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课堂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8 09:35:08

沉浸式课堂

沉浸式课堂篇(1)

“沉浸式”课堂教学的研究重点是如何使整个教学都“因有效沉浸而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要素的作用,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获得忘我的体验即最佳的学习体验,从而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人的情感在常态下是内蕴的、潜在的,不借助外力一般是很难达到一种“强烈的情绪状态”。我们的学生抱怨作文没有东西写,就是因为面对作文本,他们内蕴、潜在的情感没有进入到强烈状态。老师的作用就是要努力创设一个撞击学生心灵的外部世界,让他们内蕴、潜在的情感被激发出来,形成自我情感的波动和升华,进而迸发出心灵的火花。为此,笔者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聊天氛围,进行沉浸式感悟生活之精彩的尝试。

寒假后第一周的作文课上,当学生用满脸无奈的眼光等着我出作文题目的时候,我却说:“今天不写作文,咱们聊天,聊聊这个寒假你是怎么过的,这个年你过得怎样。”我伏在讲台上和第一排的同学先聊了起来。老师一放松,学生自然也都随便地前后左右聊起天来,一会儿工夫教室里就有了几个明显的小团体,而且个个都眉飞色舞。有的同学绘声绘色地说起假期里看到的居民间吵架的趣事,有的同学津津有味地述说着自己偷看电视连续剧,还有同学义愤填膺地讲述着人们面对小偷熟视无睹的见闻……他们各自聊着假期里的趣事、烦事、郁闷事。课堂气氛轻松,甚至带点混乱,我视而不见。离下课还有五分钟的时候,我对班级秩序做了简单调整,然后告诉大家: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美好的社会里,叱咤风云、轰轰烈烈的事情毕竟少之又少,我们的只要表现这些真实而普通的事情,我们的作文也会因为这些普通的真事而生动感人。最后我提出每个人就以今天聊天过程中自己最有话说的事情为题材,以“假期生活”为话题自由作文。交上来的作文,单看题目你就不禁叫好:《都是车位惹的祸》《打车的尴尬》《又闻猫叫》《在家里打工》……看来,学生们已经会用发现的眼光寻找生活的精彩了。

二、轻松沉浸的交流谈话,让学生处在一个充满多向思维的氛围中

1975年,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沉浸理论”(Flow Theory)认为:当人们在进行某些日常活动时只要能完全投入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就能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作文课是心灵接触最微妙的阵地,教师要善于提供一个聊天的场景,让学生沉浸其中并进入“强烈的情绪状态”,在看似单调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精彩。诚如教育学家赞科夫所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

以“牵挂”为题写作,是2004年苏州市中考作文要求。这个题目看似简单,却蕴涵着无比广阔的写作空间,考生只要稍加认真地审题、构思,应该不难写出富有个性和真情的作文来。但那年的阅卷经历让我一直都无法忘记学生的思维是多么单一,也让我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是多么重要。

我以“牵挂”为题上了一堂作文指导课。作文课一开始,我便在黑板的中央写上大大的“牵挂”两个字,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的脑子里跳出来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着,内容无非是:牵挂爸爸,因为他出差半年没回来;牵挂奶奶,因为奶奶回老家了;牵挂爷爷,因为爷爷去世了……我把他们牵挂的对象都写在了黑板上,问他们这些对象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很快齐答说都是人。我提醒大家说:既然如此,这个题目完全可以改成“思念”,可命题者偏偏用“牵挂”,看来它所涉及的对象可以更广泛一些,它所表达的情感可能更深沉一些。接着我建议大家来一次“思维总动员”,看看各自的记忆中都有哪些属于自己放不下、难忘怀的东西。为了让每位同学都积极思维起来,我请学生按座位顺序依次回答并要求内容不能相同,很快黑板上牵挂的内容就丰富了起来:牵挂门口绿地、老家小院、童年游戏等等不一而足,甚至有学生爽快直言牵挂睡懒觉的日子。或许是畅谈中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或许是因为这样的畅谈让学生找到了敞开心扉、抒发真情的感觉,最后的结果是超过半数学生的作文被我登上了班级的“佳作专栏”,其中有四位学生的作文发表在《姑苏晚报》“小荷版”的同题作文“牵挂”专栏。这次作文指导课,让我尝到了创设沉浸轻松的交流谈话、让学生处在一个充满多向思维氛围中的甜头。

三、有意识地创设沉浸式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境界化的思维状态”

研究表明,要让学生的情感有起伏、生波澜,就要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到“境界化的思维状态”,这种境界化的思维状态才能使人的思维变得立体、形象。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这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就是情境。“情境”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人在这种状态下思维更容易进入到“境界化的思维状态”。在日常的写作指导课上,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沉浸式的情境。

沉浸式课堂篇(2)

沉浸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某种日常活动时,会因为完全投入其中而忽略不相关的内容,由于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而进入一种所谓“沉浸”状态。沉浸理论对语文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语文教学中对沉浸理论的应用主要在于:努力营造沉浸的氛围,师生共同沉浸在纯粹的学习语文的环境中,进入全身心的状态,主动参与深刻体验教学活动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熏染,达到心灵上的高度愉悦,从而内化为主动学习的动力,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沉浸也可以有效地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以亲身体验延伸到课外学习中,在进行课外的自主学习时也能自觉地应用“沉浸式”的学习方法,从而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并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学效果的好坏和师生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当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一种积极的、愉悦的、和谐的氛围之中时,学生的心智处于兴奋状态,阅读的感觉受到强烈的触发,思维趋于活跃,潜能得到最佳发挥,学习效果最好。因此,“沉浸式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落脚点是让师生共同沉浸其中,在沉浸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的过程处理上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要素的作用,使得学生处于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充分感受和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如何建立语文课堂教学的沉浸模式,以沉浸理论来指导当下的语文教学,我以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让学生沉浸在经典之中,语文教师负有引导学生学习最纯正、最经典的祖国语言的责任,要创设环境,让学生浸润在生动精彩优美的语言氛围与正统高雅经典的艺术氛围中,让心灵沐浴在阳光之中,提高欣赏品位和艺术修养。第二,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从教师“教课文”向学生“学课文”的转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听、说、读、写、背等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理解、积累生动精彩的语言,在学习、模仿的基础上,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沉浸于诵读中领会

我国古代启蒙教学十分重视诵读的作用,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所以古人说: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意思是说沉浸其中的诵读可以品味出文章的妙处,真正有所得。学生通过诵读,可以感受到汉语的韵律美、诗文的意境美,还可以增进感悟,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过程,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凝固成文字之后,文字符号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使其获得了独立存在的价值,因而学生的朗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可以尝试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高度融合。

