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个人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30 10:35:03

幼师个人论文

幼师个人论文篇(1)

“幼儿文学”课程是中等幼儿师范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文学课,又是一门专业必修课。幼儿文学课的设置,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幼儿文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其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改编、创作能力,使其具有一定的幼儿文学修养,为将来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打基础。然而,在中等幼儿师范学校中,这门课程该如何定位,如何实施,如何和当前的幼儿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社会实用性,则是幼师学校从教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幼儿文学课程的定位

幼儿文学课程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这门课程的设置都大同小异。从任教者角度看,大多由中文专业教师承担此课程的教学;从课程内容看,教材大多从文学的视野来构建文体论、创作论、鉴赏论几个板块;从教学形式看,以理论知识传授与作品鉴赏分析、创作改编能力的培养为主;从学生的感受看,不觉得它没有用,也不觉得它很有用。基于种种原因,在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就出现了以下情况:一方面,作为教师,自然认为此课程重要,但就是不太情愿担任这门课程。因为它理论枯燥,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作品浅显,没什么讲头。另一方面,作为学生,理论对他们似乎无用,创作又觉得遥远,作品又太小儿科。所以,也就打不起精神学这门课程。

面对以上现状,根据近几年来的课程改革经验,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课程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来定位。幼师的学生今后的职业是幼儿教师,他们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幼儿的发展,这也就是他们的根本需要。

因此,幼儿文学课程首先应该把“幼儿文学”与促进“幼儿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定位在这一点上,幼儿文学这门课程才能真正找准自己在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才能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幼儿文学课程如果只局限于文学的领域,就很有可能会离学习者的需要越来越远,路子也会越走越偏、越窄。

其次,幼儿文学课程还应该定位在幼儿文学作品与幼师生的职业技能的结合上。这也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同伴之间、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要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构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始终以“幼儿文学与幼儿发展”为主线,以幼儿文学的文本与幼儿发展的规律为脉络,从多样的幼儿文学作品中去吸取丰富的学习“给养”,把幼儿文学作品演化为一种实用的教师技能。社会发展的需要呼唤优质的幼儿教育,呼唤高素质的幼儿师资队伍。专业化的幼儿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更要具有娴熟的教师专业技能,这样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二、幼儿文学课程的实施

幼师的学生是将来的幼儿教师,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幼儿教育,所面对的是学龄前幼儿,我们知道学前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尚处于很幼稚状态,体现在知识、生活方面的经验就像一张白纸,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而注意力极短,自控能力极差,这些都决定了学前教育只是启蒙教育。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不一定非要掌握高深的学科知识,成为某一学科的专家,而要求他们要通晓人文、自然,应当是体、音、美等方面都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的全能性人才。基于这些考虑,又考虑到幼儿文学的实用性特点,在此课程的施教中,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往的幼儿文学课堂,常常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过分注重了理论知识的分析和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照本宣科,滔滔不绝;学生索然乏味,昏昏欲睡。在进行了课程改革后,遵照“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教学理念,我们注重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过去那种被动的、封闭的学习方式,改为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变知识的讲解者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幼儿文学的文体规律;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解剖让学生去领悟幼儿文学创作和鉴赏的范式;还给学生以自主的空间,让他们根据所学理论到乡村、社区、幼儿园进行实践。这样把抽象的理论变为实践的根据,学生也乐于接受。

2.作品与技能相结合

幼儿文学教材除理论知识外,还选编了大量的幼儿文学作品。对于这些作品,我们打破了以往分析情节、人物、语言、写作技巧的模式,而是从实用出发,让学生记诵、编排、表演。如教学中,我们要求每个学生背诵并表演20首儿歌、20首幼儿诗,讲5到10个幼儿故事,表演2到5个幼儿话剧。每次上课前进行抽查,每个月进行一项新的内容,每个人都建立一个技能档案光盘,毕业应聘或就业时带走,或作为推荐材料推荐给用人单位。在指导学生背诵儿歌、幼儿诗和讲故事的同时,我们还注重了幼师生技能的培养,要求儿歌要会表演,讲故事要绘声绘色等,这种技能的训练,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幼儿文学的兴趣,而且实用性很强,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很有帮助。

3.训练与实用相结合

在训练儿歌表演和讲故事当中,一方面,我们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给儿歌编排动作,对学生进行辅导;另一方面,我们还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教师编排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再改编,或分成小组比赛编排;再一方面,我们还利用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如到幼儿园请幼儿老师辅导,请幼儿观看,请音乐教师指导,等等。这一切的目的就是实用,能让幼师生真正学到一些本领,也让我们的幼儿能够更充分地理解幼儿文学作品。

三、幼儿文学课程实施的效果

幼师个人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21-02

幼儿教育改革的形势不断要求幼儿教师成为研究、反思型教师,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把“反思和发展”列入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幼儿教师要“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而撰写论文,作为衡量幼儿教师实践反思能力的一个指标,也愈发凸显其重要地位,在职称评审、评名师或各种奖励、晋升等,都需要幼儿教师在正规刊物上公开。

为调查了解幼儿教师撰写论文的现状,反思写论文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真正价值,笔者随机抽取了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十个镇(街道)30所幼儿园的243名教师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43份,回收243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39份,占总数98.4%。同时,对部分幼儿教师、园长进行访谈。

一、幼儿教师对论文的认识与态度

(一)幼儿教师科研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

调查发现,大部分幼儿教师肯定开展科研、撰写论文的价值,92.8%认为撰写论文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帮助作用。幼儿教师近五年参与过课题研究的人占71.3%,在问及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时,61%表示是“真正想通过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想通过论文把自己的思想、经验表达出来”,表明大部分幼儿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实践能力正在不断提高,幼儿教师对研究者、反思者的职业定位愈发认同。

(二)写论文不是幼儿教师的“必需品”

尽管大部分幼儿教师肯定写论文的价值,但66.2%的教师不认同写论文是衡量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其他素质如师德、教学基本功、班级管理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综合素养被视为更加重要的指标。幼儿教师普遍认为撰写和会有压力,调查显示,仅有11%近五年在正式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对于现行职称评审、各种奖励及晋升都需要的体制,有69%的教师认为不合理,另有41%曾因槊挥蟹⒈砺畚亩影响到自己向更高层次发展。教师普遍认为写论文、不应成为他们工作的“必需品”和考评的重要指标,而应根据幼师的职业特点作出更为科学有效的评价和考核。

二、影响幼儿教师撰写和的主要因素

(一)工作繁琐,缺乏思考时间

大部分幼儿教师表示,写论文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需要静心思考与提炼,但幼儿园工作繁多,每天除了带班、教学外,还要备课、制作教玩具、布置环境、与家长沟通等,此外幼儿园还有各项检查、评比、评估和接待等,教师根本没有空余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去研究。工作的疲倦掩埋了幼儿教师提笔的动力,这在客观上极大地影响了幼儿教师写论文的积极性。

(二)幼儿教师自身科研基础薄弱

83.5%教师认为自身科研基础薄弱、理论水平不够也是影响写论文的主要因素。幼儿教师大多为中专、大专学历,少部分是本科,研究生则寥寥无几。其中42.6%没有学过系统的幼教科研方法,尤其是在选题上经常找不到方向,不知道如何入手查阅参考资料,写论文停留在类似写经验总结这一层次上,没有从理论上提升和从深度上挖掘。访谈中,幼儿教师直言很多时候写论文是“没经过研究,有感而发”。

