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科护士工作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07 07:35:10

康复科护士工作计划

康复科护士工作计划篇(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18-02

健康教育指的是通过行为干预与信息传播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地使大众了解和掌握相关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理念,实施健康行为,改善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及过程,使患者自我保健能力得到提高,以达到预防、保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精神科患者多具有不同程度行为、思维异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多数患者根本不认同自己的病情,可能危害社会及自身安全。如何能够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培养患者自理及社会适应能力,成为现代精神科护理方面的难题。而精神科患者的健康教育难度较大,如何提高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又是一个问题。

1 进行精神科护士健康教育能力培训的必要性

1.1 精神科护士健康教育认知较差 基层医院精神科护士因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接受的教育有限。另外在工作中因知识更新较慢,加上传统护理模式的潜移默化,对自身角色认知模糊,在护理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只是每天机械的、被动地做着入院宣教、药物指导、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等。这种照本宣科、缺乏技巧的宣传导致健康教育效果较差,难以达到评价合格指标。

1.2 人员结构及人文环境较差 多数医院对护士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对于护士的培训并未给予相应重视,忽视了护士对发展、提高的渴望。而在精神科,因护理工作缺乏技术性较强的操作,导致这种问题更加严重。再者精神科护士紧缺,外出学习进修机会极少。年龄结构不合理,分级管理不到位,不同年资护士所做工作无区别,严重影响护士工作积极性,不利于护理队伍的稳定和提高。

1.3 精神科护士健康教育能力有待提高 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较为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体系。医院现有护士为经过较为系统的健康教育培训,导致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进行健康教育时缺乏理论基础支持,难以很好的、有针对性地在适当的时机应用护理程序进行健康教育。而精神科护士多在求学期间仅对护理专业较为熟悉,对于精神疾病的理论只是并不了解,对于精神科患者提出的一些问题难以给予专业的、正确的、令人信服的解释、指导。

2 精神科护士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日常工作之余对精神科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进行了相应培训和提高,具体措施如下:

2.1 转变护理观念,制定教育计划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现代医疗行业为满足患者对于健康的需求而赋予护士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义务,任何一名护士均应具备相应专业的健康教育能力和技巧。关于精神科的健康教育,近年来《精神科标准健康教育》以广泛应用于临床,且经过大量临床研究证明该标准的实施效果显著。我院在进行培训时严格按照本标准制定培训计划:评估――教育内容确定――详细计划(包括培训形式、时间、地点)――具体实施――效果评价。将患者从入院――治疗――康复――出院――回归社会整个过程相结合,对患者进行全程健康教育。同时对于不同层次护士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使其健康教育能力能够得到不同提高。

2.2 健康教育知识培训 通过定期分层次、分阶段的专题讲座形式对全体精神科护士进行包括心理、人文、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精神科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提高精神科护士整体素质及只是的结构、理论水平。同时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氛,使护士加强对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识,并使之了解健康教育对精神科患者康复、减少复发的满意效果,为护士多元化角色的发挥提供有力支持,并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作为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长期贯穿于精神科护理工作全程。

2.3 注重临床健康教育能力培养 在日常临床护理工作中,由上级护士带教以及每周的带教查房等方式对护士进行精神科临床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由学历较高、年资较高、沟通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带教老师,对低学历、低年资护士进行临床健康教育能力带教。可通过电视、录像播放等方式进行机体学习,同时可在查房过程中对护士进行相关知识提问或由带教护士带领下解答患者或家属疑问,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贯穿于精神科护理工作全过程。

2.4 健康教育能力考核 实行护士自查、护士长抽查、护理部抽查及定期考核的形式对精神科护士进行健康教育能力考核,一方面是对全体护士主动学习和提高的促进,另一方面可保证健康教育的质量,同时也是健康教育能力培训效果的一个客观评价。

3 应用成效

3.1 改善护患关系,提高病人及家属满意度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改变了以往护理人员只关心疾病的治疗、护理的完成情况。现在护士已转变为关心病人的心理、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因素,增加护患交流、沟通,提高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促进了疾病的早日康复。

3.2 提高护士的专业水平,增强护理队伍的综合实力 为了在竞争中获胜,护士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有的学习心理、有的参加自考,大家都鼓足了干劲,在院内学习蔚然成风,不仅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增强了护理的综合实力。

康复科护士工作计划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12年开始,我科护士32人,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8人,护师9人,护士13人,平均年龄28~38岁。都来自不同的科室(内科、外科、儿科),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康复专科护士给予以自学为主、每月科内业务学习、同时派人到上级医院进修,回来后组织科内护士培训。并鼓励大家积极参加院内外的继续教育活动,提高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培训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专科培训。

1.2.2.1个人素质的培养 由于康复护理注重解除因疾病和伤残带来的情绪、精神、心理上的种种障碍,因此比一般治疗患者的护理工作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更全面、更细致[1~3]。对康复专科护士素质的要求也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护士,要求康复专科护士不仅具有精湛的操作技能,还须为多功能障碍者创造良好的功能锻炼和生活环境,提供周到细致的生活护理。因此,对康复护士应加强思想品德、专业仪态素质、行为习惯文化涵养等的培训。

1.2.2.2 层级培训 按照医院护理部护士岗位管理要求,将护士分为5个层次,即:N0、N1、N2、N3、N4,因为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的能力要求和发展方向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开展培训时应考虑不同层次护士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制定相应的操作及理论培训考核计划,使不同层次护士有明确的学习方向。

1.2.2.3晨间提问及学习 为了让专科护士的培训得到更进一步的巩固,科室采取晨间提问的学习方式,对每次培训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对回答不全知识点大家给予相互补充,在会上相互交流学习;另外在晨间查房时,对专科性的操作由年轻的专科护士进行实地演练,由专科组长给予纠正及规范,通过这样的学习,使每个专科护士都能得到锻炼。

1.2.2.4医护治一体化 把医护治一体化贯穿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中,医护治共同进行入院评估、康复评估后,制定护理计划,治疗计划,康复治疗措施;医护治一体化晨交班,交班各有各的重点,对有异议的专业成员给予补充;医护治一体化疑难危重患者讨论,不仅丰富了各专业成员多学科、多专业的理论知识及技能,同时提高了大家的综合能力,总之,实施医护治一体化能有效提高康复护士专业能力,患者对护士运用专业能力服务的满意度提高。

1.3评价指标 培训后观察两组护士康复专科理论及康复护理技能考核得分,并根据病员满意度对两组护士进行测评。

1.4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对评分结果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士理论、操作考核得分及患者满意度测评相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3。

