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供电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2:55

工厂供电论文

工厂供电论文篇(1)

1、概述

核能是清洁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是我国能源建设的一项重要政策。日本“311”核事故后,国家核电高速发展的态势有所暂缓,国家正制定核安全规划和调整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但国家发展核电的决心不会变化,所以应高度重视核电的安全有序发展。

本文从拟采用AP1000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核电工作的经验出发,简要介绍核电项目前期工作中的可研工作,对可研专题进行具体描述,详细介绍各专题主要内容和开展的必要性,希望能对从事核电新项目的前期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可行性研究

可研是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步骤,其基本任务是在初可研所确定的厂址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核电厂工程建设的方案和条件,对项目有关的工程、技术、经济、环境、政策等方面的条件和情况做详尽、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对各种可能的建设方案和技术与工程方案进行充分的比较论证,对项目完成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预测和评价,论证其在安全上、技术上、经济上和商务上的可行性,是项目评估和决策的依据,也是下阶段编制项目设计任务书的依据。

可研的范围、内容和深度须按照我国相关管理部门《核电厂可研报告内容深度规定》(NB/T 20034-2010)、国家核安全局《核电厂可研阶段厂址安全分析报告的格式和内容》(HAFJ0067)以及环保部《核电厂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和格式》(NEPA-RG1)等规定执行。

在可研阶段,业主需完成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编制《核电站厂址安全分析报告》,上报国家核安全局并取得《核电厂厂址选择审查意见书》;编制《选址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上报国家环保部并取得批准意见;编制《可研报告》,并取得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出具的批复文件,然后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进行审查;编制《项目申请报告》,上报国家发改委,申请项目核准。

3、可研专题

3.1 陆域地形测量

对核电厂址区域的陆域部分进行1:1000、1:10000地形测量,为核电厂厂区总平面布置及“四通一平”设计及地质勘察等专题提供相关的地形图资料。

3.2 水域地形测量

对核电厂址区域的海域部分进行1:2000、1:10000水下地形测量,为核电厂取排水口的布置,循环水排水及低放废水排放以及泥沙模型试验提供地形图资料。

3.3 海洋水文站设测

在厂址附近建站观测水文资料,掌握厂址海洋水文状况及海洋水文要素变化规律,为水工、水文等专题数、物模提供基本资料,为水工工程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3.4 冬、夏季全潮水文同步测验

分析核电厂工程海域和各工程点的调查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水文泥沙运动规律,为水工、水文等专题提供海域水文、泥沙、水质等特性的基本资料。

3.5 厂址气象观测

在厂址区域建站观测气象资料,为开展大气扩散试验提供基础气象参数,为工程设计和厂址总平面布置设计提供厂址所在区域的气象参数。

3.6 大气扩散特性试验

分析厂址所在地的大气弥散特性,推荐适用于厂址的大气扩散模式与参数及大气弥散因子计算模式及相关参数,作为剂量评价的依据;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厂址安全评价报告提供基础数据和剂量评价程序。

3.7 厂址邻近海域水生生态调查

综合调查厂址邻近海域海洋水文生态,评估核电厂建设和运行对海洋生物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为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提供依据。

3.8 地质调查

调查主要断裂构造、新构造、第四季地层及重要不良地质条件,为地震安全性评价提供近区域和厂址附近范围内1:10万和1:2.5万基础地质图件和资料。

3.9 海域地球物理勘查

针对性地对厂址区域(150km)、近区域(25km)和厂址附近范围(5km)海域断层进行调查,为地震安全性评价提供海域地质基础资料。

3.10 地震安全性评价

调查和研究厂址区域、近区域和厂址附近范围的地质地震环境,分析论述厂址设计基准地震动参数确定、厂址附近范围能动断层鉴定、厂址区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等所涉及的主要地震和地质依据、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给出厂址地震安全性评价结论。

3.11 岩土工程勘查

勘查厂址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岩土适宜性、不良地质作用发育规模,评价其对厂址稳定性的影响;为总平面布置、水工方案设计及报告编制提供依据。

3.12 厂址附近水文地质调查

查明厂址附近范围及厂址区的水文地质基本特征及与地表水体、周围环境等关系,为报告编制提供水文地质资料。

3.1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对工程建设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工程建设本身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作出预测评估,并提出防治措施,其成果报告作为提交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工程建设用地审批的依据。

3.14 压覆矿产资源评估

调查建设项目及其附近压覆矿产资源及矿权等情况,评价建设项目对矿产资源的影响程度,为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出具本项目是否压覆矿产资源的证明文件提供依据。

3.15 海洋水文

搜集和调查厂址海洋水文特征,分析计算设计基准洪水位和低水位,工程设计潮位、波浪和水温等海洋水文要素,为确定厂坪标高、取排水工程等的勘测设计提供依据。

3.16 岸滩稳定性分析及泥沙数值模拟计算分析

论证取排水水域潮流、泥沙及海床条件,分析工程海域水文特征、泥沙分布及迁移特征,分析工程建设前后的冲淤变化的趋势和淤积形态、范围、强度等,研究减淤、清淤措施,为核电厂的取排水、码头工程的设计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3.17 泥沙物理模型试验

在泥沙数模基础上,建立泥沙物理模型,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以优化取排水工程等的布置方案,论证工程方案与环境间的相互影响,提出技术措施,为核电厂水工构筑物设计和安全分析提供依据。

3.18 温排水、放射性液态流出物数值模拟计算分析

预测冬、夏季典型大、中、小潮工况条件下,温排水、放射性液态流出物在厂址海域及取、排水口附近温度场和浓度场随时间、空间变化的分布规律,为核电厂规划容量的可行性论证及对海域环境的影响评价提供依据,为优化取排水方案提供资料,为物理模型试验提供边界条件。

3.19 温排水、放射性液态流出物物理模拟试验

在温排水、放射性液态流出物数模基础上,建立物理模型,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提出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程度,优化放射性液态流出物在取排水口附近海域增大扩散、稀释和输送能力的方法,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程度,使其满足环保要求,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

3.20 环境调查

对核电厂址半径5km、20km、80km范围内人口资料、居民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分布、城镇发展规划、居民饮食、工业企业、军事设施、交通运输、名胜古迹和旅游风景区、农牧渔业、生态环境、农田和养殖场、事故应急等情况进行调查。

3.21 环境辐射本底概况初步调查

了解厂址所在地的天然放射性水平和电磁辐射水平,判断厂址目前的放射性本底水平情况;为以后编制“放射性本底调查大纲”和开展厂址环境放射性本底监测积累数据和提供经验。

3.22 环境辐射本底概况初步调查

了解厂址所在地非放射性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声环境的本底值,为正确评估施工期环境影响提供相关依据。

3.23 可能最大降雨分析计算

分析厂址和邻近地区的暴雨特性,计算可能最大降水(PMP)和可能最大洪水(PMF),进而估算可能最大降雨量,为核电厂址防洪和安全论证提供依据,为厂区排水设计等提供可靠参数。

3.24 常规气象、极端气象和工程气象分析

调查厂址区域气象特征和极端气象事件,设计基准风、气温、降水和降雪等极端气象参数,对厂址气象特征,工程气象参数等进行评价和计算,从气象角度对厂址的适应性进行总结评价。

3.25 海冰调查观测研究

针对北方沿海厂址,收集和观测厂址附近海域海冰情况,分析研究附近海域浮冰和固定冰的形成、运动特点,及对核电厂取、排水口和水工建筑物的影响,为工程规划和设计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并为工程设计提供技术参数、科学依据。

3.26 淡水水资源论证

分析核电厂淡水水源的可靠性、供水方案的可行性,合理确定淡水水源和供水方案,为淡水水源取水设计提供依据;并论证取水可行性和用水的合理性,分析项目取水对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其他用户可能产生的影响,编制并上报水资源论证报告,以取得流域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核电厂用水的批复文件。

3.27 水土保持方案

对核电厂场地平整涉及到的工程活动的水土保持进行调查、分析,对区域水土流失进行预测,并提出防治对策,制定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3.28 取排水工程方案设计

