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发展规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8 15:53:26

城镇发展规划

城镇发展规划篇(1)

一、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相互联系的城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城镇体系研究是认识区域城镇发展特点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区域城镇体系是与其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相适应的。

城镇体系规划是政府行为,是国家或一定区域政府引导和协调区域城镇合理发展与布局规划;考虑到城乡发展的连续性,称为区域城乡空间发展与布局规划将更为准确。

就政府行为而方,区域规划的本质特征是多个发展上相互影响密切的行政单元通过制定共同的协调发展目标、发展政策和发展公约,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

从组织形式上讲,这种协调可以是由上而下的,也可以是由下而上的,但本质特征都是协调的。

由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央政府的投资成为区域开发资本的主要不源,因此规划比较注重如何计划所确定的建设项目。对发展所包涵的其它更广泛的内容研究不充分,对协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不同时期城镇体系规划的特点

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兴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局限于当时的体制和经济发展理论和方法,城镇体系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国家的资本得到均衡配置。因此,城镇体系规划的着眼点就在于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所谓性质就是可以配置何种产业和间门,所谓规模就是可以发展到多大的规模。随阒中国的经济的对外开放,经济体制得到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中国的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

1.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为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为主要目的;

2.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发力度的加大,市场机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越来越明显,城镇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城镇体系规划逐渐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成为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但当时,规划还带有限制资源、资本“计划外”流动的企图;

3.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酱多元化倾向促使人们正确地认识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客观联系和城镇发展建设的客观条件,城镇体系规划开始重视城镇发展条件评价,开始研究城镇发展多重机会。

但是,十多年来城镇体系规划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忽视了对区域整体发展效益与利益的研究。这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和在这种体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发展观念所决定的。

三、当前开展城镇体系规划要注意的问题

1.要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中心职能就是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城镇体系规划要为政府引导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它的主要任务是:

(1)规划要以区域为整体,着重研究发何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要把确定引导城镇体系完善与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作为规划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2)要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对区域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时序进行引导,协调和控制对区域整体发展不利的开发活动。通过合理、妥善的组织,实现区域基础设施享,降低区域开发成本。

(3)要适应改革投资体制4需要,引导投资活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家对重大基础设施的投资体制的需要,引导投资活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家对重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保障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不能就体系论体系

(1)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是区域开发的最基本投资不源。计划部门通过“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按行业和部门分配建设投资。由于这样的计划和投资体制,形成了部门发展和地区发展之间的矛盾(即所谓“条块分割”),导致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同样的原因,区域规划也是按部门进行的。部门规划不可避免的要强调部门利益,而区域发展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一旦被部门利益所替代,可持续发展就无人谈起。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比较,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这为协调部门利益奠定了基础。但是,还必须强调树立“整体规划”的概念,开展以区域整体发展为主体的区域规划,并建立必要的机制,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

(3)城镇体系规划是以城镇(居民点)为主体的综合性区域规划,要全方位地研究影响城市化的各项因素。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但绝不仅仅是规划城镇体系。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机制的研究。

(4)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最重要的转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受市场的支配而自由流动。因此,规划要加强对生产要素流动规划律,以及各项要素对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作用关系的分析和研究。

(5)制订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具备全局观念;实施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借助各部门的力量。

3.注重强化协调的手段和措施

资本多元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规划不仅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公众利益、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必须要强调协调。

区域规划的本质特点是超越行政区划,把多个行政单元、多个利益主体协调在一起,谋求整体发展,协调发展是它的核心任务。

·协调的目的: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带动区域发展。

·协调的重点: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和城市与城市发展的协调。

·协调的内容:包括对开发内容的协调、空间的协调和开发时续的协调。

不同的地域层次、不同的功能空间协调的问题手段不同。要以区域发展差异分析的为基础,把握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还要注重对实施机制和调控手段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如何高效地安排建设,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实施控制。

要把区域城镇发展布局与区域土域土地利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对开发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合理的安排,而且要从维护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综合考虑长远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对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进行限制。要把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作为间接调调控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4.要加强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

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既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更不能应区域论区域。

5.要提高规划的弱性和可依据性

要开展多目标、多方案研究。这里所说的多方案,是指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相结合的多重发展目标引导下的多方案。这些方案应并行地纳入规划成成果,以利于政府实施对区域发展与建设的动态管理。

6.要特别重视城市规划下策研究,建立健全区域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

区域规划要针对政府权力有限性的特点,把握住各级规划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规划不仅要研究规划方案,而且要研究调控的标准和政策。规划的成果也要趋向系统化,既有规定性的,也有指导性的;既有约束公众的,也有约束政府部门的。

实施区域规划,必须有相应的协调和仲裁机构,必须有相应的行政机制和法律依据。也就是说,不仅要使编制跨行政区域的规划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实施规划得到保障。

7.充分重视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信息传播技术以及能源开发技术的发展,对城市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布局和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结语:随着中国经刘发展的国际化,中国城镇体系必然要与世界城镇体系接轨,因此要济生对世界城镇体系特点与发展趋势的研究,要建立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城镇的体系。

城镇发展规划篇(2)

(一)以《*州城镇体系规划(20*-2025)》的批准实施指导推进城乡规划编制、修编工作

1、《*州城镇体系规划(20*-2025)》正式批准实施。2009年1月24日,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了《*州城镇体系规划(20*-2025)》。自此*州就有了指导*州域城镇建设的法律性文件,指导*州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的行动指南和统筹区域内各项建设安排的政策纲领,制定区域内相关专项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的基本依据。同时进一步以法定形式确立了我州“两点、一线、四个层次”的城镇发展思路。(两点:重点加快六库、金顶两个城市发展;一线:重点突出*沿线精品旅游城镇特色一体化建设;四个层次:首先是六库、金顶,其次为上帕、贡山县城,三是以通甸、丙中洛、片马等为主的“重点集镇”、“边贸小镇”、“旅游小镇”,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公路沿线“景点式”村庄建设)规模适度、功能互补、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特色鲜明、互为依托、结构严谨的州域城镇空间体系发展格局正在逐步构建。

结合《*州城镇体系规划(20*-2025)》的正式批准实施,我局积极在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宣传贯彻落实,同时通过《*州城镇体系规划(20*-2025)》加强城乡规划和各类规划的协调工作。

2、各县各类规划编制正在稳步推进。泸水县规划局负责的《六库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评估报告已比较完善,《六库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评估报告自2009年2月形成初稿,经几次讨论修改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第二次修改稿,正进入法律报批程序。同时,规划修编资料收集工作也正同步进行,目前资料已基本收齐,待评估报告批准后随时可进入修编阶段工作。上江乡总体规划编制资料收集已完毕,第三稿修改已完成。福贡县局正进行编制江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

3、村庄规划编制10年工作方案按时完成。为了协调城乡发展,构建城乡和谐人居环境,2009年2月中旬,按照《云南省建设厅关于报送村庄规划编制10年工作方案的通知》(云建村〔2009〕36号)文件要求,州规划局结合我州四县县城正在进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实际,制定完成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含村庄整治布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主要采取在四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同时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含村庄整治布点专项规划)的方式,在2009年—2011年,完成四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含村庄整治布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四县规划局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工作目标制定了《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计划在要求时限:20*—2017年,10年内争取省财政补助,州、县、乡镇自筹一部分资金,采取打捆委托的方式编制完成全州四县196个中心村、27个重点村的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同时填报完成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含村庄整治布点专项规划)编制年度工作计划报表》和《县(市区)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编制年度工作计划报表》,把规划编制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每年的工作中。

4、城镇特色规划编制逐步开展。按照《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特色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云建规)〔2009〕81号),结合我州实际,要求各县结合目前正在修编的总体规划开展好城镇特色规划编制工作。

(二)建章立制,逐步完善全州规划系统实行垂直管理后续工作

1、逐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针对我州目前的城乡规划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办事程序不规范的现状,我局在规划系统实行州内垂直管理后,按照科学合理、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原则,坚持政务公开,阳光规划,对职责范围内的业务行政审批等事项进行了全面整理,拟定了《*州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规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目前已完成了征求意见,正在修改完善中。

2、协调解决规划系统实行垂直管理后的相关问题。加强全州规划系统人事管理,积极配合州人事局建立健全人事管理档案;积极配合财政、人事部门核发四县规划局的人员工资;加强与州县各级部门的协调联系等工作。

(三)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我州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1、积极开展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和监督监察工作。根据《云南省建设厅云南省监察厅转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监察部关于加强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和监督的通知》(云建规〔2009〕49号)文件精神,我局会同州监察局结合我州实际,组织四县规划局认真开展了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完成了我州20*年县城建设用地和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情况自查自纠,并上报了2009年一、二季度本辖区涉及建设用地容积率的调整及调整审批情况。同时结合各县实际,认真研究制定了城乡规划区建设用地容积率调整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了容积率调整的条件、程序、处罚等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城乡规划区建设用地容积率调整管理。目前已经各县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实施。

2、顺利完成我州20*年度城镇化水平的统计工作。我局于2009年2月初向四县规划局安排部署了20*年的城镇化水平统计工作。经各县规划局认真调查、统计上报,截至3月底已顺利完成。20*年度*州城镇化水平为21.38%,与去年同比下降1.62个百分点,全州城镇建成区面积为33.24平方公里,与去年同比增加27.9个百分点。

3、认真进行云南省房地产开发中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根据《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云南省监察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房地产开发中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云建规〔2009〕215号)要求,2009年6月底,州建设(规划)局、州监察局对我州专项治理情况进行了抽查,对自查自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检查。在专项治理工作中,我州房地产开发项目应查24项,实查24项,其中泸水县14项,兰坪县3项,福贡县7项,贡山县零项。自查项目用地面积13.34553公顷,其中涉及容积率调整的有3项:*鼎业阳光小区、泸水县公安局江西综合楼、民通商场购物中心,合计用地面积1.98公顷,但都未超出规划条件容许的容积率范围,泸水县规划局根据相关规定作出了拆除违建部分、限期整改、补办手续、补交规费等相应的处理措施。

