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30 10:34:48

物理课堂教学论文

物理课堂教学论文篇(1)

演示模拟是把计算机当作挂图和电视屏幕,通过向学生演示各种图象、动画、图表和描述等进行教学活动,非常适合于辅助课堂教学。演示模拟能展现通常难以观察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物理中许多微观结构和微观现象即看不见,又摸不着,演示实验也无法做成。应用物理课件进行现象演示模拟,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原子结构”教学中,传统的“a粒子散射实验”只能得出a粒子散射的规律,不能演示a粒子散射的微观机理,利用课件模拟演示a粒子散射现象,学生可逼真地看到放射源中射出的a粒子射到金属泊的原子上,绝大多数a粒子仍沿原方向前进,少数a粒子发生较大的偏转,有极少数的a粒子偏转角超过了900,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角几乎达到1800。学生目睹了a粒子散射的“真实情景”后,便于理解和掌握原子核式结构理论。

二、物理过程模拟

自然界中,有许多稍纵即逝的物理过程,只有通过极为细心的观察才能把握,经过认真的分析才能理解,然而对于观察能力还不够强的学生来说,却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要想在教学中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把这样的快镜头变为慢镜头,适当延长过程的时间,让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掌握现象的本质。

例如,讲授“电流的形成”时,虽然电流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却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是观察不到的。如果靠学生自己去想象,难度是较大的,而借助多媒体课件用动画的形式模拟出电流的形成,并与水流的形成进行类比,将“短暂电流的形成”与“短暂水流的形成”进行类比,将“持续电流的形成”与“持续水流的形成”进行类比,制作了4个动画片段,变抽象为直观、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这一知识点,突破本节的难点和重点,整个过程既生动形象,又揭示物理本质。

三、演示实验模拟

一些传统的演示实验,有如准确性差、过程模糊、受控因素多等缺点。因此,教学中如能在发挥传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配合以多媒体课件演示,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平抛物体的运动”时,教科书中采用了闪光照相的方法研究平抛运动,以两个小球同时运动的照片说明平抛物体与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的运动不同,但他们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是相同的,如果我们据此结论设计出一组小球同时做各种初速度的平抛运动的动画,则更便于学生对闪光照相结论的理解掌握,将此动画与平抛公式对照分析,有助于学生把握公式物理意义的内涵。当然,模拟毕竟是被理想化了的模型,对一些操作方便、效果明显的实验,无论从真实性还是效果看,都不宜用计算机模拟。

四、实验操作模拟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亲自动手参加实验可熟悉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增加感性认识,增强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这是任何模拟实验都不能代替的。但有的实验学生很容易忘记或记忆模糊,对于那些不适合重复进行的实验,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给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实验室。

例如,在讲授完欧姆定律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电学知识,我选择了一个以“电路的实物连接”为中心内容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中有虚拟的电源、开关、电阻、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等器件,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自选连接方法,自选器材,组成很多不同的电路形式,按不同的电路图对实物进行连接,这样的实验克服了许多硬件实验的不便之处,还可以进行任意次的重复,达到复习和巩固的目的。因此,将多媒体课件进行的模拟实验和传统的硬件实验有机结合起来,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物理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精神。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才能使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显示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物理课堂教学论文篇(2)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要求。《高中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上提出“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

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希望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落实素质教育。

我校尚未实行《高中新课程标准》及其教材,但在教学中,引人探究思想来优化课堂教学。我们不仅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时创造条件进行探究性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从中学会获取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方法,体验到探求知识的乐趣,同时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现以高一“力的合成”这堂课作一些尝试,谈谈笔者的作法和看法,和同行商榷。

高一“力的合成”传统的教法以及人教版教材的安排:由教师从演示实验总结出力的合成法则,再由学生做验证性实验。需要两节课才能完成这部分教学内容。

我们将这堂课作了改动:突出合力和分力的“等效代替”关系用“等效代替”思想师生共同设计测定互成角度两个力合力的方法再由学生测定互成角度两力的合力师生讨论总结出力的合成法则。这样,用一节课就能完成这部分的主要教学内容。具体做法如下。

