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调查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09 07:52:06

新零售调查报告

新零售调查报告篇(1)

北京开元策略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元策略),作为国内最早从事报刊发行研究的专业性机构,在跨度四年的时间内,对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大中心城市,数十个类别近500余种的强势报刊进行季度性零售量监测,调查范围囊括了目前市场上大部分强势报刊。通过科学的调查手段,开元策略获取了主要报刊实际零售发行的第一手数据,通过客观分析对比零售数据编制的《中国市场化报刊广告投放参考》,是揭开虚报发行量面纱,进行报刊真实发行量比较的最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是发行量第三方认证的有效替代品。以下所有数据均精选自《中国市场化报刊广告投放参考》,对部分热点报刊类别进行了分析。

从《中国市场化报刊广告投放参考》可以获得开元策略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大中心城市,对主要市场化报刊进行定期零售市场监测研究的结果中,对广告投放有参考意义的零售市场信息。根据《中国市场化报刊广告投放参考》提供的信息,可以对不同报刊,在不同城市的零售期发实销总量进行客观的比较。

开元策略作为专业性研究机构,站在独立第三方立场,以公正和客观的态度,应用专业和科学的方法,对报刊零售市场进行自主性调查和研究,在不受报刊发行数据利益各方中任何一方影响的前提下,根据实际调查结果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

数据来源:北京开元策略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于2005年3月对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报刊零售终端进行了抽样调查,共收集有效样本572个。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筛选有代表性的报刊销售摊点,采用访问员问卷面访的形式,要求访问员协助摊主当场完成问卷。访问完毕后,经过对超过30%已执行问卷所进行的走访及电话复核表明,全部调查的访问工作均符合调查程序的规范和质量要求。

新零售调查报告篇(2)

一、各位储蓄检查辅导员严格履行自己职责,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零售业务检查,纠正了一些执行规章制度的偏差,发现了一些违章隐患,部分支行还制定并执行了业务核算质量检查考核标准,保证了各支行零售业务的正常开展。

二、组织了两次全市性的零售业务大检查,重点围绕储蓄科的管理,事后监督的质量,责任卡、凭证管理、特殊业务等易发案部位,对全市个支行的个营业点进行了专题检查,检查面占全部网点的。通过检查、通报、整改,不断规范全市的零售业务的管理和核算。

三、在各位检查辅导员写出研讨文章的基础上,组织召开三次“易发案部位研讨会”,对零售业务的易发案部位分个专题进行研讨,通过研讨交流了一些业务中的难点,对规范管理、提高检查辅导员的制度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此外,结合急需解决的问题,还组织检查辅导员对集零业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讨,为我处制定集零业务管理办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四、根据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集零业务、挂失和按姓名查帐号业务布置了两次专项检查,及时纠正一些重点部位的问题,对进一步规范零售业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五、根据省行零售业务处的要求,以“加强服务和执行制度”为专题进行了调研,不少检查辅导员深入一线,与储蓄科长、所主任、柜员一起写出了有一定质量的文章,提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为我行零售业务处写出调研报告提供了依据。

六、各支行普遍重视业务培训,检查辅导员积极参与各类培训班。据不完全统计,××年全年,各支行共举办培训班期,参训员工累计达人课时,按全市名储蓄员工计平均每人培训课时。培训的内容除一些新业务的培训外,大多数是对一些规章制度的要求和对差错事故的分析,对规范一线柜员和事后监督的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七、对全体储蓄检查辅导员分两期进行电脑基础知识培训,考核合格率为,初步掌握了用电脑处理检查辅导台帐的技能。目前,已有个支行的检查辅导员在电脑中分所建立检查台帐,个支行的检查辅导员用软盘上报检查辅导月报。

八、储蓄检查辅导员积极撰写调查报告和专题报告,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支行的名检查辅导员共撰写调查报告篇,研讨文章篇,各种专题报告篇。同时各位储蓄检查辅导员根据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向各级管理部门提出合理建议,仅通过月报反映的建议达多条。雨花的×××和玄武的××积极参与零售业务处组织的调研论文征集活动,其中×××撰写的论文获三等奖。

九、零售业务处按季编发《辅导员通讯》,以指导全市储蓄检查辅导工作。本年度共编发期。储蓄检查辅导员关心《通讯》质量,除积极投稿外,还给《通讯》提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给《通讯》的发展于新的活力。

十、根据近几年我行储蓄系统发生的案件、重大差错和总行通报的典型案件,举办了一次有各支行分管行长和全体储蓄科长参加的“案例分析讲座”。

新零售调查报告篇(3)

虽然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零售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然而13.6%的中国零售商却面临着不断上升的店铺盗窃事故,导致的损失占零售盗窃总金额(68亿元人民币)的47.5%。

零售研究中心总监和报告编者Joshua Bamfield教授指出:“零售商将店铺盗窃1/3的升幅归咎于经济衰退。另外,很多零售商已注意到行窃者类型以及被偷取产品类型的转变。”

调查报告赞助商保点系统公司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范德明表示:“经济衰退为各行各业带来重大影响,当中零售业所承受的冲击特别严重。许多零售商纷纷削减开支,然而调查报告显示,防损开支的大幅缩减却带来了适得其反的后果。零售商减少驻店员工及培训开支后,若能对防损解决方案作出明智的投资,可令其防损措施事半功倍,对舒缓货品损耗带来正面的影响。”

Joshua Bamfield教授续称:“2009年的调查报告发现,受经济影响,零售商削减9亿美元(约人民币61.4亿元)的防损及保安开支,同时导致货品损耗额上升i00亿美元(约人民币682.7亿元)。由于减少盗窃是零售商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和改善防损措施刻不容缓。”

2009年的防损开支相等于销售额的0.31%。

全球零售货品损耗率

截至2009年6月的12个月期间,受调查的41个国家中共有38个国家录得货品损耗率上升。货品损耗(以零售销售额的百分比计算)于一年内增加5.9%,全球平均货品损耗率为1.43%。过去两年的调查均发现货品损耗下跌,与今年的数据有天壤之别。

尽管北美洲及欧洲分别占全球货品损耗率40%和38.4%,印度、摩洛哥和墨西哥却录得最高的损耗率。香港、台湾及奥地利的货品损耗率则为最低。

Joshua Bamfield教授表示:“虽然有评论家将零售盗窃视为无关痛痒的社会现象,或将其简单定义为商业的代价,但他们却忽视了零售业罪行对公众造成的危害。2009年的零售罪案令受调查的41个国家5.53亿家庭平均多付208美元(约人民币1420元)。”