4、严格执行“一书三证”制度,依法办理各类建设手续。20*年12月至2009年6月,全州共发放选址意见书70份,用地面积为161595.22㎡,其中泸水县50份,面积140698.53㎡,兰坪县8份,面积5379㎡,福贡县5份,面积12352.15㎡,贡山县7份,面积3165.54㎡;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32份,面积96910.28㎡,其中泸水县16份,面积83133.64㎡,兰坪县4份,面积9579㎡,贡山县12份,面积4197.64㎡;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73份,面积206886.44㎡,其中泸水县43份,面积155380.98㎡,兰坪县16份,面积45014.97㎡,福贡县2份,面积458㎡,贡山县12份,面积6032.49㎡。泸水县核发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18证,用地控制面积12032.56㎡;核发村镇建设工程准建证16证,建筑面积24539.33m2,建设投资2955万元。

5、制定完成了《六库老城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暂行)》。《六库老城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暂行)》的制定主要是解决目前存在的六库老城区改造与《六库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定的相关技术指标出入较大,《六库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较困难的矛盾的一个较好措施,是《六库城市总体规划》和《六库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完成前的一个过渡。根据州、县党委政府的要求及六库老城区建设发展的实际,泸水县规划局组织相关专家对老城区《六库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综合评估,结合近年来规划管理的实际,于20*年11月编写完成了《六库老城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暂行)》初步方案,经六库城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和泸水县规划局业务多次讨论和技术对接,2009年1月形成初稿,通过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公示、提交规委会等程序后,目前已按法定审批程序呈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6、积极查处违法案件,城乡规划执法力度有所加强。各县严格依法行政,查处违法案件,规范城乡规划建设行为。泸水县2009年上年共查处违章建筑15起,责令拆除并已自行拆除3起,分别为*州国税局新区办公楼违规超占规划红线部分共计146.25㎡,*州宏泰房地产公司在建盖民通购物中心时将规划停车位置建设1*㎡商铺,下赖茂村民国忠南在3号路岔口边建盖的56㎡临时铺面,共计受理规划纠纷3起,并严格按要求予以调解处理完毕。福贡县停工建设项目1起。贡山县查处未批先建或未按规划许可建设的工程项目2起。

六库城市规划区内违法用地和违章建设处理力度有所加强。按照泸政办发(20*)191号文件的安排,自20*年11月26日成立“六库城市规划区违法用地和违章建设处理工作组”以来,共计收到185宗申报材料,3月份工作组开始入户调查,现已核查53户,其中有27户可办理相关手续,有6户房子未建完暂不补办手续,有2户不符合规划要求,暂不办理相关手续,其余18户主要为临时房暂不办理相关手续。

(四)加大城乡规划宣传工作力度,逐步健全城乡规划工作信息宣传交流平台

1、继续编发城乡规划信息。结合国家、省有关规划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州城乡规划工作机构的信息交流,我局上半年共编发了8期*城乡规划信息。通过即时准确报送我州城乡规划工作动态、城乡规划知识、六库城市规划委员会工作以及领导讲话等,加大对城乡规划工作的宣传,使城乡规划工作得到州委、州政府等相关部门和全社会的认识、关注和支持,从而不断促进我州的城乡规划工作。

2、建立政府信息网站和查询系统。为结合阳光政府准备推行“阳光规划”,增强城乡规划管理“透明度”,我局目前已建成了*州城乡规划管理局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和政务信息查询系统。

3、逐步加强电视广播宣传。配合*电视台《今日*》栏目工作人员制作完成《*城镇化龙头的舞动》的电视节目。同时接受了*州广播电台对《*州城镇体系规(20*-2025)》进行的采访宣传,进一步加深了社会对我州城乡规划工作的了解。

(五)主动服务,做好六库城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工作

1、六库城市规划委员会上半年共召开了2次会议。会议讨论研究了关于*州检察院综合楼、*州民族中学总体规划设计、泸水县第一人民医院规划设计方案、*州残疾人联合会办公楼设计方案等24个项目有关规划选址、专家技术审查、规划设计方案初步审查等工作,涉及建设项目建筑面积约316215㎡;投资规模约78810万元;用地面积131893㎡。

2、六库城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适时召开规委会办公室会议。严格按照办公室职责,认真讨论研究了龙桦豪庭购物中心、世纪广场商住楼、*州中级人民法院新区办公楼、*州广播电视局民族语译制工作室规划设计方案以及民通商场购物中心综合楼二期工程等近30多个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选址方案。同时对州人民政府批转的要求提出意见的建设项目及时回复,并积极主动服务建设单位进行实地勘查,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

(六)认真开展全州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管理工作

1、组织我州勘察设计企业单位顺利完成20*年网上统计年报工作。根据《云南省建设厅关于上报20*年工程勘察设计统计年报的通知》(云建设函〔2009〕9号)文件要求,我局从1月中旬开始对辖区内各单位的上报工作进行了催报和督促,3月前完成了网上上报工作。截至2009年,我州共有7家丙级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其中国有企业5家,集体企业1家,股份有限公司1家。从事公路勘察设计的有3家,水利勘察设计的有1家,建筑工程3家。20*年度期末从业人员合计122人,期末专业技术人员合计122人,高级职称人员6人,中级职称人员62人,初级职称人员54人,期末注册执业人次合计6人,均为二级注册建筑师。工程勘察完成合同额合计11万元,工程设计完成合同额193.5万元。

2、稳步开展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工作。积极为各类“扩内需、保增长”建设项目做好服务,2009年上半年按规定和州发展和改革委联合召开了5次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议。会议审查了泸水县第一人民医院新建工程项目第一期工程、*州卫生局8个卫生基础建设项目、兰坪县中医院等20个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文件,审查建筑面积29146.67平方米,概算总投资5814.95万元。

3、认真推进施工图送审和备案制度工作。依据《云南省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实施细则》(省建设厅2号公告),根据施工图送审和备案工作属地管理原则,上半年全州共发放了40份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知书。其中州局发放了7份,泸水局发放了8份,兰坪局发放了16份,贡山局发放了3份,福贡局发放了6份。

4、筹备成立*州勘察设计协会。通过上半年的努力协会成立的各项筹备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并于6月4日召开了*州勘察设计协会第一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协会的成立将加强我州勘察设计事业的发展,进一步规范勘察设计行业管理。

5、部署安排工程设计资质换证前期工作。我局根据云南省建设厅工程设计资质换证等相关文件精神召开了我州工程设计资质换证工作业务会议,认真分析我州7家丙级勘察设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查找出我州工程设计资质换证中存在的困难,并针对省建设厅安排我州在2009年11月份全面完成工程设计资质换证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按时顺利完成工程设计资质换证工作奠定了基础。

(七)努力做好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

完成我州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情况专项清理检查验收工作的工作报告;完成了《*年鉴》(2009卷)城乡规划管理的资料报送;完成州人民政府办公室批转的《贡山县人民政府关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请示》的回复意见;完成三江并流区域开发管理条例修改意见的复函;完成政协*州第九届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第64号“建议建设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场”的提案的答复等工作。

(八)继续参与重点项目建设

2009年上半年,按照州政府工作安排要求,州规划局坚持日常职能工作和重点项目建设“两抓两不误”,以州级行政中心和同心广场项目建设为工作重中之重,克服困难,努力工作,工程稳步推进。截止2009年6月20日,工程进度如下:

高低压配电工程、无负压生活供水工程、高低压强电设备工程、给排水管网工程、防雷接地工程、大楼外立面装饰工程、室内装饰装修工程一、二、三标段等项目均已完成自检自查工作,并已投入试运行。室内装饰装修工程三标段部分工程和空调系统、消防系统、室外亮光工程、智能化工程全面进入分项单机调试自检阶段,整幢大楼目前已全面转入细部处理和卫生清理阶段。

同心广场各项工程推进顺利。室外工程进入扫尾阶段。

地下车库灯光安装已完成,各种标识标牌正在安装中。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一是城市总体规划以及修编、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等各类规划的编制工作严重滞后,全州城市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极低。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实施管理的最直接法律依据,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开发和建设管理的法定前置条件,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规划设计条件的基本依据。兰坪、贡山的总体规划修编停滞不前;泸水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为88%;兰坪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为12.5%;福贡、贡山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为零,无法有效指导建设,由此造成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十分被动。二是目前我州各县尚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将城乡规划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二)全州城乡规划系统实行垂直管理后续工作不到位。由于各种原因,全州城乡规划系统自2009年1月1日实行州内垂直管理后,四县城乡规划管理组织机构未能及时健全完善,单位性质和职工身份尚未完全明确,全州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不能按预期正常积极开展。

(三)体制不顺,仍存在多头管理。按照《城乡规划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精神,城乡规划区范围内规划管理应纳入集中统一管理范围,但目前我州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以行政命令代替规划管理,以村镇建设管理取代规划管理的问题,城市规划区边缘地带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管理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选址意见尚未按照《城乡规划法》实行分级核发管理;我州除在州府六库建立了运作规范的六库城市规划委员会以外,尚未按要求建立州县城乡规划管理委员会,不能充分利用发挥城乡规划管理委员会“提出思路、协调规划、审议规划、监督规划”的作用。

(四)城乡规划管理队伍的业务工作能力和自身建设急待加强。由于我州各规划管理机构成立晚,人员少,馈乏熟悉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业务人才,外地专业人才吸纳困难诸多,加上工作任务重,没有交通工具等困难,造成监督不到位,违法建设屡禁不止,因此急待加强规划管理队伍自身的业务工作能力培训和自身建设很迫切。

