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5 15:33:46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1)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及意义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的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一“决定”明确表明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职业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就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职能作出了明确界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岗位,适应我国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既具有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受到良好的职业技能培训,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协调发展,能运用现代高新技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相关技术问题,又有一定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教育部也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业院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不断培育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努力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

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应当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也才能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内容及其作用

高等院校大学生要具备的职业素质,主要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道德,二是职业实践能力。

(一)职业道德及其作用

具体而言,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劳动的人们基于职业特点所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它是整个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

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必备的精神动力。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社会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各个行业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密切,每一个社会从业者,都既是服务者,又是被服务者,整个社会的一切从业者是相互服务、相互扶助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从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职业道德正是促使上述职业品格形成和提高的精神动力和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建设搞得好,能促进劳动者做好本职工作,改善社会从业风尚,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局面的形成。同时,职业道德也使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当代大学生对未来的个人及社会生活充满着理想和憧憬,而职业道德作为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可以促使其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职业责任心,形成具体的职业信念和职业品质,热爱本职工作,从而更有利于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同时,职业道德能够调节行业内部的行为规范,使劳动者之间形成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和谐醇正的工作氛围。

(二)职业实践能力及其意义

职业实践能力,主要指一个劳动者应当具备的在生产劳动、经济文化生活、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将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并形成实际积极效果的能力。

实践能力是人的智能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不断发展、完善自身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也是社会发展对社会个体提出的基本要求。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的现代社会,个人理想的实现和个人价值的体现,很大程度取决于社会个体的理论应用性和实践能动性。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高专大学生应当更加突出自身的实践特点,提高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和实干精神。当前我国面临的发展问题错综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矛盾,因此,职业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应当着力培养的成才条件之一。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

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特别是一线岗位的主力军,社会对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从学校培养状况和生产部门反映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学生对就业单位的忠诚度有待提高

总体来看,学生对所在单位的实力、发展状况、薪资待遇、培养体系还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对单位诚信度不足的状况,如对单位所在地域、薪酬水平、晋升制度等要求过高,即使进入单位工作以后也不安心工作,认为劳动强度大,待遇较低等等,因此伺机而动,想寻找更好的单位。从对已经就业的学生的调查来看,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参加工作以后半年内,频繁跳槽,导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度提出了质疑,认为其缺乏敬业精神,没有社会责任感。造成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彼此不信任。

(二)缺乏创新意识和奋斗精神

从近几年的跟踪调查来看,一些学生的职场目标不明确,职业定位存在很大的误区,一味贪大求全,讲究工作的稳定性和高待遇,却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往往在遇到困难时不知所措;缺乏创新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不能勇挑重担,单位和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能为所在企业和单位的发展承担能力上和思想上的责任。

(三)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不能满足行业需要

虽然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很多学生在校进行实践环节时,由于实践学时少、实践条件差等原因的限制,实践操作能力有限;另外有些同学还不能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始终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应当有更好的岗位和待遇,不愿从事基层和一线工作。 "

(四)缺乏团结互助的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在大学生求职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很多学生更多地把同学或同事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始终对他人怀着戒备甚至敌对心理,不愿意与对方交往和沟通,长此以往,就把自己置身于集体之外,形成自私自利的不良品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而从市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来看,企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有良好的团队意识。

(五)社会环境和观念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学生所体现出的职业素质的不足,除了以上提到的大学生的主客观因素之外,还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原因。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我们争夺青年一代;另一方面,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都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带来许多负面影响[3]。特别是在电子信息和网络广泛覆盖的今天,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声势大、难于控制的特点,对大学生影响很大。因此,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必然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

四、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途径

(一)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的教育

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其基础还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教育,没有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这样的“精神大厦”,职业素质的养成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教育,又是高等院校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所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胡锦涛同志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我们不仅要从治理社会大环境入手,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和方式方法。

首先,进一步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把“育德”放在首位,要重点把握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个中心内容,而不应当忽视德育的重要地位,各高校应当为德育建设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积极支持德育建设。

其次,积极开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现在很多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沿用与其它专业课相同的课堂讲授、老师讲、学生听、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厌倦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因此没有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教学效果很差。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诸如多媒体教学,加强课堂互动,让学生自己谈对社会现象的看法,老师给与积极的建议和引导,以及开展课外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简便易行而且效果很好的方法。

再次,要清醒地认识到,思想道德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整体任务,大学作为一个系统的教育机构,应该整体上重视德育建设,它不应当是某一部门或某几个老师的责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的言行以及与学生朝夕相处过程中的潜移默化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各个高校首先应当重视对师德的教育和培养,从任课老师到辅导员,从行政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都有责任为学生树立一个职业道德的榜样。

(二)树立职业典范,积极影响学生

高职院校在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应强调职业素养的指导作用,要让学生认识到仅有一技之长并不一定能为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自己的劳动所得也是没有保障的。只有以良好的职业素质为基础,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得以体现。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学校可以定期聘请一些德才兼备的劳动模范以作报告、开讨论会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个优秀的劳动者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

(三)加强校企合作,增强学生的实干精神和敬业精神

高职院校应当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实践的范围和对象,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增加教学实践环节,与相关企业建立工学结合友好单位,定期安排学生到生产一线接受锻炼,培养工作技能,感受企业文化,了解社会现实,培养爱岗敬业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集体的关系,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切实有效地提高劳动实践能力。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2)

罗伯斯大学(OralRobertsUniversity)是美国的一所私立大学。该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学生就业形势一直保持良好势头。该校对会计专业本科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中有许多值得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借鉴的方面。

一、罗伯斯大学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概况

(一)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设置紧密结合经济环境

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模式取决于培养目标定位。罗伯斯大学在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突出体现了紧密结合本国经济环境的特点,充分反映经济发展对人才职业素质的需求。在美国的商业经济体系中,有7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因此,该校商学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致力于培养个人创业的企业家精英或管理人员。作为体现培养目标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则充分体现出培养学生应具备的会计管理职业素质与能力。如在专业应修课程中,通过管理类课程培养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在实践教学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对商业案例进行实地分析考察的能力以及为中小企业提供商业咨询的能力。正是这种具有特色并紧密结合经济环境特点的培养目标定位及其课程设置,使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师在学生职业规划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引导学生职业目标的初步设立。商学院的学生在入学时并不划分专业,但每一名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会有专业老师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导师在学生第一年上公共课的过程中,就会为学生介绍专业前景、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体系和选修的课程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填写大学学习计划书及学习进度表。第二,跟踪服务和指导学生修正职业目标。在每学期开学注册课程之前,指导老师都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进一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课程选择。学生按要求填写选课表格并得到指导老师签字后才能到教务管理部门进行注册。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改变或某门课程学习有困难乃至职业发展倾向有变化,老师便会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计划进行调整,直至学生按照职业规划目标修完所有课业,走上职业道路。第三,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目标。在学生进入高年级后,教师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便进入了指导学生写简历并不断进行修改的阶段。由于专业课老师在社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与企业具有广泛的联系,因而也能为学生提供公司招聘的各类信息,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很高。由此可见,专业教师在学生职业目标的规划与修正、知识体系的架构与积累、学习计划的完成以及职业素质的积累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路人作用。

