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药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11 22:40:29

今日药学论文

今日药学论文篇(1)

1 征文及评奖

今日药学论文篇(2)

雷,时称“雷公”,南北朝刘宋药学家,擅长药物炮制技术,雷总结了前人炮制经验,使炮制由过去零星的记载系统化,形成了中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雷公炮炙论》成书于南北朝时期(公元420―479年),本书全面总结了南北朝刘宋时期以前的中药炮制技术和经验,是中国历史上对中药炮制技术的第一次总结,也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制药学专著,佚文尚可见于《证类本草》。

《雷公炮炙论》所载炮制方法全、规定细、专一性强。书中载有蒸法(包括加辅料蒸)、煮法(包括加辅料煮)、炮法、煨法、炒法(包括各种辅料炒)、煅法、炼法、浸法(多种辅料浸)、洗法、飞法等多种炮制方法,涉及除去非药用部位、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粉碎、切制法、干燥法、盛药容器、炮制时间和药量、药材真伪和优劣、部分的炮炙理论等。该书收载约300种药物的炮制法,已具备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古代制药基本原则,总结了南北朝以前的中药炮炙学成果,对中药的制作和临床应用,具有开创性贡献,为历代医家所沿用。《雷公炮炙论》的问世奠定了炮制学基础,使中药炮制成为一门学科。

《雷公炮炙论》原著早已亡佚,这一书名,始载于宋代《图经本草》,后被宋代唐慎微所著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引用,流传至今。建国以后,由王兴法辑校整理而成的(辑佚本)问世,并将雷氏原著散落在各家本草著作中的精髓内容尽录其中,基本上较为符合雷氏原作的面貌。该书共分上、中、下三卷,所载药物268味,记载了药物的性味、炮炙、煮熬、修治等理论和方法。该著全面论述了中药炮炙前后的制备基本知识,包括真伪优劣药材的选择、修治和切制,文武火候的掌握,以及醪醴辅料的取舍和操作工艺流程等。

此外,该书还介绍了中药饮片的贮藏、炮制作用及注意事项等基本知识,并系统地归纳了《雷公炮炙十七法》,被后世奉为中药炮制的经典准则。正如敦煌出土《五藏经》所云:“雷公妙典,咸述炮炙”,它对后世中药炮制事业的发展影响颇深。明代李中梓的《雷公炮炙药性赋》和明代缪希雍撰写的《炮炙大法》等中药炮制专著均是在整理《雷公炮炙论》的基础上,分别汇总了一些民间炮炙经验而著成,从而使中药加工炮制技术日臻完善,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中药炮制学。

《雷公炮炙论》所提到的中药炮炙方法达17种之多,被后世称为“雷公炮炙十七法”,其中包括炮、炙、煨、炒、煅、炼、曝、水飞等常用的炮炙方法,这些方法实用性强,至今仍然沿袭应用。《雷公炮炙论》对药物的净制、粉碎、干燥、注意事项等内容论述详尽。其中粉碎法就有细锉、捣细、捣筛极细、杵粉、研、酵磨、槌破等。火力是药材加工炮制的主要环节,书中提出文武火、文火、武火、中火等火力,这一经验已被汤剂煎煮广为采用。

书中论述了不同加工形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如:水淘覆盆子是为了“去黄叶并皮蒂”,去山茱萸核是因为“其核能滑精”,去荜茇皮“免伤人肺,令人上气”,制水银的目的是为了去除毒性等。本书突出炮制的方法、目的和要求,特别是关于注意事项的要求十分具体,其中多数较现代炮制要求要详细,具有重要的科学性。为今后中药炮制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日药学论文篇(3)

可想而知,任何一家药企要在中国生存、发展壮大,会面临怎样激烈的同质竞争!

今辰(上海海虹实业集团巢湖今辰药业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几千家中型制药企业中的一员,一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及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演进起起伏伏、历经风雨近40载的药企,他也怀抱着在市场浪潮中不断壮大的梦想。

然而,现实又似乎总是困境重重:企业规模常常与利润不协调,发展瓶颈日益凸显,产品线如何梳理规划;没有大量资金运作广告,产品品质很好却始终做不大市场;核心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规模有限;每年都花人力财力巩固工商关系却效果不突出……

问题到底何在?想要大展宏图,却无法施展开手脚。在竞争趋于白热化的市场上,稍有停滞就很可能失去一次良机!

为企业寻求第二次品牌腾飞的今辰药业领导层,将目光锁定住上海桑迪营销咨询机构(下称“桑迪”),经过两个星期的深度沟通,2008年10月,双方愉快携手,通力合作,开始了“借力文化营销,打造强势品牌”的今辰药业品牌建设之旅!

今辰更名有理:名不正,则言不顺

经过对今辰高层的深入访谈,桑迪发现:2009年春季之前,今辰药业在近40年的发展过程中曾几易其名,“中辰”是使用了6年的企业名,旗下多个系列产品名称更是五花八门:今利辰、今辰清、今辰等等——企业名与商标名严重不统一,给品牌传播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企业的整体形象和品牌知名度也因此受到影响。

桑迪认为,要想再一次腾飞,必须对这一混乱局面进行整合。而更名是必经之道。

而这个时候,成立于1970年的今辰已经走过了近40个年头。对这个出身军工名门、已经在市场上闯出一番天地的老牌药企而言,再次更名,很可能意味着高风险,改不好,可能将已有的品牌积淀都失去。

考虑到这一点,桑迪提出:企业要更名,更要巧妙嫁接,才能化风险为机遇。

如何有效嫁接呢?

经过对今辰内部的多次深入访谈,深思熟虑并同今辰高层多次沟通之后,桑迪将目光锁定了“今辰”。

在普通话发音中,“中辰”与“忠诚”谐音;“今辰”与“精诚”谐音,寓意“精益求精做好药,诚心诚意为人民”,相比“中辰”更能体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文化精髓。传承了中华传统医学中“大医精诚”思想,更体现出今辰“良药报天下,今辰为人民”的执着与决心。再有,“今辰”中的“今”为“今朝”、“现代”之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辰”即为“龙”。“今辰”合用,意为现代中国龙。更名“今辰”,这充分表达了企业今朝腾飞的志向与魄力。

一个没有个性的品牌,必将没落;而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品牌,必不会长久。“今辰”二字不仅颇具特色,而且内涵丰富。由此延展开的“生有尽,业无穷,诚无价,良药报天下”的企业理念也与今辰一直以来的企业品格一脉相承。

“中辰”更名为“今辰”,结束了今辰药业近40年的企业名与商标名不统一的混乱局面,真正走上了品牌战略之路。

文化营销:创新商业活动另类模式

企业更名,绝对不是换一个名字那么简单,也不是改一改就完事大吉了。企业更名,这本身就是一次难得的营销机遇。盯住节点做营销,力促企业品牌更上新台阶,对此,桑迪早有打算。但是,营销怎么做才更有效?这是摆在更名之后的首要问题。

其实,在医药行业,营销活动向来不逊于其他任何行业。从生产厂家到流通领域,再到各销售终端,每家企业都知道营销,也都在搞营销,但是,浑身解数使尽,企业花了不少的钱,心思也用了不少,得到的效果却越来越不能让人满意。

营销真是越来越难做!不少企业都发出这样的感慨。

已经在医药策划领域打拼了多年的桑迪对此深有感触。因此,要策划,就要策划一场内涵丰富、吸引人眼球、契合企业特色又有利于实现品牌对接、提升客户认同的营销方案。如何策划?桑迪讨论过多套方案,但是,最终锁定的是文化营销。

文化营销是指企业在产品的营销过程中,给企业或产品注入一定的文化元素,把企业的文化理念传播给渠道和消费者,并树立良好而恰当的关联,使得消费者在消费产品和选择品牌的时候可以获得心灵上的共鸣和价值上的认同。它有别于产品营销,还不仅仅是品牌营销,可以称为营销的更高级阶段。

