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7 16:31:48

精英教育论文

精英教育论文篇(1)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大部分受到功利性影响,导致目前的人文教育受到很大的影响,使院校的人文教育基础处于薄弱环节,人文教育气氛淡化,使很多英语专业学生失去了对文学、历史等学科的学习兴趣,无法进行深入了解。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人文学科经典著作的有效引导,使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很多人文学科知识的空缺。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对国内外的经典著作了解不深入,没有系统的阅读规划;对国内外的人文、地理、文化习俗等不了解;知识结构封闭、单一,受到很大的限制。

1.2对高职英语学生价值取向方面的影响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的研究条件、师资配备等条件相对丰富,学生十分容易受到对语言功能和语言技术追求的影响,价值取向偏向功利化,在思想上出现“拜金主义”现象,主要体现在:将学习重点放在涉及到毕业和就业的专业课程;不重视人文教育类课程,出勤率低;在西方思想的熏陶下,注重做事,轻视做人,注重个人进步,轻视团队合作。

1.3对高职英语学生思维方式方面的影响

在高职院校中,很多英语专业学生都没有经过人文知识的系统学生,不能受人文知识的感化,知识结构不系统,成为英语专业学生在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的瓶颈,当置于深入学习环境时,明显的表现出没有扎实的基础。主要体现在:难以理解渗透着丰富的人文背景知识的英语材料;难以消化英美媒体资讯;英语语言文学的研究方面处于弱势;难以做出精准的中西语言文化特征比较;对于相关问题的概述无法做到全面性。

1.4对高职英语学生交流能力方面的影响

高职院校对人文教育的欠缺,使人文教育无法处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实践机会相对较少,导致学生的交流能力与其他专业能力相比还有很大的进步的空间。主要体现在:在进行英语表述时无法产生感染力;在进行英文翻译时会受到汉语表达能力的制约;没有人际交流经验,往往会使交流不畅、甚至产生误会。

2“人文精神”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必要性

2.1高职英语课程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高职教育中,高职英语程度的开设范围涉及到各种不同级别不同类别高职院校的全部专业,所开设的课时也相对较多,通常情况下为周安排四课时,学习时间为一年。高职英语课程内容涵盖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包括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以及西方人文精神。通过高职英语课程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可以使人文教育的效果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首先,高职英语课程波及范围广,可以有效提升人文教育的规模效益;其次,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时间相对较长,可以对人文教育的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划,并且提供持续性的保障,进而提升人文教育的实际的功效;再者,高职英语课程内容丰富,能够给予人文教育丰富的资源,从而提高人文教育的教学质量。

2.2高职英语语言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工具

语言既是丰富的人文知识载体,也是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工具。语言可以充分的体现出人类的灵魂,语言的灵魂体现于内容之上,深厚的语言功底是我们获取广博的人文知识的基础。高职英语教学是多元化的语言,涵盖了丰富的人文思想。英语也是国际交流用语,人文自然也是知识的传播工具。由此可见,高职英语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于一身,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是必要的。

2.3高职英语教学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

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体现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环节中,就理论教学方面而言,教师应该把人文教育的理论与科学文化理论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文化融为一体;就实践教学方面而言,教师应该以人文教育理论知识为指导,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正确的管制和鞭策,从而使学生的行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并且能够起到更多的积极作用。

2.4高职英语教师是人文教育的承担者

教师是教科书育人的承担者,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也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做到先教做人,再教做事。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文化基础良莠不齐,同时人文素质也不高,而且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不长,所以教师应该提高人文教育意识,增强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实践工作。调整英语教师对英语学生实施人文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英语教师接触国内外人文知识的机会较多,有比较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通常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授课时间为一年,稳定的学生有利于教师实施系统的人文教育;高职英语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将文化知识与人文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同时进行文化知识和人文知识学习。

3高职英语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对策

3.1高职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指导原则

(1)理性教育

理性教育是高职英语教学进行人文教育的基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材料中的人文教育进行系统的分析,对学生学习人文教育的理性把握做出指示。由于中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人文要素也尽显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性的认识这些差异。

(2)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该以人为本,在传播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更多的获取人文精神,从而使精神得到满足。教育宣扬美善,批驳丑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学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态度。只有具备了人文关怀,才能够真正完教育。

(3)比较教育

对中西方的传统文化、等人文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异同点,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多角度看待世界,更深入的理解教材。

3.2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方法

(1)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改革,执行素质教育,实现人文教育,必须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素质是做人的基础,在知识教育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素质教育,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2)提升高职英语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的素质也影响着学生素质的提高。高职英语教师必须要持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以渊博的知识来熏陶学生,用趋势的情感来关爱学生,教师的修养和情感因素能够激励学生成为一个具备人文素养的人才。

(3)充分利用英语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英语本身就拥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高职英语教材中呈现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所有文章都能够找到人文教育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经过长时间的教化,学生自然而然的提高人文素养。

(4)执行有效的人文教学方法

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学生进行自我讨论,小组对话,实践活动,总结反思等等,这些方法都能够使人文教学处于优势。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精英教育论文篇(2)

一、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优化人才培养环境

1.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等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因此也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规划和设计,以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服务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各种专业、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当然也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指导、职业分析的职责,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和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对自己的学习享有选择权,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就必须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教学改革,从学生道德行为、职业行为的养成教育到职业能力的培养,从人文素质的提高到对学生质量评价的全过程,实施一系列的综合化教育教学改革,全方位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2.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要求。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和最大机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正确认识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等院校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把就业问题作为关系到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来抓,在专业设置、招生录取、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与管理以及学生就业等各个环节,都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全面反映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化要求,反映当今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最大限度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把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合格毕业生输送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恰当岗位上。

3.更加突显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学生的知识、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加强并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更新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与亮点方面的重要意义。其次,专业教育应从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逐步转变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同步发展的教学模式,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和掌握,增强理论教学的实际效果,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此外,还应制定以能力形成为目标的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具体明确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目的要求,打破以往实践教学仅为验证理论、为理论教学服务的状况,以便于实践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确保实践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从而真正突显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

4.建立并实施更加灵活的学习管理制度。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了给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这一点在教学管理制的设计和实施上也不例外。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普及化的现阶段,具备条件的高等学校在管理上应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灵活的学习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个性差异选择更能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同时,借助于分级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为优秀学生提供超前发展的机会——提前毕业或继续到高一级学校深造,给成绩较差的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圆满完成学业,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增强实践和创新能力

1.合理构建多维的课程教学体系。高等教育的生命和活力在于办出自身的特色,这集中到一点就是要用独特的办学模式,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更加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以提高素质为主线,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进一步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体系,科学合理地划分课程类型,优化课程设置的组合关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学科系统性的倾向,做到以传统的经典理论为基础和核心,以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等内容为拓展,制定整体优化的课程教学解决方案。同时,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将教学内容分为核心模块、综合模块和提高模块,并紧跟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和实践动态,这样既能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学的疑惑,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使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接受或完成更多的任务,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学习是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有目的地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能力、调整态度的动态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尊重。传统教育观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在现代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根本,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指导者和顾问,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首先要求努力端正学生的学习心态,通过兴趣培养和积极引导,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自加压力,在没有任何督促的条件下自觉产生求知的欲望,从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其次,要积极倡导实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而言,必须研究教学的方向、方法、内容和形式等,更多地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尽可能成为职业实践者,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开发新的教学案例,分析学生普遍的和特殊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而言,要积极主动地投身教学过程,摆脱被动学习的局面,通过小组学习、项目工作等活动来体验学习。最后,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对不同类型课程宜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或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对目标单一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可以采用六阶段教学法,即目标激励、遭遇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验验证、记忆与掌握、实际运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可供选择且比较有效的方式。