虽然中国的平均货品损耗率为零售额之1.06%,若与亚太区平均1.24%比较,看来可能较低,但似损耗金额而言,则超过10亿美元(约68亿元人民币)。换句话说,零售业中各方,即制造商、零售商、员工及消费者正间接地分担着此金额费,令中国每个家庭平均多付27.58美元(约人民币188元)。

全球各市场类型的损耗

零售损耗随着不同行业、市场类型和国家而有所不同。2009年的调查报告显示,最高损耗率的零售类别为成衣、服装及时装、配饰(占1.84%),其次是化妆品、香水、美容产品、及药品(占1.77%)。

在成衣、时装类别中,最高损耗率的产品为配饰(3.85%)及时装、订造服饰(3.64%)。这些产品在所有受调查地区的损耗率均为最高(北美洲、拉丁美洲、欧洲、亚太区、中东及非洲)。此外,有别于其他地区,鞋袜于亚太区亦是在成衣、时装类别的高风险产品,损耗为1.61%。

在亚太区,最高货品损耗率变动为便利店、天然及专门食品店(占6.9%)以及化妆品、香水、保健及美容产品及药品(占6%)。而家具、纺织、地板及窗帘(占1%)和酒类及酒类外卖(占1.1%)的升幅最少,可是,没有一种业务类型的损耗率有下降的趋势。

全球零售业罪行所导致的损失

2009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全球零售业罪行所导致的损失,包括防损费用达1205亿美元(约人民币8226亿元)。此损耗包括店铺盗窃损失(40.5%)、员工偷窃损失(33.8%)、供应商的损失(5.3%)以及防损支出(20.3%)。

在损耗上升的同时,世界各地的零售商却减少保安开支。在较为成熟的市场,如北美洲及欧洲,防损开支较新兴市场为高。北美洲2009年防损开支为销售额的0.40%,较2008年减少了8.11亿美元。欧洲零售商2009年防损开支为销售额的0.29%,2008年则为0.34%。

亚太区的零售保安支出为0.17%,亦是所有受调查区域中最低的。

Bamfield教授评论道:“值得留意的是,零售商的保安系统及设施开支跌幅远远超越聘请保安人员的支出。采用多种保安形式固然是最有效的方法,但采用全面的损耗管理解决方案和严紧的防损措施亦有助提升保安人员的效率。”

在中国,防损开支为1.85亿美元(约人民币L2.6亿元人民币),占零售销售额的0.18%,仍远低于全球平均值的0.31%。

2009年商品盗窃损失高达646.1亿美元(约人民币4411亿元)。当中店铺盗窃和员工偷窃的商品价值占损耗总值72%。店铺盗窃造成的损失最大,总值488亿美元(约人民币3331亿元)。打击有可能发生的店铺盗窃对货品防损有莫大帮助。

经济衰退的影响

Bamfield教授指出:“从犯罪学的角度来看,失业率上升会导致罪案增加,种种迹象显示现今零售犯罪案件对零售商带来的影响较过去两三年更为严重。”

Bamfield教授又表示:“部分窃匪真的面临经济困难。但有些人却因失业或就业不足而面对家庭收入减少,他们觉得需要通过盗窃来维持以往的生活质量。许多国家的金融及政治体系失败,令很多人感到迷茫,由于没有其他人可依赖,他们因而不惜犯案来换取自己的利益。”

调查发现货品损耗和盗窃在过去一年正持续增长。零售商将店铺盗窃1/3的升幅及员工偷窃逾1/5的升幅归咎于经济衰退。

Bamfield教授表示:“盗窃方式已经开始转变。店铺盗窃的可能性较员工偷窃更大,由于职位空缺不多,员工均希望保住现有工作,因此他们选择行窃的机会较少。”

盗匪通常集中偷取体积细小、易于隐藏、贵重而又有一定受欢迎程度的品牌商品,因为这些产品易于转售。高失窃风险商品包括:电子游戏、Wii、影碟、iPod、MP3播放器、衣服、化妆品、面霜、香水、酒、鲜肉,以及贵价食品。其他较多失窃的商品包括剃刀、剃须产品、手提电话及手表。

逮捕之盗匪

2009年零售商逮捕触犯店铺盗窃和员工偷窃的窃匪数目接近58075元,比去年上升50万元,这亦可能成为零售罪案上升的证据。其中,店铺窃匪占85.6%,员工窃匪占14.4%。

在亚太区,店铺窃匪之平均盗窃价值为69.27美元(约人民币473元),而员工窃匪之平均盗窃价值为376.15美元(约人民币2568元),全球平均值则为1889.02美元(约人民币12896元)。

新零售调查报告篇(4)

以深圳为例,南方都市报深圳版2007年12月17日~23日的一周内,每天的版数分别为:112版、120版、112版、168版、152版、104版、72版,平均下来,每天为120版。目前,报纸每个印张的印刷成本在0.17-0.20元之间,按此计算,每份南方都市报深圳版仅每天的印刷成本就达2.55~3元。加上每份报纸售价约36%的发行成本,仅印刷和发行两项,南都深圳版每天每份报纸的成本就达2.91~3.36元。这还不算人工、采编及管理等成本。

南方都市报广州版与深圳版的版数也不相上下,甚至更多。如2007年12月17日~23日这一周内,南都广州版就有周四和周五两天的版数超过深圳版,分别为184版和168版。平均下来,其每份报纸的成本也应超过3元。

3元多的成本意味着什么?若把其发行所获得的收入与发行费、采编、管理等支出的费用抵消,每份报纸的成本只计为3元,按南方都市报2006年12月自己公布的数据,它的发行量为150万份,2006年广告额为13亿元。150万份报纸一年的成本为:150万×3元×365天≈16亿元。13亿元收入-16亿元成本=-3亿元,即它每年要亏损3亿元。南方都市报真的亏损吗?当然不是。因为这个发行量不真实,广告营收额的水分也非常大(不过它目前确实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是,从这个简单的计算其实可以看出,南都的盈利压力是非常大的。

