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室可行性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30 23:00:02

医务室可行性报告

医务室可行性报告篇(1)

一、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的职能和特点

管理会计的职能包括: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评价等五个方面。管理会计报告主要为单位内部管理和决策提供所需要的相关性信息,包括用于生产经营决策的作业成本信息、变动成本信息、机会成本信息等,用于投资决策的现金流量信息,用于控制的预算信息,用于考核控制结果的业绩评价信息等。这些信息构成了企业内部管理报告的核心内容。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的职能也可概括为五方面,即管理决策、经营预测、成本控制、绩效评价和战略规划等。医院管理会计报告包括以下特点:

(一)提供相对及时和灵活的相关性信息

2014年10月的全球医院管理会计原则将“提供相关性信息”作为管理会计四大原则之一,即“帮助组织筹划和收集制定战略和执行战术所需要的各类信息”。与财务会计报告相比,医院管理会计报告属于内部报告,主要是为医院内部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有用的资料和信息;时效上相对及时,形式上相对灵活,项目设置和展现方式上可以不受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严格约束,可根据内部管理需要进行编制和调整。

(二)服务于医院内部管理和决策

医院财务会计报告的目的是服务于政府管理和决策,是服务与医院外部相关者决策的信息。医院管理会计则是服务于医院内部管理和决策的信息,侧重点在于针对医院内部运营管理各个方面进行实时反馈和分析,以便向医院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有关战略规划、成本控制或科室运营方面的信息资料,从而为管理和决策服务。

(三)面向医院经营管理的未来

医院财务报告主要是反映过去的历史信息,管理会计报告不仅要反映、分析过去,而且要利用历史资料来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考评医院的一切运营活动。医院管理会计报告面向未来的作用时效是摆在第一位的,而分析过去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未来和控制现在。

(四)兼顾医院不同层面、不同主体的管理和决策需要

医院财务会计报告旨在反映医院整体的财务状况,医院管理会计报告则要以医院内部各层级责任单位为会计主体,如医院层、职能部门层、临床科室层等等,应根据不同层次的使用者进行针对性不同的、详略不同的设计。面向院领导层的管理会计报告属于战略层或决策层管理会计报告,需要关注医院整体的运行情况,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指出存在的运行问题和需要改进的管理环节,作为决策依据;面向职能部门层的管理会计报告属于经营层管理会计报告,需要关注不同职能部门对不同管理环节或管理对象的关注情况,如面向医务部门的管理会计报告需要着重医疗运行情况、医生工作效率、医疗质量反馈等等信息;而面向临床科室层的管理会计报告属于业务层管理会计报告,需将具体科室的业务运行情况、医生护士工作情况以及科室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向给予明确的说明。

二、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与内容

本文按照管理会计报告的内容和分析维度搭建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主要从财务效率、资产效率、患者分析和科室运营四个维度。

(一)财务效率报告体系

财务效率报告体系反映医疗机构各层级(全院、各类科室和具体临床科室)的财务效率和效益情况。虽然公立医院属于非盈利组织,以“公益性”为目标,但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保持合理的抗财务风险能力以及良好的偿债能力都要求公立医院在保障医疗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财务效率和效益。财务效率报告体系应基于财务会计报表和科室成本核算报表的基础信息和数据,基础指标应包括:医疗业务收入、医疗业务成本、边际贡献、总资产、总负债等等,分析指标应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例、成本率、边际贡献率等等。

(二)资源效率报告体系

资源效率报告反应各类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情况,也反映医疗资源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广义的资源应该涵盖人员、场地和设备等等内容。在医疗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提高各类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强资产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是医疗机构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医疗机构的资源效率报告体系应该分别从人力资源效率、房屋资源效率、医疗设备资源效率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报告。人力资源效率分析指标应包括:人均医疗业务收入、人均结余、人均检查人次、每医生负担出院人次、每医生手术量、每医生门诊量、每护士负担床日等等;房屋资源效率分析指标应包括:单位面积结余、每床边际贡献、人均占用房屋面积、医疗用房占比等等;医疗设备资源效率分析指标应包括:医疗设备投资回报率、每万元设备检查人次、每万元设备检查收入等等。

(三)患者分析报告体系

患者分析报告从患者角度反映患者费用情况、患者来源和患者付费类型结构等等,卫生主管部门和未来医疗改革都对降低病人费用做出明确要求,这就要求医院层和科室层时刻监控患者费用水平和药品比例、卫生材料比例等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患者来源(本市、外市或本省、外省等)是判断学科或医生专家个人影响力的重要依据。患者付费类型(自费、医保、公费医疗等)结构的分析有助于医院针对不同付费类型患者进行不同的费用管理和控制方法。

(四)科室运营报告体系

科室运营报告体系反应科室的运行效率、收治疾病的难易程度等情况,为临床科室的业务管理和分析提供实时的准确的数据反馈,科室运营报告分析指标??包括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周转天数、三四级手术比例、CMI值、收治病种结构等等。

三、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的建议

(一)充分利用财务和非财务信息

与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不同,管理会计报告由于其职能和应用范围的不同,其传递的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也应包括非财务信息,从而实现更全面的管理视角,才能提出更深入的管理决策建议。医院管理会计报告应该包括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CMI值、手术分级等等非财务指标和信息。同时管理会计报告还应包括内部和外部信息,尤其是同行平均水平、最佳水平,以及竞争对手信息,从而为内部管理提供标杆,为决策提供判断依据。

(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与事后反馈相结合

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属于事后反应,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管理会计报告的职能要求其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相结合。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通过战略规划报告、全面预算报告等部分为单位提供了定量和定性的事前预测,并通过实时的、动态的专项资产或业务分析报告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改正从而达到事中动态管理和控制;最后通过总体的运营情况分析为医院整体或个别科室提供事后反馈和评价。

(三)与信息系统相结合

医务室可行性报告篇(2)

[关键词]

临床化学实验;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危重病人医疗/组织和管理;病人安全;参考值;临床决策