3.积极改革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全面改革和完善课程考核方式,既要解决“考什么”又要解决“如何考”的问题。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由侧重考核学生的“知识接受量”转变为重点考核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和“思维能力提高程度”。在考核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应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以及学生的不同情况,宜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如笔试、口试、开卷、闭卷、课程论文、专题报告与答辩等,以鼓励学生质疑、批判和创新,并促使其发展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既有校内教师、校外专家,也有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充分体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要求,最终形成“以学生为本”的综合考核与评价新模式,以便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强化综合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积极创造宽松和谐的个性化发展环境。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重要区别在于除职业岗位能力的水平要求普遍提高外,更注重基本素质的养成和应变能力的加强。学生培养不仅是单纯的操作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基本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应变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人共处的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管理上要变封闭型为开放型,改变以往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做法,创建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高效、激励上进的育人环境。同时,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成立科学兴趣小组,通过各类基地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使毕业生以较高的理论优势和能力优势走向企业、走向社会。

2.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历是就业的基础,知识是就业的资本,能力是就业的关键,水平是就业的层次。在高校扩招、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化教育转变的同时,确实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但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就业竞争力确实存在着明显差别。究其原因,这除了部分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之外,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是影响就业成败以和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小事做不好,大事做不到,行为不规范,素质有问题,达不到基本就业标准的仍占一定的比例。高等学校应把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追求知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构建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内容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四个学会,即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学会创造。同时,由于现代企业特别注重员工的敬业精神和协作能力,没有积极进取、爱岗敬业的心智模式,这个企业就不可能取得惊人的业绩。因此,高等院校必须要顺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通过各种形式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尤其要注重学生敬业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其就业竞争的实力优势,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精英教育论文篇(3)

人类呼唤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的要求。

人文精神,在中国哲学和古希腊哲学中早有论述。在中国哲学中,人文是指“人事”、“文明”或“人世间”,即人道。它相对应于“天文”、“天道”。

英语教育要体现人文精神,就应促使学生树立自我实现的理念,尊重学生的尊严、价值取向、需要、愿望、信念、情感意志、感受、体验、追求理想的人格、人的自身完美、个性解放和坚持真理反对迷信盲从,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创造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人文精神把人视作最高价值和最终目的,赋予人崇高的理想,规范的社会行为准则。这进而转化成为人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强大内驱力和思想武器,给人类社会发展指出正确的路径和造福人类的方向。为语言而语言或忽视人文精神的英语教育必须改革。英语教育不仅要扎实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发展。

二、培养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重视人的因素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是培养人,是把学生从一个自然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即具有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整的人。显然,人文精神是英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英语教育中强调人文精神,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人的因素:学生和教师的作用。英语教育功能的充分体现关键在于对人的理念做出重新确定。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长期以来传统的英语教学把学生看做教育的对象,接受知识的容器,学校生产的产品,而不提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提倡积极学习的理论,它是英语教育的心理学理论基础。积极学习理论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人,是自己建构知识和调控学习过程,从而使个性、潜能、创新能力获得主动自我发展的主人,它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种对学生的理念的转变和重新确定,是英语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传统的英语教育重视教师的教或以教师为中心,而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学、学生的主体性。注入式满堂灌的教育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传授、讲解书本知识的过程,而学生只是坐着听,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是具有需求、思想、情感、意识、理智、欲望,特别是具有个性和强大潜能生命焕发的人。我们要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的学生主体性观点。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智力、潜能、创新意识、学习策略、个性和人文精神都离不开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建构知识的过程。任何优秀的教师和教材都不能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从学生群体发展角度着眼,学生的潜能和创造能力是无限的。学生的无限潜能和创造能力是不断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从学生个体角度着眼,学生作为个体,其经验、体验、个性、潜能、创造力是不同的,是有差异的。英语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创造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

2.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而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英语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在自己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英语知识的过程。这里的知识是指广义的知识,它包含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一般指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程序性知识一般指为交际运用英语知识的技能和能力。学习英语不是简单地传授和接受知识的过程,学生也绝不是简单地接受灌输知识和被动地听讲、死记硬背、机械记录信息的容器。学习英语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需要、体验、经验、价值取向、信念和实际的知识水平去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活动过程。这是一个知识成长和生成的活动过程。同时,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活动也是一切经验和知识的源泉。

3.主客体和情意、情境多向互动。

英语教育不仅是学生主体与掌握英语客体的双向互动活动的过程,而且是主客体与客观情境三者互动活动的过程,甚至是主客体情意、情境的多向互动的过程。这里的客观情境既指狭义的英语语境,又含广义的客观环境或客观现实、客观世界。情境是语言的直接现实,没有情境,语言就难以产生和存在。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英语吸收和传递信息的即席交际的能力是英语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传统的英语教育过分强调教师教英语而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英语。它既割裂了学生主体与学习英语客体的联系性,又割裂了学生学习英语与情意、情境的联系性。教师仅仅利用一支粉笔教英语的现象直到目前还不少见。把学生学习英语和怀着轻松愉快的情意、生动活泼的情境相结合,主客体和情意、情境多向互动能积极有效地提高英语教育质量。

精英教育论文篇(4)

绅士教育的界定

绅士的界定

“绅士”一词最初起源于骑士,甚至在许多地方这两个词汇是同一个单词,比如caballero――是西班牙语,也源自拉丁语,原意是“骑术高超的骑士”,与拉丁语中的绅士正是同一个词汇,或者它干脆特指“绅士”。[ 顾明远主编:《世界教育大系》之《英国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18页。]在英国文学里,“绅士”具有贵族身份,后来“绅士”的范围扩大后依然以“身份”、“财产”的“上等人”自居[ 平丽:《英国绅士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第6页。]。17世纪以后,“绅士”(gentleman)在欧美各国一词已逐渐成为通用语。在《牛津辞典》里,“绅士”(gentleman)一词的含义有:1.男子;2.有教养重侠义的男子;3.出身高贵的男子。由于“绅士”的内涵愈发丰富,外延也不断扩大,因此,目前还很难给绅士以准确的定义。

绅士教育的界定

绅士教育是英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产生于16世纪末,早期的“绅士教育”具有浓厚的贵族性,到了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在绅士教育代表作《教育漫画》一书中提到,教育应该培养绅士,而在此书中,洛克给绅士教育的定义是要培养身体健康、具有良好德行、具备广播的实用知识和技能、精明能干的资产阶级实业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二战后,“培养‘绅士’的学校,其教学方法和科目己进行改善”,“最终他们形成一种切实可行的、与现代英国的实际情况相符的”“培养‘学者型绅士’的精英教育。”[ 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90-191页。]

英国绅士教育的渊源与发展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英国绅士教育之所以产生在英国,并在英国得到蓬勃发展必定有其历史文化渊源。

绅士教育最初萌芽于古希腊的雅典教育,雅典教育提出培养良好公民。绅士作为一个公民,首先必须行为良好。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古希腊的哲学家在人的培养方面的许多相关论述都隐含着绅士教育思想的萌芽。此外,古希腊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活动要求其教育逐渐形成一种体、德、智、美全面发展的思想,此时,绅士教育思想已经初露端倪。

到了中世纪,教育被教会所把持,注重礼仪、举止的骑士教育对以后的绅士教育有一定的影响。在文艺复兴后期,宫廷贵族逐渐代替骑士贵族,贵族美德的内涵被扩展到生活细节上,当时的教育在骑士精神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礼仪教育,而洛克对礼仪教育的重视正是这种风尚的反映。此外,更有英国绅士理论的另一奠基人埃利奥特主张重视体育,重视实用,主张家庭教育。弥尔顿重视文实并重。这些都对英国绅士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随着资本主义关系的不断发展,教育被要求培养出“经验丰富的实干家和实业家绅士”。在号称十七世纪学校教育的“大”的《教育漫画》中,洛克所要培养的既不是学士、学究,也不是朝臣,而是实业家绅士。这对19世纪的公学,影响十分巨大。从19世纪到现在,绅士教育理论的发展十分丰富,为绅士教育著书的有各行各业的人士,其中本身就是绅士。其中,英国的历史学教授乔治・布劳恩所著的《绅士教育――英国1660-1775的绅士教育理论》介绍了1660-1775年间的绅士教育理论,提出了学者型绅士的培养目标,而这一目标,正是当代英国公学当前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和科技的发展而制定的。[ 原青林:《揭示英才教育的秘诀――英国公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85页。]

