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处理施工规范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2 09:33:21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篇(1)

1软土地基内涵

软土地基主要是指承载力较低、可压缩度较高的的软弱土层,其所含的有机物质较多。一般来说,软土地基与普通地基相比,其含水量较高,土质比较疏松,空隙大,所能承载的压力较小,很容易变形。由于水利工程河流沿岸长期受到流水的侵蚀,其所遇到的软土地基较多。在水利工程软土地基施工中,受到大量的软土地层,进而加大了工程施工的难度,降低了工程施工的效率和质量。因此,为了提高水利工程中软土地基施工的效率和质量,保证整体工程建设的质量,就需要采用相应的解决措施,来增强该地基的强度和承载能力。

2水利施工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分析

2.1换土技术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换土技术是处理软土地基的较便捷的处理技术。它主要是指在满足施工相关规范标准的基础上,将软土地基进行换土作业,以提高软土地基的土质,进而提高软土地基施工的整体质量。通常在采用换土技术时,其土质的替换材料为灰土和水泥,在遵循施工相关规范要求下开展换土施工作业。另外,在换土过程中采用的灰土和水泥,可以有效地提升原有软土地基的强度和承载力,且工程造价成本较低,加快了水利工程施工的进程。在水利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采用换土技术有着一定的优势,充分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念,有效地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排水固结技术

排水固结技术作为水利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的一项技术,它主要是指采用施工相关的排水设备把软土地基中所含的多余水分排出,从而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现阶段,我们通常采用水管排水和砂井排水两种排水方式。但是,由于在实际施工中,一部分施工人员对这方面相关的技术认知还不够成熟,只是片面地认为如果将软土地基中所含的水分排出,不但会降低地基的使用性能,还会造成软土土质疏松等状况,严重影响了软土地基的整体质量。因此,这就需要施工人员在实际操作中,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规范施工行为,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来进一步完善排水固结技术,以确保软土地基施工的顺利开展,提高整体水利工程建设质量。

2.3振动水冲技术

振动水冲技术和排水固结技术有一定的区别,它对施工作业的要求比较严格。在实际施工作业中,要依照一定的顺序来开展钻孔施工,把砂石、水泥等相关原材料较好的施用到软土地基的加固上。在水利施工中应用振动水冲技术来进行软土地基处理之前,要先合理规划和设计好水利施工的流程,采用相应的施工设备来进行钻孔作业,并根据实际施工需求,完成加固作业,进而完善软土地基的使用性能。

2.4旋喷技术

旋喷技术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它主要运用旋喷机械设施来执行相关的软土地基作业,进而充分地发挥其存在的防渗作用,来提高软土地基的压实度。在这个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人员要全面地了解旋喷机械设备的相关操作技巧,依照施工相关的规范标准来执行软土地基处理作业,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该设备的使用性能,提高施工的效率和质量。一般来讲,在实施旋喷技术时,需要借助高压喷射水泥固化土体和浆液,当其出现凝固硬化现象,就会产生旋喷柱,从而实现软土地基加固的目的。

2.5化学加固技术

在水利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中采用化学加固主要是利用化学试剂发生的化学效应来改善软土土质,达到提高软土地基的承受能力和强度的目的。化学加固技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严格地依据施工相关标准和规范。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其采用的化学试剂给土壤带来的影响。通常我们采用的化学试剂包括硅酸钠的水溶液和氯化钙的水溶液,这两种化学试剂具有良好的凝固成效,对软土地基加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施工中,需要根据施工需求选择合理的化学试剂。

2.6加筋技术

所谓的加筋技术就是采用钢筋对软土层进行网状式施工作业,来提高软土地基本身的强度和承载力,以提高软土地基整体的安全、稳定性。如果实际施工的环境比较恶劣时,采用该种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软土地基的沉降程度。但是,由于加筋技术应用时,其产生的成本较高,并且适用范围较窄。因此,对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人员来讲,要全面地考虑影响该技术应用的因素,根据实际施工需求,选择相应的施工处理技术。

3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水利施工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3.1做好施工前期准备工作

在水利施工中进行软土地基处理之前,要认真地勘察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将现场的不相关设施、材料以及杂质清除,建立良好的施工环境。同时,也要详细地检查各项施工材料质量是否符合施工需求,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除此之外,也要选择结合施工相关规范标准选择相应的施工设施,保证设施的施工性能。

3.2遵循施工相关规范标准

在软土地基实际施工中,要严格地依据施工操作流程来进行施工,做好安全保护工作,对施工设施进行定期的检测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同时,还应该遵循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的相关规范标准,优化施工设计方案,选择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从而提高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

3.3严格控制施工工期和环境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整个工程施工工期,全面地考虑建设时间和软土地基加固时间,从而选择相应的施工处理技术,确保在规定的施工工期内完成软土地基处理作业。另外,也要根据不同的施工标准和环境,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处理技术和施工方案,提升该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水利工程中软土地基施工的处理技术有很多种,为了提高软土地基的强度和承载力,保证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就要结合实际的施工需求,遵循施工相关规范标准,选择相应的处理技术和施工方案,促进软土地基处理作业的顺利开展,从而提高整个水利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代建兵.水利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J].中国水运,2013,13(08):224~224.

[2]黄绍芳.水利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分析[J].江西建材,2013(05):165~166.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篇(2)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construction is also th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stringent requirements o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geotechnical testing is even more important.

Key word:Geotechnical,Testing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岩土工程检测目前国内常用的方法有:圆锥动力触探、标准贯入、静力载荷实验、低应变和高应变等,不同的检测方法各有不同的评定准则。它是地基部分最后一道工序,实际上对岩土工程施工的验收责任重大,尤其是将不合格工程定为合格,将酿成重大安全质量事故,给国家和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行业中造成恶劣的影响,因此岩土工程检测在岩土工程施工中越来越不可忽视。

2、岩土工程检测的要点

岩土工程检测是个动态的检测过程,不仅在地基处理完了之后根据相关规范要求进行简单的试验测试,其在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过程后都要积极的参与其中。

2.1、熟悉勘察报告,去伪存真地了解地基承载力、不均匀性、湿陷、液化、溶陷、盐渍等问题,查阅上部结构设计,充分理解岩土工程设计意图,结合现行国家规范,才能实现检测工作的目的,正确评价地基处理施工是否合格的,发现设计上的安全漏洞和不足之处,了解其保守的设计意图,做到这些,才能布置合理的检测工作量和选用有效的检测手段。

