如土地、房屋、图书、仪器设备等)和无形资产(如研究成果、技术、信息等),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性质上来说,高校国有资产可分为用于教学、科研的非经营性资产和用于创收赢利的经营性资产。近年无论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还是高校利用现有国有资产运营取得收益而形成的国有资产,都使得高校国有资产量大幅度提升。同时在政府的要求和高校发展面临的压力下,高校纷纷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国有资产管理意识也逐渐增强。高校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较过去得到了提升,继续加强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专业管理人员。1995年国有资产管理局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统一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资产实施具体管理”。之后,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且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得到提升,但最为关键的管理制度建设和专业人员并没有配套。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对自身定位不明、职能界定不清、资产的控制权力混乱、利益分配不合理、执行不力等影响高校国有资产有效管理的现象。而专业的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缺乏,导致高校无法利用现代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优化国有资产配置,直接影响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效益。

2、缺乏资源共享机制,国有资产使用率低且购置、验收、入库手续不健全。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教学仪器设备和专用设备等资源统一协调配置的共享机制,重复、盲目地购进投资是高校国有资产使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高校的很多教学单位拥有一定的经费支配权利,资产的购置无需经过资产管理部门的审批,往往没有完善的验收和入库手续,资产不能按时登记入账。一方面,后期的国有资产管理因为账实不符而无法进行;另一方面,产权没有得到严格界定为国有资产的流失埋下隐患。

3、经营性资产缺乏有效管理。在高校经济实体的创办过程中,经营性资产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充分显露。应该说,高校经济实体的创办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拓宽了高校生存的价值空间,促进了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但在改革初期高校为加快这一进程,因为事先并没有严格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就将归属于国有资产的场地、房屋、仪器设备、资金、人员、专利技术等有形和无形资产长期无偿地提供给校办企业或社会化的后勤部门使用,在进行最终成本收益核算时,收益往往被个人占有,而亏损则由国家承担。这样,非但高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经营目标无法实现,还造成大量高校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

4、无形资产管理观念淡薄,管理不到位。高校的无形资产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主要来源于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高校通过与市场横向联合及承担科研课题取得发明成果及专利。高校在不断创造无形资产的同时总是忽视无形资产的存在,对其重要性和潜在价值优势认识不足,缺乏权益和效益观念。学校往往只重视对有形资产、固定资产的核查登记,而忽视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或评估不当,导致学校无形资产的产权主体不明确,产权界限不清晰;或者是无形资产价值没有得到真实反映,在转让时利益必然遭受一定损失,学校的无形资产得不到根本的保护。

5、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具体表现在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过程中、资产自制和自创过程中、无形资产在自创过程中及随意处置资产的过程中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高校历来重现金资产管理而轻实物资产管理,重有形资产管理而轻无形资产管理,这一管理理念无疑是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深层次原因。加上管理体制缺失、专业管理人员缺乏、资产购置手续不全、使用率低、经营性资产和无形资产缺乏有效管理等原因,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应该说,高校国有资产流失是所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的最终体现。

三、改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1、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一方面,要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专业性人才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进行招聘,为国有资产部门配备资产管理专业人才,或者聘请专家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国有资产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将国有资产的管理划分成若干个环节,将这些职能分配到国有资产管理有关部门,明确他们的责任和权利并公开考核指标,定期进行考核并实行激励或惩罚。具体来说,应将管理绩效考核同经济收入和职务升迁挂钩,并对失职、渎职等违规或违法现象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的经济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形成自我履行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2、规范国有资产的购置、验收、入库手续,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高校各部门购置固定资产必须办理审批手续,经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同意并落实经费开支渠道后方能购买,并且要尽可能采用严格的公开招标形式。条件许可的高校要实行政府采购,将高校购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按照国家有关政府采购的规定执行。政府采购必须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的相关规定,保证政府采购成本低、资产性价比高、资产到位时限短,避免利用采购的寻租行为;固定资产的验收、入库都必须进行国有资产登记,并对票据和实物进行核实。在国有资产使用过程中,所建立的资源共享机制不仅存在于高校的各个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而且要延伸到高校以外的经济体。高校要改革传统的资产管理体制下形成的国有资产在校内各部门的分割和封闭状态,要有一种开放的国有资产配置视野,使闲置或积压的资源流通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率。如此,既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又不造成闲置浪费,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

3、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的管理。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为经营性国有资产,要先对高校国有资产进行评估和产权登记,使高校与校办企业和社会化的后勤部门之间有明晰产权关系,理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并完成转移程序和手续后才能转入经营。另外,学校代表国家以各种形式对校办企业和后勤部门的投资收益所形成的财产所有权均属国有资产,对投入经营性的国有资产的管理要坚持有偿使用原则,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达到合理有效、节约使用的目标,在坚持维护学校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高校应切实保障经营者和使用者依法享有自,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国有资产综合效益。