诵读不同于朗读,应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以体会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情感为目的,重在“玩”,重在“品”。它是沉浸式的,是一种美读,是一种赏读,力图传达出文字的情趣,抒发出文本的情感,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读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听读、想读、赛读、示范读、配乐读等,这些方式应根据实际综合使用,以达到最优化的组合效果。

二、沉浸于语言中品味

词汇丰富、修辞优美、思想深邃是经典作品的特征。语文教学必须突出语言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如何实现人情、意境的表达和营造的。经典语言是智慧的结晶,是语言艺术的模范,只有在语言的沉浸中,学生才真正感受到语言之妙,切实把握作品的内涵。

如《明天不封阳台》的第十段,“诚然,我们不可能重新回到……”至“……人类也在毁灭着自己”。这是一段极其精彩的议论和抒情,首先以设问的方式呼吁人们要爱护自然、关爱一切有益的生命,接着运用排比列举了不该发生的错误行为,最后以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告诫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索取无度,最终难逃自然的报复。

引导学生沉浸在作者营造的真切深沉的情感氛围之中,有助于对整个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将语言的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三、沉浸于文本中探究

探究文本,才能让语文课变得丰满起来,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沉浸于文本的探究中,带动引领学生的思考,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探究文本首先是要研究文本,对文本进行细读,而不能脱离文本,要深入了解文本的时代背景。只有真切地感受文本产生的文化背景、时代风云,才能真正感受到那个时代人的思想和情怀。如《明天不封阳台》这篇课文所表现的主题,就是在当今人与自然矛盾在逐渐激化,而人们对环境的保护仍不重视的背景下,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从小处着手表达的却是一个严肃的主题。

探究文本要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深刻理解文本,而不能似是而非,主观臆断或者先入为主,以现成的结论推导过程。对文本的理解,实际是读者和文本的对话过程,是主体之间的精神交流。人的认识是多元的,每个人的感受体验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提倡多角度地有创造性地解读方式。但是,这不应该导致在道德和情感价值取向上的混乱。

在教授《明天不封阳台》时,在精读阶段,我们可以设置如下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导入:随着线索延续,“我”对封阳台问题的态度变化,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创设情境:请你浏览文章,并且结合文章内容对下列话题做出补充:明天要(不要)封阳台,因为……

沉浸式课堂篇(3)

一、沉浸式语文教学的内涵

语文学习中的“沉浸”是指学生在纯粹的、经典的语文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完全投入时所达到的一种心理状态。“沉浸式”语文教学的目的则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要素的作用,使不同的学生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获得不同层次的忘我体验――即最佳的学习体验,从而最终能够有效的使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品味、个性品质。这种“沉浸”对学生心理产生的作用是使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产生自我的和谐,享受着意识与活动合一,从而促成学生完成平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通过学生不断获得的自我肯定,促使个人更加努力于学习新的技能,最终更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二、沉浸式”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

沉浸式语文教学总的特征是教学过程具有“浸润”的氛围。沉浸式教学就是一种追求完全投入的教学,沉浸式课堂就是一种生命对话的课堂。具体来说,沉浸式语文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

1、师生共生性

沉浸式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师生共同沉浸在经典语文的学习之中。对于沉浸式语文来说,师生双方首先分别是各自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教师也在学习,而且教师要先进行学习;学生在沉浸,教师也在沉浸,而且教师要先学会沉浸。

2、情感融情性

沉浸式教学特别讲究兴趣的激发与情感的浸润:徜徉海滩,是情感体验;水中游泳,是情感体验;深潜海底,更是情感体验。可以说,没有良好的情感体验,沉浸式语文教学就成为一个概念、一句空话。

3、活动生成性

沉浸式语文教学特别重视教学中的生成。“含英咀华”是生成,“高峰对话”是生成,叶澜教授所说的“课堂教学就不再是刻板的僵硬的模式,而是师生共同步入的一种审美境界,一种生动形象的充满情感的充满智慧的充满变化的教育艺术,是生命的对话,是情感的互动”也是生成。这种生成构成了生命的进步。

4、感悟审美性

沉浸式学习在生成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审美体验。产生审美的愉悦是沉浸式语文的妙处所在。有了审美的体验,学习就有了兴趣,从而达到“好之”、“乐之”的效果,达到忘我的境界。

5、引导激励性

沉浸式语文教学需要共生、融情,注重生成与审美,这一切都需要学生的主动介入、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并需要学生调动一切能够促进学习的积极因素。但是,学生并不都是一拿起语文书就立刻沉醉其中的,因此,沉浸式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

6、材料处理整体性

沉浸式语文教学主张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进行文本解读,这也是为了克服概念化教学、肢解课文式教学的弊端。没有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就不能正确地进入作品的情境或意境中,就不能真正完成对作品的感悟与理解。在整体把握的框架下再对作品的细微之处进行研读,就既能于整体“观望庐山”,又能于局部“深入桃源”。这种教学的整体性不仅限于单篇作品,也包括单元、教材甚至更大范围的语文学习。

三、怎样实施沉浸式语文教学

1、课前要有充分准备

沉浸式语文教学主张在浸润与对话中完成习得,它必然要求学生在课前是有准备的,学生要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所以,沉浸式语文教学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外学习指导,尤其是对学生自主先学的指导。把课前功夫花足,学生有了预热,课堂之水才能沸腾起来。

沉浸式教学的这一原则,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会促进语文学习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使语文学习跳出课堂的局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并最终形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2、以感性促进理性

沉浸式语文教学特别重视学生学习时的浸润状态,这是一种身心世界融入语文世界的状态,是一种完全排除干扰的状态。语文,尽管也有纯理性的东西,但大多是以感性来承载理性的。语文是一种文字化的生活。尤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接触的语文世界更是无比丰富和感性的。另一方面,初中生的思维还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他们是有所感才有所思,然后才有所知。对于清晰鲜明的对象,他们感知了一定的数量,感知到一定的程度,抽象思维才悄悄开始。因此,要使身心世界融入语文世界,就必须调动学生的感性智慧,用情感去读语文。以情感为依托,让学生在文字化的生活中丰富体验、激活智慧、感悟哲理。

沉浸式课堂篇(4)