根据厂址条件,提出核电厂海水冷却水取排水量,进行取排水工程的方案设计;在数值模拟计算成果基础上,进行取排水工程多方案的综合技术经济比较,提出本工程取排水方案的推荐意见。

3.29 大件运输规划(含码头)

调查核电厂厂址附近现有交通运输条件,确定核电厂大件设备运输方案,对大件设备运输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技术经济比较,同时对运输设施的设置提出建议。

3.30 输电系统规划论证

主要根据电网电力市场空间情况对电厂合理的建设进度和投产时间进行分析和建议,分析电网的电力流向,得出电厂的供电范围和供电方向,为下阶段接入系统设计提供基础和依据。

3.31 一期工程接入系统设计

按照输电系统规划,设计本工程与电网的接入方案,以明确输电线路的走线路径、出线回路、接入位置等。

3.32 海域使用论证报告

对使用海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评估核电厂运行期间温排水和放射性废液排放对受纳水域的实际影响,核电厂取水设施的卷吸效应和机械碰撞对水生生物的损伤影响,及运行期间对厂址附近海域的环境影响。

3.33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分析核电厂可能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环节和人员接触情况,预测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作人员健康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危害程度,论证防护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合理性,提出相关补充措完善职业病危害防治对策,使项目建成投产后能符合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要求,最终达到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障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和安全的目的。

3.34 职业安全预评价

辨识建设项目所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价其危险等级及可接受程度,并由此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的职业安全对策措施,提供决策参与和职业安全设计的依据。

4、经验总结

4.1 长周期和获取基础资料的专题要尽早开展

部分专题的周期跨度较长,如厂址气象观测需两年,水文站设测、海域生态调查等需一年,这类专题应尽早开展,为后续相关专题的开展及相关报告的编制创造条件。

提供基础资料的专题是开展各相关专题的基础,如陆域、水域的地形测量,地震、地质情况的勘测,水文气象观测等获取基础资料的这类专题应尽早开展。

4.2 明确专题间相互关系,合理安排专题开展计划

了解专题间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专题开展计划,可提高核电前期工作开展效率。如水文站设测资料是开展海洋水文、泥沙数模、温排水和放射性液态流出物数模专题的基础,而这三个专题又是开展取排水工程方案设计的基础;地质调查、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是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专题的前提条件等等。

4.3 做好沟通协调,确保各相关专题成果的一致性

为保证环境影响报告书、厂址安全分析报告、可研报告的顺利编制及报告合理,在专题开展过程中须加强沟通协调,确保各相关专题成果的一致性。如厂址区域岩土工程勘查和地质调查的岩性、水文站设测与海洋水文专题计算的理论深度基准面等。

4.4 严格控制外委专题的质量

工厂供电论文篇(2)

作者简介:王筱珍(1963-),女,江西吉安人,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李一峰(1966-),男,山西孝义人,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广东 湛江 52408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45-0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融电气技术、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宽口径应用型专业,在广东海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工厂供电”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是十分重要的。笔者从事“工厂供电”课程教学多年,一直坚持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至今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借本文把多年来的教学方法总结出来,仅供同行参考。

一、上好首次课

要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课程的目的、意义以及实用性。课程的首次课是课程的开篇课,是激发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的最佳时机。我们在首次课中不急于讲授课程的具体内容,而是向学生介绍课程的内容构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学习课程的目的和意义。紧接着布置课程设计任务——某机械厂供配电系统的初步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中的设计内容应按设计顺序列写详细,它们与教材目录中的顺序大致一致,例如:工厂的负荷计算;变配电所主接线方案的确定;短路计算;一次设备的选择;继电保护方案的确定及其整定计算;防雷保护及接地装置设计。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内容的解读,可进一步体会课程内容构架及其相互间的关联关系,并初步了解课程内容在工厂供配电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二、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

传统的课程设计是在课程的理论教学完成之后进行的,其缺点是:学生在理论学习时对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的认识。“工厂供电”课程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一边学习一边练习。以前我们只要求学生做每章后的习题,但习题都是小题,且各章习题的练习内容之间没有关联,学生只是做些离散的习题。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学生学到相关的知识内容就可进行课程设计中的相应内容的设计,学生就能及时地把理论知识与工程设计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以课程设计为纲,把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同时,课程学完之时,课程设计也基本完成,不需专门一周时间做课程设计,节约了学生的时间。有些好学或自学能力强的学生甚至提前通过自学来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达到创造性学习之目的。

三、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工厂供电”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而且工程实践性强,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1)对负荷计算、短路电流计算、电气设备选择与校验、导线截面选择、继电保护原理、无功补偿等内容,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讲授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让学生课后通过课程设计去消化和扩展。

(2)对工厂变配电所及其一次系统、高低压供电线路与敷设、防雷接地、变电所结构与布置等内容,则先在课堂上讲授基本理论、重点、难点,然后把学生带到学校的主变电房、图书馆变电房及工程训练中心(金工实习厂)变电房参观见习。

(3)对变压器、高低压电气设备的结构、原理等内容,则主要在湛江变压器厂和湛江高压电器公司以实物教学为主,教师根据现场的电气设备,介绍其结构、工作原理;通过参观变压器的制造生产线,学生对变压器的制造工艺、材料、内部结构、出厂试验等有较深刻的了解。

(4)通过广东华德力电气有限公司的现场教学,学生对工厂高低压开关柜的种类、柜内设备配置及其接线方式、继电保护的配置及自动装置等有比较好的认识,同时,学生可见习工厂供配电系统中的多种一次设备。

采用课堂讲授、实物教学、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感性化,可使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较完整地建立起供电系统的概念;有利于充实“工厂供电”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布置文献查阅性的作业

由于学时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上把课程所涵盖的内容都一一讲清,特别是新设备、新技术发展很快,涉及面也很广,很难在课堂上讲得全面,只能是简单介绍,而要求学生课后有一定的相关文献资料阅读量。为了监督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一般要求学生撰写相关的小论文,比如:论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论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型式;工厂高低压开关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浅谈环网供电技术的发展;论非金合金变压器的发展。

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或对某一专题理解得较深,或对供配电系统的新设备、最新技术及发展前沿有较全面的了解。例如,通过做“论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小论文,学生对电力系统中性点各种运行方式的特点及其使用范围、目前10kV城市环网的中性点运行方式等就有较深的理解,其掌握的知识大大超过教材的内容;通过做“工厂高低压开关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小论文,学生对工厂高低压开关目前技术及未来的技术发展就有较全面的了解。

五、抓住实验教学环节

我校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培养“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三能”型人才。“能安心”是指扎根基层一线、热爱本职工作的敬业奉献精神;“能吃苦”是指能经受艰苦环境、艰苦岗位和各种困难的磨练,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能创业”是指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善于灵活运用于工作实践的开拓创新能力。

“工厂供电”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工程性很强的课程,有很多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必须在实验中得到学习和提高。因此“工厂供电”的教学,不仅要进行理论教学的改革,而且必须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加深学生对相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教学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寻求知识。

目前,我校开设的工厂供电实验有:继电器特性实验;10kV线路过电流保护综合实验;电力变压器差动保护实验。此外,还有两个拆装实验:继电器拆装,让学生拆装电流继电器、电压继电器、时间继电器、信号继电器和中间继电器等常见继电器,使学生掌握常见继电器的实际结构、工作原理;高压断路器、变压器、PT、CT、低压空开的拆装,这些电气设备中有的是从学校变电房退役下来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10kV线路过电流保护综合实验和电力变压器差动保护实验,我们只给出实验内容和实验目的,提供实验设备,要求学生自己拟定实验接线及步骤,经实验指导教师审阅后,学生完成接线。对于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提出见解、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解决方案,并对这些学生给予表扬。这样的实验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实验课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有兴趣的学生,实验室在正常上班时间之内都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上或者自己查阅的资料作实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尽管拆装实验既累又脏,但在了解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方面,其他教学方法难以替代,同时也是符合我校“三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

