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7 14:37:28

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篇(1)

高规格 高层次吹响发展乡村旅游的号角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州的乡村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兴起了新一轮的农业观光旅游热。发展乡村旅游既顺应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需求,又符合广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2009年2月,广州市向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提交了《借鉴台湾经验,做活做强广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助力》的提案,被市政协列为精选提案,该提案的办理也得到了市旅游局的支持。

此次研讨会在广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之际召开。作为广州首次举办的穗台乡村旅游交流活动,会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高规格,高层次是此次会议的一大亮点。

此次来穗参加会议的台湾专家的阵容非常强大,用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理事长、台湾暨南大学休憩旅游管理系主任郑建雄教授在答谢词中的话说,就是“台湾乡村旅游行业的精英团队”,其中包括台湾乡村旅游协会,中华户外休憩协会、台湾民宿协会,台湾农业推广学会等四个协会的负责人以及台湾暨南大学,辅仁大学,亚洲大学等七所台湾知名高校的乡村旅游系主任,教授等诸多专家学者,还有在台湾从事乡村旅游业多年且有成就的业者。

学经验 促发展探寻广州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增城地处广州近郊,近年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出小楼人家白湖荷色部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0月10日,2009年穗台乡村旅游研讨会暨广州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在增城隆重登场。广州各区、县级市旅游部门,各乡镇旅游工作负责人、旅游企业代表200余人与台湾专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交流。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长期从事农村管理,发展的一线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但如此全面,系统地与乡村旅游的专家面对面的交流,还是第一次。会议一开始台湾专家和业者们精彩的图片和介绍,马上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从最早农民利用自家房舍经营的“农家乐”,发展到今天各种独具特色的乡村旅馆,台湾的“民宿”发展经历了从原始纯朴到遍地开花的历程。“云山水小筑”是位于台北县小城金瓜石的一家民宿。它的创办者吴乾正1995年从台北市回到家乡,将自己的家改造成为一所乡村旅馆。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集休闲、度假的著名民宿,台湾很多电视剧、电影都曾经在这里拍摄取景。2006年,吴乾正和友人成立民墅达人股份有限公司,创办民宿达人网,共同打造Ufun连锁品牌。

“分享家乡美景的人,在农村用心经营民宿,不只提供食宿,也分享一种生活态度”。研讨会上,提起自己经营民宿的经历,吴乾正有很多感触要和大家分享。创办云山水小筑不仅让他收获了事业的成功,还让他与现在的妻子邂逅,收获了幸福的家庭,树立了农村青年“回乡创业”的典范。

除了与业者面对面的交流,一些知名专家,教授的专业讲授也让大家很有收获。亚洲大学休憩管理系主任林铭昌教授从职能训练对乡村旅游业的重要性进行系统的讲授,呼吁乡村旅游主管部门要重视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服务的品质。

10月12日上午举办的穗台乡村旅游专题交流会也吸引了各区县旅游部门负责人的到来。交流会由广州市郑广台会长主持,台湾专家与广州乡村旅游的专家、业者就乡村旅游发展愿景,经营策略和特色等主题进行了专题交流,气氛十分活跃。

此次会议还收集了与会的两岸专家、业者乡村旅游论文22篇,汇编成册。论文集很快就被与会人员一抢而空。“对乡村旅游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一位区旅游局负责人如是说。台湾的专家来穗传经送宝,对基层从事乡村旅游的工作人员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每个人都想利用这有限的时间抓紧学习,希望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建平台 增交流密切穗台乡村旅游合作往来

“增城有着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这么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一边在推动,一边在探索,希望台湾专家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宝贵的经验”。增城市叶鸿副市长真诚地说。10月10日下午,会议组织台湾专家前往增城参观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环境。叶副市长亲自为台湾专家们讲解,希望能够听到台湾专家对增城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在广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点县级市从化,10月11日下午,从化市委朱虹霞副秘书长也陪同台湾专家参观了当地乡村旅游示范点田心村以及台资的农业龙头企业大丘园农庄,宣传广州乡村旅游的投资发展环境。

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篇(2)

下面就有关问题我再补充说明三点意见:

一、关于这次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问题。

这次会议是面临我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候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周局长作了一个非常好的报告,他在讲话中,对全省的乡村旅游,从改变现有状况,不断提升层次;顺应时代潮流,提高生活品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市场复苏,实现旅游振兴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推动乡村旅游建设和全面提档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对下一步全省乡村旅游如何上台阶、上层次,全面提档升级,促进升级转型,不断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七点具体意见,讲得非常好,指导性、针对性都很强,具有很实际的指导作用,对我省乡村旅游今后一个阶段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周局长的讲话精神,是我省今后一段时期内乡村旅游工作的具体指导性意见。对周局长的讲话精神,请同志们回去后及时向各地方的领导同志汇报,并结合当地的具体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同时也希望同志们回去后能尽快召开各地的相关会议,一方面贯彻这次会议的精神,特别是周局长的讲话精神;另一方面研究并提出推进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全面提档升级的指导意见。建议同志们在向各地领导汇报的同时,应尽快取得政府在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推进乡村旅游上台阶、上层次、上水平,全面提档升级。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政府主导必不可少,没有政府的组织领导,单纯靠市场自然发展,靠农民自发行为,乡村旅游很难有大的作为,这一点很重要,对此,我们一定要形成共识。目前,在旅游行业的具体抓手中,最能迎合和牵动党委政府的抓手就是“创优”“创强”和乡村旅游,因为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相联。

二、关于我省乡村旅游全面提档升级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经过对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现状、基础、总体水平、在全国所处的位次、市场需求和发展规律等客观全面的分析、研究、判断,并广泛深入地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近五年的发展,我省乡村旅游产品不仅在“量”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在“质”上也有了重点突破。目前,全省各种形态的乡村旅游点1700多家,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24家,年接待量已突破四千万人次。本世纪以来,特别是04年全国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会议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建一处景点,保一片生态,富一方百姓。2004年以来,省政府已连续两次召开全省乡村旅游工作会议,省旅游局先后四次召开现场会和观摩会。全省各地各级旅游部门为发展乡村旅游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全省涌现出了蒋巷村、旺山村、鸿山生态园、吴楚农耕文化园、傅家边生态园、翠谷庄园、大石山休闲农庄、世外桃源、星期九农庄、沭阳苏北花卉园,以及当时的江心洲农业旅游示范点等一大批在江苏,乃至在华东地区,甚至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认知度与美誉度的乡村旅游产品。江苏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省旅游产业中的新亮点和新的增长极。

国家旅游局领导曾多次赞扬江苏的乡村旅游工作,国家旅游局曾邀请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专程视察江苏省的乡村旅游工作,并向国务院提交视察报告,国务院将此报告批转给了江苏省委省政府。视察报告对江苏的乡村旅游产品,及乡村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国家旅游局认为,江苏乡村旅游总体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并且明确要求在新一轮乡村旅游发展中,江苏的乡村旅游产品在提档升级方面,在全国应率先突破,尽快打造一批精品,塑造一批品牌,在全国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也多次指示我们,江苏的乡村旅游现在不仅要注重量的发展,更要注重品质的提高。

应该看到,当前我省的乡村旅游产品,在数量繁荣的背后,还存在着质量不高、低档次、低水平重复,以及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不长等问题。已推出的众多产品中,有突破性、示范性的精品并不多,更多的产品在刚刚推出、密集推销的当时热闹一阵,过后就归于沉寂,具备可持续吸引力的产品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

尽管江苏的乡村旅游产品还存在着众多方面的品质差异,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着众多不平衡性,但总体来说,我省乡村旅游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面,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会议实际上是江苏乡村旅游发展与转型升级过程中承上启下的一次重要会议。

事实表明,消费者需要我们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市场迫使我们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要求我们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我省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推动我们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乡村旅游产品的内生力也需要突破传统产品的模式转型升级。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和高端产品,比如像国外的庄园和乡村俱乐部等等。好的乡村旅游产品应该给人以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曲、梦幻情的感觉和意境。

促进我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我省乡村旅游产品的品质,是我省乡村旅游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和迫切需要。如果说前一阶段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是注重“量”的扩张和规模效应,那么今后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注重“质”的提高和产品品味的提升,实现更加集约化、品质化、科学化的经营和管理。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工作是基层做的,经验是基层创造的,成功的经验来自于基层。在新一轮的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地旅游部门要加强指导,并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实践,总结,创新,突破。对一些品质高,市场化程度高的产品,我们要重点关心、支持和培育。明年我们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创建“江苏十大乡村旅游精品”活动,树立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对一些富有潜力、可塑性大的产品,我们各级旅游部门要重点支持,省里的乡村旅游引导资金及乡村旅游点道路连接线资金,在照顾“面”的同时,将会有所侧重的进行调剂和倾斜。

三、关于乡村旅游规划和单体产品的策划问题。

规划更多的是区域性的,是政府层面的。而对单体产品而言,策划与创意更为重要。

对于一个地区或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必须坚持统筹规划,科学规划,高起点规划,以规划来统筹和协调本地区或本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这是非常必要的。要不然就会乱套,就会一哄而上,产品就会出现更多的更为严重的雷同化和同质化现象。同一区域或近区域内,必须坚持乡村旅游的错位发展,必须努力打造各自产品的特色,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

