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1 16:49:33

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

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篇(1)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管理也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且越来越受到关注。那到底何为知识管理呢?所谓知识管理,简而言之,就是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具体地说,就是在组织或者是企业中建构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让该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存取、更新以及创新等过程从而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目的,并且回馈到知识系统之内,因此个人和组织的知识得以永不间断的累积。

2知识管理的作用

从系统的角度来看,知识管理将成为组织或者企业的智慧资本,它有利于企业或组织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的变化。知识管理也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平台,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管理正是抓住了创新的重要性,利用集体智慧来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它在充分肯定了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创造一种知识创造与共享的环境,最终提高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项目逐渐成为项目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类型。高新技术项目属于科学技术密集型,又称为智力密集型,高新技术项目的主要特点是:复杂性、综合性、技术性以及风险性。它的项目成果是知识产品。对于高新技术项目而言,知识就是它的全部,是它所拥有的各种经营权、专利权、信誉、非专利技术、研发能力以及营销能力等的集合。

3知识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价值。实际上,知识管理和项目管理是相对独立而又密不可分的关系,知识管理始终贯穿于项目管理之中,并且在项目管理的具体环节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项目管理即是对人以及财物的管理,涉及到项目整体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采购管理、项目质量管理以及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此外,知识也是项目管理的重要要素之一,知识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作为一种资本投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

如何提高企业的项目管理的效率与质量是当今的企业经营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就企业本身而言,首先要建立一套系统完备的项目管理标准流程,并且按照项目管理的规范和要求严格执行。项目管理标准流程的目标是全面、准确地把握问题并且快速地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建立项目管理标准流程的科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管理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就知识管理而言,组织科学、合理、高校的标准作业流程体系为信息的收集与传递提供了通道,也对组织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另一方面,项目管理制度也为知识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项目管理的要求。

(1) 建立徤全基于知识管理的项目管理制度。

知识管理对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和徤全项目管理制度,以知识的创新、共享及应用效率为指导理念来设计和制定项目管理制度。使之形成了整体、有序的管理体系。同时,制定更加灵活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和展示他们的才能与智慧。

(2) 提供一个知识共享与交流的平台。

对于基于知识管理的项目管理来说,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具有重大的意义。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合作环境并且建立一个完善的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是提供知识共享与交流平台的重要手段。它使得项目员工对于知识创新不断有新的需求,鼓励大家去分享自己与他人的知识,进行知识的共享和利用。此外,在知识的传输上,也要建立一个沟通交流,推广信任及开放式沟通的平台,让更多的人都有更多的机会去与他人交流。通过这一平台,既为项目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有利于员工之间关系的和谐。

(3) 采用“刚柔并济”的管理方式。

所谓的“刚柔并济”的管理方式,是指柔性管理和弹性管理并举的方式。在项目管理中,项目的目标可能会随着企业或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而作一些相应的调整。例如,在本企业未实现原定目标之前,别的企业或部门已经实现了该项目的目标,那么,项目组就应该充分学习别的企业或部门的经验或技术,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将目标调整到比原定目标更高的位置上,这对企业经营者的灵活应变能力是个极大地考验。所以,基于知识管理的项目管理强调目标管理、人本管理、弹性管理以及柔性管理。

(4) 构建项目管理平台。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管理制度,采用高效的知识管理方法,整合各种信息的项目管理平台,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中,项目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若要提高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水平,必须借助于信息工具的利用。充分利用信息工具来扩大并深化知识的应用,专业的信息工具,如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公司内部网站、决策支持系统等,可将各种信息工具相互之间联接起来,从而形成企业的项目管理平台。项目管理平台应该具备以下主要功能:

A. 项目管理平台并非是一个新的知识管理工具,而是对现有知识管理工具的聚集。应该利用这一平台营造一个知识共享和知识交流的良好环境,可通过开放式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交流,并且制定项目或者是活动的日程安排等事宜。

B. 此项目平台的服务对象是多方面的,具有广泛性,既可以针对项目管理的内部人员,也可以针对供应商、客户等。

C. 项目管理平台上的知识可以方便整理,形成项目案例,并且可以被快速搜索出来。

5知识的转化和创新

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篇(2)

2.基本假设与研究方法

2.1基本假设

知识管理能力是科研项目组织知识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知识管理能力的本质是知识资源的统筹协调,提出知识管理能力的内涵和构成如下:知识获取能力:使组织最大限度拥有知识的能力。知识共享能力:成员间、成员与组织间信息传递的能力。知识转化能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有形知识与无形知识相互转化的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现行问题的能力。知识保护能力:保护组织知识免遭剽窃或流失的能力。知识创新能力: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在知识管理提升组织绩效的基本前提下,以项目进度、项目成本和项目质量为考量指标,定量分析6大知识管理能力对R&D实施的影响程度,进而探求提升R&D实施效率的有效方法。初步假设6大知识管理能力共同推进项目进度、降低项目成本、提升项目质量,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2.2研究对象

某大型研究所的40个科研项目组织,该研究所主要从事国防科技工业和民用领域先进材料的研制与开发,拥有10个研究室,设有研究生部和博士后流动站,科研人员1000余人,成立50多年来,已取得科研成果2400余项。

2.3研究方法

面向40个科研项目组织的成员,包括项目经理、资深专家和一般科研人员,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知识管理对R&D实施的推进作用。问卷设计借鉴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的最新成果,结合研究对象R&D实施的具体特点,并在调查问卷正式发放前进行小范围的试验调查,检验问卷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量表均从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划分为5级,采用五点正向记分法。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背景情况调查,目的是了解被测试者的基本情况,用于对问卷的筛选;第二部分为知识管理能力调查,包括知识获取能力、转化能力、共享能力、应用能力、保护能力和创新能力6个维度,共计41个变量,用于了解被调查科研项目组织知识管理能力的实际状况;第三部分为R&D实施水平调查,包括项目进度、项目成本和项目质量3个维度,共计16个变量,用于R&D实施水平的定量评价。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知识管理能力与R&D实施过程中进度、成本和项目质量的量化关系,包括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和回归分析。其中,信度分析采用最适于态度、意见式调查问卷分析的Cronbachα信度系数法,效度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回归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根据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影响R&D实施的关键知识管理能力,并分析关键知识管理能力对R&D实施的影响。

3.结果分析与讨论

3.1信度、效度分析

知识管理能力与R&D实施9个方面的信度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可知,所有维度的α系数都达到了0.94以上,调查问卷的内在一致性程度很高。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每个维度的调查结果都通过了0.000显著性水平的Bartlett's球形检验,KMO检验结果接近或超过0.9,非常适宜做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每个维度都提取出一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超过76%,这表明9大因子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知识管理能力的6个方面和R&D实施的3个维度。将103组调查数据代入各因子的数学表达式,利用EXCEL可以计算出各因子得分,成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数据基础。

3.2回归分析

3.2.1相关分析通过绘制知识管理能力与R&D实施的散点图,初步分析出知识管理能力与项目进度、项目成本和项目质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性。为进一步明确其相关程度,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见表3。由表3可知,项目进度与各知识管理能力的相关系数介于0.55~0.73,项目成本介于0.47~0.58,项目质量介于0.58~0.7之间,三者的Sig.值均为0.000,小于0.01,表明R&D实施与知识管理能力之间高度相关。3.2.2回归模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项目进度、项目成本和项目质量与知识管理能力之间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因此,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来建立。为消除自变量选取方式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分别采用强行纳入法和逐步回归法建立回归方程。第一,项目进度强行纳入法获得的回归方程为两种自变量选取方式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均表明,知识应用能力对项目质量的影响最大,它解释了总体方差的49.6%。

