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审计问题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22 15:38:18

村级审计问题

村级审计问题篇(1)

一、村级财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在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推出了村级会计委托制、民主理财制、村级两委交叉任职等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一些地方财务管理制度不落实,公开不规范,监督机制不健全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财务管理混乱。一是账户管理混乱。如多头开户普遍存在,存款短缺屡有发生。由于少数村干部和财务人员私心作崇,集体存款多头开户,甚至公款私存,该问题有征地拆迁任务的村组表现更为突出。二是村级资金管理混乱。如无项目、无依据、超范围支出各种款项。有的利用自制凭证以证明的形式报支经费,有的随意报销费用,有的招待费开支失控。

(二)专项资金不专用。部分中央和地方对农村投入的专项资金没有做到专款专用,甚至改变资金用途和使用范围,造成财政专项资金流失和损失浪费现象。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是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安排专项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资金。有些资金一拨到乡镇就被乡镇一级截留一部分走,而拨到村级的只是一部分了,而真正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有多少呢,这中间不是被走访项目买土特产品送礼送掉一部分就是村干部吃喝请客用掉一部分。

(三)执行制度不严。有些地方财务制度形同虚设,违法乱纪案件增多,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和村级财务制度明文规定,账款要分管。但是,有的村干部包揽了会计、出纳之职,直接经手现金收支,买了东西开了票,回去告诉会计入账;有的村经济合作社由村干部包租、收税费,造成一部分村干部所收税费自行开支,收钱管钱、坐收坐支;选拔财会人员任人唯亲,全凭个人好恶,致使一些素质低下、不具备会计条件的人被选到会计岗位上来。

(四)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账务处理不及时,程序手续不清楚,有的村部分财产早已卖了或报废,但账面没作任何处理;自制凭证使用不恰当,会计处理问题不确切,会计科目使用混乱,如把“接待费用”记到“生产费用”科目上、“折旧费”和“待摊费用”相混等等。

(五)财务公开质量不高,公开不及时。有些村的财务公开存在弄虚作假、避重就轻的情况,公开内容不全面,事情能见得“阳光”的就公开,见不得“阳光”的就不公开或只公开结果不公开过程;有些村的财务公开表述不清、条理不明、内容不详细,群众无法了解真实情况,势必怀疑公开内容的真实性。

二、加强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必要性

(一)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揭露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集体所有制是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一种形式,集体的财产属于集体成员共有,任何个人不得侵占、挪用。但是,目前农村一部分人尤其是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利用职权侵占集体资产、大吃大喝、奢侈浪费现象时有发生;账目管理混乱和乱收乱支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不良行为严重削弱了集体经济力量。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制度,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全面地落实农村政策,促进农村干部依法、依规地执行政策和管理财务。

(二)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强化农村财务公开制度的落实。目前,仍有一些村组的财务没有公开,或者是公开的内容和账内反映的内容不一致。因此有必要在农村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定期对村财务实施审核、检查,将审核内容向村民公开。这样,有利于村民了解村组财务的收支状况,还群众一个明白,有利于改善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三)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目前,我国农村财会人员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业务素质偏低的情况。大部分农村财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知识培训,在实际操作中常存在“包包账”、“捆捆账”,或是账务处理随意,违反会计基础规范要求。如此低下的素质显然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农村经济形势。通过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帮助农村财会人员提高业务素质,以审计促进他们按照现代会计制度要求,完善会计科目、报表、凭证,确保账目规范;以审计促进基层财会人员按照会计制度建账、记账和报账,保证会计资料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四)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农村集体资金合理、有效使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集体力量不断壮大,积累了一定规模的农村集体资金。但是,农村集体资金在使用中却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现象。例如:对资金的使用没有规划,随意开支、应收账款占用额过大、各种非生产性开支比重增加等等。本来资金就有限,现在又被不合理的占用,这样资金更加缺少。如果能够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可以对农村集体资金的使用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有限的财务资金用于壮大集体企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改善农村基础条件等急需用资金的项目上,促进农村各项工作步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

三、积极探索村级财务审计的路子

(一)在认识上突破两个误区。我县是在2007后才安排了村级财务审计,之前全县各村委会从未安排过项目审计。在安排年度计划项目之初,局部分干部甚至少数班子成员对村级财务审计也心存疑虑,在“能不能审”和“有没有审头”两个方面并未形成共识。对此,我局组织大家反复钻研《审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学习讨论,大家有了基本一致的看法:虽然现行法律法规未对审计机关进行村级财务审计作出明确规定,但是审计机关受政府的授权,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监督,是履行自身职责的行为,符合《审计法》第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审计机关分别在省长、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第二十六条:“除本法规定的审计事项外,审机关对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的事项,依照本法和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审计监督”的规定;同时也符合中办、国办《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中关于“村干部任期届满或离任时必须审计”以及农业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规定》中关于“农业部门负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工作,审计业务接受审计机关的指导”的规定精神。特别是《江西省审计条例》第二十六条“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审计机关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接受、运用财政资金的情况,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包括下列内容:①项目、物资和资金的申报情况;②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绩效情况;③物质和资金的发放、使用和管理情况;④本级人民政府要求审计的其他情况。”的规定。已经明确规定村级财务审计的可行性不言而喻,从而使大家在“能不能审”的问题上消除了疑虑。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反复分析我县村级经济发展现状,使大家认识到村级财务管理混乱问题已成为农村基层各种矛盾的焦点、审计监督的盲点,坚定了大家对村级财务审计必要性的认识,从而在“有没有审头”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二)在内容上突出六审六查。一审现金存款,查账款是否相符。在对个别村库存现金进行盘库时,发现都存在白条抵库现象,个别村白条抵库现象严重,有的是几年甚至是十多年前的条据。二审各项收支,查是否符合规定。审计过程中发现,个别村干部借支公款时,均未履行借款手续,有的虽有借据,但既无审批人,又无证明人,出纳只得私下用笔记本逐笔记录,以备查对。三审财产物资,查账物是否相符。在审计某村账物时,通过走访群众获知,该村出售一批集体林杉树7 000元没有入账,我们查实后,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作出了相应处理。四审各项往来,查债权债务是否落实。审计到个别村存在一定年限的债权债务都从未清理过。五审专项资金,查是否专款专用。审计到部分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如:某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县财政共拨入到该乡经管站账上9万元用于该村修建公路,结果该乡截留了6万元用弥补该乡机关经费不足,实际拨到该村的就只有3万元,而这3万元本来是用于该村修进入村委会的公路,真正用于修路的费用只有2万元,另外1万元全用于请客送礼招待费用等。六审基建项目,查是否漏缴税费。在审计某村账目时,发现该村下属经济实体从事了房地产开发,延伸审计后发现其工程结算中有偷漏税收等情况。在税务部门的协助配合下,责令其补交了偷漏的税款10万元。

