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德育要求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4 17:09:52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篇(1)

从**年秋季入学开始实施的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不仅涵盖了所有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德育课程,也包含了五年制高职大部分德育课程,并深刻影响着独立高职高专“05方案”的德育课程。这次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将对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造就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新的职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思考与探讨。

一、职校德育课改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职校德育课程由**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制定,经**年《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出台,再到这次德育课改新方案的实施,反映了职教事业大力发展和职校德育课改不断深化的历程。当前,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势头如火如茶,但仍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职校德育教学的社会环境有了很大变化

随着我围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世界范围内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竞争凸显,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流日趋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各种社会思潮投射到校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任务更加艰巨,使职校德育教学增添了难度。

(二)职校德育教学的对象特征明显

职校近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总体生源是积极向好的。但相当一部分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行为习惯养成相对缺乏,他们中大部分来自城市中低收人家族和农村家庭。职校生形象思维、直观思维,动作思维较强,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欠缺。部分学生中,存在网络社会那种“精神上无根、学业上无求、生活上无序、交往上无礼、伦理上无情”的问题,甚至少数学生对正面引导、理性教学存有浮躁心理和逆反心理。

(三)职校德育教学观念存在误区

学校师生和家长群体对职校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学生是中考的失利者,带着无奈的心情选择了职校,对完成学业比较消极,往往是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学习、轻视德育学习。一些家长也认为职校就是学点技术,找个职业,对德育学习没有什么期待。有些学校也出现了德育课教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往后靠”的现象。

(四)职校德育教学的师资相对薄弱

德育课的师资队伍结构,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当前一些学校德育专职教师不足,兼职教师不少是“半路出家”的,其学术功底、教学经验较欠缺。面对德育新课程,德育课师资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参与的强有力的组织能力总体上仍显不足。相对于专业教师经常进行部级骨干培训、出国培训等,对德育课改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要求的高层次的培训和学习,仍然力度不够。

总之,如果说普通高校的“两课”改革主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有效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普通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主要解决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完成教学三维目标,那么,职校德育课改革主要解决的是增强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的问题。

二、职校德育课程改革新的亮点和特色

**年**月**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标志着第三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实施。德育课改新方案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对学校德育工作及德育课教学的新要求,贯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反映了十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同时也解决了前一轮课改中过于强调知识体系、不适应变化了的培养模式、教学制度等问题。这次德育课程改革新的亮点和特色有。

(一)反映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增强了时代感

德育课程新方案,是在2001年德育课改后,党的十七大和中央8号文件形成了一系列新理论、新内容、新精神的背景下新修订出台的,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德育课改新方案中得到了全面反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等内容纳入了德育课教学内容。德育课改新方案将“经济政治基础知识”调整为“经济政治与社会”,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也融入到四门必修课之中。德育课改新方案蕴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现实感,显示出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德育课程,体现了方向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原则。

(二)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了实效性

德育课改新方案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体现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把原有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经济政治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4门必修课调整为“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重了学生的职业理念,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突出了职教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在教学安排上,把必修课集中在1—4学期,选修课与专业学习、顶岗实习结合进行。这种弹性的课程安排,适合了职教培养模式、教学制度的变化。从德育课内容设置到教学安排加强了德育课的实效性,体现了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的原则。

(三)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加强了针对性

德育课改新方案,体现了“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社会实际、教育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职校学生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从情感培养、习惯养成做起。然而,德育课改新方案更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否则“三贴近”原则会大打折扣。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并通过开展技能竞赛、节庆仪式、文化艺术等活动,把德育课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增强吸引力,加强针对性,体现理论与实际统一的原则。

(四)构建了德育课程体系的框架,增强了科学性

课程设置的科学,主要要准确反映该课程的特有性质和规律。以1993年原国家教委制定颁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起,中等职业学校有了一套既有别于高等学校,又有别于普通中学的德育课课程体系。通过三轮职校德育课程改革,不再强调学科知识体系,但更符合职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这种不再受制于学科体系的德育课程,紧密联系了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具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因而更具有课程的科学性。德育课改新方案,既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又反映了德育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构建了以职业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德育课程体系框架,体现了继承性生与创新性统一的原则。