16世纪以来的“英国公学正是以培养绅士为教育目标的”,“为培养一批批的绅士做了努力和尝试”。[ 同上,第252页。]只是,在不同时期培养目标有所侧重, “在19世纪以前,公学重在培养基督教绅士;而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社会的需要,公学则渐重学术,倾向于培养学者型绅士。”[ 同上,第81页。]其中有最著名的公学――伊顿公学,创建于1440年,是绅士教育思想具体实践的践行者,是培养精英的摇篮。

英国绅士教育的文化归因

绅士教育作为英国教育史上一种独特的教育理论,其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也同时受到西方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中,绅士教育可谓是植根于英国的民族传统。“绅士教育”为何诞生在英国?是与其文化传统有关联的。

洛克的绅士教育理论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1693年,洛克公开出版了《教育漫话》这本书。是他在继承并发展前人的相关思想,继而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绅士教育思想。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在西方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推动了17世纪英国学校尤其是英国公学教育的蓬勃发展,至今仍有重要影响。

哲学基础

洛克许多具体的理论都是以他的社会政治观和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做基础的,具体地,第一,以唯物主义经验论为主题的认识论是洛克哲学的重要特征。他主张“白板”的假设,认为后来掌握的知识具有感觉和反省两个来源,主要来自经验。第二,洛克的自由政治学说也是起哲学的重要内容。在他的政治思想著作《政府论》中,提出自然状态是一种“完美无缺的自由状态”。“他第一次使社会契约论成为完整的、资产阶级的论述和发挥”。[[英]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叶启芳、淤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页。]那么这一思想反映在教育上,他认为人生而平等,以后发生的不平等的事情,都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所以十分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的作用及目标

洛克重视教育的作用,尤其重视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在《教育漫画》中指出:“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也是由于教育之故”。“人们的态度能力之所以千差万别,教育的力量比别的事情的影响都大。”[[英]约翰・洛克:《教育漫画》,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第1版,第42页。] “国家的幸福与繁荣也靠儿童具有良好的教育。”[同上,第23页。]上述可见,洛克的认为教育还有它的社会作用。而关于绅士教育,洛克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洛克提出教育的目在于培养“ 绅士”。在《教育漫画》中还提出,所要培养的绅士,不是教士,不是学究,也不是朝臣,而是实业家。而年轻的绅士必须有强健的身体,还必须具备德性、智慧、礼仪和学问。[同上,第320页。]说到这,就必须继续述说绅士教育的目标。

第一,“德行”。洛克最重视道德教育,他认为“在一个绅士的各种品行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 被人喜爱,要使自己也感到喜悦,或者也还过得去, 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英]约翰・洛克:《教育漫画》,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第1版,第47页。]在洛克看来,良好的“德行”要求人们以理性为指导的道德教育, 要求各个年龄阶段的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并且养成仁爱的心情,礼遇下人。第二,“礼仪”。洛克认为礼仪是“绅士的第二种美德”, 他说:“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他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同上,第49页。]洛克认为礼仪有助于形成好的人际关系。最后,“智慧”和“学问”。洛克认为智慧是能干并有远见的概括,学问主要指绅士需要实业家的知识。

绅士教育的主要内容

道德教育。正如前面提到的教育的目标一样,洛克重视道德教育,并以“德行”目标来要求绅士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健康教育。洛克继承了后期人文主义教育家重视体育的传统,把健康的身体看作绅士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首要条件,还提出了“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的名言。另外还指出:“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然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这种种道理都很明显,用不着任何证明”。[同上,第55页。]

智育。 即目标中提及的“智慧”和“学问”方面,主张学科的设置把古典课程与现代实用课程结合起来。“功用”是洛克关于学习科目的主要标准:他们应该是最有用的和最经常使用的。而相对于非学术型的大学教育,洛克更关心绅士的基本教育,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主张绅士采用“最容易,最简洁”的教学方法。

礼仪。洛克认为,良好的礼仪表现在“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礼仪需要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那就是既能表明自己的尊敬、重视和善意,又不被人家疑心那是馅媚、伪善和卑鄙。因此,礼仪其实也是绅士的一种重要的美德。[平丽:《英国绅士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第21页。]

中世纪骑士与骑士文学

根据编年史的记载,到十二世纪上半叶,骑士精神已经开始萌芽,当时的骑士的优秀与否不仅仅在于是否是一名勇武的战士,还在于是否称谓教士、弱者、孤寡的保护者。在解释布瑞穆勒之战那令人吃惊的微小伤亡时,编年体史学家奥德里克写道:“我听说在那两位国王之间的战斗中,大约有九百名骑士参加战斗,仅仅有三人阵亡。他们都全身披挂锁甲,出于对上帝的畏惧和英雄相惜的情谊,相互之间手下留情;他们更希望俘获而非杀死战败的对手。”[ 乔子煜:《骑士身份与智能――十到十三世纪英国骑士社会角色的转变》,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30页。]随着后来骑士精神的不断改进,其地位不断提高,加上骑士阶层自我认同的发展,使得贵族与骑士之间的社会差距减小,最终为贵族阶层所接受。在法国,骑士与贵族的融合,使得骑士精神的发展带有高傲华丽的贵族气质。后来这样的骑士精神流传到英国,通过比武大会和十字军运动,我们可以看出,贵族气息化的骑士精神已经影响到英国社会。到了十三世纪,由于骑士装备和骑士受封仪式的开支在当时的经济状况下一般人难以负担,英国骑士数量有所减少,到后来剩下的骑士,都是原来经济状况较好的,这些人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有较高的道德修养,现在又融入了骑士精神,逐渐成为了有自己文化意识形态的精英阶层。

在十四世纪,骑士身份开始成为“英国社会的粘合剂”,作为沟通不同社会等级间的桥梁,受到英国社会不同阶层人士的认同,骑士精神成为了英吉利民族的价值取向之一。

中世纪的骑士,具备武士的忠诚,基督教徒的谦恭,对理想中的女性的纯洁无瑕的爱情。是完美武士、教徒、情人的化身。而绅士教育思想一直把基督教原理渗透到自己的教育思想中。是绅士教育的一大核心凝聚力,由绅士教育的公学的办学性质和教学课程也可印证绅士教育思想的宗教性,同时可见绅士教育与中世纪骑士精神的宗教契合。

另外通俗地讲,骑士精神有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诚实、精神、公正这美德。这些对骑士美德的概括和要求有不少为绅士教育思想所用,特别是在道德教育和礼仪要求上。

英国社会价值的趋同

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并不彻底,“宗教改革对学校几乎没产生影响,新教会仍执行着旧教会的职责”,[ 威廉・博伊德、埃德蒙・金: 《西方教育史》,任宝祥、吴元训主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2月第1版,第229页。]教会仍然负责学校的管理工作,这使得学校的教学内容仍具有浓厚的宗教成分。到了16世纪末期,随着英国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广大社会阶层对现状有感不满,开始转向对新教育的探索。

“绅士风度是英国民族精神的一种外化,也是公学精神的一种外化,因为公学正是以培养绅士为教育目标的。”[ 原青林:《揭示英才教育的秘诀――英国公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52页。]19世纪以前的公学教育就是一种传承贵族精神和绅士风度的自由教育,其目的在于造就一批有教养的精英,养成一种永恒的贵族阶级的品格,这种品格在智力、精神、道德和体能等各方面都是一种上层阶级的绅士理想。绅士风度的养成主要动力是各阶级之间的价值理想的碰撞,均趋同于“绅士”。

可以说,绅士教育是一种扩大化的贵族精神:在质的方面,它表现为对人才培养规格的精英化要求――注重内在德性的修为而忽略技能培训的精英分子;在量的方面,它将受教育对象严格局限在中上阶层。[ 朱美华:《英国“绅士教育”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科版)》,2004年,第25卷第3期。]到了17世纪,英国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虽然新兴资产阶级能成功地巩固政治和经济阵地,但与封建旧贵族在价值取向上的争夺却以失败告终。在英国人眼里,贵族“典雅”具有过人的魅力,这使得绅士教育倡导下的绅士风度从上层组建渗透到中下层而成为英吉利民族文化传统特有价值标准的外化形式。因此,通过深究绅士教育的实质,它是中世纪贵族精神和资产阶级价值观相融合的产物,是英国文化趋同的结果。

