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学者邀请信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17 06:07:02

访问学者邀请信

访问学者邀请信篇(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IFUW拥有更多国家会员。该联盟特别强调教育对提升女性社会地位的重要性,为世界各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提供相互交流、表达观点的机会。1946年初,英国杰出的女司法改革家马杰里·弗莱(Margery Fry)给英国大学女性联盟主席、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的校长伊迪斯·巴索(Edith Clara Batho)写了封信,建议英国大学女性联盟率先邀请孙逸仙夫人宋庆龄访问英国。马杰里·弗莱认为,宋庆龄是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最杰出的女性,而且是一位极其正直的女性。如果能够邀请到宋庆龄,将是英国大学女性联盟的荣幸。

英国大学女性联盟的主席伊迪斯觉得这个建议极好。毕业于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的宋庆龄,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威望,无疑是中国女性最优秀的代表之一。然而,伊迪斯也有一些顾虑。向宋庆龄发出访英邀请是否会产生政治上的影响呢?自成立以来,英国大学女性联盟始终是一个严格的非政治性组织。作为该联盟的主席,伊迪斯不希望联盟的任何活动牵涉到政治,或令本国政府陷入尴尬境地。但是宋庆龄却是一个政治上敏感的人物。自1945年底,宋庆龄将保卫中国同盟从重庆迁到上海,改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致力于支援解放区及各项救灾工作和儿童福利工作。即便是当时她与重庆政府没有关系,却依然与中国政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她自己的政治观点。所以,为了慎重起见,伊迪斯于1946年3月22日给当时英国外交部远东司司长史班纳(J. C. Sterndale Bennett)写了一封密函,征求外交部的意见。

史班纳收到伊迪斯的信以后,与外交部的官员们就此展开了一番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如果宋庆龄接受邀请,她将可能利用这一机会发表演讲,阐明自己对中国政治局势的看法。如此一来,无疑会令邀请她的机构以及中国政府难堪,从而中国政府会怀疑对宋庆龄的邀请背后是否还有什么政治动机。这无疑是英国政府不愿发生的事情。英国政府在对华政策上一直奉行“不干涉”中国内部事务的政策,避免做出可能危害英国同国共任何一方关系的决定或行动。因此,外交部的官员们讨论后认为,既然邀请宋庆龄存在产生政治影响的可能性,则不如邀请一位政治上更“安全”人物,金陵女子大学的校长吴贻芳女士,便是更为明智的人选。

然而英国外交部并没有立即对伊迪斯做出答复,而是先给在重庆的英国大使薛穆(Horace Seymour)发了封密电,将外交部讨论的结果告知薛穆,同时也征求薛穆的意见。薛穆与宋庆龄早已相识。宋庆龄在重庆主持保卫中国同盟工作期间,曾于1943年举办赈济河南灾民的足球义赛,得到了薛穆的赞助。从个人的角度,薛穆非常愿意看到宋庆龄受邀请访英。但是,身为英国驻华大使,薛穆更要考虑的是国家政治方面的因素,显然宋庆龄并非“绝对安全”,而吴贻芳则是合适的人。据薛穆估计,宋庆龄与吴贻芳都不会接受邀请。薛穆于1946年3月29日 给外交部发了回电,表明了他的观点。

收到薛穆的答复,英国外交部方面于1946年4月3日再次召集会议,就邀请宋庆龄还是建议英国大学女性联盟邀请吴贻芳展开了讨论。有官员认为,邀请宋庆龄访英不会令英国陷入尴尬局面,因为宋庆龄不是共产党,但某种意义上被认为是中国政界的“元老”。中国政府迟早,甚至可能很快就会左倾。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大学女性联盟邀请宋庆龄访问英国并没有什么政治风险。尽管英国驻华大使认为宋庆龄不会接受邀请,但这并不影响向她发出邀请。而吴贻芳也不是合适人选,因为她并不如宋庆龄那样负有盛名,而且1945年吴贻芳从美国回中国途中曾经被邀请过,但由于疾病原因未能前来。此时吴贻芳刚回到中国,由于金陵女子大学已从成都迁回南京,她可能一段时间之内都来不了;也有官员认为,这个问题的决定权应该留给伊迪斯和她领导的联盟。虽然宋庆龄有可能利用这样的机会发表政治言论而令邀请方陷入尴尬境地,但是如果该联盟愿意冒这个险的话,宋庆龄无疑是极佳的人选。如果不能够邀请到宋庆龄,那吴贻芳也是不错的人选。

讨论出上述的结果,1946年4月8日,外交部远东司的官员斯科特(A. L. Scott)代表史班纳给伊迪斯写了一封回信,将英国驻华大使薛穆以及外交部对此事的看法如实告诉了伊迪斯,由伊迪斯和英国大学女性联盟委员会自己权衡后做决定。伊迪斯和英国大学女性联盟委员会在反复思考之后,暂时搁置了这一提议。

邀请宋庆龄访英的提议再次被提交到英国外交部

尽管计划暂时被搁置,但邀请宋庆龄作为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杰出女代表访问英国始终是英国大学女性联盟希望促成的一件事。1946年10月,英国援华会的主席克里普斯夫人(Lady Cripps)和该组织的秘书长伊丽莎白·米勒夫人(Mrs. Elizabeth Miller)应中国政府的邀请,即将访问中国。9月25日,在国王学院中国研究院(King's China Institute)为克里普斯夫人和米勒夫人举行的践行会上,克里普斯夫人再次向外交部官员斯科特提出了英国大学女性联盟邀请宋庆龄访问英国的提议。斯科特建议克里普斯夫人先向英国驻南京的大使通报一下。克里普斯夫人则坚持该问题在她离开英国前作出决定,并称如果必要的话,她将直接去找英国外相贝文( E. Bevin)。斯科特向克里普斯夫人承诺将该问题提交给外交部,并于10月4日对她作出答复。

为此,斯科特向外交部提交了一份报告,在报告中,他认为邀请宋庆龄访英的提议背后无疑有政治动机,意在鼓动英国的政治舆论去反对中国政府。而且如果宋庆龄来到英国,她非常有可能发表批评和中国政府的言论,正如她在中国的一贯所为。这就可能使得英国政府与中国政府的关系陷入尴尬的境地。但是,斯科特也认为宋庆龄能否去国外访问,应该是中国政府说了算。如果中国政府同意宋庆龄访英,则不应该将产生的任何结果归咎于英国方面。中国政府应该处理好自己的内部事务。综合上面的考虑,斯科特建议英国外交部这样答复克里普斯夫人:尽管向宋庆龄发出访英邀请有可能使英国与中国政府的关系陷入尴尬境地,英国外交部也不提出反对意见,同时也会将这一意见通知到英国驻华大使。

