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患儿的护理诊断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4 16:28:11

黄疸患儿的护理诊断

黄疸患儿的护理诊断篇(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99-02

新生儿黄疸是指出生28天内未满月的宝宝在新生儿期,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所引起的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黏膜、皮肤和巩膜黄染等病理特征。按症状、疾病时间的不同,新生儿黄疸又分为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患者除了可能会有轻微的食欲不振,一般无其他症状,通常在一周之内自然消退。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则不然,黄疸两到三周持续不退,症状甚至不断加重,或是退后复发。通常情况下,患病理性黄疸新生儿得胆红素脑病的几率较高,中枢神经系统易发生损害,严重者致残或死亡。因此,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采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原则,有利于降低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几率,进而降低其致残率与致死率。为探讨其病因,及早预防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对我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儿科收治的173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儿科收治的173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年龄1d—28d,平均年龄16d。患者性别、重量、在母体的情况不具统计学意义。

1.2 主要症状。宝宝出生后24h内即出现黄疸;黄疸难消退,症状在2周以上持续出现;宝宝皮肤黄染从头到脚遍及全身;随着发病时间黄染现象不断加重(颜色、范围);黄疸消退后反复;宝宝皮肤色泽暗黄,不鲜亮。

1.3 诊断方法。173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均经详细询问病史后,行全面身体检查,确定患者是否有除黄疸之外的病症,如头颅血肿、腹部感染、肝脾肿大、贫血等症。采用婴幼儿经皮肤检测胆红素仪器对黄疸宝宝抽血检测其血中的高胆红素数值,并对其进行血、尿与便的常规检验,明确是否存有感染、贫血等情况,了解有无ABO溶血的可能,必要时,可行肝胆造影或腹部B超,了解黄疸宝宝的肝胆状况。对黄疸严重的宝宝可行蓝光照射光疗和换血,同时应对其注射白蛋白,并暂停其母乳喂养,以辅助患者退黄。

2 结果

173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有明确病因146例,占84.4%,病因包括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感染、母乳性黄疸、新生儿肝胆病症、新生儿窒息以及头颅血肿等。其中,因围产因素如新生儿窒息、使用催产素、羊水污染、剖宫产、妊娠高血压等导致发病105例,占60.7%;173例病因分析中无明确病因27例,占15.6%。上述因素发病平均日龄均为七天。

3 讨论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病因素复杂多样,很多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病因主要集中于围产因素、ABO溶血病以及新生儿感染,其中,病因分析中无明确病因占据有重要地位。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致患儿神经系统损害,严重者可致死亡。过去经常出现有因家长误把病理性黄疸当作“生理性黄疸”,而延误宝宝的最佳诊治时间的情况,此外,对宝宝出现病理性黄疸的治愈态度消极,过于恐慌,新生儿黄疸治疗难度较大,但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可大大提高黄疸的治愈率。临床也实践证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重在预防,积极防治孕期疾病,减少催产素与镇定剂的使用,严格剖宫产指针,及时监测并处理宝宝新生儿期并发症,对减少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改善患儿预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魏克伦.新生儿黄疸.人民卫生出版社[J],2011年,12(2):163-186

[2] 马彩虹,乔杰.黄疸的鉴别诊断与治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J],2008年,13(5):226-258

[3] 汪承柏.中西医结合诊治重度黄疸肝病.人民军医出版社[J],2011年,6(3):72-90

黄疸患儿的护理诊断篇(2)

血清总胆汁酸(TBA)是胆固醇在肝脏分解以及肝肠循环中的一组代谢产物,血清TBA指标可直接反映肝脏代谢异常及实质性损伤情况,是较为灵敏和特异的指标[1]。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常见症状之一,多见于出生一周以内的新生儿,既可能是生理现象,也可能是疾病所致的临床表现。胆红素重度升高或虽然不很高,但如同时存在缺氧、酸中毒、感染等高危因素,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死亡率高,幸存者多存在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需及时正确判断黄疸的性质,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以提高患儿的生命质量。本文对新生儿黄疸患儿的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及相关肝功能指标进行检测,探讨检测血清总胆汁酸在新生儿黄疸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意义,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126例新生黄疸患儿均为我院2010年7月——2012年12月收治的住院患儿,其中男67例,女性59例,足月儿105例,早产儿21例。依照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依据[2],分为病理性黄疸患儿组71例,生理性黄疸患儿组55例。其中病理性黄疸患儿检测时为1d-12d,其中溶血性黄疸6例,感染性黄疸39例,母乳性黄疸12例,胆管闭锁性黄疸14例。生理性黄疸患儿为2d-7d,患儿除高胆红素外无感染,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

1.2方法空腹静脉采血3ml,分离血清-20℃保存。TBA检测采用酶循环速率法,同时检测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肝功能常规项目,仪器采用上海科华卓越-35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χ±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TBA、TBIL、DBIL、ALT、AST等的比较,见表1。病理性黄疸患儿组TBA、DBIL、ALT、AST水平明显高于生理性黄疸患儿组和对照组(p0.05)。病理性黄疸患儿组TBA的异常率为60.56%,明显高于生理性黄疸患儿组9.09%(p

3讨论

TBA是胆汁中存在的一类胆烷酸的总称,是人胆汁中的主要成分,是胆固醇经肝组织代谢的最终产物。肝脏是合成胆汁酸的唯一场所,胆道是TBA排泄最主要的途径。目前血清TBA的测定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作为反映肝脏功能变化的灵敏指标。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因新生儿出生后胆红素生成过多过快所致,当发生排泄结合胆红素功能低下时可致暂时性肝内胆汁淤积,表现为血中总胆汁酸可轻度增高。而病理性黄疸存在不同程度的胆汁淤积[3],可引起血中总胆汁酸增高。新生儿期黄疸与生理性黄疸难以区分,因此临床上则需要有更灵敏、更特异的检测指标来反映肝细胞受损及胆汁瘀积的程度。胆红素是反映肝脏排泌功能的指标,但在新生儿存在生理性黄疸的情况下,TBIL升高不能特异地反映肝细胞受损及胆汁淤积的情况,DBIL虽可反映肝细胞受损的情况,但其升高幅度不如TBA。TBA比DBIL更能反映肝细胞受损及胆汁淤积的程度[4]。说明血清TBA水平的测定在新生儿黄疸中能灵敏、特异地鉴别黄疸类型,反映肝细胞受损的程度及胆汁淤积情况,尤其在患儿胆汁淤积的诊治中可作为一种特异的检测指标。

综上,检测血清总胆汁酸在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是反映不同程度的胆汁淤积,肝实质性损伤的重要指征,与其它肝功能检测指标结合应用更有利于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和疗效观察和合理治疗:①新生黄疸患儿肝脏发育尚不完善,因可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胆汁淤积,应禁用在肝脏内代谢的药物,避免加重对肝细胞的损害。②在治疗黄疸的过程中,适当地应用保护肝脏、减少胆汁淤积、促进胆汁排泄的药物。

参考文献

[1]王远,汤伟胜,丘新明.TBA的测定在新生儿黄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7):1159.

