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6 11:08:47

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

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篇(1)

编制县“十二五”规划,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按照“体现统筹兼顾、体现创新驱动、体现绿色增长、体现共建共享”要求,以实现我县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为着力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委第八次党代会、州委六届党代会第四次会议以及县委十二届党代会第四次会议精神,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凝聚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智慧,力争将县“十二五”规划编制成推进××科学发展的方向标,加快转型升级的路线图,深化改革创新的任务书,建设各项事业的项目库。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的原则。作为××州经济社会综合改革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试点县,要按照建设滇南中心城市、全省三大物流中心之一和全省五大城市群经济圈之一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更新规划理念,创新规划方式,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和新机制,力争把县“十二五”规划编制成一个既能体现××特色,又能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规划。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势的原则。编制县“十二五”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更要关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生存环境、教育等方面需求,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重点发展的原则。县“十二五”规划编制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既要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山坝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又要结合县情实际确定重点发展的方向和领域,做到全面发展、重点突破。

四是坚持宏观有指导性、微观有可操作性的原则。县级是宏观之末、微观之首。县级五年规划在具有宏观指导性的同时,还必须具有微观可操作性。尤其是规划的任务、措施等内容要具体可行,尽量做到目标数据化、任务项目化、落实责任化,以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五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要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把规划编制过程变成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统一思想、反映民意、凝聚民智的过程,增强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三、规划期限

县“十二五”规划的规划期仍以五年为主(20__年~2015年),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衔接,展望到2020年。教育、交通、水利、环保、城建等专项规划可直接规划到2020年。

四、主要任务及分工

县“十二五”规划主要包括:一个规划纲要建议、一个规划纲要、一个指标体系及26个重点专项规划。

(一)编制县委关于制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建议)。县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在“十一五”规划评估报告和各有关部门重点专项规划思路的基础上,起草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思路,进而编制规划纲要建议送审稿,经县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并报请县委全委会审议通过后,作为编制县“十二五”规划的纲领性指导文件。

(二)编制××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202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在规划纲要建议的指导下,认真分析“十二五”发展基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综合26个重点专项规划,提出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奋斗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绘制未来五年××实现率先突破发展的宏伟蓝图。

(三)编制指标体系及26个重点专项规划。以规划纲要为纲领和依据,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编制全县重点领域(行业)建设发展的专项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大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一个指标体系和26个重点专项规划:

五、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动员准备阶段(20__年3月 )

成立机构。县政府成立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发改局。同时,各有关部门要组建重点专项规划编写小组。

提出编制工作方案。县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提出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以指导全县规划纲要和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召开动员大会。县政府召开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动员大会,对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全面的安排和部署。

组织学习培训。县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省州的有关精神,适时召集全县编写人员进行学习培训,让编写人员全面了解和熟悉编制的背景、程序、要求等。

第二阶段:规划纲要框架形成阶段(3月至6月)

“十一五”规划评估。为了提高“十二五”规划编制质量和水平,必须做好“十一五”规划的实施评估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组织人力对《××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涉及本单位工作职能的内容进行分析评估,全面总结“十一五”时期的工作成效、经验做法和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形成数据相对准确、文字翔实、内容全面的职能部门专项评估报告,经部门主要领导审核签字并报请分管副县长审定后,书面报告连同电子版一起于20__年4月30日前报送县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县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并撰写××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评估报告,报请县政府审定后作为编制县“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基础资料。

编制重点专项规划初稿。各有关部门要在“十一五”规划评估报告的基础上,对本行业在“十二五”时期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并及时与上级主管部门对接,充分运用上级的一切研究成果,初步确定各领域、各行业的重大建设项目,及时形成相应的重点专项规划初稿,于20__年6月30日前报送县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

形成规划纲要框架。县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省、州“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研究成果,并及时与州“十二五”规划基本框架对接,明确规划的基本要求、基本原则、战略任务、主要任务和重大建设项目,进而提出规划纲要框架,于20__年6月30日前报送县政府审查。

第三阶段:规划征求意见稿形成(来源:文秘站 )阶段(9月)

起草规划纲要建议。县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在规划纲要框架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各部门重点专项规划初稿成果,进一步研究提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布局、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实现规划纲要的主要政策措施等,进而形成规划纲要建议,于20__年7月31日前提交县委全委会审议。

编制重点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规划纲要建议的要求,在重点专项规划初稿的基础上,结合上级主管部门和全县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全面完善、充实初稿,从而形成重点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于20__年8月31日前报送县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

形成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县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规划纲要建议的精神,按照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深入研究分析,广泛凝聚各方智慧,综合各部门的重点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的内容,进一步充实、完善框架内容,进而形成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组织专家评审,于20__年9月底前提交县委、县政府审查。

第四阶段:规划完善和报批阶段(20__年10月至12月)

编制重点专项规划送审稿。各有关部门要在重点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结合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充实征求意见稿,从而形成重点专项规划送审稿,于20__年10月底前报送县编制领导小组审核后报县政府常务会审议。

形成规划纲要送审稿。县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强与省州发改委的联系和对接,将征求到的各方面意见进行梳理综合,以全面充实、修改、完善征求意见稿,最后形成规划纲要送省稿,经县委、县政府审定后,于20__年1月左右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第五阶段:规划阶段(20__年3月底前)

规划纲要经县人代会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后,县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将规划纲要落实进行责任化,形成册子,下发到各部门、各乡镇执行。同时,各重点专项规划经县政府常务会审查通过后,各有关部门也要将其编印成册发放到全县各部门、各乡镇。

六、编制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决定成立××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发改局,由张桂彬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从相关部门抽调,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同时,有重点专项规划编制任务的各部门要组建重点专项规划编写小组,明确一位分管领导和一个联络员,名单于20__年3月16日前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电话:3812038。

(二)组建专家队伍。组建由县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界、学术界及其他社会团体代表或专家组成的县“十二五”规划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县“十二五”规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进行指导、审稿、修改和提出意见等咨询、论证工作,为实现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民主性提供保障。咨询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县发改局,负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三)强化人员保障。充实规划队伍,抽调知识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的骨干,组建得力的规划编写小组。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规划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为做好编制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四)落实工作经费。由县人民政府安排必要的规划编制工作经费,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严格编制程序。在编制程序上,按照评估、起草、征求意见、衔接、论证、批准、公布等程序,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公示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和评估、修订制度。

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篇(2)

“十二五”时期(二一一年至二一五年),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全面建设经济文化强市的关键时期。准确把握形势,理清发展思路,科学编制《莱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显著。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非常关键和极不平凡的时期,我市既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也迎来了国家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等难得的历史机遇。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抢抓机遇,积极作为,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过五年的努力奋斗,我市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发展质量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结构调整、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综合判断“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形势,机遇大于挑战。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宏观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区域之间正在展开新一轮较量,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但是,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主题,国际新兴市场快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机遇,国内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不断加速,在产业结构升级、城乡消费扩大、基础设施投入、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都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经过“十一五”的努力,我市港口、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承载力大幅提升,为“十二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市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三区”叠加区域,国家战略层面的黄河三角洲开发和蓝色经济区建设将显著改善我市的发展环境。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四大支柱产业仍以资源型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自主创新步伐不快,现代服务业滞后于经济发展;在民生事业方面,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十二五”时期全市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的矛盾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经济文化强市为目标,抢抓三大战略机遇,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龙头港、山东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山东半岛重要能源基地、山东省重要滨海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和国家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提前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制定“十二五”规划要坚持如下原则: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增强消费和出口拉动力,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服务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大力推进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和落后产能,积极推广循环经济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推进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增长,五年再造一个新莱州。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在全省30强县的位次进一步前移。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初步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以