(三)案例分析是学生训练职业能力的有效方式

案例教学是训练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手段。案例来源或取材一般有两类:一类是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报告,可用于财务分析、战略管理等课程所需的案例;另一类是教师自己编写的将课程知识点融合起来的案例,如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课程所需的案例。案例教学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作为未来会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分析和预测能力。以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报告为案例进行的分析,既要求学生从宏观上对国内外该行业经济现状分析入手,还要求从微观层面对该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该行业的走势进行判断并对该公司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这种案例取材真实,没有也不需要进行任何修正或调整,学生不仅得到了作为未来会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分析和预测能力训练,而且对案例企业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为毕业后进入该行业甚至该企业提供了充分的职业准备。第二,搭建了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平台。在案例分析中,从团队形成、选题、分析直至撰写报告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在团队形成阶段主要靠学生自主结合;选题由团队成员根据课程内容及要求共同研究确定,从查找资料、分析数据、建立模型一直到撰写分析报告,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配合与协作。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对学生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团队精神,使其懂得了如何与团队成员沟通、合作。第三,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会计职业素质。学生撰写的案例分析报告,通常要符合MLA(现代语言学会)格式及APA(美国心理学会)格式标准进行标准化的注释、标注、脚注及索引,引用超过7个字以上就应在文章中表明出处并进行标注。这不但体现了对知识产权的尊重,而且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大学期间职业目标的设定以及自身职业素质的锻炼,完全是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进行的。在大学期间,学生都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意识。学生们一入学,便开始主动寻找社会实践的机会,并有意识地按照职业规划目标进行专业实习。因为他们都很清楚,大学期间没有实习经历和经验,毕业时很难找到工作。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了解会计工作的规范和要求,了解企业会计工作的整体运作,形成一个对会计系统的初步认识,为日后步入会计职业领域奠定了基础。二、我国会计教育中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反思与改进

尽管我国大学中对学生会计职业素质教育的外部环境与罗伯斯大学相比有很大差异,如学校的师资力量、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公司对待大学生实习的重视程度以及为学生提供的实习机会等等,但撇开这些客观因素,对我国高等会计教育而言,在对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方面,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

(一)高等会计教育者应认真研究培养目标

现代高等教育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培养目标。从学校对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看,一些高校将其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中高级会计管理人才。从学生对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认同来看,有学者调查表明:“通才+专才”的组合是大多数学生公认的最佳选择。作为提供教育资源的学校对培养目标的定位,与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学生对培养目标的认同,两者之间是否相互吻合,以及如何在课程设置上科学合理的体现培养目标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训练,都需要认真思考。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接受教育者,对培养目标的理解是否能够满足经济环境的要求,最终都要接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检验。因此,我国高等会计教育者应对我国的经济环境特点、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质与技能的要求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确立高校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并围绕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才能使培养出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建立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职业规划的激励机制

在我国,很多高校都配备有班主任,而且大多数班主任都是专业教师。许多班主任不仅在引导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方面倾注了心血,同时也在指导学生职业规划、确立学习目标以及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等方面发挥了引路人的作用。但是,这些作用的发挥都只源自于教师的自觉行为,并没有形成一个机制或建立起一种制度,因此难以调动所有专业教师关心学生职业发展的积极性;而一些学生也往往由于缺乏指导,无法形成对专业的充分认识,最终因目标缺失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虽然许多高校也建立了导师制,但对导师作用的认识大都局限在对课程学习尤其是毕业论文的指导。应借鉴罗伯斯大学的导师制,将教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帮助和指导作为一种制度确立下来,在制度中明确导师对学生大学期间提供包括职业目标设定、课程学习、就业指导在内的全程职业指导服务,并建立相应的考核与奖励措施。确保每一名学生在一入学就能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并在学生为实现职业目标积极实践的过程中跟踪服务。

(三)探索富有成效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素质和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学校应在政策上和资金上鼓励教师走出学校,建立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为编写高水平案例积累素材。第二,高校通过为企业提供专业咨询或服务,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外实践环境。对此,我国的企业迫切需要转变观念:接受实习生不再是增加企业的负担,而是企业及早瞄准人才、选拔人才、与其他企业竞争人才、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的难得机遇。企业为提升自身竞争力,必将日益重视科学规范的管理。2007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要求必然促进企业对具有较高会计职业素质人才的需求和竞争。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重视人才的早期培养与选拔,并主动与高校合作,将高校培养人才与企业储备人才紧密相连,实现企业支持高校,高校为社会、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的多赢局面。

(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3)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用人单位主要从成本和效益出发,更多地考虑招聘大学生能否带来更大的效益。在招聘现场经常见到,面对着设计精美、内容充实的一摞摞奖励证书, 用人单位并不感兴趣。他们在面试现场向学生提问的往往是,“你参加过哪些社会活动?”“你在哪里实习,做什么?”“你做过项目吗?”“现在是否有比较成熟的科研成果?”用人单位用人,从过去看重学历转到学历、素质能力并重,甚至专以素质能力为重。

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素质与能力需求,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因此,从人才市场对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出发,高等教育要在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行业职业发展所需要的通用技能和素质。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是决定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是职场制胜、事业成功的法宝,是真正提高毕业生的择业就业竞争能力,提高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的根本途径。

一、企业招聘人才的主要标准和尺度

职业素质是企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衡量应聘者能力的主要标准和尺度。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是人才素质的一个子集,同时也是人才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所谓人才素质,是指人在德智体美诸多方面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人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人才素质具有诸多的衡量标准,例如科学素质或者说专业素质大致可以用学历和工作经验来表征;人才的智力水平大致可以用智商来衡量,而心理素质和对社会或者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则与个人的情商有关。这些衡量标准在用来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可以作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一个客观衡量尺度。

世界经合组织的柯林·博尔提出,21世纪人才必须有三本护照、三种生产能力和三种财富。三本护照分别是:学术性护照,职业性护照,事业心、进取精神、创造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的护照;三种生产能力分别是创造能力、塑造能力和想象能力;三种财富分别是创造性、健康和交往。这“三个三”实际就是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的高度概括。

能力结构指高素质人才对于从事专业岗位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能力组成。从人才全面发展的目标及21世纪对大学生能力的需要和大学生成才战略来考虑,21世纪大学生在能力结构方面应具备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信息的灵活处理能力;良好的适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沟通交际和组织管理能力。

调查表明,接近100%的大学生不了解、迫切希望知道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使用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基本标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素质能力现状与用人单位要求相去甚远,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生素质能力不足。社会对大学生“眼高手低”、“纸上谈兵”、“好高鹜远”、“高分低能”等负面因素的评价,说明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能力与社会、与用人单位、与工作实践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大学生自身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技能不高,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企业最看重大学生什么素质

