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分诊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8 17:05:28

急诊分诊方法

急诊分诊方法篇(1)

资料与方法

1994~2004年以急性腹痛原因待查收入急诊留观者512例,男228例,女284例;年龄 14~85岁,其中14~30岁120例,31~40岁118例,41~50岁92例,51~60岁30例,61岁以上152例。

结果

本组 512例除腹痛外,还分别伴有发热、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胸痛、咳嗽、皮疹及血尿等症状。24小时内明确诊断者482例,占94.1%。诊断主要依据详细询问病史、全面查体、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以及临床资料及C等辅助检查。其中属于内科系统疾病者343例,占71.2%;普外科92例,占19.1%;妇产科38例,占7.9%;泌尿外科5例,占1%;胸外科4例,占0.8%。另有30例(5.9%)诊断较难,28例在24小时后经进一步检查或剖腹探查明确诊断,2例经反复留观、住院检查始终未能明确诊断,病因见表1。

讨论

28例急性腹痛延迟确诊的原因:本组 512例中28 例24小时后确诊,延迟确诊的原因为缺乏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体检(3例);腹部刀扎伤,开始未能查出伤及肠道,2天后检查伤口有肠内容物渗出,方诊断为外伤致小肠穿孔;腹型紫癜患者未询问出腹痛前皮肤紫癜病史;宫外孕误诊为感染,未查盆腔情况,未查腹部移动性浊音。①对实验室检查结果缺乏全面认识,盲目依赖实验室检查(13例)。②缺乏跨学科知识,思维范围局限(6例)。③几种疾病并存,掩盖病情(3例):多见于老年人,因上腹痛诊断为急性胃炎,经检查同时存在胆石症1例;同时存在肺炎及胆囊炎1例;同时存在泌尿系结石、胆石症1例。④少见疾病(3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有报道该病占住院病例的0.07%~0.13%[1];腹痛伴大便次数增多,诊断为急性肠炎,最后确诊为膀胱破裂1例;另1例腹痛最后经MRI确诊为腰脊髓腔出血。

28例急性腹痛延迟确诊的体会:我们认为对腹痛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切忌以自己的意愿引导患者,而造成病史的不客观。应全面系统查体,尤其腹部查体甚为重要。①要注意区别是外科系统还是内科系统腹痛。诊查急性腹痛时,特别是在手术前,首先应除外非外科原因引起的急性腹痛。要注意区别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腹痛。功能性紊乱腹痛是间断性、游走性、一过性或不规则性,缺乏明确定位,一般不超过3~6小时,即使超过6小时,也渐趋好转。②要正确认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由于神经的反射作用,一些疾病所致疼痛往往不是在疾病发生部位,常被误诊。而有些腹腔外疾病的症状又明显地表现在腹部,腹腔外脏器病变所致的急性腹痛患者占12.01%[2]。急性心肌梗死因心肌缺血缺氧时刺激心脏迷走神经,可引起腹痛[3]。

我们认为,充分利用现代化检查手段,如 B超、血管造影、C等,可为我们快速而准确地诊断急性腹痛提供有利条件。须认真地动态观察病情变化,经常不断地进行腹痛部位的检查,适时剖腹探查是十分必要的。剖腹检查不仅可明确诊断,更重要的是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急诊分诊方法篇(2)

【关键词】 急诊科护士;压力源;应对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也是各种危、急、重症患者抢救及治疗的首要场所。急诊科护士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护士出现职业疲倦,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必将造成护理质量下降、护患纠纷增加,甚至严重影响医院的效益。

1 压力源分析

1.1 护理人员配置不足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法制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医疗护理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的不足与患者高质量护理要求存在着矛盾,特别是急诊科工作繁重,患者流动性大,病种复杂,这种矛盾更加容易激化,给急诊科护士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

1.2 睡眠紊乱 护士工作三班倒,频繁的夜班使护士的生物钟紊乱,有时连续抢救、护理患者数小时,精神高度紧张,因工作原因而疏于对家人照顾,产生焦虑情绪和内疚心理,严重影响睡眠质量,睡眠质量差影响护士身心健康,从而产生对职业不满意甚至厌恶的负性情绪反应,直接影响治疗护理质量。

1.3 行业风险大 急诊科是一个多学科的科室,随机性大、可控性小、医疗纠纷好发。由于急诊患者的病情危急多变、突发性强,急诊科护士工作强度大,专业技术要求高,知识面要广,急诊护士在临床职业性接触存在潜在的传染性,一不小心造成职业性暴露,使护士缺乏安全感,久而久之应激能力相对低。

