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产业经济学的认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16 16:10:49

对产业经济学的认识

对产业经济学的认识篇(1)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

知识经济是个新名词,1997年后越来越多地被国人所熟悉和引用。21世纪的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对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正在或将要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

自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出版物《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对知识经济作了明确的阐述之后,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始了有关知识经济的讨论。目前对于知识经济的定义,表述不尽相同,国内国际流行的是经合组织在1996年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但也有学者认为,人类历史上任何时代的经济都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这是一切时代经济的共同特征,而不是现代知识经济特有的个性特征。以此作为知识经济的定义就区别不出现代的知识经济与以往时代的经济有何不同,也没有揭示出作为“新型经济”的知识经济到底“新”在哪里。因此,知识经济应该定义为:“知识经济,是知识产品生产和脑力劳动在整个社会生产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新型经济。”对此,笔者较认同,即知识经济是以智能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技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创新和使用的一种经济。

(二)知识经济的内容

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在关于知识经济的具体指标和构成上不尽统一和明确。比较统一的认识是知识经济包括四个层次的产业内容:

1.以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航天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高科技的产业化形成的“高技术产业”。

2.以现代高科技为手段的文化娱乐业,如影视、音乐、文化旅游和电子游戏等方面的产业,不仅包括高科技的产业化,也包括文化知识的产业化。

3.新教育产业,是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武装起来的、以传播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文化为中心任务的产业。

4.企业策划、广告创意、规划、咨询活动组成的“脑业产业”,以各类社会科学为知识基础,对企业、政府、事业单位和个人进行各种规划设计等活动。

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知识经济正在给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带来更好的机遇。

二、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知识成了最重要的资源,“智能资本”成了最重要的资本,而知识的生产、学习和创新则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

知识经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一)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在于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知识经济是知识化经济或者说是智能化经济。主要表现在软件知识产业的,这是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初具框架的标志。知识不仅成为生产材料、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而且成为生产产品,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知识的传播、运用、销售和转让在知识经济时代不能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知识已被认为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中以知识为第一要素。

(二)从本质上讲,知识经济是一种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知识经济要求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信息资源,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技术是知识经济中最强劲、最活跃的因素。经济行为、国家的管理行为、社会的交往行为都将高技术化。同时,高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增加了产业的技术含量,带动了产业的技术升级,作为新兴支柱产业推动着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知识经济时代,牵动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将不再是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制造业,而是以信息、文化、科技为主体的“软资源”,这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知识经济以知识、智力、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投入为主,而基于高速信息网络的生产与市场组织,通过高效率、高效益地发挥传统生产资源的价值,突破资源瓶颈,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知识与智慧资本具有可再生性,其无限的复制扩散能力与进化能力,为经济进步与人类发展提供无限动力。

(三)知识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

任何经济形态都离不开物和人这两个主体。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是以物为本的,人在物的面前变成了俯首贴耳的附庸,人们给自己规定了许许多多的法规,按照这些由物支配人的法规,人们便失去了作为人的特征而把人变成“物”中的配件。而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成为第一要素,以掌握知识的人为本。以人为本即将人的因素放到第一位,人真正成为物的主人;成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主人;成为自己所在组织的主人。社会由于追逐知识而回归到人的本身,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人的脑力、心力、智力为核心。

(四)知识经济是无形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在传统经济形态中,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对社会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而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对社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将是无形资产。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等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将会大大提高,无形资产的内容也在不断拓展,如领导者能力、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产品或服务的经销网络等。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它将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收益及市场价值的资产。

(五)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使生产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模式发生重大变化

知识经济要求通过科学管理出效益。不仅在人财物的管理上更新观念,而且要重视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以网络化为载体的管理信息系统将使生产组织的管理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知识管理还要求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使知识获取、知识评估、知识分配乃至领导决策更加科学化。

(六)知识经济是全球性的,而一国知识经济的成长需要其适宜的发展环境

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知识化和知识的社会化使小小地球村中的居民变得相互依存。遍布全球的信息网络使得跨国界的生产、管理、营销和技术交流日益频繁,知识的传播与应用进一步促进着统一的国际大市场的形成,使经济要素的流动不再有国界,那些在知识创造、采集加工、传输应用方面占优势的国家将在新的经济增长浪潮中占据优势,而缺乏知识积累、缺乏生产、接受和利用知识能力者,将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知识经济的发展所特有的不对称性和非线性也为一国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

三、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的影响

通过对知识经济的认识不难发现,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投资取向。在新的资本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产品创新、人才素质、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将会大大提高,无形资产将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无形资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无形资产如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层出不穷,现有准则和制度对于它们的确认缺乏规定。此外,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创新能力成为资本,知识产品化和商品化,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起着最主要的作用。因此知识经济中,人力资产作为新的无形资产也应予以确认。

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的影响体现在:

(一)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概念(内涵)的影响

我国目前对无形资产的界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无形资产是特定主体或单位拥有和控制的、不具备实物形态的、能够为主体的生产经营和服务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无形资产概念包含“权”“密”“名”“誉”四部分。具有无形性、长期性、非货币性、独占性、超额收益性、不确定性和可转让性等特征。而实际上,过去我们对无形资产的界定更多的还是基于对资产形态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带来经济效益”的肯定。知识经济的繁荣将直接取决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与利用,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更应该强调其效益性,即具有一定使用价值,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非货币性资源。