(三)缺乏专业人士指导

缺乏专业人士指导和写作方面的培训,也致使写论文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幼儿教师普遍希望写论文能得到“导师”的指引,以确保论文的质量,但在现实中幼儿园往往没有配备这种“高学历、学术型”的专家,幼儿园也极少得到科研机构或高校方面的指导。幼儿园在这方面的培训也较少,调查对象里61%没有接受过论文写作方面的指导培训,59%认为自己文字组织能力弱,难以支撑起整篇论文的架构和内容。

(四)职业倦怠

此外就是,幼儿教师参加工作的时间长了,有一定的职业倦怠感,越来越不爱思考,加上幼儿园教科研氛围不够浓厚,久而久之导致总结、研究能力下降,这点老教师更为明显。对于年轻教师,则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强,没有良好的待遇保障和社会地位,幼儿教师流动性较大,也就难以静心研究和思考创作。

(五)外在硬性要求

调查显示,53%写论文是出于“评职称、评优评先或晋升等需要”和“幼儿园要求”,外在的硬性条件也是迫使幼儿教师写论文的主要因素。面对自己难以完成、而又不得不写的论文,有教师选择从网上或书本上摘抄,“拼凑而成”。

三、对幼儿教师写论文现状的反思

(一)准确定位写论文,发挥论文应有的价值

让幼儿教师写论文的初衷是美好的,能引导幼儿教师逐渐转型为“研究型教师”,让教师通过反思来改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把经验成果提升至理论层面。但是,若把写论文当成一种强制要求,论文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写作、思考需要自由、自主的空间与意愿,在强制环境下产生出来的文章和思想难免欠缺真实和深入。当下,写论文的范式也较为单调和固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教师特长优势的发挥。

论文,也就是教师表达教育思想、总结研究成果的形式,本身包含的内容就可以多元化,教育随笔、观察日记、经验总结、优秀教案等,都可以成为“论文”的一部分。这样,幼儿教师就可以结合自身的特长和优势进行选择,理论水平高的可以写论文,教育经验丰富的可以写总结随笔,教学能力突出的可以写优秀教案,做到幼儿教育成果百花齐放,真正发挥论文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二)调整幼儿教师考评的标准

论文已经成为当下考评幼儿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准。笔者利用百度引擎,搜索“幼儿园骨干教师评选条件”,在搜索到的103份幼儿园骨干教师评选办法、方案、活动通知中,包含各地省、市、区各级行政机构评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的条件,都把列为一条必达指标。此外,幼儿园高级教师职称评审明确规定要求在正式刊物上。这让许多幼儿教师“望文兴叹”,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经验丰富、反思能力也较强但不善于写论文的幼儿教师,被拒之于“骨干”与“优秀”的培养行列之外。正如有学者指出,“我国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倾向于静态的结果评价”,而忽视了“教师动态的、过程性的专业态度与能力”。[1]这样的评价体系是导致论文成为评价优秀幼儿教师的重要指标的根本原因。美国全国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NBPTS)制定的《3-8岁儿童教育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在这方面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它强调的是教师的动态反思及对实践的改进,而非一纸论文。这为我们重新建立科学、可信度高的幼儿教师评价体系提供了参考。

(三)加强幼儿教师科研方法和写作方面的培训

幼师个人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6-0006-04

幼儿教育活动是围绕幼儿的成长与发展需要来进行的。因此,幼儿理应是教师关注的中心。然而,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幼儿往往是被忽视的。

南京市教育局教研室曾于2003年对208名幼儿园教师作了有关教研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评价教师业务水平的主要依据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日常教学,而本班幼儿发展水平仅排在倒数第二位。在主要教研活动内容的十个选项中,教学活动排在第一位,理论学习排在第二位,教材研究排在第三位,研究幼儿排在第八位。

在教育场域里本应处于中心位置的幼儿为什么会被边缘化?

场域是由各种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组成的。场域当中有各种资本,布迪厄认为,有四种基本的资本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场域中的行动者往往被他们自己在实践中积累、形成的习惯所牵引,为了获得各种资本而行动。行动者获得的资本越多:在场域中就越能占据有利位置。各种位置的占据者为了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会运用种种策略。

幼儿园教师身处的是一个多重关系交互作用的教育场域。与幼儿园教师发生关系的人主要包括:(1)幼儿。他们能给予教师真诚的爱与关心,依恋和崇拜教师。(2)幼儿的家长。获得家长的信任、配合、支持,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工作的效果。家长也会将他们对教师的看法反馈给幼儿园管理者或教师的同事,间接地影响教师的处境。为了获得家长资源以及他们的正面评价,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会充分考虑家长的意见和观点。(3)幼儿园的领导。领导,特别是分管业务的领导,大多曾经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带领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帮助教师备课,解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一个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行为、教育观念或多或少带有园领导观念的印迹。园领导同时又是教师工作能力的评价者。管理人员的评价会影响教师的升职、上公开课、进入科研项目组等机会,也会影响教师的自我评价以及同事的评价,进而影响教师经济资本、象征资本的获得。(4)理论研究者。包括各级教研员、大学专业教师。毫无疑问,在幼儿园教师看来,理论研究者是文化资本的最大拥有者,与他们交往会给自己带来知识,同时提升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从而获得一定的象征资本。但在绝大多数时间里,理论研究者并不会亲自到场指导,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理论书籍、发表的文章、编写的教材来影响教师。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需直面儿童、文化与社会的对峙。影响教师与幼儿互动发展方向的不仅仅是教师与幼儿的特性,还有在他们中间重叠或横亘着的其他力量、其他关系。教师的行动方向受这些力量牵引和规导,其中幼儿的力量很容易在其他力量的影响下退居边缘。因为理论研究者和幼儿园管理者是影响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力量,因此往往是教师在场域中最先感知到、最先考虑的力量。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场域里,理论研究者以及他们言说的理论天然地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理论研究者的理论被社会文化自然地赋予了力量,被视为可贵的资本。由于拥有这些知识资本,理论研究者在幼儿教育实践场域里也就拥有了话语权。幼儿园教师如果不掌握这些理论研究者的话语,就有可能面临失语的处境。

正是由于理论研究者占有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因此在一个崇尚知识的幼儿教育实践场域里,理论研究者占据了“批评者”“医生”“指挥者”的位置,而教师处在“被批评者”“被诊断者”“被指挥者”的地位。为了改善自己在场域中的不利地位,教师会努力获取理论研究者的知识,向他们靠拢。教师在这方面的努力主要采用的是以下两种策略。

第一,遵从理论研究者的建议。理论研究者很受幼儿园教师欢迎,有条件的幼儿园往往请他们定期参加教研活动或来园作报告,没有条件的幼儿园也会派教师外出听专家讲座,“好跟得上形势”。

一位幼儿园教师说:“去年来了个专家,让我们搞经验课程,说对孩子好,我们就搞了经验课程,还写反思笔记,给孩子建成长档案。今年换了个专家,又让我们开发本土主题活动,我们又开始研究当地的历史了。反正跟着专家走没错,家长也认可。”

第二,使用理论研究者的词汇。与幼儿园教师交谈,看他们写文章,我们经常能听到或看到各种新鲜的词语。“主体性”“建构”这类词已经泛滥,“高结构化、低结构化”“异质同构”等词也屡见不鲜。在问到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理论词汇时,教师的答案是:

“写文章很直接的目的就是要获奖、发表,而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持,不能纯粹是谈经验。”