注:≥85分为合格

3讨论

随着康复医学学科的发展,以及患者需求的不断提高,康复专科护士在新的形势下应运而生,同时对康复专科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康复专科护士不仅要具有精湛的操作技能,还要有很高的综合素质,使患者得到身体、心理、生理、认知等方面的全面康复。

因此,通过对康复专科护士进行专业化培训,能使护士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特别是康复专科理论及康复护理技能,在为患者提供服务时,护士自我效能感倍增,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患者的满意度提升。

参考文献:

康复科护士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 康复科护理,护理工作模式

目前大多数医院康复科的护理工作模式雷同与其他科室,沿用临床使用的护理工作模式,没有向康复专科护理发展,科室护理人员的康复专科知识薄弱,已经不适应康复科的专科发展,满足不了患者康复的需求。现在康复医疗正在积极的专业化,临床使用的护理工作模式已经不适应康复专科的发展。我院成立康复科已经三十多年,以前科室护理一直使用其他科室使用的功能制护理工作模式,前几年实施了责任制护理工作模式,去年又调整护理模式,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化优质护理工作,虽然护理质量提高了,但发现我科医疗与护理上出现断裂面,特别在我科扩建后,随着康复医疗走向专业化,医护之间的断裂面增大。针对这种状况我科制定了新的护理工作模式,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选择2012年4-6月实施改革护理工作模式前本院康复科病人145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09例,女36例,年龄19-86岁,平均(59.64±9.75)。选择2012年9-11实施改革护理工作模式后本院康复科病人152例为实验组,其中男105例,女50例,年龄28-84岁,平均(60.26±9.20)。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 方法:护理工作模式

2.1 配合科内开展的团队工作方式,护士积极转变临床护理观念,参与康复工作团队中,按照护理工作程序,实行康复护理:评定病人的残存的功能和能力,做出护理诊断,设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改变以前“替病人做,帮病人做”为主的护理方式,实行“教育、支持病人做”,帮助病人制定决策、控制其的行为、使病人获得康复知识和技术。同时及时协调病人、医师和治疗师之间的关系,积极配合康复医师和治疗师对病人进行康复训练,确保康复治疗方案在病房的实施,康复训练在日常生活的延续,使病人最大限度的恢复功能,重返社会。

2.2 使用规范的健康教育流程,针对患者实施适合患者的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注重心理护理。

2.3 工作制度的弹性变化。由于白日患者在治疗区进行康复训练,白班病房几乎是空的,针对这情况,我科1)调整了对患者的护理工作时间,充分利用病人在病房的时间做好护理工作。2)白班分派护士到治疗区协助治疗工作,加强安全防护和与患者的交流,掌握患者的治疗情况,并增强与治疗师的互动。

2.4 把康复护理技术固定到护理工作流程中。培养护士使用康复护理技术的工作习惯,确保康复护理技术的实施和推广。患者入院时针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主要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评定,语言和吞咽功能的评定,心理的评定,根据评定的结果制定患者的护理计划。使用并教学良肢位的摆放、转移技术,吞咽功能的训练,有大小便护理问题的使用并教学二便护理技术等。床位责任护士跟踪患者康复护理技能的实施和学习训练,做到患者入院时有评定、护理诊断和护理计划,住院中有持续的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实施,实施情况有动态的反馈,出院时有护理评估和结果记录,出院后电话访问一到两次。

2.5 加强科内护士的康复护理知识的普及:每周业务学习一次,每月护理查房一次,并要求护士参加科室医生和治疗师的学习;康复技术由具有康复护理专业知识的主管护师带教,要求人人过关;主管护师参与病历讨论和新病人查房并制定和修改、完善护理计划。床位责任护士确保护理计划的实施和实施结果的反馈。

2.6 增加质量控制护士的人数,配合护士长监控科室的护理质量。我科有床位62张,设立两位质量控制组长负责科室的护理质量的管理,保证科室护理质量监控的持续性。

3 评价指标

3.1 住院患者护理服

务满意度调查表:由我院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入出医院的接待,护士服务态度,护士的专业知识,护士的仪表,护士的专业技术,最满意或最不满意的护士等。

3.2 住院患者康复知识知晓率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康复治疗知识,康复自我护理知识,预防和护理并发症的知识,饮食知识四项,每项包含四至六题问题,每项中的问题答对50%以上者为知晓。

4 数据处理。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进行两组住院患者康复知识知晓率(%)比较,见附表2

组别 例数 康复治疗知识知晓率 康复自我护理知识知晓率 预防和护理并发症的知识知晓率 饮食知识知晓率

讨论

1 改革护理工作模式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护理工作模式是为了满足病人的护理要求,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数量,设计出各种结构的工作分配方式。同时,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条件、工作量等各种因素,来选择适合本与院、本地区符合国情的护理工作制度[1]。其的核心是护理模式,合理、适当的工作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护理模式,反之则会阻碍它的完成[2]。康复护理与临床护理有着不同的护理模式,决定了康复护理的工作模式不能雷同临床的护理工作模式。目前我国的康复医学在迅速的发展,各综合医院的康复科在陆续建立或扩展,康复科的护理工作也必然在发展,如何使护理工作适合康复专科的开展,并能促进康复专业的发展,引起临床护理工作者的思考和探索。随着护理模式的改变,护理工作模式的改革成为了必要和必然。

2 改革护理工作模式可加强工作团队关系,保证患者、医师、治疗师以及护士间有效地沟通,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温馨、有效的护理服务,让患者的时间得到充分的、合理的利用,积极促使患者主动“动起来”,保证康复训练在病房中的持续性,满足患者的需求,使患者真正受益。我科在改革护理工作模式前,护理工作主要是“替代护理”模式,帮助患者,完成患者的护理需求,患者一般是被动接受各种护理及康复治疗措施,不能主动参与康复训练中,进行工作模式的改革后,护理组改变以往被动执行医生医嘱的工作方式,积极发挥护理组的主动作用,掌控着患者的一切情况,能及时反馈患者的康复进展,并及时协调工作团队的各方的需求,使患者认识到主动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性,积极的、主动训练和坚持使用正确的康复理念,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融洽了医护患的关系,减少了医疗纠纷。

3 改革护理工作模式提升了护理组的素质 工作模式的改变,要求护士必须通过学习提高自我内涵来满足工作的要求,拥有高素质护士的护理组,其的整体素质必然更进一层楼。改革前我科护士的康复护理专业知识贫乏,缺少康复护理技术,多是被动执行康复医师的医嘱工作,对治疗师的工作不熟悉、不明白、不理解,不能有效的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患者对护理工作中的专科护理满意度差。工作模式改革后,护理组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从而提升服务内涵,患者重视到护理组的作用,治疗团队的工作得到顺利开展,科室业务水平提升,专科在有序的发展,患者的满意度增高,康复护理技术被应用、推广,患者得到实惠。