(二)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外延的影响

出于谨慎性原则的考虑,我国实务中运用单项评估和整体评估的无形资产仅有12项,在现行会计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范围确定一般只有7项―8项,商誉只认同产权变动的商誉,而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经济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却有近30项,美国评估公司涉及的无形资产达23项,不仅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等,还包括品牌、智力资源和域名等。

对产业经济学的认识篇(2)

(1)知识经济中最基本报生产要求是知识,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力量转移:临近21世纪时的知识、财富和暴力》中认为知识已灰为土地、资本、劳动和时间的最终替代物。

(2)知识经济是在日益枯竭的自然资源下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以富有的资源替代稀有的资源,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网络的完善,使财务会计所处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作为实用科学的会计学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一、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

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从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资料表明:人们在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

其一,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

其二,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经济增长的知识性产业已经形成。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要求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列入生产要素函数中。因此OECD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是揭示了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并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所以,我们从经济时代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经济,才能切实地反映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历史性变化和人类社会已进入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一伟大现实。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是继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在人类财富创造形式上的崭新时代。我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就必须使这种称谓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这需要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显然不是目前报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证知识经济的提法,而应是论证知识经济何以可能的理论基础,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二、知识经济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冲击

知识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冲击首先是基础理论。

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

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

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参考消息》1998年4月26日)

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对产业经济学的认识篇(3)

1.问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成为第一生产力,企业中无形资产成为第一要素。在发达国家,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已从上纪初的5%-20%增加到目前的70%-90%,一些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占资产额的比重甚至超过了90%,近年来,我国企业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例大大增加,一些企业的无形资产大有逐渐超过有形资产的趋势,未来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研讨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的确认问题十分必要。

2.相关概念

2.1知识经济的基本概念

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知识为基础,是与“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相对言的。现行的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虽然也离不开知识,但总的说来,经济的增长取决于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即以物质为基础。知识经济是以人力资本为基本要素,以人的智慧为主要增长来源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知识经济主要体现在教育、医疗、艺术和科技创新四个领域,其共同特征是脑力劳动和生产创新。知识经济一直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由于教育、医疗的进步,知识经济越来越成为先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

2.2无形资产的基本概念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无形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专利权、商标权等。它们没有物质实体,而是表现为某种法定权利或技术。但是,会计上通常将无形资产作狭义的理解,狭义的会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专利权:国家专利主管机关依法授予发明创造专利申请人对其发明创造在法定期限内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包括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

(2)非专利技术:也称专有技术,指不为外界所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采用了的,不享有法律保护的,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各种技术和诀窍;

(3)商标权:专门在某类指定的商品或产品上使用特定的名称或图案的权利;

(4)著作权:制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科学和艺术作品依法享有的某些特殊权利;

(5)特许权:又称经营特许权,专营权,指企业在某一地区经营或销售某种特定商品的权利或是一家企业接受另一家企业使用其商标,商号,技术秘密等的权利;

(6)土地使用权:国家准许某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对国有土地享有开发,利用,经营的权利。

3.我国现行无形资产会计确认存在的缺陷

3.1无形资产确认范围过窄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然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组织的经营收益和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越来越多地来自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在很多高科技企业里,无形资产已然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主要标志。会计实务中,按规定我们一般仅对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特许权、著作权等六种无形资产进行会计确认。但新准则规定,必须通过判断是否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才能确认某个项目是否属于无形资产。而这种规定显然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带来了很大的限制,缩小了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

3.2自行研发无形资产的确认不够完善

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企业自行研究与开发的无形资产的确认做了较大修改,此次修改后对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的计量规定与IAS38基本一致,将研发划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无形资产研究阶段产生的支出,应于发生时费用化计入当前损益。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必须同时满足五个条件,才能将该支出予以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显然自行研发无形资产的确认是不够完善的。

4.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的确认

首先,积极稳妥地确认自创商誉。知识经济条件下,自创商誉应予以确认,因为根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有关要求,如不确认这些无形资产,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权责发生制要求,像商誉等作为反映企业具有较高盈利能力的信息,若不及时提供,势必不能满足经营者正确报告受托责任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决策的需要。

其次,适当拓展无形资产确认范围。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还有很多无形资产,如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无形资产的竞争,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投入将会越来越多,如不及时加以确认和计量,将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再次,研究和开发费用要尽可能资本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中研究开发费用的比例越来越大,现行准则虽然比较符合谨慎性原则,但不太符合资产确认的原则,不利于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不利于正确披露企业的经营业绩。针对此问题,“新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对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作了一定改进: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分别进行费用和资本化。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在能够证明有关要求项目时,应当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

最后,针对不少企业缺乏无形资产价值评估观念的状况,企业在经营中除了要重视有形资产外,还必须加强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意识,做到对自身的无形资产价值心中有数。无形资产评估还可以增强品牌与品牌之间价值量的可比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无形资产价值,维护企业权益。

参考文献:

[1]戚晓红、吴辉.新会计准则带来的经济后果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6):91-94.