1.4 不公平待遇 护士为患者的康复付出辛勤的劳动,有时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承认,社会地位低。工资及褔利待遇相对较低,晋升及继续深造的机会较少,护理工作在医疗活动中不被认可,也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2 应对方法

2.1 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合理安排人员,适当增加科内人员编制,以人为本,管理者要善于发现每个护士的特长,激发护士的潜能,提升护士的自信心和满足感。护士是“关怀者”,同时也是“被关怀者”。护士长要关心和了解护士的困难,及时地解决护士工作上、生活上的难题。培养护士的团队精神,加强同事间紧密合作,营造温馨愉快的工作环境,增强护士的归属感。

2.2 科学排班 由于护士三班倒,尤其夜班时人员少,突发事件多,尤其遇到大抢救且患者因抢救无效死亡时,容易造成护士精神压力大、急躁不安、焦虑等。护士长在排班时对于工作强度大的班次应给予当班护士充分的倒休,使其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整,以减轻压力。创造有序的工作环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放松心情,倾听音乐、参加朋友聚会、瑜伽静坐、健身等均可减轻精神负担。乐观面对生活,适当的压力可转变成进步的动力。

急诊分诊方法篇(3)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40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357-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通常发病急、病情重,并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以及并发症。相关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大部分出现在发病后的6h之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同及时的诊断、有效的治疗以及科学的护理息息相关。而急诊护士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第一抢救者,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对于患者的成功抢救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前护理,临床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了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被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其中,男性51例,女35例,年龄36岁―82岁,平均60.2岁。前壁梗死48例,侧壁梗死16例,前间壁梗死15例,下壁梗死5例,前壁并下壁梗死1例,前壁并侧并梗死1例,共有9例发生了心源性休克。86例患者中,存在冠心病史的患者35例,存在高血压病史的患者19例,存在糖尿病病史的患者15例,存在心律失常的患者11例,存在其他心脏疾病的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病史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患者存在严重的胸闷症状;发生心肌缺血性疼痛的时间大于半个小时;患者应用硝酸甘油等相关药物不能缓解疼痛,或者疼痛缓解程度较小;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发现患者存在2个及以上的相邻导联ST段抬高超过0.1mV的表现,或者患者的胸导联抬高超过了0.2mV。

2 方法

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及护理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进行院前急诊护理。具体为:

2.1 院前急诊护理。医院在街道患者的急救电话后应当立即出车,同时还应当通过电话指导患者的家属进行适当的救治,例如保证患者卧床休息,及时服用速效救心丸,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情绪安抚等,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心脏负担。在医护人员到达后应当及时对患者进行吸氧、输液以及心理治疗等急救措施。在患者被转运的过程中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救治并做好各项治疗措施以及护理措施的记录。

2.2 入院后的护理。两组患者相同的护理措施为:①基础护理,在患病的急性期保证患者绝对的卧床休息,禁止患者的家属及其他人员的探视,以免导致患者精神紧张,心理负担加重。同时告知患者家属卧床休息的意义,鼓励家属密切配合。吸氧的浓度应当依照患者的心肌缺氧的程度来进行确定,保证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不低于95%。②饮食护理急性期的患者应当进食流质或者半流质状态的食物,在病情得到好转之后可逐渐发展为普通饮食,鼓励患者多进食蔬菜、水果等食物,饮食期间还应当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③循环护理,护理人员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脉搏等的变化情况,定时对血压、脉搏进行测量。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是否发白,四肢是否发亮、神志状况、尿量多少等,以确定患者的是否存在休克整块。对于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等症状的患者应当及时告知医生及时采取抢救措施。④心理护理,注意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紧张、不安、焦虑等不良情绪,多同患者进行沟通焦虑,及时帮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绪,积极配合医嘱进行治疗。

3 结果

研究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第7d的HAMA评分为30.9±4.1分,而对照组为50.1±3.8分,研究组患者的焦虑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

4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通常发病较为突然,并且病情发展速度较快,并发症较多,在进行抢救时做好入院前的急诊护理操作对于患者的成功救治十分重要。本组研究中通过保证患者卧床休息、服用速效救心丸、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等院前护理操作,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HAMA评分同对照组相比降低了19.2±4.2分,患者的焦虑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此外,研究中患者的成功救治率达到了95.35%,而对照组仅为81.40%,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抚慰、卧床休息、病情监测等院前急诊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状况,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急诊分诊方法篇(4)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45-02