康复科护士工作计划篇(4)

该院康复科所面对的患者,存在年龄普遍偏大、多伴有器官功能衰竭以及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等特点,给临床护理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也给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水平、护理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016年1—12月期间,该院康复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1—12月期间,该院康复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精细化管理模式。该院康复科45名护士,均为女性。其一般资料如下:年龄最低的为20岁,年龄最高的为42岁,平均年龄为(28.56±5.13)岁;主管护师5名,护师12名,护士28名;15名工龄在5年以下,23名工龄在5~10年之间,8名工龄在10年以上;12名为中专学历,16名为大专学历,17名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应用问卷调查法对精细化管理实施前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遵循自愿原则,精细化管理实施前后,分别选择50例患者参与问卷调查活动,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比较精细化管理实施前、精细化管理实施后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以及基础病症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良好。

1.2方法

该院康复科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精细化管理模式,进行人员精细化管理、风险精细化管理、绩效精细化管理、实行精细化工作流程,旨在全方位、全面地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为患者提供精细化的护理服务。具体措施主要包括:①人员精细化管理。实行分层负责制,即护士长对责任组长负责,同时全方位地控制护理质量控制[1];责任组长对责任护士负责,同时指导、督促责任护士对患者实施精细化、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责任护士对助理护士负责,同时承担着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病情观察等常规护理措施的任务;助理护士则负责对患者实施陪同检查、标本送检以及生活护理等任务。②风险精细化管理。将加强对年轻护士的风险教育培训当作一项重点来抓,全面提高全体护士的护理风险意识与责任心;结合康复科护理管理工作的特点,针对患者存在的年龄普遍偏大、多伴有器官功能衰竭以及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等特点,制定“精细化管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各项制度,如规范文明用语以及各层级护士的培训计划、考核目标、护理职责、工作标准等,并制定符合康复科特征及实际要求的服务规范、工作指引、应急预案等,如采用约束带、床拦等对患者加以约束,避免患者发生坠床、跌倒,在易滑倒地点放置警示标示等。③绩效精细化管理。对科室中的护理工作,护士长负责每周进行一次量化考评,量化考评的主要评价指标有入院评估符合情况、护理文件的规范程度与书写质量评分、护理措施落实程度、护理差错时间发生率、健康指导覆盖程度以及压疮发生率等[2];每两周对护士进行1次素质测评,素质测评的主要内容包括护士的技能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分析判断能力等,得到素质测评结果之后,对其进行量化评分,并对量化评分结果进行等级划分[3];90分及以上为优秀,80分、89分之间为良好,60分、79分之间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最后,实行精细化工作流程。在入院接待服务流程上,精细化划分责任护士与主班护士的具体职责,在输液服务流程上以及亲情回访流程上进行精细化管理,确保护理到位。

1.3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用[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精细化管理实施前相比,精细化管理实施后,康复科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次数明显减少、护理管理质量明显改善、同时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讨论

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因此,人们也提高了对医疗水平、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现阶段,高效、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不仅仅局限于“治好病”,而是已经拓展到了为患者提供高效、个性化、精细化的医疗服务、护理服务以及优化的就医流程等多个环节[4]。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其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以精细化操作为主要特征,旨在通过对有限资源进行充分、高效利用,强化协作,加强组织执行力,最终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标。该研究旨在探讨精细化管理在康复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此,观察并比较精细化管理实施前后该院康复科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情况、护理管理质量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根据该研究结果:与精细化管理实施前相比,精细化管理实施后,康复科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次数明显减少、护理管理质量明显改善、同时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得出如下结论:在康复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精细化管理,可有效提高康复科的护理管理质量,也有利于减少康复科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能够提高患者对康复科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珊珊 单位:济南市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马玲,郑跃,张晓晓.跌倒风险分级管理在康复科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7):36-37,118.

康复科护士工作计划篇(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危重症患者指的是病情复杂、严重、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的患者,此类患者是治疗、护理关注的重点,如果没有及时、准确掌控患者的病情变化,会影响疾病的预后[1]。对于儿科病区而言,由于婴幼儿难以准确表达自身病情,且危重症患儿往往病情发展迅猛,护理工作难度相应增加,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且能够认真观察、准确评估患儿的病情变化情况。为了解儿科护理人员对危重患者病情的知晓情况,进一步加强护理质量管理,笔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4年7月~2015年7月对长兴县人民医院儿科危重症患者,按照护理部制定的《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检查计划》进行护理质量检查,被检查护士共30名,年龄20~45岁,平均(27.2±6.9)岁,工作年限1~14年,平均(4.1±1.2)年,包括护士10人,护师14人,主管护师6人,学历包括中专1人,大专14人,本科与本科以上15人。

1.2方法

1.2.1制定调查表格参照文献[2]中关于危重患者检查标准,结合护理部提出的《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检查计划》进行调查表格的制定,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诊断与病史、症状主诉与进展、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治疗方案与用药、常见并发症、康复计划。每项调查指标根据调查结果计分,不掌握记0分,部分掌握记1分,完全掌握记2分。1.2.2调查方法由护理部主管护理质量控制的主管护师1名、儿科护士长1名和护理管理人员2名组成质量控制调查小组,每月对病区危重患者的护理管理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了解责任护士对所负责患儿的病情知晓情况与对应的处理措施,由调查小组对护士的工作质量进行综合打分。

2结果

从调查情况来看,30名护士对儿科危重症患者的一般资料、诊断与病史、症状主诉与进展、治疗方案与用药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对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常见并发症、康复计划的掌握情况一般。见表1.