对单体乡村旅游产品,要精心策划和创意,一个好的创意或策划,对产品的市场认知度、美誉度、影响力、市场占有率,以及产品的品质、品味和生命力,是至关重要的。

乡村旅游产品,缘于乡村,高于乡村。乡村旅游,应该具备“乡”的特色,“村”的感觉,“旅”的便捷,“游”的功能。全面提档升级,并不是一味地去讲究设施的豪华,其核心与本质是要讲求产品的品质和品味,高品位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

当前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品质欠缺的原因之一,就是一些产品的规划或策划者们是以一种简化和僵化的模式来开发的,规划或策划理念既不来自对旅游市场的调查研究,也不来自对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的深切感受。而是在规划或策划之前就设立了套路,然后按照这些套路拼凑,甚至伪造资源,这就造成了许多乡村旅游产品的形式类形化、体验表面化、项目同一化。

西方国家的乡村旅游已经有一百二十年的历史,其中的一些经典产品经久不衰。走遍世界,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那些经典的乡村旅游产品,美不胜收,令人留连往返。富有经典品质品味的乡村旅游产品,不仅生命力顽强,而且在市场上能始终保持旺盛状态。这就是精美的策划与创意的成果。

在规划中应构建乡村旅游布局模式,产品开发一般应选择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把握区位优势,寻找自身依托。乡村旅游业态有它的特殊性,乡村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产品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普通旅游产品注重的是游览性,而乡村旅游产品更多的是体现休闲、放松、参与和体验。要适应现代都市人日益渴望摆脱快节奏、繁杂、喧嚣、污染严重等都市环境的需求,为都市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后花园”,借助于与现代城市截然迥异的田园、村落等,以观光、参与、休闲、体验等活动吸引都市居民来度假、休息,给市民提供短期休憩度假的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的客源市场主要是集中在城市,其半径距离在90公里左右,基本上在一小时城市圈内。乡村旅游产品的功能要求不一样,消费群体不同,所以它的品质品味要求也不一样。城市是乡村旅游的市场主体,江苏,尤其是苏南地区处于长三角的核心地带,长三角是世界五大城市集群之一,客源市场旺盛,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巨大。

在提档升级的过程中,各地应该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做出特色,打出品牌,营造精品,讲求效益。对现有产品中产品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品质品味也较高的产品,应该进行再润色,做到锦上添花,进一步创新突破,做到好中创优,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对一些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或不太成熟的产品,应该充分挖掘潜力,集思广益,好好谋划,发挥后发优势,高起点发展,高品质建设,后来居上。

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篇(3)

一、引言

乡村旅游作为张家口市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目前,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效益初显,方兴未艾。如何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业,使其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带着这个课题,我们多次深入到乡村旅游重点县(区)和部分乡村旅游示范点进行实地调查,并专门召开各类座谈会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尽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势进行了客观分析,并就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二、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张家口市乡村旅游伴随着全市旅游景区的发展逐渐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推动张家口市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主要表现为:

1.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全市乡村旅游点年接待能力达到100万人次,可实现旅游收入6000万元,其中乡村旅游示范点实现农民人均旅游收入达1000元左右。收入较高的如张北县郝家营乡三宝营盘村,2006年全村实现旅游收入350万元,人均达7000元。

2.弥补了全市重点旅游景区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崇礼县西湾子镇黄土嘴村大力发展农家旅馆,有效地缓解了万龙滑雪场旅游旺季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兴起,不仅使当地村民获得了较为可观的旅游收入,而且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畜牧、草业、蔬菜等产业以及劳务、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3.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乡村旅游的逐渐兴起和壮大,使广大农民在参与旅游经营活动中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意识得以激发,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明显增强,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整洁卫生的思想观念逐步树立,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程度不高,支持力度不够

一是部分县区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虽然对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对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乃至本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对如何发展乡村旅游认识模糊,思路不清,办法措施不多,致使一些乡村旅游点仍处于自发的、零散的、无序的发展状态。三是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存在懒惰心理,被动地等靠要,不能够自动地着手去干,责任心和主动性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四是扶持力度不够,有的没有制定实施方案,有的政策不够完善,有的资金配套跟不上,各方面的扶持措施和力度未能有力地统筹跟进。

2.整体规模较小,基础条件较差

目前,张家口市乡村旅游基本上以一家一户自发地依托附近大的旅游景区建农家旅馆为主要形式,经营服务范围小,主要集中在满足游客餐饮、住宿等基本消费方面,游览、购物、娱乐等特色旅游项目很少,民俗文化含量较低,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和特色。同时,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普遍较差,脏乱差问题仍比较突出。有的示范点乡村道路还没有硬化,人们戏称为“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有的示范点村庄路边牲畜粪便随处可见,生活垃圾随意乱倒,乱柴乱草堆放无序,环境卫生很差。有的农家旅馆没有供游客入厕、洗澡的地方,其他基本设施也不够完善,给游客带来了诸多不便。

3.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特色品牌

张家口市乡村旅游产品没有与当地生态建设、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副产品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很好地结合起来,产业链条过短,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特色品牌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导致了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消费结构不合理,游客的人均消费较低,乡村旅游的整体效益不高,对相关产业及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未能充分显现出来。

4.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管理不够规范

乡村旅游点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农民,虽然村民具有朴实憨厚、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但因文化水平及整体素质较低,管理和接待还处于较低水平。由于专业培训跟不上,管理不够规范,出现了一些诸如强行向游客兜售农产品、拉客宰客、恶性无序竞争等不良现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内部管理水平与乡村旅游发展形势的需要还很不适应,亟待提高。

四、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1.大力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目前,乡村旅游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潜力十分巨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推动张家口市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大力解放思想,高度重视并切实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予以推动,紧紧抓住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的良好机遇,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强化工作措施,促其尽快做大做强。

2.坚持科学规划,为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规划出生产力、出效益,科学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前提。各县区要深入挖掘资源,将发展乡村旅游与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明生态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本着“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编制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保证对乡村旅游资源的科学有序开发和永续利用。要将乡村旅游点规划纳入所在地小城镇和村庄建设规划中,统一编制,统一实施,加强对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监督指导,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施的权威性,保证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扶持力度

发展乡村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坚持政府主导、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是促使其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因此,各级各部门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研究制定有利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第一,建议市委、市政府应尽快出台《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细化实化具体扶持措施,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形成各级政府倾斜扶持、部门协调联动、全市合力推进的机制。第二,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优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条件。要加快乡村旅游道路建设,结合“村村通工程”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问题,并适时开通市区、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班车线路。要搞好乡村旅游环境整治,加强乡村旅游景区及周边的环境治理,全面推进旅游型村镇建设。要加快建设水、电、讯等基础设施,保证旅游村用水、用电、通讯等基本需求。第三,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合作经济组织,有条件的乡村旅游示范村都要建立旅游行业协会,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服务与引导,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系列化、规模化、组织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4.打造旅游项目精品,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加快培育旅游项目精品。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乡村特色资源为基础,根据张家口市现有的资源分布和乡村季节性特征,坚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原则,突出农村自然生态特色和田园风光,深入挖掘当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地方文化,并与张家口市的红色旅游、国防旅游、风电参观等结合起来,对发展前景好的项目进行重点开发和包装,打造一批能够带动整个乡村旅游发展的精品,以点带面,逐步壮大。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加快张家口市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大力开发特色农副产品,尽快在全市形成乡村旅游商品、食品和纪念品生产销售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附加值,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增加县区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三是强化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要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乡村旅游点与景区间的合作与联合促销,整合包装,重点推介。要充分利用踏青节、赏花节、采摘节、民俗节等各种节庆活动以及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宣传媒体,将乡村旅游产品推向市场,着力提高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5.加强培训,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管理不够规范、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对外形象和扩模增效。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强化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保证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一是要把乡村旅游纳入各有关行业的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农闲时节,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教育培训,重点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特别是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服务者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技能。二是要抓紧制定和推行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进一步健全乡村旅游的执法监督网络,强化卫生安全的监督检查。三是要加强对相关人员从业行为的规范管理,坚决依法打击欺行霸市、欺诈游客和“黄、赌、毒”等违法行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6.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社会参与性,必须广泛动员方方面面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同开发。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大中专毕业生、城镇下岗职工、具有一定资金和经验积累的外出务工农民等各类社会力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兴办各种旅游开发性企业和实体,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各种乡村旅游社会文化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知度和关注度,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进而为促进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篇(4)

近郊旅游和乡村旅游是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市中心城区市民、机关干部职工及外来消夏避暑人员到市中心周边及乡村休闲、度假、娱乐、聚会等,实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享受原生态为目的一种旅游方式;是一个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其开发不仅突破了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观念,拓展旅游资源开发形式,有效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交叉与渗透的发展模式,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因此,大力发展中心城区近郊游和乡村游意义重大,其作用将产生三个重要的社会综合效益:一是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引导广大市民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孕育爱护自然生态,保护家乡环境,坚持科学发展观理念,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二是推动郊区、乡村的城镇化水平,促进乡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进程,用市场经济规律刺激广大农户转变生产生活观念,改变生活习惯,促使他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庭院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对实现全市“统筹城乡、跨越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三是丰富旅游产业内容和组成形式,将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凉都”品牌特质的综合旅游产业链,为举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在我市召开及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二、近郊旅游及乡村旅游现状