(五)城乡规划宣传工作有待加强。广大群众对规划工作的了解程度和参与、重视程度还不足,规划管理工作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城乡规划政务公开制度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有待加强和完善。目前我州基本无力设立城乡规划展示场所,仅利用办公地点的一些公示栏和建设现场所在地进行极少部分的展示,规划的公众参与制度、城乡规划与建设项目公示制度、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明显滞后。

(六)城乡规划地方性规章建设相对滞后,不能很好适应城市规划依法行政的需要。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积极多方争取资金,争取把城乡规划工作经费列入各县级财政,加大对规划编制和规划执行的力度,加快泸水、贡山、

兰坪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步伐,同时提高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保障城乡规划的有效落实。

(二)积极协调理顺规划系统垂直管理后和地方政府的相关规划管理工作关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规划队伍自身建设,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城乡规划知识的相关业务培训,着力提高规划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同时加快成立城乡规划管理委员会步伐。

(三)结合阳光政府四项制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行阳光规划。积极推行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四项制度,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增加规划工作的公众参与方式,扩大公示范围,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接受公众监督,努力形成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主动支持和参与城乡规划工作的格局,为依法编制和实施规划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全面贯彻落实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工作,结合我州实际,重点做好扩大内需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工作。

城镇发展规划篇(3)

在我国实施加快城市化战略的过程中,在全国或区域中心城市的中心凝聚力逐步得到增强的同时,中心城市对近郊城镇的城市化进程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①房地产开发向郊外扩散;②交通道路(高速环线等)等基础设施建设向郊外扩散;③大型城市公共设施(娱乐中心、超市等)建设向郊外扩散;④建设范围突破了行政界限的限制等。

面对大城市向郊外扩展的影响,近郊型城镇如何保持自身的魅力,既实现城镇经济、环境等协同发展的目标,又满足大城市拓展对其空间规划上的要求是近郊型城镇在城镇发展规划中必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按照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或村镇规划编制办法,以往主要根据城镇(村庄)本身的发展历史编制的规划显然在空间覆盖面和规划深度上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城市近郊型城镇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需求。

虽然,近几年有关城市郊区、城市边缘区的研究已有了较大进展,有些规划工作者提出了“以环境容量定规模”“编制全镇范围的综合规划”等建议,但由于近郊型城镇规划的特殊性,对其规划编制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探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乐山市近郊城镇九峰镇总体规划的编制为例,探讨近郊型城镇规划的理念和方法。

一  九峰镇空间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

(一)现状

九峰镇位于乐山市市中区南部。镇域内以浅丘为主,兼有少量平坝,南与五通桥区牛华镇接壤,西靠岷江,北邻通江镇,全镇幅员面积23.4平方公里。

镇域地势为东高西低,坡度适宜,地质良好。镇域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植被良好。岷江由镇域西部流过。镇域内有大型水泥企业嘉化水泥厂、乐山岷江化工厂等,镇域西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乐山大佛、乌尤风景旅游及生态保护区。

(二)发展优势分析

九峰镇位于乐山市中区与五通桥区的交界处,是乐山市市中区的南大门。在乐山市新一轮总体规划中被纳入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区范围,是市中区二级组团九峰片区的中心,作为对主城区的拓展,和主城区在空间上存在有一定距离,其功能和主城区联系十分紧密,区位优势明显,受到主城区的辐射带动,发展条件优越。

(1)市委、市政府“旅游精品路线,打造第一山”工程的实施将使九峰镇迎来“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机遇。九峰地处乐山大佛、乌尤景区边缘,是“旅游精品路线”的功能补充,伴随大佛、乌尤景区拆迁还房点在九峰的建设,将有助于扩大内需,提高全镇国民生产总值,加快九峰城市化进程。

(2)结合乐山中心城区“退二进三”战略以及市中区产业调整,部分工业企业的搬迁以及现有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转移富余劳动力,有利于带动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拓宽城乡市场,发展小城镇。

(3)依托市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省道305线的建设,将极大地加强九峰镇在整个乐山市域范围内的地位和作用,改善九峰的投资经营环境。市污水处理厂和市人民医院三分院等重大工程项目在九峰选址建设,有利于改变九峰镇的形象,使九峰镇步入快速、健全的发展轨道。

(二)发展劣势分析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不够。

2003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为64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为1281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11.8%,第二产业实现3972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5.5%,第三产业实现1147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7%。在农业结构内部,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一些经济效益突出的特色农业(如苗圃、花卉等)发展不够。第三产业项目过分单一,几乎全是“农家乐”,与市委、市政府打造“环城旅游渡假带”的设想有相当大的差距。

(2)缺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企业规模小,产品的科学、技术、知识含量低。工业结构内部,污染较重的工业企业(如:建材业、化工业等)占较大的比重。传统的粗放性经营各现代化的集约型模式转变力度有待加强。

(3)道路等级低、里程短、面积小,基本为村道。道路系统不能满足客、货车流和人流的安全与畅通,制约经济的发展。

(4)九峰镇场镇建设杂乱无章,沿公路随意建设,造成联系不便,用地松散,机构布局混乱,市政基础设施无法实施,服务半径达不到要求,制约九峰经济社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二 近郊型城镇规划的基本思路

近郊型城镇规划必须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价值取向的超前性。价值取向是确保城镇空间健康有序发展的首要问题。近郊型新型生活空间是城市化,特别是城市发展的一种高级空间形态,其基本特点是环境价值取向较高和居民群体素质较高。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优化和谐的自然—人文环境是新型生活空间形成并得以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必须以长远的眼光、高起点的规划、高标准的建设、高水平的管理来营造城镇的空间结构。

(2)空间发展布局的整体性和适度性。考虑到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协调发展要求,以及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和邻近大城市的空间发展要求,建设用地的分布既要具有分散性,又要具有整体性。城镇的发展及其布局需要从内、外两方面进行综合、整体的考虑。同时,郊区化的价值取向在于自然的环境空间,在于乡村化的本土特色。确定适度的区域开发规模,防止过密开发,建立适度的区域空间尺度,防止特色退化,是维持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确定城镇未来空间发展的最终容量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3)空间发展时序的阶段性。近郊型城镇的空间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鉴于近郊型城镇空间发展的特征,近郊型城镇的空间发展必须坚持面向未来、面对现实、统筹安排、分期实施的原则,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镇的各项开发和建设行为同步进行。

三  九峰镇规划发展特点

九峰镇镇区的职能以居住、工业和仓储为主。九峰镇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有:

(1)农业发展方向:以稳粮增收为目标,保护好现有的高产良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在“结构调整、规模调大、经济调适、农民调富”的思路下,调出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的面积,建立高新农业示范基 地,以适应城镇的要求。

(2)工业发展方向

九峰镇位于乐山中心城区下风向,对不适应在中心城区发展的,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的产业,可采取有序扩散的形式,引导到中心城区南部九峰镇,因此,今后20年中,在九峰镇落户的工业企业为九峰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以便带动全镇经济振兴。

(3)第三产业发展方向

九峰镇域北部紧邻大佛、乌尤风景区,紧紧抓住“旅游精品线,打造第一山”的良好契机,利用紧邻风景区的独特的区位优势,发展现光休闲旅游业,并向纵深推进,与大佛景区配套完善的旅游服务网络,从根本改善九峰的面貌,实现社会、经济的腾飞。

四 九峰镇空间规划结构

根据乐山市经济发展战略和九峰镇的自然条件以及现有的社会经济基础,确定其产业总体布局为以九峰镇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形成九峰工业区,推动观光农业及旅游服务和工业区建设,从而带动全镇经济的发展。以超前性、整体性和与中心城市衔接性为原则,综合制定规划方案。

规划形成“一核、一区、二片、三组团”的布局结构。

一核:片区中心沿九峰镇主入口24米路的沿线区域设置公共服务中心及行政中心,形成片区中心、公共服务设施中心。

一区:由九峰片区南部和东部形成九峰工业区。

二片:由乐五快速路将片区分为东区和西区两片,其中东区为整个片区中心,西区为居住小区。

三组团:由城市道路分割,分别为九峰东区北居住组团,九峰东区南居住组团,九峰西区居住组团。

考虑本地居民和居住区新居民的实际需求,各片区内统一配置能满足内部基本生活功能需要的设施,形成一定规模的社区中心。而较高层次的公共服务设施则主要布置在镇域中心区块内,以强化中心区块的集聚辐射功能,实现镇域服务功能的自我完善。此外,充分考虑九峰镇域空间和域外道路网空间结构上的特征,在处理好各片区之间交通联系通道的基础上,强化各片区与中心区的联系通道,以充分发挥城镇中心高层次服务设施的辐射作用。

在完成镇域各区块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满足公共设施的配置需求,使之与城镇性质、城镇规模相适应,并与城镇形态、结构相协调,形成完善的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和城镇公共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并逐步加以改造和完善,以期提高其远期服务水平;适应市场经济特点,重点关注城市公益性、福利性设施的建设等。本次规划的城镇公共设施采用镇域中心和社区中心两级配置,建立系统的镇域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满足公共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体系。

镇域中心区的公建设施主要包括镇行政中心,社区中心,小学、中学、幼儿园等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医院,中心商业设施,综合性市场等。社区中心的公建设施主要包括片区中心管理委员会、幼托、文化室、综合商店、卫生所、邮政所、储蓄所等。除对一般的城镇用地进行分类外,对未来可能发展的产业,应在用地布局上加以引导。

对涉及交通、电力、电信、给排水、防洪、消防、环保等专项规划的内容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的编制要求严格执行。