2009年初,桑迪分别对今辰药业各级领导及员工进行了多次深访,了解今辰悠久而独特的“诚”文化:出身于军旅企业的今辰药业,企业内部至今保持着一种军旅品格,军人以忠诚为天职,可以说“诚”文化是今辰药业的核心与灵魂。从企业名称到“良药报天下,今辰为人民”的理念,再到今辰人的实际作风,无不体现了这个厚重而执著的“诚”字。“以诚制药、以诚治企、以诚为民”,可以说“诚”字在企业经营的各个层面均展现了独有魅力。

进行文化营销,今辰已经拥有再好不过的条件。

但是,单单一个“诚”字如何表现?这是此次文化营销活动的关键,也是决胜今辰品牌对接的关键。

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人的追捧,作为其核心元素,“诚”不仅有诚信之意,更包含着对虔诚的回归。多方考虑,精心构想后,桑迪提出了开展诚文化论坛的文化营销方案:以企业文化之诚信,嫁接佛文化之虔诚,不仅使文化营销得以落脚,更为今辰药业的品牌传播寻找到对接点。

精雕细琢:每个环节都为品牌加分

2009年7月10日到12日,在桑迪的精心策划和今辰高水准的执行力合作下,200多位客户齐聚中国佛教圣地——安徽九华山,一场文化营销活动就此展开。

走进今辰,感受“精诚”

为了让客户亲身感受今辰的企业氛围、发展规模和生产状况,诚文化论坛筹备组带领远道而来的客户亲临今辰药业的药品生产基地。优美的环境,洁净的厂房,先进的设备,使客户对今辰药业的整体实力有了更加全面、直观、深入的了解。

此外,在往返巢湖和论坛的途中,有效利用时间播放今辰药业专题片和九华山佛文化科教片,通过“诚意问答”、“‘诚’语大考验”、“‘诚’情对唱”、“‘诚’意十足”等饶有趣味的小游戏见缝插针地对今辰药业企业“诚文化”进行宣传,在“诚意问答”中,将今辰药业企业更名、今辰最新广告语、今辰药业主要品种以及今辰药业在行业媒体上进行的品牌传播信息融入其中;在“‘诚’语大考验”、“‘诚’情对唱”、“‘诚’意十足”等小游戏则为旅途增添趣味,也是对即将于九华山上进行的论坛及后续活动进行适当的氛围渲染。

今辰“邀请客户亲临生产基地”之行,以最坦诚的方式赢得了客户的信赖。

文化论坛,奠定品牌文化基调

如何让文化论坛别具一格,内涵丰富又不失趣味性?这是此次文化营销策划的关键。

1. 诚聚九华山

九华山距离巢湖只有3个小时的车程,来往便捷。

同时,九华山以佛教圣地闻名于世,但它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它以地藏菩萨道场驰名天下,享誉海内外,香火鼎盛甲天下。地藏菩萨重诚,发过“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诚意宏愿;今辰重诚,弘扬“精益求精做好药,诚心诚意为人民”的大医宏愿。两者在“诚”这一传统文化支点上达成一致,而由“诚”衍生的传统文化主题也符合时下国人追捧传统文化的潮流。

文化论坛锁定九华山,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2. 文化大餐显诚意

从传播企业品牌的角度出发,文化论坛的主题也着重突出一个“诚”字。

论坛邀请了九华山甘露寺主持、九华山佛学院院长藏学法师,为大家从传统文化佛学角度阐释“诚文化”,成为本届论坛的一大特色。

此外,安徽省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刘自林的致辞;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王锦霞对新医改政策的解读,以及对医药商业未来之路的展望;改革开放30年中国策划标志人物、桑迪营销咨询机构首席咨询官张继明先生的品牌战略报告,则为此次文化论坛提供了丰富的行业资讯和经验交流。

在此基础上,今辰药业董事长娄贯平作了“生有尽,业无穷,诚无价,良药报天下”的演讲,成功地借论坛之势传播了今辰药业的企业文化和品牌理念,从而奠定了今辰品牌的“诚”文化基调。

开光仪式,把“诚”字印在心坎上

开光仪式是此次文化营销活动的一大亮点,很多人没有经历过“开光”,我们要在此让所有客户亲身感受开光的神圣与庄严。文化论坛结束后,我们特别安排在九华山化城寺举行了一场“开光仪式”,这无疑为企业诚文化的传播增添别样的魅力。

开光仪式中,请出5位代表在大殿中心向佛像跪拜,其他诸位来宾分列四周,以汇聚灵气,共沐佛光,祈愿拥有美满幸福的人生。最后,化城寺住持方丈亲自将开光的镀金佛像赠予各位与会嘉宾。我们可以预想,这一见证和凝聚了今辰药业与各客户精诚合作诚意的纪念品,将作为珍贵的记忆被摆放在客户的案头,每次目光落到地藏金塑像上,就会想起与今辰药业在九华山上共同度过的美好点滴,就会想起与今辰药业轻松愉快的诚信合作。

共绘“百诚图”,工商合作表决心

参观今辰药品生产基地,举办诚文化论坛,举行佛教开光仪式,在桑迪的精心策划下,今辰药业的文化营销活动一步步稳步进行,不断给与会嘉宾带去惊喜,也带去参与的热情。

一系列活动结束后,晚宴前举行了“百‘诚’书志”工商共绘“百诚图”仪式,与会嘉宾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简单来说,工商共绘“百诚图”活动就是由参会人员在“百诚图”背景布上共同签名,以诚之心,共谱精诚合作之凯歌,寓意“共书诚意、精诚合作”。

在大大的“诚”字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把承诺交给“诚”,也把“诚”字刻在了心上。百人合作完成的“百诚图”,已经不是某个人的私有财产,它是今辰药业对自己的承诺,是与会嘉宾对自己的承诺,更是双方对彼此诚信合作的承诺。

帷幕落下,市场效应见证企业腾飞

今日药学论文篇(4)

一、关键词的概念

(一)学习:(1)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学习文化。学习先进经验。(2)效法:学习他的为人。

(二)创新:(1)抛开旧的,创造新的:要有创新精神。(2)指创造性:新意:那是一座很有创新的建筑物。

(三)振兴中华:大力发展,使中华兴盛起来。

(四)中医药事业: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中医:是指中国固有的医学。用中国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治病的医生。中药是指中医所用的药物,以植物为多,但也包括动物和矿物。

本文所指的中医药事业,不但包括常见的汉族拥有的中医药事业,还包括少数民族的中医药事业。中医药是中国民众在长期的防病治病实践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具有“简、便、验、廉”的优势。

二、学习与创新的意义

(一)为什么要学习与创新中医药事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一次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开坛演讲中指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第一批为世界做出贡献的是汉语汉字,第二批能够深入到家庭,给人造福,让人信服,同时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精粹,了解中国人精神和灵魂的,唯有中医。

许嘉璐说,中医对世界的影响很大,美国政府已经宣布,把看中医纳入美国保险的范围。过去在西方中医被认为是伪科学,是被禁止的,现在中医的理论与实践被认为是科学的、神奇的,是西医的理论解释不了的。越来越多的西方政要有了疑难病症以后到中国来治疗。

许嘉璐以“中医振兴:历史的必然,世界的需求”为开讲题目,从哲学理念与文化发展的渊源上,分析了中西医差异的根源,阐述了中医蕴涵的深厚文化根基及其重要价值。

他说,中医药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它本身,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古老的文化。中医药文化的精髓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多源一体、包容、吸纳、整体性、动态论和辩证思维”等特点相吻合。中医药自古就不断吸收各个部落、部族、民族,国家的医学成果;儒、道、释并容;药、针、推拿、养生并举;与西医结合;中医学中的“望闻问切”及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作用与“君臣佐使”的关系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论”思想;“经脉学说”的循环往复和“五行学说”的相生相克原理符合变动不息的自然规律;“六经辨证”、“理法方药”又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辩证思维。而西方古老文化的特色是一切从宗教派生,一元化;由不可证明的前提出发,按照“理性”逻辑思维证明。