对产业经济学的认识篇(4)

引 言

信息化知识经济飞速增长时期已然到来,无形资产在企业的资产中占据比重越来越高,这对传统会计核算来说已然是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在不断的印证下确认、计量和报告等方面传统会计存在很多的缺陷,这是信息化经济时期对传统会计的挑战,在信息化的经济时期了传统会计体系围绕有型资产为核心来核算,并提出建设以无形资产为核心的核算体系。

一、知识经济与传统会计核算

现今世界经济体系以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主要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快速发展产业为经济基础,新的经济形态已然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经济形态这就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根基的经济,筑立在信息、知识、分配与使用更高的经济。以知识为主要的经济,其没有实体是最为显著的特点。知识经济体的无实体化最根本的体现是在资产投资人无实体化。在以知识性的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大环境,知识、智力、能力等无实体化的资产投资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近代经济发展迅速知识经济的作用尤为突出,比起拥有传统固定资产的形态(例如土地、机械设备等)的资产投资人有着根本上的区别。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是由人来掌控的,但它是没有实体的,它既看不见也摸不到而是以人类为渠道产生作用的。人们要具有创新思维的高智商与掌控现今的科学知识才能赋予这个新的经济体系生命力。现如今网络电子业、多媒体等信息产品都是人们的智慧与知识经济产出的结晶,信息化发展飞速的环境大大的加速了人们对处理信息与利用信息的效率,同时也加快科研成果走进现实的步伐。知识型资产无疑在各个国家或企业中占比越来越高,这将最终超过固定资产的比重。在这样的趋势下传统的核算已经不能对无实体化的资产进行准确的核算,也失去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相关性、和实用性。无实体化的资产在面对以后却有着诸多的问题因素,必须对传统会计信息进行创新与改造,才能彰显无形资产在企业的价值方面的突出性。

二、企业的无形资产以及会计核算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现今的企业主要组成部分由无形资产占据,与会计学对于资产的定义相符合,虽然无形资产不具备实体,然而却能源源不断的给企业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企业的会计核算核心主要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会计主体体系资金流动的反应,企业中的会计主体体系必须能够有良好的环境进行运行,要受到会计准则的约束和限制,才能保持企业会计1系以此为主导,来选择会计核算方法选择和程序上的定位。企业的中的无形资产也要遵循着以此为原则的准则要求,然而时代的变换无形资产慢慢的顶替有形资产,这对当先的会计核算方法增添了许多困难,要弄清企业在传统经济下会计核算带来的缺点,也要适应知识经济下给企业会计核算做出的改善。

三、知识经济下的企业无形资产核算的改进

(1)企业无形财产的确认

企业中的无形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推进下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随之而来的对无形资产的分界开始逐渐模糊,企业中蕴含着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但有些资产是介于两者之间难以分清其归属,在现代企业的无形资产还是以传统经济下的无形资产为主导,企业想确认好无形资产必须要对无形资产确认方面做好工作或进行改善。因此一套有高效率的无形资产核算体系对于企业而是势在必得的,企业应着重拓展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确认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协调管理企业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本等,对企业的无形资产做一个重新的认识并确认新的标准。

(2)企业无形财产的计量、摊销与披露

无形摊销在知识经济的领导下,应根据企业不同的类型的无形财产做出不同的处理办法,对于一些资产摊销以稳妥的原则为中心用加速折旧法才最为适当,当然类别不同一些价格浮动小、竞争力不大的采用直线法摊销比较适当。现实社会中无形资产的计量和衡量它的价值,无形资产在知识经济下可能投入的价值微乎其微,以固定资产投入的价值计价却是可行的。无形财产顾名思义它是没有实质的财产只有把它投入到市场当中去才能衡量它的价值,因为无形资产没有实质它必须依附在固定财产或产品上才能体现其经济价值,所以在衡量无形财产的价值时应考虑无形资产对固定资产的影响程度。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财产的作用以及价值都体现在企业的会计报表上,对无形财产会计信息的全面披露,必须详细说明一些重要的无形资产、计量基础、摊销方案、使用年限、研究开发费用的支出状况,当然过度的披露只会给企业的竞争对手打开方便之门,掌握好披露的适当性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

三、结束语

世界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在企业中无形资产占比重已经越来越高,无形资产进入大众的认知,传统的核算对无形资产的核算已经满足不了,在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核算正进行着自我完善改进的方向前进,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对于自身无形资产的认知也渐渐有了新的认识,也会相对应调整企业自身的会计核算。

参考文献:

[1]王平.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会计计量与信息披露[J].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2:103-105.

[2]王继仓,郝华荣.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思考[J]. 生产力研究,2003,06:272-273.

对产业经济学的认识篇(5)

