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民建毕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0:21

工民建毕业论文

工民建毕业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02

1 引言

近年来,党员队伍建设广受关注,它是党的建设中的基础工程。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提高党员队伍的执政能力。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是我们党员队伍中一支发展潜力很大的建设力量,然而,因为毕业与就业所引发的人员流动,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离开学校之后,在党组织关系与自身的政治思想建设上也出现了问题。为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加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势在必行,学校的党组织和广大的社会力量都应该积极参与其中,根据毕业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建设党员队伍贡献出一份力量。

2 加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民办高校在党的领导下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不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育水平,与过去相比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然而很多民办高校对于毕业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尚处于不够完善的状态,不少民办高校的党组织对毕业生党员的管理不够重视甚至是采取忽视的对策。毕业生党员数量每年都呈递增的发展趋势,很多毕业生党员在离校之后就没有渠道转走他们的党组织关系,于是民办高校内滞留毕业生党员数量越来越多。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是党政建设的新生力量,对他们进行更好的教育与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加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是广大党员干部中的一部分,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有利于建设一支走在时代前沿、具有战略性发展眼光的队伍,从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领导人民更好地建设国家。其次,加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有利于完善高校的党建工作。高校的党建工作包括低年级的党建工作和毕业班的党建工作,而毕业班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因素,高校的党建工作也因此而增加了不少的难题。做好毕业生的党建工作,可以让他们在就业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减少因就业等原因给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难题,同时这也为在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积累了经验,有助于完善高校的党建工作。

3 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民办高校毕业生在结束学业之后,就面临着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就业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学校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的进行。

1.1 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流动性强问题

毕业生在撰写完毕业论文之后,可能会去不同的地方实习,而当今就业难的形势使得毕业生会选择在不同的地方寻找就业机会。这些情况都造成毕业生人员流动性强的问题。毕业生人员分散将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安排难以协调,给工作带来不便。

1.2 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思想建设问题

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在毕业之后或参加工作,或继续升学。参加工作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为就业的事情而奔波不定,而参加升学考试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则面临着很大的升学压力。这些现实问题影响着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心理思想,当党支部开展教育活动时,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很难集中精力到活动中来。久而久之,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党员意识就会慢慢弱化,对自己党员身份的定位也会出现偏差。

1.3 党组织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转接的重视度不够

《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规定,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流人地和流出地要共同管理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党组织关系,共同负责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许多高校能够贯彻落实《意见》的相关规定,做好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转接工作。然而,还是有一部分高校要求毕业生在毕业后即刻将党组织关系从学校转出。这种做法损害了毕业生对党组织的信任度。

3.4 社会力量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的辅助作用不大

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有的是公有制企业,有的则是非公有制企业。而许多非公有制企业并没有建立党组织。毕业生一旦在这种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就面临着失去党组织关系的局面。社会力量在党组织建设方面的缺失,使毕业生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失去了很多依托力量。

4 如何加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管理工作

4.1 加强毕业生的党性教育工作

加强毕业生的党性教育工作要分别从毕业生在校学习时、实习时、离校后三个时期着手进行。

毕业生还在学校学习时,要严格党组织对他们的培养、考核、发展入党等程序,使他们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树立起坚定的党性观念,严守党的组织纪律,履行党员的义务等。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在实习时,党组织首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帮助他们舒缓就业压力或学习压力,让他们在参加党组织举办的活动时能够集中精力,认真接受党的教育与管理安排。另外,要完善用人单位和学校的双向管理机制。用人单位的党组织与学校的党组织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在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接受用人单位的考查时,尽量为他们提供学习便利,使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能够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离校后,在思想上往往会发生一些转变,对党的态度以及对自己党员身份的态度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因此,对离校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不能不闻不问,而应该让相关部门建立数据库,跟踪调查高校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参加工作后在政治思想上的变化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党组织及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本人,做好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指南针”和“引路人”。

4.2 完善高校教育管理机制

某些高校的党组织在转接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党组织关系时表现出的不重视态度以及畏难情绪,表明了高校的教育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不能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与平台。所以,要加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就必须改善教育管理机制。

首先,高校要重视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且为他们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有利于对流动党员进行集中管理,便于发现违纪的人员,从而能够及时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其次,要简化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党组织关系转接手续,尽量满足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保留党组织关系在学校的请求。这是针对某些高校实行“一刀切”的工作方法而提出来的。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处理问题,保证每一个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在党组织关系转接工作中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此外,还要善于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加强党组织与流动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联系与交流,比如开辟网上党校、建立党建论坛等,为流动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继续接受党的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要建立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就要对已经离校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完善党员培养的整个过程。

4.3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来

高校主导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具有时效性,它无法长久地保留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党组织关系。为了让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在参加工作之后仍然能够保留党组织关系,继续当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就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来。随着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下面建立的党的基层组织的力量不断增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打开了一个新局面。除此之外,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建设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它们为高校掌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动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减轻了高校的教育管理压力。因此,要加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高校党组织就要联合“两新”党组织、街道基层党组织、社区党组织等各方力量,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必要时可以将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党组织关系移交至这些基层党组织,接受它们的教育管理。

5 结语

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在党员队伍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党的十七大修改后的中增加了“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内容,加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是践行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的举措。我们要坚持党的方针政策的领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建设一支先进的党员队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曹渊清.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模式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工民建毕业论文篇(2)

【关键词】民办高校 本科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质量

1.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研究

1.1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锻炼和提高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等的综合训练,培养他们认真?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实践证明,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新形势下,毕业论文在培养合格的大学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此,教育部明确要求各高校认真处理好毕业论文与就业工作等的关系,决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放任自流?

1.2 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也是一所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直接反映?在本科教育质量评估日益受到政府?市场?社会重视的今天,立足本科教育全程,紧紧扣住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已成为现代教育质量观的内在要求?可见,明确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教育功能,改革毕业论文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是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从2011年起,民办本科院校将面临教育部的教学质量评估?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这些院校的教学资格?而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是评估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评估结果?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是检验本科院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果的最佳手段?通过对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教学中有待提高和改善的环节?基于此,对毕业论文质量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2.当前制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分析

目前的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选题偏大或落后与当前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有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闭门造车,内容空洞,缺乏说服力;有的只是文献罗列,简单综合他人的研究结果,没有提出自己的新观点,甚至存在论文抄袭现象?分析其原因,一是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欠缺,动力不足,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前期工作不扎实,论文选题?实验研究?资料收集?数据整理等基础工作与撰写毕业论文的要求有差距;二是不少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掌握不够,撰写过程的时间太短,缺少必要的反复修改过程;三是学生缺乏独立的工作能力,依赖心过重,加上有些教师精力投入不够,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放任自流,疏于指导,监控不力?这种都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3.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应对策略

针对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我们认为强化学生意识是搞好毕业论文工作的基础,合理安排 ?加强指导 ?检查督促是关键,规范管理 ?严格监控是保证 ?在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有目的 ?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了系列对策和措施 ?

3.1 建立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保障机制?为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学校教务处着重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了规范化的毕业论文工作组织管理?操作程序?答辩规则,明确责任,理顺关系,制订并完善规章制度,使管理科学化 ?规范化;二是建立了科学的毕业论文考核办法,制订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从论文质量?平时表现?答辩成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三是加强了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监督检查,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特点和条件,研究?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四是建立了以评估和评优为动力的质量监控机制,根据工作进程进行阶段性检查,开展毕业论文工作评估,以评促改,以奖扶优;同时,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特点,制订评估考核办法,对各专业的毕业论文工作实施质量监控?

