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4 15:06:57

朗读教学论文

朗读教学论文篇(1)

二、强调细读的方式

读书是不能慌慌张张、急于求成的,一定要重视涵咏,对书中的韵味进行咀嚼,对其进行慢慢消化和理解,从中获得一定的启示。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要对表现儿童多的语句进行细细品味,说明孩子们在哪,那么春天就在哪,跟着孩子们就能找寻到春天,通过对文章语句的品读,我们可以理解其隐含的意思:孩子们活泼可爱,就像春天似的生机勃勃。比如,在对古诗进行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之后利用领读以及赛读还有唱读等方式,再引导学生去理解其中的诗意,了解其中的感情,最后再进行诵读,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学生在反复进行诵读的时候,感情也会更加深入,在反复诵读之后就会对其更加理解。反复诵读是学习和鉴赏的一种方法,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以及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好的帮助。有哲学家认为,模仿这一行为是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宋代朱熹曾经说过,看书就要首先熟读,将书中话背诵下来,就像从自我心中说出似的,如此便可在书中获得一定的收获。模仿也就是依据前人经验进行发展的自己的理论,当自身还没有能力创造理论时就要借鉴前人经验,并对前人研究路线进行模仿,省掉不少麻烦。同样,增加阅读量,对自我文化底蕴进行丰富,积累经验,利用自身阅历与理解,对其意蕴进行模仿,才能逐渐发展出自我理论。对小学生培养语感也不例外,如果只是依靠教师讲解是很有限的,其决定作用的还是自身修养。课本中的内容是有限的,主要的作用就是引导,课文中选取的文章只是文学海洋中的九牛一毛,还有更多的部分必须要长时间进行积累,并反复进行思考,这就需要增加阅读量,从中吸取风格不同的文化知识。

朗读教学论文篇(2)

1.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了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2.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的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 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也能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3.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

4.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朗读训练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声母、韵母要读得准确,调值读得要“到位”),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韵)。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读出词语、句子的重音,能正确处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语速合适,节奏自然,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

三、朗读训练的原则

1.整体性。

朗读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需要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与其他语文训练、教学方法、阅读形式的关系。

(1)朗读与理解的关系。

(2)朗读与讲解的关系。

(3)朗读与默读的关系。

2.层次性。

(1)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朗读训练的目的、要求不同。初读课文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分段讲读课文时,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

(2)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朗读训练的要求和指导要有所不同。基础较差的学生朗读时可能出现读错字音、读破词语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一些字词不熟悉、不理解。教师应帮助他们掌握生字生词,朗读的要求应着眼于正确、流利。有些学生虽能比较流利地朗读,却读不出感情来。

3.实效性。

(1)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朗读训练的安排要合理,目的要明确。什么时候进行感知性的朗读,什么时候进行理解性的朗读,什么时候进行表现性的朗读,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作细致而科学的安排。此外,还要把握住朗读训练的恰当时机,一般在学习课文重点句或重点段落时进行朗读训练。

(2)要重视和加强具体的朗读指导。阅读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前只是说“我们要带着喜悦的感情朗读”,并认为这就是朗读指导。其实,严格说来,这不是朗读指导,而是朗读要求。学生之所以读不出感情,常常不是因为不知道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而是不了解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在朗读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

朗读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 朗读法;初中语文;教学;运用

朗读,并不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相反,早在几千年前它就已经出现在课堂上。翻阅老祖宗留下的至理名言和教学主张便可知道朗读是多么的重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一个“读”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在不断地进行尝试和改变,其中包括朗读式阅读教学方法。在教育部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大纲中对朗读有着明显的强调,它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中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说明朗读在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朗读教学方法的概念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认识教材内容的直观感受,正如心理学所强调的“直观教学”一样,语文的直观就体现在语言上,教师对课文的范读,学生自己的朗读,师生共同的分析都构成了语文朗读式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所谓朗读,就是指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有感情地读,是将无声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一个过程,其中包含学生在对作品主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在创作的成分。65而朗读式教学方法也恰恰是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往往会采用让学生先进行朗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然后进行讲解,挑字段进行分析,最后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分组或者单独式的朗读的教学模式。这种朗读训练可以调动学生身体多种器官,在朗读中找到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契合点,从而体验作品的审美意境,深层次地把握课本内容。