2.2、检测人员没有对施工过程中的跟踪监督,就不能做到心中有数,就不能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因为检测是一个抽检的过程,实际的检测工作,只是以点概面,但整个地基是全部参与建(构)筑物的持力作用的。如果不观察施工过程,就可能遗漏不合格的地方。如果检测点没有针对性和代表性,检测数据就是无法真实反应施工质量。即使得到的检测数据合格,若有重大问题和安全隐患的地方没有检测到,也不能说明检测的地基工程就合格。

2.3、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采用不同的检测手段,检测的重点是发现影响工程安全的问题,因此要在施工质量最差的部位布置检测点。如在十二栋六层的住宅楼工程中,勘察报告中提出了该地基土是具有轻微湿陷性的粉土,设计的方案是换填1米的粉土。设计的方案很好,既部分消除粉土的湿陷性,又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施工结束后,进行地基检测。根据规范要求,以及检测单位和甲方协议,检测方法是静力载荷实验,根据规范要求,检测单位增加采用挖探井取样、送试验室做湿陷性试验。从静力载荷实验数据分析,效果理想,满足设计要求。但是,试验室出具的湿陷性报告为中等湿陷,总的湿陷量超过国家规范要求。结果出来后,甲方和施工单位对此很不理解,在当地组织了多次专家会议,通过专家的讨论,其结论为该地基处理施工结果不合格,要求返工。

2.4、有时应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检测,发现不合格处及时返工,防止出现整体返工,延误工期的结果。例如在地基处理方案中,采用振冲碎石桩,然后垫层强夯。当振冲碎石桩施工完成后,应及时对其进行检测,只有检测合格以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如果在地基处理全部完成后,再进行检测,对碎石桩和桩间土的承载力无法准确的把握。特别是在碎石桩上部垫层材料是碎石土,要穿透该垫层部分,对桩间土进行标准贯入实验,操作比较困难。一旦振冲碎石桩的检测结果不合格,则必须将垫层全部挖除,对振冲碎石桩才能返工。这样既浪费了大量的工程费,耽误了工期。故在必要的情况下,检测工作应穿插在施工过程中。现在的工程对进度要求多,应通过对施工的监督,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返工,完工后达到100%的合格。

2.5、在岩土工程设计阶段,依照《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和相关规范布置检测工作量,形成检测点平面布置,外业实际检测过程中及时调整并记录。按照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处理。只有将前两步工作做到实处,尽量减少事后处理这部分的工作,才能保证质量和工期的要求,使检测工作既满足甲方的要求,又不浪费人力物力。

2.6、振冲碎石桩、人工成孔的桩基等处理地基,现场没有第三方的旁站、监督,就谈不上检测。有效的检测只能是对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满足要求后才能做到。也即检测应该分为工程检测和施工结束后成品检测。

3、结语

总之,检测工作不仅仅是在办公室内根据国家规范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它还包括施工过程的监督、检测方法和工具的选用、检测现场具体协调以及对现行国家规范的熟练掌握。只有将分部的每一部工作实实在在地做好,才能是真正的将检测工作做好。对地基处理的工程,检测工作,不能随便下结论,应全面考虑,准确把握其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篇(3)

中图分类号:TU447 文献标识码:A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某仓库用房,门式刚架结构,甲方要求地面堆载不小于50Kn/m2;建筑面积1574.63m2,建筑总高度8.35m,设防烈度7度,结构安全等级二级。

(一)地理位置及地貌

本工程位于平原地貌单元之上,地势较平坦,场地内分布多条南北向排水沟,宽1.8~3.5米,深1.2~1.8米,勘察期间已基本填平;场地东面分布多个大小不等鱼塘,深约3.0米,已填平。

(二)地质情况

根据所提供的地勘资料,拟建场地在本次勘探范围内,土层共分为6层,现选取其中的4层土列表如下:

表1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及压缩模量(ES1-2)建议值

勘察期间,各钻孔均遇到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松散沉积物中孔隙水,系潜水性质,受大气影响,主要由大气降水及地表水渗透补给。勘探时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0.80~1.00m,稳定水位埋深0.60~0.90m(标高为3.58 m~3.28m)。年水位变化幅度1.0m左右,近3~5年最高地下水位埋深0.50m(标高为3.68m)。对本次拟建工程而言,建筑物基础受地下水位变化具干湿交替,按不利因素考虑,该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根据邻近工程资料分析,拟建场地地下水对砼和砼中钢筋长期浸水具弱腐蚀性,干湿交替具中等腐蚀性,对钢结构具中等腐蚀性。

二、地基处理

根据地勘报告,该场地类别属Ⅲ类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为抗震不利地段。本场地根据试验及公式计算,判别(3)、(4)层饱和粉土为可液化土层,地基土液化等级为轻微液化;综合判定该拟建场地具轻微液化。由于表层覆盖层较厚,且承载能力很低,且压缩模量小,地基沉降量大,故不能直接作为浅基础或堆场的持力层,因此必须对场地进行地基处理。

(一)地基处理方案

根据结构初步设计结果,单柱最大竖向承载力标准值Nmax=500kN,堆载≥50Kn/m2,要求处理后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在80~120kPa,满足该建筑物对承载和沉降的要求。参考本地区已有的施工经验,我们采用砂石桩进行地基处理。同时利用桩中的砂石孔隙排水,减小因挤土效应使孔隙水压力增加的问题,减轻或消除液化土层的作用,使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能稳定并达到工程需要。

(二)砂石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及施工:

1、 执行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桩基为正三角形布置,桩径400mm,桩间距1.05m,面积置换率7.18%。

2、 砂石桩桩长的确定:桩长穿过承载力低的(1)、(2)号土层,桩端进入(3)号土层内≥1m;本工程桩长≥6m。

3、 处理范围:按地基沉降计算的应力影响范围及大于可液化土层厚度的1/2并不小于5m确定,同时因为建筑一层内部有重型设备,综合考虑,本工程区建筑物外墙以外6m范围以内满堂处理。

4、 砂石桩使用的砂石料采用天然级配砂卵石,要求含泥量≤5%,最大粒径≤50mm。

5、 砂石桩使用的砂石料的级配按设计承载力做级配试验,以现场试验确定。

设计估算:桩用料量=桩孔体积×充盈系数;

规范取值:充盈系数β=1.2~1.4,若施工中地面下沉:取大值;施工中地面隆起:取小值。

根据当地施工经验,本工程的充盈系数取值为β=1.25

6、 砂石桩采用振动沉管桩机施工,以消除(3)、(4)层饱和粉土的液化作用。

7、 施工前先选择有代表的地块做施工工艺、成桩挤密试验,确定复合地基的设计参数的准度,对原设计作进一步的补充完善。

8、 砂石桩的打桩施工顺序:从中间向或隔排施工。打桩过程中有地面隆起不均匀的现象出现,采取调整充盈系数的方法解决此问题。

9、 施工时桩水平偏差不应大于0.3倍套管外径,套管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

10、砂石桩打完后,将设计桩顶以上的土层挖除到设计的桩顶标高,将场地上松散的土用压路机压实,再分三层铺设砂石垫层(此层在现场称为褥垫层),用压路机压实到设计标高,厚度共500mm。