“想使别人对我有一种感觉――你很能干,用很多理论的东西,真的会让人觉得我蛮厉害的。”

佐藤学也谈到了大量教育研究术语渗透到教师语汇中,成为专业术语的问题。他认为,运用这些“教学研究”所提供的专业术语,可使教师的实践获得各种理论切入点。的确,理论词汇的频繁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对自己实践的思考方式,使他们的思考有一个确定的坐标,他们可为自己的实践活动明确命名。

W老师是幼儿园的骨干教师,音乐组组长,她对理论有着火一样的热情。她每次主持教研活动,都会提出诸如“如何解决提问的有效性”这样的问题。她是这样看待理论给她带来的好处的:“我工作十七年了,我觉得自己有丰富的经验,这些理论能指导我去理解我以往的那些工作经验,让我更好地去内化我原来的认识。”

幼儿园教师向理论研究者靠拢,获得了与理论研究者对话的力量,虽然这个过程有点像中国人为了与美国人对话而主动学习英语一样,始终还是处于弱势地位,但毕竟获得了可能性。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得也有助于教师处理好自己与家长的关系。

“你要说得头头是道,让家长觉得你是真心为了他孩子好,而且还要说出是为了他孩子哪点好,比如社会性发展、延迟满足、自我控制力、主体性等,这样他就觉得你有道理,值得信赖了。”

然而,教师话语中的理论词汇越多,描述他们自己实践的话语就越抽象,就越容易丧失具体性。

我们曾就某课题组织教师写过一些文章。当教师们将文章拿来交流时,我们看到如下片段:

幼儿艺术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审美与艺术教育是培养人格、提升境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在当前教育实践领域,幼儿艺术教育却存在很多误区:以知识、技能的训练和灌输替代幼儿真切生动的体验和表达:成人式的思维、概念化的表达、整齐划一的作品使得儿童与生俱来的艺术感受能力逐步丧失:功利性的追求替代了艺术教育的正确目标,背离了它的宗旨,从而使幼儿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

美术教育的改革取决于教育观念的转变……通过长时间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实践,我们发现,幼儿自由地进行艺术创造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僵化的、单一的、成人化的审美趣味和评价标准,建立一种宽容多元的审美观和评价观。在美术活动中,我们现在关注的不仅仅是班级幼儿的整体发展水平,而是更加细致地观察和评价每一个幼儿是否在原有水平上有了相应的提高,关注并分析每一个幼儿在活动中需要的帮助(技能技巧、想象创造、意志品质),我们提倡个性化教育,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我们在活动中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我们以启发、引导、鼓励、提升为主,建立了一种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

看这篇文章的第一感觉是“味同嚼蜡”。我们很惊讶,这位教师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在与大家交流时也眉飞色舞,会使听者兴奋不已,但写出来的文章怎么会是这样?问她原因,她不无委屈地说:“不是写文章嘛。我们评奖的文章都是这么写的。”问她那些生动的东西都到哪里去了,她说:“那些东西也能写进文章里吗?那些只是经验啊。”

我绝没有贬低这位教师的意思,因为我们看到的许多文章都与她的文章类似,精彩的鲜活的实践被包裹在一层又一层的空洞的不知所云的理论词汇当中。我只是想说明,幼儿园教师所谓的“向理论靠拢”,快达到施瓦布所说的教师的“实践方式”话语已处于“濒死”的状态了。难怪在福柯看来,知识会抑制自由,生产控制,从而促进人的消亡。

事实上,在真实的教育活动中,理论研究者的影响力很有限。特别是当理论研究者的理论知识没有与幼儿园教师的体验、经验发生化学反应时,幼儿园教师口头时髦的理论词汇与实际工作中的我行我素之间的反差使理论研究者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正如布迪厄所说,“社会行动者并非是被外力机械地拉来扯去的‘粒子’。正相反,他们是资本的承载者,而且,基于他们的轨迹和他们利用自身所有的资本数量和结构在场域中所占据的位置,他们具有一种使他们积极踊跃地行事的倾向”。幼儿园教师完全可以在实践中利用自己的实践,消解理论研究者的理论,同时建构属于自己的理论和实践。

一般来说,理论研究者对于教师的复杂工作、课堂现象的复杂性理解得并不那么丰富、深刻。但理论研究者恰恰因为对于教育实践复杂性的无知与自己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的混沌性,喜欢对实际工作者提些傲慢的建议或指导,他们会以断然的口吻要求实践者“应该”或以亲切的口气“建议”教师们在实践中遵守某些规则。理论研究者往往忽视教师行为的多样化,忽视实践的变通性、策略性、生产性和再生产性。他们提出的建议,对于实践性问题的解决往往并不显得那么强有力。吴康宁就曾对教育批判的合法性和可能性提出过质疑,他认为,理论工作者的批判话语权是自赋的,其教育批判是一种“自我定义式的”批判。理论工作者无法获得对整个教育场域的全面认知,其教育批判容易成为一种“有偏见的”批判。理论工作者难以进行彻底的换位思考,其教育批判往往成为“马列主义手电筒式”的批判。

到底什么是知识?显然,在幼儿教育实践场域中,幼儿园教师所拥有的丰富的、复杂的实践性经验往往不被看作是知识,他们当然不能凭借这些不被视为资本的资本(事实上是他们所拥有的最大资本)在与理论工作者的交往中使自己的处境向有利的方向转变。因此,要改变这一处境,根本的还是要改变我们的知识观。

前文提到,理论研究者和幼儿园管理者是影响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力量,也是幼儿园教师在场域中最先感知到、最先考虑的力量。要求教师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论研究者,因为没有将教师视为有着与自己对等文化地位的“他者”,没有意识到尊重、理解幼儿园教师复杂实践对自己的重要性,也没有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因而无法使幼儿园教师将“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因此,有必要对理论研究者这种立法者的身份进行批判式的反思。而理论研究者要完成自我救赎,就必须努力建构新的身份。

齐格蒙・鲍曼运用隐喻论述过知识分子的两种角色:立法者和阐释者。立法者角色由权威性话语建构活动构成,这种权威性话语对争执不下的意见纠纷作出仲裁与抉择,并最终决定哪些意见是正确的和应该被遵守的。而在后现代世界观基础上形成的阐释者角色则由解释性话语活动构成,这些解释性话语以某种共同体传统为基础,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具有自主性的(独立自主的)共同参与者之间的交往,防止大家在交往活动中发生意义曲解。因此,它激发了人们深入到相异之知识系统中去的愿望,解释活动正由此而发生。

讨论理论研究者相对于幼儿园教师的身份是立法者还是阐释者,并不是说这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的。在现实中,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的讨论都指出,理论研究者应该从立法者走向阐释者。但不管是立法者还是阐释者,他们都把作为实践者的教师看作是一个客观的研究对象,并不重视与对象的主体性互动。因此,我们提出,理论研究者应成为幼儿园教师实践的关怀者。

成为“幼儿园教师实践的关怀者”这一观点受关怀伦理学的启示。关怀伦理学重视关怀者与被关怀者之间的关系,并特别关注被关怀者角色的主动性。关怀决非完全取决于关怀者一方的态度与目的,而必须考虑关怀者的“关怀”在被关怀者身上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幼师个人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5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19-02