(三)在审计方法上创新审计思路。

2014年,我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村级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管理监督工作,对全县13个乡镇的所有村(居)委会“三资”情况进行专项审计。成立了以县纪委副纪为组长,县纪委、组织、财政、审计、农业、民政等单位领导为副组长,全县13个乡(镇)的纪委书记为成员的县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新干县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审计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三资”管理监督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方法步骤、操作程序和具体要求。主要做法如下:

1.创新审计方式,扩大审计主体。过去,各乡镇村级“三资”审计通常由本乡镇经管站负责,由于经管站既管账又查账,管理和监督职责不清,乡镇“内审”往往形同虚设;而县级政府审计的重点是重大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民生资金的审计以及各部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触角难以涉及到村,村官审计一度处于“真空”状态。为切实解决“村财乡管”后管理与监督角色分设问题,保障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的真实性、延续性、完整性和合法性,确保审计监管工作真实有效,我县着力创新审计方式:从全县13个乡镇纪委、经管站、财政所和县直机关抽调财会人员组成专项审计工作组,每组3~4人,由各乡镇纪委书记带队,采取“乡镇交叉审计”的摸式,对全县134个行政村和20个居委会“三资”情况进行专项审计。

2.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审计重点。我县针对村级集体资金随意挤占挪用、资金使用不明不白、大额白条支付工程项目等农村“三资”管理混乱,导致基层干群关系紧张等问题,按照“结合实际、科学规范、客观管用”的思路,突出审计重点,切实做到有的放矢。一方面,确定重点审计对象。坚持抓重点带全面,突出对新农村建设点的行政村“三资”情况进行审计。由于新农村建设项目多、资金量较大,专项审计小组采取了项目实施全过程、全覆盖的方法,将审计向两端延伸,包括设计预算、计划报批、审核拨付、规范使用、社会效益等,以实地审查为主,账面查看为辅的方式,做到对项目过程审计的全覆盖。另一方面,抓准重点审计内容。突出“四个重点”,即:重点审计村支“两委”干部经济责任情况,主要采取实地走访调查的方式审查是否建立内控制度,是否设立专职财会人员和财经制度;重点审计村级基层组织“三资”管理和使用情况,审查是否存在挥霍浪费和违规处置集体“三资”的情况;重点审计涉农资金尤其是惠农补贴类资金,通过向金融结构调阅数据、查阅村级财务账本等资料核实补贴实际情况;重点对征地拆迁补偿款、危旧房改造款等专项资金是否落实和发放到位进行审计,主要采取账面查核、走访农户等方式,审查是否存在贪污、截留、挪用的现象。

村级审计问题篇(2)

1.会计资料不规范

有些村的财务工作仍使用传统的收入减去支出方法,缺乏足够的原始凭证,代之以大量的自制自支的白条、收据和报销单。因为未采用正规的记账凭证,因此不可能按照规范的会计记账程序入账。例如,在对某村进行审计时发现,该村2002年8月12日的招待费为2473.00元,登记在一张自制的记账凭证中,根本没有附上任何原始凭证。在记账凭证的使用上,重复编号、所附原始凭证数与实际数不相符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明细账和总账,给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村级财务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健全,主要表现在财务工作没能明确的划分审批人、会计和出纳,使会计资料分散在村长、书记、会计和计生专干的手里,待需要时再临时拼凑在一起。另外,由于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出现人人都有审批权和现金控制权的现象,或者自批、自领、自用、一个人说了算的现象。

3、会计处理方法不正确

会计处理方法不正确是村级财务工作中最常见的错误,也是许多重要问题、热点问题的症结所在。具体表现在一是会计科目使用的不合理。例如,同是招待费,有的记入“管理费用”,有的记入“其他支出”或“承包经营支出”;同为一笔借款,借入时记入“短期借款”,返还时却从“其他支出”中冲销。二是会计工作的连续性不强,我们在审计某村时,发现其2001年12月31日的应收账款余额为4327.60元,而2001年1月1日的上年结转数却为零,就其原因,原来是被转入了收益的贷方,但从账面上却无任何反映。三是会计期间没有明确地划分。如2002年的原始凭证中夹杂着大量1999年至2001年的原始凭证。

4、项目支出繁多,无法准确核实

村级财务中的招待费支出并无明确的限额标准,这很容易给某些村干部造成可乘之机。由于许多专项资金被基层用款单位领用之前,已经被层层分解,在此过程中大多以拨代支。有些用款单位的支出仅凭自制的领款单领款或以领款单作为项目支出;有些用款单位财务管理较混乱,大量的白条使资金真正用于项目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例如,我们在具体审查个村时,如果发现该村发放了一笔款项用于统一购买树苗时,我们可以去怀疑村或农户会将该项资金挪为他用,但具体核实起来难度较大,审计人员不可能对此进行详细的核实。

5、财务管理长期混乱,干群关系紧张

近年来,由于某些村干部重发展、轻管理和作风不廉洁等原因,使村级财务管理中出现了会计人员不会记账、不会成本核算的现象,村干部谁收谁支,坐支挪用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村领导和会计人员更换频繁,从而造成财务管理长期混乱。村级财务管理的长期混乱导致了干群关系紧张,一些村干部的形象不佳。