11、在褥垫层施工完成后25天对复合地基做静载荷试验。静载荷试验的数量按不少于总桩数的0.5%及每个单体建筑不少于3点控制。同时按照规范要求检测基础变形及检测压缩模量,沉降量控制为:总沉降量≤50mm,柱间沉降差≤0.002L(L为柱距)。

(三)地基处理承载力试验

取场地7#试验点,采用现场静载荷试验,测得复合地基承载力极限值为210kpa,相应的最大沉降量为16.30mm,满足工程要求。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工程实例,针对软土地区地基承载力不足时给出了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案,该方法亦有效的控制了土层液化的产生;静载荷试验表明,砂石桩处理后的软土地基承载力、地基变形均能满足工程需要,效果理想。本文为粉土、粘性土、素填土、杂填土等软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提供设计和施工经验。

参考文献: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篇(4)

Abstract :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and major quality accidents are mostly related to the founda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many of which are due to pile founda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they directly threaten the main structure normal use and safet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on how to the pil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47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桩基工程是隐蔽工程,影响因素很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给工程留下隐患。大量工程实践表明,整个建筑物工程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桩基工程的质量和水平,建筑物事故的发生,很多与桩基工程问题有关,由此可见,桩基工程设计与施工工艺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危。此外,桩基工程的造价通常在整个工程造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尤其是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更是如此,其节省建设资金的潜力很大,因此,桩基工程在整个建筑工程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1.桩基问题处理的一般原则当桩基发生质量问题后,若处理不及时,结果给工程留下隐患。为了防止类似问题的发生,处理方法如下:1.1处理前应具备的条件事故性质和范围清楚;目的要明确,应有预定处理方案。1.2事故处理应满足的基本条件对事故处理方案要求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对未施工部分应提出预防和改进措施,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1.3事故应及时处理,防止留下隐患桩成孔后,应检查桩孔嵌入持力层深度、岩石强度、沉渣厚度、桩孔垂直度等数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只要有一项不符合设计要求,就应及时分析解决,方能灌注砼、移动钻机,防止类似问题产生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基桩开挖前必须全面检查成桩记录和桩的测试资料,发现质量上问题,必须经研究后方能挖土,防止基桩开挖后再来处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2.提高桩基础施工工艺的对策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篇(5)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9-01-01

1、设计阶段监理对后浇带质量控制要点

在设计阶段监理应提前参与后浇带的质量控制工作,应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设计规定和施工经验与设计进行探讨沟通,争取达到既优化设计又方便施工的目的。

(1)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一是 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可沿基础长度每隔 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 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 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二是 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 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 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6.6.3 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三是 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 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四是 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 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 2 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五是 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 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 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5.2.2 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 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5.2.4 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 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 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 28d.

(2)认真分析各规范的相关条文对后浇带要求的差异。从以上规范相关条文可以看出,规范不同对后浇带的规定和要求不尽一致,主要存在以下差异:一是后浇带宽度不一致。有的规定不宜小于 800mm,有的规定为 700~1 000mm.二是后浇带间距不一致。有的规定为 30~40m,有的规定为 30~60m,有的规定为超过 40m.三是后浇带浇筑时间不一致。有的规定两侧混凝土龄期为 2 个月后,有的规定为 42d 后。四是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一致。有的规定为不少于 14d,有的规定为不少于 28d.五是后浇带钢筋是否贯通不一致。有的规定基础部位必须贯通,有的规定基础部位不宜断开,措词份量有别。

2、施工阶段监理对后浇带质量控制要点

2.1 事前控制

(1)做好监理人员内部学习和交底工作。依据设计文件、本工程所涉及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性标准和规范,制定针对性的单位工程监理规划和分部工程监理实施细则,在监理规划中监理旁站方案须对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旁站范围、内容、程序和方式有针对性描述;在分部工程监理实施细则中监理工作的控制要点及目标值和监理工作的方法及措施也应对后浇带进行针对性编制。以上内容在后浇带工程施工前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全体监理人员进行内部学习和交底。

(2)向施工单位进行专题技术交底。监理在后浇带施工前,集施工单位班组长以上人员就后浇带施工质量控制进行交底,交底主要内容有:后浇带模板支撑、钢筋处理、两侧接缝收口处理、混凝土浇筑、半成品和成品保护、防水施工和防渗漏措施等,交底工作完成后应形成书面记录予以保存归档。

(3)通过设计技术交底消除设计和施工相关疑问。在设计技术交底时,监理应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一起就采用后浇带存在疑问与设计单位进行探讨,以期选择适合本工程的施工后浇带接缝形式、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接缝收口形式、钢筋处理方式、地下室底板、墙板与两侧混凝土接缝防水做法,同时需设计明确后浇带宽度、间距、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间、养护时间等问题。

(4)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是否对后浇带的施工技术方案进行详细和针对性编制。监理应着重审查:针对本工程采用的后浇带施工工艺编制的主要技术措施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安全有效;施工材料是否合理采用;施工程序是否合理;后浇带施工防渗漏措施是否科学合理;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接缝收口形式是否明确;后浇带半成品和成品保护措施是否可行等。根据 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4.3.3 条和 7.4.6 条相关规定,由于施工方式的不同,后浇带模板的拆除及支顶方法也各有不同,但都应能保证结构的安全和质量。由于后浇带较易出现安全和质量问题。故施工技术方案应对此作出明确的规定。后浇带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置,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处理方法等应事先在施工技术方案中确定。施工组织设计经监理审查批准后,应严格执行。

(5)审查后浇带工程使用材料。监理应重点审查混凝土配合比报告单中掺加微膨胀剂 UEA 的含量、其他外加剂掺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选择的后浇带施工工艺采用的钢板止水带、橡胶止水带或遇水膨胀止水条是否符合设计文件及施工组织设计要求。对止水带(条)和接缝密封材料,监理应检查出厂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和进场抽样试验报告,全部符合要求后才同意使用。