此时,中国内战已经全面爆发,国内的政治形势迅速恶化。国共两党冲突的结果直接关系到英国在华利益的命运。在英国政府看来,以为首的国民政府虽然是当时中国的合法政府,但英国政府对共产党也不是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共产党依靠的是以农民为主的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所以英国当时的态度是赞成“容共”,反对用武力消产党。然而,英国又担心苏联会通过支持共产党,乘机扩大其在华势力, 使英国利益受到损害。综合各方面的考虑,为了保证英国在中国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英国政府希望国共两党通过谈判, 达成一致的意见,并寄希望于美国政府对国共的调停,在中国促成联合政府的建立。所以,此时英国在对华政策上依然持“不干涉”的态度,对充当旁观的亲善者,对共产党保持接触和抱以有限同情。

以英国政府“不干涉”的对华政策为前提,外交部的官员们就斯科特的报告展开了新一轮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官员认为与比起来,共产党无疑是个更好的赌注,是一个与英国以及美国都希望看到的中立自由集团非常不一样的事物;而有些官员则认为如果宋庆龄来到英国并发表谴责的演讲,无疑会让英国政府尴尬,也会鼓励无知民众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发表意见。但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应该会想到宋庆龄在这方面的号召力,因而也不会同意她的英国之行。所以,宋庆龄不接受邀请,或者中国政府不同意宋庆龄访英都是可能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外交部达成一致意见,采纳了斯科特的建议。英国外相贝文也同意这一决定。之后,英国外交部正式通知克里普斯夫人:外交部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宋庆龄访英,是否发出邀请依然由英国大学女性联盟来决定。关于此事的利弊已经在1946年4月8日致英国大学女性联盟主席伊迪斯的信中予以说明。克里普斯夫人对英国外交部的决定表示理解,也表示同意。

宋庆龄未接受访英邀请

1946年的宋庆龄,在上海领导中国福利基金会主要从事救济及福利工作,向海外募集援华物资,支持解放区和战后的进步文化活动,与英国联合援华会有密切的联系。1946年10月8日,英国联合援华会主席克里普斯夫人到达中国,展开对中国为期两个多月的考察。克里普斯夫人此次访华的目的是考察英国联合援华会的捐款在中国的用途,以便作为将来展开援华工作的参考。克里普斯夫人访问上海期间,宋庆龄邀请她到家中用午餐。克里普斯夫人向宋庆龄转达了英国大学女性联盟邀请她访问英国的意思。正如英国外交部预测的那样,宋庆龄拒绝了邀请。

访问学者邀请信篇(2)

比较正式宴请应提前送请柬,请柬的递送方式很有讲究。古代无论远近都要登门递送,表示真诚邀请的心意;现当代亦可邮寄。一定注意不能托人转递,转递是很不礼貌的。请柬如果是放入信封当面递送,要注意信封不能封口,否则造成又邀客又拒客的误会。

请柬一般由标题、称谓、正文、结语、祝颂语、署名落款六部分组成。请柬(邀请信)的正文中有三个基本要素不可缺少:事由,时间,地点。邀请对方参加自己举办什么活动的原由,这部分必须书写清楚,给被邀者决定是否参加提供依据。

举办活动的准确时间,不但要书写年、月、日、时,甚至要注明上下午。如果活动地点比较偏僻,或者对于部分人来讲不熟悉,就要在请柬上注明行走路线、乘车班次等。在正文后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敬请光临"、"恭请光临"、"请光临指导"等结语。

在一些请柬上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请届时光临"的字样,"届时"是到时候的意思,表示出邀请者的诚意,不应用"准时"两字,那样就成了命令式,体现了邀请者的高高在上,对被邀请者的不尊敬。在当代的请柬中一般用"此致、敬礼"的祝颂语作最后致意。在文面的右下角签署邀请人的姓名。

如果是单位发出的请柬,要签署主要负责人的职务和姓名,以主邀请人的身份告知对方。发文日期最好用汉字大写,以示庄重正式。有些舞会、音乐会、大型招待会的请柬还写有各种附启语,如"每柬一人"、"凭柬入场"、"请着正装"等,通常写于请柬正文的左下方处。

能否赴约都应以书面形式告知。应邀信是被邀人接到主人的邀请信后,同意赴约而给主人的复函。古时也称"谢帖"。应邀信的发出,体现了被邀人对活动的重视和对主人的尊重。应邀信一般由称谓、正文、祝颂语、署名落款四部分组成,表明接受邀请的态度。

最后以"我将准时出席"做结语。最后的祝颂语可用"祝活动圆满成功"等词语。谢绝信是被邀请人收到邀请信后,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应邀赴约而写给邀请人婉言谢绝的礼仪文书。从礼仪上讲,不管何种原因不能应邀赴约,一定要以书面形式及时告知邀请人,以体现尊重他人。从信中文字讲,更要字字讲究,句句谨慎,避免产生误解。

(二)敬茶礼仪

装茶时,用茶匙向空壶内装入茶叶,通常按照茶叶的品种决定投放量。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手气或杂味混淆影响茶叶的品质。请客人喝茶,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茶杯应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当宾主边谈边饮时,要及时添加热水,体现对宾客的敬重。客人则需善"品",小口啜饮,满口生香,而不能作"牛饮"姿态。要记得 续茶,往杯中续茶水时,左手的小指和无名指夹住高杯盖上的小圆球,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杯把,从桌上端下茶杯,腿一前一后,侧身把茶水倒入客人杯中,以体现举止的文雅。

(三)舞会礼仪

参加舞会时仪表、仪容要整洁大方,尽量不吃葱、蒜、醋等带强烈刺激气味的食品,不喝烈性酒,不大汗淋漓或疲惫不堪地进入舞场。患有感冒者不宜进人舞场。尚不会跳舞者最好不在舞场现学现跳,待学会后再进舞池。一般情况下,男士应主动有礼貌地邀请女士;如果是上下级的关系,不论男女,下级都应主动邀请上级跳舞。