六、抓好课程设计,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正如前述,在本课程的首次课中就下达课程设计任务,设计工作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边学边练。课程设计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及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而且是对学生进行工程训练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围绕“工厂供电”课程内容所做的综合训练。在课程设计中,着重让学生掌握工业企业供配电系统的设计步骤和基本工程设计方法,锻炼学生的工程计算和设计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供配电系统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方法;培养学生遵守电气设计相应规范的意识。总之,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得到电气设计工程师的初步训练。

课程设计环节中,教师只下达设计任务书,给出题目、原始资料、设计内容及要求。设计工作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教师的指导重点是抓总体方案制定,抓进度,抓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和图纸的绘制,对学生设计中错误或不规范处加以引导,由学生自己纠正或改进。并且鼓励学生多查阅文献资料、设计规范,鼓励提出多种设计方案,引导学生对不同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为保障课程设计的顺利实施,在课程设计中安排学生到我校的主变电房、图书馆变电房及工程训练中心(金工实习厂)变电房现场参观见习,并看其设计图纸。

七、结语

“工厂供电”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而且工程实践性强,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很难保证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坚持“理论+实践”的指导思想,在“工厂供电”课程教学方法上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努力,学生的“工厂供电”课程学得扎实,基础牢靠,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得到了电气设计工程师的初步训练。这些都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业企业供配电系统设计及维护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工厂供电论文篇(3)

一、概述

依据某电厂原设计图纸,#1、2机组保安段正常情况下分别由汽机、锅炉段供电,事故情况下由柴油发电机经保安C段提供备用电源,各路电源之间的切换由DCS实现。

运行经验表明,由热工DCS逻辑实现保安段各路电源间的相互切换,存在以下不足:

热工DCS搭接实现的逻辑较复杂,且无法实现保安C段和保安段间的同期并网。

热工与电气专业间二次回路联系较多,不利于系统安全运行;

热工与电气专业间分工界线不够明确,不利于设备的运行维护;

对柴油机进行定期带负载试验时,需要运行人员到柴油机并网柜处强制操作,工作量大、且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确保保安段电源的可靠性、减轻运行维护人员的工作量,电厂电气专业人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在保安段进行了加装MFC5208A发电厂电源自动切换装置的技术改造。结合装置特点,本次改造除解决以上不足点外,还增加了如下功能:

支持供电方式的无扰动恢复。保安段由柴油机供电方式恢复至厂用电供电方式时,原DCS切换逻辑仅支持串联切换;加装该装置后,可以实现并联/串联两种方式恢复至厂用电供电方式。

支持二次失压切换功能。当由一路厂用电源切换至第二路厂用电源后0.3S母线仍失压时,装置自动立即发启动柴油机的命令,从而能迅速恢复对保安段的供电。若是DCS逻辑,则需要远方手动投锁,DCS在判明两路厂用电源开关均在跳位时才自动联启柴油机,从而大大增加了对保安段恢复供电的延时。

自动进行快速切换。(1)当检测到供电段厂用电源消失(即部分厂用电源消失)时,自动快速切换至第二路厂用电源方式。(2)当检测到全部厂用电电源消失(如厂高变故障保护动作)时,自动等待7S (该时间可依据实际情况整定),切换至第二路厂用电源;若7S后第二路厂用电源仍未恢复,装置自动联启柴油发电机,仍能迅速恢复保安段的供电。

二、装置切换逻辑说明

下面附上电源自动切换装置的动作报告,说明保安段三路电源的切换逻辑。

注:开关1是汽机段来的K3开关,开关2是锅炉段来的K7开关,开关3是柴油发电机来的K1开关。

2.1 自投方式一:开关1是工作电源,开关2和开关3为第一备用和第二备用电源,若开关1偷跳或母线失压时,装置在确认开关1跳开后,先切向第一备用开关2,假如7S内开关2拒合或即使闭合但0.3S后母线仍然失压,装置发跳开关2,启柴油发电机的命令,等待保安2C段电压建立起来后,合上开关3。

2.1.1 开关1偷跳

结论:动作正确。

2.1.2 母线失压

结论:动作正确。

2.1.3 母线失压,成功合上第一备用开关后,母线二次失压,启柴油发电机,等待保安2C段电压建立起来后,合上开关3。

结论:动作正确。

2.2 自投方式二:开关2是工作电源,开关1和开关3为第一备用和第二备用电源,若开关2偷跳或母线失压时,装置在确认开关2跳开后,先切向第一备用开关1,假如7S内开关1拒合或即使闭合但0.3S后母线仍然失压,装置发跳开关1,启柴油发电机的命令,等待保安2C段电压建立起来后,合上开关3。

2.2.1 开关2偷跳

结论:动作正确。

2.2.2 母线失压

结论:动作正确。

2.2.3 开关2偷跳,7S内开关1拒合,则启柴油发电机,等待保安2C段电压建立起来后,合上开关3。

结论:动作正确。

2.3 手动恢复:开关3是工作电源,开关1和开关2进线侧有压,都处于就绪态,装置支持手动并联或串联恢复至开关1或开关2供电。

2.3.1 串联恢复至开关1

结论:动作正确。

2.3.2 并联恢复至开关1

结论:动作正确。

2.3.3 串联恢复至开关2

结论:动作正确。

2.3.4 并联恢复至开关2

结论:动作正确。

2.4 保护闭锁:开关1是工作电源,开关2进线侧有压,处于就绪态,或开关2是工作电源,开关1进线侧有压,处于就绪态,当工作电源的上一级开关因高侧过负荷或低侧零序保护动作(即模拟保安段母线故障,上级电源保护装置动作闭锁切换)时,不切换。装置动作报告无开关动作记录。

结论:动作正确。

柴油机并网试验:开关1是工作电源,开关2进线侧有压,处于就绪态,

柴油机并网试验开始:首先启动柴油发电机,60S内判同期合上开关3,运行30S后,跳开开关3。

结论:动作正确。

工厂供电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TU271.1文献标识码:A

1热电厂热负荷分配的研究

我国传统的热量分配法,其特点是热电联产的好处全部归电,结果是热电联产中热化发电部分的热力循环效率为“1”,且大大低于凝汽发电热耗,所以进行热电厂热负荷分配的实质就是要保证一定热负荷下的热化发电为最大。热电厂中可以进行热负荷分配的机组的类型一般有背压机和抽凝机两种,热负荷分配就是确定所有供热机组间的供热量大小。首先讨论热电厂只对外供一种热负荷的分配方法。

如果热电厂只对外供一种热负荷,由于机组的进汽参数恒定,同时热用户也要求供汽参数一定,如不考虑汽轮机相对内效率的变化,则各机组的发电功率为

Nd(j)=K(j)Dn(j)(1)

式中Nd(j)-j#机组的热化发电功率KW

K(j)-热化做功系数,根据各机组的参数计算得出的常数KWh/kg

Dn(j)-j#机组的供热蒸汽量Kg/h

热化做功系数K(j)为

式中h0-汽轮机进汽焓KJ/Kg;hn-汽轮机供汽焓KJ/Kg;hi-第i级抽汽焓KJ/Kg;a(j)-第j级抽汽系数;m-从第1级到供汽的抽汽级数。

抽凝机组的供热量是由旋转隔板或调节阀维持其抽汽参数的,如果只考虑从进汽到抽汽供热段的供热汽流部分,也可以作为一个相当背压机处理,于是得出其热化发电功Nd(j)与供热汽量Dn(j)关系与(1)式相同。如图2所示的抽凝机组,其热化作功系数K(j)的计算式与背压的式(2)相同。

根据热电厂各种能供热的机组参数进行额定工况和各种变工况的计算结果,从而可以得出各个机组的热化作功系数K(j)(表示Kg供热蒸汽的联产发电量),在此基础上进行热电厂的热负荷分配,其分配方法是依热化作功系数K(j)的大小顺序来确定各机组带热负荷的顺序,即让热化作功系数K(j)最大的机组先带到该机的最大热负荷,然后让K(j)次之的机组带,最后由K(j)最小的机组带。以上讨论了热电厂只有1种热负荷的分配方法,如果热电厂需对外供多种品质的热负荷,其热负荷的最佳分配方法是:

(1)针对每一种品质的热负荷,将能带该品质热负荷的机组按上述式(2)计算该品质热负荷的热化作功系数;(2)利用线性规划求极小值的方法对式;(3)进行各机组各种热负荷的分配。

式中Nd-全厂的总热化发电功率 KW;K(i,j)-第j#机组第i种品质热负荷的热化作功系数KWh/kg;Dn(i,j)-第j#机组所带第i种品质热负荷的蒸气量kg/h;m-全厂的机组台数;n-全厂需对外的热负荷种数。

2热电厂电负荷分配方法的研究

热电厂电负荷分配方法是先将其热负荷分配完之后再进行的,由于进行热电厂负荷分配时其全厂的总电荷是一定的,在其热负荷分配完之后,热化发电总功率已确定,所以电负荷分配的实质就是确定各个机组的凝汽发电功率,以确保全厂热耗为最小。根据式(1)可以得出各个机组各种热负荷品质的热化发电功率。在热电厂的总功率中扣除其所有热化发电功率即可得到凝汽发电的总功率,即

式中Nc-热电厂凝汽发电的总功率 KW;Nd-热电厂的总发电功率KW;Nj-j#机组所带各种品质热负荷的热化发电总功率KW;m-热电厂的机组台数。

对凝汽机组,其热耗量是发电功率的单值函数,可以经过机组的变工况计算后得出如图2所示的分段直线。

对抽凝机组,其热耗量是凝汽发电功率和热负荷的单值函数,经过机组的变工况计算得出如图3所示的多条分段直线。

由于凝汽机组和供热机组的凝汽发电热耗与凝汽发电功率的关系都是分段直线,可以用式(5)来表达

Qj=αjNdj+Cj(5)

Qj=αjNdj+Cj (5)

Qj-j#机组凝汽发电热耗量 KJ/h;Ndj-j#机组凝汽发电功率 KW;αj、Cj-与j#机组性能有关的常数(对抽凝机组,与热负荷有关)。

由于进行凝汽发电负荷分配时各供热机组的热负荷已分配完毕,所以各抽凝机组的凝汽发电热耗与凝汽发电功率关系式(5)中的αj、Cj也可随之确定。这样,各个可带凝汽发电机组的各段直线的斜率αj就已确定为定值,根据线性规划理论可以得出凝汽发电功率的分配方法为:首先由所有各机组αj最小的机组带,带到该机组出现αj转折点(该机αj有变化)或最大凝汽功率(如该机的αj无变化)时,再比较其它的所有αj值,又让这些αj值中最小的机组带,依此类推,最后由αj最大的机组带。

利用上述方法完成凝汽发电功率的分配后,各个机组所带的电负荷就等于其热化发电功率和凝汽发电功率之和。

3 热电厂负荷的最佳分配方法

根据前面的热负荷分配方法和电负荷分配方法的研究结果,可以归纳出热电厂的最佳负荷分配方法如下:

3.1 按简捷计算方法 整理热电厂各台机组的热力系统参数,并进行额定工况下的热力系统计算,得出各机组各种品质热负荷下的热化作功系数。

3.2 利用变工况计算方法计算各个机组凝汽发电的热耗与凝汽发电功率的分段函数关系。

3.2.1 根据热网要求的各种品质热负荷数量,按热负荷分配方法进行热电厂的热负荷最佳分配确定各个机组的热负荷。

3.2.2 根据热负荷最佳分配结果确定全厂的总热化发电功率。

3.2.3 根据电网要求的电负荷,利用式(4)确定全厂的总凝汽发电功率。

3.2.4 按电负荷分配方法进行凝汽发电的最佳分配,从而确定各机组的凝汽发电功率。

3.2.5 将各个机组的热化发电功率与其凝汽发电功率相加,得出该机组的实际电功率。

4 结语

从前面的理论分析和实例验算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热电厂负荷分配方法是切实可行的,且分配过程简捷、快速,可以大大缩小进行分配的工作量,对确定热电厂的最佳运行工况具有重要意义。

工厂供电论文篇(5)

从传统的单一传授型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提高素质为目的的新模式。

1.1 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 根据高职学生比较活跃的特点,笔者在讲解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解“工厂电力负荷的计算”一节中的二项式系数法时,在新知识引入之前首先提出问题:“多组用电设备的计算负荷怎么计算?”使学生带着悬念、质疑学习,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找出答案,由“有疑”到“质题”再到“答疑”,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得到锻炼,智力也得到逐步发展。

笔者在讲解时经常组织课堂讨论。课题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有时间思考,允许相互交流、讨论和争辩,最后得出正确答案。例如在讲解“短路电流的计算”一节时,提出问题:“同一电阻或电抗值在计算低压侧的短路电流和计算高压侧的短路电流时不相同,需要进行等效换算,这是为什么?”大多数学生开始不明白,经过讨论后理解深刻,掌握知识牢固,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思想沟通、坦抒己见,形成刻苦钻研、虚心好学的学习风气。

1.2 采用课堂、多媒体教室、实习基地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同章节可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一节中可采用一种教学方法,也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电气设备及导线截面的选择与校验”一节时,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基本内容,学生课后通过作业、设计消化和扩展。在讲解“过电压与防雷”一节时,采用多媒体教学。避雷针保护的区域用flash课件,课堂上静悄悄的,学生聚精会神观看大屏幕,提高了课堂效率及学生整体素质,焕发出课堂活力。在讲解发电厂内容时,把学生领到热电厂进行现场教学,边参观边由工程师讲解,最终把热电厂精辟概括为九个字:“磨煤面、三千转、三根线”。在讲解“高低压电气设备”一节时,在校内实习基地以现场教学为主。学生在现场直观理解、消化所学内容,提出各种实际问题,老师给予解答,加深对供配电系统的认识,培养认知能力。

1.3 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工厂供电》课程中计算方法、设备选择与校验方法大同小异,基本不变,但电气设备发展迅速,教材中新型号、新技术介绍甚少。笔者适当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如国内、外发电厂的发展及趋势,长江三峡水电站的介绍等,学生对新设备、新知识表现出浓厚兴趣,向老师借阅资料,或上网查阅,下载资料,共同讨论,扩展知识面。

2 健全实践教学,强化学生能力

《工厂供电》课程除理论教学外,还需要有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健全了《工厂供电》课程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三个环节。

2.1 课程实验 在理论教学中,结合教学进度、教学要求合理安排课程实验,利用学校实验室现有实验设备进行,通过实验巩固和丰富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方法,培养操作技能,增强动手能力。

基本实验内容:实验一:高压断路器的结构与特性实验;实验二:电磁型电流继电器和电压继电器实验;实验三:定时限过电流保护实验;实验四:反时限过电流保护实验;实验五:电力电缆绝缘电阻的测量及故障探测。

新增设计性实验内容,让学生根据实验题目自行设计?p接线来完成。实验一:电流电压连锁速断保护与过电流保护;实验二:反时限电流保护与过电流保护。

2.2 课程设计 在理论课程结束后,进行为期两周的课程设计。设计过程中始终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2.1 课程设计目的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规范和基本的设计步骤,初步学会从技术及经济角度论证供电方案的可行性,基本掌握工程文献的撰写过程,学会运用AutoCAD绘制电气工程图等。

2.2.2 课程设计内容 以6~10kV车间变配电所及以下系统的设计为重点,包括变配电所设计、高低压配电线路设计和电气照明设计三个方面,以下是学校近年使用的设计课题:

课题一:某机械厂供配电系统设计。课题二:某车间变电所设计及低压配电系统设计。课题三:某学校生活区供配电系统设计。课题四:某办公楼供配电系统设计。课题五:某宾馆供配电系统设计。