1、创设物理情景,为新课和探究实验铺垫

一堂优化的课,教师应该精心研究引人新课的教学,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开始学习。

好的引人新课教学应为学生创设物理情景,为新课和探究实验做好铺垫,使教师能顺利和谐地开始教学。本课一开始按顺序向学生展示图l(a)、(b)、(c)三幅图(*图1(a)、(b)、(C)中五幅取自现行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2001年5月版),让学生叙述三幅图各自的含意。

在学生叙述过程中,教师插话点明图(a)中两个桶表示同一个桶,图(b)中两个木箱表示同一个木箱,图(C)中两个夯表示同一个夯块。此中隐含着作用效果相同的启示。

师:从物理学角度看,这三幅图有什么共同点?

生:每幅图左侧都是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右侧是一个力作用在该物体上,二者的作用效果相等。

师:生活中、生产活动中,这种情况很多,学物理应重视这种情况。我们把它写下。

【板书l】如果一个力对物体作用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或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时,我们就可以用这个力来代替那两个力(或几个力)。

教师指着板书l再读一遍,并说在初中我们也是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把……(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板书l之后写上:

【板书2】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那两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教师在板书l之上,边说边添上。

【板书3】合力与分力

2、突出合力和分力关系的实质----等效代替

师:大家一起找一找,在合力和分力的定义中,关键词是哪几个?

生:作用效果相同,可以相互代替。

教师在板书1和2之下的正中写上:

【板书4】等效代替

师:在物理学中,只有等效才能代替(在板书4的等效和代替之间,添上);要代替必须等效(在上述之下添上,使板书4成为等效代替)。

师: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二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板书5】力的合成

3、以“等效代替”思想为指导,师生共同设计探究实验

师:在初中,我们曾用实验讨论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并得到相应的结论。

今天我们要用实验来讨论互成角度二力的合成规律。具体方法:先从实验求出互成角度两个力的合力,然后从实验结果再来讨论互成角度两个分力和它们合力有什么关系,从中找到它们的规律。

师:已知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如何找它们的合力呢?请同学和我一起想办法来设计一个求合力的实验。(让同学讨论几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用两组“三根橡皮筋串联”之后再并联作为受力物体,再用两根细绳和两个5N的弹簧测力计仿照人教版(2003年6月)高一物理教材“学生实验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方法。但教师不能把实验方法告诉学生,关键是由教师引导,由学生自己得出实验方法。

具体方法如下:

师:合力和分力关系的实质是“等效代替”,如何利用“等效代替”的关系来求互成角度两个力的合力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两个5N弹簧测力计通过两细绳,并让两细绳成较大角度拉并联橡皮筋)

师:橡皮筋受互成角度两个力的作用而伸长。这两个力或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点上,这样的力就叫做共点力。如何知道互成角度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呢?

生:两个力的大小由两个测力计读出来。两个力的方向沿两细绳的方向,画出细绳的方向就是两力的方向。

师:(保持两力拉橡皮筋的位置不变)找合力必须保证合力的作用效果和两分力共同作用效果相同。因此,我们非常关心这两个互成角度力的作用效果如何。

在实验中,如何知道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呢?

生:在橡皮筋伸长的端点做个记号。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演示)

师:如何根据“等效代替”来找合力呢?

(教师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线拉橡皮筋,故意让橡皮筋的端点一次在所做“记号”的上方,另一次在“记号”的下方)

师:这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分力作用效果相同吗?

生:不相同。

师:如何才能保证两次的作用效果相同?

生:把橡皮筋的端点拉到刚才所做“记号”处。

(教师在黑板用弹簧测力计演示,并保持测力计不动)

师:现在作用效果相同了。如何知道这个力,也就是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呢?

生:由弹簧测力计读出力的大小,画出细绳的方向就是这个力的方向。

师:这样我们就求出互成角度两个力的合力了。

今天我们不仅要求出合力,而且要找到两个分力和合力有什么关系,即它们之间的规律。

怎样找这个规律呢?我们规定:从同一个作用点出发,按同一个标度画出两个分力和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然后从图上找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请注意,今天是研究互成角度两个力和合力的关系,所以实验时,两个力之间的角度应该大些,效果才明显,最好角度大于90°,学生实验过程从略。

4、重视“交流-评估-总结”过程

师:合力求出来了,力的图示也画好了。我们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关系。

生:合力好像是两个分力的角平分线。

师:你只说合力和分力方向的关系,这种关系正确吗?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生:为什么两个分力之和不等于合力呢?