一、终身教育理论及其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终身教育理论概述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曾提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的观点,当前全世界已经形成了“人人是学习的主人、事事是学习的课题,时时是学习的机会、处处是学习的课堂”的终身学习理念。其实质就是不断造就人,不断拓展和发展人的知识和才能,不断培养人所应有的的文化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

(二)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对于幼儿教师而言,终身教育就是幼儿教师的存在状态。幼儿教师承担着优秀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使命。幼儿教师面对着新的教育理念的挑战,每时都面对新知识的困扰,每刻都面对新教学方法的冲击。这是幼儿教师职后教育现实的需要,也是幼儿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幼儿教师始终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要有一种提高自身学习的紧迫感,面对教学改革千变万化的危机感。

1.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性和阶段性

幼儿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成为主动的终身学习者,借助多种学习渠道、包括主体体验式等方法,并以相应的后续活动和实践环节进行辅助。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幼儿教师主动学习、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经验等不断成熟、不断提升的历程。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渗透,幼儿教师教育也应全面考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实施职前和职后一体化教育,让幼儿教师能受到连贯的、一致的终身教育,而同时也应考虑幼儿教师在职业发展不同阶段教育内容的差异性。

2.幼儿教师教育应形成开放的教育体系

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对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任职培训和在职进修的综合构想,是对我国幼儿教师培养由师范院校单独承担转向多元开放格局后确保幼儿教师质量的整体设计。

逐步形成一个开放交流的适合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体系,其应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为补充,各类社会机构参与。这就要求打破以往幼儿教师教育管理中的条块分割体制,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和领导模式,继续加大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财政投入,实现日常教学与幼儿教师的学习进修、学历教育与非学历静修、制定培训与自主学习之间的统一与平衡。

3.进一步完善幼儿教师教育的保障机制

现代教育体系的运行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终身教育也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为保证幼儿教师的教育质量,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幼儿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主要涉及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准入认可制度、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以及幼儿教师培训者的培训制度等。进一步加强在制度、经费、评估监督方面的建设,加快终身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步伐,逐步形成对幼儿教师教育的行政监督体系。

二、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及其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概述

职业生涯管理属于人力资源管理范畴,指个人和组织对职业历程的规划、职业发展的促进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它包括由个人主动进行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和组织主动实施的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其中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就是,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对所从事的职业及职业发展中的要达到目标等所作出规划,并且为了实现目标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过程。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从个体的职业发展需要出发,有意识地将其与人力资源规划联系协调起来,为成员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并且支持成员专业发展所需参加的活动,以最大限度和可能调动成员工作积极性,在实现成员的职业目标的同时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

(二)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为深入研究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一种新方向。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涯管理就是指,幼儿教师、幼儿园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共同努力对其职业生涯进行一系列的规划、执行、评估、反馈和调整等综合性的动态活动。职业生涯管理的目标就是要极大可能地挖掘每一位幼儿教师的职业潜能,基于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来促进幼儿园的发展目标,从而保证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双赢”。

1.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主动的自我发展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点是专业意识的觉醒,主体的内省、自主、自为,并主动“自我更新”,这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主体内部的建构过程。幼儿教师能基于自身,制定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和计划,选择需要的学习内容,并且有意愿、毅力付诸实施,在此过程中,其最基本的动力是幼儿教师应有的强烈自觉意识。但是,当前幼儿教师背负着重重压力,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对其工作、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应当主动保护专业发展这个“机体”。从专业沉睡、专业茫然到专业认同、专业理解、专业反思、专业自省,这是一个逐渐自觉的过程,它需要幼儿教师群体的不断追求、反思、超越,这正是《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内在功能价值导引所在。

2.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还需要得到组织和社会支持

除了有自主发展的意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还需要得到外界力量的支持。首先,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幼儿教师共同体的滋养。幼儿教师共同体是基于共同的理想、目标和愿望自愿组织的,通过合作对话、分享等活动来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团体。在专业发展共同体中,幼儿教师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交流,形成了共同的信念、规范,参与到组织的决策中,促进组织和个人的共赢。此外,幼儿园要引导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了有效地培养幼儿教师,应增强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职业幸福感,避免职业生涯中的“天花板效应”。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完善职业生涯管理制度、幼儿教师培训体系、绩效管理制度等措施引导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的基本含义主要是指、关于知识的本质、知识的获取和学习的本质的一系列认识与解释的理论。建构主义强调个体主动建构,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个体加工信息的方式。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技能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运用才能获得社会价值,情境有其非常突出的地位。只有在社会交往中,在互相交流、对话和互动的过程中,个体才能实现个体价值。

(二)对学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加工方式即是个体的主动建构,所以认为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具有积极性、自主性和反思性,提倡自导式学习。幼儿教师只有让自己的新旧知识与已有的经验保持持续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观念转变、知识结构的完善与重组,才能感受到探索和创新的无限魅力,才能体会到教育教学工作的乐趣。

1.自导式学习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幼儿教师在学习时应是自主、自觉的,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从而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同时,幼儿教师在学习中,也要时刻注意结合自身已有经验,要把“已有”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更新已有的知识,发展形成自身独特的知识结构。此外,幼儿教师教育的各个阶段中,教育机构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养成进行自导式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幼儿教师只要具备了自我学习能力,在离开了师范学习和教师培训之后,还是能够获得不断发展的机能。

2.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融入其工作持续努力的过程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融入其工作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的过程。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学实践,幼儿教师必须把自己的专业发展和自己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反思来积累和建构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从而获得和生成各种教育智慧。因此,幼儿教师只要把自己的每一次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每一次的阅读,每一次与同事的合作和交流等等都当作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就能逐渐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逐渐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逐渐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最终达成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

幼师个人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9-0035-05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特别是借助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教育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2011年颁布实施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幼儿园教师“要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了解研究教育实践的一般方法,参与各类科研活动,以此经历和体验研究过程并获得研究经验”。2012年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也将“收集和分析信息、不断反思和研究保教实践问题”作为教师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专业能力提出来。事实上,当下有许多教师在“研究型教师”的专业发展道路上已经走得较远,其中有不少人特别关注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中较为薄弱的“社会领域教育”,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

那么,作为“实践者”的幼儿园教师是怎样开展教育研究的,他们的研究有些什么特点,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碰到了哪些困难,与高校学者的“研究文化”有何异同点?开究者带着这些问题对2012年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程与教育专业委员会举办的有来自全国14个省市区代表参加的“全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的交流论文进行了分析梳理,重点对第一作者为幼儿园教师的99篇论文进行了内容分析(其中,个人独立撰写的论文占77.5%,其余大多为相关研究课题的集体研究成果)。研究者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研究了什么

从分析结果来看,幼儿园教师开展的社会领域教育的研究可分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与“社会领域教育研究”两类。前者主要是“幼儿同伴互动与情感培养”方面的研究,后者则主要关注“幼儿园社会领域的课程与教学”问题。详见表1。

1.聚焦社会领域的“课程与教学”实践问题

课程与教学是幼儿园教师的核心工作,教师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最多,因而积累的经验也最多。99篇论文中,有近30%的论文是对“社会领域教育课程与教学实践”问题的研究,包括如下三类主题。(1)“课程与教学经验总结”(25篇),主要是幼儿园或教师本人对自己已有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包括对教育教学模式、目标、内容、途径、策略、方法的研究以及相关课程资源的拓展等。其中,7篇论文讨论的是专门性的社会领域集体教育活动,如《幼儿园专门性社会领域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其余论文则从实施角度进行讨论。从论文中可以看出,很多教师已认识到幼儿园的社会教育需要回到生活本身,因此,他们开始挖掘除专门性集体教学之外的其他渗透性教育途径,如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家庭活动、节日活动等。(2)“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10篇),主要是社会领域教育的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讨论。(3)“混龄课程体系建构”(2篇),主要研究“混龄”教学组织形式下的社会领域教育问题。