从今年秋季入学开始,带有鲜明特色的职校德育课程新一轮改革全面进入了实践阶段。这将解决职校德育课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破解长期困扰职校德育课程的难点和焦点问题,突破职校德育课某些时候“学生怕上、教师怕教”的“两怕”的陈旧局面,形成适应职教大力发展的德育课程新体系。

三、职校德育课程实施的策略和建议

实施德育课改新方案,将迎来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新阶段。职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德育课改的正确方向,对于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体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提出四条推进德育课改方案的策略和建议:

(一)注重转变观念,用好德育课中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实践新视野。从2008年奥运成功举办,到2009年60周年国庆盛典完成;从金融危机世界把眼光投向中国,到美国提出“G2”“G4”概念,“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我们要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学好新理念,积累新素材,探讨新问题,用新的语言,新的方式展现德育课程各门课的教学内容,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职校德育课程改革,既要消除僵化滞后的观念,又要防止急躁偏激的倾向。

(二)注重资源开发,突出德育课的职业教育特色

德育课要取得良好教学实效,就要体现德育课的职业教育特色,就要重视德育课资源开发。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发德育课资源,根据教学目标由“认识、运用”二维目标调整为“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维目标,进行情感资源开发,态度资源开发和价值观资源开发。围绕职业活动开发德育课资源,针对技能竞赛、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等发掘德育教学资源。围绕教学过程参与者开发德育课资源,积累优秀毕业生、用人单位、企业家、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及专家学者等教学资源。在建立学校教研室及教师个人德育课资源库的基础上,显现出德育教学职业性及操作性强的特点,并从文本资源、人物资源、活动资源、企业资源、实训资源等多个维度开发,发挥职校德育课教学资源优势。:

(三)注重学生参与,实现德育教学方式的改革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篇(2)

德育课程改革正是针对当前德育课实际而进行的理论创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需要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

一、了解学生的现状

1.生理心理因素

现在的职高学生正处在从少年走向青年,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学习基础较差,思想压力大,年龄轻,阅历浅,加之经济上的不独立。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因此,情绪波动性较大,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如果未被教育者认识,就会造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隔阂,使学生失去自我,干出一些偏激的事来。

2.思想上以“自我”为中心

中学生队伍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较大,过惯了“有利先享”的“自我”为中心的生活的他们,在校集体观念淡薄,只讲权利,不提义务,只求索取,不讲奉献。有责任便往别人头上套,有好处,便往自己袋里装,自私自利,娇气任性的学生大有人在。

3.缺乏法制观念,易放任自己

部分学生对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学校规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熟视无睹,法制法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不分荣辱、难辨美丑、是非,缺乏自我控制、自觉管理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上课迟到、早退、旷课,想来上学就来,不想来上学就不来。

教师在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必须正视自我,大胆改革创新,研究探索教育教学新途径,才能不断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性。

二、教师如何冲破自身束缚,适应德育课程改革

1.德育课教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观念,努力提高和增强课改意识

本轮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同时,本轮课程改革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要求德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德育课程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德育课改的重大意义。

2.以学生为主体,改进德育课教学方式

德育教学过程是知、情、信、意、行的过程,无论何种教学方式,均要遵循和体现这一规律。在教学手段上要想方设法通过创设情境、运用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开展教学,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有“认知”要求,更要有“运用”的要求,创设实践情景,加强“育人化”的德育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自身体会和实际,立足于做人这个问题,培养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人性的人。

3.以教材为载体,勇于探索,用“活”教材

改革课程,落实内容是关键。课堂教学素材就不能局限于课本,而要着眼于发展变化中的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用活教材,适当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教师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勇于探索,不断总结,德育课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和功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肖永泉.目前中学生德育状况几点思考.2007

2.张建国.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现状与改善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7

3.李子震.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2008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篇(3)

