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27 16:10:04

智能建造特点

智能建造特点篇(1)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开始逐步体现出智能化特性,智能型建筑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既体现出了高科技的特性,也充满了生活性气息。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便已经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建筑,在此之后,一些欧洲国家也开始出现了智能建筑的身影,随后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发展开来。我国最早出现智能建筑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在未来的几年内,智能建筑在我国将有飞快的发展。有学者统计,目前在我国已经建立起的智能建筑约占全球智能建筑的50%,而我国的大型智能建筑主要是综合性的智能化大厦。智能化建筑集合了多种现代化先进的科学技术,主要有现代网络技术、电子通讯技术、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而多种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与建筑的弱电系统密切相关,因此,建立起有效的弱点系统是建立智能化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1]。建立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智能型大厦是专业研究人员的重点工作目标,也是其长期致力研究的重要课题。智能建筑系统集合了多种现代化信息技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智能型建筑系统也逐渐开始朝着集成化方向迈进。在不久的将来,集成化系统的逐步应用能够更加完善智能建筑的各种资源调配,使得智能型建筑的管理更加高效、功能也更加完善,同时也更加的安全化及舒适化。

1智能建筑系统工程的实施要点

智能建筑系统具有较多现代化智能型特点,因此其工程建设建设也更加的精细化及复杂化,故其管理也应当更具技术性及科学性。当然,无论智能建筑系统多么先进,它也是属于建筑性工程范畴,此类建筑工程的策划应当满足客观性及科学性要求,同时也应当首先设立实施目标并严格遵守预规划要求进行质量管控及进度管控。智能建筑系统因其科技性及综合性比较高,固其工程设计及策划与一般的建筑系统工程是有较大的区别的,而其施工及工程监理也具有自身特点。智能建筑系统与其他电子系统或其自身子系统间又应当是协调相关的,因此,在智能系统构建的过程中,对其统筹规划安排、施工过程、相关管理及施工人员的要求更具技术性及经验性。智能建筑系统涵盖了多种现代化技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应当满足多系统的匹配要求,且其在选定公司、设备、施工、安装、验收、审查等方面还未建立起有效的监督保障体系及相应的标准规范[2]。目前,国内集成系统研究公司主要集中在IT行业,而设备研究行业大多从属于制造行业及建筑行业,这造成了行业间沟通存在局限性,而智能建筑系统的承建方在规划设计系统及施工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避开技术协商的情况,这会造成智能系统的构建出现功能齐全不足、施工走弯路的现象,不仅会造成智能建筑系统完善性不足,也会增加了成本浪费。此外,在实际的智能建筑系统施工的过程中,因施工规划和与智能设备供应等部分分工不够细化,时常引起施工智能颠倒,调解不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能系统的未来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保证智能建筑系统的功能性齐全、控制好系统质量及降低投资成本,应当引进更加科学化的技术监理与技术咨询,从而能够确保智能建筑系统工程的设计规划、施工监控、审查验收等更加协调化及合理化,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大型智能建筑系统工程中已开始施行该措施,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智能建筑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对我国目前的智能建筑工程的调查,表现出了智能建筑系统的实际建造与工程预规划的差异性,这主要是因为建造工程的质量监理未达到预期要求,造成系统运行率、节能提效、系统开通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其中重点方面有如下几点:(1)建筑工程规划设计。以目前国内智能化建筑的建设情况看,智能建筑设备大体上均为进口的智能化产品,因为进口的智能化产品品种及数量繁多,并且其制造通常是由不同的厂商完成的,工程规划设计公司大多只是将原有的设备资料进行套用,这导致了不同系统间的不同问题无法一致性进行解决,也难以采取更好的措施进行设备匹配,这为整个建筑系统的智能化体现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智能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与工程建筑部门也是不同的单位负责,这也给设计与建筑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带来了困难,最终导致工程设计出现的问题在后期施工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造成不可逆转的缺陷,最终造成智能建筑的质量难以令人满意,而基于目前我国的现状,有效的监理工作还难以顺利开展[3]。(2)技术规范。在智能建筑施工过程完成后,对其建筑情况进行质量验收是极为关键的环节,但从目前国内状况看,建筑工程质量的验收规范完善性仍显不足,这不仅造成了建筑工程质量的管控难以有据可依,也给后期建筑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3)设备服务。智能建筑系统中使用的各种智能设备大部分是国外直接进口,这给智能设备的价格询问带来了很多困难。但通常来看,其基本使用材料及安装费用部分是遵照行业收费标准的,但这也不能作为整体定价依据,系统设备的价格也仅仅只是大体上的一个参考价格。因此,在这方面的预算难以做到精确化,造成了此部分投资无据可依,其控制投资计划也难以制定。此外,大多数情况下智能化设备的购买主要是由业主负责的,当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负责监理的工作人员难以有效开展施工索赔事宜。(4)管理部门。在智能建筑建造的过程中,因受到较多行业部门参与管理的影响,不仅造成了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困难,也给工程监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例如参与建筑工程方面管理的有通信、文化、电力、公安等管理部门,会影响到系统设备选型及报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常常阻碍到监理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甚至会造成监理暂停的现象发生。(5)重复作业。在智能建筑建造的过程中,存在多队伍共同作业的情况,有时候会存在不同队伍进行同样类型工作,这会造成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不同队伍之间会产生不好的影响,相互推脱的情况时有发生,最终造成工程项目的延迟[4]。(6)监理人员素质。智能建筑工程具有综合性较强的特性,对专业技术性的要求较高,也要求更具细节化,这意味着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需要引进多专业性人才进行项目支持及协调作业,这也表明了进行监理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以及相关方面的管理经验,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进行工程监理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基于以上,可以看出工程监理的任务较重,责任也非常的重大,同时也要求其具备较高的专业性。但是,假如监理工作未能够有效的开展,那么就难以采取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措施,最终造成资本投入与实际效果匹配性差,系统的功能不能较好的发挥出来,因此,若要有效的建立起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监控,就一定要遵循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的相关监理特性,针对不同工程阶段采取不同的监理措施,并选用一些专业知识能力较高、实际经验丰富的高素质监理人才进行智能建筑的监理工作,从而推动监理工作进入良性发展[5]。

3工程监理方面的重点任务

(1)工程设计及其规划。基于智能建筑对系统设备的需求角度出发,更好地为业主提供帮助,同时帮助业主更深入地了解工程系统的总体规划及目标。准确地分析探讨业主在系统规划方面的相关要求,并认真审查相关方案;在进行合理的相关协商谈判后进行合同设计;设计阶段便要积极开展监理工作,在进行施工图预算及审查设计预算阶段应当先进行专业的技术咨询。(2)开展招标活动及系统设备确定。在给业主提供技术方面咨询的同时还应当积极帮助业主进行招标组织活动,依据业主提出的条件进行审查及制定项目标书。在业主审查承包方资质及建筑工作业绩方面提供帮助支持;在工程设计方面采取严格的把关并进行价格及设备系统功能的分析对比;对系统设备的供给以及施工工程承包方面的合同条约进行审核。(3)运行系统。在智能建筑系统完工后应进行系统试运行;明确区分业主、系统承建商以及协调物业三方的工作内容;审查与系统相关的培训技术资料及系统操作的过程;还应当将相关设备的运行方案及施行制度进行重点审查并将系统的试运行记录进行准确的审查。(4)验收系统。在系统完工后,应对其相关资料进行详细审核,审核过程中应当注意其精确性及完善性;基于系统设计的细节要求及相关的合同条款对系统的功能性进行验证,还必须要对它的试运行状况进行审查;提供技术支持以保证业主的验收工作顺利开展[6]。

4结束语

21世纪是一个高速信息化的时代,各种智能化设备的产生给智能建筑系统工程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智能建筑工程发展较滞后,相应的监控机制尚不成熟,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完善。而将监理的概念引入智能建筑系统中,能够有效的监控智能建筑系统工程项目的进度及其质量,这极大的推动了智能建筑工程项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思国,刘成玲.发挥监理作用提高工程质量[J].山西建筑,2013(09):92-94.

[2]张美静,王宽.智能建筑系统的构成及造价[J].科技情报,2014(01):77-79.