跳舞时舞姿要端庄,身体保持平、直、正、稳,切忌轻浮鲁莽;男士动作要轻柔文雅,不宜将女士拢得过紧、过近;万一触碰了舞伴的脚部或冲撞了别人,要有礼貌地向对方额首致歉。一曲终了,方可停舞。男舞伴应送女舞伴至席位,并致谢意,女舞伴则应点头还礼。除此之外,还应讲究文明礼貌,维护舞场秩序,不吸烟,不乱扔果皮,不高声谈笑,不随意喧哗,杜绝一切粗野行为。

(四)拜访礼仪

1、拜访前的相邀。不论因公还是因私而访,都要事前与被访者电话联系。联系的内容主要有四点:⑴自报家门(姓名、单位、职务)。⑵询问被访者是否在单位(家),是否有时间或何时有时间。⑶提出访问的内容(有事相访或礼节性拜访)使对方有所准备。⑷在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定下具体拜访的时间、地点。注意要避开吃饭和休息、特别是午睡的时间。最后,对对方表示感谢。

2、拜访中的举止礼仪:

⑴要守时守约。

⑵讲究敲门的艺术。要用食指敲门,力度适中,间隔有序敲三下,等待回音。如无应声,可再稍加力度,再敲三下,如有应声,再侧身隐立于右门框一侧,待门开时再向前迈半步,与主人相对。

⑶主人不让座不能随便坐下。如果主人是年长者或上级,主人不坐,自己不能先坐。主人让座之后,要口称谢谢,然后采用规矩的礼仪坐姿坐下。主人递上烟茶要双手接过并表示谢意。如果主人没有吸烟的习惯,要克制自己的烟瘾,尽量不吸,以示对主人习惯的尊重。主人献上果品,要等年长者或其他客人动手后,自己再取用。

⑷跟主人谈话,语言要客气。

⑸谈话时间不宜过长。起身告辞时,要向主人表示打扰之歉意。出门后,回身主动伸手与主人握别。待主人留步后,走几步,再回首挥手致意再见。

(五)上岗礼仪

1、上班服饰:上班宜穿工作服或其它合适的服装,穿着要适合职业特点,端庄、整洁,不宜穿运动服、拖鞋。男士不穿背心上班;女士不穿薄、露、透服装上班。

2、工作场合行为规范:不迟到早退。上班时集中精力办公,不要心猿意马,也不要东跑西窜。在办公室里交谈要轻声细语,不要大声喧哗,更不要说一些低级庸俗的话。上班期间不做私事,不用公家电话长谈私事。

(六)上下级关系及同事关系礼仪

1、上级对下级的关系

(1)任人唯贤(善于用人,关心部下,不要学漫画中的武大郎开店,小家子气。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

(2)言而有信(不放空炮、哑炮。不要随便许愿,应该说到做到。)

(3)宽宏大量(水清无鱼,人察无徒。)

(4)不摆架子,不以势压人。

2、下级对上级的关系

(1)尊敬上级:在口头上、行动上努力维护好领导的形象和声誉,服从命令听指挥。在工作中不越权,不添乱。

(2)讲究方式:开会或讨论问题时,不要夸夸其谈,喧宾夺主。

(3)注意小节:向上级汇报工作,进门前先敲门,汇报工作应条理清楚,简明扼要;在上级办公室里未经允许,不可随意翻阅文件。

(4)领导视察时,应起身迎、送。

3、同事关系

(1)彼此尊重:俗话说:"同船共渡,八百年修行"。同事来自五湖四海,彼此之间要相互信任,以诚相待。

(2)互相帮助:同事之间应互相支持,友好共事。

(3)一视同仁:"十个手指不一般长。"大家是老乡,平时走得近一些,是人之常情,但在工作中应不分亲疏,不搞小圈子。

(七)集会礼仪

(一)会议组织

1、成立会务组;

2、拟发会议通知(会议主题、时间、地点、举办单位,会务费),盖章发出;

3、布置会场(横幅;标语,音响);

4、接待工作(接车、接船、接机)。

(二)会议程序

1、报告会:

(1)主持人宣布报告会开始,并向听众介绍报告人的简历及主要成果;

(2) 报告人作报告;

(3) 主持人简评报告内容,并宣布提问开始;

(4) 报告人回答听众书面提问及口头提问;

(5) 主持人宣布提问结束,总结报告会,宣布报告会结束。

(6)举办单位礼仪:

访问学者邀请信篇(3)

1、共同开发高新技术,服务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中科院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

遥感所邀请的美国两院院士狄克森(Robert E,Dickinson)教授指导了该所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全球变化组的研究,对他们目前提取的信息数据进行了分析、探讨。同时考察了大气物理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狄克森教授针对这三个所考察所得,指导了遥感数据在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圈耦合”研究中的应用,此研究积极推动了国际大气科学界与中国遥感界的合作,对推动遥感所在江西开展的三圈耦合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为我国的土地利用及覆盖变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依据,开拓了中科院科研人员的研究思路,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奠定了基础。

2、加强了中科院同世界顶尖科学家的联系与交流,引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提高了我们的研究水平。

高能物理研究所邀请的美国科学院院士毛河光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题为“高压物理、化学、地学、材料学的新发展”的报告,为第三代同步辐射的发展,提供了一项超强精密的探针,促进了涵跨物理、化学、地学、天体及材料的高压研究。这些研究进展开扩了各学科研究的新领域。毛河光教授在来访期间,与高能所讨论了BSRF高压实验站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北京同步辐射高温高压实验平台上的研究方向,确定近几年的研究目标和重点课题。对做一流水平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3、强强联合,构建双边的可持续性合作关系,实现中科院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达到双赢的目的。

动物所邀请的美国科学院院士乔治・斯塔克(Gorge Stark)教授长期关心中国科研的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就建议中国采取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制度。在与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及研究生交流中,乔治・斯塔克教授谈到了自己对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的看法;对如何促进中美学术交流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对中国科研管理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同时双方签订了长期合作的协议:联合培养博士后2-3名,联合申请NIH基金,每年学术访问1-2次等。这不仅为研究所展现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国际科技竞争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为改进管理制度、方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使管理工作能够更上一层楼。

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已批准的“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划项目执行人中,虽然37%为诺贝尔奖获得者,45%为美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但他们年龄偏大,而且大部分已退出科学前沿的工作,他们的来访对引入前瞻的科学思想和开拓新兴学科领域起到的作用仍显不足。

2、已来访的科学家中,54%的科学家仅在邀请单位进行学术交流,没有跨学科或跨领域的交流。同时只有36%的科学家进行了现场调研考察,并实地指导了工作。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应该充分发挥来访科学家的作用,使研究所及科研人员获得更大的收益。

该计期目前进行了哪些修订?