3.3讨论

回归分析表明: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共享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与项目进度、项目成本和项目质量的相关性不强。就此结果,本文进行了专题回访,科研人员普遍反映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项目信息的获取、共享和转化。在信息化技术出现以前,信息的存储方式以纸介为主,科研项目组织信息的获取依赖于分散各地的图书馆,组织内信息的共享主要靠口述和纸介传递,组织的无形知识和隐性知识更多存在于科研人员的大脑之中,未能有效实现有形化和显性化。这种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研项目组织R&D实施的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存在于项目组织和科研人员中的无形和隐形知识逐渐电子化、显性化,科技文献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处理方式更加便捷化,信息获取的渠道大大拓宽,科研项目组织内部网络办公平台也逐步建立完善,科研项目组织知识获取能力、共享能力和转化能力,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不再是制约科研项目组织R&D实施的关键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知识创新能力影响项目进度。回访过程中,科研人员普遍反映,科研项目组织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以及组织文化、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因素直接影响项目组织知识创新能力。据此,本文认为,为促进项目进度,科研项目组织应从基础研究入手,通过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和谐包容的文化氛围,持续增强组织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而全面提升项目进度。回归分析表明:知识应用能力影响项目质量。知识应用源于理论、行于实践,是理论的工程化应用,回访时,科研人员普遍认为,组织成员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工程化经验直接决定着项目的最终质量。老员工的传帮带,可以快速促进新员工在实践中成长;组织内的团结协作和集思广益,有利于组织整体实践能力的提升。项目组织全体在实践中的共同成长,决定了项目的整体质量。回归分析表明:知识保护能力影响项目成本。对科研人员的回访了解到,随着国家科研体制改革的深入,科研项目的投入逐渐从数量向质量转化,而且项目从申报到成果验收的管理也明显比过去规范和严格,与此同时,同期内同类项目的申请单位却在成倍增加,这使得项目申请和实施的难度越来越大。为确保项目申请成功,项目组织逐渐开展先期风险投入,增加了项目运行的成本。为此,加强科研项目组织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组织知识保护能力,成为赢得项目竞标的关键因素。

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82-02

一、引言

项目管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发展起来的重大新管理技术之一,最早起源于美国,后由华罗庚教授在50年代引进中国。20世纪60年代,项目管理的应用范围也还只是局限于建筑、国防和航天等少数领域,但因为在美国的阿波罗登月项目中取得巨大成功,项目管理开始全面得到应用。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学科地位获得国内外的普遍认可。为了适应现代项目管理在各领域、各行业深入应用的需要,目前我国财经类、理工类和综合类高校大都开设了《项目管理》课程。它以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手段,以不同领域行业人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或行业背景为基础,培养将现代项目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本领域、本行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项目管理》课程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不仅培养学生掌握理论和方法,还应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实务工作的职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由于现有教学条件的限制,《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方式多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仅限于课本的理论知识,未能达到培养其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为了能更好地改进《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基于CDIO教育理念,简要分析《项目管理》的课程内容体系,提出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三维优化措施。

二、CDIO教育理念

CDIO是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的缩写,即代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一种学生主动、可操作和实践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学生和老师之间协作进行,基于项目实际运作的,项目成员之间互相协作和交流,一起通过完成项目实现知识的学习的方式。CDIO教育理念是典型的“干中学”模式,以学生的团队合作为中心,以项目的完成为目标,让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围绕项目的实施,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督促,促使和帮助学生完成项目,获取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1]。

这种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存在明显差异。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式的接受知识的方式,通过项目的实施,促使和带动学生主动的学习,以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的问题。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分工合作,模拟真实项目管理,锻炼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提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课程所需教授的基本技能,完成《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项目管理》课程概述

项目管理是一个管理学分支的学科,是以项目及其资源为对象,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的管理方法体系[2]。《项目管理》课程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并重实践,是偏技术型和操作型的课程。这门课程理论部分包括项目概述、项目管理概述、项目组织、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以及Project 2007项目管理软件应用指南等内容。传统教学方式下,老师制作PPT,大量给学生灌输课程概念和理论,少量运用相关案例和提问进行教学,内容多而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课堂内容的消化和吸收效果也不好。同时,传统教学的考核方式一般以闭卷为主,考核内容一般是概念性和理论性的题目,考试卷面成绩占到最后总评的70%左右。学生只要把课本知识突击记忆,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最终成绩,并且对课堂教学不重视,逃课率较高。导致课堂教学环节不活跃,课终考核失去约束和激励作用。

四、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三维优化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明显不足,通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思考与探索,以及相关课程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借鉴,基于CDIO理念,从理论教学环节、协作教学环节以及课程考核环节三维改进《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协作学习相结合,实现一种学生主动的、可操作的和实践的课程教学方式。教师在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观察者及答疑者[3,4]。

1.理论教学环节。该环节是《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基础环节,通过理论教学可让学生获知《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体系,打好理论基础。理论教学环节教师传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要求教师把握《项目管理》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基于传统口述和提问教学方式,引入并合理使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以及情景教学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基础知识。

小组讨论:主要目的是通过组内交流的方式对《项目管理》课程理论知识难点进行讨论学习,老师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答疑。具体做法是:①课堂教学之前由老师布置明确的学习计划和内容,辅以必要的思考题目来引导学生作好课前准备。②课堂教学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由小组组长检查小组成员课前准备情况,以组内交流的形式开展对疑难知识点的学习。③对学生讨论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再交由老师进行针对性的答疑和分析[3]。

案例分析:主要目的是通过对项目管理案例的学习,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点,并理清在项目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具体做法是:①教师选择若干项目管理案例,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并分析。项目管理案例紧密结合项目管理理论知识点,偏向学生熟悉的案例,例如讲授“项目的团队建设”知识点时,可以以唐僧师徒为案例。②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案例讨论,教师做好案例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提前分发案例资料并做好案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组织和引导。③做好案例分析点评和疑难讲解,以及评价和总结,强化学生对案例中项目管理知识点的理解。

情景教学:主要目的是通过情景教学,通过体验式的学习模式,寓教于乐,活泛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项目管理知识点有深刻的体会。具体做法是:①在《项目管理》的课程教学中,借助一些优秀案例,精心设计若干场景。例如讲授“项目沟通的管理”知识点时,设计一个沟通训练项目让学生完成。②学生在其中扮演各种角色,通过角色在特定场景的演绎和互动。③做好情景互动的点评、评价和总结,归纳项目管理过程中相关问题、难点的解决技巧,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在实际项目管理过程中。