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政企联动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行政管理、财税金融、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居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争取到“十二五”末,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实现翻番增长,基本建立起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实现全民享有社会保障。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建设继续加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优势突出、特色明显、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5.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整体素质。膨胀壮大支柱产业。突出高端化、品牌化和链条化发展方向,以重点园区和骨干企业为支撑,做大做强黄金、机电、建材和化工等支柱产业,打造百亿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抢占制高点,聚集高端要素,加强技术创新,突破发展新能源、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初步形成技术水平高、产业规模大、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体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新设备、新工艺改造食品工业、工艺品业和纺织服装业等传统产业,加强质量标准、市场、品牌等要素建设,促进关联企业纵向配套延伸、横向协作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6.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定不移地做大总量,提高比重和层次,确保服务业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增速。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现代物流业,依托莱州港,高标准规划建设莱州临港物流园区,建设一批临港、陆路物流园,重点发展液体化工品、矿石、煤炭、建材、原盐等货种物流业务。旅游会展业,高起点规划建设省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以滨海度假和文化休闲为核心,建设富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品体系。以云峰山、大基山、寒同山和中华月季园等山林景观资源为依托,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带。房地产业,在满足居住需求的同时,大力发展商业、文化、旅游等高端、优质、规模地产。商贸流通餐饮业,按照优化市区、辐射农村的思路,调整商贸业空间布局,形成商贸集聚中心、社区购物中心和农村便利店等多层次、全覆盖的商业贸易发展格局。突破发展潜力产业。培育壮大金融、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态,培育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7.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着力调整农业结构,保持生物育种的领先地位。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稳定粮油生产。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确保总产的发展思路,搞好粮食高产攻关,努力提高粮食种植水平,确保粮食生产安全。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果蔬业,加快推进设施栽培,提高单产和质量;现代渔业,稳定发展生态养殖,提高水产品精深加工能力;畜牧业,重点发展肉鸡、蛋鸡和生猪生产,推广畜牧业规模化健康养殖。做大农业龙头企业,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水产、畜牧、蔬菜、林果和粮食加工五大龙头企业集群,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施标准化管理,发展品牌农业。按照“有龙头示范带动,有经营机制创新,有质量控制措施,有知名产品品牌”的“四个有”要求,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壮大品牌农业。

三、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施“以港兴市”战略,进一步提升莱州港的核心地位,建设三山岛临港产业区、高技术机电和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五个产业聚集区,形成“一港五区”的产业空间布局。

8.建设黄河三角洲区域龙头港。以建设黄河三角洲区域龙头港为目标,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物流体系,提升港口物流功能,增强港口在城市发展中的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区港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莱州港及港口配套设施向大型、深水、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服务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能力。到2015年,港口吞吐量超过5000万吨,吞吐能力突破亿吨。

9.做强五大产业聚集区。以黄河三角洲莱州临港产业区为支撑,构筑贯通全市的沿海临港产业发展隆起带,成为聚集产业、吸纳就业的重要区域。三山岛临港产业区。发挥莱州港优势,发展临港物流业、临港加工业、滨海生态旅游业和黄金产业,打造成为辐射黄河三角洲的航运物流中心,建成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临港产业聚集区。高技术机电和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电、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建成山东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区。发展精细化工、石油化工和新能源产业,建成生态型化工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粮食、蔬菜、花木、水产品等苗种繁育,建设外向型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建成国内领先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以滨海度假和文化休闲为主要开发方向,培育发展旅游产品,建成特色鲜明的滨海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

四、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支撑能力

统筹基础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快完善电力、交通、水利、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体系,增强支撑保障能力。

10.优化电源布局和电网结构。以提高智能化水平为目标,着力打造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供电质量高、电能损耗低的新型智能化电网。科学合理有序发展风电产业,推进莱州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项目,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完成华电国际莱州电厂二期工程,启动三期工程,火电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推进核电项目前期工作。

11.建设快捷便利的交通运输体系。争取率先开工建设莱州至滨州沿海高等级 公路(莱州段),推进莱州至平度市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快疏港铁路、疏港高速公路及文三路拓宽工程建设,提升港口集疏运功能,构建以港口为中心的交通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实施德龙烟铁路(莱州段)扩能改造,建设华电疏运专用线。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改造,提高“村村通”水平。

12.强化水利保障。围绕提高水资源供给、水灾害防御和水生态保护三大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城市供水管网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建设平原水库,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供水保障体系。加强水库除险加固、水闸加固、河道治理、防潮堤建设,构建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加强水土保护和水系工程建设,完善水生态保护体系。

13.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制造业、服务业、农业、信息产业、节能减排等领域的应用。完善电信传输网、移动通信网、有线广播电视网等基础设施,完成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开发广电宽带网络多功能业务。加快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工程建设,推进商务信息和政务信息的开发利用。加快推进劳动保障、社会救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市民卡等社会事业信息化进程。

五、加快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构筑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14.做强中心城区。全面落实城市规划,加快推进城中村、城郊村改造,加快实施城建重点工程,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做好城市绿化。加强城市管理,抓好城市社区建设,提高中心城市宜居宜业功能。建立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打造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

15.加强三山岛辅城区和镇街驻地建设。按照扩大规模、增强功能、彰显特色的要求,统筹莱州工业园区、省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加快港口扩建、临港产业发展步伐,建设独具特色的现代滨海新城区。加强镇街驻地建设与全市总体规划建设的衔接融合,强化产业支撑,推动镇街驻地向区域性人口聚集中心、产业集聚中心和商品集散中心方向发展。做好沙河镇扩权强镇试点工作。

16.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推进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镇一体发展。新建主城区公交枢纽站,完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实现城市各片区交通功能有序衔接。加快城市供排水管网更新改造,扩大现有水厂供水能力,新建莱州工业园区、土山镇水厂。扩建莱州市污水处理厂,分期分批完成经济开发区、莱州工业园区、沙河镇、平里店镇、朱桥镇、金城镇6个污水处理厂建设,建设莱州工业园区、土山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扩大燃气、供热范围,提高服务质量。

17.加快新农村建设。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重点,稳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土地集中经营、产业集中发展、服务集中实施,拓展农村社区服务功能。深入开展村庄综合整治,大力实施“四有村庄”工程,力争所有规划保留村庄达到有覆盖全村的硬化街道、有统一的垃圾处理和供排水系统、有标准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和农家书屋、有较完备的社区服务项目的“四有”标准。加大对驿道镇、郭家店镇的帮扶力度,探索建立有利于东南山区保护和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

六、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改善民生促进和谐

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形成覆盖城乡、设施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幸福莱州。

18.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注重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大力开发公益型岗位,重点解决困难群体和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市,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健全创业培训体系,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返乡农民工创业扶持力度,强化对大中专毕业生和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的指导服务,鼓励自主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健全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困难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19.发展文教卫生体育事业。教育体育事业,加大教育投入,抓好幼儿园布点建设,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进一步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全民健身体系。文化事业,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活跃艺术创作,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卫生事业,强化政府责任,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 进各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实现城市人口全覆盖,基本建立起覆盖广大农村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适时增加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20.建设文明平安城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孝、诚、爱、仁“四德工程”和未成年人“心灵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平安莱州”建设。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力度,预防和妥善处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覆盖城乡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七、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