3讨论

3.1儿科护理人员对危重患者病情知晓情况

从本文统计数据来看,30名护理人员对儿科危重症患者的病情知晓情况一般,虽然对儿科危重症患者的一般资料、诊断与病史、症状主诉与进展、治疗方案与用药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对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常见并发症、康复计划的掌握情况较差。这说明儿科护士更注重患儿一般病情的掌握,能够很好的遵医嘱进行治疗,但未能深度察觉患儿的治疗需求,对于心理、并发症、康复计划等内容的掌握程度较差。

3.2加强儿科护士对危重症患者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的掌握情况

从本次调查数据来看,儿科护士对危重症患儿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的完全掌握仅达到76.67%,这说明仍有近1/4的护士不够重视患儿的阳性体征检查。由于危重症患儿的病情复杂、发展迅速,因此儿科护士要在掌握患儿诊断、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及时把握阳性体征改变,了解相关检查指标,才能及时、准确评估病情变化,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做好抢救准备提供依据。有文献[3]调查结果显示,我国65%以上的护士更注重患者的常规治疗和皮肤护理,忽略了患者其他的治疗需求,未能体现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当做好相关培训,指导护理人员学会观察患儿的阳性体征,确保能够及时做出病情评估,将书本知识与临床工作相结合,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3.3加强儿科护士对危重症患者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的掌握情况

随着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临床更注重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护理人员要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正确服务思想,而非以疾病为中心[4]。儿科的专科护理要点是要以危重症患者特有的体征、症状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为依据而进行的。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护士难以对患儿的疾病特点进行概括和描述,而是对常规护理内容进行不断重复,这充分表明了护士在患儿专科护理和心理护理需求方面的空缺。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完全掌握患儿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的护士仅占63.33%,不掌握的护士占6.67%,说明危重症患儿的专科、心理护理诉求被忽略,超过40%的护士未能重视患儿这方面的护理需求。考虑专科护理不足的原因可能与护士未能熟练掌握患儿的阳性体征和预判并发症有关,而心理护理方面的不足,则可能与传统的护理思想影响有关。对于护理管理者而言,要加强护士的全面培训,提高护士的现代护理认知,要强调对患者身心需求的满足,鼓励护理人员加强在职学习,补充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断充实自身,以满足临床护理需求。

3.4加强儿科护士对危重症患者常见并发症的掌握情况

儿科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复杂,并发症发生率高,危害性大,因此必须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对症护理。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能够完全预知并发症情况的护士占到80.00%,考虑原因可能与护士难以主动了解患儿病情有关。由于患儿难以正确描述自身感受,因此当患儿症状不明显时,护理人员在护理知识不扎实的情况下难以判断出是否存在潜在并发症[5]。所以要加强护理人员基本知识的学习,通过一帮一的形式带动新护士,增进低年资护士的临床经验积累。

3.5加强儿科护士对危重症患者康复计划的掌握情况

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仅有63.33%的护士能够完全掌握康复计划的相关知识,并制定出康复计划,仍有较多数的护理人员不知道如何制定危重症患儿的康复计划,甚至不知从何入手,这会严重的影响患儿的康复[6]。护理管理者要针对性的拟定培训方案,加强护理人员制定康复计划的意识,制定相关流程以供护理人员参考,满足危重症患儿的护理需求,提高患儿的康复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儿科护理人员对危重症病人的病情了解不够全面,尤其对于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常见并发症、康复计划的掌握不佳,应当加强培训及管理。

参考文献

[1]封在李,张宗艳,尹梅香,等.病情知晓对强阿片类药物止痛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观察[J].肿瘤药学,2014,4(1):59-61.

[2]洪峰,张炜敏,贺晓新,等.北京医护人员结核感染控制知晓情况调查[J].中国防痨杂志,2012,34(2):69-72.

[3]沙珊瑚,陈永浩,张志杰,等.全身麻醉患者术中知晓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0):23-24.

[4]王婧,冯泽东,孙彭赛男,等.甘肃省武威市中小学生肺结核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4,31(6):98-100.

康复科护士工作计划篇(6)

[中图分类号] R68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0(b)-0148-03

在现行的临床护理实践中,评估―护理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护理程序是经过大量护理实践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有效的、规范的工作方法,是临床系统化比较完整的阐述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动态决策的、实践反馈评价的体系,它的实质就是管理学上的“戴明循环”,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四个循环反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1],简称PDCA管理。健康教育路径是为满足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依据标准健康计划为某一类患者制定在住院期间进行健康教育的路径或表格,能指导护士有预见性、主动性开展工作,并使病人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自觉参与到疾病的护理过程中,以最经济的方式取得最佳治疗效果[2]。临床路径式健康教育是护士在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遵循医护共同制定的程序而实施的健康教育手段[3]。本研究通过应用PDCA对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分析,依据PDCA制定合适的健康教育路径,应用于脊柱专科临床健康教育中,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前期对原有健康教育模式的剖析,制定新的健康教育路径,于2011年8月~12月对本院骨伤科护士及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其中对脊柱专科实施新健康教育路径表,对其他骨伤科实施原健康教育表,脊柱专科为试验组,其他骨伤科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病种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试验组:实施健康路径表护士32名,男性2名,女性30名,年龄20~45岁,平均(26.4±5.6)岁;被实施健康路径表患者164例,男性76例,女性88例,年龄为34~76岁,平均(51.2±8.9)岁。对照组:实施健康路径表护士30名,男性1名,女性29名,年龄22~43岁,平均(25.9±4.8)岁;被实施健康路径表患者160例,男性70例,女性90例,年龄为32~74岁,平均(49.2±8.3)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应用PDCA模式对原有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剖析 脊柱专科原健康教育表存在于患者入院评估表中,并非独立表格,且只是对宣教方式进行简单介绍,内容上只包括入院宣教、住院宣教、检查宣教、术前宣教、术后宣教和出院康复指导六个方面,无较为细节的描述。宣教形式上只是简单罗列四种,效果评价较为模糊,包括知道与不知道两种情况,内容乏味,不适应实际需要,可操作性差。应用PDCA模式分析原表格,发现其存在以下缺点。①Plan:表格中健康教育未分病种;宣教环节不明确;各项宣教无标准,质量难以保证。②Do:具体实施工具不统一;宣教质量参差不齐。③Check:未明确评价者;评价方式单一,影响结果。④Action:表格中该环节空缺,评价后无改进处理;患者健康教育不完全,有缺失。因此在护士长每月质量检查中,有关健康教育得分率最低,并且患者健康教育存在盲点。随着优质护理的深入开展,在患者健康教育方面不能实现连续、全程优质护理服务。由于原表格中的不足,科室质控小组针对健康教育实施标准,应用PDCA模式制定了新版健康教育路径。

1.2.2 制定新的健康教育路径 针对原有健康教育路径缺乏评价环节,制定新的脊柱专科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健康教育路径表[4]。新健康教育路径表包括入院宣教、住院宣教、各种检查宣教、各种治疗宣教、手术前宣教、手术后宣教、出院宣教和出院随访八个部分,每个部分下面又分设不同阶段需要的宣教内容,如入院宣教包括病房环境、主管医生、责任护士、作息时间、探视制度、订餐制度、呼叫器使用、陪住制度、安全知识介绍;手术前宣教包括心理准备、皮肤准备、呼吸道准备、物品保管、准备;出院随访包括疾病知识认知、饮食情况、睡眠情况、二便情况、功能锻炼情况、用药情况、预约复诊时间。在评价表中对每种宣教分为讲课、材料、示范、视频四种形式便于选择,并且均有不同护士对前一宣教的效果进行评价。