    这次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的改革,是本世纪末重要的一次政治课改革。

    一、这次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原因和思路

    现行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是1992年国家教委印发的教学大纲确定的,至今已使用了6年。教 学内容和教材相对稳定,教师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积累了经验,改进了教学方法,促进了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 治课的建设。那么,为什么还要修订现行两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一)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

    当前,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面临的形势与90年代初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1992年10月召开了党的第十 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要求“全党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并且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定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根据青少年的特点 和实际情况,引导他们学习和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精神,是思想品德课特别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国际 上,苏联东欧剧变以后,两极对峙瓦解,冷战结束,多极的世界格局已基本形成。中国经受住了90年代初期西 方敌对势力妄想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颠覆的考验,广大青少年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信心。同时,世界经济正在发生一次深刻的变革。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在世界兴起,一种全 新的经济——知识经济正在形成和发展,它对现在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包括教育都提出了新的 挑战。1992年以来,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形势发展变化在实践和理论上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问题 ,在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编的教材中都需要正确反映。这样,我们的课程在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上才 不会脱离实际,才能具有活力。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社会主义新人,是学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同年,国家教委颁发《小学德育纲要》。19 94年,江泽民、李鹏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抓紧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年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接着又印发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学习和贯彻这两个重要文件的通知。《若干意见》明确指出: “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 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要求两课教学要“根据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变 化以及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体系,编写出相对稳定、具有规范性的教材”。1995年,国家教 委颁发《中学德育大纲》,下达《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对课程建设全面 提出要求。1996年中共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中 央和国家教委制订和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向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 和整个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所有这些要求,必须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得到贯彻落实。

    (三)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深化改革,也向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提出了重要的新课题。一要研究和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的 精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十分鲜明地提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教育改革 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并且尖锐地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 轨道”。以德育人乃大根本,实施素质教育,如果忽视了德育,则是丢了根本。因此,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 课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素质教育的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处理好两课自身基础 知识与育人功能的关系。二要考虑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将初中学段与小学学段联系,统一考虑教育要求、教 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这是体制上的一个重大改革,要求统一安排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 。三要研究实行五日工作制、减少学时以后的新情况。由于总学时减少,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求、 实践活动等方面均需作相应调整,进一步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四)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自身深化改革的需要

    1992年以来,按照中央和国家教委的要求,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改革取得较大进展,积累了不少新鲜 经验。特别是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方面,许 多好的、比较成功的经验都需要在课程标准和新编教材中得到反映。总之,为适应面向21世纪学校德育工作的 要求,制订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并按照新制订的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是必要的。这是思想品德课和思 想政治课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

    这次修订两课教学内容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呢?

    根据中央《若干意见》,这次修订两课教学内容的基本思路是:整体规划,分层要求;总体目标,一以贯 之。《若干意见》指出,学生的“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情感,文明的行 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一个通 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过程。这里,既提出了德育的总目标(同样是政治课的总目标),又明确实现总目标是一个 逐步形成的过程。《若干意见》还指出:“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 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说,既要整体规划小学、 初中和高中两课的课程体系,又要针对学生不同年龄及学习阶段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划分层次,具体 确定这种教育内容的深浅和侧重点,逐步提高。因此,小学、初中、高中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阶段,需要将整 体规划与分层次要求科学地结合起来,保证两课的总体目标一以贯之。

    原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确定了在现行两课教学大纲基础 上,根据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按照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分别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 目标的总体思路,并具体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再划分为一、二年级,三至五年级,六年级三段;七至九年级( 即六三学制初中一至三年级)一段;共四个教育教学阶段。整体规划教学内容体系,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整体 规划,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内容分别是以下几点。

    1.小学重点进行以“五爱”为中心内容的公民道德品质教育。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确定小学思想品德 课一、二年级和三至五年级的章节题目,以清晰地反映“五爱”教育在两个年级段中的循环上升、逐步提高的 过程和教学的内在联系,解决现行品德课教学中内在体系不清的问题。六年级从个人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 活、社会公共生活和国家民族生活等方面,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五爱”为基本要求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典型 事例具体指导学生分辨社会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道德现象的是与非,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小学阶段的“爱社会主 义教育”是与“爱祖国教育”融合在一起的。小学阶段的“热爱共产党”的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它是通过讲 述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进行的。