英国绅士教育的影响

积极影响

在对待教育的态度上,洛克的绅士教育理论,教会我们要重视教育。特别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人才,人才培养成为了各国的“必修课”,而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教育,因此,重视教育的思想在当下依然重要。

在教育对象上,英国绅士教育十分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在《教育漫画》里,洛克尤其重视孩子的道德实践,而教育儿童必须要有方法,而不是用规则就可以教好的,洛克绅士教育中每个内容都有专门对儿童进行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具有相当的针对性,这是值得世界各国学习的宝贵经验。

在教育方式上,公学里人们常以吃苦为荣,以意志坚定为高尚,就像是一种模拟的生活环境,目的是让学生在磨练掌握生活本领,增强在艰难的环境下生活的能力。而相对于对孩子们的过分呵护,这可能更是父母对孩子的真爱。在现实社会里,绅士如果不能学会忍耐,不会克制自我,是最让人瞧不起的,小孩如果不能培养这种精神,将来也是不会有大作为的。

在教育目标上,绅士教育启发世界对全才的培养。洛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德行,有智慧,有学问,有礼仪,有健康的全面发展的绅士,而绅士还具有贵族的“典雅”,那么在当今,我们不也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吗?综上所述,英国绅士教育启发着我们当代的教育,对绅士教育的探究有利于改善和促进当今教育的发展。

消极影响

由于绅士教育中绅士风度的养成偏于保守,过于尊重传统,对新生事物缺少敏锐的接受力;对“高雅”的不断追求使他们在生产发展中缺乏应用能力,未能对世界领先的基础理论付诸实践,应用于生产发展;竞争意识的淡漠使得他们在全球化的世界“战场”中后知后觉,这样一来既阻碍了科学实践、经济发展,也妨碍了政治发展的速度,最终使英国这个“日不落”大帝国渐渐从居“二线”。 英国绅士教育对英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都十分深远,而绅士教育对英国的消极影响也非常值得我国乃至全世界其他国家借鉴。

总之,绅士教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如何扬长避短,对这种文化遗产进行改造利用,是摆在英吉利民族面前的一个严肃话题。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教育以及文化的发展对一国经济社会乃至国民的发展都影响巨大,如何发展教育,如何利用文化,也将成为世界性的话题。而对于中国,处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浪潮中,在自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发展教育、改造传统文化、丰富社会意识?这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英]约翰・洛克:《教育漫画》,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第1版。

原青林:《揭示英才教育的秘诀――英国公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

威廉・博伊德、埃德蒙・金: 《西方教育史》,任宝祥、吴元训主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2月第1版。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淤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李静:《论英国人的绅士风度》,《语文学刊》2009年第8期。

朱美华:《英国“绅士教育”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科版)》,2004年,第25卷第3期。

精英教育论文篇(5)

一、研究背景

大庆精神,是我国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胆量、魄力和人格的体现,更是在工作中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勇气。回首过去的50年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石油人创造奇迹、再铸辉煌。新时期,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和谐平安正是大庆精神新的时代印记。

评价大庆精神是我国伟大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它不仅体现着石油人的艰苦创业、不畏艰难的精神力量,还展示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凝聚力。这种精神激励着像铁人王进喜、王启民那样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石油人为大庆油田的建设和蓬勃发展勇往直前、无私奉献。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懈动力,永远鞭策年轻一代百折不挠、奋发图强。

二、文献综述

目前没有直接关于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渗入以“大庆精神”为主线的人文素质研究的相关文章,但是有将“大庆精神”引入高校思想教育方面的论著。笔者在知网对相关论著进行检索,其中硕博论文19篇,学术期刊(1961年至2016年)42篇。在这些发表的论著当中,薛惠芝、崔静的《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阐明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人文素养,因此高校不仅要开设专门的人文课程,同时在专业课及公共课中也要贯穿包括爱国主义的人文素质教育。贾文涛等在《试论大庆精神对大学生的育人价值》一文中详细阐释了大庆精神帮助大学生在思想上减少高速发展的社会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用大庆精神育人,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需要。《新时期赋予大庆精神新内涵》指出,大庆精神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被时代赋予了持续、创新、高科技新的意义。这些文章虽没有直接论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渗入以“大庆精神”为主线的人文素质,但是研究的理论框架已具雏形,为本项目提供的较大的后续研究空间。

三、研究内容

1.大庆精神的内涵和时代特征

重点是阐释大庆精神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延伸与发展。

2.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重点突出我国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3.大庆精神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重点寻求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交叉点,难点是总结通过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大庆精神科学方法。

四、分析和讨论

1.大庆精神的内涵和时代意义

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激励人民色为国家、为民族振兴而英勇奋斗的强大思想动力。大庆精神作为一个能凝聚人心、激人奋进的民族精神,其根本内涵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它体现的不仅是胆量、魄力和人格,更是在工作中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勇气。自1962年大庆油田建立至今,这半个世纪以来,大庆精神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形成阶段,大庆精神在会战时期孕育诞生,体现了艰苦创业、顽强拼搏、负重奋进的精神;第二阶段,即油气开发建设中的成长阶段。主要体现敬业精神、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第三阶段,即新时期继承弘扬阶段。新时期,大庆精神被烙印上新的时代印记: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和谐平安。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弘扬大庆精神的精髓,使之成为真正的先进文化。

2.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奉行全面育人的科学理念。高职高专院校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人文素质的提高,坚决抵制技能至上的功利观念。学校要深刻认识到人文素质对学生今后长期发展的重要性,避免只看就业率的激进的短期行为。努力将提高学生就业和全面育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积极开展各类适合本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课上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在课后,关怀学生的生活、情绪,注重他们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3.大庆精神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1)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精神财富,通过传授、榜样、熏陶等途径内化为自身的胆量、魄力和人格的^程,其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面对困难不气馁、面对压力不退缩、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高素质人才。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不能单单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方面的技能为目标,更不是为了提高外语等级考试通过率而教学。应教授在《外语教育语言学》中提出了要从多个角度重视外语学习者的外语教学原则。因此,系统、交际、认知、文化和情感原则应该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充分体现。这些原则在外语教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教学原则的变化都反映出我国外语教学更关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不移地的气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英语教学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它一方面承担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还要注重传承优秀文化,其中就包括像大庆精神这样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道德觉悟好,思想境界高,人文素养强,有理想、有信念又具有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英语教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就肩负起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责任。

4.加强师资建设,提高素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为人的道理和不断学习、敢于质疑的宝贵品质。教师要率先垂范、严于律己、以身示范,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积极参加教学研讨,钻研专业知识,撰写教学论文。“上为之,下效之”老师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大庆精神对于每一位外语教师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容,熟悉是因为,教师们也是在一直学庆精神中成长;陌生是由于大庆精神自身是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了不断学习和研究。教师要大量阅读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真正做到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教师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课堂是让学生体会正能量的基地。教师利用自身的语言便利,大量阅读国外关于人文关怀方面的书籍,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教学水平。

五、反思与建议

在课题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也存在不足:①研究初期,不注重过程性材料的收集与积累,收集的材料单一。针对这样的问题,项目组负责人及时调整,加强过程管理,项目成员注意总结平时整理的材料,保证资料的积累贯穿始终。②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发现英语教学学时有限,大庆精神课上讲解后没有巩固时间。出现问题后立即调整原有计划,在第二课堂和课后练习中安排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巩固。③本项目组的成员多数为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科研能力,有待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应天华.外语教育语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精英教育论文篇(6)

作者简介:田静(1983-),女,回族,江苏连云港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讲师。(陕西 杨凌 712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英美文学教学中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JY11010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225-02

我国高等教育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全面素质的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的是人文素质教育”。[7]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国内很多高校都认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已经开展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工作,然而无论文科还是理工科专业在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以英语专业为例,探索如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研究如何解决人文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研究和实践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将人文素质简单等同于人文知识,使得人文素质的培养走上了人文知识传播的道路;[10]二是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分离,人文素质教育就等同于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选修课,两者并没有紧密结合。