2006年根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对已完成项目的执行情况、完成效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同时结合院领导的最新指示精神,修订了《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划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修订后的《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该计划项目的定位主要应邀请在科学前沿工作的优秀科学家引入前瞻的科学思想和开拓新兴学科领域,可以是诺贝尔奖获奖者,更希望是虽未获奖但极具潜力并活跃在科学最前沿的优秀科学家。

修订后的《管理办法》使来访科学家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使研究所及科研人员获得更大的收益;规范和简化了项目的审批程序,进一步完善了项目的管理;提高了计划回访项目的实效和派出人员的质量,使项目更具可操作性;提高了该计划项目经费的使用实效。

“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划管理办法

计划内容

第一条 每年邀请10名左右活跃在科学前沿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到中科院进行1-2周的学术访问。这些科学家应具有获得世界顶级科学奖(如诺贝尔奖、菲尔茨奖、沃尔夫数学奖、图灵奖、泰勒奖等)的潜力或已获得上述奖项并活跃在科学的最前沿。

第二条 由中科院组织来访科学家就学科前沿和发展态势作一场学术报告会,并授予其“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证书。

第三条 来访科学家应至少在我院两个地区的研究所进行访问,并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和研讨。内容包括:主持跨学科或跨领域的研讨会,进行现场科研考察,与研究生座谈,对研究所的学科发展方向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开展的研究工作给予指导,就合作开展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进行沟通,以及安排适当的文化活动等。访问内容主要以学术活动为主。

第四条 研究所与来访科学家所在学术科研机构达成并签署包含接受中科院高级访问学者内容的《合作协议书》,选派1~2名相关领域的优秀科技人员到对方实验室(或单位)进行1~3个月的学术回访(可延长至6个月),并纳入中科院公费出国留学计划项目管理。

组织管理

第五条 设立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划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组委会),由院长担任主席,主管人才工作的副院长、各科技创新基地(以下简称创新基地)的主管副院长担任副主席,人事教育局,办公厅、综合计划局、国际合作局和各专业局等领导担任委员。组委会办公室设在人事教育局,负责日常工作。

第六条 本计划按照统一规划、分工负责的原则实施。各研究所负责推荐人选、与被邀请科学家联系和安排在国内的访问活动、与对方签订接受我院高级访问学者协议及计划完成后提交总结报告等。

第七条 组委会办公室负责组织同行专家对各研究所拟邀请人员进行通讯评议,产生拟邀请候选人各专业局和各创新基地根据专家评议结果,结合中科院重点发展方向、重要前沿领域以及重大项目部署和重要基地建设等,提出拟邀请的计划执行人选;由组委会终审确定计划执行人。

第八条 来访科学家的学术报告会由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研究所共同承办。

经费管理

访问学者邀请信篇(4)

我写此信的目的是邀请我朋友XXX到意大利旅游,从XX年XX月起为期X个月。

我自XXX年X月进去XXXX大学攻读XX学位,我的朋友还未能有机会探望我,因此我希望能有机会和她同游澳洲。

我保证在旅游期间,我的朋友将会遵守澳大利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并在指定日期内返回中国继续工作。

希望您能在他申请签证的过程中给予协助。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通过以下方式与我联系:

XXX地址

XXX电话

XXXEMAIL

邀请人:XXX

XXXX年XX月XX日

意大利探亲的邀请函范文二我(xxx),身份证号:xxx,邀请居住在意大利,护照号:xxx,出生年月:xxxx,于20xx年4月份来杭州为期1个月探亲。

我将负担XX在杭州期间的一切开销。我的住址:XXX,工作单位:XXX,手机号码:XXX,办公电话:XXX,家庭电话:XXX。

邀请人:XXX

XXXX年XX月XX日

意大利探亲的邀请函范文三致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总领事馆

尊敬的总领事先生及有关签证官员:本人xxx,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现居xxx。本人现致函邀请xxx 于xxxxx来华探亲。现将有关信息告知如下: 被邀请人个人信息:

姓名:xxxx(同护照姓名), 性别:xx,出生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护照号码:xxxxxxxxx

被邀请人访问信息:

来华目的:xxxx。

预计抵达日期:xxxx抵达(xx),

预计离境日期:xxxx离开(xx)。

访问地点:(xx)

与邀请人关系:xx 为邀请人的xxxx

费用来源:往返机票由被邀请人自理。被邀请人在华期间的食宿由本人提供。

邀请人个人信息:

姓名: Xxx写作模板

住址:xxxxxxxx

电话:xxxx

身份证:见身份证复印件。

多谢您的大力协助!

访问学者邀请信篇(5)

爱因斯坦的“北大之约”,主要牵线人是北大校长蔡元培。他积极促成相对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曾在德国当面拜访爱因斯坦,并多次信函邀请其来北大讲学。虽然爱因斯坦的中国之行最终未果,但蔡元培与爱因斯坦结下的深厚友谊和蔡元培对传播新学新知所作出的贡献,仍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美谈。

一次演讲,蔡元培识得

相对论和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给时间、空间和物质的基本概念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摧毁了“牛顿世界观的旧体制”,被称为“革命的物理新说”。为相对论在中国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对论初现中国,与蔡元培的一次演讲有关。1917年年初,蔡元培就问题发表演讲,演说词发表于《中华新报》,里面讲到一个观点:科学不能解决的有关时间、空间的问题,要靠哲学来解决。

在日留学的许崇清不认同此观点。当年9月,他在日本留学生创办的《学艺》上发文反驳,说“方今自然科学界关于时空(即宇与宙)之研究,则有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表之‘对性原理’”,并介绍了狭义相对论的一些基本假设和概念术语。

这篇回应蔡元培的文章,使许崇清意外地成为中国介绍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第一人。看到许崇清的文章后,蔡元培向远在德国柏林、师从爱因斯坦学习的北大理科学长夏元教授请教有关知识,并索要了一册介绍相对论的简明读本,成为中国较早接触相对论的学者之一。心胸开阔的蔡元培很欣赏许崇清,并与他结为好友,许崇清1920年8月回国后,蔡元培邀请其在北大任教。

许崇清的那篇文章发表后,国内陆续出现其他介绍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文章。不久,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访华,掀起了中国第一波“爱因斯坦热”。