21.推进生态建设。加强绿化建设。实施胶东引黄调水(莱州段)沿线生态防护林、沿海生态防护林、水库水源涵养林、沿河流域生态经济林等造林工程。加强生态涵养区保护。重点加强东南山区生态控制区和沿海资源区的保护,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确保饮用水水质安全达标。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严格执行休渔期和禁渔区制度,建设莱州湾部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示范基地。

22.强化环境保护。健全工业污染防控体系,实施污染物治理再提高工程。突出抓好塑料加工、石材加工、盐及盐化工、轻烧镁等行业的污染治理和粉子山、黑羊山粉尘治理。严格控制新上矿山开采加工和海水养殖项目。加强农村社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23.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土地资源,全面清理存量土地,依法收回闲置土地并纳入政府土地储备。水资源,加大城市节水力度,鼓励再生水、中水回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矿产资源,严禁滥采矿产资源,制定合理开发方案,重点对黄金、卤水、大理石、菱镁矿等重要矿产资源进行有序高效开发,对资源镇进行接续产业培育。

24.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经济,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扩大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不断降低黄金、盐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发展循环经济,创建部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完善发展黄金、盐及盐化工、建材、电力、农业废弃物5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开展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争取设立资源再生加工示范区。

八、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政企联动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2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中试基地建设。建立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博士后或院士创新实践基地。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共同培养人才和共同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部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单位和个人按照市场化机制兴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市外各类机构到莱州开展科技中介服务业务。抓好科技孵化器建设。

26.强化人才智力支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加大乡村优秀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视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项目引才工程,把引进企业高级人才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人才作用。鼓励科技人员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活动。发挥专家在重大决策中的参谋咨询作用。

九、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27.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善统计体系和考核机制。经济领域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发挥好财政资金放大和示范作用。创新融资体系,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海域使用权制度改革,推动林权有偿转让和流转,加强矿业权规范管理。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城乡社区体制改革。

28.构建开放型的经济体系。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争取莱州经济开发区升级为部级开发区;发挥好莱州港保税仓库作用,争取设立出口加工区。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区域合作融合。加强与省内重要城市及北京、天津等地的经济交流和技术合作,增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的经济联系,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合作。加强产业对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协作配套水平,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开拓新兴出口市场。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进程,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效益。

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29.增强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党的领导是实现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全市各级党委要加强学习,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建立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推动形成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发展模式。

30.充分发挥民主法治保障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支持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代表积极建言献策,发挥好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畅通公民参政议政渠道,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发展上来。

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篇(3)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F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一节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第二节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完善F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的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促进水产健康养殖,发展远洋捕捞。积极发展林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F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第三节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F代种业。加强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实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

第四节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第一节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

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稳步提高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使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第二节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劳务输出对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努力实F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增加县域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结合新农村建设,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增加农民劳务收入。

第三节 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

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增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报销水平,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加大扶贫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

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第一节提高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

适应农村人口转移的新形势,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突出地域和农村特色,保护特色文化风貌,科学编制乡镇村庄规划。合理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合理安排县域乡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

第二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快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配套改造,在水土资源丰富地区适时新建一批灌区,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通达通畅率和管理养护水平,加大道路危桥改造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加强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质能和风能、太阳能,加强省柴节煤炉灶炕改造。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垦区危房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加强农村邮政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强化农村公共服务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第四节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治理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水污染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推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严格禁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第八章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第一节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农村土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F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加快农垦体制改革。

第二节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

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篇(4)

会议由兵团党委常委会主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兵团党委第一书记、兵团第一政委张春贤同志到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兵团党委书记、政委车俊同志作主旨讲话,兵团党委副书记、司令员华士飞同志作会议总结讲话。

会议审议通过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会议认为,过去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兵团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疆和兵团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圆满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职工生活达到新水平,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维稳戍边工作取得新成绩,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谱写了兵团事业新篇章。

会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关于新疆及兵团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任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走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道路,处理好屯垦与戍边、特殊管理体制与市场机制、兵团与地方“三大关系”,发挥好建设大军、中流砥柱和铜墙铁壁“三大作用”,为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议提出,“十二五”时期是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时期,也是兵团率先在西北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谋划推进“十二五”发展,对于我们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期,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进一步发展壮大兵团,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兵团发展面临的形势,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努力实现“三个明显”: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5年生产总值翻一番,年均增长15%,占自治区经济比重达到17%以上,人均生产总值翻一番;职工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5%,城镇和团场居民平等享有社会保障服务;维稳戍边能力明显提高,职工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职工队伍素质显著提高,兵团人口总量稳步增加,整体动员、应急处突、反恐维稳能力显著增强,巩固边防、维护稳定作用更加突出。

会议指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坚持把实现科学跨越发展作为主题,必须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必须坚持把提高维稳戍边能力作为基础任务,必须坚持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必须坚持弘扬兵团精神。

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篇(5)

引言

“十二五”规划是我国对于国家经济以五年为时间段进行的中短期规划,体现了我国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的把控,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十二五”规划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于未来五年内经济发展提出了多项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最为重要的是:未来五年内中国将会开启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的结构改变,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部署中国经济社会从外需向内需、从高碳向低碳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从强国向富民的发展重点的转变,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引起来人们的普遍关注。

一、解读和相应分析

(一)“十二五”规划政策摘要

“十二五”规划对于我国未来五年经济发展做出了方向性和指导性的规划,对于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经济的发展深刻的影响着投资理财的方向,对“十二五”纲要进行解读,可以得到下面的理解:

1、传统能源产业稳步发展

能源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对于其发展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对象。对于我国第三大能源煤炭资源的开采,在总结“十一五”规划计划7.5%使用率,实际达到11%的经验上,“十二五”规划采用扩大备用煤炭能源开采量计划,规划目标产值41亿吨/年,以保证工业能源供应,能源产业发展更具有计划性。

2、基础性产业高速优质发展

基础性产业,例如电力,铁道运输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发展影响着众多相关行业发展,也会影响到对其进行投资的关注度。

铁道部对于“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是铁路建设加快发展,预计新线规模将要达到三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预计将达到十二万公里左右,与“十一五”相比,投产新线增长幅度高达87.5%。大幅提高运输能力,能加快我国的经济内发式增长,加大铁路运输覆盖范围,对于某些地区的发展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电力发展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对于其电网建设,“十二五”规划大力发展电力供应,预计投入资金达到2039亿元人民币,在“十一五”基础上继续发展。电力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是内发式增长,效果是长久,日益显现的。

3、民生、民营成为发展方向

“十二五”规划中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将要实现从国强向民富的转变。具体包括如下方面:其一就是继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其二,提高公民保障力度,具体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卫生,收入方面,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目标到2015年将个人看病承担费用比重减至30%左右,提高居民收入和可支配性资金等。

(二)对于目前投资理财方式影响

“十二五”规划对于我国经济产生了重要的方向性指引作用,对于企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进行理财规划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性作用。

1、现金规划中加大备用金规制

“十二五”规划对于经济发展重点转化为民生方面和经济可持续性发展,GDP计划达到7%的基础上,目标居民收入增长高于7%的幅度。随着民生得到进一步的保障,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的同时,结果必然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收入普遍呈现出上升趋势,如2011年我国农村人均收入增长17.9%,城镇居民提高14.1%,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物价水平就会随之而出现上升趋势。因此,如果继续按照以往理财规划中留置备用资金数额,则可能出现一定的问题。

虽然留置较多数量的备用资金会造成机会成本的损失,但是在总体数额较小的情况下,这是合理减小理财风险,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进行理财规划的基本的出发点。因此,对于现金规划中的备用现金规划,应适度加大数额。

