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扶贫工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01 02:06:30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1)

一、客观总结前段工作,切实增强做好扶贫解困和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年初以来,全县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工作会议精神,在抓好扶贫攻坚、关爱城乡弱势群体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十分明显的工作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扎实开展各项帮扶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态势。在春节和春耕生产期间,县、乡村干部共为农村贫困户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近40万元,担保贷款278万元。与此同时,各有关部门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开展扶贫帮弱工作。民政局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共发放低保资金200万元,下拨救灾救济款60多万元;教育局通过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共为城乡贫困学生减免书费、学杂费86.2万元;卫生局积极开展送医送药活动,先后8次深入贫困村和老区村,为2000多人进行义诊,免费发放药品8400多元;计生局深入实施“幸福工程”,共投放资金90余万元,扶持贫困母亲425名;统战、工商联积极开展“光彩事业”活动,使近3500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工会深入推进第二轮城镇“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共为城镇困难职工落实扶贫项目400多个,使400多人实现了再就业;妇联通过开展“爱心献春蕾”活动,为120名贫困女童解决助学资金6500元。与此同时,县直、中省直等其它各部门也都紧紧围绕扶贫解困送温暖活动,积极主动地为贫困户送钱送物,得到了城乡贫困户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二是进一步理顺工作体制,实现了扶贫解困和扶贫开发工作城乡统筹。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快和谐**建设步伐,经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把原来的县扶贫办从农委中划出来单独设立,成为县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其职能是综合协调、统筹安排城乡的扶贫解困和开发工作,定编7人,由一名常委担任办公室主任。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绥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进行调整(由**县长任组长,我和**、**、**同志为副组长,组织部、财政局等30个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调整及扶贫办的单独设立,进一步理顺了工作体制,实现了城乡统筹、协调运作。所有这些,无疑为今后我县的扶贫解困和开发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加强对上和对下沟通,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扶贫办单独设立后,很快进入工作状态,积极进行对上和对下的沟通和联系,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对上我们在市扶贫办的支持和引导下,与省扶贫办进行了工作对接,就有关情况向省扶贫办领导同志进行了汇报,省扶贫办对我县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拿出了支持我们工作的初步意见,答应在2006年扶贫开发重点村启动时,给我县增加2—3个村。同时对革命老区天放村再扶持3—5年,并为县扶贫办配备了电脑。对下广泛开展了调查研究,前段时间,**同志带领有关同志深入到泥尔河、后头和城镇有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摸清了我县基层扶贫工作的总体情况,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推进措施和意见,为今后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前段时间的工作成效比较明显,但是应该看到,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与省市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与城乡贫困群众的期望值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扶贫办刚刚组建,工作机制需要逐步健全和完善,工作内容需要丰富和创新,制约工作有效开展的问题还需要逐步加以解决。从客观来说,虽然我们这些年在扶贫上花费了许多精力,投入了许多资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城乡贫困面仍然比较大。据统计,全县城乡共有贫困户7360户,20931口人。其中,农村的社会救济户占农村贫困户40%,贫困开发户占60%,城镇的社会救济户占城镇贫困户的60%,贫困开发户占40%。由此看出,我们今后的工作任务将会相当艰巨。从主观来说,部分乡镇、部门对扶贫解困和开发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没有真正摆上位置、纳入日程,帮扶层次还比较浅。一些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和应付心理,没有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帮扶,帮扶效果不明显,影响了全县扶贫工作进程。

正确认识过去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是我们做好今后工作的前提。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扶贫解困和开发工作,特别是新一届的中央领导集体十分强调以人为本,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更加重视扶贫工作。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扶持城乡弱势群体,解决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问题。抓好城乡扶贫解困和开发工作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全国扶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和谐**的具体体现,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客观要求,更是加快发展、富民强县,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清并驾驭当前扶贫工作所面临的有利和不利形势,切实把扶贫解困和开发工作当作严肃的政治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紧紧抓在手上,并且切实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明确工作思路和任务,努力提高扶贫解困和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扶贫解困和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绥棱为宗旨,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艰苦奋斗、综合开发、持续发展,坚持扶贫与扶志、“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以项目开发为重点,以资金扶持、政策扶持为手段,有重点、分阶段推进,不断提高扶贫解困和开发工作的水平,确保所有的贫困户生存有保障,养老有依托,城乡贫困开发户实现脱贫目标,为加速构建和谐**,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而奋斗。按照这一思路,我们今后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城乡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据调查了解,城乡贫困户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穷在思想上。有的是文化素质比较低、好逸恶劳,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愿挣,没钱花、没饭吃就知道找政府,等、靠、要思想严重,不愿意通过吃苦耐劳实现脱贫;有的是因灾因病造成贫困之后,感到生活无望,悲观厌世,破罐子破摔,没有勇气脱贫;还有的是受资金、技术等因素制约,只把眼光盯在仅有的一点土地上,没有门路脱贫;有的为了给儿子成家债台高筑,而儿子又不尽赡养义务,造成老人极度贫困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城镇、在农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因起决定作用。我们要搞好扶贫解困和开发工作,首先要在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上狠下功夫,想方设法,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要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特别是身边的脱贫致富典型,对广大贫困户进行教育引导,让他们认识到物质贫穷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精神贫穷,进而做到贫穷不失志。我们城乡广大帮扶干部要学会做贫困户的思想工作,用智慧、用诚心和爱心去调动贫困户自主脱贫的积极性,促使其尽快找出路、想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脱贫致富的实际行动中来。总之,我们要把加强对贫困户的思想教育作为扶贫解困和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始终,常抓不懈。

2、开展扶贫济困行动,解决城乡贫困户生存保障问题。城乡的社会救济户,主要是指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扶养人;痴苶呆傻、盲聋哑、肢残等残疾人;患大病的;单亲家庭;子女无力赡养的年迈老人;城镇的下岗职工吃饭有困难的。这部分贫困户生活相当困难,如果得不到社会救济,其基本生存问题都无法解决。我们要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角度,从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把对社会救济户的救助问题作为扶贫解困的重要内容来研究,采取有力措施保证这部分贫困户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一是努力扩大城镇低保覆盖面。从社区掌握的情况看,城镇的特困户按照低保标准,该纳入的绝大多数已经纳入了,但是随着企业转制的逐步深入,下岗职工增多,就业压力比较大,符合低保条件的职工家庭越来越多,由于我县的低保保障能力有限,这部分人目前还没有被纳入到低保范围。对此,一方面,要加大对上的争取力度,扩大国家对我县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投放规模。另一方面,要加强动态化管理,尽可能让那些够低保标准的贫困户纳入进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二是探索建立城镇综合救助体系。按照年初县委工作会议要求,由扶贫办牵头,相关部门参加,抓紧研究建立衣食、医疗、住房、取暖、教育、就业、法律“七位一体”的城镇综合救助体系,为全县最终建立起扶贫解困的长效机制打好基础。三是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村低保试点工作。此项工作是省委支持绥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市委已经作出了明确部署,预计年底前在全市农村相继铺开。我县要在总结推广**、**低保试点经验和广泛调研、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按照市委有关要求,做好我县农村低保试点工作,切实为农村贫困群众谋利造福。四是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扶贫解困送温暖活动。教育局和团委联合开展的“城乡手拉手”、妇联开展的“爱心献春蕾”、卫生局开展的“送医送药下乡”、统战部开展的“光彩事业”、计生局开展的“幸福工程”等活动,都是这些部门结合自身实际,针对城乡弱势群体开展的“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是全县扶贫解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要继续坚持搞好。与此同时,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创新活动的载体和形式,通过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努力把社会各方面力量动员起来参与扶贫解困,为政府分忧,为城乡贫困户解决燃眉之急。