此外,为使规划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规划对各区块的布局要点、各区块主要公共设施的配置、各类建设用地的建设原则及指标均加以规定和说明,绘制建设用地评价因素综合图、景观功能分区图、建设用地编号图、重点区块控制指标一览表等。用地块指标来指导实际开发建设,可较好地实现城镇空间布局的整体性和适度性,解决空间发展时序阶段性的矛盾,使规划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 2004版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

2 吴志刚,“外向型城市化”模式下的城镇总体规划方法探讨—以东莞市长安镇总体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0,(4)。

3  顾朝林,等,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4  崔功豪,武 进,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J].地理学报,1990,(4)。

城镇发展规划篇(4)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党中央对“三农”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关注为我国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新格局带来了机遇,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特别是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使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历史问题、城乡二元分治造成的差距太大,改革仅仅只是解决了其中的一部分,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的面貌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

1、概述

中国城镇化发展以城乡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主要内容是促进人口乡城转移,着力提升城镇化质量,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体现在规划领域的探索就是进行城乡空间统筹规划。特别是城乡统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城乡空间统筹规划迅速成为规划界研究的热点。

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

2.1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现状比较落后,公共服务的基本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这种供需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导致供需失衡。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首先表现在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不足导致与实际需求脱轨。基础设施薄弱,医疗、教育、卫生、文体设施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偏低,使农村居民难以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不能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

2)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低,提供服务范围有限。在大多数农村中,除行政机构和小型商店覆盖率较高外,一些如学校、医疗站、体育场所等公益设施的覆盖率并不理想,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养老院、托儿所等服务设施的覆盖率更低。再加上受农村地区范围广、村落分布分散的限制,大部分公共服务设施仅能为本村居民提供服务,而不在辐射范围的村庄无法获取,即便能够获得其服务质量也会受到场地条件限制的影响。

3)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指导不足,后期管理、维护工作滞后。目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多沿用传统模式,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由于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的大众性和服务的广泛性决定了其建筑设计、建材选择、施工难度等方面的复杂性,若缺乏专业指导,可能会由于施工不规范或建材质量问题等原因造成工程低质量。而且由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维护机制不健全导致其使用寿命变短、功能衰减、设施损坏等问题。

4)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缺乏协调性。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水平差距大,导致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区域不平衡。例如我国东部城镇化水平较高,经济也较为发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本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而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设施资源相对匮乏。而对于某一地区来说,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建设随意且过度分散导致资源利用率较低,造成空间的支离破碎和农村用地的浪费。

5)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少,投入不足。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进入21世纪以后,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但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仍有较大差距,依靠有限的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低收入远远不能改善现状。

2.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1)历史的原因导致“重城镇轻农村”的思想扎根于城乡建设中,国家财政投入更多地集中在城市发展建设中,而忽略了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2)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的不完善,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指导不具体,导致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纰漏。

3)政府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不健全,使对建设工作热情不高,建设效率和持续性较低。

4)当地村民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参与性低、管理意识的缺乏是使其难以获得自身需求,导致农村公共服务供需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没有突破区域范围的限制,规划本身存在技术和综合协调能力的局限。

3、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

3.1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原则

1)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原则。将城镇作为核心,充分利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统筹协调资源配置,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与

综合利用。

2)远近兼顾原则。规划建设不仅需要考虑近期需求,还要充分考虑到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农村人口分布变化与服务半径变化问题。

3)以人为本,方便生活原则。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根据当地居民生活需要,兼顾设施规模与服务半径要求,帮助农村解决最基本、最基础、最急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问题。以人为本,贴近生活,服务便捷,为农民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活生存环境。

4)因地制宜原则。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形地势和风俗习惯,结合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作出合理规划。

5)集中布置原则。考虑到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应将其尽量布置在农村居民相对集中的地方;同时为满足人们对各类设施的需求,应将其集中布置,满足在一定区域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全面化与便利性。

3.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

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要求我们将城镇与农村视为一个整体,因此,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也要求我们将城镇与农村共同考虑,统筹规划。就农村而言,重点研究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

1)文化体育设施布局。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是农村重要的文化工作网络和主要的文化活动阵地,其布局应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据点、以居民为对象进行规划建设,要求每个乡镇必须配有综合文化馆,设置图书馆、影剧院、室内外体育场等,条件允许的乡镇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配以多功能活动中心如茶室、室、书画室、游泳池等。

2)教育设施布局。经调查,目前农村教育设施布局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学校分布多而散、办学规模小、设施不齐全、教学资源浪费、教学氛围不浓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教育发展。要改善这种城乡间差距,教育设施的改革至关重要。首先,应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村学校的布局,合理布置中小学,考虑交通和经济负担等问题,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其次,要提高校舍建筑质量与美感,提高教学设施水平;第三,要合理规划学校规模,提高办学条件,充分考虑就学条件。

3)医疗卫生设施布局。目前农村医疗服务设施主要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相较于城市而言,存在规模小、环境差、保健功能薄弱且医疗人员缺乏、专业素质较低、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医疗设施的建设关系着居民的就医问题,首先,在规划时必须严格按照医疗卫生设施的标准进行建设,确保医疗卫生设施覆盖整个农村;其次,条件较好的乡镇可考虑配置专科医院和特殊性质的医院,如急救中心、妇幼保健医院、精神病院等;第三,政府应加大相关政策的改革,推进医疗设施的改善,改善当前乡镇医疗设施缺乏、诊疗受限的情况,确保居民的就医条件和健康水平。

4)社会福利设施规划。社会福利设施的建设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改善农村社会福利设施,首先,要合理布局服务设施;其次,完善社会福利设施的功能,使规模建设满足居民需求,提高现有设施的服务质量;第三,完善社会养老、救助、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功能,真正解决民生问题。

结语:在我国,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仍普遍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如何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完善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仍需要我们的不断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城镇发展规划篇(5)

1.引言

十对城乡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小城镇是我国最基层的城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也是当前高速城市化进程的主力军。因此,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健全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太平镇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产业的构成也将面对由资源消耗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太平镇面临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镇域发展需要进一步理顺城乡用地、产业布局、生态保护、管理机制的关系,均需要规划加以协调、科学布局,为城镇发展提供支撑。

2.太平镇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太平镇现状

太平镇位于邹城市西部,泗河东岸、白马河西岸,济宁、邹城、兖州、微山四地交界处。岚济路、新济邹路、临菏路贯通境内,交通十分便利。太平镇经济发达,工业基础实力雄厚,社会和谐,先后获得 “山东省环境优美乡镇”、“山东省特色产业镇”、“济宁市经济发展强镇”等荣誉称号,位居山东省百强镇第9名。全镇辖92个行政村,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

2.2 存在主要问题

(1)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太平镇属于传统的工业强镇,镇发展初期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生态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发展较为迟缓,存在相当部分具有污染性工业企业,如荣信煤化、里彦电厂等,所排放的污染性气体、固体废弃物等,造成各种污染物排放量也急剧,增加对城镇的居住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2)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

由于省级工业园区的有利条件,带动了太平镇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工业化发展迅速并未能带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城镇化的相对滞后,导致了道路、市政等基础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业的发展,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以重工业为主,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太平镇工业内部结构,对煤炭资源依赖过大,煤炭、化工和电力为主的资源型产业占主导地位,产业链较短,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加大了其经济的整体脆弱性,一旦矿产资源枯竭,相关的制造业也将遭受打击,面临产业的转型升级。

(4)塌陷区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由于煤矿的大量开采,导致了地下塌陷区面积日益扩大,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5)规划法制意识淡薄

城镇居民和不少投资者的法规意识较为淡薄,一些执法人员的法律水平和法制观念也有待于提高。规划执法人员不足,执法力量薄弱,无为无位,容易受到权力的干扰。

3.规划定位

在快速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小城镇发展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做好小城镇规划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小城镇建设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一方面由于小城镇处于建设用地投资成本――用地收益的关系使土地性质不断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小城镇有着更丰富的生态资源、文化历史承载的重要作用。太平镇应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对接济宁与邹城,衔接各种功能,融入济宁―曲阜都市圈,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各要素在区域中的集聚,形成整体化效应。探索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联动、各方参与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努力实现镇区合一,协调发展,构建宜居宜工的绿色生态环境。

在小城镇规划定位中,我们对太平镇的定位为:

(1)城市西部的门户城镇和重要节点城镇;

太平镇位于城市东西向发展的主轴线上,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地处邹城市、济宁市任城区、微山县、兖州市四地交界处,同时接受多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是邹城市向西对接济宁的桥头堡,打造成为城市发展的西大门。

(2)区域都市圈内配套与服务的区域性产业基地;

作为济曲都市圈内部的城镇,积极对接济宁市,成为承接周边城市产业转移、配套服务的区域性产业基地。

(3)城市副中心;

太平镇面临众多机遇,在良好的政策推动下,产业经济将快速增长,发展成为邹城市域次中心,带动县域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建设成为全省率先发展的示范镇,向全国强镇目标迈进。

(4)城市工业园,三大产业板块之一;

太平镇属于城市三大产业板块中的邹西平原综合经济板块,利用邹城工业园的带动,以煤炭资源为基础,发挥太平港区优势,集聚城市大部分的工业企业,重点发展煤电等产业。

(5)以生活居住和旅游休闲为主的重要旅游节点

利用北部压煤塌陷地治理的契机,积极发展建设生态湿地公园,将其打造成为重要旅游的资源要素,推动休闲、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4.太平镇发展策略