知识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这个不争的事实,人们正在越来越多地揭示出其特征。但如何准确地认识知识经济的定义、内涵、理论意义等等一系列学术问题,仍然是难题。人们已能清晰地感到它的存在,但它何以存在,如何存在,存在何用仍然是人们所不能透悟的。本文的愿望就是要从现实和理论互动的角度对上述问题做些有益的思考。一、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从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资料表明:人们在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其一,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其二,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经济增长的知识性产业已经形成。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要求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列入生产要素函数中。因此OECD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是揭示了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并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所以,我们从经济时代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经济,才能切实地反映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历史性变化和人类社会已进入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一伟大现实。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是继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在人类财富创造形式上的崭新时代。我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就必须使这种称谓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这需要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显然不是目前报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证知识经济的提法,而应是论证知识经济何以可能的理论基础,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二、知识经济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冲击知识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冲击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参考消息》1998年4月26日)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综上所述,知识正自在地存在于当今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的社会财富中,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的内涵及基本理论。正如我们分析的,一定经济时代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总是最深刻地反映着一定经济时代的社会生产的实质,并通过这个实质使一定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向更高级转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财富,一切都不是财富,对新增社会财富的考察必须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出在劳动时间多少上的竞争,那么知识时代的商品价值则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中对知识和信息的竞争。我们创造的新财富是未知的,但我们通过当前的劳动却现实地改变着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在这个循环上升的怪圈里,由于人们在现实消费需求中所消耗的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因此大量的社会财富是以空的数字指标表明社会生产的创造能力,由于形成新的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是唯一的,因此对一定生产方式下新形成价值的那种核心要素的竞争便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实质。而这种核心要素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也就是对新增的社会财富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从这个意义上看,OECD定义的最后一句,不无道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时代相适应建立起来的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亟待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说明知识经济是存在的,使知识经济有合理的理论基础,把我们看到的现实和我们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三、知识经济对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改变必然意味着传统经济学的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周期理论及其他一些理论都必须重构知识经济正以其在现实中的迅猛发展向我们展示出现代经济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增长形式,使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规模经济增长、投入产出等增长理论都表现出严重不足。首先,知识在现代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彻底改变了传统人、财、物要素配置所带来的增长。其次,知识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它投入和参与生产的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要素,并形成新兴的主导产业。再次,同传统工业经济的规模相比较,依赖知识创造效益的增长正表现出同一产业的分散组合和不同行业间的技术融合,很难从规模化的投入和产出上进行分析。最后,知识在当今社会新财富创造中的独特性和基础性,使我们对形成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并不能直接地从生产领域或某一产业中去寻求,增长的因素或动力也许是直接地存在于生产领域之外。知识经济条件下,也许真正导致增长的投入在一些非生产领域而并非生产领域。只有我们把上述问题研究清楚,我们才能找到知识经济条件下促进主导产业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作法。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明确指出主导产业对一个时代的经济起飞具有决定意义。曾因煤、铁为主导产业相互推动而促成战后经济奇迹的日本在这一方面更有心得,日本工业调查会总经理志村幸雄撰文指出:“信息通讯产业可以说是21世纪最典型的主导产业。如果说20世纪基本上是发动机和电动机占主导地位的‘动力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通信、广播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的世纪’”。在这一问题上有的同志以产业升级很好地概括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样产业巨变的经济时代,最能代表知识经济特征的产业是主导产业但不可能是唯一的,甚至这一产业在根本上只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其他产业提供生产手段。而各国在此基础上所可能形成的主导产业仍然是要和国际分工、本国经济现实相结合。知识经济向我们展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和高效益,无疑有更深刻的增长方式在现实地发挥作用,这就使我们更要深入研究知识经济增长理论,理解现代经济增长的内涵和实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制定出更合理、更完善的增长政策和计划。并由此出发考察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人力、管理等等相关经济因素在新的经济状态中的运动规律,从而全面自在地把握知识经济的理论。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增长理论,尤其知识经济所表现出的经济数字化、虚拟化、一体化、全球化、消费与生产的融合等等特征,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传统经济学的货币理论和周期理论。随着知识成为新增社会价值的决定力量,使社会财富价值的代表货币,在更加虚拟化的数字经济中运行,使工业经济时期所表现出的通货膨胀,进一步发展为泡沫经济。在全球化、一体化、货币自由汇兑、金融衍生品大量存在和信息空前通畅的情形下,原有的货币理论和周期理论已明显地不能指导现实。原来生产过剩的危机现在也许因为金融市场的违规操作而轻易来临,也许因为世界市场的分工而大获其利,可以说这次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是一个最有力的说明。限于本文篇幅,这里我仅仅是提出问题。总之,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实实在在的已经到来,我们必须从这个现实出发,揭示出反映知识经济实质及运行规律的经济学说来解释我们所面对的经济现实,指导我们伟大的改革实践,这不但意味着我国理论经济学繁荣的到来,也必然促进我国伟大的经济振兴。版权所有

对产业经济学的认识篇(6)

产业集群理论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完善,吸收了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诸多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已逐渐发展成为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

产业集群概念的形成与产业集群发生机制的认识紧密相连的,随着对产业集群现象研究的不断深化,抓住产业集群的本质特点和发生的内在机理,逐步形成了产业集群丰富、系统的内涵。

产业集群不但是相关产业中企业在地理位置的集中,而且是其他组织(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在地理位置的集中,其实质是知识网络、生产网络和社会网络的融合。目前与产业集群相关的一个词是“产业集聚”,其实两者本质是相通的,只是产业集聚注重的是一种动态描述,而产业集群注重的是一种静态描述。可以认为, 产业集聚的结果就是形成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马歇尔认为是外部经济,克鲁格曼认为是递增报酬,社会经济网络理论认为是网络化的组织模式,而新产业群学派则认为是区域创新环境。应该说每个流派都有其科学性和局限性。在对各种流派的集群动力理论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可以归结为以下方面:

(一)交易成本的原因

对交易成本的认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网络组织理论出现以前。此时的经济学家主要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分析产业在空间上的集群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零部件专业化和生产工艺的专业化程度不断增强。同时在市场需求多样化的情况下单个企业不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囊括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这使得企业间因为分工而来合作关系也越来越紧密。随着交易的频繁,交易成本也成了企业生产过程中一项主要的投入。企业在空间上越分散,交易成本必定会越高。因此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有利于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第二个阶段是网络组织理论出现后。网络组织理论认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植根于社会网络之中,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往往植根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共同的价值观念之中。地方社会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信任基础。从交易效率的角度来看,地方社会网络有利于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彼此信任,从而有利于协议的达成与履行。同时,这种社会网络还有利于节省企业搜索市场信息的时间与成本。