师:互成角度两力的大小之和不等于它们的合力的大小!互成角度两个分力和合力有什么关系?

生:……

师:同学们可以把合力的端点跟两个分力的端点用虚线连接起来,看看我们所作的力的图示像什么图形?

生:像棱形。

生:像正方形。

生:像平行四边形。

生:是普通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包含正方形和棱形。从你们实验的图示看,同意合力和分力的关系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同学,请举手。(大约有1/3的同学举手)

师:我们暂时认定互成角度两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与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做一次实验看看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学生再次实验过程略。

师:再次实验,看看两个分力和合力的图示像什么图形。

众生:像平行四边形。

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找到了互成角度两个力和它们合力的关系。

【板书6】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如果用表示两个力的线段作为邻边画平行四边形,那么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这邻边间的对角线表示出来。这种方法叫做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后面的教学过程从略。

5、几点说明

物理课堂教学论文篇(3)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提出“有教无类”的观点,历代教育家的实践积累了这方面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事实上,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位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形成了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这种差异逐渐明朗化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面对各种差异的学生,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1、差异教学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高中扩招不断深入,许多学校招生人数日益增加,学生学业成绩差异不断增大。我校在2006年以前是一所区一级的普通中学,这种差异更为明显。02年高一级招生213人,我校分数线是527分(标准分),中考六科平均分为533分,物理平均分509分,物理最高分为639分,最低为425分,大部分学生本身存在严重“缺腿”现象,文科稍好的,理科差;理科稍好的,文科差;还有部分是学习困难生。由这样的生源组成的4个行政班,存在差异不言而语,这样就存在一个严重的矛盾:划一的教学模式和分化的学生之间的矛盾。许多学校都希望通过按入学成绩高低分“快”“慢”班来解决矛盾,这样做每个班的差异是相对减少,但实际上,年级的整体差异变得更大了。因为“慢”班的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学习失去了热情,成绩就越差。这种企图消除差异的做法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我在近几年的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并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了“差异教学”法,取得明显效果。

“差异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热爱、关心、信任每一个学生,主动关注学生学习差异的教学。

2、“差异教学”的理论依据

差异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是教学上的因材施教原则。

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不能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异完全归结为学生的智力差异,因为学生成绩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大量调查,发现造成物理学困生的最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在于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日积月累造成的断链与破网。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因个别学生之材施教,尽量缩小学习新知识前的“认知前提能力差异”(它对教学质量影响的达成度50%),发挥非智力因素作用,提高个别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性的“情意前提特征”(对教学质量影响的达成度达到25%),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有切实的保证。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情感可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学生有强烈的学习热情,就会兴趣高涨,不知疲倦地学习;如果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刻苦努力,锲而不舍。因此,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实行差异教学的重要基础。

差异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二是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多元化的,事物的复杂性、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

3、实施差异教学的方法

3.1分析差异尊重差异学生分层

学生在学业成绩上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即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学习风格。

若从这三个方面来分层,事实上不可能。但考虑到这三个因素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总是综合性地表现出来的,而且考虑到差异性中的共同性,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来分,分为A、B、C三个层次,一般A、B、C的比例大致3:4:3左右,建立学生档案。

首先分析学生的原来成绩,初步将学生分类。开学后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必须指出,对学生分层不是给学生贴标签,主要是便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他们进行干预和影响,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学生所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学习水平的不断变化而改变的,因此学生档案是动态的。

在学生分层实践中,对每个学生,教师都要以爱动其心,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差”生,只有对每个学生都有诚挚的爱心,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使差异教学成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

3.2设立多层次学习目标

多层次学习目标是差异教学的一个重要变量,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关键之处。在差异教学中,不再沿用划一性目标,而是由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设立多层次的弹性学习目标。大致可分为三层: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必须指出:目标分层不是学生分层的简单对号入座。弹性目标对全体学生都适用,但完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和经验,依据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3.3设计多种学习方式

