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的知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23 15:34:46

统计学的知识

统计学的知识篇(1)

因此,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要想有效性地进行统计知识教学,本人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是培植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情感意识。在长期的统计知识教学中,由于统计内容有的单调,有的受局限影响,有的在教学中不便于操作。因此,教学中造成了不够重视的现象,使学生学习统计知识缺乏兴趣。如六年级统计知识例1,给出的是彩电市场对各品牌彩电占有率的调查制成的扇形统计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认为哪种彩电最畅销,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农村山区的学校教学时就会有一定的困难,难以有效地完成例题的要求,很难开展好有效的组织教学,因为书中提供的教学素材,对农村学校的学生带来了信息不够理解的模糊情况,教师也只能就题说题,学生也只能听之任之。

如何培植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情感意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去考察,结合学生的行为习惯、生活实例、年龄时段等方面,挖补适宜学生的学习资源。因此对于例1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挖掘学生生活事例,重整教学资源,如果将例1设计成学生最喜欢的文艺节目和游戏,这样,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更容易感悟内容传递的信息,更容易理解知识的要点,教学的效果就会好的多。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也会得到有效的提高。这样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环境中提出统计问题,感知到生活中处处有统计应用,处处有统计知识需求,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统计知识的作用和价值。

统计学的知识篇(2)

作为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知识,统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初中统计知识是建立在小学阶段对统计有初步接触的基础上的,因此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加上在学生的生活中有可能对统计,尤其是统计结果的表示方法――统计图有一定的直接感知,如不同场合的柱状、饼状统计图等. 根据笔者的简单调查,学生在书籍、超市、电视、网络等场合,均有接触统计图的机会,这些生活中的接触可以奠定良好的感知基础,而且初中学生的感知水平远远超过小学阶段,因此到了实际学习中,这些感知结果可以更好地为统计知识的学习提供服务. 因此,结合统计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我们可以以统计图为核心,来开展初中数学统计知识的教学. 对此,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统计图的学习情况分析

从统计图在统计知识中的地位来看,一般认为其是人们根据统计的数据,选择不同的几何图形来直观表示统计结果的方式. 因为统计图直观且生动形象,因此借助它可以实现复杂结果简单化、抽象数字形象化的目的,从而给人们的决策带来更直接的支持. 正是因为具有这样的特点,统计图作为一个分析工具,才被引入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统计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会因为学生自身的原因而形成学习障碍. 这种所谓的“自身原因”主要是由于统计研究的直接对象是数据,而且是大量的看起来与生活没有直接联系的数据,这与一般情况下数学学习的研究对象是不一样的,因此很多时候笔者都感觉到学生在面对统计知识的学习时,总好像是在学习新的知识一样. 于是就出现了第二个值得研究的对象,即在统计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

根据上面的分析,当研究对象由简单数据转变为大量复杂的数据时,这对习惯了简单数据处理和简单逻辑推理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学习对象的转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事实证明,如果在数学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这一心理变化,认为学生可以轻松自然地由简单数据向复杂数据过渡,那么就会给后面的学习埋下很深的隐患. 因此,在统计知识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桥梁,让学生顺利、迅速地适应以这些数据为研究对象的学习.

笔者经过多次实践与研究,发现大体的解决思路有两个:一是通过外部兴趣的调动,让学生对统计知识产生兴趣. 关于这一点并不是很难,我们可以举一些数据影响决策的事例,如科学实验中要采集大量的数据,考试分析时也要统计一个班或一个年级的成绩数据,然后才能得出结论或作出判断. 二是通过内部兴趣的激发,让学生对数据及其处理产生兴趣.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数据产生的过程. 这也就是说在对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应该多让学生自己去得到一些数据,而非全由教师提供采样数据. 这样由于学生的亲身参与,他们对数据也就没有了陌生感. 笔者曾经让学生找到一个学年的数学测试成绩,当学生发现平常一个个不起眼的成绩汇集在一起,成为一个可以统计的数据时,那种感受是教师直接提供数据所无法比拟的.

总的来说,笔者以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两个策略都是有效的. 如果说非要分出优劣的话,那么笔者认为前者(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所需要的时间可能短一些,而后者虽然见效慢却能培养长期兴趣. 笔者在近年的研究中,采取了后者这一策略.

统计图是怎样出来的?

统计图是怎么出来的?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成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也应当成为统计知识学习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因为如果直接研究数据,并且试图从数据的分析中能够看出规律,这是专业数学研究者做的事情,学生肯定提不起兴趣. 学生感兴趣的是那些“很好看”的图是从哪里来的,这才是他们的兴趣点. 在这个知识的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我们必须时刻记住的话.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时刻以此问题作为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导向,以让它成为统计知识教学的主要线索之一. 具体来说,包括如下思路:

第一个思路,从生活中寻找统计图原型. 统计图原本是由数据生成的,但若直接研究数据,却并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实际教学的顺序并不一定要照搬统计图生成的顺序. 于是笔者设计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寻找统计图. 笔者的实践表明,这一方法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统计图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可以积累基本的兴趣. 例如班上有学生找到了某年十二个月的平均温度图(折线图,具体略,下同),有一位家长在超市做管理工作的学生找到了某商品的每月销售量图(柱形图),还有一位学生自己到网上找了一个世界各大洲的人口分布图(饼状图). 这些图呈现出来时看似比较自然,可事实上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却需要用自己的经验与理解,去辨别、比较并选择出自己最想要的图形,因而是一个宝贵的课前经验积累过程.