急诊科,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护理风险较大,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1]。护理风险管理,实质上就是对护理之前、护理过程中以及护理之后存在的一些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价以及处理,以此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一种管理方法[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0月160例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115例,女性患者45例,年龄在18-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4±3.5)岁;其中,32例呼吸系统疾病,51例消化系统疾病,77例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将我院急诊科室中的30例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30例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在19-4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6±3.1)岁。将160例患者与30例急诊护理人员划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80例患者与15例急诊护理人员;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状况等多个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如心理支持、病情监测以及对症支持等。研究组在急诊护理操作的基础上行风险管理,具体方法与操作步骤:

1.2.1 分析急诊护理操作风险因素:①急诊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不足:急诊护理操作中,由于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不足,无法有效预测风险以及避免风险,在护理纠纷出现时,也不能合理的进行处理。②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急诊患者的病情变化快,而且比较危重,因此对于护理人员护理水平的要求与标准较高,而护理人员在综合素质、能力水平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与护理经验,没有及时有效的对急诊患者采取急救措施,导致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增大了医疗风险。③护理记录不合理:一些护理人员没有充分重视护理记录的重要性,引起书写不全面、不及时以及脱节等一系列状况,护理纠纷出现的时候,无法充分发挥法律效力。

1.2.2 急诊护理操作风险的防治方法:①建立一个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一个急诊护理操作风险管理小组,由护理长与护理骨干负责,根据急诊患者的实际状况,实行多层次风险管理,对风险管理的安全性、实效性进行客观评价。②重视医护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的加强: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与风险管理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及风险管理制度,在急诊科室内部对风险管理进行宣传与教育,以此加强护理人员对于风险管理制度重要性的认知;还要将护理人员与急诊患者的合法权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升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讲座、自学考试、培训班等一系列形式,增加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知识与风险管理知识。③风险管理:重视新毕业护士、实习护士以及试用期护士的管理,加大岗前培训力度,规范护理人员在工作的行为,将护理工作的重心放在新入院、病情危急、心理状况特殊以及具有潜在医疗纠纷风险的患者身上。同时,根据急诊科室中患者病情不稳定、医疗时间紧迫等一系列特点,按照新老搭配原则与能力互补原则进行排班,重视护理人员的急救技能培训与考核,主要包括急救仪器使用方法、操作流程、注意事项以及消除、保养等。

1.3 观察指标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满意:80-100分,比较满意60-80分,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t检验计量资料,P

2 结果

2.1 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如表1所示,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语

急诊护理操作风险管理的实施,能够有效预防急诊护理操作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为护理安全、服务提供相应的保障[3]。

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75%,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3.75%;研究组护理人员护理操作、文书书写、三基考试以及无菌物品灭菌合格率均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两组各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强护理操作风险管理,采取合理的防治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医疗的安全性,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唐翠秀,韦云猛.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7):246-247.

急诊分诊方法篇(5)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39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96-02

急诊科作为医疗单位抢救任务最重、病种最多、重危急症患者最多、患者抢救量最大的科室之一,在患者的整个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一旦出现任何差错,就会造成灾难性的危害,进而产生医疗纠纷和医疗差错等事故。所以,针对急诊输液护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实施相应的临床护理,有助于医院护理质量的提高,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保证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治疗。本次临床研究对急诊输液护理过程中常见问题及防范方法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临床研究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收治的500例急诊输液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329例,女性171例,患者年龄在18岁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5±23.4岁。

1.2护理过程常见问题

第一,护理人员技术水平较低。一方面,护理人员穿刺操作熟练程度较差,血管选择不合理,操作前准备不足,无法一次穿刺成功,易造成皮下疼痛、肿胀,穿刺过深或是过浅。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对输液注意事项、药物配伍和药学性质不了解,易造成输液操作,造成药液变色或是浑浊,导致医疗事故。

第二,服务流程不规范。首先,患者完成输液后,护理人员未以正规方法按压穿刺点,导致穿刺点出现。其次,护理人员在用药前,未遵循消毒和无菌操作规范。再次,输液前护理人员未详细核对患者资料,造成输液错误。最后,护理和就诊程序不规范,护理人员存在严重的早退迟到问题,未能坚守岗位,未能准确详细记录患者护理和就诊情况,无法查对有关资料,导致患者家属来回奔波划价、拿药。

第三,护患之间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由于急诊科室工作量和工作强度较大,护理人员穿刺和配药工作量较大,因而未能有效、及时地与患者交流,不了解患者基本需要以及身心状况,患者随意自行调节输液速度和位置,进而造成输错液体、渗漏、回血堵塞等问题,引发患者家属易怒情绪,最终增加护患纠纷发生率。