2.协作教学环节。该环节是《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提升环节,通过协作教学培养学生对项目管理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协作教学环节以学生项目讨论与模拟决策论证为主,教师引导和答疑为辅。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单元,以培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为目标,将每一个学生置身于一个项目团队中,合作完成一个项目的策划、计划、分析和模拟实施,从而达到让学生以“干中学”的方式对项目知识点可以活学活用的目的。这种实战演练过程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项目管理理论知识,掌握良好的项目管理方法、规范的适用环境。学生通过逼真的演练过程,掌握面对具体问题应采取的措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具体做法是:①开课时,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一般以两个寝室为单位,男女寝室各一个,形成男女基本各半、10人左右的项目团队。各团队选出项目经理,及项目管理核心模块如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负责人。②项目团队自主选择一个可行的模拟项目,以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为主线,围绕项目管理的核心模块,穿插项目管理实战演练,比如项目计划与章程的制订,项目启动大会的召开,项目工作分解结构的创建,项目进度和成本管理计划制订等。有序模拟实施项目管理全过程。③各个“项目经理”进行项目推进阶段性小结和汇报,以便及时了解和协调各模拟项目的进展情况,也可以让学生交流经验和体会。同时,各项目经理和任课教师分别对阶段性小结和汇报打分,从而形成各项目管理团队的阶段性评价[5-7]。

3.课程考核环节。《项目管理》课程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考核方式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制定一套注重实践的考核方式,侧重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由过去占总评成绩的30%提高到60%。平时成绩占比增加,考核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课程评分标准及各项权重在第一堂课时就应公布。

这门课程的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具体做法:①平时到课、课堂发言情况占总成绩的20%,由学生的出勤情况得分和课堂表现得分加总获得。学生出勤情况得分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给出,占总评成绩的10%;学生课堂表现得分可以围绕课堂综合表现、平时作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占总评成绩的10%。②项目团队作业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由项目团队整体得分和项目成员得分加总获得。项目整体得分根据团队分阶段提交的项目资料和成员汇报表现由项目经理互评和任课教师给分,占总评成绩的20%。项目成员得分由项目团队内部成员互评获得,占总评成绩的20%。③期终课程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通过闭卷考试得分。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促使学生重视课堂表现以及学习实践活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最终达到使学生将课本知识深度消化、活学活用的教学目标。

五、结语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一种学生主动、可操作和实践的学习方式。基于CDIO理念对《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理论教学环节、协作教学环节和课程考核环节进行优化改进,突出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导向的教学思维,提高了学生在《项目管理》课程中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改善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理论知识的理解上、方法技能的掌握上、团队的分工和合作意识上都得到了强化。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三维优化是对《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改进,但在实际课堂运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搭便车现象、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机制不完善、教师的项目管理经验缺乏等问题,仍需在今后教学改革中逐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保婵.基于CDIO理念的《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方式改进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1,(12):195-196.

[2]骆,等.项目管理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王涛.三阶段教学法在《投资项目评估》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18):194-196.

[4]孟曙艳.高校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研究[J].成功(教育),2011,(02):36-37.

[5]赵志刚.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04):211-212.

[6]甘大力.“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1,(06):116-119.

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篇(4)

项目管理的地位和价值

项目管理是管理学的四大基本学科之一。由于项目管理是一个新兴、年轻的管理技术,现代化发展还不到70年,相比经济学和经济管理来说,相差一个数量级。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将项目管理作为三级学科予以研究,一直没有认识到项目管理的重要地位。实际上,项目管理与组织管理、经济管理、信息管理是管理学科的四大基本领域,其地位远远高于现在的认识程度。四大基本领域相互组合,构成了企业管理、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不同的管理分支。

项目管理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

项目管理对于区域的经济发展、基础建设、工业、农业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项目管理可以控制投资总方向、淘汰不良项目、减少整体发展失败几率、降低宏观政策风险。应用了项目管理技术,区域的发展将可以像巨型园区一样获得明确的发展日程、精确的投资范围、细致的开发步骤、准确的建设成果。

项目管理对于企业运营的影响

项目管理对于企业的运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的生存需要盈利,盈利也是企业运营的唯一目标。项目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减少纯花费的日常运营的比重,降低业务工作的亏损率。企业的经营活动实际上也是以各个项目为单元的,项目化的运营可以实现模块化的管理,从而实现独立模块的精细化管理。应用项目管理之后,企业的运营可以像船舶的水密舱一样,基本上可以杜绝一个业务问题造成的整体亏损,而且可以将质量和效益管理精确在每一个独立部分。

项目管理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产业发展面临巨大的转变。项目管理可以帮助各个产业重新评估发展前景、提高劳动技术含量、提高能源使用率,增强生存力。不仅在产业之内实现资源优化组合,还可以提高整体协同发展水平。

项目管理对于劳动就业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劳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长期的教育滞后、城乡差异和低端模式导致了劳动力的能力偏低、学生的实务能力欠缺、工作效率整体低下、技术含量偏低。项目管理是最基本的事务管理,也是最基本的工作管理技术。对于提高我国劳动力的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具有无限的放大作用。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项目管理的功能、价值在于科学地进行管理,最大的效能就是提高效率,类似于1978年开始的承包责任制模式。项目管理是管理学领域的应用科学、工程科学和专业科学,也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软科学技术。所以,项目管理的应用,实际上就是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全球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对于项目管理非常重视。美国最先在曼哈顿工程中予以系统应用,保证了最快、最好、最安全地生产出了原子弹。随后,西方各国都在迅速普及和贯彻项目管理。日本在全面推广了项目管理以后,迅速成为世界生产效率第一强国。目前在项目管理领域之中,新技术贡献数量第一的国家已经不是美国,而是日本。目前美国的NASA、白宫、IBM、HP、通用、花旗,欧洲的NOKIA、空客,日本的丰田、索尼等大型机构,都将项目管理作为重要的管理技术和人才选拔技术。

国家战略、政策

在新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中,中央明确提出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领域的战略规划、资本运作、技术管理和项目管理四大发展战略。将项目管理提高到人才培养的国家战略,这还是第一次。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大力推广项目管理技术。鲁布革水电站是第一个系统引进和应用项目管理技术的大项目。其后20多年,我国的建设、军工、制造和信息领域都大量应用了项目制管理模式。现在我国专门从事项目管理的人员不下2000万,取得专业资格的也达到了200万人左右,参与项目和与项目有工作关系的人员,至少在1亿~2亿以上。

世界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项目管理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迄今只发展出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还没有项目学。而且,在我国,项目管理的培养只达到了硕士级别,还没有博士。目前,全世界的项目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其中美国一枝独秀,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紧跟其后。世界性的项目管理研究组织有10个左右,最大的是美国的项目管理协会(PMI)和欧洲的国家项目管理协会(IPMA)。美国项目管理协会于上个世纪80年代提炼编制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是第一个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其他机构其后提出的各知识体系,基本都是PMBOK的翻版或者是衍生本,总体结构基本没有太大的突破。PMBOK已经成为全球项目管理领域的圣经。学习PMBOK的人员达到了数百万,取得该体系和衍生体系的资格认证人员已经到了数十万。这数十万人员都是各个国家的管理精英和产业骨干,为所在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作出了核心的贡献。

我国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我国目前从事专业项目管理研究的机构已经达到了数百个,其中陕西的双法项目管理协会和北京的建筑业协会项目管理委员会分别提出和编制了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这在我国的项目管理学科领域是不可低估的重大进展,目前能取得如此进展的发展中国家,只有我国一个。但是,以上两个知识体系,基本还是属于PMBOK的衍生产品,主体框架和运行思路仍然没有脱离PMBOK的范围,其思维水平和管理高度,也依然没有超越PMBOK。所以,PMBOK仍然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目前在我国,项目管理专业人员的资格认证有三种: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的PMP,中国双法项目管理协会的IPMP,国家劳动部的项目管理师,其中PMP的数量占到了大多数。