企业已不再单纯用高学历、高分数的标准来衡量大学毕业生了,而是用是否具有优良的人品、团队意识、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的献身精神等来评价大学生毕业生。

(一)优良的个人品质

对企业而言,员工的品质就是企业的“品质”。所谓做事先做人,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德才兼备方成事,这是对每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很多企业宁愿要高品质即使专业知识成绩差的人也不愿要专业知识优秀而人品低劣的人。因为专业知识欠缺一些可以通过企业各种培训、深造机会弥补,但低劣的人品却是无法弥补的。

(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企业发展离不开团队合作,个人成长也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帮助。企业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员相互协商、相互尊重、相互凝聚的程度。所以企业非常看重大学毕业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大学毕业生也只有将个人融入团队,个人发展才会更加顺利。

(三)敢于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

企业和社会非常欣赏勤奋、上进、肯吃苦的年轻人。大学毕业生在未来的道路上,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学生时代就要有长期忍受痛苦的思想准备,要耐得住寂寞、敢于拼搏、敢于冒险、吃苦耐劳、经得起各种困难的考验、不断进取、并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四)扎实的专业技能

学习成绩不是企业用人的唯一标准,但是仍然是企业衡量大学毕业生的一项无可替代的重要标准。熟练掌握或精通某项专业技能,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永远都是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只能称为“人材”,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大学毕业生可称为“人才”,而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的大学毕业生方能称为“人财”。

(五)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已由过去的一般能力要求,发展到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特殊要求。那些善于运用自己的大脑去不断探索、开拓和创新的大学毕业生是企业最看重的人才,因为他们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孜孜不倦地向更新、更高、更强的目标挑战。

(六)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企业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也是毕业生成才的基础、事业腾飞的起点。企业和社会希望并要求大学毕业生把选择的“职业”当作长期追求的“事业”,要热爱、投入和执著,要与企业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工作”和临时落脚点。一个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大学毕业生,不一味只关注企业能够为自己提供什么,而是考虑自己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价值。

(七)较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是否能够在艰苦或不利的环境中很快调整自己的状态,保持旺盛的斗志,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大学毕业生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培养自信、豁达、乐观的思想素质,坚强、果断的意志品质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进行友好的人际交往,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实健康,自我个性意识稳定发展,从而增强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能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

总之,具有良好的人品、扎实的基本功、吃苦耐劳的精神、强烈的事业心、不断创新的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及有明确追求目标的大学毕业生才是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建议

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学校层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结合学生就业主要趋向,通过市场调研和归纳,梳理出学生所需重点发展的专业技能、通用能力和个人素质,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课程教学,达到满足学生未来职业与人生发展的能力要求,使学生做好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充足准备。

(一)重视人才市场与用人单位的调研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也不一样。要总结出适应实际要求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与能力的胜任模型和标准体系。在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密切联系实际,不断更新人才市场信息,把握市场需求,建立有针对性的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和适应能力。人才需求的素质与能力体系的建立,可以通过对目标行业企业的职场人物访谈,收集近期毕业生反馈信息和用人单位的评价,调研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等途径获得直接的一手信息。知己知彼,有针对性提升学生各方面技能。

(二)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素质能力评估工具

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各不相同。通过相应的测量与评估工具,让学生了解自身当前的各项素质与能力的状态和水平,准确清晰地了解分析自我。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业规划、素质与能力的拓展计划。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经验,建立适应本校学生实际的素质与能力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科学设计评估流程和测量办法,建立素质与能力的评估记录,为学生提供实际帮助,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相应评估报告。

(三)借鉴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各项适应人才要求的素质与能力,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获得未来职场和人生的成功。通过讨论分析贴近学生的职场成功人士,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接受,有利于学生模仿和建立榜样目标。在教学实际中,通过引用和分析典型案例,可有效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素质能力概念,进而理解和掌握各种提升途径与方法。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外亲自搜集和分析相关实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与探索,共享交流各种信息和思路,无疑可以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四)加强课堂内外的团队训练

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各种技能是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逐渐掌握形成的。因此,团队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各项素质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教师在训练学生各方面素质与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建议主要采用拓展训练的教学方式。拓展训练活动项目的选择与组织,一方面可以借鉴心理学与教育学方法,另一方面可以直接采用企业培训的成熟经验。这部分教学,除了授课教师外,亦可以根据学校条件实际,聘请企业人力资源和企业培训专业人员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和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4)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用人单位主要从成本和效益出发,更多地考虑招聘大学生能否带来更大的效益。在招聘现场经常见到,面对着设计精美、内容充实的一摞摞奖励证书, 用人单位并不感兴趣。他们在面试现场向学生提问的往往是,“你参加过哪些社会活动?”“你在哪里实习,做什么?”“你做过项目吗?”“现在是否有比较成熟的科研成果?”用人单位用人,从过去看重学历转到学历、素质能力并重,甚至专以素质能力为重。

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素质与能力需求,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因此,从人才市场对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出发,高等教育要在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行业职业发展所需要的通用技能和素质。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是决定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是职场制胜、事业成功的法宝,是真正提高毕业生的择业就业竞争能力,提高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的根本途径。

一、企业招聘人才的主要标准和尺度

职业素质是企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衡量应聘者能力的主要标准和尺度。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是人才素质的一个子集,同时也是人才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所谓人才素质,是指人在德智体美诸多方面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人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人才素质具有诸多的衡量标准,例如科学素质或者说专业素质大致可以用学历和工作经验来表征;人才的智力水平大致可以用智商来衡量,而心理素质和对社会或者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则与个人的情商有关。这些衡量标准在用来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可以作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一个客观衡量尺度。

世界经合组织的柯林·博尔提出,21世纪人才必须有三本护照、三种生产能力和三种财富。三本护照分别是:学术性护照,职业性护照,事业心、进取精神、创造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的护照;三种生产能力分别是创造能力、塑造能力和想象能力;三种财富分别是创造性、健康和交往。这“三个三”实际就是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的高度概括。

能力结构指高素质人才对于从事专业岗位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能力组成。从人才全面发展的目标及21世纪对大学生能力的需要和大学生成才战略来考虑,21世纪大学生在能力结构方面应具备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信息的灵活处理能力;良好的适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沟通交际和组织管理能力。

调查表明,接近100%的大学生不了解、迫切希望知道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使用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基本标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素质能力现状与用人单位要求相去甚远,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生素质能力不足。社会对大学生“眼高手低”、“纸上谈兵”、“好高鹜远”、“高分低能”等负面因素的评价,说明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能力与社会、与用人单位、与工作实践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大学生自身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技能不高,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企业最看重大学生什么素质

企业已不再单纯用高学历、高分数的标准来衡量大学毕业生了,而是用是否具有优良的人品、团队意识、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的献身精神等来评价大学生毕业生。

(一)优良的个人品质

对企业而言,员工的品质就是企业的“品质”。所谓做事先做人,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德才兼备方成事,这是对每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很多企业宁愿要高品质即使专业知识成绩差的人也不愿要专业知识优秀而人品低劣的人。因为专业知识欠缺一些可以通过企业各种培训、深造机会弥补,但低劣的人品却是无法弥补的。