4、强化无形资产管理观念,注重无形资产的产出和管理。高校是人才聚集地,拥有科研所需的优越物质技术条件,能创造出更多的发明成果及专利。对属于学校的智力成果,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要认识到这些无形资产已经成为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加强管理无形资产的意识。根据无形资产较难评价、使用和处置且遭受侵权的可能性也较大的特点,高校在进行出租和转让无形资产时可以委托资产评估机构依法进行评定和估算,对无形资产的价格做出公正的评定。另外,在具体的日常管理中要建立一种有效管理机制,促进科研和技术成果的实施、鉴定、推广,为无形资产的商品化创造条件,并做好无形资产的使用、保密、专利申请及著作出版等工作,在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使无形资产不受侵犯。

5、尝试管理新方法,推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改革。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国有资产管理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的一部分,因而国有资产的管理方法具有应用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可能性。顾彦(2004)提出了管理国有资产的两点新方法,刘敢(2005)也对高校国有资产有偿使用进出建议,他们的观点具有现实可行性,值得在现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尝试。

(1)尝试资产分级或委托管理,建立新管理机制。针对近年高等院校合并和由于扩招而建立其管辖的分校,可以借鉴国有企业资产的分级或委托管理方式,将高校资产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分开。这不但有利于实现责、权、利关系的对等和协调,提高资产运营和管理效益,也有利于调动分管部门的积极性,从一定程度上防止对高校国有资产的暗箱操作,杜绝侵吞或占有国有教育资源。

(2)尝试高校资产市场化管理,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资产管理。目前中国高校的发展正处于转型期,高校应自觉地把自身的发展纳入市场经济轨道,接受市场的考验。具体来说,可以尝试将高校教育资金和资产投放到更多地区,消除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和教育资金在各阶层的不合理分配,解决和扶植弱势群体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运行效益。另外,根据现代产权理论,高等教育的增长方式要实现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实行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是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探索非经营性资产由无偿使用向有偿使用转变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刘志敏、李会霞、郑广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应予以重视[J].经济论坛,2003(19).

[2] 胡:高校国有资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3(11).

国有资产管理研究篇(7)

军队经营性资产是指军队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管理的资产,是军队国有资产的组成部分。虽然,经营性资产在军队国有资产中所占权重不大,但军队经营性资产总额仍很可观,如何加强经营性资产管理,仍然是军队后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军队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分析

(一)资产家底不清,管理情况不明

军队国有资产主要来源于军费拨款形成,经营性资产也主要是由军费投资形成。除货币资金管理以外,注重实物管理,忽视价值管理,是军队国有资产管理长期存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军队关于资产管理一系列文件、规定的颁布实施,情况所定好转,但因为历史原因和管理思想的惯性,军队经营性国有资产仍存在账实不符,家底不清,情况不明的问题,这为制定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政策和办法造成了决策上的困难。

(二)闲置资产较多,资产利用率不高

军队停止经商活动以后,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开展对外有偿服务的部分事业单位,仍保留了大量的经营性资产,或者此后由上级拨款投资形成或行政事业性资产转化形成的经营性资产,这些资产还存在闲置较多,利用率不高,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没有真正实现军队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有的经营性资产因为长期闲置或者利用率较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产生效益或效益低下,资产的实际价值逐年递减,造成军队资产的大量减值;有的经营性资产一方面闲置,另一方面同类资产由大量购进,造成了资产新的闲置或利用率偏低,造成经费的浪费,加重了企业的经营成本;有的经营性资产靠挂靠单位给予补济经营,没有发挥自己特有的资产价值;有的经营性资产靠接待挂靠单位的接待性支出来抵经营资产的支出,重复使用、重复其价值的现象比较突出。

(三)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经营收益相对偏低

随着计划经济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对军队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带来了的更大的挑战,为了实现保值增值资产管理目标,需要军产企业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拓展经营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军产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真正实现军队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目标。但现实中,因为经营范围的特殊性、管理体制的限制、管理理念的落后、管理制度的陈旧等各方面原因,很多军产企业和对外有偿服务单位出现经营能力低下、效率不高、收益偏低的情况,有的甚至仅仅处于维持性经营状态,能够保证职工的基本收入就已经不错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更无从谈起。

(四)资产处置随意性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真正树立依法管理的理念,对军队经营性资产缺乏制度约束,没有按照《军队国有资产管理规定》要求资产处置程序、方法和审批权限,制订相应的资产处置管理制度,人为因素非常大。有的部门在处置经营性国有资产时不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阳光操作,在资产处置时违背价值规律,不进行客观、科学的技术鉴定和资产评估,有的把经营性资产处置给单位职工时带有福利性质,有的利用职权个人或少数人低价占有,出现腐败问题。在资产处置时,不组织技术鉴定和价值评估,造成有的资产在不符合报废条件的情况下,就进行报废处置;处置资产时的实际价值没有与市场接轨,远远低于市场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产的价值,也是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原因。