临床检验危急值主要是指检验结果较明显偏离正常标准范围且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情况[1],对临床医学水平有决定性作用,从而获得危急值报告后需及时给予相关急救措施,以避免发生严重后果[2]。上世纪70年代初,国外学者首次提出危急值概念,我国医疗协会所发表的《2007年患者安全指标》中也表示医疗机构需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完善医疗安全准则,并建立危急值报告相关制度[3]。本次研究为深入明确危急值报告实施现状,对本院近2年危急值报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接收实验室检验标本367289例,根据危急值登记可见共6481例危急值报告,其发生率为1.8%,其中男性患者3427例,女性患者3054例,共涉及危急值项目21项,科室15个。

1.2方法

1.2.1危急值项目与范围

整合6481例次危急值报告科室、项目、发生时间以及处理效果,具体时间统筹以我院LIMS报告中审核时间为准。危急值项目界定均依据我国卫计委的安全标准,其中必须项目包括血糖、血钾、血钙、血气、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活化凝血活酶时间与凝血酶原时间,根据权威报道与同级医院评估分析拟定常用项目为血钠、氯、肌酐、尿糖、尿素氮、血红蛋白、降钙素原、D-二聚体、淀粉酶、超敏肌钙蛋白T、二氧化碳结合力、C反应蛋白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合计共21项危急值项目。危急值项目范围与临界值规范均以《检验质量现场考核指标》、《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范》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5189医学实验危急值相关规定[4]等内容为基础,由本院检验科、医务科、临床科室与伦理委员会专家探讨后拟定具体内容。

1.2.2危急值报告流程与处理方法

临床检验发生危急值时先行仪器、操作审核工作,确认无质控影响因素后危急值报告[4],迅速联络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并行记录。科室医生复查患者病情,如认为危急值报告结果不当,再行复查工作。本院日常危急值工作内容主要纳含患者基本资料、申报科室、检验时间、报告时间、危急值项目、处理结果及处理效果等,在整合为报告表后每周定期进行回访,每月定时开展监督。

2结果

2.1危急值报告科室分布情况

本研究危急值报告最常见于ICU科、血液科与肝肾内科,并且3个科室中危急值报告占其检验总数比例最高。

2.2危急值报告项目分布情况

本研究危急值报告项目总占比前3项分别为血钾、血小板计数与白细胞计数,而危急值项目占其检验总数比例前3项为血小板计数、超敏肌钙蛋白T与白细胞计数。

2.3危急值报告时间分布情况

根据日期分布可见危急值报告高发于周一与周四,而周二与周日发生率最低;根据每日时间分布可见危急值报告高发于9:00—10:00、10:00—11:00、11:00—12:00与12:00—13:00共4个时间段。

2.4危急值报告处理效果

根据危急值报告处理结果效果可见,ICU科与肿瘤内科的处理率最高,而神经内科、肿瘤外科、肝胆外科、泌尿外科与骨科的处理率相对偏低。

3讨论

3.1本院近2年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评估分析

本次研究针对本院近2年危急值报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在367289例次患者的临床检验中共存在危急值报告6481例,其发生率约为1.8%,王伟等[5]报道表示其肿瘤医院危急值报告发生率为0.43%,而陈光意等[6]研究表示其医院危急值发生率为12.9%,均与本院情况存在一定差距。根据危急值报告科室分布状况评估发现,ICU科、血液科与肝肾内科在危急值报告总数与本科室检验总数中占比最高,其中,ICU科室患者病情通常较为严重,进而更易出现危急值情况,而血液科与肝肾内科患者的危急值项目主要分布于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肌酐及尿素氮等检验中。研究中危急值报告项目发生率前5项分别为血钾、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肌酐与血糖,但目前医院对血小板计数危急值范围已做修正,且尿毒症患者的肌酐与尿素氮水平已排除在危急值报告外,以此提升报告指导性作用,避免了临床医疗资源的浪费。总结危急值报告时间分布可见周一是危急值高发时期,笔者认为与周一急诊量较多存在密切关系,而每日9:00—13:00为危急值报告最密集阶段,提示检验医师与临床医师在此阶段需提高危急值关注程度。综合评估各科室危急值报告处理结果发现,ICU与肿瘤内科处理率略高,同其科室患者严重病情程度相关,而大部分外科处理率偏低,多为外科手术围术期的进行性观察措施所致。

3.2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持续改进分析

虽然危急值报告的实施能够良好改善临床医疗质量,减少危重患者临床风险,但纵观危急值理论,其重要性不仅局限于报告的阶段,还需在各操作环节给予深入认识[7,8]。本院在危急值监督过程中全面纳入检验科、医务科、临床科及护理科等众多科室,定期针对阶段性危急值报告情况进行整理与分析,协调各科室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危急值处理方案中,以便确保危急值应用的及时性与可靠性。检验科承担危急值报告任务,提出报告时需准确指出检验时间、项目及科室,临床科室接收报告后及时同检验人员进行沟通,迅速开展相关急救处理,而医务科工作员需持续鉴定危急值报告的合理程度及处理方式[9],给予最恰当标准规范,以确保危急值报告获得最为恰当的应用。

综上所述,危急值报告高发科室、项目以及发生时间存在一定规律性,各科室在处理效果上基本相当,仍需定期进行数据分析,给予针对性持续改进措施,以完善临床工作质量。

作者:张继东 马媛 张厚毅 单位: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张鸿伟,李海勤,熊林怡.个性化检验危急值实施后漏报情况的调查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18):2722-2724.

[2]刘颖,朱琦莲,陈永铭,等.检验危急值对ICU重症患者病情评估的意义[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9):1045-1048.

[3]葛金莲,姜艳,罗德梅,等.检验“危急值”的临床现状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5,38(10):1287-1289.

[4]张桂凌.普通外科检验危急值分析及护理管理对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15):2271.