    2.初中重点进行公民的健康心理品质和正确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法律常识教育、社会发展常识教育和我 国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使他们对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能 够有正确的认识,逐步树立起社会责任感。

    3.高中重点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 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为他们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篇(4)

随着新课改在全国的推行,新课改后素质教育问题引起了相关教育人士的讨论。新课改后该如何进行素质教育?成为我们今天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并需要立刻解决的问题。我国的教师长期以来所从事的是应试教育,特别是中学阶段的教育更是如此,教育的目的是就为了升学,不仅学校教师观点是这样,而且家长也是如此,学校的评比都是以学校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长此以往,不利于我国的教育发展。新课改后,初中思想品德课也面临着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该如何转变?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经验和对新的课程标准的理解,提出了一点自己的看法。

1 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如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初中阶段的教育尤其重要。初中阶段的德育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因此,重视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一门重要的课程。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主,从事德育教育不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而是培养他们如何去考试,取得高分。一句话,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上,以考试分数作为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割裂了德育和智育之间的辩证关系,重智轻德的现象还很普遍。

自从我国实施了新课改之后,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真正实现道德素质教育,本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1 品德教学与行为习惯教学的结合。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把思想道德知识的教学与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培养结合起来,把道德认识的培养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因为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不能仅靠简单的说教,必须将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渗透着思想品德,如教育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国家,甚至也可以教育学生热爱班级,班级虽小,但是它是一个集体,所以,我们要热爱它,从而培养出学生的集体意识。我们还可以教育学生乐于助人,培养学生的乐于助人的意识等。另外,我们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让他们遵守公共交通秩序等,并且每天都能做到这一点。让学生养成了这种良好的习惯,这样学生将来才能成为一个品德合格的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1.2 以理论为基础,拓展实际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往过分强调理论教学,而新课改后,则在重视理论的基础上突出了实际教学。因此,我们在具体教学中,也要突出这一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

2 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的应试教育把教学过程单纯理解为对现有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在统一的考试内容、形式和评价标准驱动下,形成了以模仿、重复训练和机械背诵为特征的学习模式,割裂了知识内有的本质联系,忽视了应用和社会实践。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

新课改实施以后,针对这样的情况,提出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教育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体,而不是成为教师讲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不是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

通过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能力,增强学生信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2.2 不放弃书本知识,更要把握时事政治。

初中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它的课程,它与现实结合得很紧密,特别是与当今时政。因此,新课改后,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增加对学生的时事政治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绝大多数创新都是现有知识按照新的方式的组合,即知识的重新组合,就是把原来几种知识联系起来合成为一种综合知识,或者把一种知识拆分成几个部分,然后重新联系起来,成为具有新特征、新功能、新内容的知识。

2.3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新课改后,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要摒弃传统的完全靠讲授为主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发现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动机,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课堂语言要丰富、幽默,课堂气氛要活跃有趣。教学活动不必拘泥于常规,多尝试开放式的课。布置作业要精选、适量。题目要新型,多训练不定项选择、图表题、分析说明题,善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解答,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

3 不要放弃每一位学生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篇(5)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005-01

随着新课改推行,初中德育工作面临新的工作思路。初中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初级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已现雏形,德育工作开展对于初中生发展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在新课改指导下,学校的德育工作究竟如何开展,才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促进新课程的全面、正常、顺利地实施,这是摆在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面前,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做好初中德育工作。

一、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

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而且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标,可见德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首先就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明确在新课程中德育的内涵。在新课程中,对德育、德育课程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要改变一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与德育之间划上等号。而应该认识到,德育不能离开政治,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政治不能涵盖德育,更不能替代德育。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的比政治有着更丰富更广阔的内涵,从根本上讲,德育和德育课程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凡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都可称之为德育。