在差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设计教学。根据学生分层的情况,还应进行“异质”分组,以相邻前后4人为一组,这4人应是A、B、C不同层次的适当搭配,每个小组每周设一负责人,上述4人就是一个学习小组。在大多数时间里,将全班、小组、个别教学组合,通过安排合理的学习方式,来保证全体学生广泛参与,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求,没有一个被冷落。

按最优化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流通最佳过程的道理,在差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较好,对不同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学生实现“互补”,变学生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达到共同提高。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目标。

下面,以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一章《力》的复习的教学片段来说明如何实施差异教学。

教学事件

教师可能的活动

学生可能的活动

理念

事件1

今天我们复习《力》这一章,主要任务是梳理这一章的内容。下面有三个问题:

(1)你认为《力》这一章,应掌握哪些内容?哪些是重点?

(2)掌握这些内容有哪些方法?

(3)请画出你认为最合理的知识结构图。

要求:每个人都要勇于尝试,不要怕做得不完整或有遗漏,把它视为一次挑战,有困难请向你的同桌或别的同学请教,也可以向老师提出来,相信每个同学都能接受这次挑战,都会有所收获。

教师巡视、观察、点拨:发现有学生无精打采,看见老师的目光马上躲开,教师与之交谈,给他信心和指导,让他向其他同学请教一下,并对他的同桌说:“你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你们肯定能组织的非常好”

(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同桌进行交流,约十二分钟,学生基本做完。)

大多数同学跃跃欲试,拿出书、笔记本、练习本,边独立思考边书写。有些一页一页地翻书作记录,有些看上课笔记,有些根据本章小结的问题写提纲,有个别不知如何入手,无所适从。

第一个问题中,让学生找出应该掌握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充分照顾到学生间的差异,让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就给学生自我选择学习目标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中,让学生按照自己原有知识和经验总结出对自己适用的方法,从而解决第三个问题。

从问题的提出到巡视过程,教师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一起营造了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课堂氛围。

事件2

说出你的知识结构图是什么类型?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优点是什么?互相之间能不能有所启发。请三个代表展示各自的知识结构图。(放实物投影仪展示,分别是提纲式、网络式和集合式)

学生开始交流,画出的知识结构图有提纲式、网络式、集合式、表格式等。

创设多种学习方式:由自主学习到合作学习。

给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的机会。

事件3

在完成了知识结构图后,并不是就完成了学习任务,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知识结构图,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多余的,还需要怎样的调整,才能够使知识结构图更加完整、更加合理,各组之间比较一下,看需要调整吗?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调整。

学生开始交流,有学生重新调整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图。

通过合作学习,把个体差异变为学习资源。

事件4

师生一起把刚才三个代表的知识结构图调整完整并分析各自的优点。

在《力》这个课例中,学习目标由易到难逐步推出,并且每一目标的掌握程度也由学生自由掌握。这样就可以充分照顾到学生间的差异,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安排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等多样学习方式,保证了大多数学生的有效学习,充分尊重和利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提供多种方式让学生展示其学习成果,并共享这些成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可见,在物理教学中尊重学生差异,实施差异教学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也符合现在实施的新课标的要求,它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促进了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物理课堂教学论文篇(4)

1.引言

21世纪,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己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普遍接受的共识。教育的前沿理论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在于发展人的创造能力,课堂要激活人的生命活力,优化人的个性的场所,大学教育应成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较大的“初速度”和较高的“加速度”。

综观我国教育发展史,可以看到,我国加快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相当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由于主客观方面的诸多原因,我国的教育事业还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大幅度提高国民素质的客观需求。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现研究的不足。学生可以就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的任何问题进行交流,包括本人或本小组的探究结果、学习方式、学习技巧、心得体会等等。教师不仅要评价结果,更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与探究态度、探究方法与能力、探究行为习惯等。评价形式多样化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小组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及其各种评价主体相互结合的评价:包括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等各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评价。