1.3 观察指标

采用患者健康宣教知识知晓率、患者健康宣教达标率、患者满意率、护士健康知识掌握率作为观察指标,评价新健康路径评价表对患者及护士的影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健康宣教情况及患者满意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健康宣教知识知晓率、健康宣教达标率、患者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健康宣教情况及患者满意率的比较[n(%)]

2.2 两组护士健康知识掌握率的比较

试验组护士全部掌握了健康知识,健康知识掌握率为100%,对照组护士有25名掌握了健康知识,健康知识掌握率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1,P=0.016)。

3 讨论

3.1 新健康教育路径制定的方式

新健康教育路径的制定是依据PDCA的程序,分析既往健康教育模式的缺失,结合专科专病的特点,根据临床工作的实际需求,以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为基础,由护士长组织科室骨干护士共同制定。路径表包括入院宣教、住院宣教、各种检查宣教、治疗宣教、手术宣教、出院宣教和出院随访宣教,内容涵盖了疾病治疗过程的各个环节,覆盖了患者从住院的饮食起居、治疗到后期康复的整个疾病恢复过程,内容广泛、环节相扣,以独立表格的形式存在,单列于病历中,简化了护士工作流程,有利于及时查询,路径表方便了患者及护士[5]。

3.2 新健康教育路径的优势

新健康教育路径表达到了将临床护士的时间还给患者的优质护理服务目的,护士在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具有统一模板,避免了由于年资、经验等方面造成的健康教育内容参差不齐,达到了标准化、规范化的目的,使患者在住院期间能够切实掌握与本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利于疾病康复,缩短了住院时间[6-7]。

3.2.1 健康教育路径的连续性 随着优质护理的深入开展,为患者提供连续性护理服务理念深入人心,科室在制定健康教育路径时便将连续性护理服务理念植入其中,保证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连续性健康教育。患者入院时在病房,由病房护士根据相应内容进行健康教育;当患者需要手术时,将会有手术室护士根据健康教育路径中的手术室相应内容进行宣教;手术后患者进入监护室,监护室护士根据健康教育路径中的监护室相应内容进行宣教;当患者回到病房,则病房护士再次根据健康教育路径中的相应内容进行宣教;患者出院时仍进行相应的健康指导。患者在病房―手术室―监护室―病房的住院过程中,健康教育路径始终伴随患者,各科室根据健康教育路径相应内容为患者进行连续性宣教,体现了健康教育路径的连续性,患者在住院期间切实感受到了优质护理服务[8]。

3.2.2 健康教育路径的有效性 针对原有健康教育路径缺乏评价环节,质控组在制定健康教育路径时,对评价环节进行了修改,健康教育路径中护士宣教后,将会有高一级护士进行复评,根据患者全部复述、部分复述进行效果评价,针对患者掌握部分,评价护士会再次进行巩固宣教,达到患者全部掌握的目的,保证健康教育路径的有效性。通过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临床护士对疾病相关健康知识掌握率达到100%,住院患者健康宣教达标率100%,健康宣教知识知晓率达到96.95%以上。对患者满意率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总体满意率达到97.56%。试验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明显优于对照组。

3.3 PDCA在健康教育路径制定及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PDCA的四个环节体现在新健康教育路径制定及实施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本研究前期对既往健康教育模式的分析是PDCA实施的计划阶段,依据分析结果制定新的健康教育路径表,之后为执行过程。执行过程体现了护士长与护士的结合、护士与患者的结合,全面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检查处理。检查阶段是本研究的结果,根据结果评价健康教育路径制定和实施的有效性。处理阶段是对结果分析及制定实施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再总结,随之进入再计划、再实施、再检查、再处理的循环之中,问题的一步步解决始终伴随着PDCA管理的要求和方法。健康教育路径往往能暴露出护理制度、分工、系统管理、流程等方面的问题,有利于优化流程、改进系统,解决问题使工作流程标准化、系统化,临床护理工作得以改进。提高患者满意度并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通过PDCA管理持续改进健康教育路径,使患者真正掌握健康知识,提高预防疾病和自我保健的能力,才是临床护理的最终目的,这也是优质护理的最佳体现,要大力提倡健康教育,对其中的不足进行分析,找出对策,才能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

4 小结

健康教育路径让责任护士深入病房,加强与患者沟通,增加了护士的责任心,确保了护理质量和安全,使患者真正参与到医疗护理活动中。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可以减少住院费用、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医疗资源消耗、缩短住院时间[9]。在临床护理实践工作中,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以其完整的框架网络对健康教育路径工作进行持续的、全程的、不断改进的质量管理,通过计划、执行、监督和评价的方法,不断评价措施效果并及时提出新的方案,促进工作的开展。在“患者健康教育”旧―新表格的改进过程中完成PDCA所有环节,使健康教育质量得到提升,这对促进医疗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10-11]。通过PDCA管理持续改进健康教育路径,使患者真正掌握健康知识,临床护理实践显示健康教育能够为实现连续、全程优质护理服务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联群.骨伤科专病护理路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8.

[2] 柳红梅.健康教育路径在股骨近端骨折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1,30(28):25-26.

[3] 秦玉霞,安颖,蔡国梅.临床护理路径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54-55.

[4] 钟灵,晏瑛,黄玲玮.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0):123-124, 139.

[5] 杨春玲,张瑞敏.临床护理路径[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105-160.

[6] 王惠贤.健康教育是建立新型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3):54-55.

[7] 陶海燕,谢幸尔,张姬,等.健康教育路径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6):138-139.

[8] 陈俊晶.健康教育路径在膝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13,30(21):50-52.

[9] 罗小英.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体会[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2):26-28.