第四,护理人员服务态度较差。部分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未能遵循以患者为核心的服务理念,解答患者疑问时过度急躁,与其生硬,漠视患者的各项需要,服务不热情,害怕麻烦,进而激发患者及其家属的不良情绪。

第五,输液环境较差。急诊科室患者通常为老年人或是儿童,年龄跨度较大,且陪护探视人员数量较多,加之输液室面积较小,导致输液环境嘈杂、混乱、拥挤。同时,各种传染病、外伤和发热等基本患者同处一室,易造成院内感染问题。一般情况下,输液高峰时段,急诊输液室患者数量较多,但急诊科护理人员数量较少,这就会导致较为严重的拥挤排队现象,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发生不满心理,进而降低医疗质量。

2结果

所有500例观察对象中,450例患者对急诊输液护理过程满意,护理满意度达到90%,25例患者投诉护理服务,约占5%,整体护理效果较为理想。

3讨论

3.1防范措施

第一,规范输液护理流程。医院急诊输液室应建立和实施系统、一致的输液管理流程,由专人配置液体和药物。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以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护理操作前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和无菌操作规范,对各种药品的数量和类型进行仔细检查,并严格查对患者各项临床资料[1]。

第二,提高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医院管理人员应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倾听和表达能力,整体提高护理人员在形象、专业技能和语言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指导护理人员主动、及时、耐心地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从而提高患者的配合度[2]。

第三,提高护理人员专业能力。首先,护理人员应定时巡视输液室,对患者病情进行及时准确的观察和判断。其次,护理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穿刺成功率,由临床经验丰富护理人员为老人和儿童提供服务。拔针时做到一轻、二快、三按压。最后,针对护理人员学历、工作经验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定期组织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讲座,提高其业务熟练程度[3]。

第四,为患者创造良好的输液环境。首先,对输液室护理人员进行弹性排班,适当增加输液高峰时的护士数量,避免患者等待时间过长,进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产生不良情绪。其次,输液室应设置可调节式输液椅,从而提高患者输液过程中的舒适度。最后,保持输液室环境的干净整洁,增强输液室空气流通性,并配置传呼系统、健康宣教图片、报纸及电视等设施[4]。

4总结

急诊输液室是医院工作量最大、任务最为紧急的科室之一,能够直接反应医院整体的医疗质量,输液治疗是急诊室较为常用的一种治疗技术,并会对患者生命产生直接影响,一旦输液过程出现错误,则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所以,急诊输液室护理人员应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和综合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加良好的输液环境,提高一次穿刺的成功率,从而改善医疗护理服务质量以及患者的满意度[5]。

参考文献

[1]蒋丽娟,崔秋霞,崔杨红.门急诊输液护理投诉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9,9(6:57-58.

急诊分诊方法篇(6)

突发群体伤作为临床中较为严重的外科疾病之一,具有时间急、发生突然、伤情复杂、伤员多、抢救难度较大等特征,多由自然灾害或者群体交通事故造成,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生命安全威胁。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突发群体伤急诊救治护理的方法与措施研究,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Abstract】objective:Method of sudden mass trauma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nursing measures of scientific study and.Methods: from the hospital from 2008 January -2012 year in January admitted to the emergency group injury were randomly selected 200 cases, using the method of clinical data and treatment of these 200 patients and to analyze the results of comparative study of review. At the same time put forward pertinent nursing methods and measures. Nursing for 2 months to 2 years.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and nursing of 2 months, 200 patients in 8 cases because of rescue invalid death, the other patients were cured and discharged. Conclusion: the study of and measures of sudden mass injury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nursing methods of strengthening in the new period, and help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rescue success rate.

【keyword】sudden mass injuries;emergency treatment;nursing;method; measures;effect;explore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组所研究的200例突发群体伤患者是从医院自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病例中随机选取出来的,其中男性有120例,女性有80例,他们的年龄在18-50岁之间。经病理学研究,这些突发群体伤患者中,因斗殴、打架等原因导致群体伤的有75例,因车祸导致群体伤的有76例,因建筑工程塌陷、商业区火灾、剥离意外碎裂而导致的群体伤有49例。患者在临床中的表现是颅脑外伤、面部伤、腹部或背部刀刺伤、四肢外伤等,伤情体现出急、危、重等特征。

