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额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8 11:26:23

限额管理论文

限额管理论文篇(1)

一个好的工业项目首选需要一个高水平的设计方案,而在这个设计过程中,如果项目投资额已经有个最高限额,则最有效的控制方法就是实行限额设计。因为只有在设计阶段就对工业项目的投资额进行控制,才能最有效的保证整个工业项目的总投资额不超标,为顺利进行整个工业项目奠定坚实基础[2]。在许多的工业项目中,每个设计阶段的成果都会对整个工业项目的造价费用控制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如果项目的设计方案存在问题就极易会造成整个工业项目的投资数额超标,甚至于还要对遭受损失的一方进行一定数量的赔偿,这都是得不偿失的,都是必须要在项目的设计阶段就得设法避免。因此,要想保证工业项目的建设目标顺利实现,必须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并且在项目设计的各个阶段进行严格控制,即设计方案的比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等,当然管理工业项目投资费用的控制人员也必须要以切合实际情况和科学的测算方法为基础进行工业项目投资金额的计算。

2工业项目限额设计的重点过程

限额设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个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受前一阶段工程造价批复的制约,即可研批复估算限制初步设计概算,概算批复又限制施工图预算,以此类推,最后结算不会超过最初的可研批复造价。

2.1采用价值管理方法,合理确定项目设计限额

采用限额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确定项目的设计限额,作为设计工作重要依据和约束条件的设计限额应该包括工程造价限额和工程量限额两个方面。推行限额设计最终目的是合理控制项目的工程造价,故最直接也是最终的限制条件即可表现为对工程造价的限制。另外,由于设计阶段工程造价主要受设计成果的影响,而设计成果体现到实体内容上即表现为工程量的大小,故在确定工程造价限额的同时,需要合理确定设计方案的工程量。通过价值管理方法,在剔除项目的剩余功能,确定必要功能之后,即可规划出合理的项目规模和先进水平。从而依据现行的计价依据即可确定合理的工程造价限额和工程量限额。对于工业项目,在确定项目纲领产品和产能后,在保证实现必要的生产生活功能后,根据专业的设计指标和参数即可规划出项目的建筑面积、设备种类、规格和数量以及各类配套项目规模等,从而进一步计算出本项目的设计限额,作为后续设计工作的依据和条件。

2.2优化工业项目设计方案

对于一个工业项目而言,虽然耗费成本最高的阶段是实施阶段,但是工业项目的设计方案对于整个工业项目的重要影响无论是谁都无法抹杀。而基于价值管理对工业项目进行限额设计更是离不开对于工业项目设计方案的优化。工业项目不同于一般民用项目,其生产设备投资所占比例较大,同时,工业项目的功能和效益的发挥直接受制于生产设备的配置,比如设备型号、功能、先进性和设备数量等。而设备投资对项目总投资的影响力比建筑工程要大得多,如同一种型号和功能的设备,选用不用的品牌、厂家和生产国家其设备费用差异非常大。而采用不同的工艺设计方案,可能其设备配置又不一样,对建筑物设计参数的要求也不同,对公用动力设施的配备也不一样,这些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投资额。所以,工业项目设计方案优化重点是从工艺设计和设备选型等方面的优化。

3完善基于价值管理的工业项目限额设计方法的措施建议

3.1明确工业项目的必要目标,采用高效的设计方案

对于工业项目必要目标的关注必须要足够重视,只有了解了一个工业项目的必要目标,才可以在充分实现工业项目必要目标的基础上,对项目设计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而经过充分优化的工业项目的设计方案才是高效的,不仅是因为此时的设计方案去除了多余和过剩的部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节省了项目投资,一个高效的设计方案可以对工业项目的实施阶段发挥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不仅是对工业项目建设资金的节省,也是在逐步提升工业项目设计方案的质量和水平。

3.2完善工业项目设计的各阶段工作任务

对于一个工业项目设计阶段也不仅仅是一份设计图纸而已,其设计过程通常分为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但是各个阶段得重要性以及耗费的费用是不同的。。根据国内外的权威研究显示,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是影响投资最大的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影响程度达到75%--95%;初步设计阶段时为35%--75%;施工设计阶段时为5%--35%。进行限额设计的关键阶段,也是效率最高的阶段在于项目方案设计阶段。即阶段越早,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越大,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方案设计阶段就要以批准的设计限额为依据,采用PDCA的循环工作方法,将各个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在设定的限额之内,以实现最终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4结语

基于价值管理对工业项目进行限额设计必须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尤其是对设计方案的优化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当然,工业项目的限额设计方案也必须能够实现价值管理的必要目标,能够使工业项目的实施有着切实的投资金额控制。制定一个完善的基于价值管理的工业项目的限额设计方案就可以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按部就班的进行,可以有效的降低工业项目进行生产的管理难度。

作者:郑志山 单位:中国联合工程公司

参考文献

[1]高穹.石化企业总图运输设计的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5,06∶245.

限额管理论文篇(2)

一、引言

现代商业银行业务是由多个产品、部门、地区等维度组成的资产组合,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决策者需要在组合层面上判断业务与产品的风险与价值,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和业务决策。风险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各类金融危机的发生更进一步说明,风险集中度管理上的失控,不仅容易导致银行遭受难于承受的损失,而且也使得风险十分容易在不同机构、不同地区之间“传染”,造成系统性风险。对于超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其管理层级多,分散风险、控制集中度风险的难度更大,且显得尤为迫切。近年来,许多国外先进银行开始应用经济资本管理方法,设定各类产品和交易的风险敞口设定七限,实行风险限额管理。这些限额之问相互联系和制约,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制约、分散和预警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风险限额管理体系。

二、风险限额管理的理念

风险限额是根据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的最大化原则,应用资产组合分析模型设定的风险敞口(ead)或风险价值(、ar)的最高上限。风险限额代表了银行在某一项业务中所能容忍的最大风险,凡在限额以内发生的非预期损失,都可以通过银行经济资本来抵御,超出限额则意味着损失会超过承受能力。限额管理是一种基于风险计量的管理方式,它综合体现了银行的经营战略、政策导向以及资本配置,代表了当今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和系统化发展方向。与传统风险管理方式相比,它具有如下特征:

(一)限额管理是对风险的事前管理。在风险管理体系中,各类敞口的限额都是根据对风险变化的预测提前设定的。当某类风险敞口保持在限额以下,说明业务发展稳健,风险基本可控;当风险敞口逼近限额时,监测系统将发出预警信息,提示风险经理采取防范措施;而风险敞口一旦突破限额,就预示着风险正在显著上升,风险经理应启动紧急处理程序。可见,限额管理应发生在资产损失形成之前,属于“防患于未然”的事前管理。

(二)限额管理是对风险的实时动态管理。限额管理强调实时动态监控,即在每个时点上,系统都可以根据最新市场变化和业务数据,计算调整各项限额,并监测所有限额的执行状态。业务经理和风险经理通过客户终端,随时从限额管理系统获取最新数据,了解所辖业务的风险状态,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讲,限额管理必须依托一个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在畅通发达的网络环境下实现全行范围的连续监控。

(三)限额管理是对风险和收益的综合管理。风险限额是对业务经营规模施加的一种硬性约束。从短期看,限额管理可能会对业务拓展形成一定的制约,但长期而言它有利于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某项业务的开展在初始阶段会给银行带来较大的收益增加,但随着业务不断扩张,就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的现象;而如果业务规模突破风险限额,就会使raroc降到较低水平,甚至出现负值,反而不利于银行增加实际收益。因此,风险限额不单纯是业务发展的约束,更为重要的,它是银行经营策略和风险承受能力的综合体现。

(四)限额管理是基于资产组合分析的全面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限额管理体系建立在风险计量和组合分析的基础上,不仅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同时也贯穿了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各个层面。该体系不仅包括对单笔业务或某一客户的交易限额,也包括国家、行业、区域、产品等资产组合层面的额度限制。它基于对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风险敞口(ead)的准确计算,也通盘考虑了资产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整个银行的实际资本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讲,限额管理体系具有全方位、全流程和全要素的管理功能,是银行真正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风险限额管理的基本流程