二、朗读式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上的运用方法

朗读式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法宝,也是老师的艰巨任务。在这一方法运用中,它的技巧是多样的,形式是多变的,因此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特殊矛盾特殊分析。首先,在朗读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班级朗读的良好习惯和风气,有了大环境的铺垫,学生才能更愿意地去进行朗读和体验。其次,在施教过程中,老师主要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说教者。朗读时,老师通常会根据课文的特点,题材来选择相应的朗读语调,朗读节奏,使学生掌握朗读要领,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在朗读时可以采用对比导读,理解导读,模仿跟读等等多种方法,旨在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真正内涵,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总结能力。最后,朗读的形式是多变的,有集体合读,个人朗读,配乐朗读和分角色朗读。对待感情细腻婉转的诗词,教师多采用配乐的方法,或者是吟唱,例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对待一些戏剧文字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例如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总之在一系列的训练方式中,学生总能体验出语文的独特滋味。

三、朗读式阅读教学方法的重要影响

朗读式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身心结合的锻炼方式,而且朗读方法多样,技巧颇多,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朗读教学中,不是盲目乏味地让学生“死读”,而是由老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在不同程度地参加着活动。例如眼睛在看,耳朵在听,嘴巴在读,脑中在思考,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注意力被高度地集中着,多方面,多角度地感知课文,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朗读同时也是学生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只有多读,才能加深自己的感性认识最终发展到理性认识。因此说朗读式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初中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具有莫大的帮助。

四、朗读式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学习兴趣

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理解和表达能力。它只有通过长期的艰苦训练才能获得,如何训练?那就是朗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首要方法,是把握文章感情的基础。语感便是在学生坚持不懈的朗读下形成的,语感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在对我国古老的诗歌认识上,朗读和语感便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诗经》中的美丽诗词,也正是通过朗读的方式才将那温婉或者是凄凉的所感之情完整地体现出来。无论是“蒹葭苍苍,在水一方”的美好描写,还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低低呻吟,通过朗读,总能品出别的一番滋味。抑扬顿挫的语调,铿锵有力的节奏逐渐生成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快乐自由地学习,无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向健康的心态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朗读式教学可以提高初中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最难的部分就要数古诗词的鉴赏了,而古诗词的鉴赏也正是考验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体现。纵观初中教育的这一环节,学生们往往“谈诗色变”,诗歌真的很可怕吗?答案是否定的。诗歌作为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产物之一,它的节奏和韵律,它的意境和思想都被古今之人乐此不疲地探讨着,研究着。诗歌最初是靠音乐流传下来的,它被当成唱词,吟唱在大街小巷。所以,现代教育依然不能忽视诗歌的朗读的力量。引导学生通过朗诵把握诗歌的主题意境是老师的重大任务。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流露出作者对时间逝去的无限惋惜之情;一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道出诗人心里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凄凉。诸如此类的感情抒发,学生在朗读时自然有自己的深刻见解,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在朗诵时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这对中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具有极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蒋雅云.比较朗读教学法初探[J].语文学刊.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朗读教学论文篇(4)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教学时,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时间从哪儿挤呢?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有的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平,不必“循规蹈矩”在“分析”的漩涡里打转转,还是多读为妙。不过,朗读教学应遵循一定的规则。我认为朗读教学应体现下列三个要求。

一、朗读的目标应明确、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问题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如此等等。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我在教文言文时,往往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动笔,在文中给生字词注音,给难读的语句标出朗读的节奏。然后让学生自已练读,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再指名个别学生朗读,要求读得准确而流利。接下去就引导学生来赏析文章内容,必要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最后要求学生整体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这样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并且每个朗读环节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因此,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速度大大加快,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也大大加深。

二、朗读的方法应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我教舒婷的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就让自己示范朗读。那激情澎湃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以下介绍几种重要的朗读形式。

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如我教柳永的《雨霖铃》时,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的FLASH朗读视频,让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然后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如我教《雷雨》节选部分第一场戏时,请两位朗读水平较好的男女生分别来朗读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语言,学生那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全班同学都进入情境,尤其是读到周朴园的“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时,部分学生皱了皱眉头,显示出对周朴园极端不满的神态。分角色朗读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可让个别男女生分角色读,可让几个小组的学生分角色读。

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

诵读,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也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三、朗读的过程应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这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我在教《故都的秋》时,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轻声跟读。学生对文章的悲凉的感情基调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说说各自对文章的理解,讨论问题:本文的“形”和“神”各是什么?文中的中心句(即文眼)是什么?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再让学生选择自己较喜欢的语段进行品读,从而对文章进行鉴赏。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的主体角度来看,一般先由个别读,再到小组读,直至齐读。如此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指导,让学生易于接收,也体现了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朗读教学论文篇(5)