许嘉璐指出,中国医学应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中医的特点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紧密结合,是一个综合的科学,它不仅医疗人的身还医疗人的心;中医当自强,要珍惜固有的成果、固有的传统文化;同时可引进世界的技术和设备,为我所用,使中医如虎添翼;要树立新的世界观:中国中医药不仅仅肩负着中国13亿人口的健康,而且还肩负着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和生命。

新华网广州11月9日电(记者杨霞、毛一竹)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9日在广州表示,“医改”对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王国强在广州举行的“2009传统医药国际科技大会暨博览会”做了主旨报告。他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在理论上具有独特的生理观、病理观、疾病防治观,其本质特征是从整体、功能和运动变化的角度来把握生命的规律和疾病的演变。

据王国强介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立足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人均占有卫生资源比较少、卫生投入相对不足的国情,在大力发展西医药的同时,将中医药作为医药卫生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了一系列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措施。

当前,中国已基本建立起遍布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县及县以上中医医院有3000多所,中医从业人员达50多万人。中药产业不断壮大,中医药服务走向世界步伐加快,已遍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对中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2008年中国中药出口已超过13亿美元。

他还表示,中国中医药发展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一些传统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传统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野生药用资源破坏严重等影响和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政府加快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

今年初,中国政府全面启动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对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并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措施。王国强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医改文件精神,大力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他提出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研制开发,加强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发展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技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中药资源,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和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使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中医药是高科技

中医药发展有数千年甚至说自从有中国人类起就产生了中医药,中医药能在这个世界存在这么长时间就肯定了其具有独树一帜的科学性。为什么说中医药是高科技呢?许多人认为西医具有高科技性,而中医到目前为止很小看到有说其高科技性的说法及理论。其实很简单就可以证明其高科技的。(1)在世界上,中国是人口大国,为什么会成人口大国,证明其医药发达,中国医药在未引入西医时,只有中医。(2)世界上流行多次特大的瘟疫,西方国家的西药无法阻止其流行,唯有中华大地的中医药能阻止这些疫情的流行,并治好了受感染的人群。(3)许多奇难杂证的病只有中医才能医治。(4)现阶段外国许多药品的提练,是通过我国出口中草药原材料研制而成的。(5)中医药的高科技只能在学习与创新中不断提高和发展。

(三)中医专家及接班人后继缺乏人才

据我了解,在100个中医名家中,找不到一个其子女,继承其事业的人。这与过去传统的一代接一代相传,有相违背的地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现象,这里应从体制,从经济方面找原因了。因此,从现在起必须加以重视,只有专业人才才能有可能学习与创新中医药事业。

今日药学论文篇(5)

(一)高梁之变,足生大丁0(生气通天论)

英译:Overeating the fat meat and fine grain cancause the occurrence ofabscesses.

说明:高,通“膏”;梁,通“粱”。“膏粱”就是肥肉精米。“足”有“能”意。“丁”似为“且”(与疽同)之讹字。“丁”“且”古文形近致误。膏粱之害,所以能生大疽,是因厚味郁为内热,发于肌肉,毒深则为痈为疽。《扁鹊心书》卷上引“丁”作“疽”。其书虽伪,此点却甚可取。无论从文理还是医理来看,膏粱之变所生均应为“痈疽”,而非“疔疮”。

(二)经言盛者写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至真要大论)

英译:Medical classics stated that excessive patternshould be reduced, and deficient pattern should besupplemented.I have instructed the physicians withthese principles but they cannot obtain a satisfactoryresult.

说明:“写泻”为占今字;锡,通“赐”。

(三)四支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示从容论)

英译: Slackness and weakness of the extremitiesis caused by the inability of the spleen to spread theessence.

说明:“解懈”为占今字。脾精之不行,即脾不散精。

(四)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阴阳应象大论)

英译:Yin and yang are the origin ofall things.

说明:孙诒让《札》:“能者,胎之借字。”《尔雅・释诂》:“胎,始也。”

二、词义的辨析与翻译

(一)言语环境制约法辨别词义与翻译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日:“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帝日:“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日:“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逆调论)

Huang-Di asked: When one has fever and feelsvexed and oppressed but not owing to the wearing ofwarm clothes, what is the reason?

Qi Bo answered: It is due to deficiency of yin qiand overabundance ofyang qi.

(二)依据对举结构辨析词义与翻译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通评虚实论)

英译:Disease patterns caused by overabundantpathogenic factors are excesslve, while those caused bydamaged healthy ai are deficient.

说明:夺,今义多作“争夺”解,但用于句中,则义不相协。此当作“失”解,与“盛”反义对举。《说文・奁部》:“Z,手持太Q失之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失去物之称。”

三、修辞与翻译

(一)比喻与翻译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生气通天论)

英译:Yang qi in the human body is just like thesun in the sky. When the sun fails to move normally,all things cannot exist; and when yang qi fails to movenormally, the man cannot grow and will die early.

说明:楼英:“人之阳气犹天之日光,人失阳气,而知觉运动视听言嗅之灵明。坏不彰、寿命易折,犹天之失光明,则万物无以发生也。”彰,同“章”。《匡谬正俗・六》:“古谓大木为章。”引申“章”有长大之意。折寿而不彰,意为人易致夭折,而不能生长壮大。

(二)错综、词义的识别与翻译

刺针必肃,刺肿必摇,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诊要经终论)

英译: In pricking, the needle should be insertedquickly; when treating swelling, the needle shouldbe waggled to remove the pathogenic factors; whenpricking the meridians, waggling method is notnecessary. These are the essentials ofacupuncture.

说明:“经刺”,较费解,但对照上文之“刺针”“刺肿”,可知“经刺”即“刺经”。此为交错语序。

(三)互备、句意的理解与翻译

五藏有俞,六府有合。(痹论)

英译:All the viscera have shu-stream and he-seapoints.

说明:该句前有“五藏皆有合”、“六府亦各有俞”句,可知此句应正确理解为:五藏六府皆有俞台。张介宾在《类经》卷十七《痹证》中指出:“五藏有俞,六府有合,乃兼藏府而互言也。”意即本句使用了互备这一修辞手法。

(四)举隅、句意的理解与翻译

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通评虚实论)

英译:Winter is the season of shutting. Whentreating diseases in this season, practitioners shouldprescribe more medicinals and apply less acupuncture.

今日药学论文篇(6)

虽然药学会于*年8月完成了换届选举,并挂靠到市药检所,但由于各种原因,移交工作一直未能进行。今年上半年,经过多方协调,终于完成了移交工作,并更换了法人代表,这为今后药学会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

为提高我市药学学术水平,药学会每年都会不定期组织本会会员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鼓励会员不断提高和更新知识,积极撰写论文和开展科研立项工作。在药学会的帮助和指导下,《桃金娘糖浆的薄层色谱鉴别》等多篇会员的论文先后在国家、省刊物上发表。今年9月份,*市药学会派4人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年第67届世界药学大会”,通过参加这次药学大会,使参会人员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这对于今后促进我市药学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加强各地药学界的交流与合作,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会拟定于*年1月中旬在*市召开“*市药学会学术年会”。

三、抓好药学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在这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换代日新月异的年代,终身教育是我们每个人特别是技术人员的必修课。因此,药学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是学会的重要工作内容。每年我们都会结合不同层次药学人员的需求组织继续教育学习班,还鼓励会员积极参加省药学会、省药检所、省计量协会等组织的业务培训班的学习。今年参加各类培训班学习的药学人员达90多人次。通过继续教育,我市的药学人员的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四、抓好行业自律和治理商业贿赂工作。

根据《*年*市社团组织行业协会深入开展行业自律和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有关要求,我会为了更好地开展行业自律和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成立了*市药学会行业自律和治理商业贿赂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市药学会深入开展行业自律和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实施方案,按方案的要求开展自查、整改和总结工作。学会及理事还填写了“*市药学会及各理事所在单位行业自律和治理商业贿赂承诺书”,到目前为止,我会及会员未发现有关商业贿赂的违纪违法问题。