针对第一个问题,人文素质的内涵有必要进一步探究。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人文知识、人文技能和人文精神。简单来说,人文知识是对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了解;人文技能是在运用人文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而人文精神则体现为一种对自己与他人以及人类命运强烈关注的思想,是对人的价值在集体、社会、国家、时代、未来中如何体现的理性思考和积极实践,是人类对真善美永恒追求的表现,是人文素质的最高境界。[8]因而,不能简单地将人文素质教育理解知识的传播,而应该在传授人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技能,在前两者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启发人文精神,“三者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知识的运用,而人文精神则是知识和技能的升华”。[8]

针对第二个问题,教育部[1998]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给出了明确的方法。文件建议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该将人文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一方面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应该将人文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另一方面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也要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去,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7]由此可见,专业课教学应该和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而不能把人文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成开设几门人文素质课程。

二、人文素质培养融入英美文学教学的改革实践

英美文学是教育部规定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知识必修课,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大多数英语专业学生更注重外贸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实用性课程的学习,对英美文学重视程度不高。[4,9]在外部环境因素对教学产生影响的同时,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更应该寻找自身的不足,并针对不足进行课程改革和创新。本文探讨的人文素质培养融入英美文学教学[3]改革和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三个方面。

1.更新英美文学本科阶段的教学目标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英美文学本科阶段的基本目标不应该是培养英美文学研究和批评的专业工作者,而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增加人生阅历、丰富英美文化知识、提高文学审美能力、提高英语语言和思维能力的环境。[4]范谊和苪渝萍两位学者依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将英美文学本科阶段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五个基本层次:一是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体验;二是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三是英美文学批评基本知识和方法;四是英美文化的理解认识;五是英美文学中人文精神的感悟弘扬。[4]其中,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及文学批评的知识属于人文知识层次,英美文学批评的方法及英美文化的理解认识属于人文技能层次,人文精神的感悟弘扬属于人文精神层次。

2.重组英美文学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

英美文学教学应该从英语专业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开展起来,[1]突破专业课程的限制。[4] 2000年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高级阶段开设的专业必修课,[5]一般高校英语专业在学生三年级时才开设“英美文学”课程。事实上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的精读和泛读课程以及高级阶段的精读课程中涉及大量英美文学作品,因此,英美文学教学一方面可以渗透到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精读和泛读课程中,[4]成为启迪思想、开发思维潜能的人文素质教育课;另一方面可以在英语专业本科学生高年级阶段开设“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两门课程,系统地了解英美文学史,重点阅读英美当代经典作家的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其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全面了解文学思潮和流派。

3.创新英美文学本科阶段的教学设计

(1)本科阶段精读和泛读课程中的英美文学教学设计。英美文学教学可以渗透到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精读和泛读课程中,一方面可以在精读课程教师的帮助下精读教材中英美文学作品,以阅读体验和文本分析为主,以文学文化知识为辅;另一方面在泛读课程教师的指导下泛读几部与之水平相当的英文经典名著的原文,以阅读体验为主,以文学文化知识和文本分析为辅,[4]实现英美文学本科阶段教学目标的所有层次。

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精读和泛读课程中英美文学作品与英美文学专业课程相比,最突出的应该是以与现实生活相关主题为纲这一特点。正是由于这些话题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每个人对它们都有着相同或不同的想法,而不同的文学作品也对这些话题有不同的阐释。精读和泛读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组织学生表达自己对这个话题的感受和经历,进而引导学生去分析作品中对这个话题的展现,然后与自己的体验进行比较,最终得出对作品的深刻体会,[6]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

(2)本科阶段“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课程中的英美文学教学设计。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本科学生高年级阶段开设了“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两门课程,先开设“英美文学史”,从宏观角度介绍了英美文学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并分析和评价各个时期出现的主要文学现象、流派;又开设 “英美文学选读”,从微观的角度讲述了文学史中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将其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考察,对其思想和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比较,[1,2]重点阅读英美当代经典作家的文学作品,可以实现英美文学本科阶段教学目标的所有层次。

首先,英美文学教学要重视学生英美文学作品原著的阅读。教学大纲选定当代经典作家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自己体验阅读过程,逐步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其次,英美文学教学要求学生课下阅读时注意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人物等内容,还要求学生了解英美文学的基本知识如英美文学史的发展概况、重要文学现象、流派、作品和作家,这属于人文知识的范畴;英美文学教学要求学生课堂上发表自己对文学作品以上方面的理解,并根据具体的英文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要求他们有选择地写出摘要、读书报告、人物分析、主题分析、语言特点分析等文章,同时培养他们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这属于人文技能的范畴。再次,英美文学教学要求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英美文化,并在课堂上将自己的发现与大家分享和探讨,属于人文知识和人文技能的结合。最后,英美文学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联系现实生活,并将自己的体会与大家共同讨论,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

简而言之,英语本科专业学生的基础阶段和高年级阶段都应该接触英美文学教学,重视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共同分享阅读体验和体会,从而使英美文学课程成为增加人生阅历、丰富英美文化知识、提高文学审美能力、提高英语语言和思维能力的人文素质课程。

三、结论

本文针对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英语专业为例,探索如何将英美文学专业课教学与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人文素质相结合。研究发现:一是英美文学教学不仅可以在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设置“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课程,而且可以渗透到英语专业学生本科阶段的精读和泛读课程中;二是英美文学本科阶段的教学目标在不同层次体现了人文素质的三层次内涵,英美文学专业课程本科阶段教学目标的逐层实现逐步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体现了两者的完美结合。本文为专业课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实践依据,对英语专业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专业都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程爱民,徐劲,柯可,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差报告[J].外语研究,2002,(1):14-18.

[2]程爱民,徐劲,柯可,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差报告(II)[J].外语研究,2002,(6):12-14.

[3]崔玉江,周叶芹.融人文素质教育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26):120-121.

[4]范谊,苪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语言文学,2005,(3):150-156.

[5]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6.

[6]姜淑芹.认知诗学视野下的英美文学教学[J].外国语文,2010,

(5):118-121.

[7]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Z].1998.

精英教育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1―0031―04

尽管目前学界对精英教育的定义与发展趋势莫衷一是,但不可否认的是它至始至终都是教育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人类漫长的教育发展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就是一部精英教育史。怎样培育精英?这是个问题;竞技体育发展到今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异化现象频出,究竟未来的路在何方?这也是个问题。但这两个问题并非是没有交集的平行线,原因在于可以通过竞技体育来培养精英,同时,竞技体育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寻回失落已久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文章试图通过追溯精英教育与竞技体育二者之间关系的历史变迁从而厘清这一关系的发展历程,通过议古论今实现研究的旨意。

1 概念界定

1.1精英教育

“精英”是“精英教育”的核心词,因此要对“精英教育”进行界定,首先要明确“精英”的涵义。“精英”最初主要指一个特定的、在政治或经济上有某些特权的阶层,而这个阶层通常是世袭的,多由其成员的出身所决定。当“精英”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一个专门的概念之后,不同的具体学科、不同的理论对其的定义也略有偏差,但却不乏共识,即“精英意味着特定社会单位中的最高层次部分,而不论这种社会单位是一个阶级还是整个社会,也不论是按人们所选择的什么样的标准所排列的,精英是由经过了某种挑选程序的少数优秀者组成。”由此看来,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精英”的含义:一方面“精英”指的是那些在社会中拥有特权的人,在有些社会形态中,人们通常会选择这些有特权的人去领导和管理其他阶层。另一方面,“精英”也包含了托马斯・杰斐逊所指的“天才贵族”(aris-tocracy of talent),即他们天生极具才华,无论出生于何种社会背景中,他们都拥有一种在其所从事的职业中脱颖而出的个性品质和领导他人的能力。对应“精英”的理解,“精英教育”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即对精英开展的教育和用来培养精英的教育。文章所指的精英教育指的就是后者。

