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育案例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8 16:10:22

数字化教育案例

数字化教育案例篇(1)

一、引言

高等教育中的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是顺应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升级而兴起的一个新兴学科,是信息学科向文化艺术领域拓展的新方向,是当今最前沿的、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一个宽口径应用型专业。数字媒体艺术是文化、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在艺术创意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媒体从业人员要具有创新意识。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更迭的时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它还需要创作人员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全新的认知与判断能力。也就是说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不但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数字技术能力,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开阔的艺术创作思维。只有具备应用实践技术基础,创新性才能得以发挥,如虎添翼。

二、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国内外不少高校重视数字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在人文艺术素质提高的同时,加强学生面向网络、新型的数字媒体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得了可喜的成果,大大推动了数字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究其成功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1、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字媒体专业应用性强,实践教学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可根据课程特点,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将项目或完整案例分解为多个局部案例,对应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通过案例精讲理论和方法,通过课内实践基本掌握局部技能点。

2、加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数字媒体专业应培养学生较强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同时具有艺术鉴赏基础,从而使学生既具有计算机数字媒体专业设计和制作能力,又具有艺术创意能力。

3、个性化培养方式灵活。各个高校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范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学校按照自身学科的发展和学生的选择进行特色教育。

但就各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现状看来,传统的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虽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实践教学缺少层次化。而数字媒体专业不同于传统的专业,是一个复合交叉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更应该循序渐进,按照由低到高、由基础素养到专业技能再到创新能力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培养厚基础、强实践的应用创新型数字媒体专业人才。

三、基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的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数字媒体专业主干课程的综合案例设计。对每门主干课程,要将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相结合,设计一个囊括该课程主要理论、算法、原理和软件操作技术或编程技术的综合案例,将这些案例作为主线构成数字媒体基础实验项目和应用实验项目。学生在实现该项目的过程中,可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2.围绕综合案例开展新型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可将案例分解成与各个主要知识点对应的小模块,教师讲解每个模块的实现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并将每一模块都设计成可专项训练的实验项目,学生自主完成各模块并最终整合成整个案例。

3.将案例教学与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各类科技竞赛相结合。可将案例与齐鲁软件大赛、ACM大赛相结合,案例中涉及这些大赛所需的知识、获奖大赛中的题目作为案例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激发学生对专业基础实践项目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四、总结与展望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教学实践体系也将不断改进。我们将继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跟踪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趋势与企业需求的新变化,不断完善我们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文化产业、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廖琪男 廖玉 龚秋华 佟小娟 王继军 面向应用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计算机教育,2009,(18)。

数字化教育案例篇(2)

如何在这样的现状下尽可能的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但是现阶段要该方案的实施,还面临着二个现状。

现状一: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资源的匮乏。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开设有别于普通高中,其不仅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文化课程、还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地区办学特色开始各类专业,各专业有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开始各类专业课程。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因学校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学校开设有计算机、电子电工、机电、汽修、服装、旅游、财会、烹饪等八个大的专业,根据就业方向不同各专业分别设置不同的专业班级,不同专业班级开设课程不尽相同,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设数字媒体班、平面设计班、软件开发班等多个专业班级。如此要开发所有专业、所有课程的现代教学资源,一个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按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以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为引领,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提升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能力,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于2012年2月立项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立项课题——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作为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适时的推出,不仅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而且还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教育信息化是全世界范围内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题之一。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这也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教育科研网已经建成,各高校校园网具备一定规模,现在又新启动了第二代教育科研网工程、教育科研网格计算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等,国家级高校本科精品课程已近1700门。2012年在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牵头组织下共计开发了86个专业的近1000门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承担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工技能训练》《电子技能训练》《电子测量仪器》《电子整机装配》《单片机原理与应用》《ProtelDXP》等8门课程的资源建设,资源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网络课程”“教学用PPT”“考试考核试题库”“技能竞赛方案”“教学案例”“行业标准”“实训方案”“仿真软件”“名师名课”等10大类。虽然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库已经开始建设,并有一定的成果,但是要想覆盖所有专业、所有课程,还有很长的建设道路。

现状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备的匮乏。尽管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但是国家对于职业教学的经费投入力度不足。很多职业学校硬件建设还不到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备覆盖面不广,使得多媒体教学难以大面积实施。以笔者学校为例:虽然学校地处长江三角洲、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学校多媒体教学实施配置有效,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数量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如要实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创建数字校园、创造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环境,服务于教学。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数字化校园是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构建先进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整合、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创造主动式、协同式、研究式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立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办学质量服务。

随着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进程的推进,国家专项资金的下拨到位,笔者所在学校数字校园的建设工程的稳步推进。相信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丰富;随着中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进程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将进一步运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田小建单位: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

数字化教育案例篇(3)

随着信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数字经济浪潮势不可挡,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各方行业共识。据上海社科院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体量为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达到34.8%,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7.9%,中国正从数字经济的追随者转变为领跑者[1]。百行百业开始意识到,在国家数字经济战略背景下,外部环境的数字化转变已经决定数字化转型将会是未来传统企业的必经之路和战略重点,谁能率先在包括企业战略、营销、商品、商业模式、管理乃至企业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整体的数字化转变升级中成功推进并取得成效,谁就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抢占未来发展先机[2]。在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数字人才将成为未来市场上最为短缺的专业人才。一方面,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对传统产业和原有就业岗位造成冲击,造成就业岗位大幅度消减,同时数字技术及其相互融合也会催生出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继而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3]。数字技术与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上述双重效应必将在未来重塑就业市场结构,同时伴随着对就业人群数字能力的升级需求,应用型高素质数字人才将成为未来市场上最为短缺的专业人才。波士顿咨询公司认为,当前中国数字人才缺口巨大,预测到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经济就业容量将达4.15亿,拥有“特定专业技能(尤其是数字技能)”对获取中高端就业机会至关重要[4]。因此,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培养与时俱进的数字经济专业人才是当前地方高校急需面对的重要问题。

1CDIO教育理念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5]。CDIO教育理念是:充分利用大学学科齐全、学习资源丰富的条件,以尽可能接近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大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CDIO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在理论知识、个人素质和发展能力、协作能力和对大系统(集社会、历史、科技为一体)的适应与调控能力四个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作为高度重视数字技能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数字经济专业是系统培养具有利用数字技术来分析解决经济问题,掌握在产业数字化过程中综合性问题的发现、分析、设计、评价和改善能力,适应新型经济业态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数字人才,这与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大体上相吻合,因此,基于CDIO教育理念来构建数字经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上是一种可行的选择途径。

2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1研究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数字人才需求特点,数字经济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置必须体现以下三个特色:第一,注重应用。据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未来不仅需要拥有特定信息专业技能的人才,还需要大量与信息专业技能互补协同的跨界人才,具体包括数字战略管理、深度分析、产品研发、先进制造、数字化运营和数字营销等六类数字人才,这些人才需求无不体现出实践性与应用型特点。第二,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数字经济专业办学面向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和数字化转型背景,培养的是需要熟悉中国数字经济运行规律与改革实践,将来能够从事有关区块链、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的宽口径人才。这种人才呈现出显著的、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特征,因此培养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第三,强调数字化能力。数字经济专业培养面向企业数字化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特别是数字化能力,将是未来企业用人最重视的部分。培养学生包括数字战略管理、数字产品、数字化运营以及数字营销等方面的数字化能力,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2.2研究构建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下,基于CDIO教育理念,从系统工程的视角来研究设置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审视并处理好各门具体课程的逻辑关系,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来组织课程大纲建设,优化课程体系。首先搜集政府部门、企事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代表,同类院校或相关专业的专家代表,本学科带头人以及本专业教师代表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研市场人才需求特点来设置课程体系。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注重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数据科学等多学科之间存在交叉性的内容,根据CDIO教学理念及其“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以尽可能接近企业需求或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大项目为主要载体,有针对性的培养数字化思维、实现数字化价值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以此为导向来构建课程实施大纲。

2.3基于CDIO理念开展案例教学、SP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革新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市场需要的是知识与能力双优的高素质数字人才,在知识体系方面,需要掌握与技术快速发展相匹配的新技术、新产品,在能力构建方面,需要匹配岗位要求,不论从事服务、市场、还是研发岗位,既要具备良好的实践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利用当前“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教学成果,采取SPOC或雨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将更多的网络课程资源利用结合到传统课程教学中来,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深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在专业必修课(特别是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开展案例教学,通过搜集行业应用案例,基于CDIO教学理念及其“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实施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场景或问题中来,引导学生通过沟通与合作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字技能在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该部分的重点,一是优化数字经济专业的案例教学课程体系。明确案例教学法应用的课程,明确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基本知识点与教学单元。二是建设案例库资源。作为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库将围绕课程知识点,以尽可能接近企业需求或工程实际的综合性项目来进行建设,兼顾体现专业办学特色。三是组织实施案例教学、SP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组织实施符合数字经济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过程,并合适选择案例教学、SPOC、混合式教学方式,讲解、讨论、归纳来向学生展现一个真实应用场景,学生按照问题或任务来开展组织多样化的学习过程。