五、积极配合市局、市科协开展宣传咨询和科普工作。

今年,我学会充分发挥药学人员的学识和优势,积极配合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科协开展3•15宣传咨询和科技活动月等宣传活动,就如何选购药品、如何正确使用药品、真假药品如何鉴别等问题进行了现场解答,并摆放了真假药品的标本供市民辨认,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我学会10月29日在*日报《科普之窗》第5期承办了一期专版专题《安全用药》,向群众宣传一些安全合理用药和药品真伪鉴别的有关常识,使公众充分认识和理解用药安全的意义,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安全用药意识和提高公众的整体健康水平。*年11月13日我学会杨秀珍理事长在*电视台《百姓话题》节目宣讲“如何合理安全使用家庭小药箱知识”,使公众了解了很多家庭用药的常识。这些都为保障了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促进我市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尽了协会的一份力。

六、存在问题

1、各个市级药学会和学会会员之间的互相交流比较少;

2、药学会没有收入,经费比较困难。

七、*年的工作安排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党的*大会议精神,全面贯彻“*”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组织全市药学科学技术工作者,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促进我市传统药学和现代药学技术的发展,促进药学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为地方医药经济发展服务;为药学科技工作者服务。

(二)主要工作思路

1、在对会员进行重新登记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会员,壮大学会队伍。*年,争取将全市200多名会员进行重新登记确认。同时,通过对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监管等各领域人员进行调查了解,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积极发动他们加入我会,争取壮大学会队伍。

2、开展药学人员继续教育项目学习和培训。下半年我们将结合不同层次药学人员的需求,同省药学会、市医学会合作,组织几期继续教育学习班,提高我市药学人员的药学知识水平。并继续鼓励会员参加省药学会、省药检所、省计量协会组织的业务培训班的学习。

今日药学论文篇(7)

中医药学在历史上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今天,仍在为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卫生保健做出新贡献。笔者从事中医药教育工作三十余年,本文从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及挑战角度,剖析我国中医药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以期为中国传统中医药高等教育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鉴。

一、中医药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

1、国家政策方面

新世纪之初,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医疗体制改革已到攻坚阶段,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医药教育事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选择,在这关键时期,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讲话虽然简短,但内涵十分丰富。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中医药教育事业的一贯关心和重视,同时对新的历史时期的中医药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不但明确了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和文化性,同时肯定了中医药学历史和现实的作用和地位。

2、中医药学自身的专业特色

(1)中医药学的医学哲学特色:“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哲学特色所在。朱熹说:“天人一物,内外一理”,这个整体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医的哲学基础,所以强化“道在于一”,是自然规律的哲学思考。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变化规律分析中医药学发展史,历史表明:古往今来的中医学家都没摆脱哲学对他们的支配,这是把握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关键。

(2)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特色:其一,中医传统研究方法早就寓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逻辑方法于其中,诸如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证明和反驳、三段推理等,尤其重视逻辑推理的作用。

二、中医药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1、中医药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医学与社会的发展需求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中医药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是现有的形式单一、内容呆板、缺乏灵活多变的中医学教育模式未能紧随医学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而变更,专业结构不合理、范围狭窄、缺乏灵活性的结果是:中医院校毕业生择业难,甚或无人问津,出现医疗卫生人才的短缺和中医药人才相对“过剩”的尴尬局面。

2、课程内容陈旧、课程安排不很合理,学生知识掌握泛化

在中医药有关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包括因历史和社会条件的局限性所出现的病症(如烈性传染病等)以及对此必须采取的诊疗方法和技术手段,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在当今医学科学一体化的背景下,陈旧或被西医内容所代替,而在中医学教材中对这部分内容的更新,却远远滞后于现实。面对现代西医学的强劲冲击,中医学生难免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理论产生一种困感和茫然,理想的、系统的、规范的中医思维的培养受到置疑和影响,更甚者,极易出现“西化”、“异化”的倾向。

三、结语

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应该有的放矢,不断的提升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笔者认为,目前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首先需要我们转变教育理念,传统的中医药教育只注重中医药理论中的基本内容的讲述,课堂上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素质将起到很严重的阻碍作用,这就需要从老师到学生教与学两个方面转变教育观念,将原来的“传授”型教育理念转变为“引导”型教育理念;其次,需要课程设置的改革,中医学是一门富含哲理和临床经验,并自成体系的学科。无论是其理论体系,还是其研究方法,均有着不同于现代医学的地方。再次,高等中医药院校建立“回归制度”,定期对毕业生实施返校继缕教育。“回归制度”就是要高等中医药院校对毕业学生定期实施返校再教育,进一步使毕业生有一个继续受教育和继续学习、深入研究的机会。最后,注重能力培养,促进全面发展,着眼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断优化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达到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有合理知识结构,又有较强能力和创造才能的中医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就学习重要讲话》,引自《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6月。

今日药学论文篇(8)

本文之所以提出本草研究的创新问题,是因为目前已经出现了研究肤浅和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的是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和及时,也有的是属于学风问题。社会 上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本草研究中来。以下拟从本草研究的几个方面作一探 讨。

一、本草文献研究

本世纪在本草文献(准确他说是本草专著)难芯糠矫娉晒橙弧u夥矫孀钪匾慕故潜静莸哪柯佳а芯俊a帷断执姹静菔槁肌贰⑸兄揪取独幸┪南拙罚约白罱霭娴摹度幸酵际榱夏柯肌返仁椋旧贤瓿闪酥泄诘乇静葑ㄖ哪柯佳у鞑椤?

在本草专著的研究方面,本世纪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有《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植物名实图考》等主要本草。所谓深入,是指对其成书、内容及版本都有过细的研究,尤其是近20年,这方面的进展非常迅速。过去一些研究较少的本草,在这段时间内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进展, 如《绍兴本草》、《履巉岩本草》、《宝庆本草折衷》、《本草原始》、《滇南本草》等。在已有研究的本草专著中,绝大多数为明以前的本草,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的本草研究得比较多。伴随宋以前本草文献研究的深入,其辑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神农本草经辑注》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为缕清我国本草文献发展的源头作出了贡献。尚志钧先生在宋以前本草的辑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由于本草学者的努力,南宋以前的亡佚本草几乎全都有辑佚本。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许多明清稀见的本草著作也陆续影印或校点出版。正在进行中的《中国本草全书》更是志影印全部1949年以前药学文献。而进行中的《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如果能编辑成功,也将把古代本草文献的主要内容分类纂集于一书,这些进展为当今发掘中药宝库铺垫了道路。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大量以探讨医药成就为主旨的本草文献(主要是《本草纲目》)研究论文中,有新见解的越来越少。我们不是不需要这方面的论文,60年代初期以及80年代前期,的确涌现了许多高质量的探讨《本草纲目》对医药乃至整个古代科技的论文,但此后的有关论文数量剧增, 质量却每况愈下。辗转抄录、选题琐屑、把书中反映的历代医药成就全部不切实际地归于李时珍等现象极为严重。《本草纲目》似乎成了撰写论文以谋晋升或参加会议等的捷径。

必须直言的是,研究本草著作的文献学内容(目录、版本、辑佚等)需要良好的获取第一手资料 的条件,并非人人都能涉足并取得成就的。加之国内现存本草专著的研究已经比较广泛,并有一定的深度,因此这方面发展的空间已经比较狭窄。围着几部重要本草变看法子为之粉饰颂德,或反复讨论前人已有定论的内容,或纠缠一些目前条件不可能定论的议题(除非有出土的或新发掘的资料),我个人认为这是使本草文献研究平庸化。