2.重视幼儿个性品质培养的研究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体现为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如独立性、自我意识、自信、遵守社会规则、社交行为、社交能力等。其中,有关幼儿园“人际互动”研究的论文所占比重较大(占86.8%)。可以说幼儿园教师比较重视幼儿良好的人际互动行为与能力的培养,这正契合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

3.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

情绪情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其进行教育引导的动力之源。从所分析梳理的论文内容来看,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幼儿分离焦虑”“师幼依恋”“感恩教育”“集体荣誉感培养”“爱心培养”等内容。

4.开拓研究新方向:“社会领域教育的途径与资源”

有少数论文尝试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如怎样开发社会领域教育的课程资源等。《纲要》指出,“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因此,有关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的研究也是社会领域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5.很少涉及“冷门话题”和基础性研究内容

从所分析梳理的论文内容来看,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研究存在一些“冷门话题”,例如“混龄教育”“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家园合作”等,以及基础性研究诸如“师幼关系”“社会教育的价值取向”等也略有涉及。这些研究内容因受教师研究视野或能力所限,较少被关注。

从以上分析来看,幼儿园教师所做的社会领域教育研究选题特点是:实践取向、研以致用、选题较小、贴近工作实际,且得益于日常对幼儿的观察和自己的工作经验。

二、幼儿园教师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幼师个人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2-0031-03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解放和人性自由的追求,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1〕这种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对人的合理需求给予满足,对人的价值实现、身心发展等愿望给予全面关怀。

在西方思想史中,从伊壁鸠鲁派的“快乐主义”到斯多葛学派的“至善主义”,从中世纪神学的“神的意志”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从费尔巴哈的“爱是人生命存在的本质”到叔本华、尼采等非理性主义者的“在意志、情感、潜意识中体验人的本质”,都渗透着浓郁的人文关怀倾向。〔2〕我国古代的思想体系中也蕴涵深切的人文关怀理念。孔子的仁学在探讨人的本质、理想以及生死与自由等问题的同时,展现了富有特色的关注现实人生的人文精神。〔3〕 在当代,人文关怀的内涵更加丰富,表现为对人的自身存在和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人文关怀作为当今时展的主流趋向,凸现了个人的独立价值,反映了人对自身本质的深刻领悟,正日益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指导理念。将人文关怀理念引入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对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过程,是幼儿园教师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加强专业修养,逐步提高专业素质,“达到专业成熟”的过程。〔4〕幼儿园教师在“教育科学化”的技术理性环境中成长,承载着“塑造人类灵魂”的道义,背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良好的外部支持。良好的外部支持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然而,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科学精神超越了人文精神,严格的考核要求超越了对幼儿园教师劳动复杂性的体谅,幼儿园教师的主体性被严重忽视了。将人文关怀理念引入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建立充满人文关怀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环境,能够激励幼儿园教师的主体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幼儿园管理者、幼儿家长及学前教育专家是重要的参与者,来自管理者、家长和专家的人文关怀能够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人文关怀应该体现在管理者、家长及专家与幼儿园教师交往的具体行动中,尊重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承认幼儿园教师的劳动价值,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专业成长空间。

一、幼儿园管理者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人文关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幼儿园的经营方式日益市场化、企业化,有时会过度追求入园率及经济利益,在对教师的管理上偏重于行政控制和物质刺激,严重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为了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幼儿园管理者应该秉承人文关怀的理念,转变管理方式,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条件。

1.切实关怀幼儿园教师的主体地位与权利

幼儿园管理者不能仅仅把幼儿园教师看作是创造和追求经济利益的劳动者,还应该关注幼儿园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为幼儿园教师提供参与幼儿园管理、协同管理者制定幼儿园规章制度的机会,充分体现幼儿园教师的主人翁地位。作为幼儿园的主体,幼儿园教师不仅拥有对幼儿园重大事务决策的知情权和建议权,还应该具有监督权和否决权。人文关怀应该充盈在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2.为幼儿园教师创造自我实现的良好条件

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可以促使幼儿园教师勤奋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享受挑战自己的乐趣,加速专业成长,最终实现个人的生命价值。幼儿园管理者可以与幼儿园教师互相交流,了解他们的性格、能力及对自身专业成长的期望,协助他们设计制订符合自身条件的成长规划,使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具合理性。幼儿园管理者可以为幼儿园教师建立专业成长档案,帮助幼儿园教师通过成长档案了解自己每一阶段的成长历程,结合各个成长阶段的特点不断反思,提高成长效率。同时,幼儿园管理者还应该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例如职后培训、专家讲座等,让幼儿园教师通过各种学习、交流活动,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趋势,激发幼儿园教师的自主成长意愿。

3.充分发挥幼儿园教师的创造才能

作为教育改革的主体之一,幼儿园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前提和动力。幼儿园管理者应该为幼儿园教师提供更大的工作空间,充分发挥幼儿园教师的创造才能。幼儿园管理者要努力为幼儿园教师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人文环境,尊重和关心幼儿园教师的情感变化,认真倾听幼儿园教师的心声,提倡发表不同见解,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实现幼儿园教师的个性化发展。

二、幼儿家长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人文关怀

幼儿家长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经常往活动也能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5〕家长选择适当的方式参与幼儿园管理等工作,能够促进幼儿园教师的成长。〔6〕幼儿家长能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丰富的幼儿资料。通过和家长的交流,幼儿园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在家的生活、学习情况,以及幼儿对幼儿园学习、生活的感受,以便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提高专业敏感性和教学艺术性。幼儿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资源,是幼儿园的教育合作伙伴。来自幼儿家长的人文关怀能够促使幼儿园教师真切体会到自己的劳动价值,获得职业幸福感,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工作,加速专业成长。

1.充分尊重幼儿园教师的职业

幼儿家长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充分尊重,对幼儿园教师劳动成果的充分肯定,有利于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提升幼儿园教师的自身价值。

2.充分理解幼儿园教师的工作

幼儿家长的理解是幼儿园教师增强工作自信心、提高工作成就感的有力保障。有了幼儿家长的理解,幼儿园教师就可以放开手脚,在为了幼儿的前提下,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

3.积极配合幼儿园教师的工作

通过与幼儿家长各种方式的交流,幼儿园教师的思路和视野会更开阔,专业成长的平台与渠道也会得到扩展。幼儿家长成为幼儿园教师的合作伙伴,积极配合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主动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经常和幼儿园教师交流探讨幼儿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办法,推动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

三、学前教育专家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人文关怀

“教师要能工作好,不仅需要足够的资历,也要有足够的支持……例如,外部专家对学校教育或对校外教育实践提供的协助。”〔7〕学前教育专家受过教育理论的专业训练,既拥有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充分理解教育领域的目标和方法,能从专家视角作出判断,预测教育结果。学前教育专家应该秉承人文关怀理念,与幼儿园教师真诚交流,辅助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

1.丰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专家的支持。学前教育专家的支持首先表现为丰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理论素养。在向幼儿园教师传授知识时,学前教育专家应该考虑到幼儿园教师的文化层次和个体差异,耐心对待每一位幼儿园教师,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幼儿园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尊重和理解幼儿园教师的实践活动