(一)风险限额设定。风险限额管理模式的基理就是在一定资本约束的条件下,按照组合的风险调整后收益率(raroc)最大的规则将贷款限额总量分配到各个债项。风险限额设定是整个限额管理流程的重要基础,其本身就构成了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风险限额的设定分成四个阶段:首先是全面风险计量,即银行对各类业务所包含的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以确定各类敞口的预期损失(el)和非预期损失。根据baselⅱ的要求,信用风险可通过银行内部评级系统进行计量。第二,利用会计信息系统,对各业务敞口的收益和成本进行量化分析,其中制定一套合理的成本分摊方案是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三,运用前文介绍的经济资本分配和配置模型,对各业务敞口确定经济资本的增量和存量。第四,综合考虑监管部门的政策要求以及银行战略管理层的风险偏好,最终确定各业务敞口的风险限额。

(二)风险限额监测。银行总行在风险限额后,需要对限额执行情况实施连续监测,限额监测是为了检查银行的经营活动是否服从于限额,是否存在突破限额的现象。为监测贷款限额的执行情况和贷款经济资本占用变化情况,设置单笔业务的贷款限额和经济资本限额监测指标。总行风险监控部按月对监测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监测,通过内部评级系统和授信业务风险监测系统有关监测信息。当实际新增贷款余额超过新增贷款限额的理想额度时,或贷款实际占用经济资本超过该业务经济资本限额的理想额度时,对贷款限额按旬进行监测。此时,信贷经营部门应对资产组合结构情况进行分析,甄别出潜在突破风险限额的行业,及时调整营销重点。

(三)风险限额预警。根据经济资本配置要求,商业银行需要针对设定的各类敞口理想额度和限制额度(即风险限额),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当实际交易额超过理想额度时,系统发出蓝色预警信号;当实际交易额超过风险限额时,系统发出红色预警信号。当行业出现预警信号时,风险监控部应对出现预警信号的业务单元进行差别化分析,向总行有关信贷经营管理部门、审批部门及一级分行发出预警提示书,同时抄报首席风险。

(四)风险限额控制总行相关部门及一级分行在收到预警提示书后,根据不同的预警信号在单笔信贷业务的审批及贷款发放两个环节分别采取先核准后审批、暂停审批、先核准后发放等相应的措施,在核准时应把分行贷款经济资本占用系数是否下降作为考虑因素,促使分行进行结构调整。确保信贷投放在行业限额内。对于限额执行情况,应定期在风险报告中加以分析描述。对超限额的处置程序和管理职责必须做明确规定,并根据超限撷的程度决定是否上报5风险管理部门要结合业务特点,制定超限额后的风险缓释措施,定期进行返叵检测?

(五)风险限额调整。风险限额的调整分定期调整和不定期调整两种,定期调整是指在限额执行的中期,总行风险管理部在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及行业风险变化、限额执行情况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酌情提出调整行业限额的建议报营彳亍风控委审议。不定期调整是指总行信贷经营管理部门根据市场变化和业务发展的需要,有充分理由认为需要调整某业务单元的风险限额,以书面形式向总行风险管理部提出调整限额的建议,风险管理部在进行风险评估和测算后,提出调整风险限额的意见,报总行风控委审议或报首席风险官签批。

四、风险限额管理的组织框架

风险限额管理工作由总行风险管理部牵头,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计划财务部、信贷审批部、风险监控部及公司业务部、机构业务部、集团客户部等经营和管理部门分工负责。

(一)风险管理部门职责:负责组织设计、优化行业风险评级和风险限额管理模型;负责风险评级和风险限额的计量;负责组织各相关部门对系统计算的评级结果和风险限额进行论证和调整,并上报有权审批机构审批;负责拟定贷款风险限额管理的有关政策和制度;负责将审定后的风险限额录入内部评级系统;负责行业经济资本占用比例变化的监测;负责对信贷经营管理部门调整风险限额的需求进行审核并报有权审批机构审批。

(二)对公信贷经营管理部门职责、对公信贷经营管理部门包括总行公司业务部、总行机构业务部和集团客户部。对公信贷经营管理部门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提出对评级结果、风险限额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负责落实指令性风险限额管理的有关政策和调控措施;负责根据市场变化和业务发展的需要提指令性风险限额调整的意见;负责指导和督促分行执行风险限额管理,在行业限额内优化信贷资源配置。

(三)信贷审批部门职责。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根据审批情况提对评级结果、风险限额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负责落实风险限额管理的相关风险政策和预控措施。

(四)风险监控部职责: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根据风险监控情况提对评级结果、风险限额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负责对风险限额的监测和预警,并及时预警信号。

(五)资产负债管理部、计划财务部门职责。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负责综合经营计划与风险限额的衔接。

五、风险限额管理的体系构建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风险管理,但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不多,真正掌握的核心技术也较少。实践表明,风险限额管理具备较强的系统性、及时性和可操作性,是一项适用于现代金融体系特点的风险控制手段。我们应该加快引进和国外该领域的成熟技术,结合本国银行的具体情况,扎扎实实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设计和探索工作。根据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实施风险限额管理一般需要经过2~3年时间,其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限额管理论文篇(3)

一、引言

现代商业银行业务是由多个产品、部门、地区等维度组成的资产组合,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决策者需要在组合层面上判断业务与产品的风险与价值,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和业务决策。风险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各类金融危机的发生更进一步说明,风险集中度管理上的失控,不仅容易导致银行遭受难于承受的损失,而且也使得风险十分容易在不同机构、不同地区之间“传染”,造成系统性风险。对于超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其管理层级多,分散风险、控制集中度风险的难度更大,且显得尤为迫切。近年来,许多国外先进银行开始应用经济资本管理方法,设定各类产品和交易的风险敞口设定七限,实行风险限额管理。这些限额之问相互联系和制约,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制约、分散和预警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风险限额管理体系。

二、风险限额管理的理念

风险限额是根据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的最大化原则,应用资产组合分析模型设定的风险敞口(ead)或风险价值(、ar)的最高上限。风险限额代表了银行在某一项业务中所能容忍的最大风险,凡在限额以内发生的非预期损失,都可以通过银行经济资本来抵御,超出限额则意味着损失会超过承受能力。限额管理是一种基于风险计量的管理方式,它综合体现了银行的经营战略、政策导向以及资本配置,代表了当今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和系统化发展方向。与传统风险管理方式相比,它具有如下特征:

(一)限额管理是对风险的事前管理。在风险管理体系中,各类敞口的限额都是根据对风险变化的预测提前设定的。当某类风险敞口保持在限额以下,说明业务发展稳健,风险基本可控;当风险敞口逼近限额时,监测系统将发出预警信息,提示风险经理采取防范措施;而风险敞口一旦突破限额,就预示着风险正在显著上升,风险经理应启动紧急处理程序。可见,限额管理应发生在资产损失形成之前,属于“防患于未然”的事前管理。

(二)限额管理是对风险的实时动态管理。限额管理强调实时动态监控,即在每个时点上,系统都可以根据最新市场变化和业务数据,计算调整各项限额,并监测所有限额的执行状态。业务经理和风险经理通过客户终端,随时从限额管理系统获取最新数据,了解所辖业务的风险状态,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讲,限额管理必须依托一个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在畅通发达的网络环境下实现全行范围的连续监控。

(三)限额管理是对风险和收益的综合管理。风险限额是对业务经营规模施加的一种硬性约束。从短期看,限额管理可能会对业务拓展形成一定的制约,但长期而言它有利于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某项业务的开展在初始阶段会给银行带来较大的收益增加,但随着业务不断扩张,就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的现象;而如果业务规模突破风险限额,就会使raroc降到较低水平,甚至出现负值,反而不利于银行增加实际收益。因此,风险限额不单纯是业务发展的约束,更为重要的,它是银行经营策略和风险承受能力的综合体现。

(四)限额管理是基于资产组合分析的全面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限额管理体系建立在风险计量和组合分析的基础上,不仅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同时也贯穿了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各个层面。该体系不仅包括对单笔业务或某一客户的交易限额,也包括国家、行业、区域、产品等资产组合层面的额度限制。它基于对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风险敞口(ead)的准确计算,也通盘考虑了资产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整个银行的实际资本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讲,限额管理体系具有全方位、全流程和全要素的管理功能,是银行真正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风险限额管理的基本流程