黄疸患儿的护理诊断篇(3)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17-01

医学上把未满月婴儿的黄疸称为新生儿黄疸,它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于皮肤、粘膜及巩膜出现以黄疸为特征的病症。足月儿血清胆红素大于221μmol/L,早产儿血清胆红素大于257μmol/L,黄疸持续过久,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黄症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34μmol/L,均称为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分感染性黄疸和非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又分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及先天性疟疾等;非感染性黄疸包括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和遗传性黄疸1]。现对我科2010年1―10月收治的5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和护理体会进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新生儿黄疸病患儿54例,其中男婴28例,女婴26名。患生理性黄疸29例、溶血性黄疸2例、感染性黄疸12例、阻塞性黄疸4例、母乳性黄疸7例。针对黄疸发生的原因,制订有效的护理计划,54例患儿中1例因溶血性黄疸出现核黄疸,经治疗无效死亡, 53例患儿经1-3周治疗均康复出院, 治疗有效率96.1%(见表1)。

表1 五组患儿病因比较

X2=9.6, 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定时测体温、血压、脉搏和呼吸,随时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新生儿黄疸的部位和颜色的变化,以观察黄疸病的严重程度,若黄疸从头面部和巩膜逐渐扩散到四肢,并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病逐渐加重,应引起高度重视;若黄疸患儿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应警惕新生儿脑病的发生;观察患儿粪便和尿液颜色的变化,也可反映新生儿黄疸病的轻重,若尿液呈酱黄色,应考虑到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若粪便由浅黄色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观察患儿喂奶量,也可诊断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1.2.2 新生儿黄疸病的治疗,对生理性黄疸采取静脉输入葡萄糖液,补充维生素等治疗; 对大便内无胆红素患儿,应使用维生素A、D、K肌肉注射,或口服其水溶性制剂,如维生素K3、K4等。积极纠正缺氧、失水、酸中毒,防止核黄疸的发生;重视人工喂养, 对母乳性黄疸应及早用牛奶、米粉等人工喂养,诱导建立正常肠道菌群,刺激肠蠕动以利排便,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常用方法是输血浆,每次25ml或白蛋白1g/kg,以降低新生儿核黄疸的发生;对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病的处理 ,应在新生儿出生后1天内,立即用压缩红细胞换血以改善患儿水肿, 2-7天降低患儿胆红素防止核黄疸;做好保暧,避免低体温,纠正酸中毒; 采取光照疗法降低新生儿胆红素[3]。

2 结果 54例黄疸病患儿中, 1例溶血性黄疸患儿因发生核黄疸,经治疗无效死亡,其他53例患儿经过2-3周护理治疗均健康出院,治疗有效率96.1%。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在一般情况下很多新生儿可在出身后2-5天内出现黄疸,但一般情况良好,经过输液等治疗后,足月儿在14天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3-4周内消退,诊断为生理性黄疸。但黄疸出现在24小时内;足月儿血清胆红素大于221μmol/L,早产儿血清胆红素大于257μmol/L,黄疸持续过久,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黄症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34μmol/L,均称为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分感染性黄疸和非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又分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及先天性疟疾等;非感染性黄疸包括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和遗传性黄疸。对新生儿黄疸病根据黄疸发生的时间顺序、黄疸发展速度、婴儿大小便颜色、家族史和实验室检查进行临床诊断。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血中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皮肤、巩膜和粘膜黄染的临床现象,尤其是在出生后1周以内的新生儿,有很多都会因为大量的未结合胆红素进入体循环,从而进入皮肤、巩膜及粘膜,因此引起黄疸的发生[4]。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一种生理现象,在医院适当用葡萄糖水输液或口服,黄疸就会逐渐消退,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查明病因积极进行治疗,以预防黄疸病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7):114.

黄疸患儿的护理诊断篇(4)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01-0077-03

The clinical value of blue light therapy combined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neonatal jaundice

XING Liying1 CHEN Liwen1 WU Yin1 GUAN Xiangrong2

1.Department of Pediatrics,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Shengzhou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Shengzhou 312400,China;2.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Zhejiang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 Hangzhou 31001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mbined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blue light therapy in treatment of neonatal jaundic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10 cases of neonatal jaundice treated from May 2011 to December 2012 in our hospital,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of 105 cases, observation group treated with blue light therapy joint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drug treatment and routine care, patient outcomes, blood biochemistry and family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children with blue light therapy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2%,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81.0%),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he blood biochemistr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total bilirubin, free bilirubin and conjugated bilirubi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decreased,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total bilirubin, free bilirubin and conjugated bilirubi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hildren with family satisfaction(P<0.05). Conclusion The blue light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s can effectively treatment of neonatal jaundice, reduce game bilirubin, increase patient satisfaction, has certain clinical promote family values.

[Key words] Neonatal jaundice; Blue light therapy; Care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常见症状之一,尤其是1周内的新生儿,既可以是生理现象,又可为多种疾病的主要表现[1,2]。胆红素重度升高或虽然不很高,但同时存在缺氧、酸中毒、感染等高危因素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死亡率高,幸存者多存在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2]。因此,需及时正确判断黄疸的性质,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3,4]。光照疗法(phototherapy)是一种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简单易行的方法。光疗通过转变胆红素产生异构体,使胆红素从脂溶性转变为水溶性,不经过肝脏的结合,经胆汁或尿排出体外[4-6]。胆红素能吸收光线,以波长450~460 nm的光线作用最强,由于蓝光的波长主峰在425~475 nm之间,故认为是人工照射的最好光源[5-7]。且蓝光照射法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好、经济实惠等优点。但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提高家属满意度就需要结合优质的护理干预。本文回顾性分析比较2011年5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进行蓝光照射结合护理干预的新生儿黄疸10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2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新生儿黄疸病例210例,其中男126例,女84例,日龄1~15 d,平均(3.1±1.1)d,所有患者根据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确诊为黄疸,且符合光疗指征[8,9]。排除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新生儿。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5例,观察组进行蓝光照射治疗配合优质护理干预,对照组药物治疗配合常规护理。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如日龄、性别、病情、出身体重等方面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儿接受蓝光照射治疗,治疗方法参照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原则[5],采用蓝光机(宁波戴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规格型号:XHZ)间歇照射。所有患儿置于光疗箱中,使用黑色眼罩保护视网膜,除下体部位使用尿布遮盖外,其余部位裸露。在蓝光照射期间,为了防止患儿出现青铜症或者其他并发症,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批号:F1205806,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国药准字H20041114)静脉滴注治疗,剂量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来定。若患儿出现青铜症情况,立即停止照射,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对照组患儿采用药物治疗法,主要药物为苯巴比妥片(批号:X1203103,广东三才石岐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0600),每日服用5 mg/kg,持续1周,防止患儿出现酸中毒情况,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注射液,使用剂量根据患儿酸中毒情况来定,同时静脉滴注人血白蛋白和人免疫球蛋白,持续滴注1周,滴注剂量根据患儿生命体征决定。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在治疗期间 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3.1 心理护理 主要针对患儿家属,由于有家属中途阻碍导致治疗中断的先例,在蓝光照射治疗前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辅导,向家属传授新生儿黄疸发病的病因及危害,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介绍蓝光治疗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使家属保持平和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1.3.2 照射前患儿准备 蓝光照射前对患儿进行一系列准备,对患儿进行全身清洁,剪去患儿手脚指甲防止照射时抓伤,带上手足套,套上蓝光照射专用的尿布保护臀部及会阴,身体其他部分裸露照射。