医务室可行性报告篇(3)

1.每日关注:按日报告医院业务收入的水平、结构、业务量、病人社会负担等信息,管理层可以及时了解每日的收入水平。

2.收入支出总表:按会计口径集中报告医院的总收入、总支出、总结余、总成本系数、药占比等指标信息。

3.费用构成分析表:按会计分类、成本分类、变动性态、控制性态、分配方式管理分类、资本化属性对全院支出进行结构分析,是对各种成本支出发生情况的分析。

4.财务会计报告:按照数据安全保密与管理分工原则,上传(科室)与查询(院级领导)财务会计报告;管理者所需报表可以通过经济运营分析系统上传,改变过去报送纸质报表的习惯,更经济便利。

5.经营分析报告:按照数据安全保密与管理分工原则,上传(科室)与查询(院级领导)经营分析报告。

6.全院损益分析:从全院角度以图表、序时、分层展示医院的收入、支出、结余。

7.临床科室损益分析:能够有效查询临床科室的收入、支出、结余等全成本数据,数据根据科室上下级汇总;院领导可以通过本模块查看临床科室本月前的收入、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结余情况。

8.医技科室效益表:有效查询医技药品科室的收入、支出、结余等全成本数据,数据根据科室上下级汇总;院领导可以通过本模块查看医技科室的收入、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结余情况。

9.科室损益分析:查询科室报告期与基期收入成本的对比及比重数据;各科室可以通过本模块查看本科室收入、成本、结余情况。

二、医院经济运营分析方法

1.损益分析:可按收入和成本的不同分类来查询明细数据,收入分类包括统计分类、业务分类和医学分类,成本分类包括费用要素、分配方式、资本化属性、会计分类、控制性态和变动性态。损益分析主要用于判断医院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判断医院是否能够安全经营。医院持续经营,必须要有稳定的收入,有一定的结余,以实现医院长期稳定的发展。

2.保本分析:可以按医疗全成本和医疗业务成本(不含管理成本)两个成本口径来查询结果。可以选择是否包含药品收支,按分析项目(全部、门诊、住院)来查询结果。通过保本分析,可以查询各临床科室的保本收入,帮助没有达到保本收入的科室查找原因,挖掘潜力。

3.构成分析:对收入、支出、结余进行灵活的结构分析,对收入、支出、结余按选择的分类,用图表和表格形式反映出各类别指标所占的比重;各科室该项指标占全院该项指标合计的比重;通过分析判断经济效益好的科室,成本高的科室和收入高的科室,根据医院的发展战略,找出有发展潜力的科室,重点发展,对成本高的科室分析原因,找出问题,进行有效控制。

医务室可行性报告篇(4)

2007年,中国医院协会在参考美国JCAHO(美国医疗行业协会)制定的患者安全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版的患者安全目标,随后即在全国卫生系统中全面推广。作为八条患者安全目标中的重要一条,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的工作在全国各大医院开始推广,各医院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及流程。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实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一方面保障了患者的医疗安全,另一方面也维护了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但是,在该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医院、科室、临床医师层面仍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拟对我国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体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办法。

一、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的基本概况

医疗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1]。

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通过及时报告影响病人安全的事故隐患或潜在风险,定期分析原因,交流对应措施等活动,提供了分享病人安全信息的机会,尤其对可预防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可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以达到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的目的[2]。

在我国的大多数医院,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的基本流程一般是:在临床一线医师发现了医疗不良事件之后,应立即向其上级医师汇报,上级医师及时向科室主任进行汇报,科室主任应于当天向医务处报告,如为重大医疗不良事件则医务处应于24小时内向分管院长报告。不良事件报告途径一般有:一是当面的口头报告;二是直接电话报告;三是书面文字报告;四是网络直报(通过医院内网的电子病历系统中的医疗不良事件上报平台等进行报告)。

二、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运作,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而这些问题基本可以归纳为医院层面、科室层面和医师层面。

(一)医院多头管理,责任主体不清

在医院层面,由于各职能处室责任分工不同,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的实际管理部门众多。医务处仅仅是临床医生报告不良事件的负责部门,而护理类不良事件归口在护理部,护士会直接向护士长及护理部主任汇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由药学部门统一监测,器械耗材类的不良事件由设备物流部门负责。这样的分工并无不妥,但客观上确实造成了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的多头管理,而多头管理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各自为政,从而形成了管理的空白区。

(二)科主任层面不重视

在科室层面,科主任对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不重视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有的科主任甚至不认为这样的主动上报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于科主任而言,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终究是科室管理或医疗技术出现偏差的结果,即使是非惩罚性的上报也会给医院管理层形成科室管理不善的印象,因此科主任对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并没有太大的热情。在这样的背景下,没有科室主任的大力推行和高度重视,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在临床基层的落实和强化就无从谈起。

(三)无后果的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率低

在各临床科室,对无后果的医疗不良事件的报告率普遍偏低。但是我们要指出,无后果的医疗不良事件仍是医疗不良事件,之所以没有后果,是因为在某个环节,某个错误得到了纠正,但是此类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的源头并没有得到明确和处理。对于临床科室,报告无后果的医疗不良事件缺乏主动性,往往容易被忽视或是不了了之。但是由于问题的源头仍在,类似的事件会频繁发生,在特定情况下,此类医疗不良事件就有可能从无后果发展为有后果,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安全损失。

(四)自己的医疗不良事件自行处理,实在无法处理才上报

在临床一线医师层面,医疗核心制度里的首诊负责制决定了谁的病人即由谁来负责。对于自己的病人发生的医疗不良事件,如果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能够解决和处理的,一般的医师都会自行处理,而处理结束之后,多数并不会主动上报该起不良事件。只有不良事件在临床医师个人层面已经无法处理了,才会想到上报,向科主任及医务管理部门汇报,取得管理层的帮助。

(五)他人的医疗不良事件尽量不去管

由于医疗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即使是首诊负责制,也存在晚夜间及节假日等非工作时段,而在这些非工作日时段,临床工作都是由值班医师来完成的。那么,在值班期间发生的其他医师的病人出现医疗不良事件怎么办?多数的医师会自然的选择尽量不去上报,如果有病人发生了医疗不良事件,那么值班医师有立即处理的责任,这也是值班的职责所在。但多数医师会选择等待该病人的主治医师来进行上报,一方面是自己对该病人的情况并不如他的主治医师熟悉。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同事之间的相处,尽量不去对别人的事情做过多地干涉,避免同事之间发生误解。