3.2 充分发挥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教育功能?目前大学本科教育在教学上长期存在的一个弊病就是学生基础知识虽然比较扎实,但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不强,普遍需要较长的适应期 ?院系要充分发挥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教育功能,通过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实验方法和技能得到巩固?提高 ?融会 ?贯通;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缩短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学?科研?科技开发?技术推广或技术管理工作的适应期 ?

3.3 改革指导方法,注重创新精神培养,优化选题设计,认真做好立题和审题工作?要求指导教师根据各自承担的在研课题 ?横向科技开发 ?技术改造项目 ?生产实践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历届学生签约单位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上报课题,经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综合审定后公布立题,然后由学生填报毕业论文选题志愿表,确定每位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 ?

3.4 建立以“本科生毕业论文任务书”为依据的质量监控机制?做好督促检查工作以“毕业论文任务书”的形式,规定指导教师要从方法 ?理论 ?实验数据和信息资料收集 ?统计分析 ?写作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同时注意发挥学生的自身能动性 ?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明确课题的目的 ?要求?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进度安排 ; 界定指导教师的职责范围,消除学生的过度依赖心理,迫使学生及早作好准备 ?任务书是师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行动纲领,是衡量毕业论文完成质量 ?取得成果好坏的重要文件,是检查论文落实的依据,要求指导教师认真负责填写 ?学院则以此作为督促检查每位学生毕业论文落实及进展情况的依据,实施质量监控 ?

参考文献

工民建毕业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228-02

一、民族院校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选题大而空泛,与实践严重脱节

好的毕业论文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不少学生缺乏正确的选题方法,选题随意,选题范围重理论轻实践,或好高骛远、求大轻小。例如,金融专业的同学前几年喜欢选诸如“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等,去年甚至有同学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还有些同学选题犹豫不决、随意换题,不少老师都抱怨学生选题不和导师商量,当导师不同意时甚至随意从网上直接下载论文,结果不但影响了选题的质量,又不利于导师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创新与分析问题能力不足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也应遵循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即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实践中,不少学生只为交差过关了事,不仅相关文献阅读十分有限,如有的参考文献几乎都是网上转载的各类文章甚至博客文章等,笔者甚至发现有个别同学的参考文献竟然是学院自己办的内部杂志上的文章,既不权威又不准确,有的参考文献几乎都是几年前出版的教材等,对于文献调查等基本收集资料的方法不会运用。同时,论文写作过程中又缺少相关的调查和实证分析,要达到深入分析,甚至要有所创新自然就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三) 论文结构不合理、语言表述欠规范,极个别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有限

按照我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笔者所在高校也制定了毕业论文管理的相关规定,但不少学生却达不到这些要求。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在论文评阅环节要求:(1)内容:立论正确,方案设计、论证、计算正确;内容完整充实,论文结构合理;结论正确;工作量足、难度适当。(2)水平:有独特的见解与创新,或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对所学专业知识有较好地运用;取得阶段性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或应用价值。(3)格式:全文格式、中英文摘要、参考文献完整且符合要求;语句通顺、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数据、图表完整,图纸规范。而不少学生在论文写作中,或者出现头重脚轻,即前面的概念、发展历程、问题现状等罗列较多,而后面的原因分析和相应的对策部分十分简略;或者是另一极端,前面的分析介绍简短,而后面列出的建议对策动辄十几条,甚至有的问题分析和后面的建议几乎没有直接关系,论文质量堪忧。笔者还遇到过极个别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有限,完成规范的毕业论文有相当的难度。

二、影响民族院校金融学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民族院校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论文写作中投入精力十分有限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又遇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直到毕业,除了考研的同学外,大部分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上面。而一般毕业论文撰写正好是这段时间。而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都知道,毕业论文成绩对找工作并没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大部分学生对论文并不重视,投入的时间十分有限,甚至个别学生在答辩前两三周才与指导老师联系,论文写作的质量自然无法保证与提高。笔者每年指导的学生中,总有个别同学忙于实习或各地找工作,要等到最后才与老师联系,考虑到就业的压力等老师往往无法严格要求学生。笔者所在学院的老师还发现,对毕业论文投入较多精力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工作落实得较早的学生,自然毕业论文也写得比较规范;那些工作一直没有落实或落实较晚的学生,很难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毕业设论文撰写上,论文选题和质量自然存在不少问题。这在二本院校中应该不是个别现象,尤其是民族类高校。

(二)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指导投入不够

影响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指导教师投入精力的多少。毕业论文指导一般从学生选题、拟订论文提纲、收集资料到规范写作、反复修改等过程中都要给予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而现在高校教师本身也存在攻读学位、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等压力,再加上论文指导的报酬通常都不太高,因而面临指导动辄10来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实际分摊到每个学生身上指导论文的时间、精力必然相当有限。如笔者所在的学院,老师平均指导的学生通常在10个左右,甚至有些学院的个别教研室老师指导学生有时多达15个以上,教师的指导任务相当繁重。尽管毕业论文早就布置下去,但学生往往集中在最后时间才联系导师,这时在正常的教学、生活之外,导师的指导工作量突然增加。所以,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老师也是希望论文只要过得去就行,论文质量的提高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

(三)学校对毕业论文答辩等管理流于形式

与国外高校的“宽进严出”不同,国内高校多年来普遍实行“严进宽出”原则,只要学习成绩、学分修够了,很少有高校在学生临近毕业之际在毕业论文环节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对论文自然采取东拼西凑的态度,毕业论文答辩也就只能流于形式。尤其是现在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反过来使学校在论文质量把关和就业率压力之间偏重就业率的提高,自然就会更加放松论文答辩及其管理环节。因为高校每年都面临一次就业率的排名,甚至第二年招生指标、招生计划等的变化都与就业率直接相关,论文质量的提高也就被忽略了。如笔者所在的高校,毕业论文成绩=评阅成绩(60%)+答辩成绩(40%),且答辩成绩不能低于60分,但在答辩中,即便对极个别答辩学生想给低分,考虑到就业形势以及民族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文化基础等综合因素,最后往往也是手下留情。

三、完善民族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一些建议

在面临持续的严峻就业形势下,民族类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提高需要各方的努力。

(一)学校要加强论文质量的全过程管理

民族类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培养模式和办学条件,努力探索切实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途径,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如保证一定的经费投入,适当提高导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报酬,努力提高教师积极指导论文的积极性;又如,近年各省(市)教育厅(局)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抽查和评优等,在职称评聘、教学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向毕业论文工作有所倾斜;再如,进一步落实毕业设论文写作与实践的联系, 加强民族高校与民族地区生产部门、企业之间开展协调工作,为学生论文选题、写作等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另外,民族类高校有些汉语水平确实较差的学生,可否采取其民族语言写作和答辩,至少不要和其他高校一样搞一刀切,真正发挥论文写作环节对学生的能力考察和提升功能。

(二)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应早作准备

针对目前就业与论文写作的冲突,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也应宜早不宜迟。如果前面几年的学习中没有思想准备和材料积累,仅在几个月乃至最后一学期或一年的时间里,要完成从选题、研究到写作的全过程,确实很难指导或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如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就应先学习一些指导论文写作的有关论著,提高文字修养;还要选读一些本专业的优秀论文,从中学习写作经验和了解学术动态;掌握做简单的文献综述的方法和基本格式等;对本学科领域中自己感兴趣的某些专题或方面,有意识地积累资料,为论文写作进行各方面的准备,还可适当缓解导师集中指导的繁重任务。