1.说明什么是评点。

评点,指在阅读课文时对文章的情节内容、语言文字、写作特点等进行分析品评,从而理清课文层次,明确课文主题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学习评点课文,可以从用词造句、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性格特征、故事波澜等方面进行,如对《曹刿论战》第一段情节内容进行评点,明确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教师示范。

3.学生分组、分任务进行课文评点,注旁批,然后互读互评。

4.教师范读课文,每读一段,学生就配读编写好的对课文的评点。

5.学生读课文,每读一段,老师也同样配读对课文的评点。

6.教师小结:

全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第1段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第2段记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第3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二、评析课中文句

1.教师示范。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为例。

(1)评析句子的意思。

曹刿认为"当朝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远谋"指考虑问题全面周到,对作战而言指不仅能注意眼前的实情,而且能预见事态的发展及其后果,并有切实可行的计划。

(2)评析句子的作用。

此句的"远谋"为全文定了一个基调,文中的战前准备、战争过程、战后论述都是围绕"远谋"进行的。曹刿的"远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注重战前的准备,强调的是取信于民,充分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战略思想;②战中采用了"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③战后通过他的论述,既交代了他指挥若定、判断正确的原因,又进一表表现了他的"远谋"。

2.学生活动。

齐读课文第2段,思考问题,找出重点句子进行评析。

三、评论人物形象

1.教师示范。

分析人物可从外貌、语言、行为、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多方面谈,先一条一条地列出来,然后再归纳总结。如对曹刿的形象分析如下:

曹刿只是一介平民,但在国难当头他能忧国忧民,不顾个人荣誉与生命安危,挺身而出,毛遂自荐,向鲁庄公阐明政治上要取信于民的主张;又主动请缨,亲临沙场指挥作战,实施了军事上后发制人的措拖,最终帮助鲁庄公战胜了强敌,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2.学生活动。

评论鲁庄公是明君还是昏君。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应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能放手让曹刿正确指挥,还向曹刿询问战争如此进行的理由,说明他跟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四、评说课文朗读

这里说的"评说"即对课文朗读的品评,边读边评,看句子是否连贯,停顿是否恰当,语气、语调是否符合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放慢速度,一边读,一边体会每句话的完整意思。

2.本文人物对话有鲜明的语气,有赞成和反对,有肯定和否定,有抒情和议论。完成课后"练习"一,体会句子的语气,举一反三,反复品读。

3.互相评读。两人一组,一人读,一人评,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讨论句子的停顿、语气、语调。

朗读教学论文篇(6)

初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朗读缺失的现象,对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轻视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据一份对百名学生朗读情况进行的调查显示,朗读流利程度不够的(包括重复、停顿不当、一字一顿朗读不连贯等情况)占到25%,有添字漏字颠倒、读音错误的占到69%,此外,感情朗读的情况也让人担忧,主要表现在:集体朗读时有严重唱读的现象,没有抑扬顿挫的感觉,语速不当;个别朗读时要么声音显得含糊不清,没有断句,标点的停顿没有区别,要么朗读时每个词、句都平均用力,突不出重点部分,要么朗读节奏始终如一,语速均衡。能够达到有感情朗读要求的仅占到9%。

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随着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越来越高,对于朗读也做出了技术指导和要求。然而初中语文教学中这种朗读的现状却与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以强调“课外自己阅读”的方式取代了课堂上的阅读,而实际情况却是学生在家很难有适合阅读的氛围,加之其自学能力较差,朗读能力自然就很难令人满意。另一方面,虽然目前我们一直在强调素质教学,而实际情况仍然是应试教育占据着绝对优势,这种为了中考的语文教学必然会造成课堂教学中注重解读文本知识而轻视学生对语言的真正掌控,这种无奈的现状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很大的负面作用。因此,课文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起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诵习惯,培养语感,提高水平。

二、朗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课文的作者创作课文或意在抒感,或阐述故事,或表明观点,而在其创作的过程中,各种感情和语调即已形成,并在此中体现着作者创作的风格。课文朗读对初中语文教学最大的帮助在于学生通过朗读,首先便可以扫除文字方面的障碍,对文章的大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熟悉,在此基础上便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初步体会字、词、句的具体含义和确切用法,对各种艺术手法的效果也会在完整地课文朗读中有所感受,这样便对作品有了全方位性的感知。这种全方位的感知正是硬性分析人物、结构、主题的课文肢解式教学和边讲边读的夹生饭式教学所缺少的。