三、对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持续改进的建议及对策

(一)加强医院整体管理,改变多头管理的现状

按各职能处室的职责分工对临床进行全面管理和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其实并不矛盾,前者是从工作效率和专业管理的角度,而后者的重点在于统筹协调。医院管理者必须要加强医院的整体管理,对于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而言,改变多头管理的关键在于有一个部门来牵头负责,而最合适的部门为医务处。因为医疗不良事件的主体部分在于临床医师,临床医师是医疗不良事件上报的核心人员。医院通过管理职责的改革,最终形成由医务处总牵头总负责,护理部、药学部门、设备物流部门及后勤等多部门协作的管理体系。医疗不良事件的上报在各部门汇集统计,定期向医务处汇报,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对医疗不良事件加强分析,找原因查问题

医疗不良事件的主动上报制度并不仅仅是一个汇报渠道,汇报的目的一方面是沟通各层级的信息,使基层得到管理部门的支持和理解,并便于事件的统一协调处理;另一方面在于挖掘原因,分析状况,从而最大限度避免类似的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加强分析,找原因、查问题才是我们建立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的目的所在。医院应当同时建立医疗不良事件的点评和讨论机制,定期对医疗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挖掘深层次的原因,决不能简单放过任何一起医疗不良事件,尤其对于集中发生的类似医疗不良事件要高度重视,因为这样的情况说明我们在系统上存在缺陷,如何改善系统、弥补缺陷就是当务之急的事情了。我们可以邀请院内外专家对上报的医疗不良事件进行点评,并组织科室内部人员进行讨论,举一反三,从而推动工作的持续改进。

(三)增强科室层面的认识,管理要抓科主任

任何科室的工作要想做好,牢牢抓住科主任是关键中的关键。我们通常都说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医疗不良事件上报的工作亦是如此。医院领导层必须要加强科室层面的认知,在科主任例会上加强不良事件的通报,务必使每一位科主任都从内心重视医疗不良事件的上报,消除抵触或是质疑的情绪,让科主任明白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好处,鼓励大家自曝家丑,同时把医疗不良事件上报的工作纳入到科主任责任制的考评之中,做好科主任的工作。这样,主动上报医疗不良事件的工作就会在科室顺利开展。

(四)细化奖惩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人

主动上报医疗不良事件制度的核心在于非惩罚性,鼓励上报而不责怪上报人是制度的基础。但仅仅这样仍不够,必须要调动科室员工的积极性,要细化不良事件上报的奖惩制度,对于及时上报医疗不良事件从而减少医院损失的员工应给予适当的奖励。要将责任落实到人,对于应当发现不良事件而不进行上报的要予以严肃的批评并给予警示处理。在临床医师层面,消除大家对不良事件上报的顾虑,鼓励大家无论是自己的病人还是别人的病人,都进行客观认真的不良事件上报,这样做并不是给别的同事为难,而恰恰是在帮助自己的同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对上报的员工应当予以表扬和奖励。

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的颁布,从2007年至今已有近8个年头,这一项患者安全目标的推广为广大患者带来了切实的好处,也为医院的医疗安全工作带来了保障,很多的医疗不良事件或是安全隐患在萌芽阶段即得以消除。现阶段,随着民众对医疗质量与安全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及时解决主动上报医疗不良事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时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医院应当对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更多地从以人为本出发,兼顾到医院、科室及临床医师三方利益,奖惩到位,责任到人,使制度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最终实现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持续提高。

医务室可行性报告篇(5)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问题,各地医疗机构的就诊人数也逐年呈上升趋势,医疗风险和患者安全问题日渐成为突出的焦点问题,如何保障患者安全降低医疗风险,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成为医院管理者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建立不以惩罚为手段的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是建立安全医疗体系的第一步,主动上报医疗不良事件对防范医疗事故、构建平安医院、保障病人安全都是有益的[1]。

1.医疗不良事件的概念

1.1概念:医疗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2]。

2.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报告原则及基本程序

2.1报告原则

①基本原则:凡造成患者、医务人员或其他人员伤害或死亡的事件,可能与医疗行为有关,均需要按可疑医疗不良事件报告。②濒临事件原则:某些事件当时并未造成人员伤害,但临床医务人员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再次发生同类事件时会造成患者或医务人员伤害或死亡,则也需要报告。③可疑即报原则:在不清楚是否属于医疗不良事件时,按可疑医疗不良事件报告。④鼓励报告原则:不仅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是非处罚性的,而且及时主动报告不良事件应该得到医院的奖励,反之,未及时报告不良事件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将进行处罚。

2.2基本报告程序及途径

当事医师在发现医疗不良事件后,应立即向上级医师汇报,上级医师即时向科室负责人汇报,科室负责人应于当天向医务部门报告,医务部门于24小时内向分管院长报告。报告途径有:①当面口头报告;②电话报告;③书面报告;④网络直报(通过OA办公系统或电子病历系统)。

3.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3.1患者安全目标自2007年在全国卫生系统推广以来,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也在各地如雨后春笋一般建立起来,通过近6年的发展和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既保障了患者安全,也维护了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3.2据哈维超等统计,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自 2008 年建立运行至2009年,1年间共收到医疗不良事件报告49例,其中强制报告不良事件21例,占报告总数的42.9%;自愿报告不良事件 28 例,占报告总数的 57.1%。[2]

3.3 客观存在的问题

3.3.1 医务人员对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仍存在顾虑。医疗不良事件,其会对主动报告后对自己今后的名誉是否有不利影响,科室是否会对其进行处罚存在顾虑;而若是他人的医疗行为,由自己主动上报又存在背后打同事小报告的嫌疑。

3.3.2医学的复杂性导致不能及时上报。当医疗不良事件发生后,对于医务人员而言,由于对事件的了解、分析和处理需要时间,待问题明显的时候,某些矛盾已经开始爆发,导致不能通过早期的不良事件报告提前进行相应的干预。

3.3.3 “非处罚”的负面作用。医疗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机制即非处罚的负性作用,会导致科室管理者和当事医务人员对不良事件关注重心的偏移,精力会更多的放在发生不良事件后是否主动报告,从而忽视了对早期发现隐患及有效防范的足够重视。