智能建造特点篇(2)

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等理念的发展与创新,一般认为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智慧城市包含“智”和“慧”两部分,智慧城市的“智”指智能化、自动化,是一个城市的智商;“慧”指灵性、人文化、创造力,是一个城市的情商[1]。在智能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人的参与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的智慧与物的智能,这也是智慧城市内涵的重要体现。智慧城市是智慧的推动城镇化建设,是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结晶。通过采用信息采集、融合、计算,部门间整合协同、创新融资、多样化运营等方式,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改善民生,提升政务与社会管理服务水平,促进智慧产业的发展。

1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

从智慧城市系统观的角度看,智慧城市特征包括3个方面即基础性特征、应用性特征、本质性特征。

1.1基础性特征

基础性特征包括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4个方面城市资源数字化,把城市的各种资源数字化,是城市信息实时采集、快速传输、海量存储、智能分析、共建共享,这是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基础;物人相互感知化:利用各种传感设备和智能终端,使城市系统中需要感知和被感知的各种人群和物体相互感知,随时获取需要的数据和信息,为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提供支撑。信息传输互联化:通过网络系统,实现信息传输快捷、交互共享便捷和安全,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高效的网络通道;系统管控智能化: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管理服务的智能化。

1.2应用性特征

应用性特征包括一体化和协同化两方面。系统运转一体化:从城市子系统整合,到大系统协同优化,使整个城市系统成为一个整体,将信息化与生态化、产业化、城镇化融为一体,使智慧城市成为一个健康平衡的生态系统;管理服务协同化:规划、建设、运营及管理服务等功能单位之间,城市管理服务的各环节实现业务协同,实现城市和谐发展。

1.3本质性特征

本质性特征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是创新发展绿色化、综合效益最优化。创新发展绿色化是指利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绿色化、管理绿色化、产业发展绿色化,保持智慧城市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综合效益的最优化。

2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内容

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产业4个方面。智慧基础设施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及经过智能化转型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实现的基础,是信息传输的通道,包括宽带网络、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公共服务平台包括云计算中心、信息安全服务平台及政府数据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是城市发展的趋势与客观需要,包括水、电、气、热管网,以及道路、路灯、车站等设施的感知化与智能化建设,从而形成高度一体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智慧治理包括智慧政府和智慧公共管理体系建设,智慧政府建设要实现决策执行能力、管理服务透明度、业务协同水平的提升;智慧公共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是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促进城市管理、运行监测、公共安全及应急处置等城市运行情况更加安全、高效、便捷。智慧民生是智慧城市建设中要重点解决的事情,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智慧社会保障、智慧医疗卫生、智慧教育、智慧安居、智慧社区服务等。智慧产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柱也是体现“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准,能够提高知识与信息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经济发展更智慧、更健康、更高效。

3智慧城市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关注的是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型升级,所以说智慧城市建设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路径。

3.1智慧城市的建设是经济增长的“倍增器”

[2]一方面,信息产业作为智慧产业的核心和基础,本身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增长点;另一方面,智慧技术能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产生强大的关联和带动效应,使传统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方式与组织形态发生变革,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衍生新的产业形态。

3.2智慧城市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器”

它有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强化对节能减排的监管。

3.3智慧城市是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智慧产业发展将直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信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智慧产业进一步发展将促进城市产业升级换代,加快智慧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将使这些产业实现升级改造,实现从“一般制造”到“智慧制造”、从“一般服务”到“智慧服务”、从“一般农业”到“智慧农业”的转型升级。

4如何加快智慧城市发展

建设智慧城市应该抓住“要点”,以点带面促进智慧城市的全面发展。

4.1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点是资源整合

[1]智慧城市建设不是完全推到重来,而是要充分利用现有城市信息化方面的各种信息系统,通过整合、改造升级等方式完善技术架构,避免出现浪费资源、重复建设的情况,所以说资源整合是最关键的一环,资源整合包括信息资源整合、设备资源整合、业务资源整合。

4.2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点是信息共享

信息孤岛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必经过程,信息共享是城市信息化应用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升级的关键,智慧城市建设要重点解决好信息资源共享问题,要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推动政府信息共享,提升政府效能,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更方便。

4.3城镇化是推动智慧城市下一步发展的着力点

住建部出台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提出智慧城市是一种新的城市管理和服务的生态系统,最主要的是服务于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目标是为了实现新型城镇化。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及智慧城市方面相关政策落实,我国将迎来新一轮的智慧城市建设高潮,这也将形成巨大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各类智慧城市试点城市总数达589个,市场规模将达2万亿,发展智慧产业,建设智慧城市也将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4.4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点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云计算支撑智慧城市高效运转,提高智慧城市管理服务能力。大数据将成为智慧城市加快发展的智慧引擎,通过移动互联网可以拓展智慧城市的时空范围、实现随时随地、无缝的服务。

4.5智慧城市需要将民生服务作为落脚点

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形态,必须以人为中心,只有充分开发利用人的智慧,紧紧围绕人的实际需求,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技术才能发挥作用,才能真正的智慧化运行,进而为市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及价值实现平台,让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4.6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点集中在两个方面

[3]运行模式和关键技术,运行模式谋求投资的多元化、技术的完善化,同时要坚持国内智慧城市方案提供商主导、国际智慧城市方案提供商参与多元模式,以保障城市信息安全。创新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可以带动相关智慧产业的发展,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产业的双赢。

5结束语

智慧城市是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是新一轮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发展的推手,是转化信息力量实现信息消费的核心动力。城市转型崛起插上智慧城市的翅膀,将促使城市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让市民幸福指数更高。

作者:付威风 单位:中共淮北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智能建造特点篇(3)

[中图分类号] F27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9-0093-03

[作者简介] 文桂萍,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工程造价管理、建筑电气。

(广西 南宁 530003)

一、引言

中国西部地区从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实施以来,西部地区房地产业迅猛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加速,为建筑智能化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也带动了西部地区房产业和智能建筑的发展。所谓智能建筑就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和网络等技术,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实现楼宇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向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是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和体现[1]。

西部地区建筑智能化的发展与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相比起步较晚[2],发展历史短暂,使当前从事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能同时具备技术、施工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尤其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层出不穷,再加上智能建筑工程项目在设计管理流程、各阶段的设计深度和设计参与者等方面均与土建、安装等工程存在较大差异,使其在工程造价的管理上更为困难。

二、西部地区智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

智能建筑是由各智能化子系统构成的,其工程总造价亦就由各子系统的设备购置费、安装工程费和软件编程及调试费组成[3]。由于建筑智能化在中国西部地区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智能系统的方案设计、施工图深化设计,以及工程的施工大多由设备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来完成,或由设备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协助设计院来完成,这使得智能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存在诸多问题[4]。

(一)盲目设置系统功能。业主在项目论证阶段没有经过充分的调研,对自己建筑物的需求不清楚,在“智能建筑”热面前,贪多求全,盲目接受技术支配,投入使用后发现问题多多[5]。或受管理人员的水平限制,建成的智能化系统没有充分发挥功能,致使智能建筑建设趋于形式,造成极大的浪费。

(二)计价依据不完整,计价过程不规范。西部地区的省市大多能根据《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设置本地区的“建筑智能化系统设备安装工程”定额分册,能进行智能化各系统的安装工程费用计算,这对智能化工程造价管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但其内容主要集中在线缆敷设和设备安装调试上,对系统调试、软件的开发、调试等项目的设置不够详细,许多工程报价习惯采用在设备材料价的基础上,按照行业惯例取一个比例作为人工费、机械费、附材费、管理费和利润,这使得不同投标人之间的报价相差非常大。

(三)招投标准备工作不够充分。除了一些大型的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外,相当多项目在需求分析阶段因业主不能提出具体需求,而导致智能建筑的智能化工程设计不能与主体设计同步进行。就算是同步进行,设计也仅仅考虑了公用线槽和部分管线预埋,无法提供较为准确的材料设备清单。于是投标人只能根据各自优化设计结果统计工程量清单,其中项目各不相同,评标人难以判断是否多算、少算。

准备工作的不足还表现在对系统选型和设备材料的前期市场调研不充分,智能化工程各系统的配置方案各异,不同品牌、型号之间的设备材料单价差别很大,这也导致了不同投标人之间的报价会有很大差异。

(四)评标办法和评标过程不尽合理。目前许多智能化工程是完全或部分参照机电安装工程或土建工程的招标程序和评标办法,简单地将各子系统或设备按“搭积木”的方式组合在一起,采用合理最低价的评标办法,忽略智能化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特点。由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缺乏,评标委员并不都是智能化工程造价方面的专家,在评标过程中,要求评标人既要完成设计方案、设备材料选型的评审,又要进行技术服务和报价方案的评审,由于时间仓促,评标人难以对某一方案的性价比作出准确判断。

(五)承包商主导优化设计和深化设计。招标完成后,承包单位要根据设计院的图纸和招投标文件的要求进行施工图优化设计和深化设计[5],受自身利益的影响,承包单位往往借此机会对方案作出对自己利益有利的调整。如盲目提高设计标准、增加设备和线路的冗余,以供货周期过长等理由改变部分设备材料的品牌或型号,不合理地堆砌设备、不合理配置备品、备件等等,使工程实际造价大大超出中标价,造成投资失控。

三、智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特点

智能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特点与其设计流程密切相关,其设计流程可分为五个阶段: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系统设计、优化设计和深化设计。

(一)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工程设计的基础,智能化工程需求的提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业主提供设计任务书,设计单位按业主提供的要求进行设计;二是设计单位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功能和业主的情况,提供相应的需求分析方案供业主评审。

该阶段需要实事求是地进行投资与收益分析,按建筑的使用要求进驻相关的智能化子系统,避免项目决策的盲目性,减少和降低投资风险。

(二)方案设计。方案设计是以客户需求为依据,完成智能化系统的配置和功能要求分析。

在该阶段需广泛调查研究,比较同类项目。认真进行功能分析、多方案比较和选择,最终确定技术先进、功能可靠、经济合理的智能化系统项目建设方案,从而计算出较为准确、切合实际的投资估算额,使工程造价从一开始就定位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上。