二、加强领导,坚持德育为首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确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往往只喊在口头上,而实际工作中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在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就要从理念上改变,要把德育工作确实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把德育工作优先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养,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转变角色,注重以身示范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主要是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师。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做。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认真当好这个角色,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二是要作好表率作用,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应当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

四、融于生活,活动丰富多彩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篇(6)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为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根据中央指示精神,落实以德育为首的素质教育,成为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结合自身基层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只有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积极实践,在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灵活性、持久性、实效性上狠下功夫,才能有所突破,有所收获。

一、明确德育工作的“三个目标层次”

在中学德育工作中,首先要从实际出发,确立德育工作目标的三个层次。第一,要做好安全教育,让学生遵纪守法,树立优良校风。只有纪律严,校风好,学风才会浓,教学质量才能提高。搞好德育是教学工作能正常开展并不断提高质量的前提。第二,必须坚持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树立并渗透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养成“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观念。同时,积极进行基本伦理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学会爱人”,懂得“孝”,懂得关心父母长辈,这在当今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构成状况下尤为重要。第三,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重视德育的个体功能,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和心智,使之成为有正常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的“人”,这应该是新课程改革、学校德育工作和整体教育工作的最高层次目标。因为德育说到底要能有助于人的生命发展、高尚精神世界的形成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坚持以德育为首的发展方向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的确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往往只喊在口头上,而实际工作中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

在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就要从理念上改变,要把德育工作确实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把德育工作优先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养,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树立全新的德育工作理念

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有全面系统的政策导向,又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

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而且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标,可见德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首先就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明确在新课程中德育的内涵。在新课程中,对德育、德育课程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要改变一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与德育之间划上等号。而应该认识到,德育不能离开政治,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政治不能涵盖德育,更不能替代德育。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的比政治有着更丰富更广阔的内涵,从根本上讲,德育和德育课程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凡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都可称之为德育。

四、注重以身示范的表率效应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主要是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师。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做。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要成为这个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如何来当好这个“首席”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认真当好这个角色,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二是作为“首席”就要作好表率作用,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应当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

五、发挥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

过去的德育活动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采取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开展德育活动,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地方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六、构建多维德育网络结构

新的课程改革,是一场全国性的教育革命,它不只是教育工作者的事,是全社会都要关注,共同努力去做的事业。德育工作为首,更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德育工作要坚持多维联合,要建立健全学校、家长、社会全方位的德育网络,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全社会人人都知道基础教育新的改革目标,让新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让全社会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总之,我们要时刻牢记“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拓创新,讲求实效,全面推进以德育为首的素质教育,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懈工作。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篇(7)

德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教育活动。一般来说,“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习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动。”①简言之,德育就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学校德育作为德育的一种主要的、典型的形式,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其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②可见,学校德育是一种特定形式的德育活动,是对新生一代的品德教育,它对下一代的成长成才发展有重要作用,对社会发展亦有重大意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德育最重要的场所。中技生德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技术学校中技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统称,其手段、途径和方式方法很多,其中通过德育课程进行品德教育是最重要途径之一,它是对新技术工人步入社会前专门进行的相对全面系统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或者说是对技工学校学生就业前最后一次专门的社会主义德育洗礼。鉴于此,中技生的德育课程必须适应当代技工学生的成长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德育实践要求,更须体现技工学生未来职业特点和生活需要——突出技工学校德育课程的特色。作为技工学校的德育专职教师,经过近几年的德育课程教学实践,我们明显感到,当下的中技生德育课程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无法满足技工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无法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德育目标,其改革迫在眉睫!具体来讲,一方面德育课程内容陈旧、呈现形式单一,不能反映新时期新信息新要求,亦无技工学校德育课程特色;另一方面德育课程形式僵化保守、教法学法机械简单,没有走出传统的理论说教模式,无法真正实现德育课程教学目标。