在圣·兰伯特学校的法语浸入实验向全省和全加拿大传播的过程中,第二语言沉浸式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多样化。自1980年代以来,加拿大学校实施的第二语言教学模式主要有如下四种:早期浸入式教学期、中期浸入式教学、晚期和晚晚期浸入式教学。按目标外语在不同学龄段浸入的迟早,可把浸入式教学分为早期浸入式、中期浸入式和晚期浸入式三种。一般而言,早期浸入式是在学龄前期(幼儿园)或小学一、二年级开始的浸入;中期浸入式是指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始的浸入;晚期浸入式是指在初中或高中才开始的浸入。换言之,加拿大的法语浸入式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早期浸入式,即自小学一年级起,儿童在校的一半时间用英语进行教学,另一半时间用法语进行教学;二是中期浸入式,多在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第一语言的基础上的初中阶段进行,用第二语言讲授一部分学科课程;三是晚期浸入式,即在牢固地掌握了第一语言或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之后,浸入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中学习第二语言。[4]根据浸没教育的理念,可以按年龄分为早期(出生到幼儿园阶段)、中期(10岁左右)和晚期(中学时期);但如果按时间分布来分,又可以分为全部浸没(第二语言浸没两、三年后减为80%,再过三、四年到中学时减为50%);部分浸没(从婴儿期或幼儿园时期到中学时期始终提供50%的第二语言浸没)和早期全部浸没(这是最流行的一种浸没形式)到后期采用部分浸没。加拿大浸入式教学的类型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归纳为:早期完全英语浸入式教学,早期部分英语浸入式教学,晚期英语浸入式教学三种。

二、沉浸式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沉浸式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上取得了成功,在第二语言教学上增添了活力,同时也在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借鉴,以提高我国中学英语的教学能力和效果。

(一)英语学习的大环境下创设一种沉浸式的英语教学环境是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关键

社会大环境对学习一种语言是至关重要的。婴儿习得母语就是耳熟能详、潜移默化的结果,并没有经过专门正规的训练。沉浸式教学的实践也进一步证明了学习外语需要语言产生的“土壤”,需要语言学习的大环境,需要语言学习者的积极性动机。因此,开展外语教学应注意创造适宜的外语学习的语言环境,真正创设耳濡目染的气氛,让学生置身于英语环境之中。这种语言环境既包括课堂的学语言的小环境,也包括课堂外的自然语言大环境。如新加坡在推行双语教学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新加坡所到之处的标牌、指向牌、广告牌等用的都是英语与汉语或者马来语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字,人们可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尽情地进行交流,周围可供人们吸收的原汁原味的双语环境很多。而在我国,缺乏课堂外的自然语言环境,学生学外语主要依靠课堂教学,采用有些机械的多听、多说、多练、多背等方式进行,必然导致儿童所学的英语不是自然的全真的英语,而是一种与汉语匹配杂糅而成的中式英语。

(二)要重新思考中学英语的教学方法

半个多世纪以前,英国著名的外语教学家M·韦斯特就说过,“外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主要是为掌握另一种交际、思维的工具,掌握多少或是否掌握对其生存并无决定性影响。所以教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教学生愿学,二是要教学生会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当然,就教师而言,也应努力探索适应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教师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从传统的实物、教学挂图、小黑板、教具到现代化的幻灯、录像、多媒体等,都可以作为创设外语课堂学习环境的手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三)以组织班级活动创设相互交流的环境

教师在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的同时,要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如小组或配对的游戏、比赛、讲故事等,增加学习外语的基本概念和掌握语言结构的机会,让学生更广泛地进行交流和合作,让学生能经常地听英语、说英语、想英语,随时随地地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用英语表述事情、进行交流的能力。最后,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加强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以创设一些以“沉浸式”英语有效教学模式为中心的英语课程结构。如开展沉浸式口语交际课,沉浸式活动课(含开放式),沉浸式听力训练课 ,沉浸式读写练习课等,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虽然我国的英语浸入式教学改革与研究起始较晚,到目前为止未取得很大的成效,但我们应该坚信,有全体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我国的英语浸入式教学改革必将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沉浸式课堂篇(5)

“沉浸”,是个人出于对事情本身的兴趣而投入到某种情境之中,获得特殊体验的心理过程。语文学习需要“沉浸”的状态,因此可以说,“沉浸式”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回归。

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阅读和写作,阅读和写作的习得均讲究体验和感悟。阅读教学必须植根文本。在文本中,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个自然的或生活的图景,于是便形成了一个个有情有境、能引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典型生活空间。我们阅读这些作品,应通过对语言的感悟和情景的想象,进入其境界,“把文字化成有声有色的事,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感人肺腑的情”,从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也与作者一起思考,一起发现,一起抒情。写作则更需要关于生活与情感的“沉浸”体验。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一种感悟、一次对话、一回阅读……都能引起情感的波澜、思想的火花.倘若“沉浸”于此,就会有不断的发现。

沉浸式语文教学从语文学习规律入手,追求“浸润”的氛围,努力创设全身心投入的情境,使师生共同享受静静的读书和静静的思索。通过经典语言的输入、含英咀华的品味、高峰对话的感悟,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品,走入人物内心世界。当前,在纷繁杂乱的语文教学模式、种种偏激的口号和理念的冲击下,语文教学,似乎已经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语文学习需要摆脱急功近利的解读方式,需要高度重视学习“内化”,需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本身产生浓厚兴趣并使之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达到学习的最优化效果。因此,沉浸式语文教学的研究对凸显语文学科特色,回归真实的语文学习状态,是很有意义的。

这里,重点推介沉浸式语文教学的两大特色:

一、注重“语文的”浸濡式环境氛围的营造,以促进学习交互作用的产生

一般来说,态度是人们对某一对象的心理倾向,它决定着人们行动的动机和效度。一个人的学习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学习态度的制约。我们注意到,沉浸式教学特别讲究语文兴趣的激发与情感的浸润。

沉浸理论认为,只有极少数人具有“内在自我体验”的个性,能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获得沉浸的体验,大多数人都必须在他们的活动和自身技能都有利于进入沉浸状态的时候才能够进入这种状态。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学生沉浸体验的获得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合适的“场”。沉浸式教学尤其注重对沉浸式环境氛围的营造,努力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良好氛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研究者所创设的环境氛围是“语文的”,即“用语文去激发兴趣,又用兴趣去学习语文”。比如,加大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量,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让文学作品直接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再如,教师与学生一起品味文学经典的个性,体会文学作品独步古今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受到艺术之美的震撼和熏陶。还比如,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提高阅读兴趣和读书质量。这与《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途径”的理念是吻合的,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强调了学生学习过程中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力求建立起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和语文教学规律的沉浸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操作模型

研究者试图用“诵读吟咏入文入情体悟品味研习解疑自由表达”这样一种基本的课堂教学流程,引导学生首先以诵读吟咏的方法“沉浸”于文本,然后通过进一步的“体悟品味”获得“高峰体验”。这样,因“诵读”而“体验”,因“体验”而“感悟”,因“感悟”而“融情”“启智”和“明理”,在润泽心灵、提升境界的过程中,“实现其从不成熟的‘读者’到‘理想的读者’的跨越或蜕变”。