二、村级财务审计中的治理对策和建议

1、成立完整的基层专职审计机构

乡镇党委、府应根据本乡镇实际情况,立基层专职审计机构,备专职审计人员,心接受县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镇党委、府要经常把群众关心的热点、点和难点问题交给专职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查和研究。时要做专职审计人员的坚强后盾,他们放下思想包袱,有后顾之忧,解决专职审计机构所需要的经费,级财务审计专职人员不仅应该具备较全面的财会知识,谙相关制度和法规,且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协调、往能力和文字综合处理能力。此应对专职审计人员进行基务培训,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2、层审计宣传力度“增强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

各乡镇党委、府应该把依法治村纳入发展经济的重要环节,大基层审计宣传力度。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强基层干部的守法意识,高群众的参与意识。村级财务上墙公布以便接受群众监督;各村群众民主选举组成财务清理组织,为村常设的群众监督机构,组织有权参与制定本村全年的财务预算并检查预算执行情况,权把村里的集体财产登记造册并负责保管资产登记册,权于月末听取会计人员关于财务收支的汇报,把有关账页的复印件在专用的财务公开栏上公开张贴。

3、财务审计工作应该协调借助相关部门的力量。采用灵活多变的操作方式

村级审计问题篇(3)

1.资料不规范

有些村的财务工作仍使用传统的收入减去支出,缺乏足够的原始凭证,代之以大量的自制自支的白条、收据和报销单。因为未采用正规的记账凭证,因此不可能按照规范的会计记账程序入账。例如,在对某村进行审计时发现,该村2002年8月12日的招待费为2473.00元,登记在一张自制的记账凭证中,根本没有附上任何原始凭证。在记账凭证的使用上,重复编号、所附原始凭证数与实际数不相符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明细账和总账,给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村级财务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健全,主要表现在财务工作没能明确的划分审批人、会计和出纳,使会计资料分散在村长、书记、会计和计生专干的手里,待需要时再临时拼凑在一起。另外,由于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出现人人都有审批权和现金控制权的现象,或者自批、自领、自用、一个人说了算的现象。

3、会计处理方法不正确

会计处理方法不正确是村级财务工作中最常见的错误,也是许多重要问题、热点问题的症结所在。具体表现在一是会计科目使用的不合理。例如,同是招待费,有的记入“管理费用”,有的记入“其他支出”或“承包经营支出”;同为一笔借款,借入时记入“短期借款”,返还时却从“其他支出”中冲销。二是会计工作的连续性不强,我们在审计某村时,发现其2001年12月31日的应收账款余额为4327.60元,而2001年1月1日的上年结转数却为零,就其原因,原来是被转入了收益的贷方,但从账面上却无任何反映。三是会计期间没有明确地划分。如2002年的原始凭证中夹杂着大量1999年至2001年的原始凭证。

4、项目支出繁多,无法准确核实

村级财务中的招待费支出并无明确的限额标准,这很容易给某些村干部造成可乘之机。由于许多专项资金被基层用款单位领用之前,已经被层层分解,在此过程中大多以拨代支。有些用款单位的支出仅凭自制的领款单领款或以领款单作为项目支出;有些用款单位财务管理较混乱,大量的白条使资金真正用于项目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例如,我们在具体审查个村时,如果发现该村发放了一笔款项用于统一购买树苗时,我们可以去怀疑村或农户会将该项资金挪为他用,但具体核实起来难度较大,审计人员不可能对此进行详细的核实。

5、财务管理长期混乱,干群关系紧张

近年来,由于某些村干部重发展、轻管理和作风不廉洁等原因,使村级财务管理中出现了会计人员不会记账、不会成本核算的现象,村干部谁收谁支,坐支挪用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村领导和会计人员更换频繁,从而造成财务管理长期混乱。村级财务管理的长期混乱导致了干群关系紧张,一些村干部的形象不佳。

二、村级财务审计中的治理对策和建议

1、成立完整的基层专职审计机构

乡镇党委、府应根据本乡镇实际情况,立基层专职审计机构,备专职审计人员,心接受县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镇党委、府要经常把群众关心的热点、点和难点交给专职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查和。时要做专职审计人员的坚强后盾,他们放下思想包袱,有后顾之忧,解决专职审计机构所需要的经费,级财务审计专职人员不仅应该具备较全面的财会知识,谙相关制度和法规,且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协调、往能力和文字综合处理能力。此应对专职审计人员进行基务培训,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2、层审计宣传力度“增强基层干部的意识

各乡镇党委、府应该把依法治村纳入的重要环节,大基层审计宣传力度。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强基层干部的守法意识,高群众的参与意识。村级财务上墙公布以便接受群众监督;各村群众民主选举组成财务清理组织,为村常设的群众监督机构,组织有权参与制定本村全年的财务预算并检查预算执行情况,权把村里的集体财产登记造册并负责保管资产登记册,权于月末听取人员关于财务收支的汇报,把有关账页的复印件在专用的财务公开栏上公开张贴。

3、财务审计工作应该协调借助相关部门的力量。采用灵活多变的操作方式

村级审计问题篇(4)

1.“村账镇管”制度流于形式,存在“代而不管”现象

“村账镇管”制度在国家颁布正式文件中的名称为“村级会计委托制度”。所谓“村账镇管”就是在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民利的基础上,把村级财务委托给乡镇统一核算和管理。这种方式切实提高了村级财务管理和核算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村账村管”和“村账镇管”划分不清。有的乡镇虽然形式上实行了“村账镇管”,由乡镇经管站记账、资金由乡镇统一管理。但实际上,由于乡镇经管站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由村会计记账,乡镇经管站的会计人员只是将会计信息录入农廉网,而且有的村账反映的数据与农廉网的数据不一致,未能真正做到统一核算,使“村账镇管”流于形式。

(2)双重管理使权利义务不明确。“村账镇管”模式中,乡镇政府、村干部均享有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多头管理则容易形成管理盲区。乡镇政府认为钱不是自己花的,只是代个账而已,出了问题村负责。村干部则认为钱花在哪里政府都知道,账也是经管站代做的,出了问题政府担着,结果使村账成了“两不管”账。