1.3.3 蓝光照射时护理 当患儿准备完毕,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光疗箱,光疗箱用软布覆盖。关上箱门,上面用白布覆盖,一方面保温,另一方面防止外部光线干扰。然后开启蓝光机,患儿照射期间,密切观察患儿各项体征,若患儿出现不适、呕吐或者大小便时及时停止照射,做相应处理后继续照射治疗。及时检查患儿体温,关注体温变化情况,若出现高热情况,给予降体温处理。定时给予患儿喂养护理,可按需喂奶,并适量加以温水喂服。护理人员在患儿照射治疗时,为防止患儿哭闹,及时进行安抚护理,每15分钟抚触1次,使患儿保持安静状态,接受照射治疗。定时对患儿进行清洁,更换尿布,同时密切观察患儿黄疸症状,给予适量生理盐水滴注,维持水分。

1.3.4 照射后护理 蓝光照射时间严格按照医生的安排,光照结束后,对患儿进行全身情况检查,穿好衣物后送回普通病房。观察黄疸消退情况,及时向医生报告相关病情,对患儿康复做全程跟踪。出院前,对家属进行黄疸预后指导,防止患儿出现其他并发症。

1.4 观察指标

治疗7 d后,观察患儿基本情况,判断疗效。显效:患儿黄疸症状消失,皮肤恢复正常颜色,肝脾正常。有效:患儿黄疸症状基本消失,皮肤颜色稍有黄色,肝脾正常。无效:患儿仍有黄疸症状,皮肤颜色为黄色,肝脾肿胀。同时,对患儿进行血生化分析,主要检查总胆红素和游离胆红素。最后对患者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秩和检验,以α=0.05为区间。

2 结果

2.1 蓝光联合护理干预对黄疸患儿的治疗效果影响

治疗7 d后,通过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发现,蓝光照射联合护理干预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蓝光联合护理干预对黄疸患儿血生化指标的影响

通过对患儿耳静脉取血,检查血生化指标,结果发现治疗后两组患儿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蓝光联合护理干预对家属满意度的影响

通过调查家属满意度,结果发现,观察组家属满意度为96.2%(101/105),对照组为83.8%(88/1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50,P=0.037<0.05)。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出现的暂时性总胆红素升高,皮肤巩膜变黄的疾病。其诱发因素较多,主要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能力降低以及胆红素排泄异常等。近年来,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对婴儿的危害大,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因此,早期治疗及预防新生儿黄疸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0,11]。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多样,其中以药物治疗和光疗法较为普遍。药物治疗主要以降胆红素达到治疗黄疸的目的;光疗法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是以450~460 nm的蓝光对患儿进行照射治疗,主要作用于皮肤黏膜组织,使得皮下的游离胆红素光异构化,得以直接排除体外,达到治疗效果。但是,由于蓝光照射对患儿的要求较高,只有配合一定的护理,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12,13]。

有研究表明,在对患儿进行蓝光照射治疗的同时应注意给予必要的护理。蓝光照射的最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损伤。新生儿皮肤稚嫩,极易在光疗中损伤,因此,整个蓝光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此不良反应[14,15]。笔者认为,蓝光照射时应将婴儿裸体放于床中央,以获得最佳照射位置。此时患儿可能出现躁动而改变位置,应及时予以纠正;应减少对患儿的干扰,避免患儿啼哭不停等;密切注意光疗的不适反应,如大便变稀、尿量减少等。光疗照射前后应加强巡视,注意患儿有无皮疹等现象,光疗结束时应对患儿全身擦洗,尤其应观察蓝光对皮肤有无损害。

胆红素的水平反映了黄疸治疗效果,本研究发现,新生儿黄疸经过蓝光治疗后,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均下降明显,说明蓝光照射可以降低新生儿黄疸患者的胆红素水平,减轻黄疸症状[16,17]。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黄疸患儿蓝光照射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儿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说明结合护理干预后,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当新生儿一旦确诊为黄疸时,应及时给予蓝光治疗。同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黄疸的治疗效果,由于多数人对黄疸知识了解不够,因此加强健康宣教尤为重要,让家属了解黄疸危害性、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以及治疗方法,做好预防措施,减少黄疸发生率。一旦发现患儿有黄疸症状及时入院就诊,给予蓝光照射治疗以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等处理,加强照射前后护理,以提高照射的效果,确保患儿的安全,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Afzal N,Qadir M,Qureshi S,et al.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presenting as jaundice in neonates[J]. J Pak Med Assoc,2012,62(7):735-737.

[2] Oláh J,Tóth-Molnár E,Kemény L,et al. Long-term hazards of neonatal blue light phototherapy[J]. Br J Dermatol,2013,23:678-691.

[3] Csoma Z,Tóth-Molnár E,Balogh K,et al. Neonatal blue light phototherapy and melanocytic nevi:A twin study[J]. Pediatrics,2011,128(4):e856-e864.

[4] 管丽莉,王文静.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剂观察 要点[J]. 现代医药卫生,2013,6(2):116.

[5] 毛文英. 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13(5):32-34.

[6] 何建勋.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36例病因及诊治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182-183.

[7] 杨秀梅,赵扬.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07例的护理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13(8):1306-1308.

[8] 鞠燕,范娟. 舒适护理在新生儿黄疸光疗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3):28-29.

[9] Samra NM,ElTaweel A,Cadwell K,et al. The effect of kangaroo mother care on the duration of phototherapy of infants re-admitted for neonatal jaundice[J]. The Journal of Maternal-Fetal &Amp; Neonatal Medicine,2012,25(8):1354-1357.