康复科护士工作计划篇(7)

对照组按照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实施健康教育宣教。观察组按照健康教育路径为产妇制订住院期间健康教育路线,实施整体系统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路径由科主任、护士长、主治医生、责任护士组长成立教育小组,将术后重点时段和重点护理内容相结合,共同制订符合临床路径要求和具有专科特点的健康教育模式,实施有计划、连续、动态的健康教育,并采取以产妇和家庭健康指导为主的健康教育方式。科主任和护士长按照计划的时间进行检查,了解计划的实施情况和产妇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未完成的计划进行及时督促和补充。

1.2观察指标

(1)观察产妇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拔除导尿管后自主排尿及术后4d内胀痛情况。(2)新生儿喂养从是否母乳喂养、喂养有效性及是否按需哺乳3方面评价;新生儿生活照料从更换尿不湿、脐部护理知识了解、穿衣照护、对二便的观察和判断4个方面对两组产妇进行评价。(3)出院前进行综合满意度问卷调查。采用我院制订的“产妇满意度调查表”,问卷成绩≥90分为满意。

1.3统计学

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的比较,表1 2.2两组产妇拔除尿管后自主排尿、术后4d胀痛情况的比较,表2

2.3两组产妇及家属在术后2d内新生儿喂养及生活照料掌握情况的比较,表3

2.4两组产妇、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比的较对照组65例,满意57例,不满意8例,满意度87.7%;观察组52例,满意51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98.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3讨论

家庭式产房是将待产室、产房和休养室合为一体的一种新的产科模式。家庭式产房的出现为孕产妇提供了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服务,既保证了医疗质量,又融汇了全新的人文关怀理念。我院VIP产科,一位产妇入住一套产房,在医院享受家庭式的生活,方便家人照护的同时,通过家人,尤其是丈夫参与生育及新生儿照护过程,既给予产妇最大的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持,又给丈夫带来极大的心理震撼,让他深刻体会到母爱的来之不易,不仅可以提高对妻子的关爱,也可促进其责任心和责任感,是一种非常好的生育模式。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分娩及产后康复、母乳喂养、小儿照护知识不断发展和更新,产妇及家属更加需要专业而系统的健康教育指导。在VIP产科,由于是家庭式产房,家属有时会因观念和知识的陈旧,成员之间在接受健康教育知识程度上有所不同,常会发生观念的冲突,甚至争吵。有研究发现,母乳喂养需要家庭支持、经常的指导,以及适宜的环境和心态。

康复科护士工作计划篇(8)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7-0107-03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specialized nurse in improving the nursing quality and rehabilitation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Method:To establish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nursing team in charge of the nursing personnels guidance and training in the department,and made the rounds and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nursing quality management,the results of after implement were compared with before.Result:The ability of nursing staff in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specialized nurse post setting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before(P

【Key words】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Specialized nurse; Nursing quality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Shaoguan City,Shaoguan 512000,China

近年来,护理的专科化发展已成为临床实践发展的策略和方向[1]。卫生部“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指导意见”中提出,专科护士是方向,专业护士是过程,并阐明了护理专业化发展的必然性和阶段性[2]。在国外,专科护士的首要任务是临床护理实践,为患者提供直接的高水平的护理,使患者直接受益,同时对其他护理人员提供业务指导[3]。骨科患者的康复与临床护理及自我护理的能力密切相关。为了全面提高本院骨科康复护理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本院于2011年12月成立了骨科专科小组,广泛开展骨科临床与康复护理,使全院骨科康复及处理水平得到大幅提高。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是三级甲等医院,骨科及临床护理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病源丰富。对本院实施专科护理前(2009年1月-2011年11月)的骨科1390例住院患者及2012年12月实施专科护理后1150例住院患者进行调查。

1.2 实施方法

1.2.1 成立骨专科小组 由医院护理部领导下成立成立骨专科小组。由组长、副组长及组员组成,负责全院骨科专科护理及会诊工作。专科护士的任职基础:由广东省卫生厅选派香港培训的骨专科护士及高年资熟练掌握骨专科理论和能解决骨科复杂疑难护理问题的主管护师以上人员担任。

1.2.2 制定骨科专科护理规范 骨专科小组负责全院骨科护理指引的制定与落实。制定与控制骨科疑难危重病例的查房与会诊制度、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及骨科各项质量指标的等,并参照广东省护理规范制定的包括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假体脱位等专科护理单。

1.2.3 查房方法及时间 由护士长组织专科护士、责任护士每天对骨科病房查房;其他科室在关骨专科护理方面疑难问题,先由需要科室申请,由专科护士到申请科室会诊,先由责任护士汇报病情,现阶段的护理措施及需要专科护士解决的问题,后由专科护士与责任护士一起对患者进行查体,询问有关专科问题。查房结束后到一起讨论,由专科护士对病例进行整体评估,制订护理计划及康复计划。并提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解答其他科护士提出的问题。

1.2.4 做好健康教育的宣教工作 骨科专科护士根据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如制定如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须知、深静脉血栓防护,弹力袜、肌肉泵等的护理使用指引方等宣传卡,或以讲课形式对患者或家属进行骨科专科知识及康复知识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康复能力。

1.2.5 组织护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通过专科护士外出培训学习,学习回院后向本院护士授课、床边示范等,对包括专科护理、用具使用及功能锻炼等进行培训。提高骨科护士的临床护理与康复护理的能力,有利于降低患者如压疮、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等的术后并发症,减少了患者的卧床时间,加快了患者康复时间。

1.2.6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专科护士每天进行护理查房,对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实施评估,根据当前存在问题,制定适当及预见性护理措施,促进患者的康复,加强患者的安全管理,总结分析缺陷与不足,并进行质量持续改进。

1.2.7 护理能力考核方法 理论部分:以广东省卫生厅[4]编写的《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及贺爱兰等[5]编写的《实用专科护士丛书(骨科分册)》为教材,培训前建立培训考核题库,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试卷对实施专科护理前后进行考核。试卷的平均难度系数为0.51,平均区分度为0.36;技能考核标准统一使用2007年卫生部管理年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使用的《护理技术操作项目考核评分细则》的考核标准。心肺复苏必考,包括手卫生,无菌技术等50项。两项总分均为100分,≥80分为优秀,60~79分为良好,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实施前后骨科护理人员护理能力比较

实施专科护理后骨科护理人员专科护理知识优良率和专科技能考核优良率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实施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实施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比较

实施后护理质量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实施前后康复效果比较

骨科功能恢复情况依据《骨科康复评定与治疗技术(第3版)》分为优、良、差。实施后的优良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4 实施前后康复效果比较 例(%)

时间 优 良 差 优良

实施前(n=1390) 467(33.60) 239(17.19) 684(49.21) 706(50.79)

实施后(n=1150) 730(63.48) 386(33.57) 34(2.95) 1116(97.05)

3 讨论

3.1 成立骨科专科小组有益于提高骨科护士的护理能力

本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高年资护士虽然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及专科知识,但有些操作流程欠规范,专科管理能力还处于初始阶段,许多教学、带教都是粗放型感性教育。成立骨专科小组,由于其成员为受过专科培训的专科护士及高年资护士,而专科护士是有高等教育的背景,在其护理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护理专长的专家型临床护士,其在临床一线起咨询指导作用,其权威定位得到认可[6]。有研究结果显示:专科护理提供高素质和成本效益护理服务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7]。骨科专科护士利用在骨科护理领域的知识制定骨科护理操作规程及指引,通过外出学习培训和教育,丰富了骨专科的护理及康复知识,帮助和提高本院护理人员的骨科专科护理知识。提高了本院护士的整体水平,如对疾病的整体评估能力、专科指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能力等。表1示,本院实施骨专科护理后,骨科护士专科护理知识、专科护理技能较实施前显著提高(P