(三)系统设计。系统设计是方案设计的进一步深化过程,一般应与建筑主体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步进行。但在这一阶段,由于各系统的设备选型还没开始,设备安装方式、接线方式和电源供应方式还没明确,使投资额较难准确确定。

(四)优化设计。优化设计是投标人根据系统设计和招标文件的要求,结合选择系统设备的型号和具体技术特点,对系统设计进行优化和调整,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得出最经济的方案。

(五)深化设计。深化设计是在优化设计完成后,设计单位或承包商根据优化设计资料和招投标文件的要求完成传统意义的详细施工图。

智能建筑工程一般采用类似EPC(即设计――采购――建造)的工程承包模式[6],此模式又称之为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其造价管理还具有以下特点:

1.不同品牌、型号之间的设备材料价格相差悬殊;

2.系统调试、接口软件和系统集成软件的二次开发费用占工程费用的相当比例;

3.承包商是系统优化设计、深化设计的主要完成者,在一定范围内可调整设计方案和工程变更;

4.在符合系统设计图和招标文件技术要求的前提下,承包商主导设备材料选型。

四、 智能建筑建设各阶段的造价管理要点

(一)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智能建筑项目投资决策阶段主要是提出项目建议书,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投资估算,最终编制设计任务书。在这一阶段,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建设项目工程造价以及项目建成投产后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该阶段,影响智能建筑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是项目合理规模与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由于目前无论是业主单位还是监理单位都缺少智能化工程方面的人才和工程经验,所以在项目决策阶段,业主或有关主管部门,尤其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投资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必须广泛组织行业内的有关专家,会同业主方一起,根据市场调查资料,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切实、合理地确定项目的规模和建设标准水平,使项目建成后真正达到好用、够用,并留有适当的发展空间。

可以推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将建设项目从筹建到实施全过程中的资金使用和偿还责任落实到人。要认真进行功能分析、多方案比较和选择,最终确定技术先进、功能可靠、经济合理的智能化系统项目建设方案。

在此基础上,进行投资估算。投资估算方法主要有两种:比例估算法和指标估算法。在进行估算时,要注意套用指标的换算或调整,同时也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不断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定期相关的数据和指标,以供参考。

(二)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对于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除了项目决策之外,设计阶段对项目的功能、造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它决定的工程设计方案、构造方式、所用材料以及设备种类、型号等都对工程造价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设计阶段的方案优化或细微的变化,会对工程造价有重大的影响。

由于目前从事智能建筑专业设计的技术人员非常欠缺,造成设计人员不能充分地理解并做出满足业主需求的设计,把大量的工作留给系统集成商在二次深化设计时解决,造成投资者心中无数。因此,在项目初期应引入工程咨询,或聘请有经验的建筑智能化工程顾问公司,担负在设计阶段的设计监理的责任,监督设计质量、进度,检查限额设计的执行情况,协助业主组织初步设计的技术评审。

只有在深化设计通过设计评审后,才能正式签定合同。在深化设计评审中,要严格控制承包商以各种理由变更设备选型和其他关键材料的品牌、型号,若原投标方案中确实存在没达到技术要求的地方,需要调整设备、材料的品牌和型号时,要经过专家论证和技术部门、投资控制部门的审批才能变更,尽可能不要超出原招标文件推荐的材料设备清单范围,防止承包商通过变更设备材料的方式达到增加收益的目的。

(三)计价过程的造价管理。随着建设工程造价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实施,智能建筑系统的计价要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其基本思路就是“统一计算规则,有效控制消耗量,彻底放开价格,由企业自主报价,最终由市场有序竞争形成价格”,同时要注意报价的合理性、产品的技术优势以及系统调试方案、施工调试工艺的先进性。

智能建筑系统工程量清单计价在个性化方面比传统定额模式计价处理有了较大进步,但由于智能建筑系统工程计价的起步一般是源于地方定额或行业定额,经消化吸收变动过来的,因而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地方定额或行业定额有关游戏规则的影响。对具体工程项目的个性特点的体现,尤其是满足如体育、医疗、别墅住宅小区智能化等特殊施工调试要求,仍然相对缺少。

(四)项目招投标阶段的造价管理。在招投标阶段的造价管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招标方的造价控制;另一方面是投标方的报价策略。

对于招标方来说,目前很多项目通常都采用合理最低价中标法,但是,由于智能建筑自身的特点,如果实现低标价的技术方案没有经过充分的专家论证,离开了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其表面上的低价便毫无实际意义。所以,我们认为还是采用综合评分法较为公正、客观,其设计评分标准除了要考虑技术方案、投标报价以外,还要综合考虑运行维护费用、保修、售后服务和使用寿命等因数,这种方法会增加评标过程的工作量,但对整个项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智能化工程使用成本加酬金的合同价模式能较好地提高承包商的积极性,鼓励承包商积极地优化设计方案,减低工程造价,缩短项目工期,同时这也要求业主在投资估算、设计概算、设计预算和施工预算等环节精心筹划,准确确定项目的目标成本。

作为承包商来说,选择投标策略至关重要。常用的投标策略有以信誉取胜、以低价取胜、以缩短工期取胜、以改进设计取胜等,投标策略中最主要的还是报价技巧。承包商应根据招标项目的不同特点、类别、施工条件、市场情况、竞争对手情况以及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等综合考虑而采用不同的报价方式。

(五)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智能建筑工程项目与其他项目一样,在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工程变更的管理;二是工程索赔的管理。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工程的变更修改。设计变更后要及时跟进发生变更的工程量计算、对比与原来的工程量,是否影响原来工程成本的计划、目标,如果超过时,要采取经济、技术、组织、合同等措施,确保工程成本目标、工程工期、其他费用等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做好工程设计变更的有关经济、技术资料,为以后的工程结算提供有利的保障。另外,如果工程设计变更造成工程费用增加,工期延误等,应进行合理的费用和工期索赔。

索赔出现会导致项目的造价发生变化,索赔的管理也是对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手段。索赔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常见的社会现象,是一种以合同和法律为依据、合情合理的签证认可行为,是现代工程承包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因此,加强管理,加强合同执行意识,提高索赔的管理水平,对控制工程造价有着重要的作用。

(六)工程支付与结算的造价管理。智能建筑工程是优化设计、深化设计、设备材料供应与安装一体化的项目,较为合适的工程款支付方式分为四个阶段,合同签订后业主预付10~30%,设备、材料进场后支付30%左右,系统安装调试完毕并验收合格后支付至合同总额的90~95%,剩余的价款在保修期满后一次结清。这种支付方式既可解决承包商设备材料集中到货的资金压力,又可防止承包商在完成责任前获得超额利润。同时承包商本身也可根据工程量清单和工程进度情况,尽可能优化施工组织和进度计划,合理安排工序,降低成本和资金占用,保证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0[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2] 陆伟良.中外智能建筑发展动态及21世纪展望[J].智能建筑,2001,(2).

[3] 全国造价工程师考试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智能建造特点篇(4)

【正文】

临淄区现有规模以上“四强”企业195家,占全部规上企业63%,其中,新材料企业166家,新医药企业5家、电子信息企业9家、智能装备企业22家。截至10月底,全区规模以上“四强”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37.1%,较去年底提高了7.8个百分点。“四强”产业和人工智能已逐渐成为推动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不断助力全区工业高质量发展。临淄区人大高度重视以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推动新经济发展工作,组织省市区人大代表运用常委会视察、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进企业、看项目、提建议,对全区以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推动新经济发展工作把脉问诊。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的基本情况

(一)政策叠加增信心。为推动工业企业特别是“四强”产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快转型升级,自2019年以来我区相继出台了《临淄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临淄区制造业智能化技术改造三年优化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临淄区大力推进“五个优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年倍增计划(2020—2022年)》等多项务实、高效、接地气的扶持政策,遴选一批业内领先的服务商,对规模以上企业开展全覆盖的智能化诊断,重点针对“四强”企业的智能化改造类项目,分装备、产线、车间、工厂等不同层次精准支持补贴20至100万元,政策力度在区县层面上位居前列。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量身定制的多元化政策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为应用人工智能的先行者增进信心,推动企业加速步入数字化发展快车道。

(二)标杆示范促转型。每年分智慧工厂、数字车间、智能产线等各个层级,选树10家左右人工智能成效良好的“四强”试点示范企业,组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现场对标参观交流。2019年至今,根据行业侧重点的不同,先后组织了对标齐翔、单项冠军、智能化改造等多个领域的现场会10余次,参与企业超500家次,打造了齐翔腾达、齐峰新材、英科环保、洁林塑管、巧媳妇、顺意电器等大中小不同规模企业标杆。企业间对标学习在全区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提升了企业开展智能化转型升级的积极性,有效加快了“四强”产业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