2.4根据CDIO教育理念推进产教融合,打造产、学、研、创一体化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下,未来5-10年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时期,而国内高校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等高端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时间不长,独立于企业的学校教育在瞬息万变的技术市场上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市场上掌握相关技术和应用的人才十分短缺,几乎供不应求。根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实行符合国际标准、以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考虑校企深度合作方案,打造产、学、研、创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推进产教融合,一方面充分利用企业市场触觉敏锐、反应快的特点以及优质数字人才资源,为高校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数字化知识快速更新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训或实习,或将企业现实项目或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直接带入高校课堂,基于企业运营管理中完整的项目实施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到包括设计、部署、运维、优化等各项目阶段,注重培养学生规划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沟通能力,通过熟悉企业项目流程规范,提前理解和把握企业对人才素质与技能要求,体会并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与工作模式。

2.5构建数字化教学信息平台,充分挖掘学生数据价值

传统教学方式通常严重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来把握学生学情和教学方式,其弊端是无法客观而准确刻画真实学情,并且无法向其他课程教学进行复制和推广。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教学信息平台,充分吸收当下“大数据+教育”的创新理念和思想,合理应用当前最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成果,可有助于实现上述“经验式”教学向“大数据服务式”教学的转变,有效加强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精细化管理,走出一条具有数字化特色的新型教学之路,增强专业办学的竞争力与吸引力。该部分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深度挖据学生数据的信息价值,促进个性化教学。利用后台数据库统计学生各方面信息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获取学生画像与学情报告,研究其学习过程存在的规律、特点和代表性问题,并对这些现象进行归因,然后利用当下“大数据+教育”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方法,研究设计符合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教学情景和教学方案,采取具有针对性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现因材施教。二是开展研究和探索在线教学方式。大数据技术与丰富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使得在线教学成为未来教育的一种可行方式,可以联盟兄弟院校相关专业,以课程共享的形式推动各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校级共享,竭力打造出多门精品课程,逐渐扩大平台课程资源的广度和深度。

2.6构建科学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显而易见,面向数字化转型背景的应用型数字人才培养体系不能依靠单一化的评价方式,必须重点突出包括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在内的转变,构建科学而多元化的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第一,教育评价。利用数字化教学信息平台进行数据挖掘获取学生特征,对照CDIO教育理念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从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为提升教育质量和决策提供可信依据。第二,学业评价。利用考试评价、考核测评以及心理测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完成学业所应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科学评价。第三,社会评价。通过电话、邮件等多种途径回访用人单位和企业,设计调查表及时了解用人单位或企业对实习生或毕业生的满意度情况,全面收集和分析用人单位或企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并汇总反馈给学院主管领导、专业教师以及学工进行调整改进。

3结语

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和社会数字化转型趋势对未来就业人群的数字能力提出了升级需求,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以CDIO教育理念为指导,研究构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数字经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以及人才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以适应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数字人才需求,研究结果可以为地方高校推进数字经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探索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全力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N].人民邮电,2019.[2]胡青.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制与绩效[J].浙江学刊,2020(2):146-154.

[3]紧跟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在第五届中国物业管理创新发展论坛上的演讲[J].城市开发,2019(22):24-26.

数字化教育案例篇(4)

4个主题式交流论坛的主发言视频与文本均可在教育部网站查阅浏览,在此不再赘述。本文着重带领大家观摩3号展厅,领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实际状况,从教育的视角思考我国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现状与发展。

走走看看

十年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绩斐然

3号展厅各展台的展演方式有展板、视频、实物、现场模拟与体验等。综观3号展厅,一个深切的感受,就是这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确确实实在抓教育信息化,真真切切地以信息技术推动和深化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具体表现在:

(1)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普及。十年来,全国各地在国家政府与教育部的引导下,在硬件设施上铺架起应用信息技术的“高速路”——教育信息化平台,并开展了积极的应用。许多省市打通省、市、县三级的教育信息化平台,有的已经实施“校校通”“班班通”的建设,构建了系统化的数字化教育环境。有的地市还将数字化教育环境拓展到家校之间的连通,运用网络、手机开通了“家校师生”四位一体的家校沟通桥梁,以利于学生校内外的学习与教育。

(2)省级教育资源网的建设。全国各地均积极开发、建设共享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以利于教师整合优质资源进行备课、辅助课堂教学、开展网络教研等各种活动,提升教学质量。许多地市的教育资源网朝向专题化、个性化、便捷化的方向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出现专门服务于学生学习的资源网、德育专题的资源网等等。

(3)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与推进。全国各地积极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开展各类竞赛活动,普及和提高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同时注重培养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引导教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摸索出一些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新方法、新模式。

(4)优秀应用示范个案的涌现。在十年的教育信息化探索过程中,全国各地涌现了一批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的优秀案例。各地及时树立了这些典型,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推广和深化起到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正如全国各地经济、教育发展存在差异性,各地风格迥异的展台也反映了不同地区教育信息化进展的差异性与地区特色。

北京 展台富有特色。教育信息化已普及,并有一定质量的深化。建成由市级骨干网、区县区域网和校园网三级网络构成的北京教育信息网,网络节点进入每一间教室,学生平均每10人拥有一台计算机,专任教师平均每2人使用一台计算机,高标准完成“校校通”工程。依托这三级信息网,建立了市、区县、学校三级的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CMIS),发放学生卡,推行电子化学籍管理应用,实现了教育管理信息化。

北京教育资源平台较为成熟,应用广泛且深入,目前又开展了进一步的探索与融合:构建了北京数字学校(BDS),打造首都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北京数字学校通过北京教育信息网和歌华有限高清交互数字电视平台,提供小学到高中的各年级各学科课程内容的同步点播和直播服务;开展虚拟课堂、网上家长学校、社会大课堂、网上学校联盟等项目。在技术运用上,北京也开展了云环境的进入与整合工作。

作为优秀案例布展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四中、史家胡同小学、明天幼稚集团等单位,均是我国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典范学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发起成立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推进全国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北京师范大学、史家胡同小学等单位研发的富有个性的优质教学资源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

天津 以“学习——随时随地”为展演主题,展演内容主要围绕“开放学堂”资源建设项目,展示了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空中课堂项目、小学博学乐园平台、特级教师教学风采录、校际网络同步教学项目、艺术殿堂视频资源等内容,让参观者感受“技术改变学习,网络成就共享”的应用效果。

河北 反映河北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解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的成效,目前基本普及全省多媒体和远程教育设备,在区域教学教研、教师研修、课堂教学变革、学校管理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优秀案例有鹿泉市的教育信息化、河北远程教育网的e学100数字化课程资源等。

山西 打造省市县校四级网络资源,全省实现“校校通”工程,注重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深度融合,现场展示泽州一中“组组通”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场展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系统的应用。介绍的优秀案例还有:太原的“名师公益课堂”、晋中市的“动漫校园”、介休市的网络教研等等。

辽宁 展台创设大空间,让参观者体验辽宁省在信息化平台建设、资源库建设、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实验区与实验校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另外,辽宁省也注重借助国际合作项目促进本省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提高。

吉林 布展侧重反映吉林省在教学数字化、研修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远程教学数字化、家庭学习数字化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展示网络研修、朝鲜族资源建设及应用等优秀个案。

黑龙江 布展以“我应用,我改变”为主题,侧重以优秀个案反映应用成效。展示牡丹江市的教育信息化成效,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七棵树镇中心学校创办的英语学科专题网站和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龙江县第三中学“长征”跨学科主题网站的开发与应用。另外,还介绍几种网络教研教学模式:同步课堂、鸡西教育网在线课堂、网络教研,并介绍了未来教室多媒体触摸交互式教学环境的建设项目。

上海 布展富有现代感,简洁流畅。教育信息化水平跨越普及阶段。展台除了整体介绍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方面的新技术、新思路和新方法,还以区域和学校为单位展示上海市的优秀案例。区域优秀教学应用成果代表有:虹口区电子书包的区域试验与推进,长宁区无边界学习项目,闵行区区域性网络教研。中小学优秀成果代表有:上海中学数字校园教育云工程、风华中学DIS物理虚拟实验室、大镜中学IMMEX国际化课程实验项目、上海市实验学校教室专业发展支持系统、上海大学附属中学研究型课程学习案例群、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云课堂实践以及实现学生体质信息监控的“云手表”、七宝中学及华语地区协作方“视像中国”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等。这些优秀案例均可代表我国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先进水平。