(二)外部经济的原因

1、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看,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了分散布局所带来的成本增加。

2、从专业化角度来看,产业集群是使得大量专业化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使得区域内通过分工与协作实现规模生产。

3、从劳动力的需求角度来看,集群的发展也带动了地方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这种地方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吸引自由劳动力,形成较大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4、从知识的外部性的角度来看,创新发生的可能性强烈地依赖于公司间、产业间以及公司企业和知识机构间供应商和用户关系的数量和种类。

(三)创新增值的原因

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集群内部的创新功能也越加明显,并且创新对集群的生存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创新的分析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集群内知识、信息的“积累效应”产生以及快速流动;通过集群内新企业的产生与成长,实现更有效的资源组合与配置。

1、集群实际上一个知识创新型区域。知识创新具有较强的地方化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创新活动赖以为基础的知识属性和知识传递和交流的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编码知识的传播不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然而对创新活动有极大影响的是隐含的经验类知识。这些知识主要存在于专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当中,难于用语言表达。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为这种知识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从而有利于提高创新的速度。

2、集群内创新增值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新企业的快速诞生和成长。集群通常由类似的企业组成,这使得供应商能够较容易地找到市场机遇。随着集群的扩大,对中间产品和辅助产品的需求也增加,这又会创造更多的市场机遇,促进新企业的诞生。由于集群内的服务设施较为完备,专业化分工较强,新企业创建所必需的资产、技能和人员很容易在区域内部得到解决。新企业进入到产业链条的障碍也降低。同时集群内的员工也更容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空隙,可以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创办自己的企业。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体系,其中创新是产业集群的动力核心。

三、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一)基于产业集群的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解释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土地、劳动和物质资本是实现经济增长的3大要素。新古典增长理论引入解释经济增长的新要素――技术进步,而新增长理论进一步把技术进步作为解释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在传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基础上,本文试图基于产业集群的框架对经济发展的3个要素:知识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进行解释,提出基于产业集群的知识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并认为不同于传统物质资本、劳动和土地的经济发展3要素,基于产业集群的知识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是植根于所在产业集群,具有植根性。这种植根性决定产业集群的知识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是难以模仿的,从而形成产业集群的独特竞争优势,进而推动区域乃至国家和全球的经济发展。

在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其物质资源禀赋的假设是:不同区域的差异就是物质资源多少的差异,而物质资源天生的特性决定其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新增长理论引入技术进步作为解释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制度经济学探讨制度安排与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构成了基于传统经济理论的经济发展模型如图1所示:

在传统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基于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的新解释引入知识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内生变量。知识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单个企业水平的不可分性要求必须基于比企业更大的组织才能更有效发挥其作用,而产业集群提供知识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存在的载体。产业集群作为经济中观层次解决微观和宏观分析的不足。知识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植根性决定其不能脱离组织(产业集群)而有效发挥作用。基于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的模型如图2所示:

(二)基于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解释

1、专业化分工合作与规模收益递增。企业的规模收益递增的主要原因是分工的不断深化,但是市场规模限制分工水平,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水平不断提高。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水平形成收益递增的机制,同时收益递增取决于专业化分工的演进。因为单个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所达到的经济程度是有限的,单个企业不可能清楚地分析收益递增机制,而在产业集群的框架下分析收益递增是可行的。舒尔茨(1986)指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专业化分工和收益递增,专业化分工与竞争市场可以通过企业家的协同而相容,并认为专业化分工导致的递增收益不仅仅表现在物质资本方面,而是主要表现在知识积累(人力资本)。杨小凯(1991)基于专业化分工演进构建了经济增长的模型。以上研究基于专业化分工演进所导致的递增收益解释了经济发展的机制。但其主要是强调企业或企业家对个人分工合作的协调,而忽略基于组织(企业)的水平探讨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合作问题。实际上企业作为经济组织通过层级结构协调个人专业化分工合作,而产业集群通过法律和社会资本协调企业层次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从而避免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性。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使企业间合作与竞争同样重要,没有任何企业可以单独完成从最初投入到最终市场间的全部经济活动。基于地理接近的产业集群为其成员的专业化分工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产业集群中相同的社会背景与价值系统是协调专业化分工的剂,从而降低专业化分工合作的交易成本。产业集群的内在优势使专业化分工合作产生了基于产业集群的递增收益,从而实现长期经济发展。

2、专业化分工合作与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钱德勒(1990)认为:规模经济是从事单一产品的生产或分配的单一经营企业由于规模的提高而产生的生产与分配成本的降低。范围经济指来源于单一企业内部由于生产或分配多种产品而带来的成本节约所导致的联合生产或联合分配的经济性。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产生降低交易成本,企业内部生产或分配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为该企业扩大生产或分配的产品数量提供可能。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差异产生于生产和分配技术的差异、市场规模和市场位置的差异。生产的规模经济要求企业在最小经济规模上生产,范围经济使企业可以大规模地节约成本。而潘扎尔和威利哥(1981)认为范围经济是由于企业的范围而产生的成本节约,可共享投入存在是范围经济存在的前提。以上学者对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研究主要关注企业层次,而熊贤良(1997)认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不但存在企业层次,而且在行业、区域和国家层次存在。事实上,产业集群中的组织(企业)间核心能力是互补的。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不是传统意义上企业层次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是基于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产业集群层次上降低参与者的交易成本与成本,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产业集群中,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推动经济发展。

3、基于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的逻辑。专业化分工合作产生递增收益与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导致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产业集群的发展提高基于专业化分工的收益递增与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水平。其逻辑关系如图3所示:

实际上,产业集群理论以及产业集群的实践正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而且产业集群的实践正在成为推动区域、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

参考文献:

1、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梁琦.产业集聚论[M].商务印书馆,2004.