(3)会计监督执行不到位。首先,乡镇对村级财务的监督不到位。按照规定乡镇经管站、财政所应当对村级财务进行指导监督。实际上,经管站作为村级账务代账员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不可能做到自我约束。同时,由于部分乡镇代账员的会计水平低、责任心差,无法对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有效性进行识别,所以更谈不上对村级财务进行有效的监管。其次,未能充分发挥村会计的监督职责。由于大多数村会计学历偏低,并非科班出身,业务能力较低,常常受制于村干部的牵制,会计的监督职责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2.村级财会人员素质低,会计基础薄弱

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财务工作的质量,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从目前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村级财务人员都未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有的只能做到“记记账、打打算盘”,有的甚至连最基础的会计知识都不懂,仅仅记个流水账,更不用说发现和提供经济运行和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3.会计资料不完整,会计核算不规范

村级财务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制度要求,严格设置会计账薄、及时填制会计凭证,规范登记总账与明细账,按规定及时、全面、真实地编制会计报表。然而实际上,部分村只设置收入、支出科目,所有收入都记入“其他收入”,支出记入“其他支出”,没按规定设置总分类账、明细账、银行存款和现金日记账,更没有设置往来款明细账,由于会计核算混乱,账实不符、账账不符、账证不符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无法对村级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

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的建议

1.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财务制度是进行财务管理的基础。乡镇必须严格执行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并结合各村的实际,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例如:现金管理制度、支出审批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等等。同时,要建立健全财务工作流程,所有财务事项都要严格按照工作要求进行账务处理。发生经济业务要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经办人在原始凭证上注明用途并签名,经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审批同意并签字,交由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对符合财务制度规定的单据加盖民主理财专用章,由村会计到乡镇经管站报账,乡镇代账员按有关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后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做到账簿齐全、记账及时、独立核算、民主理财、规范管理。

2.加大监管力度,强化问责机制

审计监督是规范财务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要建立审计监督体系,加大监督力度,严肃财经纪律。一是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由乡镇财政所和经管站牵头,抽调专门人员,对村级账务进行定期审计检查。二是广泛开展村级经济责任审计。在对村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村级领导干部任中和离任审计。经济强村、重点村、难点村由县农经办负责组织审计,普通村由乡镇政府组织审计。通过审计,对村干部的履职情况、工作业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村“两委”换届选举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三是实施专项审计。各级部门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权限,加大对涉农、惠农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加大纪委检察的办案力度,确保资金能够专款专用,切实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全力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四是强化责任追究。将各级的检查结果{入村干部的管理档案,作为村主要领导干部免职、辞职、换届考核等的参考依据,并由乡镇政府负责督促整改,村民理财小组负责监督整改,村两委则负责整改落实。对审计出来的违法乱纪问题,要依法依纪作出处理。

村级审计问题篇(5)

(一)村务监督委员会形同虚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应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类似机构,负责村民民主理财、监督村务公开事项。成员由村民或其代表推选,被推选的人应具有财会或相关的管理知识。在审计工作中我们发现,此项法律规定虽然非常明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形同虚设”,如村务监督委员会并未由村民推荐产生,而是由村委四职干部或委员担任,其印章却由报账员保管,监督委员亦未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逐笔审核及签字。这里在形式上,一方面实质上不符合财务内部控制的独立性要求,起不到切实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相关流程及权限不合理(如报账员保管印章,监督人员不复核签字等),都在形式上也使得监督工作完全没有展开,村务监督失效,导致农村经济组织财务工作混乱。

(二)财务管理不规范

由于缺少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监督,村级财务收支情况掌握在村支书等少数村干部之中,村的大额经费支出不经集体研究决定,费用审批手续不严谨,报销凭证不够规范,有的是白条列支,有的是村干部自己领条自己审批,有的是重复报账套取资金。

(三)村务公开不规范

其一是村干部民主意识不强、服务意识不够;其二还是由于其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作祟,未能认识到自身与村民的服务关系。这样导致的后果是村级财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都不规范或者不完整,公开的内容也片面、单一,不够具体。从另一个角度讲,大多数村民对自身的权利也没有完全认识,对于村务公开的程度、形式不够关心。这样则导致了村务公开工作完全成了“形式”与“过场”,使村民只能雾里看花,对村级财务的知情权、监督权受到限制。

(四)工程建设监督管理不到位

由村级建设的村组道路工程、小型水利工程、办公室装修工程没有实行公开招标程序或集体决策程序,工程未经公示,无工程预算、决算、验收等资料;外购建筑材料无购销合同和验收资料;材料款和工程款都是以领条或收据方式报销,工程建设监督管理随意性大,基本上由村支书和村主任共同操作和掌控工程项目。

(五)超额开支征地拆迁工作经费

涉及征地拆迁的村委会收到上级拆迁办拨付的拆迁工作经费,限额开支,主要用于征地的政策宣传、思想动员等相应费用的开支以及村组等征地工作人员的误工补贴及加班费,征地工作人员的就餐费用。由于村干部对拆迁工作经费开支无预算和计划,开支内容的随意性大,在没有考勤记录的情况下,村委会成员集体超额发放误工费和加班费,村干部采用领条和个人餐票方式报销大量餐费,导致拆迁工作经费大大超过限额开支标准,挤占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资金。

(六)违规发放坐班补助和误工费

街道办按照上级规定对村四职干部的工资由财政统一打卡,其他职位干部工资待遇按照上级规定执行。村干部工资以外的差旅费(交通费)、电话补助、节假日值班费、其他专项工作补贴等限额报销(除征地工作外)。村干部不得再发坐班补助及专项误工费。村委会因征地拆迁收到大额的拆迁补偿款,村干部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额资金,就千方百计想办法如何使用。由于拆迁补偿款属于全体村民共有资产,向村委会全体成员发放坐班补助和误工费属于乱支滥补行为,损害全体村民集体经济利益。

二、村级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村级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缺失