2、投资产品对于股票、债券观察为主

股市中股票的变化情况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随着经济危机的应对逐步取得成功,且从“十二五”规划的解读中,我们发现对于企业的发展的轨迹,进行了较好的规划。具体包括上述的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的煤炭能源企业和经济快速发展动力的铁路事业,电力事业。

那么在进行传统股票类投资时,在关注企业发展远景时,应当对于民营企业,煤炭行业和之前地理位置较为不优越的企业予以适度的关注,因为其随着运输、电力等发展约束条件逐渐消除后,必然会在“十二五”规划时期涌现一批“黑马”。

二、结论

随着“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出现了变化,由此,我们进行了理财规划方面的改变的初步的探索,并得出了对于个人基础性现金理财应加大备用金,对于传统类股票投资应加大关注借助政策发展的“黑马”企业,而不是一直关注于以往企业的结论。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1

[2]孙明哲.“十二五”规划教材:形势与政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

[3]柴效武.个人理财规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张旺军.投资理财―个人理财规划指南,科学出版社,2008

[5]欧尼尔.股票投资的24堂必修课,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篇(6)

Abstract : From twelve five-year plan) rules (delimit guidelines show that China changed and is changing three appearance, experienced and shall experience three historic transformation.

新中国成立以来,除1949—195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1965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开始,我国共编制和实施了十个五年计划和一个五年规划,从今年开始实施第二个五年规划。通过考察党和国家在编制各个时期五年规(计)划时的指导方针,可以从总体上把握新中国的成长发展进程。

1.我国编制的十二个五年规(计)划的指导方针

1.1“一五”计划(1953—1957)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为此,“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为:一是“采取积极的工业化的政策,即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把重工业的基本建设作为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二是“在优先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原则下,对各种经济成分的安排采取统筹兼顾的政策”;三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力求使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发展保持适当的比例。

1.2“二五”计划(1958—1962)的“中心任务仍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1956年9月党的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了“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16条方针部署,包括“继续保持比较高的发展速度”、“正确地处理在国民收入中消费和积累之间的比例关系”、“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发展农业并适当加速轻工业的建设”等。

1.3“三五”计划(1966—1970)、“四五”计划(1971—1975)都是立足“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

“三五”计划、“四五”计划都强调了以备战和三线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提出“用打仗的观点,观察一切,检查一切,落实一切”,并试图用军事工业带动整个国家的工业化。

1.4“五五”计划(1976—1980)在指导思想上重犯了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的老毛病

1975年,国务院草拟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的十年规划纲要》。1978年初对原来的纲要作了修定,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对“五五”计划指标作了较大幅度调整,并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努力使国民经济真正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1.5“六五”计划(1981—1985)确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指导方针

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正式批准了“六五”计划。“六五”计划在制定过程中,突出强调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包括“依靠政策和科学,加快农业发展”、“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技术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讲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增加和节省建设资金”、“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等十条具体方针。“六五”计划的一个特点是,社会发展类指标显著增加,占39%,也正因为如此,“六五”计划的全称随之变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

1.6“七五”计划(1986—1990)提出继续推进经济发展战略和转变经济管理体制

“七五”计划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由11个“坚持”组成,包括“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坚持把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提高产品质量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上来,正确处理好效益和速度、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坚持把建设重点转移到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上来,走内涵型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坚持把发展科学、教育事业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上,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加快智力开发”等。作为上述方针的体现,“七五”计划首次增加了“国民生产总值”这一总量指标以及三次产业的划分与统计。

1.7“八五”计划(1991—1995)提出加快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双加快”方针

1991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了“八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个“坚定不移”的基本指导方针,即: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地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贯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

1.8“九五”计划(1996—2000)提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指导方针,并首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九五”计划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包括“九五”在内的未来 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九条重要方针,其中第二条方针是“积极推进,“依靠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

1.9“十五”计划(2001—2005)提出了全面、协调、以人为本的发展方针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深刻分析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提出了制定“十五”计划,必须“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的重要指导方针。

1.10“十一五”规划(2006—2010)的指导方针是科学发展观

“十一五”规划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遵循“六个必须”的原则方针,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其根本着眼点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从“十一五”开始,“计划”被“规划”所取代。在“十一五”规划中,社会发展类指标占据了全部规划指标的75%以上。

1.11“十二五”规划(2011—2015)指导方针:在科学发展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2.从十二个五年规(计)划的指导方针看新中国的发展进程

我国建国以来五年规(计)划的指导方针.是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发展路线和发展思路的凝炼概括,也是不同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从“一五”到“十二五”,指导方针经历了持续的变化。五年规(计)划指导方针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当时国家领导人的主观选择。而这一选择,既来源于领导人的治国理念和思路.又受制于领导人对包括国际国内形势在内的国情条件的认识。五年规(计)划指导方针的演变,反映了领导人通过实践,不断深化对国情的认识,不断调整指引思想,探索与国情条件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演进过程。从十二个五年规(计)划的指导方针由重点发展重工业以建立我国的工业基础、到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再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一演进过程看,新中国处于不断的成长发展之中,我们已经改变了和正在改变三个面貌,经历了和将要经历三次历史性转型。

2.1改变了和正在改变三个面貌

在五年规(计)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在五年规(计)划的指导方针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实践过程中,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对“地富反坏右”摘帽后,人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和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人民的范围在扩大,人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人民的精神风貌大为改善。

建国以来,我国面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围堵,成功地建立其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工业化和初步现代化,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正焕发着勃勃的生机和活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吸引了全球的眼球,成为各国政要和学者争相研究的课题。

在“”巨变,国际共运处于低潮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在“三个代表”的指引下,稳住阵脚,韬光养晦,激浊扬清,审慎稳妥地驾驭着中国航船驶过了各种激流险滩,引领人民昂扬地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

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篇(7)

〔中图分类号〕D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15)01-0049-06

2015年10月26―29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领导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十三五”规划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也终将服务于党的领导大局、党的执政大局。同时,为实现和落实“十三五”规划,对党的领导、党的执政、党的建设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建立健全推动“十三五”规划贯彻落实的体制机制样态、组织动员形态、政治环境生态,也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党领导制定发展规划(计划)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领导党、执政党。党的领导不是虚空的、不是抽象的,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来体现的。其中,党领导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就是体现领导党角色、展示领导党功能、落实党的领导的重大生动体现。

在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中,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是有序的、有计划的,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无序性。据此,列宁在其1906年所写的《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明确提出了“计划经济”的概念。斯大林时期将社会主义经济明确定性为计划经济,并着力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与推进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28―1932年,苏联开创性地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开展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基本上是全部照搬苏联,对“苏联模式”高度推崇,其中就包括学习苏联的有计划推进经济建设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做法及经验。新中国初期的1949―1952年,由于经过长期的战乱,国家一穷二白、国民经济千疮百孔,根本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条件,所以这三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从1953年开始,在我国经济社会状况基本好转的前提下,我们效仿“苏联模式”开始在党的领导下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那么,党的领导是如何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制定之中的呢?概括地说,就是每一个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形成之前,党都研究制定了《关于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建议》,最终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则是在党的“建议”的主导指导下编制完成的。党通过这种“建议”的形式,领导、主导、指导着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形成确立,并以党强有力的领导去保证计划的贯彻落实。

自全面执政与新中国成立66年来,我们党已经领导、主持制定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分别是:

1.“一五”计划(1953―1957)。“一五”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2.“二五”计划(1958―1962)。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正式通过由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1958年8月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讨论并批准了《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