江苏 教育信息化已经普及,布展以地市为个案展示江苏省探索创新应用信息技术的成效。例如,“书香江苏”读书网的全省应用;无锡市以“感知生长”“仰望星空”“物联网比特实验室”等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教育应用,将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扬州市在全市范围内整体推进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共建,实现城乡学校一体化备课、一体化教研、一体化教师培训、学生一体化学习等;常州市数字化学习研究;徐州市关于公共服务的网络备课系统;泰州市网上同课异构等等。

浙江 展台布置现代、雅致,体现一种知性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进入探索融合创新、特色发展阶段。以“灵动学习,快乐成长”为主题介绍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模式;以“优质、动态、共享”为主题展示浙江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内容板块有:汇聚优质资源、名师示范引领、跨时空教学研究、网络助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把课堂选择权交给学生等;以西湖小学为典型个案介绍“无边界课堂”;以诸暨市为典型个案介绍“教育云”的探索,通过云桌面、云通讯、云教学的建设和应用,实现“人人有机、处处能通、时时可学”。现场展示113门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内容涵盖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综合实践四大类,应用性、指导性很强。现场展示信息技术学科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可利用平台进行学习、作品展示、点评打分、交流等过程。现场展示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工作模式。

安徽 开展数字化校园行动,以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促进中小学教学模式和方式变革。布展注重以典型个案反映安徽省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面的创新与发展。例如,淮南师范附属小学网络德育的数字化校园环境以及学校家校互动平台、合肥市南门小学的数字化网络学习平台和自主学习空间、铜陵市实验小学的电子白板辅助教学。

福建 分为四个板块介绍福建省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效:资源共享——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科技引领——拓展学生成长空间;应用创新——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平台拓展——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以数字青少年宫、泉州网络德育基地等作为个案展示健康网络文化创新德育新模式。数字青少年宫是福州市在探索依靠网络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具体成果,它依托福州市教育网的信息资源,设立了“心灵家园”“数字图书馆”“知识空间”“科技馆”“娱乐天地”等20多个主题板块。泉州网络德育基地由“一网、一线、一报、一校”构成,分别为泉州德育网、泉州中小学生网上心理在线、3G德育手机报、网上德育培训学校。

江西 积极打造教育信息化平台,并在江西省政府支持下,向全省开放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本次布展主要以优秀个案展示成果。区域优秀成果有:九江市基础教育资源平台;新余市、吉安县整体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南昌市东湖区东湖教研在线。中小学优秀成果有:南昌大学附属中学IS平台;南城县第一中学信息化环境下中学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吉安县永阳中心小学基于项目的学习“技术启迪智慧”项目。另外,还有南昌市东湖区豫章小学“豫章书院”网站,江西省分宜中学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山东 介绍了潍坊教育电子政务系统的无纸化办公。2010年,应用潍坊市数字教育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实现了学校公文流转电子化、人财物管理电子化、教学教研与教师培训网络化、试题组卷与试卷评测智能化、学生个性化学习数字化。还展示了淄博市“服务个性化学习”的信息化实践与探索等优秀案例。

河南 以重应用、重服务、重引领为思路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着重介绍了河南省教育资源“5+3”平台,即5个主要教学应用业务平台(门户、资源、教研备课、培训、题库组卷),3个基础业务支撑平台(OA、短信、视频会议)。展示的优秀案例有留守儿童的网络家园;郑州市第二中学基于无线网络的学生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暨基于移动学习终端(平板电脑)的个性化学习;郑州市三十四中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翻转课堂——自下而上、先学后教;郑州市二七区建新街小学的课堂改革;焦作市的云计算运用。

湖北 以英语教学为案例介绍湖北省在资源研发、教师专项培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立等方面的成果。另外,还展示了高中课改网络管理平台、基础教育阳光减负平台等特色平台,展示交互式电子白板新课堂、一对一新课堂等新举措。优秀案例有黄石市西塞山区基于网络的教师团队研修、宜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等等。

湖南 以“谋划、探索、创新”为主题,现场展示个人空间、资源网、专家课堂、说课展演等内容,布展的优秀案例有:长郡中学利用卫星通信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实施同步课堂的教和学模式;祁东一中开发了一个开放、互动、二维仿真的中学物理实验平台开展探究性学习;长沙市第一中学与湖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合作推出名师讲堂;岳麓区名师导学下的师生导学空间;岳阳市第一中学的高中语文网络课程平台;雅礼中学的魔灯课程等。

广东 以“应用普及融合创新,学习随时随地随需”为主题,以省综合展区与广东省各地市为单位布展了一条信息技术应用成果长廊。其中,广州提出“数字教育城”的口号,构建了一网(广州市教育科研网)、一平台(广州“数字教育城”公共服务云平台)、两库(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教育教学应用知识库)、四中心(学生学习发展中心、教师学习发展中心、教育电子政务中心、社区学习交流中心),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

广西 以“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展示了合浦县、藤县、横县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典型应用,还有南宁市、桂林市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远程协作等活动;南宁市大塘镇中心校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柳铁一级教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桂平市西山镇中心校采用数字化移动平台管理所辖村小教学和教研;桂林市七中交互式智能平板应用;柳州市景行小学校本网络教研。

海南 以“共享资源,快乐发展”为主题,介绍了三亚市“校校通”“班班通”“人人用”的实践成效、“农远”工程建设成效、教育云平台建设与资源整合成效,另外还展示了网络电子备课、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等诸多优秀个案。

重庆 展示了利用Moodle平台形成互动探究的课堂、基于网络的小学校际课程共同体、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远程同步互动课堂、巴蜀小学梦想网校等优秀案例。

四川 着重展示了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概况,并展示德阳实验小学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信息化机制研究、江津中学三维动态课堂模式、南充市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的“班班通”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成果等优秀个案。

贵州 展示了贵州电教馆教育云平台、遵义市红花岗区的教育城域网,还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案例,也呈现了“校校通”“班班通”“人人用”的一些实施个案。

云南 致力于“农远”工程,开设普通高中网络选修课程,开设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课程。展示的优秀案例有:大理市喜洲镇一中的信息技术助飞农村教育案例,丽江市一中的信息技术下的德育新方式,永平县参加的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技术启迪智慧项目,还有云南省中小学敏特英语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

展台富有地区特色,布展反映了国家“农远”工程在的实施情况、拉萨市城关区整体推进信息化发展进程等内容,着力打造“家常菜”式基本应用模式,展示小学语文导入教学整体解决方案、U盘教学模式、MP4教学模式等结合学生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优秀个案有林芝广东实验学校互动式教学模式、堆龙德庆县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试点、达孜县中学远程教育德育长廊、日喀则地区边境县国门德育教育等。

陕西 以陕西窑洞风格为外景布展,展演内容侧重反映陕西省重点实施的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电子书包试点项目和影视教育活动项目等。现场还展示了互动课堂、陕西励志院线等成果。

甘肃 积极开展“农远”工程,布展介绍了甘肃省“天地合一”远程教学体系——甘肃教育卫星网、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远程培训平台。优秀个案有张掖市三级课程开发、兰州市城关区与张掖市临泽县城乡互动教学模式、甘肃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等平台支持下的学习模式及陇南市礼县宽川初中数字校园环境下的学习模式等。

青海 以“强化机制、普及应用”为思路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展示了玉树重建后的信息化建设成果,部分城区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农村地区多学科课堂教学应用和示范做法,“农远”工程、动画片工程、藏汉双语资源平台、甲骨文项目和技术启迪项目的实施案例等。

宁夏 展示了以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为例的“农远”工程之“宁夏模式”,以吴忠市利通区为例的英特尔未来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自治区骨干教师远程学习、网络培训为例的宁夏数字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发与应用,还有互动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原州区高宏小学的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技术启迪智慧项目,侧重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西吉县的中加合作——加强中国西部基础教育能力项目等。

新疆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普及工作,积极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素养,致力于“农远”工程,与全国各地开展结对合作,推进教育信息化水平。布展侧重展示了新疆远程教育网以及双语教育等特色工作。

兵团 以“网络课堂、跨越时空、提高质量”为主题,介绍了“团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及“兵团信息技术建设”等重大基本建设项目,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普及,开展了教学应用,取得一些成效。