3.2 推广骨专科护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随着综合性医院分科越来越细,临床及患者对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也需要高水平的专科护士参与其中。传统的常规护理主要是凭经验对骨科患者进行感性评估,而专科护理有统一的系统评估体系及各种指引,明显增强了评估的科学性,并能较好预见可能发生的问题。通过评估,制订方案、组织实施、反馈监督、加强了护理过程的系统性、有效监督和不断强化。同时,骨专科小组利用较专业的骨专科知识对骨科患者在治护过程中所遇问题如:髋关节置换、假体脱位等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能有效解决骨科患者面临的各种疑难问题。并对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预测并防护,为骨科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表2和表3示,实施骨专科护理后,骨科护理质量有所提高,压疮、跌倒、深静脉血栓等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

3.3 骨专科护士参与康复护理,有益于增强康复效果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而由于骨科疾病的特殊性,其预后与康复密切相关[8],但是综合医院的护理人员大多数都未经过专业系统的康复知识的培训,对不同病种的康复护理知识掌握难以满足临床和患者的需要,因而常让患者自己或家属帮助做康复训练。而骨专科护士多经过系统的骨科专科及骨科康复学习,系统掌握了各种骨科康复知识及科学的功能锻炼方法,能熟练使用各种功能康复的辅助工具,并能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早期康复计划并参与其中,并能解决康复过程中各种疑难问题。出院后能跟踪指导评估康复效果。表4示,实施骨专科护理后,患者康复效果优于实施前(P

综上所述,骨专科护士对在提高骨科专科临床护理与康复护理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应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的指引下,结合本地区的特点,积极探索培训及造就我国骨专科护士人员的培养。但我国专科护士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专科护士的使用和管理尚未规范,专科护理在提高骨科专科临床护理与康复护理方面的作用还需更进一步发挥。专科护士的成长还需要各级领导的支持及自身不断努力。专科护士如何取得最佳的工作效果,如何推动专科护理的发展,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 of Nursing.The essentials of master’s education for advanced practice nursing[M].Washington DC:AACN Publishing,1996:5.

[2]刘苏君.“专业护士”是护理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阶段[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6):504.

[3]乔晓斐,宋瑰琦,秦玉霞,等.安徽省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工作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4):67-69.

[4]广东省卫生厅.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M].第2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98.

[5]贺爱兰,张明学.实用专科护士丛书(骨科分册)[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87.

[6]曹轶.我国专科护士的培养与发展[J].护理研究,2007,21(2B):385-387.

康复科护士工作计划篇(9)

2010年3月卫生部提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其主题为“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我院深入贯彻卫生部的政策方针,于2010年底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我科做为首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结合本科室工作特点,与时俱进、率先垂范,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月-12月收治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男59例、女41例,年龄55-80(63.7±4.8)岁,住院时间为(3.8±1.3)周,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8例,初中63例,大学及以上9例。选择2012年1~12月收治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55~80(65.1±4.7)岁;住院时间(3.5±1.2)周;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6例,初中66例,大学及以上8例。排除因个人因素未遵医嘱出院患者,两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一般临床护理方法,实验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方法,具体内容:

1.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意识观念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是从思想层面上使所有护理工作者认识到基础护理、满意服务的重要性1。定期组织全科学习有关“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相关文件,提高护理人员的对优质护理的认识,改变传统观念,统一思想,全员动员,调动广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心胸外科的患者具有手术风险大,术后恢复慢,引流管多,刀口疼痛明显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护士转变态度、主动服务,微笑服务,多与患者交流指导,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的需求。

1.2.2保证基础护理人员的数量,加强晨晚间护理。晨晚间护理时各安排一名助班护士为患者做基础护理。为病人做好口腔护理、会阴护理、面部、足部清洁,洗头、鼻饲等。真正做到有陪无护。

1.2.3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包床到护,扁平化护理。根据我科危重病人居多,而年轻护士在护理人员中占得比例大的特点,护士长制定工作流程和分层级管理制度。病房分为两大组,组长由年资较高护士担任,每组3名责任护士。每名责任护士分管≤8位患者,履行基础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治疗、心理护理、康复指导、健康教育等职责。2组长除护理好其所负责的病人外,还应对本组其他护士起到监督、指导工作。形成责任护士-护理组长-护士长三级质控,保证每位患者都具有平等,优质的护理服务。

1.2.4加强护士的技术和理论知识的培训。娴熟的操作技术更有利于增加护患之间的沟通和信任感,有利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科室根据护士的工作年限和资历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实行分层级管理。制定年技术操作考核计划,推选出一名技术操作教员到院内培训学习操作,然后培训科内护士,逐级提高护士的技术水平。扎实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护理患者,与病人做好健康指导。科室定期组织培训心胸外科常见疾病的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护理常规等相关知识,

1.2.5简化护理文书,增加护患沟通的时间。将每日完成的基础护理项目在基础护理单上打钩,同时患者的护理计划单分为入院评估、术前评估、术后当日评估护理、术后三日护理、恢复期护理和出院指导。责任护士可根据每位患者的病情按护理计划单进行指导并打钩,既简化了书写又可按照护理计划单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

1.2.6实施细节护理,体现人文关怀。优质护理服务的灵魂就是人文关怀,护理实践中人文关怀的实质就是尊重服务对象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关心和满足其丰富多样的健康需求,同时激发其主动、积极、创造性恢复、维持和促进自身健康。3雨天为患者送上一把雨伞,热天送上一杯水等等。于细节之处见真情,做到用真情感动患者。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3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对就医环境及护理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护理理念也由原来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优质护理服务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各项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康复科护士工作计划篇(10)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在总的康复医疗计划实施过程中,为达到躯体的、精神的、社会的和职业的全面康复的目的,紧密配合康复医师和其他康复专业人员,对康复对象进行的除基础护理以外的功能促进护理。预防继发性残疾,减轻残疾的影响,使患者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和重返社会[1]。康复护理只有十余年的历史,是为了适应康复治疗的需要,从基础护理中发展起来的一门专科护理技术。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而发展。我国对康复护理的研究着重在骨科、神经科、心脏、老年病等临床专科患者康复的工作中。

1 基本情况

我院康复医学科从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聘请的护理人员15名,均为女性。年龄35岁1人,平均年龄26.8岁;工龄5年及5年以下9人,6~10年3人,11~20年2人,>20年1人,平均工龄6年;学历:本科2人,大专5人,中专8人;职称:主管护师2人,护师5人,护士8人。所有人员均无接受正规的康复护理课程教育,无专业的康复护理知识,其中仅3名护理人员曾外出进修学习。