(三)学生要正确认识论文写作与就业之间的冲突

客观地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生没有就业压力,可专心致志做毕业论文;而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应聘时若已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工作会落实得较早、较容易。而毕业论文的写作,正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基本要求。所以,学生应正确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否则对其就业、毕业论文完成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工民建毕业论文篇(4)

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本科专业设置于2003年,目前已有六届毕业生。经过学院和学校层面的努力,统计学专业作为新办专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近四成学生继续读研深造,就业的学生大都在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上,就业率一直在85%左右。

本科毕业论文环节在培养方案中是6个学分。学生在第七学期开始选择指导教师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经过前6个学期的系统理论学习,统计学专业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了正确的统计思想和较强的统计软件应用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等综合能力。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就是统计学专业学生将上述基础和能力进一步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同时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对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进行研究是必要和有意义的。[4]

一、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分析

从论文完成情况来看,每届的毕业论文基本都能达到论文教学环节的要求,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专业2007~2011年四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分析,发现毕业论文及格率为99.18%。

从毕业论文研究的类型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理论研究型论文和实证型论文,理论研究型论文表现为总结和论述现有统计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实证型论文主要表现为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运用所学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管理、金融、医学、生物、工程、环境等领域进行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本文由收集整理

从论文知识点范围的分析来看,学生论文绝大多数是统计专业问题,极少数是其他数学分支的问题。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届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分析,发现毕业论文中研究其他数学分支的问题占总数的6.50%,主要包括:一是其他科目的应用研究(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运筹学及空间解析几何等),占总数的1.63%。二是数学专业教育和数学思维的研究,占总数的4.87%。研究统计学专业问题的毕业论文占绝大部分,比例为93.50%,选题内容广泛且多为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医疗卫生、教育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领域,由于受学校人文环境影响,很大比例的学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民生等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约占总学生人数的30.08%。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主要集中于抽样调查、回归分析、多元统计方法、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常用统计方法。

此外,统计分析显示学生成绩普遍偏高,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尤其是实证类论文,存在着可以大量使用背景介绍和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的特点,因此,一些论文没有创新性和学术含量,但具有较大的篇幅,与理学院其他专业的毕业论文成绩比较,其平均成绩相对较高,约80.42分。

二、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关系到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目标,直接体现了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成果,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论文和考评结果的具体分析,发现学生的毕业论文在创新性、理论深度及论文写作常识多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

1.创新性不够

学生的毕业论文表现为理论性研究非常少,大都是实证型论文,并且多是简单的统计方法应用,缺少创新性研究和思考。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届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理论研究型论文只占4.89%,与实证型论文的比例为1︰19.45,比例悬殊,体现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大的选题过程中,避重就轻,缺乏创新的特点。如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选择“我国人均gdp的预测”这类针对某经济指标进行预测的题目,论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利用arma、灰色预测或者趋势外推方法等一种或多种方法对时间序列数据做简单建模和分析,论文没有对指标本身的意义以及国内国际的社会经济形势进行综合分析。这种方法简单套用性质的论文占有很大的比重。

2.选题过大、内容空泛,缺乏深入研究,存在抄袭、拼凑现象

有些学生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往往不能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特点和社会实践情况进行准确定位,只是一味的盲目的选择一些过大过空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难以看到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本质。如有的学生针对cpi做研究,没有深入了解问题的实质,只是收集了一些文献,很难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研究角度,造成了材料堆积且过于散乱,论文变成了一些材料的简单拼凑。有些论文针对某一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研究,论文的主题只是针对现有数据利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对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以及方法的适用性不做针对性讨论,对所得的结论也不结合社会经济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导致论文质量不高。

3.相对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较少

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较少,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统计分析能力没有实质性提升。学生论文使用的统计方法主要集中于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其中回归分析方法占有非常大的比例,约41.46%,其他各统计方法使用的比例分别为:聚类分析为5.69%,判别分析为7.32%,相关性分析为14.63%,多元统计方法为2.44%,时间序列分析为3.25%,极少有学生使用教科书外的相对前沿的分析方法。

4.论文写作上存在结构不合理、没有相关研究介绍、创新点表述不清、参考文献不会正确标注等问题

从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论文写作不规范,专业性差。主要存在论文形式不规范、结构不合理、题目含糊、有些论文杂乱无章、口语化严重、可读性差等问题。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统计学系通过对论文进行详细审查以及组织指导教师和学生座谈,发现毕业论文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论文不够重视

部分学生由于忙于考研学习而无暇顾及毕业论文的研究,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忙于外出找工作、实习而无心认真撰写论文。论文撰写所需的必要时间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学生应付了事,从而无法保证论文的深度。此外,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一个教学环节,与考研的好坏无关,存在只要写了论文,教师都会让自己通过的侥幸心理,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缺乏指导教师的针对性指导

指导教师所带毕业生人数过多,使得导师的工作量呈现超负荷状态,无法保证每个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从而致使部分学生的论文规范性较差,没有对存在的问题反复修改,使得学生论文存在诸多问题。

3.学生的专业训练还不够

大部分本科生没有经历过论文的写作训练,写作水平较低,不了解学术论文的规范性及其格式,不知如何从科研的角度构思文章、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表达的观点不够准确清楚,论据亦不能很好地支持论点。另外,一些同学为了完成任务,直接将在网络中搜索到的资料不假思索的拼凑在一起,使得内容不成体系,观点混乱。

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和实践

1.加强毕业论文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学生的重视度

加强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讲座、课堂传授等形式,让学生意识到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任何教学环节都不能替代的,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进行个人综合素质提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4]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毕业论文设计。

2.选题和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提高论文的创新性

在选择课题时,为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指导教师协商,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制定课题方案。统计学专业的教师一般除了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这类对理论性和创新性要求较高的项目以外,很多教师还主持或参加有相应的应用研究类项目。应用类项目大都需要实地调研(以及问卷涉及和数据分析)或者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建模。引导学生参加这类项目来设计和完成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潜力。此外,鼓励和引导一些成绩较好,如让具备保研资格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讨论班或者课题组,选择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最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学生,特别是具备了保研资格的学生,在大四上学期就能投入到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中。

3.重视平时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尽可能早地接触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工作,切身体会到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了解本学科的实际业务,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专业知识的把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学生在大二和大三阶段参加校级和部级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申请“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项目的申请和实施以及研究报告的写作,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目前,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的参与率在70%以上。此外,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都有力地保障了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

4.加强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训练

加强平时课堂上大作业的规范化,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通过平时的实践活动,如学生数学建模以及大学生创新实践等各类实践

性项目来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5.实施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工民建毕业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152-02

随着各地高校不断扩大招生,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规模和质量也得到了大力提高。作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办高校对学生党员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笔者所在的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已形成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学生党员数量大幅提高。到毕业为止,平均每个班的党员发展比率已达到15%,部分已达到20%。按此比例,全校18 000余人,党员约3 000名。这么庞大的学生党员队伍,特别是离校毕业生的党员数量呈上升趋势,部分毕业生党员毕业时不主动转走组织关系或者由于没单位接收或单位不接收等,导致组织关系不能一毕业就转移而滞留在学校,造成事实上的脱党。有的滞留少则几个月,多则长达三五年,甚至成为死档。我们把这些一时未落实就业单位,户口和档案及党组织关系保留在校的毕业生党员,称之为滞留毕业生党员,这些滞留毕业生党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改革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已成为党员管理中的一个盲区,如何处理这些党员的组织关系已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滞留的原因