深圳 充分利用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云计算中心)的有利条件,开展了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深圳教育云建设与应用探索,为全市近150万师生及其家庭和普通市民提供基础设施、资源推送、个性化学习、教育公共服务等教育云服务,并选择部分试点学校开展了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应用。本次展示主题即为“‘云时代’教育领跑者”,展台布置最富现代感,突出学习体验区,让参观者感受“深圳教育云”的创新应用服务成果。现场展示“云彩课堂”,教师和学生人手一个iPad上课,吸引了诸多观众。

大连 布展内容侧重于反映以信息化助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成效,实施“农远”工程、农村中小学校园网及多媒体教室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班班通”建设工程等,展现了“主体—主导”模式教学案例、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支持专业成长的案例,并且现场展示个性化教学模式运用。

宁波 倡导以技术提升教育,以网络改变学习。布展以“打破时空界限,创建互动课堂,科研促进应用,整合优质资源”为主线展示优秀案例,具体包括:宁波市实验小学的小学生网络学习平台;余姚子陵中学的五种多媒体环境下师生互动的有效课堂模式;宁波市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4+1的模拟互动教室;等等。

厦门 展示了校园一卡通的应用成效、厦门区域信息化发展特色——海峡两岸数字化交流情况、“三星评价体系”——小学生晋级制发展性评价与数字化平台的创新研究、多媒体教学在中学化学课题中的应用、Claroline课廊教学平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还有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共同体”、数字化学习项目活动等。

青岛 展示的优秀案例有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网络化考试系统应用、市南区有效整合促进信息技术常态化应用、市北区依托课题研究整体推进区域内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水平的提高、“开放—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语音教室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等。

内蒙古—鄂尔多斯 注重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搭建网络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库,开展信息化普及培训,积极探索应用机制。布展侧重展示了远程同步课堂、蒙古文资源、蒙语模拟课堂、双语课堂等内容。

看看想想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尚缺什么

看看个个展台琳琅满目的成果,令人欣慰——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在观念上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正加大教育信息化的力度,以促进教育跨越式发展。看看展厅内比比皆是的现代化电子设备:苹果一体机电脑、iPad、LED高清液晶电视、3D电视、高清投影仪、交互智能平板……令人欣喜——教育事业日益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咱们教育事业不差钱了!再看看许多展台上为参观者热情讲解的技术人员,2号厅内诸多热衷于服务教育教学的高新科技企业,令人宽慰——咱们的教育信息化也不差技术。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因此既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更需要教育价值的彰显。各级教育部门、各类学校有经费购买设备与技术了,接下来的还是“怎么用”的问题。从各地参展的工作人员来看,现在在信息技术如何应用这一问题上,主发言的还是教育界内外的信息技术人员,而非教育界内的各学科教学专业人员。关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学的专业性,大家已经达成一定的共识,在此不展开讨论。在此提及教师专业化、教学专业性,是想说明,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绝对不同于买了一台洗衣机或电冰箱即可畅快使用——优质的、最匹配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的研发,是目前深化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关键;能驾驭这些教学资源有效开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教师,是目前深化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基本条件。

课堂无疑是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主阵地,各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无疑直接关系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也关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进一步研发。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在9月24日展演新闻会上答记者问时所说的,今后需要加大对校长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力度,提升校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和信息化建设统筹能力,培养教师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能力,并将教育信息化与新课改、与自身专业发展结合起来。

因此,我国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尚缺相匹配的师资力量,能从教育的属性出发,充分利用技术的价值,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深度融合,推动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科学应用,从而开发出大量的中小学优质教学软件与教育资源,高质量地以信息技术推动中小学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实现教育的快速发展。

想想议议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如何深化

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不外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应用功能不外乎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为何大家期待信息技术带给教育革命性影响呢?在中小学教学应用中,信息技术可发挥哪些独特的功效呢?

1.创设逼真的问题丰富的学习情境

学习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建构意义的过程,学习者不能超越具体的情境来获得某种知识。因此,学习时的情境不是一个无关因素,而是有机地卷入了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之中。怎样的情境有利于学习者学习呢?正如杜威(1944)所说的,“教学的艺术关键在于提出足以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学习环境应该是持续激发学习者不断探究、思考所学内容的问题情境。

在问题情境创设方面,信息技术具有其他文本、挂图等教学媒介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基于信息技术可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的应用特点,应着力于创设复杂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学习者的高层次思维活动,通过人—机交互、机—机交互促进深度理解性学习的发生,提升教学质量。本次展演中北京的科学探究资源、上海的DIS物理虚拟实验室等优秀案例,在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方面体现了较好的探索。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需求,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教师远程研修、德育专题网站开发等各类教育教学应用,都应该追求研发者有深度地设计并以问题结构为支架,从而有组织地呈现多媒体信息而不是信息的数字化堆积;从而促使学习者不仅仅是浏览阅读这些信息,而是带着解决问题的欲望、启动问题解决的思维去梳理、归类这些信息,以求获得问题的解决,提升学习能力。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还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整合音像、视频等多媒体的优势,打破时空界限,追求接近真实、贴近学习者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利于激发学习者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迁移。

2.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学习是学习者基于自己的已知主动建构新意义的过程。学习的发生,需要学习者发挥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同时还需要学习者能有意识地自我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以促使新意义的获得。鉴于学习主体的不可替代性,而学习主体之间存在认知、人格等多方面的个体差异,信息技术可智能化、网络化的应用特点,应着眼于学习者的主体性、差异性,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打造适宜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环境,以利于学习者的学习理解。本次展演中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河南等地均展示了信息技术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探索。

信息技术在提供个性化学习方面,要着重创设学习者独立思考的机会。例如,在具体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在程序上设置一些环节,要求学习者回答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以促进学习者投入到学习中。

要促进学习者自我监控学习,则要为学习者提供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认知策略运用情况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机会。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留下的问题思考的痕迹,是学习者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学习过程的材料依据。在技术设计上,要多设置相应环节激发学习者反思、修改学习过程中的这些思考,促使学习者自我监控学习。另外,还需要设置学习者可自我调控学习进度的程序,利于学习者根据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调整学习进度。

需要特别提出的一点是,个性化学习并不意味着封闭、私密等性状。相反,利于学习者学习的个性化学习应该是开放的,即学习者是在开放性的电脑空间、网络上依据自己的个性开展学习的。开放的个性化学习,既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质量,也有利于学习者之间开展交互与协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3.促进学习的交互与协作

事物的意义源于学习者个体的建构,但每一位学习者意义建构的质量、深度或侧重点存在差异,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交互合作来进一步修正、完善个体建构的知识,最终与“科学共同体”所认可的知识达成一致。因此,学习需要经历社会协商的过程,学习者需要在一个有专业引领、有同伴互助的“学习共同体”之中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达成知识的建构。

信息技术的网络化、智能化应用特点,恰能为学习者打造一个平等、民主的学习共同体,以利于学习者的交互与协作。学习者之间可以通过相互访问、相互评价开展交流,也可以以网络主题研讨的方式进行协商。而作为教的一方的教师或者管理者、教导者一定要积极参与这些交互与协作之中,给予学习者引领和指导。在本次展演中,信息技术促进学习的交互与协作的功效主要体现在各地教育资源平台的研发与应用中,还有浙江的无边界课堂教学模式、山西的“组组通”教学模式等优秀案例中,尚需要向各类教育教学应用渗透。

数字化教育案例篇(5)

课题资助: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SGH140896)。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的概念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于2006年提出的教育理念,2013年,周教授接受《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刘向永记者的访谈时对计算思维进行了诠释[1-3]。

国外的众多研究者涵盖计算机教育界、社会学界以及哲学界等各个领域对计算思维进行深入的研究[4]。ACM和IEEE-CS在修订后的《计算机科学教程2008》(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um 2008)[5]79-84中明确指出应该将计算思维作为计算机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内,基于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培养大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提高大学生使用程序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今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点之一[6]。根据《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的规定,高校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目标是:

⑴学习问题求解的思路和方法,即算法。

⑵理解计算机是如何具体实现算法的,即如何才能有效利用计算机编程。

因此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任务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程序语言的语法规则来编写程序,更重要的是掌握算法思想与问题求解的思路,而计算思维正是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科学对问题进行求解的一种思维方法和能力。

国内外的众多学者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视为教育界改革的重要研究范畴,特别是在计算机教育领域,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如何将计算思维的理念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成为计算机教学研究的焦点和改革的突破点,并在此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培养计算思维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

如何将计算思维真正融入程序设计课程中,我们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在多年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总结了一定的经验,基于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比较适用,但是如何设计合理有效的设计案例是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关键。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案例设计原则