3、积极推进开发式扶贫,增强城乡贫困户的自主脱贫能力。开发式扶贫是开展扶贫工作的重点,也是扶贫工作潜力所在、成果所在。为切实搞好开发式扶贫,结合我县实际,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不懈地实施城镇“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在我县已实施了一年半的时间,总体上工作效果不错,工作位次在市里排位比较靠前。但是客观地说,我们的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帮扶对象确定不够合理,个别帮扶干部对帮扶工作重视不够,走过场、应付了事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确保如期完成市里下达的脱贫目标。工会和“一帮一”办公室要扑下身子,深入到户,科学认定帮扶对象,对应属于民政部门救济的,要移交民政部门,纳入低保范畴;对于相对富裕户,要在考查认定基础上,做出相应调整。广大帮扶干部要带着感情和责任做工作,在真帮实扶上下功夫,切实为帮扶对象确定发展项目,落实就业岗位,为困难职工实现脱贫创造条件。针对城镇“一帮一”的困难职工户,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大体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措施:①对那些有经营头脑又恳于吃苦耐劳,但缺资金、无门路的,要帮助其联系项目,落实生产资金;②对那些有技术专长的下岗职工户,要帮助联系就业岗位;③对身体状况比较好,家庭能离得开的下岗职工,可以帮助联系外出搞劳务。与此同时,要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并结合我县实际,完善落实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促进快速脱贫。要完善“一帮一”优惠政策,协调督办政策落实。要加强对帮扶干部的督促考核,加强对扶贫对象的动态管理,确保“一帮一”工作取得实效。二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集中帮扶农村贫困开发户尽快脱贫。全县农村贫困开发户近2000户,加快这部分贫困户的脱贫步伐是我们今后扶贫开发的重点内容之一。要明确目标,分段推进。农村力争在2006年使水田村屯和贫困面不大的部分旱田村屯的贫困开发户实现脱贫;2007年使那些工作基础较好,但贫困面较大的旱田村屯的贫困开发户实现脱贫;2008年使那些工作基础差、贫困户多、工作难度大的旱田村屯的贫困开发户实现脱贫。要因户制宜,对症下药。被列为贫困开发户的贫困户,因致贫原因不同对应的扶贫措施也不同。对于农村贫困开发户的帮扶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①对那些有经营头脑、又吃苦耐劳、有强烈致富愿望的贫困户,要为其落实如养殖、特色种植等项目,并帮助解决生产资金和技术难题;②对那些土地相对较少且种不好地的贫困户,要帮助其转租土地,并联系外出搞劳务;③对那些土地较多,但因多种原因承包田长期转租,如今土地升值要不回来,要做到民间调解和司法介入相结合,帮助其要回土地,进而实现脱贫。要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扶贫办要与职业技术学校搞好衔接,拿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加紧组织培训,使贫困开发户尽快提高生产技能和本领,为实现脱贫目标创造条件。要建立扶贫开发基金,滚动发展。针对大多数贫困开发户在发展生产上缺少启动资金的实际,要寻求各种筹资渠道,建立起扶贫开发基金,从而实现分散资金捆绑滚动使用,促进扶贫开发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三是稳步实施“整村推进、滚动发展”扶贫开发计划。所谓“整村推进”就是以扶贫开发重点村为对象,以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为核心,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科学规划,整合资源,集中投入,规范运作,分批实施,逐村验收的扶贫开发方式。所谓“滚动发展”是指扶贫开发重点村贫困户在得到政府扶持后,在规定扶持期内返还部分实物或资金,用于再扶持其它重点村、贫困户的扶贫方式。我县2001年被省里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村有10个。目前,**村已经运作完成(已经启动的重点村,省拨付资金都在百万元以上),正在实施后头乡振东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是以实施项目为主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应付成分,各项工作和每个项目的各个环节,必须严格按照省里的要求规范运作。当前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对于已经推进完成的长山一部村,要加强项目实施的后期管理,比如扶贫牛项目,按照“放母还犊”的原则,扶贫办和有关乡镇要与贫困户按期对接,切实把资金和实物收回来,为再扶持其它贫困户作准备;对于正在实施的后头乡振东村,要加紧制定好扶贫开发项目的计划和预算,并坚持严密、周全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每个项目都按要求科学合理运作,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建设任务;对于没有启动的村,也要加紧项目的贮备和申报工作,拿出整村推进的意见和计划,及时与县扶贫办沟通,为今后顺利启动做好准备。与此同时,扶贫办要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各项工作,并和省市扶贫办搞好沟通,为我们今后争取更多的扶贫开发项目和资金打下良好基础。

三、强化组织领导,确保扶贫解困和扶贫开发工作顺利进行

扶贫解困和开发工作能否抓好,关键在领导。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要从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的高度,切实强化对扶贫解困和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真正摆上位置,纳入日程,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1、健全组织,明确责任和新的职能。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扶贫开发办公室都分别作了相应的调整,各乡镇、各部门都要按照县里的组织形式,建立健全相应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组织领导体系。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解决抓和不抓一个样、抓好抓坏一个样的问题,对工作指标要量化分解,责任到人。要继续实行干部包扶责任制。城镇要将县直各部门、各单位,中省直各单位按城镇七大社区进行分解,各部门、各单位再根据实际情况对部门领导和干部职工进行具体分解,进而把个人包扶责任上升为部门包扶责任;农村各乡镇也要为乡村两级干部落实包扶贫困户的任务。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2)

2010年,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战略决策,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与推进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在统筹中扶贫、在协调中发展”的新思路,大力实施扶贫开发计划,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07年至2011年的5年间,杭州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翻了一番,从2500元增加到近5000元。

在统筹中扶贫

杭州市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具有杭州特色的“东快西慢、东强西弱”的特点,地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八城区与五县(市)差距大。受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与管理体制等多因素制约,地处西部山区的淳安、建德、桐庐、临安、富阳五县(市)发展相对迟缓,五县(市)地域面积占全市81.5%,人口占372%,但生产总值只占2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只占12%左右。人们形容,在杭州1万多平方公里境内,东部平原像发达的欧洲,西部山区有点像欠发达的非洲。

其次,杭州市的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尽管自2010年起,杭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开始超过城市居民人均纯收入。但两者之间差距依然十分明显,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萧山区与最低的淳安县相比。相差了2.2倍。

农村与城市、五县(市)与城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已成为杭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为了从制度层面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从根本上推进面上扶贫,2007年,杭州市将边远山区和低收入人群相对集中的38个乡镇作为重点扶贫对象,开展了“百团联百乡、千企结千村”即“联乡结村”共建帮扶活动。组建了38个由“市领导+市级部门+企业+学校+乡镇”组成的帮扶集团,联系38个欠发达乡镇。进行重点帮扶。区、县(市)按照市里模式开展区域内帮扶共建工作。2008年以来,全市实施“联乡结村”共建项目13701个,落实结对帮扶资金16.55亿元。

2010年,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在体制、机制上实现突破,作出了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战略决策,出台了《关于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专门成立了杭州市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工作委员会,并建立了区县协作、产业发展、中心镇、中心村、土地综合整治、“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等七个重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

在全面实施城乡区域统筹的部署中,“区县协作”尤其引人关注。通过这一战略,杭州11个发展较快的城区和5个发展相对较陧的县(市)进行挂钩结对,全方位协作。市财政还拿出真金白银,5年内每年新增10亿元资金,支持下属5县(市)发展。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帮扶并非简单的“劫富济贫”,而是按照产业发展特点,相互配对。例如淳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市里就统一安排,让西湖区和风景名胜区与其挂钩结对,共谋发展。除了产业协作之外,文化、科技、教育、环保等公共服务也被列入协作内容。2012年,区县(市)协作落实资金达到3.25亿元。农产品进城渠道更加通畅,五县(市)已全部在城区开设了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年营业额超过6500万元。

从“联乡结村”到“城乡区域统筹”,杭州扶贫工作真正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获得了新的动力和新的生命。在谈到开展统筹扶贫的意义时,杭州市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如勇对记者说:“统筹扶贫不是纯粹的点对点扶贫,我们变‘输血’为‘造血’,最核心的思路就是希望通过统筹扶贫的方式,为相对贫困地区的村民提供自我造血的条件。”

“四位一体”定向扶贫

杭州市这些年按照党政主导力、农民主体力、市场配置力、社会创造力的思路,始终营造政府扶贫与社会扶贫、市场扶贫、金融扶贫、科技扶贫并举的良好氛围,坚持党政、部门、企业、群众“四位一体”定向扶贫。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套班子领导亲自担任帮扶集团总指挥,负责牵头协调,每年带领集团成员单位到联系乡镇、结对村检查指导帮扶工作、审定帮扶项目、落实帮扶资金;帮扶集团牵头单位积极发挥组织、联络和协调作用,主动召集结对双方研究方案,落实项目,解决资金等问题;集团各成员单位真心帮扶,选择了各地迫切需要解决、农民群众受益的项目,主动到联系乡镇、村送资金、送项目、送科技、送信息、送教育、送文化,与结对乡镇谋划共建方案,商讨共建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欠发达乡镇的新农村建设;全市广大企业和企业家主动捐款捐物,充分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具体做法是,县(市)级层面帮扶的载体主要是“区县协作”。11个城区和5个县(市)结对成5个协作组,每个协作组都设有领导小组,由市领导亲自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面设联络组,由城区干部担任组长,为了便于协调,该组长同时兼任对方县委办副主任。城乡之间的街道和乡镇、部门与部门全部实行挂钩结对。展开协作。“区县协作”严丝合缝的全面对接之余,是乡、村一级层面的重点帮扶,主要载体是“联乡结村”。

“百团联百乡”是通过市里组建的由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共同组成的帮扶集团。由市领导担任集团总指挥,行政机关作牵头单位。每个集团负责联系一个欠发达乡镇。帮扶的方式是。由乡镇上报建设项目,集团成员可独家认领,也可共建。这种帮扶集团在杭州共有206个,其中市级集团39个,县级集团167个。

“千企结千村”要求各县(市)选取社会责任感强、经济效益良好的企业,与农村(社区)结对,实行帮扶。杭州民营企业众多,企业家在农村土生土长,对农村怀有深厚的感情。致富后大多有报效家乡的愿望。如登峰集团,将萧山区浦阳镇四村合并,建设桃北新村,让1200余户农户都住上了粉墙黛瓦、江南水乡风情的别墅,至今已投资20多亿元。