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和价值

在新时代,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技术成为了最核心的资产,人才也已经取代资本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由美国兴起、西方发达国家竞相贯彻的知识产权法制和战略,其实就是变相保护、占有、乃至掠夺技术和人才的方式和方法。自主知识产权已经成为我国迈入现代化国家门槛的重要障碍,而且很可能是最重要的障碍。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所得到的技术,就是没有生命力的技术。尤其是像项目管理这样的系统性软科学技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思维、思路、模式、流程都掌握在别人手里,造成我国在使用这些软技术的时候,必须按照他人、甚至是竞争对手的规则出牌,其导致的隐患和造成的损失不言而喻。衍生品虽然可以解决一时的问题,但是由于整体的模式、方法都是以他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体系为基础,所以在应用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非常不利。因此,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科学管理技术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紧迫性

目前,项目管理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模块之一,项目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在我国,专业项目管理认证还需要参照外国的知识体系来运行。就是项目管理专业资格认证的考试,外国主导的考试都占据了大多数,每年的考试费用大部分都送给了外国。国家有关部门多年来一直想组织全国范围的项目管理知识竞赛和技能比赛,但是一直未能如愿,原因就是始终没有我国自己的评价基准。这对于我国的项目管理技术的发展,实在是不可估量的隐患和现实问题。管理体系都是以外国为准,则管理进程、组织机构、经济模式、法规制度就都是以外国的体系为基准,其危害性不言而喻,仅仅是经济领域的国际仲裁,就已经失掉了根本的胜算。

功能目标

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应当首先满足以下功能:

1. 适应中国国情

2. 配合社会制度

3. 兼容其他体系

4. 具备先进理念

模式结构

先进、领先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应该达到以下的模式和结构:

1. 流程化模式

2. 标准化模式

3. 立体结构

4. 模块结构

等级范围

良好、高价值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应该适用以下等级和范围:

1. 投资方和实施方均能适用

2. 从决策到操作均能覆盖

3. 通用和专业领域均能兼顾

4. 行业和产业区分均能兼容

普及和推广

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应该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范围、最高的级别和最低的层面予以普及和推广。只有全面彻底地在全部产业领域,最基层的工作人员之中进行普及,才可以在所有的工作、业务之中获得推广,才可以真正获得国家、产业和系统的回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从广大人民开始,要形成全民共同富裕,全国共同发展,全社会共同进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应该以最简单、最通用、最实用、最有效的方式出现,应该在各个方面,从社会各个范围予以推广和普及。

教育和测评

项目管理的教育是产业化和管理学科的基础教育,是人员工作能力的基础部分。因此,大力发展项目管理教育是解决当前的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生产率、改善产业水平的重要途径。项目管理测评需要独立开展,成为教育和社会的连接纽带,彻底解决教育和应用的脱节问题。

经济和产业价值

项目管理的普及,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全面普及项目管理,GDP的增长将成倍提高,经济发展将飞速前进,日本、“四小龙”、美国的快速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成倍加快,功效将成倍增加,失误率将成数量级下降,能源消耗率也将飞速下降,产业效益最终将以最快的速度领先于世界。

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篇(5)

二、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其知识体系的构建既要满足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工程管理专业如下五大课程模块[5]。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它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基础。总体上可以分为五大模块:(1)政治类基础课,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2)数学类公共基础课,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3)英语类基础课程,如大学英语等课程;(4)计算机类基础课程;(5)实践环节类公共基础课,如军事训练及国防教育等。公共基础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以及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该课程内容覆盖面较广,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往往是专业课的理论基础。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基础课包括以下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原理类、经济学基础类、法律基础类。

(三)专业课

专业课是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有关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专业课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该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课的设置要坚持总体优化原则,精选课程内容,合并内容相近的课程。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科和工程学科的结合,因此专业课应兼顾管理类课程与工科类课程。根据专业课与基础课相对应的特点,专业课同样应包括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类、经济学类、法律类。

(四)专业实践类课程

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同,实践类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围绕能力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管理专业认知实习、制图实习、测量实习、施工组织设计实习、生产实习、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五)选修课

选修课可以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类。限定选修课主要体现专业特点,加深理论基础,体现本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自由选修课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需求,以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为目的。以上五大课程模块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联系

(一)工程及技术知识体系

建筑识图、AutoCAD制图、工程测量是工程类专业课程的共同基础,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建筑结构、施工组织设计是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为土木工程施工及施工技术提供理论支持。它们将土木工程类的专业知识整合起来,为工程造价、土建装饰及安装工程概预算做理论与技术准备。

(二)管理学知识体系

管理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等课程是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普及,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学习做理论准备,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及建设项目招投标与工程合同管理是普遍管理学在工程管理专业领域的深化与拓展,研究如何运用管理知识和手段使工程建设增值。

(三)经济学知识体系

以财务管理为基础,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建筑领域,对工程成本会计进行研究,支持可行性研究的财务分析。工程经济学是工程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掌握这一知识有利于进行工程投资与融资分析,进而开展可行性研究与建设项目评估的经济评价环节。

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篇(6)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是本科或硕士研究生计算机类专业及信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是一门理论基础与先进实践技术相结合的工程类课程,涵盖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理论、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方法、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具等多方面的内容。课程教学是以培养更加专业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者为目的,在已有企业管理知识和信息化技术知识的基础上,提升管理者的项目管理能力。该课程一般情况下设置于本科阶段第7个学期,或研究生阶段第3个学期,说明该课程是学生阶段向职员阶段转化的一门课程,同时也说明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先修课程作为知识铺垫。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征表明课程内容以及课程教学面向学生就业。

一、研究综述

鉴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内容的复杂性和应用性,很多老师都在积极探讨课程的教学模式。从目前研究的成果来看,研究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方法的研究,例如谢刚等人探讨了情景模拟教学法,以IT项目招投标情景模拟为例,探讨了在本科IT项目管理课程中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实施过程。苏亚丽探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强调团队协作能力,建立新的课程考核体系,同时构建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李长云等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设计了立体化的IT项目管理课程体系结构,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IT综合运用能力。龙琼认为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更新教学观念,通过加强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大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从而提升课程教学效果。韩万江通过“爱课堂”平台进行了SPOC课程建设,在课程中进行课堂与在线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李长云构造了信息管理人才的“能力阶”模型,分析IT项目管理在支撑能力形成的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IT项目管理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教学环节中设计了“一个情境”“一个专项”和“一个案例”的“三个一”教学方法。由此可见,课程老师已经意识到了这门课难教、难学,虽然从教学方法上进行突破,但是这种改革或基于特定的学生、或基于特定的组织方式,没有从根本上从学生的角度去研究解决途径。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这种思考,从教的思考走向学的思想,从“过来人”的角度尝试帮助学习者找到更加便捷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课程内容描述