托尔说:“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境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堂讨论。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它是关于某种复杂情境的记录;它一般是在让学生理解这个情境之前,首先将其分解成若干成分,然后再将其整合在一起。”

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任务而言,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习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7]。因此,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只重视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规则的错误思想,在将计算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核心任务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程序设计方法,而不是语言本身,不仅要求学生用计算机读得懂程序,编写和调试代码,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设计算法,从而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如何设计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程序设计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经过多年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经验,将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案例设计原则总结如下:

1.案例选题的生活化

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中坚持生活化、常态化的原则,即选择贴近生活、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问题下思考解决方法,这样可以缓解学生对程序设计的畏惧感。在学生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并用计算机进行求解后,学生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他们从中认识到计算机竟然能这么方便地用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消除对程序设计语言的抽象、枯燥的感觉。这样生活化的案例在问题的求解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学习,感受到程序就在身边。而对生活化的问题求解锻炼了学生日常问题求解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2.案例涵盖知识点的典型化

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选择教学案例,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涵盖在案例的解决中,同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案例的设计既是学生平时耳闻目睹的,但又了解不深的普遍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实际背景容易接受,从而愿意去深入了解,这样的案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能够让学生触类旁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

3.案例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程序化

使教学案例的设计与计算思维相结合,在案例问题的解决中注重算法的设计,方法的选择,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案例中适当添加程序语言,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可以使算法程序化,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程序思维,使枯燥无味的程序语法知识顺其自然地在案例中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抽象和分解问题的能力。

典型案例解析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选择生活化、常态化的案例为原则,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程序设计案例的选择原则,让学生体会到如何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下面以一个典型案例的设计为例具体实现案例设计和应用。

教学内容:指针和数组。

教学目的:掌握指针和数组的定义以及使用。

教学重点:指针和数组的定义及使用。

教学难点:指针和数组的使用。

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指针和数组知识的学习,下面给出一个常见问题求解的案例,这一案例同样适用于数组知识的学习,只是案例中问题求解的方式有所变化。

1.问题提出:根据二代居民身份证号确定此人性别的问题。

2.常识解答:居民二代身份证号共18位,从左向右前6位为户口所在地,第7~14位共8位为出生年月日,第15~17位为顺序位(同地区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的顺序编号)其中第17位代表性别(奇数为男、偶数为女),最后1位为校验位。

3.问题求解:从18位数字中取出第17位,然后判断奇偶性,奇数为男、偶数为女。

对分解后的两个问题,针对不同的理论学习内容,我们有很多种解决方法,如:使用函数提取字符串中的一个或多个字符、使用数组下标提取数组元素、使用指针提取数组元素等多种方法。下面针对指针的学习给出求解方法。

4.求解方法:

Step1:利用数组存储给定的18位数字,利用指针的移动提取第17位数字;

Step2:用取出的第17位数字与2模除取其余数,判断奇偶性。

5.算法分析:针对以上问题的求解方法为例写出相应算法:

Step1:定义整型数组a,整型变量b,整型指针变量p;

Step2:将18位身份证号赋值给a数组,指针p指向数组的首地址;

Step3:移动指针指向第17位数字;

Step4:指针提取第17位数字后模除2取余数赋值给b变量;

Step5:判断b的奇偶性,如果是奇数则是男,如果是偶数则为女;

Step6:输出结果。

6.问题求解方法的代码化:

#include<stdio.h>

main( )

{

int i,c,a[18]={1,5,0,4,2,8,1,9,8,9,0,6,0,8,1,2,3,3},*p;

p=a;

for(i=0;i<16;i++)

p++;

b=*p%2;

if(b==1)

printf("%s\n","男");

else

printf("%s\n","女");

}

这一案例是非常生活化的案例,每个人都有身份证号,但是将这样一个常见问题用程序设计语言在计算机上实现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问题的解决方法限定在指针和数组的使用,更是加大了问题的解决难度。就案例分析和问题的解决而言,让学生选择多种解决方法,训练学生如何将生活中的问题用计算机来解决,同时掌握指针和数组的定义、赋值及使用等基础知识。使学生在案例分析和算法设计时培养了计算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有趣的案例中学习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

总结

大学教育更多的是素质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正像一条教育格言讲的:“Tell me and I will forget. Teach me and I will know. Involve me and I will learn.”在大学教育中,要少一些灌输,多一些参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传统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多年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提出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法,并针对教学案例设计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计算思维为导向,总结了教学案例设计的原则,设计了教学案例。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验证明,提出的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程序设计教学案例设计方法是有效的。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众化的案例解决在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思维。

参考文献:

[1]Jeannette M. Wing,“Computational Thinking,”Communication of the ACM,no.49(Mar.2006):33-35.

[2]刘向永、周以真:《计算思维改变信息技术课程》,《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6期,第5-12页。

[3]周以真:《计算思维》,《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年第3卷第11期,第83-85页。

[4]《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9期。

[5]“CM/IEEE Computer Society Interim Review Task Force,”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um 2008: An interim revision of CS 2001, accessed June 28, 2010, http:///education/curricula/.

数字化教育案例篇(6)

2.对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反映

总体上来说,高职院校的平度档案都是从大量的档案中进行抽取,然后再进行有效的梳理与提炼,因此得到的材料都是建立在指标体系的基本需求之上的,这样可以保证评估材料的完整与准确定,从而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效果与状态有更好的体现。另一方面,评估档案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在学校评估交接时的作用,进而延伸到更加广泛的使用范围中,这样就可以在既定的时期内对有关学校整体面貌的活动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促进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为实际教学提供有效的改革依据

目前来讲,不管是迎评档案或者是评估过程的档案,它们都包括了大量的有关高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基础性数据,例如学生的总体数量、实验开出率、就业率、学生与教师的比例、教研实际情况、教师的管理队伍、教师的原始学历以及学生对创新性活动的参加比例得等会。这些方面的数据都能够很好地体现出高职院校在教学建设中的的基本成效与状态,与此同时还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参考资料,从而真正体现了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重要依据的作用。

4.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的数字化建设

在现代化社会中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数字化校园就是其中的重要发展需求,它能够有效推动高职院校的各种事业科学的长远发展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并且其中多种网络环境与硬件系统的构建都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校园在建设、管理与发展上还处于一个初级的发展阶段。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借助评估的这一机会,参加评估的学校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了解并把握自身的各项有关数据,例如学生、教师信息库以及教学的管理系统等都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优化整合,与此同时这些信息数据通常是以档案资料形式来出现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为学校评估提供更加完整、可靠的标准化数据,而且还可以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更具核心化的数据资源信息,这有助于推动数字化校园的长远发展,促进教育教育的提高。

数字化教育案例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7-0133-02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问题正逐步成为教育的重心。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不仅在提高教学质量、挖掘教育的发展潜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借助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和资源管理平台,构建行业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现状分析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它能够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造的方式来寻找和处理信息,从而使数字化学习成为可能。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更方便,可操作性更强,因此,更适合于现代的学校教学。

由于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如:部分国家示范院校完成了专业数据库、教学图片资源库、专业书籍的电子书和一些教学视频资源的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完成了部分课程资料的网络化。然而,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还并不完善,而且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一方面,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并没有被教师和学生完全重视,许多教学网站、数据库、教学软件采购以后,并没有很好地被利用起来。很多资源处于闲置或者利用率不过高的状态,使用率较高的仅仅停留在比较初级的资源形式上,导致部分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更新缓慢、周期长,数字化教学资源发展跟不上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发展。

另一方面,部分教学资源缺乏互动性,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建设完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上的信息大多是单向流动的,学生无法反馈学习的成果或者问题,老师也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监控,减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行业英语教学的现状――以《旅游职业英语》为例

高职院校以培养社会各个行业所需的高学历、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高职院校对于技术实践的学习和培养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高职院校行业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各个行业所需的具有较高英语交际能力的人才。以《旅游职业英语》为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让他们能够为游客提供优质的出行、接待等服务。教学内容以旅游行业部分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情景、工作流程为基础。

目前,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了行业英语教学改革,但大多进展比较缓慢,教学中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也不够系统,知识没有形成完全的体系,教师自主研发的成果也较少,导致教学效果不如意。以《旅游职业英语》的教学为例,大部分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中缺少计算机技术较强、行业能力也较强的教师,教材开发也相对比较落后。行业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更是滞后与课程需要。

四、高职院校行业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的措施分析

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行业英语教学的特殊性以及本研究的实例,高职院校行业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和途径:

(一)通过调查分析,明确高职行业英语(旅游职业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需求

设计《行业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需求问卷(教师版)和《行业英语数字化学习资源》需求问卷(学生版)对资源建设进行需求分析。选取100名行业英语任教教师和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学习者和教师对资源库的“内容、栏目、功能、框架、风格”等5个维度、20个问题。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教师最需要的教学资源中前五位,依次是教学课件、电子教案、试题库、资料库、媒体素材。学生最需要的教学资源中前五位的依次是资料库、网络课程、试题库、媒体素材、案例库。对于栏目设置,教师认为比较重要的栏目依次是教学课件、备课教案、视频资源、考试试卷、电子教材。而学生们认为比较重要的栏目有:视频课程、素材资料、职业案例、考试试卷、教学课件。经过对问卷结果的整理和分析,最终完成了旅游英语行业英语资源库的框架设计和内容预设。

(二)制定总体规划,确定高职行业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内容、组建研发队伍

根据调查结果,整合各教学要素和相关资源,确定高职行业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开发内容和模块。具体可以划分为四部分:(1)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计、课件与教案、教学案例、视频资源;(2)学习资源,包括真实案例、拓展链接;(3)考试练习,包括基础练习、拓展练习、试题库;(4)交流天地,包括作品展示与在线答疑。

平台内容确定以后,组建一支分工明确、计算机技术过硬、具有扎实行业英语知识和丰富教学经验的研发队伍至关重要。这支队伍中需要有高校教师、IT公司技术人员、英语教师和旅游业内人士。旅游业内人士需要在本行业领域有较为前沿的专业见解和丰富的行业经验,能够为资源平台内容的优化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意见。

(三)采取各种具体措施,进行行业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的开发

1.搜集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

资源建设的初始阶段,可以通过在互联网上查询、搜索来广泛收集网络上行业英语相关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具有旅游职业英语特色的资源包括:旅游景点宣传片、地方特产广告片、中、西式菜品介绍等。

2.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

在行业英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已经开发了具有专业特色的行业英语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制作了相应的教案、课件,收集了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等。这些资源可以经数字化处理后添加到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中。通过对这些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和标准化,可以提高其利用效率。

3.师生创作的电子作品

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展示型作品,主要学生作业的电子稿,如旅游景点的介绍、酒店设施、房型的图片、旅游特产的说明等等。教师可选择最优秀、最典型的学生作品,将其到网上供其他同学观摩学习。二是师生交流作品,主要来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如师生利用现代沟通工具QQ、微信等就某一问题的进行交流作产生的讨论结果,或者是教师对学生疑难问题的答复,在教学过程中积累、搜集此类资料可以制作成电子作品集,供其他同学参考。三是教师对学生作品或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的作品集,这部分资源主要来源于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并给出分数等级的教学评价活动。

4.由专业人员开发建设资源

这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主要来源,其开发和建设一般由学科教师和专业资源建设者共同完成,主要包括网络课程、课件、音频、视频资料、真实案例库等。资源的开发要根据国家《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标准,参照已经开发的行业英语教材,对应其中的教学模块开发相应的支持性及扩展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四)结合学生需求和评价结果,进行后续更新

初步建设完成的行业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需要结合学生需求和技术、课程内容改变进行后续更新。除了以上手段开发制作的数字化资源外,也有一些新型的教学资源如电子书、应用APP等有待开发。

同时,现阶段高职院校的行业英语已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最大的缺陷是信息流通的单一化,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问题缺少反馈。理想的方式是讲授和反馈同时进行,当学生遇到理解不了或是有问题时,可以在第一时间将其反馈给教师,教师也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解决。因此,后续过程中需要开设信息和问题反馈系统和评价系统,参考反馈系统和评价系统的结果对行业英语数字化资源平台进行更新。

五、结束语

建设行业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行业英语课程的整合,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也必将在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对整个高职院校的教学提升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行业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是将语言教学与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的有效方式,在信息化、互联网时代必不可少。这一主题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学习、探索和研究,以对教学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金忠伟.关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1(3).

[2]李玉顺,胡景芳,刘宇光.区域级基础教育数学化资源共享与应用研究――以北京市的个案调研分析与发展建议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2(8).

数字化教育案例篇(8)

下面个人从观摩课中搜集了数则案例:

例1:课始,教师出示语文“缩句”:蔚蓝色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学生一看就笑了――数学老师怎么上起了语文课呢?老师也淡淡一笑:“不要奇怪,数学和语文难道不能谈恋爱?”学生很快把句子缩为:“天空飘着白云。”接着教师再出示:“缩句:45与39的和,除以45与39的差,结果是多少?”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和除以差”,于是这道文字题的算式便昭然若揭了。之后教师又出示其他文字题,学生便兴致勃勃地先缩句再列式计算。

例2:课始,教师引入文字“游戏”。师:我国汉字结构奇特,上下一颠倒字就不一样。如“杏”字上下一颠倒字就成“呆”字,“吞”字上下一颠倒字就成“吴”字。你们能举这样的例子吗?学生纳闷――数学老师怎么做语文练习呢?老师话锋一转: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成另一个数。如,3/4倒过来变成4/3。你们能再举这样的例子吗?之后教师揭示课题:倒数。

例3: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练习时,教师出示古诗:“春水春满池,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学生在美读这首诗的同时发问:老师这里没有数学问题?教师不慌不忙地添加了问题: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例4: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单元主题图时,师:节假日你们喜欢上哪儿玩?学生有的说:明朝湖广学政田顼北门故居。有的说:朱熹理学文化广场。还有的说:游乐园……几句简短的对话,把学生海阔天宽的思绪拉到课堂,课开始了。随着欢快的乐曲,教师用课件出示“解决问题”单元主题图,把学生带进快乐的游乐园。师:这幅图就在你们课本的第2和3页(蝴蝶页),请同学们打开书,象学语文那样给它分成几个部分,并给各部分取个小标题。生(一阵静思之后,有了答案):可分为四个部分――看木偶戏、买面包、玩翘翘板和丢沙包。

例5:教学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时,为了给学生形象直观的情感体验,教师制作了三轮对赛课件:随着紧张、激烈、舒缓……错综交织的《赛马》音乐,拉开了《田忌赛马》序幕……接着,教师让学生用排列组合的方法列举田忌所有对赛方式和取胜的概率,感悟统筹优化思想方法的魅力!

走进课改课堂,“软化”的课屡见不鲜,或是数学课串入了语文味,或是数学课串入了科学课味,或是语文课串入了数学味……

二、思考:追求课堂和谐

新课程“软化学科界限”理念派生出来的现象,引起了教育专家和教师的关注,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1.融合要巧。学科之间有相通之处,我们不能只抱着本学科不放,应该以开放的眼光,海纳百川的胸怀,打开学科之间的内在通道,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不断地去反省自己教学。这样有利这种“软化课”尝试的深入展开,浓厚研究气氛,提高尝试成效。学科的融合,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融入的过程中,要讲究实际效果,要依据学科的教学需要,使学生感兴趣,为学生所接受。因此,学科之间的融合要巧,要讲究实效。

2.本质要保。每个学科都有其自己的特性,如明理、导行是思品课的特点;听、说、读、写,字、词、句、篇是语文训练的基本点,这就是语文的“特味”,数学也又自己的特点,象上述例1:数学教师用语文的“缩句法”为数学文字题的解题分析服务;例2:用语文文字结构的奇特性与数学倒数的相似点,巧妙解释倒数概念;例3:古诗只是用来作数学题的素材。例4:借用的是语文的教学方法;例5:用《田忌赛马》的故事作为负载统筹优化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教学元素,虽然串了味,但本学科特点的 “原味”不能变,否则,数学教师就“耕错了田,荒了自己的园”。

3.提高素养。底气十足一定来自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刻的专业思想和高深的专业修养。数学教师要想在教学中融入其它学科教学元素,课外工夫不可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就谈不上教育素养。”小学是基础教育,更要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其中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如果一位教师对天文地理知之甚少,对琴棋书画一窍不通,对古今中外名著从不涉猎,很难想象他能在自己学科教学中融入其它学科内容。教师只有在课外博览群书,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才能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展望:绽放生命课堂

关注生命过程才是和谐课堂之根本,课堂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课堂,更是成就人的智慧的课堂。软化数学学科界限,让课堂充盈生命活力、洋溢生活气息,让每日重复的讲课变成清泉,变成小诗,用爱心呵护学生的成长,让课堂绽放生命的色彩!