沉浸式课堂篇(6)

一、双语教学的意义

在《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双语教学被定义为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国语进行学科教学的运作方式。从狭义上讲,双语教学指以母语和外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外语作为教学媒介全部或部分运用到教学中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的教学方式(王慧静,2008)。从广义上讲,双语教学是在课堂中使用母语和一门外语的教学活动,包括一切学科课程――语言类的和非语言类的(何阳,2006)。也有学者认为,双语教学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从而使学生通过授课语言的运用来达到掌握两种语言的最终目标(卢丹怀,2001)。本文所探讨的双语教学指的是在中国目前的教育环境下,使用英语作为中国成人英语课堂的教学语言讲授英语语言知识的教学活动。

双语教学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沉浸式、双向沉浸和结构型沉浸。本文着重探讨其中一个分支:沉浸式教学,即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第二语言或外语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工具。

二、双语教学在国内外的发展

正式的双语教学起始于19世纪。在二战期间,双语教学用于为了让士兵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快速掌握目标语以达到交际的目的而进行的强化语言训练。1965年,加拿大进行双语沉浸教学试验并取得成功,随后不计其数的双语沉浸教学项目在世界各地开始实施,这些项目不仅在美国、新西兰、卢森堡、比利时等说两种或多种语言的国家里取得了成功,而且在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匈牙利、保加利亚、中国等单语国家里得以尝试。

随着中国社会对双语型国际化人才需求的增加,双语教学在中国得到推广。从幼儿园到大学,在西安、香港、上海、广州、苏州、无锡、辽宁等城市都先后开展了双语教学。2000年,教育部指出,条件允许的所有小学都要开设英语课。和儿童学习英语的需求相比,中国成人英语学习者表现出更大的热情。毫不夸张地说,英语已经被普遍认为是能获取能力,成功和地位的一种语言,品目繁多的成人英语培训机构应运而生。

尽管加拿大双语沉浸教学取得巨大成功,但这种教学法在中国具体环境中的适应问题一直在学术界很有争议。和双语沉浸教学在国外悠久的历史和大量的研究相比,双语沉浸教学在中国是一种新的尝试并研究较少,徐宏晨(2008)指出中国双语教学研究主要是理论探讨或教学经验总结,对学生关注不足,研究方法方面实证基础薄弱。因此,本文的调查将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双语沉浸教学模式,研究焦点集中于成人英语学习者。

三、实证研究

笔者所调查的是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举办的一个成人英语沉浸式强化培训项目,其特色是“每天让学习者在英语的语境中至少浸泡十个小时,短期内迅速提高其英语水平”。该项目以四个月为一个学期,本次调查于该项目第一学期即将结束之际进行。

该项目设有1位主管教师,6位任课教师(其中2位外教)。26个成人学习者组成两个班(英语初级班和中级班),年龄跨度从18到43岁,平均年龄为27岁。征得允许后,笔者进入英语课堂随之一起参加教学活动,了解教学模式,并邀请师生参加此次调查。

考虑到该项目规模相对不大,因此本次调查采用定性研究,对参加者进行深入的开放式访谈。鉴于本次调查的信效度,笔者郑重保证此次调查的保密性,分别邀请了项目主管、任课教师和成人学习者进行一对一的访谈,从“三边关系”中获取他们对项目实施过程及教学活动各自不同的看法。

1位项目主管、3位中国教师和3位成人学习者接受并积极配合了笔者的访谈。每位参加者都回答了以下4个问题:

1.在中国目前的教育背景下,您认为在成人英语学习者中实施沉浸教学培训项目可行吗?

2.和传统英语教学相比,沉浸教学培训项目具有哪些优点?

3.在中国目前的教育背景下,沉浸教学培训项目的实施具有哪些问题?有什么相应的对策?

4.沉浸教学培训项目中成人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存在哪些障碍?如何克服?

四、实证调查分析

(一)成人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Dornyei(2001)认为,没有充分的动机,即使最聪明的学习者也不可能坚持学习任何一门语言。该项目中成人学习者的动机来自各方面,有些是为了个人事业需要或深造学业,因此有强烈的学习愿望;而有些是被家长送来学习,以期接管家族生意或出国移民,因此他们的学习动机不太强烈。

(二)成人英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根据Candy(1987)的调查结果,只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成人学习者表现出积极自主的学习态度。该培训项目的教师们也一致认为在他们培训的部分学习者身上缺少学习语言的良好态度并对语言学习产生误解。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习者认为教学活动的所有过程都要由教师主导并参加,例如教师应该在每一个学习环节告诉他们如何去做,立刻指出并纠正他们所犯的每一个语音或语法错误,随时告诉他们不会表达的新单词,甚至帮助克服自身的懒惰习惯。

(三)成人英语学习者的学习障碍

成人英语学习者的学习障碍指他们在学习中面临的难题,可以分为以下三类:情景障碍(Situational barriers)、性情障碍(Dispositional barriers)和机构障碍(Institutional barriers)(Cross,1990)。

情景障碍指的是在学习者生命中的某一段时间产生的障碍,如有些学习者因为工作原因在学校和公司之间两头奔波,有些周末要照顾家庭、孩子而占用了学习时间,有些担心出来学习而晋升机会被其他同事抢去等。据教师们反映,当学习者们因担心工作、操劳生意、思念孩子而心情不好时,他们在课堂上就精神不集中,也不积极参加课堂活动。

性情障碍一部分来自于学习者心中自我形象的内在因素,一部分来自于社会、教育及经济方面的外在因素(Apps,1987;Cross,1990)。从三方访谈的数据中可以总结出,一些成人学习者对英语学习期望过高,急于求成。他们认为,付出了高额的学费后,他们的英语水平理所应当地就会脱胎换骨。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当他们发现在这里学英语仍然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每天要读例句、背单词、学语法、做练习,而且好不容易记住的东西又会忘记时,他们就会对课堂教学产生失望、不满甚至抵触情绪。

机构障碍是指机构之中某些会妨碍学习者参与的因素,主要来自以下方面:课程编排、地区及交通、课堂内容、固定时间的要求,以及繁杂的手续等(Carp,Peterson and Roelfs,1974)。在本次调查中,成人英语学习者所面临的教学机构障碍可以归纳为:

1.缺乏合适的教材

该项目所使用的教材是现有的剑桥英语及新概念英语系列。授课教师和学习者们共同指出,这两套教材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授课教师们虽然结合自己的实际准备了一些补充材料,但耗时耗力,都希望配备一套合适该项目教学的教材。受训的学习者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反映从目前的教材中只是学到基本的英语知识,对他们从事的具体职业没有很明显的直接帮助。