从国际国内德育现状来看,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变迁,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思想文化水平和道德价值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对道德教育特别是学校道德教育提出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二战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道德教育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世纪50—70年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出现了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教育向学校道德教育转变的趋势,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教育机构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并且把道德教育放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目前,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里,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类教育在道德教育的理论、制度、实验室、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与运行都已达到十分成熟的状态。同时,世界各国都将“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作为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热潮已于上世纪末掀起,关于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等理念与形式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然而,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才日渐受到重视,虽然在技工学校里高技生的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已逐渐在全国推广,但中技生德育课程一直未能走出理论说教的根本态势。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关于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处于零星、分散的状况,缺乏理论化和系统化的研究,急需解决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缺乏问题,即直面德育课改中最基本的问题,急需解决德育课程形式僵化保守等问题。因此,当前,把对技工学校里中技生德育课程改革作为一个完整课题来研究具有现实必要性。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篇(8)

从2009年秋季入学开始实施的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不仅涵盖了所有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德育课程,也包含了五年制高职大部分德育课程,并深刻影响着独立高职高专“05方案”的德育课程。这次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将对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造就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新的职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思考与探讨。

一、职校德育课改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职校德育课程由1993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制定,经2001年《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出台,再到这次德育课改新方案的实施,反映了职教事业大力发展和职校德育课改不断深化的历程。当前,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势头如火如茶,但仍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职校德育教学的社会环境有了很大变化

随着我围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世界范围内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竞争凸显,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流日趋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各种社会思潮投射到校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任务更加艰巨,使职校德育教学增添了难度。

(二)职校德育教学的对象特征明显

职校近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总体生源是积极向好的。但相当一部分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行为习惯养成相对缺乏,他们中大部分来自城市中低收人家族和农村家庭。职校生形象思维、直观思维,动作思维较强,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欠缺。部分学生中,存在网络社会那种“精神上无根、学业上无求、生活上无序、交往上无礼、伦理上无情”的问题,甚至少数学生对正面引导、理性教学存有浮躁心理和逆反心理。

(三)职校德育教学观念存在误区

学校师生和家长群体对职校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学生是中考的失利者,带着无奈的心情选择了职校,对完成学业比较消极,往往是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学习、轻视德育学习。一些家长也认为职校就是学点技术,找个职业,对德育学习没有什么期待。有些学校也出现了德育课教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往后靠”的现象。

(四)职校德育教学的师资相对薄弱

德育课的师资队伍结构,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当前一些学校德育专职教师不足,兼职教师不少是“半路出家”的,其学术功底、教学经验较欠缺。面对德育新课程,德育课师资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参与的强有力的组织能力总体上仍显不足。相对于专业教师经常进行部级骨干培训、出国培训等,对德育课改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要求的高层次的培训和学习,仍然力度不够。

总之,如果说普通高校的“两课”改革主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有效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普通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主要解决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完成教学三维目标,那么,职校德育课改革主要解决的是增强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的问题。

二、职校德育课程改革新的亮点和特色

2008年1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标志着第三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实施。德育课改新方案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对学校德育工作及德育课教学的新要求,贯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反映了十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同时也解决了前一轮课改中过于强调知识体系、不适应变化了的培养模式、教学制度等问题。这次德育课程改革新的亮点和特色有。

(一)反映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增强了时代感

德育课程新方案,是在2001年德育课改后,党的十七大和中央8号文件形成了一系列新理论、新内容、新精神的背景下新修订出台的,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德育课改新方案中得到了全面反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等内容纳入了德育课教学内容。德育课改新方案将“经济政治基础知识”调整为“经济政治与社会”,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也融入到四门必修课之中。德育课改新方案蕴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现实感,显示出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德育课程,体现了方向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原则。

(二)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了实效性

德育课改新方案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体现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把原有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经济政治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4门必修课调整为“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重了学生的职业理念,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突出了职教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在教学安排上,把必修课集中在1—4学期,选修课与专业学习、顶岗实习结合进行。这种弹性的课程安排,适合了职教培养模式、教学制度的变化。从德育课内容设置到教学安排加强了德育课的实效性,体现了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的原则。

(三)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加强了针对性

德育课改新方案,体现了“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社会实际、教育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职校学生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从情感培养、习惯养成做起。然而,德育课改新方案更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否则“三贴近”原则会大打折扣。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并通过开展技能竞赛、节庆仪式、文化艺术等活动,把德育课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增强吸引力,加强针对性,体现理论与实际统一的原则。