(三)机制倒逼提质量。出台落实“零增地”技改项目工程优惠政策,对符合规划和安全环保要求的“零增地”技改项目给予大力支持,从而鼓励企业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创造更大的效益。印发《临淄区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试行)》,高标准推进“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创新性地导入了“企业360”体系,将两化融合贯标、智能车间建设、智能改造投资等企业人工智能相关的发展情况纳入加分提档项,实行能源价格、用地指标、应急响应等差异化政策,倒逼落后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和应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奋勇争先、提档进位。

(四)工业互联开新局。为加速“四强”产业数字化、协同化、智能化升级,加快推广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应用,培育和支持一批本地的优秀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发展,我区以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为切入点,与华为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山东爱特云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三方协议,成立工业互联网发展中心,每年设立1500万元专项补贴资金,用于扶持我区企业购买使用发展中心提供的资源及服务,举办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相关培训。未来五年时间,我们力争将全区30强企业全部改造一遍,将优秀企业家和人工智能人才培训一遍,以人工智能将“四强”产业全部赋能升级一遍,打造新经济发展的临淄样板。

二、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人工智能发展领先,“四强”产业整体向好,但在政策引导、产业布局、要素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政策专业性和导向性不够突出。目前我区出台的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智能化技术改造、“五个优化”倍增计划等支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扶持政策,对“四强”产业和人工智能虽有一定倾斜,但对产业赋能的专业性和融合发展的导向性不强。

二是“四强”产业区域特色不够明显。目前我区新材料产业产值占“四强”比重约80%,在人工智能提升产品收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能耗等方面有较大需求,但我区产业赋能整体思路不够明确,缺少有区域特色的人工智能侧重点和突破点。

三是人才平台等新兴要素不够充裕。我市现行的“人才金政37条”和区级配套的人才政策,侧重于对高层次和高学历人才的一次性奖补和对创新平台的一次性扶持,存在唯职称、唯学历的弊端,对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性人才的引进和培育能力偏弱,且部分人才仅在我区挂名或短期过渡,对人才长期发展的持续性支持不足。

三、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推动新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智能建造特点篇(5)

“智慧城市”之共性

2010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率先成为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示范城市,并以此为契机,三地开始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天津紧随其后,在《天津市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围绕‘智慧天津’建设的战略目标,实施‘六大信息化行动’。”目前,上述四个城市都在大力推进光纤到户工程,构建无线、有线双覆盖的信息网络,为智慧城市更快更好的建设创造基础条件。从建设过程来看,它们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予以保障,从强化基础设施入手,重点建设一些示范工程,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专项资金;从建设模式来看,它们的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服务主体相似。智慧城市的服务主体无外乎是公众、企业、政府和城市自身管理四个主体,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在构建“智慧城市”时,都应从公众、企业、政府和城市自身管理四个维度出发,北京、上海、广州和天津四地在构建“智慧城市”时,均提出实现公众生活智能便捷、企业智能运营、政府智能服务和城市智能运转的目标,差别只在于表述方式有所不同。

基本构成相似。构建“智慧城市”一般都遵循以下建设模式:依托先进的信息感知技术和智能应用体系,例如物理网、云计算和宽带等先进技术,重点围绕智能医疗、智能教育、智能社保、智能交通、智能城管、智能政务、智能社区、智能产业等多个领域,利用互联网、广电网和电信网“三网融合”,实现产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城市运行管理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智慧城市”的差异化分析

第一,建设基础不同。

北京——起步早、基础牢、过渡顺。在建设“智慧城市”前经历了“数字城市”的建设阶段,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北京”符合城市信息化发展阶段模型的演进规律,也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及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一次新跃升。

上海——投入大、示范多、技术强。上海作为国家新型产业示范城市,较早地引入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最新技术在行业、产业的应用,在“智慧上海”建设过程中努力打造产业示范区和功能示范区,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带动上海整体建设。

广州——定位高、视野大、要求高。“智慧广州”是广州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重大战略举措。广州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立足点较高、视野较大,定位于建设亚太“智慧城市”,通过示范引领将天河区打造成为国际智慧城典范。

天津——起步晚、产业带、步子大。相对于北京、上海和广州,天津信息化基础最为薄弱,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起步较晚,但是,天津借助滨海新区这一优势,大力发展信息化产业集聚,以产业带动“智慧城市”建设,计划在2015年前投资2800亿元打造“智慧天津”。

第二,所处阶段不同。

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通过对智慧城市建设综合因素的比较,如是否制订出台详细的智慧城市规划方案、是否有专门的领导组织机构、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大小、试点园区和示范区规模、基础设施条件、公共服务智慧化程度等,将智慧城市建设划分为“起步、展开、深化、成熟”四个阶段。综合四地在政策法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以及示范工程等多个方面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北京、上海和广州处于展开到深化的过渡阶段,而天津仍处于展开阶段。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等7个城市被授予全国“智慧城市领军城市”称号。

第三,建设定位不同。

“智慧城市”作为实现城市化管理的一种有效措施,其建设和发展定位受到城市整体定位的影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北京定位于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上海将城市功能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和国际大都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将广州定位于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大都市,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天津依托滨海新区,将城市功能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打造成为北方经济中心。鉴于此,我们根据四地的城市功能定位,将其“智慧城市”建设定位进行简单的属性归类:

“智慧北京”——服务导向型。“智慧北京”以城市管理为主,如建设和完善新一代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着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构建网格化管理服务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旨在真正解决城市管理、城市服务以及城市运行的问题,为公众提供更便捷、更智能的服务。

“智慧上海”——综合功能型。上海在发展“智慧上海”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借助世博会大力推动物联网技术,借助张江已经形成的RFID产业集群,打造产业示范区,借助“智慧浦东”打造服务示范区,形成了“智慧服务”、“智慧产业”和“智慧管理”综合发展的大格局。

“智慧广州”——民生导向型。“智慧广州”在建设之初就指出是建设“幸福广州”的重大战略举措,智慧广州建设要紧紧围绕着民生服务、民生福利开展,明确了其民生导向性特征。

“智慧天津”——产业导向型。“智慧天津”在规划之初就充分体现了产业导向的特征。在“智慧天津”建设2800亿元的投入中,有1300亿元将投入在培育和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上,着力做大云感知、云计算、云存储、云安全、云方案、云灾备“六云”产业,推广政府云、公共云、行业云“三云”应用。

第四,建设模式不同。

“智慧北京”——运用智慧管理,提升智慧服务。智慧北京“行动”计划致力于通过采取智慧管理的手段、方法,达到提升北京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例如城市智能运行行动计划,着力从城市人口精准管理、交通智能管理、资源和生态环境智能监控以及城市安全智能保障四个方面入手实行智慧管理,解决当前北京社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提高城市服务水平。

“智慧上海”——发展智慧技术,实现智慧管理。“智慧上海”围绕构建创新活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以企业为主体,重点实施云计算、物联网、TD-LTE、高端软件、集成电路、下一代网络(NGN)、车联网、信息服务8个专项,加强技术研发,推进示范应用,加快产业发展。

“智慧广州”——发展智慧人文,实现理念创新。“智慧广州”立足便民惠民,提升市民综合素质、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整体规划理念创新。广州创造性地提出了智慧城市“树型结构”,在电子政务、公共安全、城市管理、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电子商务等领域较好地应用了物联网、云计算、宽带泛在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智慧天津”——发展智慧产业,打造智慧城市。“智慧天津”的建设模式主要是依托产业行业和先进技术,以提高行业经济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以骨干企业和重点产业园区为主体,以重点示范工程和重大项目为切入点,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努力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和智能化服务水平,进而打造“智慧天津”。

以上分析表明,“智慧城市”的建设受到城市信息化基础、城市发展阶段、城市定位等多个要素影响,进而导致各地“智慧城市”模式不同。在开启“智慧城市”大门的时候,要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借助优势,体现特色,摸索适宜本地发展的“智慧模式”,避免陷入“样板化”建设误区。

更快更好建设的几点建议

建立结构化顶层规划设计。建立国家—省—市—示范区四级“智慧城市”结构化顶层设计。国家层面制定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我国智慧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地方根据国家整体发展规划纲要制定本级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在地方规划设计过程中,要体现结构化和层次性,要结合实际情况突出地方特色,建设内容要突出重点和倾向性。

加强制度机制和标准体系建设。为进一步规范化管理“智慧城市”建设,国家应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加快制定和完善标准体系,尽快出台规范智慧城市建设的行政法规,各相关部委建立相应制度规范;加快我国在物联网、云计算、通信与网络等领域相关技术、应用和管理标准的完善和实行;建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资质认证体系;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实现统筹协调、共建共享。

加强试点示范工程项目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的方方面面,涉及公众、企业、政府和城市管理多个主体,涉及医疗、教育、社保、城管、交通、产业、社区等多个领域,其建设复杂性大、投入成本高决定了很难全面展开、一次性建设完成,需要采用“示范先行、逐步完善”的建设模式,结合区域特色、领域特点和各自基础,组织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区(园区、街镇)建设,聚焦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应用示范点和产业化基地建设,探索新型建设推广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工程的示范效应,逐步将成功经验应用到其他领域。

智能建造特点篇(6)