如果说“区县协作”和“联乡结村”主要是针对一级组织进行设计,那么“万名党员干部结对万户城乡困难家庭”针对的则是个体,参与帮扶的也大多是个体。这种帮扶在杭州具有较好的社会基础,但如果缺乏引导和组织,就会流于杂乱。为了整合资源,提高效能,杭州市专门成立了结对帮扶办公室,搭建全市统一的结对帮扶平台,把市四套班子领导、市管领导、女党员女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工作全部纳入“双万”活动,同时纳入的还有市管领导干部“访贫促廉”等多项活动。同时,在全市广泛发起“一户一策一干部”活动,组织机关干部、教师、医生等事业单位人员参与结对活动,低收入农户结对覆盖率达到100%。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3)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扶贫帮乡工作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只是阶段性的,帮扶工作正处于攻坚阶段,各项任务还很艰巨。由于我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城市对农村经济的牵动作用还很薄弱,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收入不高,贫困户脱贫标准偏低,返贫现象依然存在。从帮扶工作本身来看,也存在着工作重点不够突出,帮扶工作开展得还不够平衡等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把扶贫帮乡作为自己的份内职责,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努力地做好扶贫帮乡工作。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全市的扶贫帮乡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扶贫帮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央“一免两补”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两个趋向”是我们党对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发展趋势认识的进一步升华,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切实做好新时期的“三农”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帮乡工作,把扶贫帮乡工作作为城市带动农村,统筹发展城乡经济,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一项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在新形势下,扶贫帮乡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第一,做好扶贫帮乡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当前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方略。从政治上讲,“三农”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缩小城乡差别,不可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可能有全社会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没有农民富裕,不缩小城乡差别,也不可能建成真正的和谐社会。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扶贫帮乡工作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村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干部的普遍欢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全市各级党政组织特别是市直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以创造性的工作,努力把扶贫帮乡工作引向深入。

互补,共同发展。如果仅靠农村自身求发展,割裂农村和城市的联系,农村所面临的资金、市场、人才和观念制约等问题就难以及时有效地解决。如果不能迅速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尽快解决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村市场消费不足等问题,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没有农村经济的快发展、大发展,不可能有全市经济的快发展、大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扶贫帮乡工作,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互动,加速城乡经济融合,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扶贫帮乡工作取得实效

当前,我市扶贫帮乡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认真总结历年开展扶贫帮乡工作的成功经验,认真分析新形势下扶贫帮乡工作出现的新问题,紧密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着眼当前,立足长远,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点,着力解决好帮扶地区和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确保各项帮扶措施落到实处。

第一,着眼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在扶贫帮乡工作中,首要的是帮助各县(市)和贫困乡镇研究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目前,大多数乡镇发展思路比较清晰,工作重点比较突出,推进措施比较具体,但有的乡镇发展思路和措施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市直部门要投入更多力量,帮助县(市)、乡镇理清思路,制定好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和小康建设规划。特别是要从培植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出发,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帮助乡镇规划好要培育壮大的优势产业和产品。

第二,围绕资源优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帮助贫困乡镇脱贫致富,关键是要帮助抓好结构调整。要帮助乡镇发挥自身优势,合理调整种养加、牧副渔的比重,加快发展壮大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其他养殖业,扩大农民增收领域。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发展第二产业。就总体而言,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如果没有工业作支撑,乡镇经济只能停留在弱势产业的层面上。区域经济不能以行政管辖区为界限,不能“画地为牢”,要融合其他区域的优势产业发展本地经济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发挥部门优势,积极帮助向上争取项目和招商引资。市直部门要充分发挥信息灵通、联系面广、与国家和省直部门关系密切等优势,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扶持力度和增加农业、农村投资的机遇,帮助贫困乡镇搞好项目前期基础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支持;另一方面,要抓住城市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大举进入农业领域的机遇,帮助贫困乡镇引进一批大项目。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

第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各综合、涉农部门,要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先投入到与能够尽快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直接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抓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先进的节水技术;要抓紧搞好乡村道路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落后的状况;要抓紧搞好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使贫困乡村群众吃上合格水;要注意保护基本生态环境,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做到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并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五,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最现实、最有效途径。扶贫帮乡单位都是市直部门,联系面广,在帮助农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要在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xx建工集团组织180名农民工到xx从事建筑业劳务,一年每个农民工都挣到了4万多元人民币,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培养了一支农民工建筑队伍。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使广大农民劳动力自觉参加转移培训,主动外出务工,跳出“农门”求发展。要紧跟劳务市场的变化,突出培训重点。近期要用好省里投入的“阳光工程”和扶贫培训资金,主要抓好餐饮、保安、建筑、制造、家政等市场需求量较大岗位的技能培训。要强化组织引导,畅通就业渠道,帮助解决进城农民工的实际问题,保证进城农民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切实解除进城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劳务中介市场的管理,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4)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改革带来的利益调整和利益失衡,目前社会贫富差距增大、城乡弱势群体生活窘困的问题十分突出。这正是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因所在,也是我们在实现这一执政理念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从我们市**县调查掌握的情况看,全县城乡贫困户大约占总数的14%左右。其中农村约占总数的10%左右,城镇可能要达到20%以上;就目前城乡贫困户类型看,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救济型,主要是指那些完全没有生活来源,脱离了社会救助就根本无法生存下去的贫困户,这部分人约占城乡贫困户总数的46%;另一种可以叫开发型,主要是指那些有致富愿望和吃苦耐劳精神,体力、智力、年龄、文化相对适应,因受资金、技术、信息等因素制约导致贫困,如果给予适当扶持就可能脱贫的贫困户,这部分人占城乡贫困户总数的约54%。综合分析城乡贫困户致贫原因,农村大致有十种情况:一是鳏寡孤独、痴苶呆傻,年老体弱,丧失了劳动能力;二是家庭主要劳动力重病重残;三是天灾人祸,受到意外伤害;四是土地少,家庭上有老下有小,走不出去,发展二三产业又苦于没项目、没本钱;五是家庭底子薄,又要供孩子上学;六是好逸恶劳,不会种地或种不好地,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七是不会过日子,大手大脚,没有长远打算;八是承包田长期转租,土地升值后又要不回来,无地可种,其它收入又很少;九是只会干农活,土地又少,还不敢走出去务工,想搞养殖,没本钱;十是儿子成家单过,父母背负着为儿子娶亲时欠下的债务,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儿子又不愿意赡养。城镇有六种情况:一是已经纳入低保范围的“六种人”,即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扶养人;痴苶呆傻、盲聋哑、肢残等残疾;患大病的;单亲家庭;子女无力赡养的年迈老人;下岗失业吃饭有困难人员。二是因企业倒闭、破产、转制而下岗,又没有实现再就业,家庭收入很少或根本失去来源。三是能够做点小买卖,但本钱小,获利薄,勉强维持基本生活。四是父母年老体弱、失去劳动能力,成年子女没文凭、没技术、没工作,找不到就业门路,家庭生活来源有限。五是有技术,有头脑,有经营能力,但没有本钱,自身素质优势不能形成致富优势。六是家庭经济原本就底子薄,又找不到就业门路,还要供子女上学,靠借债生存。

我们感到,当前扶贫解困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城镇。所说重点在农村,就是农村的贫困人口总量大,比城镇要多30%,大量工作在农村,这也是建设新农村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所说难点在城镇,就比较而言,城镇贫困户的生活更困难一些。农村的贫困户有国家的惠农政策,再加上自身有承包田,口粮和烧柴不成问题,多数人基本生活可以维持;而对城镇贫困户,国家救助不足,城镇的生活费又高于农村,吃饭和燃料等生活资料都需现金购买,一旦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就无法维持。