[10] Hatzenbuehler L,Zaidi AK,Sundar S,et al. Validity of neonatal jaundice evaluation by primary health-care workers and physicians in Karachi,Pakistan[J]. Journal of Perinatology, 2010,30(9):616-621.

[11] Maria B,Chris C,Patterson R,et al. Neonatal jaundice is associated with a small increase in the risk of childhood type 1 diabetes:A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Acta Diabetologica,2012,49(1):83-87.

[12] Ana CG,Rosa María AU,Rafael AM,et al. Comparación de dos métodos diagnósticos de ictericia neonatal comparison of two diagnostic methods of neonatal jaundice[J].Revista Cubana de Pediatría,2013,84(1):55-59.

黄疸患儿的护理诊断篇(5)

新生儿黄疸又称“胎黄”“胎疸”,以生后周身皮肤、黏膜、巩膜色黄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能引起核黄疸(胆红素脑病),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最严重的脑损害。在治疗上多采用药物和光照疗法。自2002年2月至今,我们自拟退黄散,对耐受光疗或不接受光疗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进行治疗,疗效满意。

1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1]:出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黄疸过重,持续日久,足月儿黄疸持续>2周,早产儿>4周;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05.2 μmol/L,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6.3 μmol/L或每日上升超过85 μmol/L,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26 μmol/L。

70例患儿均符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其中男38例,女32例;日龄2~28 d;血清胆红素150~225 μmol/L 52例,226~340 μmol/L 18例;其中感染性57例,溶血性4例,母乳性9例。

2治疗方法

患儿除治疗原发病外,给予中药退黄散煎服。药物组成:茵陈、大黄、郁金、栀子、太子参、白术、茯苓、砂仁。由我院制剂室制成儿科散剂,便于煎煮,每日1剂,水煎至40 mL,少量多次频服,6 d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患儿每2 d取静脉血查胆红素浓度,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2]

治愈:用药3~6 d后皮肤黄染消失,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3.4~17.1 μmol/L)。好转:黄疸明显消退,血清胆红素下降1/2。无效:用药6 d皮肤黄染如故,复查胆红素降低不明显。

3.2结果

治愈67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6 %。

4典型病例

崔某,男,12 d,于2001年2月5日来诊。其母代诉,患儿生后当日下午出现周身面目发黄,时有呕吐,即在出生医院蓝光照射治疗6 d,黄退出院。数日后,患儿黄疸复现,来我院求治。患儿周身面目俱黄、倦怠不欲吮乳、低热、脘腹胀满、尿黄、大便3 d未行,舌红苔黄、指纹红紫而滞。查血清胆红素206.92 μmol/L。西医诊断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中医诊断为胎黄,证属湿热熏蒸型。治宜清热利湿,健脾和胃。服用退黄散3剂,1日1剂,3 d后皮肤黄染明显消退,复查血清胆红素降至90.68 μmol/L。继服3剂,黄疸完全消退,复查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1月后随访,黄疸未复发。

5讨论

新生儿由于胆红素产生较多,肝功能不成熟以及肠壁吸收胆红素的增加,极易发生黄疸,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照射使胆红素氧化成胆绿素和双吡咯,易溶于水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从而退黄。但光疗可引起核黄素缺乏、青铜症等,又可造成体内水分丢失,使血黏稠度增高,不利于胆红素的代谢。此外,光疗时需住院,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

祖国医学认为新生儿黄疸主要是湿热熏蒸所致,治宜清热利湿退黄。因小儿为纯阳之体,稚阴稚阳,故在清热利湿退黄中,应时时注意顾护后天脾胃之气,慎用苦寒之品,注意升发胃气,使祛邪而不伤正气。

退黄散中茵陈能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酸和胆红素的排出量,并有抑菌作用;“麦芽为谷之萌芽,生用之亦善将顺肝木之性,使不抑郁”;茵陈、郁金二味,清泄肝阳之有余,条达肝气之郁滞,有利于肝阳之平降镇潜;大黄能松弛奥狄氏括约肌,收缩胆囊,促进胆汁排泄,并有保护肝细胞及酶的作用,还可通腑排便,阻断肠—肝循环;栀子能降低血中胆红素,促进胆汁排泄;加用太子参、白术、茯苓、砂仁等,健脾和胃,脾胃健则小儿运化机能正常,体内水湿能正常输布,则湿热易除,利于退黄,又不伤正气。

退黄散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机理可能有以下几点。 ①该方可清利三焦湿热,利胆退黄,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故退黄作用明显。 ②该组方减轻了氧自由基对血脑屏障的损害,进而可防止核黄疸发生。 ③该组方减少血液中红细胞及血小板的损害,使胆红素生成减少。本组70例治疗结果证实服用小儿退黄散具有方便、有效、经济、便于护理和母乳喂养等优点,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黄疸患儿的护理诊断篇(6)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7-0085-02

doi:10.14033/ki.cfmr.2015.17.047

黄疸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新生儿疾病,指的是新生儿时期因胆红素代谢异常,造成新生儿血中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而引发的一种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典型特征的病症,对新生儿神经系统有一定损伤,严重者可导致患儿死亡,或遗留严重后遗症。在临床治疗中,一般采用蓝光照射联合药物治疗,且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护理效果[1]。笔者所在医院为研究新生儿黄疸的护理对策,选取收治的70例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对比观察两种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35例患儿中,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2.6±0.3)周,出生时平均体重(3.1±0.7)kg;其中,生理性黄疸29例,母婴性黄疸6例;对照组35例患儿中,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2.5±0.5)周,出生时平均体重(3.2±0.7)kg;其中,生理性黄疸30例,母婴性黄疸5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平均体重及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

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具体如下:(1)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发生黄疸,胆红素浓度大于102.0 μmol/L;(2)足月生产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大于220.6 μmol/L;早产儿血清胆红素浓度大于255.0 μmol/L;(3)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85.0 μmol/L;(4)血清结合胆红素534.0 μmol/L;(5)黄疸发生后持续时间超过2~4周,或病情呈进行性加重趋势,或反复发作。

1.3 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蓝光照射治疗,12 h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6个疗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蓝光照射护理、病情观察,教育指导、基础护理、不良反应护理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分析如下。

1.3.1 加强基础护理与病情观察 新生儿室内要求每日定时消毒、通风,将室内温度保持在24 ℃~26 ℃,湿度保持在55%~65%;患儿因血清胆红素不断升高,造成肝脏功能逐渐下降,患儿发生感染的危险率极大,加强新生儿脐部护理,若新生儿脐部有渗出物时,可使用75%乙醇涂抹,并保持周围皮肤干燥,还要加强臀部清洁与护理,防止发生红屁股,降低感染率;并加强保暖,避免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加强新生儿皮肤色泽及黄染发生部位、时间、程度及范围等。