新课标对朗读做出的要求是:“强化语文诵读功能,让学生在诵读中培养情感。”古人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是人们学习、驾驭和运用语言的重要的有效的方法,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有老师引导下的反复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学生的自信心和注意力在朗读的过程中也会得到很好的培养,朗读所营造出的文意诗境也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当然,用整堂课的时间来朗读课文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方法和策略来获得朗读效果的最优化。

三、 初中语文教学中课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3.1老师范读引导,学生自读体会

例如,初一语文中《白兔与月亮》一课,课堂上,老师可以对同学们说:“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动物的故事,请大家静下心来,放松地听我讲。”然后开始声情并茂地将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因为这个时候学生的心态是放松地,没有了课文学习的负担,便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老师所讲的故事中去,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在这个过程中为同学们所自然而然地接受。此外,对于一些感情投入的同学来说,老师的范读提供很好的帮助,因为在接下来的同学们自己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他们会非常迫切地想要自己尝试着去像老师那样朗读,看看自己是否可以朗读出课文的感人和深刻。如此一来,学生在这样的文本氛围里自我陶冶,自我培养,自我塑造,完成了心理和行为上的自我超越,其主体地位也自然而然地得到凸显。

3.2掌握字词,正确朗读

朗读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是字词的读音,一方面是要做好生字词的学习工作,另一方面是消除普通话不标准的现象,因为无论哪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文章读出来变了味道。因此,为了朗读教学顺利进行,老师的责任是在黑板或课件上清晰地标出,指出正确读音,并让学生大声朗读以加强记忆。我们不可忽略的另一点便是字词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感情。例如初一课文《行道树》《理想》,如果对这类有着具体生动情节的文章既做到了正确朗读,也能够读出感情和气势,那么后来对文章的分析和领悟便是水到渠成。

朗读教学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0-0245-164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0.055

一、前言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朗读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对于知识点的讲解,而没有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课文进行理解。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许多初中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并没有养成朗读的习惯。正是由于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所以导致朗读渐渐地被人们所忽略了。但是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基础,教师必须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他们养成朗读的习惯,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重讲轻读

要想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首先必须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朗读时间。但是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并没有给学生时间来进行朗读,而是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都花在了知识点的讲解上,从而使得学生没有时间来进行朗读。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为了将课文内容进行梳理,于是就将课文逐字逐句地为学生进行了解读。但是语文学科往往更侧重于感性认识,即使教师十分细致地对课文进行了解析,学生也有可能会不理解。但是相反,如果让学生自己进行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代入了课文的情景之中,或许能够对课文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再加之许多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并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所以就使得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的讲解,而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朗读。

(二)朗读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

虽然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却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大合理。一些初中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课文进行朗读,在课堂上为学生预留了一定的朗读时间,并且专门增设了朗读环节。虽然看似学生进行了朗读,但是大部分学生仅仅只是为了朗读而朗读,并没有带着思考去读。再加之教师也没有就学生的朗读提出具体的要求,没有明确朗读教学的目标,从而就使得朗读教学流于形式,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而且,朗读教学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读,教师也应该为学生进行朗读示范,并向学生介绍朗读技巧。但许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使得朗读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即使是进行了朗读教学,学生也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收获。

(三)学生对朗读的认识存在偏差

许多学生对于“朗读”都没有准确的理解。他们认为“朗读”与“读”是一样的,但实质上“朗读”与“读”是存在很大差别的。“读”所强调的只是将课文读出来,所以“读”往往是不带有任何感彩和思考的。但是,“朗读”不同。“朗读”要求学生有情感地将课文读出来,并在读的过程中有所思考。正是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偏差,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当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学生往往只是在读,而没有进行任何的思考。这样的朗读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这种形式的朗读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没有任何帮助。因此,教师应当及时纠正学生认识上的错误,从而使朗读教学能够正常开展。

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一)让学生重视朗读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时刻记住这一点。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教师必须先要让学生对朗读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学生正确理解了朗读的含义,并对其引起重视,朗读才能够真正发挥它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为此,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朗读的含义以及一些朗读的技巧,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朗读,将“朗读”与“读”区分开。要让学生重视朗读,教师应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只要学生对朗读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去进行朗读。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朗读示范,或者举行一些朗读比赛,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得他们发现朗读的好处,进而对朗读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要使得学生重视朗读,教师还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营造班级良好的朗读氛围。如果整个班级都对朗读引起重视了,那么即使个别学生不喜欢朗读,为了跟上班级的步伐,也会对朗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在课前做好朗读准备