1.2竞技体育的功能

目前,学界对竞技体育功能的界定庞杂,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对竞技体育的内涵取舍也不尽相同。文章主要侧重的是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即通过身体竞赛的形式或手段,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加强个体的竞争、进取、协同观念及效率意识和法律精神的培养。需要特别提出文章强调的是竞技体育而非普通的学校体育,是因为二者在教学实践中所达到的目的不同,尽管学校体育也有教育功能,竞技体育也有健身功能,但是学校体育把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首要任务,而竞技体育则是通过激烈的身体对抗把促进学生在某些精神方面的发展作为主要目的。

2 竞技体育与精英教育关系的历史考察

2.1非形式化阶段:精英教育与竞技体育的直接同一

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与之相生相伴的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阶级出现以前,教育和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是混合在一起的,没有从中分离出来。“生活没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形式的复杂性,构成个体教育目标的那种一般的生活概念中的要素在性质上是简单的,在数量上是很少的。用来帮助或强制个体服从普遍要求的复杂手段,绝大部分是无意识地对个体施加影响的,而这些普遍要求是个体为了能同他周围的人共处所必须履行的条件。间接地用作生活指导基础的大量知识或学习科目尚未组织起来。”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自我意识还处于混沌状态,主客体尚未完全分化。人类的生存能力低弱,生命随时都可能受到外界威胁,因此,“教育”的唯一目的只能是传授与生存密切相关的技能、习俗等等。当时阶级还没有出现,所以也没有后来到阶级社会才出现的精英教育。竞技体育也没出现,但是它的本源“游戏”已经出现了。所以,“在原始社会,一个人是通过与别人共同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人所教育的’,家庭生活或氏族生活、劳动或游戏、仪式或庆典等都是‘每天遇到的学习机会’。”每个氏族的成员,只要参加游戏就是在接受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也是教育。但是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成年人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儿童进行游戏,所以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要照顾自己,由于这时的儿童还没有真正的目的,未能完全掌握模仿成人活动的技术,也不具备当时的成人已达到的成熟的觉悟程度,并主动承担成人的任务,因而“儿童早期参加劳动只能是一种类似游戏的行为。在这里游戏和劳动是不可分的……”。可见,融于生活的、非形式化的教育总是同游戏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状况在我国现存的还处于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中的教育中仍可得到验证。

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在此基础上私有制度产生,人类也就从原始社会步入了阶级社会,形式化的教育应运而生。教育从此独立于生活和游戏,这种“分化意味着活动的专门化、经验的积累和才智的发展,对于当时社会发展而言,是利大于弊的”。正是由于教育从生活和游戏中分化出来,才使得各自都有了发展的机会和动力。

2.2形式化阶段:精英教育与竞技体育逐步分化

在原始社会,教育与游戏和生活都是相互融合的,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同一的。但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社会分工开始出现,社会中有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独立出来,专门从事知识的生产和传递,自此,为教育的独立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于是,出现了教师,产生了教育实体和由两者组成的形式化的教育。“这一分化也同时促进了人类主体地位的提升和主体意识的觉醒”。但是,通过下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人类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才成就了教育的每一个前进的脚步。在形式化阶段,精英教育与竞技体育的融合和分化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

2.2.1古希腊传统影响下的精英教育与竞技体育的融合与逐步分化古希腊的历史和文明因其复杂的结构而让人眼花缭乱,因此,要详细考证“竞技体育”和“精英教育”在这段时期的各自发展历程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可以从古希腊的文学巨作《荷马史诗》中寻找到相关的线索。在这部伟大的史诗中,盲人荷马塑造了大批英雄人物,“他们可谓是古希腊完人教育理念的最初起源与标准样板”,“永远争取第一,争取超过别人”的著名理想,也成为了西方竞技体育观的核心。古希腊的最初时期是精英教育与竞技体育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结合的最紧密的时期,这除了要得益于古希腊提倡的“完人理想”外,还得益于当时竞技体育的两大特性:一是非功利性,二是非职业化。只是古希腊竞技体育在最初的发展阶段,更多是贵族精英内部用来自娱自乐的,只有很少的平民阶层的参与,这个时候,竞技体育可以认为精英教育是为了所谓的完人教育而准备的。可以说,“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繁荣和昌盛是离不开希腊人对完人体育理想的无限追求的。”但也同样也是因为“完人教育”的理想,导致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衰落。

2.2.2罗马时代精英教育与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分化到了罗马时代,重视政治生活成为精英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以培养能说善变的演说家或政论家为目标。这种演说家或政论家“不是通过私人的辩论,而是通过自己在观众生活中的经历和成就,证实自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政治家,正因如此,对他们来说,“教育既是眼睛的事,又是耳朵的事。通过对长者的观察,年轻人学会了他们不久要做的事情,而且知道轮到他们教育后代时,他们该做些什么?”但是这种教育仍然是上层社会或有闲的统治阶级的专利,劳动阶级仍然因为社会与经济的原因与此类教育无缘。这种教育的目的就是对儿童天性的训练和强化,因而,通过言语的教育被过分的强调和肯定,“身体运动”反倒受到忽视,或可有可无。游乐和体操也只是学习生活之余的一种补充,仅仅是一种娱乐或消遣而已。当儿童到了十一、二岁的时候就会进入文法学校学习,直到十六岁,就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演讲术,类似于竞技运动的活动在教育中所占的比例和出现的频率则越来越少,古希腊思想中有关精英教育和身体运动的关系的理念在罗马时期丧失了,二者进一步走向分化。

2.2.3基督教伦理引导下的精英教育与竞技体育的对立公元5―6世纪的西方,基督教刚刚兴起,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较为低下,教育被统治阶级垄断,普通劳动者对于生活技能的获取和掌握仍然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因此不必要、也不可能、也没有机会接受到真正的教育。传教士和贵族作为这一时期主要的知识接受者、创造者和传播者活跃在教育的舞台上。教会“以一种精神价值作为它的主”。早期的基督教徒轻视人体,他们把拥有健美体形的运动员看作是异教徒,并认为古希腊通过竞技运动来祭奠神灵,这样的身体崇拜是太过看重世俗的东西,而忽视了精神世界的熏陶。这时,古希腊的“身体运动”的整个价值遭到否定和抛弃,人的最基本的权力和地位也被剥夺。身体活动被活生生地从教育中剥离,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2.3制度化阶段:精英教育与竞技体育的片面结合

2.3.1制度化教育萌芽时期,身体运动回归受教育者的自然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由此形成,与此同时,“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更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占据了人们头脑的封建思想禁锢”,“人”朦朦胧胧地开始显身,“教育”与“身体运动”再次出现联系。

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身和心是统一的,智力和体力同等重要,体力的增强不仅可以服务于智力,也可以促进心理品格的发展。他的这种自然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裴斯泰洛奇强调把体育看作是教育的要素、人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的任务就是要把所有潜藏在人身上的天赋和生理上的力量,全面发展出来,并主张体育要和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德国的古兹姆兹(GutsMuths)、杨(Jahn)和施皮斯(A.Spiess)是自然主义体育流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体育之父”。尽管他们的自然体育思想异彩纷呈,但就本质而言都是强调按照人体的自然规律来铸造人体。著名奥地利体育课程改革的奠基人高尔霍夫尔(Karl Gaulhofer)更是把这一理论吸收和深化,从生物学的价值和受教育者运动兴趣来设计体育课程。另外,查尔斯・H・迈克罗伊也从生物学的角度认为应该以受教育者的身体特点为中心,用体育作用于身体,使身体发挥有效的生物促进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学者们的观点存在着相同点,那就是,身体活动要与教育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2.3.2制度化教育形成时期,身体运动走向受教育者的“科学生活”现象学派创始人、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Edmund Husserl)认为,在19世纪后半叶,随着实证科学的发展,现代人的整个世界观逐渐被实证科学所支配,并在实证科学所造成的“繁荣”中不断迷失,以至于类似于人生意义、生命价值之类的重要问题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涉及人在人和非人的周围世界的相处中能否自由地自我决定的问题,涉及到人能否自由地在他的众多可能性中理性地塑造自己和他的周围世界的问题。以上种种皆说明了在西方近代社会实证科学对受教育者现实生活的遮蔽。