雷电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其在释放能量的同时带有巨大的破坏力,雷电灾害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造成重大的影响。随着我国建筑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建筑逐渐呈现智能化,其内含有通讯、保安监控、火灾报警、卫星电视、楼宇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等诸多的电子设备,这些电子设备具有高灵敏性、高精度性,但是也有抗干扰能力差、绝缘等级低等特点。因此,在受到雷电灾害的影响时,会导致设备的灵敏度降低或者直接造成电子设备的损坏,严重时导致智能系统的瘫痪,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所以,智能建筑有效的防雷措施至关重要。

1 雷电灾害的特点和对电子设备的影响

1.1 雷电灾害的特点

雷电形成的时间短,但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较大,雷电的主要特点有:产生的时间短,一般为50-100s;冲击电流大,电流值可以达到几万到几十万安培;冲击电压高,强大的电流产生的交变磁场感应电压可以达到上亿伏;释放热量大,瞬间释放的热量可以使局部空气温度上升到几千度等。

1.2 雷电灾害对智能建筑电子设备的危害

当雷电击中智能建筑的防雷系统时,强大的电流会随着防雷系统将雷电导入到大地,对于从钢筋结构流过的雷电电流来说,其不仅会因为产生电磁场对室内的电子系统产生干扰,而且还能造成雷电接地点电位的升高,对电子设备造成反击。如果雷电击中与建筑物相连的金属管线,会在管线上形成直击雷过电压,这种过电压可能沿着金属管线侵入室内,对电子系统造成损害。同时,雷击建筑物附近的其它物体如大地,树木等,雷电电磁脉冲通过空间辐射的方式部分地穿透建筑物的屏蔽体而在室内电子系统中产生过电压干扰。

2 智能建筑物的防雷工程与电子设备的防护

对于智能建筑的防雷设计不能按照常传统的方法进行,应具有综合防护的概念,使其成为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对建筑物本身的防护,重点是防直击雷的危害,方法主要是装设避雷针或避雷网带保护,即外部防雷;另一方面,对智能建筑内部的电子设备与计算机系统,防雷的重点是感应雷的危害,方法是根据抗雷电电磁防护标准进行系统设计,分区防护,即内部防雷。

2.1 智能建筑物的整体防雷措施

对于进出智能建筑的各类金属管、电缆以及其他引入线应在进、出口处与建筑物的防雷接地装置(一般为总等电位连接排)连接。在进、出口处,应使电缆的金属外皮和钢套管等与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相连。如果电缆转换成架空线路。则应在转换处加装SPD。大量事实显示,雷击造成埋地线缆故障大约占总故障的30%,即使雷击到比较远的地方,仍然会有部分雷电电流流人电缆。所以,采用带屏蔽层的线缆或线缆穿钢管埋地敷设,保持钢管良好的电气连通,对防止电磁干扰和电磁感应是非常有效的。这主要是由于金属管的屏蔽用和雷电电流的集肤效应在起作用,从而保护了智能化系统的传输线缆,使传输信号不受雷电的千扰。如线缆全程穿金属管有困难时,可在线缆进人前端和终端设备前穿金属管埋地引入,埋地长度不得小于15m,在人户端将线缆金属外皮、钢管同防雷接地装置由于金属管的屏蔽作用和雷电电流的集肤效应在起作用,从而保护了智能化系统的传输线缆,使传输信号不受雷电的千扰。如线缆全程穿金属管有困难时,可在线缆进人前端和终端设备前穿金属管埋地引入,埋地长度不得小于15m,在人户端将线缆金属外皮、钢管同防雷接地装置做良好连接。

2.2 室内电子设备的综合防护

对于室内电子设备的防护主要是从做好雷电电磁脉冲对电子设备的影响工作,主要包括屏蔽、均压、接地、泄流等。因此智能建筑防雷系统的布线时应该将需要保护的对象用金属网、管等包围起来,阻断电磁脉冲侵入的通道,并有效的减弱电子设备上的过电压能量。屏蔽主要分为线路屏蔽和建筑物外屏蔽两种,将建筑物的通信光缆和电力电缆两段的屏蔽层做等电位连接,并与防雷装置相连称为线路屏蔽。对于建筑物之间的非屏蔽电缆则需要将其套在金属管内并敷于地下可靠接地,进行防雷保护。

对于室内电子设备的防雷防护通常采用电涌保护器进行保护,通过自身的电压限制元件可将设备的瞬时过电压限制在电子设备可承受的范围内,或者将其导入大地,从而保护相应的电子设备不受过电压的冲击。电涌保护可分为电源电涌保护和信号电涌保护两种,该保护措施可以分为四个等级,一级电源电涌保护器可以安装在智能楼宇的总配处进行保护;多级电源电涌保护器可以安装在有重要用电设备的楼层;在智能系统的机房主配电箱内可以安装三级保护器;在需要特殊保护的设备电源箱内安装四级电源电涌保护器。智能楼宇设备之间的计算机、程控交换器等在雷电防护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安装信号电涌保护器作为通信线路的一级防雷措施。机房作为智能楼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其内部安装计算机网络电涌保护器,作为计算机网络的第一级防雷措施。还要在需要保护的其他电子设备的信号口上安装信号电涌保护器,并使其输出端与被保护设备的端口相互连接。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智能建筑的数量和功能必然会越来越强大,因此防雷工程就愈发显得重要。因此,应该不断加强对智能建筑防雷系统的研究,提高防雷技术,有效的避免雷电对智能建筑的影响,充分发挥智能建筑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庄立奇.智能建筑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及施工[J].山东工业技术,2015(11):89.

智能建造特点篇(7)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抓手,坚持“企业主体、政企联动、循序渐进、分类实施、创新引领、统筹推进”,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高端装备。着力实施智能制造“四大工程”,开展“工业2.0补课、3.0普及”和智能制造示范;着力推进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四大行动”,加快传统装备制造业向中高端攀升,积极发展新兴高端装备制造业;着力强化关键要素“四大支撑”,加快铸就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联动发展的先进制造业。显著提升制造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智能制造投资更加优化。每年新开工工业重大项目中智能制造项目比重达40%以上,工业技改中智能化项目比重达50%以上。

智能制造能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创成智能车间(工厂)50家以上,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50家以上,重点行业工业机器人密度达150台/万人以上,规上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5%以上。

高端装备规模大幅提升。高端装备产业产值力争年均增长15%以上,2020年总规模突破2000亿元,占规上工业15%左右,占装备工业30%左右。到2020年招引高端装备重大投资项目40项以上、总投资达600亿元以上。

高端装备技术不断突破。到2020年,研制应用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100项以上,新增发明专利200件以上,新制(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20项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四大工程,推进智能制造

1.实施关键工序自动化改造工程。通过“技术改造券”每年支持实施400项以上技术改造项目,引导企业数控化换代、自动化普及和机器人替代。通过购置自动化设备、自主研发自动化专机、对现有设备自动化改造等多种方式,实现关键工序自动化。在焊接、切割、喷涂、上下料等高强度、重复性、高危岗位推广应用机器人,实现“机器换人”。到2020年,全市企业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达50%以上,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3000台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2.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程。依据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分行业引导骨干企业构建研发创新、生产管控、供应链管理和用户服务等6种新型能力。普及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分布式控制系统(DCS)、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产品数据系统(PDM)等信息化管理软件,为实施智能制造积累软件支撑能力。推进机械、汽车、船舶、电子等装备行业着力提高产品研发设计与制造一体化能力和精益生产与敏捷制造能力,化工、医药、食品等原材料和消费品行业着力形成质量、安全、节能、环保的精细化管控能力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能力。到2020年,全市力争新上或完善升级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500家、数字化研发设计与仿真分析软件300家、企业制造执行系统(MES)100家,创成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5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3.实施智能车间建设示范工程。分行业学习借鉴国内外智能制造应用先进企业,针对自动化水平、制造效率、用工数量、产品质量等指标,每年选取不少于50家企业开展“对标找差”,研究探索智能制造新模式。每年确定20家以上企业开展智能车间建设,加速应用智能装备、制造执行系统MES、信息物理系统CPS、工厂物联网等软硬件,大力推动智能制造单元应用、工艺流程连线改造、设备互联互通和基础数据共享,提升车间“人机料法环测”质量六要素的实时优化管理水平。每年分行业举行10场以上智能车间现场观摩推进会,以点带面推广示范。[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4.实施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工程。围绕研发设计、生产管控、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每年选择50家示范企业,确定50个试点项目,开展互联网应用建设。鼓励机械、电子、船舶等领域重点企业,推广应用图形化建模、快速成型与虚拟仿真等智能化设计系统,建立虚拟化产品开发网络和协同研发设计平台。支持汽车、机械、化工等领域重点企业,应用“设备数据采集器”、电子看板、物联网等技术,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系统等进行连接与集成,逐步实现设备互联、数据互换、过程互动、产业互融。促进食品、服装、玩具、工艺等领域企业,建设工业“BTB”电商平台,普及应用在线定制、网络精准营销等新模式。到2020年,创成省级以上制造业与互联网示范试点企业5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商务局,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二)实施四大行动,发展高端装备