1.“软化”是生命课堂的需要。学校的工作是“教育”,但许多学科教师把“教育”理解为“教学”,更有甚者把“教学”理解为“教书”。“教书”就是照本宣科,题海战术;“教学”是将书中“知识”转为学生头脑中“知识”;“教育”才是不仅要教“知识”,还要“育人”。其实,教育的起点就是“人”,生命教育才是教育的基点。“育人”是任何学科教师都应当承担的责任,要让“术业有专攻”的学科教师都融入“育人”中,“软化”就显得十分必要;只有“软化”,“术业有专攻”的学科教师才能有用武之地,才能既彰显学科本色,又不失“育人”特色,最后达到在异彩纷呈“教育”中完成学科教师“共育”重任。

2.“软化”要从形式走向本原。“软化”最重要的是潜移默化,最有效的是未被点破却深深扎根,乃至回味悠长,要从形式走向本原,让课堂绽放一个个灵动的生命。例如,特级教师徐长青执教“重叠问题”中,有这样一个学生活动场景――“套呼啦圈”。 两个呼啦圈分别表示参加“抢椅子”和“石头、剪刀、布”游戏的学生的集合,教师请之前参加游戏的学生站到相应的呼啦圈内。其中一个学生既做了“抢椅子”游戏,又做了“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他首先站在表示“抢椅子”的呼啦圈中,但站在“石头、剪刀、布”呼啦圈中的学生也在呼喊他,他自己也认为应该站在那个圈中,此时的他正处于进退两难中。教师望着台前的这些学生笑着说:“该怎么办呢?自己动,我不管!”教师随即退出了学生的视线……等到全场的听课教师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教师知道了这个学生已经被两个呼啦圈套住,站在“交集”之中了,学生们成功了。

数字化教育案例篇(9)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2-0029-04\[基金项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教学资源库建设(12100)。

\[作者简介\]曾春(1971―),女,广西桂林人,本科,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讲师。

一、引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要求,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确定在未来3年里,重点建设1000所办学规模大、办学质量好、企业满意度高、发展潜力大、代表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大幅度提高这些学校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支持其在教育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和办学特色上出示范。国家政策的出台,掀开了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新篇章。基于这个背景,我校作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实施了校企共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

二、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必要性

(一)教学资源库的特点

教学资源库是指能够帮助教师有效教学和个人有效学习的一切外部条件,包括组织和管理教学,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力资源以及学习支持系统、教学材料与环境等物质资源。

传统教学资源库的特点是环境封闭性、学习被动性、教学资源库有限性、教学资料呈现知识线性特点以及信息传输有限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特点则包括处理技术数字化、处理方式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教学资源库系列化、资源建设可操作化。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基本结构如图1。

图1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基本结构(二)中职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

中职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多数资源为简单的课件、教案和练习题,包括网上下载的一些图片和视频。它们缺乏技能训练的虚拟多媒体和实景展现、生产实际操作演示视频、企业的文化资源、职业情境资源、企业真实案例、学生从业岗位及其专业技能标准等资源。如此多的资源仅靠教师自己来做,无论是技术还是精力都很难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实用性将大打折扣。经中职学校专业教师进行调研后发现:专业资源库建设内容往往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专家的评价限于专业涉及的部分岗位,缺少相关工种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缺少来自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项目及案例,缺少介绍行业动态、技术动态和最新工艺的信息和相关专业网站的链接。这一问题的存在充分显示出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校企共建,既符合国家对中职教育的发展要求,又是我校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必然选择。

三、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要求

(一)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总体要求

校企共建教学资源库必须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数字技术,根据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标准,结合职业教育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现状,通过大量的实际工作任务调研,并在国内知名专家的指导下开发而成。同时,这也是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形成工学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还是示范性中职学校展示和推广本校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平台。

为了满足不同教师个性化教学要求,学校还必须配置课程展示工具以及课程编辑工具,方便教师进行个性化课程组织以及自定义课程。网络结构比较合理,资源平台可本地使用,也可网络共享。共享模式下,数据互不影响,本地模式可将课程离线下载至教师本机,供教师离线备课或在多媒体教室离线使用。

(二)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技术要求

1.任务体系课程按照“六步法”教学模式,包含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过程,形成情境导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小结、教学测评等环节,相关资源栏目具备知识导入、技术资料、工具设备、相关连接等各种辅助资源链接功能。

2.每个步骤具备知识导入、学习手册查询、工作页记录、学习工具等资源的链接功能。

3.教学资源库可进行自由管理,根据教师授课要求自由建立特色课程。

4.课程学习模块包括课程目录、课程检索、课程列表、课程学习。课程目录通过树状目录,列出所有已建课程内容;课程检索可通过检索条件查询课程;课程列表将课程的关键信息以列表的形式展现,便于使用者预览使用;课程学习区可进行课程内容的展示与学习,其内容为数字化的多媒体资源,包括视频、文档、图片、动画等。

5.课程内容素材可重复使用,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授课要求进行课程内容的编辑,文档型、课件型素材可下载至本地编辑使用。

6.为了方便查找资源,平台提供强大的搜索引擎,支持模糊查询和精确查询,模糊查询包含关键字、资源类型、功能类型等检索条件,精确查询要求采用树状目录显示,查询结果以缩略图显示,并能够预览。

(三)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平台要求

汽车营销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教师平台、学生平台和互动平台三大模块,见下表:表1汽车营销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三大平台

教师平台课程中心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课程特色、教学实施建议、课程内容五部分,其中课程内容中包括教师上某堂课需要用的所有资源及内容,如学习手册、电子课件、教学设计、任务工单、课程积件、原理动画、随堂练习等。电子课件市场营销专业所有的课件学习手册市场营销专业所有的学习手册课程积件市场营销专业所有的课程积件课堂管理包括新建课堂、查看课堂、作业管理三部分,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设计个性化的课堂并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管理考试管理包括考试管理、试题库两部分,其中考试管理模块为教师提供新建考试、查看/修改考试、启用/禁用考试、开始考试、结束考试、统计成绩、查看成绩等功能,试题库模块为教师提供新建试题、查看/修改试题、统计试题等功能教辅资源提供教学的辅助资料,如拓展资源、讲课视频、说课视频、标准示范视频等统计信息为教师提供对上课情况、学生学习情况、成绩等进行统计的功能续表

学生平台课堂学习提供对学生学习过程跟踪和记录的功能,并允许学生查看有关学习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学习过的内容单元及其学习时间、进度、测验成绩等电子课件提供市场营销专业所有的学习手册学习资料教学的辅助资料,拓展资源、讲课视频、说课视频、标准示范视频等个人作业为学生提供完成教师安排的作业和查看教师给出的作业评语、成绩等信息的功能考试练习为学生提供参加考试、查看成绩的功能个人统计为学生提供查看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进度、答题情况等功能互动平台公告信息新开课程信息、技能大赛信息、新添资源信息等课程竞赛竞赛方案、竞赛视频、竞赛照片等聊天室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时通信功能,方便其沟通交流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讨论区为教师提供管理讨论主题和文章的功能;为学生提供参与主题讨论、发表文章、检索文章等功能调查投票为教师提供组织学生就某些话题进行调查投票的功能(四)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内容要求

表2的任务数量为最低要求,素材的开发可根据专业和课程的行业、教学和实训特点,相应地增加任务量。表2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内容要求

素材名称素材的要求课程课件库PPT1套,教学资料库教学大纲1套,学习手册10个,教学实训应用素材,如实训指导书及配套学习工作页50份,FLASH动画60个,标准示范视频50个,总时长20小时,讲课视频20个,教学案例30个,行业标准10个素材库媒体类型素材包括:汽车营销流程系列、汽车营销讲座系列、技能大赛历届学生竞赛、教师竞赛的评分标准和规则介绍,视频资料:行职委大赛视频、国赛视频、企业大赛视频,技能竞赛方案10个考核试题课程的试题500题,同时具备考试评分功能,内容丰富翔实(五)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课程开发技术方案

1.研究汽车营销学习领域的顶层设计;

2.围绕行动领域,设定教学情境;

3.矩阵式知识技能框架体系;

4.设置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关联表格;

5.建立学生学材库[包括课程学习指导手册、知识点积件、案例库、工作流程、学习视频、流程操作软件、学习工具库(任务单、工作页)];

6.建立教师资源库(包括教学计划、课程目标、教学课件、案例分析库、教学视频、技能单元模拟演练实训指导书、教学课程指导书、教学方法示范视频);