5.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是教学规律为依据,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方式。教无定法,要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例如:探究式、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等,或者上述多种教学方法合理配合,综合运用。同时也要注意应用最新的科技媒体辅助教学,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人的氛围中,促使全校教职工正确地理解、科学地评价创新教育,进而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将创新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融合,将求新与求真相结合,实践陶先生所倡导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树立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而不断创新的思想理念,不断增强创新的内在驱动力。

参考文献:

[1]张育.浅谈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优化[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1)[2]陈小玲.博客辅助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06)[

物理课堂教学论文篇(5)

2引入临床病例的课堂教学模式

物理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症状学部分时,应尽量把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联系起来。上面已经提到,如果学生本人以前患过某种疾病或者学生接触的人群中某人患过某病,这些学生就会很快把书本知识与自己对此疾病的认识结合起来加以理解,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在症状学部分的内容讲解完成后,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真实的典型病例。典型病例可以包括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的病历、检查结果、器械检查结果、治疗过程中的讨论和医患沟通。让学生在模拟真实临床环境的情境中体会诊断和治疗的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临床症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了解临床医师是如何应用物理诊断学的通用理论对复杂多样的患者进行诊断分析、病情判断和预后估计。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知识,也训练了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生进入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不仅需要教师提前精心准备一些经典的常见临床病例,还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疾病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才能较好地把物理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和真实临床病例结合起来。如在讲述腹痛这一节时,可以根据教师的临床工作实践在课件中讲解急诊室常见的以腹痛待查就诊最终确诊的几个真实的典型病例:(1)急性胃肠炎。(2)宫外孕。(3)急性心肌梗死。(4)输尿管结石嵌顿。以PPT的形式将真实病历的照片、化验单、B超检查单、心电图等多种原始资料展示出来,以一个个就诊小故事进行讲授。这样,医学生们能够直观而充分的了解同一症状不同疾病的疾病转归、诊断过程和伴随症状的差别,以及诊断策略的区别。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一般较西医临床专业的学生更容易在症状学学习过程中产生疑惑和迷茫。但这些临床实例恰恰能让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更好理解西医和中医在接诊患者时思维的相似点,症状学需要整体观和全局观,这和中医的诊断思路不谋而合。

3中西医联系比较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我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生在学习物理诊断学前,根据教学计划,已经学习完中医诊断学。两门课程无论从课程内容上,还是思维方式上均有巨大差异,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生在学习物理诊断学时,会有很多受先入为主课程的影响。我校物理诊断教研室的教师们根据这一课程设置特点,在课堂讲授中将中西医诊断进行对照比较教学。虽然中医诊断学和物理诊断学有很大差别,但也有许多相似相关之处。如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其中的问诊其实与西医物理诊断学中的病史采集相似,只是内容有不同之处;望诊与西医物理诊断学中的视诊相似;闻诊相当于西医物理诊断学中的听诊和嗅诊;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两个部分,其中切脉与西诊中脉搏检查相似,而按诊与西诊中触诊相关。西医诊断是通过病史、体格检查的阳性体征、实验室及器械检查来诊断疾病,中医诊断是在望、闻、问、切四诊基础上进行诊断疾病、辨别证候。联系比较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物理诊断学教师大部分来源于西医院校和西医医院临床医师,由于注重自身的中医知识的学习,均能掌握中医基础知识和原理,且经常和中医交流教学经验。实践证明,这种针对学生特点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受学生欢迎,更容易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各种疑惑。

物理课堂教学论文篇(6)

要将生本教育运用到物理教学中,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明确自身定位,突出学生主体,改变过去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建立好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根据物理这门学科的特点,给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无论是在物理理论教学过程中还是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都应该鼓励学生发挥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来讲课.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然后让学生讲讲自己对大气压强的理解,谈谈在生活中遇到的大气压强导致的现象.这种突出学生主体的方式,更能带动学生学习激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转变观念,突出探究作用

生本教育的另一特点就是突出探究,物理本身就是一门探究性非常强的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突出探究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在生活中进行探究.例如在学习《电流和电路》时,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干电池和锡箔纸进行实验探究,探究短路的现象,这种小实验不仅安全利于学生操作,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物理的求知欲望.布置这样趣味实验当课后练习,既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也能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激情.