(五)资产转化缺乏监督,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有的单位和部门利用行政事业性经费购置资产,实际用于军产企业经营或者从事有偿服务,将行政事业性资产转化成经营性资产,但在会计报表中仍然为行政消耗性支出;在军队企业或有偿服务效益考核时,很多单位领导为了个人的政治前途或者为了小单位的利益考虑;在军队经营性资产会计核算时,有意对军队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或者少计提折旧,往往出现账面显示盈利,但实际上还是潜亏的问题,以及经营性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差异较大的情况,不能准确反映军队经营性资产的实际状况。以上都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给上级单位和领导进行政策制订和决策带来错觉和偏差。

二、军队经营性国有资产对管理的内在需求

(一)资产运营应符合军队的管理要求

军队经营性资产是军队国有资产的组成部分,军队事业单位进行企业经营或对外有偿服务,经营或服务的范围、管理的要求、收益分配等要按照军队的规定进行,以完成军事保障任务为基本出发点,实现增值保值也要在完成军事保障任务的前提下进行,不得改变用途。

(二)要求对经营性资产加强价值管理

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资产是指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流通领域,能给所有者带来未来经济收益的财产。它与其他财产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具有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增值的本质要求,后者则不具有这种要求。军队经营性国有资产也一样。从军事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的角度上看,今后军队经营性国有资产更强调其价值管理。

(三)要求对经营性资产加强质量效益管理

在完成军品生产任务、保障军队供给的前提下,军队经营性资产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理念,加强科学管理,强化质量效益观念,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保障力。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只有不断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真正实现军队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军队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模式

根据军队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基本属性及对管理的内在要求,结合国家和军队的有关方针政策,军队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总目标模式应是,做好产权界定和资产评估,明确管理者和使用者的权责利关系,所有资产纳入会计统一核算,通过产权约束、价值管理和费效控制,建立新型的资产管理运行机制;借鉴地方企业、外资企业的成功管理模式,加强质量效益管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保持军队经营性资产的完整性和管理的有效性,真正实现军事任务保障和保值增值的管理目标;按照国家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结合军队对经营性资产的管理要求,改进会计核算方法,规范军队经营性资产的会计核算管理,提供真实全面的会计报表报告,为经营持续和上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军队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对策选择

(一)进行经营性资产清查,核实经营性资产现有存量

应查清经营经资产数量,将产权登记同单位资产清查盘点结合起来,分清行政事业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的不同属性,区别不同使用单位、不同权责归属和不同的经营用途,核实资产的实际数量;搞清经营性资产的质量状况,对资产的质量、使用年限和使用强度及可继续使用的年限进行核实和评估,做到对资产状况心中有数;落实经营性资产的价值管理,对全部资产进行计价核算,新增加的资产按照购置或者自行建造的成本进行计量入账,对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无价格或者价格与实际相差加大地资产,重新进行市场调研或者组织价值评估,根据市场价格或者评估后的价值重新进行补充入账,做到资产账、会计账、资产卡片、资产实物保持一致;建立经营性资产核实的长效机制,每年或每半年组织对军队经营性资产存量进行核实,不定期组织对资产存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查明原因,做出客观公正的处理。

(二)制订经营性资产标准,防止经营性资产重复购置

遵循客观规律,根据军队事业单位企业经营或有偿服务的需要,进行科学论证,建立经营性资产的配置标准,对成本性和管理性的支出,如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辅料,办公所需的用品、用具等,制订合理的使用定额、消耗标准。标准一经确定,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规定控制资产的购置,并根据保障任务、经营任务、人员编制调整等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健全规范标准,适时对标准进行科学论证和调整,提高军队经营性资产的配置、使用、消耗标准的全面性、科学性、合理性。同时,在资产购置时,要根据存量资产的情况,做好部门之间、单位之间的调剂使用,尽量减少重复购置,切实提高军队经营性资产的利用率。

(三)规范经营性资产处置,防止经营性资产流失

要严格资产处置的原则和权限,严密资产处置的方法和程序。资产处置前,要进行充分科学的论证,组织技术鉴定和价值客观评估,对价值特别高的资产,必要时要邀请专家或者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技术鉴定和价值评估。对闲置、超标准的资产,首先要考虑在军队内部单位、部门进行调剂使用的可能性,确实不能调剂使用的再行考虑其他处置方式。对不能恢复技术状态或者维修成本过高,确需报废的经营性的资产,采取报废处置时,一定要把好技术鉴定关和价值评估关,确认符合报废条件后,才能按照评估后的价值进行报废处置。总之,要坚决维护军队的经济利益,按照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做好军队经营性资产的处置,最大限度的减少军队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加强经营性资产管理,提高管理质量效能