第二个思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以加深对这些统计图的理解. 根据这一知识的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统计图的一些特点,那这个特点是由教师来讲授,还是让学生来自主发现,就是一个教学策略的选择问题. 笔者尝试的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在交流中交换各自对统计图特点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点拨提升. 事实证明这一策略是有效的,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生成了许多可贵的认识. 例如对各种类型的统计图的认识,在意比较柱形的高度、饼状的面积等. 在学生认识了统计图的特点之后,笔者还设计了一个活动:给学生提供一组虚拟的考试成绩,让他们去生成一个统计图. 这个活动可以配合信息技术课在机房中完成,已经经历了理论思考的学生对这一实践是有着强烈的企盼的,只要我们利用EXCEL等工具,就可以帮助学生生成他们需要的统计图.

第三个思路,通过对统计图的研究进行模拟决策. 统计图在生活中本身就具有决策作用,那将这一过程移植到课堂上来,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强生活与数学具有密切关系的认识. 这个思路变成现实的方法很简单,例如我们可以提供不同材料的污染指数,让学生去判断生活中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提供不同年龄阶段的近视率统计图,让学生注意学习中的卫生习惯;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小活动,比如让班上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然后统计好数据后生成统计图,以便能从图上一眼看出班上同学对颜色的喜好……这些都是统计图与生活的良好联系点. 多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这样的例子,可以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统计意识.

统计图教学的注意点及思考

作为一个看起来不是很主流的知识点而言,如果我们只将目光注意在应试上面,我们就很难发现这一知识点对于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意义. 实际教学中的一些观点也能证明这一点,因为在不同的场合我们经常看到有数学教师议论统计教学,认为这一知识点离学生很远,用不着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 显然,这是在用传统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教学应当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特性.

统计学的知识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7—0033—01

一、熟悉统计学的含义

正常情况来看,统计学是对各种统计对象的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研究和分析,以表现其总体的特征和规律性的学科。 统计学的分析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据资料,它主要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研究和分析等统计本领。学生要通过对所分析对象的总体数量关系和数据资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找出分析对象的特征、变化趋势和规律等。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统计学实际上便是统计学课程,它是根据生活中的各种具体现象,联系学生实际,并让学生收集、整理和研究统计数据的科学。其目的是让学生探索数据的内在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二、统计学与初中数学的关系

1. 数学是统计学的基础

数学是统计学的形成基础,统计学中诸多的基本理论都是以数学的演绎推理为支撑,而统计学又是数学书本知识在生活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延伸。

2. 统计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数学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多个分支学科的大家族,统计学就是其中一个分支。这些年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统计学与人们的实际生活越来越密切,统计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初中统计知识教学中,要经过分析大量的案例,使学生体会统计知识与生活生产和科技领域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从而增强统计意识。因此,在授教课程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研究的整个过程,掌握统计的一般方法,建立统计的思想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研究难题、解决难题的本领。

三、初中统计教学应突出的重点

1. 带领学生摆脱经验的束缚,树立统计观念

在统计的入门教学中,通过简单的实例体会统计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认识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经历方差、研究数据、描述信息、进行判断的整个过程,树立统计观念,使学生获得一种新的解决难题的本领和方法,即把基本理论知识转化为一种解决实际难题的本领。

2. 强化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主要是分析人们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研究某些规律和特征,并以此帮助学生处理生活中的具体难题。 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统计中常常采用从总体中抽出样本,经过研究样本数据来估计和推测总体的情况。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体会统计这种归纳的数学思想,并针对不一样的抽样大概得到不一样的结果,即对结论的“不确定性”有所感悟,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知识是联系实际的枢纽。

3. 重视实际难题随机抽样

统计学的知识篇(4)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0-0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管理理论与技术的进步,知识管理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应用也成为了必然的趋势。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以及其他各种方式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对传统的学校教育带来了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如何处理多样化的学生和意想不到的问题;如何将自己的知识、能力和优秀教学经验和他人分享、推广……都是新形势下教育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知识管理

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基于他人的研究以及本文的研究,本文认为所谓知识管理是指组织通过一系列的相关活动和做法以及工具对自己拥有的知识进行管理,以此来提高竞争力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得,对知识进行的处理和应用,还包括知识的共享,并且知识的共享是核心内容。

2 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学校EMS(教育管理系统)的缘由

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是一个学校的目标,也是学校办学的本质,所以一个学校毕业生的质量如何在很大方面体现了学校的办学质量。所以,学校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凭借学校全体教师的智慧来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应变技巧,打造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和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的校园文化环境,进而提高学校的实力。并且能够使学校内的隐性知识外显化;显性知识规范化;还可以通过分享和交流知识的智慧最终内化入组织和个人的知识结构中。

同构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学校EMS,可以使全校教职员工对学习的总体目标有清晰的了解,并熟悉各部门的低层次目标和岗位责任。通过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目标的制定,使他们更加清楚目标的实际性,了解他们应该怎么做,也会使他们共同努力去实现目标。

3 基于知识管理的EMS的特征

以人为本是知识管理中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凭借对知识的有效利用来提升学校中教职员工的能力以及整个组织的创造力。所以,获取知识、辨别知识、利用知识及储存知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