3.创建小组,突出合作作用

突出合作也是生本教学的特点之一,因此,我们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时应该给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给学生分组,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在学习《力和机械》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相关题目,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看哪一组能最快地讨论出结果,并向其他学生展示出来.创建小组也可以使组员之间互相督促,教师在分组时可以综合一下,将一些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的优等生分到各组,让他们带动和帮助学生那些成绩较差学习不够努力的学生,使学生共同进步.当然合作不能仅限于课堂上,教师可以布置课后探究作业,让学生合作完成等等.

生本教育可以更好地突出学生主体,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提升自己.良好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本文立足初中物理教学实际,从明确定位,突出学生主体,转变观念,突出探究作用,创建小组,突出合作作用三方面对初中物理生本课堂教学进行探讨,希望以上几种方式可以给各位教师一些借鉴,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物理课堂教学论文篇(7)

二、分组实验是实验教学的核心部分,要提高分组实验课教学的时效性

实验装置忌课前给学生组装好。实验装置的组装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是不可缺少的一环。组装实验装置,能使学生了解实验结果产生的内在联系和各个部件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认识问题的程度及动手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代劳。特别是电学实验。分组实验时教师在注重学生主体作用时不可忽略自身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及时地介绍新仪器、新设备,点明本次实验成功的关键及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解答疑难问题,合理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过程中,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掌握抽象的物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可以巧妙运用生活中的情境设计问题,让学生能够运用知识的迁移作用进行分析和思考。在生活情境中探究问题,能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得启发,通过积极思考掌握物理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结合多媒体教学,使物理知识直观化呈现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以把多媒体和物理知识有效整合,利用直观的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多媒体进入到物理课堂中,使教学改变了枯燥的知识讲解模式,让学生在观看直观、动态的教学课件的过程中激发物理思维的深入思考,使他们能够掌握抽象的物理知识,探究物理微观世界的知识。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中,通过动态的模拟演示,能让学生掌握微观粒子的运动,让他们对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引导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究。在多媒体直观教学中,学生发挥了积极的探索精神,他们运用掌握的物理知识进行深入分析,能促进思维的深入发展,有效完成重难点知识的学习。

五、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生活情境中学习高中物理知识,能让学生产生熟悉的感受,打消对知识的畏惧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创设生活情境时,教师要根据学生身边的事物进行教学,让他们把物理知识和生活现象相结合,快速理解物理概念,并能用物理知识分析生活问题,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六、加强实验教学,在操作中掌握知识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高中物理实验操作中,教师主要采用实验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由于外界事物的干扰,不能清楚地掌握每个实验步骤,不能有效掌握物理实验。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实验内容掌握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在操作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问题进行指导,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顺利完成操作活动,使他们有效掌握物理知识的概念,促进物理综合素质的提高。

七、引导课前预习,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课前预习哪些内容,预习到什么程度是很关键的。预习的内容一般以基本概念、公式、例题等内容为主,并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学生的预习情况如何检查落实呢?由小组长交叉检查预习案的填写情况,没有完成的小组扣分,完成好的小组加分奖励。通过初步检查预习案的填写情况,提高预习效果。上课伊始,各组小组长组织本组订正预习结果,并解决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抽查预习结果,抽查对象为学困生,回答正确不加分,错误扣分。这样既关注了学困生,又督促了小组的帮扶学习效果,从质的方面强化了预习结果。经过了这样的预习,教师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

总之,构建高效课堂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学习、积极探索、深入研究,紧跟课标新理念,抓好本学科的特点,相信我们能够打造出更加高效的物理课堂。

作者:郭泽新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第二中学

物理课堂教学论文篇(8)

1.分组前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2.把学生分到小组。

每小组人数大致为4—5人。按学习成绩、男女比例、性格特点和实验操作技能进行分组,尽量合理。最后小组自己确认或老师委派的方式选派首任组长,同时分设组织员、协调员、督察员,以后每月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充分调动每个组员的积极性,以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每学期对小组成员只作一些微调。实验表明:组员基本稳定有利于小组开展合作学习。

3.定期分别召开小组长、组织员、协调员、督察员会议,既培训交流又收集反馈信息,老师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寻求改进的方法。