军队经营性资产管理有别于一般国有经营性资产管理,在完成军品生产任务、保障军队供给的前提下,才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开展经营活动,这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军队经营性资产的目标实现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和挑战。只有不断加强管理,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方法,如推行精细化管理,加强成本控制,进行技术创新,树立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形成高质量的管理人才队伍,树立持续、协调、长远的科学发展理念,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市场,提高军队经营性资产投入产出的费效比,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增强军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军队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增资目标。

(五)改进会计核算方法,提供真实会计信息

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会计核算,对经营收入和产生的费用进行准确的确认和计量,真实记录和显示军队企业或有偿服务活动的经营效益和资产状况,为经营决策和上级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在计价核算的基础上,对所有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并根据用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按照固定资产购置或自行建造的原始成本进行初始计量;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如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引进先进的管理工具,借助计算机,使用成熟的企业会计管理软件,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核算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国有资产管理研究篇(8)

(一)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内涵 传统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以下简称资产管理),通常仅指实物资产的管理,主要包括实物类资产的购置、使用、维护保养和处置,其目标局限于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低级层面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的实际形态或物质载体,资产管理还包括产权管理、资产购置计划编制及执行、资产运营及管理效率等内容。其管理目标是通过管理和运作,实现公共物品提供效率的最大化。政府预算管理是指国家预算编制及预算执行和监督全过程中各项制度、业务规范的总和,是为确保政府预算资金规范运行而进行一系列组织、调节、监督活动的总称,是财政管理的中心环节。政府预算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政府预算的编制与审批、预算的执行、决算的编制与审批,以及建立健全政府预算的法规制度和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确立,政府预算管理的目标在于,保证预算资金合理组织,有效运用,满足政府履行其职能的需要。

(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关系 从公共支出角度上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都是政府理财的两个重要方面,都是公共支出有效性的保证。

首先,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具有管理终极目标的一致性。无论资产管理还是预算管理,都要通过对资产或资金的合理组织和有效运用,满足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实现公共物品提供效率的最大化。

其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都是公共支出不可或缺的链条。公共支出通过预算安排进入各行政事业单位,形成行政事业资产。其中,预算管理和公共资产管理都是公共支出链条上的一环,忽略掉其中任一环,公共支出就会形成严重的缺口,导致公共财政资金从缺口中流失,降低公共支出和公共行政的效率。

再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之间具有内在、有机的联系。一方面,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互促进。资产的形成、调剂、使用、处理等增减变动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过程具有统一性。在预算编制阶段,需要通过对资产存量的分析,提出资产配置审核意见,为编制预算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在预算执行和调整阶段,预算执行部门提供资产形成信息,传递给预算管理部门,及时跟踪预算执行结果,为预算执行、调整和资产调剂提供参考依据;在预算报告分析阶段,预算管理部门通过全面总结分析资产的动态管理情况,形成资产报告与决算报告,并使之相互印证。另一方面,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互制约。财政预算是行政事业性资产形成的主渠道。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行政事业性资产配置是否合理,单位资产占有是否公平。同时,资产存量又是核定单位预算的基础,资产管理水平影响着预算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只有在全面规范、加强管理、准确掌握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存量、建立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才能科学核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资产消耗、资产收益等预算。

二、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实践分析

(一)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各项资产管理改革措施的推进,一些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日益成为制约资产管理改进的主要瓶颈。

一是在资产形成上,配置无序形象难以遏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购置资金的使用支配权在各单位,资产的配置缺乏总量供给规划和有约束力的配置标准,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购置上存在随意性乃至盲目性,部分单位追求“高精尖”、“功能全”,不计成本不计效益,造成提前更新、重复购置和不适当购置现象普遍存在。同时,由于不同部门经费供给水平的差异和购建资金来源渠道不一,导致单位之间占用国有资产的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

二是在资产使用上,效率低下问题依然突出。在传统预算管理模式下,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实行供给制,资产(金)使用的无偿性和监督、考评机制的缺乏,导致不少单位重钱轻物、重购轻管,资产购置后,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管办法。有的保养、检修、维护不当,有的超常规、破坏性地使用,造成设备快速老化,影响了资产的使用效果和寿命,有的资产则因使用不合适,得不到及时调换或处置。同时,不少单位将财政供给资金购置的资产,视作单位自有财产,不愿也不服从资产管理部门的调配,而资产管理部门对此并无制约手段。从省直单位情况看,除了由省机关管理局直接购建和管理的办公用房等资产外,省直行政事业资产基本在部门、单位内部封闭运行,缺乏合理流动和调配,导致资产短缺和闲置、浪费现象并存,使用效益低下。这也是目前资产统一产权管理长期难取得进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在资产处置上,资产及其收益流失情况时有发生。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为国家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只有占有和使用权,但在实践中,由于产权统一管理机制难以建立,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形成、使用、处置大部分由各单位自行掌握,“单位占有、使用”实际成为“单位所有”,随意将资产调拨、出租、转让、改变资产使用功能或违规处置的情况仍时有发生,导致了资产及其收益的流失。