1.3.2 新生儿抚摸功能训练 在新生儿每天进食或淋浴后对其全身进行抚摸,并加强腹部与背部的抚摸,促进胎便与胆红素的排泄,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促进胃肠蠕动,缓解患儿黄疸症状。

1.3.3 控制喂养次数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患儿的喂养次数,从而增加患儿大小便排出次数,促进血清中胆红素的排泄;并加强对家长的健康知识宣教,正确指导家属正确的喂养方式及用药。

1.3.4 音乐疗法 可利用适当的音乐对患儿听觉系统造成刺激,在其大脑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中引起反应,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活动,从而对其神经、内分泌等功能造成影响。

1.3.5 游泳疗法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知,新生儿在游泳时,在水温刺激作用下,有利于血液循环与胃肠蠕动,可促进粪便与胆红素排出,因此可进一步缓解临床症状[1]。

1.4 观察指标

分别在患儿入院时及治疗与护理5 d后的黄疸指数进行检测,主要检测部位为额部、面额部、胸前部等[2],统计两组患儿黄疸消失时间。并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黄疸指数与退黄时间比较

经治疗及护理5 d后,观察组患儿的黄疸指数明显少于对照组,退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腹泻2例,发热1例,皮肤干燥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对照组出现腹泻5例,发热2例,皮肤干燥3例,皮肤损伤2例,精神疲倦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1%。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2930,P=0.0121)。

3 讨论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尤其是生理性黄疸,主要表现为胆红素代谢异常,当新生儿血清中胆红素含量大于85.0 μmol/L,即发生了黄疸。黄疸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其中第一影响因素为围产因素,包括病例分娩、母乳喂养、围产缺氧以及药物影响等。在临床上通常将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及母乳性黄疸三种,其中新生儿躯干与面部均出现黄疸症状,血清胆红素含量在100.7~152 μmol/L范围内,可视为是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四肢、手足心均出现黄疸症状,血清胆红素含量超过255 μmol/L,可视为病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水平超出正常范围,但无典型的体征与表现,可视为母乳性黄疸[3]。

对于新生儿黄疸需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提高围产保健质量,并积极引导产妇坚持母乳喂养,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生率[4]。临床常用蓝光照射治疗黄疸,主要是通过对胆红素光异构化,从而出现构象异构体与结构异构体来缓解患儿黄疸症状,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优点[5]。并在治疗中给予患儿综合护理干预,加强相关知识教育,通过给予新生儿抚摸功能训练、控制喂养次数、音乐疗法、游泳疗法等综合措施干预,促进血清胆红素排出,降低胆红素水平。

本研究中,经治疗及护理5 d后,观察组患儿的黄疸指数明显少于对照组,退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给予黄疸新生儿蓝光照射治疗的同时配以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胆红素排出,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志刚.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6):31-32.

[2]张军营.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的临床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6):130.

黄疸患儿的护理诊断篇(7)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也称病理性黄疸, 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国内外均有报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非常高, 居新生儿住院病例之首[1]。目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指标仍为血清胆红素测定, 但需采血, 麻烦且结果回报慢, 延误治疗。本科自2010年起采用经皮黄疸仪测患儿胆红素, 筛查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的先收住院, 再抽血化验血测胆红素值[2]。随机选择其中258例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两者值相比较, 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的患儿258例。

1. 2 方法 经皮胆红素测定: 采用徐州市科健高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经皮黄疸仪(型号为KJ-8000), 选择前额正中和胸骨柄固定部位, 每处测3次, 取平均值。注意测试前要用酒精擦拭测定探头, 测试时探头要和皮肤垂直并且完全接触。血清胆红素测定:取新生儿股静脉血2 ml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查。

1. 3 检测时间 入院后即抽血检查和经皮测胆红素同时进行。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线性回归分析, 将经皮测胆红素值X作为自变量, 经血测胆红素值Y作为因变量, 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处理。

2 结果

两种方法测胆红素值结果。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皮黄疸仪测患儿胆红素与采血测患儿胆红素值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 可通过经皮黄疸仪测患儿胆红素推测患儿血中胆红素值。新生儿黄疸指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 胆红素超过一定限度对新生儿造成脑损害的危险性加大, 可造成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导致听力、视力障碍及神经行为异常[3]。目前在本院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方法是光疗, 对疗效评价最可靠的检测是测定血中胆红素, 但在治疗中需连续检测, 反复采血检测胆红素给患儿造成创伤大, 且易引起出血、感染, 同时也给医生护士增加了工作量[4]。而经皮黄疸仪具有重量轻、体积小、操作简单、快速安全、无损伤、无痛苦的特点, 医护人员及患儿家长均易于接受。且据文献报道, 胆红素转运到皮肤有两种机制:①胆红素-白蛋白联接复合物渗漏至血管外间区;②胆红素酸沉积在磷脂质生物膜, 两者在血清白蛋白贮备量低下及酸中毒时转运活跃[5]。胆红素脑病正是在这两种情况下容易发生。此机理说明皮肤黄疸程度反而比血清胆红素更能预见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故此也为经皮黄疸仪测胆红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经皮黄疸仪测新生儿胆红素在本院已普遍使用近四年, 确实方便、快捷、简单, 虽然还不能完全代替血清胆红素测定, 但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血清胆红素的高低, 一旦经皮筛查出新生儿胆红素值超过一定数值范围, 及时入院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最大限度避免了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并且在治疗中, 连续测定, 观察疗效, 非常实用。作者认为经皮黄疸仪物美价廉, 方便实惠, 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筛查、疗效评定上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德珉, 童笑梅.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疾病的诊治水平.中华儿科杂志, 2003, 41(12):881-883.

[2] 薛辛东. 儿科学.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35.

[3] 中华医学会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组.全国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纪要.中华儿科杂志, 2001, 39(2):184-185.