按以上的数字,南都必须平均每天有450万元的广告收入,它才能不亏损。如果提高报纸售价,则可以减少广告营收上的压力。南都面临两种矛盾:一方面,它希望把报纸做厚、让发行量达到最大化,另一方面,它越厚、发行量越大,成本会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它也就不得不提价。显然,南都提价绝非其所声称的“为了扭转价值与价格倒挂的现象,实现报纸价格向价值的回归和靠拢”这个单纯而堂皇的理由。南方报业传媒内部人士从各方面透露出来的信息表明,南都提价是因为其资金上出现了一些问题。虽然南都有关负责人否认“涨价是出于经营不善的被迫之举”,不过,这些传闻和内幕消息却绝非杜撰。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最新出版的《南方传媒研究》证实:“广告实收款有所下降,再加上南都在基础设施建设、印力加强,以及奥一网资金投入、数字报建设等方面重拳出击,致使现金流出现一些困难。提价是增加回款、释放压力的应急渠道。”一语中的,这才是南都此次提价的真正原因。无论给提价戴上一个多么堂皇和美妙的大帽,显然并不能回避和掩饰它在资金与经营上遇到的问题。

提价前的深圳背景:对手也曾两次提价

南都于2007年11月1日起,将深圳市场的零售价格由1元涨至2元,整订价格则从每年360元涨至720元,但9~11月间整订打8折,12月打9折。

南都在深圳涨价后,其在广州市场的零售价格却标注为“定价2元,优惠价1元”。也就是说,南都在广州还是卖1元钱,南都只在深圳市场提了价,在其他地区并未提价。

南都为什么只在深圳提价?它为什么敢于在深圳提价?

这里有必要先来介绍一下南都在深圳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晶报。

晶报是深圳报业集团主办的一份综合性都市类日报。它2001年8月1日创办时,只有32个版,在零售市场上卖5角钱。2001年9月,随着美国“9・11”事件的发生,晶报借对此事件及其他事件的报道,半年后即一跃而成为发行量达50万份的报纸,零售量和总发行量均为当时深圳市场第一。但是,随后晶报自己进行的读者调查发现,晶报当时的读者结构中,二线关(特区边防线)外工厂打工仔等购买力不强的读者占了较高的比例。为了提升读者结构层次、增加有效发行、提高报纸品位、降低成本,晶报分别于2002年6月1日和2003年9月1日,将零售价由5角提高至8角、再由8角提高至1元钱。经过两次提价,晶报主动收缩战线,控制发行,使有效发行最大化,广告额迅速攀升,创刊两年即实现盈利。

可以说,在深圳市场,正是因为有过晶报这样一份通过提价过上“好日子”的报纸的先例,后来者才敢一而再、再而三地提价。如深圳晚报也曾随之提过价。

在晶报人的理念里,报纸厚、发行量大并不一定就是好。晶报总是努力在适当的厚度与丰富的内容、合适的发行量与恰当的读者结构之间寻找平衡点。晶报认为,如果不计成本地无限扩版,并不利于报纸的良性发展。

秉持着“简约精致”这样一种办报理念,晶报连续多年一直保持零售价1元、每天出报约64个版的规模,报纸平稳快速发展。2006年,晶报实现广告额4亿余元,而自实现盈利以来每年上交集团的利润也相当可观,甚至不亚于南都每年以厚报和高发行量所获得的利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晶报与南都虽然也有竞争,但多数时候都相安无事。彼时南都发行量约与晶报相当。晶报主动收缩战线后,南都发行量比晶报略高。但南都显然并不满足于此,它还对晶报以较少的投入就能获得比它更高的收益而耿耿于怀。

为了抵御“外敌”的入侵,做强做大本地都市类报纸,2007年初,根据深圳市委的部署,深圳报业集团决定投入1500万元,用于支持晶报的二次创业。

有了强大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晶报开始改扩版。经过数月准备,晶报对部门设置、人员配备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整和改革,2007年4月18日,晶报实行了创刊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改扩版。改扩版后的晶报,市场反映良好,发行量和广告量都有明显上升。

南都开始坐不住了。

就在晶报在2007年下半年展开第二轮读者调查、酝酿第二次改扩版之时,南都也抢先亮出了它的应对措施:改扩版并提价。 应该说,2元钱的报纸在深圳并不算最贵。在深圳二线关外的龙岗和宝安,南都提价之前,南都和晶报都曾经被流动报贩炒卖到2元甚至3元,这一价格在少部分地区其实长期存在。而在深圳罗湖区及福田区靠近口岸的地方,多年来香港发行量靠前的东方日报、星岛日报等报纸,一直在报摊上偷偷摆卖着,其零售的价格就是每份6-13元,但其在深圳的发行量仍达每天数千份。比较而言,南都2元的零售价不过是小儿科。

主要竞争对手晶报的应对

2007年11月1日,南都在深圳提价

第一天,晶报除了派出发行公司和有关人员密切观察市场反映、迅速掌握有关数据外,也做好了充分应对准备。

当天,晶报在头版醒目位置刊登了《晶报敬告读者》书,提醒读者晶报也将全面扩版改版,并且明确告诉读者“在当今涨价成风的情势下,扩版改版加厚了的晶报,整订、零售价格均保持原价”。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晶报要与读者“一起分享发展成果”,并且,“我们承诺做得更好”。

2007年11月13日,晶报正式实施第二次改扩版。改扩版后的晶报平均每天版面扩大到70多个。内容上,每天新增加了一个社论版,与原来就有的每天一个时评版一起前移至第4、5版,新创设了每天4个左右的实用资讯板块,专门刊登出行、招聘、考试、菜价、水电气、演出、电影电视、健康资讯、气象等信息另外,新增设了一叠城区新闻版,用于刊登深圳各区的街区信息,报道社区有趣的、有益的、有意味的百姓和草根故事。本地新闻方面,则强化了“现场”、“线料”和“调查”等板块,向读者关心的社会、民生热点新闻和突发事件新闻进行倾斜,开设了“真相”、“独家暗访”、“记者体验”等专栏。此外,还新设立了心理咨询、校园、香港股市等专版,并从周一至周日每天推出一个周刊,内容涉及娱乐、人文、奥运、休闲、时尚、时事。

晶报第二次改扩版推出后,马上受到读者认可。在2007年11月1日南都涨价致其零售量节节败退的“大好形势”下,晶报零售量却不断攀升,一周内零售量上升了4万余份。两个月来,晶报因零售量提升过快,导致印力不足,集团不得不协调印刷资源,以腾出充足的印刷机和时间来用于晶报的印刷。