在“凉都”独特的气候资源基础上,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县(区)两级主管部门在政府领导下根据各地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综合资源特性开展了有效的工作,形成了一批自然生态保护良好,环境优美的村寨和现代科技农业观光园区。

三、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地方财政资金对发展近郊及乡村旅游产业的投入不足,限制了旅游主管部门对近郊及乡村旅游发展的规划、旅游点的培育、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引导力度。对部分有发展潜质的近郊及乡村旅游点的扶持力度不够,难以形成一批个性鲜明,旅游吸引力强的近郊及乡村旅游点。

(二)缺乏科学规划。近郊和乡村旅游未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多数处于无序发展、无章可循、无据可依,导致产品不丰富、多数雷同于简单的“吃农家饭、打城市麻将”的初级“农家乐”,缺乏参与性、趣味性,上不了规模和档次。

(三)经营模式单一。乡村旅游的经营多数是以农民个体为主,存在经营文化、层次、经济实力差,且规模小、不集中的现象,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不高,经营特色也不明显,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设施设备不齐全等的小本经营方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

(四)旅游环境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多数品质优良的近郊及乡村旅游点道路、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比较落后,可进入性差,“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农村环境卫生和农民环保意识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要求差距大,同时,少数农民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农村自然面貌及人文环境的原生态的保护问题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近郊及乡村旅游的几点建议

发展旅游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举措。过去打造的“煤都”是的主要品牌,是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而现在逐步向“凉都”品牌转型,“凉都”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正确处理好“煤都”与“凉都”的关系尤为重要,“煤都”为“凉都”打下雄厚的经济基础,在“煤都”基础上发展“凉都”,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快“调”和“转”的步伐,在科学发展“煤都”的同时,加快重视“凉都”的发展,加快发展旅游业应是的主攻方向,是发展的必然。

(一)尽快编制近郊旅游、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按照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统筹兼顾的原则,适时编制全市近郊及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采用宜农宜旅、农旅结合的综合模式,凸显自然性、区域性、人文性的近郊及乡村旅游特点,打造个性化的近郊及乡村旅游品牌,构建近郊及乡村旅游发展体系。

(二)加大投入,整合各部门资金。把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毛草房改造、双创双建及美好家园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整合各级、各部门资金,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旅游景区的房屋进行统一风格的“穿衣戴帽”改造,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尽快解决通往玉舍森林公园及重点乡村旅游点的公共交通问题,切实提高可进入性。

(三)建议抓好乡村旅游示范建设。建议以水城县百车河旅游带美好家园建设作为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示范基地,设立乡村旅游扶持发展引导性基金,列为市县两级财政预算,重点扶持、以点带面、逐步加大乡村旅游发展的覆盖面,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四)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乡村旅游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并积极推进市、省、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点的文化内涵。

(五)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大开发投资力度,依照多元投资为主、政府投资为辅,谁投资谁受益的方式,多方融资,制定优惠开发政策,吸引民间资金,并把新农村建设,党建扶贫、工业反哺农业等整合起来,从根本上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篇(5)

自20世纪80年代末深圳举办荔枝节开始,我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时间。在这20余年中,全国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特别是自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之后,乡村旅游被列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议程与重点扶植对象,发展更是迅速。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确作用显著。但也不可否认,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经过了一轮较快的发展之后,遇到了一定的瓶颈,急需从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约型(内涵型)、规模型(数量型)向效益型(质量型)、观光型向休闲型、体验型转变,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节假日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推行,旅游业发展契机良好。在近距离出行规律的作用下,城市居民的出游频繁的指向郊县,40cYo以上的目的地是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乡村旅游更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2006年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全国范围内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为推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2006、2007年国家旅游局分别把当年旅游发展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 “中国和谐城乡游”。2009年国家旅游局又推出“国民休闲计划”,同时,各个地区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惠农政策,不仅奠定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基础,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600亿元,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23()0和8%。

有学者认为我国乡村旅游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资源特色导向时期、农业产业带动时期、政府政策驱动时期,最终进入了现在的市场需求导向时期。但与乡村旅游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数量多,质量差,产品雷同,经营粗放,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需求的变化。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将“转型升级”、 “转型增效”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使旅游业转型升级成为我国旅游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焦点,乡村旅游电不例外。而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深入,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旅游产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尤其是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新的目标、机遇和挑战。在上述背景下,问题的解决和新目标的实现最终都离不开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

二、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各地区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很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如普遍存在总量规模大、单体规模小,相关产业发展不配套,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低和经营的“飞地化”;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各地盲目建设,造成了多数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趋同,甚至乡村性丧失;管理、协调与监督缺失,社区参与不够,利益分配不公,导致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和谐和环境污染的加重;农民投资能力有限、市场意识淡薄、营销力量有限,造成乡村旅游的营销手段单一、营销水平较低;人才引进难,教育培训少,导致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等。在这种形势下,乡村旅游要转型升级,必须特别关注如下问题:

(一)产业层面的问题。从产业层面看,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普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产业功能单一,各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过分看重乡村旅游的经济功能,一定程度上怱视了其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作为复合型产业的作用;第二,本地产业链过短过窄,产业间横向合作少,融合程度低,导致产业发展水平低,旅游漏损大,广大农村地区受益有限;第三,各地尚未形成协同管理机制,专业合作组织不健全,导致乡村旅游发展中,管理体制不顺,支持力量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二)产品层面的问题。首先,各地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功能简单,基本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初级阶段,未能形成深度开发的系列产品体系;其次,各地乡村旅游产品特色差异不明显,基本呈现产品雷同、内容泛化的局面,尚未形成品牌效应甚至很多地方在开发过程中,一味追求标准化、现代化,乡村性丧失殆尽;再次,产品开发中,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产品质量一直是乡村旅游的一大痛处,严重影响着其长远发展。

(三)市场层面的问题。一方面,当前国内乡村旅游的服务对象基本为本地居民,外地游客和国际游客很少,市场结构单一;另一方面,与传统的旅游景区相比,大多数乡付旅游产品知名度有限,乡村旅游地分布比较分散,旅游企业经济实力不强,网络建设滞后,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基本处于等客上门的局面,即使有点简单自我营销,也是各自为阵,难以形成气候。

(四)专业合作组织层面的问题。我国乡村旅游合作组织发育时间较短,基本以政府主导为主,行政色彩浓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类型较少,而且组织形式松散,自我生存发展能力较差。同时,受合作组织参与者、乡村旅游经营者文化水平低、 “小农意识”强,以及做组织内部本身管理机制也不健全等因素影响,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稳定性差,合作局限越来越凸显。

(五)教育培训层面的问题。由于乡村地区较城市条件差,长期以来,乡村旅游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人才引进难、教育培训落后的局面,导致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低、服务意识差。尽管这—问题旱已为业界和学界多认同,但受资金、规模、意识等制约,对现实及潜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往往部是临时抱佛脚,难以形成制度,形成体系。

三、对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建议

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篇(6)

一、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工作的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以各类乡村为背景,以乡村风光、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活为吸引物进行的观光、休闲、体验性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就是乡村风情,包括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等多个方面。乡村旅游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发展乡村旅游,是旅游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的重要工作内容,对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乡村旅游,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创造了就业机会,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农民。乡村旅游让农民实现了“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挣钱”,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增加了农民收入。满城县“乡村游”发展不到10年,目前已拥有农家饭馆70多家,床位200多个,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近百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在2000元以上。

其次,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带动周边经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现在我市旅游较发达的地区,很多当地群众已转变了原来的角色,由地地道道的农民变成了旅游行业的服务者,农民住房转化成农民旅馆,土特产品、石头、草根、棍棒转化为旅游商品,完成了价值的实现和升值。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拉动了餐饮、娱乐、交通、商业等行业飞速发展,改变了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经济发展途径,促进了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不仅为周边地区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岗位,而且为周边地区的农副产品销售提供了一个大市场,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涞水苟各庄村每年卖出烤羊1万只左右,按每只200元计算,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200万元。在拒马河畔,每年烟花爆竹的销售额也达到了200万元。

第三,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面貌。许多适合发展旅游的乡村都处于山区,自然风光秀美,但交通、通讯、卫生等状况很差。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在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加快旅游业发展,涞水县采取政府投入、乡村集体出资和个人投资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旅游村的道路、通讯、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电视接收等得到了明显改善。很多偏远、封闭的山村变成了旅游重点村,在拒马河景区和百里峡景区,许多农家盖起了两层小楼,家中空调、电视、电话等一应俱全,有的还购买了家庭轿车。