3、陆立军.区域经济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4、钱平凡.实施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思路[J].宏观经济管理,2003(11).

5、陈秀山,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5.

对产业经济学的认识篇(7)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234-01

随着火星车,嫦娥二号等外星探测器的升空,人们对浩瀚宇宙的探秘也到了向炽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经济变革的迅猛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成让我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因此,我们的会计核算工作,也必要顺应时展要求,积极探索知识经济与会计的内在联系,也是我们会计理论界的一个重要任务。会计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是我们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

1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

会计工作要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如何做好应对工作,就首先要了解知识经济的特征及其规律,然后我们才有可能去应对挑战,更好地做好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核算工作,就其特征来说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1)知识经济是无形经济。知识创造了智慧也创造了原动力,推动着企业不断向前发展,如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构成了企业重要的资产(无形资产)部分,因而,知识经济也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2)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分配型经济。这是因为它首先需要这用自身创新发展的要素有力地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技术创新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不断持续稳健的向前发展,另外一方面,知识经济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了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的变化。(3)知识经济是创新经济。这是因为其产业结构始终以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材料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同时,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成为企业与企业,国与国之间进行经济竞争的武器。

2 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挑战

知识经济对权责发生制及会计确认原则提出了挑战,具体表现如下。

2.1 知识经济对权责发生制原则和相关性原则提出了挑战

(1)权责发生制原则方面: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基弊端是明显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业高度发达,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需要,企业从生产经营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的建设都有明显的提升,也适应不了原先权责发生制,因为它不利于反映企业本期现金流量信息。(2)相关性原则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和经济风险的加剧以及投资者的日渐成熟,充分披露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的各会计报表要在传统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许多非货币计量的、无形的,但又对企业生存发展和投资者决策意义重大的信息,对于企业经济活动力的方方面面及其相关的如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都要有充分的披露。因此,传流的会计披露就有待完善和会计相关的信息有待扩充。

2.2 知识经济对会计确认原则的影响

对会计确认原则的影响也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1)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影响。在传统会计中有形资产的地位是相对高于无形资产的,因此资产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历史成本,因其客观,可验证易取得的特性在传统会计中长期处于“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在知识经济社会,由于无形资产在资产中所占比重的大幅度上升,也就确定了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产生挑战,而在某些高科技企业中绝大多数资产是无形资产,也就决定了会计确认原则必将受到冲击,因此,单纯根据历史成本原则来计价,就必将导致会计信息失真。(2)对会计确认原则的影响;首先,传统的收入确认原则是以营业收入或收入实现的确认原则。而它的敝端在于:收益揭示不完整;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判断。一般不承认未实现的置存收益。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蕴藏于人脑中的智能也是一种置存的资产,忽略其置存收益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整体评价;其次,知识经济对会计确认的影响。会计确认要求遵循可定义性,可靠性,相关性,可计量性四项标准。由于确认标准相当严格,因此,有许多只符合其中某个或某几个标准,不能符合全部标准而被拒会计系统之外,然而恰恰这些被拒之会计系统之外的项目却对使用者的决策非常有用,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下降了;再次,知识经济对费用配比原则的影响。在费用的确认中就存在着不适时的问题,这是因为在配比原则下,费用是在其支出的效用真正发挥作用时而非相关现金的支出时予以确认的,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会使计算出来的净收益与企业实际资金这行过程不尽相同,不利于信息使用者预计,比较和评估未来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

3 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对策

我们必须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夯实创新的基础,积极应对知识经济所带来的知识挑战,因此,我认为对策大体上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首先是应该进行会计理论的创新

要积极吸引国外的先进理念,大胆地进行理论的创新实践活动,积极推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为他们参与理论创新创造条件,会计理论的创新它包括:(1)会计目标的创新,是关于会计系统所应达列境地的抽象范畴,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坏境的桥梁,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2)会计假设的创新,它作为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要素,具有客观实在性、普遍性、一致性、相互独立性,明显性和弹性等特点,而网络化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标志,电子商务是企业商业活动的基本方式,会计电算化和网络化将是会计核算的基本方式;(3)会计内容的创新,它是会计理论和方法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一般会计事项,具体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而现在则应增加人力资产和无形资产;(4)会计职能的创新,信息技术的发展,正真改变了会计的传统核算和监督职能,进而延伸为将信息生成为管理、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集成经济信息系统;(5)会计报告的创新,与传统会计报告相比至少应当有以下突破和创新:①会计报告内容创新;②会计报告形式创新。