(四)构建了德育课程体系的框架,增强了科学性

课程设置的科学,主要要准确反映该课程的特有性质和规律。以1993年原国家教委制定颁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起,中等职业学校有了一套既有别于高等学校,又有别于普通中学的德育课课程体系。通过三轮职校德育课程改革,不再强调学科知识体系,但更符合职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这种不再受制于学科体系的

德育课程,紧密联系了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具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因而更具有课程的科学性。德育课改新方案,既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又反映了德育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构建了以职业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德育课程体系框架,体现了继承性生与创新性统一的原则。

从今年秋季入学开始,带有鲜明特色的职校德育课程新一轮改革全面进入了实践阶段。这将解决职校德育课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破解长期困扰职校德育课程的难点和焦点问题,突破职校德育课某些时候“学生怕上、教师怕教”的“两怕”的陈旧局面,形成适应职教大力发展的德育课程新体系。

三、职校德育课程实施的策略和建议

实施德育课改新方案,将迎来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新阶段。职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德育课改的正确方向,对于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体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提出四条推进德育课改方案的策略和建议:

(一)注重转变观念,用好德育课中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实践新视野。从2008年奥运成功举办,到2009年60周年国庆盛典完成;从金融危机世界把眼光投向中国,到美国提出“G2”“G4”概念,“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我们要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学好新理念,积累新素材,探讨新问题,用新的语言,新的方式展现德育课程各门课的教学内容,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职校德育课程改革,既要消除僵化滞后的观念,又要防止急躁偏激的倾向。

(二)注重资源开发,突出德育课的职业教育特色

德育课要取得良好教学实效,就要体现德育课的职业教育特色,就要重视德育课资源开发。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发德育课资源,根据教学目标由“认识、运用”二维目标调整为“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维目标,进行情感资源开发,态度资源开发和价值观资源开发。围绕职业活动开发德育课资源,针对技能竞赛、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等发掘德育教学资源。围绕教学过程参与者开发德育课资源,积累优秀毕业生、用人单位、企业家、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及专家学者等教学资源。在建立学校教研室及教师个人德育课资源库的基础上,显现出德育教学职业性及操作性强的特点,并从文本资源、人物资源、活动资源、企业资源、实训资源等多个维度开发,发挥职校德育课教学资源优势。

(三)注重学生参与,实现德育教学方式的改革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篇(9)

《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苏教职[2005]32号)(以下简称《课改行动计划》)为全面推进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施工蓝图。《课改行动计划》第5条和第6条对德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德育工作的要求,加强德育课程建设。职业学校要发挥德育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德育课程体系;职业学校要在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中有机地渗透德育,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不断丰富德育实践内容;发挥德育评价与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促进学习者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如何发挥德育课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的作用,是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传统德育课的教学方法一味强调教育者单方面的灌输, 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内容仅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缺乏时代鲜活感。课堂沉闷,缺乏生机与活力;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激发;师生的生命活力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实施德育课改,提高德育课的实效,让德育课充满活力,促进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的和谐发展应是德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当务之急。

本文试从改革课程内容、改进教法、科学评价、师德建设等四个方面来谈谈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的一点认识。

一、深化课程内容改革

1.用活教材,是德育课充满活力的前提。

改革课程,落实内容是关键。课改行动下的德育教材不再是“授业解惑”的唯一课程资源,而是为教学服务的一个载体。课堂教学素材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来源于发展变化中的德育学科。用活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今天,要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能力,就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把学生带入活生生的广阔的学习天地。因此,德育课课堂内容的开放成为必然。教者应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审慎选取材料,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接通”,引导学生学会“感恩”,选取典型校友创业成功的案例等,编印相关资料作为教学内容。使书本知识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做到既不冲淡教学主题,又能强化育人意识和创新意识。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自身的经验、身边发生的事、社会热点,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教材重新整合,这样的课堂学生乐于接受,参与热情高,才会有效触动学生的情感,使课堂充满活力。