由于缺乏必要的内控制度,导致村干部的审批权和控制?喙?大,未能从制度层面对村干部进行约束,存在自批、自领、自用、挥霍浪费、乱支滥补等情况。

(二)村干部的财经法规知识缺乏

村干部对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缺乏学习,上级部门也未进行经常性的业务培训,致使村干部财经法规知识缺乏,遵守财经制度的意识淡薄,个人权力表现力强,对村级财务收支不按规章办事,不听财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集体资金一人支配,造成管理不规范。

(三)对村级财务管理监督不力

一是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不力。村务监督委员会没有代表全体村民对村级财务收支、民主理财、村务公开等进行监督和落实,监督流于形式,给少数不廉洁的村干部提供有乘之机。二是村民监督不力。分散的家庭经营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部分村民忙于生计,不主动参与集体事业,对村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纵了村干部的违法乱纪。三是上级部门监督不到位。由于上级部门从事农村“三资”管理的人员越来越少,监管空白,疏于对村级财务收支进行检查和监督,致使村干部心存侥幸,违法乱纪的胆子越来越大。

三、加强村级财务收支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民主监督管理

一是坚持依法办事,完善村民监督。要从组织建设出发,由各基层人民政府负责,落实各村民监督小组的组建,明确其成员构成、职责与相关办事流程,从形式上和实质上完善村级财务收支的合规性。二是强化外部监督。由于内部监督远非一蹴而就,因此适时引入外部监督也非常重

要。这里重点考虑以政府审计的模式,通过定期审计、专项审计或经济责任审计等形式对村级财务或重点收支事项进行审计或审查,并定期公布审计结果。结合审计结果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奖惩,对重大违纪违规的人和事依法移送纪委或司法机关依法查处,真正做到查处一个,威慑一方的作用。考虑到政府审计力量的不足,有必要时也可以通过外聘社会审计的模式开展专项审计工作。

(二)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

根据财政部、农业部《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和财政部《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并结合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做到规范管理,同时强化执行情况的监督。

(三)完善村务公开制度

一是要完善村务公开形式。要求各村委会将一定时期的村财务收支进行公布。在形式上要明确公布周期,公布载体(如上网、张榜等),公布的同时要注明举报或反馈方式等。二是要明确公开内容。要求各村委会必须将所有收支、资产负债、工程建设、项目发包、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使用情况逐项进行公开。杜绝“选择性公示”的做法,使村民的监督权和知情权落到实处,使村民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明白的答案,及时纠正不合理收支项目,消除村民对干部的疑虑,化解干群矛盾。

(四)加强工程建设管理

严格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度和集体决策制度,对拟参加村级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从资质、业绩、报价等方面进行量化评比,择优确定中标施工单位,并将中标单位的情况进行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双方签订规范的建筑业施工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将合同交上级部门备案。对建筑工程一定要按国家规定的程序进行,先要设计、预算、招投标,订合同、聘请工程监理,完工后,完善工程验收手续,按合同分期支付工程款、暂扣质量保证金等。

(五)制定费用报销标准

村级审计问题篇(6)

1.从审计对象看,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审计资料不齐全或不规范。村级财务机构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健全,仍存在较多问题。比如白条抵库、无手续借支公款、大额现金支付、用非正规发票入账、项目工程竣工结算未经审计就报账等情况普遍存在。因此在财务审计时会计资料缺失或会计资料不规范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村没有设立相关科目的登记薄、备查账簿等,有些村设立的账目不完整,未按照会计法、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等进行操作,部分账目信息以最简单的流水账形式记录,不保留原始凭证或保留的原始凭证不齐全,有些票据经办人、证明人、审核人和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签章不齐全,会计绝对记载事项不齐,违规操作、违法操作存在。因此给村级财务的审计工作人员弄清资金的来龙去脉,确认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合法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不便,妨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2.从审计主体看,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审计机构不健全,部分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某些相关部门重视不足。在政府对村级财务的主管和审计过程中,大多数地方未设立专门的农村财务审计机构,也没有配备专职村级财务审计人员。通常此项工作由乡镇审计人员承担。而这些审计人员同时还承担着诸多工作如工程审计、项目审计、单位内部审计等工作,村级财务审计仅仅是其中一项,无法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上审计量大、人手紧缺等原因,不能很好地履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职责。同时部分村级财务审计人员不是专业的科班出身,审计业务知识不全面,审计业务能力不强,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和阻碍村级财务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另外某些相关部门对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3.从审计形式看,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审计结果透明性差,公开工作流于形式。对于当前村级财务审计工作而言,审计结果的公开在村级仅限在村三套班子成员,实施审计公告还有一定难度。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必须向广大农民负责,做到审计的真实、公正和有效要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将财务管理审计监督和群众的民主理财结合起来,通过对审计结果进行张榜公示来增加财务管理的透明度,让农民群众更加清晰地了解本村集体经济运行情况及村级财务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从审计结果看,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审计责任追究手段欠缺,问责制度不到位。目前由于审计结果的运用、联动机制等不完善,导致了审计结果责任追究、审计问责不到位。首先,乡镇没有建立关于运用审计结果的规章制度,没有把审计结果和村干部任期考核、年度考核,各类评优和嘉奖等联系起来;其次,没有充分发挥与纪检、检察等部门的联动机制或联动机制不完善,致使审计结果的运用大打折扣。对审计提出的整改建议和要求,往往因违法、违纪问题界定不清或达不到立案标准而不立案,问题久拖不决,几乎不能采取实质性措施对其处罚并促其整改,从而造成审计工作的无奈,难以有效遏制个别人的违纪违法行为;最后是农村干群关系比较复杂,人际关系处理相当微妙,从而使村民产生“审计就是走走场”的心理定势,怀疑审计的公正性,严重削弱了审计的权威性和公信度。由于审计整改不能很好的落实,查出的问题不能很好的纠正,也影响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事倍功半。

二、解决村级财务审计工作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村级财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四大问题,下面具体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和对策。