2.2 事中控制

(1)钢筋控制。监理应检查后浇带内钢筋的规格、形状、尺寸、数量、间距、搭接长度和接头位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尤其是后浇带内钢筋如果断开,则要求绑扎搭接接头面积的百分率不超过 25%,焊接接头不超过 50%.后浇带内钢筋由于暴露时间较长,钢筋锈蚀在所难免,故混凝土浇筑前,应要求对钢筋表面颗粒状或片状老锈进行除锈处理。若有钢筋被踩弯或压弯现象,在混凝土浇筑前应要求及时进行矫正。

(2)模板支撑体系控制。监理应要求其模板支模架子一次性安装成型,待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好以后再进行拆除,确保板底平整。在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在后浇带跨内的梁板两侧结构长期处于悬臂受力状态,因此,监理要求在施工期间本跨内的模板和支撑不能拆除,否则可能引起各部分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问题。这部分模板支撑体系必须待后浇带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按由上向下顺序拆除。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篇(6)

一、工程概况

奥林匹克中心项目由2~4层整合馆、网球馆、羽毛球馆、商业馆及室外网球场、篮球场、游泳池、活动广场等组成,总用地面积65700m2,总建筑面积130510 m2。

该中心场地位于山区沟谷斜坡地段,地形坡度变化较大,北面为高大边坡,整体由北向南倾斜。地层构造自上而下为: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2、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地层(Q4dl+el),3、早三叠世花岗岩T1(γ)。

设计桩基为人工挖孔桩和机械旋挖桩,共计486颗桩。设计桩径0.8 m—1.5m,扩大头直径1.4 m—1.8m,桩身砼设计强度等级为C40,桩端持力层为强风化花岗岩,桩端进入强风化层1.5倍桩直径,其桩端阻力特征值3000Kpa,根据地质勘查报告初略预计桩长度32m不等。

二、桩基工程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在桩基施工过程中,监理现场检查发现,施工存在以下问题:

a.孔桩基底存在40㎝~70㎜厚的淤泥,在砼浇筑之前未彻底清理;

b.孔桩施工浇筑之前未使用串筒,无泥浆护壁、无钢护筒;

c.孔桩施工成孔深度未达设计要求深度,最多与设计差1.6 m;

d.孔桩验收时,发现其中22颗桩基底有约4m深地下水不等,不具备直接进行砼浇灌条件,甲方和监理要求施工方按照已审批的《水下砼浇筑方案》进行砼浇灌,但施工方不听甲方、监理的意见,不服从管理,直接强行进行砼浇灌隐蔽。

三、出现桩基问题监理采取的措施

针对桩基施工存在的问题,监理及时指令,连续下发多份《监理工程师通知单》,并发出《工程暂停令》,要求施工方对该部分问题桩基及相近流水段的后续工程实施暂停施工,立即进行整改,具体做法如下:

⒈对于上述a-c项工程问题,指令施工方立即限期整改,加强孔桩质量管理,并严格按设计、规范组织要求施工,且经监理、建设方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施工。

⒉对d项有地下水的22颗桩基,由于无法检查其桩基施工质量,经建设、监理、设计、地勘开会研究,一致同意对该部分桩进行钻芯检测。通过 “钻芯检测”,才能真实有效的反应旋挖桩桩底沉渣厚度,桩身砼密实性、完整性及桩端进入持力层的岩石状况,以鉴定(22颗桩)桩基质量是否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四、问题桩基的钻芯检测

监理和建设方共同委托具备建筑工程检测资质的专业检测公司进行钻芯检测,在实施钻芯检测工作时,监理进行全程旁站。

砼桩身完整性判定标准:

类别 特征

Ⅰ砼芯样连续、完整、表面光滑、胶结好、骨料分布均匀、呈长柱状、断口吻合,芯样表面仅见少量气孔。

Ⅱ砼芯样连续、完整、表面光滑、胶结好、骨料分布基本均匀、呈柱状、断口基本吻合,芯样侧面局部见蜂窝麻面、沟槽。

Ⅲ大部分砼芯样胶结较好,无松散,夹泥或分层现象,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芯样局部破碎,长度不大于10㎝;芯样骨料分布不均匀;芯样多呈短柱状或块状;芯样侧面局部见蜂窝麻面、沟槽连续。

Ⅳ有下列情况之一:钻进困难;芯样任一段松散、夹泥或分层;芯样局部破碎且破碎大于10㎝。

成桩质量评定应按单桩进行,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判定该受检桩不满足设计要求:

⒈桩身完整性类别为Ⅳ类的桩;

⒉受检桩砼芯样试件抗压强度代表值小于设计强度等级的桩;

⒊桩长、桩底沉渣厚度不满足设计或规范要求的桩;

⒋桩端持力层岩土性状(强度)或厚度未达到设计或规范要求的桩。

根据《桩身完整性判定标准》、成桩质量评定要求和钻芯检测记录,专业检测公司出具的《桩基钻芯取样报告》,判定:22颗中,Ⅱ类桩6颗、Ⅲ类桩3颗、Ⅳ类桩13颗;其中Ⅲ类、Ⅳ类16颗桩为工程质量不合格桩。

五、对桩基工程质量问题的成因分析

⒈施工方未按照设计、规范、工艺、程序要求组织施工,野蛮施工,造成部分桩基存在严重质量隐患;

⒉地质勘察失真,地质情况复杂,未查清地下水分布状况。

六、对桩基质量问题的处理

(一)召开桩基问题的专家咨询会

针对桩基质量问题,业主和监理召开由专家、建设、设计、地勘、施工等参加的专家咨询会。首先组织专家调查、踏勘施工现场,在查阅地勘报告、设计图纸后,专家组经过充分讨论,形成《专家咨询报告》,对已钻芯取样22棵桩提出以下处理意见:

Ⅲ类、Ⅳ类桩需经过特殊处理(补强)才能满足桩基承载力的要求。其中:⒈桩身中间出现离析、夹泥等Ⅲ、Ⅳ类桩,采取“高压注浆补强法”进行处理;⒉沉渣过厚、未进入持力层的Ⅳ类桩采取“高压注浆补强”和“钢管桩”相结合的补强措施进行处理。

(二)施工方提交《桩基处理专项施工方案》

要求施工方根据施工设计图、《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桩基钻芯取样报告》、《地勘报告》等编制《桩基处理专项施工方案》。

(三)召开《桩基处理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会

监理和业主组织专家论证会,专家组根据调查、蹋勘情况、地勘报告及设计图纸,对施工单位编制的《问题桩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全面、客观、充分讨论后,形成《专家论证报告》意见:该《专项施工方案》内容完整、针对性强、方案可行;符合有关校准规范,同意按《桩基处理专项施工方案》实施,并在《专家论证报告》上签字认可。

(四)桩基处理专项施工

专家论证后,施工单位根据《专家论证报告》意见修改,进一步完善《桩基处理专项施工方案》,并经施工、勘察、设计、监理、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审批后,方可进行桩基处理的施工。