(一)部分民办高校不重视组织关系转接工作

一些民办高校对毕业生党员管理工作重视不够,认为已把学生送出校门,学校已与学生无关。因此民办高校出于节约成本方面考虑,认为毕业生已不交学费,学校没必要为学生组织关系转接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学生毕业前没有专门提醒学生办理组织关系结转工作,或某些高校虽然同意对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党员将组织关系暂留在学校,但也仅仅是形式上的保留,实际上对这些党员疏于管理,平时不组织他们开展组织生活,不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教育,不按时收取党费,使其放任自流。

(二)一些毕业生党员认识不到组织关系的重要性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是党员管理的重要内容,及时办理接转党员组织关系,是增强党员党性和组织观念,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一些毕业生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入党后以为就万事大吉,或对学习不够深入,不知如何办理组织关系转接手续,也不知道组织关系对党员的重要性。因此,离校前不能及时、正确地转接自己的组织关系,找到工作后也没有意识去学校转出党员组织关系。

(三)部分毕业生党员入党动机不够端正

一些大学生党员在高年级才加入党组织,党龄较短,有些党员还有一定程度的“实用主义”倾向,认为入党能有利于将来更好的发展。因此对党组织关系的转接没有党性观念意识,入党后不关心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不过组织生活。有些预备党员毕业后不主动回校履行转正手续,导致转正时间延误,甚至过了多年也没有办理转正手续的情况发生。

(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设滞后,党员管理不够完善

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毕业生。根据历年就业情况反馈,民办高校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都进入了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由于部分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滞后,导致进入这些单位的毕业生党员无法及时接转组织关系,长期滞留学校,无法按时缴纳党费,无法参加组织生活。

二、加强民办高校滞留毕业生党员组织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同志在高校党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各民办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党的建设,从而推动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而民办高校滞留毕业生党员是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的一部分,做好这一部分党员的组织管理工作,也是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体现。

(一)民办高校党建部门要树立“以人为本”意识,增强责任感

在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中,高校党建工作者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在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帮助毕业生党员。高校毕业生组织关系转接工作是毕业生离校前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当作学生党员工作的一个大事来抓,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预见性和应对措施,并把具体流程和措施要事先对毕业生党员传达。做到学生离校前就全面、正确地登记毕业生党员的个人信息及组织关系转递去向,为开具组织关系介绍信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学校要结合毕业生党员实际,加强教育和指导

毕业生党员如何在社会上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学校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必不可少。毕业前的教育要以增强党员意识、树立党员形象、明确组织关系接转程序、清楚延误接转所致后果、主动与学校保持联系等为主要内容,以专题学习讨论为途径,强化党组织观念。同时引导他们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依靠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尽可能给予毕业生党员就业方面的指导,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并从多方面鼓励他们不断学习,巩固专业知识、明确奋斗目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市场需要。

(三)学校要建立健全关于滞留毕业生党员的管理机制

《中国共产程》中明确规定,每个党员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根据此规定,学校对未能有单位接转组织关系的毕业生党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成立毕业生滞留党员党支部。为使滞留毕业生党员离校不离组织,离校不离管理,离校不离教育,各高校可在各学院(系)党委(总支)成立滞留毕业生党支部,抓好党员的“出口关”。滞留毕业生党员在毕业离校时将党组织关系及档案材料转入滞留毕业生党员党支部。二是建立定期联系制度。针对滞留毕业生党员所处环境的特殊性,结合他们的思想、生活、工作实际,通过网络平台、电话和信件、寄送学习资料等方式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要求他们时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以各种方式汇报一段时间以来的学习、思想、工作情况,以确保这些同学在离校期间,都能按规定参加组织生活,按期交纳党费,认真履行党员义务。以便及时掌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状况,对已经找到工作单位的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督促,促使他们尽快转出党员组织关系。三是建立滞留毕业生管理制度。制定《滞留毕业生党员管理规定》和《滞留毕业生党员支部工作职责》,明确滞留毕业生党员管理的主要原则、机构与责任等,健全制度,规范工作。同时也可对滞留毕业生开具《流动党员活动证》,鼓励其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所在地方和单位组织的党的活动,这样能确保每个党员无论流动到哪里,都能够认真履行党员义务,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正确行使党员权利,以保证滞留毕业生党员管理不断档、组织不掉线、学习不掉队。

(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积极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民营企业发展迅猛,民办高校大量的毕业生进入民营、私营、合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已经成为了吸收毕业生就业的主体之一。据调查,非公企业中还有数十万的流动党员没有亮明身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有极少数党组织软弱涣散、形同虚设,毕业生党员进入这些单位普遍存在着接收不了组织关系,这也是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滞留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情况,根据中央组织部《关于在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结合实际,扩大组织覆盖。坚持单独组建和区域、行业组建相结合,外力推动和企业内动相结合,实体组建和网络组建相结合,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把党组织建在企业内、区域里、行业中、网络上,形成覆盖完善、组织严密的网络体系。对未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可采取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确定党建工作联络员、组织开放式活动、先行组建工会和共青团组织等方式,积极开展党的工作,不断壮大非公企业党员队伍,从而使学生党员一毕业,无论其就业情况如何,都能够找到党组织,防止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和管理出现“真空地带”。

总之,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工作虽然任务繁重且手续复杂,但对党员权利和义务的正确履行十分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毕业生党员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民办高校的声誉和口碑。民办高校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切实担负起组织关系滞留在学校的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责任,不断增强其党性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始终保持毕业生党员先进性。

参考文献:

[1]李玉雄.高校滞留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问题探析[J].传承,2010,(2):20-21.

[2]张悦,姜健.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方式方法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23):120-121.

工民建毕业论文篇(6)

一、民营企业在招聘高职生就业方面的问题

随着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融资难、人才短缺、创新力不强、管理水平落后等主要障碍,这些都直接或间接涉及到人才的质和量的问题,人才问题已严重阻碍企业的持续发展。然而,知识经济时代,拥有人才的优势是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为了缓解人才短缺问题,民企通过校园或者网络招聘吸纳各类贤才,企业已经意识到高职毕业生是其人才补充的重要来源。

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其吸纳高职毕业生提出了现实需求,但由于企业经营机制中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其在吸纳高职生就业和发挥高职生作用方面一些问题。民企在招聘高职生就业过程中,就暴露出种种问题:企业薪酬待遇低、工作环境差、权益没保障;新生代高职生就业预期提高,对工作比较“挑剔”;一些高职生自身条件、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符等等。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岗位缺口大。近些年,高职毕业生突然发现,找工作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这样,但却并不妨碍大学年年扩招。高职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创新高,与此同时高职毕业生的待业人数年年增长。在此严峻形势下,就业压力是相当大的,令人关注。

供需有矛盾。我国劳动力市场不仅总量供大于求,而且存在供需不对接的矛盾。一边是有人没事干,一边是有事没人干;一边是有事不会做,一边是有事不愿做。比如,大多数高职毕业生愿意选择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大型国企就业,而有很少数愿到有“用武之地”的广大中小民营企业施展才华。