从本质上来讲,我国《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内容和体系源于美国的PMBOK,目前高校采用的教材大部分根源于PMBOK。美国PMBOK的内容则源于美国项目管理(并非特指信息系统项目)优秀实践的总结和集成,所以,课程知识的架构是以“应用”和“实践”为导向,从应用和实践中寻找问题,从理论中导出问题的答案。作者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体会到,在职学生和在校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采取的策略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和他们的知识背景是有关系的。在职学生通常会采用“联想式”的学习方法,将课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的管理过程紧密结合起来,相对学习效果较好。但联想学习的方法容易产生碎片化的知识,造成知识之间缺乏黏性和联系。在校学生由于是从学校到学校的一种学习背景,缺乏实践的沉淀,造成知识的抽象性。学习中只能生涩地记忆理论知识,无法有机地贯通知识,自然也达不到融合的目的。由此可见,对于在职学生,提高知识之间的黏性,实现碎片知识的整合是课程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对于在校学生来说,从案例出发搭建知识体系,梳理知识脉络则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无论知识的整合,体系的搭建,抑或知识脉络的梳理,其根本是借助项目管理的思想把握或者构建项目管理的知识图谱。通常情况下,记忆知识图谱可以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但是对于在校生来说,这种方式只能造成“课程结束,还给老师”的结果;对于在职人员没有几个愿意花时间去记忆。因此寻求好记忆的方法,为后期知识的学习夯实基础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实际上,从PMBOK2004版开始,各个版本的教材都在搭建这种知识图谱(如表1所示)。其本质在于梳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帮助学习者熟悉和掌握课程中、管理中心覆盖的知识点。对于从事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项目经理来说,表1的内容正是项目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各个活动,同时也是项目取得成功的宝典所在。由此可见,快速而准确地把握表1的内容是取得教学成功和实践管理成功的基础,但是实际的教学和管理是存在一些困难的。首先,学生刚刚接触这门课程,对于其中的内容甚至是名词都感到较为陌生。其次,表1中涵盖了项目管理中的44项活动,各项活动之间存在“包含”“关联”“因果”等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定位和把握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所以,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学习过程中,寻找好的学习方法是达到事半功倍的根本所在。

三、课程知识的梳理

(一)整体框架的描述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可以看成是一枚硬币,九大知识和五大过程则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而透彻地了解一枚硬币需要从正反两面入手,正是基于这种逻辑,表1的行定义为五大工程,表1的列则定义为九大知识管理。为了便于理解,可以把表1的行看成是直角坐标系中的横坐标,列看成是纵坐标。由于五个过程代表项目管理实践中不同的五个时间段,因此可以将横坐标看成是时间轴,代表项目管理过程中从启动到收尾经历的具有相关关系的五个实践过程。需要说明的是这五个时间过程并非严格的逻辑时间过程,它们之间具有时间重复性和交叉性,如图1所示。图1五大过程时间描述纵坐标代表的九大管理是项目管理涉及的九类管理,实际中代表项目经理从事的具有相关关系的九类管理范畴。为了便于理解,可以依据九大管理的不同属性,将其定义为从事九类不同工作的九个项目经理。进而,图1所表达的含义就非常明了:图中每一个点(x,y)表示某人在某个时间点该做什么事。如果项目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在每个时间点做什么事情,那么无论是大项目还是小项目,无论是系统开发项目还是系统集成项目,团队成员各司其职、有条不紊,项目管理过程想乱也乱不起来。

(二)表格特征的抽取

死记硬背表格,不得要领是无法获得好的学习效果的。表1内容繁杂无序的客观事实迫使学习过程必须另辟蹊径,寻找优化路径。实质上,表1描述的知识图谱是有很多内在属性和特征的,因此,特征提取则成为后继学习的第一要点。1.表格的行特征。直观观察表1可以发现,九大管理中唯有整体管理这一行写满了,其他八行均有空格存在。这说明九大管理中只有整体管理跟随了项目从启动到收尾的所有过程,其他管理都有空闲时间,这一点和整体管理本身的特殊性是不谋而合的。整体管理是九大管理中唯一一个宏观的管理,它从全局的层面把握整个项目的运行,整体管理从全局的角度协调平衡其他八个管理。2.表格的列特征。首先,表1的五列代表五个时间过程,在这五列中,有两列非常松散,分别是启动和收尾。两个实践过程各做两件事情,说明项目一头一尾两个时间段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复杂度不高。一头一尾四件事情也很容易记忆,分别是启动环节的“项目章程”“初步范围说明书”和收尾环节的“项目收尾”“合同收尾”。其次,表1的五列中,有两列较为丰满,分别是“计划”和“监控”。这说明,每个项目经理进入项目组织都需要做计划,项目经理的工作就是“计划,计划再计划”;每个项目经理都要做监控,通过计划和执行的对照,使项目纳入“监控”之中,这也是项目得以成功完成的保证。在“计划”和“监控”两个时间段,项目经理全部聚齐,这是项目开展绩效审核的最佳时机,也是项目各方进行沟通协调的最佳时机。九个项目经理在这两个时刻全部聚齐,也说明这是项目中复杂度最高的时间段,资源冲突最为明显。

(三)九大管理的逻辑分析

表1特征的捕捉实质上是为了对九大知识域采取逻辑分析的方法,而逻辑分析的目的则是从根本上把握项目管理的内在本质。逻辑分析一:在特征捕捉的过程中已经发现了两点:第一,表格一头一尾两列各有两件事;第二,整体管理在五个时间段均需要工作。由此可以断定,“项目章程”和“初步范围说明书”两个活动中至少有一个活动属于整体管理;“项目收尾”和“合同收尾”两个活动中至少有一个活动属于整体管理。“合同收尾”很明显与采购相关,它是属于采购管理的范畴,所以“项目收尾”必然属于整体管理,“项目章程”和“初步范围说明书”均属于整体管理,这一点是需要单独记忆的内容。逻辑分析二:抛开已获知的“项目章程”“初步范围说明书”“项目收尾”“合同收尾”四个活动;九大项目经理进入项目以后做的第一个活动必然属于“计划”,而做的最后一个活动必然属于“监控”,这一特征在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七个管理中比较明显。逻辑分析三:鉴于以上的两点分析可以梳理每个管理中各个活动在管理过程中的隶属关系和位置关系。

四、实例验证

以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的整体管理和时间管理为例,采用以上逻辑分析判断各个活动存在的时间点。

(一)整体管理

整体管理共有七个活动,以1~7的数据按顺序标识。由前述分析已经知道了“项目章程”“初步范围说明书”“项目收尾”三个活动处于启动和收尾环节,得到表2。此时只剩下活动4和活动5,根据表格特征抽取可知,整体管理项目经理在五个时间段都有活动。所以活动4和活动5至少有一个活动属于执行列,简单看一下4和5的名称,5是“监控项目工作”,自然属于监控列,因而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

(二)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项目管理中三大核心管理之一,很多项目经理均以按时完成项目作为最大的挑战。时间管理共涉及6个活动,以1~6的数据按顺序标识,由逻辑分析二的内容和启动和收尾环节均无活动两点可知,活动1和活动6分别位于计划和控制两列,如表5所示(以X代表活动为空)。大体浏览时间管理包含的6个活动,其中活动5为“时间管理计划”,自然属于计划的范畴,那么5活动之前的活动2、活动3、活动4三项也必然属于计划范畴,得到逻辑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五、结论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具有内容广、关系复杂、融合多的课程特点,因而梳理和把握课程特点、课程内容是学好本课程的关键之一。论文从课程中有关项目管理的管理—过程知识图谱出发,分析了表格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并基于此找出了管理与过程内涵的几种逻辑关系。最后从逻辑关系出发,探讨了项目管理中44个活动在表格中所处的位置。论文的研究,可以说是这门科学“教与学”方法探讨的一块敲门石,从知识图谱尝试课程内容的记忆方法。论文一方面总结了项目管理中各个知识点的基本结构和整体框架,另一方面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项目管理的知识提供了一种方法和思路。当然项目管理的教学和学习中还有诸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内容,例如,如何将九大管理的内容串成一条线,构架一体化、标准化、模块化的知识结构;如何深刻地挖掘表1背后隐含的九大管理、五大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使理论知识同步于项目管理实践,如何用理论规范和指导实践,这些都是作者后期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崔春生.“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中定量化方法的作用[J].电子设计工程,2011,19(9):93-96.