2.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必须满足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体现教育的社会功能,加强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的培训和教育指导。

中等职业学校在上好《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这门必修课的同时,要增加 “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通过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规划未来职业发展历程,考虑个人的价值、智能、兴趣以及助力和阻力,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设计发展方向,落实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计划,让学生既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又能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德育内容中还应加强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法制观念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交礼仪教育,创新教育等。这些德育内容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情境性和生活性。

转贴于 二、改进教法 培养能力

如何增强德育课的实效性,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要让学生求之于知,激之于情,强之于志,悟之于理,践之于行,养之于能。在德育课堂上要解放学生的脑,让其自由思考;解放学生的口,让其自由讲。让德育课真正“活”起来。

一是要多用活动化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内容,科学设计,合理安排一些课堂活动,如辩论会、演讲会、课本剧表演、多媒体资料展示等等,善于挖掘教育主题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活动情境,师生互动,形成激活学习热情,诱发辨析思考,开展行为实践的活动化教学。

二是要多用讨论式。要努力营造课堂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大胆推理设想,把问题拓展延伸开,把思想和情绪激活,尽量让思想的火花碰撞,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是多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把教学所涉及的重要问题抽出来,鼓励学生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设计、研究,拟定计划、方法以及最终研究成果的展示形式,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教师作为研究学习的指导者与参与者,应予以适时适度地“扶”与“放”。

四是加强实践教学。教师要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或是从现实社会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道德水平实际出发,加强实践教学,尤其是法制问题,经济问题,心理问题等应当充分运用学生看得见、听得到的鲜活事例作为教学内容,努力让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是要建立德育实践基地。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区校外德育资源,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激发感情,锻炼意志,提高觉悟,端正行为,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活动中升华学生的理想信念。

教学方法的改进,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突出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研的习惯;应满足学生求知、求乐、求美的心理需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起学生道德共鸣,这样才能提高德育课的实效。

三、科学评价 综合考核

《课改行动计划》中指出:职业学校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

科学规范的德育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优化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实施德育管理的重要保证。新的德育评价体系是以德育过程生成性的意识流向和物质行为作为考核要素的。不但使德育目标、德育任务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更重要的是评价标准确定以后,可以更方便地对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便针对问题,有的放矢做出相应对策,使德育的评价过程真正成为中职生“知、情、意、行”和谐健康协调的发展过程。

为了有利于增强职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德育综合素质,当前德育课程的评价应实行积分化,建立学生德育综合档案,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即对学生德育课程活动参与、知识学习、德育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除在学期末进行外,平时每一个环节都要利用,包括课上、课下。为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良好习惯,可附加行为规范奖惩学分,对学期中有突出表现或明显进步的、操行等级为优的可加一定的学分;受到学校纪律处分的、操行等级为不及格的扣取一定的学分,汇总得出德育学分。评价形式可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由学生进行初评(自评、他评相结合)、任课老师合议、班主任老师建议、德育课老师评议等多项不同环节组成。

探索合理的德育评价模式、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改进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等,会增进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体现德育课程服务于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要求。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篇(10)

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有全面系统的政策导向,又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他提出,要突出抓好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是四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德育建设都被鲜明地提到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的位置上。可见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德育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那也要改革。

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而且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标,可见德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首先就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明确在新课程中德育的内涵。在新课程中,对德育、德育课程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要改变一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与德育之间划上等号。而应该认识到,德育不能离开政治,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政治不能涵盖德育,更不能替代德育。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的比政治有着更丰富更广阔的内涵,从根本上讲,德育和德育课程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凡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都可称之为德育。

二、加强领导,坚持德育为首。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确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往往只喊在口头上,而实际工作中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

在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就要从理念上改变,要把德育工作确实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把德育工作优先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养,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转变角色,注重以身示范。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主要是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师。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做。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要成为这个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如何来当好这个“首席”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认真当好这个角色,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二是作为“首席”就要作好表率作用,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应当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

四、融于生活,活动丰富多彩。

上一篇: 中学生宿舍管理 下一篇: 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