从宏观上讲,抓好城乡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经济,壮大地方财政实力。但应该承认,实现城乡弱势群体整体脱贫解困目标,是一项十分艰巨的长期任务,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在抓发展的同时,不断创新扶贫思维,加大扶贫力度,提高帮扶水平。从我们**的实践情况看,重点要在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上搞突破。一是整合力量,统筹城乡,强化扶贫的指挥机制。以往抓扶贫城乡割裂、单打独奏,城乡扶贫解困工作分属于不同部门、不同层面,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十分突出。有鉴于此,我市**县从县情实际和有利于工作推进的角度出发,从理顺指挥管理体制入手,在全省率先单独成立了隶属于县委、县政府,统管城乡的扶贫开发工作办公室,明确由县委常务副书记主抓,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兼任扶贫办主任,将农委、民政、劳动、工会以及乡镇和城镇社区等部门抓扶贫解困的职能统一起来,由扶贫办牵头拿总,协调调度。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职工下岗再就业压力大的问题,更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就业这一扶贫工作的主渠道作用,他们把农委、劳转办和劳动局抓就业、输出的职能合并起来,组建了统管城乡就业工作的专门机构,调整了隶属关系,明确了工作职能。这样由于工作统筹规划,扶贫款物统筹发放,扶贫政策措施统一共享,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工作畸重畸轻、苦乐不均的问题,从宏观上把城乡扶贫解困工作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二是突破瓶颈,广辟渠道,探索建立投入保障机制。抓好救助弱势群体工作,关键是资金问题。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自身实力弱,造血功能差,要提高工作水平,必须着重解决资金投入这一主要矛盾,坚持多条腿走路,广辟筹资渠道,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我市**县在这方面的主要作法是: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对扶贫资金量力安排,并通过民政、劳动等职能部门积极向上反映情况,争取获得更多资金支持的基础上,不等不靠,积极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对开发型贫困户实行基金扶持办法,就是通过全县干部职工捐款,每年筹集100万元;并动员鼓励外来客商、在外**人、县内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按纳税额度自愿为贫困群众捐款捐物献爱心等渠道,筹集建立起扶贫开发基金,资金实行市场化运作,滚动式扶持,大大增强了解困能力。仅今年,全县从各种渠道纳入扶贫基金的资金就达150多万元,到2007年就将达到300多万元。与此同时,我们也建议国家在出台倾斜政策、中央和地方税收分配,以及匹配扶贫资金等方面,对欠发达地区给予更多的优惠和倾斜,变一个积极性为多个积极性。三是创新办法,突出主体,强化部门责任机制。大部分地方过去在城乡弱势群体的脱贫解困工作中,强调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作用,主要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的办法。从表面看,照顾到了贫困面,有影响、有声势,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深入分析,这一做法又有严重的缺陷,每个干部职工力量毕竟有限,多数人也只能是过年过节送点米面,给点少量现金,供一饥不能解百饱,达不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工作效果。对于少数生活并不宽裕的干部职工来说,包扶贫困户甚至成了负担。有鉴于此,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市的**县在2005年初作出决定,调整帮扶主体,在城乡弱势群体的脱贫解困工作中,变过去的以个人行为为主为现在的以各级党政组织的部门行为为主。取消过去干部一对一式的帮扶任务,而由实力部门包扶贫困村,各部门单位都包扶一定数量的贫困户。这样,由于工作主体实力的增强,单位和个人统分结合,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扶贫效果。为了使各部门单位真正重视这一工作,他们把这一项工作纳入到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评价体系之中,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限期完成脱贫解困任务。同时,严密了考评措施,严格考评奖惩。把脱贫解困任务完成情况与各部门单位评优选先、与其主要领导提职晋级直接挂钩,完不成目标的,原来分配的包扶贫困村、户任务不摘钩,直至脱贫为止。2005年夏季,这个县开展了解决农村极贫户无房特危房问题会战。由于包扶主体的调整,部门责任意识增强,投入力度增大,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筹资300多万元,为606户农村贫困户的住房进行了改造和新建,解决了多年想解决而没能力解决的问题,群众十分满意。四是攻破重点,狠抓薄弱,完善扶贫的运行机制。对一些按常规办法解决不了的或现实没有遵循的重点、难点问题,**县主要采取了“三招”,十分奏效。①搞“会战”。农村贫困户有许多矛盾集中在土地上。为此,他们根据农村贫困户的要求,去年在全县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土地“三清”(清查土地、清理合同、清收欠款)工作会战,共清查承包田以外的村集体统一管理土地10.6万亩,依法清理承包合同8851份,清收资金580万元,收到较好效果,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他们还在2005年集中解决农村贫困户住房问题的基础上,计划今年用两个月时间,在城镇开展解决特困户住房问题会战。②给政策。对于一些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他们主要是突破一些限制,大胆出台政策,给贫困户生产生活开绿灯。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他们规定农村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要有一人常年专门抓劳务输出,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必须确定一人直接带领农民出去;城镇内的民营企业和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必须优先安置下岗职工就业,由于这些政策的出台,2005年全县内转外输劳动力4.87万人,拉动农民增收860元,城镇下岗职业再就业达到5000多人。为解决贫困生辍学问题,他们确定对考入一、二表大学的贫困学生提供路费,保证其第一年能够顺利入学。在解决贫困群众看不起病的问题上,他们制定了贫困群众持医疗救助证到定点扶贫医院就医给予减免费用的政策。③定民约。农村孤寡老人的供养工作,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除县里每年为每个敬老院增拨2万元经费,乡里承担敬老院工作人员工资外,还统一制定了乡规民约:规定村里向敬老院送五保户必须承担一定费用;对有子女而不赡养老人的,由乡村组织强制收取大米、黄豆等实物,保证老人生活;农村老年人的土地流转,必须经村里把关,防止子女借土地转包占老人便宜,子女种老人承包地,必须按市场土地的流转价格给予合理的补偿。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5)

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强化城乡弱势群体救助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改革带来的利益调整和利益失衡,目前社会贫富差距增大、城乡弱势群体生活窘困的问题十分突出。这正是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因所在,也是我们在实现这一执政理念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从我们市**县调查掌握的情况看,全县城乡贫困户大约占总数的14%左右。其中农村约占总数的10%左右,城镇可能要达到20%以上;就目前城乡贫困户类型看,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救济型,主要是指那些完全没有生活来源,脱离了社会救助就根本无法生存下去的贫困户,这部分人约占城乡贫困户总数的46%;另一种可以叫开发型,主要是指那些有致富愿望和吃苦耐劳精神,体力、智力、年龄、文化相对适应,因受资金、技术、信息等因素制约导致贫困,如果给予适当扶持就可能脱贫的贫困户,这部分人占城乡贫困户总数的约54%。综合分析城乡贫困户致贫原因,农村大致有十种情况:一是鳏寡孤独、痴苶呆傻,年老体弱,丧失了劳动能力;二是家庭主要劳动力重病重残;三是天灾人祸,受到意外伤害;四是土地少,家庭上有老下有小,走不出去,发展二三产业又苦于没项目、没本钱;五是家庭底子薄,又要供孩子上学;六是好逸恶劳,不会种地或种不好地,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七是不会过日子,大手大脚,没有长远打算;八是承包田长期转租,土地升值后又要不回来,无地可种,其它收入又很少;九是只会干农活,土地又少,还不敢走出去务工,想搞养殖,没本钱;十是儿子成家单过,父母背负着为儿子娶亲时欠下的债务,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儿子又不愿意赡养。城镇有六种情况:一是已经纳入低保范围的“六种人”,即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扶养人;痴苶呆傻、盲聋哑、肢残等残疾;患大病的;单亲家庭;子女无力赡养的年迈老人;下岗失业吃饭有困难人员。二是因企业倒闭、破产、转制而下岗,又没有实现再就业,家庭收入很少或根本失去来源。三是能够做点小买卖,但本钱小,获利薄,勉强维持基本生活。四是父母年老体弱、失去劳动能力,成年子女没文凭、没技术、没工作,找不到就业门路,家庭生活来源有限。五是有技术,有头脑,有经营能力,但没有本钱,自身素质优势不能形成致富优势。六是家庭经济原本就底子薄,又找不到就业门路,还要供子女上学,靠借债生存。

我们感到,当前扶贫解困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城镇。所说重点在农村,就是农村的贫困人口总量大,比城镇要多30%,大量工作在农村,这也是建设新农村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所说难点在城镇,就比较而言,城镇贫困户的生活更困难一些。农村的贫困户有国家的惠农政策,再加上自身有承包田,口粮和烧柴不成问题,多数人基本生活可以维持;而对城镇贫困户,国家救助不足,城镇的生活费又高于农村,吃饭和燃料等生活资料都需现金购买,一旦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就无法维持。

从宏观上讲,抓好城乡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经济,壮大地方财政实力。但应该承认,实现城乡弱势群体整体脱贫解困目标,是一项十分艰巨的长期任务,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在抓发展的同时,不断创新扶贫思维,加大扶贫力度,提高帮扶水平。从我们**的实践情况看,重点要在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上搞突破。一是整合力量,统筹城乡,强化扶贫的指挥机制。以往抓扶贫城乡割裂、单打独奏,城乡扶贫解困工作分属于不同部门、不同层面,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十分突出。有鉴于此,我市**县从县情实际和有利于工作推进的角度出发,从理顺指挥管理体制入手,在全省率先单独成立了隶属于县委、县政府,统管城乡的扶贫开发工作办公室,明确由县委常务副书记主抓,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兼任扶贫办主任,将农委、民政、劳动、工会以及乡镇和城镇社区等部门抓扶贫解困的职能统一起来,由扶贫办牵头拿总,协调调度。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职工下岗再就业压力大的问题,更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就业这一扶贫工作的主渠道作用,他们把农委、劳转办和劳动局抓就业、输出的职能合并起来,组建了统管城乡就业工作的专门机构,调整了隶属关系,明确了工作职能。这样由于工作统筹规划,扶贫款物统筹发放,扶贫政策措施统一共享,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工作畸重畸轻、苦乐不均的问题,从宏观上把城乡扶贫解困工作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二是突破瓶颈,广辟渠道,探索建立投入保障机制。抓好救助弱势群体工作,关键是资金问题。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自身实力弱,造血功能差,要提高工作水平,必须着重解决资金投入这一主要矛盾,坚持多条腿走路,广辟筹资渠 道,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我市**县在这方面的主要作法是: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对扶贫资金量力安排,并通过民政、劳动等职能部门积极向上反映情况,争取获得更多资金支持的基础上,不等不靠,积极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对开发型贫困户实行基金扶持办法,就是通过全县干部职工捐款,每年筹集100万元;并动员鼓励外来客商、在外**人、县内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按纳税额度自愿为贫困群众捐款捐物献爱心等渠道,筹集建立起扶贫开发基金,资金实行市场化运作,滚动式扶持,大大增强了解困能力。仅今年,全县从各种渠道纳入扶贫基金的资金就达150多万元,到20__年就将达到300多万元。与此同时,我们也建议国家在出台倾斜政策、中央和地方税收分配,以及匹配扶贫资金等方面,对欠发达地区给予更多的优惠和倾斜,变一个积极性为多个积极性。三是创新办法,突出主体,强化部门责任机制。大部分地方过去在城乡弱势群体的脱贫解困工作中,强调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作用,主要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的办法。从表面看,照顾到了贫困面,有影响、有声势,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深入分析,这一做法又有严重的缺陷,每个干部职工力量毕竟有限,多数人也只能是过年过节送点米面,给点少量现金,供一饥不能解百饱,达不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工作效果。对于少数生活并不宽裕的干部职工来说,包扶贫困户甚至成了负担。有鉴于此,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市的**县在20__年初作出决定,调整帮扶主体,在城乡弱势群体的脱贫解困工作中,变过去的以个人行为为主为现在的以各级党政组织的部门行为为主。取消过去干部一对一式的帮扶任务,而由实力部门包扶贫困村,各部门单位都包扶一定数量的贫困户。这样,由于工作主体实力的增强,单位和个人统分结合,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扶贫效果。为了使各部门单位真正重视这一工作,他们把这一项工作纳入到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评价体系之中,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限期完成脱贫解困任务。同时,严密了考评措施,严格考评奖惩。把脱贫解困任务完成情况与各部门单位评优选先、与其主要领导提职晋级直接挂钩,完不成目标的,原来分配的包扶贫困村、户任务不摘钩,直至脱贫为止。20__年夏季,这个县开展了解决农村极贫户无房特危房问题会战。由于包扶主体的调整,部门责任意识增强,投入力度增大,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筹资300多万元,为606户农村贫困户的住房进行了改造和新建,解决了多年想解决而没能力解决的问题,群众十分满意。四是攻破重点,狠抓薄弱,完善扶贫的运行机制。对一些按常规办法解决不了的或现实没有遵循的重点、难点问题,**县主要采取了“三招”,十分奏效。①搞“会战”。农村贫困户有许多矛盾集中在土地上。为此,他们根据农村贫困户的要求,去年在全县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土地“三清”(清查土地、清理合同、清收欠款)工作会战,共清查承包田以外的村集体统一管理土地10.6万亩,依法清理承包合同8851份,清收资金580万元,收到较好效果,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他们还在20__年集中解决农村贫困户住房问题的基础上,计划今年用两个月时间,在城镇开展解决特困户住房问题会战。②给政策。对于一些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他们主要是突破一些限制,大胆出台政策,给贫困户生产生活开绿灯。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他们规定农村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要有一人常年专门抓劳务输出,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必须确定一人直接带领农民出去;城镇内的民营企业和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必须优先安置下岗职工就业,由于这些政策的出台,20__年全县内转外输劳动力4.87万人,拉动农民增收860元,城镇下岗职业再就业达到5000多人。为解决贫困生辍学问题,他们确定对考入一、二表大学的贫困学生提供路费,保证其第一年能够顺利入学。在解决贫困群众看不起病的问题上,他们制定了贫困群众持医疗救助证到定点扶贫医院就医给予减免费用的政策。③定民约。农村孤寡老人的供养工作,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除县里每年为每个敬老院增拨2万元经费,乡里承担敬老院工作人员工资外,还统一制定了乡规民约:规定村里向敬老院送五保户必须承担一定费用;对有子女而不赡养老人的,由乡村组织强制收取大米、黄豆等实物,保证老人生活;农村老年人的土地流转,必须经村里把关,防止子女借土地转包占老人便宜,子女种老人承包地,必须按市场土地的流转价格给予合理的补偿。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6)