(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企业发展离不开团队合作,个人成长也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帮助。企业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员相互协商、相互尊重、相互凝聚的程度。所以企业非常看重大学毕业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大学毕业生也只有将个人融入团队,个人发展才会更加顺利。

(三)敢于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5)

近年来,就业市场出现“就业难”和“招工难”两难的局面。一方面,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就业难、难就业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直接感受;另一方面,则是企业面对不愿“屈就”的毕业生无奈长叹,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犯愁,很多职位只能虚位以待。就业“两难”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培养不足,学生职业素养欠缺,不能合理定位个人职业目标,做出理性的就业选择。因此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努力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成为高校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新常态下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人才是社会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构筑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灵魂。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础在于其自身的基本属性,即学术性和职业性。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多层次、类型,形成了分层的高等教育系统,受教育者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高等教育不再只是培养社会精英,也需要为受教育者的实践做一些准备,即培养企业需要的合格的职业人。智联招聘副总裁赵鹏指出,“现在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成绩、知识和经验的欠缺,而是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质的缺乏,企业招聘人才的标准有接近七成的权重是放在应聘者的职业素质上。”因此,学校在履行教育的职业服务功能时需要考虑学生就业的满意程度和持久的职业发展,急需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职业综合素质为前提,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强调渗透职业素质的教育。

(二)高素质的职业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浪潮已经来临,新技术带来的产业升级换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已经演化为人才与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人才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企业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企业在选拔人才时,标准已从注重单一的知识能力转移到职业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求有良好的文化基础,还要有良好的职业品格和精神,非常看重毕业生的道德品质、文化认同、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创新思想、应变能力、学习能力。企业希望能招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合格人才。

(三)职业素质培养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必然之路

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高校毕业生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这种转变促使高校毕业生在享受大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就业阵痛的压力。同时大学生个性鲜明,渴望得到认可和尊重,他们明确表示“上大学就是为自我完善,为将来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提升职业素质、尽快成为“合格职业人”,是他们今后走向成功的事业基础,是进入职场前的必要铺垫和准备,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成功择业;关系到他们的职业生涯和发展。为此,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强烈的呼声应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助推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合格职业人”是社会所望、学校所求,更是大学生所盼。

二、目前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误区

(一)重专业教育轻职业素质培养

职业素质培养是一个综合系统,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核心能力构成了基本培养内容。个人职业素质的培养就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所要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为优秀职业人的过程。遗憾的是,高等教育目前所呈现的种种不适应,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究其原因在于不少高校并未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性,传统的教育体制注重的只是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人们在思想认识上也大都认为只要掌握了本专业的职业技能就具备了进入社会谋求发展的资本与能力,从而忽视了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社会所需要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的培养。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本专业教育的结合、渗透不紧密甚至完全不相关,忽视了对大学生包括职业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重就业指导轻职业规划

高校在实践职业素质教育中,由于人力、物力等众多因素的限制,把职业素质教育简单化、短期化。简单认为素质教育容易实施,短期内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认为职业素质教育就是就业指导,在学生求职前进行就业指导,以便学生在就业面试中现学现用便可,帮助毕业生在毕业时找到工作就是职业素质教育的成功。而毕业生能否适应职业环境、毕业生在职场朝哪个方向发展、能发展多远,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就无能为力。素质教育不等同于技能训练,需要把外在的东西内化为自身的素养与品质, 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 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更是一个漫长的陶冶过程。短期促销的就业指导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职业素质教育,它同学生的职业生涯预备期和发展期相分离,并没有根据社会需要,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重共性教育轻个性辅导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以及职业情况等方面,职业素质教育和培养的目标在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根据不同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高校在制定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方案时,应试教育依然是主调,如“ 考级考证热”、“ 汽车驾驶热”;刮起了“ 辅修风”、“下乡风”,这种一锅煮式、工厂生产式人才培养缺乏对个体本身的进一步了解,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盲目地将学习好的或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培养, 而使个体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满足,培养的人才难以最大程度适应工作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新常态下高校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对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在推进职业素质教育时,不能功利,也不是权宜之计,需要高校把职业素质教育提升到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全方位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全程辅导至每个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渗透性是实施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在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其主战场仍然在校园课堂。目前大学生的培养大部分还是来自于课堂教育,特别是专业教师,他们与学生在课堂上联系最为紧密。所以在现有的教育形式下,应该充分发挥好课堂教育的作用,调整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职业素质教育的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职业素质教育。所谓学科渗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任何年级、任何课程的每一位教师需尽可能地强调其所授课程具体内容的实际涵义与职业价值。任课老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传授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注意阐明这些知识与技能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这既可以解释各种学科的意义和适用性,又可以提供更有效的工作技能,使学生认识到此课程内容对于将来从事的职业的贡献和重要性。因此, 实施职业素质教育不能满足于某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而要全面反思我们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 特别要从教育的主体文化课和专业课程教学人手, 要从体制上确立素质教育原则和素质教育模式。

(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

教师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引导者与组织者,教师具有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品格、气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使每一位教师树立起新的人才观、质量观,积极投入到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形成全员育人的有效工作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教师产生积极向上、不断学习提高的动力和内在需求,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职业素质教育要求。

(三)搭建课堂与课外、学校与企业合作,拓展职业实践教育平台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

学校尽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但毕竟不是职场,因此大学生对外面的职业世界了解较少,实践能力、业务经验等方面相对较弱,不利于学生客观全面把握职业环境,实践才是职业素质形成的唯一途径。学校要结合大学生不同阶段的职业发展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实践活动,激活以职业素质提升为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利用学生的实践实习、第二课堂的创新实践活动、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积极为学生构建校内外结合的实践教育平台。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在磨炼意志锻炼能力、了解社会的同时,也可以对其所学专业的应用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感性认识。

参考文献

[1]刘铁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2,31(5).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6)

关键词:

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走强,各用人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渐长,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良莠不齐,甚至成为制约其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因此,了解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探讨其职业素质培养模式的构建渠道,创新其职业素质养成的有效途径,成为有效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增加和促进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之现状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体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三十多年来,全国超过四百余所民办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1.职业意识淡薄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具体表现是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如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等。职业意识既影响大学生个体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调查表明,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了解不足,对目标公司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认识不清,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认真考虑过自己的职业发展等问题。有的大学生入职之后无法快速适应新的用人机制和环境,频繁出现“跳槽”“裸辞”等现象。

2.就业能力不足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获得工作的能力较差、保持工作的能力不足。有些大学生不注重提升交际能力,不善于推销自己;有些大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欠佳,不能合理定位自己适合的单位或岗位。在工作能力方面,有些大学生虽经过专业训练,但动手能力不足,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欠缺;还有些大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忽视实习实践,不注意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只注重做事,不注重做人,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以致保持工作的能力不足,经常濒临被让出岗位的危机。