2.2.3 课程设计进行方式 给学生提供最新的设计参考资料,校内资料普遍陈旧,笔者走访一些设计单位、生产厂家,收集一些最新的设计规范、设计资料,供学生参考。引入计算机进行供电系统设计方面问题及撰写设计说明书,利用AutoCAD和Protel绘制配电系统图、平面图,摆脱大量繁琐的计算和图纸的修正。

注意指导技巧。老师指导重点放在总体方案制定、进度,说明书的撰写和图纸的绘制上,对设计错误或不规范处加以引导,使其纠正。允许用不同方案设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加强课程设计过程管理,采取分组分场地进行,每组选两名有责任心的学生为组长,负责本组考勤、设计任务分配、成果汇总等。重视设计总结工作,撰写课程设计完整报告,字数不得少于1.5万字,有300字左右的论文摘要,并附参考文献目录。

2.3 生产实习 课程结束后,安排为期三周的生产实习,实习地点安排在开关厂、电气控制柜生产厂。学生进入工厂,跟随工人师傅上下班,请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现场讲解。通过实习可达到以下目的:①认识各种高、低压控制电器的用途、结构、工作原理。②学习各种高、低压开关柜的一次接线方案及一次接线工艺。③学习各种高、低压开关柜的二次接线方案及二次接线工艺。

工厂供电论文篇(6)

0.前言

目前,国内的热电联产机组多为300MW级供热机组,按照该等级机组的最大供热能力,热网循环水泵的流量将达到10000t/h。由于电厂一般距市区较远,热网供热半径多的达到十几公里,阻力较大,因此,作为热水网供热“心脏”的热网主循环水泵需配置高扬程、大功率水泵,拖动水泵的功率几乎均在1000kW以上。

热网循环水泵大多数都是由电动机驱动,系统简单,但是也有一些电厂出于减少厂用电的目的,使用工业汽轮机驱动热网泵。本文即针对这两种驱动方式进行技术经济的分析,为电厂的设备选型提供参考。

1.热网循环水泵驱动方式的介绍

热网循环水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电动热网循环水泵,驱动设备为电动机,另一类为汽动热网循环水泵,驱动设备为工业汽轮机。工业汽轮机一般为背压式,是以压力蒸汽冲动汽轮机叶轮做功的原动机。汽轮机的进汽可以是新蒸汽,也可以是汽轮机的抽汽或背压排汽。热网循环水泵在所有的采暖供热机组中均有应用,基本上都采取的是第一类电动机驱动的方式,采用液力耦合器或者变频器进行调节。目前也有一些热电厂也采用了汽动的热网循环水泵,例如华能临沂电厂、华能国际丹东电厂、江苏阳光璜塘电厂等。

2.电泵和汽泵的技术经济比较

2.1比较原则

在电厂中,采用工业汽轮机驱动设备主要是为了在发电机容量相同的情况下,适当增加锅炉的出力,电厂能多向电网供电。

由于热网循环水泵数量多、功率有限,且配置单独的汽轮机系统复杂、布置紧张,所以,国内目前投运的300MW级供热机组,除少数电厂采用汽泵外,例如华能临沂热电厂每台机组配置两台50%汽泵,另设1台50%电泵作为备用,大多数电厂均配置电动热网循环水泵。

对汽泵方案和电泵方案进行全面的比较的两个基本原则:

其一、两个方案的比较基础是各主机配置容量相同,即锅炉的各种出力工况下给水流量、汽轮机的主蒸汽、再热蒸汽压力、温度和流量参数相同、发电机容量相同。汽轮机维持高、中压缸设计基本不变,因此各主机的价格基本相同。主机配置相同,主要是由于主机的定义是按照纯凝工况来进行设计,所以,不论是采用汽动或者是电动热网循环水泵,对机组的容量没有影响。

其二、两个方案循环水泵组配置相似,功能基本相同,电泵方案采用2×50%容量电动调速热网循环水泵,汽泵方案采用2×50%容量汽动热网循环水泵。全厂共设4台热网循环水泵,不设备用泵。

2.2两种方案对于汽机热平衡图的影响

东方汽轮机厂对于某工程的相同外界条件,分别提供了配置电动热网循环水泵和汽动热网循环水泵的热平衡图,两个方案的各工况主蒸汽、再热蒸汽的流量、压力、温度均相等。

采暖期额定抽汽工况主蒸汽参数如下:1144.5t/h,24.2MPa(a),566℃,此时,电泵方案发电机端输出电量为320.817MW,汽机热耗为6342kJ/kWh,汽泵方案发电机端输出电量为318.847MW,汽机热耗为6357kJ/kWh。

热平衡图上真实、详细的各技术参数是进行方案比较的基础。

2.3安全可靠性比较

汽动泵系统相对复杂,运行操作也比较复杂,工业汽轮机的进汽参数会随着主机参数变化而昼夜变化,运行调节频繁。

电动泵方案系统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快速启动,不但能满足带基本负荷的运行要求,同时也能满足机组调峰运行时灵活调节的要求。另外电动泵运行不受主机参数变化的影响。

所以,在安全可靠性上汽动泵不如电动泵。且在国内在热网循环水泵上采用汽动泵的电厂并不多。

另一方面,汽动泵从四段抽汽作为汽源,在最大循环水量时,抽汽量基本已达到四段抽汽的极限,汽轮机不能提供辅助蒸汽作为机组的备用汽源,必须通过其他的方式获得辅助汽源。

2.4两种配置方案对投资的影响分析

2.4.1主机设备比较

两个方案配置的锅炉参数完全一样,故对锅炉的选择无影响。

电泵方案将局部增加中压缸的通流量,经咨询汽机厂,此变化基本不影响机组价格。

2.4.2控制系统比较

电泵方案的循环水调节在DCS中实现,控制点数较少。

汽泵方案的循环水调节在循环泵汽轮机电液控制系统(MEH)中实现,控制点数较多,需要增加专用的MEH机柜,控制方案较复杂。循环泵汽机的运行又受到大机抽汽的影响,同时又影响了循环水的调节。另外、由于控制点数增加,需增加计算机电缆和有关的控制柜,两台机组约增加60万元。

2.4.3电气系统比较

在电缆和开关柜方面,电泵方案较汽泵方案的用量有所增加,两台机组约增加60万元。

2.4.4主厂房设备布置及安装比较

热网循环泵的配置方案对主厂房的布置格局和主厂房容积将产生影响。若采用汽动循环水泵,由于工业汽轮机的进汽来自四段抽汽,排汽排至五段抽汽,管道系统较为复杂,因此采用单元制的采暖供热系统,热网设备分散布置在汽机房内较为合适。电动循环水泵不受此限制,既可以分散布置在汽机房内,也可以集中布置热网首站。

将热网设备分散布置在汽机房,取消热网首站,供热蒸汽管道长度减少,但是增加了供回水管道,且管道较大,在汽机房内布置也比较困难。

2.5年运行费用比较

根据本工程汽轮机热平衡图,按标准煤耗计算可以看出:由于主机的效率高于工业汽轮机,所以电动热网循环水泵的发电量扣除电动机消耗后供电量仍高于汽动热网循环水泵。所以电动方案可以增加电厂的收益(比较基于相同主蒸汽量,上网电价取0.3435元/kWh)。

目前国内很多大容量的机组推荐采用汽动风机,主要原因是在机组的工况定义中,采用汽动风机后可以增加主蒸汽的流量,扣除引风机的用汽量后,还可以发铭牌功率,这样就可以增加供电量,获得较大的供电收益。但是对于热网循环水泵而言,由于机组的工况定义是在纯凝工况,所以在供热时,并不能增加主蒸汽流量,从而导致发电量小于电动方案。

2.6综合经济分析

注:年固定费用率取14.5%。

3.结论

工厂供电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TU9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9-0102-02

1 热源厂变电所

1.1 变电所变配电方案选择(以设计过的某热源厂用电负荷为例)