(2)从学校的角度看,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方式,其主要目标是把知识作为学校中最为主要的资源,将其最大化的被教职员工掌握和利用,并将其作为提升学校实力的关键要素,从而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价值。

(3)知识管理不单单是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还代表了在管理工作中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究。当前形势下,学校面对着日益变化的社会环境,知识管理也要迎合学校的目标制定出一系列迎合学校生存和发展能力提升的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学校要对环境的变化做出良好的反应,提升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的能力。正因为如此,知识管理开始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将知识管理和学校中的各项业务过程密切联系,将专门化的知识融入到教学管理的日常生活和业务流程中,才能真正的将知识转化为财富。

4 基于知识管理的EMS的技术模型的构建

4.1 用户层

教师和知识管理接口的平台就是用户层,它的作用在于实现平台和教师之间的交互,对用户的操作进行响应,并将处理的结果显示出来。用户层是一个浏览器界面,它负责和用户进行直接沟通,它接收用户输入的信息,并将从web服务器反馈回来的信息显示出来。它利用NetScape、IE这样的浏览器对知识管理的活动进行网上浏览,并且在一个浏览器界面中将基本上所有的模块都展示出来。这个教师用户界面是教师访问平台的唯一路径,它能够及时将教师需要的知识提供给教师,并促进教师知识的更新。

4.2 应用程序层

应用程序层分为合作、教研和教学几个功能模块,每个模块中又有功能子系统。应用程序层是EMS系统构建和实现的关键,它位于应用程序和Web服务器之间,除了接收浏览器发来的信息,同时还向数据库提出查询,并向浏览器反馈查询结果。例如,它对于教师的请求进行响应,并处理需要完成的业务和计算要求。当有数据库的访问要求时,应用程序成就会进而将相应的请求发送给数据库。基本上教师知识管理系统的绝大部分功能都是在应用程序层完成的。

4.3 数据层

各种文档库、数据库以及文件系统都处于数据层,它位于数据库服务器上,主要功能在于利用数据库系统对信息的存储和知识进行管理,并对数据的查询和更新负责,提供各种知识库资源,对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进行维护。

基于知识管理的EMS模型

5 基于知识管理的EMS的技术支撑

知识管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应用和发展的技术。因而,知识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也会从简单的检索、查询应用向知识的存储,以及知识共享等方向发展。

5.1 文档管理技术

当前,文档管理技术主要功能是在信息单元上对知识进行检索和反复利用。尤其是增强型文档管理系统(Enhanced Document Management systelns),此系统不仅可以对文献中的信息进行管理,还可以对网络中人际合作的信息进行管理。例如,知识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增强型文件管理系统把教师过去及现在的能力、教学经验等相关信息都录入系统,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文档管理系统的管理范围。

5.2 知识库管理系统技术

数据库管理技术是用来帮助学校对重要的知识资源进行检索的技术,它关系数据库和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两个方面。这些知识资源不仅仅包括具有高度结构化的数据资源,同时在知识管理的技术层面,还用于搜索引擎的建设、自然语言文本的综合分析,以及对特定用户的检索结果进行相关性的辨识等。它凭借布式技术(Distributed Agent Technology)和人工智能的技术(Agent technology)对相关信息进行过滤,并和数据库技术相结合,从而构造一个有效的知识库管理系统。通过利用有效管理学校知识资源,它不仅促进了学校内部知识的传承和使用,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创新性活动和知识性创造,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更加高效的对学校的业务活动和资源进行监督,帮助学校运转的高效、有序。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530001)

统计学的知识篇(5)

一、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并提升数理处理能力

统计思维对统计学学习来讲是不可或缺的,并且也是学生实现统计学与其它学科融会贯通的捷径,对学生今后有指导性意义。统计思维主要有三点:数据说话、允许波动、过程思维,这三点相互联系,互相作用。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善于将统计思维与所授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比如随机过程知识、概率论来展现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确定现象量的规律性。教师讲授统计学知识,不仅是让学生去获取基础知识,更是让学生学会去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数理处理的技能。统计学是将经济现象的整体数量加以研究的方法性学科,其基本特点之一是数量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实现统计学与计算机的紧密衔接,这主要是因为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强,对数据的运算快,数据存储量大,并且计算精度高,便于提取、存储与修改,能代替繁重的手工操作工作,大大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可以多关注学生的课外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生活,将生活中收集到的大量数据,使用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数据,并且利用学校的条件,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的收集、处理并分析相关数据,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所以,提升学生的统计思维与数理处理能力,对统计学教学来讲意义重大。

二、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统计学教学中

传统的统计学教学还是注重灌输式,这不仅不利于知识的传授,也对学生学习来讲是非常不利的。统计学教师可以引进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要讲解的内容与案例实现无缝对接,建立教学的案例库。为了更好的进行案例教学,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在正式讲课前,教师需要对案例的内容进行全面的理解,并且阅读和案例相关的一些实例,并且准备好相关的课堂讨论题目;二是,教师提前将案例布置给广大的学生,让学生能明白案例在教学中所能起到的实际作用,明确掌握知识的基本要求,并且将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去深入思考;三是,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实际情况,进行是适当的引导;四是,让学生表达其对案例的理解程度或者是针对案例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五是,教师在完成案例教学之后,需要带领学生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展开调研,让学生确定调研的主题,设计好与主题匹配的问卷,并将回收后的问卷,进行分析和整理,最后写出总结报告。