4.对加强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建设的几点探讨

4.1 转换观念,建立以人为本的患者安全文化。

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医院的文化,在加强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建设的同时,应当全面落实CHA患者安全目标。通过转变观念建立起以人为本、一切以服务患者保障患者安全为中心的患者安全文化。

4.2 完善并细化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中的奖惩及总结分析等机制。

在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中,完善并细化奖惩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应对各科室的不良事件报告情况定期进行汇总统计,并与实际发生的医疗事件进行横向对照,通过及时主动报告不良事件从而将隐患或问题提前消灭的科室应该得到医院的奖励,反之,未及时报告不良事件而造成严重后果的科室将受到处罚。同时,医院还应对医疗不良事件的报告进行动态管理,对不良事件高发科室应进行干预指导,对不良事件大幅减少的科室应给与相应政策的支持。

4.3推动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学习改进制度的同步建立。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患者安全目标,而这一制度的功能也绝不仅仅是对不良事件的早期处理。应当同步建立起医疗不良事件的学习改进制度,通过总结分析每一起医疗不良事件,学习经验教训并进行改进系统工程,这样才能达到建立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真正目的,即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医务室可行性报告篇(6)

一、医院感染控制

1、每月下到各个科室监测住院病人院感发生情况,督促临床医生及时报告院感病例,防止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

2、每月对手术室、产房、血透室等重点部门的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消毒剂、灭菌剂、消毒灭菌物品等进行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一次。发现不合格处,严加整改,直至监测结果合格为止。

3、每季度对临床科室、重点部门进行消毒隔离质量检查一次,对检查结果进行反馈,并提出改进措施。

4、根据本年度院感监控管理要求,配合全国院感监控管理培训基地,开展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一次。

二、抗菌药物应用

1、按照相关规定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定期调查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协助检验科定期公布全院前五位感染细菌谱及其耐药菌,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三、传染病管理

1、每天收集全院各科室的传染病报告卡、死亡医学诊断证明书、居民恶性肿瘤报告卡,做好全院疫情报告和死亡、肿瘤病例报告工作。

2、每天对收集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保证其内容完整、真实。

3、收到疫情报告卡和死亡病例报告后,按照规定时限,通过国家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4、每月末,查阅全院本月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出院病历、放射科检查结果及检验科阳性结果登记本,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5、每月与医务科核定死亡病例登记,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6、认真做好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的疫情管理、报告的检查工作,配合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搞好疫情调查工作。

四、医疗废物监督管理

1、每月到医院临床支持中心检查一次,督促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等制度执行情况,避免发生医疗废物流失。

2、每月查阅医疗废物交接登记本一次、发现漏项及时填补。

五、手卫生及职业暴露防护

1、将手卫生消毒列入科室质量检查项目,每季度抽查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消毒技术考核一次。

2、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宣传教育,减少职业暴露风险。

3、发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严格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妥善处理。

六、院感知识培训

1、本年度协同医教科组织新进人员进行院感、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一次。

2、分层次开展全院医务人员院感知识培训两次,提高医务人员院感知识水平。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二为了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减少疾病的传播,控制医院感染的爆发和流行,必要要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现制订出20xx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

一、完善医院感染控制的制度和措施

按照“二甲”医院评审的要求检查其制度和措施的落实情况,对手术室、供应室、产房、内镜、小儿科、口腔科、检验科、血透室等重点部门进行感染质量督查,并协助做好院感控制工作,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爆发和流行,并定期对全院各科室的医院感染环节质量进行检查和考核。

二、加强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

通过各种形式对全院的工作人员进行院感知识的培训,要让工作人员了解和重视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医院感染的有关标准及法律、法规,掌握消毒,灭菌、无菌技术的概念和操作及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等知识,并组织工作人员院感知识考试1—2次。

三、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认真的做好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管理工作,包括环境、空气、无菌物品等的卫生监测和效果评价,每月抽查重点科室如手术室、供应室、产房等的卫生学监测,督促科室做好消毒灭菌隔离等工作,每半年对全院各科室的紫外线灯管的照射强度进行监测和效果评价,对不合格、达不到消毒的灯管和消毒剂督促及时更换,对新购入的灯管进行强度监测,合格的产品才可以投入科室使用。

四、对全院各科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和汇总

每月对全院各科的院内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和汇总,督促临床科室对院内感染病例的报告和汇总,定期下科室了解情况,抽查病历进行漏报调查,对全院的院内感染情侣进行分析汇总,及时向院长及主管院长汇报,每季度向全院各科通报反馈,每月对门诊处方进行抽查,查看抗生素使用情况,并计算出使用率。

五、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管理

继续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管理,经常下科室进行检查督促医疗废物的收集,分类和运送的规范性。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规中规定的要求进行医疗废物的规范处理。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三在新的一年里,医院感染管理将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障病人安全的目标认真抓好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特制定20xx年院感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强教育培训

1、科室每月组织一次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并做好记录。

2、院感科全年组织院感知识讲课两次,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全员培训,试卷考核,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范意识。

3、落实新职工岗前培训。

4、对卫生员进行医疗废物收集及职业防护知识培训。

5、院感专职人员参加省、市级举办的院感继续教育培训班,以了解全省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发展的新趋势,新动态,提高我院感染管理水平。

二、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评价

1、各科使用的消毒液根据性能按时更换,器械按规定及时消毒灭菌,合格率达100%。使用中的各种导管按规定进行消毒更换。

2、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管理工作,不定期下科室检查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

三、加强院感监测,实行医院暴发预警报告

1、严格《医院手术部位管理规范》执行,每月进行手术切口感染监测。

2、充分发挥临床监控管理小组作用,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落实24小时报告制度。

3、临床出现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同类病例3例)实行医院感染暴发预警报告,分析并调查传染源,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传播途径,杜绝恶性院感案件的发生。

4、做好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工作,各科室将每次出现的职业暴露及损伤的人员上报院感科,院感科做好登记,保护易感人群,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医务室可行性报告篇(7)