但与此同时,晶报零售量的上升也让晶报有关负责人产生了忧虑:过高的发行量将导致成本增加。由于深圳报业集团对各报实行的是利润考核,晶报不得不开始考虑是否需要重新控制发行量,以降低成本。

一场受到竞争对手欢迎的提价

南都提价从―开始就遭到了它的不少读者的反对。在网上,不仅仅它的竞争对手深圳报业集团主办的网站深圳新闻网上众多网友齐声声讨,就连它自己主办的网站奥一网上,也是一片骂声:“南都把我们深圳人都当傻子了。”“南都以为深圳人都是凯子,脑子被门夹了?同样厚度的报纸,广州卖1元钱,深圳就卖2元,就凭这一点就该拒绝它。”“我们用脚投票。”

最直接的反应当然首先体现在零售量上。南都公开承认的数字是,2007年11月1日南都提价首日投放到深圳零售市场的报纸减少了二成。虽然南都有关负责人宣称,“提价后的市场零售量在可接受和可控制的范围内。”不过,据笔者在多个报摊零售点随机抽样调查的情况看,其零售量绝不仅仅只减少了三成。据多方调查后的市场推测,南都在深圳市场下降份额应在50%~60%。而与此同时,晶报的零售量则直线上升了40%~50%。晶报零售量的上升还同时带动了深圳特区报和深圳商报零售量的小幅上升。

深圳报业集团近日组成的专门调查队调查的结果表明,南都在深圳市场的零售量由原来的11万余份下降到目前的约7万份左右。加上其约9万份的整订量,南都在深圳的总发行量仅约16万份。 据传,由于南都总部执意执行提价政策,南都深圳发行部负责人无法完成发行任务,已挂冠而去。

新零售调查报告篇(5)

1990

87.3 32.0

13.8 45.8 31.4

10.1 41.5

1991

86.7

33.5

14.7

48.3

29.7

8.7

38.4

1992

86.7

34.6

15.6

50.2

29.3

7.3 36.5

1993

84.8

34.9

16.4

51.3

27.3

6.3 33.5

1994

86.5

35.0

16.7

51.7

28.5 6.2

34.7

1995

90.0

36.1

17.5

53.6

29.6 6.8

36.5

1996

92.9

37.3

18.0

55.3

31.0 6.6

37.7

1997

94.5

37.1

18.7

55.8

31.6 7.1

38.7

1998

96.2

36.5

19.5

56.0

32.2 7.9

40.2

1999

102.9

38.1

20.4

58.5

35.2 9.2

44.4

2000

106.4

37.9

20.8

58.7

37.5 10.2

47.7

2001

105.6

38.1

21.4

59.5

36.0 10.2

46.1

2002

102.9

37.1

22.1

59.2

34.3 9.5

43.7

2003

102.5

37.2

22.6

59.9

33.8 8.9

42.6

03/02 -0.4%

0.2%  2.7%

1.1%

-1.4%

-6.3%

-2.5%

在这10年中,报纸预订销售持续上升,实际价值增加了20%,相当于每年增长1.8%。这种增长涉及各类报纸,但升幅最大的是地方综合性政治报纸,②增幅高达44%。实际上,报刊预订销售自1990年占30%以来,就一直不断提高,至2003年达到38%,每年上升0.6%。还值得一提的是,网上预订报纸持续发展:2002年占0.4%,2003年占0.7%,增长了0.3%。

地方综合性政治报纸营业收入占全国报纸的29%,2003年报纸销售和广告收入都高于2002年的水平,接近2000年的最高值。从1993年至2003年,这类报纸广告收入增长24%,显现出“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独特景色(见表2)。

表2 地方综合性政治报纸销售和广告收入变化(单位:亿欧元)

年份 营业总收入 零售收入 预订收入 销售总收入 商业广告收入 各类广告收入 广告总收入

1990

23.1

9.7

2.9

12.6

7.0

3.6 10.5

1991

22.9

10.0

3.0

13.0

6.7

3.2

9.9

1992

22.9

10.3

3.2

13.5

6.6

2.8

9.4

1993

22.6

10.3

3.4

13.7

6.5

2.4

9.0

1994

23.2

10.4

3.5

13.9

6.9

2.4

9.3

1995

24.3

10.7

3.6

14.4

7.2

2.7

9.9

1996

25.9

11.4

4.1

15.5

7.6

2.7

10.3

1997

25.9

11.3

4.3

15.6

7.4

2.9

10.3

1998

26.5

11.2

4.6

15.8

7.5

3.2

10.7

1999

28.7

11.8

4.7

16.4

8.5

3.8

12.3

2000

29.6

11.7

4.8

16.6

8.5

4.5

13.0

2001

29.3

11.3

5.1

16.3

8.3

4.6

12.9

2002

29.2

11.1

5.3

16.5

8.4

4.4

12.8

2003

29.4

11.0

5.6

16.6

8.5

4.3

12.8

03/02 -0.6% -0.8%

4.6%

0.9%

1.4%

-2.2%

0.2%

2003年是免费报纸真正进入法国的一年,每日发行量超过100万份,广告收入相当于2002年的3倍。

当然,这些乐观的成果后面也潜伏着令人不安的因素。尽管报纸销售收入提高了,但是扣除10年物价上涨15%的因素,2003年实际收入只高于1993年5%,而比2002年下降了0.3%。如果按照2002年的价格计算,2003年报纸总收入只有101亿欧元,实际下降了1.8%而不是前述的0.4%。

与广播、电视相比,报纸更多地受到广告市场的影响。在法国,报纸虽然一直是广告传播的第一载体,但是这种地位在2003年继续削弱,广告收入连续第三年下降,减幅为2.5%,只有42.6亿欧元,占总收入的42%;受冲击尤为明显的是全国综合性政治报纸,③广告收入减少11.3%;其次是技术与职业类报纸,④减少了7.5%。自2000年达到47.7亿欧元的峰值以来,报纸广告名义收入下降了10.6%,实际收入下降了15.4%。事实上,2003年广告总收入只相当于1998年的水平。