三、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手段

教师在进行统计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改革教学手段,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里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指的是将计算机当成是教学媒体,教师将编写好的教学课件,输入到计算机内,并且让学生和计算机进行全面的交流。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手段有一些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计算机能全面继承性展示统计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图形、声音、文字等信息来对统计学内容全方位的表现出来,并能实现教师边演示,边讲解,进而让学生获得多种刺激,掌握教师所讲授的基本内容;二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让教学内容更加全面、深入。计算机辅助教学展示的教学内容不仅是教材上的内容,还将书本之外的知识能及时介绍给广大的学生,将统计数据、统计图表能全面呈现给学生,能节约板书的时间,让教师增加课堂信息容量。需要说明的是计算机辅助教学,需要教师全面掌握计算机相关操作技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提供的资源,将学生作为主体开展教学,并协调好计算机与师生间的关系。

四、采用“三结合”的考核方式

统计学考核方面,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实现三“三结合”式的综合考察。这“三结合”分别是撰写调研报告、进行案例分析、学会计算机操作。具体来讲,在调研报告考核部分,教师让学生深入到相关的单位,进入实际调研,将获得的统计数据采用调研报告的方式呈现出来,这要比单独以分数来衡量的效果好很多;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在分析的时候重点是在统计分析方法的运用上,将具体的统计分析的方法运用到问题的解决中,提升学生利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核学生计算机操作时,教师要让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来进行统计调研,对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比如图表绘制、使用统计软件等,考查学生使用计算机来进行统计能力。

总之,统计学是一门非常使用的基础性课程,其能提升学生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不管是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信息的需求量与需要处理的量不断增加,信息处理方面的技术更为复杂。为此,迫切需要改革统计学教学策略,需要从提升学生的统计思维与数理处理能力,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统计学教学中,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手段,采用“三结合”的考核方式等几方面努力,让学生能更好的学习统计学知识,并实现对统计学知识的全面而灵活的运用,为统计学教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统计学的知识篇(6)

摘 要:文章通过统计CSSCI(2000~2011)收录统计学来源期刊的热点关键词、热点文献,对其演化知识图谱进行分析

>>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统计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体育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民族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外国文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语言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中国文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4)的我国档案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的2000~2010年旅游学科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2000-2009年基于CSSCI关键词的科技查新文献分析 基于CNKI(2010―2015)的我国文献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的1981―2014年我国学科建设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2003-2009年我国开放存取研究知识图谱:基于CSSCI来源期刊 基于CSSCI的国内公共安全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中美汇率利率互动效应研究:2000—2011 2000~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的实证研究 2000—2011年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研究综述 2000年~2011年我国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研究综述 2000~2014年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的热点知识图谱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8]Chen C.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3): 359-377.

[9]梁永霞, 刘则渊, 杨中楷,等. 引文分析领域前沿与演化知识图谱[J]. 科学学研究, 2009, 27(4): 516-522.

作者简介:陈静(1979-),女,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馆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科学计量;吕修富(1991-),男,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本科生。

统计学的知识篇(7)

讨论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中心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范例进行讲解及组织学生对范例进行研讨,引导学生从实际范例中学习、理解掌握一般规律、原则、方法及操作实验,从而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第一章概述中,要求理解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对于高一新生来讲,面对这些专业术语,很难理解,这时教师采用“讨论教学法”效果要好,第一步,教师设疑,什么是统计?统计与统计学有什么关系?第二步,学生自主思考,自由讨论,每个小组选一位发言人回答上述问题;第三步,教师总结发言,概括各种意见和分歧,帮助其得出结论,切入主题。

在讲解什么是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指标体系、变量时,采用范例教学法,学生更易接受。以研究本班学生的语文成绩为范例,指出总体是全班的所有学生,总体单位是本班的每一位同学,每位学生的成绩是数量标志,全班语文总分是统计指标,并且语文总分、数学总分、英语总分、政治总分、专业综合总分又构成了一个总成绩的指标体系,同时对于各位学生而言各科成绩又不尽相同,那这个可以有不同取值的成绩就是变量,各种分数就是变量值。通过这个范例,夯实学生对上述概念的认识,并以此为例,举一反三,指导学生再投入到其他经济现象的讨论中。

二、案例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方法的交叉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了解案例发生的背景,反映的事实,找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案例中应用的方法措施,引导学生掌握案例分析的基本步骤,从案例中分析其反映的本质内容。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将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引入到课堂中,是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通过设置一些学生常见的生活案例,引入到授课中,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统计学的魅力,从而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来。例如,在讲授“调和平均数”时,就可以应用学生比较常见的场景为案例。例如,红富士苹果的价格,甲乙丙三个超市,分别是3元、3.25元、3.5元,若在3个超市各买10元的该苹果,请计算其平均价格。通过预设学生日常相关的实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简单的运算公式,得出蔬菜的平均价格。这样,将生活情境和案例分析结合起来,让学生把实际生活与统计学联系在一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

三、对比教学法与归纳总结教学法的交叉应用

对比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生探究性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基本概念,理解抽象的公式。

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是将一些具有相同特性的内容,总结在一起,可以将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巩固和理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统计基础知识》的教材中,有许多的基本概念比较难理解,也比较容易混淆。例如在第二章中我国常用的几种调查组织方式,利用对比教学法,可以是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这些概念,同时利用归纳总结法,将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表格的形式,总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基本的学习构架。

四、启发性教学与强化训练结合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减少讲授教学。因为,讲授法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引导启发式教学,例如在案例分析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案例中发现问题,同时,提出应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将问题留给学生,教师做一些引导,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在将一些类似的案例,或者题目,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

《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主要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进而从数量上认识客观世界的一门独立的方法论科学。它在众多的专业课中,内容比较抽象,属于比较难的一门课程。因此,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会使得教学任务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鲍爱芳.学以致用中职学生必备的能力.科技信息,2011,(11).