1.实施规模骨干企业对标赶超行动。以打造行业领军企业或单打冠军为目标,每年遴选确定100家以上高端装备重点培育企业,瞄准国内外同行先进水平,实施对标赶超,重点突出数控机床产业,依托省市共建,加快向中高端迈进。到2020年,创新研制100项以上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首台套重大装备(生产线)及关键零部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科技小巨人和细分领域“单打冠军”50家以上,着力打造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和产品。[责任单位: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局)、科技局、发改委、工商局、质监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2.实施增量项目集聚招引行动。瞄准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精心组织开展“大拜访、大招商、大合作”活动,着力引进产业链龙头项目和补链、强链、扩链的关键项目,一企一策开展招商。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招引先进整车以及发动机、驱动电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项目;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招引智能和微型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射频识别(RFID)、地理位置感知产品、微机电系统(MEMS)等物联网应用所需的专用集成电路产品;机器人产业重点招引知名机器人本体制造及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控制器等关键部件;智能电网产业重点招引智能变压器、智能开关设备、高强度高等级电气绝缘子、高效储能设备、智能终端设备等关键核心设备;智能成套装备重点招引通用柔性制造生产线、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检测与装配、智能物流等装备产品;工业软件重点招引高端装备细分领域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数据管理平台等产品。此外,积极招引与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新能源以及军工等领域相配套的先进制造装备及元器件项目,以及高端医疗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增材制造等领域产品,构建高端装备新型产业体系。到2020年,力争新增产能超百亿元企业1-2家、50亿元-100亿元企业3-4家。[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工商局、经信委(中小企业局)、科技局、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3.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抓住制约产品质量和性能突破的关键因素,深化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引进,每年组织实施100项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重大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实施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重点提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等基础支撑能力,力争每年申请发明专利50项以上。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规模以上高端装备企业实现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化需求方深入合作,建立一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依托装备类创新平台和行业骨干企业,建设2-3个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提升集成创新能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发改委、人社局、质监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4.实施产业布局优化提升行动。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明确重点领域。“十三五”期间,力争建成2-3个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端装备产业基地。高新区和江都仙城工业园依托部级数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基地,打造高档数控机床产业基地;仪征、邗江、江都、开发区等依托部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打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高新区、江都高端装备产业园依托粮食饲料机械骨干企业,打造新型农机装备产业基地。到2020年,努力打造10个左右国内先进的特色高端装备专业园区或产业集群。广陵开发区、高邮汤庄工业集中区依托海沃机械及本土骨干企业,重点打造国内先进的精密液压机械产业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宝应开发区、高邮湖西新区等依托电线电缆和电工电器骨干企业,重点打造智能电网装备基地。同时,进一步规划提升高邮开发区高性能储能装备、丁伙建材工程机械、槐泗硫资源利用装备、真武水处理设备、卸甲电动工具、武坚高电压试验设备、安宜泵阀管件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责任单位:市商务局、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工商局、科技局、发改委、环保局、规划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三)强化四大支撑,完善产业生态

1.强化信息设施支撑。依托通信运营商,加快建设“网+云+端”(工业宽带、工业云和智能终端)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和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吸引企业“上云”,降低企业运维成本。加快制造业集聚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建设。实施“企企通工程”,推进工业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与服务“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拓市场”,每年新增30家以上应用试点企业。[责任单位:市经信委、通管办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2.强化高层次人才支撑。加快引进和培养掌握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带动制造业高端转型的高层次领军型、技术管理复合型、先进适用专技型和高技能型等四型人才。深化产教融合,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院所、园区和企业共建智能制造实习实训基地,加快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完善市、县两级人才引培政策和荣誉体系,优先支持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领域人才和突出贡献者创业创新。[责任单位:人社局、教育局、经信委、科技局、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3.强化投融资支撑。鼓励银行在基准利率基础上适当浮动,对智能制造项目和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给予优先优惠信贷支持。鼓励融资担保公司为智能制造项目贷款提供担保,鼓励风险投资基金投向高端装备项目,优先支持高端装备企业上市融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智能装备租赁和融资租赁业务,建立智能装备租赁和融资租赁担保机制。实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加快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行中心支行、银监分局、经信委、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4.强化公共服务支撑。加强与相关领域知名院校所、专业协会、行业联盟等的合作,组建市级智能制造服务联盟和智能制造专家服务库,着力发展一批方案设计、软件应用、检测认证等专业服务化机构,优先支持国内外知名两化融合服务商来扬设立分支机构。依托各类特色产业集聚区,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等合作建设智能制造科研服务平台,为企业智能车间(工厂)建设、智能装备研制、“机器换人”等提供全方位服务。[责任单位:市经信委、科技局、质监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三、组织推进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市县联动和部门协同的推进机制。市级层面,由市经信委总牵头,市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力构建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每年由市经信委会同市有关部门,编制年度智能制造投资改造项目库以及高端装备产业重点培育发展企业名录,引导各类资源要素集中集聚。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市经信委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发展专项考核办法,并牵头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县(市、区)、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及市级机关绩效管理和综合考评中。各县(市、区)和功能区要聚焦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抓紧出台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相应工作体系和推进机制,充实信息化、智能化等专业人才,加强园区招商和服务管理专业队伍建设。[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局、商务局、财政局、人社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金融办、人行、银监分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智能建造特点篇(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管理、居民就业、产业发展、环境资源等方面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建设智慧城市,对于应对这些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智慧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的创新模式和必然趋势。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是开辟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新动力。

一、智慧城市背景介绍

1.1 智慧城市的概念及特征

智慧城市是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宽带泛在互联网络和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知识社会的创新和智能融合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智慧城市的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顾名思义,智慧城市的核心特征是“智慧”。围绕这一核心,有研究提出智慧城市需要具备四大主要特征:

(1)全面透彻感知。智慧城市利用各类随时随地的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能够采集不同属性、不同形式的信息,并能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继而主动做出响应,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地运行。

(2)宽带泛在互联。智慧城市的全面感知是以多种信息网络为基础的,如固定电话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传感网、工业以太网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提供了基础条件。宽带泛在网络作为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极大的增强了智慧城市作为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的能力。

(3)智能融合应用。智慧城市拥有体量巨大、结构复杂的信息体系,这是其决策和控制的基础,而要真正实现“智慧”,城市还需要表现出对所拥有的海量信息进行智能处理的能力。基于云计算,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大大提升决策支持的能力。智慧城市将处理后的各类信息通过网络发送给信息的需求者,使个体间能通过智慧城市的系统进行信息交互,从而完成信息的增值应用,推动了“云”与“端”的结合,进一步彰显了智慧城市的整体价值。

(4)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智慧城市的信息应用并不仅仅停留在政府对信息的统一掌控和分配上,而是搭建开放式的信息应用平台,使个人、企业等个体能为系统贡献信息。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2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的区别

数字城市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仿真-虚拟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数字城市为人文、社会以及环境提供了数字资源,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

智慧城市是城市数字化、信息化沿革的产物。它除了具有数字城市的相关特征外,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等内涵,是数字城市向更深入、更广泛、更智能的方向发展,可以看做是数字城市的高级发展阶段。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在初期建设上基本一致,在后续发展上则更强调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协同实现城市公共价值塑造和独特价值创造。

二、国内智慧城市建设进展

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末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各主要城市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情况:

(1)北京。北京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主要城市的中上等水平。“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围绕城市智能运转、企业智能运营、生活智能便捷、政府智能服务等方面,全面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工程。为进一步明确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领域的发展目标、行动计划和关键举措,2012年3月北京市《智慧北京行动纲要》,提出市民数字生活、企业网络运营、政府整合服务等八项行动计划,希望在2015年实现从“数字北京”向“智慧北京”的全面跃升。

(2)上海。按照2011年9月上海市政府公布的“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未来三年内,上海将基本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宽带城市、无线城市,推动智能技术、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快三网融合。2012年上海浦东率先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经验。

(3)广州。近年来,广州市高度重视“智慧广州”建设,提出了“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理念。已开通第一个由政府主导、牵手运营商的无线城市官方门户网站,推动市民、企业及社会各界高效便捷的无线宽带网络服务。“智慧广州战略与实践”荣获2012年巴塞罗那世界智慧城市奖。

(4)深圳。深圳市在2010年2月首次提出“智慧深圳”理念。作为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之一,深圳市着力完善智慧基础设施、发展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推进智能交通、培育智慧产业基地。依托于领先的信息化进程,深圳正从科技、人文、生态三个方面打造新时期的“智慧城市”。

(5)重庆。重庆在2009年12月启动了物联网工程建设,于2010年12月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重庆提出要以生态环境、卫生服务、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等为重点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市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打造“健康重庆”。

(6)沈阳。沈阳是全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近年来致力于创新从老工业城市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转型。为此,沈阳市政府与IBM合作,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创新运用绿色科技和智慧技术,以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融合为基础,努力实现打造“生态沈阳”的战略目标。