3.“三五”计划(1966―1970)。1963―1965年,是经历、三年困难时期“重创”以后,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调整时期,当然党也无力制定和实施发展国民经济计划。但是“三五”计划的研究和编制从1964年初就开始了。其中内容比较详尽的计划方案有两个:一个是国家计委会提出的经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的《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的初步设想》(汇报提纲);另一个是1965年9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拟定的并经中央讨论基本同意的《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

4.“四五”计划(1971―1975)。“四五”计划于1970年开始进行编制。1970年2月15日―3月2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制定1970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会上研究、讨论、制定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1970年9月,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上《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曾作为参考文件印发。1971年3月,中央在批转1971年计划时,《“四五”计划纲要(草案)》的部分指标也作为附件下发。

5.“五五”计划(1976―1980)。1975年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其中着力安排了“五五”计划。

6.“六五”计划(1981―1985)。按照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到20世纪末经济建设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中央主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

7.“七五”计划(1986―1990)。1983年,国务院着手组织“七五”计划的起草工作。l985年上半年拟订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经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原则通过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交至1985年9月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审议通过。

8.“八五”计划(1991―1995)。1990年l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

9.“九五”计划(1996―2000)。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这是我国在十四大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所制定的第一个发展计划、也是一个跨世纪的发展规划。

10.“十五”计划(2001―2005)。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11.“十一五”规划(2006―2010)。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的突出特点是,以“规划”取代“计划”。

12.“十二五”规划(2011―2015)。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批准了“十二五”规划。

13.“十三五”规划(2016―2020)。2015年10月26―29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

在中央领导制定这13个五年规划(计划)的过程中,有几个过程性变化必须予以特别关注。其一,我们党主要是效仿苏联搞五年计划的做法,通过提出五年一个周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建议的形式,去着力体现党对经济社会的领导权。其二,“六五”计划(1981――1985)是一个重大分水岭。在这之前,我们党的“一五”到“五五”计划,仅仅是关注“发展国民经济”。从“六五”计划开始,我们在计划制定中不仅关注“国民经济”,同时还关注“社会发展”,而且将二者并列、整合起来,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规划)建议”的形式进行呈现。其三,从“九五”计划(1996―2000)开始,每届中央委员会的第五次全体会议的主题固定为,本届中央委员会研究制定出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其四,从“十一五”(2006―2010)开始,我们在提法上以“规划”代替“计划”。这既是因为在延展性上“计划赶不上变化”,而规划却可以很好地应对变化;也同时标志着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向市场经济靠拢,从表象到实质都致力于消除计划经济的影子及“后遗症”。

二、党对“十三五”规划的顶层设计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所作的《关于的说明》,党的领导在“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和形成中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在对“十三五”规划的顶层设计、体系架构设计中体现得尤为到位。

(一)党领导确立“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十三五”规划的提出、建议、编制及确立,都不能是空的,而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据此,党将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的中心要义确定为:“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1〕

(二)党领导确立“十三五”规划的原则遵循。“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确立了这一特殊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若干重大原则。一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原则,牢记发展的起点是人民,终点也是人民,切实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二是坚持科学发展原则,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三是坚持深化改革原则,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协调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四是坚持依法治国原则,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五是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六是坚持党的领导原则,为“十三五”规划实施提供坚强组织、领导保证。

(三)党领导确立“十三五”发展的理念遵循。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理念通常能够带来先进的行动。我们党在提出“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过程中深谙此道,特别明晰地确立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遵循,即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一,要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其二,要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因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三,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因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其四,要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因为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五,要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因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四)党领导构建“十三五”“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个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我们党在“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构建形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其一,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主要涉及到,要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等等。其二,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主要涉及到,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等等。其三,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主要涉及到,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等。其四,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主要涉及到,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以及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等等。其五,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主要涉及到,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等等。

三、实现“十三五”规划关键在党

鉴于我们党的领导党、执政党地位,提出和形成确立“十三五”规划是党必须担负的政治责任;同时,贯彻落实、努力实现“十三五”规划确立的各项发展目标、发展部署,也毫无疑问关键在党。为使党的领导充分体现到“十三五”规划的落地落实中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及通过的《建议》,特别强调要着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组织和领导保证。

(一)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制度形态、工作模式。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决非是一劳永逸的。随着党领导经济社会面临的环境、形势、任务、使命等的变化,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或变革,否则,就会阻碍党的领导之实质内容的充分实现。“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基于这样的客观形势,从更好地推动“十三五”规划落地落实的角度出发,“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对此,《建议》就“十三五”时期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了新举措。一是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各级党委全委会是由党代会选举产生的党的执行机构,同时又对党代会闭会期间的党内重大事务具有决策权、监督权。但是,长期以来,在党内政治权力运作中,由于全委会是一种会议性组织与功能性组织且有时处于虚置状态,因而由党委全委会选举产生的党委常委会很大程度上代行了全委会的职权,使得全委会的权力与运行均被边缘化、“空壳化”。这与规定的全委会是党代会闭会期间各级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明显背离,与党内民主精神明显背离,也造成党委常委会过分高度集权。因此,恢复全委会在运行中的应然地位势在必行。《建议》聚焦于此,明确提出要“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2〕力图推动党委全委会的权力回归常态。二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决策是行动的方向,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也是最大的浪费。“十三五”时期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决策上不能犯错、也犯不起错,否则,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因此,从中央层面讲,必须切实保证“十三五”时期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决策是正确的,地方各级党委也是如此。对此,《建议》明确提出,应着力“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3〕

(二)强化党的政治动员力

实现“十三五”规划,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把各个方面的力量都充分调动起来,把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激发出来,形成广泛的政治动员、党内动员、社会动员,凝聚形成强大的政治合力、行动合力。对此,《建议》着力从以下方面加以强调。其一,就党内动员而言,必须深入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党的各级组织都投身到实现“十三五”规划的行动中去,重点是要切实“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其二,就社会动员而言,社会动员说到底就是对人民群众的动员、对社会各界的动员。从强化实现“十三五”规划的社会动员入手,《建议》着力强调了以下举措。一是必须“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激发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5〕。二是必须“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6〕。三是必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7〕。

(三)打造过硬的执政骨干和人才队伍

实现“十三五”规划归根到底在人,这里所说的“人”,一个重要基本面就是领导干部和人才。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人才是推进党的各项事业发展壮大的中流砥柱。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是我们党的看家宝。从打造过硬的执政骨干和人才队伍入手,《建议》提出了若干新思路。其一,在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上。依据“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总体要求,《建议》着力提出,应“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其二,在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上。《建议》突出强调要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进而充分调动各级领导干部为党工作的动力和热情。其三,在领导班子的结构优化上。《建议》着力要求应重点聚焦优化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致力于提高班子的专业化水平。其四,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建议》从党管人才的框架出发,着力提出:落实“十三五”规划必须“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8〕

(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实现“十三五”规划需要一个良性健康的政治环境、政治氛围。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我们才能踏踏实实、安安心心地去干事创业。良性的政治环境氛围,意味着要不断优化现有政治生态、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对此,《建议》强调指出,要从党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继续坚持高压反腐等方面强化全面从严治党,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营造“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和政治生态。

(五)推进党的治理能力建设

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篇(8)

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我州加快建设“一强一地两区”、促进灾区全面发展提高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十二五”规划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编制的规划。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领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必须是“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十二五”规划是我们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编制的发展规划,它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把握和体现好科学发展观的精神,领会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对规划编制提出的要求。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深刻阐述,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经济建设方面,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政治建设方面,要求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正公平;在文化建设方面,要求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在社会建设方面,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在生态建设方面,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些精神和要求,进一步突出了推进科学发展的重点,突出了我们工作中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为“十二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