《新西部》记者(下称《新西部》):我们了解到,您是第一个将黄龙县称为“黄土高原的香格里拉”的人。您是哪一年到黄龙县工作的?当时黄龙县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任高飞:我是2013年到黄龙县工作的。黄龙县区域面积2752平方公里,辖5镇2乡,总人口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属于省级贫困县,当时黄龙的经济结构以核桃、苹果、玉米等传统的农村自然经济为主,工业一片空白,旅游产业处于“零起步”状态。三年来,我们遵循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思路,确立了“生态立县、旅游带动、统筹城乡、全面小康”的发展战略,按照“生态旅游的田园县城、适宜人居的美丽乡村”和“黄土高原上的香格里拉”建设目标,通过生态旅游的深度发展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缩短贫富差距;通过旅游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基础条件,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缩短城乡差距;通过生态旅游创新发展理念、整合发展资源、破解发展瓶颈,将小区建成景区,将街道建成街区,将田园建成公园,将民房变成客房,将农民变成股民,将上山变成上班,将资产变成资金,将政务变成服务。以生态旅游为战略支柱产业的全县社会经济呈现出全面、迅速、良性发展的喜人局面,全县GDP、财政收入、城镇化率、城乡两收入均较“十二五”初实现翻番目标,实现了生活在城镇、产业在农村、致富在旅游,正在向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深度融合,生态与经济高度统一的终极目标大步迈进。同时也为精准扶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5年4月,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市委、市政府要求黄龙2015年底实现整体脱贫,到2020年实现小康,任务艰巨,但我们黄龙绝不能落后,经过一系列的措施,于2015年底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全县全面脱贫目标。

《新西部》:我们都知道,精准扶贫的首要工作就是要精准扶贫对象,我们了解到黄龙县去年确定的各类贫困人口总数是1759户3843人,那么请您介绍一下,在全县的贫困人口普查过程中是如何做到精准识别的。

任高飞:在贫困人口摸底核实过程中,我们按照省市确定的家庭人均年收入2850元以下的贫困标准,严格程序,本着公平、公开的原则,经过居民申请、村组初选、村组核实、乡镇审核、扶贫办审查、公示等六道程序,最终确定全县贫困人口1576户3009人。同时,按照贫困状况、致贫原因将贫困人口划分为两大类四小类,为精准施策奠定基础:

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610户1727人;

无发展能力的贫困户966户1282人:无劳动能力低保户146户239人(有一定的保障);五保户339户356人(有保障);鳏寡孤独68户76人,二级以上残疾人347户509人,三无户66户102人(尚无保障)。

2016年1月,在“回头看”过程中,退出402户776人,新纳入295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585户1610人,最终确定贫困人口1759户3843人作为精准扶贫巩固对象进行巩固扶贫。

《新西部》:据悉,黄龙县已取得了脱贫攻坚工作的阶段性胜利,在延安市率先实现了整体脱贫,请介绍一下黄龙县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

任高飞: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确保成效。一是确立了“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思路和“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的扶贫方略,实行“人对人”、“点对点”、“面对面”的全覆盖帮扶;二是实施“4321”帮扶机制,即:处级领导帮扶4户贫困户、正科级干部帮扶3户贫困户、副科级干部帮扶2户贫困户、后备干部帮扶1户贫困户,全县领导干部中的“关键少数”723名帮扶“贫困少数”共计1759户3843人;三是整合行业部门项目资金,重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在扶“志”、扶“技”、扶“业”、扶“主体地位”上下功夫。结合县域实际,着力推行庭院养殖、就业扶持、产业提升、生态旅游带动、土地扶贫、金融扶贫、企业带动、教育资助、搬迁扶贫、兜底保障十种扶贫模式;四是严格考核验收,按照“逐户问、整村查、全覆盖”的原则,通过看搬迁、看教育、看医疗、看收入、看档案、看政策落实、看居住环境、看发展后劲、看2016年增收措施、看群众是否认可满意等“十看”的方法进行了考核验收。验收结果为,全县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6946元。其中,人均纯收入最低的贫困户石堡镇安善村祝和贵一家,人均收入4350元;人均纯收入最高的贫困户石堡镇吉家河村乔家亭一家,人均收入46900元。

《新西部》:您作为黄龙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总设计师”,提出的“4321”帮扶机制的确很有新意,但如何保证精准扶贫工作不因正常的人事调整而中断,使之具有政策上的延续性?

任高飞:为了确保“4321”帮扶机制的落实,我们规定“不脱贫,不脱钩”,夯实部门包村、干部联户的责任,无特殊情况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不再调整,用铁的纪律保证和促使帮扶干部、驻村队员下得去,蹲得住,干得好,确保了帮扶队形不变,帮扶队伍不散。

同时,成立了黄龙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担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实行扶贫攻坚督查问责制,对扶贫攻坚工作逐级督查,对落实不力的部门和乡镇,严格追究责任,坚决执行脱贫攻坚“一票否决制”。

《新西部》:扶贫工作在本届县政府中心工作中有什么样的地位和意义?

任高飞:梁宏贤市长讲过,县域经济要做好城乡统筹工作。我认为,要做好城乡统筹工作,就得紧紧抓住扶贫脱贫工作,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统揽全县工作。扶贫、脱贫工作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标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标志。一切工作都是为脱贫服务的,包括开展旅游,也是为脱贫致富服务的。群众没有脱贫,一切发展都是空的。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7)

一、城镇化滞后严重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城镇化滞后使贫困地区“二元经济”矛盾不断加剧。改革以前,在城乡隔绝体制下的城镇化进程,造就了十分悬殊的“二元经济”结构。1985年以来,由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使“二元经济”矛盾又进一步拉大。特别是近几年,宁德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不同步,大量劳动力滞留在比重不断下降的农业上,使农村出现了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商品率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现象。农民的收入增长跟不上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步伐,农民与非农民的收入差距迅速扩大,从而导致“二元经济”矛盾不断加剧,积累了十分突出的社会矛盾。

(二)城镇化滞后不利于贫困地区农业的发展。由于城镇化滞后,使农业劳动力就地分散转移,既不稳定也不经济。长期以来,农民一直存在着从农业部门向利益较高的非农业部门转移的强烈冲动,然而由于城乡隔绝体制的限制,基本上是离土不离乡,实行就地转移,半径不大。农民既不将非农产业看作自己的长期生存保障,脆弱的非农产业也不会给农民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