邀请罗素访问的是蔡元培、梁启超等人,其费用由讲学社赞助。1920年11月到1921年3月,罗素在北京大学作了“哲学问题”、“心之分析”、“物的分析”、“数学逻辑”和“社会结构学”等五大系列演讲,多次详细和系统地介绍相对论。罗素被称为“世界三大哲学家”之一,在中国知识界有显赫声誉。他的演讲很快被翻译发表,使爱因斯坦的名字和相对论在中国广为流传。

蔡元培三邀爱因斯坦访华

鉴于爱因斯坦在学术界的巨大影响,蔡元培一直有邀请其来北大访问的想法。1920年8月底,曾任教育部次长的袁希涛访德时与爱因斯坦相识。他注意到8月24日在柏林举行的“反相对论”集会,以及随后关于爱因斯坦意欲离开德国的报道,便电告蔡元培说,“爱(因)斯坦博士有离德意志,或能来远东”,并询问北大是否愿意接待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

蔡元培立刻复电:“甚欢迎,惟条件如何?请函告。”

袁希涛遂于9月11日向爱因斯坦转达这一邀请。当时,爱因斯坦产生过离开德国的念头,但仍下不了决心,因此并未接受蔡元培的这一邀请。

蔡元培第二次邀请爱因斯坦访华,是他在德考察期间。1921年3月,蔡元培以北大校长的身份赴欧美考察,并把邀请欧美教授名流来华任教或讲学作为一项重要公务。在他列出的学术名流单子上,爱因斯坦名列前茅。

3月16日,蔡元培抵达柏林的第三天,专程拜访爱因斯坦,当面邀请其到中国讲学。爱因斯坦表示,他当年不能去亚洲,一来因他已答应美方的讲学要求,二来他还要在美国为耶路撒冷的犹太大学筹款。

蔡元培仍不肯放弃希望,他恳切地说,从美国前往中国非常方便,“何不乘此一行”?但爱因斯坦婉言拒绝,说他担任着物理研究所的所长,德国方面不希望他离开柏林太久。但他向蔡元培表示,“很愿意在稍迟一些访问中国”,还询问在中国应该用何种语言演讲。蔡元培说可以用德文,然后由像夏元这样的学者翻译成中文。一旁的夏元教授则提议也可用英文讲学,但爱因斯坦马上否决这个建议,声称自己的英语太差。这次拜访,蔡元培感受到爱因斯坦对中国的友好和访华意愿,于是坚定了邀请其来中国讲学的信心。

一年后,宝贵的机会终于来了。

1922年3月,蔡元培接到中国驻德公使魏宸组的电报称:“日本政府拟请Einstein博士于秋间往东京讲演,该博士愿同时来华讲演半月,问条件如何?”

蔡元培显得十分激动,当即复电:“电诵悉。Einstein博士来华讲演,甚欢迎。各校担任中国境内旅费,并致送酬金每月千元,祈转达。”蔡元培明知爱因斯坦讲学两周,却开出以月计的酬金,可知其内心希望爱因斯坦在中国停留得更长一些。这封第三次邀请爱因斯坦访华的信函,于4月8日到达柏林,并由中国驻德公使转交给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承诺来北大演讲

1922年6月下旬,蔡元培收到从中国驻德使馆转来的爱因斯坦于5月3日发出的信。爱因斯坦在信中表示,访问日本结束后,“深愿于本年冬季至贵国北京大学宣讲,其时以两星期为限”,同时提出酬金问题:“关于修金一层,本可遵照来函所开各条办理,惟近接美洲各大学来函,所开各款,为数均在贵国之上。若对于来函所开各款,不加修改,恐有不便之处。”大概考虑到夫人随行等因素,爱因斯坦提出两项具体条件:“第一,一千华币改为一千美金。第二,东京至北京及北京至香港的旅费,暨北京饭店开销,均请按两人合计。”

蔡元培考虑到爱因斯坦能来北大讲学是最重要的,酬金问题可以慢慢想办法解决,于是马上电告驻德公使:“条件照办,请代订定。”8月底,蔡元培收到驻德公使转来的爱因斯坦的答复:“拟于新年前后到北京。”

精心筹备爱因斯坦访华事宜

获悉爱因斯坦承诺访问中国,国内知识界十分兴奋,最欣喜的莫过于蔡元培。蔡元培动员各方筹集资金,组织力量大张旗鼓地宣传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约请国内众多学术团体联名给爱因斯坦写欢迎信,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

当时北大财政拮据,爱因斯坦一千元美金的开价是个天文数字。北大原提出的酬金一千元华币,已相当于当时大学教授月薪的三倍以上,现在换成美金,蔡元培确实感到“真不知往何处筹措”。7月初,蔡元培赶赴山东,向出席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的梁启超说明有关情况。梁启超当即答应他自己的讲学社“必任经费一部分”。在多方支持下,酬金有了着落,蔡元培松了一口气。

解决酬金问题后,蔡元培利用北大阵地组织宣传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在11月14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蔡元培发表了《爱(因)斯坦(Einstein)博士来华之准备》的文告宣布:经多次联系,爱因斯坦将于新年初来北大讲学! 11月20日的北京大学日刊刊载了爱因斯坦学说公开演讲的预告,从11月下旬到12月中旬,当时一流的七位学者在北大开设一系列公开演讲,主题涉及经典力学、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之生平以及相对论的哲学意义等。11月中下旬,《申报》以“星期增刊”的形式先后发表两篇介绍相对论的文章,“以与国人共相研究”。《解放与改造》、《少年中国》和《东方杂志》等也先后出版了“相对论号”。

为表示慎重和更好地体现对爱因斯坦的诚意,蔡元培又忙着收集各方签名,起草致爱因斯坦的欢迎信。12月8日,也就是爱因斯坦离开上海前往日本讲学的三周后,蔡元培发出了这封用德语写的欢迎信:

尊敬的爱(因)斯坦教授先生:

您在日本的旅行及工作正在此间受到极大的关注,整个中国正准备张开双臂欢迎您。

您无疑仍然记得我们通过驻柏林的中国公使与您达成的协议,我们正愉快地期待您履行此约。

如能惠告您抵华之日期,我们将非常高兴。我们将做好一切必需的安排,以尽可能减轻您此次访华之旅的辛劳。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中国知识界,特别是蔡元培,静静地等待着这位科学泰斗的到来。