第二,“十二五”规划是世界经济格局面临深度调整背景下编制的规划。与以往五年规划比较,“十二五”规划编制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背景。从国际发展环境看,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经济体传导到新兴市场经济体,从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对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前所未有。全球经济短期内难以再现上一轮高速增长的景象,实现经济复苏还要经历一个曲折而复杂的过程,外部需求下降对我国的影响将延续相当长一段时期。全球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进一步抬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编制“十二五”规划具有更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我州编制“十二五”规划除了要看国际经济环境,更重要的是要看国内的经济环境。外贸出口型经济在我州不占主导地位,只是我们发展的一个方向,但是我州高载能企业的产品,基本上是为外贸型企业服务的,由于外贸型企业不景气,这些产品的销售渠道很不畅,销售价格较低。同时,也要看到在“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繁重。类似的不确定因素也给我们编制工作带来很大压力。特别是工业发展这一块,我们要想在“十二五”时期工业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工业产品怎样来调结构上档次,州经委在这方面一定要下功夫。因此,我们一定要结合我州实际,编制出一个有效保持我州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规划。

侍俊书记在11月14日听取了州发改委关于“十二五”规划编制基本思路的汇报,要把录音整理后发给州直各部门,作为“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理论基础。

第三,“十二五”规划是在国家加强重点区域开发背景下编制的规划。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国家作出了从主要依靠外需拉动转向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的重大战略调整,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在第十届西博会上,总理指出,国务院正在研究制定新的10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心不会动摇,政策不会改变,力度不会减弱,将把全面提高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努力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加快构建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同时我们还有一个机遇,就是国家、党中央关于加快除以外藏区的发展的相关政策。温总理指出: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一要突出民生优先、二要量力而行。我州“十二五”规划编制要以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强化重点区域开发为编制背景,着眼于推进西部大开发的“二次创业”,研究我州在区域中的比较优势与薄弱环节,明确发展定位、发展策略、发展重点及相应的保障措施,在区域合作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争取积极有利的地位,为未来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十二五”规划是在四川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背景下编制的规划。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全省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结合我们**州的实际情况,尽管国际经济大环境不景气,但是有藏区政策的支持,有大规模灾后重建的支持,有国家扩大内需的支撑,这些有利因素对编制好“十二五”规划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条件下,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决策,提出了“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发展格局,提出了以工业强省为主导,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强开放合作,加强科技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发展路径。这些体现省情和实际的重大发展理念和精神,已经并将继续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作用。因而,我州的“十二五”规划编制要把握好这些发展理念和思想,进一步研究提出新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

第五,“十二五”规划是我州历经“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大规模重建背景下编制的规划。“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我州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灾后的重建也给我州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超过700亿元的重建投资将在震后两年多内得以实施。届时,我州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将大大完善,产业基础将得到大的提升,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等领域都将得到极大改善。各县、各部门对灾后恢复重建完成后的**要有一个较为精准的展望,在此前提下超前规划未来五年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二、落实好“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各项任务

省上已经正式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按照州委、州政府的要求,我州已经开展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各县、各部门也要认真、切实做好“十二五”规划的各项工作。

一是做深前期研究。理清规划基本思路,是编制好规划的重要前提。今年的工作重点是加强调研,做好重大问题的前期研究,要力争在明年初形成研究成果。要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的实施经验,科学分析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从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社会建设的战略性推进,加快体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加快开放水平的战略性提升,加强一些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研究,比如:如何通过构建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如何通过增强创新能力和巩固传统产业、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来调整优化我州产业结构;如何通过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来调整优化城乡结构;如何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和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如何通过节能减排和发展绿色经济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通过完善公共服务和加强社会管理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如何通过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来推动形成区域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等。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为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奠定扎实基础,为制定“十二五”规划目标和相关政策举措提供基础和依据。省里面对“十二五”规划的前期研究提出了十个问题,我们州里面也要把问题罗列出来,带着这些问题对“十一五”进行总结,对“十二五”进行前瞻,只有把国情、省情、州情吃透才能编制出一个具有宏伟目标、振奋人心的规划。

二是做好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纲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的依据。要在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入手,由州发展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战略重点,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方向和重大举措等。

三是做好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是政府指导特定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专项规划由州级有关部门负责编制,围绕“一强一地两区”和“一体两翼”的发展目标、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环保生态、公共事业、公共服务等需要政府主导的领域,以及国民经济重要布局的一些重要行业,比如文化、教育等。州发改委提出了十三个前期研究的重大课题,各个部门下来还可以继续提,看有没有遗漏。专项规划的好与坏,决定着**州“十二五”总体规划的好与坏、质量高与低,各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的支撑,因此做好专项规划工作至关重要。

四是编制分县规划。按照国家、省的提法,分县规划是规划体系中最具地方特色,最贴近实际,也是最需要实用性、操作性的规划。各县要拓宽规划视野,加强上下衔接,结合地方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把州委、州政府的战略决策贯彻到各县规划中,把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在具体的地域统筹起来,科学引导各县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希望各县要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编制好“十二五”规划。

州发展改革委要组织州直有关部门,会同各县人民政府,编制区域规划,指导跨行政区域的经济、人口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重大工程建设等。要突出区域规划的战略性、空间性、跨行政区和有约束力的特点,做好编制工作中部门与部门、县与县之间的衔接。

三、研究好规划编制涉及的若干重大问题

编制“十二五”规划,需要从解决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入手,对若干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也需要把握好州委、州政府关于发展的若干政策、精神,使一些重大思想和要求得到体现。我这里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是关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问题。“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是我州最大的州情,“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初级阶段特征特别明显”仍是我州最大的实际,“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仍是我州最大的问题。作为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从人均指标看,我州与内地市州、沿海地区、全国平均水平比,各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因此,“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仍是全州工作的总体取向。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并体现这一总体工作取向,落实好这一取向的要求,坚持打造“一强一地两区”目标不改变。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州经过多年的发展和“5.12”地震灾后重建,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基础设施、交通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等都有很大改观,给我们“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这是内地和其他民族地区无法比拟的。

二是关于结构调整、方式转变的问题。我州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一点是形成了共识的。一是农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工业结构的调整,三是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这些都是要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突出这一思想和要求,把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主线、作为核心。我们要研究国家的大政策,结合**州的实际来进行结构调整。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坚持壮大提升水电、中藏羌医药、旅游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精心扶持葡萄酒生产、果蔬加工和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电解铝及铝加工、新能源锂产业、新型磁材电子材料、新型硅系列产品、新材料(人工蓝宝石)、氯酸盐化工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积极培育现代农业,提高发展规模和水平,把我州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的重要集聚区域。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着力点,积极发展生产业,提高生活业水平,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篇(9)

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我州加快建设“一强一地两区”、促进灾区全面发展提高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十二五”规划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编制的规划。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领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必须是“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十二五”规划是我们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编制的发展规划,它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把握和体现好科学发展观的精神,领会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对规划编制提出的要求。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深刻阐述,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经济建设方面,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政治建设方面,要求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正公平;在文化建设方面,要求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在社会建设方面,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在生态建设方面,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些精神和要求,进一步突出了推进科学发展的重点,突出了我们工作中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为“十二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