(一)风险限额设定。风险限额管理模式的基理就是在一定资本约束的条件下,按照组合的风险调整后收益率(raroc)最大的规则将贷款限额总量分配到各个债项。风险限额设定是整个限额管理流程的重要基础,其本身就构成了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风险限额的设定分成四个阶段:首先是全面风险计量,即银行对各类业务所包含的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以确定各类敞口的预期损失(el)和非预期损失。根据baselⅱ的要求,信用风险可通过银行内部评级系统进行计量。第二,利用会计信息系统,对各业务敞口的收益和成本进行量化分析,其中制定一套合理的成本分摊方案是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三,运用前文介绍的经济资本分配和配置模型,对各业务敞口确定经济资本的增量和存量。第四,综合考虑监管部门的政策要求以及银行战略管理层的风险偏好,最终确定各业务敞口的风险限额。

(二)风险限额监测。银行总行在风险限额后,需要对限额执行情况实施连续监测,限额监测是为了检查银行的经营活动是否服从于限额,是否存在突破限额的现象。为监测贷款限额的执行情况和贷款经济资本占用变化情况,设置单笔业务的贷款限额和经济资本限额监测指标。总行风险监控部按月对监测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监测,通过内部评级系统和授信业务风险监测系统有关监测信息。当实际新增贷款余额超过新增贷款限额的理想额度时,或贷款实际占用经济资本超过该业务经济资本限额的理想额度时,对贷款限额按旬进行监测。此时,信贷经营部门应对资产组合结构情况进行分析,甄别出潜在突破风险限额的行业,及时调整营销重点。

(三)风险限额预警。根据经济资本配置要求,商业银行需要针对设定的各类敞口理想额度和限制额度(即风险限额),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当实际交易额超过理想额度时,系统发出蓝色预警信号;当实际交易额超过风险限额时,系统发出红色预警信号。当行业出现预警信号时,风险监控部应对出现预警信号的业务单元进行差别化分析,向总行有关信贷经营管理部门、审批部门及一级分行发出预警提示书,同时抄报首席风险。

(四)风险限额控制总行相关部门及一级分行在收到预警提示书后,根据不同的预警信号在单笔信贷业务的审批及贷款发放两个环节分别采取先核准后审批、暂停审批、先核准后发放等相应的措施,在核准时应把分行贷款经济资本占用系数是否下降作为考虑因素,促使分行进行结构调整。确保信贷投放在行业限额内。对于限额执行情况,应定期在风险报告中加以分析描述。对超限额的处置程序和管理职责必须做明确规定,并根据超限撷的程度决定是否上报5风险管理部门要结合业务特点,制定超限额后的风险缓释措施,定期进行返叵检测?

(五)风险限额调整。风险限额的调整分定期调整和不定期调整两种,定期调整是指在限额执行的中期,总行风险管理部在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及行业风险变化、限额执行情况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酌情提出调整行业限额的建议报营彳亍风控委审议。不定期调整是指总行信贷经营管理部门根据市场变化和业务发展的需要,有充分理由认为需要调整某业务单元的风险限额,以书面形式向总行风险管理部提出调整限额的建议,风险管理部在进行风险评估和测算后,提出调整风险限额的意见,报总行风控委审议或报首席风险官签批。

四、风险限额管理的组织框架

风险限额管理工作由总行风险管理部牵头,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计划财务部、信贷审批部、风险监控部及公司业务部、机构业务部、集团客户部等经营和管理部门分工负责。

(一)风险管理部门职责:负责组织设计、优化行业风险评级和风险限额管理模型;负责风险评级和风险限额的计量;负责组织各相关部门对系统计算的评级结果和风险限额进行论证和调整,并上报有权审批机构审批;负责拟定贷款风险限额管理的有关政策和制度;负责将审定后的风险限额录入内部评级系统;负责行业经济资本占用比例变化的监测;负责对信贷经营管理部门调整风险限额的需求进行审核并报有权审批机构审批。

(二)对公信贷经营管理部门职责、对公信贷经营管理部门包括总行公司业务部、总行机构业务部和集团客户部。对公信贷经营管理部门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提出对评级结果、风险限额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负责落实指令性风险限额管理的有关政策和调控措施;负责根据市场变化和业务发展的需要提指令性风险限额调整的意见;负责指导和督促分行执行风险限额管理,在行业限额内优化信贷资源配置。

(三)信贷审批部门职责。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根据审批情况提对评级结果、风险限额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负责落实风险限额管理的相关风险政策和预控措施。

(四)风险监控部职责: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根据风险监控情况提对评级结果、风险限额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负责对风险限额的监测和预警,并及时预警信号。

(五)资产负债管理部、计划财务部门职责。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负责综合经营计划与风险限额的衔接。

五、风险限额管理的体系构建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风险管理,但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不多,真正掌握的核心技术也较少。实践表明,风险限额管理具备较强的系统性、及时性和可操作性,是一项适用于现代金融体系特点的风险控制手段。我们应该加快引进和国外该领域的成熟技术,结合本国银行的具体情况,扎扎实实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设计和探索工作。根据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实施风险限额管理一般需要经过2~3年时间,其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限额管理论文篇(4)

1、文献综述

1.1 限额设计方法在国外研究现状

限额设计起源于 70 年代的美国,最开始是一种强制性的指令。Yu M等认为设计阶段对项目的成本影响是深远的,应当增加在设计阶段的成本投入,提出了设计阶段限额设计的必要性。Kim G等认为建设项目的开发成本受到许多指标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独立的变量的研究来确定不同指标的选择对开发成本的影响。其中就有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的成本指标的选择,这对于限额设计的细化提出了方向。Kuprenas J发现设计阶段项目经理通过运用基于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来进行限额设计显著降低了项目的成本。时间和成本,被认为是认证建筑项目的是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Stoy C等在研究设计阶段对住宅项目的成本影响的成本动因时提出了如何选择具体的成本指标,利用回归分析确定了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为设计选择提供了指导 。综上,国外的限额设计研究比较深刻,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也较高,最终的效果也比较理想。

1.2 限额设计方法在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家在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控制中一直在推行限额设计,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为业主节约了大量的投资,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对限额设计的理解不够全面。大多学者认为:“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等项目决策阶段的控制文件来指导项目实施阶段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按照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保证总投资限额不被突破。设计单位在不超出投资规模的前提下,完成对工程项目的设计任务。其次,对目标值的控制连续性不强。陈一飞等综合了模糊聚类理论和灰色关联分析的优点,提出了灰色模糊聚类算法,能够比较科学的对限额设计限额确定并进行分配[1]。最后,不同利益主体不能相互配合。马元等一致认为限额设计不能只为节约投资服务,更加要注重的是对科学和实际的尊重,并通过精心设计来保证设计的科学性。他们认为投资主体和设计主体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拥有不同的利益关系,因此要充分发挥限额设计的作用,就必须准备认识到这一点[2]。国内限额设计的研究中,实际模型要远远少于经验总结和建议要远多于实际模型,总的说来限额设计在国内的研究尚需不断完善。

2、限额设计下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现状分析

就目前限额设计方法在我国的现状,总结几条如下:

2.1 对限额设计的理解不够全面

在我国无论投资主体是政府,还是企业和个人,都特别强调投资控制,因此在设计合同中都希望设计单位进行限额设计,认为给定项目的投资目标值,设计院就能完成,忽视了业主及造价工程师在设计过程中参与的重要性,更不注重设计变更的控制。因而现在许多限额设计,实际上是设计人员完成了设计,造价工程师才做概算和施工图预算,而在施工阶段的所有设计变更中,设计院的造价工程师均未参与,因此对整个工程的限额目标就无法控制。

2.2 对目标值的控制连续性不强

限额设计目标值是初步设计开始前,依据批准的可研报告及其投资估算确定的。目前投资估算由咨询公司确定,设计概算由设计院编制,施工中的设计变更由监理公司或业主控制,谁都不能最终控制投资;由于业主出于各种目的,有时将目标值定得过高,如向政府申请财政拨款和国债,向银行申请贷款,有时又过低,如为了满足政府相关部门审批需要。即使在总目标值比较准确的情况下,由于设计单位造价工程师未参与前期工作,使得在确定各单项工程、单位工程的分目标时,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往往与各分目标值发生较大的误差。

2.3 设计单位积极性不高

目前国内设计单位基本上是国营独资单位,在投资控制方面大多数还沿用计划经济方法,未能在设计过程中进行限额设计,主要是以下原因:(1)从现行设计收费看,设计单位更愿意沿用以前的方法,因为设计过程中无需更多的时间、采用更多的方法进行技术方案经济比较,所以不愿推行限额设计。(2)现行设计周期短,无法很好的进行限额设计。无论业主是政府或房地产公司,都特别强调缩短时间,其设计周期远远短于国家规定的工期。(2) 现行国有独资设计单位的分配机制不利于推行限额设计。大多数设计单位注重的是设计人员的方案能力,而对方案的经济性评价和造价工程师重视不够,在具体分配上,往往给予方案重奖,对采用限额设计的项目之设计人员,没有鼓励政策,待遇相对较低,影响了整个设计单位推行限额设计。