(二)现行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上述问题,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现行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制度安排的缺陷。

首先,从管理理念上看,存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目标的差异。现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基本上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上的,传统的资产管理理念重点在于资产的后期管理和实物管理,对资产的前期配置、后期绩效评价以及对资产的价值管理等重大问题长期缺乏研究,“保证国有资产完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其最大目标。而预算管理模式迄今为止仍然是以投入控制为重点的传统管理模式,即以控制支出为主,在预算编制中偏重于控制投入(支出)的增长幅度和数量,在预算执行中强调按照预算规定的项目和数额执行支出,以控制超支为管理重点。因此,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当年预算收支活动的合规性,而对支出活动结束后形成的那些资产则并不关注。

其次,从管理体制上看,存在资产管理部门与财政部门职能配置的脱节。受传统管理理念的约束,资产管理部门与财政部门在行

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上的职能界定不够清晰,分工不够明确。从资产管理部门的角度看,由于资产购置资金的分配使用权在各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各单位的资产形成基本没有约束力,资产管理的职责限于“出口控制”;从财政部门角度看,其职责与管理理念相应,在于“投入控制”,但重资金量的控制,轻资金使用方向的控制,资金形成何类资产、是否合理并不了解,客观地造成了资产形成无序和配置失当等问题的存在。

再次,从管理机制上看,在资产形成、使用和处置各环节均存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脱节。一是在资产形成机制上,存在增量投入与存量调整的脱节。以增量调整资产分布和使用是优化资产配置的重要途径。按照现行的职能划分,资产的增量由财政部门的预算安排投入。对于财政部门而言,由于未建立资产预算制度,现行的资产预算安排只是采取基数加增长的方法,而不是以各单位存量资产的数量多少、质量优劣以及分布类型为依据,因而资金投放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同时,这种预算管理模式未考虑存量资产的盘活和优化,在实践中加剧了资产配置的不平衡,加大了资产管理部门的调控难度。二是在资产使用上,存在资金投入与资产(金)使用绩效考评的脱节。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资产形成后由单位和部门无偿占有使用,缺少对部门和单位的绩效考评机制。各单位受自身利益的驱动,往往热衷于争经费、购资产,而对资产(金)的使用效益状况很少顾及。预算分配、资金支付和资产的使用监督脱节,导致了预算分配不公平,以及单位之间资产配置不均。三是在资产处置上,存在资产管理与收入管理的脱节。目前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在处置和非经营性转经营性使用中,会产生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经营收益等非税收入。按现行制度安排,资金和经费由财政部门核定使用,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的收入无安排使用权。因此,与税收和其他收费收入相比,该类收入虽然规模有限,但未将其纳入预算,对资产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也是当前资产余缺调剂机制难以建立、资产优化配置难以实现的深层次因素。

由于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脱节,现行的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模式影响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社会功能和价值的实现,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发挥,与建立服务、责任、节约型政府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变革现行的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体制已迫在眉睫。

三、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职能上合理分工 作为公共支出上不可或缺的链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缺一不可,要解决职能脱节问题,首先要从制度上确立资产管理部门与财政部门的机构分设,进而明确二者的职能分工。

从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的具体情况看,伴随着政府公共服务范围的扩大和公共物品供给的增加,行政事业性资产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形式多样。由此使得对其的运营和管理也日益复杂,并造成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宏观预算管理和具体资产管理职能特点日益分化,其中,前者日益强调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宏观效率的把握;而后者则日益强调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运营微观过程的控制。两种不同职能在管理指导思想或是管理的具体手段和方式上,都产生了显著的差别。预算管理推崇总体上的把握和战略性的眼光,而资产管理强调细致的工作和专业化的经验。同时,预算管理的宏观控制有利于防止资产管理主体可能出现的不恰当行为;而资产管理的专业化经验又可以确保预算管理的合理化。如果将两者合为一体,则这种相互监督和制约的功能将不复存在,由于不同职能合并后的利益一体化,预算管理可能超脱于资产管理的专业化经验之上,而资产管理的实际操作过程也可能违背预算管理的方向,由此带来整个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的失效。因此,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之间的关系,必须在管理体制上分工明确,职能分设,由不同的独立机构分别完成上述两项职能,实现专业化管理,从而提高资产的管理水平。