的确,报刊零售在1990年至2000年很稳定,但是从2001年开始出现滑坡,至2003年已连续第4年下降。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全国综合性政治报纸营业额连年下滑,在2001年和2002年分别减少8.5%与7.2%之后,2003年又降了6.3%,跌至14.2亿欧元,甚至低于1993年14.7亿欧元的水平。这类报纸的预订收入在10年中从30%增长到40%,但是零售却不断减少,2003年零售所占的份额不到19%。广告营业额也难逃厄运,2003年降低了11.3%,比2000年减少38%,重新回到1993年5.6亿欧元的水平(见表3)。

表3 全国综合性政治报纸销售和广告收入变化(单位:亿欧元)

年份 营业总收入 零售收入 预订收入 销售总收入 商业广告收入 各类广告收入 广告总收入

1990

16.8

5.5

2.4

8.1

5.5

3.2 8.7

1991

15.8

6.0

2.5

8.5

5.0

2.4

7.3

1992

15.4

6.3

2.6

8.9

4.8

1.7

6.5

1993

14.7

6.4

2.7

9.1

4.4

1.2

5.6

1994

15.2

6.3

2.8

9.1

4.9

1.2

6.1

1995

15.7

6.5

3.0

9.5

4.9

1.3

6.2

1996

15.5

5.9

3.1

9.0

5.1

1.4

6.5

1997

15.8

6.1

3.1

9.2

5.2

1.5

6.7

1998

15.8

5.7

3.1

8.9

5.2

1.5

6.7

1999

16.7

5.7

3.2

8.9

6.0

1.8

7.8

2000

17.8

5.6

3.3

8.9

7.2

1.8

9.0

2001

16.3

5.7

3.3

9.0

5.8

1.5

7.3

2002

15.1

5.5

3.4

8.9

5.1

1.2

6.3

2003

14.2

5.2

3.4

8.6

4.6

1.0

5.6

03/02 -6.3% -4.9%

0.8%

-2.7%

-9.8%

-17.8%

-11.3%

表4 大众化专业报纸销售和广告收入变化(单位:亿欧元)

年份 营业总收入 零售收入 预订收入 销售总收入 商业广告收入 各类广告收入 广告总收入

1990

30.6

16.0

5.0

21.1

8.6

0.9 9.5

1991

31.7

17.1

5.6

22.7

8.2

0.9

9.1

1992

32.9

17.6

6.1

23.7

8.4

0.7

9.1

1993

32.5

17.8

6.5

24.3

7.6

0.7

8.3

1994

32.9

17.8

6.5

24.3

7.8

0.8

8.5

1995

34.4

18.4

6.8

25.2

8.4

0.8

9.2

1996

35.4

19.4

6.6

26.0

8.7

0.7

9.5

1997

36.3

19.2

6.9

26.1

9.5

0.7

10.2

1998

36.9

19.0

7.3

26.3

9.7

0.9

10.6

1999

39.8

20.1

7.8

27.9

10.8

1.1

11.9

2000

41.4

20.1

8.1

28.3

12.0

1.2

13.2

2001

42.1

20.6

8.3

29.0

11.9

1.2

13.1

2002

41.1

20.1

8.5

28.6

11.3

1.2

12.5

2003

41.5

20.5

8.7

29.2

11.1

1.1

12.3

03/02

0.9%

2.1%

2.4%

2.2%

-1.8%

-4.5%

-2.1%

不同类型报纸的变化是有区别的。从总体上看,全国综合性政治报纸、技术与专业类报纸收入下降,地方综合性政治报纸、大众化专业报纸⑤的收入略有上升。2003年报业总体收入稳定,主要是由于大众化专业报纸收入上升,弥补了全国综合性政治报纸的明显下降。

调查还显示,对广告依赖性越强的报纸,越容易受经济形势波动的影响。2003年,大众化专业报纸的广告收入并不多,只占营业额的30%,而且在2002年减少4.4%之后又下降了3.2%,但是它的总收入仍上升了0.9%,原因主要在于零售和预订双增长(见表4)。与报业总的趋势不同,这类报纸10年来零售没有下降,同时预订销售增长了17%。相反,2003年技术和职业类报纸广告收入比重很大,占营业额的49%,由于经济形势低迷,它的广告收入在2002年下降10.5%之后又减少了7.5%,所以虽然预订比例高达91%、收入上升2.3%,但是它的总营业额还是减少了2.9%(见表5)。

表5 技术与职业类报纸销售和广告收入变化(单位:亿欧元)

年份 营业总收入 零售收入 预订收入 销售总收入 商业广告收入 各类广告收入 广告总收入

1990

10.8

0.5

3.5

4.0

5.4

1.4 6.8

1991

10.5

0.5

3.6

4.1

5.1

1.3

6.4

1992

9.9

0.5

3.6

4.1

4.8

0.9

5.8

1993

9.3

0.4

3.8

4.3

4.3

0.7

5.0

1994

9.4

0.5

3.9

4.4

4.3

0.8

5.0

1995

9.8

0.5

4.1

4.5

4.3

0.9

5.2

1996

10.0

0.5

4.2

4.7

4.5

0.8

5.3

1997

10.2

0.5

4.3

4.9

4.5

0.9

5.4

1998

10.8

0.5

4.5

5.0

4.6

1.1

5.8

1999

11.3

0.6

4.7

5.3

4.8

1.2

6.0

2000

11.3

0.5

4.6

5.0

4.9

1.3

6.2

2001

11.4

0.5

4.7

5.2

4.7

1.5

6.2

2002

10.9

0.5

4.8

5.3

4.2

1.3

5.6

2003

10.6

0.5

4.9

5.4

4.0

1.1

5.2

03/02 -2.9%  -0.5%

2.3%

2.0%

-5.0%

-15.4%

-7.5%

2003年免费报纸异军突起,成为其他报纸零售下降的原因之一。同时,互联网在家庭的日益普及和2003年高流量的进入,也导致部分在报亭购买报纸的读者转移了方向。但是,调查资料没有提供任何结论性的证据,特别是没有证实零售下降的加速与互联网和免费报纸的发展有关系。

媒介发展管理部门提供的调查报告认为,报刊发展也具有周期性的特征。以1993年指数100为基础,13年来报刊营业额按不变价格计算,1990年处于峰值(110.5),1993年处于周期谷底(100),2000年是新的峰值(115.3),而2003年很可能又是周期的谷底(105.1)。这种对于周期性的概括和描述,是否反映了报刊发展的内在必然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和证实,因为考察的时间只有10来年而不是数十年,缺少足够的对比分析;但是,它对于深化研究不无启示意义。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党总支书记、新闻学教授)