在审视幼儿园教师的实际工作时,专家应该尊重、理解和体谅幼儿园教师的实践活动,要在充分肯定幼儿园教师的努力与进步的基础上,通过和幼儿园教师的真诚探讨,帮助幼儿园教师分析问题,逐步提高幼儿园教师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专家的理解和尊重能够开拓幼儿园教师的思路,激励他们更加主动地去探索、解决实践问题。

3.帮助幼儿园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来自学前教育专家的人文关怀能够帮助幼儿园教师认识到自身价值,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促进幼儿园教师的整体、长远发展。

幼儿园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能够增强专业自信心,加速专业成长。学前教育专家应该关注幼儿园教师的研究需要,帮助幼儿园教师成长为“专家型”“反思型”教师。学前教育专家可以协助幼儿园教师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指导幼儿园教师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研究资料,最终形成研究成果,逐渐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幼儿园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激发其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人文关怀。尊重幼儿园教师的人格,维护幼儿园教师的权利,关注幼儿园教师的生存状态,重视幼儿园教师的主体性地位,使幼儿园教师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中不断实现专业成长,这不仅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段向云.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及其在我国现阶段的体现〔J〕.理论导刊,2004,(7):46-47.

〔2〕刘建娥.论人文关怀〔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1):27-31.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9.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6-50.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

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6〕〔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

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46-147.

Human Touch: an Incentive to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 Development

Yao Wei, Liu Yanbin

幼师个人论文篇(7)

一、培训的概念及必要性

(一)培训的概念

培训是由组织提供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与学习,旨在改进员工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和行为,从而使其发挥更大的潜力以提高工作绩效,最终实现提高组织绩效的活动。

(二)培训的有关理论研究

1、早期培训理论。早期员工培训理论源于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WindowTaylor)在199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指出只有通过严格挑选和科学培训,才能获得优秀的人才。该时期的另一个代表是马克思•韦伯(MaxWe-her),他认为在理想的企业组织中,员工必须经过正规培训才能获得良好的组织绩效。此外,1993年,雨果•芒斯特伯格(HogoMunsterberg)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环境、心理等因素对生产劳动效率的影响,针对公务员、军人的选拔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2、现代培训理论。培训需求分析理论是麦格希(Mc;Gehee)与赛耶(Thayer)在《企业与工业中的培训》首次提出的。该理论对组织的每一层次都进行测量和分析,这些分析对于组织选拔合格员工、设计培训计划有着重要作用。至今国内外学者仍在沿用此理论进行培训需求分析。1965年,保罗•朗格朗第一次提出了持续教育培训与终身教育理念。该创新理论突破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在全世界掀起终身教育的浪潮。

3、我国培训理论。乔志林比较了培训中常见的模拟方法,对训练模拟、角色扮演、计算机模拟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综合运用这些方法的实例进行了列举。杨庆芳对西方理论界主要讨论的九种员工培训模式,包括系统培训、咨询型培训、计划培训、持续发展型培训等模式,进行了分析。陆惠文在角色扮演的培训标准、角色学习、角色培训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在培训中提出采用仿真模拟、案例研究、商业游戏、工作轮换、实践团体、师带徒、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方法。吕锋对培训评估进行分析,提出了培训评估的步骤:1培训需求分析;2明确评估口的;3建立培训评估数据库;4明确培训评估的层次;5调整培训项口;6沟通培训项口结果。总之:对于培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方面有大量的研究理论。相对于发达国家成熟的培训理论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大多是“舶来品”,极少有创新的理论观点。

二、幼儿教师现状及培训问题分析

(一)幼儿教师的现状

1、居高不下的离职率。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园不断增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师范类高校也相继增加学前教育专业并不断扩招,但幼师行业一直处于“僧少粥多”的状态。这一现象的产生都归功于居高不下的离职率,2015年,中国教育报针对131位幼儿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31.30%的教师有了离职的想法,或已经离职。大量的幼儿教师都在工作几年后相继提交辞职信,离开幼儿教育行业,离开的幼儿教师中又以非编制的人居多。幼教行业的大量离职使得幼儿教师这一职业一度火热。

2、不忍直视的薪酬。尽管幼师行业一直处于“僧多粥少”的状态,但其薪酬却不能与火热的招聘现象成正比。经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幼儿教师一年的工资只有八千到一万左右,超低的薪酬根本无法满足幼儿教师生活支付。而且我国公办幼儿教师队伍有将近16%的非编制人员及临时代课人员,这些编制外人员的薪酬甚至更低。幼儿教师在城市的薪资待遇比农村要高,与其他行业人员薪资相比,却远远低于它们。据调统计,有职友集最新统计,30%的幼儿教师月薪在2000以下,有近一半的幼师月薪在2000-3000之间。月薪在4500以上的幼师仅占总人数的3.3%。幼儿教师不忍直视的薪资待遇问题都已经不在成为新闻了。

3、不可忽视的工作压力。8小时工作制早已人尽皆知,但在对幼师离职原因调查中却发现,8小时的工作时间却远远不能够完成其工作任务。近年来不断有新闻爆出,幼师的工作时间经常达到12小时之久。小孩子充沛的精力和活泼好动的个性使得幼师的工作需要一个强壮的体魄。孩子无尽的哭号不断的冲击着幼师的精神。超长的工作时间、疲惫的身体状况以及压抑的情绪,使得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巨大,这些工作压力的不注意往往使得幼儿教师变得情绪化和暴躁化,若纾解不及时,就会造成教学事故。因此,媒体常爆出,幼儿教师虐打儿童事件。

4、浮躁不安的生活氛围。随着经融危机的的日愈加剧,通货膨胀率的不断增加,房价、物价的飞速上涨,从事幼儿教师行业的又大多数是新一代的年轻人,面对持久不涨的工资导致生活质量的不断下降,生活压力在逐渐增加,年轻一代幼儿教师的心理在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的双重压迫下,心里压力会不断增加,如果压力得不到及时的疏解与释放,将会引起许多悲剧发生,这也是生活中许多惨案发生的直接原因。

(二)对幼师培训问题分析

1、就职培训不充分。目前我国幼儿教师行业学历参差不齐,拥有高学历的幼儿教师少之又少。据调查,当前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幼儿教师仅占40%左右,幼儿教师中学历大多高职,甚至有近16%的是非专业幼儿教育出身。“僧多粥少”的招聘现象使得各个幼儿园在招到幼儿教师后仅仅只培训半月左右就进入岗位,培训的内容不够全面细致,培训时间过短,规定的合格标准线划的过低,这种不充分的就职培训使得幼儿教师缺乏专业化,甚至无法对幼儿园产生归属感。低学历和不充分的就职培训使得这类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达不到职业要求。

2、缺乏在职培训意识。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不足。从培养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幼儿教育师资的要求来看,幼儿师范教育在教育教学目标、内容、课程、方式方法上仍存在不能适应新的需要、联系幼儿教育实际不够等问题。幼儿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片面强调艺术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和各科教学技能,但低学历导致大多幼儿教师不能够达到要求。并且我国目前对于幼师方面缺乏在职培训意识,目前培训只在外资企业中十分重视,国企和私企所谓的培训大多数都是走流程,并没有十分重视,像幼儿园这类教育单位也是一样,培训意识的缺乏使得幼儿教师的在岗培训基本处于闲置状态,这一现状导致幼儿教师的工作能力得不到提升,工作越来越困难,工作积极性不高。