1.2方法

利用回顾性方法对这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诊治结果进行有效性分析与研究,并针对诊断结果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首先是做好住院前的护理工作:医院护理人员需明确事故发生的原因、地点、轻重伤员人数之后立即通知出诊医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在五分钟之内前往事故现场进行抢救,同时需及时地报告相关部门与上级领导,根据患者伤情的严重程度组织医务人员做好抢救准备。在护理工作的分配方面,由医院护士长安排组织各项护理工作,在患者没有到达医院之前需组织相关人员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对于危重患者需由一名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一对一的负责护理工作,对于能行动、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需由一名专业护理人员负责5例。

其次是做好事故发生现场的常规性护理工作:根据患者的伤情与生命体征变化给予患者止血、强心、补充血容量、生压以及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等一系列对症治疗。进一步清除患者的伤口、做好包扎止血以及骨折部位的固定等基础性应急处理。利用自身丰富的护理经验与心理学知识对患者与其家属进行心理安抚,逐步消除他们的恐惧、焦虑不安等情绪。做好对患者的安全防护工作,对于情绪躁动的患者需使用约束带以免碰触到伤口。对于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需及时地给予心肺复苏治疗。

三是做好对患者入院后的护理工作:第一点是需做好分针分流与伤情记录工作,这是由于群体伤患者到达医院时因伤情复杂,且人员数量多,护理人员与医师在接诊的过程中需保持清醒的头脑,给伤情较重的患者做好伤情标识,给每一位群体伤患者佩戴相应颜色的手腕带并做好患者身份的识别工作以有效配合临床医生的抢救护理工作,做好群体伤患者的伤情登记工作;第二点是做好患者的转运工作,即对于一般性的群体伤患者需进行相关性检查、手术与住院等一系列程序,对于危重型的群体伤患者需由专业人员进行护送,保障各项管道的无限畅通,且在转运伤员的过程中需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搬运动作要轻缓,且和病区的护理人员做好相应的伤情交接工作;第三点是对于危重伤员需及时地给予吸痰、给氧工作,检测患者的呼吸循环吸痰与生命体征是否正常,对于拥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需做好配血、皮试、留置胃管、备皮等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对于没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需严密观察;第四点是护理人员需运用自身丰富的护理经验与心理学知识以及语言艺术给予患者适当地心理疏导与关心,做好与患者家属的联系工作,尽量减少患者紧张、焦虑不安、恐惧等负性情绪,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自信心;第五点是做好巡视工作,即在患者住院期间需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与生命体征,对于骨折患者的肢端末梢循环进行系统性观察,在抢救结束后需仔细核对群体伤患者的住院人数、转门诊治疗的人数以及危重伤员人数等。

1.3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主要采取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取x2进行检查,P

2、结果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突发群体伤急诊救治护理的方法与措施进行系统性研究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经2个月时间的治疗与护理,200例患者中有8例因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

3、探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自然灾害、群体性的交通事故所造成的受灾人群与受伤伤员集中送到医院急诊科进行救治,给医疗机构的应急性护理与抢救机制提出了挑战,在做好患者入院前后的基础护理的同时需对患者进行及时地心理疏导,以安抚患者与患者家属紧张、焦虑不安、恐惧等负性情绪。及时有效地清理创伤口、缝合包扎与止血、固定骨折部位等对症性的应急处理,有助于减轻患者的临床死亡率。另外需采取吸痰与清除分泌物的方法保障患者的呼吸道系统的畅通,对于危重患者需给予气管插管与吸氧治疗。

与此同时,需定期或不定期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与教育,使得护理人员在掌握一般性护理理论与技能之外,需了解并掌握危重患者的病情分析与观察能力,进而为现场救治进行有效的病情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以争取必要的抢救时间。另外需强化护理人员与医师之间的组织协调能力,将大局观意识作为医疗机构的院内文化完全贯穿到急诊治疗护理工作中。

另外需采取措施保障绿色通道的真正畅通:由主管急诊科室的人员负责,自急诊科原有医疗资源与医务人员的基础上,依据突发性的群体伤患者的人数与急诊救治与护理的特殊性特征,指定医院各个科室相关专业的医务人员作为急诊救治的预备人员,再出现紧急状况时可以迅速地开展急诊救治与护理工作,争取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临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罗松娣.绿色通道在突发群体伤急救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10(02):308-309

[2] 李效全,刘佳易,周玉波.“5·12”汶川大地震群体伤院内急救“A管理模式”应用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9(05):1423-1425