访华计划取消

就在大家兴致勃勃地等待爱因斯坦来华时,《申报》的一则报道打破了这种喜悦。

12月28日,《申报》以《爱因斯坦博士之来沪》为题,报道爱因斯坦将于31日从日本抵沪,在上海停留两天后,前往耶路撒冷视察新成立的犹太大学,旋赴西班牙。根本没有提到爱因斯坦前往北大讲学的事情。这令蔡元培十分惊奇。

元旦前后,蔡元培收到爱因斯坦12月22日发出的信。令他大失所望的是,爱因斯坦访华计划真的取消了。

在信中,爱因斯坦十分真诚地解释了取消计划的原因:

校长先生:

虽然极愿意且有从前郑重的约言,而我现在不能到中国来,这于我是一种莫大的痛苦。我到日本以后,等了五个星期,不曾得到北京方面的消息。那时我推想,恐怕北京大学不打算践约了。因此我想也不便同尊处奉询。还有,上海斐司德博士(Dr.Pfister)――像是受先生的全权委托――曾向我提出与我们从前的约定相抵触的留华的请求,我也因此揣测先生不坚决履行前约。

因此种种关系,我将预备访视中国的时间也移在日本了,并且我的一切旅行计划也都依着“中止赴华”这个前提而规定。

今日接到尊函,我才知道是一种误解;但是我现在已经不能追改我的旅程。我今希望先生鉴谅,因为先生能够想见,倘使我现在能到北京,我的兴趣将如何之大。如今我切实希望,这种因误解而发生的延误,将来再有弥补的机会。

附白,夏(元)教授的一封信中已提及先生此信,这信先到柏林,再到日本,在最近几天我才收到。

爱因斯坦确实十分渴望“亲眼目睹东亚文明的发源地”,在此前的12月17日写给夏元的信中,他说:“北京如此之近,而予之宿愿,终不得偿,其怅怅之情,君当可想象也。”

爱因斯坦取消访华,确实是“因误解而发生的延误”,关于个中原因,分析和猜测有许多。但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的中国太穷、太弱、太乱,爱因斯坦怀疑中方的履约能力,又加上双方之间缺乏沟通,最终造成误解。

自1922年7月底表示同意去北京后,爱因斯坦对中国的局势一直十分关注。当时军阀混战,北京政府极不稳定,北京各校的教育经费难以正常发放,这些都可能使爱因斯坦怀疑蔡元培的履约能力而产生退意。五个月来,蔡元培和他的同事们未与爱因斯坦建立一种有效和及时的通信联系。爱因斯坦11月中旬抵达上海时,北大也没派代表去欢迎。蔡元培那封极其重要的欢迎信,辗转柏林之后才到爱因斯坦手里,也使其“不能追改”旅程了。

爱因斯坦与北京大学擦肩而过,令中国东道主们大失所望。

为给关注此事的国人一个明确说明,蔡元培在1923年1月4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了《跋爱因斯坦来信》,并附其原信。他在跋语中说,第一,爱因斯坦计划于今年年初来访,是通过驻德使馆联系的,所以没有“特别加约的必要”;第二,信中提到的“斐司德博士”,“是我没有知道的事,读了很觉得诧异”;第三,爱因斯坦的光临,“比什么鼎鼎大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重要几十百倍”,所以我们出了每月一千美元的酬金,没想到最后计划还是落空。

蔡元培还对师生说:“当我们在科学上有所贡献,并引起世界关注的时候,我相信爱(因)斯坦会专程前来访问的。因此大家千万不要懊丧,而应该互相勉励。”

爱因斯坦最终没有出现在北大讲坛,蔡元培说这是“最大的遗憾”。但蔡元培为爱因斯坦访华而做的种种努力,客观上推动形成了一个宣传、普及相对论的高潮,促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爱因斯坦的风采与成就也激励着中国有志之士,影响深远。

永远的友谊

爱因斯坦对中国人民怀有真挚的同情。他在到日本讲学的往返途中,两次经过上海,一共停留三天。爱因斯坦对上海的印象是:“极为喜欢,有许多惊异之闻见。此间理想之气候,澄清之空气,南方天空灿烂之星斗,皆使余之头脑得一难以消灭的印象。此种印象,余将永不忘之。”他还在旅行日记中记下他的感慨,说中国人民“被残酷地虐待着,所受的待遇比牛马还不如”,他认为近年的革命事件()是“特别可以理解的”。

访问学者邀请信篇(6)

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以往作为西方传统饮品的葡萄酒,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我们该如何欣赏和享用它,如何不在餐桌上出洋相,成了社会认得必修课程,因为饮酒如今已经被公认为社交礼仪中关键的一个环节。

如何拿杯子

大家知道啤酒杯和纸杯是不能用来装葡萄酒的,要不然这会跟用纸杯饮上好的咖啡一样无趣了。葡萄酒是要应高脚杯来配。当然装中国烈性白酒的小杯就太小了,还不够喝一口的呢!拿杯子的时候,如果采用拿白兰地的手势,那就有冒充行家的嫌疑了。手的温度不同于酒温,手温会影响到葡萄酒的风味,只有拿酒杯柄和杯托才不会影响酒的温度。这才是正确的持杯手势。

如何在餐厅享受服务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点酒经验,建议请服务生为你点的菜配酒。点好酒,服务生会倒一点酒让买单的客人来试。记得千万不要象我在餐厅见到的一位先生一样,他竟说:“怎么不给主客倒?给我倒也不倒满了?没礼貌!”一下子将服务生僵在那里了,做对了还挨训,又不敢当客人得罪这位客人,只有背后笑他土。

中国人讲究“酒满心诚”。而葡萄酒倒满了就无法摇晃酒杯使酒里的香气挥发出来了。闻不到香气如同盲眼看美人,花了钱却没有充分享受它,太可惜了。所以内行的做法就是酒占杯子的三分之一最好,,当然品尝过后(如在吃饭的时候),倒入二分之一、三分之二杯的葡萄酒也是可以的。

避免野蛮干杯

只要拿起高脚杯就会使人变得高雅起来。碰杯是很有必要的,葡萄酒是五官都能享受到的妙品,眼睛可以欣赏它迷人的颜色,鼻子可以闻到它的芬芳,嘴可以享受它的美味,碰杯时悦耳的声音则是给耳朵享用的。