施工方对22颗问题桩基进行了以下处理:

⒈对6颗Ⅱ类桩不需要特殊处理,将钻芯孔清理干净,原位注浆封闭即可。

⒉对3颗Ⅲ类、13颗Ⅳ类桩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补强处理:

(1)9颗桩基采用高压注浆方法进行桩基加固,注浆完毕之后,再通过单桩静载试验,确定该桩是否能够满足设计承载力要求;

(2)6颗桩基采用原桩两侧补桩的方式进行桩基加固,此方案严格按照设计单位进行承载力设计验算出具的补桩施工图进行施工;

(3)1颗桩基采用原位破桩开挖变更为独立基础方式进行处理,先用挖掘机将桩侧土石方进行大开挖,至地面深度8m,,然后用破碎机对外露的桩身进行机械破除,剩余部分的桩身采用人工风镐进行破碎清除,最后采用C20混凝土换填,换填尺寸按照独立基础J-6(3.5m×3.5m)成型。

施工单位严格按照经论证、审批的《问题桩基处理专项施工方案》组织实施,监理进行了全程旁站。

七、桩基处理工程的检查验收

(一)要求施工单位做好桩基处理的自检、专检工作

桩基处理现场钻芯、高压灌浆、静载记录及验收资料的收集;桩基处理专项施工完成后,施工方委托了专业检测公司对桩基进行单桩竖向静载试验检测。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报告》结论:试验过程无异常情况发生,经处理后的16根工程试验桩的Q~S曲线均为平缓的光滑曲线,故其最大试验荷载均未达到极限荷载。

(二)监理实施了全程旁站,结合巡视、平行检验工作实施监理;

(三)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质监单位对问题桩基进行综合检查验收。

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质监项目负责人根据桩基处理专项施工后,施工方自检、专检及《桩基单桩竖向静载试验检测报告》等资料,结合监理旁站,及巡视、平行检验记录,作出综合评定:经处理的问题桩基全部符合《建筑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的规定,该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完整,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评定质量验收合格。各单位项目负责人在桩基处理工程质量验收检查记录上予以签字认可。

八、对该桩基处理的验收结论

该22颗问题桩基经特殊(补强)方式处理,其工程质量问题已解决、隐患已消除,结构安全有保证,能够满足场馆中心的使用要求,可以继续进行后续工序的施工。

借此次桩基质量问题的处理,监理和建设方对施工方提出以下要求和处罚决定:

⒈加强项目部内部组织和管理,加强质量控制,杜绝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⒉针对施工方项目部多次出现不按程序、规范组织施工,不服从管理,野蛮施工的行为,经建设、监理协商,决定对施工方项目部罚款50000元人民币;

⒊由于该问题桩基系施工方原因引起,由施工方承担全部经济责任。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全国监理工程培训考试教材》中国建设监理协会;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篇(7)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由于郑东新区北部人工抽砂,许多地方形成了规模不等的抽砂坑,这些抽砂坑在过去大都位于城市的边缘,成为城市的主要固体垃圾堆积场或自然排洪通道。随着郑东新区龙湖区的开发,这些沟坑地区都逐渐进入了城市建设发展区,尤其被各种垃圾填埋的抽砂构成了城市建设主要隐患和不良地质单元。根据城市发展规划,近年的许多规划建设道路工程和市政工程均穿越这些特殊地区,由于历史上没有较详细的城市历史记录,这些地区回填材料既有建筑垃圾,也有各种生活垃圾,其填埋成分及含量极不均匀,深度变化较大,回填时间长短不一,最长的10年以上,最短的仅仅 1年,其工程力学特性变化极其复杂,在工程建设中必须采取经济合理的方法进行地基处理,在众多的地基处理方法中,强夯方法因其快速、廉价等多项优点被较 多应用于类似工程中,以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2.工程概况

龙北四路(龙北三路—龙源十一街)工程位于郑东新区龙湖地区北部,道路呈东西走向,西起龙北三路,东至龙源十一街,全长2724.11米;本工程规划为城市支路,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为20米,并包含有多种市政管线工程;沿线勘察时主要为耕地、抽砂坑、砂堆及村庄等;本工程勘察中发现0+680-0+850、1+065-1+245、1+450-1+540、1+690-1+750段原来为抽砂坑,后用建筑生活垃圾填埋,填埋时间较短,土质松散,不能直接作为道路路基,必须进行路基处理。

3.工程地质条件

建筑生活垃圾填土主要成份为混凝土块、砖块、水泥块、煤渣、塑料袋、布条等,下部为细砂层。本场地内地下水位埋深约3.0-5.0米。

建筑生活垃圾为随意堆填,内部松散,密实度差,自然沉降未完成,若周围施工降水会加剧路基沉降,不均匀沉降还会对雨污水等市政管线产生不利影响。

4.地基处理设计

4.1设计依据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4.2设计技术要求

结合地质情况,场地填土较厚,且含有大直径块石,采用换填处理、CFG桩法复合地基等方法工期较长,费用较高;现状抽砂坑建筑生活垃圾填埋深度在18米左右,自上而下处理方式为:路槽以下8米范围内建筑生活垃圾予以清运换填素土;下层10米,采取强夯处理。

4.3、强夯处理设计

处理范围: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要求: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基底下设计处理深度的1/2—1/3,并不宜小于3米。本次强夯处理范围为红线向外扩出5米。

采用4000-6000kN单击夯击能进行强夯,有效影响深度8.0-10.0米。夯击3遍。点夯最后两击的平均夯击沉量不大于100毫米。为了使夯击能量尽快传递,夯点采用梅花型布置,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取夯锤直径的2.5倍,第二遍夯击点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之间。以后各遍夯击点间距可适当减小。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

因场地地下水位较高,夯坑底积水影响施工,宜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使地下水位低于坑底面以下2米。

5.强夯施工工艺流程

清除路槽以上及以下8米范围内的建筑生活垃圾填土平整场地铺砂测量夯前高程、绘高程图、放点第一遍点夯夯中推平、碾压、检测测绘高程图、放点第2遍点夯夯中推平、碾压、检测测绘高程图、放点第3遍点夯夯中推平、碾压、检测。