当然,这并不是说本草文献的研究已经到头。事实上百年之间,我们还只不过是围着中国内地所存的汉文本草专著打转转。即便如此,有些本草我们的研究还很肤浅(如《滇南本草》多种本子究竟那一种能算是兰茂所处时代的作品?传世的《绍兴本草》抄本有没有一个祖本?等等),国内不有可能出现或出上新的本草专著,流散海外的本草著作也有不为我们所知者。最近从日本接引回归的《药性会元》、《药性要略大全》等本草,国内学者过去就从不知其底里。原以为失传已久的墨西哥传教士石铎碌(石振锋)所著的《本草补》,最近笔者才从国外获得了它的影印件。这说明本草书志的研究尚未完结。马继兴先生目前正在进行的世界中医药联合目录研究课题将把本草文献的调查推向深入,这就是一件具有创新意义的工作。此外,非本草专者的医书,乃至非医书中蕴藏着大量未被本草专著收录的药物资料,这些资料的调查、汇纂和整理,是本草文献研究者未来的用武之地。 厚古薄今是过去医药历史研究的普遍现象,近现代本草文献还有待整理研究。少数民族药学文献至今罕有报道。和中国本草一脉相承的日本、朝鲜本草也很少有中国学者问津。因此,未来本草文献研究不应该故步自封,开拓新领域是创新的重要体现。

二、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

在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方面,本世纪所取得的成就最为辉煌。这一工作延续的时间很长,早期中外动、植、矿物分类学家根据我国古本草或民间沿袭的名称来确定某一物的中文名。尽管在这一 过程中也包含着本草考证,但前辈并没有将其依据专门记录下来。本世纪上半叶,赵燏黄、黄胜白。 钟观光等前辈学者把现代植物分类和中国本草知识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对本草药物进行考证,确定其分类学地位,从而开创了我国药物品种本草考证之先河。日本的冈西为人等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并授徒传道。前辈们荜路蓝缕,确定了本草中大量的药物名称。近50年来,围绕中药品种进行的研究和资源调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包括“文革”期间),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反映在为数众多的动植物志、中药志、《药材学》、《生药学》及《药典》等书籍中。国家药典收入的中药,首先必须确定品种。一批药学界前辈把所掌握的现代分类知识与传统本草相结合,使中药品种考证工作不断深化,由此也积淀了丰富的本草考证经验,总结了一些本草考证的方法。楼之岑、谢宗万、 徐国均等许多前辈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除大量的药物品种本草考证论文之外,集中反映这方面成就的专著当数谢宗万先生的《中药材品种论述》(上册于1964年出版)。该书以中药混淆品种为研究对象,这一选题本身就具有创新性。中药混淆品种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现象,这就要求作者除具备现代科学知识之外,必须精通古代本草的内容。谢先生正是把植物分类、实地考察和传统本草考证相结合,在药物混淆品种本草考证方面独占鳌头。80年代初,为了使本草考证更上一层楼,谢先生又参加了西学中班,补充了中医临床知识这一课,使本草考证更贴合中医用药实际。正因为谢先生的知识结构的完善,使得他在80年代出版的《中药材品种论述》(中)以及后来修订萹的上册内容更为充实。“本草考证”在书中正式作为一个专项。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考证结果直接保证了中药用药品种的准确。然而谢先生并没有从此停步,他90年代又辟蹊径,将其多年的药物品种本草考证经验上升为理论,连续出版了《中药品种理论研究》、《中药品种新理论的研究》等书籍和论文,使这一研究由散在的经验变得有规律可寻。这一理论的产生本身就是创新,其意义远胜过零散的药物本草考证。

本文用较多的笔墨介绍谢宗万先生在药物品种本草考证方面的业绩,井无忽视其他专家成就的意思,只是想借用此成功之例,说明要想在本草研究中不断创新,必须注意结合多学科的知识,注 重解决实际问题;并及时将实践上升到理论,为下一轮更深入的研究开辟天地。同时也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创新就不能安于老套路,必须根据各人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应自己创新发展的道路。可是近些年来,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非常严重。在已经发表的文章中就可以发现许多品种中早已有人考证过的,结论雷同。有些混淆品种中的常识性问题,也有人再次重复前人的劳动。至于平时审稿过程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更多了。再者,选题基本上集中在植物,而动物、矿物方面的考证文章少而又少,这和本草记载的各类药物比例是不相称的。以矿物药为例,至今专门的论著只有王嘉荫1956年出版的《本草纲目的矿物史料》。

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与本草文献研究有所不同,前者需要有与药物基原考订相关的专业知识 (如动、植、矿物分类,药材鉴别知识等)。也正为如此,散布全国的具有这方面知识的人员都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地利之便,补习一些本草文献查找方面的基础知识,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药物品种混淆的实际问题,开展本草考证。至于信息来源,有志于药物品种本草考证的同道,应遵循一般搞科研的基本方法,追踪本学科最新进展。同时,在选题之前,应该检索一些与之相关的基本工具书和专著。如果《中药大词典》、《中药材品种论述》等书都不看,怎么能保证不做无用功呢?

应该说常用药物混淆品种的本草考证都已经有人做过研究了。除非有新的材料和新的见解,否则最好不要重复选题。对基层药学工作者来说,搞这方面的研究应该注意扬长避短、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运用本草考证去解决问题。地区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是大有作为的。例如:药物混淆是有地区特征的,有些地区药物品种混淆历史非常悠久。熟悉本地区用药品种特点,对从事本草考证有着地利之便。我曾经见新疆药学工作者考证当地用的人参品种中,有古代的押不芦,这是很有意思的事。元代押不芦传人中国内地,蒙上了一层浓厚的神奇色彩。不曾想在丝绸之路的沿途,还有应用此药的地方。广西有几位年青的药学人员,他们立足于本地用药实际,进行本草考证,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很值得借鉴。一种药物的运用,有时可以沿袭千年。民间用药习惯有时可能解决文献记载的疑似。在古本草中,至今还有很多药物的基原是不明的。例如宋《本草图经》的外草木类的药物,有很多已成为历史悬案。有些历史上被认为很有疗效的药物,至今没有人考出其基原。 例如坐拿草,从来到明,医方中都有用者。《本草图经》说:“土人用治打扑所伤,兼壮筋骨、治风痹。 江西此甚易得。后因人用之有效,今颇贵重。”此药有图,江西吉州、安徽滁州是其产地,疗效也很明确,应该说是比较容易考证的。但由于其图形的粗糙,至今未有能为人信服的考证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寄希望于该药产地的药学工作者。如能在民间开展深入的考访,寻找到名称、疗效和形容近似的药物,是可能决这一疑难的。云南药学工作者考订《滇南本草图说》药物基原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学习的。

古代本草书中,还有很多药物的基原有待考证。《本草图经》、《本草纲目拾遗》、《生草药性备要》等书此类问题最多。在考证时,除本草专著之外,应该注意充分发挥地方志等乡土文献的作用。 实地考察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瞩。此外,药物品种考证不是为考证而考证,这是一个与药物运用和生产紧密相关的问题。从生产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使研究工作充满生命力;从文献到文献,选题必然枯燥而无实际意义,这样的研究是难得有新意的。

三、药物炮制的本草考证

药物炮制是中药学非常具有中医特色的内容。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药炮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不同的药物、不同的用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都会影响到药物炮制方法。处理 这些纷繁的炮制法,使之既有效又经济地为中医用药服务,光靠实验研究是不够的。我们不可能逐药逐法地去进行验证。更何况传统中药炮制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实验研究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本草考证有其独特的意义,它有助于缕清历史上炮制法的源流、种类及其不同的运用,为现掘、验证合理的炮制法提供符合中医用药实际的文献依据。

50年代到“文革”前,收集总结各地炮制经验是当时的主要工作。近二三十年以来,药物炮制的本草研究才真正蓬勃地开展起来。在这一研究中,应该特别提一下王孝涛先生的业绩。王先生本身是从事炮制研究的,他和谢宗万先生一样,接受过现代科学研究的系统训练,又具备本草考证的深厚功力,80年代他发表的有关酒制法、地黄炮制法等个案研究,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为此类的研究提供了范本。更重要的是,王先生与许多同仁经过近20年的努力,编成了《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1965年完稿,1973年内部印行)。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工作。古代虽有少数几本炮制专著,但远不能反映历史上炮制发展的实际。这方面大量的资料散见于医方书中。汇集这些资料真正是沙里淘金。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专家的研究激情和行政组织的推动,集合了众多的专家,低成本甚至是完全无报酬(包括不署名)地完成这个大项目。该书从167种古医方书中摘取药物炮制资料,按引书顺序排列,为此后炮制的本草考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在此基础上,王孝涛等先生又以药物为单元,正式出版了《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1986年),使得药物炮制的本草源流更加系统。本草考证在炮制研究中的地位由此得以稳固建立。在从事药物炮制实验研究之前,进行与选题有关的本草考证,这已成为一定之规。