[3] 陈天琴,张辉.群体伤院前急救对策与思考[J].中国民康医学,2009,10(24):1238-1239

[4] 蔡映杰,谢佩玲,管癸芬.群体创伤患者规范化处理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7(02):810-812

[5] 段凤阁.群体创伤性复合伤的救治[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10(05):315-318

[6] 陈巧玲,卢爱金,卢平丽.突发群体伤患者的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8,10(05):317-319

[7] 廖全全,叶良玉,张友惠,叶平香,王从华,邹红梅.群体伤救护的组织管理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0(04):297-300

急诊分诊方法篇(7)

1.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1年6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6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男37例,女28例,年龄35~66岁,平均年龄(43.26±5.27)岁,患者均因出现持续性腹痛而入院治疗,发病时间6h~3d,入院时伴随腹胀、呕吐、恶心等临床症状,其中40例患者出现白细胞上升,25例患者血尿淀粉酶均有所升高;其中酒精性胰腺炎25例。

1.2方法

检查前常规禁水禁食,使用仪器为GE Bright speed 双层螺旋CT机,患者均未服用造影剂,为避免病情的加重,取常规仰卧,定位像行容积扫描,间隔3mm,扫描层厚3mm,120kV扫描管电压、200MA管电流,患者肘静脉内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注射速度控制在2~3ml/s,由肝顶至胰腺钩突下方进行增强扫描。

1.3划分标准

依据Balthazar CT 平扫形态评分对胰腺炎进行分级:胰腺正常为A级(0分);胰腺出现局限或广泛增大,胰体不均匀增强,轮廓不规则,胰周脂肪层正常,胰管扩张,胰周未出现渗出表现为B级(1分);胰周受到累及、胰腺肿大,胰周表现为条索状、网状水肿,脂肪层模糊或者消失为C级(2分);除有上述表现为出现蜂窝织炎、耽搁胰体液贮留为D级(3分);胰外出现液贮留胰体至少2个,或者胰内外出现气体,或者由脓肿形成为E级(4分)。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 65例胰腺炎患者CT分型及临床治疗关系,轻级(0~3分)40例,中级(4~6分)16例,重级(7~10分)9例,其中轻级及中级患者均痊愈出院,重级患者出现4例死亡,具体见表1:

2.2轻级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8.69±3.29)天,中级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9.65±4.32)天,重级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9.63±5.17)天,三组患者时间比较组间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急诊分诊方法篇(8)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545-02

基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的高发以及糖尿病患者的增多,测定即刻血糖目前已纳入急诊危重患者处置的首要护理措施中。生化分析仪测定静脉血浆血糖是公认的测定方法[1] ,但采血量大,测量时间长,不适用于急诊危重患者的即刻评估。近年来,各种毛细血管血糖测定仪及试纸不断应运而生,可适用于糖尿病的筛选、普查、患者床旁监测或家庭使用,也可用于急诊诊断[2]。而急诊危重患者是否可以使用快速血糖仪测定静脉血血糖以替代毛细血管血糖?本文对急诊危重患者使用快速血糖仪和生化仪测定静脉血糖所得到的数值进行比较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年10月―12月,随机抽取急诊抢救室危重患者100例,其中男71例,女29例。年龄20~89岁,平均年龄(56.70±9.84)岁。

1.2 材料

快速血糖仪为强生稳步型(LifeScan surestep)血糖仪,使用同厂血糖试纸,每周由强生公司进行检测校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雅培(Abbott C16000)生化分析仪,由门急诊化验室及雅培公司定期检测校准。

1.3 方法

3 讨论

目前对使用快速血糖仪测定毛细血管血糖的准确性业内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杨少娜等人《指尖及手臂部位测定毛细血管血糖和静脉血浆血糖的对比研究》[3]和韩云等人的《血糖仪测量值与实验室结果差异影响因素的研究》[4]均说明在标准化操作下,快速血糖仪测定毛细血管血糖法和化验室采用生化分析仪法获得的血糖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上的研究,都是基于化验室的生化分析仪测定静脉血浆血糖为准。而处置急诊危重患者时往往要求护理人员动作迅速、流程简化,在第一时间开通静脉通路的同时,还要进行指测血糖的操作,无疑不仅使患者又受一次痛苦,还拖延了护理措施实施的步伐,尤其在危重患者指端水肿、末梢缺血的情况下,更无法快速准确地进行血糖采集。鉴于以上的因素,本研究直接采取静脉血进行快速血糖的测定,所得的数值也与化验室生化仪的测定值相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危重患者可以在开通静脉采集静脉血的同时进行血糖的快速测定,避免再一次有创操作。而在静脉血采集的过程中,因为抽取的是肘正中大静脉,只要以静脉采血的标准操作,即可获得满意的血标本。而快速血糖的常规测定方法有严格的质控要求,如采血部位、方法、量、深度[5]。相较于后者,开通静脉时顺带采集静脉血更省时省力,在急诊危重患者的处置中操作性强。当然,在遇到静脉条件差的不明原因昏迷病人时,需要适时调整测量方法,使用快速血糖仪测量毛细血管血糖是此时的首要选择。