黄疸患儿的护理诊断篇(8)

[中图分类号] R2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4(a)-0180-03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单纯的院内护理服务已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护理活动已经逐步从疾病护理走向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由医院走向社区、家庭。研究表明,新生儿的出生会使产妇生理、心理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影响着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1]。我国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新生儿死亡中,有70%左右发生于出生后7 d内[2-3],因此,保证新生儿健康十分重要。新生儿黄疸是产后新生儿常见的症状,但为了适应医疗模式的转变,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目前我国分娩后产妇和新生儿住院时间在逐渐缩短[4],致使大多新生儿黄疸均在家中发生,只能借助产后访视跟踪新生儿黄疸的情况,而随着对产后访视工作的逐渐开展和重视,产后访视率也逐渐提高[5]。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产妇产褥期康复,确保新生儿健康意义重大[6]。社区产后访视是医护人员在产妇及新生儿出院后对母婴状况进行回访的一项工作,分别在产妇分娩后7、14 d进行上门身体检查、健康教育等各项护理服务,30 d新生儿和产妇回院随访检查,笔者在访视过程中发现产后访视能及时发现新生儿黄疸,并予以及早处理。由此可见,社区产后访视护理服务能有效地干预新生儿黄疸的进展,保证新生儿健康,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2年9月~2015年9月住院的100例新生儿黄疸的病历资料,将经过产后7、14 d访视,30 d回院随访检查等社区产后访视护理服务的50例新生儿作为观察组,未经过社区产后访视护理服务的50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体重2.5~4.5 kg,平均3.50 kg,孕周38~42周;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体重2.3~4.6 kg,平均3.45 kg,孕周38~42周,所有患儿的Apgar评分为8~10分,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产后7、14 d进行上门家庭访视,访视时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7]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家属,让家属了解黄疸的初步判断。医护人员经皮测量黄疸指数,观察分析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如询问家属新生儿喂养情况,大便的次数、性状、及颜色,黄疸的加重和消退情况。询问产妇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压[8],判断生产过程有无引起新生儿黄疸的高危因素等。若黄疸指数超过12 mg/dl或未达此标准值,新生儿一般情况较差者应转诊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黄疸指数低于12 mg/dl者,教会家属怎样进行阳光照射、游泳护理、抚触护理,如何观察判断黄疸消退或加重的情况。

1.2.1 游泳护理 在社区产后访视护理服务中,可指导新生儿进行游泳护理,选择吃奶后1 h在特定的游泳圈和游泳池中游泳,水温38℃,分自主运动和游泳操两部份,游泳过程中护理人员协助新生儿伸展活动四肢,游泳10~15 min/次,1次/d[9]。游泳后喂食新生儿少量温开水。脐带未脱落者游泳前脐部贴好防水贴,游泳后做好脐部消毒处理以防脐部感染。

1.2.2 抚触护理 抚触一般在沐浴或游泳后进行,护理人员双手取少量婴儿润肤霜涂抹双手掌,对新生儿做全身皮肤轻柔抚触,抚触后喂食新生儿少量温开水。

1.2.3 阳光照射法 选取挡风有阳光照射的地方,把衣服脱下露出皮肤直接阳光照射,做好新生儿的保暖工作,可以先露一个部位照射完毕包裹好再照另一个部位,照射时把新生儿眼睛用小毛巾遮盖避免阳光刺激损伤眼睛。一次照射1~2个部位,每个部位照射20~30 min,轮流照射,2次/d,早上7~9点或下午5~6点的阳光最佳,不要在阳光猛烈的中午照射,以免晒伤皮肤。照射完毕,如果新生儿出汗比较多应给予更换衣服防止受凉,再给予喂食少量温开水。

1.2.4 药物治疗 黄疸指数相对高且没有超过12 mg/dl,一般情况相对好的新生儿,指导家属做好各项护理及阳光照射治疗,按家庭医生医嘱给予退黄药物口服。

1.2.5 健康教育 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耐心向家属告知新生儿黄疸发病原因、治疗和护理,解除家属的心理负担,使其全心全意照顾护理新生儿。指导家属做好游泳护理、抚触护理、阳光照射法,让家属掌握各种护理的注意事项,口服药物的副作用和口服药物后的正常反应。如果判断是母乳性黄疸应嘱暂停母乳喂养,观察皮肤黄疸的消退情况及粪便的性状、颜色、次数。新生儿黄疸的高峰期是产后7~10 d,高峰期过后黄疸渐渐消退,如果新生儿出现拒奶,黄疸不消退或加重,或者黄疸消退后再出现应回院检查。

1.2.6产后 14 d访视时目测新生儿皮肤黄疸消退程度,询问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如果新生儿皮肤红润,无黄染,一般情况好,表明黄疸已消退,皮肤微黄或深黄经皮测胆红素,黄疸指数高者应回院检查治疗。30 d一般是新生儿回院常规体检,黄疸未消退应经皮测胆红素,超过正常值应按医嘱做相应的处理。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住院5 d黄疸完全消退,血清胆红素恢复到正常值,肝功能无异常;显效:住院7 d黄疸未完全消退,血清胆红素未恢复到正常值但较入院时降低,肝功能无异常;无效:按医嘱治疗7 d后黄疸消退不佳,血清胆红素下降慢,肝功能反复异常,或转归核黄疸遗留后遗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症状,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2~3 d出现,4~6 d达到高峰,足月儿10~14 d消退,早产儿2~3周消退[10]。产妇分娩后顺产3~4 d出院,剖宫产6~7 d出院,住院期间出现的病理性黄疸可及时发现,出院后由于家属医学知识缺乏,肉眼观察判断的错误性而延误就诊时间,使病情加重或发展为核黄疸,由此可见,产后访视非常重要。

新生儿黄疸临床上大多是母乳性黄疸,而母乳性黄疸大多属于迟发性黄疸,多在出生后7 d左右出现,黄疸持续3周以上[11]。一般产妇顺产3~4 d出院,剖宫产6~7 d出院,有很多新生儿在住院的这段时间未出现病理性黄疸,出院后渐渐加重发展成病理性黄疸,社区产后家访是产后7 d和14 d,这时上门家访能及时发现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及时转诊治疗。30 d回院随访检查可发现复发性黄疸及黄疸延迟消退要治疗的新生儿,在访视的过程中,指导家属如何观察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解释病理性黄疸的严重性,让家属认识病理性黄疸的危害性,加强家属重视,可及早就诊治疗,避免引起核黄疸遗留后遗症,给患儿和家庭带来严重的伤害。教会家属做好游泳护理、抚触护理、阳光照射法,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使家属放下心理负担,解除紧张焦虑的心理,全心全意照顾新生儿,让生理性黄疸的新生儿黄疸早日消退。家访的过程中,也能及时发现产妇和新生儿的其他异常情况,并给予指导和处理,降低产褥期产妇和新生儿的患病率,保证母婴安全[12]。西医认为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增加、肝功能低下、肠肝循环的特殊这3个主要的特点导致的胆红素产量大于胆红素排泄量所致[13]。游泳时的导热性比空气大,人在水中活动比在陆地上活动消耗量大,肠蠕动增强,粪便排泄增快,有利于黄疸消退[8]。抚触是一项重要有效的干预措施,可增加交感神经紧张度,刺激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加消化和吸收功能,增进食欲、排便量,加速胆红素的排出[14]。病理性黄疸危害很大,如延误诊治会引起严重后果[15],及时发现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产后访视护理服务可及时发现病理性黄疸患儿,使其得到及时治疗,减少核黄疸给患儿带来的危害和后遗症,减轻由患儿核黄疸所造成的家庭经济负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但由于本研究样本数量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以获取更精准的数据和结论。

[参考文献]

[1] 李淑杰,肖祺.产妇产褥期的整体护理140 例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1):122-123.