总的来说,在这个时期,人们未能自觉地、深入地认识和探讨竞技体育在精英教育中的多维价值。

2.3.3制度化教育完善时期,精英教育与竞技运动全面结合的努力

制度化教育的完善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系统的封闭和统一,而这种已经封闭的学校体系就会存在着选择和竞争的倾向性(当然这种倾向能否实现还与现实中的诸多因素有关,诸如就业形势与社会的价值取向等),对于倾向于培养精英的学校更是如此。

在“美国的进步教育之父”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巨大影响下,著名的体育家托马斯・D・伍德(Thomas D Wood)开始以新思想来审视体育,并发起了“新体育”运动。

精英教育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326(2016)01-0093-04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高职英语教学“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用为目的”的基本要求[1],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进行英语教学改革,许多高职院校陆续推出行业英语课程。行业英语是针对学生未来职业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而提出的,行业英语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和发展[2]。当前行业英语课堂教学比起以往传统教学,已经有了一些进步,教师的教学意识与学生的学习意识有所转变,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上逐步趋于多样化[3]。但目前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教学定位、教学目标、师资队伍、教材开发、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其中教材开发和教学模式的确定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材开发上,大部分行业英语教材仍采用本科院校的专业英语教材,而已有的专业英语教材选材偏理论化,缺乏与职业岗位的联系,以罗列专业理论体系、堆砌专业术语为主,不适宜高职学生使用。在教学模式的确定上,教学理念过于将英语语言实用化、职业化和工具化[4],忽视相关行业文化、职业精神和道德修养的传承和渲染。事实上,大学英语教学无论是通用英语还是行业英语都属于语言类教学,不仅承载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传播相关专业知识的功能,更承担着培养高雅志趣、增强文化意识和树立人文精神的责任,教学中理应融入人文精神、文化意识、道德修养、情感态度的培养。建筑作为专业或行业的术语源自西方,内涵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建筑行业最早归入“机械艺术”,文艺复兴时期,将建筑与绘画、雕塑结合在一起又称为“设计艺术”,18世纪又与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合并在一起列入“美的艺术”。建筑教育无论作为学科史,还是建筑的观念史,都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部分,建筑与人的生活史、建筑技术发展所隐含的文化史息息相关[5]。由此可知,建筑本身的美学价值与建筑行业英语教学所承载的内容的美学价值产生高度契合,具有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的功能,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美、科学美和自然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

一、高职行业英语教学融入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根据《Cheers》针对《天下杂志》台湾排名前1000强企业调查发现,企业用人首要考虑应聘者的三项特质: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稳定度和抗压性高,并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6]。当前高职学生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价值倾向趋于功利与现实,英语学习侧重是否对考级和就业有用;为现代电子产品(手机、电脑)所困,知识面窄,文化底蕴薄弱,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够;人生目标不明确,懒散厌学。这些问题无疑将导致高职学生在未来职场上学习能力弱、稳定性差、抗压能力低、功利思想严重、幸福感不强。可见,高职教育任重道远。作为一名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对不容乐观的高职学生状态,应积极思考从学科出发,注重学科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统一和融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人文素养的培养,担当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和谐发展的新一代职业人的教育责任和历史使命[2]。高职院校相关建筑专业学生专业课负担重,大量时间用于画图、设计,很少有时间顾及其他,导致文史哲知识匮乏,知识面单一,视野狭窄,人文精神缺失,普遍存在人文素养较低的现象。建筑学家梁思成曾指出:“建筑师的知识要广博,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最本质的他应当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这就是我要培养的建筑师。”[7]事实上,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多数是通过建筑艺术的魅力呈现出来的。因此,高职建筑行业英语教学融入人文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成为有文化底蕴的新一代建筑师,这既是建筑教育面临的任务,也是建筑行业英语教学努力的方向。

二、高职行业英语教学融入人文教育的路径

1.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

建筑行业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是英语语言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语言技能和行业知识的教学并不是建筑行业英语课程的全部,通过语言和行业知识的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人文素养才是关键。著名学者许国璋曾说过:“我教学生从来不以教会学生几句英语或教会一种本事为目标。而是教会怎样做人。英语教育是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8]因此,行业英语教师要认识到英语教育所担负的培养人的责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始终坚持把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整体过程之中。如果把建筑专业教育比喻成外筑,那么人文教育就是内修,只有通过外筑内修,把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才能培养出有较高专业素质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建筑人才[5]。建筑行业英语教学应在侧重对学生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建筑文化、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训练的同时,加强人文知识、艺术审美、情感态度及主体意识的培养。

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专业教育的主要渠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值得深入探讨。刘献君认为,专业教育进行人文教育的方式是“起于知识,启迪精神,渗透美育,行为互动,营造氛围,以悟导悟,以人为本,止于境界”[9]。以此为出发点,基于笔者的教学实践,着重探讨如何把握教材和教学方法,使人文教育始终贯穿于建筑行业英语课堂教学之中。(1)合理选材,培养职场精神。教材是知识的主要载体,行业英语教材的编写应立足培养职场精神、职业审美及行业文化为主线。这一主线在颜碧宇等所编的《建筑行业英语》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该教材的编写,从虚拟的普通购房者的角度,以房子外观、室内空间设计、室内装饰、小区选址、小区环境到购置或租赁房屋六个章节为主要内容,以学生完成以购房者的视角设计心目中的“dreamhouse”为主题的综合实践项目为结点,使教材的理论部分呈现更风趣、生动,实践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职场精神,把培养学生以顾客为出发点的高尚职业精神融入教材之中,构成一个完整的人文关怀性的教材体系[10]。(2)知识拓展,提高审美和文化素养。通过输入建筑文化和美学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激发专业兴趣。以颜碧宇等所编的《建筑行业英语》教材为例,第一单元ArchitectureAppear-ance(建筑外观)导入部分选材,如ChineseClassicalArchitecturalStyle。通过学习中国古典建筑风格,让学生接触中国古典建筑结构中的审美效果及文化蕴意,以及各种装饰要素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如红黄绿在宫廷建筑所表达的等级涵义为:黄色最尊贵,其次是红色,绿色次之;建筑装饰中bats(蝙蝠)蕴意happiness(福),deer(鹿)象征honor(禄),crane,pine及peach象征longevity(寿)。在第三单元TuscanInterior背景知识介绍,可以播放《花儿与少年》节目中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小镇的片段,让学生从人文地理知识出发,感受托斯卡纳宜人的自然风光,在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并掌握托斯卡纳风格中装饰元素的独特,了解托斯卡纳室内装饰风格的人文地理背景,诠释建筑的美学价值和文化特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3)结合时事资讯,激发学习兴趣和行业热情。在教学中挖掘切入点,利用当前资讯,适时拓展行业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专业热情。以颜碧宇等所编的《建筑行业英语》教材为例,第一单元TheNationalStadium(国家体育馆)中提到鸟巢的设计者Herzog是普利兹克建筑奖(PrizkerArchitecturePrize)的获得者。教师可以利用普利兹克建筑奖作为载体,激发学生对建筑英语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建筑的行业热情。如通过打开新闻网页链接,让学生了解我国著名建筑师王澍凭借“宁波博物馆”作品获得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过程,感受中国建筑大师首次获此殊荣的自豪感。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补充关于普利兹克建筑奖的相关知识,如普利兹克建筑奖是建筑界的诺贝尔奖,其创始者(JayA.Pritzker)、奖金(十万美金)和奖牌的图文(正面刻有ThePritzkerAr-chitecturePrize,反面刻有firmness,commodityanddelight)。通过对普利兹克建筑奖资讯的补充,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行业知识面,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行业热情,同时还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导读第二单元TheWhiteHouse时,可以将白宫的相关新闻,如AcouplesneakintotheWhiteHouse作为导入,激起学生对著名建筑内部结构的探索;通过WhiteHouseDown电影片段欣赏,引导学生了解白宫官邸内部结构。通过时事咨询和电影片段,变枯燥的行业术语为形象的立体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行业热情。(4)循循善诱,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知识积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熏陶。即使是在枯燥简单的单词讲解中,也可以通过举例、讨论等方式,展示教师的人文魅力,循循善诱,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以颜碧宇等所编的《建筑行业英语》教材为例,在第二单元SpacePlanning(室内空间)讲解中,遇到recreationroom一词,教师讲解recreation时,向学生提问:“What’syourfavoriterecreation?”了解学生日常放松方式,可以想象普遍的结论是:playingcomputergames(玩游戏),chattingonline(网聊),sleeping(睡觉),diningout(聚餐),shopping(购物)等。此时,教师可以播放泰•本教授的“幸福”课堂视频片段,通过名人和权威效应引导学生明白regularexercise才是最有效、最健康的放松方式。在学习currency一词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what’stheultimatecur-rencyforyou?”让学生思考并讨论,最后根据泰•本教授的论证和解释,引导学生明白:“theultimatecurrencyishappinessinsteadofmoney.”教育实践证明,情通理顺,入情入理,则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5)实践引领,感受行业仿真氛围。理论部分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课程的结束。以颜碧宇等所编的《建筑行业英语》教材为例,在完成前三单元的理论学习之后,可以安排一次仿真实践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所学知识,以购房者的视角设计自己梦想中的家,包括外观设计、内部空间设计及室内装饰设计。最后,要求学生利用图片、图纸和PPT展示等手段,通过角色扮演(房主与设计师)的方式现场呈现其整体设计,在真情实景中感受行业氛围。在结束六个单元的理论学习之后,安排学生进行综合仿真实践项目,包括宅区选址、小区环境设计、建筑外观、室内空间设计、室内装饰设计、房屋展销六个环节,要求学生完成以图片、图纸、PPT及对话的形式呈现一个住宅设计的全过程,用英语表达住宅建筑的相关元素,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3.课堂互教,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师应致力于课堂教学中学习主体“人”的发现与寻找,积极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体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推动高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做课堂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以颜碧宇等所编的《建筑行业英语》教材为例,在建筑行业英语教学中,设置一些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外自学,课堂展示学习成果,类似目前所倡导的“翻转课堂”。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在学习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之后,教师可以分配各小组自主学习西方建筑风格(古罗马式、拜占庭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及地中海式等),课外搜集素材,解读不同的建筑风格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特点,以小组为单位通过PPT等手段进行课堂展示,让学生把自主学习的结果传授给其他同学。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可知,向别人讲授、互教、快速使用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使知识保留90%。同时,这一过程可以锻炼学生自我思考、行动、探索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及培养团队合作的职业精神。在高职行业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建筑行业英语”课程,把职业道德、行业文化、人生价值取向、育人与筑魂等人文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每一堂课中,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相关建筑专业的学生有了这样的精神文化积淀,他们的作品未来呈献给世人的将是富有文化艺术气息的精神家园,而不是缺乏诗意情怀的房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14.