(三)城镇化滞后制约了贫困地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主要依托于人口、工业相对密集的区域,这样才能发挥其服务的规模效益和综合效益。由于城镇化滞后,第二、第三产业往往被迫就地发展,形成了十分分散的格局,致使“集聚效应”十分低下,从而造成贫困地区第二、第三产业长期徘徊在小型化、分散化的低层次上。到后来,这些问题是造成宁德市工业企业发展势头减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加快城镇化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选择

(一)城镇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增长点。作为城镇,不论规模大小如何,它与农村的主要区别是具有一定数量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住集中的居民点。城镇是第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第二、第三产业的聚集带来了人口的聚集和消费区位的集聚,由此出现了城镇群落的面貌。城镇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娱乐和需求的集中。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城镇化程度越高,表明它的工业化和文明程度越高。现代城镇通常由工业、商业、金融、文化、教育、服务、交通、行政、市政等多种体系构成的,是区域社会财富的主要生产场所,也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地。

(二)城镇多元经济结构并存能为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发展

注入活力。一方面,以农业型为代表的传统经济部门和以工业化为代表的现代产业部门,通过本身结构调整和资源重新配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互相调节,共同发展,从而走出“二元经济”结构将二者完全对立排斥的怪圈,创立一个农工商协调、林牧渔综合发展的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型社会,从而走向工业化、现代化之路。另一方面,经济所有制多样化,国有、集体、股份、私营、公私混合、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集体、股份、私营为主要成分,适应了传统经济与现代产业的结合,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后劲。

(三)城镇能增强贫困地区经济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因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在区域内的每个部门并非以同样的速度进行,而是集中于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这些部门和行业往往集中于区域内的一个或几个较大的城镇。城镇能有效地集聚各种经济要素,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当它形成一定程度的发展极后,便向区域内的其他地方扩张、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与大城镇之间极化和扩散效应并非总是单向的,有时却是双向的,从而有力地启动整个区域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形成新经济体制下的“农村包围城镇”的格局。

(四)加快城镇化能有效地促进贫困地区城乡劳动力的双

向流动。在加快城镇化、现代化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是必然现象,由乡村传统经济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会分解为三部分:流向大城镇、进入小城镇、重新回到乡村。同时,伴随着城镇工业化的发展,以科技、信息为主导的新兴产业使空间距离大大缩短,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劳动力也出现跨行业、部门、地区间的横向移动,其中值得引起注意的新增长点是城镇一批有专长、会经营、懂市场的高素质劳动力开始向小城镇流动,他们承包鱼塘、开发滩涂、修建鸡舍、圈占荒山。在这种劳动力双向流动中,小城镇起到一个平衡点的作用,大量非农业人员和逐步发展的非工业人口融合在一起,身在农村而又不是乡村,远离城镇而又常居城镇。同时,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以加快城镇化推动科学扶贫精准扶贫

(一)有步骤地推进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发展过程有其内在规律。贫困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只能与本地区的工业化水平相适应,发展过快过慢都不行。既要改变城镇化滞后工业化的状况,又要防止脱离工业化实际,搞“虚城镇化”。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遵循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工业化进程相协调的规律,把城镇建设与城镇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全局的角度、战略的高度,统筹安排好全市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坚持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有序进行,防止各地一哄而起、急于求成、盲目发展,尽力避免造成新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8)

一是从宏观上来说,要发挥以工业反哺和城镇支持的扶贫方式,不能仅仅依靠贫困地区和农村自身的力量去搞扶贫。因为依靠农民自身的方式很难解决当地的基础设施现状,而我们国家现在有实力、也有能力以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去解决这种社会现状。

二是既要坚持就地扶贫,又要鼓励贫困农民走出去,而且要彻底走出去,就必须解决农民身份的彻底转变。不能以候鸟式的方式走出去后,人是城市化了可还是农民工的身份,不能人走出去了,生产、生活方式都城市化了,却身份还没改变,地位没有改变。

三是在扶贫开发中要更多的发挥市场的作用,发挥农民自身的作用,在生产经营方面一定要弱化政府的作用。在新时期的扶贫开发攻坚中,政府的公共财政责任更大,但这时的政府更应该做的是加大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更多的是做农民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

四是要综合扶贫开发的资金,让农村的资金不再外流。像在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把农村的资金综合起来应用更重要。我们现在是一方面在强调要加大对农村、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资金流向城镇、流向一些发达地区的金融体制制约依然没有改变。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9)

4月7日,市林业局召开局党组会议,传达学习了市委文清书记对开展结对帮扶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提出的要求和市政府冷新生市长在全市结对帮扶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并就林业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会上,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明哲对林业系统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他指出,全市林业系统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高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精准扶贫和结对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结对帮扶作为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结合林业工作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排除困难、主动作为,切实把这项工作扎实开展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为确保林业系统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效果,市林业局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工作的目标要求,提出把林业扶贫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快发展赣南油茶、毛竹、花卉苗木等林业特色富民产业,千方百计拓宽困难群众就业渠道和增收致富空间上来,充分发挥林业工作富民作用。一是深入开展精准扶贫产业调研。组织局领导带队,围绕精准扶贫开展产业调研。通过现场察看、座谈讨论、个别交流等方式,深入各县(市、区)的林业产业种植基地、加工企业和种植户,就林业产业精准扶贫等情况作了全面调研,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赣州市油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赣州市扶持农村贫困户发展高效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工作方案》、《赣州市扶持农村贫困户发展毛竹基地建设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林业精准扶贫专项工作方案。二是制定和出台帮扶政策。认真谋划,组织编制了《江西省赣州市国家精准扶贫油茶产业示范区建设规划》,提出完成油茶产业示范区建设任务100万亩,帮扶贫困农户50140户、覆盖贫困人口200560人的产业扶贫目标;制定下发了《市、县两级林业局局长挂点建设油茶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实施方案》,采取五个一的措施,充分发挥林业部门示范带头作用,积极推进油茶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建设;结合全市实际,代市政府草拟《关于扎实推进油茶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扶持,完善机制,扎实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力争把我市油茶产业建设成为农民致富、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的生态富民产业,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三是强化结对帮扶工作措施。充分利用三送工作服务群众的优势,扎实开展结对帮扶。组织驻村三送工作队对帮扶贫困户开展调查摸底,把结对帮扶挂点村于都县黄麟乡黄龙村等3个村114户扶贫对象的情况摸清、摸准、摸透,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建立登记台账;多方筹集扶贫资金。按照班子成员每人结对帮扶3户贫困户,科级及以下干部结对帮扶2户标准,筹集专项帮扶资金,确保结对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2016年林业局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二

1月8日至9日,国家林业局科学研究院所长陈绍志率国家林业局定点扶贫调研组到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调研精准扶贫、生态脱贫、绿色产业脱贫等工作开展情况。罗城县县长潘秋琳,副县长覃周民,以及区市县乡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调研。

调研组一行人先后到宝坛乡拉郎村金洞屯,进村入户调查林业扶贫情况,通过查看精准识别入户评估表,与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和村委干部交流,了解工作推进落实情况。随后到四把镇水源毛葡萄基地、东门镇猕猴桃产业基地实地考察,详细了解我县毛葡萄产业、猕猴桃产业基地生态产业、绿色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据悉,目前罗城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29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74.2%,有林地面积151.9万亩,其中,衫木林面积85.9万亩,松林面积17.9 万亩,速生丰产林面积62.5万亩,经济林面积6万亩,公益林面积143万亩,全县森林蓄积量114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7.5%,林业生产总值 16.5亿元。但是林农收入并不高,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林业收入与林地资源的现状极不协调,丰富的森林资源没能更好地发挥其潜在的优势,林业扶贫空间仍然广阔。

在1月9日召开的反馈会上,调研组对罗城县在扶贫方面勇于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调研组指出,国家林业局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把对罗城的定点扶贫作为自身工作职责和政治责任,此次调研的目的就是从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等方面,在调查摸清贫困人口情况、广泛征求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工作部门意见建议基础上,结合罗城县情实际和需要,有针对性地从资金、项目、政策、人才等方面向罗城县倾斜,开展有效的精准扶贫工作。

对今后如何做好林业扶贫工作,调研组要求,要落实具体责任人,明确工作机制,做好对接工作,确保在1月底前做好林业定点扶贫规划;要尽快确定主导特色产业,以便在政策上给与倾斜;要尽快做好抽样户数调查工作,县乡各有关部门加大配合力度,确保按时按质完成摸底调查工作。

2016年林业局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三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岳池县委、岳池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岳委[2014]99号精神,切实做好我镇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建立健全扶贫对象识别机制,确保扶贫对象得到有效识别,召开专题动员部署会议,就进一步搞好农村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安排。全镇26个驻村干部及各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文书等村委干部参加了会议。会议指出,开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充分识别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低保户与五保户,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建档立卡范围,有针对性地落实扶贫政策、对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加快我镇扶贫攻坚进程意义重大。要求各村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准确把握建档对象,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体现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工作任务。现就我镇2014年到户产业项目帮扶落实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完成情况

花园镇位于岳池县城东北部,距县城2.5km,有省道仪北路、国道广南高速公路、县道万红路、双响路纵横贯穿而过。全镇辖1个社区26个行政村,148个村民小组。2013年末全镇总人口28300人,总户数7860户。2014年,县扶贫办分配我镇贫困人口总数为640户,1798人,实际录入1798人。我镇根据县扶贫办定的规模进行了总量控制,并按照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以下的标准顺利识别出贫困农户640户,贫困人口数1798人,其中:产业扶贫到户项目17个行政村,共有165户,382人,2014年实施项目的有101户,277人;另有9个整体推进扶贫的贫困村475户,贫困户1416人。2014年、2015年我镇均没有基础设施扶贫项目。