2.缺乏目标语大环境

参加该培训项目的学习者每天至少有十个小时“浸泡”在英语环境中。在他们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早读及晚修中,使用的语言都是英语。但是,脱离了教室的环境,成人学习者们却不能保证都用英语交流。主观原因是因为自身英语水平有限,用英语交流比较困难,一遇到生词就转换成了汉语;客观原因是因为置身于汉语这个大环境,即使学习者们想和每个人都用英语交流,也是不可能的。

3.班级成员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该项目的班级和人数在开学之初没有固定,再加上一些没有英语基础但急于提高自己英语水平的学习者要求进中级班学习,造成了中级班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英语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英语基础好的学习者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而基础差的却认为课堂讲解过于深奥,不敢回答问题,没有信心参加课堂活动。

4.授课教师有待增强理论基础

该项目的学习者普遍认为他们的授课教师在课前课后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教师们却发现了很多自身的不足,比如他们对沉浸教学法的理解目前还比较片面,经验相对较少;很多教师受的都是传统教育,要想使沉浸教学法完全与传统教学法隔离开来,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四)访谈总结

随着英语在国际间交流的重要性的增加,国人迫切需要并希望在短期内能掌握英语这门语言以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学业或事业,因此,英语沉浸教学培训项目具有充足的生源和巨大的市场,在目前中国尤其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是可行的。

在本次调查中,被访者反映了在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人英语学习者面临的学习障碍,同时也总结了沉浸教学培训项目所取得的成就。和传统英语教学的大规模课堂相比,该项目实行小班教学,因此学习者有更多和教师交流互动,得到教师辅导的机会。另外,该项目举办了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习者在真实语境中创造性地运用并无意识地消化吸收在课堂上所学到的英语知识。除此之外,该项目还每班配备了2位外教,在精心策划的教学材料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兴趣。最后,沉浸教学培训项目特别为那些急切需要运用英语的学习者举办,相对来说,他们学英语的时间会更加集中,也更将有助于快速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五、本次调查的启示

(一)对授课教师的启示

1.考虑到学习者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有必要在学期初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分班考试。

2.授课教师有必要挑选或编撰适合该项目教学的教材,或设计相关的教学补充材料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3.为了了解学习者们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教师们可在学期初进行需求分析,另外,可在教学环节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估方式让学习者们了解到自己的进步以增强其信心。

4.课堂语言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互助活动。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对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有积极的影响作用(Evertson and Emmer,1982),并有助于帮助学习者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能力。

(二)对成人学习者的启示

1.外语学习需要大量的自我约束与自我纪律(Rubin and Thompson,2004)。在成人学习者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自主性学习占据着主导作用。

2.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习成果最终取决于他们的努力和坚持,因此学习者们应该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三)对培训项目主管的启示

1.在调查中授课教师们认为他们对实施双语沉浸教学法的理论基础薄弱,急切需要理论研究方面的培训。因此,可以邀请一些双语沉浸教学的专家来举行讲座或培训,招聘有经验的双语教学教师,并对现有的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

2.为了取得长期的成果,可进行阶段性的研究,以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3.引入或选取教材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参考文献:

[1]王慧静,浅论法语双语教学模式的不足与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2).

[2]何阳.我国大学双语教学的本质探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1).

[3]卢丹怀.双语教育面临新挑战[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

[4]徐宏晨,中国高校双语教学七年回顾[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4).

[5]DOrnyei,Z.Motivational Strategies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6]Candy,P.Evolution,Revolution or Devolution:Increasing Learner-Control in the Instructional Setting.In David,B.and Griffin,V.(Eds).Appreciating Adults Learning:From the Learners’ Perspective.Biddles Ltd,Guildford,Surrey,Great Britain,1987.

[7]Cross,K.P.Adults as Learners.Jossey-Bass Publishers,1990.

[8]Apps,J.Returning to College Study:Barriers for Adult Learning.In David,B.and Griffin,V.(Eds).Appreciating Adults Learning:From the Learners’ Perspective.Biddles Ltd,Guildford,Surrey,Great Britain,1987.

沉浸式课堂篇(7)

关键词 沉浸式学习;听力能力;阅读能力;教学实践

如今的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利用教材有限的内容尽可能的让学生学习到最多的英语知识;如何利用课堂内有限的时间,最大化提升学习效率。然而掌握英语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断地运用,在课堂上才拿出来使用。但是要不断的运用,仅仅依靠教材内的阅读听力材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反复的使用同样的内容,学生也更容易丧失兴趣。沉浸式学习就是为学生人为的创造英语环境,让学生一直处在其中,在不断的运用英语的过程中掌握重点难点部分。

一、沉浸式学习模式在课内的应用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能够将教师在课堂上传达的内容完全掌握并融会贯通对绝大部分学生是相当困难的。而课本上的内容是经过精挑细选,听力和阅读选材也是来自英语国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学生来说,能够领会其中的意思已属不易,要让其掌握地道的表达更是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揣摩。教师在课堂上对听力阅读的重难点部分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反复练习,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可进行联想练习,使学生一直处在这种语言环境中,反复咀嚼重难点,反复消化。

例如在译林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二Unit3 Amazing Peopled的Reading部分The curse of the mummy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布置听力预习课文,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泛听,掌握其大概意思,并在课堂上请几位同学利用presentation的方式介绍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先抛出几个问题,如What did they do after opening the tomb? Can we find out the truth of“the curse of the mummy” in the end, why? 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阅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当堂读完文章后,由问答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分析学生对问题回答的角度或达不到位的地方进行重点分析,即我们的沉浸式学习,显示利用教材配套的听力,在教师的带领下逐字逐句听写或复述,在学生们不太理解或者是英文常见搭配出现的地方多次复述,着重强调。对承接上下文的关键地方也是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跟上进度。

二、沉浸式学习模式在课间的应用

学生下课后的课间是零碎的时间块,对于英语这种工具学科来说,学习不在于一次学了多长时间,而是是不是能够坚持学习、坚持复习,因此充分利用时间来进行巩固对学习成果至关重要,而课间的时间短促且有间隔,利用此时间进行复习恰好是符合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的。教师可通过新兴媒体下载与课文相关的课外听力阅读材料,挑选出短材料,方便学生在课间短时间内复习课文材料。

例如在译林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五Unit 1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的Word Power部分是Adjectives to describe personality,除了课文列出的单词generous, easygoing, ambitious, cheerful, hardworking, trustworthy, impatient, optimistic, sensitive, moody, sociable, indecisive, reserved, lazy, attentive 等等,通过教师找的如VOA慢速英语的描述人物的报道,对刚学习完的课文单词进行复习。这是对单词的复习,若是学习了相关的语法内容,也可向学生进行推荐。