3.心理素质欠佳

部分大学生表现出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在现实面前形成强烈反差,导致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最终产生心理失衡。在激烈竞争的就业环境中,部分优秀的毕业生暂时无法找到专业对口工作,而某些平时表现差或能力一般的大学生由于其他人为因素反而获得了热门岗位,必然挫伤其他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承受能力差的大学生可能产生恐惧心理、厌世心态等。还有的大学生由于其就业不稳定,对待工作缺乏持之以恒的品质,将初次就业当成跳板,先求稳定,再另谋高就,这势必造成有用人才的流失。

二、深化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建构模式

近年来,由于高校持续扩招和办学体制等客观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难题。与普通公办高校一样,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个人全方位、多角度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共同努力,深化“学生—高校—社会”立体式职业素质培养模式非常必要。

1.学生自我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大学生身处激烈就业形势,想要脱颖而出,就势必首先从自身做起,如做好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这也是整个模式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做好正确职业定位的客观基础。只有进行科学的职业定位,才能确定最适合自己的职位或方向,进而顺利找到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积极参与实习实践,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逐步锻炼和培养职业意识。

2.学校责任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平台。民办高校有责任有义务运用职业发展理论,构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帮助他们完成由“大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使他们成为职业素质高、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首先,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要实现全程化,应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为基础,按照具体情况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其次,学校要坚持开展大学生职业素质课程教育,通过有效训练和实践使其掌握基本的就业理论和技巧。还可合理运用校园文化活动等载体开展职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在校得到锻炼。最后,学校还应培养有专业就业指导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指导工作。

3.社会共同培养模式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社会问题,除了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政府和用人单位也应提供相关保障。政府可继续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制定专项计划和政策来支持大学生就业前的实习,扶持职业素质教育的咨询辅导机构,以满足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用人单位可逐步完善实习制度,深化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人力资源共享,达到“双赢”。

三、创新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途径

职业素质的培养包括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与培训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彼此反馈,最终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其将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

古人云,志不强者智不达。民办高校要创造条件,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科学系统地为大学生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自觉认同并积极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明确人生奋斗目标,形成向既定目标努力的强大合力,最终促进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

2.组织技能训练和资质考试

民办高校各学科专业技能训练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方面效果明显,作用不容忽视。近年来大学生热衷的有关职业资格证书等资质已经成为相关职业准入的基本标准,它是作为社会普通劳动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的量化形式。有针对性地组织大学生参加相关内容全面、训练科学且具有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必将提升他们的职业素质。另外,民办高校聘请用人单位优秀人才或优秀校友为大学生传经送宝,给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同样有利于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3.重视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注重发挥社会实习实践的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在生产劳作过程中培养和提升职业素质,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好坚实基础。要大力抓好第二课堂,充分利用课堂之外的宝贵资源和有效载体,如组织开展向历届优秀就业创业校友典型学习交流活动,举办职业素质学习评比、演讲比赛、技能展示、科技制作、知识竞赛、报告讲座等,让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无处不在,落到实处。

4.扶持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民办高校要积极完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要抓紧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与措施,对具备创业实力的大学生团队给予重点帮助、扶持。加强大学生见习训练工作,确保见习训练体制机制正常运行。加强大学生创业培训,加大定点培训机构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创业导师制,举办创业大赛,完善“进展会、进社区、进县市、进校园”一体化的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机制,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理念,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以创业带动更多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产生更多“创客”。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总要求,对于促进和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深化改革、促进就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具备良好职业素质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实现个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只有把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强化意识,形成合力,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才有望真正养成。

参考文献:

[1]张伟平.以素质拓展为主线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D].2011.

[2]徐冬蓉,严晓兰.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5):148-151.

[3]刘洋,付小美.从就业市场需求看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J].广西教育,2010,(3):118-119,121.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7)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介绍,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是本世纪初的6倍多。目前,我国人才市场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技术工人短缺,普通工人也短缺,而就业难则主要是大学生就业难。在大学生普遍反映“工作难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在抱怨“人才难求”。

而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职业素质的高低。所谓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它主要包括能力素质、人格素质、理念素质、健康素质等方面[1]。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他的职业生涯状况。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状况下,了解大学生职业素质状况,探讨职业素质培养模式已经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1.职业意识淡薄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如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既影响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有调查表明,目前大量高校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知之甚少,不知道目标公司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未考虑过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些学生入职之后不能很快适应公司环境,组织忠诚度较差,频繁出现跳槽现象。这些问题反映出大学生职业意识比较淡薄、职业价值观模糊、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

2.就业能力不足

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和生活中出现变化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获得工作的能力较差、保持工作的能力不足。[2]有些学生不善于推销自己,把求职当作学校、老师、家长的事,坐等工作自己找上门来。有些学生分析能力较差,不能合理定位自己适合的单位或岗位,造成找工作屡屡受挫。在工作能力方面,有些学生虽经过专业训练,但动手能力较差,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欠缺。还有些学生过于偏重知识经验的积累,却忽视了职业职责、内在品质等的培养,只注重做事,不注重做人,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以至保持工作的能力不足。

3.职业心理素质较差

很多大学生对自己了解不够,不能够很好地给自己定位。有时自视过高,当不能达到既定目标时,就认为自己没用,产生自卑心理。有时又定位太低,目标很轻松就达到了,这使他们又产生了自负心理。工作中遇到问题和挫折是很正常的,但部分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正视和处理这些问题,抗挫折能力较差,无法承受所遇到的挫折,有些学生甚至会因此走向极端。种种现象,折射出大学生不成熟的心理素质,它与用人单位所需求的员工心理素质相去甚远,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方面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构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关系到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努力。培养所需要的资源不仅涉及学生个人、高校,同时还需要社会、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因此需建立“个人—学校—社会”全方位的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1.自我培养模式

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大学生面对如此激烈的就业形势应首先从自身做起,做好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努力学习专业技能,通过自身不懈努力提高职业素质,这也是整个模式体系中最重要的途径[3]。一般而言,大学生的自我培养模式有:(1)做好正确的职业定位。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是大学生做好正确职业定位的客观基础。这就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正确的职业方向。只有做好职业定位,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才能顺利找到工作,才能使自己的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2)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结合自身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对年轻人而言,职业选择是否适当,将影响其将来事业的成败以及一生的幸福。大学生应从入校开始就重视职业规划,做好职业规划,及时修正职业规划,并按照规划严格执行,这样才能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凭借良好的职场敏感度达到职业成功的彼岸。(3)增强专业技能。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同时要不断实践,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只有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才能真正增强专业技能,更快地实现职业目标。

2.学校培养模式

高校是大学生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载体。高校有义务运用职业发展理论,构建高校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完成由“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4],使他们成为职业素质高、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首先,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要实现全程化,应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为基础,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和渗透于大学四年教育的全过程,最终实现毕业生正确择业观的确立和价值观的成熟。其次,学校要坚持实施大学生职业素质相关课程教育,通过群体性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就业知识,得到基本职业训练。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也要围绕职业素质教育进行,使学生在学校就得到锻炼。学校可以利用一些社会资源如生涯辅导机构专家、优秀校友等为学生开设讲座,提供可供借鉴的职业咨询服务。另外,学校应培养一批有专业就业指导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学生工作者,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指导。