自古就有的野蛮干杯,从皇帝赐酒臣子不得不喝演化成中国人饮酒的霸气,从对下级、对朋友、对生意伙伴,到“是朋友就干杯,够义气就干杯,想做成生意就干杯“!当年的武松喝十二碗酒打死了老虎,而如今好干杯的酒民先打倒的是自己的胃。

葡萄酒的佐餐性和高雅情调对我们逐渐远离干杯习惯也许会有促进作用。特别是些好酒,它们是有灵性和生命的,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干杯,没有细细品味,实在是糟蹋了它的美貌和内秀。真正美好的酒不单是它的广告、酒标、酒瓶所包装的外在美,更主要的是酒本身以及它的故事、产地的风土人情和酿酒师的心血所蕴含的内在美。

国外礼仪小常识推荐二

赴宴要准时,赴宴前应修整仪容以及装束,力求整洁大方。在宴请排位时,客人要听从主人的安排。入座后,主人招呼,即可开始进餐,取菜时不要盛得太多,如不够,可以再取。如果主人为你夹菜,要说谢谢。吃东西时要文雅,闭嘴,细嚼,慢咽。不要发出声音或呕嘴。嘴内有食物时,切勿讲话。剔牙时,要用手或餐巾遮住口。当主人起身祝酒时,应暂停进餐,注意倾听。碰杯时,主人和主宾先碰。人多时可同时举杯示意,不一定碰杯。饮酒不要过量,可敬酒,但不要硬劝强灌。

比较正式宴请应提前送请柬,请柬的递送方式很有讲究。古代无论远近都要登门递送,表示真诚邀请的心意;现当代亦可邮寄。一定注意不能托人转递,转递是很不礼貌的。请柬如果是放入信封当面递送,要注意信封不能封口,否则造成又邀客又拒客的误会。

请柬一般由标题、称谓、正文、结语、祝颂语、署名落款六部分组成。请柬(邀请信)的正文中有三个基本要素不可缺少:事由,时间,地点。邀请对方参加自己举办什么活动的原由,这部分必须书写清楚,给被邀者决定是否参加提供依据。

举办活动的准确时间,不但要书写年、月、日、时,甚至要注明上下午。如果活动地点比较偏僻,或者对于部分人来讲不熟悉,就要在请柬上注明行走路线、乘车班次等。在正文后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敬请光临"、"恭请光临"、"请光临指导"等结语。

在一些请柬上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请届时光临"的字样,"届时"是到时候的意思,表示出邀请者的诚意,不应用"准时"两字,那样就成了命令式,体现了邀请者的高高在上,对被邀请者的不尊敬。在当代的请柬中一般用"此致、敬礼"的祝颂语作最后致意。在文面的右下角签署邀请人的姓名。

如果是单位发出的请柬,要签署主要负责人的职务和姓名,以主邀请人的身份告知对方。发文日期最好用汉字大写,以示庄重正式。有些舞会、音乐会、大型招待会的请柬还写有各种附启语,如"每柬一人"、"凭柬入场"、"请着正装"等,通常写于请柬正文的左下方处。

能否赴约都应以书面形式告知。应邀信是被邀人接到主人的邀请信后,同意赴约而给主人的复函。古时也称"谢帖"。应邀信的发出,体现了被邀人对活动的重视和对主人的尊重。应邀信一般由称谓、正文、祝颂语、署名落款四部分组成,表明接受邀请的态度。

最后以"我将准时出席"做结语。最后的祝颂语可用"祝活动圆满成功"等词语。谢绝信是被邀请人收到邀请信后,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应邀赴约而写给邀请人婉言谢绝的礼仪文书。从礼仪上讲,不管何种原因不能应邀赴约,一定要以书面形式及时告知邀请人,以体现尊重他人。从信中文字讲,更要字字讲究,句句谨慎,避免产生误解。

(一)敬茶礼仪

装茶时,用茶匙向空壶内装入茶叶,通常按照茶叶的品种决定投放量。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手气或杂味混淆影响茶叶的品质。请客人喝茶,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茶杯应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当宾主边谈边饮时,要及时添加热水,体现对宾客的敬重。客人则需善"品",小口啜饮,满口生香,而不能作"牛饮"姿态。要记得 续茶,往杯中续茶水时,左手的小指和无名指夹住高杯盖上的小圆球,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杯把,从桌上端下茶杯,腿一前一后,侧身把茶水倒入客人杯中,以体现举止的文雅。

(二)舞会礼仪

参加舞会时仪表、仪容要整洁大方,尽量不吃葱、蒜、醋等带强烈刺激气味的食品,不喝烈性酒,不大汗淋漓或疲惫不堪地进入舞场。患有感冒者不宜进人舞场。尚不会跳舞者最好不在舞场现学现跳,待学会后再进舞池。一般情况下,男士应主动有礼貌地邀请女士;如果是上下级的关系,不论男女,下级都应主动邀请上级跳舞。

跳舞时舞姿要端庄,身体保持平、直、正、稳,切忌轻浮鲁莽;男士动作要轻柔文雅,不宜将女士拢得过紧、过近;万一触碰了舞伴的脚部或冲撞了别人,要有礼貌地向对方额首致歉。一曲终了,方可停舞。男舞伴应送女舞伴至席位,并致谢意,女舞伴则应点头还礼。除此之外,还应讲究文明礼貌,维护舞场秩序,不吸烟,不乱扔果皮,不高声谈笑,不随意喧哗,杜绝一切粗野行为。

(三)拜访礼仪

1、拜访前的相邀。不论因公还是因私而访,都要事前与被访者电话联系。联系的内容主要有四点:⑴自报家门(姓名、单位、职务)。⑵询问被访者是否在单位(家),是否有时间或何时有时间。⑶提出访问的内容(有事相访或礼节性拜访)使对方有所准备。⑷在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定下具体拜访的时间、地点。注意要避开吃饭和休息、特别是午睡的时间。最后,对对方表示感谢。

2、拜访中的举止礼仪:

⑴要守时守约。

⑵讲究敲门的艺术。要用食指敲门,力度适中,间隔有序敲三下,等待回音。如无应声,可再稍加力度,再敲三下,如有应声,再侧身隐立于右门框一侧,待门开时再向前迈半步,与主人相对。

访问学者邀请信篇(7)

“7・5”事件发生后,自治区党委迅速做出进行报道的决策,要求新闻办及相关部门组织协调好事件的舆论宣传,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当天晚上,新华社新疆分社迅速安排得力记者队伍深入现场,实地采访,同时撰写新闻稿件。新疆日报、新疆经济报、新疆电视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天山网等主流媒体纷纷刊发通稿。7月5日晚21时28分第一稿(英文)对外发出。7月6日凌晨2时,天山网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平台该事件消息:“乌鲁木齐发生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