近年以药物炮制法沿革为题的文章大量涌现。可是仔细核对其原始资料,不难发现,很多文章的资料并没有超出《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的引书范围。罗列史料,缺乏分析,成为某些类文章的通病。照此下去,必将使药物炮制的本草考证平庸化,成为毫无新意的文献综述(甚至是文献凑合)。本草考证之所以称之为考证,不是简单地堆砌资料,而是要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从古代本草资料中缕清其发展脉络,寻求其历史原因,并提出去伪存真的个人见解,这才算是真正的研究。否则,就会使人看轻了本草考证的意义和作用。

那么,是不是说有了《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之类的书籍之后,单味药或单一的炮制法就没有再进行本草考证的必要了呢?否。我们反对的是依据他人已经汇集的资料,略加组织就当成考证。这样的工作毫无新意,无法为炮制的现代研究提供借鉴。但如果有更丰富的史料,更有说服力的依据,能对某些生产实际问题提供新的参考,那又另当别论。必须正视的是,《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所引用的古医书才167部,而现存的医方书至少也有4000部以上。可以断言,在《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所引史料之外,还有大量的炮制资料未得到发掘,再次广泛地汇集炮制资料是完全有必要的。当然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这一工作有相当的难度。因为靠个人之力非常困难,而要想发挥专家群体优势,其成本和凝聚力都存在问题。即使有朝一日能把所有古代炮制资料集于一炉,也不等于大功告成。分析这些史料,需要现代科学和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才会有比较正确的结论。因此,炮制的本草考证不是没有发展空间,而是需要把研究推向更深更高的层次。

另一个倾向必须注意的是,以往在炮制的本草考证方面的论著较多,但是对同样具有极为丰富内容的中药传统制剂学的本草考证却显得非常稀少。须知中药的制剂不仅种类众多,而且至今沿用不替。中成药的发展是和药剂防腐技术进步紧密相关的,但这方面的发展规律并无深入的考察。已故药学史专家朱晟先生生前曾和我讨论过大蜜丸蜡壳密封技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这个问题到现在还不很清楚。蒸馏技术,还有秋石(性激素)制备等先进技术,均曾在世界医药科技发展史上占有领先的地位。但在中国,对中药制剂的本草考证在朱晟先生故去后,还没有见到卓有成就的后继之人。在未来的世纪中,亟盼有志于此的青年学者能做出成绩。

四、本草研究的相关问题

以上所谈的是本世纪本草研究最多的三个方面:本草文献、药物品种、炮制方法。但是,这就是 本草研究的全部内容吗?当然不是。药学中最为多见的实际是药物的效用问题,而这方面的本草 研究实在太少。一味药物的功效形成,决不是一句“经验所得”能概括得了的。几乎每朝每代,都有自己的热门时髦药,这些药物在历史上走马灯式的“你刚唱罢我登台”。影响药物使用的种种用药思想,是中药学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高晓山先生等的(中药药性论)在药性理论的本草研究方面已经做了很有意义的工作,为以后更深入广泛地开展此类研究趟出了一条道路。可以预见,药物效用的浮沉隐现历史的研究,将会为当代药学发展提供非常有意义的借鉴。这方面的研究是广大临床医生可以大显身手的地方。

药物发展过程中不仅品种方面存在着同名异物的问题,同时也存在同物异位(药用部位)的问题。有些药物古今用药的部位是不相同的。笔者曾对龟甲(全甲)向龟板(下板)演变的历史进行了本草考证,结果证实李时珍所说“(龟甲)古者上下甲皆用之”是完全正确的。现代实验研究也支持龟上下甲可以同等入药,因此,从1990年开始,《药典》将久已废弃的龟上甲重新作为药物;龟甲又恢复了其历史的真实面目。类似这样的例子决不只是龟甲一味,还有待更多的学者从用药实际出发,将药物同物异位的种类加以梳理研究。

在药物品种、炮制、效用、入药部位、用药分量等方面,同样尊崇《本草经》和张仲景用药的日本、朝鲜,却有很多与中国不一样的地方。例如茵陈蒿,中国讲究的是“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茵陈当柴烧”,即使用幼嫩的苗,而日本却使用结了果实的老蒿。是什么历史原因造成其中的许多差异呢? 这就是中外用药比较的本草研究课题。尽管已有许多学者注意到这一现象,但系统深入的调查和考证尚未开展起来。

道地药材的研究也是适用本草考证的重要方面。近年来,这一研究受到了重视,被列为重大课题进行攻关,有关的专著也已出版。道地药材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有经验的总结,也有 社会因素的促成。各道地药材产区的药学人员如果也能参与到这一研究,利用地利调查乡上史料、民间口传,可望使这一研究更加深入。

药物的栽培驯养在我国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这方面的本草研究一般不受人重视。可是,就本人所知,栽培菌类植物茯苓至少在南宋已经开始,其方法与现代相差无几。此外,我国唐代就有 驯麝取香的先例,北宋就开始淡水养珠,南宋就有人工牛黄……这些研究的意义并不在于和外国人争发明权,而是有可能为当今中医药发展提供直接的启示。人们熟知的浙八味、四大怀药等,可是又有谁肯下工夫将其栽培发展历史流理清楚呢?

今日药学论文篇(9)

本文之所以提出本草研究的创新问题,是因为目前已经出现了研究肤浅和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的是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和及时,也有的是属于学风问题。社会 上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本草研究中来。以下拟从本草研究的几个方面作一探 讨。

一、本草文献研究

本世纪在本草文献(准确他说是本草专著)难芯糠矫娉晒?橙弧u夥矫孀钪匾?慕?故潜静莸哪柯佳а芯俊a??帷断执姹静菔槁肌贰⑸兄揪?取独??幸┪南拙??罚?约白罱?霭娴摹度??幸酵际榱?夏柯肌返仁椋??旧贤瓿闪酥泄?诘乇静葑ㄖ?哪柯佳у鞑椤?

在本草专著的研究方面,本世纪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有《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植物名实图考》等主要本草。所谓深入,是指对其成书、内容及版本都有过细的研究,尤其是近20年,这方面的进展非常迅速。过去一些研究较少的本草,在这段时间内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进展, 如《绍兴本草》、《履?f岩本草》、《宝庆本草折衷》、《本草原始》、《滇南本草》等。在已有研究的本草专著中,绝大多数为明以前的本草,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的本草研究得比较多。伴随宋以前本草文献研究的深入,其辑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神农本草经辑注》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为缕清我国本草文献发展的源头作出了贡献。尚志钧先生在宋以前本草的辑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由于本草学者的努力,南宋以前的亡佚本草几乎全都有辑佚本。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许多明清稀见的本草著作也陆续影印或校点出版。正在进行中的《中国本草全书》更是志影印全部1949年以前药学文献。而进行中的《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如果能编辑成功,也将把古代本草文献的主要内容分类纂集于一书,这些进展为当今发掘中药宝库铺垫了道路。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大量以探讨医药成就为主旨的本草文献(主要是《本草纲目》)研究论文中,有新见解的越来越少。我们不是不需要这方面的论文,60年代初期以及80年代前期,的确涌现了许多高质量的探讨《本草纲目》对医药乃至整个古代科技的论文,但此后的有关论文数量剧增, 质量却每况愈下。辗转抄录、选题琐屑、把书中反映的历代医药成就全部不切实际地归于李时珍等现象极为严重。《本草纲目》似乎成了撰写论文以谋晋升或参加会议等的捷径。