[2]谢刚,李文鹣.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实施探讨———以本科IT项目管理课程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4):31-32.

[3]苏亚丽.IT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及其活力的增强[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5,31(5):64-68.

[4]李长云,田世海,姚锋敏,马树东.“IT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7):100-101.

[5]龙琼.《IT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时代经贸,2014(11).

[6]韩万江,张笑燕,陆天波,孙艺.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初探———以“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11):38-42.

[7]韩万江,张笑燕,陆天波,孙艺.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建设[J].大学教育,2015(10):161-162.

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篇(7)

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设置的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型专业。华夏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要求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工程建设管理为本专业重点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之一。工程项目管理作为该方向的核心课程,如何结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特色,建立基于应用型角度的课程改革和优化方案是摆在相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特点分析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掌握建设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的项目管理工作和基本理论,重点掌握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另外还为学生开拓合同管理、风险管理、环境与安全管理、信息管理等管理性思维,从而为学生建立管理建设工程项目所需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体系,培养学生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内容覆盖面广,涉及建设工程项目整个建设实施的全过程;综合性强,立足于管理而不局限于管理,包含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思想、技术、方法和手段;实践性强,涉及工程项目结构分解,目标系统建立,成本、进度、质量、安全、合同等管理的主要技术、方法和手段。

二、突出独立学院培养特色的课程定位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而其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要以适应市场需求、符合自身培养特色的课程定位为基准点。基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特色,学院应该与相关企业保持联系和合作,适时把握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的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运用多手段的教学方法,在使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能力”的结合体,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使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加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以及高校的教学实践,以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基础,将本课程作如下定位。

第一,基础理论知识方面。要求进行一定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知识的储备。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流程,使学生树立系统的、集成化的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理念。

第二,核心理论知识方面。要求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技能、方法、手段的储备。掌握工程项目组织,工程项目结构分解,工程项目的成本、进度、质量、安全、合同控制与管理的主要技术和方法,提高学生在工程项目实践参与过程中的“四控、两管、一协调”能力。

第三,综合能力和拓展能力方面。通过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实地勘察等教学手段与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工程项目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有指导的参考资料的阅读,有效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职业能力方面。课程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与“五大员”、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相结合,培养学生进行目标控制、可行性研究论证、编制施工项目管理规划以及项目管理软件应用能力。

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定位,该课程将为学生理论知识的储备、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素养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精确的课程定位为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整体思路。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将始终贯穿上述四个方面的定位,坚持科学性、应用性、综合性的基本原则,采用“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相融合”的教学策略。

一是以行业和岗位需求为导向,根据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如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目标规划—制定工程项目管理方案—项目建设过程的控制—项目后评价。

二是实施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重点的模块化教学。本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基础知识、项目组织与结构分解、项目策划、项目成本控制、项目进度控制、项目质量控制、安全和环境管理、合同管理、风险管理等教学模块。每一教学模块统一采用“重点理论知识单元—职业活动训练单元—与执业资格考试结合单元—小结及复习单元”单元式教学过程。其中,重点理论知识单元体现知识性,职业活动训练体现应用性,与项目管理师及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单元体现职业性。

2、教学方法与手段

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精心组织安排教学内容之外,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也是不容忽视的。本课程要求培养“知识性+应用性+职业性”合一的人才,应打破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媒体、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篇(8)

二、系统设计的理论依据

1.知识管理理论。斯克姆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为实现组织目标,通过创造、收集、组织、传播、应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手段对知识进行管理。[1]知识管理的内容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知识本身的管理,即对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作用的管理。野中郁次郎将知识的特性(隐性和显性)与知识创新主体结合,提出了SECI组织知识创新螺旋模型。该模型将知识创造过程划分为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内在化四个模式,反映了组织知识创新的动态特征和创新的全过程[2]。知识社会化是隐性知识之间通过共享手段转化成新的隐性知识;知识外在化是通过言语和行为等手段将隐形知识表现出来,形成显性知识;知识组合化是将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融合起来,形成更加系统、完整的显性知识;知识内在化是通过学习等手段将显性知识变成自己的隐性知识。[3]第二种是知识基本过程的管理,体现知识线性价值链,其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取、表示、共享、应用、创新以及存储等几个环节。[4]2.系统设计思路。基于知识管理理论,基础教育改革项目管理系统应该符合如下要求:(1)符合“省级管理部门-试点县区-试点学校-试点班级”四级知识主体的要求。(2)符合项目信息采集、项目活动计划、项目过程监控、项目成果总结四个环节的知识管理需求。(3)符合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获取、表示、存储和共享的特点。其中,从知识基本过程的管理角度来设计,针对知识获取,拟收集项目基础数据、教师和学生能力状态数据,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通知、方案、活动人员名单或总结报告等数据文档,再进行归类整理,提供搜索,形成可用的、有价值的统计信息和知识;针对知识存储,规定统一的数据结构和规范,利用数据库对适用性知识进行存储,便于相互交流借鉴;针对知识共享,遴选推荐优秀案例或总结报告,推送至前台门户网站,将存储的知识分享给项目参加人员,并构建邮件系统和异步交流论坛,促进项目参加人员分享显性和隐性知识。

三、总体架构设计

基础教育改革项目管理系统分为后台管理系统、前台门户网站两大部分,其中,后台管理系统包括基本数据管理、项目信息管理、项目活动管理、教师能力状态监测、学生发展状态监测、站内通知邮件、在线论坛、前台门户管理七个模块。前台门户网站对外宣传试点项目的通知公告、文件、活动、成效等。根据试点项目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要求,系统采取省级、县区、试点学校、实验教师四级管理模式,操作用户相应分为省级部门管理用户(含管理员和领导)、试点县区管理用户(含管理员和领导)、试点学校管理用户(含管理员和领导)、实验教师和项目专家等四大类。用户登录之后,可以访问后台管理系统。前台门户网站面向公众用户开放。

四、功能模块设计

1.基础管理。该模块用于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和设置,分为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参数设置、模块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系统帮助等子模块。系统管理员利用模块管理,可以对后台系统的菜单模块进行添加、删除和禁用,指定模块标示和ASPX页面,动态维护后台系统的菜单结构。用户权限管理模块,用于实现系统权限的分配和管理,包括用户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组管理、用户权限分配。基础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的部门层级多,用户人员广。有鉴于此,该系统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来实现用户与访问权限的逻辑分离,RBAC的基本思想是:定义一组用户集和角色集,在特定的环境里,权限被赋予角色,而角色被指定给一个用户,此用户就拥有了该角色所拥有的权限[5]。