(二)建立健全档案资料

贫困对象识别后,通过入户登记,实事求是地获取了贫困对象的各项信息资料,并组织信息录入员将对象信息录入电脑,建立电子档案,做到户有表、村有册、镇有电子档案。

二、主要做法与措施

(一)加强领导,组建工作机构

一是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镇党政办、镇纪委、财政所、农技推广站、镇包村干部及各村书记、主任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二是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建26个驻村工作组,分为4个工作片区,分别进驻26个行政村,协助开展入户调查等项工作。三是落实了工作经费,镇财政安排工作经费10000元,做到了机构、领导、人员、资金、责任五落实。

(二)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

按照县扶贫办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总体安排部署与要求,经镇党委和政府召开会议充分讨论研究,制定了《花园镇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实施方案》,提出了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方法步骤及保障措施。明确各成员单位及办公室工作职责及具体任务,建立健全了镇政府领导,相关部门配合,乡政府负责,村两委会具体落实的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工作机制。

(三)层层落实,部署周密

2014年9月25日召开了全镇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部署会暨培训会,全面安排部署了全镇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确保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把26个行政村成立了4个工作片区,分别由镇7名副职领导任组长,26名镇驻村干部为成员的指导小组、指导所属各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等为成员的民主评议小组,确保了我镇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四)规范程序,识别公开民主。

为确保此项取得实效,做到有章可循,和民政沟通,衔接民政部门的低保和五保数据,在工作中严格遵循坚持统一标准、全面调查;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识别; 坚持分片负责、分类指导;坚持严格程序,公开公正的四项基本工作原则,采取在农户申请的基础上,调查人员进村入户调查,全面了解掌握各户收入情况,逐户计算人均纯收入。我们结合两项制度,严把报查评审批五个环节,把丧失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和老弱病残等明显弱势群体人员的家庭优先纳入贫困人口范畴,然后根据调查收入低于新标准以下的农户拟定为贫困户。对拟定贫困户由村民主评议小组进行评议,真正把决定权交给群众。对拟定的贫困户进行最少不低于7天的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及时纠正评议、公示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组织抽调的调查组人员在包村领导带领下迅速进村入社到户,按照入户调查,村组评议,镇审核原则,达到摸排全面,调查详实,登记准确,定性合理,全面实行阳光识别确认,确保新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甄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的质量和实效。

(五)广泛宣传,培训到位

通过召开动员会、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相关政策。积极采取以会代训、全程参与的方式,着力抓好了培训工作,确保其掌握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基本知识。各驻村工作组进村入户,召开村民小组会议,为全面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基于农村广大贫困群众文化素质低、理解能力差,特别是一些特困群众不识字和白天忙农活的实际,各村成立宣传小组,上门逐户面对面宣传讲解,帮助广大群众了解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使他们真正理解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提高广大群众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贫困户识别期间,我镇举办各级培训班8期共 624人次,进村入户开展识别工作的干部共26人,向广大农民朋友发放宣传资料3000份,极大地推动了我镇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工作积极稳妥进行。

(六)结对帮扶,到村到户

按照《关于开展四千干部齐下乡、三万农户奔小康活动的实施意见》岳委办发[2014]9号文件的帮扶要求,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在县派县府办和财政局帮扶我镇的基础上,结合全镇及各村综合条件等情况,选派领导、干部等一共72名帮扶人员,各村建立了一支由县帮扶单位主要领导为队长,镇主要领导为副队长,县帮扶单位一般干部和镇驻村干部为成员的26个扶贫工作队,按照321的帮扶模式,结对帮扶2014年产业到户项目17个村101户,277人,9个整体推进扶贫村475户1416人的贫困户,认真摸清帮扶贫困户基本情况,找准帮扶办法,制定帮扶脱贫计划,按照 不脱贫不收队的工作要求进行帮扶。通过扶贫工作队进行实地调研、进村入户走访、分析致贫原因并找准帮扶突破口,结合实际认真制定出了9个整体推进扶贫村工作方案,并具有可操作性。

(七)产业扶持,到村到户

2014年,县扶贫办分配给我镇产业到户任务共101户,277人,扶贫资金20.2万元。按照17个村精准识别出来的贫困户,选择最需要扶持的对象优先实施产业到户项目,对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必须由本人实施项目;对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精神病患者等弱势群体人员,由于本人的原因,无法亲自实施项目,由村两委主导,协调其亲属和朋友以及邻居,在尊重贫困户本人意愿的前提下,按照自愿结合的原则,代为其实施项目。对项目实施完毕的贫困户,由各片区领导带队,进行片区内交叉检查验收,要求务必做到户要见人,项目要见物,同时必须每户拍照备查,否则,视为验收不合格。在验收合格后,计划在本月30日开始兑付贫困资金,实行打卡直发。经过全镇交叉验收,目前,我镇2014年产业扶贫到户项目共饲养生猪75头、牛6头、鸡509只、鸭312只、鹅120 只、羊4只、兔60只,种植果树130株,养鱼0.8亩,全面完成产业到户项目。

(八)扶贫规划,到村到户

针对9个整体推进扶贫村,我镇通过走访群众,深入田间地头,广泛征求意见,与各村委班子认真讨论研究,根据群众意愿,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对精准扶贫项目及产业进行了初步规划。并将我镇精准扶贫工作和全民水库群众帮扶工作、大中型水库水淹区后期扶持工作结合起来,确定了重点改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居住环境、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发展思路,具体规划如下:

大扁山村:贫困户50户153人,1.新建碎石路4.5公里,主要分布在8、5、3组,便民路5公里,主要分布在1、7、4、6组。2.维修山坪塘4口,主要分布在1、4、2组。

高坑桥村:贫困户94户271人,1.新建通向养老院水泥路400米,整修跨社碎石路30米,规划修建张洪川处到8社公路10个汇车道。2.2015年底完成每户人家的自来水安装工作。3.规划种植藤椒12亩,蔬菜25亩,果树16亩

红坡盖村:贫困户44户145人,1.新建村级公路4000米,便民路4000米。

两不来村:贫困户52户167人,1.新建碎石路5公里,主要分布在4、3、1组,新建水泥路1公里,主要分布在6组。2.维修5组山坪塘1口,维修3组水渠1000米3.种植核桃600亩。

松马鞍村:贫困户34户118人,1.新建村级水泥路2公里,主要分布在1.3.4.5组,新建碎石路4公里,主要分布在2、3组2.种植西瓜100亩,果树50亩。

苏麻沟村:贫困户33户97人,1.新建村级公路2000米,便民路2000米2.新建山坪塘2口,维修山坪塘1口,维修水渠1000米。3.种植核桃570亩,套种西瓜570亩。

太平沟村:贫困户46户114人,1.新建山坪塘1口,维修山坪塘10口,顿水田1-6组,维修水渠8000米。2.新建村级公路3500米,便民路900米。

挖断山村:贫困户69户190人,1.新建村级公路3500米,便民路8500米2.新建山坪塘1口,维修山坪塘1口,顿水田4组,维修水渠2000米。3.种植花椒藤椒30亩,蔬菜62亩,果树30亩。3.修建村卫生室1个。

万寿寺村:贫困户53户161人,1.新建村级公路1800米,便民路7000米2.新建山坪塘1口,维修山坪塘5口,维修水渠5700米。3.修建村卫生室1个。

针对9个整体扶贫村,在大力规划基础设施改善的同时,还要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初步计划每个村培训300人次。

(六)加强督查,确保实效

我镇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人员深入26个村督查指导,对贫困户名单及相关档案进行抽样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出纠正,需要解释的进行耐心解释,确保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截至目前,我镇派出多批次干部组成的工作小组深入村屯,采用随机抽查的办法,抽检了17个产业到户的村 101户277人产业实施情况,9个整体推进扶贫村的475户贫困家庭识别情况,对照农户申请表中的数据和情况进行逐项检查。通过村干部反映、向附近村民了解情况以及到贫困户家实地察看、询问等多种方式核实,确保识别对象不错位、不缺位,实现了符合政策的一户不漏、不符政策的一户不评,让真正需要得到扶助的贫困农户享受到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个别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村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贫困对象识别程序混乱,导致工作推进缓慢。

二是个别村宣传发动不够到位。部分群众存在认识偏差。在工作开展期间,不少农户认为被确定为贫困户后会得到很大的利益,特别是在信息采集环节需要贫困户提供银行账号。一些比较偏激的群众还到村委会、镇政府要求评定为扶贫户。

三是一些村干部作风不扎实、工作不细致。一些干部为了减轻工作量,填报数据不够细致,也出现个别有关数据错误。

四是部分弱势群体产业项目实施有困难。部分贫困户为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精神病患者等弱势群体人员,由于本人的原因,无法亲自实施项目,只有由村两委主导,协调其亲属和朋友以及邻居,在尊重贫困户本人意愿的前提下,按照自愿结合的原则,代为其实施项目。

五是部分贫困户饲养的家禽销售较快。由于产业到户项目实施时,各村进度不一,饲养较早的贫困户,尤其是饲养鸡鸭鹅的贫困户,在3月即将结束之时,都已经到了销售时节,多饲养一天,就多一天的饲料成本,经济压力较大,因此,部分贫困户在镇政府组织验收后,还未等到县扶贫办抽查,就对饲养的家禽进行了销售。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10)