服务不完善。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还不发达,中介组织不规范,信息渠道不通畅,一方面很多岗位“虚席以待”,另一方面很多高职生“求职无门”。就业指导和培训不到位,使高职生求职能力和职业技能难以提升,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政策不健全。由于户籍、社保等方面的政策壁垒还没完全打破,导致就业机会不平等。各种不合理的“土政策”、潜在的就业歧视、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等,抬高了就业门槛,限制了劳动者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流动,造成部分高职生难以就业。

二、促进高职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的对策

当前,在高职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下,民营企业应建立起有效的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通过吸纳高职生就业,储备、培养和选拔高层次人才,建立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为企业长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我们必须将促进高职生就业与市场、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政府、高职院校、企业、社会的联动,从人才源头供给和社会需求两方面做出努力,更好地提高高职生就业质量。

(一)政府应尽快完善政策体系,鼓励高职生到民营企业就业。政府作为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控者和管理者,要出台更为有效的激励政策鼓励高职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制定完善促进高职生就业的地方政策法规体系,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保证到民营企业就业的高职生相关待遇的落实,构建保护高职生到民营企业就业的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要尽快完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升高职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的心理安全,这样才能将高职毕业生引向更广阔的就业市场以实现充分就业;二是有关部门要帮助企业改善用工环境,指导企业在用工、工资待遇、劳动保障及营造企业文化等方面向更加规范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以此吸引高职毕业生来民营企业就业;三是要在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服务等方面提供有效的优惠政策和服务。对招收高职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优先安排扶持资金、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企业招收就业困难高职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保险补贴。高职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的,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申报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四是要为民营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牵线搭桥,提供支持,通过企业与高职院校的长期合作而建成 “高职生实训基地”,实现双方供求匹配、良性互动。一方面,实训基地学校将优先给实习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另一方面,实训单位则将为高职毕业生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更好地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两难”局面,进而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拓宽高职生就业渠道,实现两者的“双赢”[2]。

(二)高职院校要分析就业市场,为高职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创造条件。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引导和鼓励高职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为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社会用人的协调统一,提高就业竞争力,各高职院校要加快在民营企业中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拓展就业渠道。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了解企业最新人才需求,促使高职根据市场实际需要设置新专业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逐步实现为企业“量身定培”。[3]与此同时,还要通过举办“民营企业家进校园报告会”,“高职生就业服务月”和“重点企业招聘专场会”等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和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勇于到民营企业去就业,以此带动充分就业,尽快使他们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材。

工民建毕业论文篇(7)

在当前社会发展还不能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的大环境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处于相对弱势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健全和完善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成为民族院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改革建设、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必须面对并切实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形成、发展及现状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大背景下实现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对高等教育制度促进的结果。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1999年的20余年中,高校的招生和分配是以国家计划的方式靠行政手段去实现的,考上大学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进行了“保险箱”,上学不缴费毕业有工作,考大学成了年轻人“奔前程、谋发展”的主渠道。这期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1990年代初开始我国高校相继进行了教学、管理、人事、分配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国家在宏观调控学科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育教学质量等前提下,逐步扩大了高校办学自主权。毕业生就业工作由单一的国家分配逐步向国家分配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并举,实现毕业生自主择业目标过渡。

这一阶段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主导大学生就业工作主流,国家包干分配的旧格局被打破,学生有了自主择业的主动权,也增加了毕业自己找工作的压力。1999年开始高校招生制度打破公费自费界限实施并轨招生,所有学生缴费上学,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跨越。与之相适应,从本世纪初开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进入了完全自主择业的新阶段,大学毕业生作为普通劳动者参与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国家包干分配就业的时代宣告结束。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而逐步建立成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必然受到社会进步和经济文化发展大势的影响。同时,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内涵、载体乃至效力均有差异。就民族院校而言,主要有以下特征:其一,学科设置重文史轻理工,社会学、民族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类的优势学科也是高校学科建设中的长线学科,受专业口轻限制,毕业生就业路经少,社会需求量不大,呈现典型的学科设置与社会需求结构性矛盾;其二,民族院校的性质决定了招生政策和人才培养过程的特殊性,一是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民族院校必须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承担少数民族享有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指标性重要责任,特别是地方民族院校,2000年以前生源地域严格限制,生源构成以本行政区域考生为主,后虽有不同省区兄弟院校对等调剂计划招生的实践尝试,但扩大生源地依然困难重重,限制了民族院校改善生源结构的愿望。二是历史的客观的原因造成少数学生与汉族学生的差距,落实国家对少数民族考生的相关政策必然导致少数民族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这种政策性差异的结果是民族院校生源构成的复杂性和学生基础的相对弱势,从而进一步影响学校教育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第三,中国各民族分布的格局告诉我们,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来自边疆、山区、牧区、农村,因此,贫困和落后的所有特征都会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上得到体现,等等,这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弱势不可能经过大学学习而消除。从这些特征中不难看出,民族院校要把传统文化不同、风俗习惯各异、宗教信仰多元、家庭经济贫困、知识基础较弱的各民族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具备专业技能的建设者,要比其他普通院校付出更多的努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相对弱势群体,他们求职就业的道路同样比同时代大学毕业生要艰辛得多,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适应民族大学生的特殊需要,民族院校在构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探索中也体现了自身特色,即:充满人文关怀的帮助和扶持贯穿就业指导工作始终,其工作任务、服务目标与其他类别院校基本相似,不同的是民族教育工作者对各民族学生的那份真情。到目前为止,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雏型已现,内涵尚待进一步充实。

(一)思想认识方面

在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关乎学校生存发展大局的今天,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师生广泛共识。思想观念上也确立了公平竞争自主择业的意识,就业指导工作也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上至学校党政领导,下至各民族师生都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其中。但从就业观念的视角看,接近六成的毕业生仍以传统的观念来左右就业意向,当公务员、进事业单位仍是毕业生求职的主要取向,从一个方面证实了不少毕业生“有业不就”的重要主观原因。

(二)就业意向方面

学生就业意向和期望值日趋理性。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2009届毕业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9%的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工作,58%的毕业生表示愿意考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岗和村官岗位,80%学生选择及时就业,客观反映了民族院校学生主要来自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牧区及内地高寒山区的结构、就业去向及就业态势。也就是说,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愿意回家乡就业,而且对具体工作岗位也无过分的要求和挑剔,他们迫切希望及时就业、自力更生。验证了民族院校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建设者、接班人的客观事实。

(三)信息平台构建方面

学校建立了以网络、报刊、广播、电视为载体的信息收集平台,并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信息制度。从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2009届毕业生抽样调查结果看,63%毕业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16%的学生主要依靠报刊等媒体广告,13%的人通过朋友介绍,还有8%的同学完全依赖学院就业信息宣传栏来获取信息。说明网络和媒体是大学生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建设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和动员报刊媒体资源为学生服务,既是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新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毕业生谋职求岗的最基本的技术需求。在获取信息过程中,约有65%的学生是积极主动、广开门路寻找就业信息的,而另外35%的学生则处于等待学校提供帮助而不能主动收集就业信息的被动状态,反映出学校教育及就业指导的不足。

(四)组织保障方面

一是民族院校均已建立就业指导工作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工作经费基本能够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二是搭建了政府主导、用人单位和学生为主体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供需洽谈平台;三是疏通毕业生考公务员、考村官、考企事单位工作人员扶持服务渠道,为学生考试提供相应服务;四是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载体,辅之于学涯设计、心理健康咨询、创业计划等内容,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五是出台导向性激励规章,引导毕业生向基层、艰苦行业就业等等。应该说,在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的环境和政策中,各高校各尽其能做了大量创造性工作,为促进民族大学生就业构筑的基础性保障。