4.1产业发展

突出特色,依托城市工业园区,扩大产业规模、推进产业转型,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1)以荣信煤化为依托,借园区丰富的煤电资源优势,搞好煤化工基地建设的统筹规划,不断拉长产业链,以循环经济为模式,逐步形成精细煤化工产业链;(2)以泰山玻纤邹城公司和凯伦光伏材料公司为龙头,扩大规模,鼓励支持研发中下游产品,引进新型环保项目,实现产品多元化,建成一批实力雄厚的专业化生产企业;(3)加大对塌陷区的治理力度,促进塌陷地生态恢复,利用塌陷地水面发展渔业及旅游观光产业,建造环境优美的生态湿地公园。(4)以白马河港口为依托,建设物流中心,打造园区货物集散地,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

4.2 生态保护

(1)污染控制。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加强对监测点的监测,取缔一切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对城镇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处理和安全处置;(2)生态产业。工业园区全面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开发,在重点开发旅游的区域实行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同步的方针,保护区内的生物资源;保护区内的地形地貌景观。

4.3 管理机制

(1)加强城镇规划管理,完善城镇规划法制建设,严格城镇规划审批管理,建立健全城镇规划监督检查制度,确保城镇各项建设活动严格按照规划执行。健全管理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规划决策机制。(2)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制度,加强宣传,全面提高市民的规划意识,增强城镇规划的民主性。推进政务公开,实施阳光规划,增加规划的透明度,使各社会主体都能自觉参与规划、遵守规划、执行规划。

4.4 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

(1)思想建设主要是培养小城镇居民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三观”认识,提高小城镇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2)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文化事业的发展来提高小城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5.结语

小城镇是城市建设与乡村发展之间的重要沟通渠道,在我国社会经济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属于城市化进程中必不可少且相当重要的一环,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由于小城镇发展受到自身传统限制,与城市共同发展建设过程中在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管理机制以及社会文明等众多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以邹城市太平镇发展建设为例,通过城镇规划管理的手段,针对其现状存在的问题,有选择性提出城镇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发展目标,城镇定位――城市发展的次中心,以精细化工、新材料制造为主导的产业新区,生态文明的示范镇;对城镇发展策略提出了几条建议:产业发展的专业化、多元化,生态建设的严格化、可持续化,管理机制的合理化、人性化,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公众化,构筑有效的发展道路、相互协同的管理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的规划,以此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活力,维系城镇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欧振敏、刘兰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以武汉黄陂长轩岭街为例[J].城市地理,2015,22:10-11.

[2]祝奇峰.昆山陆家镇小城镇建设规划[J].城市地理,2015,22:14.

城镇发展规划篇(6)

1 村镇规划突出问题

1. 1 规划管理法律地位未真正确立

城乡规划管理体制不健全,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主体虚置或弱置,影响城乡发展和规划目标的实现。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对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具体界定各执己见,导致在实际管理中执法主体模糊不清。另一方面,有些地方长期以来没有规划机构、没有编制规划、没有规划执法权,造成规划管理工作举步维艰。

1. 2 规划管理机构无统一规范依据

城乡规划法中尚无统一具体的规划管理机构名称设置规定,城乡规划管理机构的设置存在着与《城乡规划法》所赋予职责不相符的问题。1)机构设置名称不规范。当前城乡规划管理机构的设置不规范表现在名称不规范、归口不规范、级别不规范、编制不规范等方面。2)机构设置体系不健全。规划工作没有形成有效的城乡规划管理机构体系,城乡规划管理没有达到它应有的覆盖面。有些地方没有专门的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建制镇规划基本是空白,急需加强此方面的工作。

1. 3 规划权限界定不明影响城乡规划整体发展

《城市规划法》明确赋予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十种管理权限并要求依法实施城乡规划。有些地方未严格按法律赋予的权限进行规划管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擅自下放规划管理权,人为造成规划管理秩序的混乱,给城乡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副作用。

2 村镇规划原则

2. 1 用地统筹和城乡统筹

用地统筹的核心是土地的集约利用,主要是指产业和城市发展高度融合、在单位土地上产值最大化的土地高效利用、科学的土地规划比例和人居产业联动发展。城乡发展统筹是以社会均衡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主要是指通过产业的发展吸纳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富余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通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协调城镇化进程中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通过城镇的辐射效应带动农村发展,融入区域大发展,通过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施。

2. 2 生产性投入和生活性投入

在城镇化建设中政府需要通过引导性投入建立新的产业发展平台,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进行投资拉动产业发展。生产性投入包括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投入、产业服务平台投入、企业固定资产投入、生产业投入。生活性投入包括公共设施投入、居民消费投入、城市环境建设投入、市民安居投入。两个投入可以解决政府独自实施城镇化的资金困境,同时调动企业、居民的城镇化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城镇化建设的效果。

2. 3

平等的市民待遇和平等发展机会

平等的市民待遇是指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进城的权益保障,享受到与原有城镇居民同样的身份待遇,平等的发展机会指的是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进城的收入保障,通过产业的发展保证农民变市民过程中,农民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的充分就业机会。平等的市民待遇要通过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户籍等若干领域的改革,使农民在身份上和城市居民平等。平等的发展机会是指在城镇化过程中应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为进城农民提供适应城市生活方式的基础保障。

3 方法及思路

3. 1 扩大总体规划区域

总体规划范围扩大并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做出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3. 2 深化城镇体系规划

加深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深度,增强它的系统性、预警性、整合性和可操作性。城镇体系规划可以延伸到村庄,对村镇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进行合理的布局,配合土地利用规划,从区域的角度对村镇的整治和发展起指导作用。

3. 3 城乡一体化的规划

城市和农村应该一起统筹规划以解决面临的问题,构建城乡一体的规划体制、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一体的土地制度、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制、一体的基础设施体制、一体的社会保障体制。

3. 4 专项的城乡统筹规划

根据城乡关系和矛盾修编解决这些矛盾的专项区域规划。对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编制规划是对总体规划的若干主要方面、重点领域的展开、深化和具体化,须符合总体规划的总体要求,并与总体规划相衔接。

4 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建议

4. 1 村镇建设目标要与农村发展的核心目标相联系

在村镇规划建设过程中,按照“量力而行、适度集聚,科学规划、循序渐进”的要求,加快农村集中居住点及康居示范村建设。以现有的行政村为中心,按规划保留、扩建、新建三类标准,完成农村集中居住点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通过一定时间规划建设,将自然村庄逐步迁并农民集中居住点,对规划外的原有自然村庄逐步完成土地复垦。认真编制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通过制定科学规划引导乡村发展,实行分类分区指导,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建设力度,注重实现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组织。

4. 2 有整体的长远规划并吸收民众全程参与

强调城乡规划立法的重要性,将指导性区域规划上升为立法性规划,明确要求制定相关村镇规划,强化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村镇建设规划分层次进行,形成市域、乡镇、村庄三级完善的规划制定管理体系,规划从上到下呈金字塔形,形成规划统一、区域统筹、公众参与的完整体系。在村镇建设活动全过程中实现权力和决策权力再分配,让农民参与进来,组织起来,对当地公用事业建设产生认同感和拥有感,保证村镇的可持续发展。

4. 3 村镇规划建设监管机制和过程管理

建立以乡镇、村为单位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制。村级成立规划建设工作管理小组,负责村庄的规划建设管理等日常工作,乡镇镇区的管理可以纳入市域的总体规划,按照城乡规划总覆盖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完善规划内容,不断提高城乡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小城镇建设应开展专项设计,按照功能定位准确,坚持节能节约的原则设计。采取相对集中公共服务中心,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和公共设施配套经费的开支,避免城镇化进程中的浪费现象。

4. 4 城镇历史文化保护

城镇开发建设中要保护有价值的古建筑,挖掘城镇历史文化,精心规划设计,建设亮点工程,打造特色城镇,通过深挖历史文化底蕴,提高城镇建设品位,使其成为镇区新的亮点。

5 结语

村镇规划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关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规划既是行动的纲领,也是行动的方案。推进城乡规划统筹发展必须把村镇规划作为龙头,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从城乡统筹、市域统筹、经济与社会建设统筹、人与自然统筹等角度来考虑,坚持高标准编制规划,并通过搞好规划加快城镇化建设工程。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 中国城镇化―――机遇与挑战[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邹兵. 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 城市规划,2003(15):79-81.

城镇发展规划篇(7)

[中图分类号]F29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11-0071-03

[作者简介]吴守华(1963-),男,安徽肥东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管理。

一、主动城镇化的提出和内涵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结构演变的重要推动力,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结构演变的基础载体。一方面,我国快速承接了全球加工制造业的转移,获得了“世界工厂”的全球分工地位;另一方面,开发区作为承载工业化的主要平台,形成了被动的、粗放式的“城镇化”。这里的被动所指的是,城镇化主要依据发展工业的需要而定,既缺乏有目的的规划引导,也不具备科学规划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城市的发展主要是靠工业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所吸引的人口与资本的聚集,表现为城市规模膨胀、数量增加,即城市的外延扩大。这种被动城镇化在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隐含着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结构性矛盾。于是,主动城镇化概念应运而生。

从国际上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规律看,当城市化率达到40%~50%阶段,由工业化推动的自发的被动城市化将达到临界值。张雷、朱守先(2008)对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城镇化的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积极实施主动城镇化战略是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的基础工程,也是避免滞后城镇化、过度城镇化及“城市病”的重要保证。

所谓主动城镇化是相对于过去的被动城镇化而言,主要是指依据城镇化规律、产业结构升级规律和区域产业转移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分阶段地规划引导和提高城镇化水平,同时实现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调整,奠定经济发展转型的基础。在主动城镇化阶段,城市在外延扩大的同时更加注重内涵的转变。

二、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安徽省城镇化现状

2004年以来,安徽省城镇化水平增速开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2010年,安徽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32%,尽管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