第二,“十二五”规划是世界经济格局面临深度调整背景下编制的规划。与以往五年规划比较,“十二五”规划编制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背景。从国际发展环境看,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经济体传导到新兴市场经济体,从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对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前所未有。全球经济短期内难以再现上一轮高速增长的景象,实现经济复苏还要经历一个曲折而复杂的过程,外部需求下降对我国的影响将延续相当长一段时期。全球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进一步抬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编制“十二五”规划具有更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我州编制“十二五”规划除了要看国际经济环境,更重要的是要看国内的经济环境。外贸出口型经济在我州不占主导地位,只是我们发展的一个方向,但是我州高载能企业的产品,基本上是为外贸型企业服务的,由于外贸型企业不景气,这些产品的销售渠道很不畅,销售价格较低。同时,也要看到在“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繁重。类似的不确定因素也给我们编制工作带来很大压力。特别是工业发展这一块,我们要想在“十二五”时期工业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工业产品怎样来调结构上档次,州经委在这方面一定要下功夫。因此,我们一定要结合我州实际,编制出一个有效保持我州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规划。

侍俊书记在11月14日听取了州发改委关于“十二五”规划编制基本思路的汇报,要把录音整理后发给州直各部门,作为“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理论基础。

第三,“十二五”规划是在国家加强重点区域开发背景下编制的规划。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国家作出了从主要依靠外需拉动转向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的重大战略调整,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在第十届西博会上,总理指出,国务院正在研究制定新的10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心不会动摇,政策不会改变,力度不会减弱,将把全面提高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努力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加快构建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同时我们还有一个机遇,就是国家、党中央关于加快除以外藏区的发展的相关政策。温总理指出: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一要突出民生优先、二要量力而行。我州“十二五”规划编制要以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强化重点区域开发为编制背景,着眼于推进西部( )大开发的“二次创业”,研究我州在区域中的比较优势与薄弱环节,明确发展定位、发展策略、发展重点及相应的保障措施,在区域合作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争取积极有利的地位,为未来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十二五”规划是在四川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背景下编制的规划。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全省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结合我们__州的实际情况,尽管国际经济大环境不景气,但是有藏区政策的支持,有大规模灾后重建的支持,有国家扩大内需的支撑,这些有利因素对编制好“十二五”规划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条件下,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决策,提出了“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发展格局,提出了以工业强省为主导,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强开放合作,加强科技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发展路径。这些体现省情和实际的重大发展理念和精神,已经并将继续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作用。因而,我州的“十二五”规划编制要把握好这些发展理念和思想,进一步研究提出新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

第五,“十二五”规划是我州历经“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 大规模重建背景下编制的规划。“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我州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灾后的重建也给我州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超过700亿元的重建投资将在震后两年多内得以实施。届时,我州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将大大完善,产业基础将得到大的提升,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等领域都将得到极大改善。各县、各部门对灾后恢复重建完成后的__要有一个较为精准的展望,在此前提下超前规划未来五年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二、落实好“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各项任务

省上已经正式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按照州委、州政府的要求,我州已经开展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各县、各部门也要认真、切实做好“十二五”规划的各项工作。

一是做深前期研究。理清规划基本思路,是编制好规划的重要前提。今年的工作重点是加强调研,做好重大问题的前期研究,要力争在明年初形成研究成果。要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的实施经验,科学分析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从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社会建设的战略性推进,加快体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加快开放水平的战略性提升,加强一些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研究,比如:如何通过构建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如何通过增强创新能力和巩固传统产业、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来调整优化我州产业结构;如何通过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来调整优化城乡结构;如何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和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如何通过节能减排和发展绿色经济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通过完善公共服务和加强社会管理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如何通过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来推动形成区域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等。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为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奠定扎实基础,为制定“十二五”规划目标和相关政策举措提供基础和依据。省里面对“十二五”规划的前期研究提出了十个问题,我们州里面也要把问题罗列出来,带着这些问题对“十一五”进行总结,对“十二五”进行前瞻,只有把国情、省情、州情吃透才能编制出一个具有宏伟目标、振奋人心的规划。

二是做好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纲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的依据。要在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入手,由州发展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战略重点,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方向和重大举措等。

三是做好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是政府指导特定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专项规划由州级有关部门负责编制,围绕“一强一地两区”和“一体两翼”的发展目标、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环保生态、公共事业、公共服务等需要政府主导的领域,以及国民经济重要布局的一些重要行业,比如文化、教育等。州发改委提出了十三个前期研究的重大课题,各个部门下来还可以继续提,看有没有遗漏。专项规划的好与坏,决定着__州“十二五”总体规划的好与坏、质量高与低,各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的支撑,因此做好专项规划工作至关重要。

四是编制分县规划。按照国家、省的提法,分县规划是规划体系中最具地方特色,最贴近实际,也是最需要实用性、操作性的规划。各县要拓宽规划视野,加强上下衔接,结合地方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把州委、州政府的战略决策贯彻到各县规划中,把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在具体的地域统筹起来,科学引导各县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希望各县要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编制好“十二五”规划。

州发展改革委要组织州直有关部门,会同各县人民政府,编制区域规划,指导跨行政区域的经济、人口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重大工程建设等。要突出区域规划的战略性、空间性、跨行政区和有约束力的特点,做好编制工作中部门与部门、县与县之间的衔接。

三、研究好规划编制涉及的若干重大问题

编制“十二五”规划,需要从解决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入手,对若干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也需要把握好州委、州政府关于发展的若干政策、精神,使一些重大思想和要求得到体现。我这里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是关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问题。“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是我州最大的州情,“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初级阶段特征特别明显”仍是我州最大的实际,“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仍是我州最大的问题。作为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从人均指标看,我州与内地市州、沿海地区、全国平均水平比,各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因此,“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仍是全州工作的总体取向。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并体现这一总体工作取向,落实好这一取向的要求,坚持打造“一强一地两区”目标不改变。同时,我们还要看到,__州经过多年的发展和“5.12”地震灾后重建,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基础设施、交通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等都有很大改观,给我们“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这是内地和其他民族地区无法比拟的。

二是关于结构调整、方式转变的问题。我州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一点是形成了共识的。一是农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工业结构的调整,三是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这些都是要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突出这一思想和要求,把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主线、作为核心。我们要研究国家的大政策,结合__州的实际来进行结构调整。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坚持壮大提升水电、中藏羌医药、旅游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精心扶持葡萄酒生产、果蔬加工和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电解铝及铝加工、新能源锂产业、新型磁材电子材料、新型硅系列产品、新材料(人工蓝宝石)、氯酸盐化工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积极培育现代农业,提高发展规模和水平,把我州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的重要集聚区域。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着力点,积极发展生产业,提高生活业水平,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篇(10)

首先,在经济发展目标上看,四个经济指标均已经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规划目标是55.8万亿元,年均增长7%,实际上到2014年就已经超过63万亿元,各年都超过了7%。2015年尚未结束,但实际前三季度增长7%,因此全年实现7%计划目标也是有望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规划目标是在2010年的43%基础上提高4个百分点,到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上升到48.2%,提前完成了规划目标。城镇化率规划目标也是在2010年47.5%的基础上提高4个百分点,到2014年,实际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4.7%,提前超额完成了规划目标。尽管“十二五”规划没有将通货膨胀管控列入规划目标,但是由于计划管理与宏观调控有效结合,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而通货膨胀保持低水平,实现了比较理想的经济增长即低通胀增长。总之,中国在经济发展目标方面干得非常出色。国民经济在平稳中持续增长,并实现了一次巨大跃升,到达10万亿美元产出水平,稳稳地坐在了世界经济总量排名第二的位置上。仅此而言,“十二五”规划将足以被载入历史史册。