2.项目信息管理。该模块对参加试点项目的部门和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包括试点县区管理、试点学校管理、实验班级管理、实验教师管理、项目专家管理等子模块。各级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对所辖区域内的项目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导出和打印,以图表方式查阅统计结果,及时掌握试点学校、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的数量与结构。其中,数据图表采用JavascriptCharts实现。

3.项目活动管理。该模块用于对各级部门、各类项目活动的计划、实施、总结的整个周期进行管理,便于上级部门监控下级部门的项目工作状态,以及收集下级部门开展项目的佐证性材料,实现项目知识的获取与存储。(1)活动计划管理,包括上报活动计划、审核活动计划、查阅活动计划统计。每级部门均可上报本级的活动计划,活动计划表需要填写活动内容、起止时间、参加对象人员、活动地点、活动类型、活动负责人及联系信息等。其中,活动类型包括考察学习类、会议研讨类、培训训练类、展示观摩类、实验研究类、评比竞赛类、检查评估类等。下级单位的上报活动计划为待审状态,经上级单位审核后,即进入已审核待实施状态。(2)活动实施管理,包括实施活动、填写活动报名表、审核学员报名。活动计划经过上级单位审核后,可以向下级单位活动通知,将活动添加到活动实施表,后的活动进入“正在实施”状态,纳入进程监督和考核验收的范围,活动承担部门需要定期上报活动完成的比率。上级部门可以通过所属地市、试验县区、活动实施状态等字段,筛选监控活动实施情况和完成率,可以对完成率进行排序比对。活动参加人员名单是项目活动的重要佐证材料。经授予权限,实验人员和非实验人员可以填报活动回执进行报名。活动承担部门能够对报名名单进行审核,并导出活动人员名单用于会务工作。(3)活动总结与存档,包括填报活动总结、审阅和浏览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要求参加教师撰写教师个人总结,活动承担部门撰写活动总结报告,作为项目活动开展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存档。活动总结的主要属性有:活动效果评级(1~5级)、审阅状态(不存档、存档)、分享范围(不共享、本级部门内共享、后台共享、前台共享)、上传附件(活动的文档资料、视频、图片等)。

4.教师能力状态监测。该模块包括掌握进度监测和能力档案监测,用于对教师参加项目所需能力的掌握进度进行监测,对教师参加项目的教案、获奖、参加活动情况及总结报告等各种档案信息进行管理。教师能力状态监测利用一个基于系统设定的、包含二级项目的评价量规,由教师本人及上级管理部门进行评价,具体分为个人自评、学校评价、县区评价、自治区级评价等四级评价。评价量规中的每个评分项目由未知、知道、理解、掌握、精通五级(用1~5分表示)构成。定期评价教师能力状态,及时更新教师得分。各级管理人员可以按教师、学校、县区三个层面,对教师掌握能力情况的得分进行查询和统计。

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篇(9)

而对于项目管理型的企业,其管理的过程中重点是基于项目推动的管理方式,新的商业环境要求企业具有准确的战略定位,目标明确,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建立学习型组织,以实现组织决策的科学化与分散化;合理授权,讲求民主科学,以降低各种风险;实现组织运作虚拟化,建立柔性组织,以有效借助外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基于项目推动的企业若能够把握企业发展的阶段变化,并进行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变,必将会保持旺盛的活力。

2. 企业管理特点

在现在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管理所面对的挑战,概括起来就是复杂性、不确定性与竞争性不断加剧,这一切因素的变化对管理思维、管理理论以及管理方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且,企业传统的作业业务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创新性活动日益频繁,企业业务日益具备了项目的特色。变化中包含大量的项目,项目又带来大量变化。基于项目推动的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业务是一个又一个的创新性项目,成功的、基于项目推动的管理型企业一般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

项目管理型企业主要以创造性的项目开发与经营为基础,主要集中在IT、生物制药、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以及金融、保险、证券、培训、咨询等服务业,当然也包括建筑行业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具体形态是一些工程建设企业,但所从事的业务主要是一些较为成熟规范、不确定性较小的工程项目。

(2)创新能力强

项目管理型企业只有保持较强的创新能力,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引导需求与创造需求,并能更好地服务需求。项目管理型企业往往以项目团队的协作与创新为基础,形成独特的创新文化,并能够引领众多企业推动产业的发展。

(3)业务拓展快,高成长

项目管理型企业能够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商业机会,建立强大的业务网络,具有很强的业务拓展能力,通过一个一个的项目运作成功推动企业以极高的速度成长。

(4)知识管理能力强

项目管理型企业能够不断积累项目经验,将个人的知识资本转化为组织的知识资本,通过有效的业务,进行有效的团体学习与全过程学习,形成企业强大的无形资产。对处于新商业环境中的项目管理型企业,良好的知识管理能力,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关键人才流失所带来的经营管理风险,进行有效的知识创新、积累与扩散,并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持续保持。

(5)项目管理能力强

项目管理型企业发展的依据在于项目,项目选择的正确与否,以及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命运。该类企业注重项目管理模式的运用和发展,注重项目管理与企业发展的辨证关系,项目与企业战略紧密相关,项目成功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6)企业文化起到核心作用

项目管理型企业最大的资本是知识型团队,而知识型团队中最大的资本是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具有自主性、创造性与流动性的特点,“诚信、进取、沟通、协作、服务、开放”的企业文化对增加企业凝聚力、迎接各种挑战具有核心的推动作用。

3. 项目协同管理(PCM)模式

在项目型运作的企业中,项目总监们多把目光于项目的具体运作上。“完美CLOSE项目”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管理者也常常将这个标准用来评判项目经理是否称职。但是企业规模的越来越大了,并行运作的项目数量不断增多,“一拥而上”的使得许多企业捉襟见肘,导致很多项目的延误甚至失败。我们究其原因,才发现已到了正视项目的管理问题的时候了。

转贴于

基于项目的协同管理(PCM,Project Cooperation Management )则是这种思考的丰硕成果之一。

项目协同管理是对多个相关且有并行情况项目的管理模式,它是帮助实现项目与企业战略相结合的有效理论和工具。项目协同管理正切合了企业发展的趋势,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项目机会和项目运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证明花在每个项目上的投资都能带来回报,而且符合战略的要求?多项目管理中,如何协调高层管理人员共同确定项目完成的质量,并明确在哪些项目上投资能达到投资回报最大?这样一些问题的出现促进了项目协同管理的发展。

项目协同管理提供了对于企业整个程序、项目和资源的精确、全局化的视角,这种视角可以是企业级的也可以是任何中间层次的;项目协同管理赋予管理人员做出信息周详的决定和采取合适行动的能力,从而使公司股东的利润最大化。