强夯施工工艺:(1)平整场地。为便于强夯施工,在施工机械进入场地前应进行场地平整(2)铺砂。在平整场地后,铺设一层1米厚的砂石,以作为强夯机械的持力层,并减小强夯时由于冲击波的影响而造成的上部土层松动(3)夯点定位及测量夯前标高,并作好标记及记录。绘制高程图,并对夯点进行编号。用小木桩或石灰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4)试夯。划出一定面积的试夯区,并对试夯的效果进行检测分析,根据试夯效果,修改强夯施工工艺参数,为正式强夯施工提供指导。(5)大面积强夯施工。强夯施工过程中,基本的技术要求是:单位夯击能、击数、收锤标准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夯点偏位不得大于5厘米。对于夯坑过深、起锤困难、达不到要求的夯点,在满夯前必须进行补夯。由于该场地回填土较深,结构松散,土的 压缩性较高,每一遍夯实后,用推土机进行场地平整,碾压平整,并检测碾压效果。有组织地按顺序进行夯击施工,并进行详细的施工记录,避免偏夯、漏夯。强夯施工应先深喉浅,即先加固深层土,再加固中层土,最后加固表层土。(6)强夯施工的质量控制。设专职质检人员,严格遵守施工步骤。施工时控制最后两锤的平均下沉量,超过规定时应再增加锤数使其达到标准。(7)强夯施工验收合格后再进行给污水等管道施工。

6.强夯质量检测

强夯施工结束后3周,对地基加固质量进行检测。(1)加固地基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每40米测试不少于1点,要求N63.5>15击。(2)平板载荷试验:每段不少于6个点。试验方法参见《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3)复合地基瑞利波法检测:道路中线每侧15米处交叉布点,每40米不少于1点。剪切波速>240米/秒。(4)静力触探和室内土工试验。

7.结语

标准贯入试验、平板载荷试验、静力触探、瑞利波检测和室内土工试验表明:强夯处理后,该工程地基承载力明显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均满足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篇(8)

2软弱地基的处理方法

2.1换填土法

在进行浅层地基处理的基本方式为换土加固,换填土法的原理为地基持力层所受承载力与形变强度其中任何一个未能满足基本的设计要求,并且软土层的厚度不大,通常会选用将具有一定厚度的弱土层去除,然后进行分层换填方式,从而达到强度比较大的砂和其它性能相对稳定、未具有侵蚀性的建筑材料,并且需要将其压实至规范要求的密实程度为宜,通常用在公路结构建筑物中的软土地基处理。在进行垫层压实施工工作,其中包括重锤夯实、机械碾压、平板振动,上述的施工方案不仅能够将回填土进行分层回收处理,又能够使地基表层土得到加固。根据应力分布规律定义,在处理土中力的大小时,为了能够使垫层上部承受较大的应力,软土垫层则承受应力较小,从而能够使设计值满足地基的基本要求,这就是换填土法在加固过程中产生的基本原理。

2.2夯实法

夯实地基分重锤夯实地基和强夯夯实地基。(1)夯实法中包括重锤夯实,其工作原理就是用起重机械将特制的重锤,提升到规定的高度,让重锤做自由落体运动产生下落动作,并且重复夯击,从而使地基土受到力的作用得到压实加固,从根本上使地面达到承载力的设计值。这是浅层地基处理方式其中的一种,这种方式通常用在地下水位之上,潮湿的砂土、粘性土、湿陷性黄土以及杂填土和分层填土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在进行施工前,首先要对建筑地段附近的土层进行试夯处理,确定使用的夯锤底面直径大小、夯锤的自重和自由下落的间距,能够在以最后下沉量和相应的最少夯击遍数和总下沉量得到准确数据。(2)通常选用自重大于8吨的大吨位夯锤,起吊高度至大于61TJ,强夯地基是使用起重机械将夯锤做自由落体运动,从根本上能够加强对土体的夯实,使地基强度有效提高、地基的压缩性降低。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选择回填土的种类为:砂质土、砾石、砂土、粘性土及碎石、粘土等类型。在施工之前,要进行各点的试夯确定:得出各夯点相互联系的数据;各夯点是否能够达到要求效果次数;测试各夯点受到压缩出现变形的扩散角;每夯一遍都将孔隙水压力消散完所需要的间歇时间。由于土层的种类不同,其设计基本要求也不同,通常会选择连夯或间夯合理的操作方法。采用填砂石垫层用在常出现翻浆的饱和粘性土上,铺设在夯点下面,有利于将孔隙内的水压完全消散,通常施工人员会选择一次铺成或者是分层铺填。在干旱季节进行强夯施工是最好的时期,对于雨季出现的场地积水情况,要及时的采取防护措施,避免出现土质变软,造成挤出情况,使强夯效果大大降低。

2.3深层搅拌桩

采用粉体喷射搅拌机械,经过钻成孔后,利用外界的空气压缩设备,使水泥粉等一些固体材料以雾状喷入,在加固的软土中,通过进行原位搅拌、压缩并且将其中的水分充分吸收,会出现相应的物理化学反应,软土出现硬结现象,水稳定性能好、整体性强、桩体强度较高,其特点主要是使强度形成速度快、所用时间少、地基下沉幅度小。从根本上提高路基强度,形成与桩间同形成复合地基,成为喷粉桩。(1)土质:通常在进行施工现场处理时,常选用粉土作为喷粉桩的回填土,并且在其中添加固化剂,从而使粉土无论在质量还是强度方面都优于淤泥质土和粘性土的特性,当选用的土粒相对较粗的时候,则其强度效果增强的明显,使土质增强效果更好的方法就是选择纯净的原位土进行回填,因为有机物在软土层中的含量多,则使增强效果变差,综合上述情况进行分析,土层中有粉土、粉砂土、砂土等作为软地基,则不宜含有树根等有机物作为人工填土。(2)含水量:在对软土层中、特别是其中包含粘土层,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科学含水率,天然土中最佳固化剂掺入比与含水量值都是一一对应的,如果结果超出规范规定数值,则效果增强的不明显。(3)固化剂掺入比: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在对固化剂掺入量和固化料进行配比,按照当地的含水量、类别、加固地基土质情况、原位土和复合地基承载力以及规范设计要求桩体承受的强度等级等条件有重要的联系。通过试验资料显示说明:当固化料强度等级越高,说明单桩强度固定,掺入量相对少;当土质纯净时,说明原位土颗粒相对较粗,掺入量少;掺入量越少,土层中的含水量就越小;按照配合比规定,掺入量少,则原位承载能力就会越大。