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之前,应该让学生事先做好朗读准备。课前的朗读准备可以让学生在进行朗读时更加有自信,而且还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同时,课前的朗读准备也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教师也需要做好课前的朗读准备工作。要做好课前的朗读准备,教师和学生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练好普通话。因为普通话是朗读的基础,如果普通话水平有限,那么在其进行朗读的过程中,必然会影响到情感的表达。所以说,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必须要有扎实的普通话功底。其次,就是要掌握必要的朗读技巧。朗读有着很强的技巧性,如果对于这些技巧不能够有效掌握,那么朗读必然要受到影响。朗读的技巧主要包括停顿、语速、重音和语调等。只有注重这几个方面,才能使朗读更加有感情和感染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许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朗读,主要就是因为他们缺乏自信。这部分学生往往不敢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因此,他们在朗读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主要是来自于他们的心理。对此,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朗读的效果。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良好,那么他的朗读一定是自信和充满感情的。相反,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差,那么他的恐惧和不自信必然会影响朗读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使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更好地进行朗读,使朗读的过程更加轻松、愉快,最终使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1] 李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建设,

2010(10):77-79.

[2] 黄永红.试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2012(12):59.

[3] 顾春霞.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问题与解决途径[J].考试周刊,

2010(14):67-68.

Teaching Strategy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Reading

WANG Sha

朗读教学论文篇(8)

叶圣陶先生曾讲过,阅读教学的目的,首先是要养成学生读书的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本,其意在于使学生逐渐善读,最终能不待教师的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古人亦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都充分强调了朗读的必要性。朗读不仅有利于语感的形成、提高口语表达水平,而且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想像力,发展学生思维。因此,朗读教学向来在语文教学中受到重视。笔者认为,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来指导朗读教学将会大大提高朗读教学的效果。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朗读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其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此理论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朗读教学,恰恰需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自己去训练并领会朗读的技巧,去发掘并体验朗读的乐趣,这个过程是学生构建朗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因此,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朗读教学,适得其所。

二、树立生成性朗读教学观

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朗读教学,应当树立生成性朗读教学观。生成性朗读教学观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建构中训练并生成朗读技巧、建构朗读能力。这一过程表现为教师在教学前进行基本的预设,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的思想、感情与朗读文本交相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感,不断地重建学生的朗读心理结构,从而生成朗读能力。

三、科学设计朗读教学

朗读教学观念的指导作用,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朗读教学设计中,通过科学的朗读教学设计,建构并生成学生的朗读技能。朗读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朗读训练目标。要对整个朗读教学目标和单元训练目标进行分析,以确定当前朗读训练的目标。例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正确把握朗读的节奏;恰当地读出语调、语势,准确地表现感情。要针对不同的训练目标,要求学生在不同的朗读课上完成不同的任务和要求。目标的确定应当循序渐进,要求应由低到高。朗读目标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准确流畅。即要求学生朗读时语音准确、表达流畅,这是朗读训练的初级目标。二是技巧恰当。即要求学生在重音、停顿、连读、语调、节奏等朗读技巧的处理上比较恰当,运用较为熟练,这是朗读训练的中级目标。三是语感敏锐、技巧熟练。即语感敏锐、准确,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朗读技巧,感情丰富地进行朗读,这是朗读训练的高级目标。同时,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点,使每次训练目标有所侧重。这样,学生一旦掌握前述的朗读技巧后,便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创设朗读情境。创设与当前朗读教学相关的情境非常重要。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卜或多媒体创设的情境学习,学习者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他们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从而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朗读教学应创设接近学生真实情感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朗读训练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去完成朗读知识的应用和朗读技巧的建构。如在朗读《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月下荷塘的景色图片或影片,以此增强学生对荷塘月色的体验。