其次,在科技教育方面,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目标规划:达到93%,而2014年已经达到92.6%,离目标值还有0.4%的差距,这就取决于2015年的努力情况了。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规划目标是87%,到2014年实现到86.5%,离目标值差0.5%,同样要取决于2015年的努力情况。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规划目标是2.2%,到2014年实际为2.09%,还有0.11%差距。而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规划值是3_3件,到2014年已经达到4.9件,大大超过规划值。总体上看教育科技任务比较艰巨,但是基本上能够完成。

在资源环境方面,“十二五”规划目标达12项之多,指标最多,实现难度也很大。到2014年的实际情况看,已经实现的目标有5项,其他7项接近完成。总体上看规划任务艰巨,但基本上能够完成。

在人民生活方面,“十二五”规划列出了9项规划目标。到2014年,已有4项目标实现,其他5项还有一定差距。总体上看,民生问题非常重要,但任务同样十分艰巨,顺利完成有压力。

观察“十二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有一个突出的印象:在29项规划目标中,经济目标只占4个,数量少且完成情况非常好;其他非经济目标25项,数量多但完成情况有快有慢。实际上从“十一五”规划期开始,我国规划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重心就已经从经济增长转向可持续发展。到“十二五”期间,非经济的发展任务更加居于整个国家发展的中心位置。经济增长要继续,但是更重要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把环保、社会、民生放在重要位置上。相对于完成经济增长任务,环保、社会、民生任务更加繁重和艰巨,更加不轻松。“十~--TF"规划期实际成为了实现发展从经济为主转向社会、环保、民生为主的重要历史转折期。

战略性转换:强力反腐、深化改革、精准调控、设立自贸区、筹建亚投行

“十二五”规划期间,国内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来“十二五”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轨迹。第一件重大事件是2013年党和国家最高层的新老更换。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形成了新的领导核心,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随着“十二五”期间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化和新的战略推出,原定的战略及其目标就可能有所变化了。“十二五”期间明显出现战略性-变化的事件有:

第一,从严治党,强力反腐,引发了从上到下的政治生态变化,这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创造了良好的制度条件以引发更进一步的政治改革。“十二五”后期开始形成的一系列从严治党和强力反腐行动,会不会改变20世纪60年代以来形成的经济开发型模式或升级为高版本的开发型模式,可以拭目以待。

第二,深化改革,释放市场活力,产生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十二五”规划之初,尽管有改革的设想和内容,但是全面深化改革以至于形成一个新的改革高潮,却始于“十”召开之后。不断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但是改革的难度也随着深度而加大。尤其是在以往的改革中形成了一批既得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会有意无意成为下一轮改革的阻力。新的领导层敢于面对改革的难题,继续推进改革,掀起新一轮大规模的改革。与以前的改革不同的是,此轮改革着重顶层设计和底线思维,是全面而系统的,从而避免了单项改革捉襟见肘的尴尬结局。这也使得“十二五”后期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特点和新景象。

第三,宏观调控新方式的出现。与“十二五”期间频繁的宏观调控次数和细致化的宏观调控手段应用相比,“十二五”期间宏观调控的方式发生了许多变化,即所谓定向调控、精准调控、区域调控。大水漫灌式的宏观调控在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给国民经济留下了许多后遗症,比如高达16万亿元的地方政府融资债务平台,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等等。“十二五”规划后期宏观调控有了许多改进和改革,一方面通过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和取消审批权限,使得宏观调控的作为空间大大缩小,另一方面推出负面清单的管理方式,主动发挥市场调节经济活动的功效。宏观调控在“十二五”期间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体制上都有了较大的改善。

第四,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开辟了对外开放改革与试验的新格局。2013年9月在上海设立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不是一个简单的改革试验,它是继深圳经济特区之后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新的大胆举措。自由贸易区本质上不是开发区的概念,而是政策试验区,是将国内普通区域不能采用或不能全面放开的外汇和资本开放政策放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试验。时间不长,已有上海浦东、深圳前海、福建平潭、天津滨海四个自由贸易区开设,并立即将试验区中获得成功的政策经验,如负面清单管理迅速在普通区推广。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产生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也体现了中国对外经贸格局的新变化。

第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的建立,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亚投行和丝路基金脱胎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成为实施战略的具体抓手。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美国经济带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的亚投行倡议获得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响应,最终57个国家成为创始成员国。亚投行的建立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和国际意义,它是第一次由中国倡议和实施的国际区域化合作构想,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形象开始确立。

规划功能完善:整合各个重大规划,创新区域性战略规划、专项规划

中国经济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启改革开放以来,选择的发展道路是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的。其中一个重要的不同就是尽管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依然保留和改进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中期计划管理做法,这与其他原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在转型之后纷纷放弃中期计划管理方式明显不同。并且,这个中期计划(“十一五”更名为规划)连续实施了六个周期之后,一举将中国经济发展到世界经济排名第二的水平,这个巨大成果是谁也无法否认的。改革开放30年,计划管理改革始终没有停止,各种试验不断推出,最终形成了比较可行的计划管理体系和方式,中国的计划管理性质也由此发生与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不同的特点,“十二五”规划在探索计划管理体系和方式上也有一些新的突破和尝试。

其一,“多规合一”的改革。由于部门管理分工,致使我国的一些重大规划编制工作背靠背的进行,而且各个重大规划的时间期限和编制周期也不统一,加上其他越来越多的专项规划,规划编制工作越来越频繁,导致重复性编制和规划之间相互扯皮越来越多,规划成本越来越大。那么,从“十二五”开始,我国在部分地区开始探索将多个规划整合在一起编制。虽然这项改革还没有完全结束,但是改革方向是值得肯定的。

其二,区域性战略与规划的创新。由于地方规划编制是按照行政管辖范围进行的,因此各地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出来和大力推行的地方规划具有行政分割和地方利益保护的负面趋向。这是不利于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的改革方向。在“十二五”期间,从中央层面对此进行了协调和改革,如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横跨沿江流域包括支流11个省市,统一按照中央部署规划,避免各个省市各自为政谋发展。再如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打破三个省市行政界限,按照区内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原则进行定位,打造世界最大和最具活力的首都经济圈,不单单是化解北京市“大城市病”问题,更是形成三个省市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此外,在“十二五”期间还陆续出台了20多个区域性发展规划。这些规划的共同特点是不以行政划界,而是以区域经济内在联系和整体发展为出发点,打造具有特色的功能区。在目前行政管辖权不变的前提下,成立跨区域协调小组,是推行区域规划的合理做法。

其三,把专项规划作为实现综合规划的抓手。“十二五”规划制定之初,有关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虽然列入文件,但是如何贯彻文件精神需要有力抓手。经济结构问题始终困扰中国经济前行,而且老问题刚刚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涌现。在上一个规划周期即“十一五”规划期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前后出台了两个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前一个为“十大传统产业振兴”规划,后一个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这些规划延续到“十二五”期间,需要作进一步的补充和调整。因此在规划期间,中央有针对性地出台了若干个专项规划,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刚刚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这项专项规划在整合了此前推出的各项相关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和步骤。所有这些细分行业和领域的专项规划,对实施“十二五”总体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起到了具体化和可操作的作用。

规划未尽使命:产能过剩、环境保护、内需不足等问题仍需下一个五年规划期继续解决

如果规划只是墙上挂挂,而不去落实,再精心编制的规划也不能产生良好的作用。因此规划重在落实。回顾过去“十二五”规划期间,有一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突出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是需要下一个五年规划期去认真解决的。

上一篇: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下一篇: 资产管理知识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