3.社会培养模式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除了大学生自身以及高校,政府和企业也应提供相关的有效保障。政府方面,可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制定专项计划和政策来支持大学生就业前的实习开发,也可以扶持一些职业素质教育的咨询辅导机构以满足目前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企业方面,可以逐渐完善大学生实习制度。目前我国仅有5%的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形成吸纳大学生实习的意识。因此,应倡导企业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努力实现资源共享。这些企业的实习制度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培养人才、选拔人才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机会。如果我国能形成大学生企业实习制度,将提高大学生整体职业素质,实现人力资源共享,真正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徐冬蓉,严晓兰.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148-151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8)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9-024-02

一、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职业素质是指人们从事相应的工作所应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职业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人的职业素质为内容和目的的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职业素质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培养层次,主要实施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知识教育;二是身心和谐发展层次,主要实施职业身心素质教育和职业审美素质教育;三是创业能力发展层次,主要实施职业技能和职业情感培养。这三个层次相互作用并构成职业素质教育的系统。它有以下特点:

(一)针对性

现代高等教育并不是纯粹的专业或职业教育,它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可以终身接受培训和学习的空间,为毕业生离开学校后能够获得自身发展和社会流动创造条件。因此,高等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培养学生高尚的 职业道德、传授基础的职业知识与技能、铸造优良的职业身心素质而言的。

(二)系统性

职业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素质教育中居于首要位置,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身心的健康是职业素质教育的保障。因此,在职业素质教育中,要强化整体性原则,突出职业素质教育在时间上和内容上的连贯性和一致性,突出高起点、长规化的特点,把握职业素质教育的深层次规律,密切联系和准确把握职业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创造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三)实践性

职业素质教育与其他的素质教育活动相比,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日益发展,职业逐渐分化,职业结构也日趋复杂,但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这些素质都不是生而有之,主要依靠后天的学习、实践和锻炼。

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一)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角度看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必须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当代大学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可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

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高等院校必须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基础素质、职业技术素质和创业素质。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涵纳生存和从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这是高等教育的和重点,也是学生立业谋生和继续发展的核心素质和能力。

现代社会对毕业生职业素质有客观的要求。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才的需求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中的用人单位非常重视毕业生的职业素质,着眼于人才扎实的基础知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未来人才的素质应是具备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责任感、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有较强的适应力、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的完美结合。知识经济社会使高等院校必须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重视职业素质教育,科学地把握职业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未来发展的走势,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创造职业素质教育的地域特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创造职业素质教育的阶段特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创造职业素质教育的阶段特色;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寻找突破口,创造职业素质教育的学校特色,实现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从现代社会对毕业生职业素质的客观要求看

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才的要求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以知识为经济核心要素的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的显著特征就是将知识创新在人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提到空前的高度。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普遍认为:未来人才素质的构成应是具备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更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具有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适应科技领域综合化;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特证和特长;具有与他人协作及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

(三)从用人单位的重视程度看

各类现代职业对于就业者文化素质和合理知识结构的要求愈来愈高。曾有专家对3000家公司进行了仔细研究,以了解公司员工在新形势下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素质是什么。专家们给出的选项包括电脑技能、专业技术能力等因素,但调查结果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员工对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其次是丰富的阅历和责任心。微软亚洲研究员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说:微软研究院的用人标准尤其看重人才的职业道德,应聘者要经过严格的面试,以考核他的诚信。

(四)职业素质的培养对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职业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等教育虽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但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社会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历史重任。高等院校的学生都有自己相应的专业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选择了具体的职业。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后,职业岗位的变动随时都可能发生,因此要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具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高等院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既把养成健全的人格放在第一位,又注重专门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所需求的有创新精神的尽可能完善的人。因此高等教育除了有责任向学生传授广博的文化知识外,其主要的使命就是要为毕业生走向社会和就业提供必要准备。如何让高校毕业生人得其事、事得其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三、大学生职业素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发展方向与职业目标不明确,造成学习动力不足

曾有人研究,在对自己处境不满意的人中,有98%的人对自己心目中喜欢的世界没有一幅清晰的图画。一个心中有目标的普通人,会成为创造历史的伟人;一个心中没有目标的人,只能成为一个平庸的人。目标可以不断地鞭策人去进取,是人不断前进的发动机。职业目标不仅是一个人前进的方向,追求的结果,而且它在一个人整个的职业生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职业目标的明确,在一个人的大学生活中会产生无法估量的价值。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教育,有利于发展他们对未来职业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加强他们对未来职业的积极态度,增强他们解决复杂学习问题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愿望、责任感和在工作上取得成就的愿望。

(二)职业素质的形成过程并未形成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

学生由学校过渡到职业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新人不是在毕业前夕一蹴而就的,而是大学四年职业素质连续发展的过程。职业素质的形成、发展与学校的教育过程同步进行,与教师的课程教学和教学行为密切相关。每一位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发展学生的职业素质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使命。

(三)未形成多样的利于形成学生职业素质的职业指导

在大学四年的不同时期,依据大学生的学习任务和思想认知情况,确定各个时期的知识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职业指导形式,引导大学生安排好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设计好大学四年的发展规划,促进他们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不断地发展职业素质。

(四)未形成一支高水平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没有专业的职业指导人员。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由过去的“包”分配改革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随着制度的改革,从事这项工作的部门也从“毕分办”改为“就业办”或“就业指导中心”。工作部门的名称变了,工作性质变了,而人的思想和观念还有不适应问题。主要是队伍转型慢,职业指导人员多是从管就业工作岗位上转来的,很少接受过专业培训,距离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高等学校多是在就业指导方面开展工作,而难以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计划的指导。

四、大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途径

(一)突出职业指导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等学校的职业指导不同于社会的职业介绍机构的指导。社会的职业指导侧重援助的功能。即从职业和个体的差异理论出发,重视人――职的优化配置。这虽然有利于人与职业的适宜性,但多少给人一种被动的感觉,缺乏人的主观能动性。高等学校在职业指导教育与援助功能中,更应突出教育功能。即学校为学生提供咨询与指导和进行良好的教育,使学生能在公立和私立的组织中充分履行其职责,在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和进步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高等学校要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咨询与指导使学生主动的、不断的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促进自己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以适应职业社会的需要。

(二)转变指导的观念

高等学校要转就业指导为职业指导。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多是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择业观念、求职技巧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以及为学生提供社会需求的信息。这种指导固然重要,但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适应职业的能力。用人单位所看重的是“你能干什么?能否在岗位上发挥作用?”有些学生在应聘过程中,因缺乏完成岗位工作活动的能力而失去自信,没有竞争力,不能被聘用。所以,高等学校必须转变指导的观念,变就业指导为职业指导,引导学生在学习期间重视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为学生就业增加机会。