会议可先密后疏的方式进行。

二、充分发挥组内成员作用是搞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比如,我在《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质量及合外力的关系》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小车的加速度与其质量及合外力的关系,学生能想到:合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为了寻找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我引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每个成员为了完成好自己在实验中的角色,对于教师的指导都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实验过程中由协调员分工,谁负责仪器操作,谁负责记录,谁负责数据处理等任务,监督员督促本组成员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实验过程,并能准确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最后由小组长公布本组的实验结果,以供全班交流。当学生看到各小组用不同的数据能归纳出同一个结论时,都非常兴奋,成功的喜悦将是他们后继学习的最大动力。高中物理课尤其是实验课,小组合作能发挥更大的优势,这就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应充分发挥作用,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及良好的沟通能力,认真对待自己的任务,共同共同成长进步。

三、合理运作,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协作式、课内讨论式、课后研讨式三种。

(一)课前协作式

课前协作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包括准备工作)的一种合作方式。比如为了学习某个内容,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二)课内讨论式

课内讨论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发表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发言,还可以进行辩论。在每一次讨论中,小组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总结报告员等。

(三)课后研讨式

课后研讨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对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延伸的问题在作进一步的探讨;还可以为了了解(或解决)某一问题(比如课题研究),需要进行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还可以优生辅导差生,小组共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是分不开的。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担负起更大的调控和管理职责。

物理课堂教学论文篇(9)

1.2增添及时反馈与补偿环节教学不能只是教,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要考虑教与学,还要考虑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状况反馈上来,反馈的目的在于生成新的问题,便于及时地处理问题,这是宏观调控的过程,借助于这个环节有助于将错误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结果排除在学生的头脑之外.

1.3注重学生的学习情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新增的教学目标,我们教学的主体和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感性的,而且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对于物理教学而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情感需求,我们要借助于课堂教学设计让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激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2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识点教学

这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知识点.

2.1实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了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必须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个感性认识可以完成如下两个实验。

物理课堂教学论文篇(10)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创设适合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将学习主体带进和谐、求知殿堂的兴奋剂。

例如:讲物体沉浮之前表演“沉浮玩偶”的小魔术:用一支10cm长的吸管对折,用发夹夹住,调整发夹位置,把它插入盛水的矿泉水瓶中并让一小段的吸管吸入水使之直立浮于水中,盖上瓶盖。用手压瓶子(学生没觉察到),沉浮玩偶听话地下沉,松手后又听话地浮起来,同学们看后惊叹不已,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又如在讲摩擦力时,表演了魔术“神奇的小球”:用一根无色透明的尼龙细线,穿过内孔是弯曲的塑料实心球,两手拉住细线两端,球可在细线上滑动,改变细线的绷紧程度,小球可停在空中任意位置,可听人指挥。学生观后百思不解,兴趣陡增。

再如在讲《惯性》时引入一个故事:话说有一油田突然失火,情况万分紧急!有人迅速报警。各路消防车陆续赶到,但由于火势太大,消防队员无法靠近,火势一时无法扑灭。正在这时,大家听到远处传来了汽车的轰鸣声。只见一辆旧消防车疾驶而来,该车几乎没有减速就直奔火源中心冲去,车上队员急忙下车救火,火舌很快被扑灭。油田老板激动的握住该队队长的手说不出话来。记者急忙采访队长并兴奋地说:“油田老板已经许诺,哪支消防队首先灭火,将奖励一大批钱”。请问:“你们得到钱后,第一件想做的事是什么?”队长愤愤地说:“我们首先要换掉车上那个失灵的刹车片!”同学们听后大笑不已。老师马上提问:“你们为什么笑?”并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讲的惯性。”通过创设情境,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接下来课进行得很顺利。

由此而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局部环节上,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使刺激有新颖性,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为课堂教学实施和探究活动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点,使学生进入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二、强化有效的科学探究