统计学的知识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1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基础教学旨在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系列中,作为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的重任。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核心组成部分。从理论学习的角度看,操作系统实现中所采用的思想与方法也被广泛应用在整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基本工作原理,对于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从操作技能培养的角度看,应用软件与操作系统的关系十分密切,学习操作系统知识有益于对应用软件的理解和对操作技能的掌握。

与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相比,“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部分的教学存在着特殊之处:

(1) 教学目标不同。“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和结构,理解各子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培养其操作系统应用、维护、管理的能力,重在学习原理,掌握设计与开发技术。与之不同的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操作技能训练为辅,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些系统软件基础知识,结合操作训练,加深其对计算机系统工作机理的认识,重在理解与应用。

(2) 教学对象不同。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安排较晚,原因在于前导课程的教学需要一定的周期,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原理”等,经过前导课程学习的学生建立了支持理解操作系统知识的知识结构,较为熟悉计算机系统。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在入学之初,大部分学生缺乏系统的学习,对计算机的认识很多是靠经验和直观感觉获取的,与科学概念之间存在着差距。

(3) 教学条件不同。从前导内容看,“操作系统”课程的前导课程较为完善,知识结构之间的衔接更为连贯;而“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部分的前导内容仅涉及计算机基本组成、基本工作原理等,知识点之间联系较为松散。从课时上看,“操作系统”课程课时安排充分,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能够分配给操作系统部分教学的课时相当有限,以我校为例,课堂学时仅4学时。从实验环节看,“操作系统”课程开设的多是验证性实验,与理论教学相呼应;而“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实验以操作训练为主,重在对操作技能的培养。

这些区别表明“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不可能采取“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模式,要在短学时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应设计更符合该课程特点的教学策略。虽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越来越多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已经摆脱了“零起点”,但是,他们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还仅限于直观认知的水平,大多并不系统和准确。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部分的教学重在理解与应用,其内容以基本概念为主,辅以基本操作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基于科学概念的对计算机系统工作机理的正确认知。但是,根据认知理论,学生的学习是以其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的,学生缺乏对计算机系统准确的认知基础必然会给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增加其难度,因此,根据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设计教学策略就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2基于迁移理论的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对象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直观认识,但认知不够准确或全面的知识点,另一类是学生完全缺乏相关经验和背景的新知识点。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产生影响。因此,教学应尽可能的利用其原有知识、创设情境,促成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

迁移理论是教学策略设计中的常用理论,它体现了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James M. Sawrey)。迁移既可以是顺向的,也可以是逆向的。如果学生根据所学的科学概念解释了操作系统问题,或利用原有的其他领域知识获得了操作系统知识或解决了操作系统问题,这就是顺向迁移;如果学生原有的知识不严谨、不全面、不正确,不足以支持对操作系统的理解,需要通过教学,在肯定原有知识合理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改组或修正,这就是逆向迁移。

2.1基于前概念的教学策略

基于前概念的教学策略主要针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观念的知识点,教师应在肯定或者补充学生概念的基础上实现教师的引导。学生在科学领域学习某一概念和原理之前,根据日常经验或在学校教学情境中,对事物和现象的正确或不正确的看法和观念,称为前概念。前概念与错误概念不同,它可以与科学概念一致,只是缺乏严谨而科学的表述,对于这部分概念,教师只要稍做引导即可;它也可以与科学概念相冲突、甚至相悖,对于这部分概念,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试着去理解其合理性,进而对概念进行补充修正,实现知识的逆向迁移。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大学新生的前概念相当普遍,如表1所示:

学生持有的前概念对于科学概念的学习既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导致消极影响。利用与科学概念基本一致的前概念进行教学,教师只需对这些前概念做适当引导即可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并非研究的重点。与科学概念相冲突的前概念却可能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学生的操作系统前概念大多是基于自身对计算机系统的观察和以及计算机操作经验而形成的,通过直观经验建立起的前概念通常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拥有这些与科学概念相冲突的前概念,学生往往难以接受科学概念。

实现前概念向科学概念逆向迁移的首要条件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得学生不满意自己的观点,认识到已形成概念的不足和不合理的地方,意识到新概念对于自己的价值,从而做好将新概念内化为自己知识体系内容的心理准备,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操作系统教学中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设计实例或反例,或创设具体情境或背景的方法,使学生原有的操作系统观念无法解释新现象,转而接受更为合理的科学概念。

下面,以并发概念为例说明前概念向科学概念逆向迁移的方法。一般学生操作计算机时都会有同时运行多个应用程序的经验,如使用QQ聊天,同时使用MP3播放器听音乐,甚至还浏览网页、处理邮件等,但不会感觉到明显延迟。教学中可以基于这些直观认识引入并发概念。但是根据现实世界的经验,学生通常会认为在同一时间内有不同程序的多条指令在计算机中执行,如果排除高级体系结构、多CPU等因素,这显然与常用微机系统存在着不一致,此时如果提示学生注意只有一个CPU,即在同一时间内只可能有一个程序的一条指令能够获得执行,前概念认知就无法和实际系统相统一,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继续就该问题连续提问获取不同回答,则会进一步激化这种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其积极思考。此时教师再适时提出正确的概念表述,科学概念就会很容易排除前概念的稳定性影响,得到学生的认可与接受。在原有观念被修正的同时,学生对并发概念的认知也进一步深入。过程如图1所示:

2.2基于相似情境的教学策略

一般而言,“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操作系统内容比较浅显,以基本概念居多,大多可以通过日常经验或在教学情境中形成前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但是,也有一些涉及计算机系统运行机理的基本原理、主要技术,受实验条件所限,很难获取直接经验,加上缺乏必要的前导知识,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学习是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进行的,因此,对于这些缺乏经验和背景的知识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和背景,使其能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体系。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设计相似情境,通过相似情境向新知识点的顺向迁移实现教学。一个好的相似情境不仅易于实现向新知识点的顺向迁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点,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以进程三种状态的转换过程为例,说明基于相似情境的教学方法。该知识点属于操作系统基本原理,难以通过操作获取直观经验,我们选择排队就诊作为相似情境来阐释进程状态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进程状态转换与排队就诊之间的概念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假设只有一个医生,一队病人)。

设计的排队就诊相似情境流程如图2(a),进程状态转换过程如图2(b)。

虽然设计的排队就诊流程与现实存在着一定差别,但是由于排队就诊是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因此,学生拥有足以理解该设计流程的经验背景。依图2可知,设计的流程与进程三种状态的转换过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基于上述的概念映射关系,学生很容易实现从排队就诊流程向进程三种状态转换过程的顺向迁移,理解并接受新知识点。

3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课程,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相关知识必然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的差异,操作系统基础知识的教学历来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个难点。本文根据这些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经验,在知识分类的基础上,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策略进行了一些探讨。实践表明,这些教学策略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听操作系统内容枯燥、理解操作系统概念难的问题,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改善了教学效果。“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还在不断发展完善中,随着社会的进步,该课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因素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相关的教学策略的研究也将继续。

统计学的知识篇(9)

关键词: 社会营销;知识图谱;分析

Key words: social marketing;knowledge map;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4-0317-02

0 引言

社会网络作为社会营销的主要载体和运作基础,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讨论基于知识图谱的社会营销的基本内容。知识图谱的作用在于知识导航,它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分析、科学计量和图形绘制等一系列处理,将某一学科的知识变得可视化。研究者通过知识图谱可以更形象地了解某学科的知识构成,为其选择感兴趣的学术研究领域提供帮助。

1 社会营销引入知识图谱分析的意义与作用

文章以我国cnki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网络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以可视化的手段展示了近五年来国内社会营销相关领域的合作网络,发现我国社会营销学合作网络尚未建立起规模化的学术团体和强大的学术中心,建议通过加强各研究团体间的学术交流,全面提升学科合作研究的水平。科学知识图谱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揭示了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其中社会网络分析将成员的社会网络信息图形化,从而更加直观。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本文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绘制出社会营销学合作网络知识图谱,为加强该学科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帮助。

2 社会营销的发文量分析

社会营销是当今医药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营销管理新趋势。事实上,很少有企业能脱离社会网络真正实现好社会营销。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社会营销文献进行梳理,对社会营销研究现状以及相关重要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由检索结果可列出年度发文量,如图1所示。

1996 年以前的社会营销的研究发文量不大,随后稳步增长。由于社会营销发文缺少权威期刊,只将CNKI收集的刊物均作为检索范围,将搜索时间确定为1994年以来至2011年结束。由上图可见,国内文献数量增长很快,但在2000年前后陷入徘徊期,之后文献发表数量又迅速增长并于 2008 年达到峰值。

对于高产作者,基于对检索到的作者进行词频分析,整理出频数不少于8次的作者,即量不少于8篇的作者。表1显示了目前我国社会营销领域的高产作者。

3 社会营销的关键词共现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科研人员在对海量文献的内容构成、数量变化及相互引证关系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出学科知识相互作用的特征和规律性,有助于发现新的知识增长点。从文献计量学角度看,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通常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相同的热点领域反映了国内对社会营销和市场营销研究的交叉,作为国内研究的主流领域,上表反映出国内对该研究内容的重视程度尚不足。通过对其研究内容的分析,发现企业社会营销目前及未来的主要研究内容仍与绿色营销和社会责任等存在较多的重合之处。但需要注意,交集中的某些热点词汇会因为被重视度不同而导致其热度有所差别,如营销组合的研究仅有12次,说明对此并没有高度重视。(表2)

可见,国内对社会营销研究的仍显不足,我们认为对于社会营销的研究同下图可知,国内的频次为12次,国内又将社会营销加以细化,说明了国内对于社会营销的研究关注程度较大,视角比较宏大。

由图2可见,国内研究热点主要在于社会营销和医药营销等观念层面和理念层面的理解为主,与社会营销存在着共同出现的频次较高的现象,说明国内对社会营销研究存在不足,应该加大研究的力度。

考虑到社会营销是营销科学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和相互融合的综合领域。节点的核心地位通过值反映,值越大代表其的核心地位的程度越高。中心代表从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能够控制的其他节点,其值越大越具有控制力。通过我国的社会营销关键词中可以看到,存在不完全融合的网络连接。