(五)长效机制形成方面

首从先教育教学改革人手,着眼于毕业生能力素质拓展和提升,对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改革和创新,从源头上把住人才培养的质量关;其次,及时跟踪毕业生就业去向,客观分析人才培养规格质量与社会需求结构性矛盾,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几十年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为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显露出其局限性。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打铁要靠本身硬”,只有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帮助学生主动收集就业信息,才能指导学生客观准确地把握就业创业的基本形势与政策,才能构建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新体系。

二、完善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是前提,实践是关键,科学发展是主题。学习实践活动能否取得实效,不仅受学习的态度、深度的制约和影响,更取决于科学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换言之,科学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分析、解决现实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教书育人事业的进步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要真正实现学校各项工作的科学发展就必须遵循规律、实事求是。面对日趋激烈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局势,面对毕业生择业、创业过程中强烈的知识和技能渴求,面对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和使命,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为学生应对社会竞争提供有力的知识和能力保障体系

在影响大学生求职或创业成败的因素中,虽有学校知名度、专业需求度以及学生的社会关系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但决定性因素还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公务员、事业单位、金融保险系统、电信通信、电力、烟草、生物化工等高薪行业岗位,等等,被人们普遍认同的“好单位”都是凡进必考,不仅有学历门槛、专业方向等限制,对求职者的性别乃至五官形象也有要求。但竞争的激烈程度依然残酷,几十分之一、几百分之一,甚至是几千分之一的录取率只能由超级雄厚的知识积累和鹤立鸡群的超强实力来支撑。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来说,知识和能力是其闯荡社会、应对市场竞争的硬功夫。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取向就应该为学生提供知识和能力硬功夫。因此,加强学科建设、调整专业结构、改革育人模式、改进教育教学手段、提升师德师风、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都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民族院校科学发展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形成并完善学生能力培养训练体系

工民建毕业论文篇(8)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率持续走低。2009和2010年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8%和74%。据此推算,2010年尚有160多万毕业生未能按时就业。文章旨在从教育经济学筛选假设理论的视角审视农民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及其就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一、筛选假设理论

筛选假设理论视教育为一种装置,本质上是一种信号,其主要作用是帮助雇主识别能力不同的求职者,以便把他们安置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筛选假设理论的前提是不完全信息,即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当雇主要从求职者中选拔有适当能力的人去填补空缺岗位时,他对求职者的能力并非完全了解,在短暂的招聘过程中,只是通过简历或交谈了解求职者的显性情况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如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经历等,用人单位为了招到合适的员工,主观上往往更注重毕业生的学历、所学专业、毕业学校等,据此来鉴别、筛选和录用大学生,因此,毕业证书的作用尤为凸显,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源,是一种身份、能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是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和毕业生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素质和能力的基本依据。高校的层次和水平显著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985”、“211”院校的毕业生与一般普通院校的毕业生相比,用人单位更青睐于前者。“211”院校的毕业生是企业招聘的主要对象,占80%,而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仅占20%[1]。

二、农民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机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入学率;二是高等教育层次。近年来高校扩招主要集中于地方普通院校,他们在大众化过程中扮演了“主角”。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正从数量上的显性不均转向质量上的隐性不均,主要表现为城乡学生就读院校的类型与层次上的差距。统计数字显示,重点大学农村生源比例逐年下降,且主要分布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相对较弱的非重点地方普通高校。杨东平教授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研究表明,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地方普通院校与专科院校,重点大学的农村生源比例呈下降趋势[2]。“中国农大农村户籍学生比例一直维持在三分之一左右,而2011为28.26%,比2010年减少了5.98个百分点,近十年来首次跌破三成。”[3]

学界通过研究发现,社会阶层不同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就读高校的层次和类型的可能性亦不同。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丰富的社会上层子女进入部属重点大学的机会高于社会底层子女论文开题报告范例。社会底层子女考虑到入学风险和就学成本,往往选择学费较低或相对冷门的专业,而上次社会子女更多地选择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

曾满超研究发现:农民阶层与非农民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整体可能性之比为5.6,进入全国重点高校可能性之比是9.2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其中与党政干部子女的差距则分别达到17.9倍和31.7倍[4]。低社会阶层子女在高等教育内部分化中更多集中于低层次学校中[5]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子女进部属重点大学的机会是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子女的18倍[6]。

“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所处的家庭阶层对其高等教育准入与结果有着明显的影响。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较多就读高职高专院校,管理阶层子女较多就读“211”院校[7]。文东茅研究指出:父亲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者的子女进入“211”大学的比例为32.8%,父亲中只受过小学或以下教育者的子女比例为15.3%[8]。高学历父母子女与低学历父母子女进入“211”院校的比例悬殊较大,二者相差10个百分点[9]。

(二)原因分析

1.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长期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是导致我国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差距的主要原因。长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造成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机会、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等严重不均衡,存在显著差距,导致农村学生从一开始就在高校入学机会竞争中处于劣势。

2.城乡教育观念差异

农村家长普遍存在教育短视行为,多从投资—收益角度考虑子女受教育问题。由于大学学费高昂,四年大学费用对于农民而言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支出,有的甚至“因教致贫”;加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未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或失业,就业后工资较低,甚至低于农民工工资。在权衡成本与收益之后,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认为上大学还不如外出打工实惠,进而不重视子女教育,“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导致农村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其高考成绩和高等教育机会。

3.高考选拔制度隐性不公

近年来一批重点大学采取多元招生改革,如保送招生、自主招生、艺术招生以及高考加分等多种形式。一方面,招生过程不透明,不同程度存在人为操作的制度空间,优势阶层往往可利用其所拥?械娜Α⒕济和社会等资源对这些制度加以渗透,从而直接或间接地获得这些入学机会,而农村阶层则因缺Υ死嘧试炊τ诹邮啤B蘖⒆2捎帽录比即将城?(农村)子女所占比例与城市(农村)子女高考报名比例相除,研究表明城市子女在保送招生制度中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17.2倍。对2010年某“985”大学自主招生数据进行统计显示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城市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8.2倍[10]。另一方面,不同阶层家庭背景、经济、文化及教育资源差异较大。优势阶层家庭收入高,经济殷实,为子女提供的教育投入也较多,其子女可以参加各类培训班、特长班。一是可能其综合素质,可以拿到多种技能证书,从而获得更多加分因素;二是可能提高学业成绩,获得高等教育机会较大;农民阶层则相反。结果导致“家庭背景、收入差异—家庭教育投资差异—教育投资质量差异—就业差异”恶性循环的现象。

三、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不仅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的自我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均处于劣势的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如何呢?