兴安盟贫困的总体表现

兴安盟的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扶贫任务仍很艰巨。

第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向少数民族人口集中。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新的扶贫标准测算,兴安盟尚有农村牧区贫困人口52.2万人,占全盟农村牧区人口的47%,占全区贫困人口的20%,贫困发生率比自治区高27个百分点。其中贫困人口中80%以上为少数民族。无论从贫困人口的绝对数还是从其所占的比例上看,兴安盟的扶贫攻坚任务都非常艰巨。

第二,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兴安盟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财政发展能力和自我供给能力比较薄弱,导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住房、文化、体育等方面软硬件建设严重滞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仍处于较低水平,社会保障的支出规模与发达地区相差悬殊;城乡居民就业不充分;大部分医疗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区,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缺乏,如科右前旗21个农村牧区基层卫生院768人中没有一个全日制本科学历医务人员,大专统配生仅有5人,常规设备短缺,医疗器械简陋。

第三,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目前,兴安盟还有536个行政村未通油路,有4.4万户农村牧区危旧房需要改造,有36万农村牧区人口饮水困难、饮水安全问题需要解决。一些地区住房条件差、生活设施简陋,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路、气(沼气)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与小康标准还有很大差距。

第四,贫困主体知识贫困、科技意识薄弱。兴安盟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小学文化以下的贫困人口占54%。受教育程度所限,他们增收技能缺乏,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生产手段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科技意识较低,竞争意识、开放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应对市场风险。尤其是蒙古族聚居地区,在贫困类型及贫困形成的原因上有明显的民族、地域特点。由于教学授课以蒙语为主,造成蒙古族贫困人口适应城市能力不强,转移输出兴趣不高,即使外出务工,也是季节性、间断性转移较多。

贫困问题形成的原因

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因此产生的原因也及其复杂,就兴安盟的情况而言,我们认为既有自然环境的因素又有历史文化和经济的因素。

从自然环境因素来看,兴安盟大多处于大兴安岭南端的浅山丘陵区,属高寒边远山区,干旱,无霜期短,年积温低,生态环境恶劣,农业生产条件极差,春寒、夏雹、秋冻、早霜等自然灾害频繁,山坡地多,局部地区土地退化、沙化。由于自然条件差,农牧民主要依靠旱作种植业,缺畜少禽,经营方式粗放,导致脱贫难度大,且因灾致贫返贫率高,约占贫困人口的60%以上。

从发展历史来看。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成立以后,兴安盟的建制和归属几经变更,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较多,相对落后的状况并未改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兴安盟始终没有被纳入重点投资建设地区,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比如科右中旗行政区划隶属关系在建国后发生了7次历史变更,使原有的地区性项目和计划都失效,甚至有些在建项目停建,严重影响了电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此外,20世纪70年代科右中旗被列入国家反修的前沿阵地,处于战备状态,属于不投资不建设地区,导致基础建设严重不足,国家政策很少惠及到此,而贫困地区又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从民族文化传统来看,兴安盟有蒙古族人口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41.27%,科右中旗、科右前旗北部、扎赉特旗北八乡蒙古族人口较集中,科右中旗蒙古族人口占85%,扎旗北八乡蒙古族人口占98%以上。兴安盟蒙古族生产方式由游牧变为半农半牧,再变为农业,变迁的结果是自然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最终导致了广大蒙古族农牧民的贫困化。

从经济结构性因素来看,第一,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城镇化带动力不强。兴安盟县域经济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县域工业发展水平低,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更少,导致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市场活力明显不足,县域工业不能有效地支援农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农副产品大多以出卖原始产品或初级产品为主,精深加工处于起步阶段,第三产业无法对一、二产业的发展形成拉动。与县域经济落后相对应,兴安盟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城镇化率仅为42%,为全区最低。城镇化水平低导致综合承载能力不强,限制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驱动力不强。长期以来,兴安盟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低,产业素质差。以2011年为例,农业占31.5%的比重,且不够稳固,生产率低,农业比较效益差;工业占36.5%,全盟尚处工业化初始阶段;第三产业占32%,但内部结构不合理,商贸餐饮占的比重最大,交通、信息、通讯占的比重较小,科技服务比重更小。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能力不足,知识产业、信息产业等代表现代化取向的产业尚未形成气候,导致整个经济活力不足,运行质量不高。

第三,农牧区产业结构单一,非农经济拉动力不强。贫困地区多数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主导产业尚未形成,经营方式传统粗放,农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不足20%,缺乏稳定脱贫的产业支撑,尤其缺乏非农产业的有力支撑。以扎旗北八乡为例,该乡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农耕历史短,经济结构单一,多以农业经济或牧业经济为主,经营粗放,生产条件及方式落后,有9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产业结构演进速度缓慢,农业经济占绝对比重,非农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劳动效率不高,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化的能力弱,收入偏低。

从扶贫体制机制上来看,近几年,国家、地方政府对农牧区的扶贫力度有所增加,但扶贫思路仍然是临时性救济式的,还未成为各级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制度化、规范化的常规性工作重点。管理机构除作为主管部门的扶贫办之外,还涉及财政、发改委、交通、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水利、民政、民族等部门,由于各职能部门“条块分割”,常常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协同作战合力,同时各级政府也没有建立相应有效的协调机制。体制不顺、机制滞后,一方面增加了扶贫工作的运营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扶贫投入不足、方式方法不活、主体意识不强。

整体脱贫的对策建议

首先,在宏观层面,建议国家和自治区给予政策倾斜和制度供给。目前,兴安盟与其他盟市相比,在技术力量、投资环境、改革力度及整个社会经济实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在拉大。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就需要国家和自治区在各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第一,完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为扶贫开发提供制度保障。新时期,传统的扶贫开发模式和机制已经越来越难以发挥作用,影响了反贫困事业的发展,为了加快扶贫开发的进程和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益,客观上需要更加注重创新体制机制,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方面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有力有效的协调机制,面对扶贫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监督管理薄弱的问题,要建立有效的分工合作机制和及时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财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土地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完善土地、牧场、林地承包管理制度,开展集体土地、草牧场和林权制度等改革;要深化户籍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农牧民转移力度,打破原有城镇户籍管理体制,让农村牧区富余人员向城镇集中转移。

第二,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完善金融扶贫制度供给。资金短缺是当前开展扶贫工作的一大障碍,也是扶贫政策失灵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和自治区要加大扶贫投入,包括连片开发、整村推进、移民扩镇、产业化扶贫等项目,多渠道增加扶贫投入。

同时,还要健全资金整合机制。针对目前各部门都有专门的项目资金管理规定,扶贫资金多部门分头管理,各行其政,使用分散,很难形成合力,扶贫的规模效益不高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对各部门项目资金和厅局帮扶资金的整合力度,集中财力,除国家移民扶贫搬迁工程投入外,对水利部门的人饮工程,电力部门的电力改造工程,农业部门的沼气工程,民政部门的安居工程等项目和国家连片开发项目资金、生态移民资金、棚圈建设资金等惠农支农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形成资金合力。

另外,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单靠国家财政还远远不够,要动员社会力量,特别是加强企业间和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要大力推广贫困村互助资金小额贷款工作,借助金融贷款的力量,全面采取小额贷款扶贫方式,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不足,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其次,在中观层面,建议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从兴安盟各旗县市自身来看,要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摆脱贫困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切实通过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夯实工业反哺农牧业、城市支持农村牧区的物质基础。

第一,重点发展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县域经济,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以特色农业为根基。必须树立大农业意识。紧紧围绕市场办加工、加工抓农业的思路,要把培育农畜产品加工业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突破口来抓,依托兴安盟丰富的农产品、林产品等资源优势,延伸做大有特色的产品和产业,做大做强农副产品加工业。

以工业化为导向。工业中要发挥比较优势,以项目为依托,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发展新的工业企业,运用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提升工业的水平和效益,依托自身丰富的水、土地、风能、有色金属和周边盟市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重点培育新型煤化工、能源、冶金和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等四大主导产业。

以城镇化为支撑。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交汇点,因而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应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小城镇建设,以现有县城和有条件的中心镇为重点,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吸引农民进入小城镇安居乐业。

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县域经济一个突出特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应按照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体的思路,大力推进国有或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走民营化之路,使企业获得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形成创新的联动效应。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要以优惠的政策、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促使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坚持凡是民营能办的事情,一律交给民营去办,凡是能够进入市场运作的事情,一律推向市场运作,建立政府围绕项目转、部门围绕业主干的工作机制,使民营经济得到有效的推进。

第二,发展县域经济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兴安盟贫困人口多数分布在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地区,要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就必须夯实发展的基础。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路网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现代通讯网络建设、农牧区危房改造、节水灌溉、土地整理等。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是兴安盟扶贫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加快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设以盟医院为龙头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公共医疗均等化服务;加强社会保障建设;统筹发展各类教育,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健全国家教育资助制度,提高贫困主体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加强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打破行政区界限,统筹教育、卫生、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规划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第三,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的扶贫模式。目前国家把兴安盟纳入大兴安岭南麓山区集中连片开发特殊困难地区,兴安盟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崭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各地少数民族的不同情况、不同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形式的扶贫开发模式。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三种模式具有借鉴推广意义。

上一篇: 单位实习工作报告 下一篇: 成语广告词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