(二)业务上有效结合 解决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在实践中的脱节,必须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在业务上有效结合,共同推动资产管理的整体水平、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首先,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有效性的基础。资产是由资金转化为实物形态形成的,资金的分配离不开对存量资产状况的掌握,资产预算的编制离不开资产管理的支持和配合。一是资产管理可以为预算管理提供用于判断增量资产投入合理性的依据,包括对完善的标准体系、以往的经验、各部门提出的合理性论证及对合理性论证的审核。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资产管理部门所积累的专业化经验将提供有效的信息和服务。二是资产管理可为预算管理提供存量资产状况的相关信息,通过对各单位资产存量以及资产使用效率的评价,有利于合理安排资产预算,保证预算计划编制和审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其次,预算管理可以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对存量资产进行分析,充分了解资产的状况,提出资产购置、配置和处置的方案,并通过预算管理、特别是结合经费预算的管理来促进方案的实施,最终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同时,现行预算管理改革中实施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部门预算编制以及政府采购制度在遏制不合理收支计划、不合理购置资产、浪费和截留资金方面发挥了有效的信息跟踪和制约机制作用。另外,资产管理只有结合了预算管理才能实现资产管理动态与静态、存量与流量相结合。

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的资产管理新模式政策建议

(一)理顺管理体制,合理职能配置 改革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按照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首先要合理职能配置,从管理体制上明确资产管理部门与财政部门的分工与合作。要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理顺与明晰资产管理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即财政部门作为宏观综合部门,行使决策权,负责制定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宏观政策法规,以及国有资产的预算审批、经费支出和收益管理等工作,并从价值形态上对单位资产运用情况进行考核。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作为执行事务部门,行使执行权,负责资产管理,按照既定的政策实施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具体管理,包括资产预算审核、产权管理、资产购置、使用和处置等工作,从实物形态上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国有资产的配置优化、使用高效和处置规范。监察、审计部门实施监督,行使监督权。

(二)健全管理机制,实现有效结合 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还要在理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从源头上解决资产与预算管理脱节的弊端。其核心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事业性资产预算制度,从资产形成、使用和处置各个环节上建立结合点,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

在资产配置上,实行资金预算联合会审的工作机制。即在建立行政事业性资产购置预算的基础上,在资产预算安排中,增加资产管理部门审核的环节,改变资产管理部门在资产形成管理上的缺

位,建立行政事业单位申报、资产管理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审批的工作流程。为提高配置效率,可推行集中预算。即房地产、车辆等重点资产的配置计划,由资产管理部门提出,报经财政部门审批后,资产管理部门统一配置和监管;大型专业仪器设备的配置计划,由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经资产管理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审批;一般办公设备等资产配置计划,由各单位依据资产配置标准提出。经各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审批,并报资产管理部门备案。

在资产使用上,实行资产和资金使用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对资产和资金使用效率的考核,存在资产管理部门与财政部门的共同缺位,应由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建立资产定性管理与定量管理相结合的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制定评价制度与指标体系,选择科学、客观、准确的评价方法,对资产管理水平、预算、成本、使用、效益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准确地考核和反映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和效率,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资金供给和资产分布,促进资产占有使用单位合理利用资产,以节约财政资金,降低行政成本,实现资产与预算管理的过程控制。

在资产处置上,实行资产处置与收益统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即要改变财政部门在资产处置管理上的缺位,将资产处置变现收入和各类“非转经”资产收益,一律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完善资产的“出口控制”。鉴于目前不少地区已开始实行机关福利阳光化试点,而国有资产收益是重要来源,为确保国有资产收益的统一管理与实行统一福利相结合,对不同性质的行政事业单位,可作如下分类管理:(1)行政单位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属于实行统一福利的范围,其资产收益应全额上缴;(2)与财政部门有经费预算关系的事业单位,按部门预算统筹安排的要求,其资产收益可按比例上缴;(3)与财政部门没有经费预算关系的自收自支和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根据占有国有资产情况和年度收支结余,其资产收益实行结余上缴。

(三)完善制度配套,推进科学管理 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还需要建立健全以下制度和措施,加快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改革进程。

一是健全资产基础性工作管理制度。建立清产核资、产权登记、资产台账是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贯穿于资产管理全过程的基础性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必须定期和不定期地做好清产核资工作,全面了解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情况,建立规范化的产权登记与国有资产台账制度,为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提供全面、高效的支持。

二是建立和完善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开展资产清查的基础上,做好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基础数据收集整理工作,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制定统一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配置标准。由于缺乏对行政事业单位人均占有资产合理性的研究和界定,资产配置少有可参照的量化标准,客观造成资产配置控制上的困难。因此,资产管理部门应在摸清各部门资产占用情况的基础上,会同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区财力状况,建立健全各类资产配备标准及费用定额,并逐步更新和完善,使资产配置纳入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国有资产管理研究篇(9)