1.健全村级财务内控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完善财务审计资料。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审计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前提和有利保障,能有效减少、防范和杜绝各种违规、违法操作。因此乡镇农经站要指导各村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使村干部各就其位、各司其职,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同时要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完善审计资料,这是开展财务审计工作的具体要求,即做到“有资料可审”。如严格要求村出纳、会计和农村集体“三资”服务中心会计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操作指南处理日常账务工作,即从原始凭证的整理、汇总,记账凭证的填制、汇总,日记账、明细分类账的登记,到会计报表编制的步骤和方法都进一步规范化,以减少财务审计的困难,提高财务审计工作的效率。完善开支审批手续,明晰财务管理责任,为进一步落实审计问责制度打下基础。

2.强化村级财务审计机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加强相关部门领导重视。村级财务审计有力地保障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健康运行,而要使村级财务审计健康运转则必须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硬、长期稳定的审计人才队伍,实时根据上级审计部门和地方各部门要求开展工作。审计人员通过参加上级审计部门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审计继续教育、自学等途径,增强审计职业道德素养,强化审计业务技能,丰富审计业务知识,了解最新的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以优化知识结构,拓宽视野和思路,最终达到审计专业素质的质的飞跃。同时各相关部门要重视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只有领导的重视,部门的配合,才可以将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做到事半功倍。

3.实施村级审计公开制度,实行办公过程透明,虚心接受群众监督。村财务审计结束后,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公开审计结果,实行透明化,争取让每一位群众都能清楚了解审计的结果,以及在审计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的最终处理和解决方案,特别是在一些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现象的问题上,要更加具体、详细、客观地做出整个事件的说明,虚心接受群众的监督,做到群众有疑问必查办、有疑问必说明、有疑问必解决。

4.加大村级审计执法力度、健全审计问责制度,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在某些农村就是“走走场”,会存在“审查时轰轰烈烈,问责时静静悄悄”的局面,因此要加大审计执法力度、健全审计问责制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执行机制,平时要加强与纪检、检察等权威部门的业务联系,取得他们对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对于在农村财务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要一查到底,一定要按照财经法规进行严肃处理,凡涉及经济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尚未触犯法律却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行为也要及时做出相应处理。

村级审计问题篇(7)

一、村级财务审计目前模式的局限性分析

目前的审计模式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村级财务的运行,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1983年,国家审计开始初期,属于探索阶段,各项资源匮乏,仅仅涉及了国有企事业单位审计和政府预算审计,还未有条件涉及村级集体经济审计,更不用说村级财务审计。现行的村级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在开始初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当前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外在环境变化,其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仍未解决,使得村级集体经济审计难以进一步推动,也阻碍了村级财务审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中。

(一)村级财务审计缺乏高层次的法律依据和相关制度法规

目前,全国人大及国务院未对村级财务审计设立专门的法律,村级财务审计的权威性不强,发挥的作用也就不大。在村级财务审计中,除了缺乏较高层次的法律依据外,还缺乏相关制度法规,如审计程序规范、审计底稿和审计报告规范、处理处罚制度等。当负责村级财务审计的部门向司法机关报送审计出的问题时,会被司法机关判定为法律效力不足而不认可,也没有相对应的制度法规去约束,给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带来了风险隐患。

(二)村级财务审计的独立性差

审计监督最本质的特征是审计的独立性,它使得审计得以存在和发展。目前,我国村级财务审计模式比较混乱,多种模式并存,主要模式为乡镇经管站直接负责,其次是审计部门从经管站独立出来。两种方式的独立性均很差,经管站模式既充当经营者又充当监督人,违背了独立性原则,而第二种方式虽摆脱了经管站的束缚,但其业务上受上级经管站的指导,并受乡镇政府领导。

(三)村级财务审计内容和形式单一,审计方法落后

1983年,我国审计制度正式建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审计实践中现有多种审计形式,例如合同审计、资产负债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审计内容也由传统的账项审计将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制度评价过渡,审计方法也同时有了发展。但目前村级财务审计仍处于初级阶段,审计的内容和形式还未跟上村级经济的发展,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审计方法局限于查处问题为主的财经法纪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而评价和鉴证为目的的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开展较少。审计事项多为事后审计,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涉及较少。审计方法多为传统的全面查账,计算机辅助审计运用较少,对内部控制制度测试、统计抽样和风险评估等未能掌握运用。

(四)村级财务审计未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审计源于委托理论,委托双方在活动中会产生利益追求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审计的作用在于解决此现象。在村级集体经济中,村民作为村级集体资产的所有者,是委托人,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是人,审计作为村民了解村级财务的渠道,承担了重要作用。但现有的村级审计机构并不对村民负责,而是作为乡镇政府的职能部门,仅对乡镇政府负责,这并未解决委托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村民无法了解村级财务情况,无权看到村级财务审计结论,使受托监督人、受托经营者和财产所有者之间关系错位,长此以往,因村级财务审计未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基层矛盾不断加剧。

二、注册会计师开展村级财务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与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与发展亦步亦趋,而注册会计师参与到村级财务审计中,也是受托经济责任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村级财务信息的可信赖程度与村级财务的公开有重要关系,公开可信赖的村级财务信息需要建立在健全的监督机制上才可以,而体外监督性质的审计则利于监督机制的完善。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强,参与到村级财务审计中,有助于村级财务审计目标的实现。

(一)注册会计师开展村级财务审计的必要性

拓展村级财务审计范围,要求注册会计师参与其中。国外和我国沿海地区等,业务范围较广,会计师事务所拓展了审计业务范围,增强竞争力的同时增加了盈利途径。村级财务审计在我国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范围中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注册会计师高效的参与到村级财务审计中只是时间问题。

当前村级财务审计的主流模式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审计模式是为实现特定的审计目标所采取的审计方法、审计策略的总和,规定了审计应从何处着手、何时着手和如何着手等一系列问题。当前,我国村级财务审计模式较混乱,多模式并存。主流审计模式存在促进了村级财务审计的发展,服务了村级财务管理,但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如审计力量不够强大,无法胜任多元素的村级财务审计任务,审计独立性不强等问题。