第四,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提高农民素质,促进观念更新。乡村旅游的游客80%以上来自北京、天津等大都市,随着大批旅游者的涌入,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带来了先进文化和现代信息,从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经营理念,到生活习惯,使当地农民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改变,突出表现在“三个增强”:一是市场意识增强。许多农户在原有的经营规模上,不断拓宽经营领域和渠道,和城里人结对子,春季踏青,夏季避暑,秋季采摘,冬季过年,通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吸引了大量回头客。二是信息意识增强。在野三坡景区,近百户农民家庭配置了电脑,接通了互联网,浏览旅游相关网站,了解最新的旅游致富信息,开展网上促销活动,取得很好成效。三是文明意识增强。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村民们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学习参观,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过去不少农民子弟没有条件上学,现在很多人都把孩子送到教学条件好的县城和其他发达地区去读书,过去三坡镇很少有人接受高等教育,现在村村都有了大学生。

总之,乡村旅游将生态与风情结合,旅游与休闲结合,凸现了自然、淳朴、宁静的主题,满足了人们走出城市、亲近自然的心理,同时也使广大农民从根本上找到了增收致富之路,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了城乡差距,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发挥优势,正视不足,坚定搞好乡村旅游工作的信心

市场经济的关键是竞争,而竞争的过程就是优胜劣汰,发展乡村旅游同样如此。我市地域广阔,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区域特色经济发达,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旅游资源丰富。在全国乡村旅游现场会上,将目前的乡村旅游归纳总结十个典型类型,包括乡村度假休闲型(农家乐型)、依托景区发展型、旅游城镇建设型、原生态文化村寨型、民族风情依托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现代农村展示型、农业观光开发型、生态环境示范型及红色旅游结合型等。纵观我市乡村旅游资源,基本涵盖了所有的乡村旅游类型,涞水度假休闲、安新水乡风情、易县满族风情、顺平农业观光、定兴高科技农业、涿州生态休闲、满城生态环境、安国特色药业、白沟特色产业、定州绿色食品等,都是我市发展乡村旅游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可说是得天独厚。

二是工作基础扎实。我市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涞水县。1987年,时任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的何光暐对野三坡评价为“是发展国内旅游业的先进试点,是发展农民旅游的先进典型。”近年来,随着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也逐步走向成熟,并具备了一定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到20*年底,全市乡村旅游点共计61个,带动参与村镇381个,开办农家旅馆3100余个,直接从业人员1.5万余人,间接从业人员7.5万余人,全年共接待游客330万人,旅游总收入近3亿元。涌现出了易县、涞水、安新、满城等一批乡村旅游重点县和顺平万顷桃园旅游区、安新王家寨、涿州润生农家院等一批重点乡村旅游点。尤其可贵的是,各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上,积累了宝贵经验,探索出了适合本地发展的路子,使全市乡村旅游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三是面临难得机遇。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县(市)以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为契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采取重点扶持、典型引路和规范管理等措施,促进了乡村旅游的持续、稳步发展,实现了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几条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更为我市的乡村旅游提供了难得机遇。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的乡村旅游多是自发形成,依托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还面临许多制约性的瓶颈,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站位低,起步晚,历史短,还没有形成大的态势;二是重视程度不高,政府主导作用不强,宣传推介不够;三是开发水平和投资还有很大差距,发展慢、规模小的问题在各县普遍存在。具体体现在缺乏整体区域和乡村局部规划,缺乏特色文化、民俗文化、乡村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展示,整体环境和基础设施、卫生条件起点差、标准低,农民经营者对于法律知识、诚信、文明经营等缺乏认识,接待水平还较低等方面。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今年6月份,市政府组织部分县主管领导到成都市进行了参观考察,大家都感到收获很大。易县也参加了,回来以后工作又有了新的提高。其他县(市)也要重新审示我们的工作,要发挥优势,正视不足,坚定信心,强化举措,使全市乡村旅游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明确思路,突出重点,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工作水平

20*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乡村旅游主题年”,“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主题成为国内旅游的最亮点。按照国家和省乡村旅游工作会议要求,根据全市旅游发展大会提出的目标,乡村旅游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旅游工作的重点,要持之以恒,抓出成效。

总体要求是: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坚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乡村旅游工作要注重与文明生态村建设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着力优化旅游环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高从业农民素质,推动全市乡村旅游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目标是:以西部太行、东部水乡、南部特色产业、北部休闲度假和中部特色文化五大区域为重点,突出打造乡村度假休闲型、依托景区发展型、民族风情依托型、农业观光开发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等五大类型的乡村旅游景区,建立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特色,具有观光、休闲、体验、度假、教育等多种功能的乡村旅游点,推出一批乡村旅游精品产品,形成种类丰富、特色鲜明、设施完备、服务规范的乡村旅游产业格局,全市乡村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政府主导,政策推动。经验表明,要发展好乡村旅游,政府主导必不可少。没有政府的组织领导,单纯靠市场自然发展、靠农民自发行动,乡村旅游很难有大的作为。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组织、推动和协调部门之间、区域之间乡村旅游合作等方面,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各县(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负起责任,要与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村创建等工作紧密结合,谋划好乡村旅游工作。

(二)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发展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是旅游部门的任务,也是相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要像支持其他“三农”工作一样支持乡村旅游工作。农工委要像抓农业产业化一样抓乡村旅游工作,加强园区、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宣传部门要加强宣传推介,形成浓厚氛围;公安部门要加强治安管理,创造良好环境;发改、财政部门要加强项目谋划,不断增加投入;交通部门要结合“村村通工程”,优先安排乡村旅游点的道路建设;文化部门要深入发掘和展示文化内涵,策划特色节目。卫生、工商、农业、林业、水利、国土、建设、规划、环保等部门,也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共同促进乡村旅游工作健康发展。旅游部门要加强对乡村旅游工作的指导,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解决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超前规划,科学开发。科学规划是整合旅游资源,开发精品景区的基础,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村庄规划正式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范畴,明确要求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村庄规划的编制。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要抓住这一机遇,将乡村旅游规划纳入村庄整体规划,统一编制、统一实施。要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化,追求农味、野趣、乡韵,避免过度城市化倾向,注重同类和不同类旅游产品的组合包装,策划更多的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

(四)突出特色,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在产品,要克服乡村旅游中存在的趋同倾向,推动各种模式个性化发展,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明确自身资源优势,明确市场定位,深入发掘和策划特色旅游产品,体现“一村一品”、“一户一景”,百花齐放,实现与城市旅游错位发展、与传统景区差异开发、在同类景区中突出个性。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方面,要参照国家A级景区的标准,做好乡村旅游点的停车场、步游路、旅游厕所、标识标牌等设施的建设,为游客营造良好、安全的旅游环境。同时,要改善乡村旅游环境,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村建设要求,加强乡村旅游点及旅游沿线的环境治理工作,实现环境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全面推进旅游型村镇的建设。

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自20世纪80年代末深圳举办荔枝节开始,我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时间。在这20余年中,全国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特别是自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之后,乡村旅游被列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议程与重点扶植对象,发展更是迅速。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确作用显著。但也不可否认,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经过了一轮较快的发展之后,遇到了一定的瓶颈,急需从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约型(内涵型)、规模型(数量型)向效益型(质量型)、观光型向休闲型、体验型转变,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节假日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推行,旅游业发展契机良好。在近距离出行规律的作用下,城市居民的出游频繁的指向郊县,40cYo以上的目的地是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乡村旅游更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2006年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全国范围内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为推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2006、2007年国家旅游局分别把当年旅游发展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中国和谐城乡游”。2009年国家旅游局又推出“国民休闲计划”,同时,各个地区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惠农政策,不仅奠定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基础,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600亿元,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23()0和8%。

有学者认为我国乡村旅游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资源特色导向时期、农业产业带动时期、政府政策驱动时期,最终进入了现在的市场需求导向时期。但与乡村旅游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数量多,质量差,产品雷同,经营粗放,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需求的变化。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将“转型升级”、“转型增效”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使旅游业转型升级成为我国旅游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焦点,乡村旅游电不例外。而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深入,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旅游产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尤其是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新的目标、机遇和挑战。在上述背景下,问题的解决和新目标的实现最终都离不开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

二、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各地区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很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如普遍存在总量规模大、单体规模小,相关产业发展不配套,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低和经营的“飞地化”;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各地盲目建设,造成了多数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趋同,甚至乡村性丧失;管理、协调与监督缺失,社区参与不够,利益分配不公,导致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和谐和环境污染的加重;农民投资能力有限、市场意识淡薄、营销力量有限,造成乡村旅游的营销手段单一、营销水平较低;人才引进难,教育培训少,导致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等。在这种形势下,乡村旅游要转型升级,必须特别关注如下问题:

(一)产业层面的问题。从产业层面看,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普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产业功能单一,各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过分看重乡村旅游的经济功能,一定程度上怱视了其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作为复合型产业的作用;第二,本地产业链过短过窄,产业间横向合作少,融合程度低,导致产业发展水平低,旅游漏损大,广大农村地区受益有限;第三,各地尚未形成协同管理机制,专业合作组织不健全,导致乡村旅游发展中,管理体制不顺,支持力量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二)产品层面的问题。首先,各地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功能简单,基本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初级阶段,未能形成深度开发的系列产品体系;其次,各地乡村旅游产品特色差异不明显,基本呈现产品雷同、内容泛化的局面,尚未形成品牌效应甚至很多地方在开发过程中,一味追求标准化、现代化,乡村性丧失殆尽;再次,产品开发中,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产品质量一直是乡村旅游的一大痛处,严重影响着其长远发展。