注释:

①媒体发展管理机构(DDM)成立于2000年,隶属于法国政府总秘书处。它承担整个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命,主要有三项任务:监护公共视听企业的现代化;完善报刊发展的公共援助体系;设计新闻、传播与互联网服务自由法规必需的改革。现任领导是行政法院审查官阿兰・瑟邦。

本文资料来自媒体发展管理机构2004年7月提供的《新闻与媒体》调查报告。这项报刊快速统计调查以全国300多家较有影响的报刊为样本,主要搜集报刊发行人的营业额资料,包括报纸外营业额和报纸营业额,后者分成四种收入类型,即:零售,预订,商业广告,小广告。调查的覆盖情况是:报刊类别84%,全国综合性政治报纸82.1%,地方综合性政治报纸95.5%,大众化专业报纸77%,技术与职业类报纸82%,免费报纸85%。调查问卷由全国信息统计委员会签署。

②经常提供地方性和政治类新闻与评论的出版物,包括地区、省级日报尤其是周报。

新零售调查报告篇(6)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及顺利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制定相关规定,建立长效机制;提高零售商的诚信意识,使零售商骗取供应商货款的现象得到预防和有效遏制,恶意占压供应商货款的状况得到改善,促进零供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建立正常、良好的商业伙伴关系,从而更好地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零售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构建和谐商业环境。

二、主要任务及具体分工

(一)制定有关规定,建立协调机制。制定《零售商与供应商进货交易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零售商支付货款的最长期限、拖欠供应商货款行为的具体表现及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等,预防、查处零售商恶意占压、骗取供应商货款的欺诈行为。同时,商务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贯彻落实《办法》的具体措施,建立部门间的协调管理机制。

(二)对零售商进行调查摸底,预防在先。零售商超出合同期限、有能力偿付而故意不向供应商支付货款,即为恶意占压供应商货款。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通过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本地区存在的零售商恶意占压、骗取供应商货款行为进行调查摸底。对供应商反映强烈、特别是涉嫌诈骗的零售商,要通过行业协会等掌握该企业拖欠供应商货款的情况,包括被拖欠的供应商数量、拖欠的货款数额、拖欠的时间等,提早采取应对措施。

(三)发现问题及时查处,探索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对零售商拖欠供应商货款超过三个月、拖欠货款数额累计超过零售商净资产百分之五十或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应将其确定为重点监控企业,并向同级税务、工商等部门通报。

县级以上商务、税务、工商部门应将发现的涉嫌骗取供应商货款的犯罪线索,移送当地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在接到有关线索后,应依法开展调查工作;经调查,认定存在涉嫌犯罪事实的,应当立案侦查。

(四)积极发挥协会作用。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鼓励和支持零售商、供应商成立行业协会,并加强对行业协会的指导;发挥行业协会沟通政府和企业的桥梁作用,引导零售商加强自律,诚信兴商;引导供应商增强自身的风险防范及依法维权意识,建立中小供应商与零售商平等对话机制。鼓励行业协会建立磋商机制,协调促进零售商供应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三、组织领导

商务部会同公安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建立整治零售商恶意占压、骗取供应商货款欺诈行为专项行动部际协调小组(以下简称部际协调小组),组长由商务部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各有关业务对口司(局)级领导组成。部际协调小组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等方式,协调各部门的行动,指导、督促和检查各地开展专项行动工作,督查督办大案、要案,并根据整治工作进展的需要,适时组成联合督查组,分赴重点地区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部际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成员由各有关部门的处级干部组成。办公室根据部际协调工作会议的决议督促各地、各部门开展相关工作,汇总各地情况向部际协调小组报告。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全国打击商贸活动中欺诈行为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项二组(设在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承担。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商务、公安、税务、工商等部门要建立本地区整治零售商恶意占压、骗取供应商货款欺诈行为专项行动的协调小组,负责统一协调本地区整治工作。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按照工作部署,切实负起牵头责任,保证专项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开展打击零售商恶意占压、骗取供应商货款欺诈行为专项行动的重要性,在发展本地经济、对外招商引资过程中,要努力防范商业风险,加强对企业的监管。

(二)加强协作,及时沟通。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过程中,各地、各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基础上,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结合《办法》的有关规定逐步建立协调管理、监督机制。

(三)加强舆论宣传,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零供携手,共同发展”为主题,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及《办法》;倡导零售商供应商合作互赢,诚信兴商,宣传专项整治情况,及时曝光查处的违法案件,跟踪报道大案要案。

鼓励供应商对零售商恶意占压、骗取货款的行为进行举报。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设立举报电子信箱,并对举报人保密。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按各自职责对举报事项进行查处;举报事项不属于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职责范围的,要及时转送有关部门。各地也要设立举报电话及电子信箱,建立相应的投诉处理机制,并对举报人保密。

(四)加强信息沟通,对恶意占压、骗取货款行为进行公告。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打击欺诈行为的信息共享机制。零售商违反有关规定恶意占压、骗取供应商货款的,负责查处的部门要依据《办法》将查处情况向同级有关部门通报;县级以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要将依职权查处的情况及有关部门通报的查处情况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对查处情况予以汇总,对情节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经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通过商务部网站和全国性报刊向社会公告,公告信息包括:零售商的名称、住所、经营场所、法定代表人、工商登记注册号码;违法违规行为;查处机关依法查处的事项、处罚内容。受到处罚的零售商具有下列情形的,暂不予公告:在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内对行政处罚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受理机关或法院尚未作出终局决定、裁定或判决的。

五、工作步骤

(一)组织准备阶段

商务部会同公安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等部门抓紧制定《办法》,争取10月底前联合。

各地根据本方案精神成立协调小组,设立举报电话及电子信箱,并在9月30日前将协调小组人员名单及举报电话、电子信箱报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

《办法》颁布后,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贯彻《办法》。省级协调小组要结合前期调查摸底过程中掌握的情况,确定下一步整治工作重点,制定工作方案,于12月20日前将摸查情况、宣传贯彻《办法》情况、下一步整治工作具体方案报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

(二)整治实施和督查指导阶段

各地根据工作方案全面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整治工作中及贯彻落实《办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特别是零售商拖欠数额大、涉及地区广、被拖欠的供应商众多,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事件的,要及时向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报告,部际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进行研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新零售调查报告篇(7)