城镇化已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解决就业、扩大内需的重要载体。安徽省城镇化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异地城镇化明显。安徽是典型的人口输出大省,近年来,全省外出人口一直保持在大约1000万人次/年,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6。2009年全省总流出人口达到112392万,其中流向省外的人口为9119万人,占总外出人口的811%;流向省内其他城市的人口为21202万人,占总外出人口的189%。而且安徽省的异地城镇化还具有地域差异显著和不完全异地城镇化两大特征:一方面人口流出皖西大于皖东、皖北大于皖南,除合肥、芜湖及铜陵中心城区之外,其他地区人口均为净流出;另一方面,外出人口“候鸟”现象突出,外出时间半年至一年的人口占总外出人口的比例达到5119%。

2空间分异明显。首先,人口分布呈现出皖北大于皖南的特征,2010年皖北六市总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27%,是主要的人口集聚地;其次,东部地区各地市的城镇化水平大于西部地市,铜陵、马鞍山、芜湖、合肥城镇化水平均在60%以上,阜阳、亳州、宿州、六安、黄山城镇化水平低于40%;第三,皖江地区各市城镇人口增长量居全省前列,其中合肥中心城镇人口增量占总城镇人口增量的324%,芜湖占174%,安庆、马鞍山等市城镇人口增量也十分明显。

3城镇化质量仍然不高。与相邻的江苏省相比,安徽在基础设施、居民生活、农村现代化等指标方面甚至落后于江苏省2000年的指标水平。

(二)安徽省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通过与不同时期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其他地区城镇化率水平的比较,安徽省城镇化率显著偏低。

2人口板块与经济板块不匹配。皖北地区人口多,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皖江、皖南地区人口相对较少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发展南北差异较为明显。此外,区域中心城市与县城、镇存在明显的人口和经济的不匹配。有关研究表明,2000—2009年全省地级市中心城区城镇人口占全省总城镇人口的比重有所下降,而县城城镇人口占全省总城镇人口的比重同期有所上升,但同期地级市中心城区GDP之和占全省GDP比重明显提升,而县城GDP之和所占比重呈较快下降趋势。

3资源、环境保护压力较大。尽管有长江、淮河两大河流流经安徽,拥有全国五大淡水湖——巢湖,但安徽仍面临着水资源紧张的压力,尤其是皖北地区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缺水问题,长江、淮河支流及巢湖面临较大的环境污染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全省碳排放总量逐年增加,2009年全省单位GDP碳排放量约为059吨二氧化碳/万元,高于全国057吨二氧化碳/万元的平均水平,高于江苏省051吨二氧化碳/万元碳排放水平。

4城镇建设用地压力较大。由于城镇化过程的被动特点,在土地利用上表现为非集约、相对粗放的状态。以开发区为例,2009年全省开发区地均产出大约为68亿元/平方公里,且有76%的开发区地均效益低于这个平均水平。根据《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规划指标,2010年全省城乡建设用地中城镇用地规模约为2000平方公里,2020年全省城乡建设用地中城镇用地规模约为2600平方公里。而2009年全省城镇用地规模就达到2053平方公里,进一步城镇化的用地压力非常大。

三、安徽省主动城镇化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安徽省进一步城镇化应该依据城镇化规律、产业结构升级规律和产业转移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分阶段地规划引导和提高城镇化水平,同时实现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调整,在提高城镇化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城镇化内涵和质量的提升。

1以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为基础,通过规划引导投资和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和城市环境。根据各地市、县城镇化发展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合理选择各自在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地位及发展策略,主动调整各地城镇化进程的差距。

2以合肥、芜湖两大核心城市的技术、制度创新和综合服务能力为基础,推动形成具有协同和集聚效应的都市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一轴双核两翼”的发展战略,要实现这一发展格局,“双核”的作用十分关键,要求合肥、芜湖两大城市应进一步发展成为辐射、带动整个安徽经济发展的中心。

3发挥地级市政府所在城市以及发达县城等中等城市的“中转站”功能。

一方面,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中小城市的中心城市,与周边的中小城镇群在生产、消费和服务方面形成互补体系;另一方面,核心城市需要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具体服务联络的平台,向各城市群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和功能辐射。

4推进专业化的中小城镇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产业配套基地。从安徽省情况来看,县城、中心乡镇等中小城镇或者是自身具有某种独特的资源(如旅游),或者是接受大城市的经济外溢形成产业集聚或配套产业基地,与区域中心城市形成了产业链互补、市场互补、功能互补等密切的关系,下一步应更加主动地推进专业化的中心城镇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互补。

四、安徽省主动城镇化的规划支撑

规划的产生总是为了解决特定时期的特定问题,因而规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形势下的城镇规划应该是更加主动的规划,需要站在全球的高度,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长远的战略眼光来审视区域整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同时,规划也应该紧密结合区域发展状况和基础条件、资源禀赋等特点,对于一定区域面临的特定问题和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从安徽省城镇化面临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规划支撑和引领,通过规划引导城镇化的主动发展。

(一)顺应区域产业转移趋势进行城市功能定位

在沿海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一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向安徽等中西部省份进行转移,安徽由于区位等优势在这一过程中理应大有作为。

要从宏观上进行产业政策的引导和城市功能的定位,一些城市应根据本身的资源禀赋与所承接的产业,定位为相应的专业制造业中心;一些老工业城市、资源型城市则应该进行现代化改造,采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以及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等政策措施,使得这些地区的城市功能得以更新,争取实现类似美国的“冰雪地带”向“阳光地带”的转型。

(二)顺应产业扩散与转移规律科学进行产业规划

从长三角城市群角度看,安徽与上海、江苏、浙江的经济活动在空间、功能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互补关系,安徽应该主动将自身发展战略融为长三角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主动研究、规划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实现产业联动、企业联动。同时,随着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 人类空间距离的地理摩擦逐渐缩小,大都市的部分功能开始分化和扩散。这就要求城镇发展规划根据产业结构发展进程,及时进行调整, 不仅要构建合理的产业布局, 还要能促进产业的扩散与转移, 形成空间扩散的垂直化分工体系。

(三)系统规划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在公路、铁路、机场等区域间大型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后,系统、科学的城市基础设施供给将是安徽城镇化未来的历史任务,也是主动城镇化阶段的核心任务。在以往被动城镇化阶段,城市的规划往往根据工业发展的需要,对城市进行切分,形成条块分割的城市功能区,城市规划紊乱,城市病难以避免。主动城镇化阶段要求城市规划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从城市的产业远景和人口远景出发,制定集约、优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供给方案,涵盖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居住功能区体系、能源及水资源供应体系和城市环境保护体系等。

(四)主动对小城镇及其工业区进行总体规划

安徽的地域特点决定了县城、中心镇的发展是全省城镇化发展更加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些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将不同程度地遇到土地、环境、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制约。而且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在农民进入城镇居住地之后,工业区得到快速发展,城镇规模扩大但功能滞后。因此,小城镇的建设更加需要主动地进行规划和引导,促进小城镇和周边工业区的整合与升级,走更加集约、更加高效的小城镇发展路径。

五、对策建议

(一)加强城镇发展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整合和协调,进一步提升城镇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近年来,规划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不同部门从不同角度对不同领域均已开展或正在开展相关规划的制定工作,但是在推进城镇化实践的过程中,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同规划之间衔接不够甚至矛盾的地方,给规划的实施带来了一些不便。因此,有必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从主动推进城镇化的角度,主动、积极地加强城镇发展规划与不同规划之间的整合和协调,真正形成不同规划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局面,提高城镇发展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二)探索推进城镇发展规划的法治化

当前城镇化发展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协调、局部房价畸高、交通压力沉重、功能区布局紊乱等等,一定程度上与城镇规划缺乏前瞻性、连续性和法律严肃性有关。城镇总体规划是引导和调控城镇建设,保护和管理城镇空间资源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在主动城镇化阶段,城镇规划担负着顺应经济结构转变、指导城镇化有序发展的重要职能。为了进一步增强城镇总体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促进城镇健康发展,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城镇规划进行立法,规范规划编制、审查和监督管理,减少城市规划中的不科学、不稳定和无法律保障等问题,更好地发挥城镇发展规划在完善服务保障城镇功能和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中的作用。事实上,随着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和一系列相关行业规划的颁布,我国主要城市群的轮廓和功能定位基本明确,各城市群中主要城市的定位也基本明晰,主要城市的发展远景也已基本确定,为制定具有法律稳定性的长期城市规划提供了制度性的基础和条件。

(三)加强城镇投融资规划研究和制定工作,发挥金融支撑和引导作用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城镇化发展的支撑要素不外乎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目前土地、人口和各类行业、产业(技术)发展规划日趋完善,但对资本这一重要要素的配置总体上还缺乏系统性的规划。金融是一种资源,而且兼具自然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不仅从自然性的角度利用金融资源需要规划,从社会性的角度开发金融资源更需要进行整体和长远的规划,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金融资源在推进主动城镇化中的引导作用。国家开发银行近年来按照规划先行的方针,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合作,在系统性投融资规划的研究和制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针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与安徽省政府合作编制的系统性融资规划日前已经省政府颁布实施,对于合理、高效开发和引导金融资源支持皖江示范区建设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庞永师城市发展进程中周边小城镇规划建设研究[J]城市规划,2002 ,26 (10)

城镇发展规划篇(8)

随着新农村规划体系的形成,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而且还加强了城镇化进程。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规划为龙头,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只有加快城镇发展、提高城镇的经济集聚能力,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从而也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和平县规划特色简介