3、限额设计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3.1 限额设计的概念

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限额不被突破[3]。

根据限额设计的定义,影响工程设计的静态投资的建设项目时限额设计的主要控制对象。我们应该利用层层限额设计来实现对项目投资限额的动态控制与管理,进行投资分解和工程量控制是实行限额设计的最有效途径和主要方法。

3.2 限额设计的主要内容

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是指编制出满足设计任务书要求、造价受控于投资决策的设计文件,限额设计由此提出。按照投资估算额进行初步设计,之后按照初步设计概算造价限额进行施工图设计,按施工图预算造价对施工图设计的各个专业设计文件做出决策。限额设计应将上一阶段审定的投资额作为下一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总体目标。将该项总体限额目标层层分解后确定各专业、各工种或各分部分项工程的风险目标[4]。

4、限额设计下成本控制的步骤

4.1确定建设项目的投资限额

设计任务书中的项目总投资额的依据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投资额,控制项目造价的依据就是经过审批后的设计任务书中的项目总投资额,由此可知,提高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投资估算的科学性、准确性、可信性,便成为合投资限额的重要环节。为适应推行限额设计的要求,应当合理运用技术经济方法进行分析和论证,编制准确可行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4.2科学合理分配初步设计的投资限额

项目总设计师应在给设计师设计之前,将任务书中规定的设计原则、建设方针、技术经济指标和设计限额等向设计人员交底,将设计任务与规定的投资限额分工程分专业下达到设计人员,将设计任务书中规定的投资限额分配到各单项工程和单位工程,汇总后即为投资限额。在这个阶段需要各专业设计人员对投资限额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对项目的各种费用指标提出方案比选,做出投资限额决定最终确定投资限额。

4.3以投资限额为依据进行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开始时,应该按照批准后的投资估算来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比较、优选来进行设计。严格按照施工规则、施工组织设计和合同文件要求,对费用指标和经济指标谨慎合理科学的选择,并确定设计概算,经专家或者负责人审核认可后的设计概算限额就是之后进行施工图设计控制投资造价的依据。

4.4施工图设计的造价控制

将经专家或者负责人审查批准的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概算,作为施工图设计的造价控制限额。施工图设计应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原则要求进行,使施工图纸的预算造价控制在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范围内。施工图阶段限额设计的工作重点是控制工程量,将审定的初步设计工程量作为控制工程量的基准 [5]。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核算和调整,来控制施工图设计不突破设计概算限额。

5、限额设计下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5.1 存在的问题

(1)传统限额设计理论对限额设计值分配的方法和操作技术没有明确的指出,使得应用中缺乏操作性。通常进行限额设计时,通过参考类似工程的技术经济资料,将投资估算加以切换分割到各单位工程或单项工程中。这种方法和实际的项目情况会有较大出入,仅以类似工程的投资比例作为参考很不合理,缺乏科学逻辑性的操作方法。

(2)传统的限额设计突出强调了设计限额的重要性,这种情况下限制了设计人员的创造性,使得一些新材料、新技术不能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得到实现,使价值管理的两条提高价值的途径无法充分运用[6]

(3)限额设计中的限额如投资估算、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等,对项目的运营维护成本考虑不够,容易出现限额设计效果与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相对立的局面。

5.2 改进措施

限额设计在我国发展至今,通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工程项目实践的思考,限额设计有以下的改进:

(1)踏实准备阶段

要详细调查研究项目外部环境条件,对影响实现设定目标有利及不利因素做到认真的备案;科学制定设计计划,防止限额设计过程发生偏离;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到位,为预测工程项目未来发展状况做好踏实的信息支撑。

(2)加强限额设计方案比选

加强建设项目各专业的方案比选是基本途径。因为,设计的经济性在于方案的经济性,对设计方案开展技术经济分析,通过备选方案的提出比选和优化,可以有效地发挥设计人员的创造性。

(3)严格把关限额指标

设计单位的各部门应该严格把关控制限额设计指标,同时应根据具体项目情况留出一定的调节使用比例,以利于在之后的设计过程中发挥创造性,为形成确有成效的设计方案创造有利条件。

(4)限额设计引入价值工程理论

通过应用价值工程功能分析,对各建设项目组成部分的功能加以量化处理,确定功能评价系数,以此作为设计限额分配的技术参数,从而最终求出分配到各专业、各单位工程的设计限额值。这样就要求设计人员能够提高技术经济水平,在方案设计阶段,在限额设计引入价值工程理论,加强价值工程活动的分析,选出项目造价与功能最佳匹配的设计方案,使限额设计更加合理科学。

参考文献:

[ ]陈一飞,唐祥忠,郭彦利. 基于改进模糊聚类算法的工程限额设计模型[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1,03:70-74.

[2]马元,张广斌. 浅议工程建设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1:63-64.

[3]蔡辉旺,陶莉. 限额设计下项目成本控制的探讨 [J].建筑经济.2012(2):44-45

[4]芮光雨,王彤. 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6.35-40

[5]张振. 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1):188-191.

[6]王芙蓉. 价值管理在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的应用[D].中南大学,2008.

限额管理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使得很多建设项目的投资得不到有效的管理。虽然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理论已基本建立起来,但是在具体理论应用和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大量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对造价的控制还只是针对预、决算,更多的精力花在施工阶段和竣工结算阶段,使得工程造价控制缺乏全面而系统的定位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1、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

1.1提高工程造价构成的合理性

房建工程的可行性论证与初步设计是工程投资规划的主要依据,从房建工程建设综合效益的角度来讲,在保证设计标准、工艺要求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工程建设投资越少,建设工期越短,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也就越高。而在设计阶段通过编制设计概预算不仅可以了解工程造价的构成,而且能够让工程资金的使用更加合理,通过造价管理可以明确房建工程各个组成部分的成本及基本功能匹配程度。而这些只能在设计阶段完成,如果设计一旦完成工程造价的大体构成也基本确定,可见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合理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加强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能够保证造价管理控制的主动、有效。

1.2能够显著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效果

从房建工程造价控制的顺序来讲,设计阶段的造价工程是整个房建工程造价控制的起始点,只有提高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水平才能为整个工程造价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做好施工、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在房建工程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如果将造价控制理念融入到设计方案当中,选择最合适、最科学的施工工艺及设计标准,在满足房建工程设计任务书及其它标准的前提下使用更加科学的结构造型和建筑材料、设备,能够大幅度降低工程的投资规模,这对于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建设综合效益、提升造价控制的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2、设计阶段造价管理与控制的实施对策

大量的工程资料显示,建设工程设计阶段对全过程造价控制的影响程度可以达到80%,因此,建立以设计阶段造价控制为重点的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的操作流程是非常重要的。在建设工程造价控制过程中,设计方案的选择,需要利用价值理论进行技术性与经济性的对比分析,确定合理的方案。在实际操作工程中,投资方根据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各种基础数据,编制设计任务书,在进行设计委托时,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和标准设计,引入招投标竞争机制和价值工程理论,对不同方案进行比选,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在与设计单位签订合同时,要将技术先进、节约投资作为重点考核指标,制定奖罚明细条款,充分调动设计单位对方案进行技术与经济对比分析的积极性,并将设计单位的工作延伸到施工阶段,以达到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同时应推行设计索赔制度,提高设计单位对设计质量和造价的重视程度,有效地控制设计造价。

2.1引入竞争推行设计招标

设计阶段是建设项目的关键阶段,每一个建设项目都有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设计是计算工程量的依据,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因此对于设计单位的选择至关重要,一些信誉度高,技术过硬的设计单位,不仅仅能够保证工程的安全和质量,同时会依据设计概预算人员依据图纸编制的概预算,进行分析和研究,为投资方着想,将技术与经济合理结合起来有效控制造价。引入竞争有利于引进更多高水平的设计单位,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建设项目的设计标准和设计水平,淘汰一些水平不高,技术不过硬的设计单位,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降低项目造价完成造价控制的目标。