三、智慧城市建设思路

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我国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然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该领域仍存在缺乏统一规划、缺乏相应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受制于技术和资金瓶颈、缺乏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充分的人才支持等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可以遵循如下思路:

(1)明确自身定位、统一协调、分步实施。从当前智慧城市发展实际来看,各地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并不一致,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也有诸多不同。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应认清城市自身的发展现状和所处的发展阶段,找出与智慧城市概念的主要差距。这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审慎地确定智慧城市建设的长远目标和分阶段目标,从容易实现的、效果明显的项目起步,选准有迫切需求的项目作为突破点。之后在已取得的经验和效益的基础上逐步扩张。智慧城市建设的涉及面非常广泛。任何一个行政部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都会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一种跨部门的,能够综合协调各方需要,统筹解决项目建设、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等问题的建设机制,避免陷入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困境。

(2)破除信息孤岛、构建一体化的信息资源体系。信息是城市智慧化的基础。现今的城市信息,由于行政管理的条块分割,信息共享的程度较低,信息孤岛大量存在。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只有实现了信息间的交互共享和整合提升,信息资源所带来的效益才是最大化的。建议加快政府部门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的进程;制定和完善信息共享的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制度规范,明确统一的数据共享格式,明确共享信息资源的责任与义务;研究和探索建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引导企业、公众、社会组织等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供给,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市场的有序利用。以信息的集约采集、有序共享、安全保障为目标,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资源体系,提高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3)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的政策法规建设。智慧城市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大力提升上述网络的基础设施能力。要加快城市光纤宽带网的建设,新建住宅小区和楼宇按光纤到户标准进行建设,已建住宅小区和楼宇加快光纤到户改造;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和下一代广播网的建设;完善移动通信网络,提升无线宽带数据业务承载能力;加快物联网试点推广,提高网络业务承载和支撑能力;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海量数据收集、利用和处理等能力。与此同时,要加紧制定与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根据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依法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为智慧城市建设创造的良好政策环境。

(4)政府主导、打造开放合作的发展模式。智慧城市的建设,除了要有全面、整体的规划,还要有良好的运作模式。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政府、通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终端供应商、内容提供商等,仅凭产业环节中的某一方,是难以系统而健康地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政府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组织和管理者,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做好产业规划与投资引导,以多元化投资替代单一财政投资,打造公平有序、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建设环境。通信运营商作为智慧城市运营和应用提供者,是产业链中的主体力量。运营商应本着集约化建设和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快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增强信息网络综合承载能力。在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下,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分工合作、互补互利,充分整合到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环节,实现智慧产业的协同创新和融合发展。

四、结束语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城市级别的复杂系统,没有可供照搬的现成模板。每个城市都应从实际出发,注重针对自身发展需求和城市特色,创造性地借鉴和吸收他人的经验,因地制宜地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工作。

参 考 文 献

智能建造特点篇(9)

一、引言

中国西部地区从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实施以来,西部地区房地产业迅猛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加速,为建筑智能化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也带动了西部地区房产业和智能建筑的发展。所谓智能建筑就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和网络等技术,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实现楼宇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向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是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和体现[1]。

西部地区建筑智能化的发展与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相比起步较晚[2],发展历史短暂,使当前从事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能同时具备技术、施工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尤其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层出不穷,再加上智能建筑工程项目在设计管理流程、各阶段的设计深度和设计参与者等方面均与土建、安装等工程存在较大差异,使其在工程造价的管理上更为困难。

二、西部地区智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

智能建筑是由各智能化子系统构成的,其工程总造价亦就由各子系统的设备购置费、安装工程费和软件编程及调试费组成[3]。由于建筑智能化在中国西部地区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智能系统的方案设计、施工图深化设计,以及工程的施工大多由设备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来完成,或由设备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协助设计院来完成,这使得智能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存在诸多问题[4]。

(一)盲目设置系统功能。业主在项目论证阶段没有经过充分的调研,对自己建筑物的需求不清楚,在“智能建筑”热面前,贪多求全,盲目接受技术支配,投入使用后发现问题多多[5]。或受管理人员的水平限制,建成的智能化系统没有充分发挥功能,致使智能建筑建设趋于形式,造成极大的浪费。

(二)计价依据不完整,计价过程不规范。西部地区的省市大多能根据《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设置本地区的“建筑智能化系统设备安装工程”定额分册,能进行智能化各系统的安装工程费用计算,这对智能化工程造价管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但其内容主要集中在线缆敷设和设备安装调试上,对系统调试、软件的开发、调试等项目的设置不够详细,许多工程报价习惯采用在设备材料价的基础上,按照行业惯例取一个比例作为人工费、机械费、附材费、管理费和利润,这使得不同投标人之间的报价相差非常大。

(三)招投标准备工作不够充分。除了一些大型的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外,相当多项目在需求分析阶段因业主不能提出具体需求,而导致智能建筑的智能化工程设计不能与主体设计同步进行。就算是同步进行,设计也仅仅考虑了公用线槽和部分管线预埋,无法提供较为准确的材料设备清单。于是投标人只能根据各自优化设计结果统计工程量清单,其中项目各不相同,评标人难以判断是否多算、少算。

准备工作的不足还表现在对系统选型和设备材料的前期市场调研不充分,智能化工程各系统的配置方案各异,不同品牌、型号之间的设备材料单价差别很大,这也导致了不同投标人之间的报价会有很大差异。

(四)评标办法和评标过程不尽合理。目前许多智能化工程是完全或部分参照机电安装工程或土建工程的招标程序和评标办法,简单地将各子系统或设备按“搭积木”的方式组合在一起,采用合理最低价的评标办法,忽略智能化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特点。由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缺乏,评标委员并不都是智能化工程造价方面的专家,在评标过程中,要求评标人既要完成设计方案、设备材料选型的评审,又要进行技术服务和报价方案的评审,由于时间仓促,评标人难以对某一方案的性价比作出准确判断。

(五)承包商主导优化设计和深化设计。招标完成后,承包单位要根据设计院的图纸和招投标文件的要求进行施工图优化设计和深化设计[5],受自身利益的影响,承包单位往往借此机会对方案作出对自己利益有利的调整。如盲目提高设计标准、增加设备和线路的冗余,以供货周期过长等理由改变部分设备材料的品牌或型号,不合理地堆砌设备、不合理配置备品、备件等等,使工程实际造价大大超出中标价,造成投资失控。

三、智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特点

智能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特点与其设计流程密切相关,其设计流程可分为五个阶段: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系统设计、优化设计和深化设计。

(一)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工程设计的基础,智能化工程需求的提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业主提供设计任务书,设计单位按业主提供的要求进行设计;二是设计单位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功能和业主的情况,提供相应的需求分析方案供业主评审。

该阶段需要实事求是地进行投资与收益分析,按建筑的使用要求进驻相关的智能化子系统,避免项目决策的盲目性,减少和降低投资风险。

(二)方案设计。方案设计是以客户需求为依据,完成智能化系统的配置和功能要求分析。

在该阶段需广泛调查研究,比较同类项目。认真进行功能分析、多方案比较和选择,最终确定技术先进、功能可靠、经济合理的智能化系统项目建设方案,从而计算出较为准确、切合实际的投资估算额,使工程造价从一开始就定位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上。

(三)系统设计。系统设计是方案设计的进一步深化过程,一般应与建筑主体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步进行。但在这一阶段,由于各系统的设备选型还没开始,设备安装方式、接线方式和电源供应方式还没明确,使投资额较难准确确定。

(四)优化设计。优化设计是投标人根据系统设计和招标文件的要求,结合选择系统设备的型号和具体技术特点,对系统设计进行优化和调整,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得出最经济的方案。

(五)深化设计。深化设计是在优化设计完成后,设计单位或承包商根据优化设计资料和招投标文件的要求完成传统意义的详细施工图。

智能建筑工程一般采用类似EPC(即设计——采购——建造)的工程承包模式[6],此模式又称之为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其造价管理还具有以下特点:

1.不同品牌、型号之间的设备材料价格相差悬殊;

2.系统调试、接口软件和系统集成软件的二次开发费用占工程费用的相当比例;

3.承包商是系统优化设计、深化设计的主要完成者,在一定范围内可调整设计方案和工程变更;

4.在符合系统设计图和招标文件技术要求的前提下,承包商主导设备材料选型。

四、 智能建筑建设各阶段的造价管理要点

(一)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智能建筑项目投资决策阶段主要是提出项目建议书,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投资估算,最终编制设计任务书。在这一阶段,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建设项目工程造价以及项目建成投产后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转贴于

在该阶段,影响智能建筑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是项目合理规模与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由于目前无论是业主单位还是监理单位都缺少智能化工程方面的人才和工程经验,所以在项目决策阶段,业主或有关主管部门,尤其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投资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必须广泛组织行业内的有关专家,会同业主方一起,根据市场调查资料,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切实、合理地确定项目的规模和建设标准水平,使项目建成后真正达到好用、够用,并留有适当的发展空间。

可以推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将建设项目从筹建到实施全过程中的资金使用和偿还责任落实到人。要认真进行功能分析、多方案比较和选择,最终确定技术先进、功能可靠、经济合理的智能化系统项目建设方案。