(二)注册会计师开展村级财务审计的可行性

村级审计问题篇(8)

村财务由农经部门内审监督,审计部门开展村级审计一直没有法律明确规定。根据资金的性质和有关法规,我局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进行探索。

1.开展专项资金审计(调查)延伸审计村级财务。国家和地方的财政专项资金是审计机关审计监督的重点内容。2010年,我局先后安排了农村公路专项资金、农村低保资金和计划生育社会扶养费(征收)管理、使用等专项资金审计。审计时都延伸审计到村级财务,重点查看村级对这些资金的管理、使用或发放(征收)是否安全、合规或到位。

2.政府批转年度审计计划委托开展村级财务审计。审计机关接受政府委托,开展村级财务审计是履行审计监督职能行为,符合《审计法》规定。2010年,我局根据政府领导的要求,拟定了5个村村级财务审计列入年度计划,提交政府通过,并以政府文件批转,从法律上确定了审计地位。

二、开展村级财务审计探索,确定什么审计对象?

目前县级审计机关普遍审计力量有限,而村级组织在大县多则几百个,在小县也少则有几十个,审计不可能全面铺开,必须有所选择。

1.选择社会上有反映的。无论是专项资金延伸审计还是财务审计,可选择有社会反映的。特别是涉及退耕还林、土地征用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反映或是平常生活中听到,或是农民举报,或是领导告之,作为确定审计对象或查处线索的重要依据。如我局选定的审计对象中,就有个别是有反映的。审计也因此取到了社会效益。

2.选择经济状况较好的。这些村通常集体资产多、实力强、经济活动频繁,村财务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因此较大,通常也容易取得审计效益。如我局审计的一个村,其集体资产达5 700余万元,通过审计确实发现了该村一些重大违纪违规问题。

3.选择涉及资金量大的。2010年安排的5个村基本上都属城郊村或城中村。这些村几年来都有大量的土地征用、拆迁安置,其中个别村还争取了专项资金用于村龙头企业发展,涉及的资金量大,财务管理很容易出现问题。

三、开展村级财务审计探索,如何把握审计重点?

村级财务审计既简单又复杂。应从简单中看到重要问题,从复杂中找到关键问题。我局在制定工作方案时确定了三个审计重点方向。

1.涉及土地。如土地征用、拆迁安置、新农村建设等。这些年一些农村特别是城郊地区,因重点工程建设和城市扩张,有大量土地被征用、房屋被拆迁。在审计时,我们重点关注了有无非法买卖土地、有无私下开发出售、有无截留征地款、拆迁补偿资金是否及时到位等问题。

2.涉及资产。如集体资产处置、工程基建投资、下属公司经营等。城郊村特别是城中村通常有一定甚至较多的集体资产,有的还有自己的公司,我局要求查深查透。如在对某村审计时发现,该村在处置某资产时未挂账,形成账外资金,且拍卖公司从应付拍卖款中直接支付某个人款项。通过审计,依法收缴了违纪款40万元,追回集体损失58万元。

3.涉及财务。由于乡镇农经部门对村级内审监督长期存在空白点,村级普遍存在重大经济事项民主程序缺失、忽视财务规范管理、财务收支随意、挥霍浪费等问题。如:某村在处置集体资产时,未经村民大会通过;某村在发放征地补偿款时,到村小组一级没有发放明细;某村开具大额水果和购物卡发票,用于走访关系户等等,都成为审计发现问题的疑点。

四、开展村级财务审计探索,应该解决哪些问题?

开展村级财务审计探索,目的是通过重点审计解决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促进在村一级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机制。

1.坚持审计机关重点审计与乡镇农经内审监督相结合。审计机关的重点审计起到了震慑作用,但毕竟力量有限、覆盖面窄,替代不了日常审计,应更多地抓好乡镇农经部门的内审监督。当前,乡镇农经部门的内审机制已严重缺失,有的地方已多年没有进行内审,“村财乡”存在漏洞。应该通过重点审计,推动乡镇农经内审机制的全面建立。

村级审计问题篇(9)

(一)村级财务审计缺乏高层次的法律依据和相关制度法规

目前,全国人大及国务院未对村级财务审计设立专门的法律,村级财务审计的权威性不强,发挥的作用也就不大。在村级财务审计中,除了缺乏较高层次的法律依据外,还缺乏相关制度法规,如审计程序规范、审计底稿和审计报告规范、处理处罚制度等。当负责村级财务审计的部门向司法机关报送审计出的问题时,会被司法机关判定为法律效力不足而不认可,也没有相对应的制度法规去约束,给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带来了风险隐患。

(二)村级财务审计的独立性差

审计监督最本质的特征是审计的独立性,它使得审计得以存在和发展。目前,我国村级财务审计模式比较混乱,多种模式并存,主要模式为乡镇经管站直接负责,其次是审计部门从经管站独立出来。两种方式的独立性均很差,经管站模式既充当经营者又充当监督人,违背了独立性原则,而第二种方式虽摆脱了经管站的束缚,但其业务上受上级经管站的指导,并受乡镇政府领导。

(三)村级财务审计内容和形式单一,审计方法落后

1983年,我国审计制度正式建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审计实践中现有多种审计形式,例如合同审计、资产负债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审计内容也由传统的账项审计将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制度评价过渡,审计方法也同时有了发展。但目前村级财务审计仍处于初级阶段,审计的内容和形式还未跟上村级经济的发展,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审计方法局限于查处问题为主的财经法纪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而评价和鉴证为目的的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开展较少。审计事项多为事后审计,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涉及较少。审计方法多为传统的全面查账,计算机辅助审计运用较少,对内部控制制度测试、统计抽样和风险评估等未能掌握运用。

(四)村级财务审计未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审计源于委托理论,委托双方在活动中会产生利益追求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审计的作用在于解决此现象。在村级集体经济中,村民作为村级集体资产的所有者,是委托人,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是人,审计作为村民了解村级财务的渠道,承担了重要作用。但现有的村级审计机构并不对村民负责,而是作为乡镇政府的职能部门,仅对乡镇政府负责,这并未解决委托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村民无法了解村级财务情况,无权看到村级财务审计结论,使受托监督人、受托经营者和财产所有者之间关系错位,长此以往,因村级财务审计未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基层矛盾不断加剧。