2.2引入限额设计控制工程造价

2.2.1限额设计的概念

所谓限额设计,就是按照造价的限额,设计满足要求的建筑。限额设计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项目实施过程中,下一阶段以上一阶段的造价限额为标准达到设计技术要求;另一方面,建设项目局部按提前设定好的造价限额达到设计技术要求。作为建设项目造价控制的一个关键措施,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限额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和工程造价人员密切配合,做到技术与经济的统一。设计人员以造价限额为出发点进行方案设计,并做出方案比较,优化设计;工程造价人员及时进行造价计算,为设计人员提供合理建议,做到动态控制投资限额并满足技术要求的目的。

2.2.2限额设计的造价控制

限额设计分为纵向控制和横向控制。纵向控制是指通过各个阶段前一阶段的投资限额限制,对方案进行比选,采用合理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降低投资,同时对投资影响很大的因素进行重点分析,如方案比选、结构选型、平面布置等。对超出限额的指标进行及时调整,不使其对最终设计进度产生影响,造成设计的不合理,导致超出投资限额。实行限额动态控制,加强变更管理。另外还要考虑价格、税率、利率、汇率等影响。横向控制是指设计单位内部的经济责任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将设计责任落实到个人,给责任人以相应的权力,完善考核制度。通过对任务按专业划分,明确到人,建立奖惩机制等措施,可以增强设计人员的成本意识,从而起到控制造价的作用。

2.2.3限额设计的完善措施

限额设计是一把双刃剑,限额的限制可能限制到设计人员的创造性,一味的追求低造价,忽略了设计的合理性。从建设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不一定经济。因此不能过分的强调限额,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工程具体分析,对超限额的功能进行详细分析,如果提高造价的同时可以大幅提高其使用功能,应该允许限额的突破;如果功能提高不明显,则不能突破限额。

2.3引入工程造价咨询单位控制工程造价

工程造价咨询单位接受投资方的委托,全程参与设计单位的项目设计工作。在初步设计阶段,造价咨询单位应对初步设计方案进行审查,以技术先进、造型美观、安全适用、经济合理、节约投资作为衡量设计方案的基本标准。利用价值工程原理,进行对方案技术、经济比较,达到优化设计方案的目的。

2.4引入工设计监理制度控制工程造价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引入设计监理制度,对施工图纸的可操作性进行评审,进行必要的施工深化,确保施工图纸满足指导实际施工的要求,以减少施工阶段因为设计不当而造成的工程费用的增加。同时可以提高设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成本意识,使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的控制造价。另外可以通过设计合同对索赔条款进行约定,通过引入熟悉施工过程的监理更好的发现设计与施工中的冲突,在设计阶段将问题解决好,从而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

3、结语:

总之,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对整个房建工程造价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设计人员必须充分重视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在保证设计方案质量的前提下提高项目的综合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限额管理论文篇(6)

0.前言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在林业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始终是林业工作的核心任务。森林采伐是林业生产的重要活动,人们经营利用森林,必然要涉及到森林采伐。但随着人们日益重视和加强生态建设,发挥林业的多种效能的呼声日益高涨,特别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的提出,并已为社会可接受的前提下,森林采伐受到极大重视。为了更好地发挥采伐管理制度在保护森林资源、推进森林科学经营、促进林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保障森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我们应对森林采伐限额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本文就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改革谈几点粗浅意见。

1.森林采伐限额中存在的问题

1.1采伐限额编制依据不准确

科学而准确地编制采伐限额是森林采伐限额制度达到逐步增加森林面积及森林蓄积量的目的的首要保证,但从目前看采伐限额的编制本身就是不准确的,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功能无法实现。依据规定,森林采伐限额的编制程序是,全民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以国有的林业局、林场、农场、厂矿为单位,集体所有的森林和林木及农村居民自留山的林木以县为单位,根据合理经营和永续利用的原则,提出年森林采伐限额指标,逐级上报。省、市林业主管部门对上报的森林年采伐限额指标进行汇总、平衡,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国务院批准的年森林采伐限额,每5年调整一次。森林采伐限额编制的基本依据基层单位在森林经营方案中提出的合理年伐量,因此,森林采伐量的准确性又是森林采伐限额准确性的前提。理论上说,各经营单位是根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结果提出森林年采伐量及采伐限额的,但是,具体的经营单位首要的经营目标是发展地方经济及维持本单位的生存与发展,他们根本不愿意考虑其经营行为的生态效益,更倾向于通过多报采伐限额来获得经济效益,因此,他们制定并上报的采伐限额的科学性、准确性得不到保证。

1.2超限额采伐现象依然存在

森林采伐限额作为对森林和林木采伐限定的最大控制指标,是具有法律强制力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但现实的情况时,虽然每年都限定了采伐数额,但超限额采伐问题依然存在。超限额采伐单位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超证采伐问题还是比较普遍,无证采伐问题也仍然突出。

1.3执行力不从心

经批准的森林采伐限额必须分解并分配到具体单位才能得到落实,但是要求采伐单位自觉地按照限额进行采伐是很难的,因此,除了由林业主管部门对限额采伐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之外,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还规定了凭证采伐制度。但是超限额发证、发人情证、关系证的情况依然存在。由于森林面积大,结构复杂,执行伐前设计审批、伐中检查、伐后验收的规定有严格的技术要求,需要太多的人力物力,执行成本太高,基层林政部门几乎无法承受,因此,上述规定在基层实际上很难得到执行。

1.4处罚左右为难

对违反限额采伐制度的行为,森林法、刑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了应当承担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其中确定的处罚措施是明确而且严厉的,但是,很多超限额采伐行为是由地方政府与企业法人引起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超限额采伐行为也并非是简单的违法、犯罪行为,有的是为了清偿沉重的债务或者为了支付工人工资、维持企业的基本生存条件而被迫超限额采伐,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完全是为了公益事业被迫超限额采伐,对于这样的“违法”、“犯罪”行为,执法部门、司法部门处理起来感到左右为难。

2.改革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合理途径

2.1合理采伐林木

采伐管理的关键在于根据生产量大于消耗量的原则,坚持越采越多、越采越好的方针,把着力点放在总采伐限额的宏观控制上。按林种进行采伐限额管理,完全符合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符合科学发展观,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据此,应对商品林和公益林实行分类管理。商品林,尤其是人工商品林要放宽政策,让经营者自主经营和处置,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林地生产力,政府重点在总采伐量的控制,同时要有确保必须在当前或次年完成更新的有效措施。对重点公益林从严控制,只准进行抚育或更新性质的采伐,禁止皆伐;对天然阔叶林的采伐要从严审批,因征占用林地等特殊情况,需要采伐的,报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批。

2.2取消木材生产计划

现行林木采伐管理制度规定,既有按采伐类型和消耗结构之分,又要执行人工林、天然林的商品材控制,还有木材生产计划。这些规定,在理论上虽然可行,但不符合客观实际。实际上,不论是商品材还是非商品材(自用材、烧材),均已消耗了资源。在总限额内,依法采伐的木材自用有余,如何处置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只要控制好资源的消耗量就行。如果取消商品材、非商品材界限,既可以减轻执法难度,减少违法行为,还可以增加林业规费收入。

2.3调整采伐限额管理办法

现行采伐限额管理办法规定,除一般人工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采伐限额有结余,经省认定,可结转下年度和以后各年度使用,其余均不得跨年度使用。这不是很符合实际。应在保证5年森林资源总量增长和5年森林采伐限额不突破的前提下,允许地方根据木材市场行情和需求,5年内年度之间的采伐限额作适当调整,以充分调动林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采伐限额的编制,主要是在坚持采伐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下进行的,对如何促进森林经营和地方对采伐林木的依赖程度考虑较少,而且,经国务院批准的限额,在2000立方米以上的,都必须下达到编限单位甚至乡镇。这样就会至少带来一个矛盾,一些经济发达的地方,老百姓和村集体不依赖于采伐林木作为经济来源,这当然是保护了生态,但也浪费了限额指标;而一些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方,一方面老百姓甚至集体经济对采伐林木的依赖度较高,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中幼林急需培育经营,造成采伐指标严重不足。解决的办法是应允许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或市级林业主管部门代表政府进行适度调整。调整双方可以适当进行经济补偿,调整的目的就是加强森林培育,促进可持续经营。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是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制度之一,通过改革限额分配方式,使林木采伐限额分配与林业经营者的需求相对接,减少过多过细限制,优化审批环节,扩大市场自,解决森林经营与木材市场衔接的问题。

限额管理论文篇(7)