[2]张燕如.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体系中行业英语的教改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5):89-92.

[3]甘术恩.以外贸平台为载体的行业英语课堂教学改革[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94.

[4]曾淡君.高职英语教学融入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57-160.

[5]吴群英.学科专业的文化逻辑与大学人文教育的向度—以建筑类专业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4(2):4-7.

[6]楼惠群,李一雷.台湾技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4.

[7]大匠的困惑[M].林洙,编.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77-78.

[8]张西平.外语教育呼吁人文精神[N].中华读书报,2007-10-24(17).

精英教育论文篇(9)

社会精英是一群有能力明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观念、并有能力传播思想观念的杰出人物,故他们也是社会主流思想观念的阐述者、传播者、批评者或革新者。当社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之中,面临新的问题,而社会原有的思想观念又不能应付此种新环境和新问题时,则社会的主流思想观念面临革新。此时,一批精英人物应运而生,他们或者对文化进行新的解释,或者从社会外部引入新思想,或者从实际经验中创造新的思想观念,或者三者兼而有之。社会精英提出的新思想、新观念,可能有多种,彼此之间甚至可能相互冲突,哪一种将成为社会新的主流思想观念,最终由社会大众作何响应、如何评价而定。

所以,社会主流思想观念的形成和演变,既取决于社会精英从事思想观念的传播和创新活动,因创新的方向有多种,故也取决于大众普遍接受哪一种思想观念。关键是教育精英人物的思想解放。

首先是大学校长。大学校长必须是思想家、教育家,应该具有人文精神与精英意识,而不应该是技术专家。大学校长是不是学术权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具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具有国际视野和前沿意识,富有改革精神和创新理念。一流大学的校长必须具有影响力和领导力。包括:制订引领大学前进的美好远景并能够将其准确传达;制订远大而且能够实现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必须做好三件事:一是科学地制定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二是吸引“精兵强将”,获得充足经费;三是文化建设,以他作为一个教育思想家的独特人格魅力(包括变革精神、冒险精神和权力意志)鼓励创新的科学精神,同时构建一种包容、有现代人文精神的大学制度环境。

其次是教育主管部门的核心官员。他不应该仅仅是行政官员,更应该是政治家、战略家。他应该有全球视野、开放与民主意识。他们的价值取向及所代表的政治力量会决定着教育的制度安排与规治变革的方向与路径。

精英教育论文篇(10)

英语中以“人文” 为核心的系列词汇,与“human”(人的,人类的,有人性的等)和“human”(仁爱的,人道的,使人文雅的等)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人文强调人之为人的尊严,强调人性、人道、仁爱,强调对社会的教化,涉及对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价值判断,研究人怎样完善和发展自己。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往往更多地关注英语听说读写上的应试能力,并不太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文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人文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教人做人”。不论其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过程都应该灌输人文精神渗透人文教育,使人文教育与大学英语教育相互促进。

二、解析教学内容渗透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以发展学生对社会关系、人己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影响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为目的的教育。

英语教材作为师生英语课堂的重要依托,教师对教材的深入挖掘解析人文教育资源是大有裨益的。根据调查显示,80%的学生希望英语老师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国内外的文化、风俗、习惯和礼仪。教材中往往涉及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领悟英语和运用英语的能力,还有助于他们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开阔视野,培养国际意识。充分解析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闪光,引导学生去欣赏品味佳作,挖掘人文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拓展学生思想的深度和知识的广度,养成思索辨析的习惯,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培养目标。

三、以学生为中心突显人文教育

著名的英语教育家张正东教授认为:“人文教育思想,就是把你的学生当做和你一样的人。”人文精神突显以人为本。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参与课堂,改变在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一言堂现象。倡导以生为本、以个体发展为宗旨是我国目前英语教育改革的趋势,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展现学生学习外的优势和特长是我们素质教育的目标。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精设教学过程贯穿人文教育

教师应更新观念,结合课文,将人文教学列入教学目标,使人文教学有计划、有阶段、有层次地进行;在教学环节中适时地渗入人文意识, 把课堂教学当作培养学生人文意识和精神的舞台。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容、自信和团结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英语课堂中的人文教育不仅仅是介绍语言的文化背景,重要的是关注语言对社会文化过程的映射,用新的思维背景反映新的社会现实。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话、辩论活动,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大胆发表意见,自由进行辩论,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在交流中巩固新知复习旧识。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共同讨论的机会。小组合作的交往性学习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等品质,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互帮互助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除了学生之间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也是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教学相长的方式,师生双方都可以从中领略愉快并形成相互合作的人文精神。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口头报告,演讲,角色扮演等语言大量整合输出的活动,对于学生自信和自我展示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五、课外交际拓展内化人文教育

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通过课堂内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课堂外的探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了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增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学生在不断的磨练中培养了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又陶冶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网络作为辅助英语自主学习的有效工具,课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上的资料拓展,查询;影视收听,影视赏析等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另外,中西方国家都有一些传统的文化节日,这恰好给了学生内化人文知识机会。在中西方重大节日来临时,教师可设计组织关于此节日的适时适度的活动,例如可以举办化妆晚会,圣诞party,节日贺卡制作等个性化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亲自感受中西文化风情。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意识,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体现在英语教育的全过程之中,体现在课堂内外的每时每刻,以学生为中心,深入挖掘分析教材内容,设计丰富多样,个性化的英语教学活动,使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相互促进,英语教学渗透着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丰富着英语课堂。两者融洽的结合,有利于调动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中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英语教学的趣味性,调节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轻松愉乐的氛围中实现人文与英语教学互长。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一体化训练论文 下一篇: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