4. 基于e-cology平台的PCM首先先来分析e-cology平台中的协同管理模型

(1)分析协同矩阵管理模型

项目管理型的企业管理重点均是基于项目进行推动,在项目管理中需要先以具体单个项目运作、再以更高层来协同多个项目的管理,基于e-cology平台中的协同管理正式满足这样的管理模式进行组建设计,见图1在单个项目运作管理中,通过平台中的项目管理模块,实现对单个项目的任务安排、进度控制;通过知识管理的组合,实现项目管理中所设计到的所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统一管理和共享;通过流程管理的组合,实现项目管理中的规范运作和沟通管理,并结合与其它模块的协同运作,实现对项目的人员协调、资源调配、预算收支管理;从而提供整体项目的管理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同时可单独借助知识管理的运作宣传企业文化,提供企业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项目协同管理的关键是让项目经理与企业高层管理者之间能紧密合作,并且能保证多个项目之间的紧密协作,充分利用资源。可见资源的有效利用是项目协同管理的核心,这些资源不仅指人、财和物,还指项目中产生的知识。知识不同于其他资源的利用,知识的共享能产生数倍的效益,也正因为知识的特殊性,使得越来越多的项目型企业关注与项目中知识的共享。

项目实施中所形成的大量知识经验,无论是对于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提升、项目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对这些知识的传播与学习可以有效的促进整个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企业人才培养提供直接的学习材料,许多企业在实施项目之后没有有效的管理他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得到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员的变动,造成宝贵的智力资产的损耗。在面临类似的项目或者问题是,企业不得不花大量的资本再次邀请外部的专家,对于内部员工也不得不进行再次培训。如果管理好项目实施中形成的“知识资产”,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这些费用。

(2)分析协同联动模型

即使项目管理型企业的重点是单个项目的运作为业务利润来源,但在各种的管理模式的企业中,均离不开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e-cology平台中的协同联动模型(见图2.)以此管理模式的特点,把相关部门如行政部、知识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等以业务联动的方式组合一起,形成整体的协同联动管理。

5. 结语

事实上,项目协同管理的关键是让项目经理与企业高层管理者之间能紧密合作,并且能保证多个项目之间的紧密协作,充分利用资源。可见资源的有效利用是项目协同管理的核心,这些资源不仅指人、财和物,还指项目中产生的知识。知识不同于其他资源的利用,知识的共享能产生数倍的效益,也正因为知识的特殊性,使得越来越多的项目型企业关注与项目中知识的共享。

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篇(10)

关键词:工程管理;课程体系;课程关联性;课程交叉性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3)04000904

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开办可追溯到1980年,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与演变,目前该专业的专业课程不仅包括工程技术基础知识,还包括经济、工程法律、项目管理等学科知识。中国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工程管理人才,因此,应积极推进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地位,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组织体系,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全国有近300所高等学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从专业开设基础来看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普通高校在教育部 1997 年撤并部分本科专业过程中,把与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相关的专业如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技术经济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进行重新组合,设立了工程管理专业;二是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投资经济、建筑经济等原有专业的基础上,改设工程管理专业;三是少数高校在学科建设和师资力量并不完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增加,也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1]。由于这些原因,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存在问题较多,特别是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较多、关联性较差,造成本已紧张的课时资源的浪费。目前,中国关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已有不少。陈建国[2]等从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实践教学的方式和实践教学的基本架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曾德珩[3]等提出了“技能—能力—创新”三个训练层次,并对实习、实验、设计等多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优化,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合理化建议。许娜[4]等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及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提出“脉络式”与“自助式”的教学方法,并对案例教学的案例编制与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笔者主要就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作了一些探讨。

一、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知识点

招投标程序的相关介绍在建设工程招投标、项目管理中的采购管理、土木工程建设法规中的招投标法、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招投标阶段的合同管理等内容中均有涉及。资金的时间价值在工程经济学、财务管理、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等课程都有介绍。资金筹措与资金成本在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中都有介绍。项目经济评价在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中的介绍内容基本一致。工程造价的构成在工程估价、工程造价管理中有介绍。项目投资的构成及投资估算在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课程中有重复。建设工程招投标的标价在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估价、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均有介绍。索赔管理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建设法规等课程中均有介绍。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在工程经济学、项目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中的介绍是重复的。方案的评价比选在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财务管理等课程中均有涉及。设备更新的相关内容在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中都有介绍。质量管理在项目管理、建设法规中均有涉及。安全与环境管理在项目管理、建设法规中均有涉及。建设项目成本管理在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估价、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中均有介绍。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经济学、建设法规(合同风险策划)、项目决策与评估中均有介绍。进度管理在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中均有介绍。

二、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其知识体系的构建既要满足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工程管理专业如下五大课程模块[5]。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它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基础。总体上可以分为五大模块:(1)政治类基础课,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2)数学类公共基础课,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3)英语类基础课程,如大学英语等课程;(4)计算机类基础课程;(5)实践环节类公共基础课,如军事训练及国防教育等。公共基础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以及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该课程内容覆盖面较广,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往往是专业课的理论基础。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基础课包括以下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原理类、经济学基础类、法律基础类。

(三)专业课

专业课是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有关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 专业课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该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课的设置要坚持总体优化原则,精选课程内容,合并内容相近的课程。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科和工程学科的结合,因此专业课应兼顾管理类课程与工科类课程。根据专业课与基础课相对应的特点,专业课同样应包括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类、经济学类、法律类。

(四)专业实践类课程

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同,实践类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围绕能力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管理专业认知实习、制图实习、测量实习、施工组织设计实习、生产实习、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五)选修课

选修课可以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类。限定选修课主要体现专业特点,加深理论基础,体现本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自由选修课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需求,以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为目的。

以上五大课程模块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联系与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这一培养目标,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可具体划分为如下四大知识体系[6]。

(一)工程及技术知识体系

建筑识图、AutoCAD制图、工程测量是工程类专业课程的共同基础,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建筑结构、施工组织设计是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为土木工程施工及施工技术提供理论支持。它们将土木工程类的专业知识整合起来,为工程造价、土建装饰及安装工程概预算做理论与技术准备。

(二)管理学知识体系

管理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等课程是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普及,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学习做理论准备,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及建设项目招投标与工程合同管理是普遍管理学在工程管理专业领域的深化与拓展,研究如何运用管理知识和手段使工程建设增值。

(三)经济学知识体系

以财务管理为基础,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建筑领域,对工程成本会计进行研究,支持可行性研究的财务分析。工程经济学是工程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掌握这一知识有利于进行工程投资与融资分析,进而开展可行性研究与建设项目评估的经济评价环节。

(四)法律知识体系

以经济法为基础,在延伸过程中逐一细分,从体现专业性的建设法规到工程合同管理,研究内容层层深入。

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课程结构如图2。

四、结语

通过整理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结构,尽可能地查找各课程之间重复的知识点,以理顺专业内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优化课程内容,避免专业知识点的重复,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使本来有限的课时得到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 杜小武,胥卫平.石油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7):280-281.

[2] 陈建国,许凤.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89-94.

[3] 曾德珩,曹小琳.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1):119-123.

[4] XU Na, WANG Li, WANG Wenshun.The 3rd International Annual Conference on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Hu Nan: China academic journals electronice press, 2012: 144-147.

[5] 王晓燕.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2 (4): 21-23.

[6] 王立国,高平.关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整合的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3):92-94.[ZK)]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structure and the correlation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ZHANG Mingyuan, GAO Ying, YUAN Yongbo

(Faculty of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3, P. R. China)

上一篇: 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的区别 下一篇: 冷冻食品市场研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