必须直言的是,研究本草著作的文献学内容(目录、版本、辑佚等)需要良好的获取第一手资料 的条件,并非人人都能涉足并取得成就的。加之国内现存本草专著的研究已经比较广泛,并有一定的深度,因此这方面发展的空间已经比较狭窄。围着几部重要本草变看法子为之粉饰颂德,或反复讨论前人已有定论的内容,或纠缠一些目前条件不可能定论的议题(除非有出土的或新发掘的资料),我个人认为这是使本草文献研究平庸化。

当然,这并不是说本草文献的研究已经到头。事实上百年之间,我们还只不过是围着中国内地所存的汉文本草专著打转转。即便如此,有些本草我们的研究还很肤浅(如《滇南本草》多种本子究竟那一种能算是兰茂所处时代的作品?传世的《绍兴本草》抄本有没有一个祖本?等等),国内不有可能出现或出上新的本草专著,流散海外的本草著作也有不为我们所知者。最近从日本接引回归的《药性会元》、《药性要略大全》等本草,国内学者过去就从不知其底里。原以为失传已久的墨西哥传教士石铎碌(石振锋)所著的《本草补》,最近笔者才从国外获得了它的影印件。这说明本草书志的研究尚未完结。马继兴先生目前正在进行的世界中医药联合目录研究课题将把本草文献的调查推向深入,这就是一件具有创新意义的工作。此外,非本草专者的医书,乃至非医书中蕴藏着大量未被本草专著收录的药物资料,这些资料的调查、汇纂和整理,是本草文献研究者未来的用武之地。 厚古薄今是过去医药历史研究的普遍现象,近现代本草文献还有待整理研究。少数民族药学文献至今罕有报道。和中国本草一脉相承的日本、朝鲜本草也很少有中国学者问津。因此,未来本草文献研究不应该故步自封,开拓新领域是创新的重要体现。

二、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

在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方面,本世纪所取得的成就最为辉煌。这一工作延续的时间很长,早期中外动、植、矿物分类学家根据我国古本草或民间沿袭的名称来确定某一物的中文名。尽管在这一 过程中也包含着本草考证,但前辈并没有将其依据专门记录下来。本世纪上半叶,赵??啤⒒剖ぐ住 钟观光等前辈学者把现代植物分类和中国本草知识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对本草药物进行考证,确定其分类学地位,从而开创了我国药物品种本草考证之先河。日本的冈西为人等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并授徒传道。前辈们荜路蓝缕,确定了本草中大量的药物名称。近50年来,围绕中药品种进行的研究和资源调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包括“”期间),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反映在为数众多的动植物志、中药志、《药材学》、《生药学》及《药典》等书籍中。国家药典收入的中药,首先必须确定品种。一批药学界前辈把所掌握的现代分类知识与传统本草相结合,使中药品种考证工作不断深化,由此也积淀了丰富的本草考证经验,总结了一些本草考证的方法。楼之岑、谢宗万、 徐国均等许多前辈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除大量的药物品种本草考证论文之外,集中反映这方面成就的专著当数谢宗万先生的《中药材品种论述》(上册于1964年出版)。该书以中药混淆品种为研究对象,这一选题本身就具有创新性。中药混淆品种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现象,这就要求作者除具备现代科学知识之外,必须精通古代本草的内容。谢先生正是把植物分类、实地考察和传统本草考证相结合,在药物混淆品种本草考证方面独占鳌头。80年代初,为了使本草考证更上一层楼,谢先生又参加了西学中班,补充了中医临床知识这一课,使本草考证更贴合中医用药实际。正因为谢先生的知识结构的完善,使得他在80年代出版的《中药材品种论述》(中)以及后来修订?的上册内容更为充实。“本草考证”在书中正式作为一个专项。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考证结果直接保证了中药用药品种的准确。然而谢先生并没有从此停步,他90年代又辟蹊径,将其多年的药物品种本草考证经验上升为理论,连续出版了《中药品种理论研究》、《中药品种新理论的研究》等书籍和论文,使这一研究由散在的经验变得有规律可寻。这一理论的产生本身就是创新,其意义远胜过零散的药物本草考证。

本文用较多的笔墨介绍谢宗万先生在药物品种本草考证方面的业绩,井无忽视其他专家成就的意思,只是想借用此成功之例,说明要想在本草研究中不断创新,必须注意结合多学科的知识,注 重解决实际问题;并及时将实践上升到理论,为下一轮更深入的研究开辟天地。同时也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创新就不能安于老套路,必须根据各人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应自己创新发展的道路。可是近些年来,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非常严重。在已经发表的文章中就可以发现许多品种中早已有人考证过的,结论雷同。有些混淆品种中的常识性问题,也有人再次重复前人的劳动。至于平时审稿过程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更多了。再者,选题基本上集中在植物,而动物、矿物方面的考证文章少而又少,这和本草记载的各类药物比例是不相称的。以矿物药为例,至今专门的论著只有王嘉荫1956年出版的《本草纲目的矿物史料》。

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与本草文献研究有所不同,前者需要有与药物基原考订相关的专业知识 (如动、植、矿物分类,药材鉴别知识等)。也正为如此,散布全国的具有这方面知识的人员都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地利之便,补习一些本草文献查找方面的基础知识,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药物品种混淆的实际问题,开展本草考证。至于信息来源,有志于药物品种本草考证的同道,应遵循一般搞科研的基本方法,追踪本学科最新进展。同时,在选题之前,应该检索一些与之相关的基本工具书和专著。如果《中药大词典》、《中药材品种论述》等书都不看,怎么能保证不做无用功呢?

应该说常用药物混淆品种的本草考证都已经有人做过研究了。除非有新的材料和新的见解,否则最好不要重复选题。对基层药学工作者来说,搞这方面的研究应该注意扬长避短、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运用本草考证去解决问题。地区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是大有作为的。例如:药物混淆是有地区特征的,有些地区药物品种混淆历史非常悠久。熟悉本地区用药品种特点,对从事本草考证有着地利之便。我曾经见新疆药学工作者考证当地用的人参品种中,有古代的押不芦,这是很有意思的事。元代押不芦传人中国内地,蒙上了一层浓厚的神奇色彩。不曾想在丝绸之路的沿途,还有应用此药的地方。广西有几位年青的药学人员,他们立足于本地用药实际,进行本草考证,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很值得借鉴。一种药物的运用,有时可以沿袭千年。民间用药习惯有时可能解决文献记载的疑似。在古本草中,至今还有很多药物的基原是不明的。例如宋《本草图经》的外草木类的药物,有很多已成为历史悬案。有些历史上被认为很有疗效的药物,至今没有人考出其基原。 例如坐拿草,从来到明,医方中都有用者。《本草图经》说:“土人用治打扑所伤,兼壮筋骨、治风痹。 江西此甚易得。后因人用之有效,今颇贵重。”此药有图,江西吉州、安徽滁州是其产地,疗效也很明确,应该说是比较容易考证的。但由于其图形的粗糙,至今未有能为人信服的考证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寄希望于该药产地的药学工作者。如能在民间开展深入的考访,寻找到名称、疗效和形容近似的药物,是可能决这一疑难的。云南药学工作者考订《滇南本草图说》药物基原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学习的。

古代本草书中,还有很多药物的基原有待考证。《本草图经》、《本草纲目拾遗》、《生草药性备要》等书此类问题最多。在考证时,除本草专著之外,应该注意充分发挥地方志等乡土文献的作用。 实地考察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瞩。此外,药物品种考证不是为考证而考证,这是一个与药物运用和生产紧密相关的问题。从生产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使研究工作充满生命力;从文献到文献,选题必然枯燥而无实际意义,这样的研究是难得有新意的。

三、药物炮制的本草考证

药物炮制是中药学非常具有中医特色的内容。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药炮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不同的药物、不同的用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都会影响到药物炮制方法。处理 这些纷繁的炮制法,使之既有效又经济地为中医用药服务,光靠实验研究是不够的。我们不可能逐药逐法地去进行验证。更何况传统中药炮制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实验研究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本草考证有其独特的意义,它有助于缕清历史上炮制法的源流、种类及其不同的运用,为现掘、验证合理的炮制法提供符合中医用药实际的文献依据。