闵维方等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状态存在差距。“211”院校的就业率为84.8%;普通本科院校的就业率为70.9%;而专科学校的就业率为58.9%。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就业。家庭经济状况好、社会资本丰富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公务员子女的就业率与农民子弟的就业率相差14个百分点[11]。李炜,岳昌君研究发现:“211”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比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概率大;家庭经济条件好,家庭社会关系广泛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起薪较高的好工作 [12]。

社会阶层不同,其子女高等教育之后的结果亦有较大差距。家庭背景越好,就业率和起薪越高;行政管理人员和经理人员的子女大学生毕业时平均月工资高于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400元和300元[13]。“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表明:从学生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状况来看,农民与农民工子女、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中分别有35%和25%的毕业生未能就业,远远高出管理阶层子女未就业15%的比例。农民与农民工子女在就业质量上也处于弱势,2008、2009两届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在各阶层中分别排在倒数第一、第二位[14]。

杨钋等对麦可思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分析表明,由于工作转换成本较高,弱势群体学生的就业流动性小于其他学生。“985”、“211”院校毕业生及父亲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子女就业流动性远高于非“985”、“211”院校毕业生及父亲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子女的就业流动性。同时不同流动模式的实际收益也存在较大差异[15]。

郭丛斌,丁小浩研究表明,父母从事主要或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其子女从事相同劳动力市场工作的可能性比较大;代际之间,从次要劳动力市场流向主要劳动力市场的难度比由主要劳动力市场流向次要劳动力市场的难度大[16]。马莉萍,岳昌君认为,家庭背景显著影响毕业生进入主、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家庭条件好,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家庭社会资源丰富有利于毕业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17]。主、次要劳动力市场收入存在差距。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已扩大到15倍,跃居世界之首[18]。

四、对策与建议

1.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缩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重要举措。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整合城乡教育资源,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快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和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农村教学质量,打破城乡二元教育格局,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2.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及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

目前全国共有2000多万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学校管理与教育的落后等原因,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一般不理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一般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或相比较薄弱的学校,由于存在户籍等制度性障碍,农民工随迁子女尚须回原籍参加升学考试,因所学教材课程的差异,影响其升学考试成绩,因此,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措施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制订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以及在输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3.规范高校招生程序

高校招生应遵循公平原则,规范招生程序;加强自我约束,实行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在采取多元录取机制时应考虑社会现实和公平保障条件,加大考测能力比重宜考虑各种复杂因素,在考测能力与公平客观之间寻求平衡点。“当高考日益侧重于考测能力的时候,应该承认勤奋刻苦的因素在高考成绩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下降,而受教育条件和环境所起的作用在有所上升。”[19]

4.培养和拓展社会资本,提高综合素质

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应建立良好的同学、校友及师生关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交往领域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和配置社会资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能力。如社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等。

5.消除体制性障碍,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打破就业市场分割局面,推进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放宽政策限制,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规范就业市场,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环境,加强就业立法,禁止并监督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歧视现象,规范招聘程序、公开招聘过程、接受社会监督。

6.建立就业援助制度,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面向就业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作为就业困难群体的一部分,理应被纳入到政府的就业援助体系之中。政府应该从就业政策、就业岗位、就业服务以及失业保障等方面对其进行就业援助。

参考文献:

[1]王霆,杨玉梅,张瑾.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问题研究—基于企业用人单位、高校教师和毕业生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93-97.

[2]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学生在重点大学比例下降[EB/OL].people.com.cn/GB/jiaoyu/1055/3178564.html.

[3]寒门果真难出贵子?国内多所大学农村生源减少[EB/OL]. edu.cn/te_bie_tui_jian_1073/20110829/t20110829_676296_1.shtml.

[4]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78.

[5]武毅英,吴连海.高等教育收费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负面影响及反思[J].复旦教育论坛,2006(2):60-65.

[6]谢作栩,王伟宜.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我国社会各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研究[J].教育学报.2006(2):65-74.

[7][14]35%农村生未就业家庭背景对就业影响渐明显[EB/OL].edu.cn/gao_jiao_news_367/20100812/t20100812_507500_1.shtml.

[8]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58-63.

[9]杜桂英.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基于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78-84.

[10]罗立祝.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对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1(1):32-41.

[11]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31-37.

[12]李炜,岳昌君.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88-94.

[13]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58-63.

[15]杨钋,门垚,马莉萍.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现状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75-80.

[16]郭丛斌,丁小浩.职业代际效应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教育的作用[J].经济科学,2004(3):74-82.

[17]马莉萍,岳昌君.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7.

[18]中国行业收入差距世界最高[EB/OL].chinanews.com/cj/2011/02-10/2833461.shtml.

工民建毕业论文篇(9)

该班是在南京市*区委、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和街道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为提高我区社区管理工作者的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在区委党校开办的针对性较强的省委党校函授本科班,是省委党校第一个培养社区专业人才的本科学历班。

*区委对这个班高度重视,区委组织部和街道出资16万作为学员学费(其中区委组织部出资占75%),学员个人在上学期间只出500元。区委党校对该班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试。学习期间,党校出资组织他们到井冈山、扬州、上海等地考察学习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党性锻炼。来自*各社区的41名学员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端正,每学期到课率达到95%,每门课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弘扬了党校良好的学风和考风。

二、创新论文指导模式,论文工作呈现新特点

目前,该班的15门主要课程已经学完,本学期的重点任务是要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毕业论文是学员完成学业的重要的必修科目。对于学员来说,这是调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某一论题研究,从中获得研究能力的一次科研训练;从我校来说,是对学员两年来学习成果的全面考察和衡量,是促使学员学以致用,提高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的教育环节。为了使学员们运用所学得的知识,紧密结合当前工作重心,联系工作实际写出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区委党校专门制定《社区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意见》、《毕业论文实施计划》、《毕业论文工作规定》,并创新举措狠抓落实。专门成立由区委副书记陶世贤、组织部长纪增龙担任组长、党校常务校长王天喜、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袁校柠担任副组长的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周密制定论文写作计划。

1、组建阵容强大的指导老师队伍。省委党校副校长、省社区研究会会长唐建中高度重视论文指导工作,对论文指导工作的各个环节均作出明确指示,并亲自指导一名学员。另外,我们还邀请了省民政厅刘广忠副厅长、基层政权处王元刚处长、仲锦副处长、法规处夏青春处长等4位领导。我们还邀请了省委党校行政教研部主任黄菡教授、李阳教授、宁凌教授,社会学教研部主任冯必扬教授、严翅君教授、尤佳教授、倪洪兰教授,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董连翔教授,市委党校教育长王玉珍教授、副教育长吴抒教授、管怀伦教授等11位知名教授指导学员论文,同时,我们也邀请我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姚坚、组织部长纪增龙等领导,另外还邀请了区、街中层具有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素养的21位干部作为指导老师。为了保证论文质量,每个指导老师原则上只指导一名学员,最多不超过2名学员。

2、论文指导采取双导师制。即每位学员选配两位指导老师,一位是来自由省、市委党校专家和省民政厅的领导,区委领导、区委、区政府中层领导、街道领导等37人组成的外聘指导老师队伍,另一位由区委党校教师担任。双导师制对论文写作有着积极意义:一是有效地弥补了区委党校师资限制。区委党校目前只有11名教师,专业结构也有限制,研究社区问题的老师较少。专家、学者、领导的加入,给学员提供了专业对口,造诣深的指导老师,为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提供了智力保证。通过论文指导,省民政厅领导将在全国、全省社区建设大背景下,为*社区发展提供新思路;省、市党校专家、教授将为*社区建设灌输新理念;区委、各部门、各街道参与论文指导的同志也将在指导学员论文写作过程中深入研究社区民生、民主、民和等问题,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理论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二是扎扎实实地提高学员的素质。这些学员当初都是通过海选担任社区主任、书记岗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好,但文字表达较弱。通过论文写作将提高文字表达能力,为宣传*社区建设成果提供条件;三是区委党校将通过精心组织好论文写作工作,进一步深化社区研究成果,为社区培养高素质人才,并以此树立函授质量品牌,切实提高全体学员素质。