非公有制林业,就是除了国有和集体两种公有制林业以外的所有林业经营形式,其实质就是私有林业。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依据用材林的消耗低于年生长量的原则,将一定时期内在某一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森林采伐量限制在一定数量范围内,制定年森林采伐限额的基本依据是用材林的年消耗底于年生长量的原则。1987年实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以来,森林资源过量消耗的局面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田明华,2003),商品林限额采伐管理制度作为一定的历史约束条件下的选择其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该制度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其弊病弈是十分明显:限额采伐造成营林投资的制度障碍(刘文燕,2007)、森林限额采伐管理导致了政策失灵(杨建州,2001)、森林采伐限额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寻租行为(周经纬,2004)。本研究基于制度需需求主体---林农的视角,以福建省闽侯县为例,探讨限额采伐管理创新,能够为完善林政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放开搞活商品林经营、促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林区社会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与政策借鉴。

1非公有制商品林限额采伐管理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

制度创新必须具备思想观念的更新与活动的创造性。制度创新活动以思想观念上的变革为前提。只有观念上更新了,才能以新的眼光、新的视角去审视各种制度,并把对制度的创新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行动。

1.1新背景: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以政府调节为补充的经济体制。因而政府如何处理好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等方面的关系,确定并履行好自身的社会经济职能,就成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文件中指出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国家鼓励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以福建省闽侯县为例,闽侯县2003年以来全面推进了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随着改革的实施,产权的落实调动了广大林农的造林积极性,私有林的造林面积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1)。私有林在林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投资私有商品林的业主们开始考虑到林木今后的采伐问题。由于林木的采伐权主要控制在林业部门手中,私有林主们并不知道自己种的林木何时能采,能采多少,造林投资预期不确定,投资效益受到损害,林农投资商品林不能按照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做出决择。

表12004-2008年度闽侯县造林面积一览表

年度

造林面积

总计(hm2)

国有造林

集体造林

个私造林

面积(hm2)

比例(%)

面积(hm2)

比例(%)

面积(hm2)

比例(%)

2004

739

106

14.3

454

61.4

179

24.3

2005

2070

235

11.4

733

35.4

1101

53.2

2006

2152

477

22.1

1675

77.9

2007

2416

421

17.4

1995

82.6

2008

907

181

19.9

433

限额管理论文篇(8)

一、 安徽烟草资金管理中心最佳现金持有量模型

安徽烟草资金管理中心2014年建立的最佳现金持有量模型如下:

最佳现金持有量为:[Z*=3Rσ24K+L]

现金余额控制上限为:[H*=3Z*-2L]

理论平均现金余额为: [4Z*-L3]

其中: R为短期融资成本、[σ2]为日现金净流量的方差、K为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L为现金余额控制下限。

在最佳现金持有量模型的管理下,资金管理中心的资金操作为:

最佳现金持有量Z*是资金管理中心控制的目标现金余额,当现金余额处于控制上限H*和控制下限L之间时,资金管理中心不进行操作;当现金余额升至控制上限H*时,则资金管理中心将(H*- Z*)数量的活期存款转换为定期存款或其他收益率较高的产品,使现金余额降至Z*;当现金余额降至控制下限L时,则资金管理中心将(Z*-L)数量的定期存款或其他收益率较高的产品转换为活期存款,使现金余额回到Z*。其中,下限L的设置是根据资金管理中心对现金短缺风险的愿意承受程度而确定的。

二、 2009-2015年最佳现金持有量模型验证

根据最佳现金持有量模型,我们选取资金管理中心2009-2015年数据,并做如下假设:

(1)R:按当年6个月贷款利率设置(需折算为日利率);

(2)K:按当年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设置(2013、2014年利率上浮10%,2015年利率上浮40%,需折算为日利率);

(3)L:资金管理中心开设了工行、农行、邮储银行3个银行账户,假设工、农、邮储银行每个账户控制下限为1亿元。

(一)2009-2015年最佳现金持有量测算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根据最佳现金持有量模型测算的资金管理中心2009-2015年相关数据参见表一,并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2014年(最佳现金持有量模型建立的时间)是资金管理中心现金管理水平的分水岭,2014年以前,资金管理中心保留的平均现金余额比理论平均现金余额高出5-8亿元;2014以后,资金管理中心现金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保留的平均现金余额与理论平均现金余额较为接近。

二是2015年资金管理中心保留的平均现金余额比理论平均现金余额低了0.86亿元,但是资金管理中心未出现短期融资现象,表明参数设置中的现金控制下限L可能偏高。

三是最佳现金持有量模型的运用有效压缩了资金管理中心现金持有量,提高了资金盈利水平,按5亿元的现金压缩规模以及1%的利差测算(一年期、活期存款利差),每年能够多产生500万元的利息收益。

(二)2009-2015年理论平均现金余额控制下的超支分析

如果按理论平均现金余额控制资金管理中心现金水平,2009-2015年每年会有10天左右的超支现象,全年超支概率为3%左右,并且大多数超支现象出现在中旬,可以通过定期存款安排、短期筹资等方法解决。

三、2016年资金管理中心最佳现金持有量预测

(一)参数设置

根据最佳现金持有量模型对资金管理中心2016年最佳现金持有量进行预测,相关参数按以下方式进行设置:

(1)R按2015年年底短期贷款利率设置(短期贷款利率4.35%,折算成日利率为0.01%);

(2)K按2015年年底一年期存款利率上浮40%设置(一年期存款利率上浮40%为2.1%,折算成日利率为0.01%);

(3)L按2.2亿元设置。2009-2015年测算时,L设置了3亿元,造成2015年理论平均现金余额比实际平均现金余额高0.86亿元,表明L参数设置有所保守,在进行2016年预测时,将L设置为2.2亿元(L为2.2亿元的情况下,2015年理论平均现金余额为7.48亿元,略高于2015年实际平均现金余额7.42亿元);

(4)σ2使用EXCEL中Forecast函数进行预测,2016年σ2预计为13.72。

(二)数据预测

在参数设置基础上,根据最佳现金持有量模型预计资金管理中心2016年度最佳现金持有量为6.82亿元,控制上限为16.05亿元,平均现金余额为8.36亿元。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

最佳现金持有量模型是安徽烟草资金管理中心现金管理的有效工具,能够对年度现金余额控制水平做出较为科学的预测。

最佳现金持有量模型中的参数应结合历史数据不断进行修正,以确保预测数据的科学合理。

资金管理中心在日常现金管理时,应进一步加强现金预算管理力度,科学调度资金,优化资产配置策略,超支现象的发生,努力提高货币资金收益率。

参考文献:

限额管理论文篇(9)

降低物料成本是企业赢取利润的重要一环。而限额领料作为控制材料消耗的一种有效手段,更是屡屡提及。建设一种有效的适合于本行业的限额领料机制,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而建筑业相对于工业企业的特殊性及实施中的许多问题更引发了人们对它的研讨,本文就从限额领料的几个环节加以讨论。

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

相对于工业企业,建筑施工业有如下的特点:

1、流动性强、施工环境差异大

流动是建筑业永恒的特征。范围小则在某一地区移动,大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施工所涉及的人文、地理、水域、天气均存在较大差异。

2、产品对象差异大

一般而言工业、企业产品对象比较固定,总是相关的系列产品。而建筑施工业不一样,产品对象变化较大,有路、桥、码头、机场等。

3、人员素质不等

建筑业是种流动性极强的产业,其人员的安置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同时多年以来的经营理念也忽视了对材料人员任用,不少人认为只要会写几个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便可从事诸如仓库之类的工作,也有人认为,签领料小票就是证明自己用了此料,至于写用在那里就无所谓,其成本意识相当淡薄。

4、基础设施欠缺

对于大多建筑业来讲,大料仓库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开放型管理,即材料四周开放,任何人员均可进入材料堆场。普遍认为,对大宗材料修建围墙,铁丝网,栅栏等造价太高,加大了工程成本。

限额领料的困难

由于建筑行业的上述特点使得限额领料的实施出现如下困难:

1)影响消耗定额的因素不确定

物资消耗定额指的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完成单位产品或单位工作量所必须消耗的物资数量标准。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施工地理环境及气候的差异性,使得特定的生产技术条件发生改变,给定额的制定及实施带来极大困难。