3.选择不同方法,设计自主训练。自主训练设计是整个朗读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应根据所选择的不同朗读训练方法,对学生的自主训练作不同的设计。朗读训练方法比较多,如个别朗读、齐读、对读、赛读、分角色朗读、示范朗读、模仿朗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品读、美读等等。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朗读训练目标,设计出相应的学生自主朗读练习的方法。常用的自主朗读训练方法有:(1)模仿朗读。以教师或朗读水平比较好的学生的朗读为示范,学生进行模仿性朗读训练。通过示范者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和朗读欲望,并能为学生的朗读练习提供一个范本。学生根据示范朗读,进行模仿训练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自主的朗读体验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朗读技巧的过程。(2)录音朗读。即学生将自己的朗读录下来,再由自己、教师或小组同学一起进行听、辩、议。学生在自己朗读的时候,往往较难发现朗读中的缺陷,而通过录音听,却很容易发现自己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再加上老师或小组同学的评议和指点,对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极有帮助。(3)表演朗读。即带有表演性的朗读。学生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朗读,表演朗读需要学生运用更多的技巧、投入更多的情感进行大胆的演示性朗读尝试。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进一步提高其朗读技巧的运用,强化其朗读技能的建构。(4)品读。即边赏析边朗读,在朗读中品味、在品味中朗读。这个过程是强化语感的过程,也是在语感的培养过程中建构朗读技能的过程。赏析是一种深入的体会和品味,它是对语言深人的知觉、感悟,是对朗读文本的情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语感得到了深化,而在语感的深化中进行品读训练,能进一步引导朗读技巧的运用,促进朗读技能的建构。(5)美读。即学生感情充沛、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要悉心体悟,表现出朗读中的音乐美。美读是朗读中的高层境界,教师应指导学生沿着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品的精神境界,将作品的思想感情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感情;将作品的言语积淀转化为学生的语感,并通过有声语言深刻、细腻地表达出来。这是朗读美学层次的境界。

4.设计协作训练。其目的是为了在自主训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训练,以进一步深化对朗读技能的建构。协作训练过程是学生在小组中朗读,由小组进行评议,边议边练,使训练进一步深化的过程。具体操作步骤是:第一步,学生针对相同或不同的朗读材料,进行个别朗读;第二步,小组的其他同学进行评议、讨论,分析其优劣,指出缺陷,通过示范朗读等方法指导其朗读;第三步,学生进行个别试读,其他同学再评议、指导。经过这样几个回合,学生在协作互动中进一步深化了对朗读技能的建构。

朗读教学论文篇(9)

一、现象举例

在语言训练中强调朗读感悟。由于认知的惯性,引导的失当,往往会使课堂出现不和谐的节奏,甚至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现在笔者以课文《荷塘月色》为例加以佐证。《荷》文中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现象1:淡化朗读目标游离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段文字,其他同学划出生词。

生:读,划。

师:好,请某生说说所划生词。

生:田田、亭亭、袅娜、羞涩、渺茫、宛然、风致

师:好,大家齐读三遍这些生词,力求默写出来。

生:齐读并努力地记忆。

师:这些词语反映出月下荷塘什么特点。

生:(参看注解)荷叶相连,柔美,深含感情,有美的姿态。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还是很强的。

以上是笔者在一堂公开课上亲见的一幕,应该说该教师还是善于启发引导的,并能鼓励学生发挥积极性。在不是公开的场合中,以上教法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可能更为直接地引向“概括景物特征”这一目标。事实上这个名段的语言有着整体的朦胧优美,决不是几个词语就能涵盖的。上述教学片断,语言训练只停留在原始的朗读和搜寻词语上,游离于朗读背诵感悟的阅读目标之外。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此种所谓的朗读教学只停留在形式上,忽视了如何表达、如何抒发、为何采用这种语言形式等实质的问津,更忽略了学生“联系”、“想象”、“理解”、“运用”等过程的创设。这样人为地淡化朗读,语言训练目标与朗读感悟目标的游离也就在所难免了。

现象2:侧重分析忽视感悟

师:请大家默读,研究一下该段的修辞手法。

生:(默读思考回答)比喻、拟人。

师:对,但不全面。还有通感。(板书:通感)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通感吗?

师:详细地分析通感的概念、特点及功能。

师:(透彻分析后,作辛苦状)同学们都记下来了吧,下面把通感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感悟。

这所谓的感悟在学生齐读之后便戛然而止。这里,语言训练只侧重在通感这一修辞上,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感悟评价,学生成了事实上的“记录员”。学生对语句的理解势必停留在识记的浅层次目标上,朗读形同虚设。无任何联系思维,无丝毫触类诠释,至于紧扣语境、情意熏陶更无从谈起。由于词句的理解生吞活咽,一闪即逝,故朗读如高空楼阁,缺乏根基;感悟如雾里观花,虚无缥缈。根本达不到新课标语言训练的实际要求。

现象3:忽视能力华而不实

新课标重视培养语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感只有在积累、感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切实得到培养。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朗读来培养语感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朗读的单方面强调而忽视了语言的品味,那么即使是使尽各种朗读手段,那种朗读感悟也是华而不实的。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感悟和分析,同学们能否概括月下荷塘的特点。

生:朦胧淡雅,静谧清幽。

师:不错。看得出同学们的概括能力较强。好,下面我们一起把这一段优美的文字再齐读一遍。

生:起劲地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太响了,这样读好不好?