一、国有企业实物资产管理的特点

实物资产是指经济活动中所创造的用于生产物品和提供服务的资产,是创造财富和收入的资产,为经济创造净利润;广义上它包括土地、建筑物、知识、用于生产产品的生产设备和运用这些资源所需技术人员,而国有企业实物资产管理的基本标准就是保证国有企业实物资产的价值稳定或者增长。我国对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有严格的规定:产权明确,详细;资源的分配要合理;资产的情况明细要公布;资产的使用需要出示说明。国有企业实物资产的管理体系特点:1、国有企业的信息资源比较全面,有固定的信息平台,可以随时调取信息;生产技术得到国家的支持;但是资金的使用容易受到限制,而且经营风险较高,容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2、国有企业的资产类型较密集,而且数量较多,高度集中。国有企业的资产设备大多数都是智能化的,不需要人来操作,但是需要经常保养,对设备的养护费用较高。所以国有企业在日常的生产运营中,需要对资产费用进行合理分配,各部门发挥其对应职能,提高国有企业实物资产的利用效率,实现资产的利用最大化。

二、国有企业实物资产管理体系的现状

(一)实物资产管理数据不完全。我国当前很多国有企业都存在这种情况:企业没有一个能够全面地收集有关实物资产的数据库,或者是收集上来的数据不够及时,数据出现错误,与实际情况不符。而且收集上来的数据杂乱复杂,无法进行分类处理,更无法及时分析数据反馈给各部门,影响企业对实物资产的管理。财务工作人员需要经常手动对实物资产的数据进行核实,但是也会造成数据更新的延滞,因为数据不能同步,实物和财务报表上的项目不能够及时核实,增加财务管理人员的核实工作量,企业也不能够及时处理闲置的实物资产,造成资源的浪费。(二)实物资产管理权责不明确。国有企业的实物资产管理权力和责任分配不明确将会影响企业的实物资产管理效率。目前某些国有企业的设备管理制度规定:企业需要设置专门的实物资产管理员来负责企业的实物资产管理,但是实务中,实物资产的管理从申请(提报需求)、审批、采购、验收、入库、使用/领用、维护/保养、盘点、调剂/调拨、报废、处置、效益分析、减值测算,牵涉到众多职能部门,而不同环节职能部门的管理边界并不清晰,实物资产管理员及其所在部门,没有足够能力协调各职能部门统筹管理,进而使实物资产的管理工作受到了限制,降低了管理效率,增加了管理难度。(三)国有企业的实物资产管理不能满足企业的长远发展。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在进行企业改革,而国有企业的资产类型复杂,数量众多且不统一,使用效率低下,资产回报率持续下降,发展出现问题,目前的实物资产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国有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对实物资产的管理进行改革,及时寻找改变现状的对策,提高企业的实物资产利用率,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发展空间。

三、优化国有企业实物资产管理体系的方案

(一)完善实物资产管理责任体系。逐步建立实物资产全面管理体系。实物资产的管理包括采购、后续支出、技术鉴定、效益评价、调剂调拨、报废处置环节,一是要明确各环节职能部门及其权责。二是每一环节的职能部门不能单独决策,必需各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决策。比如,实物资产采购时,即需要进行必要的论证,预测未来收益,进行技术分析,这个时候采购部门、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必需参与;对实物资产进行效益分析评价时,财务部门、技术部门、采购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必需参与。再比如,对拟拆除资产,应提前制定出拆除资产后续处置方案,而不应是拆除后简单做报废处理。(二)实物资产管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策略。1、重视实物资产的基础管理。国有企业在执行相关工作时,对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分配,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实物资产的管理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企业的设备需要定期进行养护维修,同时规范员工的操作程序,保证设备生产的效率,主动引进先进检修技术和先进生产工艺,提高设备的生产寿命。针对国有企业的技术管理员工进行定期学习深造培训,为企业培养先进的高水准、高素质技术管理人员,加强企业的专业化管理。2、重视实物资产的细节管理。比如资产的闲置原因,很可能某一项资产的闲置,并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企业管理层在某一决策上的失误造成,尽早查明闲置原因,可能会有效减少企业损失。再比如说资产的各项测试:减值测试、预期使用年限测试、预计净残值测试等,建立完善的测试体系,既能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夯实企业的资产基础,又能提醒企业管理层尽早做出正确的决策。3、重视实物资产的效益评价。建立完善实物资产效益评价体系,定期向企业管理层汇报分析评价结果,查找异常原因。效益评价应伴随企业实物资产管理的整个过程,以便于及时发现已经做出的决策和正在进行的决策是否正确。4、不断提高实物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与实物资产管理相关的信息浩如大海,比如笔者所在公司,实物资产的种类有上百种,数量有几十万项,而每一项实物资产,管理者需要了解诸如资产名称、规格型号、品牌、产地、质保期、生产日期、投产日期、原值、净值、使用年限、年折旧额、技术参数、存放地点、负责人、领用人、使用人、所属公司、所属部门、采购申请部门、批准部门、验收部门、验收人等几十项信息,这必需依赖信息化的建设,而信息化的建设必需保持足够的先进性、合理性。