热源厂用电负荷为二级用电负荷,由两路10kV市电线路供给。两路电源同时工作(均应满足热源厂全部电力负荷),互为备用。

1.1.1 热源厂负荷计算及低压变压器的选择:

用电负荷计算采用需要系数法:需要系数:0.85;功率因数:0.80

工程计算负荷:

其中:10kV有功功率:7395kW

10kV无功功率:5546.3kVAR

10kV视在功率:9243.8kVA

0.4kV有功功率:2572kW

0.4kV无功功率:1929kVAR

0.4kV视在功率:3215kVA

1.1.2 变压器的选择:

方案一:

根据计算,共设置两台10/0.4/0.23kV400kVA变压器和两台10/0.4/0.23kV1600kVA变压器。

两台10/0.4/0.23kV400kVA变压器购买费用大约为15

万元;两台10/0.4/0.23kV1600kVA变压器购买费用大约为38万元。

方案一总购买费用约为53万元。

方案二:

根据计算,共设置两台10/0.4/0.23kV2000kVA变压器。两台10/0.4/0.23kV2000kVA变压器购买费用大约为50万元。

由于热源厂供热不是全年供热,沈阳地区供热天数为151天,仅占全年41%天,其他均为非采暖期,非采暖期变电所供配电主要用于日常供电及设备维护和检修。

方案一在供热时,两台10/0.4/0.23kV400kVA变压器和两台10/0.4/0.23kV1600kVA变压器,均全部投入运行。非采暖期两台10/0.4/0.23kV1600kVA变压器停止运行,两台10/0.4/0.23kV400kVA变压器投入运行,供给热源厂照明、检修设备及厂区内蓄水池泵房、厂区道路照明等电力负荷。此方案两台10/0.4/0.23kV400kVA变压器基本能达到非采暖期满负荷运行,其中一台变压器出现故障时,另一台变压器能满足主要用电设备供电,保证非采暖期用电的可靠性。此方案其缺点是变电所占地面积比方案二要大些,初投资也比方案二要高些。

方案二在供热时,两台10/0.4/0.23kV2000kVA变压器均全部投入运行。非采暖期一台10/0.4/0.23kV2000kVA变压器停止运行,另一台10/0.4/0.23kV2000kVA变压器投入运行,供给热源厂照明、检修设备及厂区内蓄水池泵房、厂区道路照明等电力负荷。由于非采暖期没有太多的用电负荷,所以一台10/0.4/0.23kV2000kVA变压器不能达到满负荷运行。其缺点是运行不经济,非采暖期变压器出现故障,热源厂内将全部停电,不能保证用电的可靠性。同时变压器的年运行费用还比方案一要高。

综上所述选择方案一更适合热源厂供配电的要求。从配电变压器经济使用期20年来看,方案一不论从供配电可靠性,还是从长远运行费用上将更优于方案二。

1.2 变电所供配电系统选择

10kV高压配电系统为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两路10kV高压电源引入并同时工作,互为备用。采用分段单母线接线方式,设置高压母线联络柜联络。高压母线联络柜二次操作线作电气闭锁,双路10kV电源正常情况下,保证不能合上高压母联断路器,两段母线分别由两个工作电源供电。当一路工作电源发生故障被切除后,高压母联断路器自动合闸,由另一路工作电源供给变配电所的全部负荷。当停电电源恢复供电时,手动断开高压母联断路器,然后使恢复供电的高压进线断路器合闸,高压配电系统恢复两路电源供电。高压配电系统采用放射式的配电方式。

0.4kV低压配电系统为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非采暖配电系统与采暖配电系统分开自成体系。两个配电系统均采用按本系统变压器分段单母线接线方式,设置低压母线联络柜联络。正常时低压母联断路器分闸,变压器分列运行。当其中某一台变压器发生故障或停电时,手动切除系统部分不重要负荷后,合闸低压母联断路器,不停电或不故障的变压器负载主要负荷用电。当停电电源恢复供电时,手动使低压母联断路器分闸,然后使恢复供电的低压进线断路器合闸,低压配电系统恢复两路电源供电。低压侧采用放射式和树干式相结合的配电方式。

1.3 变电所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分为交流操作和直流操作,虽然直流操作比交流操作要增加一些投资,但对于建设整个热源厂投资是非常少的。所以笔者认为操作系统宜采用直流操作,提供可靠直流电源。这样将为控制、保护装置、分合闸回路提供可靠保证。

2 热源厂主厂房配电系统

10kV、0.4kV电源均以电缆方式由变电所高低压配电室引至主厂房电气控制室,经电气控制柜再分配至用电

设备。

(1)热源厂循环水泵一般都在3台以上,从工作经验来看,每台循环水泵的供电电源应由变电所不同段的高低压段引来,这样变电所高低压段不论哪一段有故障,都不能影响其他段供电的循环水泵正常运行,为循环水泵可靠运行提供保证。

(2)热源厂锅炉系统有引风机、鼓风机、炉排电机和分层给煤电机组成。锅炉系统用电设备的电源宜由变电所同一段的高低压段引来,这样变电所高低压段不论哪一段有故障,热源厂内本段供电的锅炉系统的引风机、鼓风机、炉排电机和分层给煤电机停止运行。不影响其他锅炉系统的引风机、鼓风机、炉排电机和分层给煤电机的正常运行,为城市供热正常运行提供保证。

(3)热源厂内移动检修电源一般都设置一台HH3-100/3开关,真正用电设备检修和维护时,对检修人员是非常不方便的。所以对热源厂锅炉本体和有地面下除渣沟的移动检修电源。需要设置一个配电箱,配电箱内应有:12V的电源、供移动照明使用,还需要有三相电源及单相电源,单相电源电源还需有三孔插座和二孔插座(见图1);对热源厂普通移动检修电源也应设置一个配电箱,配电箱内应有:三相电源及单相电源、单相电源电源,还需有三孔插座和二孔插座(见图2)。

3 热源厂内蓄水池泵房配电系统

一般蓄水池泵房都不设置柴油发电机。笔者认为由于热源厂的生产用水是由设置于厂区蓄水池泵房内的生产给水泵供给,热源厂的突然停电会造成热水锅炉的汽化,为了保证热水锅炉的安全运行,需在蓄水池泵房设置一台柴油发电机,以保证生产给水泵的正常运行。同时为了保证蓄水池泵房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蓄水池泵房进户电源应由不同变压器低压段引来,再设置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见图3)。这样才能确保蓄水池泵房供配电系统可靠

运行。

以上就是作者在设计工作中的一些经验,仅供同行们参考。

4 结语

集中供热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实现集中供热不仅能向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还能够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作为热源厂供配电设计工程师,我们应本着安全、可靠、实用、经济的原则。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工程实践并努力创新,寻求最佳的供配电系统设计方案,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工厂供电论文篇(8)

(山东齐鲁石化工程有限公司 255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厂供配电系统的选择,

不仅关系着工厂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还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

的迅速发展。由此可见,在工厂日常发展的过程中,供配电系统方

案有着极其重要用。面对多种供配电系统法案,专业人员只有将其

进行比选后,选择合适的供配电系统,才满足工厂的发展需要。在

此,针对工厂供配电系统的方案比选,做以下论述。

【关键词】工厂供配电;配电系统;方案比选

电能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能源之一,不仅关系着人们的日

常生活,同时还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

发电厂负责人们生活中的一切用电需求,在整个电力系统中,工厂

供配电作为电力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其核心任务就是对工厂所需电

能进行及时的供应与分配。在工厂供配电系统中,主要由总降变电

所、高压配电所、配电线路、车间变电所和用电设备所组成。工厂

生产经营的根本目的在于减少成本开支,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而

供配电系统方案的比选,不仅关系着工厂的生产成本,同时还关系

着工厂今后的发展。在此,本文从工厂供配电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与要求以及工厂供配电系统设计方案的比选等两个方面出发,针对

工厂供配电系统方案比选中存在的问题,做以下分析:

1. 工厂供配电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在工厂供配电系统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要满足工厂日常生产活