2 康复护理存在的问题

2.1 康复护士基础医疗水平偏低 15名护理人员中低年资、低学历的护士居多缺乏临床护理经验,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

2.2 缺乏系统的专业的康复护理知识及技能 15名护理人员均未接受系统的康复知识培训,对康复医学认识不深,存在着康复护理知识少,技能缺等问题,完全胜任和承担康复护理工作十分困难。

2.3 临床其他科室的护士对康复护理理解认识不深 康复护士面对外界的不解及自身信心不足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影响正常的护理工作。

3 康复护理与一般护理的共同点与区别点

康复医疗是一个新的医学领域,康复对象是各种功能残障者,因此,对从事康复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但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基础医学水平,还要学会康复护理的技术与技巧。

3.1 共同点

3.1.1 基础护理 康复护理首先应完成生活护理和有关基础医疗措施,即完成基础护理的内容。

3.1.2 执行医嘱 准确执行康复医嘱,这是完成康复医疗计划的保证。

3.1.3 观察病情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和残疾的动态变化以及康复医疗的效果,并及时向康复医生反映真实情况。

3.2 区别点

3.2.1 护理对象 康复医疗主要对象是残疾者和慢性患者,他们存在着各种动能障碍,给护理工作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并带来了诸多的困难。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多方面服务,尊重患者的人格,不论其残疾程度如何,均应一视同仁,不能有任何歧视或厌恶。

3.2.2 护理目的 康复护理首先要完成与一般护理相同的目的,即,使患者减轻病痛和促进健康。此外还要预防残疾的进展,减轻残疾的程度,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和活动能力,使患者早日走向社会。

3.2.3 护理内容:除一般护理内容之外,尚有:

3.2.3.1 观察患者的残疾情况以及康复训练过程中残疾程度的变化,认真做好记录,向有关人员报告。康复训练是综合性的,如药物、理疗、针灸、运动、按摩或推拿等。护士要与各有关人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洞察和了解情况,提供信息,在综合治疗过程中起到协调作用。

3.2.3.2 预防继发性残疾和并发症。如偏瘫患者应预防挛缩畸形的发生[2]。因为挛缩可阻碍康复计划的进展。在护理时,要矫正患者姿势,亦可利用力学辅助器等。

3.2.3.3 学习和掌握各有关功能训练技术,配合康复医师及其他康复技术人员对残疾者进行功能评价和功能训练。根据患者的不同性质和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3]。使训练在病房中不断地继续进行,让患者随时随地恢复功能,受到更大的裨益。

3.2.3.4 训练患者进行“自我护理”指患者自己参与到活动中,并在其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更完善、更理想地达到护理目标。康复护理的原则是在病情允许条件下,训练患者进行自理,即“自我护理”。对残疾者及其家属要进行必要的康复知识的宣传,通过耐心地引导、鼓励和帮助,使他们掌握“自我护理”的技巧,从而部分地或全部地做到生活自理,以便适应新生活,重返社会[4]。

3.2.3.5 帮助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残疾人和慢性病患者有其特殊、复杂的心理活动,甚至会产生精神、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康复医护人员应理解患者、同情患者,时刻掌握康复对象的心理动态,及时耐心地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不允许有任何讥笑和讽刺的言行[5]。

4 建议与思考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康复服务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康复护理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因此对康复护士必须通过专业培训才能胜任本职工作,怎样培训优秀的康复护士是我们今后需要探索的课题。首先看看康复护士培训四要素[6]:

4.1 专业培训是重点

康复护理是一门新的护理专业,康复护理源于一般护理但无论从护理对象、内容、方式都具有它的专业特点,如康复护理对象是因疾病和损伤而导致的各种功能障碍者,护理的内容多为患者的功能恢复,护理方式主要是“自护方式”。加强专业培训使之尽快适应康复护理工作尤为重要。可以通过请康复专家来讲学授课;组织康复护士去外院参观学习及交流;鼓励和组织康复护士有计划的进行理论及技术学习;工作中遇到典型病例及时进行案例分析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学习,使康复护士的专科理论和技术得到提高,以适应康复护理专业的需要和满足患者需求。

4.2 功能康复是目的

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使伤残者恢复某些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当然也不可忽视他们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康复。心理康复非常重要,不少残病者因伤残缺陷而产生悲观失望和轻生念头,这些不良情绪直接影响康复效果。康复护士在工作中要关心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发生原因,从而根据患者的文化修养,家庭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康复教育计划。要反复认真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疾病康复知识和训练计划以及措施和预期效果等,使患者逐步打消顾虑振奋精神,树立克服困难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康复护士更重要的是辅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从日常生活的简单训练做起如:梳头、洗脸、穿衣。这些看似简单但十分重要的训练必须由康复护士手把手一遍遍反复多次进行。训练中要准确把握尺度,不包办替代,不放任自流。

4.3 基础护理是依托

需要接受康复护理的人多数是伤残者,大多需卧床或活动受限制,生活自理能力差。他们中许多人在院期间需要依靠护士的帮助,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做好基础护理,尤其是生活照料部分,还要注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康复患者要注意安全护理,防止发生坠床、烫伤,这些均需要加强基础护理的落实,如果我们不把患者安全放在首位就谈不上患者康复,所以基础护理是康复护理的依托和保障。

4.4 健康教育是方向

把康复护理知识教给患者及家属,把康复护理的技能传授给患者及家属,这是我们做好康复护理的方向和宗旨。康复护士有责任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卫生宣教和健康指导,康复护士应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宣教能力,有较丰富的知识,专业技术娴熟。要着重培训康复护士的交流技巧,要通过交流让患者信任护士,使护士较准确的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感受。要定期进行宣教教会患者和家属必要的康复知识和技术,尤其要讲述和教会其自护知识和技术,使患者出院后能继续训练,加快机体功能恢复,从而逐渐适应社会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护士面对的都是功能障碍者,他们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较为脆弱。作为健康的守护者,除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得技术,还应有健康的体魄、整洁的仪表、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言语修养。良好的精神面貌能唤起患者乐观饱满的情绪,增加患者与疾病斗争的信心;美好语言不但能使患者听了心情愉快,而且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护士的亲切语言,有利于解除患者的思想负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利于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促进患者的康复。

康复护理的前景是光明的,前进的道路还有待我们所有护理工作者共同努力铺设。

参 考 文 献

[1] 石凤英.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

[2] 石凤英.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

[3] 石凤英.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

上一篇: mooc教学论文 下一篇: 检验教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