3、发展培训不到位。幼儿教师就职后遇到一系列的困难与挫折,例如超长的工作时间,超格的体力劳动,以及压抑的情绪。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是对幼儿教师进行发展培训,通过给幼儿教师制定岗前培训和持续培训方案,在培训过程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快幼儿教师的工作效率。但我国大部分幼儿园根本没有发展培训这一计划,仅少数拥有培训计划的幼儿园还做得不到位,解决不了本质矛盾,无效的培训不仅浪费幼儿教师的休息时间,甚至使幼儿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增加幼儿教师的离职率。

三、对幼儿教师培训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岗前培训的力度。尽管目前幼儿教师大多处于低学历状态,但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出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也在新添学前教育专业,并不断招收学员,从根源上解决低学历问题。但这种方法的实施需要的时间较长,岗前培训是解决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低的最快速的办法。加大岗前培训的力度,完善岗前培训内容,提高岗前培训的合格标准,使应聘幼儿教师职业的人员最大程度满足幼儿教育师资要求,并在岗前培训过程中使幼儿教师慢慢适应幼儿园的文化和孩子们单纯无害的天性,让幼儿教师在培训过程真心爱上这份职业,对幼儿园产生归属感,降低离职率。

(二)提高在职培训意识。在职培训是指企业职工在工作场所以及在完成生产任务过程中所接受的培训。对职工的在职培训是职前培训的继续和发展,是从低水平或培训的初级阶段迈向中级阶段的重要方法与步骤。幼儿教师在职培训意识缺乏使得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因此提高对幼幼儿教师在职培训的意识是志在必行。补充学能的培训使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学识技能的缺乏在训练中得以补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幼儿园应该组织部分优秀的幼儿教师对他们进行激发技能的训练,激励他们高度运用智慧思考,在幼儿园出现紧急事件时,迅速提出处理问题的策略、程序与方法,协助幼儿园解决问题。

(三)增强发展培训的执行进度。发展培训是培养幼儿教师走向专业化的有效途径,在各地幼儿园宣传执行发展培训计划,在发展培训的执行过程中,培训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目标、内容、课程、方式等方面适应新的需要、并能够结合幼儿教育实际去教学,发展培训的完整执行提高了幼儿教师的教学质量,且在发展培训执行过程中,减少幼儿教师对幼儿园的不积极情绪,增加幼师对幼儿园的归属感,打消幼儿教师离开幼儿教育行业的念头,减少幼儿教师的流动率。

(四)增加人文素质培训。人文素质培训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一个企业把员工当作全面发展的人看待的时候进行的。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做得严重不到位,很少有企业给员工进行人文培训。但幼儿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他面对的是一群对人生、对世界、对未来都充满懵懂的孩童,培养幼儿教师的人文素质,就是要使她(他)们成为一个有良知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这是当好一个人民教师的起码条件。人文素质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它不是强迫你要怎样,而是启发你从心灵深处自悟应该怎样,它主张自我修炼,灵魂陶冶,从根木上让人领悟做人的道理。

(五)建立培训基地。拓展培训是一种户外体验式培训。体验式培训强调员工去"感受"学习,而不是单在课堂上听讲。建立一个培训基地不仅能够让幼儿教师进行户外拓展培训,亲自感受学习,更能够方便岗前培训、在职培训、人文培训等各类培训的执行,使幼儿教师培训成为一个体系,为幼儿园输出拥有专业教学素质、优秀人文素质,高尚道德标准的幼儿教师。

(六)储备学能培训。对幼儿教师树立终生职业思想,对幼儿教师除专业技能培训外,进行储备学能培训,培养和提升幼师的不断学习意识和能力。储备学能培训能够宣扬终生教育的思想,适应时代的变化,满足社会的需求,让幼儿教师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被淘汰。综上所述,虽然由于社会经济因素,使得幼儿教师处于一个奇特的状态中———“僧多粥少”与低薪酬待遇。但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幼儿教师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性,并制定出教育改革方案,据悉,今年教育局已经出台幼儿教师涨工资的方案,并且是非编制人员与编制人员同工同酬。尽管国家从根本上提出对幼儿教师问题的解决方案,但对于优秀幼师的培育仍离不开培训,培训工作需要持续进行。

作者:王衡晓园 许阳 单位:大连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林森.国内外员工培训理论研究综述[J].对外经贸,2012(2)

幼师个人论文篇(8)

随着幼儿园课改的不断深化,受我国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教师已有的观念和行为受到了巨大冲击,要求教师的“角色及其作用得到拓展,从单一角色到多元角色,从跟随课程到参与课程,从适应教学到提升专业。”

一、促进和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

很长时期以来,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教育主要采取师范教育和进修培训两种方式。可见,传统的教育模式已导致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的理论修养欠缺,无法适应新时代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学习《新纲要》

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新纲要》)得以颁布,成为幼儿教育的主要理论与实践的主体,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给予热切关注与积极支持,《新纲要》呼唤幼儿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呼唤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对《新纲要》精神实质的理解较为深刻,一方面转换为教师富有灵活性、创造性与开放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使教师与幼儿共同的教育实践活动转换成儿童全面和谐的富有个性化的发展,转换的过程既为幼儿带来快乐而富有创造性的幸福童年,也是教师不断实现专业成长的过程。

(二)全方位不断充实自己

幼儿教师要全方位充实自己,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在政治方面,要延续一贯认真学习的作风,积极学习园里下达的学习内容,研读文件,对照自己,改正不足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二是在业务方面,不断吸取新知识,还要通过外出学习和参观的机会吸取别人之长,结合自己加以改进和创新,并能真正做到了理论结合实践。

二、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

教师专业成长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地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的主观努力来促进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也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成就动机是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部因素

“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可以划分为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所有教师都是从新手阶段起步的。一个教师能否实现从最初的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飞跃,根本原因在于个人的成就动机。幼儿教师也不例外,研究人员发现有崇高的职业理想是优秀幼儿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即对幼儿的关爱、对工作的热爱。

(二)低起点必然使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现在的社会虽然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对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属性认识仍是肤浅,“幼儿教育无非是教幼儿认几个字、唱几首儿歌而已”,幼儿教师的从业资格和技能不高,有的只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即使这样也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未能达标,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不利于今后幼儿教师的学习进修、学历提高,这种低起点必然使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专业化程度不高。

三、促进和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策略

“以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更新为目的的成长路径”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幼儿教师和幼儿园都应充分发挥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努力运用专业智慧为一线教师打通这条路径,引导他们自我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一)激发成就动机的根本动力,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由于各方面的差异,每一个人成就动机的水平不尽相同。具体而言,可为幼儿教师提供一面适时的“镜子”,引导幼儿教师及时、准确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幼儿教师提供一个适当的“靶子”,帮助合理确立研究目标,及时进行自我的发展规划;为幼儿教师提供一双明亮的“慧眼”,指导学会观察幼儿,与幼儿有效互动;提供给教师一架可攀“梯子”,帮助幼儿教师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并能更深入地开展教学反思。

(二)开拓幼儿教师的专业视野

目前,大部分幼儿教师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和其他师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理论视野相对狭隘,在多元教育思想面前,难以把握,更不能自主应对。我国学者叶澜教授提出未来理想教师的素养为:“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知识结构,有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扩大幼儿教师的理论视野,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策略之一。在幼儿园在管理上,应建议将扩大教师论视野列入议事日程,提供教师学习的时间、资料和经费,让教师不断获取丰富的专业营养。