50年代到“”前,收集总结各地炮制经验是当时的主要工作。近二三十年以来,药物炮制的本草研究才真正蓬勃地开展起来。在这一研究中,应该特别提一下王孝涛先生的业绩。王先生本身是从事炮制研究的,他和谢宗万先生一样,接受过现代科学研究的系统训练,又具备本草考证的深厚功力,80年代他发表的有关酒制法、地黄炮制法等个案研究,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为此类的研究提供了范本。更重要的是,王先生与许多同仁经过近20年的努力,编成了《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1965年完稿,1973年内部印行)。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工作。古代虽有少数几本炮制专著,但远不能反映历史上炮制发展的实际。这方面大量的资料散见于医方书中。汇集这些资料真正是沙里淘金。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专家的研究激情和行政组织的推动,集合了众多的专家,低成本甚至是完全无报酬(包括不署名)地完成这个大项目。该书从167种古医方书中摘取药物炮制资料,按引书顺序排列,为此后炮制的本草考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在此基础上,王孝涛等先生又以药物为单元,正式出版了《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1986年),使得药物炮制的本草源流更加系统。本草考证在炮制研究中的地位由此得以稳固建立。在从事药物炮制实验研究之前,进行与选题有关的本草考证,这已成为一定之规。

近年以药物炮制法沿革为题的文章大量涌现。可是仔细核对其原始资料,不难发现,很多文章的资料并没有超出《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的引书范围。罗列史料,缺乏分析,成为某些类文章的通病。照此下去,必将使药物炮制的本草考证平庸化,成为毫无新意的文献综述(甚至是文献凑合)。本草考证之所以称之为考证,不是简单地堆砌资料,而是要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从古代本草资料中缕清其发展脉络,寻求其历史原因,并提出去伪存真的个人见解,这才算是真正的研究。否则,就会使人看轻了本草考证的意义和作用。

那么,是不是说有了《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之类的书籍之后,单味药或单一的炮制法就没有再进行本草考证的必要了呢?否。我们反对的是依据他人已经汇集的资料,略加组织就当成考证。这样的工作毫无新意,无法为炮制的现代研究提供借鉴。但如果有更丰富的史料,更有说服力的依据,能对某些生产实际问题提供新的参考,那又另当别论。必须正视的是,《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所引用的古医书才167部,而现存的医方书至少也有4000部以上。可以断言,在《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所引史料之外,还有大量的炮制资料未得到发掘,再次广泛地汇集炮制资料是完全有必要的。当然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这一工作有相当的难度。因为靠个人之力非常困难,而要想发挥专家群体优势,其成本和凝聚力都存在问题。即使有朝一日能把所有古代炮制资料集于一炉,也不等于大功告成。分析这些史料,需要现代科学和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才会有比较正确的结论。因此,炮制的本草考证不是没有发展空间,而是需要把研究推向更深更高的层次。

另一个倾向必须注意的是,以往在炮制的本草考证方面的论著较多,但是对同样具有极为丰富内容的中药传统制剂学的本草考证却显得非常稀少。须知中药的制剂不仅种类众多,而且至今沿用不替。中成药的发展是和药剂防腐技术进步紧密相关的,但这方面的发展规律并无深入的考察。已故药学史专家朱晟先生生前曾和我讨论过大蜜丸蜡壳密封技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这个问题到现在还不很清楚。蒸馏技术,还有秋石(性激素)制备等先进技术,均曾在世界医药科技发展史上占有领先的地位。但在中国,对中药制剂的本草考证在朱晟先生故去后,还没有见到卓有成就的后继之人。在未来的世纪中,亟盼有志于此的青年学者能做出成绩。

四、本草研究的相关问题

以上所谈的是本世纪本草研究最多的三个方面:本草文献、药物品种、炮制方法。但是,这就是 本草研究的全部内容吗?当然不是。药学中最为多见的实际是药物的效用问题,而这方面的本草 研究实在太少。一味药物的功效形成,决不是一句“经验所得”能概括得了的。几乎每朝每代,都有自己的热门时髦药,这些药物在历史上走马灯式的“你刚唱罢我登台”。影响药物使用的种种用药思想,是中药学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高晓山先生等的(中药药性论)在药性理论的本草研究方面已经做了很有意义的工作,为以后更深入广泛地开展此类研究趟出了一条道路。可以预见,药物效用的浮沉隐现历史的研究,将会为当代药学发展提供非常有意义的借鉴。这方面的研究是广大临床医生可以大显身手的地方。

药物发展过程中不仅品种方面存在着同名异物的问题,同时也存在同物异位(药用部位)的问题。有些药物古今用药的部位是不相同的。笔者曾对龟甲(全甲)向龟板(下板)演变的历史进行了本草考证,结果证实李时珍所说“(龟甲)古者上下甲皆用之”是完全正确的。现代实验研究也支持龟上下甲可以同等入药,因此,从1990年开始,《药典》将久已废弃的龟上甲重新作为药物;龟甲又恢复了其历史的真实面目。类似这样的例子决不只是龟甲一味,还有待更多的学者从用药实际出发,将药物同物异位的种类加以梳理研究。

在药物品种、炮制、效用、入药部位、用药分量等方面,同样尊崇《本草经》和张仲景用药的日本、朝鲜,却有很多与中国不一样的地方。例如茵陈蒿,中国讲究的是“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茵陈当柴烧”,即使用幼嫩的苗,而日本却使用结了果实的老蒿。是什么历史原因造成其中的许多差异呢? 这就是中外用药比较的本草研究课题。尽管已有许多学者注意到这一现象,但系统深入的调查和考证尚未开展起来。

道地药材的研究也是适用本草考证的重要方面。近年来,这一研究受到了重视,被列为重大课题进行攻关,有关的专著也已出版。道地药材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有经验的总结,也有 社会因素的促成。各道地药材产区的药学人员如果也能参与到这一研究,利用地利调查乡上史料、民间口传,可望使这一研究更加深入。

药物的栽培驯养在我国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这方面的本草研究一般不受人重视。可是,就本人所知,栽培菌类植物茯苓至少在南宋已经开始,其方法与现代相差无几。此外,我国唐代就有 驯麝取香的先例,北宋就开始淡水养珠,南宋就有人工牛黄……这些研究的意义并不在于和外国人争发明权,而是有可能为当今中医药发展提供直接的启示。人们熟知的浙八味、四大怀药等,可是又有谁肯下工夫将其栽培发展历史流理清楚呢?

今日药学论文篇(10)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瑰宝,更是全世界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这早已是世所共知的常识,然而,曾几何时,一场发端于网络的“废除中医”的潜流,迅速扩散到社会上,混淆以及误导了很多对于中医药不了解的各方人士的视线,吴仪副总理谈笑间的这番 “表态”,无疑也是对于那些提出废除中医者的一个有力回应。

回溯过去,新中国成立后,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直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重视和发展中医药,都是他们的一贯主张。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54年,便针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与发展。我国的中药有几千年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财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将是我们的罪过……”

时光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在今天,比照同志这番话,我们反观今天中医药在国内医疗行业的地位,心里仍然无法轻松。

据说,日本汉方医学界德高望重的权威人士大敬节在弥留之际,曾经嘱咐其弟子:“现在我们向中国学习中医,10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他并不是在危言耸听。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在西方医学体系进入中国之后的很短的时间内,便迅速占领了我国医药领域的主流地位,近些年来,已薪火相传五千年的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受到了强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据资料显示,我国著名中医人数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这说明我国中医药正陷入传承危机。那场如今已经沉寂下去的“存废之争”构成了中医药舆论危机的一次“井喷”现象。

在这种严峻的局势下,究竟该怎样看待中医药,怎样研究中医药,中医药应该如何发展等等,依然是需要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上一篇: 保密培训总结 下一篇: 纪检监察培训个人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