动外,还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节省用电成本。在工厂供配电系统设计

的基本原则与要求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工厂供配电

系统的设计必须满足工厂对电能的需求,同时还要保障电能的质量,

确保工厂用电正常。其次,在工厂供配电系统设计的过程中,接线

方式应以简单、灵活为主,以便在今后使用的过程中方便操作及维

护。再次,工厂供配电系统的构建必须将成本考虑进去,除了降低

必要的运行费用外,还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减少有色金属的消耗量。

最后,制定供配电系统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因生产发展而引起的负

荷发展,并考虑分期建设的过渡计划。对电源的供电能力、变配电

所建筑匝积、进出线开关数量等,都要预留必要的发展余地。

2. 工厂供配电系统设计方案的比选

工厂供配电系统设计方案比选,所选出的供配电方案不仅关系

着工厂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还关系着工厂的经济效益与今后

的发展,针对工厂供配电系统设计方案比选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具

体分析如下:

2.1 技术比较

在工厂供配电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其系统设计中的技术比较将

直接关系着工厂供配电系统的运行。在整个技术比较中,主要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供配电系统必须具备一定的可靠性,同时还

要从根本上保障供电的数量与质量。其次,工厂作为我国国民经济

的“主动脉”,用电规模较大,电力部门应积极做好电力资源的调度、

操作以及管理等各个方面,尽量避免停电、断电等现象的发生。最

后,工厂供配电系统应从工厂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制定出完善的

供配电管理制度,将用电成本降到最低。

2.2 经济比较

经济比较涉及到工厂今后的发展以及当前的经济利润,在整个

经济比较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 初投资

在工厂供配电系统的初投资中,主要针对系统建立的过程中涉

及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统计。在各个系统方案计算的过程中,排除

方案中相同的部分。初投资的计算数值不代表系统的最终投资数字,

只是系统构建之前的相对数值。

2.2.2 年运行费

在整个年运行费比较的过程中,年运行费主要包括系统使用后

的折旧费、维修费、工人工资、年基本电价费以及年电能损耗费等

几个方面。在年运行费计算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相应的公式计

算,得出供配电系统的年运行费。在计算年运行费的过程中,需要

工作人员结合一年内供配电系统产生的所有费用,同时还要结合当

前市场的电价发展趋势,有针对性的进行计算,以便从根本上保障

年运行费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2.2.3 折回年限

在比较折回年限的过程中,其主要核心在于初投资与年运行费。

针对不同的系统方案,要想从根本上确定折回年限,只需要比较两

个方案中初投资与年运行费的大小,如果一个方案的初投资以及年

运行费都大于另一个方案,则选择该另一个方案。如果初投资大,

而年运行费小,则需要通过计算折回年限来比较这两个方案。

2.2.4 计算费用

随着社会经济市场的迅速发展,在计算费用比较的过程中,需

要工作人员结合工程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及供配电系统的实际工作状

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计算。然而在选择工程供配电系统方案的过程

中,工程人员多采用经济比较法,即哪个方案的计算费用最小,且

供电质量显著,该方案就是供配电系统的最优方案。

2.3 原材料消耗比较

在整个工厂供配电系统方案选择的过程中,原材料的消耗一般

指有色金属对电能的消耗,同时也包括了变压器以及线路两个部门

的消耗。在原材料消耗比较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按照一定的比

重,将有色金属进行统一换算,如:1 吨铝可以换算成0.5 吨的铜,

而1 吨铅则可以当成0.4 吨的铜。通过换算,能够充分保障计算结

果的准确性。

2.4 影响因素的比较

在影响因素比较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工

厂的整体规模。供配电系统方案在制定的过程中,必须以工厂的发

展规模为前提,除了考虑当前工厂发展的状况外,还要结合工厂今

后的发展趋势。其次,在确定供配电系统方案的同时,还应结合安

全等相关问题。最后,在选择供配电系统方案时,必须由专业人员

进行比选,以此来确保供配电系统方案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3. 结论

综上所述,工厂供配电方案的比选,不仅关系着工厂生产活动

的顺利进行,同时还关系着工厂的经济利润及今后的发展。由此就

需要相关人员在工厂供配电系统方案选择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工厂

的实际发展状况,对多种方案进行比选,确定最佳方案。只有这样,

才能保障工厂日常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才能促进工厂经济的迅速

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友文. 工厂供电[M]. 第2 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2] 王艳华. 工业企业供电[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3] 刘从爱,徐中立. 电力工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工厂供电论文篇(9)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6.141

HZ-700工厂供配电监控系统,是为了满足中小型工厂对供配电系统进行电力监控和电量采集需求而研发的配套系统。供配电监控系统的开发研制具有很强的技术基础,整个系统涉及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多个领域。

HZ-700工厂供配电监控系统的使用越来越普及,无论从从整个产品的产业化还是每个独立产品的,HZ-700工厂供配电监控系统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它在同类型的系统产品中,适用范围更广、针对性更强,性价比更高;从每个独立的产品来讲,它制造成本不高、运行可靠性强、稳定性高、安装配置更加灵活、应用范围广、实时性强等优点,因此受到中小型工厂的喜爱。

1 HZ-700工厂供配电监控系统简介

HZ-700工厂供配电监控是一种网络系统,进行实时监测的对象包括:全厂电网及主要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电气参数、电气参数变化、报警等众多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实时在线监测,工厂中供配电设备和主要动力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参数进行在线监测。

对于这些信息可以用直观的图形化方式等,直接显示在主控室的操作台屏幕上或者通过网络传送给各部门的管理人员,这种既是便捷的方式,可以随时发现电力设备的不妥,预防不良状态的发生;系统还具有事故报警和事故追忆的功能,一旦发生问题,系统能够在第一时间预警,保证预警的及时性,还可以有通过系统的对数据的追忆和回访,便于在事后对分析问题和判断情况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该系统还可以实现对变配电所运行的管理、设备及备品备件的管理等。

2 HZ-700工厂供配电监控系统组成

HZ-700工厂供配电监控系统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

(1)采样控制站。系统的这一部分应该安装在工厂的高低压配电室内,配合WB系列隔离电量传感器、ADAM系列数据采集处理模块、开关电源等其他辅助器件,对工厂内的来的0~ 5A(或0~ 1A)交流电流信号、0~ 500V(或0~ 100V)交流电压信号进行现场采集,通过WB系列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把交流电转换成0~ 5V的直流电压信号,之后通过ADAM系列数据采集处理模块进行处理,最后通过RS-485口由现场总线送到控制室里的智能通讯控制器。(2)智能通讯控制器。需要安装在控制室内,是专用门用于智能通讯控制模块,它的使用不仅让数据传输和处理速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了,而且让系统具有更好的延展性,使得配置也有了更大的灵活性。(3)IPC工业控制计算机、不间断电源UPS和打印机等设备,也都需要在控制室内。

3 HZ-700工厂供配电监控系统特点

(1)系统具有稳定可靠性。系统采用的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现场总线技术―RS485总线,这种技术的实际理论通信距离达1200米,可以达到一般小型公司的使用要求。如加个RS485中继器,在理论的通信距离可以再扩大1-2倍。而且,通信电缆仅需一对屏蔽双绞线,一方面减少了许多配线和材料,另一方面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系统具有多样化应用的特点。智能通讯控制器可在需要的情况下,便捷地扩展连接无线数据采集模块,与远端的测控模块进行通讯和数据传输,通讯速度最快可以达到115.2kbps。此外,智能通讯控制器还可以以二线式的RS一485网络为工具,进行多站点串联,增加了系统的多样化应用。

(3)系统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一般说来,汉化的电力监控软件更具操作性,它有着鲜明而独特的设计特点,主要体现在界面更加人性化,系统操作更加简单易学,功能扩展更加方便,后期的维护工作量更小。此外,汉化的系统在联系实际生产状况的基础上,设计了的地线标志的设置、开关等电气设备的运行/检修/备用状态都设置都具有可操作性。