生:不好。

师:确实不好,朗读时应轻一些,符合景物特征和作者的心情。好,我们再读一遍。

生:经过教师指导,确实读得轻柔优美了一些。

这样的场面也许大家都不陌生。从表面上看,教师非常注重朗读,甚至可以说指导也是得法的,但是笔者不禁要问,学生的朗读能力真的加强了吗?在形式的掩盖之下,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又剩几许呢?有人说,把文字读熟了,感情自然而然也就感受到了。其实未必。叶圣陶先生曾讲:“认为一味地读具有魔法似的作用,未见得妥当。”可见,这样的朗读是华而不实的,根本上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现象4:滥用媒体喧宾夺主

否定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现代的课堂似乎已是多媒体的天下。通过收集声音、图像、信息,以强大的视听效果冲击学生的灵智。如洪水般泛滥的这种冲击力似乎足以完成任何艰难的教学目标。

就这样,欣赏动感十足的画面取代了感悟语言,聆听优美动听的录音取代了朗读实践。如此喧宾夺主,其效果可想而知。在那些迷恋此道的教师眼里,“辅助教学”的目标早已视若无睹。当笔者看到明亮多彩的荷花及翠绿欲滴的荷叶,不禁想问,这还是朱先生笔下画图难足的月下荷塘吗?当月光曲这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们难道会联想到作者的哀愁吗?当优美华丽的录音穿过我们的耳膜,难道我们还会想到语言训练的目标吗?这也许是反传统的一个极端和误区吧。

二、理性思考

以上现象罗列仅是冰山一角,但已令人触目惊心。因此很有必要进行理性思考。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高考指挥棒的客观存在。应该这样认为,由于高考根本不设朗读题,朗读水平之高低无关紧要。除了默写名句跟背诵发生关系外,其他就要算阅读题了。默写只需硬背即可,而阅读最重要的突破不是朗读,更不是感悟,而是理解分析。因此,朗读感悟理所当然地被淡化,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而把重点放在理解分析上。另外,高考指挥棒也指挥了教学评估,对考分的疯狂追逐取代了对学生“读”书素质的培养,导致朗读感悟的目标始终得不到落实。

(二)认知上的主观误区。一种是传统误区,认为朗读感悟无非是加强了阅读训练题的分量,根本不须要大张旗鼓地宣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练出好分数来考试不就行了嘛;另一种是反传统误区,认为多媒体教学完全涵盖朗读感悟,有了声光色,还用得着那么出力不讨好地提倡平淡无味的朗读吗?只要形式上热热闹闹不就能获好评吗?以上认知虽说势不两立,但实有殊途同归的嫌疑。即都忽视朗读感悟,都抛弃传统精华,都漠视素质培养,都无视教学大纲。

基于以上原因,在新课标条件下给“朗读感悟”一个新的定位并拿出对策显得尤为必要。

三、对策研究

(一)新定位,新认知。首先,立足新课标,走出惯性认知,在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下真正落实朗读感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功能,让学生用自己的声调、思想、表情,心灵甚至肢体动作确切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内涵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促成认知领域、技能领域、情意领域的总体提升。其次,结合高考,在高考能力层级目标要求下正确定位,高考的能力层级目标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应用、写作等,无不与朗读感悟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说,朗读感悟正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桥梁。最后,应该认真仔细地研究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不折不扣地落实朗读感悟。因为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感悟是提高素质的必经之途。

(二)重能力,重方法。走出重形式轻能力的误区,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作为语言训练乃至整个阅读教学的重点,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因此必须非常讲究方法的选择。笔者拟从品鉴字词、品味语句及感知整体三个层面并结合教学实际作简要论证。仍以教学《荷塘月色》片段为例,笔者曾作以下设计,取得了较好的反馈:

《荷塘月色》片段朗读感悟学案设计

阶段 内容 方法 启发 感悟

词 曲曲折折

田田、层层

亭亭、星星

缕缕、脉脉

弥望、点缀

袅娜、羞涩

渺茫、颤动 自由读

轻重音读

比较读

分类读 分类依据

轻重音量

比较所得 叠词、

轻音为主

以动衬静

音乐美

用词恰当

句 比喻句

通感句

拟人句 范读

品读

精读 修辞妙用

感觉互通

花如其人

语句传神 形象再现

花人合一

感觉开放

音乐美感

体 整段/联系全文

整体/感情基调

氛围/情景交融 多媒体

小组读

精读

鉴赏读 声情并茂

语境意识

恰当评价 淡淡哀愁

环境清幽

画面静谧

景语情语

以上学案贯彻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朗读感悟的目标重点,在设计上,注重了方法的多样性,特别是真正地把多媒体放到了辅助的位置。在这个基础上,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在能力培养上则形成了识记、理解、分析、鉴赏的层级开发。