7.建立学习评价体系(包括知识点考核题库、模拟演练考核题库、学生演练自我评价表、教师评价表、竞赛方案等)。

四、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流程

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流程中还应包括校企双方的分工、建设进程、资金预算等项。表3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流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流程工作成果备注立项1.立项书团队组建2.建设团队名单调研3.调研方案;4.调研报告确定建设方案5.建设方案专家论证6.专家论证意见采购招标7.采购招标材料;8.资源库共建合同培训9.培训方案(针对参与项目建设的教师);10.培训记录资源建设、材料收集11.资源库收集编写记录专家鉴定12.专家鉴定意见资源库上网13.资源库资源、纸质图书、电子图书清单;14.资源库链接运行管理15.管理制度;16.资源库共享情况;17.资源库质量分析报告;18.整个建设过程的照片资料五、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效果评价

1.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使用效果评价具体包括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满足中职学校的教学发展需求、满足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具示范和辐射作用。

2.可从易用性、科学性、易维护、可编辑等方面进行评价。

3.进行专家论证。对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方案进行专家论证,对完成的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进行专家鉴定,不断推进和完善建设的进度和成果。

六、结语

要实现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就必须始终坚持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依据企业人才需求确定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途径,不同地域多企业共同投入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借行业协会平台,以企业成熟技术与先进技术应用为重点,特别是在实训基地建设、实训课程开发、实训项目确立与实施等方面,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通过项目的顶层设计需求调研,开发核心课程,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库,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建成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教学资源库系统。

参考文献:

\[1\]张淋江,周红雷.特色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探讨\[J\].科教纵横,2013(12).

\[2\]麦晓冬.校企共建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福建电脑,2013(5).

\[3\]王水清.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开发研究\[J\].价值工程,2013(14).第3卷 第12期

数字化教育案例篇(10)

数字艺术,指在创作过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使用了数字技术手段,用计算机处理或制作出和艺术有关的设计、影音、动画或其他艺术作品。我国近年来颁布的多项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数字艺术产业的发展,加大了专业人才需求。而闽台合作教育是福建省教育厅提出闽台高校合作计划重要内容,利用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通过福建与台湾联合培养人才,探索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福建高校的数字艺术专业教育在适应产业需求的前提下,作为不断发展的新兴行业和先行合作办学的专业之一,理应探索构建更加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推进数字艺术专业教学。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体现在数字技术、艺术两者有机结合上,优秀的数字艺术人才在掌握基本的艺术创作能力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之外,还必须拥有良好的设计与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精神。这样的人才才能够推动数字艺术产业的进步。

1福建高校数字艺术设计专业设置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福建省高校数字艺术专业设置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艺术院校和综合大学的艺术学院开办的数字艺术设计专业;另一类是拥有其他专业基础的高校,如理工学院和农林大学等,结合自身资源开办此专业。学生层次主要分为大专、本科、专升本以及硕士研究生。研究生的办学方向有数字艺术创作和理论、多媒体运用等方向。本科和大专办学方向一般则设有动画创造、电脑动画、游戏等。各院校数字艺术专业课程设置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设计构成等;二是根据各个院校师资情况和教学资源开设的理论类课程:数字媒体概论、艺术概论、电影,动画,设计史等;三是软件操作类课程,如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和影视剪辑、后期合成软件的学习。教材通常选用国外数字艺术经典教材的中文版、软件教程以及国内艺术院校推出的示范性教材。

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福建省高校数字艺术专业教学发展总体的发展态势是良好的,不断根据产业发展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目前距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有一定差距。首先,数字艺术设计学科交叉广泛,加大了各校在课程设置上的随意性。大多数院校受限于自身师资状况和办学条件,“因师设课”,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数字艺术产业的人才需求主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最初级的软件技术制作和艺术创作人才;二是同时具备创意思维、项目管理能力、设计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福建省内大多数高校数字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停留在技术底层,以教授软件、器材、设计技术为主,缺少相关的人文哲学课程。这样的培养方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导致学生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出现。其次,缺乏拥有高级职称的学科带头人。目前,福建省内高校数字艺术专业正高级职称的师资不多,即使有也大多数是从相关专业改行而来,如绘画、艺术设计或者软件开发专业。数字艺术学科的发展最需要的是既具有深厚艺术修养和理论知识,又拥有创作经验或实际项目操作经历的老师,教师结构队伍不合理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再次,学科发展缺乏专业理论研究支持。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建立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但从第一所高校开设数字设计相关专业至今,来自福建高校的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在专业刊物和大学的学报并不多见,也缺乏福建省高校自编的数字设计教材,学术研究与理论建设方面相对滞后。

2台湾高校数字艺术设计教育优势

台湾与大陆的设计教育起源不同。台湾的现代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以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为起点,随着经济产业的发展,逐步发展其他领域的设计专业。台湾的设计教育思想是与欧洲包豪斯设计教育吻合的,来源于产业,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正是因为台湾的设计教育一开始就与经济市场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以满足产业需求,促进产业发展为目的,体现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宗旨。同时,由于台湾高等院校办学方式多元,其中由企业或民间投资兴办的私立大学超过半数,充分拥有自主办学权力,又根据各院校所依赖的产业背景,设计科系培养目标明确,在专业教学和办学模式上各有特点。

通过比较研究,针对福建省高校数字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台湾高校的数字艺术教育拥有以下优势:

2.1课程体系学分制模块化,注重实践教学

台湾大多数院校的数字设计专业都实行的是学分制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修满学分,成绩符合要求即可毕业。台湾的艺术设计教育全面学习了国际设计教育经验,以技术教育体系为基础,以模块化设计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大量选修专业课的设置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包豪斯设计教育的框架下设置台湾设计人才的培养方案,必然强调实践教学。从大学一年级到硕士研究生课程安排中都离不开企业化的实践教学。开设了数字艺术专业各个院校与业界联系紧密,如电视台、电影后制公司、三维动画公司等,除了学校聘请业界专家授课,设置“双师”辅导体系,还提供低年级的学生参访业界的机会,而高年级通常以实习的方式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制作开展实践教学。

2.2重视传统文化和人文哲学与设计理念的融合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台湾高校的数字艺术教育在重视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同时,也不忽视人文哲学类课程。例如,台湾艺术大学数字媒体设计系的“设计资源研究”课程教授是如何以世界性、国际性设计风格为导向,结合本土文化,树立自我设计风格,而“造型意象研究”的教学目的是以台湾的地域和民族性为基础去探求文化对数字媒体设计中造型设计的影响。台湾高校的学生之所以能在大学期间就创作出许多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设计作品,正是因为台湾设计院校重视人文与设计理念的融合。

2.3设计教育与国际接轨

在继承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台湾的设计教育体系也一直与国际接轨。台湾教师在设计理念上,善于引入最前沿的新思路新思维,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因为大部分教师都有海外留学背景或经历。台湾院校的数字艺术科系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方法都与欧美先进设计类院校一致。例如,授课中教师围绕设计方案构想,采用讨论、沟通、引导学生的方法非常普遍。

3福建高校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思路

3.1根据产业流程设置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形成教育体系阶梯化

数字艺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导致分工的细化,要求高等设计教育要进一步保持人才结构的合理性,明确培养目标。例如,通过研究生教育培养来完成创作与产业人才的培养任务,而高职院校用于培养初级技术人才,形成数字艺术教育体系阶梯化。为了满足产业开发和研究各个层面的需要就要培养出结构完整合理的创作梯队。

3,2课程整合,学分制模块化

数字艺术是综合交叉的学科,是影视、美术、设计、传媒、数字等多种学科与艺术的综合体。数字艺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数字艺术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从理论上讲,课程整合意味着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课程整合的艺术教育内容,指艺术教育的内容源自相关学科对于人的诠释与所涉知能,艺术人文学科是相通的,设置共同性的课程是必要的。通过课程整合,让学生所受的艺术设计教育更加完整,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策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依据产业分工,设置更多可选择的专业选修课。例如,为将来就业方向为游戏美术设计的学生,设置游戏原画设计、游戏界面设计以及适应产业快速发展趋势的移动平台游戏制作等课程,而希望从事动画制作的学生可以不选择游戏制作类的课程,而选择三维模型制作、动作调试等。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不分具体学科方向,而是将专业课程整合,再分类提供给学生自主、灵活选择。首先通过课程整合,使学生在比较全面完整的学习完艺术设计以及人文类基础课程之后,再通过学分模块化,根据个人的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进一步强化学习的专业性。

3.3加大实践课程的内容,鼓励建立导师工作室模式,与相关企业建立联系

数字艺术教育要和产业的发展相联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际参与制作项目,与业界公司建立合作渠道,聘请业界专家执教,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创作理念,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同时,鼓励建立导师工作室模式。高校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鼓励数字艺术教师以产业为导向开办工作室,从而带动学生更好地适应产业。

3.4加强闽台高校教师的学术交流合作

上一篇: 现当代文学思潮 下一篇: 智能建筑自动化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