除了对教材内容进行复习,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适当的推荐一下额外的课间训练,如VOA慢速英语对高中生是较好的听力材料,而且新闻报道用词严谨,表达流畅,非常适合培养英语语感的高中生进行听力训练。可在一天的课间仔细听同一则新闻,不需要达到复述的效果,只需听懂,听清,并且学生间自己可相互运用英语介绍自己听懂的新闻。

三、沉浸式学习模式在课外的应用

英语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才能见效的课程,因此在课外英语的学习也不容忽视。教材的内容虽然经过了精挑细选,但也想一些学生还是对这个题材或许不感兴趣,在课外的英语学习中,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大得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对学习英语兴趣的提升不可小觑。在课外学生可利用的新兴媒体的形式更加多样,除了老师推荐的英语内容,还有英语电影,英语小说,英语电视剧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来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不仅可以巩固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还能学习到更多的英语知识。

例如在译林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六Unit 2 What is happiness to you? 主要是复习过去时态和将来时态(Overview of tenses2: past and future tense),而在网易公开课上有哈佛的幸福公开课,对于高中生来说,或许听懂这个课是有些困难,但是在网上都有双语字幕,在观看视频时通过双语对照,更容易对Unit 6的Reading部分The search for happiness有更深刻的理解,而其中的地道的英语表达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在更好的理解的课文的情况下,对于语法的领悟应该也是起到了相辅相成的效果,更容易理解消化过去时态和未来时态的用法。

另外来说,在课外沉浸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积累的地道的表达方式,高级的词汇,优美的句子在写作过程中也会有所体现。写作是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展示,在沉浸式学习中,除了听力和阅读会得到较大的提升外,英语综合水平的全面提高也会在作文中体现出来。

教师通过新颖的形式将听读综合的沉浸式学习模式应用在教学中,不仅是将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咀嚼消化,并将学习英语有效的方法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状态下学习,更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以听力阅读水平的提升带动其他英语能力的上升,一举多得,从实质上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葵.《中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浅析》.江西教育,2013年Z3期

[2]吴宗仁.《微博辅助高中英语教学模式探究》.教学与管理,2012年31期

沉浸式课堂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71-02

在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中,浸入模式和案例教学往往被作为重要的模式加以考虑。浸入模式(Immersion)是指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是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是高校营销学类双语课程教学的重要形式,使用最为广泛。案例教学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入角色,再现案例情景,通过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方法。本文着重研究浸入式和案例教学的方法,以期提高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效果。

一、高校营销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困境

1.学生语言基础参差不齐

学生语言基础参差不齐,使得教学中中英文授课的比例很难协调。在必修课教学中,这个问题尤为严重。所以学生对所授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使得专业和英语都不能得到很好地提高。

2.实用专业教材的欠缺

教材作为学习输入的重要信息源,对双语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常,双语教材分为国外引进教材、国内出版教材、学校自编教材。目前,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从国外原版教材中遴选。可选的数量不多,而且有很多营销专业内容及具体案例与我国的国情和现实不符。同时学生往往把教材学习当做了翻译练习,原版教材是国外作者按照英语思维习惯、国外教学教法的特点编写的,大多与我国教材编写特点不同。由于我国双语教学实施的时间不长,因此国内专家所选编的优秀教材少之又少。

3.外语记忆与思考的特殊困难

当我们用母语记忆时,可以迅速记住所看或所听的内容。然而面对英语,记忆却要艰难得多。很多当时理解的东西,也许事后很难回忆完整。除非是能够熟练运用英语思维的同学,这使得知识的传授需要加倍的时间,从而影响整个专业知识的完整摄取。另外,在英语语境下思考枯燥的逻辑关系,也会不畅通。在这样的障碍下,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循序渐进地使用英语,非常有必要。

二、浸入模式与双语案例教学的结合

关于双语教学的模式,主要有沉浸式、保持型和过渡型三种。沉浸式双语教学适于从小孩子开始,要经历几年的时间,它的主要目标在于语言的培养。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母语是其使用最频繁的语言,英语则一直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他们无法完全脱离母语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双语教育的模式做一定变通,创造出符合中国高校专业双语课教学的不完全沉浸法,是双语教学一种较好的选择。尤其当学习的主导目标是专业知识而非语言时,即在进行双语所授课程的学习时,不完全沉浸法就能使学生在逐步熟悉英语的过程中,进行完整的专业思考。

不完全沉浸法强调总体沉浸在英语的氛围中,使用原版英文教材,课堂及课后阅读都是英文资料。课堂上用简单的英语进行授课和交流,基本不使用母语,但是针对一些专业词汇给予中文名称,必要时进行一定程度的中文解释。

不完全沉浸法给双语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确保专业词汇理解无误的前提下,选用英文案例进行讨论,或者通过角色扮演来激发学生语言和专业学习的兴趣。在不断的阅读和交流中培养英语思考的习惯,使语言得到强化,并有助于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三、案例教学提高营销类课程双语教学的效果

在高校营销类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使用案例,与较少或不使用案例相比,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有更显著的成果。

1.相关资料的收集增加了专业知识的积累

针对课堂的小案例,建议学生课后去收集相应的英文背景资料。比如案例企业的背景以及与专业相关的部分内容,企业的经营状况、战略思想、人力资源状况及营销策略等。以便更好地分析案例中涉及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由此增强专业阅读能力,拓宽专业知识。

2.头脑风暴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每章教学内容开始之前,用一些典型的企业小案例来引出本章重点内容。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一开始便有了强烈的兴趣。同时在阅读案例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英语阅读的水平。当对整个案例的内容完全把握之后,就能发现该章节的重点是什么以及做此研究的重要意义。由此,在进一步启发学生探讨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发散思维训练时,建议学生用英文思考,并尝试表达。课堂上积极地用英文讨论,同时也允许学生使用一定的中文来补充、阐述自己的观点。课堂讨论取得了头脑风暴的效果,针对课堂内容间或进行的角色扮演更是让很多学生兴趣倍增。这样逐渐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的积极性也由此不断增强。

3.课堂陈述提高了外语表达的水平和专业思维的逻辑性

沉浸式课堂篇(9)