回想课堂教学中的我们,往往把很多时间花在内容的分析上,把精当的语言讲解得支离破碎,破坏了课文的意境,而把朗读训练冷落一边。如我们能在教学中建立以朗读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将朗读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那么,在反复的诵读中,文章深刻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必会转变为感化的力量;在声情并茂的吟诵中,丰富的内容、深厚的情感必会陶冶幼稚的心灵;在抑扬顿挫的吟咏中,精湛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必然可以潜移默化为学生的语言素质。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朗读这一教学手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熟练地加以掌握和运用,只有让朗读回归语文课堂,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多姿多彩。只有充分运用朗读这一日积月累的手段,才能使语文教学获得深厚的底蕴,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现代汉语教材中题材广泛、内容生动丰富,朗读这些材料,使学生渐渐领悟到怎样正确地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形成潜在的能力,并迁移于阅读与写作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朗读教学论文篇(10)

一、绪论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培养语文能力的关键时期,而朗读教学又是显著提升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朗读教学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朗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的,又是语言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因此,为了提升语言教学效率,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所发挥的作用。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朗读教学中的运用,具有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因此,本文主要对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二、加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对小学语文的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是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朗读活动能够将语文课文生情并茂地融情于声,从而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有声语言。因此,朗读是语言的放歌,是千姿百态社会的展现,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交织。同样,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说明了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通过语文朗读教学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使得语文教学能够显著达到教学目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提升语文成绩的有效手段。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培养小学生的朗读习惯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培养语文能力的关键阶段,而朗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小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能够将小学生的兴趣有效激发出来,他们才能更容易地接受语文朗读这种教学形式。因此,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如果能够将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而在信息技术下的电教媒体使用,图文声并茂是其突出的特征,能够为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读书氛围,从而为朗读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兴趣,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感情朗读之中。

2.激发小学生的朗读情感

我国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要求,从而对朗读中激发小学生的朗读情感提出了要求。所谓朗读情感,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在朗读中,“自然”是非常重要的,要摒弃矫情做作的强调。所谓朗读情感并非是一开始的朗读就能够读出情感,而是需要进行反复诵读的。在诵读中,学生能够领悟到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并且逐步和作者的情感搭起交织的桥梁。但是,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有时候会遇到由于生活差距较大,情感体验难以到位的情况。此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相关的视频资料转为学生情感体验的催化剂。比如,在学习《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可以将威尼斯的水城相关风景、人文等视频资料向学生播放,可以让学生更好获得与课文相近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在朗读中理解课文。

3.优化小学生的朗读技巧

如果小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反复朗读,其所起到的实质性作用并不明显,因而需要引起对朗读技巧的重视。在小学生的朗读技巧中,通常包括重音、停顿、语气的轻重缓急以及变声等等。而朗读技巧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朗读技巧。因此,在朗读课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在制作电教短片的同时,将课文中的重点句、重点段使用形象的符号进行标出,让学生能够领悟到朗读的技巧,可以标注“”表示停顿较长,“颉北硎疽话阃6伲“.”表示重音。比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时可以这样标注: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蛭壹乙灿信郎交,虼有旱奈髑脚郎饺ィ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这样在教学时展示给学生们,让他们能形象的看到停顿和重音等,长期坚持既形象又有目的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4.增强小学生的朗读语感

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认为,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而朗读是获得语文语感的重要手段。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便是模仿,如果能将模仿运用在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中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寻找适合学生的课文录音,和学生们一起对课文录音进行模仿。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课文进行阅读,之后在听课文朗读,对录音中的语气语速进行揣摩,之后进行跟读,最后达到自己朗读的目的。如在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将课文录音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学生可以感染到那强弱、高低、缓急长短的对话语调,并将其中的神韵理趣表达出来,能够使学生们掀起模仿的浪潮。通过朗读,学生们能够进入到文字的美妙世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自己的预感,提升了表达能力。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起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能力培养,还可以达到唤起学生学习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等重要作用,值得在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实践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卞国艳. 信息技术在朗读和写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3:19-20.

[2]高志颖.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情境朗读教学相整合[A]. .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2.

上一篇: 城市规划与管理论文 下一篇: 化学专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