2)定额资料不全或没有

对于主要材料,有人认为,设计图纸标明的材料用量与实际用量相差不大,可以当定额资料用。但作为一种核算的依据与标准,我们应当有一个明确的体系化的标准去衡量使用。如果说构成主要产品的主要用料还有机可查的话,而一些临时设施、预埋件等的主材耗用基本无章可循,这就更加大了限额领料的实施与材料成本核算难度。

同样,对于辅助材料,其使用与施工环境、施工人员、施工方法与手段有较强的直接相关关系。如,同样一个承台,在大风大浪条件下与在静水中施工所耗用的辅材相差很大,有时根本不能比。同时人们也疏于对各种辅料的消耗规律进行统计,因而辅料的消耗定额基本没有。

3)消耗资料反馈不全

消耗资料的分析,一般情况是仅凭自己的经验、经历作定性化的判断,某某之间存在一定联系,进而作出某种判断,而不能提供大量数字化的资料供参考。

4)“左”的质量第一思想

质量第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是我们必须恪守的信律。但是,过分的追求质量,付出的将是更大的成本代价。如,理论上30Mpa即可达到要求的结构物,而实测达35以至40MPa,其牺牲的成本将是多少,可以计算。

建设适合于本行业的限额机制

3.1做好限额领料的前期工作

3.1.1消耗定额资料的制定

方法的选择

制定消耗定额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技术计算法,根据产品图纸,工艺流程及正常施工条件下的损耗,理论计算出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材料定额,主要适合于主要材料消耗定额制定

写实查定法,即通过现场客观的施工条件,通过实地操作,并经过对实际消耗资料分析修正后而确定物资消耗定额的一种方法。主要适合于施工条件特殊,与标准环境差异大等情况下消耗定额的制定。辅材消耗也常采用这种方法。

经验统计法,即通过相关人员的经验,或者通过相关统计分析资料而确定定额。特别适合于设备使用,维护及修理中消耗定额的制定。

定额的制定

对结构物、大型临时设施,可采用理论计算法,即通过图纸用量加一定合理损耗而定。其中合理损耗部分可通过现场写实以及相关历史记录及经验确定。辅料可以通过现场写实法确定。

3.1.2建好固定设施

固定设施即围墙、铁丝网、铁门等。凭票发料是我们实现限额领料的先决条件之一,不能凭票发料就不能奢想限额领料。而只有具备相应的固定设施保障,凭票发料才能实现。在一个开放的材料堆场中,无法体会和想象去如何实现凭票发料。即便能实现,至少则需要如下条件:库管员不离材料一步,不分黑天白夜,刮风下雨;其二:领料人有高度的自觉性。而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库管员不仅仅是充当收发料、记帐的人的作用,还充当了围墙、铁丝网等固定设施作用,可以想象库管员在这种条件下达到这种规定条件的难易程度及实现限额领料的可能性。而实际情况往往是,某个分项工程材料即将超耗,在限额领料的情况下,使用人员不会去开领料小票、请领导审批而却会想其它办法,这种情况往往是造成仓库出库发生量差,其结果仓库自己给自己带上紧身符的尴尬,也混淆了管理,让人觉得仓库的收料数量不准。

3.1.3培训相关人员,提高业务素质

①提高业务员素质,特别重视库管员的任用

领料小票的填具,消耗数据的反馈不但与技术人员,工长等管理人员有很大关系,也与库管人员也有很大关系,如各种消耗记录不准,不规范。也有人认为库管员就是收发料的工人,跟其他工人没两样,随便找个就可干,这实际上完全忽视了仓库的重要性。实践中许多仓库管理员不仅仅从事收发料,还要兼做帐及一些辅的统计工作,他们从事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象使用工操作工一样单纯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是一切物资管理工作的基础,是进行物资信息深加工的第一道工序。随便安排库管员的实质是忽视了第一道工序的管理。

提高全员成本意识。

降低消耗、节约成本,其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现场的使用者、操作者以及很多部室的积极配合。积流成河,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些谚语告诉我们,这些众多的,不起眼的损耗与浪费其结果往往是很惊人的,而实际上也正是如此。这里多丢一点,那里浪费一些,其个体数量不大,而其总数却让人难以置信。同时有些东西仅凭管理员从规章制度约束是无法实现的,需要使用者从其内心出发加强其成本意识,让他们意识到成本与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浪费是在浪费自己的财产,节约是在为自己节约。当然管理人员也很重要。管理人员成本意识薄弱,数据东扯西拉,成本对象张冠李戴,其结果往往会误导消耗分析,对消耗规律作出错误的认识。

3.1.4做好细节改革

如领料单及限额领料单。目前就本人掌握和所知道的限额领料单中,仅标明了领料单中一些基本信息,并不能得知其该项工程分部的消耗定额和供应定额是多少,请领量多大及剩余量是多少。实践操作中,技术员签发领料小票时,根本无暇去查阅相关技术资料,也并不严格按图纸签小票,仓库对技术员签发的小票数据也不能实现相应的监督职能。即使能够做到凭票发货,也只能是被动的、盲目的发料。实际上我们应当将编制好的定额技术资料一份交技术员,一份交仓库。技术员必须填具清楚本分部工程所需材料限额,累计已领多少,剩多少,本次请领多少,将此单据交由仓库。仓库再参照技术资料审核无误后,签字发料。

3.1.5制定严格的奖罚制度

制定相关的奖罚措施,及时兑现。一种制度执行得怎样,激励制约措施,也有相当大的作用。记得一位工人对我讲过,我在某某工地节约了十多吨钢材,项目部承诺要按百分比给予奖励,结果调离时一分钱也没拿到,干了等于白干,还不如不干。我想这其中或许有些夸张,但它反映了激励措施的重要性。

实际上,正如幼苗的成长需要精心呵护一样,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管理模式,刚开始时,人们会感到不习惯,对它总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这需要从多方面来支持、鼓励,特别是各种制度、措施的保障,到这种模式与制度成为习惯,深入到思维以至变成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时候,我们的改革也就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而这正是我们不懈努力所期待的目标。

3.2实施限额领料

3.2.1严格按定额制度办事

严格按定额制度办事,指生产部门要根据相应的季计划,月计划及周计划,结合物资消耗定额及损耗系数,提供物资需用计划。物资供应部门在平衡资金、库存、经济性及可行性后,据此确定采购计划,组织供货。而仓库则要严格根据供应定额限额发放,属于计划外物资则要经相关领导特许方可领用,同时做好详尽的领料记录。分项工程竣工后,物资部门则根据用料记录统计、分析,并对定额的修改适时提出建议。

3.2.2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

定额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及实践性较强的工作,涉及企业许多部门及工人。它既需要专业的、精通本行的人员来制定和组织实施,更需要广大施工工人的支持。因为他们身处生产维修一线,他们最了解消耗,特别是定额在制定后要通过他们来执行,因此吸收部分工人参加定额管理是必要的,贯彻执行定额也才有活力。

3.2.3建立健全原始记录

从材料入库开始,一直到被消耗和制成成品为止的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应有详尽的原始记录,采用一定的固定格式,记录各种物资的使用消耗情况,它不仅真实地反映了产品及其分项的真实成本,而且为定额的检查、分析与修订做好详尽的资料准备。

3.2.4定期检查反馈,适时修订

理论来源于实践,作为指导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约定俗成也是来自于实践的经验总结。同时理论又可以反过来指导实践,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指导,相互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链。但是如果作为指导我们工作的定额反馈资料不全面、不详细,或者不准,就会影响我们定额的先进性、合理性和经济性,甚而会误导消耗核算工作。其中,来源于施工一线的消耗反馈数据更是举足轻重。而实际之中,我们很少对实际用量的消耗规律作过详细的、数字化的记录。一般情况是仅凭自己的经验、经历作定性化的判断,某某之间存在一定联系,进而作出某种判断。现代的科学理论及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详细的科学的总结是我们发展的动力源泉。粗糙的、定性化的研究很难取得更大的发展,只能永远作为市场领袖的追随者。

3.2.5实施材料承包制

当今很多项目部各分部分项工程都不同形式地实施了职工承包制。大体上是,工程量、工程进度与承包组人奖金挂钩。其好处在于确保了工程进度与工程量,即承包组人一切工作以工程量为重点,工程进度上去了,自己的利益就有了保障。但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形成了以牺牲成本为代价。而项目部以及一个企业,整体上它是作为一个赢利机构而存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其终极目标,单纯地追求个体利益则妨碍了整体利润目标的实现。实施材料成本承包制,即承包中加入材料成本或成本的成分。比如材料方面,可以按消耗定额或限额承包,则可以在保证工程进度和职工利益的同时,有效制约工程成本的随意增大,保证了企业的整体利益。