3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探讨

(1)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按照每米喷粉量桩身控制要配备准确的装置记录器,在施工中进行数据测量与记录时,仪器中任何按钮都不得进行人为的设定和参数修改,就是在使用仪器的深度,以及时间,产生的喷粉重量,施工时的桩号编号,再次搅拌的深度和次数等基本情况说明,从根本上能够减少在施工时出现违反操作的行为。(2)对施工进度计划以及施工技术工艺的基本流程进行严格的检查。根据施工工程实际情况,现场检查人员对施工组织设计要进行仔细的检查,主要是将施工顺序以及施工工艺进行基本的研究;确保施工组织设计基本体系完善;施工方式是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的基本保障。(3)根据机械设备在进入施工现场的数量、性能、型号及其基本的可靠性要按照规范要求进行严格的检查,其主要能够对粉体计量装置进行检查,并且从根本上满足工程进度的施工需要。(4)对现场实际情况进行严格的测量,其中含有施工中钻机下钻的深度、以及喷粉面和停灰面等数据的标高值,加固的深度及桩长得到保障。(5)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技术规范情况表明,根据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及严谨的规范流程进行施工,并且对桩体长度、直径以及深度和喷粉量按照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加固处理。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篇(9)

一、水泥砼路面板破坏的原因

1、路基施工方面的原因及措施

路基是道路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路面结构的基础。许多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破坏都是由于路基病害引起的,所以应首先采取提高路基整体性和稳定性的措施:正确进行路基横断面和排水设计;选择良好的路基填料填筑路基,必要时对路基上层填料作稳定处理;保证路基达到规定的压实度;适当提高路基,防止水分进入路基工作区范围,保持路基干燥;采取边坡加固、修筑挡土结构物,土体加筋等防护技术措施,采用新的基层材料。

(1)路基填筑使用了不适宜的材料。公路路基施工规范规定,在通常下,不能被压实到规定的密实度和不能形成稳定填方的材料不能用于路基填筑。

(2)软基处理不当

在软土地段路基填筑前,应该首先探明地基承载力,然后采用合理的软基处理方案和施工工艺。软基处理方案一般有:回填土方、石方、土石混合料或砂砾,袋装砂井,塑料排水板,土工布,土工格栅或以上两种方案的组合等,但是施工时往往是由于采取的软基处理方案或施工工艺不合理或施工时未认真按要求处理或处理不完善等;这样给路基的稳定造成了隐患,使成形的路基沉陷或滑移等,最终影响路面混凝土板。

(3)路基土石方填筑方面的问题

施工单位未严格按规范要求的每层填料松铺厚度控制,有时填料的松铺厚度达60~80cm,这样路基填方的密实度很难达到规范要求的低限值;路基填筑的有效宽度和超宽填筑不够,有的部分在路基填筑完成时,才发现填筑宽度不够,为达到路基的有效宽度,施工单位往往没有按规范要求挖台阶,分层填筑压实至路基要求的宽度,而是将一些松散的土倾倒在边坡上,用人工摊铺拍实;这样补上来的路基部分远未达到密实度的要求,造成路基滑坡、层层冲涮;路基填筑每层的填料未用平地机或其它平整机械进行整平或整平效果不好,使低凹的地方达不到密实度要求且大量积水;路基施工过程中没有按要求做成一定的横坡度;路基施工临时排水系统未做或不畅通,从而使大量的积水渗入下层路基,严重影响路基质量。路基石方或土石混合料填筑时,石头块径过大,使填石路堤或填土石混合料路堤密实度达不到规范的要求。由于以上施工方面的原因,对路基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2、路面施工方面的原因

(1)路面基层施工质量不合要求

路面基层一般有底基层和面基层。底基层为级配砂砾集料,面基层为水泥稳定类集料。路面开始施工前要求路槽应清理干净,标高应严格控制,否则,会影响基层的设计厚度(厚度增加提高成本,厚度减小影响路面基层的稳定);底基层集料细长及扁平的颗粒不得超过20%,且不得含有粘土块、腐殖质等有害物质;集料必须有良好的级配,级配曲线应接近圆滑并居中。0.5mm以下的集料其塑性指数应小于4%,液限指数应小于25%,松铺好的集料在压实时,其含水量应比最佳含水量稍高。水泥稳定类集料面基层,在铺筑前应将底基层面上的所有浮土、杂物全部清除,并严格地整形和压实,将底基层上的车辙或松软部分和压实不足的地方以及任何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表面都重新翻松、清除或用同类材料进行整形,并压实到符合规范要求的密实度的规定的线形、坡度、标高。

(2)路面水泥板施工方面的问题

水泥砼面层施工,往往施工的厚度未达到设计要求,主要是基层施工标高控制不严所引起;粗集料不具有良好的级配,细长及扁平的颗粒含量太高;细集料和粗集料中含泥量过高,降低了混合料的粘结度;所用水泥质量不稳定或已过期;水泥在浇筑过程中未完全振捣密实,蜂窝麻面较严重,这样势必影响砼板本身的质量而造成损坏。

(3)水泥砼路面结构层防水或排水未进行有效的处理

往往路面板遭到破坏,人们想到的总是路基、路面基层施工质量或台背回填质量或水泥砼板本身的浇筑质量等,而未足够重视结构表面渗入到路基中的水对路基侵害。目前,虽说对砼板的缩缝、胀缝、施工缝(纵向和横向)采取了特制的材料对水进行封锁,使水从路面排走,但效果仍然不佳。

二、水泥砼路面板破坏的防治

1、路基施工方面

路基的质量是非常关键的,由于路面板遭到破坏后,要对路基有质量问题的地段返工是不可能的,且水泥砼板难修补。故在路基施工时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清表要彻底。不适宜的材料应全部清除且按规范要求搞好基底压实。

(2)软基处理要慎重。并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

(3)路基填筑过程中,要严格按规范要求选好填料,控制松铺厚度和粒径,控制压实含水量与最佳含水量之差在规定范围内,每层填筑要用平地机等机械整平后压实,形成横向路拱,做好临时排水使路基干燥等。

(4)台背回填施工,要求选用监理工程师或图纸要求的回填料,保证每层填筑厚度及压实度,回填时在台背可考虑做排水管和土工格栅。排水管间距不得大于2m,土工格栅层间距最好为50~80cm。

2、路面施工方面

(1)路面基层施工要严格按规范要求选好合格材料,保证路面基层设计厚度及顶高面标高,保证压实度,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2)路面砼板施工要严格按规范要求选好材料及材料的级配,保证砼质量并充分地密实,搞好施工缝、缩缝、胀缝的处治,防止路表水渗入路基。

3、水泥砼路面板破坏后的处治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篇(10)

2 监理工作的质量控制要点及目标

2.1 测量放线及标高控制

放线工作要求施工单位及时报验,项目监理部及时复核,保证误差控制在要求范围内;标高要认真复核,控制基础支承面、总高度及最高点标高,保证误差控制在规范要求范围内,保证最高点标高与设计相符。