新课程教育的核心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探究意识的形成与主动参与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所提倡的探究式教学,就是要利用学生的探究本能,通过合适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并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目前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较大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形式上的探究。认为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试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交流与评价”这样的环节教学就是进行科学探究。生搬硬套、约定俗成,缺乏探究的真正内涵。甚至探究课是由教师导演的探究表演课,课堂热闹的背后违背了探究式教学的宗旨,损害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是学生的思维受教师诱导的限制的探究。教师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得出正确的探究结论,“导”得超前。即在学生还没有主动讨论探索知识之前,或者还没有遇到困难之前,教师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掌握所学知识,过早地给予铺垫,过早地给学生提示。这样就没有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时间和机会。

再次就是“导”得过细,在教学中教师大包大揽,留给学生讨论探究的空间太小,缺少深度和思考的价值,导致学生的认知停留在表面上,成为过眼云烟,探究失去了意义。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

1、应给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首先没有充足的材料,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比较困难的。即使激起了探究活动,也难于展开和深入。从时间方面来说,学生们需要有时间去实验自己的新想法,需要留出被错误耽误的时间,需要有时间作沉思默想,还得有时间用来开展相互讨论,让学生在亲历探究过程中,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感受和体验,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有些探究,学生走了弯路,遭遇挫折和艰辛,甚至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学生仍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其次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感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情绪,课堂应充满着激情、快乐、信任、鼓励、轻松和谐,真正达到“知情并茂”的效果。唯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绪也兴奋起来,整个课堂气氛也随之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提高驾驭教材中情感的能力,善于用情景来烘托教学中的情感气氛,要善于赋于某些表面上不含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情感色彩。因此,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支持也尤为重要。

2、精心设计使探究内容有层次感和深度。由于教师面对的学生层次参差不一,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梯度和和深度。例如,进行“二力平衡”的新课前,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1)什么叫惯性定律?(让学生回答)(2)物体受到外力时能不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学生通过联系日常生活,可很快做出肯定的回答)(3)物体在受到什么样的外力作用时才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4)这时外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如此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有层次的疑问,导出学生的兴趣,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尽自己的能力不断地思考提炼出物理学习方法,同时也体现出学生才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的理念。由于教师的参与指导,全体学生都全身心参与,积极运用各种感官,自主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做好收集事实、整理事实、研究事实这三件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3、及时反馈课堂的探究效果,使探究的有效性最大化。课堂反馈能促进师生互动,使学生的质疑能及时解决,同时学生也能巩固所学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应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观察,看他们在做些什么,听他们谈些什么,并对其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及时提供有意义的反馈直接地指导学生。

三、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听课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学生往往在回答问题时精力集中,而听课时则常常散漫,教师如能用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通过提问所接收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下问题值得注意。

1、课堂提问要把握好频度和坡度

一讲到底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是不足取的,而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迷迷糊糊的提问却往往借着“讨论式”“启发式”的幌子而被人们容忍。满堂都是“对不对”“是不是”“懂不懂”等,学生几乎不假思索便能回答,既无法回味、联想、思考又缺少刺激而提不起兴趣,这样的问题,无疑是在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毫无裨益。因此课堂提问要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根据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原理,尽可能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进行提问,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问题是思维的“外衣”,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发展思维的最佳途径。例如把一冰块放在0℃的水中,外界的温度也为0℃,问:冰和水的质量哪个发生了变化?我设置以下的问题:(1)水和冰的温度各为多少?(2)水凝固和冰溶化的条件是什么?(3)热传递的条件是什么?如此设计问题的前提,要求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诊断,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以使问题能和学生独特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在把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各小问题的坡度,要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分解的理由,并能自然地把各个阶段的解决策略串联起来而得到原问题的解决,否则就是教师把知识“嚼碎”“喂”给学生,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是没有帮助的。

2、课堂提问要增强时机意识

课堂提问要把握好适当时机,应结合教学的不同环节,分清主次提出各种问题。设计提问的着眼点应该是:内容的关键处、矛盾处、题眼处、知识的规律处、知识点联系处、学生的不在意处等,主要是内容的关键处,即指教学的重点、难点,明晰考纲要求。抓住这些内容设问,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如欧姆定律一课,应紧扣重点、难点,就如何控制变量提问,提问要有的放矢。怎样发问,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都必须服从探究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需要。

上一篇: 应试教育论文 下一篇: 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