2.日常监督检查的时间安排:对药品批发企业、生产企业每季度检查一次,对药包材生产企业每半年检查一次,对药品零售企业每年检查一次以上,对重点监管对象随时检查。注重将监督检查工作与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工作相结合,与继续开展“全省万店无假药”行动相结合,与换发变更药械经营许可证工作相结合,与GSP认证及其跟踪检查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监管档案。

3.加强督促整改。对检查中发现的企业违法违规行为,提出明确、具体的整改要求,监督其限期整改就位,并向我局提交书面整改报告。有严重违法行为的生产经营企业,移送稽查部门依法查处。

二、继续加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

1.扩大配送范围,延伸配送点。加快推进农村及社区药品供应网络建设,着力发挥大中型药品批发企业在药品直供配送方面的优势作用,扶持信誉好、服务优的药品批发企业,通过竞争和招标等形式向农村和社区进行配送。积极鼓励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门店向农村地区延伸。9月底前,确保全区100%的行政村实现药品配送。充分发挥药品“两网”建设在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区医疗卫生建设中的作用,积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普及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知识,力争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药品零售网点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使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

2.巩固完善监督网络,发挥专协结合、群防群治作用。根据需要,对我区现有协管员、信息员进行充实、调整,形成一个镇有协管员、村村有信息员的完整网络。加强对协管员、信息员的培训、考核,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充分发挥其宣传药品安全知识。发现举报违法违规行为、协助查处涉药案件等多方面的作用。

3.规范医疗机构的药房管理,巩固创建成果。首先是对通过“规范药房”、“合格药房”的医疗机构实施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巩固创建成果。其次是继续推进社区医疗机构“合格药房”的创建活动,争取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合格药房”验收。未达到“规范药房”、“合格药房”规范要求的医疗机构,必须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由我局会同区卫生行政部门严肃查处。

4.积极创建省级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根据省、市局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由区政府组织实施创建工作,在今年10月底前,通过省级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验收。我局承担日常工作,对创建工作适时进行指导和协调。

三、加强药械市场监管,促进药械流通业的健康发展

1.创新监管机制,全面推进药械经营企业实行远程监控。积极创造条件,着手构建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计算机远程监管系统,实现对药品批发、零售连锁、零售企业以及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购、销、存等情况的实时监控。在去年对城区药品经营企业实施远程监控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远程监控的覆盖面,今年确保远程监控覆盖到全区药品批发企业、乡镇以上药品零售企业(村级除外)。同时开展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实施远程监控的试点工作。

2.严把药械市场准入关,促进现代物流的健康发展。严格药械市场的准入标准,认真执行省局《省开办药品零售企业验收实施标准》、《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现场检查验收标准》等相关许可规定,提高药品零售企业及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准入门槛,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建立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电子档案,结合许可证换发、变更和日常监管,实行行政审批行为公开,实行网上申报审批、网上监督。在收集企业基本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全区药械经营企业诚信和监督档案。开展信用等级评定,依据“谁诚信,谁发展,谁失信,谁退出”的原测,促进药械市场的健康发展。

3.抓好GSP认证及其跟踪检查,保证认证工作质量。认真做好药品GSP认证指导工作和GSP认证后跟踪检查工作。对辖区内GSP认证满2年的药品零售企业实行全面检查,凡检查不合格的,责令其进行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依法查处。

4.加大广告监管的力度,保持高压态势。组织参与省局统一开展的“飓风”行动,集中打击以公共人物名义为产品功效作证明等严重虚假违法广告。对社会影响恶劣、情节严重的违法广告,逐级上报省局对其采取暂停销售的措施,对拒绝执行暂停销售的单位,依法从严查处。

新零售调查报告篇(8)

为了保证准确性,此次调查选取了山东省内的三家媒体《潍坊晚报》、《半岛都市报》和《齐鲁晚报》,以及体育类报纸《体坛周报》。样本:四份专版(刊)概况《潍坊晚报》从6月11日推出《非腾》特刊,至7月13日,共33期,每期3至5版不等,南非世界杯正式开幕前推出了名为“非腾”的观战指南及名为“好望南非”的专版;《齐鲁晚报》推出特刊《南非蜜月》,从6月9日至7月13日,共35期,每期6至12版不等,倒计时10天时,推出了“上课铃响”的观战指南,另外在6月12日下午还出版了号外《君子好球》,7月12日中午推出了号外《球霸》。

《半岛都市报》推出特刊《南人帮》,从6月11日至7月13日,共33期,每期6至12版不等,世界杯开幕前策划了“非,我默数”的倒计时专版;7月12日推出了号外。《体坛周报》打破每周一、三、五出报的节奏,从6月7日至7月12日,推出了33期《世界杯日报》(7月1日、6日、10日、13日不出报),每期24版,7月14日是全彩的“典藏南非”。

为了使数据来源具有普通性,本次调查,选取了中学街报亭(位于居民区),汽车总站超市内的报刊店(出行来潍坊的人较多),广文报刊亭(医院附近、广文中学前)、学海文苑书报亭(潍坊学院内)、福新园报亭(居民区、商业区)作为调查点,调查这4份报纸在世界杯开赛前的6月10日和开赛后的6月13日、6月26日的零售情况。

调查:销量没有大波动

世界杯开赛前后报纸零售量调查表通过分析,四份报纸三天的零售量并没有大的波动,问起原因,中学街报亭摊主说:他们每天预订的报纸数量是固定的,每天最高的销售量也就是预订量,接受退订的报纸,他们会多订几份,对于有些不接受退订的报纸,他们预订的就少,卖完就卖完了,并不想有剩报,而每天买报的读者也不是固定的,所以相差一两份是很正常的,而他那儿出售的三份《体坛周报》是有读者提前预订了一个月的;而广文报刊亭的摊主更是说,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只有钱袋饱满了,才能想着各种方式的娱乐,潍坊的足球氛围并不像山东省内的济南或青岛一样浓厚,也就是真正的“铁杆球迷”会看了电视再来看报纸了解足球,大家又都忙着挣钱,所以关心足球的人并不是很多。而经过调查发现,到报亭买报纸的人都习惯性地选择自己常买的报纸,没有因为世界杯的到来,而改变自己买报的习惯。