根据年初市级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部署,我医院为使我院传染病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科学、高效、有效遏制疫情的传播蔓延,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调整了以于院长任组长的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本医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传染病救治制度”“转诊制度”“网络直报制度”“不明原因肺炎等会诊排查制度”等相关的工作制度,医院的相关科室及工作人员在传染病工作中有制度可依,有规范可循,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有了立足之本。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一)   组织建设:设立预防保健组织或人员,明确岗位

职责,成立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传染病管理办公室设在院保健科,传染病管理专职人员。

1、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领导、预防保健科负责人、各科室负责人及具体疫情报告工作人员四方面组成。

2、预防保健科指导传染病的预防、监督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提出意见并组织实施。对疫情报告工作经常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及时提出工作意见反馈各科室。

3、预防保健科有传染病报告卡审核、收发登记本,对各科的疫情报告工作进行日查、周查、半月查和季度检查,向区疾控中心报告疫情和向本院领导随时汇报工作。

(二)基础资料建设

建立健全各科室门诊日志、病房住院登记、化验室化验结果登记、放射科诊断结果登记和传染病病例登记,规范了门诊日志、传染病报告卡的上报,通过责任报告人到职能科室传染病管理人员层层把关,从根本上杜绝传染病例的漏报。

(三)疫情报告的人员、物资的保障

1、最快通讯方式报告:医院在网络直报方面配备了专用

计算机、网线、电话,保证网络和通讯的专用并且畅通,均能不超过2小时立即已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区疾病控制中心报告,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2、医院配备网络直报员两名,节假日值班不休息,按照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的有关规定履行职责。

3、如果我院发生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时,白天及时报到保健科,休息时间报告院总值班,解决不了时找有关科室(保健科)解决,上报区疾病控制中心。

(四)   疫情报告的质量控制

今年保健科对责任疫情报告人进行疫情报告有关知识的培训,进行了两次,主要内容为《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要求等;医务科对新分来及新调入医务人员关于重点传染病知识的培训,培训了三次并进行了考试。

三、传染病疫情救治管理工作

1、五种重点传染病分别成立了医疗救治专家组,制定了SARS、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等救治方案,发现紧急疫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脊髓灰质炎、艾滋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时,在首诊医师报告疫情的同时,医务科组织采取传染病防治措施,控制疫情传播。

如:今年8月?日儿科门诊病人中发现一例异常腹泻患儿,保健科通知医务科组织专家会诊并确诊,感染办到场协助控制隔离消毒,经排查,确诊是感染性腹泻合并其他疾病时,所有相关职能科室参与并且按照制度规范,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演练,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四、感染性疾病科的管理

传染病工作重点是肠道传染病,加强肠道门诊管理至关重要。肠道门诊设有专用诊疗室、观察室、药房及专用厕所,配有专兼职医护人员、检验人员,配有专用医疗设备、抢救药品、消毒药械,有严格的工作规范和隔离消毒制度及肠道传染病抢救小组、防治措施。感染办配合感染疾病科的工作按照规范要求一项项落实到位。

针对不明原因肺炎也加大管理力度,在鉴别诊断上下功夫,加强会诊和排查工作,对病人按照流程处置。同时我们医院在门诊分诊和感染疾病科的预诊工作常抓不懈,在源头上把关,杜绝院内交叉感染。

五、专项管理死因监测

针对各科的死亡登记本、死亡病例的上报和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由医务科直接管理要求,按照有关的制度检查、督促、落实,避免漏报情况发生。

医务室可行性报告篇(8)

医院在临床工作中时常会接到医技科室关于病员“危急值”的报告,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医院层面的“危急值”管理制度做保障,难以保障“危急值”报告的准确、规范和及时,临床在接到报告后是否及时处理、怎样处理也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同时在"危急值"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同性质的医院有不同的危急值。同时,由于检验样本的分析前段并不都能由临床实验室所控制,故有时出现的"危急值"并不是患者的实际检验结果,患者并无相应危急症状,故必须灵活处理。

1 医学检验“危急值”有效管理

精细化管理要求管理要以制度和职责的规范做为基本保障,尽量避免个人因素造成的差异性管理。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建立医院层面的“危急值”管理制度正是顺应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是规范“危急值”报告和处置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必要措施。卫生部《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第二征求意见稿)》已新增并完善了“临床检查危急值报告制度”,卫生部《医院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2009版)也要求医院必须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医院医疗业务主管职能部门,应该会同临床、医技科室一道,在相关卫生行政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的框架内,完成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制定工作。

1.1 做到准确及时报送检验检查结果

医技科室(临床实验室)是发现“危急值”的地方,应该对检验检查结果负责,并承担向临床通报“危急值”的责任。制度建立应指导医技科室采取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以保证“危急值”报告的准确性。检验检查科室在完成“危急值”的报告后,对“危急值”报告的具体情况要专门造册登记,并明确规定必要的登记项目,以利于对“危急值”报告工作的事后监管和随访跟踪。

1.2 及时处置“危急值”报告并作好记录

临床科室在收到医技科室关于“危急值”的报告后,应当履行必要的查对措施,制度应明确规定需要查对的项目和查对的执行人员。有条件的医院可以根据不同的“危急值”项目制定程序性的应对、处理建议,规范处置行为,进一步提高处置水平和能力。另外,处置建议还应当包括复查和随访的具体要求,以证明和保障病员最终脱离生命危急状态,为“危急值”报告和处置的结束。同时要求负责查对、处置的医生在患者病历记录中作好详细记录,以此作为后续工作处理的重要依据。

1.3 规范医院职能部门的职责、加强管理

明确规定医疗业务主管职能部门负责对各科“危急值”报告和处置行为的监督管理,对临床、医技科室执行医院“危急值”管理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管,定期和(或)不定期开展分析总结,持续性改进“危急值”管理制度。建立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危急值”管理制度,是规范医院危急值报告和处置行为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必要措施。