幼师个人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114-01

指出:“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可见,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其内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逐渐深化。然而,对理论与实践关系认识越是加深,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矛盾越加激化,促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成为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幼儿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起点,关系到国民教育的兴衰,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发展幼儿教育的保障,也是各国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一、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

(一)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

1. 专业信念。专业信念体现教师对专业理想的认可程度。专业信念是判断一名幼儿教师是否成长为优秀教师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内在动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做出某种决策的充分理由的信念;(2)有关人们爱好特长的信念;(3)教师个人的自我信念和作为教师的职业信念;(4)有符合满足个人、社会、国家和教育目的的意志;(5)有关于怎样实现职业目标的恰适方法的信念。此外,专业信念还包括教师对自己过去、现在和将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

2. 专业知识。幼儿教师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个人实践知识三方面,只有扎实、广博的知识基础,方能胜任教学岗位,在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

3. 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指幼儿教师顺利完成自己所教学科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总和,可以从师幼互动的质量进行判断,是诠释教师职业的有力武器,也是评价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程度的关键要素。教师专业能力的增强,相应的就会增加教师的专业自主性,能够使其尽展才华,最大的实现人生价值。[7]

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后,幼儿教师专业化有了统一的标准,]但是,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理想欠缺。幼儿好奇心强,不是提出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就是让教师觉得早熟或是不好教。面对幼儿的提问,部分教师固然会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但仍有许多教师敷衍了事甚至忘记、斥责等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幼儿教师专业理想的欠缺。此外,大多数幼儿教师之所以从事该行业,是因为想增加收入和获得职称,不在乎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幼儿教师的专业理想有待加强。

(二)专业知识不足。幼儿教师主要通过职前教育、入职辅导、在职培训方式积累专业知识。然而,当今的师范院校对理论知识重视不够,而侧重幼教技能的训练。此外,随着幼儿教育的日益重视,师资供不应求,师资来源混杂,教师专业不对口,严重制约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幼儿教师专业知识缺口较大,应该采取措施进行整顿。

(三)教学方法机械。在组织教学方面,幼儿教师依然以传统的“教”为中心,将自己视为知识的权威,不顾幼儿学习特点进行强制性的知识传授。甚至在所谓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伪装下,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死搬硬套注给幼儿,较少关注幼儿的实际经验,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灵活策略,最终阻碍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三、理论与实践关系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策略

学习型社会呼吁学习型教师,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储备理论知识和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一)深化理论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教育作为传递文化的载体,掌握适当的理论知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前提。要求教师既要掌握学术理论,也要掌握实践理论。[9]今天,部分幼儿教师觉悟较低,认为没必要将高深理论用于幼儿教育,因此,从事工作后将教育理论抛弃,这种做法正是教师理论素养缺乏,低估幼儿教育的表现。因此,我们要引导幼儿教师学习先进教育理论,树立前沿的教育观。具体做到:首先,邀请国内外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到园讲座,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其次,鼓励教师参加高一级的学习进修,多渠道学习脑科学、神经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从而优化知识结构。

(二)将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教育理论比较抽象,但教育实践是具体复杂的。首先,教师面对的是处于发展变化中不同个体。因此,教师很难将某一理论用于不同的个体,需要进行因材施教。其次,教师的工作任务较零散。因此,教师应利用创造性艺术,灵活运用多种理论。再次,教师须运用教学智慧进行创造性活动,吃透不同的理论。总之,教师应时刻防止将具体的理论通用于解决所有实践问题的倾向,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科研理论和实践是同一教育过程的不同侧面,教育实践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教师需将理论研究的宗旨指向幼儿教师的实际现状,鼓励教育实践者学习理论,并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具体应做到:首先,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引导教师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并结合教育实践交流经验。其次,加强实践练习,并将经验上升为实践知识。教育工作者需丰富实践经验,根据所处的具体情况灵活变通教育理论,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宏斌.理论与实践关系认识的再深化[J].学理论,2012(27).

[2]左亚文.论理论对实践的三种态度[D].武汉大学,2014.

[3].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幼师个人论文篇(10)

二、幼师生的儿童文学素养现状

在多年的幼儿文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幼师生的儿童文学素养现状并不乐观。普遍存在儿童文学理论基础薄弱,最基本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不能掌握。好多学生认为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很简单,不用学习也能理解,因而不愿意花功夫学习理论知识,但在分析判断时,往往会混淆儿歌与儿童诗的区别,寓言与童话也分不清等;幼师生的儿童文学视野太窄,作品阅读量太少,好多应知应背的作品都没有看过。学生在每年的见实习时发现,好多儿童文学作品还不如幼儿园的孩子知道得多;儿童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很差,很多作品的主题都把握得不够准确,人物形象不会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的创编能力更是不够,每次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进行作品创编,好多学生都不会创编。

三、提高幼师生儿童文学素养的策略

针对幼师生儿童文学素养存在的问题:理论知识匮乏;儿童文学视野太窄;儿童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不够等,我们采取以下措施,以提升幼师生的儿童文学素养。

(一)加强儿童文学理论学习,提高幼师生的理论知识水平

我们学校一向十分重视学生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每一种儿童文学样式时,都会先学好其理论知识。针对学生不太喜欢理论知识学习的现状,我们在教学理论知识时,都会采取学生乐意接收到学习方式来学习。比如,在学习《儿歌的特点》一节时,因为儿歌的特点很简单,即内容浅显,单纯活泼;篇幅短小,易记易诵;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趣味性强,娱乐性强。我们老师没有单纯按照书上的这四句话,让学生去记,这样好多学生感到没有意思,也不愿意主动看书,而是灵活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前预习,针对儿歌的任一特点,选出符合这一特点的儿歌,课下认真排练,等上课时分组表演所选儿歌,并说出所选儿歌的哪些地方体现儿歌的哪一特点,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评价分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学生课下会花很大功夫学习排练,这样既学习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幼师生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水平。

(二)大力推荐优秀儿童文学书目,培养幼师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开学第一课时,我们会给学生推荐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理论书籍和优秀作品。像韦苇教授主编的《点亮心灯》、方卫平主编的《幼儿文学教程》、彭懿主编的《阅读与经典》、郝广才的《好绘本如何好》、松居直的《幸福的种子》等几十本儿童文学理论书籍。学习图画书时,在每次上课之前会请3位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图画书;老师还会给学生推荐150多本电子绘本,要求学生每人至少阅读30本电子图画书,把阅读目录及阅读体会上交,老师在上课时随意抽查;在学习图画书鉴赏一节时,我们带着学生去图书馆学习,让学生借阅自己喜欢的图画书,结合图画书的艺术特征分析鉴赏图画书。

(三)模拟情景教学,提高幼师生的分析鉴赏及教学能力

儿童文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学前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因此,在儿童文学的教学中,必须将儿童文学理论学习与幼儿园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幼师生更接地气,更快地适应日后的幼儿园教学工作。比如,在学习《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一节时,儿歌有九种传统形式,我们对每种传统形式都选出一首典型儿歌,让学生根据儿歌的特点,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教学设计,并模拟幼儿园情景教学,老师在下面做好记录,并针对性地指导教学,指导学生不同的儿歌形式该如何导入、如何设计活动、如何进行拓展活动。

上一篇: 素质教育论文 下一篇: 经济研究生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