3.2 会计职业的创新

会计职业的创新集中表现在:(1)会计手段的创新,信息技术应用将使企业的会计工作完全实现电子和网络化;(2)会计人才的创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是精通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3.3 会计教育的创新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资源为依托的经济,也是创新经济和人才经济,由于知识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因而我们必须:(1)在教育内容上进行创新,及时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2)会计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创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教育手段和方式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成为基本手段,从业人员的实际应用能力将的衡量教育创新的标志。

总之,我们只有认真应对知识经济给会计工作带来的新问题,新变化,及时采取对策,才能把我们的会计工作做得更好,会计核算质量会更高。

参考文献

对产业经济学的认识篇(8)

1.1知识溢出:是指某一组织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在同一地区、行业内不同组织之间的扩散、传播、转移和获取。隐性知识知识是创新的主导知识。知识溢出是知识的非自愿外溢,却可以促进区域的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增强集群的竞争力,是经济外在性的一种表观。马歇尔认为:知识溢出使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知识溢出源于知识的外部性特征。如果一个企业有了新思想,若能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就成为新的思想源泉。这不但会驱动本企业而且会带动行业、区域和整个产业集群的知识水平的上升。之后,庇古对知识的外部性特征作了清楚的阐述。阿罗(1962)最早用外部性解释了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1]。在阿罗的基础上,罗默(1986)提出了知识溢出模型[2]。而卢卡斯(1988)设计了人力资本溢出模型[3]。由于知识溢出的存在,罗默将知识分为专业化知识和一般知识。专业化知识产生“内在经济效应”,给个别厂商带来垄断利润;一般知识产生“外在经济效应”,使全社会获得规模经济效应。MAR(Marshall-Arrow-Romer)外部性强调知识溢出发生在同一产业相同或相似企业之间,这样便产生了规模经济[4]。

1.2规模经济: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之一,通常用来衡量和描述企业的规模,说明企业或产业的规模是否合理。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概念,一般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生产函数表明,当投入均衡增加时,随着产出的增加可能出现三种情况: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收益递减。严格的规模经济定义:在技术不变的前提下,规模经济表现为:随着投入的均衡增加,在每一产出水平上所获得的产出增加比例大于投入的增加比例,同时,长期平均成本在每一产出水平上呈现处处下降的趋势。这就意味着在一定的产量区间范围内,在任意产出水平上,只要增加投入就可以获得更大的产出,只要增加产出就可以降低成本。保罗?A?萨缪尔森认为,最早研究规模经济的是卡尔?马克思。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他认为,内部规模经济是由单个企业内部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形成;外部规模经济是由众多相互联系的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区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他还用外部规模经济来说明中小企业集群因何而存在。他认为,生产或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着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专业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正是这种高效率形成了外部规模经济,从而促使中小企业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中小企业集群。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也认为规模经济是中小企业集群产生的原因。他提出,任何一种产业都存在三个不同层次的规模经济即单个单位(工厂、商店等)的规模经济;单个公司(联合企业体)的规模经济;一定产业在特定地区的企业集中的规模经济。最后一层次的规模经济正是中小企业集群具有的规模经济。

2.知识溢出的规模经济

新经济增长理论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了知识溢出和人力资本,因此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规模报酬递减的外生增长边界,产生了规模经济效应。从总体上来看,知识溢出的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是以技术、信息、经验等为特征的知识资产具有着公共品与非公共品的双重特性。而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两个公共物品的属性,一是使得某种知识(特别是技术知识)在一个企业的使用并不会妨碍其他企业的使用;二是它不仅不会在使用中受到损耗,恰恰相反,在使用中它会得以改进和深化。这与自然资源在传统物质经济形态中“越用越少”的特点相反。弗里曼认为作为公共产品的知识“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因此,知识是一种具有外溢扩散的自然趋向以及兼容共享的生产性潜能的资本要素。具体而言,知识溢出的规模经济主要源于知识的MAR外部性。Glaeser等将集群这种外部性归为三类(1992),其中一类为Marshall-Arrow-RomerExternalities(MAR外部性),它是指集群产业所存在的较高产业专业化促进了集群在某个技术领域中不断创新,也就是说集群中主导行业专业化程度高度发达,其创新主要来源于该行业,而其他行业发展则较为薄弱,这些行业对集群产业的创新作用影响较小。它关注的是同一产业相同或相似企业之间知识溢出。马歇尔(Marshall,1890)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他指出外部规模经济有利于知识溢出,促进了经济发展。阿罗(Arrow,1962)把这种思想理论化。罗默(Romer,1986)用这种外部性思想构建了内生增长模型,并得出了具有影响力的论断。MAR外部性理论强调区域垄断对区域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作用,垄断的力量能够使知识生产者拥有创新的独占价值。产业集群所具有的创新就是基于MAR外部性的创新性。知识在相同或相似的企业之间溢出,刺激了企业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生产,企业增加了创新经济租,同时也降低了单位成本,产生了规模经济。

3.规模经济对知识溢出的影响

知识溢出和规模经济中的技术学习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知识溢出促进了集群的技术学习,更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可能和强度;同时,规模经济中的企业集聚带来的集群技术又加速了知识溢出。知识溢出对规模经济中集群竞争力的影响表现在:降低了集群内部的交易成本和学习成本——知识溢出可以导致正的公共外部效应,使企业个体可以在投入很少资源的情况下获取必要的产业技术信息知识溢出还有助于激活集群内部的缄默性知识,提高企业个体实现外部知识内部化的可能。由于知识溢出机制的存在,使成员企业不但更容易消化、吸收自身和其他成员的知识,而且也更容易使外部知识和自身知识的结合,实现外部知识的内化,提高规模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