2 医学检验“危急值”的临床应用的意义

首先,增强了检验工作者的责任心:危急值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检验工作者对异常结果及时进行分析复查,并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减少了懒散情绪,加强了检验工作者的主动性,责任心。同时通过危急值制度提高检验工作者理论水平和临床实验室的学科地位,临床实验室的作用是为临床科室提供及时、可靠的检验信息。当出现危急值后,检验人员将结合临床诊断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审一个学习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会提高检验工作者的诊断水平扩主动参与临床诊断的意识,由于危急值制度的建立,临床医生大大减少了对检验工作的抱怨。增加了对我们的理解和信任,临床实验室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检验医学提到了发展。

其次,加强与护理中心的沟通:标本留取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些标本的危急值的出现,是由于标本留取过程中存在问题造成的。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检验科必须加强与护理中心的沟通,护理心中每周都会到检验中心了解上一周标本留取的质量问题,从源头解决标本质量问题。同时,临床实验室也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和培训护士如何正确留取标本。增强了服务临床的意识与沟通,当出现危急值并复查无误后,检验人员必须第一时间与临床科室联系沟通,增加了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机会,变被动为主动。加强了对危急值执行的监管力度,最重要的是,由于我们及时沟通使一些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求治。

总之,医学检验是医学疹断的必要依据,建立健全医学检验“危急值”制度,有效管理了检验“危急值”的处置,能更及时地对患者给予准确的抢救和治疗。

参考文献

[1]李贵芳.王树辉.周湘红.临床检验危急值的建立与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6年08期.

[2]柴淼,罗晓慧,郭晶,孙权业. 试论临床检验中危急值的应用[J]. 中外医疗. 2011(12) .

[3]黄海云. 检验科危急值的设立及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0(13) .

医务室可行性报告篇(9)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12-0122-02

PDCA循环作为科学的工作程序,最早是由美国的统计学家休哈特提出,1950年由戴明博士带到日本,广泛应用于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称为戴明环。它反映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危急值”是指当这种检验结果出现时,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生得到检验信息后,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可及时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可能出现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目前“危急值”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仅局限于检验科,并将放射、超声、心电图及病理等科室符合危急要求的检查结果归入到“危急值”范围。医疗安全与患者安全是全球医疗服务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已引起WHO及各国的高度重视[2]。医院临床“危急值”的管理,直接与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身心健康息息相关,我院于2011年7月5日对6月份 “危急值”的管理情况进行追溯性检查,结果临床“危急值”管理的合格率只有42.5%。但等级医院评审标准[3]中明确提出建立并实施“危急值”管理制度。为达到等级医院评审要求及患者安全需要,运用PDCA循环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共设有7个病区、1个ICU 、手术室、急诊室、血透室等临床科室及相应的门诊诊室,还有化验室、放射科、超声科、病理科、心电图室等辅助科室。

1.2PDCA管理法

首先成立PDCA管理小组,定于每个月初检查上一个月的“危急值”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全院各医技科室“危急值”登记本的登记情况与临床科室的登记本进行对照比较,检查不准确的地方,同时对有“危急值”的病历进行检查;不定期抽查医护人员“危急值”项目和范围的知晓度及病程记录等,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计划并组织实施;改进过程中不断完善“危急值”报告登记本、制度和操作流程等,最后达到标准化。

1.2.1 成立PDCA管理小组由质量管理办公室、医务科和护理部成员、各科主任和护士长组成。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并确定目标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通过检查不断发现问题,分析不符合要求的原因、制定整改方案、督查实施、不断循环总结提高,并制定标准化流程和制度。

1.2.2 存在问题①病程录:漏记和化验结果记录不准确,记录时间超过规定时间; ②漏登次数:病房和辅助科室均存在这种情况,有的是病房登记,辅助科室没登记;有的是辅助科室登记,病房没登记;③登记内容漏项:如住院号或门诊号、危急值单位、报告人、报告时间、接获者、被通知主管医师等;④登记内容错误:如患者姓名、检查结果写错,工号与名字不相符、检查项目符号写错;接获者写错报告人姓名,报告人写错接获者姓名,有的写成同音字,有的截然不同。辅助科室与病房记录的时间不一致,有的相差几分钟,有的甚至相差几小时;⑤科室范围太大:辅助科室在填写“危急值”报告登记表时把患者科室范围写的太大,如内科,没有分出内1、内2还是内3;有超范围和项目报告“危急值”;⑥ 有的科室“危急值”报告登记本比较简单,设计不符合要求;⑦卫技人员对“危急值”项目和范围的知晓度不高。

1.3原因分析

①制度 制度不够完善执行时间不长;“危急值”报告流程不规范;卫技人员没有完全掌握,也没有完全按制度和流程操作;②人员 职能科室、科主任及护士长对“危急值”的学习和解读不到位,督查不到位;检查结果没有在会议上反馈,卫技人员对“危急值”制度不熟悉、不重视,认为只要患者处理了,记录比较随便;有时工作忙,没有及时记录,没有建立良好的规范化习惯;③ 方法 辅助科室医生及病房护士,对“危急值”的记录不认真,存在随意性,电话报告时说话声音不清楚,又不好意思让对方复述;病房医生对“危急值”处理后病程记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1.4 计划(Plan)

1.4.1改进方案 ① 完善“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和“ 临床危急值管理流程”,明确临床医师、护士、辅助科室医师的职责;② 统一“临床危急值管理”报告登记本(首页附上危急值参考项目和范围);③ 院周会上强调“危急值”报告的重要性,反馈每次检查结果,然后在院内网上公布;④ 提高职能科室、科主任及护士长对“危急值”重要性的认识,对“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和“临床危急值管理流程”进行二级培训;要求卫技人员熟记“危急值报告参考范围”和“临床危急值管理流程”并进行定期、不定期的二级检查;⑤ 辅助科室医生、护士、临床医生按要求及时、准确记录;⑥ 请信息科协助设置相应的程序。

1.4.2时间2011年7月1日~11月1日

1.5 执行或实施(Do)