[2] 李日清,施月秋.产后康复治疗延伸服务对产褥期产妇产后康复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1981-1982.

[3] 白雪林,陆敏.上海市长宁区外来流动孕产妇保健管理现状与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0):3498-3501.

[4] 张宝芸,郭秀静,王玉琼.医院开展产后家庭护理访视现状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5):57-58.

[5] 黎月仪.产后访视对产妇及新生儿保健的临床作用分析[J].医药前沿,2012,2(10):91.

[6] 龚满英,龚丽芬.社区护士开展产后访视护理对产褥期产妇及新生儿的干预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6):92-93.

[7]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9.

[8] 黄艾艾,邓建平.早期观察与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1):189-191.

[9] 陈丽芳.游泳对足月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2,10(9):2418-2419.

[10] 金兰,孙小娅.新生儿黄疸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11,32(8):1343-1345.

[11] 李翠萍,李桂英.产后访视的最佳时间及护理对策[J].河北医学,2012,8(1):87-88.

[12] 曾果花.产后访视护理对产褥期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1): 36-37.

[13] 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全国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纪要(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3):184-187.

黄疸患儿的护理诊断篇(9)

[中图分类号] R27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053-0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病之一,严重者可导致核黄疸,引起新生儿脑部损伤。准确判断黄疸程度有利于区别新生儿黄疸为生理性或病理性。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是查血清胆红素。静脉抽血测总胆红素,虽说可作准确诊断,但对新生儿来说,抽血属于有创操作,会给孩子带来痛苦,且家长不易接受,操作不当又易使标本溶血影响结果测定,为了解经皮测总胆红素与静脉血所测的值之间有无差别。为此,我们对本院出生的348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同时用两种方法分别给予监测,以探讨经皮测胆仪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选择本院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出生的顺产正常儿348例,其中男172例,女176例,其中足月儿241例,早产儿107例,体重1000-2499g77例,体重2500-3999g250例,体重≥4000g21例,无RH及ABO溶血症,生后2-3天出现皮肤黄染,5-6天血清胆红素浓度>205.2umol/L。

1.2 诊断标准 经皮黄疸测试仪测定:出生24h内足月儿测定值≥16,早产儿≥18,出生48h内足月儿测定值≥20,早产儿≥18,出生72h以后足月儿测定值≥24,早产儿≥26为阳性。反之为阴性。

1.3 测量方法 采用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咨询开发公司所生产的JH20-1B型经皮黄疸测试仪,此测试仪是运用皮下组织中胆红素及皮下组织的血红蛋白光波波长分别出现吸收峰值及吸收值相等的特征,运用光纤技术、光电技术及数据处理进行经皮胆红素值测量,我们由专人每天定时对高胆红素血症儿进行测定,直至胆红素消退。首次测试时要先校正测试仪,操作是将经皮黄疸测试仪充电使之对准白色和黄色标准片,轻按一下,其指数显示为0和20±1即是标准范围。测试时仪器探头放在婴幼儿胸部或前额位置, 探头垂直并完全接触皮肤,与皮肤无间隙,并在同一位置上测2次-3次,取其平均值。在经皮测总胆红素的同时,采集静脉血进行检测,采用上海721型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清总胆红素以资对照。

1.4 判断标准 血清胆红素测定:足月儿出生24h内血清胆红素>102.6umol/L,出生48h内血清胆红素>153.9umol/L,出生72h后血清胆红素>220.6umol/L,早产儿出生24h内血清胆红素>136.8umol/L,出生48h内血清胆红素>205.2umol/L,出生72h后血清胆红素>256.5umol/L,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2 结果

2.1 均衡性检验 高胆红素血症组与非高胆红素血症组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喂养方式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衡,各组P值均大于0.05,见表1。

表1两组均衡性试验结果

2.2 经皮胆红素测定与血清胆红素测定比较 经血清胆红素测定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的共128例,经皮胆红素测定诊断112例,漏诊16例,误诊32例,见表2。

表2经皮胆红素测定与血清胆红素测定比较

2.3 评价指标 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86.7%,漏诊率为12.5%,误诊率为13.4%。患病率为36.4%,约登指数为0.74,阳性预告值为78.9%,阴性预告值为92.5%,阳性似然比为6.53,阴性似然比为0.14,准确率为86.9%。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体内胆红素的累积而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的现象,而胆红素的生成主要是因为衰老的红细胞在肝、脾,骨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被破坏,释放出的血红蛋白分解为胆红素,胆红素在体内主要能过肝肠循环,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小部分随肾脏排出,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一般在2d-3d开始,4d-5d最明显,10d-14d消退,早产儿可延迟,患儿无其他临床症状。病理性黄疸是指黄疸持续过久,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黄疸退而复现,包括黄疸出现早,一般在生后24h内出现;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205.2μmol/L-256.5μmol/L(12mg/dl-15mg/dl);黄疸发展快,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85μmol/L(5mg/dl);黄疸持续不退或退而复现,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并进行性加重;血清结合胆红素>26μmol/L。若不及时适当的干预,有可能并发胆红素中毒性脑病,而致死或致残。因此,如何鉴别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黄疸,除了观察患儿的皮肤颜色、黄染的范围、黄疸出现及消退的时间外,最准确的方法就是抽血做检验,但要确切的了解黄疸的消退及增长的情况,就要动态监测胆红素的变化,但作为新生儿来说,反复的抽血对孩子损伤比较大,而且对于许多年轻护士来说,新生儿抽血技术不易很快掌握,因此,在许多基层医院,缺乏相应的实验室条件,许多医生只能凭肉眼观察,以及患儿喂养的奶量,大便的次数,尿液的颜色,来判断黄疸的消长情况,无法准确的监测胆红素值的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经皮测胆仪,这种方法无需抽血,无疼痛,易于接受,但它只能初筛测总胆红素的值,对怀疑有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需进一步确诊时应抽静脉血做进一步的检测,所以经皮黄疸测试仪可作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初筛手段。

肉眼观察黄疸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室内光照的强弱、贫血或多血貌、新生儿哭吵以及观察者的临床经验等。新生儿哭吵或多血貌时,皮肤变红,目测易估计血清胆红素浓度偏低,而贫血时皮肤苍黄,目测易估计偏高。按本组诊断标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86.7%,漏诊率为12.5%,误诊率为13.4%。患病率为36.4%,约登指数为0.74,阳性预告值为78.9%,阴性预告值为92.5%,阳性似然比为6.53,阴性似然比为0.14,准确率为86.9%。对怀疑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要做到尽可能的不漏诊,而且要保证阴性预告值的可靠性,本组灵敏度为87.5%,阴性预告值为92.5%,能够较好的反映患儿实际的血清胆红素值。阳性似然比为真阳性率与假阳性率之比,其值愈大愈好,表明阳性结果的正确率高,受检对象的患病概率高,阴性似然比为假阴性率与真阴性率之比,其值愈小愈好,表明患病可能性愈小,阴性结果正确率愈高,本组阳性似然比与阴性似然比分别为6.53,0.14,说明本组结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28.