四、结论与展望

材料定额是制定各种材料需用计划、采购计划、发放领用及耗用分析工作的基础,是一切工作的起点,而经济性、合理性与先进性是评定材料定额的最高标准。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一切工作的重点,这需要人员、制度、设施的完美配合,以人为核心,制度为准绳,设施为保障,是良好执行限额领料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同时,及时反馈消耗信息,适时修订定额是这一制度得以良性循环,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限额领料不仅是投入控制的一种手段,它同样可以降低库存,加速资金周转,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规范物资管理行为,是转变物资管理机制的重要措施。同时良好的执行限额领料,有助于物流系统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企业资源计划(ERP)和及时化生产(JIT)等先进物流管理思想在企业中引入与更好的实践。相信通过一段时间良好运作,建设物资管理信息化、电子化系统,及时动态地反映物耗信息,有效地制约不合理超耗,将是水到渠成之事。

参考文献:

[1]张智宏,宋敬华. 施工管理经营中的劳务分包与限额领料制度.河北水利.2008.07.18

[2]刘秋玲.推行限额领料制度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6(2).77-78

[3]叶国辉.公路工程施工成本管理及控制[J].广东科技,2007,(3).151

限额管理论文篇(10)

所谓信用卡保证,指信用卡申领人依据发卡行的要求,提供第三人作为保证人,由第三人与发卡行签订保证合同,为信用卡申领人的信用提供担保的制度,即为信用卡申领人作为持卡人使用信用卡所形成的对发卡行的债务予以担保。根据信用卡的性质,第三人与发卡行签订保证合同时,发卡行与信用卡申领人之间并没有发生债权债务关系,债权债务关系是在信用卡申领人的申请被发卡行审批通过后,作为持卡人在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形成的。设立担保权时,债权并不存在。因此,信用卡保证不属于常规保证担保方式。那么,信用卡保证是否为最高额保证呢?

对照最高额保证的上述特征,下面对信用卡保证进行分析:

1、在信用卡保证合同订立时,主债权债务并没有发生,保证人是对将来一定期间内持卡人的不确定的若干透支债务承担保证责任,因此,信用卡保证符合最高额保证的第一个特征。

2、我国各发卡行信用卡的有效期一般为两年,如中国工商银行《牡丹信用卡章程》第十二条规定,“牡丹信用卡有效期为2年,如果持卡人到期需要继续使用,应办理更换手续。”信用卡持卡人只能在该期间透支,因此,信用卡的有效期即为债权发生期间,牡丹信用卡债权的“决算期”为自信用卡申领人领取信用卡之日起满两年。所以说,信用卡保证的债权发生期间是确定的,信用卡保证符合最高额保证的第二个特征。

3、关于信用卡保证是否符合最高额保证的第三个特征,即是否有最高额限制,理论上和实务上均存在根本性的分歧,主要有下述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信用卡担保是有限责任的担保,因为信用卡章程明文规定允许善意透支,并规定了透支的限额和期限,而且持卡人透支的限额和期限在信用卡领用合约上也有明确的约定。这样,保证人所承担的担保责任最高限额就是发卡行所允许透支的最高限额。

第二种观点认为,善意透支额度只是发卡行要求广大持卡人遵守的一个标准,而且仅仅指本金。另外在发卡行信用卡章程的担保条款中都规定:“当申请人不能偿还透支金额及透支利息或与银行联系中断时,保证人应承担申请人所未偿还的全部债务。”因此,保证人的担保责任范围应当是持卡人使用信用卡所产生的全部债务,当然应该包括透支所形成的利息。

第三种观点认为,对于信用卡保证的担保责任范围,应当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即(1)如果发卡行在技术上完全有能力预防和制止持卡人的恶意透支行为,却由于自身的故意或过失没有及时制止持卡人的恶意透支行为,此时,担保人对持卡人的透支行为所承担的责任是一种部分连带担保责任,即承担持卡人所透支而客观上不能为发卡行所制止的透支债务的保证责任。因而,发卡行应当就自身的过错造成的扩大的损失自行承担经济责任,不得向保证人求偿;(2)如果是由于技术上的制约等客观因素,发卡行无法及时了解和追踪信用卡持卡人的使用情况,也就是说发卡行不存在过错,导致客观上不能及时制止持卡人的违法透支行为的,信用卡保证人应当承担持卡人使用信用卡所产生的全部债务的清偿责任。

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发卡银行应当遵守下列信用卡业务风险控制指标:(一)同一持卡人单笔透支发生额个人卡不得超过2万元(含等值外币)、单位卡不得超过5万元(含等值外币)。(二)同一帐户月透支余额个人卡不得超过5万元(含等值外币),单位卡不得超过发卡银行对该单位综合授信额度的3%。无综合授信额度可参照的单位,其月透支余额不得超过10万元(含等值外币)。(三)外币卡的透支额度不得超过持卡人保证金(含储蓄存单质押金额)的80%。(四)从本办法实施之日起新发生的180天(含180天,下同)以上的月均透支余额不得超过月均总透支余额的15%。”各发卡行信用卡章程也均作了类似规定,如中国工商银行《牡丹信用卡章程》第十一条规定:“金卡账户透支额度为10000元,普通卡为5000元。透支款项和利息须在银行记账日后60日(含)内归还。”据此便认为该规定的限额便为信用卡保证的担保责任最高限额。

该理解显然是错误的:第一,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的限额,是发卡行的监督管理机构,为了监控发卡行的经营风险,对发卡行所作出的内部控制指标,要求发卡行对信用卡申领人的授信不得超过该限额,即发卡行必须在该额度内确定信用卡申领人所能善意透支的最高限额,该限额也仅仅是就透支本金而言的,目的是避免信用风险过度集中。发卡行不得以信用卡申领人信用优良为由,突破上述授权限额。发卡行信用卡章程规定的限额作为用卡合约的组成部分,是对信用卡持卡人善意透支的本金的最高额的限制,即持卡人只能在该限额内透支,超出则发卡行将不予受理。而信用卡风险客观上存在善意透支风险和恶意透支风险两大块,信用卡透支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恶意透支风险是信用卡的主要风险。因此,对发卡行而言,防范信用卡恶意透支风险较之善意透支风险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发卡行采用担保制度以防范经营风险,必然将恶意透支所形成的债务作为主要的被担保的债务范围,不可能仅仅将持卡人善意透支的本金作为保证人所担保的责任范围。而且即便是善意透支一般也会产生利息,信用卡透支所形成的利息是信用卡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卡行不可能只要求保证人就本金予以担保,而将利息部分排除在保证范围之外。担保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保证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当事人对保证担保的范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保证人应当对全部债务承担责任。”根据该条规定,信用卡保证人的担保责任范围包括持卡人所透支的本金、利息以及实现债权的费用等,而不仅仅是本金。中国人民银行银函(1998)363号文件“《关于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中对透支限额的复函”规定:“关于持卡人透支限额的规定,是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发卡银行对信用卡业务进行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指标,不能作为发卡银行与信用卡担保人对保证责任范围约定的依据,担保人必须对持卡人实际透支金额承担连带责任。”该规定正是基于上述理由所作出的。第二,各发卡行与信用卡申领人、保证人的合约中均对信用卡保证责任的范围作出了约定。如,中国工商银行牡丹信用卡章程第六条规定:“担保可采用保证、抵押或质押方式。担保范围为持卡人牡丹信用卡项下的全部债务(包括信用额度内透支及超信用额度透支的本息、追索费用等)。担保应签订相应的担保合约”、《牡丹信用卡保证合约》第二条规定,“保证责任范围:被保证人根据其与乙方(银行)所签订的《牡丹信用卡领用合约》项下因牡丹信用卡而发生的全部债务(包括信用额度内及超信用额度透支的本息、追索费用等)和乙方实现担保权利的费用。”该约定内容明确,对发卡行、信用卡申领人和保证人而言,不存在理解上的歧义,应视为当事人各方真实的意思表示,因此,在信用卡保证所担保的债务范围上是没有确定最高限额的。所以说,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四十五条和各发卡行章程中规定的关于透支的本金的最高限额不能构成信用卡保证所担保的债务的最高限额,第一种观点是不成立的。

上一篇: 程序设计论文 下一篇: 包装设计研究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