【关键词】

虚拟现实;沉浸式虚拟现实;医学

1引言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是由计算机产生一个集视、听、嗅、触、力、运动觉等感觉于一体的沉浸交互式虚拟环境,操作者借助必要的交互、传感与跟踪、显示设备以人类自然的方式从任何角度与虚拟三维环境中的物体进行交互,产生身临该虚拟环境的感受与体验。该虚拟环境可以是对某一现实领域的模拟,也可以是对某一构想世界的仿真[1]。沉浸式虚拟现实(immersiveVR)表示的是带有沉浸感的虚拟现实体验,使用者完全置身于虚拟世界中,感受不到真实世界的存在。它有着以下特征:使用头戴式虚拟现实设备让使用者的真实看到的东西、耳朵听到的东西隔离开来,这样就会产生虚拟的视觉、听觉。使用者也可利用专用手套提供虚拟的手臂在虚拟世界中,这样可以非常方便与虚拟世界进行交互。头盔式虚拟现实设备往往采用左右眼分屏的手机设备进行实现,例如GoogleCardboard设备、也可采用通过HDMI线连接电脑佩带设备进行虚拟现实的实现,例如Oculus设备。另外还有一种全息的方式进行展现虚拟现实的世界,这种技术目前正在研究,例如MagicLeap公司。

2沉浸式虚拟现实在课堂教学和医院医务工作中的应用

沉浸式虚拟现实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将改变原有教学课本呆板、单一的局面,也可用于对一些医院医务工作进行培训,借助虚拟设备将远远降低原有培训费用,节约更多宝贵的资金。

2.1在课堂课本教学中的应用使用者可以携带沉浸式虚拟现实设备在一个几乎完全虚拟的环境中体验医学教科书中的一些需要动画、交互的页面,如观看人体解剖学课本时,戴上沉浸式虚拟现实眼镜可以在眼前出现一个虚拟的人体,使用者可以控制操控,观看三维立体图像,这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生动、有意义的教学方案。

2.2在医院医务工作培训中的应用医院医务人员借助沉浸式虚拟现实设备,可以虚拟构造一个虚拟的手术台,所有的培训工作都可以借助设备虚拟出来,借助虚拟现实设备的各种侦测、反馈装置,医务人员可以随时使用虚拟的病床、绷带、剪刀、镊子、大型手术器械以及急救室的其他有用的医疗器械等。在虚拟环境中,医务人员可以反复操作,增强其技术的熟练度,而不用担心使用真人带来的种种不便。另一方面,借助这种设备,可以大大降低医院医务工作培训的费用,减轻了医院以往培训的沉重的资金压力。

3沉浸式虚拟现实在远程医疗中的应用

远程医疗指的是使用计算机以及远距离通信来进行远距离的对疾病情况进行诊断工作、治病和提供疾病咨询等先进的一种新的医疗方式。在远程医疗技术的帮助下,不论患者距离医院有多远、身处何时何地,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最方便、快捷的治疗工作,也可以非常方便的为病人提供疾病咨询工作、医院远程开会工作。在远程医疗中采用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病人可以直接与虚拟医生面对面交流,医生可以非常方便的了解病人各项生理特征,医生便能够及时做出诊断意见。借助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的补充,远程医疗获得了更成熟的发展。除微型手术机器人外,Satava[2~3]提出了21世纪战地医疗(medicalbattlefield)的构想。这种先进系统结合了传感器技术、异地手术、专家系统等部分组成,通过这个先进系统可以为伤者提供远程的手术服务,也可以提供远程的一些医学专家问诊制度。在21世纪战地系统的帮助下,在前线工作的医生可以将伤员的情况随时告知后方的专家;而在后面工作的专家又能将疾病诊治措施以虚拟现实的形式在前方医生进行展示,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伤员的存活率,从而大大降低士兵的伤亡率,在军事上非常有用。

4总结与展望

相信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的蓬勃发展,对医学的很多领域都将带来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文中仅仅列举了其中的几个很小的方面。虽然,目前沉浸式虚拟现实领域本身处在很初级的阶段,而其在医学中的应用更尚处在萌芽阶段,但笔者相信随着CPU计算能力的提升、屏幕像素的提高、屏幕刷新率等硬件水平的成熟,其必将改变现代医学的方方面面,将大大降低人们的看病成本、医疗培训成本,必将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姜红.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06,8(23):49~52.

沉浸式课堂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027-03

在上世纪60年代加拿大魁北克省圣・兰伯特学区首创沉浸式双语教育(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由于其良好的实践效果和可操作性被广泛借鉴到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日本等国。该教育模式倡导将学生“沉浸”到第二语言环境中。第二语言的习得并非依靠教师直接教授,而是同时使用第二语言和母语来教授学科课程,即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也是学习的工具或媒介,其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两种文化背景的条件下,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来掌握第二语言,并具备两种语言的交际能力。近年来,理论界对沉浸式双语教育的研究多局限于学科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方式的设计、文本教学资料的开发和双语师资的培训等问题上,所关注的焦点依然是传统意义上的“显性课程”(Formal Curricula),鲜有涉及双语领域的隐性课程,故作者对此加以探讨,以期对双语教学有所帮助。

一、沉浸式双语教育中隐性课程嵌入的动因

1.隐性课程的内涵

1968年,美国教育学家彼得・杰克逊(p.Jackson)在《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1968)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的(Hidden Curricula)概念,即一种不以固定文本为载体、未经事先策划与安排、采取相对隐蔽的方式所进行的旨在培养学生信念、思维、习惯及人际关系的课程。国外关于隐性课程的研究形成了三大流派:一是结构功能流派。它认为,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有意或无意所获得的正式课程中所未包含的知识与价值规范。二是现象诠释流派。它动态地将隐性课程描述为主体有意识地在交际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经验。三是社会批判理论派。它将隐性课程界定为蕴涵在教育组织结构内的体现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心智模式。尽管各流派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但总体上都折射出隐性课程的“隐蔽性”“交际性”和“价值性”特点。

2.双语教育中隐性课程嵌入理论溯源

克拉申(S.D.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为沉浸式双语教育中隐性课程的嵌入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该理论由五大假设构成,其中,“习得一学得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认为,“习得”(Acquisition)与“学得”(Learning)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是一个潜意识过程,注重意义的自然交际结果;而后者是通过正式的课堂教育掌握语言的过程。沉浸式双语教育所倡导的将学生沉浸到第二语言环境中,使其获取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日常交际能力的理念与该假设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输入假设”(TheInput Hypothesis)认为,当习得者有机会接触大量略高于自己现有语言能力的可理解的第二语言输入时,习得便会产生。沉浸式双语教育实践表明,规范的显性课程只能为学生提供有限的语言输入,更多的则需要依靠隐性课程所营造的“上下文语境”获得。“监控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认为,有意识的学得系统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能起到编辑作用。这一假设告诉我们,在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时有必要运用显性课程予以适度引导与规范。“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语言的习得受情感、精神与心理因素的影响。隐性课程在价值教育中的无形力量有助于优化习得者的心智模式,进而逐步形成一种多元文化背景下有效而理性的情感过滤。“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认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习得是按自然顺序进行的,具有不同语言察赋与气质类型的人对于语言结构的掌握顺序各有差异。“教有法,而无定法”,因而,在沉浸式双语教育中有必要突破显性课程整齐划一的教学范式,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学校情景中差异化的隐性课程使其掌握第二语言。