黄疸患儿的护理诊断篇(10)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临床常见的生理和病理现象,特别是一周内的新生儿,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和重要的抗自由基的生理作用。对新生黄疸进行适当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可以避免由胆红素升高引起的胆红素脑病,从而降低死亡率[1]。本文从新生儿黄疸的发病机理、预测和防止措施等方面对近年来新生儿黄疸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1 发病机理

由于新生儿的血液中红细胞寿命短,而血液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血红蛋白及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所以增加了胆红素肠肝循环量,从而致使体内胆红素积聚。加之新生儿的排便量少,肝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够成熟,从而导致胆红素排泄速度小于其积聚速度[2]。所以二者共同导致新生儿出生几日内血胆红素的浓度逐渐升高。

2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2.1 生理性黄疸 主要是由于胎儿出生后体内含有过多的胆红素,但是新生儿的代谢能力和排泄能力远远不足以排泄多余的胆红素,导致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一般正常新生儿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轻重程度不一,但是一般无不适症状,多在7-10天后消退。早产儿多3-5天出现黄疸,由于早产儿身体各机能发育十分不完善,导致黄疸程度较重,对新生儿影响较大,消退较慢。生理性黄大属正常表现,不需要医治。

2.2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主要是指新生儿出生后采用母乳喂养,一般4-7天后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但是2个月后会逐渐消退,且新生儿的一般无异常反应,严重者在停止母乳喂养后黄疸即逐渐消退。由于近年来母乳喂养率逐渐上升,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临床应注意预防,一般孕母期间要注意饮食,禁忌辛辣之物,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皮肤变化情况,出现症状及时就诊。

2.3 溶血性黄疸 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红细胞表面存在抗原,受到外在因素的破坏后释放出大量血红蛋白,远远超出肝脏的处理能力,导致黄疸出现。一般新生儿出生24后,血液中的胆红素迅速升高,但是临床无其他症状,在2-3周后逐渐消退。相关资料显示,新生儿因ABO血型不和导致溶血的发病率为11.9%。

2.4 感染性黄疸 一般是由于细菌或者病毒感染导致新生儿肝脏功能受损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性感染多为宫内感染,而细菌性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临床出现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后长期不退且患儿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应高度怀疑感染性黄疸,宜及时就医。

2.5 阻塞性黄疸 由于肝外胆管或者肝内胆管阻塞导致,一般成年人多见,新生儿出现阻塞性黄疸大多是由于先天性胆道畸形所引起的,临床出现脂肪泻、皮肤黄、出血等症状,易及时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3-4]。

3 新生儿黄疸的预测

3.1 新生儿呼气末CO水平 美国儿科学会提出测量呼气末CO水平可以确诊患儿是否得溶血性疾病,此方法在国外已经得到证实并实施,高胆红素血症使核黄疸明显升高,导致CO的生成增多,从而预测新生儿黄疸的产生。

3.2 血清胆红素与白蛋白比值 血清胆红素是由体内衰老的红细胞破裂产生的,当肝脏功能发生障碍时排出胆红素率下降,使胆红素明显升高;白蛋白主要由肝脏产生,当肝脏功能障碍时,白蛋白产生减少,使得血清胆红素与白蛋白比值上升,比值越高则出现胆红素脑病的几率越大。

3.3 脐血胆红素水平 脐血胆红素是在胎儿分娩时通过抽出脐血检测出,能够在新生儿黄疸未出现时预测黄疸发生的可能性,但是脐血不能预测黄疸的严重程度,临床若脐血胆红素与白蛋白的比值大于0.99,则应高度警惕黄疸的可能性[5]。

4 防治措施的进展

4.1 预防措施 一般新生儿出现黄疸是由于孕妇受湿热侵及胎儿使得胎儿出生后出现黄疸,因此在孕妇在妊娠期间要时刻注意饮食,忌食生冷,禁食辛辣食物,以免损伤脾胃。若孕妇以前有孕育过胎黄的胎儿则在妊娠期间要注意预防。新生儿出生后要密切注意新生儿的基本情况如心率、心音等,观察新生儿的皮肤及巩膜黄疸情况,一旦发现有黄疸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目前,临床主要使用抗D人免疫球蛋白预防新生儿黄疸,取得不错的疗效。

4.2 光疗的开展 光疗是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最简单易行的方法,采用蓝色光谱照射,使未结合胆红素变为易溶的结合胆红素,易于从尿液排出,使得体内胆红素量下降,达到治疗黄疸的目的。此法安全有效、方便且在临床取得不错的疗效。但是也会出现副作用,患儿治疗期间会出现腹泻、皮疹、低钙血症等并发症,所以在光疗的治疗过程中要对患儿进行精心的护理与观察,从而极大提高治愈率。但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时宜采用换血疗法[6]。

4.3 药物治疗进展 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常用药物有白蛋白、酶诱导剂、激素等,通过应用这些药物使新生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转变成结合胆红素,从体内排出。临床常用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药物主要有L-天门冬氨酸,安妥明、奥利司他、微生态制剂、还原性谷胱甘肽等药物,促进新生儿肠道的正常菌群的建立,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临床还常采取基因治疗,应用基因调控减少胆红素的生成,预防新生儿黄疸。此外换血疗法自问世后一直不断发展,常采取脐静脉单通道换血法、脐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等方法[7]。

5 结论与展望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临床上通过对新生儿黄疸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综合措施的研究,极大地减少了新生儿黄疸并发症的发生,预防高胆红素血症是防治新生儿黄疸的最关键环节,同时还必须发现其致病因素,消除病因,加强护理,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目前临床上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仍有争议,需要医护工作人员进一步积极研究出安全有效的方法防治新生儿黄疸。

参考文献

[1] 白希敏.新生儿黄疸[J].临床与医学,2010,2(31):402-403.

[2] 朱丽娥,张路.新生儿黄疸的诊治进展[J].中国社区医学,2008,10(6):8.

[3] 田秀娟,徐津.新生儿黄疸的诊疗新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0):205-206.

[4] 施国栋.新生儿黄疸研究新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8(10):120-121.

上一篇: 医用耗材出入库管理 下一篇: 计算机技术开发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