1.1现状城镇特色

和平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 和平县辖17个镇,239个村(居)委会,总面积2310平方公里,人口近50万。和平,是一个山好水好人好区位更好的宜居之城,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之城,更是一个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新兴创业之城。今天的和平,生态和工业并驾齐驱,古色和亮丽交相辉映。今天的和平,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和平县地理位置独特,南邻珠三角、北靠江西省赣州地区,辐射内陆;交通便利,粤赣高速公路、京九铁路纵贯全县;生态环境优美,客家风情浓郁,红、古、绿三色交相辉映,王阳明文化积淀深厚,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开发潜力极大。全县温泉资源丰富,水量大、水温高、水质好。全县共有露天泉点40多处,泉眼达200多个,其中较大的温泉有11处,水温大都在45℃-95℃之间,含偏硅酸、氡等多种对人体有益成份,极具开发价值。

1.2规划基本思路

本次规划的基本思路由“背景研究――指导思想――技术措施――规划目标最终目的”五个方面贯穿而成。背景研究从“宏观发展条件”和“自身发展需要”两个方面着手。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包括“以县域副中心城镇为目标、以历史文化名镇为特色、以生态名镇为保障”三个方面,其中:以县域副中心为目标,采用“小城镇、大战略”指导思想,以历史文化名镇为特色,采用“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原则,挖掘并塑造历史文化名镇特色,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以生态名镇为保障,采用“尊重并利用”的方针,梳理城镇肌理与生态环境要素,打造生态名镇基本框架。

本次规划除了运用常规的规划技术措施外,重点突出旅游发展规划、名镇保护规划、城市设计思维三方面的内容。从而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发达、资源节约、生态持续、特色明显、设施齐全、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规划目标。最终达到“指导城镇经济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目的。

2小城镇和新农村现行规划理论

2.1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理论框架

我国地域广阔,民俗差异、经济差别大,使小城镇规划的理论也注入了区域观点、动态观点和个性特色,加上小城镇形成的历史时段较短,使得规划工作开展相对较晚。目前的理论研究将小城镇规划体系划分为“2个阶段、3个层次”,如图1所示。

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层次按照新的《镇规划标准》可分为发展规划、建设规划、管理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小城镇历史演变规律和发展机制分析;小城镇在上层次区域的地位分析;区域村镇体系规划;小城镇社会经济现状存在问题的解决及发展战略目标;确定城镇性质、规模,并进行城镇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进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规划;进行用地综合评价,确定建设用地发展方向;确定城镇结构形态与功能,确定各类用地的综合布局安排;制定容量控制规划或控制性规划图则;制定对外交通及城镇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综合协调城镇给水、排水、供电、通信、燃气、热力、环卫等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综合协调城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游憩等社会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确定城镇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提出人防、消防、防洪等综合防灾目标及总体布局;综合协调小城镇镇区与规划区的各项建设和用地布局,确保居民“菜篮子工程”所需的蔬菜等副食的供应;根据需要与可能,提出历史文物保护与风景名胜利用措施,编制旅游规划;提出旧城改造措施、城镇远景规划与近期建设规划以及项目建设时序等;提出创建城镇特色的规划措施;制定鼓励和吸引农民进城的措施、经营城镇的原则意见、城镇管治的原则设想等;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实施规划的步骤、方法、措施的建议。

2.2新农村规划的理论框架

新农村规划是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要求,在认识上和理论研究上都还没有形成个完整的理论框架,现有的一些理论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形成的。新农村规划理论框架如图2所示,从理论体系上大致可划分为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2个层次。①村庄建设规划。依据乡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村庄的建设规模和建设用地界限,统筹安排村民建房以及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与规划期内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②村庄整治规划。依据村庄建设规划,确定村庄具体整治项目,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重点解决饮水、行路、用电、垃圾、污水等问题,并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和古树名木、古村落、古民宅等历史文化遗迹,带动村庄整体环境建设,改变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3小城镇和新农村规划理论存在的问题

3.1小城镇规划理论存在问题

目前小城镇规划理论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对小城镇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不够深。针对小城镇特色、现存问题以及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规模、创造特色、实施规划等一系列发展战略问题没有很好地研究。以至于规划几年一修编,设计做出来了,问题却未解决,导致规划前后一个样,对小城镇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指导作用。②跟上层规划缺少联系,又无法指导下层规划。一方面由于指导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一些规划单位的编制成果也较粗糙,使得小城镇在编制总体规划时无法把上层规划作为依据,造成做出的规划在区域内部缺少有机的联系。另一方面由于管理水平和专业认识上存在局限性,使得大多数小城镇总体规划偏重于集镇建设规划,而对镇域镇村体系规划重视不够,无法指导村庄的规划建设,从而制约了各自然村落的发展。③总体规划缺乏弹性和特色。多数规划编制单位在编制规划时对影响小城镇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考虑较少,使得规划成果缺乏灵活性,规划设计在落实时成为城镇建设的机械地施工蓝图,阻碍了小城镇的发展。再加上目前普遍存在“千镇一面”的现象,使得小城镇更无法找准位置,不仅丧失了已有的特色,而且规划后在产业上也没能形成新的特色,在区域内未形成影响力,无法带动村庄的发展。

3.2新农村规划理论存在问题

虽然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可真正将新农村建设纳人国家计划应该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总体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以后。由于起步时间较晚,加上我国地域、历史文化、民族差异较大,到目前虽然对新农村规划理论做了一些研究,但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来指导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其现有规划理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对新农村规划理论体系研究较少。很多地方对新农村从认识水平到规划技术上都存在一定误解,将新农村规划简单地认为是多建几栋房、多修几条路、多建几个工厂等,所以作出的规划图纸在实践中落实起来难度较大,也无法扭转现有村庄的实际面貌。

②现有新农村规划理论根本无法指导各具特色的农村的规划建设。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各地差异较大,对新农村的理解和要求也各不相同,要想让各个地域的人都能接受新农村,至少在规划理论上要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不能拘泥于一种或几种常规模式。

③多数地方将新农村规划理论与小城镇规划理论混同起来。农村有其自身的特点,按小城镇的要求搞农村规划建设,不仅浪费成本、实施难度较大,最后还会搞得不城不乡,不利于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

④多数新农村规划缺少与上层次规划的衔接。新农村规划涉及到农村的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任何固步自封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要充分分析村庄在整个区域内的地位和优势,跳出“新农村规划来做新农村规划”的思维,真正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真正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

4协调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发展

4.1摆正新农村和小城镇规划的顺序

“城乡建设,规划先行”已成为所有理论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的共识,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和小城镇规划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城乡健康发展的有利保障。要防止规划工作、管理工作中搞一刀切,更要防止形式主义的作法,同时也要改变以往把新农村规划与小城镇规划混同的做法。从规划理论上理清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实施顺序,将以“发展规划”为主的观念转变到以“结构规划”为重的思路上来;将“由上而下”的规划顺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规划顺序;将就村论村、就城论城的观念转变到整体分析、统一规划的理念上来。

4.2 从规划理论体系上完善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关系

小城镇由于规模小,发展不稳定,必须加强区域分析与研究才能正确把握其发展方向。以往的小城镇总体规划虽然强调做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而实际操作当中对规划的范围多是围绕抒镇建设用地一块展开讨论,对于区域内的村庄基本情况了解和把握不够,使得镇域村镇体系规划成为摆设,无任何科学性和实用性。区域内一旦引进企业或某个产业进行调整,都会使整个规划修改过甚至要重新做过,规划根本无法指导和促进乡村的发展,有时反而会成为制约城镇发展的教条主义。为此,必须将新农村规划纳人小城镇规划当中,并且要“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分析把握好自身的优势,整合资源、合理布局,留出空间为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其理论体系和操作步骤如图3所示。

城镇发展规划篇(9)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发展小城镇逐渐成为了社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首要方案。小城镇规划管理是小城镇建设的序章和铺垫,对于城镇各个方面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小城镇主要包括大城市的卫星镇、县级市所在城镇及县级市区属镇。而小城镇规划管理就是城镇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利用有效的策略,把批准中的规划变成现实,并且对于小城镇中的各项建设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的过程,也体现了城镇政府的意志。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我国的小城镇数量开始不断的增加,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但如何规划和管理好这么多的小城镇,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本文通过对小城镇规划管理核心内容的深入了解,结合我国在小城镇规划管理的现状,谈一谈小城镇规划管理的科学发展。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就目前的小城镇规划管理来说,其规划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不相统一,部分方面在同一个县的镇乡总的体制和管理机构不一致,造成了规划管理部门很难完全的履行其职能,给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带来了不必要的困难。此外,县级的行政部门在业务上大多都是只给予镇上一些指导,具体工作仍然要由镇上的部门工作来负责办理,但这些工作往往是最繁重的。根据目前的人员编制和机构设置来看,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小城镇的规划管理权限方面有一定的制约。

2.2 执法存在问题

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执法主体的不统一以及执法过程和范围的条块分割,这些问题大大增加了违法建设查处的难度。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的执法内容各不相同,先后主体交叉不一,力度不足,协调不够,领导不力,配合不妥,难以形成综合强有力的执法局面,一方面要面对违法规划拒不执行相关规定的违法建设;另一方面也要面对乡镇违法审批的违法建设。由于人员不足,对于违法建筑的查处就不会精确到位,使得规划管理的形象和权威在实际实施中大打折扣。

2.3 人员编制和经费不足

由于乡镇政府对于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重视不足,使得小城镇的规划编制不仅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而且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基于此种情况,乡镇的人员交流和培训工作将会难以展开,导致其管理人员参差不齐,阻碍了小城镇的规划建设。

2.4相关干部队伍素质不高

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和其它的工作不一样,它对于规划管理人员的政策性和专业性要求一般都很严格。小城镇规划管理人员在处理日常事务时,不仅要根据一定的原则维护严肃性和法律性,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具有适度的弹性。所以这就要求规划管理人员不但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且要具有较为精深的专业素质,从而正确的引导小城镇规划建设向规划中的目标发展。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许多的小城镇没有专业化的管理人才,部分的管理人员缺乏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和规划专业知识,其本身的业务不精,规划理念和意图不熟,思想陈旧,有的甚至不懂基本的规划管理常识。小城镇规划管理的干部队伍人员素质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小城镇的快速发展需求。