内容:读者关心哪些报道纵观各媒体的世界杯报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内容:战报、积分榜、射手榜、花絮、评论、互动等几大类,战报的阅读率最低,看过电视的几乎不看报纸的比赛结果和预告,对于一般性的描述赛况的报道也是不予理睬。体育本来就是要娱乐观众的,体育评论调侃的语言、幽默的笔法常会令人忍俊不禁,很多读者也喜欢从评论中了解新观点、新看法,通过问卷调查,评论的受欢迎程度高居榜首,占90%,其他两项最受欢迎的内容是焦点和前瞻,分别占87%、70%。

提及对世界杯报道的期待,一位买报纸的市民称,对于报纸来说,应该多发揭密内容,报道电视或网络上没有的,才会更有竞争力:比如,法国队的内讧,更衣室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小组没有出线;《半岛都市报》6月24日报道了《跑了多少米咋算出来的》,看电视直播只听到解说员讲哪位球员的跑动距离是多少米,却纳闷这距离是如何测算的;《体坛周报》7月4日的《速成上帝坠落凡间》就是在阿根廷出局后,讲述了与马拉多纳有关的事情,打法上机械模仿其恩师比拉尔多、如何从流氓到神奇教练,作为教练是如何呵护球员的等内容,让读者了解了一个全面、立体的老马;还有章鱼保罗的故事,球星的花边新闻等,很多读者都会感兴趣。

思考:应该把握的三个契机笔者认为,在目前的媒体报道的氛围下,世界杯报道还是应该重点处理,借推出特刊之机抓住三个契机:扩大品牌影响力。

当下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报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抢占制高点,吸引更多的读者,是许多报人都在思考的问题。而提高竞争力最主要的做法就是扩大品牌影响力,品牌影响力对报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拥有品牌影响力是报业成熟的一个标志。

联盟,强强联合,是媒体在当下重大体育赛事报道中,整合报道力量与报道资源的重要手段,南非世界杯期间,新锐媒体体育联盟、全国晚报体育联盟、捷报联盟各派出了数十名记者,掌勺足球的盛宴,而网易则通过与ESM欧洲体育媒体联盟、PA英国国家通讯社的战略合作,获得巨大的报道资源与便利。各家媒体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借对世界杯的报道,扩大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做足广告营销。在体育赛事上做足广告营销是媒体最应该抓住的契机。据央视的保守估计,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广告收入将超过10亿元,央视还获得了新媒体的赛事直播权,获利近亿元。同时,央视还将版权以分销的形式向省级电视台推销,获得千万元的收益。以此计算,2010和2014两届世界杯,央视的总收入将超过20亿元。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而纸媒自然也不会放过这样一个揽金的机会,制定一个全盘营销战略,从采编环节的版面配置、栏目设置、版式设计,到营销环节的宣传推广、广告策划,各个环节成为有机的一体,可以给读者以流畅的报道,也能打响自己的品牌。《潍坊晚报》从特派记者的出行赞助到特刊的冠名、栏目冠名、版面广告等各方面,运作得风生水起,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新零售调查报告篇(9)

BDO Seidman财务顾问公司的调查显示:在每年的零售业旺季,广告主和市场营销部门会适当削减其花费在零售渠道的广告支出。对于正身处经济危机中的人们来说,这个消息可能并不会让他们觉得大惊小怪。但有一些零售商诸如Kohl's连锁百货和JCPenney却已经承诺:他们会保持甚至增加促销预算,以便吸引那些比以前更为审慎的消费者。

据BDO Seidman称,在被调查者中有32%的首席营销官坦言今年的广告预算比去年少,43%认为今年的预算和去年持平,只有25%的被调查者会在零售旺季增加广告经费。

业内人士指出:“经济危机迫使零售商在很多方面不得不节衣缩食,而广告预算则是首先需要削减的部分。回顾历史,在这些经济赤字的艰难岁月,营销活动的指导原则也会相应的改变,它们不再俗丽虚饰,推销的主角也变成了那些硬通货和耐用消费品。”

调查还显示,销售旺季的首选投放媒体是印刷品,大约有57%的CMO计划将其大部分广告预算花在印刷广告上,而只有21%选择广播。

“有时,印刷媒体的费用比较低,也能够帮助广告主更好地把握销售高峰和投放计划,以便做出应对,”Fox-Simpson女士说,“零售商目前正在全面缩减开支,尽管如此,他们依旧对那些可能带来回报的领域充满兴趣,并且将预算更多地投入这些领域中。为此,零售商正在积极应对并重新评估其市场预算。”

今年,几乎所有的零售商都行动起来了,有88%的零售商宣称今年要举行更多的促销特卖活动,而去年只有73%的商家这么做。

新零售调查报告篇(10)

客户认知率:工行“折桂”

TNS的调查显示,国内客户对各家银行认知度的排名前六位分别为:工行、建行、农行、中行、交行、招行。最常用银行排名,工行遥遥领先,占所有被调查对象的55%,TNS分析认为,这主要与工商银行(5.27,0.02,0.38%)的网点规模庞大有关。

但是,虽然客户认知率排名大银行居前,但部分中小银行却拥有超比例的人心,即客户认知度远远超过其市场占有率,如民生银行(10.1,0.26,2.64%)、浦发银行(22,0.61,2.85%)、上海银行等。

零售行:仍以存取款业务为主

调查显示,客户对零售银行的满意度较低,多数银行客户流失率在40%左右。银行客户关系缺乏广度和深度,服务资源没有优化配置。该调查发现,我国的银行网点业务大多数集中在简单的活期存款账户、定期存款账户业务,柜面业务的结构十分单一。

据统计,目前87%的柜面业务为活期、定期存款账户业务,仅有7%的比例为投资理财业务,3%为借记卡业务,2%为信用卡业务,1%为贷款业务。分析认为,“银行利润最低的业务占据了柜面业务的绝大多数比例,这是导致银行收益率较低的主要因素之一。”

代表着客户对零售银行服务水平客观评价的重要指标———市场阻力比率,在北京、上海、广州3地的得分只有2.9,与全球平均水平1.8有很大差距。TNS从整体分析发现,中国银行业客户关系中,仅有31%的为信徒类型,即既满意又忠诚;18%为雇佣兵类型,即虽然满意,但是并不忠诚;24%为人质类型,即虽然忠诚,但是不满意;27%为恐怖分子类型,即既不满意又不忠诚。

上一篇: 柜员新员工总结 下一篇: 后勤人事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