(三)市场层面的问题。一方面,当前国内乡村旅游的服务对象基本为本地居民,外地游客和国际游客很少,市场结构单一;另一方面,与传统的旅游景区相比,大多数乡付旅游产品知名度有限,乡村旅游地分布比较分散,旅游企业经济实力不强,网络建设滞后,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基本处于等客上门的局面,即使有点简单自我营销,也是各自为阵,难以形成气候。

(四)专业合作组织层面的问题。我国乡村旅游合作组织发育时间较短,基本以政府主导为主,行政色彩浓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类型较少,而且组织形式松散,自我生存发展能力较差。同时,受合作组织参与者、乡村旅游经营者文化水平低、“小农意识”强,以及做组织内部本身管理机制也不健全等因素影响,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稳定性差,合作局限越来越凸显。

(五)教育培训层面的问题。由于乡村地区较城市条件差,长期以来,乡村旅游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人才引进难、教育培训落后的局面,导致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低、服务意识差。尽管这—问题旱已为业界和学界多认同,但受资金、规模、意识等制约,对现实及潜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往往部是临时抱佛脚,难以形成制度,形成体系。

三、对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层面的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产业功能的转型与升级。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除了关注其创收、吸纳就业等基本经济功能外,还要深刻挖掘乡村旅游业作为一项特殊产业的多重功能和综合作用,实施功能多元化取向,由经济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型。实践证明,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旅游产业的独特性质使得旅游产业不仅能够带动诸多产业发展,而且也能够和诸多产业一起融合发展,当前实施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战略主要有两种路径,印“泛休闲化”和“广服务化”,3.产业链的本地化和纵深化。产业链的本地化和纵深化是指利用农村本地资源包括各种原材料币门人力资源等,以旅游业为龙头,优化配置相关产业,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本地,避免乡村旅游经营的飞地化:4产业运作方式的转变;要将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业运作方式转向多产业融合的政府——市场化(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整合现有产业链,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管理机制,协调各方利益,加强域内外交流与合作。

(二)产品的转型升级。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内当前以民俗村、采摘园、观光农园、渔家乐、农家乐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并不符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未来乡村旅游产品应该不断由观光向休闲、由审美愉悦向体验参与、康体娱乐转变,由此必然将带来乡村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具体体现在:1在产品结构和功能方面将有两个方向的转型:一方面是乡村旅游产品向多元化、休闲化转型,即从以简单观光、采摘旅游为主到以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为主的多元休闲旅游产品转变,另一方面是乡村旅游产品向创新化、体验化转型,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升级,让游客参与其中,“表演”旅游。2.在产品形式上,尽管乡村观光、采摘等仍然是大众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已不再是市场的唯一主体,休闲度假、水上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康体旅游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也亟待开发。3在产品开发方面也将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要保证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保留和延续产品的乡村性,在资源中注入文化,在文化中凸显特色,在特色中形成专题,以专题组合线路,在线路的基础上建设精品,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系列。

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篇(8)

一、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开发swot分析 

 

(一)优势 

1.城郊乡村旅游资源数量多、规模大、种类丰富、特色鲜明 

济南市城郊地区拥有数量众多的乡村旅游资源,并且有些资源体量比较大;资源种类也非常丰富,既有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自然资源,也有古建筑、历史古迹、民俗风情等人文资源;其中,有些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特色,比如,九顶塔民俗风情园、金象山滑雪场等。 

2.济南市民平均出游率高,城郊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基础市场 

根据客源市场分析可知,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主要是济南市民,因此,济南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市民的“富裕程度”等将直接影响城郊乡村旅游的发展层次与规模。济南市拥有近300万常住人口,市民人均收入较高,其中,2004年济南市非农业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2 005元,并以年均9.1%的速度增长,这在全国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这就为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提供了最基本的市场保障。 

3.济南市区位条件优越,内外交通发达 

济南市位于京沪铁路、胶济铁路交叉点上,又是京福高速、济青高速、济聊高速、104国道等重要交通要道的交汇处,区位条件非常优越;并且济南市已经建成以高速公路为主框架的城市交通环线,内外交通非常发达。济南市公交体系逐渐完善,交通网络已经延伸到至城郊各主要乡村旅游点,并在市区主要路段开辟了旅游巴士,从而使市区游客能更容易地进入城郊进行乡村旅游活动。 

(二)劣势 

1.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特色仍显不足 

目前,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次上,使得大多数乡村旅游产品仍以简单的乡村观光、“吃农家饭”等为主,对参与性活动的安排较少,乡村资源的旅游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实际上也是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淡旺季明显,对旅游接待形成巨大压力 

由于济南市处于我国北方地区,四季明显,乡村旅游景观四季差异很大,使得城郊乡村旅游淡旺季突出,其中,春夏两季是乡村旅游最好的季节,许多旅游点经常会出现产品、设施“季节性短缺”现象;而秋冬季节由于景观效果较差,温度较低,使得游客很少进入。乡村旅游经营户经常是忙半年、闲半年,使得很多乡村旅游服务设施长时间闲置,难以长期保持供需平衡。 

3.专业人才缺乏,经营能力弱 

除了几个主要的乡村旅游景区是由旅游开发公司科学经营外,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仍为当地的乡村业户,他们长期与土地打交道,还未摆脱小农意识,缺乏现代服务观念,服务意识低下,市场开拓能力较差,这也是制约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综合接待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 

(三)机遇 

1.山东省建设500个“旅游强村”的政策推动 

在2006年5月召开的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上,省旅游主管部门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在全省推广旅游兴县、旅游兴农经验,强化乡村旅游规范管理,继续实施‘旅游扶贫工程’,大力开展红色旅游、民俗旅游、农业旅游,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设30个旅游强县、100个旅游强乡(镇)、500个旅游强村,推动乡村旅游向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并将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和鼓励。这一针对性政策的出台,使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的开发面临着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2.回归自然的社会趋势,使乡村旅游日趋时尚 

城市化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方便、给人们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生活紧张、“城市病”等,这就使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更多城市旅游者的青睐。济南市城郊乡村景观秀美、旅游资源丰富,能够很好地满足济南市民日常休闲、回归乡村田园的愿望。 

(四)威胁 

1.重复性开发,造成资源浪费 

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点较多,虽然类型丰富,但仍存在同质竞争、重复开发等问题,比如,卧虎山国际滑雪场、金象山滑雪场就存在这种竞争。对于各种形式的“垂钓园”、“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区(点),其竞争程度更加激烈。这种现象必须通过规划、管理和引导,并进行协调与平衡,才能避免过度竞争。 

2.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地主要处于南部山区和东部丘陵地带,尤其以南部山区为主,这里的森林植被保存较好,水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脆弱,很容易因为旅游者的大量进入而遭到破坏;当地的乡村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消失、变异的威胁。因此,这里的乡村旅游开发一定要充分注意对传统乡村和乡村环境的保护,必须把环境保护特别是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放在重要的地位。 

 

二、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策略 

 

通过分析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的资源特色,提出具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一)积极发展观光游览型乡村旅游 

观光游览型乡村旅游以产业化农业园、特色蔬菜园、林木花卉种植基地、渔牧养殖基地、乡村农舍、溪流湖泊等为旅游对象,开发以亲近自然、走近自然为主题的旅游项目,使游客通过观赏游览和参加简单的乡间劳作,感受浪漫、宁静、自然、亲切的田园气氛,满足在奇山秀水间得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需求。

以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刘家村为例。该村交通便利,省道327线穿村而过,村南八里峪广泛种植杏树、桃树、苹果树等,形成了大面积的果园。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该村成为历城区历届春季赏花会的重要赏花区,赏花会期间游客可以参与桃花观赏游览活动,从而吸引了大批济南市内游客。

而对于历城区仲宫镇支家岭村来说,过去该村旅游资源基础差,经济基础薄弱。后来该村投资了500多万元建成奶牛小区,现已养奶牛1 000多头;村里还拿出30多亩地扶持群众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养殖业,鼓励村民进行奶牛、蛋鸡、生猪等规模化饲养,这就为该村开展观光型牧业提供了优质条件。

(二)不断探索商务会议型乡村旅游

商务会议型乡村旅游是在田园环境优美的乡村地区,通过修建住宿、餐饮、娱乐等一体化设施,吸引市内商务游客和会议人士前来观光度假、娱乐休闲,为他们进行商务洽谈、会议培训等提供理想之地。

以济南市城郊柳埠镇涌泉山庄为例,该山庄环境优雅清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其便利。它东邻风景名胜四门塔,背靠青山绿水,四季阳光沐浴。山庄因为有一天然地下泉水长年不枯而得名。涌泉山庄功能完善、设备齐全,是集餐饮、娱乐、学术交流、商务洽谈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地,其内部装修极为考究,既有现代建筑风格,又能体现出民族典雅之风。山庄设有客房30余套,其中,包括商务套房、标准客房、单人间;餐饮部设有零点大厅一个,可同时容纳200余人就餐;还设有大中小会议室3个,可供举办大型会议、学术交流、婚宴等。