但由于采血量多、测定时间长,不适于糖尿病病人一日多次的血糖监测;小型血糖仪特点是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易行,随时可进行人体血糖检测,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和家庭。

参考文献:

[1] 施保华.不同检测方法测定血糖在临床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 2011,17(9):63.

[2] 杜春兰,王秀丽,董解菊.血糖监测仪性能评价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23):1426-1429.

急诊分诊方法篇(9)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3.061

在妊娠期内, 有的孕妇会出现剧烈头痛、肢体及言语障碍, 恶心、呕吐的现象, 此时应注意患者是否为急性脑出血, 妊娠合并急性脑出血的病情较急, 如不及时治疗随时会威胁患者生命[1]。有研究者提出, 导致妊娠期急性脑脑出血的原因包括孕妇疾病、身体条件及营养状况和分娩方式等因素[2]。本研究分析妊娠合并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案,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8月~2015年10月56例妊娠合并急性脑出血患者, 年龄21~35岁, 平均年龄(25.48±7.16)岁, 体重52~77 kg, 平均体重(61.58±5.16)kg。其中初产妇34例、经产妇22例。早孕期发病10例、中晚期发病40例、产后发病6例。均在发病后1~14 h入院检查。排除意识障碍、严重肝肾功能疾病及不签署同意书的患者。

1. 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 总结造成患者妊娠期脑出血的原因, 并就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 1 临床特点 患者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的不同, 患者的表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患者存在基底节、丘脑和内囊出血引起的轻度偏瘫是最早期的症状, 随着病情的进展, 重症患者会进入意识模糊或者昏迷。但并不是所有的脑出血患者都会出现高血压等合并疾病, 针对出现突发性进行性头痛的患者应提高警惕。妊娠期合并急性高血压患者常常感到头痛、呕吐, 查体可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颈项强直、瞳孔变化等病理反射。脑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 临床症状可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峰。

2. 2 诊断方法 针对妊娠急性脑出血患者来说, 迅速及时的诊断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神经科查体等基本检查是临床上主要诊断方法。包括意识、精神状态、颅神经、运动系统、感觉系统、反射及自主神经系统等检查, 但仅依靠神经科查体还不能完全判断患者的病情, 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协助定位诊断并分析。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 临床上开始利用头颅CT、核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MR)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诊断,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2. 3 危险因素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 颅内动静脉畸形、贫血、妊娠期高血压、自然分娩等因素是引起妊娠期合并急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56例研究对象中10因颅内动静脉畸形, 10例因贫血、24例因妊娠期高血压、12例因自然分娩因素导致急性脑出血。

2. 4 治疗结果 56例患者中38例经手术治疗痊愈, 18例为保守治疗, 总好转47例。

2. 4. 1 针对孕

2. 4. 2 针对不典型部位出血包括颞叶、额叶、枕叶脑出血, 且出血量

2. 4. 3 保守治疗患者注意控制血压平稳, 甘露醇和白蛋白交替使用效果良好, 也可亚低温治疗, 将体温控制在34~35℃, 保持血压在160/9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下、平均动脉压

3 讨论

妊娠合并急性脑出血是产科中比较危重的疾病, 脑出血可发生在整个妊娠期及产后, 有相关研究者指出, 妊娠合并脑出血的发病时间与妊娠期的血液流动力学变化、患者合并疾病、母体应激负荷、高血压等因素有必然的联系[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妊娠期合并急性脑出血患者初产妇及中晚期妊娠孕妇比例高, 表现为剧烈的头痛、喷射性呕吐、昏迷、抽搐和意识障碍;颅内动静脉畸形、贫血、妊娠期高血压、自然分娩等因素是引起妊娠期合并急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56例患者中38经手术治疗痊愈, 18例为保守治疗, 总好转47例。说明妊娠合并急性脑出血的病情较急, 危及母子生命, 致残致死率高, 可因颅内动静脉畸形、贫血、妊娠期高血压、自然分娩等因素引起。早期就诊和治疗, 大部分患者能好转。孕期普及产检, 可有效预防和及早诊治。

参考文献

[1] 章霞, 刘涟, 吴学春, 等.妊娠合并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3(21):104-105.