经计算合作网络密度值计算低,我们发现国内小规模的高产作者之间的社会营销合作还没有形成一个广泛的相互合作。因此,扩大合作范围,鼓励不同的研究机构和学科背景的学者交流显得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统计学的知识篇(10)

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发展了近30年。经众多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实践层面,已经由部门内集成的财务软件发展为企业内集成的管理软件;在理论层面,会计信息系统学科也逐步成形。会计信息化事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化事业发展的“引擎”,为推动我国信息化事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但是,在信息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趋势的背景下,会计信息系统学科建设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与信息化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其中某种程度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特色淡化问题已引起有关专家和学者的密切关注。

一、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特色淡化的若干现象

(一)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体系结构长期以来难以趋同

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是否稳定,很大程度上会在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上体现出来。我国会计类课程群中,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相当不稳定,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大同大异”的特征,相同之处高度趋同,相异之处又有很大差异。限于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内容上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不稳定现象是很正常的。这种现象在一些涉及计算机技术的其他相关课程中也有表现,如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但是与这些课程相比,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不仅在内容上稳定性不强,甚至在结构上也缺乏相对稳定性。基本上是在侧重开发、侧重应用、侧重复合三条线上摇来摆去,长期以来有关各方各执己见,难以趋同,课程结构难以定型,再加上相关内容必须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做与时俱进的调整,某种程度上难免给人造成课程体系较为混乱的印象。

(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复合性内容的比重不高

会计信息系统融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多个学科知识为一身,边缘性和复合性突出。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接受教育者达到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水平。对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这一教学目标,有关各方是高度认同的,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建设方面也形成了复合派这一流派。但是分析众多复合派的教材内容结构,发现基本上是对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网络技术与应用等知识进行结构化合并,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相关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重复较多,真正能够体现出会计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相关技术课程“整合”特征的内容相对较少,所占比重不高,使得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一体化程度不高,交叉特色不明显。

(三)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相对独立性日益受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冲击

管理信息系统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冲击由来已久,早在2002年,某从事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的学者在一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师座谈会上,向几位同行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AIS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一些同行提出,现在AIS已经快要被ERP代替了!以后很快就没有AIS这门课了。至今,众多从事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教师对此仍有颇深感受。

笔者认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对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冲击源于实践层面。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与诺兰阶段模型非常吻合。即率先在各种组织的财务部门开始初装,随后开始在其他部门蔓延。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会计信息孤岛现象逐渐显现出来。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催生了具有财务业务一体化特征的所谓企业级会计软件,并很快升格为集成程度更高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ERP),这种趋势迅速蔓延并普及。许多国内会计软件厂商,如新中大、用友、金蝶、浪潮国强等知名厂商等,因此纷纷转型为管理软件公司,并不再推出单纯的财务软件。这迫使教学单位使用财务业务一体化的ERP软件开展配套的AIS实验教学。ERP软件所蕴涵的理念已超越出传统的会计观念,需要综合运用生产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知识与技能,才能使软件流程运行下去。目前已经形成了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等众多专业的师生共同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所谓的“沙盘大赛”的局面,其必然会对传统的AIS形成冲击。

伴随着会计信息孤岛的消逝,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相对独立地位也在动摇,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出现边缘化倾向。

(四)部分会计信息系统人才的复合特征不明显

目标中的会计信息系统人才应该是复合性人才,即所谓的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双通人才。通过我们的观察,真正达到这种水平的人才是非常短缺的。

在教师层面,与其他会计类教师相比,从事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在知识结构和个人素质方面差异非常大,基本上可划分为强计算机强会计,强计算机弱会计、弱计算机强会计、弱计算机弱会计(如部分由管理信息系统转型的教师)的分布格局。除第一类教师外,其他三类教师的知识结构的复合特征弱化,难以适应信息化日益深化的要求,部分教师纷纷离开了原来的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岗位,放弃了原来的研究方向。

在学生层面,部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和会计类专业学生,在会计信息系统化方面的复合能力不强,处理会计信息化实际问题的技能有限。在人才市场上被评价为不精通会计信息系统,甚至有些学生被戏称为“既不懂会计又不懂计算机”,这类型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会计信息化岗位,经常被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替代,目前这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这类学生的就业前景非常不理想。

二、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的交叉性知识是表现学科特色的关键构成

如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中核心知识的交叉成份不浓厚,个性特征不强。与相关学科知识相比,就没有显著的区别。这将导致学科特色淡化,这也许就是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特色淡化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知识体系的核心知识应是会计学科相关知识与计算机等支撑性技术学科相关知识经过“内生性”融合,能够充分体现出“整合”特色的知识。应具备如下特点:

一是相对独立性。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应在复合性基础上,对会计知识及计算机等相关技术支撑知识进行适度的创新发展,与源知识既要有联系,更要有区别,如果能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无我”的程度,就非常理想了。

二是整合性。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应具有会计信息系统个体属性,其有关概念应具有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套用面向对象方法的概念比喻,会计信息系统应该既不是“会计类”,也不是“计算机类”,而应是经过系统整合后的新类,即“会计信息系统类”。

三是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形成的专业能力难以被替代。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形成的专业能力,既难以被单纯的计算机专业能力替代,也应难以被单纯的会计专业能力替代。计算机专业人员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时需依赖这些知识和相关人才,财务部门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时也需依赖这些知识和相关人才。