新华社用英文等多个语种向海外媒体用户的发稿,被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纽约时报等境外媒体采用。由于反应迅速、判断准备,在第一时间向海内外发出我方声音,赢得了主动权。

减少和挤压负面信息传播空间

7月6日上午10时,自治区新闻办成立临时新闻中心,并向有关部门申请开通了网络专线用于记者上网发稿。临时新闻中心在7月6日12:30分举行了首场新闻会,播放了10分钟的事件真相录像,介绍了事件处置措施、初步伤亡情况,并迅速刻制事件真相录像及有关图片光盘向中外媒体提供,在第一时间主导了境外媒体在文字和画面上对事件的报道。7月7日至7月12日,临时新闻中心共组织了6场新闻会,介绍了事件处置进展、社会秩序恢复和生活保障、事件善后处置措施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当前新疆经贸、投资、旅游、交通等方面正常运行的状况等,公布及境内外“”策划煽动组织暴力活动的罪证等。临时新闻中心组织先后组织了13次实地采访,内容包括:“7・5,’烧现场、救治受伤人员的医院、善后处置工作办公地点、清真寺等宗教活动场所及工厂企业。临时新闻中心还安排了5场集体采访。邀请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民族宗教界有影响的知名人士、研究民族宗教问题的专家学者、在疆工作学习的外籍教师和留学生与记者座谈,介绍我民族宗教政策,谴责暴力犯罪事件。邀请民航、商贸厅、旅游局、经济与信息委员会等工作部门接受记者集体采访。

访问学者邀请信篇(8)

自费访问学者申请条件,申请美国需有本科学士学位以上即可申请。美国对交流访问学者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型,这类比较具有代表性,需要联系美国高校教授作为访学接受人;还有一类是属于学习类型的访问学者项目。

英国:访学需要具备科研背景,即必须是高校老师,或科研机构人员,像国内的企业申请人不符合英国的访学群体要求。

加拿大:如果有硕士或博士学历,更容易申请到,知但也有本科学历申请者成功获得邀请信。

(来源:文章屋网 )

访问学者邀请信篇(9)

第105届广交会境外广告投放的总费用近1000万元。主要目标市场是欧美、日本等广交会的重点客源国家(地区),以及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其载体主要集中在境外专业报刊、行业商会会刊、行业展会、行业信息网站。

此外,尝试采用路演的宣传形式,在一个国家同一时段开发多个城市的宣传,开拓重点国家的二三线城市的市场;增加电视播放广交会宣传片等形象的宣传手段;加强对进口展区招展、海外合作商会、驻华使领馆、贸促机构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效应。

广交会外贸中心领导带队赴上海和香港,专门拜会了一批重要海外工商机构或其驻华办事处,请他们协助做好招展招商工作。同时还与有关方面合作,在香港和广州分别举办两场春茗答谢招待会,邀请各国驻港、驻穗领馆官员及工商机构和大企业代表参加,在会上大力宣传推介本届广交会。

经商务部领导批准同意,广交会外贸中心共组织和参与了13条出访招商招展路线,分赴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招商招展活动。在外期间共举办28场推介会,其中,在中国香港、南非、肯尼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摩洛哥、约旦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的8场推介会,商务部领导亲自出席并致辞。本届招商招展出访路线和国家地区之多,推介会规格之高,工作措施和力度之大创下广交会的新纪录。

本届广交会,外贸中心组建的“客户服务中心”正式运行,为与会参展商和采购商提供一站式快捷和便利的服务,具体举措如下:

――推出广交会境外贵宾俱乐部系列服务。根据与会客户的等级,发放VIP金银卡,客户根据VIP卡等级可享受相应的服务,包括提供免费的往返机票、酒店住宿、午餐、咖啡点心,享用贵宾休闲室,免费快速办理进馆证,安排领导会见和展客商喜相聚活动等。

访问学者邀请信篇(10)

一、邀请含义请人到自己的地方来或到约定的地方去。 唐 卢纶 《浑赞善东斋戏赠陈归》诗:“公子无仇可邀请, 侯 赢此坐是何人。” 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邀请 关公 江 下赴会为庆,此人必无所疑。”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九:“经不住他再三邀请,只好勉强去了。”

二、邀请近义词约请 [ yuēqǐng ]

聘请 [ pìnqǐng ]

三、邀请造句1、我向她发出邀请,但她谢绝了。

2、我讨厌不经邀请,擅自闯入。

3、她邀请我去参加她的聚会,可我却犹豫不决。

4、他请她参加茶会,她拒绝了他的邀请。

5、有人邀请我们。

6、他邀请我吹奏萨克斯管,和乐队合作。

7、你想让我把你的会计师也邀请到会议里么?

8、她邀请我去喝了茶。

9、你想邀请谁来参加我们的晚会呢?

10、应该先敲门,然后等待进入的邀请。

11、对某些人来说,这就像个迟到的邀请。

12、像答复任何邀请一样答复它。

13、一所以色列大学曾经邀请他在他们的会议上演讲。

14、正如你们所知,他没有获得邀请前往北韩,这是我们感到遗憾的地方。

15、他邀请我在他的爱中得到安息。

16、我的朋友邀请我去参加那个聚会。

17、他邀请我的家人到他们家别墅和他的家人共渡周末。

18、我邀请你去阅读。

19、你可以邀请你的朋友或者家人来和你一起欣赏这些照片,那样你就可以和他们一起分享国外的经历了。

20、只是因为我告诉你我的故事,这并不意味着邀请你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21、每隔一周,我们播出系列节目“这是我的信念,”并邀请您发表自己的散文,分享您的个人信念。

22、他们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您的邀请。

23、他以讨论文学的借口邀请她到他的住所共进晚餐。

24、我一定向他转达您的问候和邀请。

25、如果他们应该在场,要邀请他们加入,一起决定前进的最佳方式,不论您跟他们的联系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

26、或者邀请那个人一起吃顿午饭。

27、另一个可以邀请神加入到我们的氛围中来的态度,就是我们需要荣耀他超过其他一切事情。

28、我们能邀请我所有的朋友吗?和所有的人在我的课吗?和我的老师吗?

上一篇: 消防安全疏散总结 下一篇: 护理专业知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