①质管办、医务科、护理部共同修订“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和“临床危急值管理流程”;②组织医护人员学习“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和“临床危急值管理流程”,并将内容汇编到员工的应知应会手册上,分发给每个员工,同时挂在院内网上,以便大家自学,达到熟记“危急值报告参考项目和范围”及相关内容的目的;③统一“临床危急值管理”报告登记本,临床科室登记本内容:日期、床号、患者姓名、住院号或门诊号、检查结果、报告者姓名或工号、报告者电话、报告时间、接获者签名、被通知的主管医师签名、被通知的主管医师护士签名;医技科室登记本内容:日期、科室、床号、患者姓名、住院号或门诊号、检查结果、接获者姓名或工号、接获者电话、报告时间、报告者签名、备注;④辅助科室按照危急值范围严格核查检查指标,及时报告并记录;住院护士接获报告的同时进行登记并立即向主管医生报告危急值,根据医嘱积极处理并及时记录;⑤门诊患者若首诊医生不在由门急诊护士安排其他医师接诊;医生根据危急值,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并在病程录中记录,避免漏记和错记现象;危急值报告及时登记,规定一边通话一边记录,记录时字迹要准确清楚,最后打、接电话双方需对记录内容进行核对,无误后方可结束通话,全院统一以电话结束时间为记录时间;报告时间按照北京时间填写,所有的时间记录精确到分钟;同时通过LIS系统查阅报告,确保无误;⑥各临床、医技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对本科室的危急值记录要进行随时督查;护理部、医务科、质管办每个月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和指导,并把检查结果在院周会及院内网上反馈;⑦请信息科协助设置,一旦某个患者出现“危急值”,电脑立即出现提醒框,以便在第一时间发现“危急值”,从而得到及时处置;⑧质管办进行资料收集、汇总、分析,并进行信息反馈与沟通。

1.6检查(Check)

①“危急值”制度执行情况的合格率由42.5%提高到98.6%;②临床访谈普遍认为医护人员对危急值制度的执行已经非常认真、快速、规范。

1.7处理(Action)

通过检查评价改进措施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有新问题出现,对未解决问题或新问题纳入到下一个PDCA循环,从而促进“危急值”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把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制定相应的标准。①标准化:制定《危急值报告制度》、危急值报告流程;②持续监控:以渐长周期持续进行数据收集,避免反弹,直至新流程稳定运行;③进一步改进空间:随着临床业务的不断拓展,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临床“危急值”的范围及项目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再进行跟踪检查,以保证“危急值”报告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还可以利用短信的方式直接提醒临床医生,以避免人工通话导致的信息错误及多次转接导致处理时间延长。

2 结果

通过PDCA循环改进,我院临床“危急值”管理的执行情况合格率从2011年6月份的42.5%上升至2011年10月份的98.6%,上升了56.1%。今年下半年以来,没有因危重患者危急值处理不及时或不当而引发纠纷或不满意。见表1。

3 讨论

通过成立PDCA管理小组,不断地检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组织改进和实施,使“危急值”报告管理逐步走向规范标准化。加强了临床科室与辅助科室间的快速联动反应机制,可随时发现患者的危机状态通报,随时处置;同时使医护人员了解并掌握“危急值”项目和范围,以及危急状态患者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为护士观察病情及护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医生的诊治提供了准确信息。从而提高医院的医疗、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避免了医疗事故的发生,提升了作业品质,保障了医疗安全。医疗安全是衡量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防范医疗事故和纠纷的重要环节,更是医院生存和发展之根本[4]。2008年十大医疗安全目标的推出,体现了卫生部高度重视患者安全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严重的医疗安全问题,如每天新闻报纸、网络中报道了一些医疗事故案件[5],都是因为医务人员不注重患者安全,工作没不细致规范。通过4个多月临床“危急值”管理的PDCA循环,合格率从2011年6月的42.5%上升至2011年10月的98.6%。主管医生能第一时间得到“危急值”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其危机状况得到了及时正确的处理,不仅挽救了患者生命,也提升了医院管理水平,从而有利于提高抢救的时效性和成功率,并且各部门间及时有效的沟通,有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保证了危重患者的安全。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医院的竞争力,使医院得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姝,巩丽颖,吴洁.危急值检验标本的护理质量控制[J]. 护理学杂志.2008,23(3):19.

[2]马晶森,杨萍. 在临床中建立护理安全等级的构想[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4):348-349.

医务室可行性报告篇(10)

医疗设备方面:ct室、西门子ct机一台、柯机激光相机一台、洗片机1台、空调3台,为了报告单的规范整洁,并配置了电脑及打印报告工作部。

普放方面:现有上海500ma及北京万东300max光机各一台,洗片机2台,空调1台,除湿机1台,为了报告的规范性也配置了电脑以及打印机。

二、工作开展情况

科室全体人员积极参加院内外的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加上我院积极开展“树行业新风,创一流服务活动,就医人员不断增加,截止到12月31日”

征兵体检60余人次。特殊造影:48例。其总收入为144390元。

三、存在的问题

1、书写报告不规范,详简不一,没有统一认可的标准,漏诊率较高,导致临床不信任放射科报告。

2、提高质量不高,许多不够标准,有责任心因素,技术因素,暗房及胶片因素。

3、部份医生态度差,话语不够温馨,显示不出“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

4、与

临床科的协调度不够。

5、发放报告不及时。

四、2012年整改措施

1、规范书写报告,减少漏诊率。

(1)采取复签报告形式。主班医师书写报告,报告形式分描写和印象,描写部分要详细规范。

(2)当发现报告有误,需要修正报告时,必须经过两签报告医师。

(3)中午及晚上值班时由值班医师单独发报告。

(4)复诊拍片对比必须拿到旧片对比,写出对比意见;旧片未归还,报告一律不发出。

2、强化执行评片制度,提高拍片质量。

3、建立新的借还片制度。

五、2012年的工作计划

1、加强科室管理。

科室不断完善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全体人员严格按标准化操作,并有严格的奖惩制度。

科室各种资料管理有条有序,资料完整。各项设备仪器均有专人负责保养并定期检查。

2、努力钻研业务。

科室全体员工积极参加院内、外的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坚持每天早读片的制度,着重讨论疑难片的诊断,不断提高全科人员的诊断水平。

3、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上一篇: 初三化学化教学总结 下一篇: 医药市场营销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