(三)实行全程和多样化的职业指导

高等学校要转变在学生毕业前的第四年级所开展的指导为整个4年的全程指导。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持续逐渐展开的过程,需要在不同的时期发展不同的任务。依据大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学习任务和思想认识情况,确定各时期的指导内容。同时,根据职业指导的具体内容选择形式多样的指导方式。采用讲授、调查、座谈、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计划理论、专业及相关信息,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职责、任务、环境与任职资格条件,社会职业发展变化等 职业信息;采用社会实践、模拟训练、毕业实习、项目研究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认识、试探、引导、计划、准备、体验、定向、决定的教育活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建立健全职业指导组织和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在“就业指导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学校自上而下的职业指导组织,是保证职业指导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首先,高等学校要有一支专兼结合、业务水平精湛的职业指导队伍。这支队伍的组成既要有具体负责指导工作的有关人员,也要有用人单位的人员,还要有校内的专业教师以及校外的专业人士,不断提高职业指导的水平,使职业指导向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其次,构建高等学校的职业指导的立体网络。要切实发挥高等学校职业指导的作用,就必须使职业指导组织网络化,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家庭、社会等全方位的职业指导组织体系。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9)

不少毕业生存在的好高骛远、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均会成为求职路上的绊脚石。因此,为了在用人单位面前能够从容地展示自我,在职场脱颖而出,作为求职者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一、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优良的思想道德是从事任何社会职业所必备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职业能力是否具有所需要的发展空间。思想道德素质在职业实践中表现在职业道德的优劣、对待劳动的态度、自强自立、自尊自律等诸多方面。

首先,要培养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打基础。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均很看重大学生的“德”,把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招聘的首要条件。现在许多大学生重功利索取多,强调责任和奉献少。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有强烈责任感的人,要求毕业生能踏踏实实工作,能做到荣辱与共。而今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感趋于淡化,而缺乏责任感的人不仅自己的工作完成不好,而且还会影响别人的工作。

其次,要自强自律。要培养较好的心理素质,面对挫折要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做到自强自律。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培养自强自立的坚强性格。

再次,要讲诚信。诚实守信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共处的道德规范。有些学生把眼前利益看得太重,在求职简历里作假,就业违约现象不时发生。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他们对于大学生的了解只能从书面材料加以分析和判断。作为买方市场的用人单位一旦发现有学生不从提高自身实力出发而是企图走捷径伪装自己,就会对其所在的学校产生本能的排斥感,也会导致用人单位招聘成本和学生自身就业成本的增加。

职业道德体现在每一个具体职业中,而敬业、勤业是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我国传统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其基本含义是热爱本职工作,恪尽职守,讲究职业信誉,钻研本职业务,对技术和专业精益求精。假如没有敬业勤业的精神,即使你拥有再好的职业也不会有所作为;相反,如果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刻苦努力,在任何职业上都能做出成绩和贡献。

因此,大学生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合理知识结构和实用能力的培养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和生存,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知识结构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也有越来越强的要求。现代企业对求职者的知识结构要求是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并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将自己的知识科学地组合以形成合理的结构。

首先,要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各行业结构的调整,职业岗位也会随着变动,大学生在择业就业中已经不会再是从一而终,而这种变化离不开宽厚的基础知识。

其次,就是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也就是说,大学生除了要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外,还要了解其专业邻近领域的知识,并能够把自己所学专业与其他相关领域紧密结合起来。

因此,作为大学生不仅要把精深的专业知识建立在广博的基础之上,而且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知识积累与调节相结合,及时更新知识,增强适用性。一般来说,各种行业和岗位对知识结构的要求也不同,例如,作为经营管理人员就要求能够了解熟悉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法规,需要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善于捕捉信息、沟通信息,处理问题灵活机动;作为财会人员要具备熟练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学、采购学等方面的知识,诚实可靠,不营私舞弊;作为行政人员要具备与本职岗位有密切相关的业务知识外,还要具备适应本职岗位需要的协调能力、理解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

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虽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还是缺乏各类岗位上所需要的适用能力。为弥补适用能力欠缺,要多争取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实习活动,才能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

比如社交能力,不论今后从事哪种工作都要有一定的交际能力,通过交往才能使自己的设想和创造得到实践的检验和认可,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习活动是大学生提高社交能力的基本途径。在社会实践中还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交际技巧,使别人能够完整准确地了解你的正确思想。许多成功者都是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促进自己事业的成功。

再如决策能力,良好的决策能力可以对实现目标和手段做出最佳选择。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面对求职择业和升学,是对自己决策能力的一个考验。因此, 要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决策能力,不要事事让父母、老师、朋友拿主意,要养成多谋善断的习惯,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再有就是多看、多练,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等等。

三、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当今社会里,企业分工越来越细,任何人都不可能独立完成所有的工作,他所能实现的仅仅是企业整体目标的一小部分。因此,团队精神日益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文化因素。很多公司认为,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是所有技能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如果每一位员工都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企业不仅可以在短期内取得较大的效益,而且从长远来说也十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记得曾看到过这么一段话,大意是:你手上有一个苹果,我手上也有一个苹果,两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能力,我也有一种能力,两种能力交换后就不再是一种能力了。作为职场中的求职者应该善于与他人合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能力将会得到不断提高,那么相对应地也将会做出应有的业绩,获得大家赏识能够成功就业。

团队精神不仅在经济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它也渗透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社会中,也不难发现这样一些例子,一些在创业初期资金、技术、项目远远不足的小企业中,几个人往往能够鼎力相助而取得成功。可是在他们具备了发展壮大的一系列人力和物力资源等条件时,却由于某个人的自我主义膨胀造成了企业的一蹶不振。究其原因,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组织如果缺乏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没有参与者的分工合作,即使每一个成员都是优秀的个体,也一样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越来越需要发挥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因此,要求求职者具有组织管理能力,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既能领导别人,也能被别人领导。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团队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团结,营造轻松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团队的整体效应。

所以,大学生在团队中与其他成员交往时,应尊重、真诚地对待,不歧视其他成员,在共同的工作中互相帮助,学会倾听和沟通,不搞小团队分散团队的合力,多看到对方的优点,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增强团队的整体力量。

四、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如今,经济建设、科技发展都要求人们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敢于冲破传统的、旧的观念和事物,提出新见解,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例子,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会遇到一些新问题,有的人能把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分清主次,抓住本质,不仅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还能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取得创新性成果。有的人面对新问题,则出现不知所措、逃避,或者不假思索就下结论,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制造了更多的问题发生。两种不同的思维导致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创新能力的不同所致。

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是现代职场不可缺少的素质。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树立竞争意识,培养健康的竞争心理和耐挫心理对毕业生来说非常重要。如果缺乏竞争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就会手足无措。

因此,要打破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增强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由于学生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技能方面的锻炼不够,也不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许多大学生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不强,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要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实践活动来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造能力,培养自己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激发自己的创新欲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五、相应培养对策