(三)全面开展体验参与型乡村旅游

1.体验农园

体验农园是通过建设一些亲情农园、度假农场等场所,让游客与家人一起度过一段乡村生活,从中体会休闲和放松,体验农业劳动的艰辛和喜悦,之后还可以回来收获自己和家人们一起劳动的果实。体验农园提供了游客与村民交流的机会,使游客充分体验农家生活的乐趣和乡村居民的热情,因此,这种旅游产品非常适合家庭旅游、都市白领和青少年以及中远程文化旅游者。体验农园可以开发的活动项目有:农田耕作、花草栽植、农田灌溉、牛羊放牧、农产品收摘与加工等,这样就可以让游客充分参与和体验劳动过程,深入乡村生活,感受劳动之美,丰富旅游经历。 以历城区西营镇为例,该镇位于济南市南部山区,群山环抱,山青水秀,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该镇还与济南市三大旅游热点相邻,并且交通方便,省道327线、港西公路贯穿境内。当地以盛产苹果、板栗、核桃、杏、柿子等各类干鲜果品著称,全镇果园面积达到7.2万亩,年产量2 000万斤,形成了济南南部山区大型果品生产基地。该镇今后就可以利用现有的水果种植资源,在主要交通道路两侧培育几个体验型水果采摘园,开发果品采摘、果树认养等项目。

2.民俗生活体验游

济南市城郊民俗文化内容丰富,诸如生产民俗、生活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等都独具特色,这为济南市民体验乡村民俗风情、了解民俗文化、实现精神交流提供了机会。可以结合民俗手工艺品开发制作、民俗节庆活动、民俗主题游乐园建设等,深入开发济南市城郊民俗生活体验旅游。

以济南市城郊九顶塔民族风情园为例,该园集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民居建筑、民间艺术于一体,每天还举行苗族“上刀山下火海”、佤族“甩发舞”等大型少数民族歌舞演出。游客可以身着民族服装,与少数民族演员一起载歌载舞,欢庆“火把节”、“泼水节”等少数民族节日,也可以参加少数民族婚俗表演,亲自感受吊桥、溜索、攀岩、秋千等饶有兴趣的娱乐项目,并可以在民族村品尝各少数民族的风味小吃,购买各地多姿多彩的民族工艺品。

3.森林徒步探险游

济南市城郊南部山区隶属于泰山余脉,区内植被茂密、沟壑纵横、水系发达、泉水众多,药乡国家森林公园、蟠龙山森林公园、腊山森林公园等亦在区内。可以在这些森林公园内,设计开发森林徒步探险旅游。游客深入神秘的自然空间进行探险猎奇,可以暂时远离喧嚣的都市,这也是游客实现自我价值的很好的旅游方式。当然在开发此种旅游产品时,要做好旅游线路的策划、乡村大本营的建设等,以便充分保障游客的安全。

(四)大力发展教育型乡村旅游

1.乡村生态科考游

发展乡村生态科考旅游,能够增加游客对乡村生态的基本认识,让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旅游,而是通过更为积极的游览学习,来进一步了解自然,培养对大自然的感情。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济南市城郊原有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地质科考游、森林科普游、观鸟旅游等旅游活动。

2.农业科技展示旅游

济南市城郊乡村地区已经建立起许多农业科技示范项目,诸如章丘市垛庄镇林果科技示范园、章丘市水寨镇生态科技示范园、平阴县玫瑰科技示范园、济阳县太平镇设施瓜果科技示范园等。在今后的项目建设中,应逐渐增加其旅游功能,提高旅游吸引力和科普教育功能。可以将传统手工劳作与高科技的农业科技展示结合起来,在充分展示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的同时,营造自然纯朴的传统农业景观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从而使旅游者在两者的对比中对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产生自豪感。

(五)引导发展乡村古镇文化旅游

济南市城郊地区仍遗留有历史久远的乡村古镇,其中以历城区仲宫老街为代表。仲宫老街位于仲宫镇政府以西500多米处,老街古称终军寨,呈封闭状态,南北两端有城楼式建筑。街上有多条通向东西方的窄短胡同,整条老街蜿蜒崎岖,南北两端阁楼旁挖有十多米见方的大水塘,形似巨龙戏水,为理想的风水宝地。古代曾在此设驿站,南北驿道贯穿其间,既为官府传递公文,又为商贾提供贩运货物之便利,因此,早在唐代便逐渐形成街道,开展集市贸易。老街有多处名胜古迹,如南北阁楼、清真寺、汉白玉终军像、古代民居、老街石板路等,有的尚保存完好。可以在充分保护老街古迹的同时,利用古老而传统的民舍,开展住宿农家、领略古镇风貌、理解古镇文化内涵的古镇文化体验旅游。可以组织游客进行农家访问,到农家做客,与纯朴热情的村民交流,体验古镇居民质朴的生活方式。

(六)广泛开展购物型乡村旅游

济南市城郊乡村地区蕴涵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很多地方特产经过加工、包装后,就可以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这为开展购物型乡村旅游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研究旅游者的兴趣、爱好,进而开发出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旅游纪念品、旅游日用品、土特产品、特色食品等,供游客参与购买活动,可以丰富游客的乡村旅游经历。

济南市城郊在发展购物型乡村旅游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发乡村旅游商品:(1)土特产品系列,包括各地盛产的特色水果、海鲜、农作物等,如历城红玉杏、平阴玫瑰、章丘大葱、龙山小米、明水香稻、明水白莲藕、福牌阿胶、灵岩绿茶等;(2)旅游纪念品系列,包括特色工艺品、印刷与出版物、乡村景点纪念品、民族风情纪念品、生产工具纪念品等种类,如鲁绣、长清木鱼石、黑陶、鲁绣、绢花、面塑等;(3)特色食品系列。由于不同乡村地区自然环境各异,从而形成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食品系列,这些地方特色食品对外来旅游者具有很大吸引力,可以开发设计成地方特色旅游商品进行销售。如济南的糖酥煎饼、盘丝饼、酥锅、馓子、油旋等。这些乡村旅游商品可以摆设在水果采摘园、乡村工艺作坊、乡村集市等地方,这样可以方便游客随时购买,并争取让游客亲自参与制作某些旅游工艺品等。开展乡村旅游购物活动,既做到了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又突出了乡村体验旅游的参与性;既能提高乡村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流通成本,又为游客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七)在有条件的乡村地区重点开发综合型乡村旅游

综合型乡村旅游就是将各类乡村旅游产品集中于一体进行开发,使其具有观光游览、商务会议、体验参与、科普教育、旅游购物等功能,从而全方位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以济南市城郊历城区柳埠镇龙门山庄为例,该山庄已初步建立起集农家休闲、旅游观光、采摘垂钓、餐饮娱乐、避暑度假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山庄内有一片杏林,色泽鲜亮的杏子可供游客随手采摘品尝;树下菜园中有黄瓜、茄子、西红柿等蔬菜,游人可以任意采摘,也可以在田间劳动,尝试劳动的乐趣。游客还能在路边的吊床上休息,在竹林中纳凉,可以喝山泉水浸泡的香茶,可以吃农家的媳妇宴等。游客返回时,还可以购买当地无污染、无公害的山鸡蛋、山河鱼、薄荷芽、灰灰菜、花椒芽等土特产品。

参考文献:

[1]王卫文.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04,(10):85-86.

[2]杨军.福建休闲体验农业的发展[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4,(2)26-27.

[3]杨建翠.成都近郊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研究[j].农村经济,2004,(5):33-34.

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篇(9)

(一)优势

1.城郊乡村旅游资源数量多、规模大、种类丰富、特色鲜明

济南市城郊地区拥有数量众多的乡村旅游资源,并且有些资源体量比较大;资源种类也非常丰富,既有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自然资源,也有古建筑、历史古迹、民俗风情等人文资源;其中,有些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特色,比如,九顶塔民俗风情园、金象山滑雪场等。

2.济南市民平均出游率高,城郊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基础市场

根据客源市场分析可知,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主要是济南市民,因此,济南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市民的“富裕程度”等将直接影响城郊乡村旅游的发展层次与规模。济南市拥有近300万常住人口,市民人均收入较高,其中,2004年济南市非农业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2005元,并以年均9.1%的速度增长,这在全国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这就为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提供了最基本的市场保障。

3.济南市区位条件优越,内外交通发达

济南市位于京沪铁路、胶济铁路交叉点上,又是京福高速、济青高速、济聊高速、104国道等重要交通要道的交汇处,区位条件非常优越;并且济南市已经建成以高速公路为主框架的城市交通环线,内外交通非常发达。WWw.133229.COM济南市公交体系逐渐完善,交通网络已经延伸到至城郊各主要乡村旅游点,并在市区主要路段开辟了旅游巴士,从而使市区游客能更容易地进入城郊进行乡村旅游活动。

(二)劣势

1.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特色仍显不足

目前,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次上,使得大多数乡村旅游产品仍以简单的乡村观光、“吃农家饭”等为主,对参与性活动的安排较少,乡村资源的旅游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实际上也是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淡旺季明显,对旅游接待形成巨大压力