四、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目前的实物资产管理体系已经无法跟上发展步伐,国企急需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体系。而国有企业对于自身实物资产管理体系的优化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能够提高企业的实物资产管理水准,企业的业绩也会得到全面提高,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对于优化国有企业实物资产管理体系的研究给国企目前的体系改善提出新的参考方向。

作者:左建军 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销售分公司

参考文献:

国有资产管理研究篇(10)

一、引言

高校的国有资产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尤其是近几年以来,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各个高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资产增长金额也越来越大,其构成也日趋复杂,这给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对于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目前各个高校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来看,使用信息化管理程序是众多高校选择的重点管理手段,因此,开发出符合高校自身条件的管理系统是目前工作的重点。

二、高校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

在现代化的管理中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资产信息化的管理过程中,从计划采购到报废,资产的各个使用过程,都有信息化的作用,也为资产使用的每一个阶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能够有效地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保证资产的产值。多年以来,不管是高校还是国有企业,对于资产的管理都不够严谨,资产流失现象非常的严重,除去某些客观的因素以外,管理方式的落后也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因素,因此,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手段也成为管理工作的重点。

2.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实现资源的科学共享,提高利用效率。目前,我国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更多的是注重资产的所有权,对于管理的考核也是强调保管好,因此应用了很多高精尖的仪器设备进行管理,但是,这样做资产的利用率就会下降,更不用谈共享的问题。3.使用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实现资产的动态管理,降低资产的占用率,更好的做到物尽其用,使资产能够在有限的使用年限里更多发挥其价值,从而降低本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

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方案

根据教育部对资产信息系统(二期)设计了几种不同的实施方案,并分析了每种的方案的优缺点。

1.完全沿用并升级财政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这种方案的管理方式是,有全校统一的部署,根据学校管理部门的不同职责进行分级分权的管理模式。这种方案的优点是,能够完全满足相关部门对于资产管理的要求,而且教育部要求的资产日常管理以及申报事项等都在系统内,比较完整。缺点是,如果完全使用这种新的系统,要想结合学校自身不同的状态就会很难,而且新的系统和老系统的差别较大,需要进行适应。

2.完全采取接口开发的模式

使用这种方案,高校可以根据教育部对信息系统接口的要求,联合信息系统的开发人员进行接口的开发测试和日常维护,资产的日常管理就可以使用原有的系统,而其他事项的办理就要到要求的资产信息系统(二期)进行办理。这种方案的优点是高校不用更换新的系统而且成本低,便于接收。缺点是,需要请专业的开发人员进行接口的开发,学校要自行协调三方的需求。

3.部署财政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其他多个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定期上传数据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控制的方式:由学校统一填报申请报表以及注意事项,申报的部门应该进行完善的部署,财政部应该进行信息系统二期的审查,实现全学校资产数据的统计、资产数据报表的填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等;学校各管理部门应该定期进行资产数据的统计,并将统计好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格式要求上传到管理信息系统中,并更新数据管理信息系统,依据相应的管理职责拥有报备、报批等相应的事务办理的权限。这样管理的优势是,可以实现对全学校国有资产数据的统一管理,这样既可以满足教育部门对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要求,又可以防止各资产管理部门更换信息系统,保证数据的有效性。但是这样的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就是不能实现资产数据的实时更新,并且在数据迁移的过程中造成数据与原数据不一致。设计的第一种方案和适应用于单一使用信息管理系统的高校,第二种方案就比价适用于单一使用其他管理系统的高校,而第三种方案就比较折中,适用于分散使用教育部要求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其他系统的高校。

四、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网络信息化管理方法

1.建立高校国有资产信息网络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非常繁琐而且涉及非常广的工作。现阶段,高校的办学投入越来越多,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也会越来大,面对各种不同的管理设备,以及教育部门提供的办学条件,建立更适合高校资产管理的网络。就能够实现对大量信息的科学化管理,从而对信息管理做出科学的决策,使国有资产发挥出最大的使用效果。

2.运用WEB方式,实现内部资产网络管理

为了充分利用校内互联网平台资源,高校资产微观管理行为的实现应当运用现代化手段,实现资产管理的快捷高效和信息共享的功能。因此在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中应当细化资产微观管理模块,运用WEB方式,实现计划申报、预算编列、招标采购、资产增加、调拨和报废处置等环节网上管理目标。各个高校都要设立资产管理专用服务器,对外实现与教育厅主服务器定时或实时数据交换,对内实现校内院系部处部门与学校主服务器之间数据交换。从而真正实现省属高校资产管理从宏观监督到微观管理的网络化和实时化。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应该抓住国家重点管理国有资产的机遇,从根本上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提高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结合多年来管理资产的经验以及目前对资产管理的新要求,建立一套符合要求的信息管理系统,充分运用信息化的合理手段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力度,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率。

作者:吴萍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医学影像技术的前景 下一篇: 统计学调查研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