2.2 地基及基础工程

2.2.1 土方开挖:检查开挖方法,开挖深度,加强基底清理,做到无扰动土。施工应满足设计及勘察要求。

2.2.2 独立基础施工:

(1)加强对标高的复核工作;

(2)进场钢筋检查:主要进行外观检查、合格证、备案证、取样复试报告等。确保使用材料符合设计及相关验收标准。

(3)钢筋的制作安装检查:重点检查钢筋规格及其数量、锚固长度、保护层厚度等的检查,确保其满足设计和相关规范要求。

(4)基础模板的检查:要求模板清理干净,支模后接缝严密。按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对轴线位移、标高、截面尺寸等进行抽检,要求符合相应的规范及设计要求。

(5)混凝土浇注过程的检查:本工程独立基础砼采用c30,浇注前要检查基坑是否清理干净。砼浇过程进行旁站监理,主要检查施工单位质量检查人员的到位情况,现场浇筑振捣,砼的塌落度,砼下落高度以及予埋地脚螺栓的型号、规格、数量等。砼浇筑完毕,要注意养生,严格控制拆模时间。

(6)混凝土拆模后的检查:重点检查基础支承面的标高、水平度,保证误差控制在规范要求范围内。检查地脚螺栓的型号、规格、数量、中心偏移、露出长度、螺纹长度,要求符合相应的规范及设计要求。

2.2.3 土方回填:回填要求确保按照规范、业主要求进行分层压实,表面平整。回填过程进行旁站监理。

2.3 主体工程

2.3.1 钢构件进场检查:重点检查钢构件的材料合格证、备案证、取样复试报告、外形尺寸、柱身扭曲、柱身弯曲矢高、梁长度、端部高度、拱度、侧弯矢高、扭曲、梯梁长度、钢梯宽度、钢梯安装孔距离等,确保使用材料符合设计及相关验收标准。

2.3.2 钢结构安装检查;重点检查柱脚底座中心线对定位轴线的偏移、柱基准点标高、挠曲矢高、柱轴线垂直度、梁跨中垂直度、挠曲、两端支座中心位移、梁两端顶面高差、承重梁侧向弯曲、承重梁垂直度、栏杆立柱间距等,确保其满足设计和相关规范要求。该过程进行旁站监理。

2.3.3 钢筋的制作安装检查:重点检查钢筋规格及其数量、锚固长度、保护层厚度等的检查,确保其满足设计和相关验收规范要求。

2.3.4 模板安装检查:要求模板清理干净,支模后接缝严密,对轴线位移、标高等进行抽检,要求符合相应的验收规范及设计要求。

2.3.5 混凝土浇注过程的检查:砼浇过程进行旁站监理,主要检查施工单位质量检查人员的到位情况,现场浇筑振捣,砼的塌落度,砼下落高度等。砼浇筑完毕,要注意养生,严格控制拆模时间。

2.3.6 墙体砌筑的检查:墙体材料进场要进行外观尺寸检查,砌筑过程中重点检查墙体的垂直度、平整度、砂浆饱满度、灰缝厚度、拉结筋的设置、防潮层等,确保其满足设计和相关验收规范要求。

2.4 屋面工程

重点检查双层压型钢板的安装、双层聚碳酸脂采光板的安装、接口处的细部处理、保温材料、卷材防水的铺贴以及细部处理。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进行灌水实验,确保屋面无渗漏。

2.5 装饰、装修工程

2.5.1 内外墙体的检查:重点检查墙体基层的处理、面层的垂直度、平整度、面层有无色差、墙体变形缝的处理等,确保其观感符合验收规范的要求,达到业主满意。

2.5.2 地面的检查:重点检查地基土的夯实度、垫层混凝土的变形缝设置、厚度、钢筋网的绑扎、面层平整度、板块地面面层有无色差等,确保其观感符合验收规范的要求,达到业主满意。

2.5.3 门窗安装的检查:重点检查门窗材料的合格证、备案证、复试报告、安装固定方式、有无渗漏等,确保其符合验收规范的要求,满足使用功能,达到业主满意。

3 安全控制要点和文明施工

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进行监督检查。检查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措施及安全保证措施等。

3.1 施工现场要整洁,材料设备布置要合理。

3.2 施工人员的劳动保护品要配戴齐全,职工的安全教育要常抓不懈。每个施工人员要具备良好的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意识,现场安全检查要切实抓好,起到促进安全的作用。

3.3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修检查,在强风和雨天时,塔吊不得运行。

3.4 施工的用电线路布置要合理,并要经常检查维护。振动器等用电设备必须设有漏电保护器,要保证用电设备接地,接零的可靠性

监理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必须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对特殊工种进行具体安全培训工作,高空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进入场区戴安全帽。

3.5 总体部署:

3.5.1 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狠抓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 强制性标准。

3.5.2 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要求施工单位停工,并及时通知建设单位。

3.5.3 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应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3.5.4 要求施工单位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附具安全验算结果,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实施,由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现场监督。

3.6 安全监理方案:

3.6.1 攀登和悬空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及专业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并必须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3.6.2 施工中对高处作业的安全技术设施,发现有缺陷和隐患时,必须及时解快;危及人身安全时,必须停止作业。

3.6.3 雨天作业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滑措施,高空作业人员必须穿防滑鞋方可操作;风力在五级以上(含五级)时,严禁高处作业。

3.6.4 钢结构吊装前,应进行安全防护设施的逐项检查和验收,验收合格方可进行高处作业。

3.6.5 施工作业场所有附落可能的物件,应一律先进行撤除或加以固定;高处作业中所用的物料,均应堆放平稳,不防碍通行和装卸;传递物件禁止抛弃。

3.6.6 施工现场的各类洞口必须设置防护设施与安全标志。

3.6.7 钢结构的吊装,构件应尽可能在地面组装,并搭设进行临时固定、电焊连接等工序的高空安全设施,随构件同时上吊就位。

3.6.8 悬空及高空作业 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高空作业禁止高空附落物体。

3.6.9 安装过程各工种进行上下立体交叉作业时,不得在同一垂直方向上操作,下层作业的位置,必须处于依上层高度确定的可能坠落范围半径之外,不符合以上条件时,应设置安全防护层。

3.6.10 严禁超载吊装,禁止斜吊。

3.6.11 绑扎构件的吊索须经过计算,所有起重工具,应定期进行检查,对损坏者作出鉴定,绑扎方法应正确牢靠,以防吊装中吊索破断或从构件滑落。

3.6.2 高空操作人员在脚手板上通行时,应该思想集中,防止踏上探头板而从高空坠落。

上一篇: 房地产行业内部审计 下一篇: 农村基础金融服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