在此基础上,进行投资估算。投资估算方法主要有两种:比例估算法和指标估算法。在进行估算时,要注意套用指标的换算或调整,同时也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不断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定期相关的数据和指标,以供参考。

(二)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对于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除了项目决策之外,设计阶段对项目的功能、造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它决定的工程设计方案、构造方式、所用材料以及设备种类、型号等都对工程造价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设计阶段的方案优化或细微的变化,会对工程造价有重大的影响。

智能建造特点篇(10)

1、建筑智能化工程质量分析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整个中国的建筑业如雨后春笋全面发展起来,九十年代初,中国的建筑行业开始引入智能化系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智能化在各类建筑中的应用突飞猛进,现在建筑智能化已经在各类建筑物中不可或缺。但回首这二十几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对以往建筑智能化在建筑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其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运行效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近年来的经验积累,智能化工程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系统安全性、可维护性以及系统可靠性等指标越来越好。但是,智能化工程还存在着很多质量问题,且其存在于全寿命周期中的每个阶段,要想建设一个满足要求的智能化工程,需要对全过程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运用相关工具和方法控制各阶段的质量。

2、建筑智能化工程质量特点

建筑智能化工程是集控制工程、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音视频技术、显示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项目,可以说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具有技术相对密集、技术更新快、产品更新快、施工工艺复杂等特点,同时,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是配合专业,还具有工期长、配合工作量大等特点。可见,建筑智能化工程质量具有以下特点:

2.1分部分项系统多,材料设备种类多,影响质量的因素多

建筑智能化工程分部分项子系统有三十多个,各系统构成、配置均不相同,质量因素涉及到技术方案、材料设备选型、施工工艺、施工仪器仪表、人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施工环境等各个因素,每个因素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工程质量。

2.2智能化工程质量受建筑中其他专业工程质量的影响大

智能化工程属于配合专业,管路施工时要让位于风、水、强电、消防等专业,设备安装要依附于被控设备和装修面层,如果其他专业工程的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智能化工程的质量会受到很大影响。

2.3智能化工程质量定量评定难度大

智能化工程在保证观感的基础上重点是保证功能的实现,而系统功能指标检测需要相应的仪器仪表,需要相应的专业人员来测试,所以在检测难度方面较大。

3、建筑智能化工程质量管理方法应用

3.1样板先行方法

样板可以在施工中起到指导施工的作用,可以体现设计意图,发现图纸缺陷以及与其他专业接口的问题,减少后续施工中的缺陷,达到指定的质量等级,可见推行样板管理是保证和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的有力措施。

3.2设置质量关键点

智能化工程的质量关键点包括图纸会审、设备选型、技术交底、隐蔽验收、标识制作、系统电源、系统接地、系统调试、系统试运行、系统测试、系统交验以及后续服务等。这些质量关键点贯穿了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严格控制每个关键点的质量,就可以保证整体工程的质量。

3.3采用动态管理方法

智能化工程的建设是动态的,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期间可能会发生国家政策的调整、业主的变更、施工条件的改变、工程人员的调换、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采用等等,这些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工程的质量,所以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工程,采取预控手段,不断调整风险清单内容,不断调整工程中出现的偏差,让工程质量得到保证。

3.4 充分运用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需求而出现的,当然也适用于建筑产品的质量管理,由于建筑质量是工程投资、工程进度等因素博弈的结果,其质量特点要求我们在质量管理中应用ISO9000管理体系时要简化其流程,吸收其精髓和理念,让其融入企业的质量管理流程中,做到不为了获得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证书而增加额外的管理费用,这样才能得到公司领导的重视,保证ISO9000管理体系不流于形式,真正服务于智能化工程的质量管理。

3.5管理工具的合理应用

智能化工程中适用的质量分析工具包括因果图法、控制图法、关联图法,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找出工程中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控制。

4、建筑智能化全过程质量管理

建筑智能化工程全过程质量管理贯穿于工程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调试验收阶段以及交工后的运维阶段,各阶段的质量控制点均不相同,需要对各阶段的工作内容进行梳理,对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提前进行预控。

4.1设计阶段

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依托于整个建筑的用途、结构等,在满足业主需求的基础上需要考虑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工艺先进性、设备接口完整性、以及是否影响结构建筑安全等,这些都需要通过设计加以具体化。精心的设计是智能化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将决定着智能化工程项目建成后的功能和使用价值,以及智能化工程的实体质量。

在设计阶段经常出现的设计问题包括与国家规范不符、系统设计功能缺陷、与其他各专业接口缺陷、设计变更多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在设计过程前应收集齐全相关的建筑图纸、暖通、给排水、强电、消防等专业的图纸,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设计,凡是规范强制要求的条文必须按照要求执行。方案设计和图纸设计相结合,能够评价设计是否满足了相关的质量要求,在与其他专业的配合时做好设计接口对接,做到各专业间能协调统一。设计文件在发出前要有严格的审计审核流程,建立设计成果校审制度以及会签制度,消除专业设计人员对设计条件或相互联系中的误解、错误或遗漏,是保证设计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时鼓励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创新,不断提高技术业务水平,鼓励设计人员增强创新意识,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设计质量的提高。

4.2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是是将图纸变为现实的过程,也是形成工程实体质量的关键时期。

在施工阶段智能化工程经常出现的质量问题包括管路敷设杂乱无章,管路预留预埋没有跟随土建结构专业的进度,造成后续剔凿,影响土建结构工程的施工质量,还有室外光纤管路敷设埋地过浅,冬季由于管路进水结冰造成光纤被挤裂;线缆敷设打结、弯曲半径过小,线缆接续没有焊接,造成强度和电阻值不符合要求,甚至线缆锈蚀,衰减过大而影响系统指标;线缆标识不清,甚至没有标识,造成系统调试以及后续维护无从下手;设备选型不当,如楼宇自控系统中的电动风门执行器的力矩选择过小、压力传感器的探测范围不当,造成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安装工艺错误,如楼宇自控系统中水流量传感器安装位置不当,造成测量数值偏差较大,门禁系统电磁锁安装方法不当,由于门的撞击造成锁具固定螺丝逐渐松动,最后脱落;系统电源混接,设备接地不满足要求,造成系统受干扰性差;系统接口预留沟通不到位,造成系统功能缺失;工程资料没有针对性,竣工交接手续不齐全等造成后续维护困难,甚至无法进行工程结算。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用相应的质量管理工具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从中不难发现从业人员素质差,技术力量欠缺,材料设备采购把关不严,现场施工长期处于被动状态,管理混乱,没有应急预案等是主要因素。施工前认真做好设计交底与图纸会审,解决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加深对智能化工程重点、难点的理解,找出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并有针对性的制定解决方案。施工过程中对施工人员、材料设备、施工机械等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与各方沟通顺畅,变更管理手续齐全,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设备安装在满足观感验收要求时,重点注意线缆压接、设备接地等细节,制定成品保护措施。调试阶段重点关注设备电源质量、单机调试效果以及系统网络稳定性等,验收时要做好交接记录,技能交付、知识交付和固定资产移交做到有据可查。

4.3调试验收阶段

调试阶段是实现系统功能的关键阶段,前期编制可行的调试计划及调试方案,调试内容包括设备单机测试、系统网络调试、系统联合调试、系统试运行等。在调试阶段,系统电源大多处于不稳定状态,很容易造成设备烧毁,可以配备稳压电源来保证。调试阶段经常出现的问题包括施工单位在没有对设备进行单机测试时,直接加电进行联调,出现质量问题时,费工费力,且与设备供应商的责任分不清楚,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还有系统单机指标没有调试到位的情况下就进行系统联合调试,如楼宇自控系统中的电动水阀在调试时没有进行零位调整及指标设定就参与系统运行,这样会使系统控制误差变大,甚至造成系统失控。在调试阶段还应对调试过程中发现的施工质量缺陷进行修复。

4.4交工后的运维阶段

智能化系统交工后施工单位应协助使用单位制定系统操作流程,定期派技术人员进行回访,有计划进行检修,定期进行演练,对系统运行数据以及值班记录进行分析,及时发现系统隐患并进行排除。

智能化工程施工单位缺陷责任期过后,建议使用单位引入工程保险机制,由于保险公司具有理赔的责任,在接手前会要求业主聘请专业的质量检查机构对智能化系统进行专业检测和评估,促使施工单位在交接前对系统进行完善,从而保证智能化系统后续运行平稳可靠。

5、总结

智能化工程质量既依托于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又有其专业特点,在满足观感要求的同时,更要满足功能要求。为了实现智能化工程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要注重设计质量要求,在实施中精益求精,加强质量预控,工程运维中根据系统运行状况进行检修和整改。可见,只有加强全过程中质量管理,才能建设出优质的智能化工程。

参考文献:

[1]安业银,《建筑工程全过程质量控制策略研究》,建筑工程,2014年12月

[2]孙小敬,《浅谈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施工》,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第32期

上一篇: 放射医学技术重点 下一篇: 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