3、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3.1 科学编制规划

根据“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城镇个性、优化布局结构、形成地区合力”的发展策略,在宏观上优化小城镇空间结构分布,调整产业布局,进一步促进小城镇规模的合理化。在此基础上,编制或者修正小城镇规划管理体系,继而指导规划管理中各类规划的编制或者修正工作。此外,要提高规划管理体系编制的工作力度,使得编制成果有较高的水平和档次,并且改变编制时间长的局面。

3.2 完善制度规章

任何工作都要有相关的制度规章作为约束,才会使得工作规范化和合法化,小城镇规划管理也不例外。在实际的规划管理中,应该结合当前的工作,尽快的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和法规。其次,制定规划管理责任制,把规划管理作为相关人员政绩考察的主要部分。同时,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且得到部门的配合和社会的认可。

3.3 重视专业技术创新

提倡和支持小城镇规划管理专业技术创新和研究,给小城镇的规划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借鉴其他城市规划管理的先进经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规划管理方法。主要推广以计算机技术为重心的办公室自动化技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规划设计。

3.4 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人员素质应该从两方面入手:广泛宣传培养和尊重人才。在广泛宣传培养方面,小城镇的规划管理人员应该树立规划就是法、财富和服务的观念,并且从法制、财富和服务三个方面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培养人才。在尊重人才方面,由于目前小城镇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偏少和知识水平偏低,所以地方政府应该积极的挖掘人才,并有爱心的呵护他们,诚心聘用人才,关心培育各方面的人才。只有这样,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工作才会快速稳定的发展。

4、就发展与现实建设的矛盾

发展与现实建设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小城镇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工作方面,使得小城镇的规划管理不能满足小城镇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制度规章和人才需求等方面),这是首要的矛盾。其次,小城镇规划管理体制和机构与小城镇规划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即小城镇在规划管理机制上的设定和实际的规划管理工作不相符合,使得各项工作的管理和开展存在着冲突,阻碍了小城镇的发展。

5、科学发展的前景

对于小城镇的规划管理来说,科学发展有着很广阔的应用前景。首先,它可以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况,对规划管理体系提出合适的建议和改进策略,使之更加符合小城镇当下的发展。其次,科学发展可以大大拉进小城镇发展与其规划管理之间的差距,使得小城镇规划管理在未来的发展中跟上小城镇的发展步伐。不仅是这两点,科学发展还有很多的发展方向,所以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

6、建议

针对科学发展的发展内容前景,目前应该做好基础方面的改进,以迎合科学发展的理念。首先要建立一个健全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方面的多层次管理机构;其次要培养一个有高素质的规划管理队伍;最后要以人民代表大会为主设定严格的规划管理制度,并明确执法主体。只有把基础的部分做得更加规范化和完善化,才能引领小城镇规划管理的科学发展。

7、结束语

由于我国城市和乡村在经济上不断的融合及靠近,小城镇的发展在未来也将处于重要的地位,这就给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带来了新的意义和内涵。作为一个小城镇规划管理人员,在当下更应该掌握好小城镇规划管理的核心内容,积极借鉴国内各个地区关于小城镇规划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小城镇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好目前的小城镇规划管理工作,也为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在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8、参考文献

[1] 陶特立,张福林,黄勇,邱桃东. 由“太湖蓝藻事件”引发的新思考――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规划建设创新模式探讨[A].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9:5.

[2] 杨伟刚,齐曼. 小城镇规划管理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以邢台市为例[J]. 现代农村科技,2009,08:5-6.

城镇发展规划篇(10)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城市规划发展至今已经是相当成熟,并向更高的阶段飞速发展的阶段了。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所谓城市规划是指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等客观条件制定适宜城市整体发展的计划,从而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并进一步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一项具有战略性和综合性工作。所谓城市建设是指政府主体根据规划的内容,有计划地实现能源、交通、通讯、信息网络、园林绿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将城市规划的相关部署切实实现的过程,一个成功的城市建设要求在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人工与自然完善结合,追求科学与美感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共赢。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城市群,城市带不断涌现。社会巨大的竞争,更多的人涌入城市,使城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压力与问题。交通问题、污染问题、就业问题、住房问题、等等。而随着各种问题的涌现,人们各种意识的提高,对城市建设的思索也更有高度与深度。一种“反规划”意识应运而生。人们的返璞归真的愿望越来越强。洗去大城市的繁华,休闲、舒适、更接近自然的生活环境,放下纷扰的生活状态,正渐渐走进人们的思想。

而这种意识,正是现在小城镇建设应该找的突破口。放弃繁华的外表,回归一种自然的质朴。作为城市建设参与的一份子,我们笔下的城市,是不是应该褪去繁华的攀比,褪去豪华的“包装”,更放弃无知的复制呢?真正的给这些新兴小城市一种灵魂,一种自然的内涵。我们的小城市不应该是那种大城市的缩影。我们应该让我们的新建小城市成为一种历史的延续,而不是复制。

随着城市话进程的发展,人们素质的提高,城市的建设必须加大公众的参与,作为规划师,我们除了要服务于甲方,政府之外,更应该听听公众的声音,毕竟他们才是这个城市的主宰,是这个城市的灵魂。而小城市的建设更应该如此,只有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才能真正赋予这片土地真正的灵魂。

首先,就要完善公众参与程序应当具有公开性,落实到城市规划实践中就是推行政务公开、行政公开,实现以权利制约权力。具体包括信息公开、标准公开。信息公开是指在城乡规划编制中,城市规划事前公示、审批后公告与城乡规划调整公示相结合;在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实行建设项目事前公示、事后公告制度;在违法建设案件查处中,城市规划部门应当通过网站、公开栏等方式向社会公布违法项目名称、违法建设当事人、违法事实、查处依据、处罚决定等。标准公开是指规划部门必须制定和公开他们对相关建设项目审批和评价的标准。公开透明的公众参与是公民基于知情权以及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需要,是公民对城市规划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力在公众的视野中运行,同时也是城市规划层面上对于人权的尊重与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

其次,完善的公众参与程序应当具有可执行性。我们这里讨论的可执行性问题其实就是讨论公众参与的方式问题。综观国内外相关经验,公众参与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民意代表、非政府组织和精英代表。其中精英代表方式归根到底还是将民众的话语权交到极个别人手中,在民主程度还不很高的中国,这极易导致权力的异化。非政府组织是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社会集团捍卫自身权利的一种工具,在我国有限的权利开放的背景下,不同社会群体利用权利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因而权利的开放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不平等的,因此非政府组织形式也很难真正代表民众意愿。民意代表的方式在现阶段的中国还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的,具体到实践操作中则使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听证制度、公众参与投票表决等。

当然,公众的参与,是在政府,以及建设者,专家的正确引导下,才能有效的进行,在这方面政府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只有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执行才能使公众的意识作用最大化,而不是走形式的把参与变成了“掺和”。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城市建设的执行者,有更高的思想境界,更科学的管理系统,更严格的执法队伍。

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是一种由城市规划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的划分、管理方式的确定和管理机制的运用等综合起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体系。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是否合理,是城市规划功能能否充分发挥的首要条件,是实现城市规划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当前规划管理体制在协调公权与私权的关系上有诸多不顺。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其行政组织体制、财政分配体制和权力运作体制、法律保障体制能否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

全国应形成统一的城市规划管理行政隶属建制,管理体制垂直从中央垂直到地方,与国土管理的职权一致,只有中央垂直管理,才能避免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完全成为地方政府的附庸和管理工具;规范规划管理执法职能,确保城市规划实施依法行政。在健全规划立法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将规划管理权集中,绝不能下放、分散,为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加大对越权审批、违法审批、违法占地、违法建设的处罚力度,保证规划管理有一个良好的并能独立执法的社会环境;强调规划区内建制镇宜设置规划派出机构,以利实施城乡协调发展;建立派驻规划督察员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的层级监督,建立快速反馈和处理机制,防止和减少由于违反规划带来的损失。

城市规划法治是指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中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作为行政执法主体是否依法行政,依法治城。不仅要注重法律制度在实践中对所有当事人的同等约束力,而且更重视其是否能有效地实施,这是衡量一个城市规划管理秩序化程度的根本标志之一。追求公平与效率是城市规划管理的根本目标,城市规划法治的基本价值体现是以人为本,规范化是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目标和使命。

城市规划法治包括三方面要求,一是提高行政法律意识,是指社会行为主体、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管理相对人对《城市规划法》及相关的行政法规的认同、观念、思想、情感等的认知状况;二是完善行政法律设施,建立完善的行政法律规范和高效、严密的行政法律组织,是“依法行政、依法治城”得以实现的根本前提和组织保障;三是严密行政法律操作,即社会行为主体在行政法律意识支配下执行、运用、遵守行政法律的活动。

建立城市规划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决策透明度,高效的信息公开制度和行政的透明度是公众能够对规划部门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的必要条件;完善规划法规体系,建立《城市规划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等相互协调的法规体系;严格制定城市规划的决策程序制度,通过程序,行政过程的公开性、透明度得以增加,在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架构起一个双方能够沟通与合作、引导与接受的空间;明确规划管理权限,明确规划管理权力与其他诸多权力的分工制约关系,以及规划管理权力与社会权利的明确区分;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社会监督,公众在自愿基础上成立的各种非政府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并确保其社会协调功能,才能更好地代表公众行使对政府机关行政行为的监督权。

上一篇: 网络安全笔记 下一篇: 矿井火灾防治技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