三、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为学员提供相对明确的选题

工民建毕业论文篇(10)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30131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激增,就业问题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毕业生就业问题之于民办高校尤其重要,是检验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直接影响其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生命线。随着民办高校规模的日益扩大,不少民办高校日益重视自身的内涵建设,重视就业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的提升,而校友分布在不同的行业、地域,已成为推动母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如何利用校友资源促进毕业生成功就业。

1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毕业生的数量持续增加,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增长却相对缓慢或与往年持平,这种供与需的矛盾加大了毕业生尤其是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民办高校发展历史相对较短,使得社会及部分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持怀疑态度,此种偏见使得很多民办高校的毕业生被剥夺了珍贵的就业机会。另外,民办高校学生本身就业自信心不强,再加之民办高校本身就业指导针对性较为缺乏,市场开拓不够广泛,内部资源整合、社会资源运用不够深入,都使得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提高就业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提升学生的就业自信心和竞争力就成为摆在民办高校面前的一个难题,无疑,校友资源挖掘、开发与利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2利用校友资源对促进民办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校友是曾经在同一学校工作、生活、学习过的人员,校友资源,是指校友自身作为人才资源的价值,以及校友所有的财力、物力、信息、文化和社会影响力等资源的总和,它是高校宝贵的人才资源、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充分开发校友资源,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1)校友先进事迹及成长历程是民办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鲜活案例。为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现在民办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民办高校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和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是重点。通过优秀校友事迹介绍,邀请校友讲“我的青春故事”,将校友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长历程传递给在校大学生,可以使学生从优秀校友身上切实学习到校友们在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的成功的经验,增强他们职业生涯规划针对性、科学性的同时,更让民办高校的学生坚信,在民办高校只要肯努力,照样可以成才,可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校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是提升民办高校学生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做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校友的社会实践和工作经历,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客观评价,了解毕业生对母校的真实评价,可以为学校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提出依据。通过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掌握一线生产管理营销技术的校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可以为学校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等提出参考,增强学生培养环节的针对性,增强与市场的契合度,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校友所有、所在企业是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实习的潜在基地。实习是大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可以为大学生就业奠定重要的基础。有些创业成功或成为企业领导的校友,他们对母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较为认可,可以为学生直接提供就业岗位或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帮助毕业生就业。

(4)校友就业状况是民办高校形象的重要展示。校友是间接检验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识,教育部在《中国高等学校评估条例》中,将校友在学校设立的各项奖学金、优秀校友数量等作为大学评估的新指标,足以看出校友已经成为学校社会形象的代名词。校友凭借母校精神的熏陶、人才培养及就业方面的诸多举措,借助自己的辛勤付出、聪明才智,在岗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得到了社会的认同,这无形之中会增强母校的社会影响力,校友所赢得的社会声誉越高,母校的社会形象越好,用人单位在选择时就更愿意认同该校的毕业生。

3民办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20多年的迅速发展后,也纷纷开始成立校友会,开始注重挖掘和利用校友资源,但因其成立时间相对较短、规模相对较小等原因,在具体开发和利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3.1对校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够重视

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还未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校友资源的挖掘、开发及利用对学校毕业生就业、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还没有建立起常规的工作机构和管理制度,即使个别民办高校隐约觉察到校友资源的利用会促进毕业生就业,相关部门在开展具体工作,但也未成立独立的运行机构,而只是将其作为毕业生或学生工作的一部分,纳入到就业办、学生处等机构,也无专职的工作人员来做工作,这就使得工作人员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校友工作中,势必会影响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不利于校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3.2对校友资源的开发缺乏内涵

当前大部分民办高校在校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功利性较强,仅想借助于校友会的平台筹集资金,服务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因此,校友活动比较单一,内容比较贫乏、肤浅,仅是在校庆前后较为重视与校友的联系与沟通,缺乏有效的校友沟通交流的平台。在与校友的联系中,太过功利,仅重视与当前事业发展较好的校友的联系,而忽视了与当前事业发展一般的校友之间的联系,无形之中失去了潜在的重要的校友资源,阻碍了校友资源的深度开发。同时在与校友联系时,因目的性较强,往往会忽视对校友个人和事业发展的持续关注与支持,因而对校友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不强,不能持续的为民办高校发展服务。

3.3经费投入不足

民办高校对校友工作重视不够,再加之自身办学经费完全自筹,原本就较为紧张,这就使得民办高校在校友工作上经费投入不足,进而影响了校友工作更好的开展。

4利用校友资源促进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途径

任何一所民办高校,不论其建校时间长短,学校规模大小,文化积淀深浅,都有自己培养的毕业生,都有自己的校友,应充分利用其现有的校友资源,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

4.1建立校友工作机构,拓展就业工作渠道

校友工作机构是校友资源开发利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民办高校领导必须要高度重视校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民办高校机构设置与人员使用灵活的特点,单独设置正处级的工作机构,配备开拓意识与公关能力强,熟悉学校情况,对学校具有深厚感情的留校生担任专职工作人员。另外,在院系一级也要安排专人负责校友的沟通与联系,形成一个组织网络,共同做好校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在校友工作中,要将服务学生就业作为校友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校友工作机构成为促进就业工作的一个新的渠道,进而促进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

4.2重视在校生意识培养,形成就业工作“潜在反哺群”

在校生和校友是在不同时间段对同一对象的不同称呼,在校学习期间是在校生,一旦离开学校就是校友。培养校友对母校的情感,要从在校生抓起,从学生入校抓起。可以通过校史馆参观、校史报告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民办高校办学的艰辛和发展的历程,增强对母校的认同感。通过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校友讲堂、及时播报学校取得的成绩,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成就感。通过做好学生就业服务、发放校友奖学金,使学生感受到学校以及校友在自己成长、成才、就业过程中的关爱,使学生、校友与母校荣辱与共的感情扎根心底,树立一旦自己成功必定回报母校的思想,使在校生成为学校就业工作的“潜在反哺群”,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奠定好基础。

4.3加强与校友的沟通与联系,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

(1)建立沟通平台。建立健全的校友沟通联系渠道,完善校友信息数据库,是发挥校友资源优势的重要基础。建立有效的校友沟通网络,可以采取以下途径:一是在当前很多民办高校正在进行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建设中增设校友管理系统,学生毕业之后即从就业系统导入校友系统,引导校友及时更改、补充、完善个人工作信息,使学校随时掌握校友动态,并且可将其中的一部分管理权限授予地方校友会,让他们了解当地校友的信息,帮助其建立网上校友会。二是通过编印并发放校友专刊,利用QQ群、飞信群、微博等新媒体,及时向校友传递母校信息,使校友随时了解母校的最新发展状况。三是在春节、校庆日等特定节日、纪念日向校友寄送贺卡,发送短信,表达母校对校友的祝贺、感谢之情,不断激发校友热爱母校的情感。四是每年利用元旦、春节等节庆日,主动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参加联谊会,进而更直接地了解其成长经历以及对学校的意见建议,让他们感受到母校永远在关注着他们,永远在支持着他们,进一步拉近与母校之间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在与校友的联系当中,除向其表达问候与关心,使其了解母校的办学新形象、取得的新成绩外,还要及时向其介绍当年毕业生的分布情况与就业意向,要利用一切有利时机开辟新的就业机会,建立新的就业基地,力所能及的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

上一篇: 教育心理专业论文 下一篇: 生物学机制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