由于济南市处于我国北方地区,四季明显,乡村旅游景观四季差异很大,使得城郊乡村旅游淡旺季突出,其中,春夏两季是乡村旅游最好的季节,许多旅游点经常会出现产品、设施“季节性短缺”现象;而秋冬季节由于景观效果较差,温度较低,使得游客很少进入。乡村旅游经营户经常是忙半年、闲半年,使得很多乡村旅游服务设施长时间闲置,难以长期保持供需平衡。

3.专业人才缺乏,经营能力弱

除了几个主要的乡村旅游景区是由旅游开发公司科学经营外,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仍为当地的乡村业户,他们长期与土地打交道,还未摆脱小农意识,缺乏现代服务观念,服务意识低下,市场开拓能力较差,这也是制约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综合接待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

(三)机遇

1.山东省建设500个“旅游强村”的政策推动

在2006年5月召开的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上,省旅游主管部门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在全省推广旅游兴县、旅游兴农经验,强化乡村旅游规范管理,继续实施‘旅游扶贫工程’,大力开展红色旅游、民俗旅游、农业旅游,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设30个旅游强县、100个旅游强乡(镇)、500个旅游强村,推动乡村旅游向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并将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和鼓励。这一针对性政策的出台,使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的开发面临着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2.回归自然的社会趋势,使乡村旅游日趋时尚

城市化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方便、给人们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生活紧张、“城市病”等,这就使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更多城市旅游者的青睐。济南市城郊乡村景观秀美、旅游资源丰富,能够很好地满足济南市民日常休闲、回归乡村田园的愿望。

(四)威胁

1.重复性开发,造成资源浪费

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点较多,虽然类型丰富,但仍存在同质竞争、重复开发等问题,比如,卧虎山国际滑雪场、金象山滑雪场就存在这种竞争。对于各种形式的“垂钓园”、“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区(点),其竞争程度更加激烈。这种现象必须通过规划、管理和引导,并进行协调与平衡,才能避免过度竞争。

2.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地主要处于南部山区和东部丘陵地带,尤其以南部山区为主,这里的森林植被保存较好,水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脆弱,很容易因为旅游者的大量进入而遭到破坏;当地的乡村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消失、变异的威胁。因此,这里的乡村旅游开发一定要充分注意对传统乡村和乡村环境的保护,必须把环境保护特别是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放在重要的地位。

二、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策略

通过分析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济南市城郊乡村旅游的资源特色,提出具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一)积极发展观光游览型乡村旅游

观光游览型乡村旅游以产业化农业园、特色蔬菜园、林木花卉种植基地、渔牧养殖基地、乡村农舍、溪流湖泊等为旅游对象,开发以亲近自然、走近自然为主题的旅游项目,使游客通过观赏游览和参加简单的乡间劳作,感受浪漫、宁静、自然、亲切的田园气氛,满足在奇山秀水间得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需求。

以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刘家村为例。该村交通便利,省道327线穿村而过,村南八里峪广泛种植杏树、桃树、苹果树等,形成了大面积的果园。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该村成为历城区历届春季赏花会的重要赏花区,赏花会期间游客可以参与桃花观赏游览活动,从而吸引了大批济南市内游客。

而对于历城区仲宫镇支家岭村来说,过去该村旅游资源基础差,经济基础薄弱。后来该村投资了500多万元建成奶牛小区,现已养奶牛1 000多头;村里还拿出30多亩地扶持群众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养殖业,鼓励村民进行奶牛、蛋鸡、生猪等规模化饲养,这就为该村开展观光型牧业提供了优质条件。

(二)不断探索商务会议型乡村旅游

商务会议型乡村旅游是在田园环境优美的乡村地区,通过修建住宿、餐饮、娱乐等一体化设施,吸引市内商务游客和会议人士前来观光度假、娱乐休闲,为他们进行商务洽谈、会议培训等提供理想之地。

以济南市城郊柳埠镇涌泉山庄为例,该山庄环境优雅清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其便利。它东邻风景名胜四门塔,背靠青山绿水,四季阳光沐浴。山庄因为有一天然地下泉水长年不枯而得名。涌泉山庄功能完善、设备齐全,是集餐饮、娱乐、学术交流、商务洽谈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地,其内部装修极为考究,既有现代建筑风格,又能体现出民族典雅之风。山庄设有客房30余套,其中,包括商务套房、标准客房、单人间;餐饮部设有零点大厅一个,可同时容纳200余人就餐;还设有大中小会议室3个,可供举办大型会议、学术交流、婚宴等。

(三)全面开展体验参与型乡村旅游

1.体验农园

体验农园是通过建设一些亲情农园、度假农场等场所,让游客与家人一起度过一段乡村生活,从中体会休闲和放松,体验农业劳动的艰辛和喜悦,之后还可以回来收获自己和家人们一起劳动的果实。体验农园提供了游客与村民交流的机会,使游客充分体验农家生活的乐趣和乡村居民的热情,因此,这种旅游产品非常适合家庭旅游、都市白领和青少年以及中远程文化旅游者。体验农园可以开发的活动项目有:农田耕作、花草栽植、农田灌溉、牛羊放牧、农产品收摘与加工等,这样就可以让游客充分参与和体验劳动过程,深入乡村生活,感受劳动之美,丰富旅游经历。 以历城区西营镇为例,该镇位于济南市南部山区,群山环抱,山青水秀,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该镇还与济南市三大旅游热点相邻,并且交通方便,省道327线、港西公路贯穿境内。当地以盛产苹果、板栗、核桃、杏、柿子等各类干鲜果品著称,全镇果园面积达到7.2万亩,年产量2 000万斤,形成了济南南部山区大型果品生产基地。该镇今后就可以利用现有的水果种植资源,在主要交通道路两侧培育几个体验型水果采摘园,开发果品采摘、果树认养等项目。

2.民俗生活体验游

济南市城郊民俗文化内容丰富,诸如生产民俗、生活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等都独具特色,这为济南市民体验乡村民俗风情、了解民俗文化、实现精神交流提供了机会。可以结合民俗手工艺品开发制作、民俗节庆活动、民俗主题游乐园建设等,深入开发济南市城郊民俗生活体验旅游。

以济南市城郊九顶塔民族风情园为例,该园集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民居建筑、民间艺术于一体,每天还举行苗族“上刀山下火海”、佤族“甩发舞”等大型少数民族歌舞演出。游客可以身着民族服装,与少数民族演员一起载歌载舞,欢庆“火把节”、“泼水节”等少数民族节日,也可以参加少数民族婚俗表演,亲自感受吊桥、溜索、攀岩、秋千等饶有兴趣的娱乐项目,并可以在民族村品尝各少数民族的风味小吃,购买各地多姿多彩的民族工艺品。

3.森林徒步探险游

济南市城郊南部山区隶属于泰山余脉,区内植被茂密、沟壑纵横、水系发达、泉水众多,药乡国家森林公园、蟠龙山森林公园、腊山森林公园等亦在区内。可以在这些森林公园内,设计开发森林徒步探险旅游。游客深入神秘的自然空间进行探险猎奇,可以暂时远离喧嚣的都市,这也是游客实现自我价值的很好的旅游方式。当然在开发此种旅游产品时,要做好旅游线路的策划、乡村大本营的建设等,以便充分保障游客的安全。

(四)大力发展教育型乡村旅游

1.乡村生态科考游

发展乡村生态科考旅游,能够增加游客对乡村生态的基本认识,让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旅游,而是通过更为积极的游览学习,来进一步了解自然,培养对大自然的感情。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济南市城郊原有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地质科考游、森林科普游、观鸟旅游等旅游活动。

2.农业科技展示旅游

济南市城郊乡村地区已经建立起许多农业科技示范项目,诸如章丘市垛庄镇林果科技示范园、章丘市水寨镇生态科技示范园、平阴县玫瑰科技示范园、济阳县太平镇设施瓜果科技示范园等。在今后的项目建设中,应逐渐增加其旅游功能,提高旅游吸引力和科普教育功能。可以将传统手工劳作与高科技的农业科技展示结合起来,在充分展示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的同时,营造自然纯朴的传统农业景观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从而使旅游者在两者的对比中对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产生自豪感。

(五)引导发展乡村古镇文化旅游

济南市城郊地区仍遗留有历史久远的乡村古镇,其中以历城区仲宫老街为代表。仲宫老街位于仲宫镇政府以西500多米处,老街古称终军寨,呈封闭状态,南北两端有城楼式建筑。街上有多条通向东西方的窄短胡同,整条老街蜿蜒崎岖,南北两端阁楼旁挖有十多米见方的大水塘,形似巨龙戏水,为理想的风水宝地。古代曾在此设驿站,南北驿道贯穿其间,既为官府传递公文,又为商贾提供贩运货物之便利,因此,早在唐代便逐渐形成街道,开展集市贸易。老街有多处名胜古迹,如南北阁楼、清真寺、汉白玉终军像、古代民居、老街石板路等,有的尚保存完好。可以在充分保护老街古迹的同时,利用古老而传统的民舍,开展住宿农家、领略古镇风貌、理解古镇文化内涵的古镇文化体验旅游。可以组织游客进行农家访问,到农家做客,与纯朴热情的村民交流,体验古镇居民质朴的生活方式。