大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成功就业,而且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需要国家、社会、高校以及学生本人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阅历和工作才能比较重视,即使毕业的学校、专业一般,只要能力素质较高,往往也会被优先考虑。所以,锻炼实用的职业才能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支撑点。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1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Training Path Exploration on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Qualities

ZHUANG Jiao

(Jiangxi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ujiang, Jiangxi 332000)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ty of maj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yearly enroll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the number of graduates from var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tinues to increase, so the graduates are facing increasingly severe employment pressure situation and employment. Therefore, in order to promote employment, entrepreneurship has become a major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come a big help to student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venture consciousness, their overall quality, combined with its own emerging issues in business practice, combined with vocational students own characteristics, make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Key words vocational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training mechanism

0 前言

目前,中国的高职专业教育大多数还是以技能和实用技术为主的,其教育目的也非常明确,是为了让学生有一门可以赖以生存的技术。而学校安排的传统的就业只能解决学生一时的就业压力,但是这种包办式就业,在长远角度上并不利于学生长期发展。②而且随着全国各大中专高等院校纷纷进行越来越大规模的扩招,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在国家政府大力倡导以创促就的大背景下,由于高职院校的实际特点,应加强创业教育给学生,鼓励学生创业。虽然经过大量的调研和数据都显示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创业率要高于本科院校学生。③但由于自身更侧重实践,继而缺乏理论基础和科技含量,最终导致高职学生创业项目量多却不精。涉及到的项目无论从知名度、规模、科技含量都要远远逊色于本科类院校学生。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培养学生实践创业能力的同时增加理论知识的传授,从而促进学生的就业。

1 高职学生在创业能力上的短板

学生在创业时选择什么样的创业项目和课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学生自身的创业能力,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决定创业成败的关键。目前,高职学生虽然在创业能力上有了相对明显的进步,但是在项目和方向的把握和选择上仍然存在问题,很多学生仍然对获得创新思维、创业技能和创业机会的信息上把握不够准确。

1.1 相对于本科生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获取创业机会的能力较低

对于各大院校举办的各种创业创新类赛事而言,④高职学生所体现出来的,从整体上存在的问题则是参赛课题缺乏科技含量,由于接受的教育模式多注重实践,因此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的先天不足直接导致了高职类学生对于课题不能够透彻地进行了解,进而深入分析,最终导致参赛课题整体技术水平不高。而当今社会,创造力被视为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的核心竞争力,熟悉市场、且不断加强的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因此,学生的创业机会,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掘。

高职类学生在创业时通常会注重社会性,因此往往会选择一些低风险、低门槛的培训项目,虽然这些项目能够在短期内取得一定效益,但它是很难形成规模和体系。项目受众也很难走出亲友以及自身所生活的范围,这导致业务在长期很难有所突破和发展。因此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要通过学习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更好地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沟通、决策、组织以及创新能力,同时要保证自身抗干扰抗打击的能力等,通过对学生综合创业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创业。

1.2 高职学生对于高新型创业的思维以及探索程度上始终低于本科生

然而,在整个创业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创业的思维进行分析,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高职学生的创业活动水平要达到更高级别的思想阶段始终是有难度的,虽然高职类学生的活动的平均水平比较高,特别是在创造性的活动中体现得很明显。然而,由于高职类学生因为其自身对于专业知识研究的先天不足,不能将理论体系构成一个系统,因此在高新型创业的项目上远远逊色于理论知识过硬实验条件更加优越的本科院校学生。尤其是在探索创业中更深层次的问题的时候,缺乏理论基础空有实践操作,对课题和项目的运行都是困难的。⑤

1.3 高职高校学生在创业管理水平上也存在着较大差距

在一项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广大中职学生对于理论上的学习不是特别热衷,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操作却能激发他们很大的热情。很多学生对于研究一些需要很强的理论知识支持的高新型创业项目缺乏兴趣,却十分热衷于实践性生活性更强的项目。并且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对于创业兴趣非常浓厚。对于学校的创业计划申报等活动都非常热衷,且在创业写策划书的写作和方案的制定,以及市场调研等都有非常强的积极性。然而高职高校学生由于理论知识储备得不充分,在创业中遇到的一些理论知识问题还常会显得力不从心,创业知识有待提高。

2 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创业意识在全球高校的不断扩散和培养范围以及群体逐步扩大中,在高校创业教育上,政府向来都是高度重视的。而高校学生则是一支富有新鲜血液的生力军。高职类院校的学生虽然创新意识很强,但由于缺乏可以构成体系的系统性理论对其进行指导,导致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短板,这样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学校应对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全面综合的培养。

3 对高职类院校构建学生创业能力的建议

3.1 院校要对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

教师在高职院校重点建设自己的师资团队,不但要灵活多方位地对教师进行技能培训,更要注重就业信息的时效性,这样可以促进创业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引入毕业生和创业社会组织和进行相关的合作,形成一个团队。也可以请一些行业领导者成功的企业家,定期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3.2 院校要对创业的专项课程体系教育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创新

在接受创业教育的学生,不一定马上去创业,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从而更好地创业就业,使学生就业向创业方向转型。在创业教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将逐渐生成创新创业思维,而不仅仅局限于基层技术型工作,而是可以在职场中更好地发展。

3.3 院校要注重为学生营造创业软环境

学校可邀请相关人士举办专场讲座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从而创造一个浓厚的创业氛围。还可以与相关的业内资深的一些企业组织,以及专门从事交流活动的大型公司进行互动,让学生获得创业机会的同时,可以在更加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合作,并且不断深层次地学习领会创业精神。也可以举办一些比赛来吸引在校学生参加,并且采用高拟真度的创业环境来对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进行一个系统化的测评,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式培训的培训,从而了解和解决在就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体验式培训中,通过对课题的把握程度来测试学生对创业项目的操控和宏观意识。

3.4 院校可自行与业内企业合作,并引进创业培训

对于高职学生创业培训的工作也可以在相关的企业中进行,在企业中的培训和实践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技能。因此,引进培训课程,让学生成为专业的创业者,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于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售后过程都逐步掌握和了解,并且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

3.5 为学生打造创立创业平台

对于高职类高校学生而言,要想真正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需要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以反映高职学生的特点,以街道为主要创业据点。这也是对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进行考验。学生可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有规模的商业街的模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逐步将创业团队扎根于在这样的环境中。然而学生没有创业经验和市场理念,是我们的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所以有这样的创业街平台,在最高程度的模拟环境现实经济下的实践,也可以使学生的创业能力得到提高,使高职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技能和潜在能力。

4 结束语

总之,对于高职类院校而言,一直致力于对学生创业的平台打造和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从而将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在不断地实践中不断地成长进步。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的规范化、理论化、实践化、系统化多重教育培养,从而在整体上提升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创业水准和创业素质,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得长足的进步。

注释

① 杨敏.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12).

上一篇: 采购与合同管理 下一篇: 英语课堂教学常规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