对产业经济学的认识篇(9)

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这个不争的事实,人们正在越来越多地揭示出其特征。但如何准确地认识知识经济的定义、内涵、理论意义等等一系列学术问题,仍然是难题。人们已能清晰地感到它的存在,但它何以存在,如何存在,存在何用仍然是人们所不能透悟的。本文的愿望就是要从现实和理论互动的角度对上述问题做些有益的思考。一、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从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资料表明:人们在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其一,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其二,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经济增长的知识性产业已经形成。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要求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列入生产要素函数中。因此OECD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是揭示了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并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所以,我们从经济时代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经济,才能切实地反映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历史性变化和人类社会已进入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一伟大现实。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是继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在人类财富创造形式上的崭新时代。我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就必须使这种称谓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这需要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显然不是目前报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证知识经济的提法,而应是论证知识经济何以可能的理论基础,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二、知识经济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冲击知识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冲击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参考消息》1998年4月26日)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综上所述,知识正自在地存在于当今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的社会财富中,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的内涵及基本理论。正如我们分析的,一定经济时代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总是最深刻地反映着一定经济时代的社会生产的实质,并通过这个实质使一定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向更高级转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财富,一切都不是财富,对新增社会财富的考察必须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出在劳动时间多少上的竞争,那么知识时代的商品价值则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中对知识和信息的竞争。我们创造的新财富是未知的,但我们通过当前的劳动却现实地改变着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在这个循环上升的怪圈里,由于人们在现实消费需求中所消耗的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因此大量的社会财富是以空的数字指标表明社会生产的创造能力,由于形成新的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是唯一的,因此对一定生产方式下新形成价值的那种核心要素的竞争便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实质。而这种核心要素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也就是对新增的社会财富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从这个意义上看,OECD定义的最后一句,不无道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时代相适应建立起来的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亟待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说明知识经济是存在的,使知识经济有合理的理论基础,把我们看到的现实和我们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三、知识经济对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改变必然意味着传统经济学的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周期理论及其他一些理论都必须重构知识经济正以其在现实中的迅猛发展向我们展示出现代经济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增长形式,使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规模经济增长、投入产出等增长理论都表现出严重不足。首先,知识在现代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彻底改变了传统人、财、物要素配置所带来的增长。其次,知识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它投入和参与生产的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要素,并形成新兴的主导产业。再次,同传统工业经济的规模相比较,依赖知识创造效益的增长正表现出同一产业的分散组合和不同行业间的技术融合,很难从规模化的投入和产出上进行分析。最后,知识在当今社会新财富创造中的独特性和基础性,使我们对形成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并不能直接地从生产领域或某一产业中去寻求,增长的因素或动力也许是直接地存在于生产领域之外。知识经济条件下,也许真正导致增长的投入在一些非生产领域而并非生产领域。只有我们把上述问题研究清楚,我们才能找到知识经济条件下促进主导产业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作法。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明确指出主导产业对一个时代的经济起飞具有决定意义。曾因煤、铁为主导产业相互推动而促成战后经济奇迹的日本在这一方面更有心得,日本工业调查会总经理志村幸雄撰文指出:“信息通讯产业可以说是21世纪最典型的主导产业。如果说20世纪基本上是发动机和电动机占主导地位的‘动力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通信、广播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的世纪’”。在这一问题上有的同志以产业升级很好地概括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样产业巨变的经济时代,最能代表知识经济特征的产业是主导产业但不可能是唯一的,甚至这一产业在根本上只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其他产业提供生产手段。而各国在此基础上所可能形成的主导产业仍然是要和国际分工、本国经济现实相结合。知识经济向我们展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和高效益,无疑有更深刻的增长方式在现实地发挥作用,这就使我们更要深入研究知识经济增长理论,理解现代经济增长的内涵和实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制定出更合理、更完善的增长政策和计划。并由此出发考察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人力、管理等等相关经济因素在新的经济状态中的运动规律,从而全面自在地把握知识经济的理论。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增长理论,尤其知识经济所表现出的经济数字化、虚拟化、一体化、全球化、消费与生产的融合等等特征,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传统经济学的货币理论和周期理论。随着知识成为新增社会价值的决定力量,使社会财富价值的代表货币,在更加虚拟化的数字经济中运行,使工业经济时期所表现出的通货膨胀,进一步发展为泡沫经济。在全球化、一体化、货币自由汇兑、金融衍生品大量存在和信息空前通畅的情形下,原有的货币理论和周期理论已明显地不能指导现实。原来生产过剩的危机现在也许因为金融市场的违规操作而轻易来临,也许因为世界市场的分工而大获其利,可以说这次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是一个最有力的说明。限于本文篇幅,这里我仅仅是提出问题。总之,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实实在在的已经到来,我们必须从这个现实出发,揭示出反映知识经济实质及运行规律的经济学说来解释我们所面对的经济现实,指导我们伟大的改革实践,这不但意味着我国理论经济学繁荣的到来,也必然促进我国伟大的经济振兴。

对产业经济学的认识篇(10)

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

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其表现在: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

上一篇: 宏观调控的原则 下一篇: 保护视力重要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