(4)系统具有较高的抗干扰性,主要体现在,从硬件配置和软件设计的采样选择、运输到安装维护的一些列工作,甚至是电缆铺设方式等细节方面,都是经过科学调查,采用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抗干扰和防误动措施,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充分发挥该系统的作用。

4 HZ-700工厂供配电监控系统功能

(1)HZ-700工厂供配电监控系统的实时监测功能。整个系统可以通过网络对工厂内的供电系统、电气系统以及所有的电气设备进行实时监测,把监测到的系统运行参数、主要负荷的运行参数和设备的运行状态结果,在主控室里显示出来,可以让操作者及时、准确、全面地地了解整个工厂的运行实况。(2)HZ-700工厂供配电监控系统的自动报警功能。在监控系统运行后,可以设定电流、电压等电量及开关状态,一旦发生越限、变位等情况,发出明显的预警声音、预警灯以及在主屏幕主动弹出界面等提示方式,提醒故障的发生,当然,系统也可以在不同状态下的动作进行权限的修改,比如开关或接触器变位就可分为正常动作下和事故动作下两种状态的操作事故进行区分提示。同时,系统还对事故预警具有记录和打印功能,甚至可以对不同状态下动作时间和次数分别记录和统计,并设置不同的报警提示。(3)HZ-700工厂供配电监控系统的密保保护功能。作为一个覆盖全场的系统,具有一定的保密功能,是指就系统本身来说,在系统运行中,一旦涉及设置和修改上下限参数以及设置各开关的状态时,均需核对口令,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不相干人员的操作,也可以有效地防止超越操作权限的越级操作事故。(4)报表生成功能。系统可以根据自己实时监测采集到的数据,可以设定固定的间隔时间,根据需要直接生成细节图、趋势图,可以更及时地了解和掌握电力和设备运行参数变化,以便设备运行出现了异常情况,你能够得到解释的了解和解Q,也为后来的配电工作提供参考价值。(5)HZ-700工厂供配电监控系统数据库功能。系统可以根据之前收到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和处理,建立显示和打印属于本系统的数据库。一来发生故障后,可以用做排查故障,检修故障的依据,做出有针对性的排查;二来可以为工厂内各设备的检修、保养等提供更详细的资料和依据。

5 结束语

HZ-700工厂供配电监控系统的投入和运行,可以保证供配电系统安全、可靠、稳定,确保化工生产装置长时间、高负荷生产,促进了设备检修由预防检修向预知状态检修的转变,收到了良好的效益。 此后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工厂的基础装置的扩建进一步完善,对系统进行改造,以满足不断发展的工厂生产对供配电系统提出的要求。

工厂供电论文篇(10)

1 综合厂用电率情况

A电厂1-3月平均为5.74%(含原灰场对外供电),扣除灰场对外供电后综合厂用电率为5.58%,B厂2010年12月、2011年1月、3月平均为6.47%,B厂较高。A电厂与B厂对比如下:

说明:B厂对外供电(即厂东、厂南变)占比与A厂对外供电占比相近,A厂为0.163%,B厂为0.165%。

2 线路损耗情况

2.1 A电厂线损列表如下:

A电厂一月、二月、三月线路损耗,平均线损率为0.15%。

2.2 B厂线损列表如下:2009年12月-2010年1月、3月线路损耗统计分析列表如下:

B厂12月、1月、3月平均线损107万度,线损率为0.58%。

B厂实际线路损耗与理论计算是相符的,具体计算另见分析线损对比报告附件。

对比说明:①A电厂线损值和B厂接近,均为107万度左右(A电厂取一、三两月平均,因二月三台机有停机),但A厂4台机组,B厂一台,线路损耗B厂为A电厂4倍,B厂3个月平均为0.58%,A电厂为0.15%。B厂线损比A电厂高0.43%。

②A电厂线损低原因:线路近,线径大,送出线多。以三月为例:其中38,846.115 万度电(占54%)送到杨御线(2×630线至厂外一公里内变电所),无线损。其余32,806.5628 万度电(占46%)经2×400线路7条线送出,现用最远最多的线路为杨淮线10.833公里,到上河的杨上线最远38.56公里,一到三月总和为受进负荷,无线损,此线仅供联络。

3 B厂用电率情况

B厂实际发电厂用电率(含对外供热、厂东、厂南变)远高于统计发电厂用电率,以高厂变用电表计量值为数据,计算列表如下:

扣除厂东变、厂南变对外供电后发电厂用电率(含供热)列表如下:

4 主变损耗情况

A电厂不计算各台主变变损情况,只统计总损耗。

方法一:总变损除以各台机实际利用小时率。经对数据分析计算后得出A电厂变损与B厂对比如下:

说明:B电厂2011年2月二台机检修,按时间折算后数值相比后存在偏差较大。A电厂主变损耗空载169 KW,负载为699KW,合计为868KW,B厂主变损耗为空载166.9,负载为768.4KW,合计为935.3KW,损耗多67.3KW,约占平均负荷=0.025%。B厂主变损耗比A电厂略高,占平均负荷0.025%。

方法二:利用A电厂变损与B厂变损之比,利用系数计算A电厂变损。具体如下:

再推算A电厂与B厂同负荷下的A电厂主变损耗:

经与A电厂核实:其励磁电压运行在260-230V之间,电流在1600-1700A,功率因素在0.98-1之间。说明推算与事实相符。

变损分析结论:A电厂变损在0.4%左右,比B厂低0.05%。主要是励磁功率低,无功损耗造成。主要差别在B厂没有220kV母线,A厂有母线,出线电压较低。

本厂解除AVC后进行试验研究,数据列表如下:

试验说明:B厂励磁在解除AVC后可以做到A厂的变损,但同时厂用母线电压下降5%,厂用损耗加大。如何做到两方面最合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5 总结分析

综合厂用电率B厂比A电厂高0.7%=6.44%-5.74%,其中线损占0.43%,B厂主变损耗比A电厂略高0.04%-0.05%。B厂实际厂用电率(含对外供热用电、厂东变电、厂南变电)为5.56%。若按A厂统计报表12月、1月、3月发电厂用电率平均为4.88%,则12月、1月、3月三个月对外供热厂用电率平均=5.56%-4.88%=0.68%,扣除对外供电0.165%后仍有0.51%。可见,供热厂用电率占综合厂用电率较多。

对B厂供热厂用电,利用12月、1月、3月各具有代表性的一天进行理论计算,将计算结果与统计报表进行对比后,列表如下:

上表供热理论分析说明:①报表值以月报表为准,本人计算值按《火力发电厂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方法》DL/T 904-2004标准计算,两者供热厂用电率基本一致,最大误差在0.12,没有多折算供热厂用电。②每次对供热、发电厂用电进行精确理论计算,没有严密的标准,人工计算很复杂,只有实现计算机化,实现数据自动采集,汽水焓熵自动取值,自动计算才行,人工计算采用固定系数法比较简易。③手工近似计算建议取值:以供热量与主蒸汽流量之比进行厂用电分割,并不符合2004标准,若考虑再热因素,可将再热焓增量考虑进系数,对系数重新计算设定为=3.393/(1+(688/878)(3537-3021)/3393)=3,这样计算要全面一些,与2004标准思路基本一致,纯发电厂用电率名义上可下调0.1%,更低一些。

综上所述,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向省调协调AVC使B厂低力率运行。②进一步调整#1高厂变分接头至第五档即最低档,进一步调高厂用电压,但有一定风险,调后厂用电压可能超过6.6kV。③建议省调将B厂建成城中变电所。如在B厂出线侧加装与110kV的联络变或更改其它设计方法,对110kV母线供电,同时省局必须将B厂出线侧作为结算点,这样B厂将成城中变电所,这样省局线损未增加(一加一减),B厂线损可全省,这是一个双赢的举动。④将手工供热、纯发电厂用电率系数3.393改为3,这样计算要全面一些,与2004标准思路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火力发电厂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方法》,2004.

上一篇: 建筑学论文 下一篇: 机械发展史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