此外,美国人类学家汉默斯(D.Hymes,1972)的“交际能力”理论认为,交际能力是运用习得语言正确而有效地在不同社交场合进行的有意义的交际活动的主观条件。随着这一观点逐渐被语言学界所接受,“交际教学法”应运而生。与情景教学法不同,该方法的核心不是直接教授给学生语言结构,而是强调通过各种交际活动来习得语言。该方法的推进需要一个先行条件――语言习得的真实自然情景。这一情景并非意味着通过事先有序的安排来进行人为“创设”的,否则,又回到了为交际而习得的传统思路中。它应是在运用第二语言进行学科教育时,通过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在校园情景中的交往、校际交流等交际过程使学生自然进入情景。总之,学校情景中的人际交往为交际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由于隐性课程本身就涵盖了丰富的“组织公民行为”,因此,在进行沉浸式双语教育时,以第二语言为交流媒介,充分利用组织公民之间关于学科知识的探讨、学术观点的争鸣和个人情感的沟通来获得真实而自然的情景,进而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3.双语教育中隐性课程嵌入的现实驱动

从目前我国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现状来看,尽管校方意识到了双语教学是提升国际竞争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但限于资源的稀缺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滞后,导致双语教育“虎头蛇尾”,通常是隆重开课、草草收场。实际上,所谓资源的稀缺是相对的,主要是源于施教者过分依赖规范的“显性课程”,而忽视了另外一种可利用的资源――隐性课程,或者对于“课程”的理解仅仅限于文本教学资料所涵盖的内容,对教学过程的定位即为对上述内容的传译与解释,至于如何使学生“沉浸”于第二语言更是无从谈起。例如,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将英文的内容诠释为相应的中文语句。并使学生能顺利接受,便完成了双语教学的职责。这一行为完全忽视了双语是“交际中的双语”,而非“教材中的双语”。诚然,对于大量晦涩的学科术语以及大学生相对固化的母语思维,而又不具备基础教育阶段的“沉浸”现实来说,直接在大学阶段实施双语教育,的确有一定难度。那么,我们不妨充分利用大学情景中的隐性课程,诸如物质陈设、制度建设和情感交流等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沉浸”的空间。

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对于其价值形成与人际交往显得较为“苍白”。以秉承文化视野、拓展国际交往为核心要义的双语教育,其目的是培养语言习得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能力,而这一能力的背后暗含着一种“兼容并蓄”的心态以及在国际竞争中相互认可与尊重的理念。当下,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渗透,“利”“义”之辩跌宕,“拜金主义”“功利思潮”“恶性竞争”等负面产物充斥着年青一代的大脑,其价值判断与道德取向的“偏航”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堪忧。通过双语教育来优化“90后”的心智模式,隐性课程的嵌入显得更为重要。

二、沉浸式双语教育中隐性课程嵌入的路径

1.通过改善物质环境来营造一个自然的双语“情景”

第一,在“班级”内,有意识地打破传统“报告式”“礼堂式”的空间陈设布局及教学组织结构。课堂异质理论(Classroom Heterogeneity Theory)认为,由于学生的能力呈自然分布状态,班级规模越大,学生人数越多,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也就越突出。若教师未及时给予矫正,那么学生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便会无形中形成学业成绩的“剪刀差”,甚至会助长“极端心理”,极其不利于学生良性竞争心态的培养。因此,在双语教育资源相对充裕的条件下,校方可在正式实施双语教育之前,通过问卷调查、抽样式深度访谈、校园BBS等方式来初步了解授课对象的外语学习经历与现有的外语水平、语言倾向、气质类型和心智模式等因素,以此为依据来构建“小规模学习单元”(Small-Sized,Learning Unit),并进行个性化教学。这种组织结构不仅打破了师生之间相对的空间隔离感,有助于师生课内沟通与交流,而且有助于具有类似语言经历、语言倾向和气质类型的学生彼此之间的人格认可与心理接受,他会在潜意识里把学伴视为同一双语交流平台的“知音”。因而,这种物质层面的改善同样会促进精神层面的触动――有助于促成学习团队成员之间的主动交际;有助于对具有不同基础成员的心理认同,有助于团队协作与民主平等价值观的形成。

第二,完善双语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从单纯的“课堂作业+纸质试卷”的考评模式转变为项目导向式(Project-Ori.ented Evaluation)考评模式。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以图片、文本材料与影音材料为载体的考评材料,将学科知识进行跨章节整合,设计为特定项目(或主题单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项目之中,运用外语与母语双重载体,在口头与卷面相结合的交际过程中释放自己既有的能力,展示自己独特的观点。校方可借鉴“360度”考评,即教师并非考评的唯一主体,教师的评判也并非唯一的结果。毕竟教师只是从施教者的视角考查学生的双语实践能力的,而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现实交际中所展示出来的语言能力,莫过于交际参与者或交际对象即学生自身最为清楚。所以,可通过交际对象的信息反馈来评价交际参与者的双语能力。

第三,在课堂以外,创设与双语教育相匹配的校园景观建筑与陈设。物质陈设不仅是文化的缩影,而且也是教育意识形态的折射。现代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建筑群体及其物质陈设所散发出来的力量能从感官上“天然地”影响受众的心理资本。有别于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双语教学,由于大学生的心智相对于中、小学生较为成熟,高等院校基础设施所内隐的“场所精神”和“感官效应”对于习得者思想的再启蒙与情感的净化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校方可有意识地张贴中、英文双语校训、海报、楼宇标志等,使学生在视觉上直接沉浸于双语环境之中。还可开通双语学科课程教育网络平台,为师生课外交流提供一个自由而宽松的空间。一方面,鼓励教师以双语的形式及时学科前沿与发展动态等资讯,并解答学生在双语教育过程中面临的疑惑;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网络平台的资讯反馈自身在语言习得及专业学习中的问题,并以制度化的形式为在教学网络建设中积极发挥自身能力与作用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学分”。

第四,积极倡导双语高校社团活动(Activities of Uni-versity Union)的开展。高校社团是一种传递校园文化、推动校际交流的一个特殊组织,也是参与者才能与个性、自觉性与能动性得以彰显的场所。在这一组织的行为过程中,参与者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组织公民行为”,因此,我们可借助于这种影响力来推动整个校园对双语及双语背后多元文化的认同。

2.通过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大学文化的挖掘来构筑双语情感交流平台

上一篇: 教育学管理论文 下一篇: 投资债券的风险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