三、模拟建筑学和工业设计学科建设思路,创新会计信息系统知识体系

会计信息系统核心知识建设,应坚持牢固树立“整合”观念、强化交叉性知识的研究和积累、突出会计信息系统知识集成性的原则,才能凸显出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的特色,维持会计信息系统的独立学科地位,避免被边缘化。

在众多学科专业领域中,有许多和会计信息系统同样具有边缘性、复合性突出特征的学科专业,如工程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建筑学、工业设计等专业。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建筑学与工业设计的学科建设思路值得移植和借鉴。

(一)建筑学与工业设计专业复合特征分析

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理工与人文、科学与艺术广泛的知识背景,“建筑、城市、园林”三位一体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在设计、科研、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文物建筑保护、建筑技术设计、科学研究、管理及建筑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建筑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上述专业的复合特征分析:

1.建筑学专业主要从事建筑物的外观设计,要求既懂土木工程基础,又精通建筑艺术。其形成的专业能力形成两个依赖关系,一是土木工程师要依赖注册建筑师,土木工程师虽然也具备建筑学基础知识,但是其建筑物设计水平难以超越建筑师;二是房地产开发商也依赖建筑师,虽然房地产开发商可聘请艺术家帮助其设计建筑物产品,但是由于普通的艺术家不懂工程结构,设计出来的建筑物可能会成为“空中楼阁”,根本无法建造出来。基于建筑学专业知识形成的既懂建筑工程又懂艺术的复合专业能力,很难被工程师或者艺术家的专业能力替代,其工程与艺术整合的特征突出。

2.工业设计专业主要从事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专业能力的特征本质上与建筑学专业类似,只不过领域不同。例如汽车造型与功能的设计工作,汽车工程师和艺术家很难替代汽车设计师的专业能力。

3.上述两个专业具备一些共性特征。一是专业价值主要体现在目标产品(如住宅或汽车)的“做什么”和“怎么做”阶段,基本上不涉及“具体做”方面,产品的实现依赖相应专业的工程师来完成;二是非结构化思维与结构化思维的有机融合。技术知识具有非常明显的结构化特征,艺术知识具有非常明显的非结构化特征,两方面的知识所依赖的思维方式及技巧差异较大,将二者整合起来比较困难。正因为如此,一旦通过专业培养,形成以复合知识为支撑的具有整合特征的专业能力,就具有非常强的难以替代性;三是知识结构具有强艺术含量和较强工程技术含量的复合属性。

(二)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复合特征与上述专业的比较分析

会计信息系统总体上可以看作是基于会计专业需求的软件工程,需要会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等相关支撑技术专业知识的高度融合。会计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艺术性,非结构化特征明显;计算机等相关支撑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结构化特征明显;二者的整合也是具有较大难度的。

软件工程从根源上说,是移植了建筑工程的原理,模拟建筑工程分为勘察、设计、实施三大阶段的思路,将软件开发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三大阶段。即按照依次解决系统“做什么”、“怎么做”、“具体做”问题的先后顺序,逐步搭建软件系统,避免返工,降低风险,最终实现系统目标。

对于会计信息系统这一软件工程来说,会计专业知识在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阶段,尤其是在系统分析阶段,作用明显,价值凸现。但是会计专业知识的应用适应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知识的要求;而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知识在系统实施阶段的价值体现非常明显。

综上,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复合特征与建筑学和工业设计学科建设思路类似,专业能力价值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做什么”与“怎样做”阶段,科学与艺术整合特征突出。

(三)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创新的初步设想

1.会计信息系统学科专业能力的目标定位。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目标,通俗地讲,就应该是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要求不仅要精通会计理论与方法,正确处理会计业务。而且要掌握软件工程的方法,结合会计业务需求,分析和设计会计信息系统。能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并具备一定的会计信息系统实施能力。会计信息系统专业知识主要应用于系统分析和系统实施阶段,形成强会计较强计算机的能力强度分布特征。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分析和设计环节,至于软件的实施(编程),应交给软件工程师来完成。

2.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创新的基本原则与初步设想。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构成,应该是会计信息系统系统分析知识和系统设计知识。除传统的软件工程知识并结合会计业务与相关管理业务加以整合外,为提高整合效果,还应该模拟建筑学和工业设计专业的思路,增加软件设计美学、软件设计心理学、软件安全工程、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等相关支撑知识。所有核心知识均应体现出突出的“整合”特色。

在具体的构建路线上,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专业层次,可以考虑设立“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专业。以本科专业设计为例,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适当增加计算机类课程;专业课程分成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审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三大模块,丰富并强化会计专业知识与相关技术支撑知识的整合性内容;毕业环节以毕业设计为主,毕业论文为辅;职业定位应是会计软件系统分析员。二是课程层次,应对会计专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进行改革,改革所遵循的原则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强化整合性内容,弱化合并性内容;强化系统分析能力、系统设计能力、系统应用方案设计与管理方案设计能力,弱化系统实施(编程)能力;显化会计信息系统知识,淡化管理信息系统知识。

综上,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的创新,应在会计专业知识与相关技术支撑知识的结合处狠下功夫,强调会计知识与相关技术支撑知识的“整合”,形成难以被替代的会计信息系统复合性知识,突出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特色,维护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的独立性。

上一篇: 对公司的财务分析 下一篇: 经济学产生的条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