二、注册会计师开展村级财务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与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与发展亦步亦趋,而注册会计师参与到村级财务审计中,也是受托经济责任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村级财务信息的可信赖程度与村级财务的公开有重要关系,公开可信赖的村级财务信息需要建立在健全的监督机制上才可以,而体外监督性质的审计则利于监督机制的完善。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强,参与到村级财务审计中,有助于村级财务审计目标的实现。

(一)注册会计师开展村级财务审计的必要性

拓展村级财务审计范围,要求注册会计师参与其中。国外和我国沿海地区等,业务范围较广,会计师事务所拓展了审计业务范围,增强竞争力的同时增加了盈利途径。村级财务审计在我国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范围中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注册会计师高效的参与到村级财务审计中只是时间问题。当前村级财务审计的主流模式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审计模式是为实现特定的审计目标所采取的审计方法、审计策略的总和,规定了审计应从何处着手、何时着手和如何着手等一系列问题。当前,我国村级财务审计模式较混乱,多模式并存。主流审计模式存在促进了村级财务审计的发展,服务了村级财务管理,但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如审计力量不够强大,无法胜任多元素的村级财务审计任务,审计独立性不强等问题。

村级审计问题篇(10)

二、注册会计师和村级财务审计

注册会计师参与村级财务审计具有天然优势。注册会计师独立、客观、公正的行业诚信度和公信力在参与村级财务审计时更容易赢得村民(社员)的普遍信赖。截至2014年6月30日,注册会计师行业拥有执业注册会计师98927人,会计师事务所8271家,全行业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服务的企业组织超过350万家,2013年实现业务收入563.2亿元,其执业质量和职业道德稳步提升,符合村级财务审计的需要。

三、构建村级财务审计体系和评分系统的设想

(一)建立村级财务审计体系和评分系统的必要性

1.村级财务审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目前的村级财务专项审计报告主要包括基本情况、存在问题、提出建议等,由于存在问题的描述繁多,且审计报告使用者往往并非财务专家,很难从专业的描述中迅速判断出报告所述问题的严重性,难以快速判断各村间管理工作的好坏。尤其是当两个村都被描述存在同一类问题时,更是难以进行横向比较。例如,两个村的审计报告均反映有工程未进行招投标,但因具体不符合规定的工程个数不同,则违规程度也不同;进一步说,即便两个村未开展招投标的工程个数相同,但由于涉及的金额绝对值不同,其不合规的程度显然也是有区别的。2.村级财务审计实施者的需要村级财务审计报告内容繁多,即使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注册会计师也难以对前任的审计报告作出快速反应,易遗漏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项。

(二)村级财务审计体系和评分系统构建的基本思路

要实现让报告使用者、审计实施者能直观、快速地判断不同村之间在审计中发现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其村级财务工作的好坏,设想构建一个相对简单明了的评分系统,对审计报告中反映的问题予以量化,对每个村进行具体打分。本文试图通过对本人所在单位2011年-2014年出具的萧山区村级财务审计报告进行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力求做到全面、客观和公正,对实践中发现的审计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尝试和探索建立相对科学有效的审计体系和相关指标得分体系,为今后的村级财务审计思路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村级财务审计体系和评分系统的框架

对收入确认、预算、固定资产、货币资金、承包租赁、工程、经营费用、长期投资、土地征用费、票据收支、收益分配这11个方面进行审计,提出存在问题,实施有效监督。同时,从如何更好地管理村级集体经济、促进资产保值增值出发,对审计中实际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为报告使用者提供咨询服务。赋予村级财务审计新含义,提出村级财务审计新体系:监督与咨询并行,管理咨询为主,监督为辅。根据上述11个存在问题类型设置指标库和相应的标准值,构建一个评分系统。评分系统采用百分制倒扣分,满分为100分,按发现问题扣分的方式计分。指标分为基本指标和辅助修正指标,其中,基本指标用于对审计中常见的存在问题进行评分,每发现一个问题扣除相应的得分(即标准值×重要性系数);辅助修正指标用于对审计中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分值修正。同时,考虑两类指标间的重复扣分因素。上述评分系统作为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系提供管理咨询的第一步,即让审计报告使用者能够看明白审计报告,审计实施者能迅速评估审计风险。

(四)村级财务审计评分系统的运用

1.重要性系数(经验值系数)的确定

第一步:通过征求本单位中高级职称的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数十名的意见(以下简称专家意见),对收入确认等11个方面存在问题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形成重要性排序链条。上述重要性程度的排序应综合考虑存在问题的性质和可能出现问题的概率等。排序结果如下:(1)承包租赁;(2)工程管理;(3)土地征用费;(4)经营费用;(5)收入确认;(6)货币资金;(7)收支票据;(8)预算管理;(9)固定资产;(10)收益分配;(11)长期投资。第二步:对重要性链条上的11类问题进行赋值。排位最后一位取基本值1分,每上升一位,增加附加值0.1分,依次类推,则排位第一位的分值为基本值1分+附加值1分(即0.1×10)=2分。上述总分值16.5分。运用上述计分规则,对各专家意见的重要性链条进行分别打分,并计算出每类问题的加权平均得分。最后,对数据尾数进行修正。加权平均得分情况如表1。第三步:每类问题基准值取1,则11类问题总值为11,对上述问题类型的分值进行折算,得到单项重要性系数。具体详见表2。

2.其他评分规则的确定

对于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得分修正。实务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辅助修正指标进行增加。

四、村级财务审计体系和评分系统的局限性

基于发现问题基础上的村级财务审计评分系统,经验值系数和标准值得分的设置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此外,对一些有意识、隐蔽性较强的违规行为,注册会计师是较难发现的,则上述基于发现问题所构建的评分系统不能完全反映某行政村的实际情况。

上一篇: 现代农村农业发展趋势 下一篇: 抽样调查定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