(六)广泛开展购物型乡村旅游

济南市城郊乡村地区蕴涵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很多地方特产经过加工、包装后,就可以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这为开展购物型乡村旅游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研究旅游者的兴趣、爱好,进而开发出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旅游纪念品、旅游日用品、土特产品、特色食品等,供游客参与购买活动,可以丰富游客的乡村旅游经历。

济南市城郊在发展购物型乡村旅游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发乡村旅游商品:(1)土特产品系列,包括各地盛产的特色水果、海鲜、农作物等,如历城红玉杏、平阴玫瑰、章丘大葱、龙山小米、明水香稻、明水白莲藕、福牌阿胶、灵岩绿茶等;(2)旅游纪念品系列,包括特色工艺品、印刷与出版物、乡村景点纪念品、民族风情纪念品、生产工具纪念品等种类,如鲁绣、长清木鱼石、黑陶、鲁绣、绢花、面塑等;(3)特色食品系列。由于不同乡村地区自然环境各异,从而形成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食品系列,这些地方特色食品对外来旅游者具有很大吸引力,可以开发设计成地方特色旅游商品进行销售。如济南的糖酥煎饼、盘丝饼、酥锅、馓子、油旋等。这些乡村旅游商品可以摆设在水果采摘园、乡村工艺作坊、乡村集市等地方,这样可以方便游客随时购买,并争取让游客亲自参与制作某些旅游工艺品等。开展乡村旅游购物活动,既做到了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又突出了乡村体验旅游的参与性;既能提高乡村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流通成本,又为游客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七)在有条件的乡村地区重点开发综合型乡村旅游

综合型乡村旅游就是将各类乡村旅游产品集中于一体进行开发,使其具有观光游览、商务会议、体验参与、科普教育、旅游购物等功能,从而全方位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以济南市城郊历城区柳埠镇龙门山庄为例,该山庄已初步建立起集农家休闲、旅游观光、采摘垂钓、餐饮娱乐、避暑度假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山庄内有一片杏林,色泽鲜亮的杏子可供游客随手采摘品尝;树下菜园中有黄瓜、茄子、西红柿等蔬菜,游人可以任意采摘,也可以在田间劳动,尝试劳动的乐趣。游客还能在路边的吊床上休息,在竹林中纳凉,可以喝山泉水浸泡的香茶,可以吃农家的媳妇宴等。游客返回时,还可以购买当地无污染、无公害的山鸡蛋、山河鱼、薄荷芽、灰灰菜、花椒芽等土特产品。

参考文献:

[1]王卫文.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04,(10):85-86.

[2]杨军.福建休闲体验农业的发展[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4,(2)26-27.

[3]杨建翠.成都近郊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研究[j].农村经济,2004,(5):33-34.

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篇(10)

社区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选取婺源乡村旅游研究案例,从社区参与角度出发,分析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社区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和社区参与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乡村旅游”的概念很早就出现在国外的研究学界,对应的英文主要有rural tourism,agro―tourism、farm tourism。 近年来,国内外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开始研究乡村旅游的问题,但至今为止乡村旅游尚未有统一的概念。如莱恩 (Lane,1994)认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 认为乡村旅游的概念远不仅是在乡村地区进行的旅游活动那么简单。相反,乡村旅游是一种复杂的、多侧面的旅游活动。弗洛切特(Frochot,2005)认为,乡村旅游定义难以取得一致,首先是源于界定乡村或乡村性的困难。乡村旅游是基于乡村的物质世界发生的小规模的,主要是体现乡村的环境,历史,经济,地域的旅游活动。国内的学者在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同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进行了诠释。何景明,李立华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分析,认为乡村性是界定乡村旅游的重要标志,并对乡村旅游进行了全面的论述。王兵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 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虽然学者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众说纷纭,但大多数认为乡村性是吸引旅游者进入乡村旅游的基础,也是乡村旅游营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综上,本文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性为旅游吸引物,为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二)社区参与的内涵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的系统综合体。 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一直是国外学者关注的重点。1985年墨菲(Murphy)在其著作《旅游:一种社区方法》中首次系统地从社区的角度研究旅游。墨菲认为社区旅游与社区的每个人息息相关。保继刚认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把社区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进入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等涉及旅游发展重大事宜的决策、执行体系中,强调社区居民的参与。同时他也在《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首次指出当地居民是桂林旅游发展的主体。郑群明等对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机制也做过一些探讨。

二、研究区概况

(一)婺源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皖赣浙三省交界处,婺源是徽州府古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婺源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一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2001年以来,婺源围绕“文化与生态”主题,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先后开发了江湾景区,大鄣山卧龙谷景区,文公山景区 ,鸳鸯湖景区,灵岩洞景区,思溪延村景区和李坑景区等20多个景区,其中江湾景区于2013年1月17日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经过十二年的发展,婺源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婺源县政府根据资源优势和市场导向作出“优先发展旅游、培育主导产业”的决策,倡导社区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实现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1.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决策

婺源县政府大力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转让景点的经营权,实行“公司+农户”的社区参与模式,即政府指导,旅游开发公司经营管理,社区参与旅游接待的方式。2000年江西金叶集团公司和政府,村民签订了李坑风景区30年经营年限的开发协议。并且协议中居民可以得到19%的门票毛收入,民居古建景点户还可以得到2.5%门票毛收入。公司在开发旅游过程中倾听居民对发展旅游的建议与看法,并将这些意见纳入旅游开发决策中。

2.社区参与旅游接待

旅游业是综合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直接带动了交通运输业,饭店、旅行社的发展。婺源县至今已有宾馆、饭店145 家,通过开展了“万户农家乐”工程,引导和扶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有“农家乐”馆店232 家, 旅行社13 家,吸纳从业人员近 3 万人,大大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

3.社区参与乡村自然和文化环境保护

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而环境的保护离不开居民的支持和参与。随着近年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在给婺源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婺源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在参与旅游开发中,婺源各个景区安排了村民对景区、景点实行严格的巡护、检查和清理,防止森林火灾发生。同时加强对景区内的自然环境保护,及时制止游客的不文明现象。婺源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婺源社区居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自发组织保护古建筑。宋代廊桥――彩虹桥曾被洪水冲塌一桥墩,当地群众自发捐资7万元及时将廊桥修复。

三、婺源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对社区参与认识不足

孙九霞认为社区参与即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主要的开发主体和参与主体,以便在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全面发展。婺源乡村旅游的参与者对社区参与认识不足,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区居民对社会参与缺乏正确的认识。虽然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积极性非常高,有的景区甚至过度参与但是村民只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忽视旅游的消极影响。二是政府没有意识到社区农民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在婺源乡村旅游规划中没有对社区居民给予足够的重视。三是旅游企业仅仅是单纯地提供一些简单的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给当地村民,没有对村民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严重阻碍了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深度。

(二)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

社区居民作为乡村旅游开发中共同利益主体之一,迫切希望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给自身带来经济利益。由于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乡村旅游收入分配带来诸多困难,造成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引发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例如,2011年媒体报道了婺源江湾景区,李坑和汪口遭堵门一事,严重扰乱景区秩序的情况。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景区门票收入分成不均,有的村民一年可以拿到一千多元,有的村民一年只拿到几百元。对于村民质疑的利益分配问题,旅游开发公司没有给予重视,严重影响了婺源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婺源各景区经营权转让概况如表1所示。

(三)参与机制不完善

婺源乡村旅游开发主要是由政府主导,旅游开发商投资经营管理的旅游开发,社区居民力量薄弱,处于旅游参与中的弱势地位。这样,社区农民丧失了旅游开发中的主动权,在旅游参与过程中处于“被决定”的被动参与状态。其次,没有建立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专门机构。这样社区居民没有获取信息的渠道,不能参与到旅游决策中来。

四、婺源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一)提高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的认识

居民对乡村旅游缺乏足够的理解,这也是影响其参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一些居民之所以对参与不感兴趣,除了受到自身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外,对旅游发展的理解程度和态度,对自身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定位等的认识也是很重要的原因。首先,要正确理解乡村旅游开发的现实意义,认清乡村旅游和社区参与的关系。其次,要认识到环境对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最后,要理性分析乡村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应对乡村旅游带来的各种问题。

(二)加强居民技能教育和培训

调查发现婺源景区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多数是初中文化。社区居民的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限制了自身参与乡村旅游开发,没有享受到乡村旅游开发的成果。因此,当地政府和开发公司应根据市场需求对社区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引导村民参与相关产业。通过教育培训,提高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的认识,激发他们参与乡村旅游的热情,使社区居民获得更多的自我发展机会。

(三)加强乡村社区基础建设

婺源县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内部交通比较落后,景点之间交通线比较少,可进入性差。因此婺源县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交通落后的情况。例如,开通连接各个景区的观光巴士,建立旅游目的地标识系统,完善自驾车旅游信息系统服务;加强景区的集散功能区建设,提高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

上一篇: 智慧交通的概述 下一篇: 水路货物运输的特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