[2] 张健, 师春梅, 周春燕, 等.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的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5, 43(8):455-459.

急诊分诊方法篇(10)

[摘要] 目的 实施急诊标准化分诊,提高分诊准确率及患者对急诊分诊标准的认知,保障优质护理服务的切实实行,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 依据我院急诊科实际工作中可行的情况结合我国国情及东北地区文化和生活特色,讨论建立根据病情进行分诊的,文字化的分诊标准,并应用于实际临床工作。结果 通过对急诊患者实施使用标准化的分诊1年余,并根据工作后反馈的情况不断修改完善该标准,形成了切实可行的标准化分诊制度,实现了急诊分诊工作的优质化、标准化。结论 建立了急诊的文字化的、标准化分诊制度,使得分诊有据可循,有理可依。在这个标准下,既为急危重患者提供了最佳的就诊流程,亦使一般患者的就诊得到合理安排,保障了各种患者的利益,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和候诊期间意外情况的发生。提高了急诊患者的优质护理服务,从而,达到了急诊分诊护理工作的“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三好一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急诊 标准分诊 优质护理服务

急诊分诊是对患者的病情作出简短的临床评价,然后依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安排就诊次序,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急诊医疗服务【1】,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分诊标准,各地区实行的是根据病种分诊。而先进国家及我国港澳地区所实行的是等级分诊制,即保障了急危重症患者就诊安全,又合理分配了医疗资源。我院急诊患者就诊量约490人次/日,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及东北地区生活文化特点,同时参照香港和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分诊标准,制定了我科的标准化分诊,从2010年3月至今试行近两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分诊准确率及患者的满意度,从而提高了急诊优质护理服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 我院急诊科分为急诊诊厅、抢救室、外科处置室、采血室、静点大厅和急诊观察病房。其中抢救室固定床位8张,备用4张,观察病房54张床,留观大厅10张位,静点大厅100个座椅。

1.2 方法

1.2.1 急诊分诊标准的制定 由医务部主任、护理部主任参与,组织全科医护根据实际情况讨论,参考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分诊标准,及香港医管局急诊分诊标准,结合东北地区社会文化特点及优质护理服务的标准,科室质控小组确定制定出我院急诊科分诊标准(表一)。

表1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分诊标准

1.2.2 急诊分诊标准的实施 由具有急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5年以上,职称为主管护师的急诊护士担任分诊工作,从2010年3月1日开始实施,执行新的分诊标准。分诊护士负责认真热情的向急诊就诊患者介绍宣教新的分诊标准,以取得患者的认知和对候诊的理解。

1.2.3 评价方法 通过比较2008年3月-2009年3月和2010年3月-2011年3月急诊患者对候诊时间、就诊安排的满意度及候诊患者因等候时间长而产生纠纷及意外情况的数量调查,以及新的分诊标准实施对分诊护士工作的影响,作为该研究的评价方法。

表3 两个年度急诊患者候诊时间满意度调查表

2 结果

改变了原有的分诊思维,方法,制定标准化急诊分诊,实行新的分诊流程,简洁有效的进行宣教,使就诊患者了解认同,降低了纠纷投诉的发生率,以及候诊期间意外情况的发生。将其应用于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3 讨论

3.1 国内急诊分诊现状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保政策的实施,使更多的患者涌向大医院。我院是综合性三甲教学医院,门诊日就诊量高峰时达9900人次,急诊患者日就诊量高峰达670人次,其中部分比例为非急诊患者。相应的对急诊分诊工作造成了很大压力,如沿袭按病种分诊的模式,将依然存在就诊医疗投诉纠纷居高的情状,这是值得深思的。

3.2 实施新标准的必要性及对提高急诊患者优质护理服务的积极作用

新标准的实施,保障了标准中I类和II类患者的急救,提高急救质量,降低风险。文献资料表明第III类患者中25%人易在等候期间发生高危情况【3】。分诊护士要对此类候诊患者密切关注。在目前急诊医疗资源有限,就诊人量激增的情况下,实施新的急诊分诊标准十分必要。

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涉及两个特征:程序性和个人特性。其中程序性是指提供护理技术的质量的方法和程序【4】。急诊建立标准化、文字化的分诊标准,对提高急诊优质护理服务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日常环保小知识 下一篇: 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